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体融合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建筑景观设计是设计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随着各种技术的迅猛发展,建筑景观设计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无论是在设计元素的考虑上,还是在设计方法的实践上,都有了重大突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媒体艺术被广泛应用于艺术设计领域,建筑景观设计作为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内容,也或多或少地融入了数字媒体艺术的方法和思维模式。总而言之,新技术的加入必然会引起设计行业的发展和变革,而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正是现在社会技术发展的一种模式。
1建筑景观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表现
1.1设计理念
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突出表现首先在于设计理念。之所以要进行建筑景观设计,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保证建筑景观的安全性,进行建筑景观设计的首要因素就是要对建筑各个环节的稳定性进行平衡性设计,只有保证安全性的设计才是初步合格的设计。其次就是要保证建筑景观的审美性,建筑景观的设计要求就是要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使得建筑景观具备审美性特征。数字媒体艺术是艺术类学科,其根本目的就是审美。所以说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设计理念具有一致性,二者的融合本质上就是设计理念中审美特性的融合。
1.2设计方法
设计方法的融合也是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重要表现。在传统的建筑景观设计中,设计一般都要进行设计构图,通过对构图的分析来保证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数字媒体艺术和建筑景观设计融合后,在设计方法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在目前的建筑景观设计过程中,可以用数字媒体技术进行景观效果图的三位构建,通过构建模型来分析设计的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利用此种技术后,设计修改可以直接在三维模型上进行,这种设计方法更加的方便和快捷。
2建筑景观设计与数字媒体艺术融合的作用
2.1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
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有诸多作用,首要的作用就是可以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目前的社会,社会思想的发展趋于多元化,社会审美也在向多元化发展,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是必由之路,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建筑景观在设计中可以进行设计风格的多层转换,及时调整出多元化的设计方案。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入,给建筑景观设计的方式转换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这种可能性的增加,使得建筑景观设计的多元化发展更加的轻松和自由。
2.2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化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艺术类专业,对于艺术类专业而言,其艺术化倾向都非常的浓厚,建筑景观设计的审美特性其本质就是一种艺术化倾向,所以说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会促进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化发展。这种促进作用主要在两方面有所体现:首先是设计理念上,艺术化倾向更加的浓厚,这也就是为什么现代诸多建筑景观的艺术表现力更强的原因。其次就是在设计方法上,因为数字媒体艺术利用的是现代计算机技术,所以设计过程中可以进行多种审美的选择,这种审美选择实质上就是一种艺术方向的转换,通过这种设计方法,建筑景观设计的艺术性更加浓厚,其审美意义也更加的丰富。
2.3提高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用价值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门类学科,主要应用于交叉学科领域,建筑景观设计和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可以有效地提升数字媒体艺术的实用价值,这种价值提升主要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扩大数字媒体艺术的适用范围。通过与建筑景观设计的融合,可以进行推广应用,进而使数字媒体艺术与园林景观设计、雕塑设计等设计实践相结合,扩大其应用的范围。其次就是可以提升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深度。通过应用深度的增加,促进数字媒体艺术的成熟,使其运用更加的规范。
3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发展为现今社会的数字化提供了可能,建筑景观设计作为设计行业的重要内容,必须要促进其现代化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价值。数字媒体艺术的融合对于建筑景观设计而言就是一次全新的变革,通过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的更新,使得建筑景观设计更加的现代化、专业化和数字化。
参考文献:
[1]邬丹.浅谈数字媒体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应用[J].美与时代(城市),2015(02):24-25.
[2]刘艺.虚拟现实技术对于建筑景观设计应用[J].艺术科技,2015(03):178.
[3]张健.作为城市新兴景观的媒体建筑解析[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3(10):106-109.
篇2
据新浪科技,IBM今日(10月16日)了全球跨境支付区块链网络。“这标志着企业区块链进化到了新的阶段”,该公司全球区块链市场开发副总裁杰西-伦德(Jesse Lund)指出,“这是一种范式转变。数字货币和比特币这样的网络蕴含的前景已经渗透到企业层面,而且开始成熟”。目前,涉及不同货币的跨境支付需要几天或几周才能完成,而且需要许多中间人配合。相比而言,这种使用区块链技术的新网络可以通过一个网络实时完成清算和结算。
上市公司中,易见股份(600093)2016年开始与IBM开展合作,探索研究区块链技术在供应链管理服务领域的运用;飞天诚信(300386)在区块链技术上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和研究。
中国智造:据媒体报道,正在北京举行的“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获得广泛关注,其中“中国制造示范区”成为展览最大亮点之一,“中国天眼”FAST望远镜、“复兴号”高铁等中国智造成为中外媒体关注焦点。建议关注:机器人、劲胜智能(300083)
石墨烯膜:据媒体报道,继石墨烯之父、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团队探索控制氧化石墨烯薄膜的孔径大小淡化海水后,日前中国科学家在该领域也获得新突破。国际顶级期刊《Nature》近日在线刊登了研究论文“通过阳离子控制氧化石墨烯薄膜层间距实现离子筛分”。该研究提出并实现了通过水合离子精确控制石墨烯膜,展示出优异的离子筛分和海水淡化性能。建议关注:久吾高科(300631)、中航三鑫(002163)
OLED屏:近日,全球领先的以太网交换核心芯片和白牌解决方案供应商盛科网络正式面向企业级安全和融合应用的第五代核心芯片DUET2(CTC7148)。该芯片支持高达640Gbps的交换带宽,完成了盛科在万兆芯片上的战略布局。新芯片主打面向企业级应用的三大融合:即“速率融合”,“应用融合”及“安全融合”,同时延续并增强了其高性价比和低功耗的优势。建议关注:丹邦科技(002618)、濮阳惠成(300481)、精测电子(300567)
篇3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73-01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指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与模式变革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必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也将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哈尔滨市“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一)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活动丰富
有地域文化,也有移民文化,有历史民俗文化,更有现代创意文化,包括金源、欧陆、冰雪、湿地、音乐、红色、边疆、民俗等文化,还有“国际冰雪节”、“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节会文化。
(二)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的拉动日益明显
2008-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92.84亿元增加到370亿元,年平均增速超过20%,高于同期GDP平均10%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中的比重由2008年的3.3%上升到2015年的6.43%。从事文化产业的经营单位2.19万户,比2008年年均增长7%,从业人员21.35万人,增长8.9%,占全市就业人口的4.02%。预计2020年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从业人数占就业人口7%。
