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目的]分析长沙县西瓜生产的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方法]选取长沙县198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大棚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临时考察资料,通过对西瓜生长发育期与气象要素的平行观测方法,找出了影响长沙县西瓜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并提出了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措施对策。[结果]西瓜喜温、喜光、喜干燥,耐热、耐旱、不耐涝,其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长沙县西瓜成熟期日较差大,7~9月气温日较差为8.4~8.5℃,西瓜增重快,产量高,且西瓜含糖量高;影响长沙县西瓜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低温冷害、阴雨寡照、暴雨强降水和后期的高温干旱,防御措施主要是适时播种、薄膜覆盖、科学管理、合理排灌、及时防治病虫害,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结论]该研究为西瓜生产的安全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关键词
西瓜生产;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对策;长沙县
西瓜性寒,味甘,富含葡萄糖、苹果酸、果糖、蛋白氨基酸及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是盛夏季节清凉解渴的佳味水果,是长沙县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2014年栽种面积为0.12万hm2,总产量45400t。西瓜原产非洲的沙漠地区,喜温、喜光、喜干燥、耐热、耐旱不耐涝,西瓜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受天气条件的影响,其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为充分利用长沙县的气候资源、趋利避害、减轻气象灾害给西瓜生产造成的损失,笔者在此通过对西瓜生长发育期与气象要素的平行观测方法,找出了影响长沙县西瓜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并提出了防御农业气象灾害的措施对策,为西瓜生产的安全高产提供了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选取长沙县马坡岭气象站198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月报表及大棚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和临时考察资料,利用西瓜生长发育与气象要素平行观测方法,对西瓜气象平行观测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和相关分析,找出了影响长沙县西瓜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2西瓜生长发育与气象条件的关系
2.1温度西瓜喜温怕寒,种子发芽最适宜温度28~30℃,15℃以下或40℃以上发芽较少[1];幼苗最适宜温度为22~25℃[2],30℃以上幼苗和下胚轴易伸长形成高脚苗;开花期适宜温度为24~28℃,日平均气温低于18℃,影响花粉管伸长,受精不良,易形成畸形瓜、厚皮瓜和空心瓜;西瓜根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8~32℃,最高地温为38℃,地温低于13℃根毛停止生长,丧失吸收能力。西瓜营养生长期可以适应较低的温度,15℃以下生长缓慢,10℃以下停止生长,5℃遭受明显冻害[3],遇霜冻死亡;生殖生长期需较高的温度,结果期适宜温度为28~30℃,果实膨大期气温低于20℃发育不良,可产生僵瓜或裂瓜;果实膨大及成熟期日较差8~10℃,有利于糖分积累,果味甘甜爽口。早熟西瓜苗床期、幼苗期、抽蔓期常出现低于适宜西瓜生长的温度,果实膨大期常出现高于适宜西瓜生长的温度,热量条件对西瓜生产有些不利影响。
2.2光照西瓜喜光,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据研究,西瓜的光饱和点为80000lx,光补偿点为4000lx[4]。苗期光照充足,植株生长健壮,节间短,叶片厚实,叶色浓绿。西瓜靠昆虫授花粉,昆虫自然授粉,开花期若遇阴雨天气,昆虫活动减少,影响西瓜的正常授粉,结果少,甚至不结瓜;果实膨大期和成熟期日照不足,发育慢,含糖量低。
2.3水分西瓜根系分布深而广,耐旱不耐涝,苗期土壤湿度为65%~70%,对根系生长有利;果实膨大期土壤湿度为75%~80%[5],可满足果实膨大所需水分。若含水量过高,土壤孔隙度减少,根系呼吸困难,导致地上部生长停滞或萎蔫。西瓜变瓤期降水过多或久旱遇雨,反而造成西瓜裂果;采收前遇大雨西瓜味淡不甜。
3长沙县西瓜生产期间的气候状况
长沙县温室大棚西瓜育苗常采用大棚+小棚+地膜3层薄膜覆盖,并加电热线等增温设施育苗,三叶期前后定植,定植后加薄膜大棚+地膜双层覆盖保温,在2月中旬前后播种,3月中下旬定植,4月中下旬开花,5月中下旬开始采收上市;露地西瓜冷床育苗在3月下旬春分前后至4月上旬清明播种,露地直播于清明节后4月中旬播种,于6月下旬开始采收上市,7月上中旬小暑至大暑前后大量上市。
3.1温度长沙县西瓜生长期间温度呈前低后高(图1),主要表现在:①大棚西瓜苗床期低温。大棚西瓜苗床期(2月中旬~3月中旬)气温较低,当出现日最低气温≤0℃的强寒潮天气时长沙县历年同期小于0℃天数为3d,若管理不善可在短时间引起西瓜死苗。②早熟露地西瓜苗床期低温(3月中旬~4月上旬)。出现日平均气温低于10℃甚至5℃时,西瓜可遭受冷害[3],引起幼苗生长缓慢、茎叶发黄萎蔫甚至死亡,或低温高湿寡照造成猝倒病死苗。③果实膨大期高温。大棚西瓜第三四批与露地西瓜的果实膨大期处于高温季节(7~8月),当露地温度35℃以上,棚内温度可达45℃以上[3],长沙县历年7月极端最高气温35℃,易出现果实未老高温逼熟,瓜藤缺水早枯与雌花干燥,难以坐果。35℃以上7月平均14.7d,8月10.5d。
3.2降水量与降雨日数长沙县属季风性湿润气候,西瓜生产前期的5~6月,正值霉雨期,降水量过多,偶尔有暴雨,有利病菌滋生蔓延;6月底7月初雨季结束后,7~8月常出现伏旱,对西瓜生产有些不利。长沙县西瓜主要生产季节(3~8月)降水量为1013.0mm,雨日88d,以6月降水量最多(225.2mm),4月为200.9mm,5月为188.3mm(图2),其中露地西瓜果实成熟期6月下旬~7月中旬降水量为152.2mm,雨日12.8d,对西瓜成熟有利。
3.3日照时数与气温日较差长沙县西瓜生产期间(3~8月)日照时数为886.8h,3~7月日照时数逐渐增加(图3),4~6月西瓜营养生长期的日照时数为380.5h,6月下旬~7月中旬西瓜成熟期的日照时数为171.6h;西瓜成熟期日较差大,5~6月平均气温日较差7.3~7.6℃,7~9月气温日较差8.4~8.5℃,平均气温日较差以7、8月最大,分别为8.5、8.4℃。7~8月白天太阳辐射强、气温高,光合作用制造的碳水化合物多,夜间地面散热多、气温低,呼吸作用弱,消耗的有机化合物少,积累的有机化合物多,西瓜含糖量高,西瓜味甜爽口,品质优良。
4影响长沙县西瓜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
4.1低温冷害西瓜播种出苗期若遇连续3~4d日平均气温10℃以下的低温天气,可产生烂种,出苗不齐[3]。苗期若遇3~4d10℃以下的低温天气,可出现僵苗,影响西瓜幼苗生长和后期产量;若遇日平均气温5℃以下的低温,则西瓜苗明显受冻害[3];遇霜冻西瓜苗即死亡。西瓜开花坐果期若遇18℃以下的低温天气,则坐果困难,即使坐果,子房发育也缓慢,形成扁瓜皮厚、空心、含糖量不高的畸形瓜。防御措施:①掌握天气变化合理安排西瓜播种期,避免低温危害。露地西瓜播种期宜安排在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以后,抓住冷尾暖头的晴天播种,早出苗,齐苗壮苗。②增加薄膜覆盖物及电热线等保温增温措施,人工补偿热量,提高棚内气温和地温。据试验,单层薄膜覆盖期间比露地晴天增温0.8~1.2℃,中午增温1.5℃,最大增温2.0℃;阴雨天气,夜间增温1.7℃,中午增温5.7℃;采用大棚及小棚双层膜覆盖,晴天5cm地温可增温7.0℃,阴天可增温5.4℃,雨天可增温4.5℃[3]。因而当最低气温5.0℃以下时,需采用电热加温,播种前在营养体下铺一层厚20~30cm的稻草以提高土温,移栽前10~15d及定植后3~5d塑料薄膜覆盖的大棚最好不放风,以免棚内热量散失。
4.2阴雨寡照在西瓜生育期内4~7d出现连续的阴雨、无日照的寡照天气,播种出苗期可造成西瓜出苗慢,霉芽缺苗不整齐,幼苗生长缓慢及猝倒病死;开花坐果期遇阴雨寡照,可导致授粉不良,难以坐果,且多畸形瓜,若遇连续的霉雨天气高温高湿,有利于西瓜腐疫病、炭疽病等病菌的滋生繁殖和蔓延危害[6];果实膨大期遇长期阴雨寡照天气,西瓜着色不良,味感甜度低;成熟采收期多阴雨天气,则会影响市场销售,出现卖瓜难和价格跌落。应对措施:①苗床期遇阴雨寡照灾害,可通过人工补充光照,提高光合作用效率;②抽蔓期阴雨寡照主要通过合理密植,引蔓整枝改善田间的通风透光条件;③开花期阴雨寡照主要采取罩花的方式授粉;④坐果后阴雨寡照主要采取改善田间小气候,摘除畸形果。
4.3强降雨暴雨、洪涝当出现暴雨或连续2d以上大雨或连续5d以上降水总量≥100mm时,西瓜田间容易造成积水[3],土壤缺氧,不利于根系生长,诱发枯萎病、炭疽病、腐疫病等大量发生[6],甚至引起瓜蔓死亡;果实成熟遇强降水,容易造成渍害,裂瓜烂果,降低品质。应对措施:①选择坡地高爽田块种植;②做好开沟排水工作,做到雨停田干;③露地西瓜茎蔓伸长期地面铺茅草或茎杆,让西瓜藤的病虫害在茅草或茎杆上,既减轻暴雨冲刷又可防止大风危害;④套袋避雨,在强降雨之前给刚开放的雌花授粉后及时套袋避雨,5~7d后果实膨大后解开;⑤雨后及时清沟沥水,并及时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
4.4高温干旱西瓜苗期日平均气温25.0℃以上,容易出现高脚苗;开花坐果期日平均气温35℃以上的高温干旱天气持续3~5d,可造成瓜藤早枯萎及雌花干燥,难以坐果;果实膨大时期遇高温干旱天气灾害可出现高温逼熟品质差,植株早衰枯死,造成减产欠收。应对措施:①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合理安排种植季节,避开高温干旱危害。②根据水源灌溉条件,因地制宜安排早、中、晚熟品种,水源灌溉条件差的沙土宜种植早熟西瓜,可早上市;水源灌溉条件好的壤土或粘壤土可安排中迟熟品种西瓜,可平衡西瓜的上市季节。③科学灌溉,推行喷灌、滴灌等先进水利灌溉技术,减轻高温干旱危害。④用杂草或瓜叶盖瓜遮阳、垫瓜、翻瓜防止西瓜灼伤。⑤控制棚内温度在35℃以下,遇长时间高温干旱,应结合施肥及时滴灌,补充肥水,防止西瓜早衰减产。
5结论与讨论
(1)西瓜喜温、喜光、喜干燥、耐热、耐旱、不耐涝,长沙县西瓜成熟期日较差大,5~6月平均气温日较差7.3~7.6℃,7~9月气温日较差8.4~8.5℃,西瓜增重快,产量高,且含糖量高。(2)长沙县西瓜生产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是低温冷害、阴雨寡照、暴雨强降水和后期的高温干旱,防御措施主要是适时播种、薄膜覆盖、科学管理、合理排灌、及时防治病虫害,做好防灾减灾工作。(3)充分利用长沙县气候资源,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后,抓住冷尾暖头3月中下旬播种,膜覆盖于3月中下旬~4月上旬播种,露地于4月中旬播种,露地西瓜于6月下旬开始采收上市。(4)人工增热,提早播种育苗季节,提早西瓜上市期,采用大硼+小棚+地膜3层薄膜覆盖,并配电热线增温设施育苗,3叶期定植,定植后利用薄膜大棚+地膜双层薄膜覆盖,可提高棚内温度,可于2月中旬播种,3月中下旬定植,4月中下旬开花,5月中下旬~6月上中旬采收上市,可获较高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胜利.西瓜甜瓜标准化生产[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7-18.
