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会利用资源的重要性

篇1

本册教材根据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规定,儿童年龄与生活的实际,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精神编写的,它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只是在相互关联中得到发展,以较好的落实三维目标。  

全册共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意在使儿童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第二单元《地球生病了》,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第三单元《世界问题还不少》,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第四单元《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意在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全册教学要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2、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3、和儿童一起走进多样化的世界。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宽容的心态,正确认识其他文化,积极吸取外来文化的养分,更好的发展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4、使学生懂得和平的重要意义和价值,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正确对待科学技术,初步了解联合国的性质和宗旨以及重要作用等。  

5、使学生能够逐步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并据此独立安排自己的生活,发展他们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直面并审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会确定自己的生活和学习目标,学会独立。  

2、以现实生活中的经验话题,逐步向学生打开成人生活的大门,在参与和探索中成长。  

3、从各个不同方面和角度展示社会的多样性,把儿童培养为优秀文化的一代新人。  

4、向学生展示新的自然观,使学生爱护环境,保护地球。  

四、学生基本情况:  

本年级有学生有70人,其中男生42人,女生28人,他们虽来自不同的学区,但短短的时间内便相处得十分融洽,他们聪明伶俐,而又天真可爱,上课遵守纪律,又能积极发言,大多数学生书写工整认真。学习习惯十分好。个别同学也有表现得不太令人满意的地方,我相信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这部分学生也会尽快赶上来的。  

按智力和非智力情况分析如下:  

智力和非智力都好:李小双、范园园、张旺、魏苏皖、高倩、高贺、陈子尧、吴硕、张蕊、杨霄、张萍、孙芝维、朱岩。  

智力好、非智力差:郝旋、闫青、韩立、闫奔、王海燕、王旭、韩娇、罗东、杨政、郭琼、陈军丞、杨赞、杨强、郭稳。  

智力差、非智力好:孙会、刘迎春、王凯、张珊珊、王娇、杨冰心、董梦仙、韩硕、王秋艳、周会、王娜、吴长辉、孙振。  

智力差、非智力差:孙华东、杨贝、王雨蒙、杨帅、杨璇、孙笑、孙力、杨芳、韩良、杨雪元、杨忍、王双、高飞、孙鹏、董路。  

五、提高质量措施:  

1、教法与时俱进,适应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改的需要。  

2、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使课内与课外有机的结合起来。  

3、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4、经常开展与课堂有关的活动。  

5、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全册教学进度安排表: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第1周至第3周  

第二单元   地球生病了             第4周至第6周  

第三单元   世界问题还不少         第7周至第12周  

第四单元   新的生活就要开始了     第13周至第18周  

 

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科单元教学计划  

单  元        第一单元我们生活在一个地球村  

课  题        1、可爱的地球  2、从世界看中国  3、我们互通有无  4、网络连接你我他  【1】

拟定教时        9教时  

进  度             月      日至   月     日  

教学方法   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  

单元教学  

重点难点       1、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体会“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  

2、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单元教学    

要    求     1、了解地球的基本知识,熟悉世界海陆分布等情况,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性。  

2、了解中国的面积、行政区划、地理位置。  

3.让学生知道各国在经济上互通有无的重要性,正确对待互联网。  

单元课时  

划分       第一课   可爱的地球        3课时  

第二课   从世界看中国      2课时  

第三课   我们互通有无      2课时  

第四课   网络连接你我他    2课时  

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科单元教学计划  

单  元        第二单元  地球生病了  

课  题        5、地球在“发低烧”  6、天有不测风云   7、许多物种消失了  8、可怕的物种入侵   9、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  

拟定教时        10教时  

进  度             月      日至   月     日   

教学方法   讨论、搜集信息、现场调查、情景模拟与角色扮演  

操作性、实践性活动、教学游戏、参观访问、欣赏、练习、讲故事、讲授  

单元教学  

重点难点    使学生有意识地关心和爱护人类共同的生存环境,学习一些常见自然灾害中的自救知识,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增强学生自觉主动保护物种的意识和情感,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节约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    

要    求    人来自自然,也必须依赖自然才能得以生存,但是出于人类自身的原因,这一生存家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警告着人类要爱护自然、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存的重要性,并形成新的自然观:不要再把自然看作外在于自己的客体,认识到自己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够以科学的理性的态度去关爱他们周围的世界,爱他所居住的地球,爱周围的一草一木,并从这种理性和关爱出发,去规定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单元课时  

划分       5、地球在“发低烧”      2课时  

6、天有不测风云          2课时  

7、许多物种消失了        2课时  

8、可怕的物种入侵        2课时  

9、自然资源取之不尽吗    2课时  

篇2

一、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父母长辈的庇护下,养成了只知道享受上一辈人创造的物质财富,却很少有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习惯,面对升学、考试的压力和青春期朦胧情感的困扰开始自暴自弃,甚至舍弃生命或残害他人,不尊重生命、轻视生命,不知道生命的存在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生物学教学中利用学科优势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国家颁发的《生物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生物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科的优势,利用生命科学的丰富知识资源,结合学生的实际,切实有效地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生命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的意义