(三)文化与科技融合日趋深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物联网、云计算、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文化业态进展迅速。现有60多所大专院校,年毕业生近12万人,设有文化、影视、动漫、传媒、设计、艺术等专业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培养了大批文化产业和互联网技术高端专业人才。
(四)产业集聚水平迅速提升,产业园区规模日益发展壮大
投资200亿元,推进冰雪大世界、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基地、松雷原创音乐剧基地、太阳岛景区、同源文化等5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及新媒体产业园区、伏尔加庄园、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等19个省级示范园区基地。万达文化旅游城、波塞冬海洋公园、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同源“小笨熊”阅读视听互动平台等29个文化产业项目在建,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红博西城红场、会展四季公园相继落成。
三、发展思路与发展重点
(一)发展思路
发挥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创新升级的平台作用,以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口,促进大数据、网络化和智能化服务文化产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更新思维观念,创新技术手段,做强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以“政策引领、创新驱动、协同推进、开放共享”为着力点,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领域,打造文化强市。一是坚持政策引领,二是坚持创新驱动,三是坚持协同推进,四是坚持开放共享。
(二)发展重点
围绕我市具有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文化创意、新兴媒体、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文化电商、演艺娱乐、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民俗工艺等重点业态,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融合创新,建设一批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云计算、软件开发、新媒体、创意设计、动漫制作、广告策划、数字出版等互联网文化科技企业,培育融合度高、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互联网+文化产业”集群。完善项目征集、推介、培育、实施、跟踪评估与动态管理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将“互联网+文化产业”列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优先支持。到2020年,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
一是制定我市“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出台《哈尔滨市促进“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总体规划,促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创新。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三是为互联网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大政策宣传,增强全社会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认知度,形成各方主动参与。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对涉及投资、财税、金融、土地、价格、人才等优惠政策,按规定幅度的上限执行。
(二)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
以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为基础,联合骨干文化企业和投资机构等出资,设立“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融合度高、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互联网文化企业重点扶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等服务。建立“哈尔滨拟上市互联网文化企业资源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互联网+文化产业”领域。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将平房文化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互联网+文化产业”基地。通过项目招商、园区招商、参会招商、活动招商等多元拓展招商路径,引进“互联网+文化企业”,重点引进规模大、投产快、效益佳、前景好的项目。支持出版集团、报业集团、演艺影视集团、文旅集团等一批具有竞争力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发展壮大;扶持新洋科技、同源文化、盛源文化等一批契合“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具有产业链整合的企业成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文化企业。鼓励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
(四)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发挥高等院校众多的优势,培养造就高端文化人才,为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建立骨干互联网文化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培养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联办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共建特色专业、共享研发平台,合作培养“互联网+文化产业”高层次实用人才。建立“互联网+文化产业”人才库,为产业发展做足人才储备。
(五)鼓励科技与文化跨界融合,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实施文化电商培育行动。鼓励发展O2O和C2B等新型电商模式,支持文化企业加强与知名电商、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合作。设立“淘宝哈尔滨特色馆”。二是实施媒体融合发展行动。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促进报网融合、台网融合,加快发展新闻网站、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手机报等新应用新业态,培育现代髅讲业体系,抢占视听新媒体领域制高点。三是加快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为“互联网+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少峰.当前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J].艺术百家,2015(04).
篇4
一、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形成强大合力
作为报业集团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首先要解决的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两张皮”的问题。这些年来,几乎所有的报业集团都办了不少新兴媒体,但如果仅是为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增加新的平台和渠道,简单重复地一下内容,就不能称其为融合。江西日报社社委会认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首先要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运用新媒体运作的新思维在整体上进行战略化重组,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此,江西日报社按照全社一盘棋的格局,统筹协调推进全社新媒体建设和媒体的融合发展。报社所属各媒体按照传媒格局发展的态势,认清发展方向,以平台建设为突破口,结合各自定位和特点,积极探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途径。为改变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分立单干的状况,组建了江西日报社全媒体中心,打造布局合理、设置科学、技术先进,集采编、、经营、管理为一体的集团全媒体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平台。报社所属的江西日报、信息日报、江南都市报、新法制报、中国江西网都成立了各自的官方微博、微信平台,形成了江西日报社微博微信矩阵,媒体融合平台建设在深度和广度上正不断推进。报社的微博厅已经搭建,将全报社的微博整合为一体,整体推出新媒体方阵。在建设好传播平台的基础上,江西日报社转变思维方式,结合技术引领和驱动,与新媒体融合生产出适应受众新的阅读特点和习惯的新闻产品,让受众在互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传播。