[2]蔡俊德.南方蔬菜栽培技术[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208-209.
[3]陈耆验.西瓜农业气象条件研究[G].湖南娄底生物科学研究所试验研究成果汇编,2008:57-61.
[4]张玉杰,杨占国.日光温室小型西瓜高效栽培技术[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14-18.
篇2
关键词 气象灾害;特征;影响;对策;广东四会;1959—2010年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1-0275-02
气象灾害是各类自然灾害中影响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对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影响[1-5]。四会市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地理纬度较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天气和气候系统复杂多变,干旱、暴雨、热带气旋、低温、雷电、强对流等气象灾害常有发生,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大。现着重分析近52年(1959—2010年)来影响四会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同时结合当前气象灾害防御现状提出一些应对举措。
1 主要气象灾害特征及影响
1.1 干旱
干旱尤其是季节性连旱会给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四会市虽属亚热带,属广东省多雨地区之一,但因受季风气候和地理、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也常出现季节性干旱现象。例如,2004年9—12月,四会市雨量持续偏少,总雨量33.9 mm,比历史同期偏少287.9 mm,出现了历史罕见的极旱现象,造成当地农作物受旱面积约4 284.9 hm2,直接经济损失203.98万元。按照广东省气象干旱标准划分,四会市干旱主要发生在秋、冬、春季节,历年中无透雨日数≥120 d的严重干旱过程有7次,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秋—冬—春连旱较为频繁,仅2000—2010年间严重干旱天气过程就发生4次,最长干旱天气持续日数为192 d,从2004年9月1日持续至2005年3月11日。平均而言,9月至翌年3月是四会市的旱季,平均雨量539.0 mm,占全年雨量的30.1%。
1.2 暴雨洪涝
1.3 热带气旋
1.4 低温阴雨
1.5 强对流天气
2 对策
在全球增暖的大背景下,大范围的气候灾害和突发性天气灾害有更为频发的可能趋势,如果事先没有准备好必要的应对措施,将会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5]。近年来,四会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气象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也逐步建立起来,应对气象灾害能力逐渐提高,但社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防御重大气象灾害的能力仍显薄弱,比如有针对性的气象灾害监测能力不强、联动机制不完善、防灾体系不完备、防灾减灾工程标准不高等。因此,应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对策的研究,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的评估和预警系统,努力提高气象灾害的预报预测水平,进一步扩大信息传播能力和覆盖面;结合四会市地形地貌和气候特点、城乡分布和工农业生产布局等情况,制定出切合四会市现状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完善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御应急机制,构建多部门联动的灾害应对机制;加强防汛抗旱、城市防洪、人工影响天气、防雷减灾、应急避险、通信保障和应急保障等工程性措施的建设,以切实增强各部门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重视对公众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提高大众防灾、避灾、躲灾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减轻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3 结语
四会市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暴雨洪涝、热带气旋、低温阴雨和强对流等,各类气象灾害季节性明显,其中干旱主要发生在秋、冬、春季节,特别是近年来出现秋、冬、春连旱现象较为频繁;暴雨年均日数6.3 d,汛期出现几率最大,是当地常见的气象灾害之一;7—9月是热带气旋影响的盛期,占全年总数79.6%,其对本地造成的影响以降水为主;2—3月是低温阴雨天气多发时期,平均每年有1.7次,主要对农业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强对流天气中以雷暴发生的频率最高,年均日数78.7 d,以5—8月活动最频繁。随着气候变暖,气象灾害的发生有增强之势,因而在致力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同时,必须开展全社会的减灾行动,采取有效的手段和对策,减轻气象灾害的影响和损失[6-9]。
4 参考文献
[1] 秦大河.中国自然灾害与全球变化[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2] 梁必骐.自然灾害的影响与防范[J].广东气象,2007,29(3):39-41.
[3] 石辉,彭珂珊.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3(4):561-567.
[4] 刘彤,闫天池.气象灾害损失与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1,20(1):84-91.
[5] 李崇银,黄荣辉,丑纪范,等.我国重大高影响天气气候灾害及对策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9.
[6] 都前进,许国庆,许庆娥.主要气象灾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及防御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3):209.
[7] 彭春瑞,刘小林,李名迪,等.江西水稻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127-130.
篇3
加强和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部门优势,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保障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有效提高各行各业联合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准确、及时、全方位传达,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现结合本县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主要职责
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服务社会”的原则,加强部门间的合作与交流;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共同分析气象条件对相关行业生产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建议;定期、不定期向县委、县政府汇报并提出相关行业应对气象灾害工作措施,及时指导生产、服务相关行业。
二、组成单位
根据单位工作职责,**县气象防灾减灾多部门联合会商的组成单位有:应急办、气象局、水利局(防洪办)、农业局、林业局、畜牧兽医局、国土资源局、交通运输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环保局、民政局、旅游局、文广局、电力公司等相关主要领导、技术专家等,必要时邀请县委和政府办公室参加。
联合会商组成单位要切实加强与同级气象部门的协作,实现部门间信息资料共享,共同做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山洪、地质灾害的预报预警和农村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气象应急保障工作。参加联合会商各单位要互通有无、共享信息。要根据自治区、州气象部门的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本县实际,从不同角度对本领域目前状况以及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进行研判并提出防范措施。联合会商组成单位要确定一名相关负责人分管此项工作,并指定一名固定联系人,负责联络、沟通、协调及相关工作的落实。
三、主要议题
根据气象监测及气象预测意见,针对农业、林业、水利、畜牧业生产、森林消防等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气象灾害进行评估,研究分析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情况及将会带来的危害,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
四、组织形式
不定期和即时会商两种方式进行。
不定期联合会商的召集、协调由县委农办负责,联合会商的提议及相关资料的准备由县气象局负责。会议地点原则上在气象局气象会商室召开,特殊情况下由县分管领导确定,县委农办负责通知。
即时会商由气象局根据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灾害性天气发生情况和临时服务任务发出提议及准备相关资料,由县委办公室负责通知成员单位根据联合会商材料给出防御措施建议,气象局负责汇总。
(一)不定期会商
可根据服务需要,在已经出现或即将出现对农林牧业构成重大危害的气象灾害时进行。县气象局先进行本系统业务会商,形成联合会商的交流材料提交联合会商会议研判,根据天气气候变化情况,共同分析气象条件对农林牧业生产的影响,为政府决策提供意见、建议。
(二)即时会商
根据防灾减灾服务任务需要和大范围的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来临前及时组织的专题会商。即时会商时间根据区域性农业气象灾害、灾害性天气发生情况和临时服务任务等特殊情况临时确定。
五、成员单位分工
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信息、天气过程发展变化、灾害评估建议,提醒相关部门加强防御。建议举行联合会商,负责形成会议纪要。
县应急办:负责气象灾害发生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并负责应急力量的组织、调度,负责灾害信息收集及新闻。
水利局(防洪办):负责提供江河流域水文监测与预报预警信息,及涝旱灾害等灾情信息,提出抗洪抢险救灾工程及非工程建设措施和规避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
农业局:负责提供农业灾害影响分类信息,提出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防御意见并组织实施,帮助、指导农业恢复灾后生产。
林业局:负责提供林业灾害影响分类信息,提出林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防御意见并组织实施,帮助、指导林业恢复灾后生产。
畜牧兽医局:负责提供畜牧业灾害影响分类信息,提出畜牧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防御意见并组织实施,帮助、指导畜牧业恢复灾后生产。
国土资源局:负责提供地质灾害重点防御对象、范围、防治措施及相关资料。
交通运输局:负责气象灾害预警或影响时,提出保障相关区域道路畅通方案并组织实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气象灾害预警或影响时,提出组织在建房屋加固或拆除,组织建筑工地相关人员安全撤离或转移。
电力公司:负责提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电力保障措施并组织实施。
环保局:负责提出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的防御意见并组织协调应急救援。
民政局:及时掌握灾害发生情况、灾害信息收集上报,负责救灾物资准备、调度及管理,灾民生活安置等。
旅游局:负责提出旅游景区(点)、旅行社等旅游企业气象灾害防御意见并组织实施。
文广局等新闻媒体单位:接到气象局的联合会商通知后,要提前10分钟赶到会议地点,对会议进行全程报道,及时向公众播发多部门联合会商信息。
六、会商结果
篇4
关键词:水稻种植期; 农业气象灾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2.06.034
1983—2006年,我国平均每年农作物受旱面积逾2 500万hm2,占整个农业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1997年、2000年和2001年等特大干旱年,旱灾造成的粮食损失分别占当年粮食总产量的9.6%,13.0%,11.8%,对粮食生产造成较大影响[1]。
南昌市水稻种植期一般在3月下旬(双季早稻播种)到10中旬(双季晚稻收获)。水稻种植期间可能遇到的农业气象灾害及可能产生的影响有:(1)温度异常引起的灾害。春季低温连阴雨[2],导致早稻烂秧,影响早稻秧苗期生长,对培育壮秧不利;春末夏初低温冷害,影响早稻幼穗分化;早稻灌浆成熟期出现高温[3],易导致早稻成熟期提前,结实率和千粒质量下降,对产量造成影响;秋季低温冷害(寒露风)会影响二晚开花授粉,使空壳率增加、产量下降[4]。(2)降水异常引起的灾害。暴雨,一般出现在汛期(4—6月份),影响早稻生产,不利于壮根、壮秆、壮穗,易引起茎叶徒长,后期根、叶易早衰,同时还容易引起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盛发和蔓延[5];早稻抽穗开花期遭受连续的暴雨袭击,造成单穗颖花数减少、结实率下降和千粒质量降低等;水稻生育后期遭受暴雨袭击造成植株倒伏,在成熟后期还会导致穗粒发芽、霉烂而降低产量和品质。洪涝灾害,以洪涝害为主,湿害为次,常以大雨、暴雨形式出现,雨量大且过于集中,易造成农田积水,严重的将引起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园林,毁坏农舍和农业设施等使露田晒田难以进行,易引起水稻茎叶徒长,后期植株和根系易早衰[6]。短期内倾注大量雨水,地面强烈径流,造成水土流失严重和渍涝成灾,易引起水稻纹枯病和白叶枯病等病害 。
笔者针对2011年南昌市双季稻种植期间出现的气象灾害,进行研究分析,以利于粮食安全,为双季稻栽培提出防灾减灾措施,降低栽培气象风险。
1 温度异常导致的农业气象灾害
1.1 “小满寒”对早稻拔节的影响
1.2 “寒露风”对晚稻抽穗扬花的影响
1.3 “高温逼熟”对早稻灌浆的影响
2 降水异常导致的农业气象灾害
2.1 降水异常偏少出现罕见春旱影响早稻育苗移栽
2011年降水持续偏少导致春旱严重。受长江中下游流域降水持续明显偏少影响,南昌江湖水位持续偏低,3月下旬春播春耕开始后,农田需水量增大,农田用水出现紧缺现象,且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旱地缺墒严重;降水过程少,过程降水量少,旱情反复出现。据南昌市农业局调查,至 4月11日,南昌有4.4万hm2农田缺水,占早稻播种面积的27.4%,在各级政府和粮农采取紧急措施后,缺水状况得到较好缓解;4月28日,又有3万hm2农田出现旱象;5月10日,0.11万hm2早稻因缺水无法移栽;5月26日,早稻受旱面积达1.6万hm2, 5月30日,又出现3.53万hm2的旱情,其中有0.53万hm2的中稻无法翻耕,旱地2.18万hm2缺墒严重;6月3日,有3.2万hm2早稻田缺水,0.05万hm2中稻田因缺水无法翻耕,1.72万hm2旱地缺墒严重。
2.2 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引发洪涝导致农作物受害造成经济损失
涝灾是指降水时间过长、过于集中对作物造成的危害。按水分过多的程度,涝灾可分为洪水、涝害和湿害。洪水即大雨、暴雨引起的山洪暴发,河水泛滥,淹没农田,毁坏农舍和农业设施的灾害。涝害是雨量过大或过于集中,造成农田积水而使作物受到危害。湿害(渍害或沥涝)是连阴雨时间过长或洪水、涝害之后排水不良引起的,使土壤水分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作物根系因缺氧而受到危害。
涝灾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大气环流异常,使雨带在某一地区长时间停留或徘徊,是引起涝灾的主要、直接的原因。此外,地形、土壤类型及结构、水利设施、种植制度及种植的农作物种类等也影响到涝灾的发生和严重程度。由于不同作物及其不同生育期的抗涝能力不同,加之地区的自然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也影响到涝灾的发生。
3 防御双季稻种植期间出现农业气象灾害的对策
3.1 “小满寒”气象灾害的防御措施
“小满寒”天气对处于分蘖末期的早稻可造成短穗、小粒现象,影响早稻产量和质量。为减轻“小满寒”农业气象灾害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适当灌深水的措施,以减轻低温影响;天气转晴后,缓慢排水;当分蘖数达该品种目标产量有效穗数的75%~80%时,因地制宜进行晒田,控制无效分蘖,并加强病虫害的防治。
3.2 防御寒露风的措施
关注气象预报,在“寒露风”来临之前利用晴好天气对已处于抽穗始期的二晚田块应抓紧时间喷施“九二O”,促早齐穗;未齐穗的二晚可采取灌深水的方法,减轻低温影响;冷空气过后转晴时,及时排水,以于利提高土温。冷空气影响时可采用喷施保温剂、增温剂等方法,使叶温和穗温增加,改善田间小气候,减少空壳率。
3.3 防御高温逼熟的措施
当高温出现时,对处于灌浆期的早稻田块,水源充足的地方可采取流水灌溉,或日灌夜排,以降温增湿,改善田间小气候;水源不足的地区,中午前后以水喷雾或喷灌使穗部降温增湿,减轻高温危害。
3.4 防御干旱的措施
(1)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基本建设。
(2)根据干旱规律来安排农业生产;节水灌溉,如用先进的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
(3)培育和选用抗旱的作物品种。
(4)采用覆盖或用化学物质喷洒来抑制土壤蒸发。
(5)人工增雨等措施来减轻、防御干旱。
3.5 暴雨及涝灾的防御措施
(1)兴修水利,治理河流,开挖渠道,增雨的排泄能力,使暴雨后的积水能及时排出。修筑水库能拦蓄河水减少流量,从而有效地防止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
(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合理开沟,降低地下水位,使地表水、潜层水和地下水能及时迅速地排泄出去。
(3)根据暴雨发生的规律,合理布局农业,确定适当的种植制度,选择耐雨、耐涝作物。同时在汛期,要加雨监测、预报和情报工作。暴雨出现后,要做好暴雨的实时评估分析,提出相应的防灾、抗灾和救灾措施。
4 结论与讨论
总体上2011年总的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有利,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的影响是局部和阶段性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出现是在所难免的,但如何在灾害来临时避免或减少损失是农业生产部门值得关注的问题。因此,这需要气象、农林、水利等多部门的共同努力,气象部门应密切关注天气与气候变化,提前预测或预报灾害性天气,及时开展防灾减灾服务,为农业生产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赢得时间。农业部门根据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建立防灾减灾服务系统,合理安排作物播期及熟性,为保障粮食安全生产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 搜狐财经网.气象灾害致粮食损失年均超500亿公斤[EB/OL]. http:///20110301/n279574807.shtml.
