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教育理念差异

篇1

【关键词】英语教学;文化差异;影响;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文化通过语言的各种形式被传承、记载、表达出来。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语言,文化就失去了载体;没有文化,语言就成了无源之水。要想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懂得该语言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如果只懂语言而不懂文化,就好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密切关系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

一、文化差异与中学英语教学之间的关系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不同的文化有着种种深刻而广泛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英语学习的障碍是多方面的,并且渗透到新教材和英语学习的其他领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介绍,能够使学生对文化的内涵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英语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是正确理解、把握和运用英语的关键所在。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听力理解的影响

听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我们了解信息和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是我们日常交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或通过媒体或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交流。与母语一样,听力也能使我们扩展知识和信息,愉悦身心和陶冶情操。而由于中西方在文化方面的诸多差异,使其成为影响学生英语听力理解的一个重要因素。听力材料的文化色彩越浓,理解起来难度越大。很多学生由于不了解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尤其是不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在听力过程中,虽能听到每个词句,但对整个听力信息的理解仍然有困难。如下列一段对话:A: Can you speak German? B: Oh, no. It’s all Greek to me. “It’s Greek to me”出自莎士比亚。据说他只懂一点拉丁文,而对希腊文全然不懂。在口语中,用来表示“我全然不懂;我全然不知”。由于不了解这个文化背景知识,在听的过程中仅从字面上去理解是会有困难的。

因此,学习英语必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学习他们的风俗习惯、价值信仰。在听力教学过程中,教师也有必要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注重语言形式的同时关注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文化素养,以更好地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口语的影响

口语能正确表达一个人的思想、 情感 ,这种表达能够促进交流 ,帮助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形象、学识、气质和修养,得体的口语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由于中西方国家的历史、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 ,两种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相应地在语言的表达内容和表示形式上有着跨文化的差异。这些差异表现在各个方面 ,如打招呼、 委婉语、感谢与赞美等。因此英语教学既是一门包括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语言教学,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的接触与传播。所以 ,我们平时的英语口语教学中应注意跨文化因素 ,即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内涵 ,了解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体会中西方价值观念。

(三)中西方文化差异对阅读理解的影响

许多英语学习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英语阅读过程中即使掌握了足够多的词汇、相当多的语法知识和阅读技巧,对所阅读的材料仍然难以理解。这种理解上的障碍大多源于跨文化因素。一个语言学习者,如果对使用该语言的民族的文化不够了解,那么在阅读该语言文章的过程中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学生的文化知识越丰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也就越强,只有这样才能在阅读理解中真正地领悟作者的意图。

(四)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学生写作的影响

中西方在语言应用方面的文化差异对英语学习者的英语写作具有很大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的具体表现。随着英语综合运用水平的提高,由非语言因素,即文化差异所导致的语篇结构、语言风格、篇章主题等问题则突显出来,成为影响英语写作能力提高的潜在因素。因此,在英语写作的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写出地道的英语,就应从文化的角度培养学生掌握汉英在词法、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的差异,增加西方文化知识教学内容,将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提高学生文化意识,增加写作实践,从而有效地提高其英语写作能力。

总之,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每一种语言都反映了使用该语言国家所特有的文化现象,只有对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学生才能把握英语的语言本质和思想内涵,才能更准确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也不能只是单纯的“语言教学”,还应融入“文化教学”,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地起来,帮助学生较好地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掌握汉语和英语之间的文化差异。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缩短学习周期,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消除文化障碍,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使英语教学真正成为“在学中用,在用中学”,以交流为目的的教学。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篇2

关键词:高校;外籍教师;中西文化差异

在我国教育事业突飞猛进的形势下,各高校在对教师教育水平和师资队伍多元化等方面上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师资队伍的组成元素中融入外籍教师,符合当前各高校发展需求。但是,外籍教师与国内高校教师在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为显著的文化差异,给正常的沟通交流带来不便,给双方都带来了一定难度,是高校目前应首要解决的问题。

一、存在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本原因

世界各国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的强烈熏陶下,各国人民在生活习惯、、教育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特点,这也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表现形式

1.课堂教育教学模式

数千年以来,我国人民在历史文化的强烈熏陶下,形成了较为传统的教育理念,即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的教育模式。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我们常见到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传授教学内容、学生坐在座位上似听非听的教学现象,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点名提问等形式将教学内容展现给学生,并以定期测试考试的方法对学生掌握知识的强弱进行衡量,虽然这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取得一定成效,但这种教学理念相对刻板,对学生来讲较为被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所以传统教学模式有着双面性的特点。

西方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更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对我国传统教学方法来讲比较多样化,对于学生比较有吸引力,可以促M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并且鼓励学生在学习内容上进行创新。学生的任何创新意见都会被认可,主张学生拓宽思维方式,营造一个快乐、积极、民主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创造更多的社会发展空间。

2.语言环境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交流的有效基本途径。有关学者表示:在教育教学中,语言是一项技能,语言教学是提高学生交际能力的根本。在我国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语言教学模式偏重于对语法的学习,通常是教师将语法的固定模式传授给学生。而在西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把语言教学当成学生的基础技能训练,更加注重学生能否将语言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其多表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学习上,将生活中常遇到的语言环境教授给学生,使其灵活运用,教学模式更加多样化。

3.文化

世界各国都有着不同的文化,是体现各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表现形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宗教思想对中国人民影响颇深,贯穿于我们的学习生活中。而西方国家大多信仰基督教。

三、解决高校对外籍教师管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各高校在对外籍教师的管理上都有很多问题有待解决,从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着手是解决高校对外籍教师管理问题最为有效的途径。

比如,通过互联网计算机技术整合中西方文化差异,使两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将各自教育内容融会贯通,并不断反省自身缺陷,优化各自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对外籍教师更加有效地进行管理。

四、结语

为切合国家教育制度改革战略目标,各国高校吸收外籍教师,在对教育模式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促使高校产生了在外籍教师管理问题上的新难题。各国在解决此项问题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地从单方面入手,如生活服务、基础配置等,而要以文化差异为切入点,全面研究外教的根本需求和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并努力寻找解决措施,进而提高高校对外籍教师的跨文化管理水平,促进各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黄里云.中西学习文化差异下外籍教师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J].学术论坛,2015,38(4):172-176.