目前,《江西日报》已在报纸上设立了三个微博专栏,包括全国首个《微博大赛》栏目、每天就热点新闻发表看法的《微话题》栏目,以及根据微博线索再进行追踪采访的《见微知著》栏目。《江西日报》和中国江西网报网融合,依托中国江西网的音视频手段和技术,结合《江西日报》版面资源创办的《江报直播室》专栏,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名专栏奖称号。随后《江西日报》又与中国江西网联合推出了《党报帮你办》栏目,受众提出的合理合法诉求,通过党报和网站记者的共同努力,得到解决,深得广大受众好评。为配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从2013年7月开始,中国江西网搭建全媒体直播平台,开展“反对‘’实干兴赣――网络听诉问政系列访谈”活动。江西省领导干部通过网络在线交流的方式,征询并回答群众诉求,听取群众的相关建议。
到目前为止,江西省委书记强卫等6位省领导以及17位厅局主要领导通过中国江西网和《江西手机报》的视频直播与群众在线交流。江西日报社整合旗下的《江西日报》、《信息日报》、《江南都市报》、《新法制报》和各媒体所属的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等传播形态,实行全媒体联动报道。截至目前,江西省领导和厅局主要领导在线交流,中国江西网全媒体问政平台累计收到受众意见、建议、投诉、问题4740余条,随后又在媒体上公布了省领导在线交流所受理的830多个问题办理结果,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彰显出全媒体报道的巨大影响力。
为加快媒体融合的步伐,《信息日报》在全新领域利用微博扩大该报影响力,他们通过媒体融合,统一进行新闻主题策划、活动策划和网友投票等多种活动,开设了特色栏目――《微博报料平台》和《失物招领平台》,其中《微博报料平台》已成为《信息日报》第二条新闻热线。通过设置议题,加强策划,《信息日报》旗下的新媒体平台充分发挥正面引导作用,使的内容,无论在点击率、浏览量、转发量、评论数、粉丝活跃度等方面均得到明显提升。《江南都市报》通过报纸和法人微博还与受众积极互动,在2013年4月1日发起的“晒我的中国梦”的活动中,仅仅4天的时间,通过微博“晒”梦想的网友将近40万,增强了“中国梦”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的影响力。
二、没有移动传播力,难言舆论引导力,推动媒体融合向移动化转型
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既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也带来了新的传播平台和新的受众。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已成为人们上网获取信息的最主要手段,现在“纸阅读”的依赖度越来越低,“屏阅读”的渠道越来越多。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日益普及的今天,大量的受众在哪里?在移动终端上。武汉大学教授沈阳指出,国外有人研究发现,用户每天触碰手机平均达到150次。国内近期的调查发现“95后”年轻人正在形成只要能用手机解决就不用电脑的习惯。这意味着抓住了移动化,就抓住了用户最大化的碎片时间,也就抓住了社会受众。
纸媒发挥优势、扬长避短,进行移动化转型,提高移动传播水平是媒体融合的趋势与方向。江西是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在全国推行“一省一手机报”5个试点省份之一。2014年2月25日,重新打造的江西省最大的移动媒体――《江西手机报》正式上线。该报由江西省委宣传部主管、江西日报社主办,定位为江西省手机版党报,在短信、彩信、移动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多平台开展全媒体报道,短信彩信版每天早晚各推送一次,移动客户端实现了全天24小时更新。除了每天通过《江西手机报》和手机客户端等广泛推送和江西日报社各媒体记者的优质原创新闻内容外,《江西手机报》客户端在头条、江西等新闻栏目基础上新增了投诉互动栏目,增加用户跟帖评论、专题报道等功能,使读者阅读体验得到进一步优化,同时也进一步拓展了报道的传播广度和影响力。
今年3月,《江西手机报》派记者前往北京参加全国两会采访报道,并进行了4场视频直播。为了增加传播渠道和覆盖面,《江西手机报》将江西各地原有的手机报全部整合进来,内容上采取“N+1模式”,前面为当地新闻,后面为统一推送的新闻,目前已经完成了6个设区市、18个县市区手机报的整合,统一平台用户已经突破百万。其余各县市区地方手机报整合仍在进行中,到年底用户将达到300万。《江西手机报》还面向市场进行推广,通过报社的纸质媒体进行推介,派发10万多张免费手机报充值月卡,并联合省内各高校开展“手机党报进高校”大型文化公益活动,为广大学生免费安装下载(并注册)客户端,让主流声音及正能量进高校。计划到2016年,《江西手机报》的用户要达到1000万。
为了加强移动传播力建设,江西日报社还打造集政务微博与媒体微博为一体的微博矩阵。除《江西日报》法人微博微信矩阵外,作为全省政务微博龙头的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江西”,也设在《江西日报》微博工作室,“江西”已与全省80多个厅局和所有的设区市建立了联系,各厅局和各设区市的重要信息,纷纷通过“江西”第一时间播报,创办仅两个月,已吸引粉丝70余万。“江西”被人民网和新浪网评为全国“政务之星”和全国“最佳创新应用政务微博”。《江南都市报》微信不断开创发展新模式,与江西移动合作推出微信订报,利用微信这个新兴平台吸引更多年轻的读报群体加入,形成一条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互融的通道。该报还与江西移动打造微信粉丝矩阵,微信矩阵粉丝超35万,强化了传播效力。
今年4月,《江南都市报》法人微信进行二次升级,版块区分更有特色,功能更为强大,每天推送新闻外,还可以通过自定义平台,进入掌上江南版块。这个版块不仅仅是一张报纸,还是一个电台,一本艺术杂志,一份出行指南……集新闻性、服务性于一体。最热活动和我要说说版块,是与受众互动的主要版块,通过这两个平台,受众可以报名参加各类公益性、游玩性、趣味性的活动,还可以发表意见和建议、述说心情与感慨,弥补了报纸互动性不足的缺陷,成为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有效融合的载体。今年6月,人民网研究院的《2014中国报刊移动传播指数报告》,江西日报社所属的《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双双进入中国报纸移动传播百强,其中《江西日报》在全国省级党报中排名第二。
三、实行“一岗双责”,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管理体系和考核办法,提高记者的全媒体素养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编辑记者队伍建设是关键。为了加快建设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强大传播力和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达到传播范围的最大化、传播效果的最优化的目的。2013年9月制定了《江西日报社“一岗双责”实施办法》,提出纸媒记者在采访新闻时,在向各自纸质媒体发稿的同时,应积极采用适当形式,向各自媒体的法人微博微信、中国江西网、《江西手机报》发稿;应注意根据新闻事件的特点,采集视频或音频内容,向新媒体发稿时,可同时音、视频内容;纸媒记者也可挖掘微博上的好线索进行深度采访,变成报纸新闻。同时制定了基于全媒体的采编流程和相应的考核办法。比如给江西日报社所属媒体法人微博发稿,原创的单条微博以及微直播、微话题、微访谈等微博专题,进入微博评分评级,评分评级的结果作为报社编辑记者微博工作考核和奖励的依据。
同时,依据思想深度、语言活度、传播广度,将单条微博和微专题各分为三个等级。根据转发数量,将单条微博分为三个等级:三等微博,转发数达百次以上,计50分值;二等微博,转发数达200次以上,计100分值;一等微博,转发数500次以上,计300分值。以微专题所有微博转发数为统计数,将微专题分为三个等级;三等微专题,总转发数达200次以上,计150分值;二等微专题,总转发数达500次以上,计300分值;一等微专题,总转发数达1000次以上,计500分值。通过考核使记者编辑“一岗双责”落到实处。报社同时加快记者编辑的跨媒体转型,通过培训和实践,不断提高他们的全媒体素养。让报纸记者不仅做到能写、能拍、能摄,还能对所获信息进行多层次、多样式、多手段的整合处理在第一时间以更灵活的手段,推送到不同的媒介上。形成一次采集、多次生成、多元、多级放大、多渠道融合、多平台互动的新型采编及流程。
篇5
>> 从用户体验角度,求解三网融合方程 三网融合背景下IPTV系统的架构设计与实现 三网融合背景下网络电视用户需求与技术更新的互动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告受众分析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电媒体之形变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电信市场竞争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媒介公信力探析 基于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系统的发展 机遇与挑战:三网融合背景下的IPTV 浅谈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的发展建议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网络安全研究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电发展策略研究 三网融合背景下CMMB的发展研究 浅谈三网融合形势下的小区FTTH设计 三网融合背景下媒体融合发展给广告市场带来的变革 三网融合背景下驻地网建设的几点思考 三网融合背景下的下一代广播电视网 三网融合背景下 跨界不要太冲动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告传播新模式分析 三网融合背景下广电行业融资模式浅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ch=ch.bk.innerlink.
[2] 戴力农.当代设计研究理念――用户体验・超人性化设计方法[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 微信.360百科..
[4] 腾讯公司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在你身边,为你设计:腾讯的用户体验之道[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5] 张小龙.一切为了简单[J].商界评论,2012(11).