[2] 许孟会, 赵辉, 王晋,等. 春季低温连阴雨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防御[J].湖南农业科学, 2008(6):63-65.
[3] 李仁忠,刘海英,李建业,等.浙江省早稻高温热害发生规律及防御措施[J].浙江气象,2011,32(1):23-45
[4] 彭春瑞,刘小林,李名迪,等.江西水稻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 江西农业学报, 2005,17(4): 127-130.
篇5
据统计,在全国每年自然灾害导致的损失中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占60%以上。1950年至1979年间我国每年受灾的耕地面积约3.1×107hm2,其中旱灾占受灾面积62%。1950~1980年的30a全国粮食产量受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每年平均减产200×108kg,其中旱灾损失粮食53×108kg。东北地区1951~1980年出现过8次较强的低温冷害年,对农业生产造成巨大损失。其中最严重的1969、1972和1976年3年平均减产达58×108kg。近年来气候异常和气象灾害对农业的不利影响呈不断加剧的趋势,如1950~1989年全国年均受旱面积2.1×107hm2,而1990~1993年年均2.4×107hm2;1950~1989年平均暴雨洪涝面积为7.3×106hm2,而1990~1993年达1.5×107hm2,几乎增加1倍。1990至1994年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平均1000亿元,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6%。从1951年至1980年的30a内我国粮食单产年际波动平均为5.1%,最大年份高达17.6%。由于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以及抗御气象灾害能力和技术水平的低下,使得我国农业生产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年际变化很大。
1.1我国主要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区域及危害
中国地处东亚季风区,是世界上的“气候脆弱区”之一,也是农业气象灾害严重多发地区,各类自然灾害此起彼伏,连年不断,直接危及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
1.220世纪90年代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大部地区呈现增暖趋势,90年代更为明显,主要气象灾害的发生频率及强度在1950~1999年间的5个年代10a平均中居第一位,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表2给出的是1990~1998年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作物受灾面积、成灾面积和绝收面积的影响。
1.3农业干旱和洪涝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干旱和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之一。由于年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往往又形成南涝北旱、北涝南旱、先涝后旱、先旱后涝的特点,旱涝灾害交替是造成我国农业生产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其中干旱是我国最为严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频率高、分布广、面积大、持续时间长。给出的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干旱居第一位占62%,洪涝居第二位占24%。
2农业气象灾害防御与调控技术
针对我国气象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状况,根据不同地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致灾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特点,结合有关农业生产气象信息库以及服务保障系统,寻找农业气象灾害的防御技术最佳实施方案以及集成方法,形成农业生产气象灾害减灾防灾业务体系,保障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2.1农业干旱防御与调控技术
应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服务保障系统,根据不同气候类型地区、不同作物不同生育阶段干旱发生规律及危害机理,重点发展利用气象信息的非工程性节水农业技术,包括根据气象条件、作物状况和土壤特性确定的优化灌溉模型和灌溉日程表决策系统。针对华北地区采取土壤增墒保墒抗旱技术、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西北半干旱地区采取抑蒸技术和集水技术,对已有抗旱技术组装配套,形成综合技术体系;南方地区采取防御伏旱、季节性干旱的综合应变技术。
2.2农田涝渍灾害防御与调控技术
根据农业生产气象信息综合处理系统,针对农田涝渍灾害的致灾程度、综合影响及定量评估方法,以及重点发生区域,建立防灾抗灾与农业增产相结合的基础体系,包括农田排灌基础设施配套,防灾抗灾耕作栽培体系、构建耐渍、避洪的复合高效生态系统等。制定防灾抗灾、临灾对策和灾后应变措施,包括灾害判别、灾后补救、改种补种、促进成熟、损失弥补等。
2.3作物低温灾害防御与调控技术
利用农业生产气象信息数据库,推广新型增温、助长、促早熟的制剂及不同气象条件的制剂使用技术;形成投入少效果明显,可操作性强,便于推广应用的综合防御低温冷害和霜冻技术体系。推广抗低温助长剂、避霜、抗霜和减霜等减轻低温冷害和霜冻危害的实用技术和制剂。化学(生物)制剂与其他防霜技术相结合,形成综合的防御应变技术体系;筛选提高小麦抗寒冻能力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研制基本无积雪条件下麦田冬季保墒技术和消除或减少干土层的措施,及因寒冻和融冻伤害麦苗的补救措施,组装北方小麦寒冻及融冻型冻害防御区域配套技术。
2.4森林火灾的防御与扑救技术
通过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森林火灾防御和扑救技术体系。提出了防火树种的统一筛选方法和防火树种数据库,给出了我国不同地区的防火林带营造技术。研制了防火灭火装置,如便携式长距离山地供水灭火装置,一种密封的和耐久性良好的新型背负式手动灭火水枪等,解决了侧挂式割灌机的可折叠技术和坡地适应性问题,通过研制不同类型的灭火器具,可有效防御初期林火的发生和发展。
2.5冰雹的防御与调控技术经过几年的研究,提出了冰雹灾害防御的概念模型与技术体系。将观测统计分析和三维冰雹云的数值模拟结果相结合,提出了用常规雷达快速识别冰雹云技术。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和现场试验,提出了高炮和火箭的催化技术,给出了催化时间、部位和剂量等指标,提出了冰雹云的监测、识别、催化等技术和环节优化组合的人工防雹技术系统。/min,抽风量2880m3/h。用膨胀锣钉将其固定在B壁墙体上,强劲的风力将发射机内的热空气抽出,通过固定在B壁出风道口的“L”型铝制排风管排至外界。
2.6天线罩通风系统方面在土建阶段,按照文献[4]的规定,在顶层楼板预设两个30cm×30cm的方形孔,作为安装抽风机的进/出风口,其推荐使用北京风机总厂生产的DDT40/NO.4改进型风机。在安装阶段,发现在柳州市场上找不到该类型的风机,并且该风机为单相电源220v供电。根据文献[2]资料的介绍,单相电源的风机在电网供电不稳定的地区使用时,极易因电压波动造成损坏。因此,我们对风机的选型进行调整,选用广东顺德德通公司生产的“SF5B-4”三相抽风机,其功率370W,电压380V,转速1400转/min,抽风量5700m3/h。将原来预设的30cm×30cm方孔凿为直径为55cm的圆孔,其电源与雷达系统电源相联,并且由天线座内的温控器控制。一旦天线罩内温度≥35℃时,此时,两个抽风机自动启动,将隔层内的冷空气抽入,将天线罩内的热空气抽出,形成内外空气循环,达到降温的目的。
篇6
2九台市农业及气候特点
九台地表结构大体是“三山一水六分田”,九台市处于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由于特殊的地形地理造成干旱、洪涝、冰雹、低温等灾害以及衍生的地质灾害每年不同程度发生,给工农业生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因此气象为农服务建设尤为重要。
3三农气象服务现状
3.1在全市建立较为完善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2010年,我局分别在龙泉等8个村镇建立了气象信息大喇叭,并投入业务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九台市政法委与当地联通和移动公司联合建设的“平安之声”万村联防互助网工程,截止2010年末,已经安装了800余个大喇叭,在全市18个乡(镇)、街道办的人口密集区各安装1块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实现常规天气预报、气象预警信息以及气象服务信息等文字内容的显示。2011年,在九台市气象局院内建设农业气象试点田,在九台市二道沟蓝莓产业园建立蓝莓试点田,观测地段放在产业园区内,对特色作物蓝莓的环境物理要素f包括气象要素、田间土壤湿度等1以及作物的发育期进程、生长状况进行长期观测,实现观测数据的自动实时传输,在九台市市区内选取有代表性的人口流动密集地点安装了2台电子显示屏。按照“六个有”(有固定场所、有信息设备、有信息员、有定期活动、有管理制度、有长效机制)的基本条件在全市18个乡镇街建设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
3.2成立了九台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领导小组,完成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并统一制作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和气象防灾减灾明白卡。在九台市二道沟中心校建设中小学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在九台市九郊街道聂家村建设气象科普示范村。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共享、时空无限、实时交互、受众面广、接收快捷的特点,在百度贴吧建立“九台气象灾害吧”、建立九台市气象灾害防御99群,充分吸纳专家和信息员以及对气象有兴趣的人员加入。利用九台市防雹网络,将已经建成的18个防雹站与农业气象服务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联合起来,通过接收、和反馈信息,指导和普及气象科学知识,作为九台市遍布全乡镇的气象信息服务站的第二活动点。
4存在的问题
一是气象信息的传递渠道与农民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二是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和服务及时性与规模化农业生产需求有差距,天气预报的精细化、可用性还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三是气象信息服务的适用性、针对性与农业生产发展需求和农民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四是农村雷电防护安全措施和知识普及与确保农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差距。五是目前农村信息化程度还很低,通过互联网交换农经信息较为困难。六是气候区划及论证工作相对滞后,对引进新品种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均未经过气候论证,存在较大的风险。
5对策分析
要充分坚持“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结合国家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以提高服务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为核心,以提高服务效益为最终结果,以开发利用农业气象资源、防灾减灾、改善生态与人居环境为重点,完善和拓宽气象为“三农”服务领域和体系,提高为“三农”服务水平、加大为农业服务力度。完善综合探测系统,提高气象灾害监测能力
5.1积极拓展气象服务领域,丰富气象服务产品
在提供短期、短时天气预报预报预警服务的同时,加强中、长期预报预测研究,提高各时期的预报预测准确率。要在传统的气象服务基础上,针对特色农业,如林产品、茶叶、设施农业、生态农业、森林防火、水库蓄水、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专项农业气象服务。与农业、林业、地质等部门联合开展生态监测和农作物、林作物病虫害监测与预报服务。(专业服务产品)
5.2强部门间协调,实现信息共享
水利、水文、民政、农业、国土地质、通信、气象间密切配合,实现包括水情、雨情、灾情等的信息资源双向、多向传递和高度共享。
5.3切实加强气象信息通道建设
解决气象信息村村通一直是气象部门积极思考的问题。解决该问题,一方面要经常开展“送气象科技下乡”、气象科技扶贫活动和新型农民科普培训,向农民讲授气象灾害应急防御知识,增强农民的气象科技意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广播、电视、简报、兴农网、“12121”电话和手机短信等载体,传递气象信息,增强避灾减灾的提前量,达到趋利避害,增加农民收入、农业增收的目的;对突发性气象灾害预警预报,要通过广播、电视实行滚动插播,保证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消息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传到农村千家万户。
