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政治文化的含义和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要点速记:全民多现身。
2.简述近代社会教育的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
(3)教育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倡导以法治教。
3.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2)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3)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学校结构。
(4)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简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4(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②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要点速记:两权一目的。
5(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①教育培养合格的公民和各种政治人才。
②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③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要点速记:人(人才)鱼(舆论)公(公民)主(民主)促政治。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6.简述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4)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要点速记:目内方育。
7.简述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更新、创造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要点速记:两传选新再创造。
8.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要点速记:严(延时价值)规范(社会性规范),塑(加速个体发展)个性(发展个性),总之要发展。
9.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4)学校教育对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
要点速记:三有一训练,控制影响全面。
10.简述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人的主观能动性推动人的发展。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了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
11.简述影响教育制度的因素(建立学制的依据)。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外国三方面。
12.简述发达国家学制改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1)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长。
(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3)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
(4)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要点速记:义务要延长,高等要大众,职业要统一,终身要建立。
13.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思想。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要点速记:社会、个人、理论三方面。
14.简述现阶段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
(1)我们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我们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的和谐发展。
(3)适应时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 能力。
要点速记: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个性多发展。
15.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要点速记:提速(国民素质)个性创两全。
16.简述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顺序性。
(2)阶段性。
(3)不平衡性。
(4)互补性。
(5)个别差异性。
17.简述活动课程论的观点.
(1)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2)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 开始。
(3)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元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
要点速记:个人经验,打破界限。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18.简述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要点速记:学生、社会、学科。
19.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的含义。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作用。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20.简述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
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八种相对独立的智力:
(1)语言智力。
(2)逻辑—数学智力。
(3)视觉—空间智力。
(4)音乐智力。
(5)身体—动觉智力。
(6)人际智力。
(7)自知智力。
(8)自然智力。
要点速记:语(语言智力)数(逻辑—数学智力)体(身体—动觉智力)音(音乐智力)美(视觉—空间智力),一人(人际智力)两自(自知智力和自然智力)。
21.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要点速记:两独一发。
22.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具体来说,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
(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
要点速记:开醋(促进)放盐(研究)。
23.简述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学观
(1)教学从“教育者为中心”转向“学习者为中心”。
(2)教学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3)教学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的同时更重过程”。
(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要点速记:学习过人。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2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要点速记:方(学习方式)平(评价与考试制度)的关(课程管理制度)节(课程结构)有内(课程内容)功(课程功能)。
25.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 素质。
要点速记:双基 + 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2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3)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要点速记:建(间接经验)立(发展能力)主(学生主体)育(思想教育)。
27.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1)激发学习动机。
(2)领会知识。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要点速记:一动机四知识。
28.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2)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3)布置、检查课外作业。
(4)课外辅导。
(5)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点速记:备上作业来辅导,学生成绩差不了。
29.简述教师应该如何备课。
(1)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设计教法。
(2)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学期(学年)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题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要点速记:三备三计划。
30.简述上好课的具体要求.
(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要点速记:明确内容;方法合理;语言热烈;板书从容。
31简述教师布置作业时应遵循的基本要求。
(1)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考虑不同学生的能力需求。
(3)分量适宜,难易适中。
(4)作业形式多样,具有多选性。
(5)要求明确,规定作业完成时间。
(6)作业反馈清晰、及时。
(7)作业要具有典型意义和举一反三的作用。
(8)作业应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含有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并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因素。
(9)尽量同现代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力求理论联系实际。
32.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和关键。
(3)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要点速记:主(主动性)抓(抓重点、难点、关键)情境(设置情境),培方法(培养思维方法)。
33.简述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要点速记:小联(联系实际)在乡(乡土教材)下训练运(运用知识)输技能(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
34.简述教学方法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要点速记:依自身,依内容,依目标,依学生,依媒体。
35.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注意。
(1)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36(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37(2)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①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②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③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④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要点速记:大养人,教主导,学集体;限独立,少动手,难个别,缺灵活。
38简述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的选择性。
人在知觉过程中把知觉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优先加以反映的特性就叫知觉的选择性。
(2)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对象是由不同部分和属性组成的。人在知觉时,并不把知觉对象感知为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知觉为统一的整体。
(3)知觉的理解性。
人在知觉某一事物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认识它,并把它用词语标示出来,这种特性就叫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的映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
39简述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较多的东西,就是记忆敏捷性良好的表现。
(2)记忆的持久性。
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能够把知识经验长时间地保留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这就是记忆持久性良好的表现。
(3)记忆的准确性。
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它是指对于所识记的材料,在再认和回忆时,没有歪曲、遗漏、增补和臆测。
(4)记忆的准备性。
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它使人能及时、迅速、灵活地从记忆信息的储存库中提取所需要的知识经验,以解决当前的实际问题。
要点速记:两准一敏才持久。
40.简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1)学习材料的性质。
(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
(3)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4)识记的方法。
(5)时间因素。
(6)情绪和动机也影响着遗忘的进程。
41.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要点速记:引观察、勤思考、扩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要点速记:理解(理解材料意义)目的(明确记忆目的)精加工,组块编码重方法。
43简述如何组织复习以防止遗忘。
(1)及时复习,经常复习。这是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来进行复习的。
(2)合理分配时间。
(3)做到分散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5)复习方法要多样化。
(6)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要点速记:法(复习方法多样化)官(多种感官)及(及时复习)时(分配时间)返(反复阅读)回(试图回忆)三中(分散和集中)。
44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保护好奇心。
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④重视非逻辑思维。
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①发散思维训练。
②推测与假设训练。
③自我设计训练。
④头脑风暴训练。
要点速记:环境 + 个性 + 课程。
每天积累一点点,一起来遇见更好的自己(^ω^)
42.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要点速记:储数量、训方法、多练习、勤思考。
43.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是以掌握间接知识经验为主的。
(2)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进行的。
(3)学生学习的主要任务是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技能,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4)学生的学习是在学校班集体中进行的。
(5)学生的学习具有一定程度的被动性。
44.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
(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45.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1)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3)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4)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要点速记:阶(阶段特征)个(个别差异)机(积极性)缘(原型)
46.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1)班杜拉总结了影响学习的三类因素:环境、个体和行为。
(2)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分为注意、保持、复现和动机四个子过程。
(3)班杜拉将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
