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介融合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媒介融合的现实意义

媒介融合,又被称为媒体融合,简单地说,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形态所呈现出的一种全新的变化。对于这种变化,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莱恩・布鲁克斯教授在2006年4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学术讲座中解释说,“媒介融合”是一个新闻学上的假设,其核心思想就是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一些藩篱的打破,电视、网络、移动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新闻媒体将融合在一起。①

这一设想最初是源于传统媒体在面对新兴媒体时的竞争压力。比如报纸受到电视、网络等媒体的影响,其市场不断被侵占,出现了发行量下降、广告收益滑坡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传统媒体势必要探索新的经营模式,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的前提下,与新兴媒体进行多层次、多样化的合作、融合,从而更好地占有媒介市场。例如,1992年美国的《圣何塞信史新闻报》就创办了全球第一份电子网络版报纸,中国的《杭州日报》也在1993年成为国内第一份拥有网络版的报纸,这些都是传统媒体自觉融合网络媒体的最早尝试。而开办于2002年3月的北京“千龙网”,则首次以产业的形式实现了电视、报纸、广播和网络的融合,随后上海九家单位联合成立的“东方网”、广东报业集团与广播电视、出版单位联合打造的“南方网”,都成功地实现了跨媒介的融合。

如果这些还只是媒介融合的浅层次尝试,那么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坦帕新闻中心则是媒介融合的典型案例。它是由《坦帕论坛报》、坦帕电视8频道和省略新闻网站组成,这三家媒体同属于Media General公司,在同一写字楼同一平台上办公,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实行资源共享。②它设有一个“多媒体新闻总编室”,统管三类媒介的新闻报道,这样同一新闻信息就可能通过不同的形式,被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从而使三种新闻媒介在新闻采编方面实现了联动。

从目前全球范围内媒介融合的实例来看,它具有明显的存在优势。各种大众媒介从独立经营转向联合运作,这样在新闻信息的采集上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新闻生产成本,减少人力、资金和设备的重复投入。并且,各种媒体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也能凸显自身的特点,利用不同类型媒介的介质差异,生产出个性化的新闻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同时,各媒体间的强势联合又会牢牢占据市场,形成强大的竞争力。正如莱恩・布鲁克斯教授所指出的:“媒介融合”是不可逆转的潮流。③

媒介融合的限制因素

政策限制。由于我国目前的政策体制,并不是所有的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进行跨地区、跨媒体的新闻采访时,除了少数中央级媒体外,多数媒体仍然要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绝大多数的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报道权,同时也不允许兴办电视台、报纸杂志;而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但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台。在这种情况下,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多媒体平台往往搭建不起来,至多成为报纸加网络或电视加网络的简单模式,这就抑制了我国新闻媒介融合向纵深化和多样化的尝试和发展。

管理模式简单,融合深度不够。就目前我国已初步构建了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基本上还是停留在各自为政的层面上,如央视与央视国际网站、人民日报与人民网等媒体,类似于美国佛罗里达州坦帕新闻中心这样的融合媒体在我国尚未出现。

人才匮乏。媒介融合需要的是能够进行跨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在作同一个报道时,他们既要为报纸提供文字报道,又要为广播电视提供音响报道、音像报道,还要为网站提供网络报道。而目前能够胜任这种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还极其匮乏,新闻院校也往往停留在单一类型新闻人才的培养上,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新闻从业人员或在读的新闻专业的学生进行多方面培训。

公众素养有待提高。媒介融合使得新闻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是新闻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新闻信息的采集与也主要依靠职业新闻工作者。而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兴媒体的不断介入,使得普通公民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等手段自由新闻,例如在东南亚海啸和伦敦地铁爆炸事件中,第一时间发出的现场新闻报道都是出自普通公民而非职业新闻记者。这表明新闻传播的主体正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而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原来单一的传受关系也将随着这种公共交流平台的建立而改变。因此,对参与新闻传播的公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要能熟练掌握新兴媒体技术,提高对新闻信息的识别和采集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良好的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倡导规范的社会伦理道德,从而营造出更好的媒介环境。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

打破政策限制和行业壁垒。推进媒介融合,做大做强我国的媒介集团,必须加快推进我国新闻管理体制的改革。首先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向新媒介授予新闻采访报道权,扩大新媒体在我国新闻采制和传播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使其具备传统媒体的部分特点,并将其与自身的优势结合起来,逐步向集团化、融合化的媒介组织发展。其次是要逐步打破现有新闻体制区域限制和行业限制,推动现有传媒组织跨地区、跨行业的整合,特别是要鼓励传统传媒向多媒体经营,因为只有在多媒体的经营过程中才能使传统媒体的内容资源得到复合性使用,才能使传统媒体的品牌产生更大效益,④从而打造一批具备一定示范作用的媒介集团。

强化媒介内部的管理体制改革,促进资源整合。媒介融合对传统媒体内部的体制与管理也提出了挑战。传统新闻业务以单一媒介形态为基础,它所运用的技术手段也相对有限,如报纸新闻以文字和图片传播为主,电视新闻以图像和声音传播为主,在此基础上,各媒体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结构和新闻采编流程。而媒介融合就是要打破这种限制,在跨媒介介质的平台上整合不同媒介的新闻,从而产生出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新的媒介生产流程。新闻信息的采编不再是一报一台各行其事,而将变成一种跨媒介的团队合作。在这一背景下,新闻报道小组不再是单纯的报纸记者或电视记者,而是为媒介集团中所有媒体采集新闻的专业记者团队。新闻报道也将以网络、电视、文字等多种形式,依据不同媒介在时效性和受众互动方面的优势以不同的时间和形式,从而全面反映新闻事件全貌,满足不同受众的需求,这也使得新闻采集的独立性大大增强了,很难严格区分某一次新闻报道是从属于某一个单一媒体的,而是从新闻传播效果最优化的角度,运用尽可能多的技术手段来完成新闻的制作和。这也就是说,新闻采集是一次性完成,新闻的加工方式与渠道却是多元化的,新闻信息资源由此得到了全方位的深度开发,新闻产品链由此形成。⑤

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促动媒介融合的分工重组。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和新闻体制很难在短期内产生类似于美国坦帕新闻中心这样的融合媒体,即便将来产生也只能是少数巨头式的多媒体集团。现有媒体仍要立足于自身的既有传统和优势,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与不同媒介进行分工合作,尤其是要通过利益的合理分配促进分工的专业化,使各个媒体包括单一媒体在这种大环境下找到自己的准确定位。正如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向全国39家党报集团发出的倡议:组建全国报业内容联盟,共同制定向网络媒体提供新闻内容的定价规范,合理利用价格杠杆,提高网络转载的门槛,捍卫自己的知识产权,让新闻内容回归自己的价值。⑥由此可见,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将是媒介融合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解放日报的呼吁既使我们看到了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的重要性,同时也使我们意识到现有的分配机制是不尽合理的,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

加快“复合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媒介融合对职业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具备跨媒介的新闻工作能力,能够同时为报纸撰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这类人才的培养通常有两个渠道,其一是对现有新闻工作者进行再培训,如对文字记者进行摄像技术的培训,让报纸编辑学习一些音频视频编辑技术等;其二是对目前新闻学院的课程设置进行相应改革,多借鉴国外一些优秀新闻院校课程设置的经验,让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就得到有意识的锻炼和培养,从而成长为媒介融合所需要的“复合型”新闻人才。而对于一些专家所提到的能够在多媒体集团中进行整合传播策划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则必须在媒介融合的实践过程中自觉地锻炼产生。

注释:

①③《聚焦媒介融合和公共新闻――密苏里新闻学院副院长Brian Brooks教授系列讲座》,《国际新闻界》,2006(5)。

②④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7)。

⑤蔡雯:《试论“融合新闻”的特点与运作》,《新闻战线》,2007(1)。

⑥肖景辉:《报业巨头羊城“论剑”》,《传媒》,2006(3)。

篇2

新媒介技术的变革带来了新旧媒介的碰撞与整合,在资本、信息和技术的流动中,媒体融合已经成为一个无处不在、影响深远的社会现象。由不同媒介融合衍生出的信息产品,及其所产生的文化混合性影响着人们理解和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这些融合后的媒介新形态裹挟着大量信息,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们发挥着传播的正功能,让受众获益其中;另一方面又展示着负功能,让受众沉湎与听从。对于受众尤其是价值观正在形成期的大学生而言,要确保发挥媒介的正功能,而不是功能不良,就必须提高他们使用媒介的能力,也就是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何谓媒介素养?简单而言,媒介素养教育是受众在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伴随着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媒体融合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也变得越来越丰富。媒介素养被认为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而提高的技能,是一个连续的统一体。按照麦克卢汉的观点,媒介是感官的延伸,那么新时期的媒介素养教育便是对传统读写素养、视听素养教育的连续和延伸。

二、大学生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现状

随着大众传播的快速发展,媒介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公器”,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通道,也是大学生认知社会与世界最重要的凭借。首先对大学生媒介使用与媒介素养现状进行简要分析。通过对90后大学生媒介使用情况的调查走访,对他们的媒介使用现状可以做出如下简单的归纳:

1.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是大学生接触时间、接触频率最高的媒体

90后大学生都是新媒体的积极使用者,他们一方面通过网络媒体获得一定的休闲娱乐与学习资料;另一方面又通过手机媒体进行简单的社交活动,尤其是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对他们而言,这些新媒体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媒介方式,而是他们的生活方式。

2.在融合媒体的语境下,大学生张扬个性,善于创造性使用媒体

由于媒体融合的发展趋势,大学生对融合信息产品兴趣颇浓,包括电子杂志、播客、网络小说等形式,都是他们喜欢探索和尝试的新媒介形态。但这种创造性使用仍然只是简单创造,甚至是基于他们对新鲜事物的追求,一旦发现更有意思的信息产品,便会转移兴趣。

3.对于媒介以及媒介讯息,大学生的思辨能力较弱

面对媒介形态的日益丰富,大学生对不同的媒介有着不同的信任度,总体而言,他们更倾向于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但更信赖传统媒体。同时,他们对于网络流行文化基本没有抵抗力,甚至会不加批判地全盘吸收。对媒介与媒介内容盲目跟风,缺乏理性思辨,这是当前大学生媒介素养不足最重要的体现。根据以上简要分析可以得出,当前90后大学生的媒介素养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在选择媒介的问题上,大都无法根据自身发展需求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媒介,而是集体对网络等新媒体缺乏免疫力;在理解和质疑媒体的问题上,有盲目跟风的现象,缺乏理性的批判思考;在创造和生产的问题上,媒体更多地被大学生当成了休闲娱乐的工具,而非提高自身素养、丰富完善自己的有效途径。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种发展路径

传播学大师威尔伯施拉姆提出:“大众的基本责任,是运用一切可能性,使自己成为机警而又有能力的阅听大众。”但要提高媒介素养,仅仅依靠大众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当前的大学生而言,由于基础教育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普遍缺失,要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就要探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几种发展路径。

(一)高校教师要加强自身媒介素养

面对纷繁复杂的媒介所建构的拟态环境,以及融合媒体的发展浪潮,要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高校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水平,以应对飞速发展、鱼龙混杂的媒介信息,适应新形势下教育、科研对自身媒介素养的需求。首先高校教师要培养媒介意识,要能够根据需要选择、使用恰当的媒介;其次要具备媒介认知与媒介运用的能力,了解传播环境,利用媒介来进行制作和创作;最后要培养对错误或者不健康信息的批判与反思能力。高校教师媒介素养教育内容的构建,不管对于高校学生还是教师自身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媒介素养教育的背景下,高校教师要成为大学生学习时的指导员及学习伙伴,在提升自己的同时,帮助学生获得较高的媒介素养。

(二)构建全方位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受商业动机的驱使,一些消费型媒介所推销的“低水平”的满足,让大学生获得娱乐消遣,却无法让他们精神升华、能力提升。要改变这样的现状,就需要在高校构建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如今,媒介素养教育也已陆续成为各国学生的必修课程。面对我国高校媒介素养课程种类和数量单一的现状,要在国内高校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就要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体系,提出层级式培养模式、梯度教学目标和多样化课程设置策略。即对传媒专业和非传媒专业进行分层培养,对媒介素养教育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进行梯度教学,同时将课堂理论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三)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校园文化建设的范畴

以数字媒体为主导的融合媒体,浸染着高校校园文化。在大众媒介文化的影响力无所不在的今天,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手段,通过提升大学生解读和使用媒介的能力,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一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传媒使用习惯,进而促进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二是提高大学生解读、欣赏传媒信息和传媒文化的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辨别、选择、理解传媒信息并判断其复杂的内涵和性质;三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传播观念,主动抵制不良内容的流传,净化校园文化空气;四是增强大学生创制信息、回应传媒的能力,让他们懂得如何利用传播为自我和发展社会服务。作为一种新教育主张和问题疏导解决手段,媒介素养教育对建设和管理高校校园文化有其独特的作用。

(四)提供大学生媒介实践的舞台

篇3

[关键词]新闻摄影 教育 融合

[基金项目]华中师范大学教学研究项目WZ2011-23的成果之一。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的现状

目前,“媒介融合”已经从模糊的概念走向实践运用。变化的媒介环境对新闻摄影教育及新闻摄影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本来,我国的新闻摄影教育就远远滞后于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实际,因此,新闻摄影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媒介融合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摄影作品的存在形态。如今,网络等新媒体的发展,早已让新闻摄影摆脱了单一的图片形态,新闻摄影也可以通过流媒体、视频截图等形态出现。[1]根据媒介融合的现实发展情况,新闻媒体急需补充将新闻摄影与流媒体等多种传播途径实现有效对接的人才,然而,这在以往的新闻摄影教育实践中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虽然我国的某些大学已经逐渐在推广媒介融合的教育理念甚至付诸实践,如南京大学在国内建立了以媒介融合实验室为基础的媒介融合教育,但这毕竟是少数,新闻摄影教育培养出的人才远远不能满足新闻摄影工作的需求。

而从另一角度来分析,媒介融合除了内容、渠道的融合外,还有管理层面的融合。媒介融合在某种层面上确实是以降低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为目标的,是媒介经济学提高媒介企业获取高利润的有效手段。为追求企业的低成本和高利润,新闻传播业呼唤一种能够熟练操作多种媒介工种的全能型的新闻摄影记者。所谓“全能型摄影记者”,是指熟练掌握多种媒介工种,运用多种摄影手段报道新闻活动的新闻工作者。全能型摄影记者采回的新闻素材既可供电视使用,又可为网络供稿,同时还能满足报纸截取单幅瞬间新闻照片之用。特殊的角色决定了他们的拍摄角度、知识结构和思想方法在专业上是综合的。[2]因而,这种既能降低人力成本,又能降低经济成本的全能型新闻摄影记者备受传媒业的关注与重视,新闻摄影教育要为融合媒介培养全能型的新闻摄影人才。而在传统的新闻教育实践中,长期存在着重技术轻人文的做法,片面强调新闻摄影的技术性、实用性与工具性。

我国新闻摄影教育培养出的人才无法满足新闻工作需要,这已成为业界与学界的共识。从根本上来说,这显示我国新闻摄影教育发展滞后,新闻摄影教育一直游离于新闻摄影工作之外。也正如有学者所说,我国摄影教育起步晚,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相对其他学科尤显薄弱,表现出“四个同样落后”的局面: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同样落后;技术教育与智慧教育同样落后;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同样落后;新闻教育的内部环境与实践教育同样落后。[3]