5.4完善灾害天气预警,公共气象服务系统
提高精细化预报水平和能力,努力提高对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监测、分析诊断和预报水平提高为领导决策服务、为各行各业的专业专项服务、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公众气象服务能力,对突发灾害除及时组织监测、会商并提供精细化预报外,在服务效果和服务方式上必须有所创新,充分利用现有渠道,辅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管道进行。公众气象服务要按照“无所不在,无所不至”的服务理念,丰富公众服务产品,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充分利用各种媒体渠道,扩大服务的覆盖面,实现气象服务进农村、进户到人。建立气象新闻制度和农村气象服务调查、评估制度。农村气象服务平台实行集约化发展。
5.5充分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提高作业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科学监测、分析和掌握空中云水资源和冰雹灾害的时空分布,实现人影作业点的合理布局,提高人影作业的机动性,为森林防火、灭火,改善生态环境,防汛抗旱及最大限度的发挥人工影响天气的作用,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防御和减轻自然灾害中的作用。
6结语
篇7
关键词:山西省 气象灾害 应急 措施
中图分类号:P451 文献标识码:A
受超强厄尔尼诺影响,2016年我国气候异常,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暴雨洪涝和台风灾害重,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气候年景差。《2016年中国气候公报》显示,2016年我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偏高0.81℃,全国暴雨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南北洪涝并发,此外,台风登陆多、台风强度也不断提高,2016年登陆我国的强台风比例为历史最高;强对流天气也多发重发,出现冰雹或龙卷风天气,损失惨重。为了加强对气象灾害的管理,各地纷纷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文章以山西省为例对此进行分析。
气候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向大气排放了过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导致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过高,从而在全球平均气温基础上产生了以增温为主要特征的全球范围的气候变化现象。如今,气候变化已经对我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造成了沿海海平面上升、西北冰川面积减少、春季物候期提前等,而且气候变化未来将连续对中国天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系统产生重要影响。
一、当前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现状
气象局是以天气预报、气候预测、人工影响天气、干旱监测与预报、雷电防御、农业气象等服务项目为主要工作的部门。在中国,一般指中国气象局及其下属单位,属于从事气象业务的政府单位。
山西省为了做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政府不同部门之间要相互协调,联动防御,做好防范工作,进一步提高应对气象灾害的水平,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降低或者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为了提高应急管理工作的水平,山西省颁布了《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该预案为气象应急管理工作提供了方案和实施依据,明确了气象应急管理的工作目标。该预案根据《山西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山西省抗旱条例》《山西省气象条例》《山西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自然暮救助条例》等编制。通过该预案实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实现了以科技为支撑的责任到部门的协调有序的现代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目前该预案已应用于寒潮、暴雨、低温、大风、雷电、霜冻、冰雹、干旱、沙尘暴、雾、高温、降雪、霾、冰冻等造成的灾害的应急处置。为了提高气象灾害的应急管理效果,降低气象灾害损失,山西省还成立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省公安厅、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省水利厅、省广电局等全部为指挥部成员。
二、山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制约因素
(一)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
虽然山西省制定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预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全省范围内的气象灾害形成联动响应,但是如果气象灾害强度大或者多种灾害同时发生,现有的应急制度和应急措施还不够完善,存在应急联动响应不到位、效率不高等问题,并且在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理、信息报告、监测预警、隐患排查等方面衔接机制还不完善,同时乡镇的气象灾害预报也不及时,公众灾害风险意识差,尤其是基层地方政府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不强等,影响气象灾害应急结果。
(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需要进一步健全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其一,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演练次数较少,应急管理仍然处于喊口号的阶段,导致各部门在气象灾害应急中协调力不强,尤其缺乏跨区域、跨行业的气象灾害应急演练;其二,应急预案体系不完善,缺乏有关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预案以及重大气象业务系统保障应急预案等,还有县以下基层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亟待加强,一些乡镇的气象硬件设施不完善,信息化能力较低,导致不能及时了解灾害信息。
三、提高山西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建设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
由于乡镇的气象灾害应急和防御能力较弱,通常一些气象灾害信息不能及时在乡镇,因此,为了实现省市乡镇的联动,需要加强乡镇气象灾害的防御建设,提高公众气象灾害的防御意识和防御能力。通过当地气象部门和地方应急管理部门认证,自动安排气象灾害之前的预防工作和气象灾害之后的抢救工作,降低气象灾害所造成的损失。因此,山西省气象局应该加大资金投入,以“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为指导方针,建设标准化的防御体系,各个部门基层领导要支持气象应急管理工作,并将这项工作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及时拨款,建立为气象灾害管理和防御服务的社会组织,形成多元化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二)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理的硬件建设
加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理的硬件建设主要内容如下:其一,山西全省安装了气象预警大喇叭系统并已正常投入使用,这让农民群众每天足不出户就可以收听到天气预报及农事信息,解决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传递中存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通过气象预警大喇叭群众可直接了解当地天气变化,特别是掌握突发性的短时灾害性天气信息,遇到灾害性天气或恶劣天气,将随时播报最新天气情况,以增强农村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能力,降低各种灾害给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带来的威胁,方便群众安排生产生活。其二,建设农田小气候自动观测站。专门针对区域小气候环境的参数和气象要素进行连续监测,主要观测基地雨量、气温、湿度、风向风速、浅层地温等环境参数,监测数据通过LED屏实时显示,同时通过GPRS无线网络传输回数据库,达到实时监测农田小气候的目的。其三,在气候自动观测站安装LED显示屏,让老百姓可以更直观地观测到气候信息,通过“三农”专项建设,深化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加强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力度,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能力。
(三)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报
我国将进一步加强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开展重大气候事件和气候趋势监测预测及影响预估,加强台风、暴雨等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气象风险预警,强化和规范突发性、局地性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同时,开展灾害性天气引发安全生产事故风险评估,强化应急救援服务保障,共建共享共用基层防灾减灾设施和信息员资源,解决气象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问题。
(四)定期开展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开展应急演练可以提高应急管理效果,提高各部门应急指挥中的协调性,最大程度降低经济损失,避免人员伤亡。如山西2016年开展了气象灾害(暴雨)Ⅱ级应急响应桌面推演,旨在检验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各成员单位对气象灾害(暴雨)Ⅱ级应急响应工作流程的操作性及完善度,提升各部门应急管理水平和气象灾害防御应对能力。省军区、武警山西总队、公安、水利、国土、住建等气象灾害应急预案29个成员单位以及太原、吕梁市政府参加了演练。各参演单位按照《山西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职责及分工要求,积极响应、协调联动,既演练了暴雨气象暮η榭鱿缕舳应急预案的工作流程,又对各种救援力量的集结拉动和应急物资的紧急调度等进行了模拟部署,是一次要素全、过程实的演练。在演练中各部门能够认真履职、快速响应、周密部署、高效联动,各项应急响应措施采取得力,组织部署高效严密,信息互通及时快捷,表现出较强的防灾救灾组织能力和应对水平,取得了预期效果。
四、结束语
气象是关系到一个地区民生和地方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于气象的变化和研究及观测都非常重视,只有及时有效的做好气象的管理和检测工作才能有效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文章对山西省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进行了分析,为各类气象灾害的应急突发事件处理提出了有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 姜月清.南宁市气象应急体系建设工作探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S1]:184- 186.
[2] 朱明,潘杰丽,黄仁升.钦州市雷电灾害分析和防雷减灾对策[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7,28(3):64- 66.
[3] 姚家钊,陈华宣.基层气象台站防雷问题浅析及其解决方法[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1):76- 79.
[4] 王高芳,师高峰,马国凯.气象灾害应急与预案初探[J].北京农业,2012,(21):89- 90.