篇3

我们对比一下中西方传统文化理念的差异就不难看出,这种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了设计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分析对比中西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两种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存在很大的不同。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强调人的独立、自主、进取、拼搏的精神,这种理念促使着西方文化不断地自我超越和创新。相反,在我们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奉行无为一统的中庸平和观念,反对个人的独立意志,强调群体意识,这种价值观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创新精神,压抑了人性的自然属性,阻碍了个人先天的创造力,滋生了人的惰性,养成了人们顺从内敛的性格。

通过对比中西方传统文化渊源以及所形成的价值取向的不同,我们不难理解由于文化理念差异所导致的中西教育之间的不同,从而影响到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别和培养审美意识理念的不同。中国教育注重综合,讲究基础概念和宏观理念的统一培养,注重学生整体性、全面性的认识,对已知的知识不断累积,故有“温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的进行思考,还有学而知新的创新理论,“新是故中之事,故是旧时底,温起来以尊德性,然后就里面讨得新意,乃为道问学”;而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开的,注重在一个点上的深入培养,强调学生个性表现和创造力的挖掘,强调自我意识、实践及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开放。由此可见,就艺术设计教育而言,中国这种统一化的教育模式,对思想的自由度有一的限制,进而影响到设计创造力的发挥,这对侧重于开发设计思维的学科而言缺乏科学性,以至于学生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对事物有总体的理论认识能力而缺乏相应深入的个体分析能力,不肯脚踏实地的研究分析事物的细节,这种习惯也就间接影响了中国学生在做设计时的效率。西方教育虽然它注重个体深入的分析,但同时也缺乏综合思考能力的培养,缺乏对事物环境的宏观认知,也存在不足之处。中国的教育思想讲究“温故而知新”,注重先前知识和后续知识之间的联系关系,侧重综合、宏观的看待问题,强调面的整体性,善于全面的思考问题,但在纵向的深入研究上会有所欠缺;而西方的教育思想则正好相反,注重个体的探索创新,提倡个体间的差异,在某一个点上会深入的研究,容易发现新的事物,但在知识的系统性上又会有所疏忽。我们东方传统文化注重宏观设计理念,注重从总体到局部的逻辑思维过程,西方侧重个体问题的深入分析,突出个体研究差异。如在2011年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论坛上,中外嘉宾的切入点有明显的差异,西方设计师多从作品和设计细节入手,详述具体案例设计思考的过程,而中方嘉宾则是更多的涉及宏大的理论思考,以及中国未来设计发展走向的展望。当然这种差异除了传统文化对设计思维的影响外,还有设计环境和条件不同的现实原因。

另外,这种传统文化根源对设计教育的影响也体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目前我国设计类院校很多情况下教授的知识还是停留在当下社会的实际应用,对未来的发展趋势预测不足;而设计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其教授目标则是为了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及未来趋势而教学,尽可能的遵循人性自身的本质特质,最大限度地开发个体的创造力。

其次,在课程设置和要求上。在西方的高校教学中,课程设置较为独立和深入,强调个体思维深度的训练,课程内容差异化明显,不太注重设计的关联性和实际的社会联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对个体之间的差异化要求严格,学生作品风格多样化,个性鲜明,这对学生个体创造力的开发有很大好处。相比之下,我们的课程要求上差异化不足,学习过程中对学生作业雷同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再次,在课堂的授课方式上。西方在上课的方式上多采用互动讨论式授课,课堂氛围活跃,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注重学生之间的观点交流,对统一的标准要求较为宽松,对未来的可能性留有空间。而我们多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课堂气氛严肃沉闷,对不成文的标准要求过多,学生显得过于拘谨,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开发。

总之,中西方艺术设计教育理念各有精化可取,但我们的设计教育事业发展较晚,许多东西需要向西方学习和借鉴。艺术设计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西方艺术设计的摇篮包豪斯(Bauhaus德国)的设计教育体系中提出:“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作,强调只有在精神获得极大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充分释放潜能与创造力。只有在思维方式、课堂气氛以及教学方法都能够实现自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培养出富有个性的尤其是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学生。”这一设计教育体系在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实施与贯彻,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我们当下各个高校的设计教育模式各不相同,还在探索改革之中,虽取得了一定的设计成果,但与西方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小学生,不过我们相信,只要循序渐进,认清我们的文化特色,结合西方科学的教育方式,因势利导,脚踏实地,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参考文献:

[1] 左铁峰.论基于文化观的现代设计教育模式.2005.

[2] 艺术与设计.

[3] 田春.中西设计概念溯源与比较[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7.

篇4

论文关键词:中西教育,体制,特点,差异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知识就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各界对知识经济的发展高度重视,对高素质、高学历的人才需求急速提高,有人说未来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是和国家的教育体制、学校的教育方式、教学质量密不可分的。

对比中西方教育体制,客观上看各有所长,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在大力弘扬东方教育思想精髓的同时,对西方教育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来看,在中国大学老师“吃的是铁饭碗”,竞争机制不强,没有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被动授课。在西方,聘任教授是可以被校方辞退的,受聘者需要和校方签订应聘合同并接受校方考核,如果不合格就会被校方辞退。教师退休后也有被学校重新招聘的,这些老师不拿工资,他们只拿讲课费,西方对教师的管理制度相比我国更能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从另一方面加强了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意识,同时也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从设置授课内容的侧重点来看,西方教育注重的是对学生创造性及应用性的能力培养上,例如在结束一门课程时,学生如果没有对该门课程提出自己的创新思想中西教育,那么最多只能拿基础学分。教师布置作业也只是给出大的方向,至于如何解决,则由学生自己通过思考、实践来完成。而我国在授课内容设置上往往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死记硬背,思维模式相比而言固定僵化,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少有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授课模式的优点在于,学生对基础性的内容掌握比较牢靠,但缺乏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国社会目前创新能力不强的源头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

从考试内容的设置来看,对于同样一个知识点的考试,中西方考试内容的设置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历史课成吉思汗历史知识的考试,我国的考试内容常常是成吉思汗生于××××年,死于××××年,学生掌握的是成吉思汗的出生年月,对于非专业研究者而言意义不大。而西方的设置则要灵活很多,本人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题目:请说说你对成吉思汗的看法论文开题报告。看上去一个很不起眼的题目,有学生是这样作答的:“如果没有成吉思汗,就不会有蒙古帝国,没有蒙古帝国,东方先进的文化科技就不会传入欧洲,他让欧洲陈腐的骑士不堪一击,唤醒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使欧洲开始了空前的技术、贸易、军事和思想革命。”同样的考点,学生的作答却体现了各自教育的特点。