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文化发展的语境,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处理好新闻摄影教育的诸多问题,亟待探讨。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的创新思考

教育的目的是满足社会的需要。媒介融合的背景,为新闻摄影教育提供了新的环境。传统的新闻摄影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现今新闻传播业的需求,应从学科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作出相应的调整与变革。

(一)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积极构建科学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

我国的新闻摄影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至今仍没有系统完整的新闻摄影教育模式。长期以来,在学界与业界存在这样一种惯性思维:新闻摄影是一种技术性艺术性很强的实践活动。在教育部颁布的最新本科专业目录中,在一级学科的新闻传播学下设新闻学与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下设新闻学、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等几个专业方向,新闻摄影则是一门专业基础课,是新闻传播学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因而,新闻摄影教育主要侧重摄影技术的传授,“新闻摄影无学”的现象长期存在。

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只有构建完整科学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才能更好地指导新闻摄影教育事业。这也是改进我国新闻摄影教育事业,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闻摄影人才的治本之策。

目前的媒介文化日益呈现为一种“读图”而非“读文字”的商业文化特征,图像传播在网络等其他融合媒介中广泛实行。因而有必要在新闻学与传播学一级学科下设立新闻摄影学专业,确立新闻摄影学的学科地位,在专业层次上,招收新闻摄影方向的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开展研究生教育、本科生教育及职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其中在硕士生层次,加强视觉传播研究、影像传播研究;加强新闻摄影理论和思想史、新闻摄影新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影像传播学、影像社会学等重大课题和学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并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在本科层次加重新闻摄影、影像传播技术、影像传播理论与实践等课程的比重;[4]在职业高等教育与继续教育层次,加强媒介摄影技能层面的融合教育,适应当前新闻工作实际。

此外,鉴于目前我国没有一套完整的新闻摄影教材体系的现状,有必要广泛邀请国内外新闻摄影方面的知名学者、媒体界的优秀工作者及政府新闻机构主管负责人共同研讨,编写教学大纲并着手编撰一套适合不同层次新闻摄影教育需求的新闻摄影教材,以规范新闻摄影教育。

(二)依据媒介融合的发展进行新闻摄影教育模式、教学内容的调整。

在具体的新闻摄影教育实践上,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其一为摄影基础教育模式。受新闻摄影是摄影重要部分这一观念的影响,新闻摄影主要教授摄影器材、拍摄技术、构图用光、数字暗房技艺等。

其二为摄影基础加新闻摄影理论模式。主要讲授摄影基础知识,再加上部分的新闻摄影理论,但两者缺乏深度的有机结合。

其三为新闻摄影教育模式。将新闻理论同新闻摄影技术、技能有机结合,把新闻摄影采访、拍摄、冲洗制作、图片编辑的全过程融为一体,注重新闻摄影的观念贯穿始终。

这几种模式各有所长,但第三种属于一种较为合适的模式。[5]媒介融合背景下,由于技术的发展导致新闻的采制方法、流程乃至媒体的运营模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在学科体系建立的基础上,新闻摄影教育有必要对传统的教学内容进行融合式的重组,无疑第三种新闻摄影教育模式更适合融合媒介发展的需要。

1.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

媒介融合产生了对复合型新闻摄影记者的需求,技术层面上的融合记者培养可以解决融合媒介的一时之需。

就新闻摄影而言,传统的新闻摄影教育的重点是对镜头、构图、暗房后期等进行讲解和操作,强调拍出真实性、艺术性强的图片,是否需要采集声音和视频素材以及如何以流媒体进行传播等不是教学的重点。融合媒介要求新闻摄影人才不仅要拍出高质量的新闻图片,还必须掌握图片在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表现手段,需要采集静态图片之外的音频、视频以及必不可少的文字写作,同时还要配合编辑部门的整体报道格局,以便制作出不同媒介呈现形态的新闻摄影作品。

目前,国内已经实行的一种媒介融合教育方式是在传统课程上整合新媒体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变化不大,在媒介融合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在已有的新闻摄影教学中融入各种数字融合技术的相关内容,如数码相机的工作原理、图片处理技术、新闻摄影作品的传输与保存等。媒介融合时期,摄影教育不仅要加强数字图像文件的拍摄与处理能力,还需要借助技术设备的融合加强各种视频文件的采集处理能力,这也是加强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所要考虑的。

2.新闻综合知识的融合教育。

新闻摄影不仅仅是一门技术,它要求的是一种包括技术在内的综合素质。[6]因而,虽然技术层面的融合教育可以提高学生在融合媒体的初步适应能力与初次就业能力,但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其专业综合素质才能在媒介融合时期起到决定性作用。一名优秀的新闻摄影记者,除了掌握基本的融合媒体使用技能外,新闻综合知识的融合教育必不可少,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及综合能力的培养。

世界范围内成功的摄影记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甚至在某一领域具有很高的造诣和研究水平,如大卫·伯内特大学阶段的主修专业是政治,而塞巴斯蒂奥·萨尔加多在巴黎曾获得经济学的硕士和博士学位。伯内特的许多政治题材作品源于他对政治问题的敏感反应和良好的认识基础,而萨尔加多关于非洲灾难题材的成功表现也是完全建立在他对非洲经济、社会问题具有深刻见解的基础之上的。[7]

新闻摄影教育不能目光短浅,必须立足长远,在分析、设计教学方案,培养学生技术操作能力、专业综合知识与媒介素养教育等方面齐头并进,培养可持续发展的新闻摄影人才。在进行技术技能教育的同时,一方面加大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内容,如外语、政治及文化基础学习等,另一方面增加交叉学科的相关内容,如美学、社会学、经济学的相关内容。

3.新闻专业主义的融合教育。

新闻摄影是由“新闻”和“摄影”两大要素构成,有的人把它叫做“摄影的新闻”,“用照片报道的新闻”……新闻摄影首先必须是新闻,摄影技术与技巧是手段,这是新闻摄影质的规定性。[8]

读图时代的多媒体融合无疑会扩大摄影作品的需求量,受众的审美需求多元化也会增加摄影作品的多种差异化需求,进而可以为新闻摄影教育创造更多的人才实际需求。但是,大量图片和视频的拍摄需要不是新闻摄影教育孤立强调融合技术的教育就能够解决的,受众媒介素养的提高与市场细分化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体现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数字技术导致的图片易拍易得的时代,专业的新闻摄影作品无论以何种媒介融合的手段呈现出来,作为报道新闻的一种手段,摄影记者必须能够准确运用摄影摄像技巧表现典型的新闻事件,充分发掘新闻摄影图片的叙事功能,使用高超的图像语言准确地传递新闻信息。这就需要新闻摄影记者具有新闻敏感,能够准确地抓住新闻眼,捕捉到准确的新闻信息。

从摄影记者到全能型新闻摄影记者的转换,除了正规系统的学校技能教育外,传播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工作期间终身教育的不断跟进,融合教育不可能解决所有技能教育的问题,而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系统学习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针对新闻业界的现状,新闻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客观、真实、准确、公正、社会责任、专业操作的新闻专业思想,在传统的教育中加大新闻传播学的基础知识,如新闻理论、中外新闻史、新闻实务、媒介社会学、新闻职业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能够准确地选择新闻事件,采取特定的新闻角度挖掘新闻素材,从而掌握新闻摄影采访的要点。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开展新闻摄影教育。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得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丰富化的局面。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采取多种方式手段进行新闻摄影教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新闻摄影的兴趣,才是新闻摄影教学取得实效的关键。