生物学具有生命教育的特别优势,所以生命教育应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课堂生命教育,让学生认识生命,感受生命的来之不易,认识生与死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三、如何在生物课堂渗透生命教育

下面谈谈在《急救》一课中我是如何渗透生命教育的。

1.帮助学生认识生命。

虽然中国孩子在各项智力竞赛中遥遥领先,他们的基本生存能力却不容乐观,防险意识更是让人担忧。对于发生火灾、地震、洪水之后如何避险等知识,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回答,有的认为这些离自己太远。我就利用历史罕见的汶川大地震中的“抗震小英雄――林浩”的资料和“中国骄傲――七岁女孩袁媛”帮助父母脱离危险的事迹,让学生认识灾难的无情,懂得生命的宝贵、生命存在的价值和生存的艰难,以及学会防灾避险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爱惜生命。

生命是经过大自然无数年的演变才出现的,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任何微小的自然条件都有可能将生命扼杀在摇篮之中。在讲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时,我先让学生观看几起由意外伤害导致的生命陨落,让他们亲身感受“死而不能复生”和一个人的死亡给家人、亲友带来的巨大悲痛,从而让他们认识到生命的宝贵,增强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在讲解急救的重要性时,介绍“急救黄金四分钟”,讲解意外发生后四分钟内身体各器官发生的变化,四分钟后各器官发生的不可逆转的损害,使学生认识到体内器官的脆弱和重要性,进而认识到生命的珍贵,珍惜自己的生命。

3.在角色扮演中体验生命和谐之美。

任何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要和周围的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我们不但要做到爱惜自己的生命,还要尊重别人的生命,给别人以帮助。有关“骨折和止血的急救方法”的教学,我采取的是小组合作的形式,组内同学分别扮演受伤者和急救人员,急救人员亲自动手用课前准备的毛巾、纱布等材料为受伤者进行包扎。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既学会了急救的知识,又增强了合作意识,体会到了生命是独一无二的,是珍贵的,对他人的生命要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了积极的人生观。

4.延展教材,用更多的知识保护生命。

四十五分钟是短暂的,学生学习的知识是有限的,为了使学生掌握更多的急救方法,在导学案的最后,我介绍了一些常见的意外事故的急救措施,如:溺水、火灾、中暑、异物等,使学生在获得更多急救方法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生存技能。

四、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篇3

【关键词】中学生物;课程资源利用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它大致可以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学生家庭、当地社区等校外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具、仪器设备等有形的物质资源,也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家长和社会的支持态度与能力等无形的资源。通过近几年初中生物课程改革的教学活动,笔者深深地体会到:学生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对象,是家庭、社区生活的重要参与者,也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最终受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不只是为教师服务,更应当应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1. 调查研究学生的兴趣类型、活动方式和手段 生物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开发生物课程资源时应深入研究初中阶段学生的普遍兴趣以及能给他们带来欢乐的种种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发现多种多样的奖励方式,帮助学生树立刻苦学习和取得良好学业的信心,也可以启发教师打开记忆之门,从自己以往与学生的经验中挖掘出大量有益的参考资料,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手段、工具、设施、问题,以及如何布置作业、安排课堂内外学习等诸多要素,从而帮助学生尽快达到生物课程的目标要求。

2. 确定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个体差异 在我国的广大地区,即使是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生物课程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选材时应当取舍得当,从中筛选出那些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与和谐发展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为此,教师不但需要了解任教班级的学生目前已经具备的生物知识和生物技能,而且应兼顾学生间普遍存在的个体差异,将差异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积极收集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丰富材料,从不同的层次来设计同一主题的多个活动方案。同样向学生布置作业和下发相关练习材料,也应因学生个人而异,因学习小组制宜,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完成,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真正体验到智力活动的乐趣,都能生动活泼、主动健康地发展。