从中西方大学生的培养方式上看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首先,在西方,学生在进入大学的时候没并有区分专业,所学课程都是公共课,然后各个专业便会派出其最好的老师讲自己专业的经典课,以供学生选择。而在我国,大学生在进校的时候无论自己是否喜欢,就已经选择了自己的专业,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西方的学生较多的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选择或者变更专业,即使基础不如中国学生,但是由于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也会在专研过程中主动弥补。而中国学生似乎基础打得较为牢靠,但是对所学专业是一种被动的接受,这也体现在创新能力不如西方学生原因之一。其次,西方大学生需要将学习和工作相结合,学生可以半工半读,工作一个学期后要交技术报告,而如果应聘不到工作就算没完成任务,这样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上述两点决定了西方学生与中国学生相比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更强。第三,西方大学采取的宽进严出的教育模式,即进大学容易,但是如果在校期间不能达到学校教学要求,要拿到毕业证书是很难的,反观我国目前是严进宽出的教育模式,每年高考“万人争过独木桥”目的就是要进一所好的大学,而一旦进入了大学学习中西教育,部分学生常常是“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不思进取,学校也没有采取更为严格的考核标准,总之只要能进来,出去就容易,不光大学,就连硕士也一样,博士现在也已经批量生产。

从上述中西方教育制度对比情况来看,我们中国的大学教育就目前来说还存在着很多的弊端,特别是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一个“磨具”造出来的,缺乏自己的思想,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待提高,体现在进入社会以后,整个社会的创新性、实践性、科学逻辑性不够,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比尔盖茨在中国也许不是一个好的学生,因为他中途辍学,在中国叫“不务正业”,也许他的成功正是由于选择了自己所热爱的研究领域,学校培养了他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让他在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正是因为在西方这样的教育土壤的培育下,成就了比尔盖茨的成功,这也是在教育体制上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应该取长补短,使我们中国的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能跟上时展的要求,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一步完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毕业生,更快、更好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论中西思维方式[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 (2)

[2]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2.

[3]王苹刘文捷中西思维差异与大学英语写作[J]《外语界》,2001(5)

篇5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跨文化教育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想象,滋生于人类生活的整个过程。受到经济、政治、地域及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随着世界各国日益频繁的国际信息交流和技术合作,英语已成为国际性的语言,并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化沿着相互补充、接近和吸取的轨迹前进。目前的大学英语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真正融入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体系,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步伐。大学英语教学应该在充分考虑文化差异的基础上, 探索一条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新途。而脱离文化去理解一种语言,既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当今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跨文化教育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在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活动中,以往对跨文化教育认识不足。应首先明确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哪几方面。

(一)中西文化依托不同的语言环境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由于汉语语言社会背景的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因素的不同,因此汉语和英语中某些事物名称的内涵和引起的联想就有了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交际的困难。 在中国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以“象形文字”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象形语言。 这种象形语言,包括了字、形、音,还有语气、感情、表情等。 而西方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以符号简单、多种组合、含义固定,成为被更多人所接受的文化。

(二)中西文化有不同的语言习惯

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政治、历史、地域和自然环境下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体系, 这就决定了不同的语言之间尽管存在着许多词汇对应关系,但这种对应关系并不等同与“对等”。

(三)中西方文化有不同的评价标准

中西方写作观念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西方人多强调“写作是一种交流”,而中国受传统写作理论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主张 “诗言志”、“文以载道”。 欧美写作理论受人本主义的影响,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拓展事件、拓展观点,使自己的文章展现个性,更具创造性,充分发展学生的智慧和个性心理品质。

二、跨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

(一)跨文化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跨文化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指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对处于某一种文化背景的教育对象实施异文化内容的教育并在教育过程中积极促进教育对象与异文化的互动,从而达到使教育对象充分理解和尊重与自己文化不同的文化和培养教育对象良好的跨文化交往的态度和较好的跨文化交往的能力的目的。跨文化教育的目标是扫除文化壁垒,尊重不同文化,培养学习者开放的心灵,让学生能够对他人敞开胸怀,了解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去挖掘自身的潜力,去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培养自己的跨文化运作能力。

(二)跨文化教育的层次

认识为第一层次。不同文化间通过彼此之间交流和交往互相学习和影响。 有些学生在学习外语启蒙阶段,缺少对异质文化的信息以及缺乏对异质文化的了解。

宽容为第二层次。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外语为工具,对异质文化进行探究,以形成对异质文化更深的了解。 随着外语水平的提高,跨文化教育的深入,我们将更好地理解了文化的多元性,逐渐对异质文化采取平等、开放的态度。

鉴赏为第三层次。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既有精华也有糟粕的。 当我们进行学习异质文化、进行跨文化教育的时候,我们不能不加选择地全盘接受,而是要加以判断、欣赏并吸取异质文化的精髓和长处,因此,这也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

(三)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过程

1.科学选择教材,增加跨文化教育内容

适合的教材应体现文化的差异,兼顾语言形式和交际原则。外语教材应当既符合英语学习规律,又包含丰富的语境知识;在介绍语言的同时,既要考虑学生是否掌握了目标语语言系统和交际原则,补充学生交际所需的目标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有利于学生智力和跨文化素质的提高,培养学生开阔的心怀、开明的态度。

以交际为目的,追求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跨文化的教材编写队伍应包括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语言学家等,经仔细选材,按主题分类的跨文化教材既具综合性,又具科学性。有利于鼓励学生以一种开放的胸襟积极体验外国文化,通过分析比较,在两种文化间建立联系,以批判的态度审视外国文化,又能深入思考本国文化如何被目的语文化所理解。

2.改革教学方法,增强跨文化教育的后果

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逻辑判断与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因此,教学方式和策略也应该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以跨文化教育为目的的教师应拓宽思路和视野,把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智力发展特点出发,使教学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及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好地实施有效的跨文化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认知法传授知识,并结合具体情况以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为辅助。认知法重在理解和领悟,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则能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理解。

3.加强中西文化对比,深化对母语文化了解

英语在不断扩大影响的同时,各民族文化也是在不断与之抗衡,进而造成两者的相互影响和交融。可以说任何国家的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内容都是两国文化的交汇及矛盾之处。跨文化教育给我们审视本国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通过母语与目的语文化的对比,了解哪些是民族文化精华,哪些目的语文化可为我所用。还应包含母语文化的教学,包括表达中国特色的词汇、短语、句子以及成语和典故,都可作为教学的素材。

三、结束语

在跨文化语境中进行有效的文化交流已成为近年来外语界关注的重要课题。对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教育进行研究,希望它有利于广大英语教师更深刻地理解跨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以及实施途径,也希望能引起有英语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对跨文化教育进行更深层次地探索与研究。最终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里提高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参考文献:

[1]Byram,M. Culture Studies in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s, 1998