1.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手段开展新闻摄影教育。

多媒体教学具有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在新闻摄影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学设计,合理地选择和运用多媒体教学,并与传统的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能够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在具体的新闻摄影教学实践中,综合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来整合枯燥的新闻摄影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新闻摄影的兴趣。此外,还可以采取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式,在讲授新闻摄影技术的同时,选取一些优秀的新闻摄影照片让学生尝试讲解与鉴赏,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及理解力。

2.利用融合媒介加强新闻摄影实践方面的教育。

不可否认,新闻摄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仅仅加强理论层面的学习是不够的,必须将新闻摄影教育与新闻教育实践联系起来。

传统的新闻摄影实习主要是依托新闻媒体为平台,通过摄影记者的传帮带来帮助学生掌握新闻摄影技术和完成作品发表。[9]融合媒介,尤其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为学生参加新闻摄影实践提供了种种便利之门。在新闻教学实践中,可以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网站、新闻博客、新闻微博,将自己的新闻摄影作品放到网络上接受网友的检验,从而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融合媒介的特征及新闻摄影报道的操作过程,从而将新闻摄影理论更好地运用到新闻摄影实践中。

三、结 论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摄影教育的变革与创新不是简单增加技术课程与基于网络平台的融合课程,而是需要在构建科学合理的新闻摄影学科体系的基础上,在贯穿新闻专业主义的教学原则下,为学生短期就业提供操作层面上的融合教育模块知识,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具有雄厚人文底蕴的合理知识体系,让学生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综合实践的能力,以适应未来新闻传播出现的新型融合趋势。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需要学界与业界多方面的探讨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新闻摄影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1][2]于文国:《深度变革已经开始——影响2009年中国新闻摄影的五个关键词》[J].《中国记者》2010年第1期

[3]谢琳:《网络环境下的新闻摄影教学》[J].《当代传播》2004年第2期

[4]王瑶:《当代中国新闻摄影发展史》[M].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

[5]吴建:《浅谈我国高校新闻摄影教育》[J].《新闻界》2000年第4期

[6]董娅莉:《新闻摄影教育的深层问题及改进空间》[J].《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刘源:《论新闻摄影教育中的观念教育》[J].《新闻界》1999年第3期

[8]冯菊香:《新媒体环境下新闻摄影教学的变革与坚守》[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篇4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特征;优势;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49-02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被提出,并简单地被定义为将原属于同一类型的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此,美国艾·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媒经济学》的作者喻国明教授这样理解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导致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

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被大大促进了,并涌现出了众多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传媒集团,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重整与优势互补,生产出融合型的信息产品,从而达到了单一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应该看到的是,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综上所述,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征

当前,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即通过组建大型跨媒介传媒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联合新旧媒体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以下是媒介融合的主要传播特征:

(一)新闻业务等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形成风格迥异的新闻产品,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相同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介产品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加速传播。既扩大了市场,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有利于打造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二)数字化的新闻载体

媒体发展至今呈现出边缘淡化与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这与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传媒科技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将成为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最终实现“媒介大融合”,出现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全新数字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都将数字化并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2]。

二、媒介融合的优势

(一)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更加便携的应用

媒介融合搜索功能中的搜索结果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由其多媒体特性决定的。搜索的结果将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并能进行评级分类。

媒介融合的便携功能主要体现在媒介终端上,媒介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时刻都可获得任何目标信息,而这依赖于媒介终端向更轻巧便捷改进。

(二)传播结构优化,服务个性化需要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的广泛度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没有了清晰的界线,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评论、传播、反馈和分享。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传播效果强化

受众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因媒介融合提升,受众的积极参与使得信息的接收和记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同时新媒体能够获得更更准确、快速、及时的用户信息,有利于媒介受众定位和传播策略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效果。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同时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可以使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在同一时间认识客观界[3]。

(四)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受众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信息本身才是传播过程的主体,而传播信息的内容恰恰受到了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制约。媒介融合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在于,它充分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媒介融合突破了传播信息内容的境界,使媒介成为为内容服务的真正传播载体[4]。

三、制约媒介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开对传媒产业的管制,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策体制中,并非所有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跨媒体的采访时,除少数中央级的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仍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网络媒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采访报道权,不可兴办刊物、杂志和电视台;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使得我国新闻媒介融合深入、多样化的发展和探索得到了抑制。

(二)传统媒体管理落后

目前,报纸、电视、电信、广播等传统媒体虽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管理体系逐渐完备,但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缺乏。就我国初步构建的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仅呈现了操作层面的初级融合,而没能实现产权融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全能型优秀人才

媒介融合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被更多的需要,这就是说,对同一报道内容,他们要同时为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知识并能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从业人员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还需及时进行文字报道以及视频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目前极其缺乏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四、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尽管媒介融合现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充分体现出特点和优势,我国政策和媒介环境中众多因素仍制约其发展,但纵观全球视域,媒介融合呈积极走向,我们应在积极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改变束缚其发展的消极因素,优化其发展进程。

(一)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媒体内容的融合,即分属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交换和消费平台,利用数字和网络终端,逐渐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然而传统媒体自身却难以对规模化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生产和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技术的先进优势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变为可能,但资金的缺乏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

(二)媒介融合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更新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涉及更多相关产业,媒介产业融合形式在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战略联盟的主导下更加多样化,将进一步打破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壁垒,并趋向跨地区的媒介融合。媒介跨媒体、跨地区的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改变了媒介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极大地增强了媒介的影响范围和作用力,使得媒介经济得到有效增长。新型的媒介融合以此为基础,将更加注重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另外,当媒介发生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后,会大大增强垄断势力,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形成,使得节目创新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节目种类和媒介言论都将更加多元化[5]。

(三)关注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

媒介融合使媒介尽可能为信息消费者即受众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成为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样也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消费中,现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受众可以享受到媒介融合所提供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全方位解决方案,这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媒介融合的趋势从当前来看是“三网合一”——融合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逐渐形成一个包括数据、音频和影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并依赖全数字化网络设施的支持,将电视、电脑及手机有机融合,为受众提供信息人性化服务的“三网合一”,如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将给受众带来更加快捷、便利、舒适的服务[6]。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寒.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融合[J].才智,2011(28).

[3] 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3).

[4] 周志平.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编辑素养研究[J].编辑之友,2010(10).

篇5

从最初的报纸到现在的多媒体影像的广泛应用,传媒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计算机及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信息开始变得轻松易得,这对传统媒介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早先的报纸、电视等新闻传播的主要媒介,与现代的计算机、手机等新闻传播媒介之间发生了融合。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传播朝向相互渗透、高度综合的方向发展。“媒介融合”最早是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普尔教授提出,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的一种多功能一体化趋势。这一概念的出现也引起了新闻传播业的重视与思考,我国从2006年开始逐步进行媒介融合的探索,到2010年,国家开始了三网融合的推广,我国现在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得微博、微信等十分流行,这些都对新闻传播工作者的技能和素质要求更高,这也使得媒介融合下的新闻传播教育改革的需求更加迫切。2014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核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了要打造一批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形式多样的新型融合媒体集团。这些都需要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进行大力改革,以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型人才。