篇6
【关键词】固网融合 IMS IP承载
1 引言
2008年我国电信业重组以来,三大电信运营商网络全面实施升级和转型,特别是在移动网络以及有线宽带领域,而移动、固定、宽带的捆绑营销也是全业务运营中的重要举措。但是在轰轰烈烈的重组中,铁通固网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一个角落。未来如何面向铁通固网的一千多万客户提供更加丰富的业务体验或者移固融合业务,内部又如何降低网络运维成本,都需要考虑铁通固网的发展走向。基于此,本文提前从技术层面考虑铁通固网的融合方案,目标是建设移动固定融合的统一控制的核心网。
2 铁通固网现状及融合的必要性
2.1 铁通固网现状
铁通固网采用传统的TDM(Time Division Multiplexing,时分复用)和NGN(Next Generation Network,下一代网络)混合组网,传统的TDM设备由长途汇接局(DC1)、本地汇接局(DC2)/关口局、本地网端局和远端模块局组成,部分省网在省中心集中设置一对软交换,实现全省PON(Passive Optical Network,无源光纤网络)用户接入,同时和各本地网的汇接局、长途汇接局设置直连话路,如图1所示。铁通现网开展的业务主要有固定电话、预付费、彩铃、智能网等业务。
而中国移动已经在全国按照“27+1”模式建设了一张全国性质的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IP多媒体子系统)商用试验网,为铁通固网融合奠定了良好的网络基础。现阶段移动新建IMS试点接入了少量的集团客户语音业务。移动IMS、铁通PSTN(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公共交换电话网)、NGN并存和互通,如图2所示。
2.2 铁通固网融合的必要性
铁通固网融合的必要性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从用户的角度看,通过网络融合可以面向用户提供更丰富的业务体验,包括:向用户提供移动、固定融合业务,如群内统一短号互拨、融合一号通等;向用户提供更加丰富的媒体业务体验,如视频通话、多媒体会话、多媒体彩铃、多媒体会议、点击拨号等。
(2)从铁通的角度看,通过网络融合可以解决当前单点隐患和设备老化带来的扩容升级困难、厂家售后服务及技术支撑不到位等问题,并且也为后续的运营升级提供了基础。
(3)从移动的角度看,虽然近几年固定电话处于负增长趋势,但减速已经趋于平缓,并且固定电话在很多企业都是刚需的部分,移动铁通固网的融合可以更易于面向全业务深度联合运营的需要。一张网也有利于实现内部资源的共建和共享,避免重复投入。
3 铁通固网融合方案及实施步骤
3.1 铁通固网融合实施目标及方案分析
铁通固网融合的终极目标是建设移动固定融合的一张网,实现统一支撑、统一控制、统一承载,支撑全业务运营。但是铁通固网融合具体方案的选择,还需要综合铁通网络目前的智能化程度、核心层设备、接入层设备等因素。
根据对铁通现网的调研,核心网存在TDM交换机和NGN软交换两种制式,接入设备存在远端模块局、基于窄带的ONU+OLT的V5接入、TDM-PBX、PON,或者还存在少量的IP-PBX接入模式。针对这些接入模式,立足在通过IMS作为统一的核心网基础上,铁通固网分成以下三种场景,并提出对应的解决方案。
(1)原远端模块局或者基于窄带ONU+OLT的V5接入用户(接入到传统TDM端局)
在这种场景下,可以保留用户的铜线接入部分,存在以下两种方案,其中方案一适宜近期的小范围改造。
方案一:使用AG或者IAD设备进行接入侧设备替换,接入IMS网络;
方案二:将核心网的传统TDM端局整体替换成AGCF+TG设备接入到IMS网络。
(2)(部分企业或者呼叫中心)采用TDM-PBX接入的用户(接入到传统TDM端局)
方案一:在TDM-PBX和核心网中间增加SIP GW设备,接入IMS网络;
方案二:将TDM-PBX替换成IP-PBX设备接入到IMS网络;
方案三:将核心网的传统TDM端局整体替换成AGCF+TG设备接入到IMS网络。
考虑当前SIP GW设备支持的最大容量普遍较小,方案一适合用在规模较小的场景;方案二在技术上可行,投资和经济性要根据具体的环境进行核算;方案三适合于大规模的替换和整体改造。因此,初期主要建议方案一,长远看仍需要推进方案三,以提升效率和经济性。
(3)当前客户侧使用IP-PBX或者PON(内置IAD)接入NGN网络模式
方案一:IP-PBX和PON目前主要采用H.248协议接入到NGN网络,这些设备均可以升级支持SIP,直接接入到IMS网络;
方案二:现有的软交换升级支持AGCF,通过AGCF接入到IMS网络。
3.2 铁通固网融合实施步骤
铁通固网融合改造可以分成以下三个阶段实施过渡的目标状态:
第一阶段:进行关口局的融合改造。目前铁通关口局普遍是单节点设置,不符合互联互通的有关安全规定,而移动关口局在实施IP软交换改造后普遍造成了TDM的端口资源冗余。基于资源共享、优化网络拓扑的思路,建议铁通固网可以共用移动的IP软交换关口局作为统一关口局与其他运营商互联。如图3所示:
第二阶段:化整为零。即在初期阶段暂不考虑全网的升级和改造,只对部分具备改造条件且有业务升级要求的,从接入侧设备进行整改或者替换割接,逐步实现所有设备割接和用户迁移。同时铁通固网不再实施扩容,逐步退出服务。在接入侧可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新建ONU(内置IAD)、IP-PBX设备替换原有远端模块接入或者利用原有ONU设备升级支持SIP接入SBC。在承载方式上,可以根据实际资源情况、客户关系管理优先选择移动城域网或者铁通城域网承载,如图4所示。
这一阶段适宜在政策上对于移动、铁通固网融合尚没有明确的指导意见时,主要实施场景包括:
(1)新增固定语音用户直接接入IMS(新的千字群号段下发展);
(2)对移动、固定融合业务有需求的行业或者家庭客户,特别是行业客户,可以考虑实施成本,实施接入侧设备割接或者替换割接的方案。
第三阶段:中心端整体升级改造,末端逐步优化跟进。即将铁通现有NGN在设备具备升级条件的前提下,可适时升级为AGCF,作为IMS的网元接入IMS网络。在这一阶段中,考虑现网NGN设备的服务年限以及后续扩展能力,也可以采用新建基于刀片或者ATAE新平台的设备作为AGCF。融合后的组网图如图5所示。
3.3 实施要素
铁通固网融合实施过程中,还需重点考虑融合中业务实现情况以及对网管和业务支持系统的改造要求。
(1)业务实现方案
在铁通固网和IMS网络融合时,要尽量保留铁通原有客户的业务体验。IMS对铁通原有业务的兼容情况和建议支持方案如表1所示。
(2)对支撑系统的要求
1)网管支撑系统
总体来说,铁通固网和IMS融合后的网管将跨越以下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本上遵循“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要求打通相关接口,实现端到端的长流程业务开通和处理流程,主要包括:
移动主要负责IMS核心网设备(含AGCF和TG)的管理维护;
接入设备的管理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铁通建设接入设备网管平台,统一负责接入网(设备)管理和维护,另一种是立足现网的情况,移动、铁通均有接入网设备的网管平台,按照“谁建设谁管理”的原则界定维护界面,同时双方都开放用户号码开通、业务签约数据写入和修改的功能。
按照以上维护界面和运营要求,初步打通IMS网管和接入网管的接口,建立双方的管理分工、沟通机制和流程,实现网管信息的流动,支撑运维工作的需要,支持客户服务和投诉等工作处置流程的流转。
第二阶段:需要中国移动统一梳理组织架构、职能的基础上细化IMS和用户接入模块(接入设备)的分工,如移动负责IMS核心网设备的维护;原铁通负责用户接入模块(接入设备)的维护,接入网网管和IMS均纳入到综合话务网管、综合资源网管系统,各省中心集中进行局数据、资源等的调配和管理。
2)业务支撑系统
建议铁通固网和IMS融合后的业务支撑系统按照以下两个阶段进行建设:
第一阶段:暂不考虑现有IMS用户以及铁通域名用户网间结算办法的调整,但是融合关口局话单将作为网间结算的依据,除了融合关口局需满足提供固网话单的要求之外,还要打通移动和铁通的业务支撑接口,支持以下功能:
通过互通接口,实现由移动业务支撑系统对铁通IMS用户的业务开通、变更等流程;
移动业务支撑系统要求改造支持按域名进行话单分拣,送至铁通业务支撑系统,由铁通业务支撑系统负责计费账务等流程;
建立相关客服系统的跨网投诉流程。
第二阶段:需要相关部门统一考虑结算办法等的调整,进行业务支撑系统的全面融合。逐步取消铁通的业务支撑系统,其各模块、功能逐步迁移到移动业务支撑系统下的整体框架中。
4 总结
本文在分析铁通固网现状和融合必要性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铁通固网融合方案和实施步骤。但是,移动和铁通固网融合涉及很多组织架构、人员去留等方面的考虑,为简化方案研究的范围,笔者只是从技术层面来考虑可操作性,并不涉及由此引起的组织架构、维护界面、结算办法等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曾春香,易江军. 固定通信网络向IMS网络演进的方案探讨[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12(5): 13-18.
[2] 肖子玉,吴丽华,丁志刚. PSTN向IMS网络演进方案分析与探讨[A]. 中国通信学会信息通信网络技术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上册)[C]. 2011.
[3] CCSA YD/T 1930-2009. 统一IMS组网总体技术要求(第一阶段)[S]. 2009.
篇7
关键词 广播电视;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7-0204-02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对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做出了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作为传统媒体的代表,广播电视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审时度势、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这是当代广播电视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1 媒体融合的认识
广电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基于对传统广播电视地位作用和优劣势的清醒认识,是广播电视集团实现传播现代化、增强主流媒体公信力、影响力的必由
之路。
1.1 广电媒体的困境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运用的突飞猛进,广电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越来越受到来自微博、微信、移动客户端、网站等新兴媒体的挑战。从媒体发展格局看,受众规模不断缩小,市场份额逐渐下降;从舆论生态变化看,大量热点信息在网上迅速传播,新兴媒体的舆论影响力越来越大。新形势下,广电媒体提升自身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力,已经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1.2 媒体发展的趋势
新兴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竞争优势是数字化、网络化、多屏化和个性化,并且在传播形态上具有更强的交互性。“覆盖区域化、用户精准化、功能平台化、内容特色化、使用移动化”是当今传播媒介发展的趋势,广电媒体要实现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必须在实时、互动、多媒体方面有所突破。
1.3 统筹发展、优势互补
推动广电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现阶段,广播电视仍然是国内多数广电系统主要的经济支柱和最重要的品牌资源,因此做精做强做优广播电视节目是根本核心。传统广播电视在体制、内容、渠道、队伍等方面存在优势;而新兴媒体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优势,融合发展要做到优势互补。
2 媒体融合的实践
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信息时代,所有人都被裹挟在信息化数字化浪潮中,此时传统媒体的创新实践比任何时候都显得迫切。作为一家省会城市台,杭州文广集团在与新兴媒体融合上做了有益的探索。
2.1 媒体融合方式多样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杭州文广集团在基于移动互联网媒体平台的拓展上卓有成效,台网一体化运作方式日渐成熟。2014年,杭州文广集团大型益智节目《鸡蛋碰石头》推出同名手机游戏,引发观众强烈关注;FM89杭州之声联合定位APP“咕咚运动+”,推出“夜跑最杭州”,一周内参加人数就超过3000人;交通91.8电台凭借品牌影响力,官方微信用户数超过了60万,在国内同类城市电台中创造了奇迹;杭州文广集团旗下的杭州电视台、爱杭州、杭州帮等移动客户端日均点击量超过了35万次……
现在,对于杭州台的广播电视运营者来说,微博、微信和移动应用,已经成为信息传播、节目推广、活动营销的常规武器。
2.2 主流声音多媒体传播
杭州文广集团把媒体融合理念运用于重大主题、突发事件的报道中,采取多媒体展示,多平台推送,使新闻报道更为实时互动,更为丰富多元。今年的全国“两会”期间,交通91.8推出了《你的声音直通北京》栏目,利用官方微信征集民意,并把听众发来的意见建议传递到代表委员中。在去年杭城“7・5”公交放火案的新闻报道中,媒体融合充分发力,通过视频、文字、图片、长微博、信息推送等方式,抢占新闻“第一落点”,正确引导了社会舆论,展现出融媒体在大事件报道中的传播效应。
2.3 媒体互动交流常态化
杭州文广集团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十分注重用户的体验,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专门建立起服务平台。各个频率频道的主要栏目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微信,与用户建立起实时的互动交流机制,既提升了媒体的服务意识,同时也丰富了栏目的内容。杭州网的“杭网议事厅”、杭州电视台的“我们圆桌会”通过网上征集话题、网答受众咨询投诉、邀请市民参政议政等互动方式,成为政府和市民的连心桥梁。“城市通”、“爱杭州”等APP开通,为杭州市民提供全面的生活资讯和周到的民生服务,成为老百姓身边的好帮手。
3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
媒体融合发展是传媒领域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涉及面广、影响深远。综合来看,广电与新兴媒体融合是一个全新课题,在发展进程中,存在着政策机制、内容形式、技术手段、人才素质、资金投入等诸多方面的制约与影响,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用创新的精神、务实的举措予以突破。
3.1 加强政策扶持
媒体融合发展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和行政引导。国家已经从战略层面部署了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工作任务。对各级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政管理部门来说,加强统筹协调,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认真谋划,推出切实可行的扶持举措,引导融合发展深入进行。国家级、省级广播电视媒体应是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主力军。地方广播电视媒体应量力而行,在财力、人力和物力允许的基础上,优化资源、集中力量,探索建立媒体资源共享平台。