[2]董晓波.以跨文化教育为主导的大学英语教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

篇6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文化;渗透

随着我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交流工具,其学习日益受到重视。当前我国的英语教学模式僵化、形式单一,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向学生积极传授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跨越中西方文化背景的鸿沟,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一、初中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初中生已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他们对外部世界也有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他们对机械式的死记硬背和填鸭式英语教学模式,在思想上比较抵触。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通过传授英语背景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也让他们知道英语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2.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我国初中生从小生活在汉语言文化环境中,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形成了固有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他们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理解障碍。在初中英语教学中适当地传授相应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西方的思维方式,跨越文化差异,正确地理解英语,得体地应用英语。

3.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主性

学生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将会不断地遇到陌生的单词、习语等。英语文化背景教学使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打开了一扇窗户。学生利用积累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可以根据前后语境中隐藏的文化内容,对陌生的词汇、语句进行逻辑推理,推断出它们的准确意思。英语文化背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自主性。

二、初中英语文化背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对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缺乏足够的重视

囿于应试教育的大环境,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缺乏足够的重视,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语言知识,忽视语言的文化内涵。大部分初中生掌握了很多词汇和语法知识,但不具备在不同语境下灵活应用语言的能力,往往是用汉语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进行生搬硬套,甚至还闹出笑话。

2.教师的英语文化积淀不足、教学方法滞后

英语教师自身成长于国内传统的英语教育环境中,涉猎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有限,且多局限于国内出版物的相关知识,对西方文化的理解还不够全面和深刻。所以,教师在开展英语文化教学时,大多会感到自己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捉襟见肘、储备不足。

3.英语文化教学缺乏系统性和学生的参与性

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教案设计和备课中对于文化背景知识的准备不够充分、合理,随意性较大,缺乏持续性、系统性。另外,英语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单向的文化知识传授,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互动,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

三、初中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策略与方法

1.英语教师要开阔自身的文化视野

作为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者,初中英语教师自身所掌握的英语文化知识的多少,决定了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成败。初中英语教师平时可以通过阅读各类原版的英文文学著作,欣赏英文电影和歌曲、前往英语国家旅行和结交外国朋友等多种形式,熟悉和体验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不断加强自身英语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水平,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英语交流和应用能力。

2.重视中西文化差异的比较

中国的学生经常以汉语言文化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学习英语语言,这种学习方法往往会为将来运用英语埋下隐患,所以,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应是英语教学中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词汇、短语和文章的文化背景知识进行详细介绍,还要把它同学生的母语――汉语进行比较,使学生了解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掌握正确运用英语的方法。比如,英美文化中十分注重保护个人的隐私,询问别人的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个人信息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不可以问“How old are you? How much money do you earn a month?Are you married?” 哪怕是问别人的姓名,也最好不要用 “What is your name?” 因为这会给人以被审问的感觉。应该客气地问道:“Would you please tell me your name?”或 “May I have your name?”另外,在获得别人的表扬或称赞时,西方人会乐于接受并表达感谢,常以 “Thank you(very much) .”来回答,而中国人常常会说“哪里”“过奖”来表示谦虚。

3.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学习,还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课外资源,以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自学为主。英语教师可以组织建立英语角,定期举办英语口语演讲比赛、文化专题讨论等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接触、思考和运用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英语文化氛围中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文化。

总之,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开阔自身的文化视野,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和形式,来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提高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以及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兰绍康.浅议初中英语文化背景教学的实施意义和策略[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09).

[2]陈惠敏.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教学的文化渗透[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7).

篇7

关键词:中国美国教育观差异

当今世界多元化的发展正稳步向前,国际上的竞争也越演越烈。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到:“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而要培养优秀少年,教育是关键。教育从很大方面有得益于文化的传承。由于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因素,不同的国家教育理念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就如美国拥有着并不长久的历史,但它的发展业绩却是每个人所看到的,追根溯源还是在教育问题上,美国教育倡导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个性发展及创造性,自信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产生自己的见解,发明自己的方法。相反的,在中国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是典型的好学生,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承着先人思想精髓,同时也使人们被许多传统和习俗所约束着。古人有“学而优则仕”,以至于出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现象;现今中国虽对外开发,但教育问题上仍然有待引进先进教育观进行改进。

1. 中美文化背景的不同

中美教育发展水平及差异也是相当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文化底蕴的不同而带来的结果。此外思维方式上、情感态度上都有出入。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教育反映出的是不同社会文化内涵。笔者认为,中美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向来深植于美国文化里,美国宪法清楚地表明:个人尊严的重要性、人的自由和正义之权不可剥夺。所欲美国人强调个人主义、个人的权利、个人的自由。而中国人“国治而家”,安更崇尚的是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强调集体精神。

②独立性。通常美国人的独立性较强,甚至也不一定乐于接受父母的帮忙;而父母亦鼓励子女自立自强。而我国的青少年缺乏独立性甚至独立意识。

③竞争性。美国社会的发展依靠竞争来作为推动力。大部分美国人的工作和生活作风事“努力工作”,表现出很强的竞争意识。而中国人一般遵循古人的谦虚,礼让。

一种社会文化会形成相应的教育观,正是由于这种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从而构成了中美不同形式的教育观。

2. 中美家庭教育观的差异

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出版的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在美国引起轰动,该书介绍了她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她的教育方法轰动了美国教育界,并引起美国关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论。这是一个关于中美不同家庭教育方式的典型的例子。“一个能够管理一个国家和世界的。人一定是一个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能成功地支撑起自己家庭的人。”这这句话正体现了家庭教育是兴国安邦的基石。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足以体现父母的引导对孩子今后的发展方向的重要性。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世上每个父母的心愿。但中美家庭教育方面存在一定差异。首先是教育的目的。什么样的目的就决定了什么样的发张展方向。美父母重在于锻炼孩子独立能力,鼓励孩子自己去体验来发现生活中的规律;而中国父母不会把孩子的独立性放在首位,相反的,还要时时为孩子精打细算,甚至规划未来,对他们在生活太过限制,而经济方面又太过放纵。其次,教育的内容。美国家庭教育内容广泛,体力、交际、情感等获得全方面的发展,而中国父母偏于智力的开发,特别强调孩子的成绩,相对忽视了生活能力和技巧的培养。最后,家庭教育的方式。美国家庭重视个人权利,采用民主平等的方式和孩子相处,尊重孩子的个性和选择;而中国,父母更具有权威,孩子在家的表决权很少,甚至自己的兴趣爱好也要受限于父母的管制。