篇8
1加强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建设,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决策依据
赣州市是气象灾害多发地,做好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是气象工作的立足点。因此,要把提升气象灾害的预报服务能力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努力为政府组织防灾减灾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和具有针对性的灾害防御建议。
1.1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网络建设,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提供可靠依据
为加强对灾害性天气的监测,赣州市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气象现代化建设。1995年建成中等规模静止卫星云图接收站;2000年开始兴建赣州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并于2002年9月投入业务运行;2005—2007年,赣州市连续3年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区域天气观测网,截至目前共建六要素自动站2个,四要素自动站227个,两要素自动站52个,基本实现了1个乡镇1个自动站的目标;雷达延伸系统投入业务运行,开发了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查询系统,实现了雷达资料、卫星云图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区域天气观测网资料及灾情信息的网上查询,强化气象监测资料的实时共享。这些现代化探测设施的投入运行,提升了对气象灾害的监测能力,对每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都做到全程监视,并为气象灾害的预报起到了重要作用。如对:2002年9月下旬出现的秋汛,2005年6月19—23日全市性连续性暴雨,2006年的“端午水”,2006年1、4、5号台风暴雨过程,2007年6月2—14日汛期集中降水过程等的预报服务,这些监测系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1.2加强预测预报业务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
多年来,赣州市极为重视气象灾害预报技术的开发研究,除市、县气象台站自行总结研究外,还多次组织全市气象预报技术骨干进行预报大会战,成果汇编成册,并投入气象台站日常业务使用。近年来,以建设现代气象业务体系为主线,重点加强预报预测系统建设:一是丰富指导预报产品,每天增加2次对17个县市局120 h的指导预报服务,同时在气象内外网、“12121”系统上。加强对雷电预警和人工增雨作业条件预报业务的研究,将成果投入业务运行,增强市台对基层台站雷电和人影业务的技术指导能力。二是全市台站普遍建立并开展了短时临近天气预报业务,初步建立业务流程、工作制度。三是市台综合运用各种预报技术和经验,重点加强责任区6 h内气象及相关灾害短时临近预报警报和对基层台站的指导和对外服务。四是精细化预报进一步加强,市台开展7 d内分县预报,县局开展分乡镇天气预报,提升了台站灾害性天气的预报水平。
1.3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建设,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
除传统的电话、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外,还通过12121声讯、短信、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体,广泛传播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使政府、组织、企业、群众等各界均能及时掌握气象防灾减灾信息,从而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避免灾害造成损失。赣州市气象台和会昌、信丰县等气象局积极争取地方资金,2005年就研制了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将短时临近预报制作、资料及手机短信集成,有利于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的开展。2006年开始在全市气象台站推广应用短时灾害天气预警业务平台。为使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能及时在大众媒体中进行传播,全市气象台站加强了与广电部门合作,签订了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在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上的协议,建立了规范化的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制度和业务、流程。
1.4建立突发灾害天气服务基本数据库,保障气象灾害服务的针对性
近几年,赣州市台站普遍建立了县、乡、村级及部门负责人手机号码库和山塘水库、地质灾害隐患点基本数据库,绘制了山塘、水库及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图,为各地分类开展针对性气象服务和预警信号的奠定了基础。
2加强综合减灾体系建设,保障气象灾害防御有序开展
为进一步加强和发挥科学技术在抗灾减灾、趋利避害中的作用,更好地为政府决策服务,开展综合减灾组织体系的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气象综合减灾工作的开展。
2.1成立各级减灾委
为提高政府对综合减灾的管理和协调能力,赣州市、县人民政府均成立了减灾委员会,减灾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当地气象局。通过减灾组织、减灾信息和减灾资源的整合,完善了灾害应急指挥、保障和防范3个体系。
2.2成立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
为提高赣州市地质灾害多发区、易发区的实时监测和实时预报能力,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赣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赣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的通知》(赣市府发(2005)8号)精神,赣州市防汛指挥部成立了由市气象局、水文分局、矿管局组成的赣州市气象、水文―地质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心设在市气象局,中心主任由市气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中心副主任分别由市水文局分管副局长、市矿管局分管副局长兼任。遇有重大天气过程时,成员单位派出主要技术专家,参与全市气象、水情水位、地质信息的联合分析会商和山洪地质灾害预警的、更新及解除工作。中心成立以来,每年组织10余次技术会商,并及时地质灾害预警报告,有效指导各地开展暴雨、山洪、地质灾害的防御。
2.3开展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
根据省局《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方案》的要求,2005年9月14日赣州市政府以赣市府办字〔2005〕126号文下发了“关于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工作的通知”,对全市气象灾害的普查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各县(市)政府也相继下发了文件。市、县气象台站根据要求先后开展了普查,并对重点灾害隐患地区进行了实地调查。截至目前,市、县两级灾害普查分析和评估基本完成,现已开始编撰《规划》全文。
2.4建立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队伍
2007年初,赣州市建立了覆盖全市乡村的气象灾害信息员网络,并陆续开展了气象灾害相关知识和防灾减灾知识的科普教育培训,明确了气象灾害信息员职责:一是及时收集报告气象灾害情况;二是及时向群众传播气象台站接收到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三是引导或带领群众主动采取防灾减灾措施;四是协助做好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目前,兼职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已经发展至5 000人以上。气象灾害信息员在2007年6月上中旬集中降水、9号台风“圣帕”的防汛抗洪救灾及2008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抗冰救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2]。
3加强气象应急管理,保障公共突发事件应对有序
3.1制定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为加强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提高对气象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2005年下半年,赣州市气象局就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摆上了议事日程,安排专人负责编制《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经过讨论和修改,于2006年2月24日经赣州市人民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2006年2月27日正式印发全市实施。《赣州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对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和职责任务,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响应、后期处置、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范和明确。该预案的印发有助于保障各项防灾减灾措施的落实和应急救灾工作的顺利进行。各县(市)局也在市局的指导下开展了预案的制定工作,17个县(市)当地政府全部印发了本县(市)预案。
3.2制定《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为保证在《赣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及市政府其他突发公共事件各有关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后,赣州市气象部门能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快速、有序地组织起气象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使部门内各有关单位能主动、迅速地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状态,市气象局于2006年5月25日印发《赣州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明确了各科室、台站的职责、任务,成立了应急指挥和管理机构,建立了应急预备队伍。该《预案》的建立,为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起到了重要作用,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有序、规范进行。全市县(市)气象局也相继组织制定《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预案》。
3.3加强应急能力建设
除气象灾害应急外,赣州市印发的20个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中有11个预案把气象应急作为应急救援的重要支撑。为满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的需要,赣州市局加强了应急能力的建设,购置了车载式移动气象站设备1套,专门为应急配备了移动上网通讯装备、雷达延伸系统等一批业务软件投入应急业务运行,实现了现场与非现场气象资料的交换与共享,全市建成了18支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分队,并对气象应急人员开展了应急装备的操作和应急知识的培训,提高了应急人员的综合素质,其综合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明显提升[3-4]。为检验应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和重大气象灾害时的气象服务能力,锻练队伍,从2006年起,市县两级气象台站每年都组织开展1次以上气象灾害应急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气象服务工作演练。通过演练使应急队伍得到实战的锻炼,找出了应急管理、自身业务技术、仪器装备、后勤保障方面的差距,为今后应急体系的建设和应急能力的提高理清了思路。
4结语
气象灾害防御与应急管理是一项全民性的社会活动,不仅需要政府组织、规划,部门间密切配合,专家出谋划策,还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和广泛参与。要实现对气象灾害的防御,不仅需要气象部门的准确预报,还需要完善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并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气象防灾减灾意识。
5参考文献
[1] 廖远三,陈文献.永嘉县气象灾害防御的应急实践和保障措施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11(6):62-63,66.
[2] 朱明.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思考[J].江西农业学报,2011(6):200-201,206.
篇9
关键词 气象灾害;水稻种植;影响;生产建议;河南范县
中图分类号 S511;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0-0223-01
范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属于冲积平原,为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温度适宜,光照充足。水稻是范县主要粮食作物,发展迅速,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剧,范县干旱、洪涝、低温冷害等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频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因此,加强对范县水稻气象灾害分析探讨,找出科学有效的防御对策及水稻种植发展思路,对于推动范县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 水稻种植的气象条件
水稻喜温、喜湿,其产量及质量除了与自身品种和农艺措施相关,气候变化对水稻布局、生长发育及产量也可产生重要影响。水稻播种要求日平均温度>10 ℃。3―5月日均温度为12~14 ℃时水稻开始育苗,日均温为20~25 ℃时稻苗茁壮成长。6月上旬日均温>20 ℃时可进行移栽;7―9月水稻进入生殖生长期,水稻分蘖期要求气温24~28 ℃;幼穗分化期要求气温25~28 ℃;灌浆成熟期适温为15~35 ℃,乳熟期适宜温度为20~28 ℃,气温下降到15 ℃以下时,水稻停止生长,10月收获。水稻生长发育期内对水分要求较高,全生育期需要超过80%的水量。范县属于黄河冲积平原,地下水丰富,夏季水稻需水多时降水多,有利于水稻生长。范县水稻生长发育期要求日照时数6~7 h[1-2]。
2 气象灾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
2.1 干旱
春旱和夏旱对范县水稻影响较大。每年3―5月持续无有效降雨,影响水稻播种、育秧以及打田。范县夏季降水充足,不会出现干旱情况,但个别年份6―8月降水不均匀,在高温的作用下蒸发量较大,引发伏旱。夏季是水稻返青、分蘖、孕穗、扬花至灌浆的关键生长期,若水分不足,会导致水稻植株发育不良,降低穗粒数及千粒重,增加空秕率,造成水稻严重减产[3-4]。
2.2 暴雨洪涝
范县夏季降水量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1%,易引发暴雨洪涝灾害,导致大面积稻田被淹,冲毁稻田,引发病虫害,致使水稻产量降低,甚至绝收。1998年7―8月范县普降大到暴雨,降水无法及时排出,造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濮阳县、范县、台前县3个县农田受灾面积达82.85 hm2(占农田总面积的59.2%),成灾面积66.71 hm2,绝收面积39.17 hm2。
2.3 倒春寒
范县每年3月中旬至4月下旬发生倒春寒天气几率较大,倒春寒往往伴随大风或降水天气,日照时数偏低。范县几乎每年都会出现倒春寒天气,严重影响水稻适时播种、出苗,造成水稻秧苗烂种、烂芽、死苗,推迟秧苗移栽期,影响水稻产量。
2.4 高温
范县夏季常出现高温天气,此时水稻正处于孕穗期至抽穗扬花期,孕穗期遇35 ℃以上的连续高温天气会影响水稻花器正常发育,导致花粉发育不良,造成活力下降。抽穗扬花期若遇持续高温,会对开花散粉及花粉管伸长不利,导致无法正常授粉,或花还未开放就枯萎而产生空壳粒,降低水稻产量。
3 生产建议
3.1 加强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
气象部门需要加强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的建设。主要涵盖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中短期预报业务系统、短期气候预测业务系统以及灾害性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等,以全面提升基层气象预报的精细化水平。尤其是水稻生产关键期,要提高对干旱、暴雨、低温冷害、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短期预报准确率,进一步提高针对水稻种植关键季节以及具体安排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以及评估能力。
3.2 加强农业气象适用技术示范推广
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各类极端灾害性天气发生频率大大增加,气象灾害对水稻种植的影响以及造成的损失也愈来愈大。气象部门要结合当地气候特征,积极开展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组织编制水稻规模种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以及农业气象适用技术推广手册,大力推广干旱、涝渍、低温冷害以及高温热害等气象防灾减灾技术,为农户种植水稻提供精细化指导,推动范县水稻种植的大规模发展。
3.3 多措并举防御气象灾害
针对干旱天气,气象部门要重视以及加强人工增雨工作的开展,充分利用以及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增强干旱防御的主动性以及有效性。同时,要联合相关水利部门指导农户修筑水库、蓄水池、囤水田等,为水稻需水期提供有利灌溉条件,降低干旱造成的损失。针对暴雨洪涝灾害,要加强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保持生态平衡,修筑防洪堤,疏通河道,确保江河畅通,增强排泄洪水能力。在涝渍灾害过后,要在晴好天气及时喷施农药,防止水稻出现流行性病虫害;针对倒春寒等低温冷害,要大力推广地膜育秧、温室育秧、两段育秧以及旱育秧等新技术,保证秧苗不会受到低温冷害天气的影响。另外,要科学选育抗灾性较强的水稻品种,加强稻田的肥水管理,增强水稻的抗灾能力,最大程度地减少各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4 参考文献
[1] 彭春瑞,刘小林,李名迪,等.江西水稻主要气象灾害及防御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5,17(4):127-130.
[2] 江和文,李春,曹士民,等.盘锦水稻产量灾损风险及气象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2008,34(5):38-43.