3.2 坚持内容为王
现代传播理念内容是核心。媒体融合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内容为王”,把内容建设摆在突出的位置,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话语优势。广播电视媒体应始终秉持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在品质上追求专业权威,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在信息采集、核实、分析、解读等方面的优势;在传播上提升感染力与吸引力,生产出更多内容积极向上、样式鲜活的节目;在服务上注重分众化与互动化,加强与用户的互动交流;在形式上探索节目产品的可读与可视,从单一到多元的升级融合,满足多终端传播和多种体验的需求,使传统广电媒体抢占网络空间的制高点,把握舆论宣传方向。
3.3 加强技术运用
广电媒体要顺应互联网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趋势,重视技术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引进和研发,不断提高传播技术水平。一方面,积极发展网络广播电视台,把优秀节目推送到互联网电视、移动手机、平板电脑等多媒体终端;另一方面,加快地面数字电视建设,探索4G等高清电视传输技术,努力提高公共电视服务。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通过建立公众服务号、官方微博等方式,拓宽互动渠道,增强广电媒体黏合性,扩大用户规模,提升传播效果。
3.4 创新内部管理
探索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通过内部革新,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以及人才队伍的共享融通,形成一体化的传播体系和管理体制。建立健全中央厨房式的全媒体数字采编平台,实现采编播流程的集约化、数字化,通过云计算和大数据,主动调整节目制作内容,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的需求。
篇8
打造体系,集聚多种优势,品牌建设从零散向系统转变。从单个外宣活动到组团式品牌外宣,江苏外宣品牌建设理念不断创新,内涵不断丰富,影响不断扩大。“感知江苏”整合文化艺术、传统工艺和形象推介类外宣品牌,打造集展演、推介、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推广活动。“同乐江苏”通过举办“洋眼看江苏”、外国人歌唱才艺大赛等活动,提升在苏外国人的心理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符号江苏”对外解读和传播最具江苏特色的文化元素和符号意义,立体化凸现江苏的人文底蕴。“美好江苏”借助国内外主流媒体和专业机构,打造具有历史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的城市形象。
创新方法,策划多样创意,品牌建设从单一向多元转型。不断加强组织、策划和运作,探索针对异域文化有效传播的语言类型、传播手段和推广方式。通过与国外知名艺术家合作、经典剧目比对西方歌剧等方法,苏州昆剧院的《牡丹亭》、《1699·桃花扇》等传统剧目成功赢得欧美文化市场,使“百戏之祖”昆曲成为江苏外宣优质品牌。抓住不同国家民族文化结合点,在绘画艺术之都法国举办“中国百家金陵画展”,在具有深厚戏剧传统的英国主推昆曲、评弹等传统剧目,在伦敦奥运会期间适时推出“邂逅南京”外宣品牌,取得了极佳的宣传效果。
厘清层级,整合多方资源,品牌建设从分离向统一转化。注重整合全省各地各部门资源,合力打造层次构成合理、功能叠加互补的“三位一体”品牌体系。省级有关部门联合创意、策划,向外推出具有国际视野和较强资源整合能力的省级外宣品牌,省市联合打造基础“外宣品牌建设平台”。同一层级涉外部门之间密切配合、分工合作,综合挖掘利用各地外宣文化资源,打造核心“系列外宣品牌产品集群”。省内各涉外机构独自成立各类外宣品牌建设小分支,自主培育个性化外宣品牌项目。
构建体制,拓展多元渠道,品牌建设从探索向成熟转轨。积极主动“借船出海”广辟渠道,实现了全球范围的布局覆盖和渠道延伸。省演艺集团根据国际市场需求,主创了蕴含江苏特色、中国风韵的自主品牌艺术精品。广电、出版、演艺集团纷纷在英国、比利时、日本等国建立海外分公司和孔子学院,有效提升了外宣品牌价值的推广能力。各涉外部门开展友城经贸文化活动,打造了扬州世界运河名城博览会、“友城巡礼”等域外合作外宣品牌。
我省外宣品牌战略实施,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在品牌建设力度,品牌传播规律研究,品牌推广渠道拓展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品牌国际影响不够,与江苏经济大省的地位还不相匹配。江苏文化资源没有被充分挖掘利用,外宣品牌建设水平一定程度上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还没有形成有国际知名度的外宣品牌,世界名牌企业数量还很少,这与江苏经济大省的地位远不相协调。二是品牌推广渠道不畅,外宣载体手段与对外传播规律还不相符合。载体创新不够,品牌综合效益不大,在教育、科研、道德、伦理等方面的品牌附加值有待进一步开发和利用。三是品牌创新举措不多,新创外宣品牌与既有品牌体系还不相衔接。如何处理好新品牌创立与老品牌维护的关系、外宦常规工作与品牌建设的关系,怎样在传承与创新中保持外宣品牌建设体系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有待加以解决。四是受众特点研究不足,宣传推介方式与国外文化需求还不相契合。对受众的文化需求、接受心理、思维方式研究不足,缺乏针对性和前瞻l生举措。采取有力措施,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是进一步推动江苏外宣品牌战略实施的必然要求。
强化总体规划,着力完善工作机制。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在国家层面研究制定统一的政策法规和相应的外宣品牌建设整体规划。在此基础上,省级宣传、外宣部门应着眼长远,制定外宣品牌建设五至十年发展规划,明确下一阶段目标任务。通过上下联动,实现优势互补和效应叠加。要建立各地外宣品牌定期研讨交流机制,运用品牌战略对一批国外受众喜闻乐见的外宣项目进行优化组合和规划指导,加强地区交流合作,联手打造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拳头品牌。
统筹整合资源,着力提高综合效益。建议明确的宣传、外宣部门牵头,整合教育、体育、经贸、旅游、外事等部门力量,构建分工合作、资源整合的外宣平台,确保外宣品牌从策划、立项、设计、生产到推广,都能得到有效管理和运作。建设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传媒和文化产业集团;加大力度建立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和平台,鼓励支持有实力的大型经贸、文化企业和机构到海外开拓市场,制造营销江苏名牌产品;加强文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