3. 中美学校教育上的不同

美国学校从小尊重孩子,崇尚个性的发展。学校力求教育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学生随时可以同老师进行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老师主要起引出问题的作用,而发现结果是要学生自己去探索,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关键,更主要是要有思考问题,探索结果的思维。课程上没有全国性的课程标准,可自行编订。课程设置灵活,内容广而不深,强调生活中的基础,注重实践、思维的培养。同时,美国大多数学生都有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使之得到充分的教育资源,但美国高等教育以“宽进严出”来达到选拔人才的目的。

而在中国,学校形成一定的静态教育模式。尊师重道,老师讲,学生在下面听,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灌输,强调的是问题最终答案,而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发现问题结果的过程并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求同思维,以及严谨的精神。此外,中国的教育资源比较稀缺,使得高等教育形成了“严进宽出”的整体局面。

4. 分析总结

中美两国的教育方式都各有千秋,同时也有不足之处。在当今快步调的世界,竞争越演越烈,归根结底各国综合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我国逐渐一步步走入国际化的大舞台,备受瞩目的同时竞争也更加激烈,这要求我们国家人才的储备有待增加。我国近十几年来,一直对教育进行不懈的探索、改革。教育的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课堂是改革的主心场,而思想上的转变则是真正改革的关键。

美国的教育模式相对于我国来说可能过于松散,但就我国目前的教育,追求快、难、多,很多东西不得不省略和舍弃,而省略和舍弃的确实却包含着很多对增长智慧和发展创造力来说最需要的条件、最根本的基础。所以,美国的一些教育方法还是可以拿来参考借鉴的。现在教育改革正迎面一步步进入我们的课堂,这是对教育的一个挑战,也是对教师的一个挑战,相信今后中国的的课堂不仅能让学生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也能获得学生时期的欢乐,同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探索能力和创造力,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蓝. 从教育观念的不同看中西文化的差异[J].文化纵横谈.2012(5):18

[2]徐瑞华,刘 丰. 从文化角度看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J].学术论坛.2006(7):150-151

[3]袁玲,杨琦. 从中美教育的差异看中国教育存在的问题[J].教育教学论坛. 2009:72-73

[4]张玉銮. 论中美教育的差异[J].枣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19):92-95

篇8

(宿州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摘 要: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充当的角色与地位日趋多元化,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产物。从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发展变革看,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理念在本质上是共融相通的。研究生教育的跨文化比较,就是通过研究不同民族国家的研究生教育状况,以探索适合民族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准确路径。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跨文化比较,着重探讨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之异同点以及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研究生教育的差距,从而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策略。

关键词 :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较教育学;多元文化理论;跨文化研究;教育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2-0216-04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基地项目“大学文化资源整合研究”(SK2014A115);宿州学院院级科研平台项目“皖北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产业化问题研究”(2014YKF24);安徽省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012gxk104);安徽省省级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2014mooc057);宿州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szxyjpkc201105);宿州学院MOOC在线课程(szxymooc201403)

“全球化”(globalization)作为人类文明的自我更新与发展,在当代世界的各个领域都表现得十分突出。从文化的视角审视,“全球化”则是一个异质文化间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全球化”意味着开放化与多元化,这些给世界教育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向就是国际化,当今世界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则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产物。“198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具有法制保障意义的学位制度开始正式建立。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培养高端专门人才的教育。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研究生教育的独立性日趋明显,研究生教育思想与教育理念研究也逐渐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1]本文通过跨文化比较研究,分析了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异同点,探寻我国研究生教育目前与发达国家间存在的差距,从而提出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策略。

一、“多元文化理论”的演进与比较教育学

“文化多元主义”(multiculturalism)是美国学者霍勒斯·卡伦(Horace M. Kallen)在《美国的文化与民主》一书中提出的。20世纪以来,经过同化论、整合论和文化多元理论的流变发展,“多元文化理论”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实施文化多元教育的理论基点。作为多元文化理论的主要发展阶段,“同化论”(Assimilation theory)是一种具有种族主义特征的文化哲学,而“整合论”(Integration theory)则是一种“文化拼盘”。“多元文化理论”发展的第三阶段则是跨文化的交流与研究。“整体主义”立场和对话精神是跨文化研究的最大特征。教育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就是要减少异质文化间的偏见与误读。“多元文化是比较教育学的重要研究视阈,比较教育学对教育进行跨文化的整合与研究,能够尊重异质文化间的差异性,以探索其中具有普适性的教育规律。”[2]“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 education)就是以尊重异质文化为基点,在各种文化群体平等的基础上,为促进异质文化间的相互理解所实施的共同教育。与“多元文化教育”相比,“跨文化教育”(Cross- cultural education)则具有更广泛的内涵,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就正式提出了“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育”包括不同国家、种族与宗教间的教育,以及不同地域、性别等社会群体间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与“跨文化教育”是在全球化语境下教育国际化的不同模式。教育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就是要与“文化他者”(Culture otherness)进行有效对话,最终指向的是超越“文化间性”(Intercultural nature),真正达到教育的国际化与全球化,以促进世界各民族国家教育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文化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是建构比较教育研究体系的理论支点。比较教育就是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以探讨教育的普适性发展规律,推动民族国家与世界教育改革与整合发展。比较教育发展之初,其研究视阈主要集中在民族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上,随后发展为对民族国家教育的民族特性及其教育制度影响因素的分析研究,逐渐开始关注教育的异质文化差异性研究。比较教育研究的两个参数是教育和文化,跨文化比较是比较教育学的主要学科视野。教育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是借鉴他国教育制度的改革经验,以解决民族国家的主要教育问题,从而保障教育的整体和谐发展。剖析不同民族国家的社会语境,可以给异质文化间教育的规定性发展作出重要判断,更好地促进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学术文化交流。比较教育学以跨文化视阈研究和探索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教育发展规律,运用跨学科方法进行教育的多维研究。比较教育以全球性视野对国际教育及教育发展等重大问题进行整体性分析,并将研究成果直接应用于世界各民族国家的教育改革之中。

二、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跨文化比较研究

跨文化比较研究是比较教育理论生成的基本途径。研究生教育的跨文化比较,就是通过研究不同民族国家间研究生教育的整体状况,以探索适合本民族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准确路径。“思维全球化,行动本土化”(Think globally, act locally.)是民族国家研究生教育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基本规则。