篇10
目 录
1 总 则 ………………………………………………………(5)
1.1 编制目的 …………………………………………………(5)
1.2 编制依据 …………………………………………………(5)
1.3 适用范围 …………………………………………………(5)
1.4 工作原则 …………………………………………………(6)
1.5 预案体系 …………………………………………………(6)
2 组织体系 ……………………………………………………(7)
2.1 应急指挥机构 ……………………………………………(7)
2.2 办事机构 …………………………………………………(8)
2.3 专家组…………………………………………… ………(9)
3 预警预报……………………………………………………(10)
3.1 预警信息…………………………………………………(10)
3.2 预警准备…………………………………………………(11)
4 应急处置……………………………………………………(11)
4.1 信息报告…………………………………………………(11)
4.2 响应启动…………………………………………………(11)
4.3 分级响应…………………………………………………(12)
4.4 分部门响应………………………………………………(16)
4.5 分灾种响应………………………………………………(18)
4.6 现场处置…………………………………………………(18)
4.7 社会动员…………………………………………………(18)
4.8 信息与新闻报道……………………………………(19)
4.9 应急变更与终止…………………………………………(19)
5 恢复与重建…………………………………………………(19)
5.1 制订规划和组织实施……………………………………(20)
5.2 调查评估…………………………………………………(20)
5.3 征用补偿…………………………………………………(20)
5.4 灾害保险…………………………………………………(20)
6 应急保障……………………………………………………(21)
6.1 队伍保障…………………………………………………(21)
6.2 治安和交通保……………………………………………(21)
6.3 物资保障…………………………………………………(21)
6.4 资金保障…………………………………………………(22)
6.5 宣教、培训与演练………………………………………(22)
7 监督管理……………………………………………………(22)
7.1 奖励与责任………………………………………………(22)
7.2 预案管理…………………………………………………(22)
7.3 预案实施时间……………………………………………(22)
附件1 防范应对气象灾害各主要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措施
(附表1-15) ………………………………………………(23)
附件2 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流程图……………………………(42)
1 总 则
1.1 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着力提高全区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1.2 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江苏省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江苏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常州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常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常州市天宁区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规范性文件。
1.3 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影响本行政区域台风、暴雨(雪)、寒潮、大风、低温、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冰冻(道路结冰)、雾、霾、龙卷风等气象灾害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因气象因素引发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冰雪灾害和重污染天气等其他灾害处置,适用其他有关应急预案规定。
凡涉及跨本区行政区域,或超出本区处置能力,或需要由国家、省、市负责处置的特别重大、重大、较大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依据《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江苏省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常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处置。
1.4 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全面加强应对气象灾害应急体系建设,最大程度减少灾害损失。
预防为主、科学高效。采取多种措施,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提高防御标准。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做好各项应急准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依法规范、协调有序。各级各部门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和职责,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加强基层开发区、镇、街道与部门之间信息沟通,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运转协调。
分级管理、属地为主。根据灾害造成或可能造成的危害和影响,对气象灾害实施分级管理。气象灾害发生地所在开发区、镇、街道统一组织开展本区域应急处置工作。
1.5 预案体系
全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由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开发区、镇、街道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工作手册,以及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应急预案组成。
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单位,应当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应急工作手册。
2 组织体系
全区气象灾害应急组织指挥体系由应急指挥机构、办事机构、专家组组成。
2.1 应急指挥机构
2.1.1 区应急指挥机构
当发生或即将发生气象灾害,并造成或可能造成较大危害时,根据气象预警预报信息,区人民政府成立区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区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指挥全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总指挥由分管副区长担任,副总指挥由区政府办分管副主任和区应急管理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区人武部、区委宣传部、区委网信办、区发展和改革局、区教育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区财政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区城市管理局、区农业农村局(水利局)、区商务局、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应急管理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公安天宁分局、天宁交警大队、天宁消防救援大队、自然资源和规划天宁分局、天宁生态环境局、天宁交通执法大队等单位为成员单位,其分管负责同志为成员,成员单位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适时予以调整。主要职责如下:
组织协调指挥气象灾害预报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在灾害性天气可能形成或已经出现气象灾害时,综合研判各类信息,决定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的启动和终止,负责指挥、协调、督促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做好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
当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水旱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冰雪灾害、重污染天气等灾害,已有其他有关应急预案应对的,按照相关应急预案规定,启动相应的区级应急指挥机制。
——台风、暴雨引发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渍涝灾害、台风暴潮和干旱灾害等,由区防汛防旱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暴雪、冰冻(道路结冰)、低温、寒潮影响正常道路交通,由区扫雪除冰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气象因素引发的突发地质灾害由区地质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指挥应对工作。
——森林火灾的应急处置,由区森林防灭火指挥部负责协调组织。
——重污染天气的应急处置,由区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负责。
——气象灾害受灾群众生活救助,由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指挥部组织实施。
2.1.2 开发区、镇、街道应急指挥机构
开发区、镇、各街道参照区指挥部的组成和职责,建立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针对上述各种灾害,及时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组织做好应对工作。区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开发区、镇、街道的相关工作进行指导。
2.2 办事机构
区指挥部下设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设在区应急管理局,区应急管理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分别担任办公室主任和副主任。主要职责如下:
(1)执行国家、省、市、区关于气象应急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
(2)负责区指挥部的各项日常事务和临时交办的工作。
(3)负责区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修改、论证、报批及实施工作,并指导开发区、镇、街道编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或工作手册。
(4)检查指导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落实各项应急准备措施。
(5)组织协调气象应急宣传与沟通工作,根据区指挥部授权起草关于气象灾害应急方面的新闻和信息,起草区指挥部的各种命令、通告、公告等文稿。
(6)组织区各成员单位联络员、工作人员培训,参加、筹划、组织和评估有关气象灾害事件应急演习。
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与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建立应急联动工作机制,指定本单位的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职能科室,明确有关同志担任联络员。联络员既是本单位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协调、联络人员,又是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的兼职工作人员。
2.3 专家组
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应成立全区气象灾害应急专家组,并完善相关咨询工作机制,为气象灾害应对工作提供分析评估、决策咨询和处置建议等。可根据工作需要,安排专家组成员直接参加突发气象灾害的具体应急处置工作。
3 预警
3.1 预警传播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是指由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根据国家、省气象行业有关规定负责制作,并按有关规定程序报批后分级的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的类别、预警信号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
建立和完善多种手段互补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接收到市气象台的预警信号后,快速传播,提醒各级各部门、相关行业和社会公众做好气象灾害先期防御、灾害发生的应急处置准备。
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应结合实际,整合现有预警信息传播资源,建立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传播渠道,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
开发区、镇、街道及其区域内的社区(村)、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专人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播工作,建立健全“乡镇-村-村民小组-户-人、街道-社区-居民小区-户-人、气象灾害重点防御单位-人”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机制、反馈机制和监督机制。
3.2 预警准备
气象灾害预警分为一级(特别重大)、二级(重大)、三级(较大)、四级(一般)4个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一级(红色)为最高级别,具体预警分级标准参照《常州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有关规定。
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收到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的气象灾害预警时,应及时向各级各部门转发。有关责任人员立即上岗到位,组织力量深入分析、评估可能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尤其是对本地区、本单位风险隐患的影响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预防措施,落实抢险队伍、物资和避难场所等,做好启动应急响应的各项准备工作。
4 应急处置
4.1 信息报告
气象灾害应急处置相关单位应按职责及时收集和提供气象灾害发生、发展、损失以及防御等情况,迅速、及时报告属地政府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逐级向上报告。
4.2 响应启动
按照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的程度和范围,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四个等级。
当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一级或二级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已经在我区造成特别重大或重大损失时,区指挥部立即组织各成员单位和专家分析研判,综合评估气象灾害影响及其发展趋势,报请区长签发启动一级或二级应急响应。
当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三级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已经在我区造成较大损失时,区指挥部立即组织各成员单位和专家分析研判,综合评估气象灾害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由总指挥签发启动三级应急响应。
当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四级气象灾害预警,或者气象灾害已经在我区造成一定损失时,区指挥部授权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专家分析研判,综合评估气象灾害影响及其发展趋势,由副总指挥签发启动四级应急响应。
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分别达到不同预警级别标准时,按照最高预警级别灾种启动应急响应。当同时发生两种以上气象灾害且均未达到预警标准,但可能或已经造成损失和影响时,根据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影响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当接到市启动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指令时,区指挥部在市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常州市气象灾害预案》和本预案的规定,启动相应应急响应。
4.3 分级响应
4.3.1 一级、二级应急响应
区指挥部领导、相关成员单位领导及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负责同志24小时坚守岗位。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主要领导按照区指挥部统一部署和职能分工,指挥和协调本部门本系统相关防御工作;开发区、镇、街道按本级相关应急预案应急响应程序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开发区、镇、街道和区各成员单位每天按时向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报告应急响应工作情况及灾情。同时,区指挥部及成员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1)区指挥部总指挥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工作。区各成员单位分析气象灾害发展趋势,提出各自防御对策;区指挥部形成应对气象灾害应对处置的决策建议,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必要时,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直接主持召开紧急会议,组织指挥协调全区气象灾害应对工作。
(2)督促指导有关区域、有关单位落实防御措施,做好抢险救灾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区指挥部负责人分别带领相关部门,赴灾情严重地区指挥防灾救灾工作。
(3)区指挥部组织协调有关专家参与应急救援,各级抢险队伍进入应急作战状态,各应急物资保障单位全力提供应急保障。
(4)驻区部队根据区政府或区指挥部要求以及有关兵力行动批准权限,担负抢险救灾任务。
(5)组织协调公共场所大型显示屏管理单位等及时播发和随时插播气象信息、有关防御指引以及区指挥部的相关措施,协调通信运营企业协助做好相关信息的工作。
(6)根据法定职责和程序做好灾情统计和新闻工作。
(7)区指挥部向市政府或市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气象灾害灾情,必要时请求支援。
(8)研究并处理其他重要事项。
4.3.2 三级应急响应
区指挥部相关成员单位和开发区、镇、街道实行24小时应急值班、领导24小时带班制度。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分管领导按照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指挥和协调本部门本系统相关防御工作;开发区、镇、街道按本级相关应急预案应急响应程序做好指挥和协调工作;开发区、镇、街道和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每天按时向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报告应急响应工作情况及灾情。同时,区指挥部及成员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1)区指挥部总指挥主持召开紧急会议,全面部署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工作。区指挥部成员单位分析气象灾害发展趋势,提出各自防御对策。区指挥部形成应对气象灾害决策建议,报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
(2)督促指导有关区域、有关单位落实防御措施,做好抢险救灾工作。区指挥部派出工作组赶赴重灾区协助开展抢险救灾工作,协调筹集、调运防灾救灾资金和物资,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3)组织协调有关专家参与应急救援,各级抢险队伍进入应急作战状态,各应急物资保障单位全力提供应急保障。
(4)驻区部队根据区政府或区指挥部要求以及有关兵力行动批准权限,担负抢险救灾任务。
(5)组织协调公共场所大型显示屏管理单位等及时播发和随时插播气象信息、有关防御指引以及区指挥部的相关措施,协调通信运营企业协助做好相关信息的工作。
(6)做好灾情统计。
(7)区指挥部向市政府或市应急指挥机构报告气象灾害灾情,必要时请求支援。
(8)研究并处理其他重要事项。
4.3.3 四级应急响应
区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和开发区、镇、街道按照区指挥部的统一部署和职责分工,做好相应的应急响应工作,并及时向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书面报告应急响应工作情况及灾情。同时,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及成员单位做好以下工作:
(1)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及时向区指挥部报告灾情和应对工作开展情况,重要情况向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报告。
(2)要求有关区域、有关部门做好防御工作。区指挥部视灾情派出若干工作组,到受灾较重地区指导抢险救灾工作。
(3)区各成员单位按照职责分工,立即做好相关准备并积极开展工作。
(4)区级相关抢险队伍进入应急值班状态,防灾抢险物资储运单位做好随时调动准备;开发区、镇、街道抢险队伍进入应急作战状态。
(5)请示上级协调驻常部队(含预备役)做好担负抢险救灾的准备。
(6)组织协调公共场所大型显示屏管理单位、电信运营企业等及时刊播有关信息,加强气象灾害知识宣传。
(7)做好灾情统计。
(8)研究并处理其他重要事项。
4.4 分部门响应