(4)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47.简述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要点速记: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48(1)建构主义知识观。
①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最终答案,而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
②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
49(2)建构主义学生观。
①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强调学生的巨大潜能。
②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差异性。
50(3)建构主义学习观。
①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②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③学习的情境性。
51.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要点速记:创情境、控水平、用反馈、指归因。
52.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要点速记:马(马斯洛需要层次)里(立志教育)奥班(班杜拉自我效能感)委(韦纳归因)。
53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策略。
(1)关注学生的认知结构。
①关注学生原有认知经验的丰富性。
②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与组织性。
③关注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可利用性。
(2)教育内容与教学过程的选择与安排。
①精选教材。
②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合理安排教学过程。
(3)教授学习方法。
要点速记:有结构,有内容,有方法,促进迁移。
54简述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1)情绪的产生与有机体的自然需要有关,而情感的产生则与人的社会性需要有关。
(2)情绪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心理现象,而情感则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
(3)情绪产生早(个体生命开始,饥饿哭闹),情感产生晚(在社会生产实践中产生)。
(4)情绪具有情境性和动摇性,而情感则具有稳定性和深刻性。
(5)情绪多具有外显性和冲动性,而情感则具有内隐性和持久性。
要点速记:需要、人类、时间、特点。
55.简述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1)感知运动阶段(0 ~ 2 岁)。
(2)前运算阶段(2 ~ 7 岁)。
(3)具体运算阶段(7 ~ 11 岁)。
(4)形式运算阶段(11 ~ 16 岁)。
要点速记:感前具形。
56.简述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2)心理发展观。
①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②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③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④心理活动的个性化。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个性特点对其他机能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内化学说
(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
57简述最近发展区的含义及其教育意义。
(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也就是说,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
(2)最近发展区的教育意义:它的提出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其意义在于教育者不应只看到儿童今天已达到的水平,还应该看到仍处于形成的状态,正在发展的过程,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58.简述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
(4)学校教育因素。
(5)个人主观因素。
要点速记:万能答案因素类:遗传+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 学校教育+个人主观能动性。
59.简述具有场依存型认知风格的人的认知特点。
(1)他们对事物的直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2)他们的态度与自我知觉更加容易受周围其他人,尤其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
(3)他们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语言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4)他们的社会敏感性强,善于社交。
60简述埃里克森社会化发展理论。
(1)婴儿期(0 ~ 1.5 岁):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 ~ 3 岁):自主感对羞怯与怀疑。
(3)学前期(3 ~ 6、7 岁):主动感对内疚感。
(4)学龄期( 6 ~ 12 岁):勤奋感对自卑感。
(5)青年期(12 ~ 18 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6)成年早期(18 ~ 30 岁):亲密感对孤独感。
(7)成年中期(30 ~ 60 岁):繁殖感对停滞感。
(8)成年晚期(60 岁以后):完善感对绝望。
61简述强迫症的概念及其治疗方法。
(1)强迫症的概念
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2)强迫症的治疗
①森田疗法:日本的森田强调,当事人力图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只会对强迫症状起维持和增强作用。因此,为了矫正强迫症状,应放弃对强迫观念做无用控制的意图,而采取“忍受痛苦,顺其自然”的态度治疗强迫行为。
②“暴露与阻止反应”。例如,让有强迫性洗涤行为的人接触他们害怕的“脏”东西,同时坚决阻止他们想要洗涤的冲动,不允许洗涤。
62.简述理性情绪疗法。
理性情绪疗法又称合理情绪疗法。它是帮助当事人将情绪困扰理性化,从而达到辅导目标的一种心理辅导法。由美国心理学家艾里斯创立。其主要观点是: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引起,而是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暗示、说服和质疑等方法,来改变学生的非理性的信念,从而恢复和建立理性的思考方式,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63.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
(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
(6)小组辅导。
64.简述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
(1)外部条件。
①家庭教养方式。
②社会风气。
③同伴群体。
④学校教育。
(2)内部条件。
①认知失调。
②态度定势。
③道德认识。
65.简述促进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1)有效的说服。
(2)树立良好的榜样。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5)价值辨析。
要点速记:服榜样、约奖励、价辨析。
66.简述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道德阶段(2 ~ 5 岁)。
(2)权威阶段(5 ~ 8 岁)。
(3)可逆性阶段(9 ~ 11 岁)。
(4)公正阶段(11 岁以后)。
67.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前习俗水平(10 岁以下):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10 ~ 20 岁):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20 岁以后):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也称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要点速记:三水平、六阶段
68.简述知行统一原则的贯彻要求。
(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
(2)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
(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
要点速记:强道德、加实践、持统一、律自己。
69.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
(4)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要点速记:一教(教学)、二班(班会+班主任工作)、三活(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70.简述如何运用道德修养法。
(1)在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
(2)在肯定学生自我教育意愿和能力的基础上,班主任要启发、帮助学生制订自我教育计划,使学生明确自我努力的方向。
(3)班主任要注意给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机会。
71.简述如何运用说服教育法。
(1)有目的性和针对性。
(2)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内容真实、可信。
(3)态度真诚、热情。
(4)善于捕捉说理时机,拨动学生的心弦,以增强教育效果。
72.简述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2)确定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3)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4)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要点速记:生(研究学生)目标,导(领导核心)关系。
73.简述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1)初建期的松散群体阶段。
(2)形成期的合作群体阶段。
(3)成熟期的集体阶段。
74.简述良好班集体形成的特征。
(1)共同的奋斗目标。
(2)有力的领导集体。
(3)健全的规章制度。
(4)健康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5)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75.简述班级管理的主要模式。
(1)常规管理。
(2)平行管理。
(3)民主管理。
(4)目标管理。
76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
所谓教师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形成的班级行为规范。
(2)集体促成的纪律
所谓集体促成的纪律,主要指在集体舆论和集体压力的作用下形成的群体行为规范。
(3)任务促成的纪律
所谓任务促成的纪律,主要指某一具体任务对学生行为提出的具体要求。这类纪律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4)自我促成的纪律
简单说就是自律,是在个体自觉努力下外部纪律内化而成的个体内部约束力。自我促成的纪律是课堂纪律管理的最终目的。
77.简述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组织班会活动和课外活动。
(5)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操行评定。
(7)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78.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1)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3)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4)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5)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79.简述课外活动的特点。
(1)参与的自愿性、自主性。
(2)内容的灵活性、综合性。
(3)过程的开放性、实践性。
80.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和创造性。
(2)教师劳动的连续性和广延性。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
(4)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
(5)教师劳动方式的个体性和劳动成果的群体性。
81.简述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篇2
课程代码:00505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 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努力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丰富我们民族的文化宝库,以大量的、绚丽多彩的文化产品充实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满足他们在文化生活方面不断增长的需要,建设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我国文化发展的
A.总目标 B.战略目标
C.组织目标 D.个人目标
2.1954年美国管理学家______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提出了“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主张。
A.泰罗 B.杜拉克
C.韦伯 D.梅奥
3.下列有关中国文化管理规律性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中国古代的文化管理主要体现为代表皇权意志的统治者的管理
B.中国古代文化管理长期处于一种有序的、自然的、快速的发展状态
C.拥有健全的文化政策与法规
D.相对有序的管理机制与模式
4.下列艺术团体中,西方国家对其予以政策性扶持的是
A.流行音乐 B.电影业
C.娱乐业 D.交响乐
5.国家和政府对于文化艺术的宏观调控包括四个方面,其中______是指运用经济的手段,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达到对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向予以把握的目的。
A.法制调控 B.舆论调控
C.经济调控 D.行政调控
6.下列有关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关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两翼
B.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可以互相影响、制约与促动
C.文化事业中有产业化因素,文化产业也要承担公益性文化建设的职责
D.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相互独立,互不影响
7.所谓______,一方面是指文化管理者所掌握的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知识,以及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管理经验;另一方面还包括管理活动中所需要的各种管理技巧和管理技术。
A.政治素养 B.人文品质
C.管理技能 D.艺术才能
8.下列有关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它是市场经济发展到知识经济阶段的客观要求
B.它是抵御腐朽与没落文化对人民精神侵蚀的重要举措
C.它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
D.它是使中国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选择
9.传播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于大量文化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处理和传输的过程,传播成为从信息源到信息接受的重要中介,因而在一定意义上
A.传播也是管理 B.传播也是生产
C.传播也是市场经营 D.传播也是服务
10.电脑功能的不断提升使得电脑绘画、电脑设计、电脑动画等艺术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可以轻松制成高度精确的电影画面,越来越多的雕塑家只需轻点鼠标就可以做出惟妙惟肖的三维形象。这一现象说明了现代传媒对______具有重要影响。
A.文化艺术创作 B.文化艺术制作
C.文化信息传播 D.文化接受层面
11.______是指通过国家性的文化管理机构和所的命令、指示和规则,来对管理对象和下级管理部门发号施令、进行管理的方法。
A.文化经济调节 B.文化法律制约
C.文化舆论引导 D.文化行政管理
12.在好莱坞,各个企业以及各个企业中的个体的编剧、演员、导演、摄影师、化妆师等,都随一个影片项目的启动而聚集,又随一个影片项目的完成而解散。这类文化生产组织采取的管理方式是
A.垂直化管理 B.科学化管理
C.项目管理 D.个性化管理
13.成立于1996年的凤凰卫视通过采用名主持人、名评论员和名记者的“三名”战略,和以“凤凰”为标志的LOGO与企业文化精神,成功地打造了品牌,因而在短短几年间就由最初的一个频道发展到五个频道,成为大中华区一个影响很大、不可替代的电视台。请问凤凰卫视采用的是下列哪种价值链管理方法?