(一)比较教育:跨文化研究中的文化规约与超越

“文化性”(Cultural nature)是比较教育学与生俱来的内在秉性。任何教育理论成果都是特定语境下文化生活需要的产物,代表着其所处语境中的文化传统。教育学的民族性内在地包含于教育学的文化特性之中,因为任何民族的教育活动都是在其特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深受其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不同民族国家的教育制度既有共识性,又蕴含着异质文化间的差异性,这些彰显出各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等对本民族教育发展的规约作用。“教育学所具有的内在品质主要包括文化性与民族性等方面,文化则是比较教育研究的基本视野,比较教育的根本所在就是深入教育所处的文化历史传统中进行比较,比较教育学因而具有了与异质文化交融互补的个性特点。”[3]比较教育研究中存在着“文化屏障”(Cultural barriers)和“文化殖民问题”(Cultural colonization problem)。其中异质文化间的个体由于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性而形成的文化交流阻碍就是“文化屏障”。比较教育研究中还存在着“文化殖民问题”。“文化性”作为教育内在本质,意味着“文化霸权”存在于教育的生存空间之中,而“文化殖民性”则会直接影响着比较教育学者的言说方式。比较教育研究的过程就是异质文化间进行对话和交流融通的过程,比较教育研究就是以文化作为基点,同时以间性哲学理念为理论基础所进行的教育比较研究。因此,比较教育研究应学习借鉴世界上他国的教育理论与方法,努力创建本土化的教育研究模式。比较教育研究应注重跨文化理解,并在尊重异质文化间教育独特性的基础上,探讨世界教育发展的普适性规律。

(二)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发展变革

世界现代研究生教育初生于19世纪上半叶,随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都十分缓慢。但是在“二战”后随着世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英美等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也开始迅速发展。特别是在20世纪后期,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新趋势。作为高等教育结构中的最高层次,各民族国家研究生教育都是在一定理念的指导下展开的。研究生教育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其理念与实践对世界其他国家也都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是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发源地。“文化学者和教育家威廉·洪堡(Wilhelm Von Humboldt)在19世纪创办了柏林大学,提出学术自由以及教科研相结合的大学理念,促使现代高等教育把教学与科研相互统一起来,并最终催生了世界现代研究生教育。”[4]“洪堡教育理念”(Humboldt education concept)也因此成为现代世界研究生教育理念的雏形。从此后世界各民族国家都以此为导引,努力拓展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区间,研究生教育理念内涵也日趋丰富起来,“教科研相统一”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核心理念。而“大学理念”(University idea)则是英国教育家约翰·纽曼(John H. Newman)在《大学的理想》中最先提出的,先进的“大学理念”促进了英国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英国在整个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都渗透着传统精英式的教育理念。而且英国研究生教育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断寻求变革与创新发展机遇。为促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英国采取了灵活多变的学位制度。在寻求变革与发展的同时,英国研究生教育同时还非常重视整体教育质量,始终保持着传统“精英式教育理念”(The concept of elite education)的内核。而在美国以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John Hopkins University)则是按照德国大学的模式建立起来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就明确提出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教育阶段,应让研究生掌握高深的专业知识,重视智力发展与所学知识的紧密结合,以此培养受教育者的整体创新探索能力。注重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自此成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理念的主要理论基础,“创新精神”从而推动着美国研究生教育的长足发展,并贯穿在美国研究生教育的整个发展历程之中。“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开设必要的学习课程,进行‘教学式’(Teaching style)的培养,这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之一。美国研究生教育阶段主要开设必要的基础理论课程和相关的跨学科课程,把科研活动与课程学习相互结合,以此作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从而来适应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现实需求。把社会竞争机制引入到教育体制之中也是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之处,这些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中科研经费的分配机制和淘汰制度的确立。”[5]科研与课程结合的‘教学式’培养,并且引入社会竞争机制和淘汰制度,这些都使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得到不断提升,同时也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全面创新发展。

对西方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演进历程加以审视,可以看出世界各个民族国家研究生教育理念各具特色,表现出明显的民族性和本土性特色。与此同时,世界各国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也具有一定的互补同在性和交融共通性。世界各民族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在本质上都是培养受教育者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教育阶段,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实施都是以此为理论基础的。世界各民族国家只有明确和理解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理念,才能使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三)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差异与交融性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契需解决。20世纪80年代以降,我国建立了研究生培养基地和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与监督机制,逐步确立了研究生学位与教育制度,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由于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和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体制僵化,培养单位自主办学的调控力度不够。我国研究生教育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调节机制,研究生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国际化程度偏低,研究生培养各方面条件也亟需完善和提高。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性发展不平衡,区位差距十分明显,研究生教育学科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改革。研究生教育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相互契合程度不够。在当代“全球化本土化”(Globalization localization)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研究生教育应努力借鉴他国的经验教训,进行全面改革和全方位的提升,争取改变我国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薄弱的现实局面。

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和共通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研究生教育应学习和借鉴世界其他国家成功的教育实践。从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发展变革看,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理念在本质上具有一定的交融同在性。德国的“洪堡教育理念”十分注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这一理念至今仍在影响着世界研究生教育的整体发展。英国研究生教育中的“精英式教育理念”也是以科研为教育核心的,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同样是以科研为核心来展开的。与此同时,世界研究生教育共同的永恒主题则是十分注重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德国研究生教育注重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和高层次人才,而美国研究生教育的竞争机制和淘汰制度本身就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有效手段,更是研究生‘精英式教育理念’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创新与发展。具有‘美国精神’(The American spirit)的研究生创新理念在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独树一帜。”[6]德国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改革以及英国研究生教育的多样化发展等成功个案,无不是研究生创新理念的实践表现,这些理念都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结果,具有极高的学习与借鉴价值。作为高等教育欠发达的国家,我国应当积极主动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研究生教育的成功经验,真正做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应进一步建构“本土化”的教育理念,明确研究生教育的研究性质和发展策略。“放眼全球,立足本土”,这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与提升教育质量的逻辑起点。

三、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理念体系的整体建构与发展策略

“全球化”进程在当代社会不断推进。“全球化”作为综合性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空间与时间的转变,是各种过程的整体复合。“全球化”必然伴随着“文化全球化”(Cultural globalization),“文化全球化”又会推动着“全球化”的发展进程。当代社会文化的“全球化”发展,必然会给世界教育带来新的际遇与挑战。中国高等教育应该抓住教育发展的全球性机遇,努力改革创新,真正建构起属于“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体系。