3. 让学生成为资源开发的主体,在参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活动中学习生物

3.1 充分利用学校的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教师在充分利用生物课程资源为开展生物教学服务的同时,也积极为学生提供机会、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资料,查阅书籍,做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例如,在学习有关自然保护区的知识时,考虑到学生已经学习了“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内容,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联系等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收集并交流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的主题活动,布置学生组成活动小组,自行制定活动计划,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和电子备课室查阅相关书籍及互联网络上的信息资源来调查、收集、整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资料,并展示和讨论、交流成果。通过这一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促进学生了解就地保护对象的多样性和我国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领域所肩负的重任,使学生对我国目前在上述领域中面临的威胁进行思考,学会分析和判断我国生物多样性潜在的威胁,鼓励学生将基础知识与实际联系,丰富和发展了学生对生物学科课程学习结果的体验和认识,较好地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树立学生正确的爱国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3.2 适当利用学生家庭中的课程资源,增加教育说服力,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经验。 学生家庭中往往也有不少与生物课程相关的课程资源可资利用。家庭中往往有生物学方面的书刊、可供学生探究使用的材料用具;有的家庭养花、养宠物,家长平时也会谈及有关栽培、饲养和病虫害防治的知识,学生耳濡目染,会积累不少感性知识,也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提供了机会。教师在引导学生利用家庭中的课程资源时,可以设法取得家长的支持并建立配套的评价措施,还可以组织班级内的交流,促进学生对生活经验的认可,增加教育说服力。

篇4

一、地理教学中生存教育的现状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学会生存”已然成为了全球教育的共同主题。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教材要求学生对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的发生、防御有正确的认识,具有安全意识,并能基本掌握自我保护的措施。从“生存教育”的大视野来看,我们的地理教材还特别强调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体现了“珍爱生命”的精神。在地理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生存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学生生存能力的提高,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之一,更是地理学科提升其学科地位的契机。但是由于现实中的各方面原因,地理学科的地位和作用并没有得到学校、老师、学生等等各方面的正确认识。在许多学校,由于应试教育、中高考的指挥棒、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重理轻文思想等的影响,为提高所谓的教学质量、升学率等,地理学科依然被学校视为“豆芽菜”、“杂牌军”,致使本来就比较少的地理课时更加少,在众多学科中备受歧视。现实中的地理教学状况使得一些地理教师备受打击,课程改革中生存教育的理念难以在其心中生根发芽,以致于地理教师对教学的准备设计、教学实施过程、教学反思及教学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脱离了满足时代和社会需求的教育理念,失去了作为地理教师应有的激情。中学地理教学目前处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生存教育的新鲜血液没有很好地渗入到中学地理教学的骨髓中。

二、开展生存教育的途径研究

青少年缺乏生活阅历,他们对生存知识和生存能力重要性的理解既没有感性的生存体验,也没有理性的知识教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要去强化他们的生存意识,提高其生存的能力。

1.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地理学科所具备的特性,使其拥有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比如说文字资料、影像资料、名胜古迹,等等。我们不仅要充分挖与掘教材相关的内容,还应该充分地开发、利用其它地理课程资源,比如推荐学生阅读与地理有关的读物、小说,播放地理纪录片等,鼓励学生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了解人类的伟大、生命的可贵,从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生存价值观。如在《我国农业分布》的教学当中,可以把景观图和地图结合起来使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到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展示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的景观图片,例如南方的水田插秧和水稻收割、北方小麦的播种和收割的图片,介绍照片拍摄的时间以及反映的事物,但是不要注明地点。学生分组观察图片,记录观察到的内容,讨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学生利用地图,讨论图片上的农业生产景观可能出现在哪个地区。由学生利用相关图像向全班阐述本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讲评。

2.教师要充实自我,以身作则。要想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教师自己首先要充分地认识到生存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努力转变观念,身体力行,做好学生的榜样。不少老师自己本领不高,终日躲在学校这一象牙塔中浑浑噩噩过日子,躲避来自社会环境中的种种变化和磨难,自身的生存意识与能力就不是很强,如何教导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不断充实、提升自己的生存本领,用自己的激情带动学生的激情。例如使用角色扮演这一授课方法,当讲到高中选修中“自然灾害”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受泥石流侵袭村庄的居民,在分析泥石流成因的基础上,教授其逃生之法。

3.创造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能力。实践活动有课内和课外之分,现如今的地理教材,不乏很多的活动板块,教师可据此开展一些例如辩论会、演讲、话剧等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重要的,让学生学会了竞争,学会了合作。而课外活动尤其是社会实践,可以大大地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使学生能切身地体验并且感受到社会,认识、理解当今社会中的各个问题和现象,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和自主调控的本领,让他们在社会大课堂中学习、锻炼、成长,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能够更好地生存。如讲授高中必修2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交通大队了解当地的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交通事故状况、事故原因、事故后果等,通过以上各方面的调查总结,使学生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增强防灾的意识。又如高中必修1《地球上的水》这一章的活动板块,要求以北方缺水问题为例,来自不同领域的人士基于各自立场提出不同的对策,教师可以针对这一活动将学生分为不同的专家组(如工程技术专家、经济专家、地理专家等)开展辩论赛,向学生灌输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4.积极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力量。生存教育不同于传统的书本教育,仅仅只需教师和学生即可,它是一个集学校、家庭、社会、自我四位于一体的系统。因此想要顺利地实施生存教育,仅有教育部门(或学校或教师)的重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积极调动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争取到全社会的配合与参加,并且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以及家庭的资源,从而形成生教的合力。例如高中必修2中第三章的问题研究环节,针对题目“家乡的农业园区会是什么样”,教师可以与当地的农业基地联系,开放园区供学生参观学习,甚至邀请学生家长陪同,让家长与社会真正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中。