A.打造纵向价值链
B.突出战略环节
C.优化并有机连接企事业单位的各个环节
D.提高核心竞争力
14.按决策的层次来分,文化管理决策可分为
A.文化的高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B.文化的宏观决策和微观决策
C.文化的常规性决策和非常规性决策
D.文化的决策和满意决策
15.文化管理创新的特征是
A.时代性、实践性、人民性 B.时代性、目的性、人民性
C.时代性、实践性、目的性 D.时代性、理论性、人民性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少涂或未涂均无分。
16.文化管理学的特征是
A.理论与应用的并重 B.人文与科学的互渗
C.动态与创新的一致 D.整体与地域的统一
E.调查与统计的应用
17.一般而言,社会及民间管理的特点是
A.这类管理大都出于人们对文化艺术的挚爱,甚至勇于献身的精神
B.从古代到近代,这类管理从无序走向有序,从经验走向科学
C.这类管理有较强的目的性,主要服务于企业发展
D.这类管理是灵活的,有较大的自由度
E.这类管理有广泛的群众性,长期活跃于民间
18.下列关于文化管理客体系统与主体系统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A.二者相对应,共同构成一个完善的文化管理整体性的运行系统
B.二者辨证地统一在一起,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C.客体系统积极、主动地配合主体系统的管理,与主体凝聚成有机整体
D.没有主体,客体就陷入完全自然发展的形态
E.没有客体,主体就失去管理对象,自身也就无从存在
19.现代文化管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动因是
A.现代管理科学的影响与推动
B.社会发展对于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C.社会信息化的形成
D.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E.世界多极化的形成
20.文化管理预测的应用范围是
A.在确定条件下寻找文化发展目标
B.在众多方案中选择实现文化发展目标的方案
C.帮助确定今后需要实现的文化发展目标
D.对文化发展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过程和手段进行预测
E.预测实现一种目标后将会引起怎样的后果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21.公益性文化
22.舆论引导
23.个人化文化生产组织
24.工业化文化生产组织
25.文化管理预测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26、27题为6分,28、29题为4分,30、31题为5分,共30分)
26.简述文化管理学的概念及学科意义。
27.简述产业与市场管理的特点和职能。
28.简述文化产业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29.简述文化经济调节的具体措施。
30.简述文化系统的一般系统特征及其自身特殊的系统性质。
31.简述文化会展管理者在展出阶段的管理任务。
篇3
A. 儒家 B. 道家 C. 法家 D. 墨家
2.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 人与自然的和谐 B. 关注社会现实
C. 人与社会的和谐 D. 关注人的价值
3. “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古代哪一学派( )
A. 法家 B. 儒家 C. 道家 D. 墨家
4. 荀子的政治思想是在人性恶的认识基础上建立的。他认为:人生而有各种欲望,性好利,因此人性恶;所以要改造人性,通过自我改造和社会改造,人皆可以为尧舜;社会改造在于强化礼法。这说明当时( )
A. 荀子在继承儒家思想基础上开创了法家学派
B. 战国时期出现思想学说相互融合的现象
C. 儒法并用逐渐成为统治者的治国思想
D. 儒家学派与法家学派之间结成了利益同盟
5. 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6. 在伦理观上孟子认为“性本善”,苏格拉底也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为此,他们提出的最重要的主张分别是实行( )
A. 仁政和道德教育 B. 王道和民主政治
C. 兼爱和自我节制 D. 人治和法治
7. 史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个历史时期是指( )
A. 春秋战国时期 B. 秦汉时期
C. 隋唐时期 D. 明清时期
8. 《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
A. “人伦者,天理也”
B. “存天理,灭人欲”
C.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D.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9. 董仲舒再三提醒君主在利益之上还有正义,在力量之上还有良心,在权力之上还有“天”在临鉴。宣传君主政令失误、不尊道德、不行仁义,“天”就会以灾异示警,其实就是在权力已经无限的君主之上再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这带来的直接效果是( )
A. 君主专制制度空前加强
B.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
C. 制约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D. 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10. “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类之相应而起也,如马鸣则马应之,牛鸣则牛应之。帝王之将兴,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该言论出自( )
A. 荀子 B. 董仲舒 C. 范缜 D. 朱熹
11. 董仲舒曾说:“是故王者上谨于承天意,以顺命也;下务明教化民,以成性也;正法度之宜,别上下之序,以防欲也;修此三者,而大本举矣。”对这一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A. 主张君权神授,民众应绝对顺从
B. 感叹人性本恶,呼唤王道
C. 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 主张王者承天命而教化人民
12. 在中国古代的一本书中,反复出现“悲观”、“割爱”、“浩劫”、“慧眼”、“解脱”、“觉悟”、“无缘”、“正宗”、“庄严”、“宗旨”等词语。这本书最早可能出现于( )
A. 秦朝 B. 西汉 C. 东汉 D. 唐朝
13. 南朝吴均在《齐春秋》中记载:“有病邪者,以问欢(人名)。欢曰‘君家有书乎?’曰:‘惟有《孝经》三篇。’欢曰:‘可取置病人枕边,恭敬之,当自瘥(治愈)。’如其言,果愈。后问其故,欢日:‘善禳祸,正胜邪,故尔。’”这则故事反映了( )
A. 儒家经典在民间被神圣化
B. 儒学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C. 思想界出现三教合一趋势
D. 儒学影响中医治疗方法
14. 陈寅恪先生曾论述:“唐代之史可分前后两期,前者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退之(韩愈)者,唐代文化学术史上承先启后转旧为新关捩点之人物也。”形成这一论点主要依据他( )
A. 主张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B. 奠定理学形成的路径
C. 位列于唐宋家首位
D. 强调回归儒学的本真
15.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艰难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
A. 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 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 文庙额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 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16. 朱熹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解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入人心。他还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朱熹对理学的重大贡献是( )
A. 把理学独尊化、官学化
B. 把理学与科举紧密联系起来
C. 把理学具体化、通俗化
D. 把理学与佛道思想有机融合
17. 一位理学家看到山石中有贝壳,认为“此石即旧日之土,螺蚌即水中之物,下者却变而为高,柔者却变而为刚。”这体现下列哪一种理论观点( )
A. 理在气先 B. 发明本心
C. 格物致知 D. 经世致用
18. 钱穆说:“宋朝的时代,在太平景况下,一天一天的严重,而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于在士大夫社会渐渐萌茁……由于当时士大夫之觉醒……促进了在朝的变法运动。”宋朝时期最符合钱穆所讲的“自觉精神”的是( )
A. 存天理,灭人欲
B.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 明道救世,经世致用
19. 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
A. 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B. 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 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D. 阐发的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20. 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这说明李贽( )