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理念体系的建构,首先要确立以“培养和强化科研能力”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在教育与科技兴国的战略方针指导下,科学研究应当成为中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任务,目前世界各国研究生教育也主要是以科研为核心进行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应在提高课程学习有效性的基础上,强化受教育者整体科研能力的培养。我国研究生教育应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结合起来,确立以科研为核心的研究生教育主导理念。我国研究生教育与此同时,还应注重提高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以创新谋求更好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膨胀和扩大,研究生教育的整体质量也因此受到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应当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成功的教育理念,在理论和实践上应当继续坚持精英型的教育范式。我国研究生教育在世界教育的“全球化”发展中,还应注重研究生教育的“全球本土化”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教育具有文化的先进性与多样性特质,在当代社会承担着时代创新和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任务。世界各国主要的研究生教育理念在“本土化”发展过程中,都呈现出多极化发展态势。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要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胸怀,同时也要考虑到适合本国国情和“本土化”发展的现实需要,以保持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作为一种职能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机构,目前中国式研究生院还缺乏创新理念。我国研究生教育应当努力追求教育上的创新和创新中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选择确立适合“本土化”发展的研究生教育理念。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促进了全球经济发展,知识成为刺激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经济上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自然要依赖教育,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本国的教育发展。各民族国家的高校办学与教育理念定位则会直接影响着本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都注重借鉴其他国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教训,以全球化发展的整体视阈来审视和考察本国教育,将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改革放在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从而努力建构适合本国国情并被国际认可的教育体系机制”[7]。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还处于雏形建设期。“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未真正涉及到国际化人才培养,还主要立足于国内和本土。”[8]办学理念没有十分关注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实需求,致使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处于严重的滞后状态。我国高校师生国际化程度偏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课程设置不合理。世界各国高等学校进行国际间的合作交流,互派师生进行科研合作与交流,以完善本国教育体系。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高校师生进行国际化交流力度还不足。目前我国研究生国际化课程设置不合理,研究生学位制度国际化定位还不十分准确,教育资源国际化程度偏低。“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必然需要世界各民族国家间对于其他国家教育学位的接受和认可,而接受和认可的幅度则会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目前我国颁布实行的学位条例还主要是以本国高校为实施对象,这严重制约着我国与他国间的学术交流进程。”[9]我国目前的国际化知识资源共享程度偏低,学术交流的国际化发展是提升各民族国家教育国际化的内在尺度,国际间学术交流活动的频率与质量则直接影响着各民族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我国应积极推进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采取国际合作办学方式,进行优秀学者相互访学与交流,以达到教育资源共享。设置跨国性专门教育机构,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确保国际信息交流的安全性。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关键就是要打造一支过硬的国际化师资队伍。目前我国应制定出与此适应的相关政策法规,以促进跨国间的高校合作,为我国师资队伍国际化发展提供合适的发展环境。同时还要注重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提供实施载体。可以通过增设国际认可的课程门类,开设专门性的国际课程,穿插国际学科的前瞻性知识,来丰富国际化课程设置。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族国家的高等教育必须要与教育国际化进行有效接轨,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作为研究生教育的大国,我国高校必须要以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为前提,制定出各项相关法规条例,以确保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最终实施。

当代社会全球信息化的迅猛发展,深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世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在“全球化”蓬勃发展的语境下,世界教育发展也处于变革创新之中。我国教育发展要抓住全球性发展机遇,努力拓展发展的空间和研究视野,打造出文化教育发展的全面繁荣格局。作为我国教育结构中最高层次的教育,研究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建设培养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时代重任。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理念也开始逐步丰富和发展。中西方研究生教育理念的跨文化比较,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视阈。我国研究生教育必须要坚持“全球本土化”的发展策略,制定出相应法律法规,明确研究生教育的性质,注重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培养,在教育创新中寻求新的更高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应放眼全球,在全球化场域中实现“本土化”的长足发展,其中重要途径就是努力推进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赵长林.中国学位制度实施三十年:回顾与总结[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1):37~38.

〔2〕李晶晶.我国比较教育学的问题研究及其改革[J].内蒙古教育,2008,(5):29.

〔3〕范涌峰.比较教育学的文化规约与超越[J].教育学报,2010,(1):123.

〔4〕刘宝存.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理念基础[J].中国高教研究,2005,(4):56~57.

〔5〕张淑林.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理念嬗变与实践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2):89~90.

〔6〕王根顺.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师大学报,2010,(3):61.

〔7〕郭艳利.国外研究生教育理念比较及启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8):73~75.

〔8〕赵军.研究生教育理念的梳理与整合—历史维度与全球视野审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9):78~79.

篇9

【关键词】大学外语教学 中西方价值观 差异化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97-01

大学外语教学过程中,较之中学阶段会输入更多大量的外国文化知识,很多外语课文内容都是原著,而且近几年为了达到更佳的外语教学效果,也会采用或引用很多外文原版教材。这些原汁原味的教学内容中反映的就是外国的价值观。比如法文原版教材《Reflets》(外研社引进版本命名为走遍法国)中每篇课文都是一部迷你剧,是很地道的实景法国生活介绍。所以笔者作为教师,经常发现学生也会对剧中一些非台词、非课文部分所展示的细节产生各种兴趣与疑问,并伴随有与传统文化价值观冲突的思索和困惑。这样,教师就需要比较谨慎地进行讲解,总结教学效果和经验。所以,大学阶段的外语教学除了语言知识的传授外,更有着融合中西文化价值观的任务与正确引导教育大学生行为与思考方式的重要使命。可尝试以下一些教学途径:

一、在教学中引入中西方价值观的直接对比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优秀的文化遗产。外语教学也可以结合当下教学的特点,在教学内容中引入一些中国传统优良文化和价值观要点做文化比较。让大学生直接地在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中进行思索与比较,取精去糟,从而对同一事物,学会进行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判断。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开始关注中国。国外一些导演和电视台到中国拍摄了一些关于中国素材的影视作品,这些作品被大量运用到外语教学中是很常见的。比如2008年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系列这样浓郁中国风的动画电影,充满了功夫、禅、江湖、师徒传承与人情义气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令学生会倍感亲切熟悉的外语影视作品,非常适合外语教学。通过电影赏析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听说兴趣与能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意识到西方人站在西方视觉角度,如何看待并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人强调自我意识,强调个人价值,经常玩世不恭地嬉笑,直到最后一刻也许才严肃起来。而我们中国文化一直强调团结协作,重视集体,而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对待事情要一贯认真严肃,不要总抱有侥幸心理。

美国的文化作品大多商业性、娱乐性极强,容易区别优劣。而欧洲所代表的西方文化深厚,不易分辨。其电影赏析教学中,学生们会发现同样的事情完全会有另一种角度和处理方式,而教师解释起来会更有难度。学生们会看到外国孩子即使在小学、中学也不穿统一校服,发型各异,喜欢坐在地上,年轻人未婚生子,合法同居,吸大麻彻夜狂欢等等细节,这些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方式和社会教育理念都会形成巨大反差。所以老师必须慎重选取题材,让学生在思想与认识的碰撞中能够学会分辨好于不好,从而意识到不同国家文化之间的差异对于他们的影响程度与好坏,达到较好的价值观融合效果。