二、媒介融合下我国的新闻传播教育的不足

在我国“媒介融合”的理念最早是中国人民大学的蔡雯教授从美国引入的,蔡雯教授曾发表文章对“媒介融合”做了一些论述,指“媒介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驱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融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媒介融合从提出开始,其在美国的各大媒体之间展开了融合的实践。然而在我国,随着我国传播媒体的体制改革,简单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不同媒介之间的界限开始削弱,促进了不同媒介之间的融合。面对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媒介融合趋势,我国现在的新闻传播教育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从我国多数的新闻传播教育院校的课程设计和硬件设备来看,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很多学校设立了新媒体等专业。但是我国的新闻教育基本上还是在学校内完成,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较少,加上学校硬件设施的不完善,造成了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仍然需要接收一定的技能学习及规范化培训。除此之外,我国目前的新闻专业设置都是按照教育部制定的专业目录制定的,这是以单一的媒体的传播技能和规律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在媒介不断融合深化的趋势下,不同传播媒介之间的差异正在削弱,这种传统的专业和课程的设置方式,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现代新闻传播者的需求。我国目前的新闻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文学专业转变而来,对新闻传播的基本流程都很不熟悉;或者一些本身是新闻专业毕业的学生直接留校走上工作岗位,没有经过一定的专业实践以及只了解单一媒介的知识和技能,也缺乏媒介融合的知识。

三、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措施

在新时代的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领域需要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新闻传播人员,这需要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敏锐的观察力、全面的技能及判断能力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新闻传播教育过程中进行多方面改革。首先,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决定了培养的人才的质量,媒介融合背景下需要综合性新闻人才,这不仅需要学生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基础,还需要具有熟练的新闻采编业务,具有与时俱进的新闻传播理念及技能。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加入一些增加学生思辨能力的课程,适当地与一些学科整合,增加知识的交融。例如,偏向经济的新闻领域学生的培养可以在新闻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经济学基础知识的学习。除了基础及专业课程的合理设置,在整个课程体系里,实践教学的占比需要提高。与一些新闻传播集团或者单位进行合作,建立联合培养计划,利用假期等多增加实践机会。其次,对教师的引进及培养,通过进修交流、特聘引进等方式,提高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具有实践基础的教师数量,完善师资队伍。最后,学习国外优秀的培养方式,如建立媒介融合实验室,这种实验室具有多功能、融合性的新闻实践实验室,可以帮助学生在全媒体环境里模拟演练,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与新闻业界一起建立实验中心,帮助学生了解和学习新闻业务及现实的新闻发展情况。

四、结语

篇6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传播的要求越来越高,媒介融合使传媒的发展焕发了新的生机。虽然新的时代的到来给传媒界带来了新的发展前景,但是却给传统广播电视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所以传统广播电视媒介如何应对媒介融合所带来的冲击,继续生存下去,怎么提升广播舆论引导能力,已成为当下传统广播电视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介的发展现状,重点提出了提升电视广播媒介舆论引导能力有效方案。

【关键词】

媒介融合;广播电视;舆论引导;提升

媒介融合使得传统媒介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是传媒界的重大变革。新媒体给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如何应对冲击,提升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能力,势必要进行必要的调整,来获得长久的生存状态。

1.媒介融合概述

媒介融合是指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融合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模式,它将所有信息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整合,然后进行传播。媒介融合加强了不同媒介的交互性。媒介融合对于信息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一是媒介的融合就是技术的融合。其二,媒介融合具有无与伦比的整合性。其三,内容的丰富性,文字、声音、图像的集中展现给群众视觉上带来了强烈的冲击感。

2.广播电视舆论引导现状

媒介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并在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价值观的引导下对信息素材进行加工,包装,形成有针对性的引导舆论作用的传播内容。并且,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传播给大众,从而形成舆论导向。广播电视通过不断地加强包装各个媒体,从而提高了其所传播的内容的可读性,娱乐性,也提高了自身的市场竞争力。这样使得广播电视在社会大众舆论,国家主流舆论中产生了比较良好的舆论引导效果。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广播电视的权威性是其它媒介无法比拟的。但是在时效性来说,广播电视就会明显地落后于新媒介。主要原因在于新媒介所使用的手段是非常先进的,它能够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报道。反过来看广播电视媒介,由于其采用通稿灌输的方式,具有“先知后觉”的特点,从而导致电视广播的时效性不如新媒介。这就使得新媒介占据了有利的地位,对广播电视在舆论引导地位方面构成了很大的威胁。

3.媒介融合对广播电视舆论发展的影响

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其本质是传媒控制社会力量的软工具,这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1主体地位下降观众减少传统广播电视是常用的舆论传播手段,但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媒介受到了大多数年轻受众的青睐。其原因在于新媒介传播舆论更及时,更方便,所以导致了广播电视观众的迅速减少,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挑战,长此以往,势必对广播电视的舆论的引导产生很大的影响,新媒介的舆论影响力必将超过传统广播电视。

3.2媒介融合出现新现象媒介融合必将产生多样化的接收客户端,这样舆论引导平台将会变得更广阔;此外,数字时代的到来也对传统广播电视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数字技术带来的信息的直接性、原始性,给观众带来了一番不同的体验,彻彻底底改变了以往广播电视“先知后觉”的缺点。实现了跨越空间的传播格局。

4.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的策略

在这个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统广播电视要生存,要发展,必须要进行不断地探索、创新。寻求巩固其舆论引导地位的方法。

4.1加速实现广播电视传媒转型传统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地位受到挑战是不适应时展的要求。本质上来说,媒介融合是顺应时展的脚步,是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随着媒介融合的发展、深入,由权利主导的控制舆论现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脚步。网上舆论平台相对传统来说是开放的,如今政府机构也认识到这一问题,对网络舆情重视有加。社会尚处在转型阶段,矛盾的出现是正常的,那这矛盾如何化解,在没有其他的倾诉渠道下,人们大多会选择在网上进行发泄,吐槽。在这种情况下,广播电视应加快转型的步伐,参与数字化传播,多对社会进行观察,采访,提供一个群众能够充分诉说的合理平台。媒体融合其显著特征是互动性,多元性。

4.2提升广播电视自身的公信力公信力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是媒体在长期的发展中日积月累而形成的,体现了一个媒体存在的权威性、在社会中的信誉度以及在公众中的影响力等特征。没有公信力的媒体终将失去生命力,被受众鄙弃。这足以看出公信力对于一个媒体来说的重要性。和新兴媒介相比,传统的广播电视有雄厚的群众基础,因为广播电视是一种有政府与社会承认的正规的媒介组织。广播电视对于其自身所传播的每一条信息都应承担法律责任和义务。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得广播电视的舆论引导能力降低。对此,广播电视应重视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关注社会,关注民情,对民众要如实地反映其诉求,要求。

4.3从宏观上提升舆论引导能力首先,从法律的角度上来看,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应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为广播电视媒介的发展提供最有保障的依据。通俗的讲,即是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实现政治与经济的融合。再者,在以人们的基本的道德为基础的前提下,应适当丰富广播电视的节目内容。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实现广播电视的转型,构建全媒体战略。

4.4从中观上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想要提升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应从多区域化的整合这一方面入手。在这期间,应使受众的媒介素养得以提高,其中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对受众进行媒介素质教育。从受众方面来看,在接受这些信息的过程中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认清传统广播电视媒介与当今新媒介之间的差距,积极与新媒体联动,取长补短。利用先进的移动终端,积极传播自己。

4.5从微观上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从微观上来看,这就要求要从自身入手,不断地创新节目,以提高节目内容的质量。其次,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之下,还要对自身的传播技巧进行改进,以适应年轻受众的心理特点。结合广播电视自身的特点,重视培养多方面的专业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同时也要有很好的道德素养。至此,从以上几方面入手才能全面提高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

5.改进广播电视舆论的引导方式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广播电视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要求,亟须转型。转型不能急于求成,要顺应时展的步伐,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转型:其一,培养专业的人才,可以通过开展课程讲座来提高专业人才的整体职业素质。必要时要结合政府,把受众媒介素质纳入基本的课程之中。第二点,工作人员要主动拉近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做到以笑待人,以温柔待人。这样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最后一点则是要在引进新媒介后,要敢于创新,多创作精彩的节目,时刻与老百姓保持互动。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如今经济腾飞的年代里,没有一种事物是能够独立生存下去的,只有互相融合,互相借鉴,才能满足当今时展的要求。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虽然对广播电视的舆论主导地位造成了下降的问题,但是通过转型,提高公信力等的手段能使自身舆论传播能力的提高。在新媒体环境的影响下,传统广播电视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来建立一个多元化的媒体界。

参考文献:

[1]乔保平,冼致远,邹细林.再论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1:35-39.