A. 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
B. 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 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
D. 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21. 明末清初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倡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制,这主要是基于他们( )
A. 对先秦诸子学说的阐释
B. 对宋明理学的批判与继承
C. 受西方启蒙思想的启发
D. 对现实政治与社会的叛逆
22. 明代德清禅师曰:“为学有三要:所谓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此三者,经世、出世之学备矣,缺一则偏,缺二则隘,三者无一而称人者,则肖之而已。”这表明德清禅师( )
A. 认为儒、道、佛三教缺一不可
B. 认为儒、道、佛三教相互矛盾
C. 主张以佛教改造中国传统文化
D. 强调做学问要学习诸子百家典籍
23. 进入明代后,随着杂剧艺术的日益衰落,南戏变得愈加繁盛,并形成了昆山、弋阳、余姚、海盐等“四大声腔”,流传于各地,此即为明代戏剧传奇的兴起。这种局面的出现,反映出当时( )
A. 中国文化地域性浓厚
B. 思想解放的风起云涌
C. 经济重心的日趋南移
D. 市民阶层的日益壮大
24. 《晋书》记载十六国时期后赵政权的建立者石勒“亲临大小学,考诸学生经义,尤高者赏帛有差。勒雅好文学,虽在军旅,常令儒生读史书而听之,每以其意论古帝王善恶,朝贤儒士听者莫不归美焉。”他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 笼络汉族文人
B. 大力提倡儒学
C. 提高社会文化素质
D. 巩固统治秩序
25. 位于安徽省黄山市的棠樾村有一处著名文化景点:座牌坊组成的牌坊群,以忠、孝、节、义的顺序相向排列,分别建于明代和清代,是朝廷用以旌表棠樾人对于传统道德的秉持和信仰。(如右图)明清时期,此类牌坊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
A. 建筑领域的发展 B. 教育水平的提高
C. 社会经济的发展 D. 宋明理学统治地位的确立
26.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各题。
材料一 万物森罗,不离两仪所有;百法分凑,无越三教(儒道佛)之境。
――陶弘景《茅山长沙馆碑》
材料二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入于墨;不入于老,则入于佛。入于彼,必出于此。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不惟举之于其口,而又笔之于其书。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韩愈《原道》
材料三 朱熹在《近思录》中写道:自唐虞尧舜禹汤文武周公,道统相传,至于孔子。孔子传之颜曾,曾子传之子思,子思传之孟子,遂无传焉。于是楚有荀卿,汉有毛苌、董仲舒、扬雄、诸葛亮,隋有王通,唐有韩愈,虽未能传斯道之统,然立其言立事有补于世教,皆所当考也。迨于宋朝,人文再辟,则周子唱之,二程子、张子推广之,而圣学复明,道统复续。
(1)材料一、二对佛、道二教与儒学的关系分别持什么态度?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佛道二教的发展情况。
(2)据材料二、三,韩愈、朱熹共同的历史使命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宋“道统复续”的背景。
(3)概括理学的特点,分析理学产生的社会影响。
2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什么?据我的看法,中国文化的精髓就是“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
――《季羡林说和谐人生》
材料二 秦皇汉武统一中国,建立南北统一的文化,以《诗经》为代表的黄河文化和以楚辞为代表的长江文化互相融合为一,构成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文化的主体,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文化进一步系统化,成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经过长期的积累、叠加、发展而成为汉民族的文化传统,决定着我们民族精神状况的内容和活动方向。到了西汉末年,佛教传入,与中原文化和长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赖于政治的统一不同,佛学的传入则是纯粹的文化运动。它与汉文化区别如此之大,以致从佛教与儒家的冲突直到合一,其间经历了近千年。
――《在历史的地平线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以诸子百家思想为例说明传统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2)材料二中反映了中国古代两次文化融合的结果分别是什么?试分析儒家文化在汉武帝时期成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原因。
2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顾炎武治学,以“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为宗旨。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极力倡导“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学术理念。在他看来,学问之道,贵在明道淑人,抚世宰物。因此,他主张以“修己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故顾氏的学问,皆是“坐而言,可起而行”的实用之学。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 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考证学家研究的核心仍然是经籍,但也涉足了诸如训诂、音韵、历史、历算、地理、典章和辨伪等学科,使自汉代(甚至更早)以来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献得到了严格的鉴别,……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言泰西近世文明进步之原动力者,必推倍根(注:培根),以其创归纳论理学,扫武断之弊,凡论一事,阐一理,必须积累试验然后下断案也。审如是也,则吾中国三百年来所谓考证之学,其价值固自有不可诬者。何也?以其由演绎的而进于归纳的也。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顾泰西以有归纳派而思想日以勃兴,中国以有归纳派而思想日以销沈。非归纳派之罪,而所以用之者误其涂径也。
材料四 (乾嘉考据学)衰落实际上是一个类似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悲壮过程。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1)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学术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征,并简述三个阶段学者治学方向和方法的异同。
(2)材料四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
(3)梁启超曾总结清代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辨析。
篇4
当代社会档案工作革命性的变革,就是电子文档的出现与管理问题,就是“无纸时代”的即将到来。它是摆在我们面前最重要的课题,也是最严峻的考验和挑战。电子文件的出现是一种记录方式的变革。历史上,记录方式的变革一般要经历几百年上千年,但电子文件的出现是加速度的。它将在几年内完全改变档案工作的面貌。总体上看,历史上记录方式的变革大约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材料的直接利用阶段;第二阶段:原始材料的粗加工阶段;第三阶段:纸质文件阶段;第四阶段:电子文件阶段。
二、电子文档发展历程简述
电子文件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和日本。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办公信息的处理提出了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处理速度和降低办公费用的要求,这就使得办公自动化应运而生。
一般地说,电子文件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过程阶段,在这一阶段;许多单位开始采用电子计算机,电子文件充当形成文件的过程(工具)。机关单位首先形成的是电子文件,然后由电子文件;转化为纸质文档。这时候的电子文档被称为“草稿性电子文档”。第二阶段:辅电子文档阶段。这―“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纸质文档为正本,电子文档为副本。电子文档的效力比上一个阶段要高一些。第三阶段:电子文档阶段。这一阶段的基本特征是:电子文档为正本,纸质文档为副本;电子文档的法律效力被确认,纸质文档只在某些情况下使用。第四阶段:无纸阶段。这一阶段真正进入了无纸电子文档阶段。人们在工作中已不再使用纸质文档,以往的纸质文档已成为“文物“。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绝对的无纸时代并不存在,因为纸质文档会作为文物被人们保存起来。我们所指的无纸时代,主要是指我们在工作中已不再使用纸张,没有新的纸质文档产生。