研究受众心理,着力增强互动效应。建议组建专门研究机构,同时借助国外专门调查机构,研究掌握当地受众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接受习惯和真实需求,加强调研不同国家民众对于外宣活动和项目的印象评价,及时对活动效果进行访谈反馈和问卷统计。外宣品牌活动策划应融合当地文化习俗、受众需求和思维习惯,最大程度地消除文化异质性、保持相似性,提高国外受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借助外部力量,着力拓宽建设渠道。实施本土化经营策略,探索“中国元素、国际表达”的新形式,用现代的表达手法推介中国的外宣品牌,用本土化策略赢得国外受众,构建具有强大传播能力、覆盖广泛、信息量大的对外传播体系。与国外媒体和公关公司合作,聘请当地专业技术人员,使江苏外宣品牌建设更“接地气”。实施“名企名城互促”策略,将城市形象品牌与特色产业品牌打造结合起来,相互支撑互促共进。在政府和相关业务部门主导的格局下,充分整合和聚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各类企业、公益机构等各方力量,特别注重发挥民间组织独特作用,动员全社会参与到外宣品牌建设实践中去。
篇9
关键词:全媒体化;传统媒体;理性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媒体的全媒体化趋势愈发明显。报纸,电视,广播等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也相继加入了“全媒体化”的大军当中,不甘落后。由于传统媒体具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加之拥有相应的人才储备、资金储备,足以迅速跟进和掌握媒体领域最新的技术,通过吸收转化,实现技术创新,在全媒体时代这是传统媒体绝地反击的必经之路和其取长避短的必经之路。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依托内容优势,借助新技术将生产的信息以多种媒介形态提供给不同偏好的受众,通过技术与内容的融合实现多渠道发行、多终端阅读,以实现传统媒体内容市场价值的最大化。
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全媒体也是。如果说,在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媒体变革中我们应该注意到些什么的话,那必定是与当下街谈巷议所导致的“普遍常识”相左的一些冷静视点。全媒体发展过程中,内容本身的生产、制作、管理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内容缺乏有效整合内容的规范化管理和版权保护问题,成为媒介融合、全媒体发展中不可回避的影响因素。这些也恰恰是传媒产业在大规模的全媒体实验中所应当注意的问题。
由技术进步引发的媒体分化
新时代的传播体系中由技术进步引发了媒介的变革,但与此相对应的是.它也引发了媒体的分化。我们在关注媒介融合时,媒介全媒体化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分化的趋势:新媒介自身属性得到强化,从根本上来说也是高度发展某单一媒介的独特优势。
在媒介融合大行其道的同时,我们注意到它的一个同等重要的对立面:作为具体形态的“媒体”开始了产品、市场、服务与技术的分化。在这个传播体系中,多方力量的博弈下,媒介竞争必然面临“合久必分”的分化走势。事实上,这也是市场竞争法则在大融合的大环境下不断地裂变的产物,带来了新媒介的新属性的开掘及新应用的层出不穷。从功能论的角度来说,媒介分化是受众细分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新媒介的出现使得传播形式得以改变,人们利用媒介本身功能的主张性变强。而新媒介具有的独特属性在被强化之后,会进一步地高度发展其独特优势,进而形成媒体的技术壁垒,用以维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新的新媒介”带来更强的交互性和更多的个性化服务,使传受双方对传播过程的控制增强了,使传播去中心化,让受众碎片化,并在更大的传媒视野里分化成为观念上的可能媒介大裂变,使得媒体可以更多地满足更为专业化的受众需求,而这一倾向的最好的证明便是媒介逐步拥有了市场高度明确的专业网站.新闻定制,门户网站的网络新闻社区。从更广的角度来说,小受众群体的杂志、电台及有线电视频道的盛行以及分众广告的崛起,也是这一观念趋势在其他媒介领域得以扩展的佐证。
全媒体时代的新闻教育
全媒体时代传统媒体需要全能型记者编辑。新闻教育如何满足这一需求正是我们要应对的问题,但全媒体不应被单纯视为技能教育,对于新闻教育来说,“技术主义”和“人文主义”应当两不偏废.如何恪守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全媒体对从业者提出巨大的挑战,因为媒介需要能够运用多种技术和传播有用的信息的人才,这才是最大的挑战。
在国外,全能型记者编辑风靡新闻界。媒介综合集团所融合的媒介都是同处一地的地方媒体,派往异地采访的记者都是多面手,他们能够同时为报纸写文字稿件、为电视拍摄新闻节目、为网站写稿。这种全能型的新闻人才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而需要与时俱进,及时掌握各种先进技术,短时间内难以培养。因此,在新闻教育中设置包含一些媒体融合方面课程的将会成为主流。新闻记者和编辑的培养.有赖于内容生产的技能,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观念,更有赖于专业主义新闻理念和道德操守的养成。我们可能难以掌握新闻传播各个环节的应用性技术,但是我们要信守新闻信息传播的职业责任、掌握控制信息传播效果的技术原则。”
媒介融合的政策支持与管理制度
促进媒体融合的全媒体实验不是一个简单的媒体形态的变化.它涵盖了媒体科技融合,媒体所有权合并.媒体战略性联合.媒体组织机构融合等多个层面。那么.它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政策上的支持?
我国媒介市场区分严格,有一套森严的行政壁垒和区域市场封锁,媒介融资管理仍然受到国家的严格控制,媒介资源无法通过市场实现优化配置。这在我们的全媒体化浪潮中的影响巨大。比如,绝大多数的网络媒体没有采访报道权,同时也不允许兴办电视台、报纸杂志;而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但原则上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台。在这种情况下,媒体融合所需要的多媒体平台往往搭建不起来,至多成为报纸加网络或电视加网络的简单模式,这就抑制了我网新闻媒介融合向纵深化和多样化的尝试和发展。可见,媒介规制的变革乃是媒体融合的必要前提,扩大新媒体在我圆新闻采制和传播中的主动性和话语权是其中的必要步骤。
此外,现行的媒介管理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系统管理缺位,全媒体发展缺少应有的制度环境,因此也使得传统媒体在其自身的全媒体化中困难重重。
总体而言,目前的全媒体化仍处在一个发展和尝试的阶段,由于技术发展及媒介融合自身的不可预测性,它最终会是怎么样的局面,它的发展速度如何、能够发展到什么样的程度,仍需实践的进一步证实。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它既是受众需求推动下的媒介创新之举,也是技术发展过程中的进步表现,同时,政策法规的推动和市场竞争的需要以及国际化潮流的驱动是促进传统媒介在产业层面实现融合的重要的驱动力量。在未来的媒介竞争中,传统媒体甚至整个产业的生存与发展都必然依赖于媒介融合所提供的新的发展机遇和新的竞争环境,任何希望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的媒体企业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样一点:在这个融合程度越来越高的世界中,不管它们是否想要进行媒介融合,媒介融合确实已经来到了,而且已是大势所趋。正是在这个席卷时代的大浪潮中,我们恰恰需要更冷静的头脑、更理性的实践;在任何尝试“全媒体化”的实践中,要有效预防操之过急、简单片面的理念错误及战略性失误,对于单一媒体来说是如此,对于传统媒体的长远发展发更是如此,对于当下的教育、文化、社会等各相关领域的管理和政策制定来说,亦复如此。