[2]高成,尹世峰.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能力的提升[J].新媒体研究,2015,16:1+12.

[3]王成亮.再论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舆论引导力的提升[J].视听,2015,12:29-30.

篇7

0 引言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发展可视化逐渐受到关注。但是可视化新闻发展有很多弊端,在传统新闻模式下,可视化新闻停留在二维传播形式上,不能进行创新。在传统新闻模式的制约下,可视化新闻发展近况有待于提升。为此,下文将针对可视化新闻现状分析,提出新闻可视化策略。

1 媒介融合的特点

1.1 数字技术网络基础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任何一种能够表达的信息,例如音频、视频、文本等都能够被转化成以计算机中的读取字节,只由0和1组成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相互转换能够通过网络传播出去。也就是在现代科技背景下,任何新闻信息的不同表达形式都能够通过转换成为相同的数字化的符号,在数字化的环境下从而走向统一,并且在网络平台上自由传播,从而实现了传播渠道上的贯通。

传播媒介从技术上讲可以分为两类,常见的是在线媒介,它主要有有限媒介和无线网络,我们所熟知的互联网和有线电视就是相关的有线网络,主要的用途就是传播数字内容。无线网络,就是移动信息技术支持的数据的双向传输,同时这也是当今社会的媒介融合的典型表现。也就是说,当新闻信息产品被数字与化之后,在互联网上能够自由传输,信息的自由传输就是媒介融合的核心内涵[1]。

1.2 多元化设计

媒介融合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终端设备的多元化设计,它的含义不仅是一种设备不仅有多种功能,还表现为一种功能有多种设备来实现。新技术的引用能够使得各个媒介终端的功能日益强大。例如,我们熟知的电视IP机顶盒、数字机顶盒、数字存储器等设备的支持,这样用户就可以轻松的通过对电视进行个性化的控制,还能够通过多各终端设备实现电子商务等活动。传播媒介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清,在以技术为基础的网络融合条件下,媒介中端能够带来多种信息服务。数字技术让原本不同表达形式的信息转换在互联网背景下,转变为比较统一的数字化符号,使得多媒体信息的存储和传输变得更加便捷。

1.3 淡化传统媒介产业

传统的媒介在特定的流通渠道与环节上形成了自身的产业链,能够为社会提供不同的产品与服务。例如,新闻在的报纸形势以及电视信息模式。一种产品能够在特定的产业平台以及环境中产生,不能由多个产业联合生产,传统的产业是分开而独立的。而与之相反的媒介产品的数字化将原来泾渭分明的界限打破,使得产业融合技术变得更加的可能。在社会与科技发展基数上,媒介产业正在面临着一种新有机分工[2]。

2 可视化新闻发展的现状

2.1 平面可视化阶段止步不前

观察国内的传统媒体,新闻可视化还处于一种初级发展阶段,虽然很多的报纸也逐渐看重新闻图表的发展空间,增加了信息图表在新闻上的呈现力度。例如,很多晚报上推出了视图版面,国内各大报纸都在自己的专栏上推出相关的系列,这些大型的图表策划版面都是新闻可视化的具体表现,也是制图新闻的延续与发展,但是这些版本在报道内容上缺乏深度,主要以二维可视化新闻形式占据主体,在科技背景下,这部分缺陷是新闻传播应该改善的环节。

2.2 传统新闻传播观念的制约

可视化新闻除了信息模块以外,还在一些网络中进行新闻可视化报道,它更加注重的是社会大众参与以及信息的重要性。信息时代,一个可视化新闻的报道形式的出现,并不是传统新闻模式的消失,而是新闻报道的全新的开始。社会群体可以自己掌握信息或者通过数据直接参与新闻的热议话题,同时,参与新闻制作的过程也是新闻事实深入了解的过程。但是在国内的新闻报道中,这种新闻上传者与新闻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不明显,依然有很多的可视化新闻停留在传统新闻传播基本模式中。在这样的过程中,不能看到社会受众群体的思维轨迹和传达的态度,新闻本身的价值不能体现[3]。

3 媒介融合下的可视化新闻生存之道

3.1 可视化新闻立体化

在科技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中,国内媒体都在积极的完善可视化新闻的传播模式,对新闻报道进行彻底的改观,从读者内心出发,对媒体进行有益探讨。目前,这一新闻举措受到了社会读者的好评。我国新闻媒体事业发展一直受到传统新闻发展模式的影响,使得可视化新闻一直停留在二维模式下,因此,科技背景下的可视化新闻逐渐向着立体方向转变。首先,要想使国内的可视化新闻进一步发展,需要更新新闻人的价值观念。在思想意识上来讲,可视化新闻不仅仅是一种新型而独特的报道模式,它在数字化科技时代必将引领新闻报道模式的变革。目前,新闻媒体狭义的将可视化新闻当做新闻报道表格化、图片化模式,而不能发挥可视化新闻的三维立体模式。因此,可视化新闻应该利用视觉语言,在设计方式中,将空间时间化、逻辑节点化,使得三者的关系共生,共同来体现可视化新闻的价值,能够原本的新闻形式鲜活起来,这也是可视化新闻的高级阶段。

3.2 利用手机移动互联网的传播优势

现如今,电视媒体正在积极探索媒介相互融合的道路,其中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媒体是媒介相互融合的一个缩影。手机互联网不仅能够获取新闻,还能让读者参与其中。这种信息传播没有时空限制,并能随时随地参与的新闻发展道路是民生新闻可视化发展的最佳渠道。因此,可视化新闻抢占手机移动互联网市场是开拓新闻新用户的快速方法,能够让用户更加便捷而迅速的参与到新闻互动中来。移动互联网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多的碎片化的服务,由于科技时代下让人们的生活节奏比较快,因此,对于新闻信息的获取基本上都是零散的,没有人愿意在工作之余花大把的时间去读取长篇幅的新闻信息。例如,对于上班族来说,在路上、在地铁里的时间,可视化新闻利用移动互联网将读者的零散时间收集起来,并能迅速获取信息和分享信息[4]。

3.3 关注新闻用户的体验,优化方式

可视化新闻的新型发展方向就是全民参与式,参与式新闻,将普通民众的身份瞬间转变,成为散落在各地的公民记者。新闻资源在这这样自由平等的模式下变得更加丰富,为民众提供了更加广阔的信息交流平台,新闻形式改革将吸引更多的社会参与观众。在参与分享新闻的过程中,普通民能够享受更多的言论自由并且获得更多的生活权利。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倾诉事件的欲望,在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中,可视化新闻的倾诉与分享倾向逐渐被社会群体所接受,并在这样的新闻分享过程中提升新闻可视化程度。另外,当今新闻中居高临下的传播态度应该转变,应该善于与用户沟通,在新闻用户中进行意见征集,掌握用户的真正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

篇8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多媒体数字控制技术已经应用到了生产生活中的各个领域。新闻界由于多媒体的出现造成了新的新闻媒介风波。计算机让媒体的物质形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改变了新闻报道的方式。媒介的融合使得新闻从传统的的图文展现形式变成了由文字、图片、影音集成一体的报道形态,更好地促进了社会信息的传递,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得新闻报道变得更加信息化、多媒体化。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报道方式;创新