篇5

关键词: 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检索

0 引言

高等院校图书馆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是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教辅性机构,也是大学生汲取知识营养、培养研究开发能力的主要场所。高等院校图书馆是学校信息化和社会化的重要基地,是大学生完成学业、学有所成的重要课堂。在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信息资料异常丰富的时代,高等院校图书馆馆藏资源、信息服务内容、信息服务方式和手段都发生了巨大的进步和变化,信息资源越来越趋向于多样化和共享化。高等院校图书馆如何通过大学新生的入馆教育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信息传递给学生,如何帮助学生方便快捷地检索、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料,是本文探索的主要目标。

1 高校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是学生了解、认识并学会利用图书馆的开始,其目的是激发新生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检索资料、提升研究开发和创新能力,并让学生主动配合图书馆管理、养成良好的图书馆学习意识和行为。高校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虽然主要是针对新生,但并不是局限于新生,良好系统的后续教育也是图书馆入馆教育的重要内容。完善系统的高校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对培养大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改善图书馆内部信息资料管理、提升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

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道德素养高、科学知识丰富、开拓创新能力强的优秀人才的重任,而图书馆是大学生获得课本以外知识,获取动态信息的重要场所。大学生能否很好地利用图书馆,不仅取决于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还取决于他们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能力。因此,一定要增强新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使其能充分利用好学校图书馆的各类信息资源,培养他们独立研究的能力[1]。把握新生入学的关键时期,对他们进行入馆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打开通往知识世界的大门,激发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新性,进而完成素质教育。

1.2 有助于图书馆内部信息资料的管理

现代图书馆的开放式管理在给读者带来很大方便的同时,也新增了图书馆工作人员的部分负担[2]。有的读者为自己方便,从书架上多取多占图书,阅后随处乱放,诸如丢书、破损、乱架现象时有发生;有的读者漠视图书馆的管理规章,在书上乱写乱划,撕页毁书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读者的配合、支持和理解,入馆教育是让学生做一个文明读者的有效途径。要让读者自觉遵守图书馆的规章制度,形成人人守规章,人人爱图书的好风气。

1.3 有助于提升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效率

图书馆馆藏资源为需而设是提高其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工作人员听取读者意见,采购新书和订阅期刊杂志时让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形成互动,相互沟通,在增加图书馆资源有效性的同时,也树立了现代图书馆的良好形象。大学生入馆教育及其持续的后续教育和沟通有助于大家相互尊重并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2 高校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图书馆虽然大都采取各种各样的形式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但教育效果并不理想[3]。大部分学校更缺乏对大学生的后续教育,从而造成目前高校图书馆入馆教育的总体质量不高,影响了大学生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能力。

当前,高校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重视程度不足

相关人员在思想上对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工作不够重视[4]。一些学校管理者认为新生入馆教育不是急务,可有可无,对入馆教育组织工作不主动、不热心,常是例行公事,因而在组织安排上都不愿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缺少必要的督促和检查,对成效如何概不关心。部分学生也认为在信息唾手可得的时代,图书馆不再重要。有些学生对图书馆利用认识片面,对入馆教育的态度是逃避或者应付,没有积极性。

2.2 教育方法不够完善

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的形式不够灵活多样,方法也不够完善。一些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主要采取集中授课、培训、听讲座的做法,这一方式由于课程设置有些枯燥、乏味,培训效果并不理想。同时,一些图书馆的新生入馆教育也缺少针对性和系统化。通常情况下,新生入学进行的入馆教育,只是让广大新生对图书馆有一个大致的总体认识而缺少对各个部门工作具体的了解,入馆教育结束后更缺少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和跟踪辅导,从而很难让大学生系统地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源。

2.3 教育活动流于形式

并非系统化的大学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常常流于形式,走过场。高校新生入馆教育走过场的具体表现就是年年重复一遍,按部就班,过程井然有序,培训者和大学生都如期参与其中,但学生的实际收获却甚少。高校图书馆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的一些学生读者问题及其与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摩擦表明,新生入馆教育效果欠佳。

3 高校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的主要内容

今后的高校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要求管理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首先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清高校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对培育学生利用信息资源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研究能力的重要意义,安排学校图书馆或有关教学单位专业人员积极主动做好对新生的入馆教育工作,并长期坚持,配合以有序的后续教育。高校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要求教育过程生动活泼、灵活多样,在激发起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入馆教育的同时,培育他们学会有效地利用图书馆馆藏资源和信息,提高他们在大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升他们利用文献资料充实自己以及创新研究方面的能力。