三、电子化对档案的影响
我们的档案事业长期建立在纸质档案管理的基础上。而当我们的事业转变为以电子文件和电子档案管理为主要内涵时,档案事业的许多方面都将发生直接和间接的变化。近期内,档案业务工作的变化和档案学理论的变化将会十分明显。
档案工作在长期实践基础上,以纸质文件材料为工作对象,总结出一系列业务工作流程及管理方法和原则。而电子文件的产生对传统纸质文件的管理方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在操作方法上对传统档案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变革,在理论体系上也要发生相应的巨大变化。下面,我们按照传统业务工作流程来简述电子文件对档案工作的影响:
(一)立卷归档
立卷归挡环节,是传统文书工作和档案工作的结合点。文书处理部门立卷,档案管理部门接收,一年归档一次,这已经成为传统档案工作的固定程式。电子文件出现后,打破了这个固定的程式。在办公自动化管理系统中,电子文件一经形成,马上存储到办公信息数据库中,并由文书处理人员、业务人员和档案工作人员所共享。这就使得文件与档案之间不在有明显的界限,不再需要一年一次的立卷归档,而需要制定在电子文件环境下新的归档制度和立卷原则。
(二)分类整理
从档案工作的分类整理环节看,这一环节一直是我们传统档案工作的重点,耗费档案工作人员大量时间和精力。纸质文件材料只能逐份整理清楚,分类明确,归入适当的类目,组成合适的案卷,对档案信息进行有序化的处理,才能为以后的开发利用提供方便。纸质文档的有序化是单一角度的,有形的,它无法实现多角度的有序化。然而,在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电子文件由于可以得到系统迅速、有效、多角度、无形的整序,不再需要对它进行纸质文件那样的组卷,实行多角度的随机分类。可以由办公自动化系统,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对电子文件进行自由组合分类。
总之,传统档案整理工作是一种有形的单一角度的物理整理,而电子文档的整理则是大形的多角度的逻辑整理。
(三)档案鉴定
从档案工作的鉴定环节看,电子文件的鉴定方法也不同于传统档案。电子文件的鉴定过程演变为对某一系统信息数据库的清理过程,操作简化为删除指令的输入。同时,由于电子文件制作方便,将会产生比以往更多的文件,增加了文件的鉴定工作员。
(四)档案保管
从档案工作的保管环节看,电子文件出现后,多媒体技术的开发应用,丰富馆藏被赋予了新的特殊的含义,也带来了档案保管方法的变革。现在传统档案的保管方式,给我们带来的是库房、档案架、铁皮柜橱和排列整齐、装订漂亮档案卷宗。而在办公自动化系统,根本无需这些东西,电子文件载体所容纳的信息量是传统档案根本无法比拟的。在档案馆(室)中,我们只能看到现代办公设备和电子文件载体。也许我们办公桌的抽屉里或计算机硬盘中,就装着一个单位的档案库。传统意义上的档案库已经不复存在,它被电子时代的电子文件数据库所取代。
(五)档案利用
篇5
关键词:宗亲团体;社会自治;功能;价值
一、简述宗亲团体
(一)何为宗亲团体?
宗亲亦称宗族,原则上是指源于一个祖先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同姓之人所结成的群体。《辞海》对宗亲有两种解释:一是同母兄弟,《史记・五宗世家》:“孝景皇帝子凡十三人为王,而母五人,同母者为宗亲。”二是同宗亲属,《晋书・何攀传》:“攀固让所封户及绢之半,所受者,分给中外宗亲,略不入己。” 而团体常指由多个追求特定目的的自然人自发结成的一种组织。社会中的团体有多种形态,常见的有以人为主的“人合”性强的团体和以财产为主的“资合”性强的团体。本文要探讨的宗亲团体属于“人合”性强的社会团体。学界对宗亲团体尚无统一定义。从宗亲和团体的概念出发并结合笔者在“宗亲团体法律问题的实证研究――以查氏协会为例”课题研究中的实地调查 ,笔者认为宗亲团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团体是同姓人们出于共同利益、共同信念,寻求归属感和安全感而自愿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宗亲团体内在是一定的血缘亲属关系,外在主要标志是姓氏和族谱。
(二)宗亲团体的基本特征
宗亲团体有如下特征:1.组织性。它是有自己的章程有较合理的内部组织运营和管理机制的正式组织;2.独立性。它是由部分同姓成员自发组成的非政府组织。在合法的前提下其在资金来源和人员、机构配置等方面均不受政府的直接控制;3.非营利性。它以利他主义为指导思想不以营利为目的。宗亲团体主要目的是资助宗亲中的困难户、修缮族谱和传承家族文化等,且其资金多来源于内部会员和社会各界的捐赠及会费;4.自治性。宗亲团体享有依法按章进行自我管理的自,不受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5.自愿性。宗亲团体是部分宗亲自愿组成的,其成员可自主决定是否入会或退会和参加活动。随着社会发展宗亲团体呈现如下时代特征:一以宗亲联谊会、宗亲网及基金会等形式的宗亲团体发展数量正迅速增加。二独立自主性逐步加强,筹资渠道也呈多元化趋势。三组织运营过程中更注重对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
(三)宗亲团体的主要功能
1.分担政府职能,解决部分社会问题。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不少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问题、就业问题和弱势群体保护问题等。这些社会问题有些单凭政府是很难解决的,这就需要社会团体分担政府职能承担部分的社会责任。宗亲团体作为社会团体的组成部分一定程度上也承担了政府在卫生、教育、医疗和养老等领域的部分职能,扶助政府进行资源配置和社会管理。宗亲团体在社会公共事业如社会的福利、救济和保障等工作中扮演着“为宗亲解忧,为政府分忧”的角色。如查氏协会每年要在各地举办多次助学、助医和助贫等活动。宗亲团体在缩小宗亲内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公正,解决部分社会问题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小觑的作用。
2.缓解社会权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现代法治国家的任务之一是维护公民合法权益,然而现实是政府对公民最为基本的合法权益之外的其他合法权益难以面面俱到,只能靠公民自己主动诉求。但单个公民力单势薄且产生的影响小,诉求常被忽视。而宗亲团体恰恰是一种将分散公众聚集起来的组织载体能通过自身的组织性来弥补该社会结构及政府的不足,进而充分发挥其中间组织的地位。同时宗亲团体没有政府机关的严格程序,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或是一些突发性的社会事件能快速且有效地做出反应。宗亲团体的社会沟通作用还体现在调解内部成员冲突上如查氏协会出面调解宗亲内部债务纠纷或家庭纠纷等案例并不少见。综上宗亲团体在面向宗亲内部和社会公众时均有缓解权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
3.增强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宗亲团体成员大多是出自同一父系祖先的若干后嗣成员。因此这些成员往往以族谱作为维系的形式,成员内相互认同且对团体有较强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看宗亲团体迎合了人们社会心理较低层次的需要即安全与归属的需要。尤其在社会转型期广大群众在基本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对精神方面的需求开始增强。采取自愿加入、自筹经费、自行管理和自我发展的原则,凝聚同理念的宗亲团体利于减少边缘化人群,使人们获得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在对查氏协会调研时发现其协会内90%左右的会员对协会有强的认同感并以加入协会为荣。
4.增强社会资源,谋求发展机会。所谓 “社会资源”是那些物质资源之外的个人生活中所必需的社会联系和交往,个人社会关系网的大小直接关系着其社会资源的贫富。宗亲团体这种以特殊关系组成的“共同体”一方面对团体成员来说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另一方面也利于形成团体内的资源共享,增强成员的社会资源。宗亲团体内联系紧密的关系作为社会关系的组成部分能增强成员的社会资源,为成员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通过宗亲团体的关系网来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已成为了较普遍的社会现实。这不仅体现在国内的人才流动和商品流通上也体现在跨国贸易中。如查氏协会内有一个由查姓企业家组成的企业家协会,它为各企业提供了一个互助平台,也为宗亲群体提供了一个创业和就业平台。
5.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倡导新的伦理道德。宗亲文化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宗亲文化包括宗祠家庙文化、姓氏历史名人文化和家族传统文化等。因此宗亲团体在传承宗亲文化、保护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如查氏协会一直以修家谱、传祖训、编纂文化典籍及保护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已任,并着手建立相关文化园。宗亲团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不仅能提高民族凝聚力也利于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和历史自觉意识、树立民族文化自信心。同时宗亲团体的互益性及公益性能潜移默化地强化成员的责任感、正义感及民主意识,强化公民的平等互助精神和权利意识,因而其发展也利于倡导新的伦理道德、形成新的社会观念。
二、简述社会自治
(一)何为社会自治?