所谓的媒介融合就是指将不同属性的媒介结合在一起,对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进行创新,丰富信息包含内容,加快信息流通速度。近年来,科学技术在不断的更新,信息的传播媒介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媒介融合让人们对信息采集的需求也在不断的提升。传统的以广播和报纸为主的媒介已经被手机和多媒体逐渐替代,新闻报道的方式也逐渐演变成观众们所热爱的具有个性化特色的方式。传统的媒体和现代的媒体融合使得媒介融合逐渐兴盛起来。

1当前媒介融合形式与媒介融合发展的现状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在我国新闻界出现的时间较早,但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行业媒介融合所代表的意义以及展现出来的形式都不同。新时期下,许多新型的媒介形式已经在新闻界拔地而起,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以及报道内容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媒介融合虽然在我国新闻界发展的时间较长,但是当前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报道方式仍然存在的众多的问题。

1.1新闻报道方式缺乏制约,相关政策没有健全和落实

媒体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形式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升。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对媒体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是相关的政策制度并没有得到落实。国内对当前媒介融合的新闻报道方式缺乏一定的制约,传统的制约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当代形式的要求。当前的新闻报道模式存在多种形式,许多观众会通过手机平台和电脑平台对新闻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新形式的媒介融合如果政府部门不加以控制,许多观众就会对信息进行恶语评价,或者篡改事实肆意传播。只有对新闻报道的方式加以制约,当遇到突发事件和重要事件时信息能够准确无误的得到传递。

1.2新闻报道技术有待创新

优化信息传播技术是媒介融合有效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改变新闻报道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我国的新闻报道技术有待创新,传统的媒体技术无法满足新闻报道方式创新的需求。如果媒体技术的硬件条件无法满足要求,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媒介融合下媒体行业的发展,不利于新闻报道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2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方式创新

2.1加强新闻报道方式的政策支持

政策与制度对新闻报道方式有着重要的监督作用,为了更好的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创新新闻报道的方式,我们鼓励政府部门加大支持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促使新闻媒介产业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发展。政府监督部门需要加大对新闻事业的监督力度,及时制止媒介市场中不合理现象的发生,做好社会舆论监督工作,从而推动媒介融合下新闻报道方式更好的创新。

2.2优化新闻报道技术

技术水准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只有拥有先进的技术才能为报道方式的创新带来巨大的突破。媒体企业应该主动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总结成功企业的经验,加强技术方面的交流与探讨,培养一支优秀的专业队伍,为新闻报道方式的创新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2.3不断提升新闻媒介的整体素质

为了更好的促进媒体事业的发展,媒体首先要让从业人员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在工作过程中不仅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要将理论和实践有效的结合,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和职业修养,进而提升团队的整体素质。定期组织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举办大型技术文化交流活动,加大对新闻报道方式的研究力度,让企业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由于受众对新闻报道方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媒体还应该激发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鼓励员工学会创新。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对于违反相关职业规定的媒介从业人员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保证从业人员工作认真谨慎,确保新闻报道真实有效。

3总结

社会科学技术在不断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在新闻界得到了众多人士的认可。通过对当前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报道方式在现实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知,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报道方式正处于不断创新的新阶段,但是与观众真正希望看到的方式仍然存在着大的差距。为了更好的促进媒体事业的快速发展,需要我们从事该工作的工作者不断的进行研究,克服解决相关困难,不断的提出新型的新闻报道方式。相信在国家和企业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下,新闻报道方式一定会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得到创新,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的快速发展。

作者:宫兆兴 单位:赤峰市喀喇沁旗广播电视局

参考文献

[1]于中涛.媒介融合下的新闻报道方式创新[D].吉林大学,2011.

[2]许颖.媒介融合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篇9

关键词 媒介融合;新闻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9-0017-02

1 媒介融合趋势下我国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现状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所培养的人才质量。一般来讲,课程体系主要表现出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和配合。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要使得学生在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的环境下,培养出较强的专业应用能力,以更好的适应媒介融合变革新形势的需要。但纵观我国高校新闻院系新闻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尚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的需要,还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跨专业选课难,通才教育成空话。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实质就是信息、文化的无边界传播,媒介融合使当代新闻传播涉及的知识领域越来越广、越来越深,将新闻专业教育放在通识教育这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展开,已经成为了现在新闻传播教育追求的目标。那么如何拓宽专业口径,让各学科建立融合,推进新闻传播教育向广博教育前进,形成综合性和专业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成为了新闻教育重要的课题。但因为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新闻专业教学很难做到跨学科、跨专业。学生除了修完新闻学原理、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采写等基本的专业课程外,还要学习一系列与不同专业方向相关的课程,留给学生自由支配和使用的时间非常少。在这种情况下,跨专业选课成了基本上无法实现,通才教育也就无从谈起;

2)专业课程理论性强、实践性不足。当前,我国很多高校新闻学本科专业的教学计划、大纲、教材等都是借鉴老牌新闻院校,而师资多是从中文系中分离出来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理论性强,实践课程少,加上很多教师在业务课程教学和实践中,只满足于理论教学任务的完成,疏于指导学生在实际运用中的实践。另外,按照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崇尚的以学科建设和科研成果为导向的人事评价标准,高校的教师们大都忙于科研学术研究,无暇顾及也不屑于指导学生实践。倘若我国高校现行的这种教学评价体制不改变,重视实践教学就无法实现,搭建校园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的构想也就只能停留在形式化的层面上;

3)传媒技术教育单一,难以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随着媒介融合的不断深入,以“组合终端载体”为新闻平台的整体报道策划必将取代针对单一载体的新闻报道策划①。而这样的策划者,必须具有了解和掌握不同载体的介质差异和所服务人群的需求差异, 并能以这两方面的差异为依据, 确定报道选题并设计报道方案的能力。而在我国很多新闻学院,即便是人大、复旦这样一流的学院里对多种媒体技术的教学也是各自为政,鲜有交融。

2 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建议

针对媒介融合趋势下新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以上问题,作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进行改革:

1)以新闻业务课程为核心,广泛涉猎交融学科的相关知识。在媒介融合这种新的传播形态下进行信息的与交流,人人都可以成为“公民记者”。各种思想、文化交融,各种有益的、有害的信息并存。作为新闻职业人,只有具备较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才能在这些错综复杂的信息中需找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发出权威声音引领舆论方向,而这种能力的形成,来自于对各种知识和文化的了解。只有在原有的专业课程的基础之上,广泛涉猎交融学科的相关知识,以“融合”来应对“融合”才能更好的适应时展的需要。在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本科学生的课程中,新闻专业课程只占25%的比重,而包括历史、政治学、科学等其他课程所占的比重达到了75%②。美国的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新闻专业学生所要修的128 个学分中,新闻学专业课程最多只能占到44 个学分,而社科、艺术、自然科学和人文类科目必须达到65 个学分以上③。而在我们国家,很多新闻学院新闻类课程占到60%左右,即使在人大这样一流的新闻学院里,像历史、军事、文化、社会、经济等交融学科的课程也只是凤毛菱角,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足以满足媒介融合发展的需要;