气象灾害造成煤电油气运、重要工业品出现重大突发问题,由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分别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粮食市场异常波动,由发展和改革部门依据《天宁区粮食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出现突发问题,由商务部门依据相关应急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群体性人员伤亡或可能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由卫生健康部门依据《天宁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严重损失需进行紧急生活救助、造成突发地质灾害、引发森林火灾,由应急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分别依据《天宁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天宁区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天宁区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等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引发生产安全、道路交通事故、火灾和特种设备事故,由应急管理、公安、交警、消防救援、交通运输、市场监管等部门分别依据《天宁区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天宁区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天宁区火灾事故应急预案》《天宁区特种设备事故应急预案》等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突发环境事件,引发重污染天气,由生态环境部门依据《天宁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天宁区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引发水旱灾害,由水利部门依据《天宁区防汛防旱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引发城市内涝,由水利、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影响或涉及农业生产,由农业农村部门牵头依据相关预案开展应急响应;
造成道路积雪结冰,由城市管理部门依据《天宁区扫雪除冰应急预案》牵头开展应急响应。
区委宣传部负责随时播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应急防范处置措施。发展改革、教育、工业和信息化、公安、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住房和城乡建设、城市管理、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水利、商务、文化体育和旅游、卫生健康、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等有关单位按照相关预案做好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和保障工作。总工会、共青团、妇联、红十字会、慈善分会等单位做好相关领域协调、配合工作。消防、民兵预备役、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基层应急队伍及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在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做好抢险救援工作。驻区部队按照《天宁区突发事件军地应急联动工作机制》的规定参加抢险救灾工作。
4.5 分灾种响应
启动应急响应后,区各成员单位、开发区、镇、街道应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针对不同气象灾害种类及其影响程度,采取相应的应急响应措施和行动。根据本区可能受影响的灾害性天气类型,可分为台风、大风、暴雨、暴雪、寒潮、低温、霜冻、冰冻(道路结冰)、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龙卷风、雾、霾等气象灾害,具体气象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见附件1(附表1-15)。
4.6 现场处置
气象灾害现场应急处置,由灾害发生地所在开发区、镇、街道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组织;区各有关部门按职责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包括组织营救、伤员救治、疏散撤离和妥善安置受到灾害威胁人员,及时上报灾情和人员伤亡情况,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应急行动,查明并及时组织力量消除次生、衍生灾害,接收分配援助物资等。
4.7 社会动员
区政府或区指挥部可根据气象灾害的性质、危害程度和范围,广泛动员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气象灾害处置,紧急情况下可依法征用和调动车辆、物资、人员等。
气象灾害发生地所在开发区、镇、街道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组织各方面救援力量迅速抢救人员,组织基层开展自救互救。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包括国际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进行捐赠和援助。审计、监察部门对捐赠资金与物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和监督。
4.8 信息与新闻报道
气象灾害信息应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形式主要包括:权威、提供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灾害种类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因灾伤亡人员、经济损失、救援情况等。应急处置和灾情信息由相关主管部门或区指挥部审核和。
发生气象灾害时,宣传部门应当加强对新闻媒体报道的协调和指导。开发区、镇、街道或相关应急指挥机构根据气象灾害影响程度,提供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内容;区指挥部会同区委宣传部按照规定,做好相关气象灾害的宣传报道;必要时,由区政府或区指挥部召开新闻会,通报有关情况。
4.9 应急变更与终止
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根据市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的变更或解除气象灾害预警,结合区域各类气象灾害现场处置等情况,及时变更或终止气象灾害应急响应。
启动应急响应的机构或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变更应急响应级别或终止应急响应。
5 恢复与重建
5.1 制订规划和组织实施
受灾地所在开发区、镇、街道组织制订恢复重建规划,区各成员单位积极配合,使受灾地区早日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发生较大以上灾害超出开发区、镇、街道恢复重建能力的,区政府组织制订恢复重建规划,出台相关扶持优惠政策,给予相应资金支持,帮助受灾地区开展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参与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5.2 调查评估
区政府或区指挥部组织有关部门对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及气象灾害的起因、性质、影响等进行调查、评估与总结,分析应对处置工作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灾情核定由区应急管理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全面结束后,相关调查评估结果与应急工作情况报送市人民政府。
5.3 征用补偿
区政府建立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征用补偿制度。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结束后,应当及时归还因救灾需要临时征用的设备、设施、场地、运输工具和其他物资。造成损坏或无法归还的,应按有关规定采取适当方式给予补偿或做其他处理。
5.4 灾害保险
鼓励公民、企事业单位积极参加与气象灾害事故相关的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灾害发生后,保险机构要根据灾情,及时主动办理受灾人员和财产的保险理赔事务。
6 应急保障
6.1 队伍保障
区有关部门应加强自然灾害救援、消防救援、危化品救援、医疗卫生救援、森林消防等专业抢险救灾队伍建设,配备必要的物资装备,经常性开展协同演练,提高共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开发区、镇、街道应组织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建立基层抢险救灾队伍,加强日常管理和培训。
发挥共青团和红十字会作用,依托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社区(村)建立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形成广泛参与应急救援的社会动员机制。
6.2 治安和交通保障
交警、交通执法等部门完善抢险救灾、灾区群众安全转移所需车辆等的调配方案,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物资运输畅通。
公安、交警等部门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做好灾区治安管理、救助和服务群众等工作。
6.3 物资保障
发展改革、应急管理等部门,按职责分工负责储备重大气象灾害应急救援救灾物资装备。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农业农村、水利等各相关行业单位按照本单位制定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储备抢险专用物资,以备抢险急需。
6.4 资金保障
区政府建立健全与气象灾害救助需求相适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将气象灾害救助资金和气象灾害救助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达到《天宁区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规定的应急响应等级的灾害,区财政应根据相关规定给予相应支持。
6.5 宣教、培训和演练
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做好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宣传教育工作,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增强社会各界主动获取预警信息的意识,提高社会公众避险自救互救的能力。
开发区、镇、街道、区各成员单位以及易受灾单位要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定期组织气象灾害应急演练。
7 监督管理
7.1 奖励与责任
对在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在气象灾害救助工作中玩忽职守、失职、渎职的,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追究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7.2 预案管理
区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负责本预案的编制、解释和日常管理。预案实施后,预案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政策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其他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按照规定程序修订本预案,报区政府批准后实施。
7.3 预案实施时间
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附件1
防范应对气象灾害各主要部门联动和
社会响应措施(附表1-15)
附表1 台风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三级
二级
一级
台风蓝色、黄色预警
台风橙色预警
台风红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台风蓝色、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台风橙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台风红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准备。密切关注高火险天气形势,做好森林火险预报预警,指导开展火灾扑救工作。通知重点单位做好防台风暴雨安全工作。
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台风和台风暴雨工作。
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参与、协调台风和台风暴雨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
公安、交警
部门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保护。
组织警力,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工作。限制重要道路车流车速,及时处置因台风暴雨引发的交通事故。
负责灾害事件发生地的治安救助工作。必要时封闭相关道路,实行交通管制。
发展改革部门
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教育
部门
通知学校做好防台准备、暂停室外教学活动。
督促学校做好防台应急准备、停止室外教学活动,保护已到校学生安全。必要时,通知学校停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督促开发区、镇、街道巡查、加固居民危房,巡查、加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按照管辖职责通知高空等户外作业单位做好防风准备,必要时停止作业,安排人员到安全场所避风。视情况利用人防工程为受灾群众提供安置场所。
城市管理部门
督促有关单位加固户外店招店牌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必要时可依法拆除。做好倒伏行道树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内倒伏植物的处理。督促管辖范围内公园做好有关游乐和服务设施的防风安全管理,必要时停止运营,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农业农村部门
提醒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业主、林场等做好防台风准备。
指导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户、林场等采取一定的防台风措施。
农业、水产业、畜牧业、林业等应采取防台风措施,组织种植业主抢收成熟瓜果和防护低洼地带的作物。
水利
部门
通知江河湖库、涵闸站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做好防御台风暴雨准备工作。负责江、河、湖等水情的监测和预报。
做好各类水利工程的巡查和安全运行,落实险工险段和在建水利工程的抢险队伍、物资和设备,及时开展抢险救灾。负责江、河、湖等水情的监测和预报。
督促各地做好重点险堤、险库的巡查防守,及时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提供水情、工情、灾情信息。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宣传台风可能对游客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配合政府和部门组织协调旅游企业做好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疏散工作。
协助做好受灾旅游景点的救灾工作。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通知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组织人员重点巡查地质灾害危险点,采取防范措施。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开展应急调查,协助政府采取应急措施。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的台风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台风灾害防护。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驻区
部队
进入紧急抢险救灾状态,对灾害现场实施救援。
开发区、镇、街道
通知居住在低洼地带、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人员注意防台风,并组织排查安全隐患。
撤离区域危旧住房、厂房、河边窝棚等危险地方的临时居住人员。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危坡、危墙、危房的监测。
对居住在确有安全隐患的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的人员,进行撤离并安置。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台风信息,并通知本区住户。
关注台风最新动态,检查本区各项防台措施的落实情况。
组织力量对区内出现的灾情进行救援。
学校
做好防御台风准备、暂停户外活动。
停课后,保护好在校学生和幼儿园儿童的安全。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的台风信息,及时了解台风动态;不到台风途经地区游玩。
调整出行计划,尽量减少外出,关闭门窗;不在广告牌、架空电线电缆、树木下躲避,以免受伤。
尽量不到户外活动,户外人员应寻找安全地带躲避,并注意防止雷电袭击。危险建筑物内的人员应撤离。
建筑
工地
及时收听有关台风信息,做好防台工作。
停止户外作业。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2 大风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三级
二级
大风黄色预警
大风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大风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次。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准备工作,为受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督促重点单位加强大风天气的安全生产监管。参与、协调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
教育
部门
根据防御指引、提示,通知学校做好停课准备,调整上下学及休息时间,避免在突发大风时段上学放学。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督促施工单位根据大风等级,严格按照施工安全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规程做好防大风工作。
城市管理部门
督促有关单位加固户外店招店牌等设施,存在安全隐患的必要时可依法拆除。做好倒伏行道树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内倒伏植物的处理。督促管辖范围内公园做好有关游乐和服务设施的防风安全管理,必要时停止运营,引导人员安全疏散。
农业农村部门
提醒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业主等做好防风、防火准备工作。组织种植业主抢收成熟瓜果和防护低洼地带的作物。
指导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户、林场等采取一定的防风、防火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提醒相关旅游企业做好防风工作。
配合政府和部门组织协调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的大风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大风灾害防护。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实施本区域各项防御、救援工作。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大风预警信息并通知住户做好防风工作,提示居民注意安全。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各类大风预警信息,及时了解天气变化。
尽量不出门,不在广告牌、架空电线电缆、树木下躲避。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3 暴雨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三级
二级
一级
暴雨蓝色、黄色预警
暴雨橙色预警
暴雨红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暴雨蓝色、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暴雨橙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暴雨红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做好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的准备工作。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指导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暴雨措施,做好暴雨天气安全生产工作。
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指导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暴雨措施,做好暴雨天气安全生产工作。
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
水利
部门
通知江河湖库、涵闸站等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做好防御暴雨准备。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做好城市内涝排水工作。
认真做好各类水利工程的巡查和安全运行工作,落实险工险段和在建水利工程的抢险队伍、物资和设备,及时开展抢险救灾。会同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做好城市内涝排水工作。
按照防汛防旱指挥部的决策和部署,及时开展抢险救灾工作。
公安、
交警
部门
对水毁、积水路段制定绕行路线,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保护。
组织警力,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工作。限制重要道路车流车速,及时处置因暴雨引起的交通事故。
负责灾害事件发生地的治安救助工作。必要时封闭相关道路,实行道路警戒和交通管制。
发展改革部门
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教育
部门
提示学校做好防暴雨准备、暂停室外教学活动。
督促学校做好防暴雨防洪准备、停止室外教学活动,保护已到校学生安全。必要时,通知学校停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组织巡查、加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员或通知施工单位必要时暂停户外作业。督促开发区、镇、街道组织巡查、加固居民危房。与水利部门做好城市内涝的排水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针对农业生产做好监测预警,落实防御措施,组织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卫生健
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督促、协助旅游景点疏散游客。