英文“自治”为self一government,可理解为个人行为和决定不受他人控制自主管理自己事务;现代汉语中自治有多重意思,其中之一是:自行管理和处置,即在行政上相对独立有权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进行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的过程。我国宪法性法律中自治与民族区域自治、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等配合使用。自治可归纳为:某人或某集体能自我决定,自由依法管理自己事务或自我调节并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一种形态。自治以其性质、内容、范围、主体及自治权的大小等为标准可被分成若干类型如根据其内容可分为文化自治、政治自治、司法自治、社会自治等。社会自治与自治相比有特定的含义,若把国家纵向的分为政权和非政权两个层面的话,那么社会自治是非政权的一面且有一定的公共性。因而社会自治不具有政治统治和管理的功能,不涉及国家公权力,其最主要的性质是社会性。社会自治是介于国家治理和个人自治之间的,是社会自治体对自身事务实行自我管理并对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负责的形态。社会自治的类型按其主体主要分为社团自治、社区自治、居民自治、村民自治等。
(二)社会自治的价值
一个社会的成熟程度与其社会自治的发展程度密不可分,社会自治越发达社会就越成熟。社会自治的价值是要在国家与公众间架一座桥梁建起与国家发展良性互动的社会基础,让每个社会成员都能自觉自主地参与社会管理。社会自治的最终目的是建立“国家――社会――个人”的橄榄形社会结构,利用其带来的社会稳定性和秩序性,构建成熟而完善的社会基础,从而使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价值和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和发挥。
社会自治的内在价值与所包含的许多价值理念是紧密相联的。社会自治首先有利于整合社会群体认同,增强人们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人们从中找到社会生活的价值。其次为大众参与社会治理与政治讨论提供了平台,能有效地为国家治理和政治运行奠定合法性基础。社会自治的主要价值归纳如下:一是利于社会人权事业的发展。因为人权是社会自治来源及社会自治确定其目标和功能的逻辑基础。二是法治领域的有力补充。法律本身决定了其在制定之初就不可能完美地考虑到社会各个阶层和各个利益的保护,也不可能与社会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而法治的这些不足恰好可以通过社会自治来补充。三是利于社会道德和法律的统一。在社会自治理论下奉行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并由自己承担相应后果之理念,因而在逻辑上推定全体成员为追求自己最大化的幸福而会采取最大限度的理是成立的。目前对于社会权利主体而言,将法律与社会道德有机结合起来是一种最有利于实现幸福最大化的理。四是国家治理的合理补充。社会自治与政府治理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应是将政府治理与社会自治有机结合的和谐社会。
三、宗亲团体是实现社会自治的途径之一
(一)宗亲团体是社会自治体的组成部分
社会自治体即社会自治组织有三类:一是有一定政治意义的如村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等;二是有一定经济意义上的如各种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性组织等;三是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之外的非营利性、公共组织如各类社团、兴趣爱好协会和一些基金会组织等。宗亲团体与社会自治体共有的性质、特征有:一是非营利性,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为维护组织成员和社会大众的权益。二是组织性,依法成立有自己较固定的组织形态,有自己的规章和运营、管理机制等。三是独立性,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自我规范和自我管理,不受政府的直接影响与控制。四是自愿性,成员自愿加入组织、自愿进行活动。由此可知宗亲团体便是第三类社会自治组织。宗亲团体作为一种社会自治组织,其本身的特征符合社会自治组织的标准且其功能及目标与社会自治组织也基本一致。
(二)宗亲团体有利于实现社会自治的功能
社会自治的性质及其要实现个人、社会和国家最大程度和谐发展的目标决定了其须具备如下功能:一是分担政府职能,维护社会稳定。一方面社会自治能在卫生、医疗和失业等社会治理领域来分担政府职能,另一方面社会自治通过对内部成员的沟通与管理来减少政府工作阻力及国家治理的成本。同时社会自治也为公众提供了参与社会治理的平台,利于增强公众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互助意识,提升社会整体的道德情操,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二是保护群体利益,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社会自治通过建立公众自己的自治组织,进行自我管理和运营,不仅为公众参与权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也提高了公众的话语权,为公众利益的实现提供了保障。长久以此公众对社会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自然会增强。三是促进良性发展。社会自治组织是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形成的且在运营中遵行自我管理与民主决策,这些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群体内的民主及平等。所以社会自治体的增多利于增强公众的话语权,实现公众的参与权,从而扩大民主范围,为的有力发展提供保障。四是促进相关法律完善,增强社会法治。社会自治的发展一方面对我国相关法律尤其是社团法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自治体成员懂法、守法。五是有利于形成新的社会伦理道德,提升社会精神文明。社会自治能有力地增强公众的互助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公民意识及权利意识等。而这些均是新的社会伦理道德所追求的也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目标。
从上文可知宗亲团体主要功能有:分担政府职能,解决部分社会问题;缓解社会权益冲突,维护社会稳定;增强社会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社会资源,谋求发展机会;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倡导新的伦理道德。宗亲团体的这些功能与社会自治的价值和功能追求有高度的一致性,因而宗亲团体的发展及其功能的实现就是社会自治功能的具体体现。
四、完善宗亲团体,实现其社会自治功能。
目前宗亲团体虽呈发展壮大之势但仍存有不足:1.独立性不强。随着宗亲团体的发展其结构和人员尤其是部分组织人员易走向官僚化、专制化。有些团体为了得到政府的支持会过度依赖政府。2.人员及经费不足。首先宗亲团体的自愿性决定了其组织运营与发展主要依赖成员的志愿行动,无固定的人才渠道。其次从人员素质上看大部分会员并没有专业的活动与管理能力。宗亲团体缺乏一个专业的管理团队,不利于其可持续发展。3.有序化不强。宗亲团体的发展总体来说得不到政府应有的引导且它又大量面向的农村,在发展过程中极易受到狭隘的家族和血缘思想的束缚,在面对社会各种利益冲突时容易迷失方向,导致团体内的混乱。如查氏协会在2013年就因内部意见不统一而产生过管理的混乱。4.监管不到位。首先是政府的监管不到位,我国虽对社会团体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但政府往往在其注册后就放松监管,且政府监管也存在权力分散、多头管理和难以协调等弊端。其次社会监管也不到位。
针对上述问题可从以下方面来完善宗亲团体的发展以便其能有效地实现社会自治功能。1.理顺政府与宗亲团体的关系。首先政府要转变观念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宗亲团体发展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在理顺与宗亲团体关系的前提下明确自身位置,在合理的监管下给予宗亲团体适当的自主空间。其次宗亲团体也要明确自身性质接受政府正确引导,做到独立自主,建立与政府协调合作的关系。2.完善立法。首先要完善现有法律并放宽规制。其次要加强立法,使宗亲团体的管理运行能有法可依。3.加强监管,建立问责机制。首先政府要加强监管,其次社会公众、媒体和相关监察部门也要加强对宗亲团体的监管。同时可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来加强宗亲团体的公正性与自律性。4.拓展资金来源,提高人员素质。拓展资金来源渠道,争取各种资助的同时进行一些低风险的理财投资;提高人员素质,一方面要定期对成员进行法制及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其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奉献意识和使命意识等。另一方面“领导层”要加强经营管理避免不民主、不公正的发生。同时也可定期咨询相关专家来弥补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