二、丰富外语教学手段,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第一,制定主题外语任务:给学生组织一定的外语主题任务范围,通过任务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体验、交流和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在过程中,还可以穿插本国语言和文化的比较步骤。例如学习西方节日之新年的庆祝,西方人的新年日为哪天?为何如此规定,有什么庆祝方式,独特的风俗习惯等等。而对比之下中国的新年有什么不同,人们的庆祝方式有什么差异和独特性等等。这些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边学习边比较,教师尤其该多观察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兴趣点与认知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引导。

第二,就是最常见也是很有效果的情景教学法:让学生模拟特定情境下人物对话,但引入文化认知内容。比如由两个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一位热爱中国传统节日的外国人,他想要了解中国的春节。你作为中国人怎么向对方介绍中国春节的风俗呢?需要从哪些方面介绍呢?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一门外语的兴趣与积极性,而且能让学生在准备过程中对中国的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第三,讨论法:对于课文、影视里所展示出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和学生的困惑质疑,老师不应该回避,而应该积极客观面对并讲解。大学生这一年龄阶段完全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认知和分辨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允许学生就教学内容里体现的中西文化差异进行讨论。可以举行小型的辩论赛,通过辩论赛,加深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同时通过辩论赛,也能宣传正确的价值观。

三、外语教师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正确的认知能力

首先,外语老师要用科学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西方价值观,并不是西方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完美的,也不是完全错误的,要以开放但是理性的态度看待不同的行为、思考方式和价值观,正确认识到不同文化差异存在的客观性与合理性,对文化差异从而能做出一个正确的判断。例如我们国家的老人都照顾孩子,讲究大家庭共同生活,注重集体服从性;而西方国家每个年龄层的家庭成员(尤其成年后)大多是不在一起生活的,所以较为个人主义,更注意个人的意志与自由,不会妥协,合作或服从。教师要从社会根源的角度正确引导学生对很多差异现象的认知。

其次,大学外语教师在拔高,强化语言教学技能的同时,还要拓宽自己的视野。对所授语言及其国家的文学、历史、社会、风俗习惯以及语言学之外的教育理论科学方法、心理学或管理能力等知识上也要有所涉猎,而不应该故步自封,仅仅把语言教好就满足,那是不科学的。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也需要能在语言之上的更高层次来引导学生,也应该是个全面发展,有综合素质的外语教学人才。

再次,在外语教学中,不可一味灌输,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发现细节问题,要善于引导、带领学生将外国价值观与中国的价值观进行对比,并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起来,得出两者之间的差别,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提高大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结语

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伴随有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是不可避免的问题。那么外语教师必须对此有所重视,积极灵活地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不断丰富教学内容,让大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接受西方正确的价值观,摒弃不利于身心发展和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不良思想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梁虹,林奇凯,张宇峰等.大学外语教学中中西方价值观有效融合途径探究[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1(2):46-49. [2]毛婧.试谈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6):145-146.

[3]凌占一.中西方学校体育价值观的比较分析[J].才智,2014,(30):92-92.

篇10

从目前来看,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的本土化发展现状远远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令人满意。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传入期——学习、模仿阶段,发展期——交流、融合阶段,深入期——创生、建构阶段。尽管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教学方面的理念更新、教材建设的发展、乐器制作方面的突破,教学实践方面的探索等,但是,其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比如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认识过于肤浅、实施奥尔夫音乐教学的基本条件较差、实施奥尔夫教学的师资力量薄弱、曲解了奥尔夫教学法的内涵与精髓、奥尔夫音乐教学实践流于形式……这些问题都导致或加剧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本土化的融合障碍,具体表现如下。

1.中西方文化的冲突明显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毕竟起源于崇尚西方文化的德国,而我国又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这就导致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本质性差异,尤其是我国传统教育体制中所提倡的被动式教育方法以及中庸中和之美的教育理念,都成为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推广的巨大障碍。比如,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就是要进行“即兴”教学,而这与我国传统的中规中矩的教学是相矛盾的。

2.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我国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与制约,在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方面仍然较为落后,存在着相当较为严重的专业化、技能化倾向,这种音乐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压制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与提高。同时,它也使得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遭遇了一定的障碍,因为它的灵魂是重视培养学生的灵活性与创造性,这二者之间无疑是矛盾的。此外,我国的音乐教育环境和教学设备由于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目前来说还无法达到德国这个欧洲音乐重镇的发展水准,这也以便使得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进程又遭遇了教育设施的限制。

3.中国音乐教师的整体素养有待提高我国应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音乐教师,很多并没有具备充足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方面的相关知识,也没有参与足够的音乐教学与实践活动,他们缺乏深厚的音乐文化底蕴和广阔的音乐知识面,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应用更多的只停留在表面的模仿与嫁接上,从而使得他们并不具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本土化的实现途径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是一套完备的、成熟的、与实践密切结合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对于我国音乐的教育教学改革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全面、系统的考察,重视音乐教育实践和学术研究,多借鉴研究范式,构建音乐教育研究的方法理论体系,从而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提供有利的实现途径。

1.国家层面的支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要想在中国顺利实现本土化,就需要国家从政策层面来为其扫除一些障碍。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应该切实加大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引进与应用的经费投入,解决困扰其在中国本土化的资金问题,解决地方政府财力与教育投入不匹配的问题,建立激励和考核机制,并积极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来源的渠道和方式。此外,相关教育部门还应该切实加快音乐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真正树立起奥尔夫极力提倡的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理念,通过结合我国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把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精髓内化和创生为中国民族化和本土化的音乐教育理论,从而结合我国当前推行的音乐课程改革,更好地推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借鉴和运用。

2.社会层面的支持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与实现,还需要从社会舆论方面进行正确的引导。这是因为当前很多人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仅仅只是一种皮毛式的理解,甚至还存在着一些偏激的想法,这些都反映出我国不少人对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还不够了解。因此,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向民众传达这一世界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及时转变民众的音乐教育观念,提高他们的认识与思想水平。尤其应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的引导与启发,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并进行有效的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通过促进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社会的广泛认知,来发挥出其真正的音乐教育魅力,并为其在中国的本土化发展提供重要的前提条件。

3.学校与教师层面的努力由于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国本土化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就是师资力量不足,因此,学校应该为运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师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以便让音乐教师对其有更为完整、清晰与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能够主动去实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而实现这些的前提是需要音乐教师具有健康的体魄、充足的精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还应该具备艺术家气质。此外,学校还应该组织教师编写出符合学校实际的奥尔夫音乐教材,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完善奥尔夫音乐教学设备,因地制宜地利用环境和教具,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建立起符合现代教育潮流的新型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