高校新生图书馆入馆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系统介绍图书馆馆藏图书、期刊及其电子资源

新生入校时,首先要让他们全面了解图书馆的布局和资源,向他们全面介绍图书馆的基本情况,图书馆内各部门的设置、总藏书量及文献分类方法和大体类别等,讲解如何利用图书馆及应遵守的有关规章制度。当前,图书馆电子资源及其丰富。如CNKI期刊资源、万方资料数据库、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光盘版)等。给学生读者讲清楚各部各室藏有何种文献,提供何种服务,讲清楚注意事项、借阅规则,读者做到心中有数才会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资源。

3.2 培养学生信息检索和利用能力

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计算机管理,给读者检索文献信息提供了较大的方便。大学教育的目的更是立足于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图书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大学图书馆入馆教育通过对新生进行计算机检索培训,让他们掌握书目查询系统的使用方法,掌握电子资源的检索和利用方法,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大学新生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学生也会逐步学会如何获取信息和进一步创造信息。

3.3 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注重信息反馈

为使新生读者更有效地利用图书馆,实现知识的传递和交流,图书馆工作人员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注重信息反馈是非常重要的。这可以通过面对面交流、问卷调查、电话询问、读者留言、馆长信箱等多种方式来实现。只有真正与学生读者建立起广泛的沟通渠道,学生才有机会畅所欲言,图书馆也才能及时了解读者的需求,从而达到图书馆真正为学生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彩霞.引导大学新生充分利用图书馆信息资源之我见[J].镇江高专学报,2009,(02):68-70.

[2]张文岫.略谈高校新生如何利用图书馆[J].长春大学学报,2008,(11):98-99.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中学图书馆;建设;改革

一.引言

在基础教育当中中学图书馆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对于学生总能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做好中学图书馆的建设工作对于我国的教育事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已经火热开展起来,2007年我国的中学开始了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从而促进了我国中学基础教育的向前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相关的基础教育资源都会被重新的定位与划分,中学图书馆也不例外,同时新课程改革也对中学图书馆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图书馆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分析

(一)新课程改革对中学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在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当中强化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改要求中学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当中为学生设置综合实践课程,同时为综合实践课设置了相当高的学分,在综合实践课程当中,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各种探究性的学习以及社会综合实践,这就使得学生对于信息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因此,学生必然会从图书馆当中查询大量的信息,而中学图书馆必须要引导学生搜寻自己所需要的相关信息,这就使得中学图书馆的工作量不断增加。其次,新课程改革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用新知识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也必然会走向图书馆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与新知识。最后中学图书馆也会是学生课后进行自我完善的重要场所,在新课程改革当中,学生的自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学生需要在课后进行大量的自学工作,而由于中学图书馆具有大量的学习资源必然会成为学生课后学习的首选。从以上的论述当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与教师都对中学图书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中学图书馆是最重要的资源

在新课程改革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学生搜集知识,学习知识的能力。学生需要通过研究性学习搜寻更多的知识,并学会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与归纳,并根据自己的认知对知识进行必要的判断,在这个过程当中任何一个阶段都需要大量的信息与知识作为支撑,而中学图书馆当中所含有的大量信息就成为了最重要的资源。

三.新课改背景下中学图书馆建设策略分析

(一)更新办馆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当中,许多学科都强调了资源的重要性,中学图书馆作为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当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限制,许多学校都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学图书馆的重要性,图书馆的工作一直以来都与学校的工作处于脱节的状态当中,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借书服务。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中学图书馆必须要更新自己的办馆理念。首先,图书馆要充分的认识到自己所拥有的教育资源在中学教育当中的重要意义,需要积极主动的走进学生与教师群体,对学生与教师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并及时的补充学生与教师所需要的教学资源。

(二)调整藏书结构

在图书馆当中最基本的要素就在于藏书,如果没有藏书也就不能被称为图书馆。现阶段大部分的中学图书馆随着发展的不断深入都已经收集了一定数量的藏书,不仅内容较为丰富,种类也相对较多,与现代人的阅读习惯也存在着较大的一致性。基于此种情况,中学图书馆可以为新课程改革提供大量的资源。在调整藏书结构的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以下两个问题:首先需要充分利用现阶段较为发达的网络资源将各种专业的信息数据库引入到中学图书馆当中,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平台等,其次,还需要增加一些与教学方法与教学理论相关的书籍,从而使得教师的教学水平得以有效的提高。

(三)转变图书管理员在中学图书馆中的角色

在新课程改革当中,中学图书馆已经不再是学校的一个附属机构,而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教师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图书管理员需要不断强化自我学习的意识,提高自己的图书管理专业水平,尤其是在现阶段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前提之下,需要不断关于电子图书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其次,图书管理员还需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与优势知道学生与教师进行相关知识的搜寻,并辅导他们掌握多种获取信息最佳途径和基本技能,以及大型工具书的查询等图书馆专业的基本常识、图书馆的各项社会职能。