参考文献:
[1] 马金,毛庆,《未来媒体发展趋势:全媒体》,南京日报/2010年/11月/1 日/第A02 版
[2] 姜丞,《全媒体视野下的媒体挑战与对策思考》新闻研究导刊,2010年第5期
[3] 海松,《全媒体时代媒体产业新态势及传统媒体发展对策建议》,民风,2008年第19期
[4]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课题组,《中国传媒全媒体发展研究报告》,科技传播,2010年第4期
篇10
用户在哪里,媒体关注的目光就要投向哪里,媒体用户的迁移深刻改变了媒体的运作模式,新闻客户端也日益成为国内传媒集团发展的热点。2015年1月21日,由湖北日报传媒集团重点打造的动向新闻客户端正式上线,承载着党报党网在移动互联网上延伸的使命。
动向新闻客户端的重要性和承载的使命,意味着其在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中的角色日益重要。2015年1月26日,湖北省进入两会时间。尚在襁褓中的动向新闻客户端,就迎来了第一场“重大战役”。动向新闻客户端凭借技术优势,通过系列创新,全方位、多媒体化呈现了两会热点,并运用互联网思维增强了用户使用过程中的参与感,赢得了众多用户的好评。
产品推广:线上线下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动向在不遗余力地全方位报道湖北两会的同时,收获了良好的推广效果。
“动向新闻”的定位是“党媒属性、省域门户、资讯管家、舆论引领”。湖北两会便是动向的新闻盛宴。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作人员、媒体记者是“动向新闻”最重要的目标用户。让这些用户了解动向、下载动向,是“动向新闻”作好推广的第一步。
会前,3300个动向新闻客户端宣传台签,两会期间随同《湖北日报》进入到代表、委员的房间,告知代表委员,动向将全程关注湖北两会,手机看两会,更快更方便。这一招是借力湖北日报的渠道优势及品牌号召力,成功给用户营造了权威、创新的第一印象。
会中,“动向”记者配带印有“动向”LOGO的胸牌,穿梭忙碌于会场内外,犹如流动的风景。这再一次加深目标用户的品牌印象。
最后,“动向”在会场外的显要处搭建了新闻直播间,代表委员走出会场后,接受新闻采访的同时关注并下载动向,使两会新闻报道和“动向”产品推广实现了双赢。
为方便用户下载安装,“动向”直播间摆放了10多个应用猫,用户插上手机就可以自动下载、安装应用。这项新奇的设备,既吸引了用户,也促进了产品推广安装,给用户带来了很好的体验。
面对目标用户,从告知信息到影响态度再到促发行为,动向每一步都精心布局,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推广链条。
新闻推送: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互联网时代是快鱼吃慢鱼,而不是大鱼吃小鱼。因此,以快制胜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表现。
采、编、播、发最新最快的新闻资讯,是媒体人的行为准则;独家、快速、准确、权威的首发新闻,是媒体人不懈的追求。“动向”更不例外。
依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各媒体新闻采集优势,利用现场报道记者的双料身份,第一时间新闻。在省两会现场,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声音:“我是湖北日报记者,同时也是动向新闻客户端记者……”“我是荆楚网和动向新闻客户端记者……”
改进并完善了内容生产流程,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了符合全媒体特点的生产机制。省两会期间,动向新闻客户端24小时滚动更新,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体的生产周期,第一时间向用户信息。省政协委员戴辉点赞:“‘动向’几乎是实时播报,移动新媒体,就是不一样!”
前方记者和后方编辑联动,新闻快准深。1月29日,参加两会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听取了省高级人民法院和省人民检察院的工作报告。在此之前,后方编辑提前做好了报告的分析解读,前方记者在会场将新闻动态和现场图片即时传给后方编辑,“动向”第一时间的新闻快准深。
充分利用4G通信技术实现快速发稿。动向新闻客户端对新闻图片的像素要求不高,一般10万像素即可,因此手机拍照完全可以胜任这一要求。事实上,通过4G网络,一般的新闻图片几乎是秒传,而一张达27M的高清图片传送也只用了2秒不到。
1月27日上午,人大会议开幕式上,动向新闻客户端开创性地进行了视频、图文双料现场直播。用户无论身在何处,只要轻触手机屏幕,省长作政府工作报告的现场就会呈现在眼前。而当主持人宣布大会休会时,语音刚落,动向新闻客户端关于大会开幕的综合性图文报道,就第一时间在用户手机上弹出了。
2月1日,人大代表表决通过“湖北全面禁烧秸杆”决定后,不到5分钟的时间,动向新闻客户端就在第一时间弹出了新闻。正是依靠快速的新闻报道,动向新闻客户端在用户中树立了口碑,也慢慢有了一些名气。省人大代表方正说,作为省报集团打造的新闻客户端,“动向新闻”一定能够扛起移动端主流媒体的旗帜。
技术驱动:方寸屏幕可施大拳脚
媒体融合,不是简单的“搬砖”工作,不是简单地将传统媒体的稿件搬到手机屏幕上,而是需要一种话语方式与表现形态和传播方式的变革,需要符合互联网的传播特性。而媒介整合的基础,就是技术融合。
手机专题,当下最火的就是HTML5页面的呈现。这种融合漫画、图表、文字、声间、视频的呈现方式,使方寸屏幕施展了大拳脚。
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的决定出来第二天,“动向”就推出了一个创意十足的HTML5专题――秸秆群聊。该专题以微信群聊的页面,以简洁、生动的聊天形式将一个决定轻松道来,集合文字、图表、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解读视角巧妙独特的,呈现形式新颖别致。聊天头像可点击,将次要却必要的人物身份等信息分配到第二级页面,大大提高了新闻信息的传播效率,同时,该专题交互性强,使用户在阅读新闻的读者又有娱乐体验。
政府工作报告手机阅读版,可视化报道增强了用户体验,点击量和转发量均十分庞大。
粉丝效应:让用户生产内容
互联网时代,是去中心化的时代。媒体不再是精英和权威的专利,让用户生产内容成为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湖北省两会期间,动向新闻客户端在媒体联动、用户互动方面,做出了一些探索: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内各媒体联动,引领网民互动参与,直接为动向新闻客户端导入了用户流量。
“动向”与湖北手机报合作――广泛征集读者议政建言,“捎话”给两会上的代表委员,从而实现与代表、委员的会内会外连线互动;湖北手机报则通过短网址链接指向“动向”,从而为客户端导入流量。
“动向”与湖北日报合作――将征集的读者建议、心声反馈给前方采访的记者,记者带着问题去采访代表、委员,从而实现读者点采;湖北日报则在新闻稿件旁配发“动向”下载二维码,实现流量转化。
“动向”与荆楚网合作,邀请用户共同参与“拍案叫绝”话题讨论,共同引导用户跟评留言、热议两会,一吐为快。
此外,动向新闻客户端还与东湖社区论坛、荆楚网微博微信等多种新媒体产品联动,形成了新媒体融合传播态势。
引导代表、委员、读者,甚至会场工作人员给“上头条”频道报料,直接参与内容生产。
- 上一篇: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
- 下一篇:医养结合的意义和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