参考文献:
[1]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2]孙嘉明:《宗亲关系网的社会功能》,《理论与实践》
[3]孙先伟:《“宗亲会”的性质及历史渊源》,《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第18期
[4]张康之:《论新型社会治理模式中的社会自治》,《行政学研究》,2003年第9期
[5]卢雷:《治理与公民参与》,《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卷第1期
[6]雷兴虎、陈虹:《社会团体的法律规制研究》,《法商研究》,2002年第2期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意识形态
目标函数
经济决策
交易成本
一、背景陈述与问题的提出
从19世纪末开始,川江航运逐步被外国航运公司垄断。1890年,根据《烟台条约增续专条》规定,英商可自备华船或雇佣华船,挂外国国旗进入川江,享有在其他水域和口岸同等的权益;而且这些船只在重庆缴纳一次关税,比华商入口厘金还低。1895年,中日《》规定日本轮船能“从湖北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重庆府”,“附搭行客,装运货物”[1];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以英国为首的其他国家也立刻享有了这项特权。在这样的条件下,各国航运公司开始大量进入川江航运市场。到了本世纪最初十年过去的时候,川江航线上的几家主要的航运公司是:英国的太古、怡和,日本的日清,美国的捷江。这些公司凭借技术上和资金上的优势,以及制度上和军事上的特权排挤和控制中国航运公司,谋取垄断利润。无论从厂商数量、资源流通、还是从产品特点和竞争方式来看,这一时期的川江航运市场都接近一个寡头垄断市场,已经基本饱和[2];在这样一个时候,“没有任何理由要开办一个新的轮船公司——特别是一个中国公司,而却有一切理由不办它。”[3]
令人惊奇的是,民生公司,这个由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创办的航运公司,一无资金优势,二无外国资本或官僚背景,竟在这种情况下入主长江航运市场,并在20年间崛起为中国航运市场上最大的公司,兼并了众多外国航运公司,一度成为中国近代最具实力的企业之一。[4]
据此本文提出如下问题:民生公司为什么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在外国航运公司垄断的川江航运市场上站住脚跟,并且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发展为近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航运企业?我们发现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试图引入新的变量进入企业目标函数和消费者效用函数,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意义——理论简述
(一)定义——意识形态
我把意识形态(Ideology)定义为:一定的时期一定的人群所共同拥有的对社会环境(某一方面)的共同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套非强制性的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定的时期是意识形态的时间维度(Mannheim,1927),这里强调的是意识形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特点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物,并且随着时间而变化:“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观点”。在某些特殊时期或特殊环境下,某些意识形态可能会得到强化,某些意识形态可能会被弱化(Olson,1971)。
一定的人群是意识形态的空间纬度,“人群”可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交易中的两个人[5]。不同的人群也可以有很多种标准来界定:可以是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组织或者不同的社会阶层,如此等等(North,198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较大人群的意识形态对在此范围中较小人群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往往有决定性的作用(Olson,1971)。
(二)假说——意识形态的经济意义
据此我们提出本文关于意识形态的4个假说(H1~H4):
H1
意识形态对特定人群中各微观经济主体目标函数的影响[6]
H1-1
假定在没有特殊意识形态影响下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函数最大化问题为:
其中Πi2代表由于受特殊时代意识形态影响而被纳入某一特定人群中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函数的特殊经济利益[8],Πi2实际上有可能为-PΠi1,但是我们将会看到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它可能会被作为正的因素纳入最大化问题中。ri是一个外生参数,它表示微观经济主体受这种意识形态影响的程度。
H2
对特定人群中各经济利益主体预期效用函数的影响
对于需要做出跨时决策的经济主体来说,影响其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其V-N-M函数。我们以风险厌恶者为例来说明意识形态对各经济利益主体预期效用函数的影响:假定一个原没有受特殊时期特殊意识形态影响的风险厌恶者受到了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使他产生某种信仰:在客观概率(Object Probability)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他对某个预期(Expectation)的主观概率(Subject Probability)大大提高了[9]。相对于原来的他,他现在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风险偏好者,甘愿冒风险把自己的一切投入有可能是风险极大的一项“买卖”。
H3 意识形态与经济决策主体之间的互动
H1和H2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在单人决策的情况下,它可能会使各经济利益主体产生某些“反常”行为,如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和企业的投资选择可能会偏离通常的最大化目标;在多人交互决策的情况下,由于共同Πi2的存在可能会减小(或扩大)交易各方的机会主义倾向[10],同时预期效用函数的改变可能会减小(或扩大)主观不确定性(Subject Uncertainty),进而节约(或增加)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最后,同样是由于意识形态影响了个人的预期,可能由此催生某些具有特殊品质的人(如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
H4
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意识形态
根据H1~H3以及中国近代的实际情况,这里提出关于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假说。我把这一特殊意识形态的时间维度定为1919~1945,空间维度定为整个中华民族[11]。并且,我们把讨论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也就是说只讨论这种意识形态在经济方面的内容而忽略它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含义。这种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定义为如下共识(H4-1,4-2):
H4-1 共同信仰:微观经济主体以很大的主观概率相信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最终能够取得独立并发展壮大——如果多数人都为此努力的话。
H4-2 人们相信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且国家经济利益至上。这一共识以及H4-1共同由于外国的军事和经济侵略而得以强化。这种强化使得国家经济利益(Πi2)以一定的r被纳入单个经济主体的目标函数(Ui)中。
三、实证分析——意识形态的作用与民生公司的发展
(一)爱国主义与民生公司的市场进入决策
这部具体的要解这个问题:在川江航运市场被外国大公司垄断的条件下,中国的航运公司基本不可能生存,民生公司如何作出进入川江航运市场的决策?