2)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在新闻传播教育走在前头的美国,各大新闻传播学院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学生参与媒体实践提供条件。例如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办有一张名为《布朗克斯节奏》(The Bronx Beat)的社区小报, 每周发行一次。总编辑是名女教授, 报社的编辑和版面设计均由学院的教授担任, 采访写作和摄影由学生负责,办报经费由学院支付④。在密苏里新闻学院,师生们最引以为自豪的就是学院拥有真正的报社和电台、电视台。他们的副院长Brooks介绍称: 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教学方法同美国许多其他的新闻院校是不同的。他们拥有日报、商业电视台和电台等各种媒体, 学院的教师也都在这些媒体中担任编辑工作,这里给了学生第一份工作经验, 这样,学生们毕业之后比其他学院的毕业生就要成熟许多⑤。美国的新闻院校对教师的要求也包括实践指导在内,他们要求教师有较多时间同学生面对面的交流,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师每周都要给学生改很多作业,花在改作业上的时间往往是上课时间的若干倍⑥。在我国由于体制的问题普通高校在短期内不可能建立如此高端的媒体,但可以整合学校资源,在校内建设多功能、跨媒体、可融合的一体化新闻实践平台,可以以校内本来就有的校报、校刊、网站、广播站等为载体,对学生展开全方位的实践训练。还可以在有限的条件下将课内实践、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贯穿起来,实现教学、实践和实习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更好的将理论运用于实践,真正了解和参与媒体整个运作流程。在我国,现也有传媒院系在校内打造了类似媒体融合形式的“未来”实验室,这个实验室按照全媒体的运行规律,建设了多种媒体业态交融的管理系统, 在采编发的流程中提供了读写、编发、搜索以及整合相结合的管理界面, 使报纸、广播电视及网站通过一体化的管理, 实现多业态、多时段的生产, 做到一次采集、多元, 而不再是各自相互独立的实验室⑦, 这为学校新闻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加强多媒体技术科目的教学。媒介融合导致大型新闻集团的形成,一条新闻将要在诸如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不同形式的媒介中播出,这就要求记者在采写新闻后能够生产出针对不同媒介的,恰当的新闻形式,所以,我们要对不同平台的新闻的采、写、编、评进行系统的学习、比较和训练,熟练的掌握这些技能,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新闻实务课程体系,培养全媒体人才。早在2003 年左右,美国300所新闻院校中就已经有50%针对媒介融合对课程做出了相应地调整和改革⑧。在国内,也有个别学院于2007年开设媒体融合专业,如中国人民大学在2007年就新增了“数字新闻传播”这一方向,同时除了开设这一新的专业方向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还为所有的学生开设了两门业务性的专业课——音频视频内容制作和数字传播技术应用。学生们通过这两门课程的学习,增强了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业务和新媒体传播业务的了解,从而做到全面掌握各种类型媒介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新闻学专业只侧重于印刷媒体的专业课程体系⑨。

“媒介融合”引入我国已是十年有余,在这期间有一些学者和专家对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的新闻教育改革作了一些有建设性的探讨,但现代新闻传播业是被高端科学技术和多种学科知识支撑的行业, 它对于新闻从业者的道德素养、知识基础和业务能力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播日益大众化和国际化的今天,作为新闻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应该如何更好的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需要新闻人才,还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探索和实践,我们依然任重而道远。

注释:

①《媒介融合趋势下如何实现内容重整与报道创新——再论“融合新闻”及其实施策略》,蔡雯,《新闻战线》,2007年第8期.

②《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 蔡雯,《现代传播》,2006年第2期.

③《面对时代挑战的大学新闻教育》,邓炘炘,《新闻大学》,2008年第1期.

④《如何加强学界与业界的联系与合作—对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调查及思考》,蔡雯,《中国记者》2005年08期.

⑤《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办学模式探析》,蔡雯、周欣枫,《现代传播》2006年第三期.

⑥《美国新闻教育改革的经典个案(下)》,蔡雯,《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6期.

⑦《媒介融合时代地方高校新闻教育的路向》,郑晓华,《重庆邮电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年7月第23卷第4期

篇10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新闻节目;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360(2016)02-0044-02

媒介融合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众多类别的新闻媒体也逐渐融合。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行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了探究有效的发展措施,必须从当前发展现状入手,考虑到节目形式及变化格局的具体要求,采取针对性的改善措施,进而促进电视新闻行业的有序发展。

1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

近些年来新媒体发展趋势比较迅速,给新闻节目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在具体发展过程中,必须不断寻求创新,采用网络传播的形式,增加市场的占有份额,实现媒介融合和新闻节目的共同发展。

1.1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模式的影响

根据有效的数据显示,在众多电视媒体中,编辑类型的电视节目播放时间比较长,节目主要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对网络上的热点事件进行收集,经过加工和有效的编制后,成为电视节目进行播放,其二是人民群众通过终端设备软件,将新闻素材发到网络上,此类电视节目的编制不需要进行采访报道,节目内容比较丰富,能保证新闻事件的真实性和实效性[1]。

1.2媒介融合对记者角色定位的影响

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事件采访记者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影响,在网络发展时代,人们在互联网上对新闻节目进行观看的过程中,往往会忽视新闻事件采访记者这一角色。媒介融合对新闻编辑的风格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原有的电视节目编辑风格比较单一,当前在整体发展中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广,其中以手机软件为主,手机信息的传播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及时对新闻信息进行查收和查看,同时也降低了电视新闻节目的收视率。如果传媒传播形式不符合市场发展的本质性要求,竞争力也会下降,必须退出竞争舞台[2]。

1.3媒介融合对电视节目时效性的影响

电视新闻的报道和新媒体节目传播速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很多突发性新闻都是通过网络媒体报道后,新闻媒体才列出相关项目,严重影响了新闻节目的时效性。媒介融合后的新闻报道更加鲜活,在网络共享的年代,每一个网络用户都有资格上传新闻,虽然此类新闻没有经过雕琢会显得很粗糙,但是却更加的真实,和新媒体新闻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2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对策分析

针对媒介融合的特殊性,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对新闻节目的类型有一定的了解,以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形势为基础,探究有效的发展对策。以下将对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对策进行分析。

2.1对新闻内容进行整合

受到媒介融合因素的影响,新闻事件的传播途径趋于多元化,新闻素材的种类不断增加,在实践过程中需要以新媒体传播为基础,对新闻内容进行有效整合,不断提升新闻媒体的竞争力。对于众多电视新闻事件,在报道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或者人们密切关注的事件,注重对新闻内容进行再加工,使其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形势的要求。新闻事件的叙述结构要保证合理化和科学化,根据电视新闻节目的具体化要求,突出新闻主体,保证新闻内容便于理解。

2.2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性

电视新闻媒体和新媒体进行比较的过程中,电视节目本身会存在很多不足,互动性比较差,为了对此类情况进行有效的改善,在实践阶段必须增加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性,工作人员要转变工作理念,适应媒介融合发展趋势,满足新闻行业的整体发展要求[3]。首先,工作人员必须对自身意识进行更新,及时了解观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了解和掌握受众的实际需求,为新闻节目的互动奠定基础。电视媒体要建立有效的互动网站,在实践中要采用电话热线的形式,强化电视媒体和观众之间的互动。此外对于电视新闻观众的意见和建议必须引起重视,明确回馈信息的重要性,及时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实现新闻节目的有效传播。其次,电视节目必须寻求突破,不断扩大传播途径,和各大网站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以网站为沟通平台,及时对新闻节目类型和应用方式进行分析,发挥电视新闻节目的最大化作用。在多种传播模式下的电视新闻节目能缩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之间的差异性,强化观众和媒体之间的联系,为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奠定基础。

2.3采取合作共赢的发展形势

电视新闻节目不能仅以电视平台为基础,还可与新媒体进行合作。网络直播的形式应用范围比较广,受众容易接受,可以将其扩展为电视新闻重播的形式,弥补原有报道形式的不足。电视节目和新媒体进行互动和交流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应用过程中要对影响形式和策略体系进行有效的分析,对原有的电视节目进行补足。此外,电视新闻节目可以利用新媒体覆盖网民群体,提升受众的了解程度。

3结束语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加速了媒介融合的速度。媒介融合对信息的接受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我国传统的新闻媒体发展也有重大的影响。电视媒体对媒介融合的过程需要进行深入的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改善,保证电视新闻节目适应媒体发展趋势的要求,为新闻行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而促进电视节目的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尹啸童.媒介融合下的电视新闻栏目探析[J].才智,2014(29):316.

[2]黄俊杰.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及其应对[J].新闻研究导刊,2015(2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