(四)举办与图书馆相关的讲座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图书馆的实际职能已经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与传统的图书馆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学图书馆需要在学校当中举办与图书馆内容相关的一些讲座,并要求学生与教师积极的参加,在讲座当中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集中的向学生与教师讲述与图书馆有关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介绍图书馆所拥有的资源,并教会学生与教师如何有效搜寻图书馆当中的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与教师对中学图书馆的利用效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从而为新课程改革的前进提供动力。

四.结语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作为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图书馆在新课程改革当中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同时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现阶段中学图书馆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在本文当中,笔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并通过实地走访调查以及查阅文献的方式,对当前阶段中学图书馆建设所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必要的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分别从办馆理念、藏书结构、图书管理员以及举办图书馆相关讲座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学图书馆的建设策略,希望能对现阶段我国中学图书馆的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余荔生.浅谈新课程教改背景下中学图书馆藏书建设的几个原则[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8:3.

[2]章晴霞.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图书馆当前工作之探索[A].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现代图书馆服务: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浙江省图书馆学会:,2008:2.

[3]胡桂花.让读者爱上图书馆———新课程改革下中学图书馆的思考[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1:3.

[4]蔡阿惜.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图书馆的发展策略[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13:2.

[5]常云平,杨弢.大教材观与新课程资源观下中学历史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06,08:75-78.

[6]胡波,高光珍,王志芳.高中新课程实施现状、问题与对策———以山东省实验区的调查研究为样本[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8,12:1-6.

[7]顾云.实现从“凝固”到“鲜活”的转化———浅谈学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应对新课程改革的策略[J].中国西部科技,2008,05:95-96+67.

[8]缪亦乐.中学图书馆管理和服务工作初探———以靖江高级中学图书馆为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05:120-122.

篇7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概念,体育与健康课程承担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增进学生身体健康、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增强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获得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价值功能。课程资源是相对于课程而言的,但是,任何课程又都是以一定的课程资源为基础和前提的,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就是形成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因素来源以及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非物质层面.物质层面包括直接决定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场地、媒介、设备、设施和环境等因素,非物质层而包括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

(二)《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分类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课程资源的划分,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可分为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课外和校外体育资源、自然地理课程资源和体育信息资源。本文就借鉴该划分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对人力资源、体育设施资源、课程内容资源这三大类进行研究。

二、开发与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重要性

(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对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1999年6月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主要是改变过于注重知识技能传授的倾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改变过多强调学科逻辑体系而忽视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改变现行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就给地方、学校以及教师极大的白,有利于他们创造性地实施课程,充分发挥地方、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开发课程资源的主体作用,使课程适应地区差异、不同学校的特点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性。所有这些目标的达成都必须开发利用校内外的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促进全社会提高课程资源意识,建立开发与利用机制,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形成做出积极的探索。

(二)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有利于推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课程是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课同样面临着艰巨的改革任务。我国的中小学体育课程原来也是由国家教育行政土管部门统一制定体育教学大纲,管理全国各地体育课程与教学的。可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体育教学设施,东西南北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等差异较大,而且体育教学受地域文化性和气候条件的影响也很大,并且体育运动要求有一定的器材和场地条件作为保证,因此在某个地区可以开展的运动,在另外的地区就可能不适合,甚至是不能开展(这一点较其他学科更为明显),”,故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采用目标统领内容的方法,只是确定了一个内容结构框架,确定了不同学习领域、不同层次的基本目标,至于具体采用什么内容、什么方式和步骤去实现这些日标,各地、各校有充分的开发空间。地方、学校以及教师只有各显神通,充分开发与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才能更好地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篇8

关键词:绿色化学;环保课堂;化学教学;生态平衡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2-0035-01

在化学教学中会经常用到各种化学试剂,其中的一些化学试剂本身对环境会造成不良影响,还有一些化学实验过程中会产生毒害气体。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绿色化学思想,减少化学实验对自然环境的危害。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学会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做实验,并能够将在化学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维护生态平衡。

一、把握时机,渗透绿色化學理念

现代高中化学中涉及到了多种与绿色化学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应当把握好时机,向学生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让学生认可和接受绿色化学的观念,并能够通过化学学习树立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应熟悉每节课的知识点,了解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并能够引导学生全面学习相关知识,并教会学生运用课本上所学的内容来处理实际问题。教师可以从教学案例入手来强调化学知识中与绿色化学相关的内容,并在练习环节引导学生运用绿色化学的观念来解决问题。特别是在课堂检测和阶段性检测中,教师要注意强调以绿色化学为基础,鼓励学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学习和运用化学知识。例如,在学习“促进身心健康”这一章内容时,其中涉及到的合理选择饮食和正确使用药物两节课程,就与绿色化学中的维护生态平衡、提升资源利用率、避免资源的浪费等观念相通。因此,教师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就可以适当向学生传授绿色化学理念,让学生认识到应当从日常生活中入手,从自身做起,养成合理选择饮食、不浪费的好习惯。还有“保护生存环境”一章秉承了绿色化学的理念,从“改善大气质量”“爱护水资源”“垃圾资源化”的角度阐述了保护环境、提升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性。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应把握好时机,配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绿色化学的思想。