协助做好受灾旅游景点的救灾工作。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通知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组织人员重点巡查地质灾害危险点并采取防范措施。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开展应急调查,协助政府采取应急措施。
宣传、网信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暴雨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暴雨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驻区
部队
进入紧急抢险救灾状态,对灾害现场实施救援。
开发区、镇、街道
通知居住在低洼地带和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的人员防范可能出现的水浸、房屋漏雨等情况,并组织排除隐患。
撤离区域危旧住房、厂房、河边窝棚等危险地方的临时居住人员。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危坡、危墙、危房的监测。
对居住在确有安全隐患的各类危旧住房、厂房、工棚、临时建筑的人员,进行撤离并安置。
村、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暴雨信息,并通知区域住户。
关注暴雨最新动态,检查区域各项防雨措施落实情况。
组织力量对区域内出现的灾情进行救援。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暴雨信息,及时了解暴雨动态。不到暴雨发生地区游玩。
调整出行计划,尽量减少外出,尽快回家。关闭门窗,以免雨水进入室内。
户外人员寻找安全地带避雨,防止雷电袭击。危险建筑物内的人员应撤离。
建筑
工地
及时收听有关暴雨信息,做好防雨工作。
停止户外作业。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4 暴雪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三级
二级
一级
暴雪蓝色、黄色预警
暴雪橙色预警
暴雪红色预警
应急
管理
部门
及时转发暴雪蓝色、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暴雪橙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暴雪红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通知重点单位做好防雪灾安全工作。
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雪灾措施。
开放紧急避难场所,并为进场人员提供必要的防护措施。组织转移、安置、慰问灾民。参与、协调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工作。
公安、
交警
部门
及时路况信息,限制重要道路车流车速,及时处置因暴雪引起的交通事故。配合城市管理等部门及时开展清雪。
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的保护。
组织警力,随时准备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负责灾害事件发生地的治安救助工作。必要时封闭相关道路,实行道路警戒和交通管制。
发展改
革部门
根据指令负责应急采购相关救灾物资。
教育
部门
提示学校做好防雪灾准备、暂停室外教学活动,必要时通知学校、幼儿园停课。
督促学校做好防雪灾准备、停止室外教学活动,保护已到校学生安全。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通知地质灾害危险点的防灾责任人、监测人和该区域内的群众。
组织人员重点巡查地质灾害危险点并采取防范措施。
对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开展应急调查,协助政府采取应急措施。
城市管理部门
会同公安、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采取路面防冻措施,根据积雪情况及时组织力量或采取措施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重点加强国道、省道、城市道路以及桥梁、涵洞、弯道、坡道、站台等路段的扫雪除冰工作。加强巡视,组织力量开展行道树、公园(绿地)植物除雪除冰行动,做好倒伏行道树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内倒伏植物的处理。
卫生健
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组织种植业主、养殖户做好防雪灾、防冻害及采取其他有效防御措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督促开发区、镇、街道加强危房检查,加强建筑工地临时工棚的巡查,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员或组织撤离可能因雪压倒塌的房屋、建筑物内的人员。视情况利用人防工程为受灾群众提供安置场所。组织供水、供气行业落实防冻措施,做好责任范围内的扫雪除冰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督促、协助旅游景点疏散游客。
协助做好受灾旅游景点的救灾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暴雪天气预报信息。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驻区
部队
进入紧急抢险救灾状态,对灾害现场实施救援。
开发区、镇、街道
启动相应应急预案,组织辖区内雪灾防御、积雪清理及灾害救援工作。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暴雪信息,通知住户清理积雪并组织检查。
关注暴雪最新动态,检查本区积雪清理情况。
组织力量对区内出现的灾情进行救援。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暴雪信息,及时了解暴雪动态。
调整出行计划,尽量减少外出。主动做好门前积雪清理工作。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5 寒潮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寒潮蓝色预警
寒潮黄色预警
寒潮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寒潮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
采取防寒措施,避寒场所开放。
实施应急防寒保障,尤其是贫困户以及流浪人员等。
采取紧急防寒防冻应对措施。
城市管理部门
对园林树木、花卉等采取防寒措施。
加强园林树木、花卉等防寒工作。
对园林树木、花卉采取紧急防寒防冻措施。
农业农村部门
指导果农、菜农和水产养殖户采取防寒防风措施。对树木、花卉等采取防寒措施
做好牲畜、家禽防寒保暖工作,农业、水产业、畜牧业等应采取防霜冻、防冰冻、加暖、加盖和防大风措施。对树木、花卉采取紧急防寒防冻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寒潮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寒潮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实施本地区各项防寒、救援工作。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寒潮信息并通知区域住户做好防寒工作,提示居民注意取暖设施用电、用气安全。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各类寒潮信息,及时了解天气变化,注意添衣保暖。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6 低温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三级
低温蓝色预警
低温黄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低温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并根据事态发展适时变更预警信息。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指导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低温措施,做好低温天气安全生产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组织对农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实施本地区地温灾害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注意做好个人防冻保暖,适时添加衣物。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7 霜冻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霜冻蓝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霜冻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
农业农村部门
做好防霜冻应急工作。组织农村基层广泛发动群众防灾抗灾,对农作物、林业育种应采取田间灌溉等防霜冻、冰冻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对蔬菜、花卉、瓜果应采取覆盖、喷洒防冻液等措施减轻冻害。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霜冻预警信息,刊播霜冻防护知识。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通知各社区(村)做好霜冻预防工作,注意防寒保暖,对贫困户、五保户采取特殊保护措施。
社会
公众
注意防寒保暖。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8 冰冻(道路结冰)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三级
二级
冰冻(道路结冰)黄色预警
冰冻(道路结冰)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冰冻(道路结冰)等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交警 部门
及时路况信息,加强交通秩序维护,注意指挥、疏导行驶车辆。必要时关闭易发生交通事故的结冰路段。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组织供水、供气行业落实防冰冻措施,做好责任范围内的除冰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组织对农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城市管理部门
根据冰冻情况,及时组织力量或采取措施做好道路除冰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道路结冰预警信息,加强社会引导。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范围内的道路除冰工作。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冰冻信息并通知区域住户做好防范。
社会 公众
及时了解掌握天气预报信息,做好出行前的各项防护工作,防止因道路结冰打滑造成外伤。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9 高温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高温蓝色预警
高温黄色预警
高温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高温蓝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高温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高温橙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指导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使用、经营等高危行业、企业做好高温天气安全生产工作。加强会商和综合研判,统筹协调森林火灾扑救力量。组织协调高温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的抢险、救灾工作。
交警
部门
加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防止车辆因高温造成自燃、爆胎等引发的交通事故。
教育
部门
督促学校做好学生防暑降温工作。
提示学校停止举行户外活动。
通知学校停课,要求对在校学生应派专人负责看护并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督促建筑、施工等露天作业场所采取有效防暑措施,防止发生人员中暑。
督促各建筑施工单位、户外作业单位合理安排户外作业。
建议建设作业单位停止户外和高空作业。
农业农村部门
对种植、养殖物采取防高温保护措施。
指导紧急预防高温对种植、养殖业的影响。
加强对种植、养殖业防暑防晒应对措施的指导。
水利、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采取措施保障生产和生活用水。
采取紧急措施保障生活和重点生产用水。
确保居民生活用水。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文化体育和旅游部门
督促旅游景点、饭店和旅行社采取防暑降温措施。
采取措施,建议某些户外旅游项目暂停开放。
关闭户外旅游场所。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做好高温对林业带来不利影响的防范。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相关工作。
人社
部门
加强对用人单位遵守高温天气期间工作时间规定情况的执法检查。
督促用人单位在高温时段合理安排职工的工作和休息时间,依法严格控制加班加点。
督促相关用人单位停止露天作业。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
加大对市场零售使用防暑降温药品、防暑防晒化妆品、保健食品的质量监管力度。严格监督执行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防范因食品变质引发中毒事件。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高温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高温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配合做好救助困难户、老弱人员。在辖区内广泛宣传防高温中暑常识。
村、
社区
及时收听有关高温信息并通知区域住户做好防暑工作。
社会
公众
注意收听、收看媒体传播的高温天气预警信息;中午前后避免户外活动。
调整作息时间,注意饮食调节,尽量避免户外活动。
停止户外活动。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0 干旱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三级
二级
I级
干旱黄色预警
干旱橙色预警
干旱红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干旱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采取应急措施,做好救灾人员和物资准备,并负责因旱缺水缺粮群众基本生活救助。
水利
部门
负责江、河、湖等水情的监测和预报。合理调度水源,组织实施抗旱减灾等工作。做好地下水水资源的勘查开发、利用工作。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农业农村部门
指导农户、水产、林业生产单位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影响。
生态环境部门
加强监控,督查相关企业减少污染物排放,确保水环境特别是饮用水源的安全,防止污染事故的发生。
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
指导林业单位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对林业的影响。
宣传、网信
部门
及时传播抗旱预警信息,加强抗旱工作新闻报道,做好新闻舆论引导。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的抗旱工作。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1 雷电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雷电灾害应急响应
应急管理
部门
及时转发雷电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监管,督促高危行业、企业落实防雷电工作。
消防救援
部门
应急处置因雷击造成的火灾。
教育部门
通知学校停止露天体育课和升旗活动。督促检查学校在雷电发生时让学生留在教室内,待雷电天气过后才可室外活动或离校。
交警部门
组织警力上街巡查,疏导道路交通,处置因雷击造成的交通事故。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
提醒、督促建筑施工单位注意防范强对流天气,必要时暂停户外作业。
城市管理
部门
提醒、督促环卫作业单位注意防范强对流天气,必要时暂停户外作业。组织力量做好倒伏行道树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内倒伏植物的处理。
卫生健康
部门
组织做好伤员救护和统计工作。
农业农村
部门
针对农业生产做好监测预警,落实防御措施,组织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文化体育
和旅游部门
督促旅游景点停止户外娱乐项目。
宣传、网信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雷电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雷电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雷电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村、社区
在社区(村)内公告雷电预警信息。停止集体露天活动,提示居民收好阳台衣物并关闭门窗,减少使用电器。
社会公众
避免在空旷处行走,尽量躲避在室内等安全场所。避免在大树、高耸孤立物下躲避雷雨。尽量避免在雷电时拨打接听手机,减少使用电器。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2 冰雹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冰雹灾害应急响应
应急管理
部门
及时转发冰雹预警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农业农村
部门
做好防冰雹应急工作和雹灾发生后的救灾工作。
卫生健康
部门
组织做好伤员救护和统计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冰雹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冰雹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冰雹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及时了解掌握天气信息,减少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3 龙卷风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龙卷风灾害应急响应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龙卷风监测防御信息及相关防御指引。负责灾害性天气引发的灾害事故抢险、救灾工作。负责受灾群众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农业农村部门
做好龙卷风灾后应急救助工作,帮助农户恢复生产。
城市管理部门
做好人行道及公园(绿地)倒伏植物扶正、加固工作,协助指导住宅小区倒伏植物的处理。
卫生健康部门
组织做好伤员救护和统计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气象部门的龙卷风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龙卷风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龙卷风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及时了解掌握天气信息,龙卷风发生时避免户外活动,做好个人防护工作。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4 雾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四级
三级
二级
雾蓝色预警
雾黄色预警
雾橙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雾预警信息和相关防御指引。
交警
部门
组织警力做好交通引导,及时处置因雾造成的交通事故。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
部门
及时了解天气信息并转告学校,要求学校开展雾天安全注意事项教育。
提示学校减少或取消室外活动,妥善安排在校学生。
要求学校取消所有室外活动,必要时停课。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雾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雾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开展区域内雾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尽量不到户外行走,更不要早起锻炼。非出门行走不可的最好戴口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面部及裸露的肌肤,注意交通安全。
户外人员应使用口罩等防护品,尽早到室内躲避浓雾天气,注意交通安全。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表15 霾灾害部门联动和社会响应
应急
响应
等级
三级
二级、一级
霾黄色预警
霾橙色预警、霾红色预警
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转发霾黄色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及时转发霾橙色及以上预警及相关防御指引。
生态环境部门
加强环境监测。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合会商,及时转发大气污染预警。
加强环境监测。启动与相关部门的即时会商机制,及时转发大气污染预警。根据环境监测和预报,采取相应措施。
教育
部门
及时了解霾预警信息并转告学校,要求学校减少室外活动,做好防御霾危害的相关工作。
告知学校霾出现时应注意的安全事项,做好霾危害的宣传和防御工作,要求系统内学校取消所有室外活动,必要时停课。
交警
部门
组织警力做好交通引导,及时处置因霾造成的交通事故。
卫生健康部门
加强疫情监测和预警,及时开展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健康教育工作。
宣传、网信
部门
运用多种形式,及时传播霾预警信息,提示社会公众做好霾灾害防护工作。关注网上舆情,稳妥做好应对工作。
开发区、镇、街道
组织实施区域内霾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
社会
公众
不要早起锻炼,必要时出门行走应戴口罩,外出归来应立即清洗。
备注:灾害发生后,各相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上报、分析和评估工作。
附件2
天宁区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流程图
常州市天宁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8日印发
- 上一篇: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 下一篇:媒介融合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