二、利用教具,构建环保化学课堂

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渗透绿色化学的理念,还需要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人类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真正认识秉承绿色化学理念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合理利用教具,全方位向学生传递绿色化学理念,让学生深入了解环境现状,认识到环境污染、生态的失衡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带来的不利影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环境污染的现状,让学生直观了解到人类的发展对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逐渐形成环境保护的理念。教师还可以利用化学实验模拟人类破坏生态平衡的过程,从反方面向学生论证绿色化学理念的合理性和重要性。同时,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学习的化学实验较多,有部分实验操作起来相对困难,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沉淀物质等会给环境带来不良影响。针对这类实验,为了减少实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为了避免学生操作不当造成实验失败,教师可以直接向学生播放实验视频。这样,教师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观察实验现象,而且可以随时暂停实验视频,向学生讲解各实验步骤中出现的知识点。例如,关于“石油、煤和天然气的综合利用”这一课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去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石油、煤、天然气的提炼和应用的相关内容。在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利用多媒体来向学生播放石油、煤、天然气的形成、提炼的过程,并向学生全面介绍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到石油和煤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有害气体,引导学生搜集和总结出减少二者对空气的影响的方法。这样,教师既利用教具向学生形象的讲解了课本上的内容,又构建了环保化学课堂,落实了绿色化学理念。

三、学以致用,深化绿色化学思想

为了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构建环保化学课堂,教师可以从学以致用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化学知识进行整合,学会将其利用到化学实验的改良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深化绿色化学的思想。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制定课题,并和学生讨论,一起针对会产生有毒有害化学反应物的实验进行改良,从提升化学药品使用效率、减少毒害物质产生数量的角度入手,来深入落实绿色化学理念。同时,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需要利用课余时间查阅资料、并与其他同学相互配合才能完成的课后任务,让学生步入到现实生活之中,去感知绿色化学的理念,并能够运用绿色化学理念来改善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更为科学的角度去配置化学实验中常用的酸碱溶液,提升化学试剂的利用率,从而实现一些化学试剂或试验器具的重复利用。实践中运用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化学综合素养,而且达到深化绿色化学思想的目的。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时机渗透绿色化学理念,深化绿色化学思想,利用教具构建环保化学课堂,以提升高中生的化学素养,使他们成为具备环境保护意识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映晖.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理念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03).

篇9

【关键词】合作;师幼关系;合作意识;家园配合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8-0097-01

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合作与分享的品质。人们之间学会合作能使很多事情变的更加容易,会有异想不到的效果。善于与他人合作分享是时代的要求,是孩子日后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品质。孩子在其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事情,培养孩子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就非常重要。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时,我们展开了有目的的合作教育。然而,刚开始时孩子们身上表现的 “合作”的现状是不容乐观的。家长的过度呵护与溺爱,使孩子变得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通常表现出不会与人合作,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合作。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建立起合作的品质呢?

1 家长和幼儿园要同时认识到合作教育对幼儿成长的意义

通过家长问卷,幼儿调查我们了解了孩子与家长对合作教育的认识,对我班的幼儿确立了具体合作目标:在游戏、学习、生活中能主动配合、分工合作、协商解决问题,并能在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养成合作与分享的良好习惯。对于家长,一方面请家长了解合作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另一方面请家长配合我们在家中能够与幼儿园一致教育。

2 保障合作意识形成的条件

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过程,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演变过程,是一个长期的活动。为确保幼儿合作意识的形成,我们认为应从提高教师素质、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方面做大量工作。

2.1 理论学习,提供指导:我们虽然意识到幼儿合作与分享的重要性,但对其含义了解不够,对幼儿的指导也显欠缺。因此,我们课题组组织全体教师收集了大量的学习资料,进行了多次的学习、讨论。通过学习对我们工作的展开提供了指导,尤其是提供了幼儿如何学会合作,如何学会分享方面的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我们对课题实施过程中遇到实际问题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定期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使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教师素质,为实施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丰富合作形式,利于合作意识的培养。《纲要》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显然,良好的环境是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形成的有效资源。

一方面在我班开展的多元智能课程中,鼓励幼儿主动参与,收集活动材料,幼儿间动手制作小玩具,幼儿与教师合作共同布置活动区,活动墙面。如:主题活动“美丽的夏天”,幼儿通过画画、贴贴、剪剪,共同创作完成了一面主题活动墙。又如:孩子们制作的磁铁小汽车,投放到活动区中,孩子们总是几个小朋友聚到一起玩的特别快乐。系列主题活动使孩子们在参与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被激发了出来。

另一方面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幼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我们总能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 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与分享的动作,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在孩子面前言传身教的重要性。家庭成员之间要有互相合作的精神,有了好东西不仅要与孩子分享,更要与老人分享。具体方式如下:

(1)利用家长宣传栏向家长宣传“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

(2)定期出一份相关内容的家园小报,如:“相关知识”、“教师对幼儿合作的观察纪录,分析”、“教育随笔”等 。

(3)家长观摩幼儿园的半日活动,从中观察幼儿之间的合作行为带来的效果,分享教师在激发幼儿合作行为方面的新方法,新经验。

(4)开展有趣有意的亲子活动,充分发挥孩子与孩子、孩子与家长之间在合作与分享方面的互动作用。

2.3 内容与手段的选择,提供了多样的实践活动

(1)事先收集与课题相关的资料与教育内容。

(2)根据我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中班幼儿身心特点的目标,将课题的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层层相扣、紧密结合。

(3)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幼儿没有分享、合作等方面的意识原因是他们生活在家庭的小天地中,是被关爱、被满足的重要对象。而在幼儿园里,集体教育使幼儿有机会与同龄人游戏和交流,让幼儿充分地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与同伴共同合作与分享原来是如此的快乐! 同时,个别教育又能促进每位幼儿在自己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

(4)丰富多采的实践活动。 孩子们收集的各种活动材料,可以大家一起玩,从中学习、体验如何与他人分享,如何与他人合作才能玩好。又如:孩子们都喜欢过生日,过生日的孩子会拿来生日蛋糕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小朋友也为他唱生日歌,还送上自己制作的祝贺卡等。这样的实践活动,既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更让幼儿真正地体验到了合作与分享的愉悦。

篇10

一、开发与利用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

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倾向等,它可以分为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情感资源,能够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课堂氛围变得开放和谐,学习效率得到提高. 那么,如何开发与利用学生的积极情感呢?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其次,教师要采取积极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者,教师可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让每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另外,教师要注重打造幽默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神经因素.

例如,在学习概率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开展这样一个小游戏:让全班男生与女生分成两个大组在两个不透明且分别装有同样多的白球与黑球的袋子里摸球比赛,看哪组能够摸到最多的黑球. 当男生组与女生组摸了几次之后,男生组好像发现了袋子中的秘密,大叫不公平,这时教师适时引发提问:你们认为怎样才能算公平?这样一来,学生为了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规则,思维的主动性被激发起来了,思考和提出自己的想法,这也为后面的概率新课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二、开发与利用生活实际教学资源

数学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实际生活中充满了很多数学知识,丰富多彩的生活资源可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课程资源,激励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技能. 小学数学教师可以挖掘电视、报刊、杂志、网络媒体中的信息,如商品打折数据、促销广告、购物发票、手机话费、车票与衣服标签等这些资源都可以引入小学数学课堂,这一方面体现了课堂与社会的联系,另一方面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例如,依托呈现某市场公布的蔬菜鱼肉价格表,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景:小丽与妈妈到市场买菜准备买1千克黄瓜、1千克白菜、0.5千克芹菜、1.2千克鲤鱼、0.75千克刀鱼、1千克精肉等,请同学帮小丽算至少要带多少钱. 通过这样一道简单的题目,学生学会在复杂的信息数据中寻找自己的需要的信息,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此外,作为一名新型的数学教师,应鼓励学生留意身边的数学知识,尝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增强学生与数学学科的感情,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时,教师安排引导学生自带一个长方体的纸盒,如牙膏盒、肥皂盒、抽纸盒等等,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亲手将纸盒展开,观察纸盒的构成、纸盒每一个面的长与宽,最后计算出纸盒六个面的总面积之和. 通过这样的动手实践操作,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了.

三、开发与利用图片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展示生动具体的图片信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魅力. 例如,在学习平移与旋转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托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与图片之间的关系,体会平移与旋转的定义,并学会判断平移与旋转. 再如,学习比例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几张同样内容尺寸不同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哪张图片看起来比较舒服和美观,最后引导学生思考原因,引出尺寸比例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得浓厚了,会感受到比例的重要性. 另外,在学习加减乘除法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丰富有趣的信息,如几杯牛奶和果汁、几个苹果与菠萝等等,在多彩化的图片信息里,学生的视觉得到了洗礼,学习起来也比较感兴趣,这时教师再来分析数量之间的多少、倍数、分数关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描述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既可以用多少来表示,也可以用倍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了,学习效果也就得到提高了.

四、开发与利用生成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