没有理由认为民生公司作为一个航运公司进入川江航运市场这一行为在去掉它特殊的意识形态背景之后仍然可以算是理性的行为。因为当时的川江航运市场,正如前面分析的一样,不仅被外国航运公司垄断,而且几乎已经饱和,如果一个新的厂商要选择进入的话,一般情况下它的预期是这样的:一,它可以打败一部分垄断企业,获取一部分市场份额;二,在这个市场上的预期净收益应该大于在其它市场上的预期净收益。其中第一条是第二条的前提条件。而我们已经看到,在近代川江航运市场,这第一个预期是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的,而民生公司仍选择进入,正体现出意识形态的作用。
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生公司的目标函数,虽然说它不可能放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Πi1),但是这中间掺进了其他目标的假设肯定是合理的。可以说,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的目标不仅在于赚钱,更在于考虑到了国家的行业经济利益这一因素(Πi2),具体地说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目的是以民生公司为基础,发展行业和民族工业,尽快将国家建设起来;另一个目的是以民生公司为中心,进行现集团生活的第三个试验”[12]。有了这样的目标,无疑增加了决策者进入航运市场的主观预期收益,而由于强烈的民族感情而产生的必须成功的信念有在无形中降低了击败外国轮船公司所需成本的主观预期值(据H2)。
因此可以看出:有近代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背景,民生公司做出进入川江航运市场的决策并不是非理性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说,正是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使得民生公司做出这样的决策。
(二)爱国主义与民生公司的崛起
这一部分要回答的问题是:民生公司进入川江航运市场后,在极其艰难市场条件下,它的发展壮大和当时的爱国主义意识形态之间有多大关系?
⒈企业文化的特征和管理费用的降低
篇7
[关键词]电影美术 空间造型 民族化 场景
一、影视美术造型设计是银幕感染力必须表现的重要读解
作为影视艺术的一个主要构成部分。作为影视创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作为银幕形象剧作的一个重要作者――影视空间美术造型,在影片视觉解读中它又是相当重要的,有时是很关键的内容。因为它是银幕世界视听效果的有机组成元素,并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意义结构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它具有意识形态方面的内涵。所以解读影片离不开解读影视美术造型的设计和构思,解读影视美术离不开解读在广阔社会、历史、文化环境中产生的影视作品。然而,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或者在影视圈内,只解读影片的剧作情节而忽略对银幕世界造型角色的解读,这只能说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理论现象,因为佳作离不开叙事,更离不开影像造型。
影视是一门时空和视听复合的艺术,同时包容着叙事与造型形象的融合。正因为如此,影视美术师在其创作过程中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一影视思维对银幕世界的造型表现显得尤为重要。银幕世界的造型表现,首当其冲的是美术师的空间造型和人物造型设计――即造型语言的设计。因此,影视美术的造型设计是银幕世界的视觉造型基础。
论及银幕世界的视觉造型,必然涉及到影视美术的空间造型、人物造型、造型语言等方面的造型要素。而空间环境、人物化妆、服装等造型要素之间的对比与变化、和谐与统一的构成关系,使造型要素具有一种造型语言的功能。我们知道,造型语言主要是由形语[景语,物语。人物形态及其化妆,服装造型等信息]、色语[色彩,色调语言]、时语[时间媒介,时间信息体等]、光语[光影,光调]、音语[音乐,音效等]、景语[情调,意境]、人语[个体或群体语境信息,非指人物口头言语]、图语(构图,画面]、动语(运动媒体,动势媒体]等要素构成。因此,作为影视语言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造型语言,其结构,气质便具有某种叙事性质的银幕影像剧作意义。
所以,从影视美术造型设计角度解读影片,如同从影视编剧,影视导演艺术,影视摄影艺术等角度解读影片一样。是电影美术家们理论研究的主要命题之一,同时也是有志于电影艺术发展的学者,通过电影美术之门步入电影艺术殿堂的必须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当然,要通过影视美术造型之门解读影片。首先要认真理解影视美术,认识、理解影视美术概念和定义,了解影视美术设计师及创作任务,了解现代影视对影视美术设计的新要求等;第二,要全面理解银幕造型世界的“空间”概念、造型要素及其包容的诸如思想、文化、情感、心理等抽象方面的丰富蕴涵在银幕艺海里的多层面表现等等;第三要深入认识、理解“银幕影像剧作”的真正含义及其与影视文学剧作的区别,认识、理解影视创作上的主要艺术特点、银幕造型世界里剧作上的多元化结构和表现上的多重技巧。
二、影视美术造型必须服从银幕总体和有机统一的规划
一部影视作品的总体造型设计构思的形式与设计水平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创作思维方向的正确,还取决于影视空间美术师对空间造型构成要素的理解和选择,以及构成各个局部空间要素的多样有机统一。
所谓总体造型设计,具体讲,就是美术师从客观上俯视全局,对人物形象和空间环境等进行认真细微的全面分析理解,对影片的整体艺术结构形成一个总的构思,从微观上将总构思通过空间组织和构成,以及人物造型,道具形象的设计,转换成影视画面造型因素,形成一个总的设想。两者的关系:总构思是总设计的具体设计的前提和基础,总设想是总构思的创作结晶和成品。
总体造型设计,既是影视美术师创造活动中统观全局的、系统的影视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过程,又是具体造型设计中的由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的系统立体的造型设计方案,宏观角度的总构思,是微观角度的总设想的造型指导,微观角度的总设想是宏观角度总构思的体现和延伸。由此可以说,总体造型设计是电影美术设计的灵魂,是未来影视效果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不同题材内容,不同主题思想,不同风格样式的电影作品,构成总体艺术空间造型的内容、形式、特征以及构成方案的完全不同。一部影视作品总体艺术空间的设计构思的形成,往往取决于美术师对剧情背景和人物关系的综合分析和对生活的强烈感受,取决于对剧作家和导演创作意图的深入细致地研究。美术师将感性素材通过理性思考的梳理,逐步导入影片整体空间造型的创造思维范围之中。
影视美术的总体造型设计要求成为影视艺术展示作品内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完美造型的不可缺少的有机部分,同时又要具备艺术空间造型形式的独特魅力。因此影视美术的总体造型设计原则是:艺术空间的整体性,影视时空的连续性,景人一体的融合性,造型语言的参与性,创造意识的大众性。
总体造型设计的构思完成,来源于影视剧本及其风格和样式。导演对未来影视作品的整体艺术构思,是美术师进行总体造型设计的导向性创作依据,但更为重要的是美术师的总体造型设计的构思形成,则取决于美术师对剧本和未来电影作品独特的艺术思维及对导演、摄影等创造意图的综合理解和共识。
很明显,一部影视片的总体造型要明确。具体来说,一是依据剧本的造型设计的指向性创造意图要明确,二是艺术表现的手法和方法要具体,构成大的块面和逼真的细节,不但要强调画面形式感,而且在总体造型设计上也要有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首先体现在对人物个性的描绘内容上,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影片的外部形式风格。所以,美术师的总体造型设计是全片美术造型设计的灵魂,是影片成败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因此,从影视美术的角度,参照未来影视片的整体,结合影片主题、人物、风格、样式等因素的需要所进行的总体美术造型设计,是电影美术师首要的和基本的创造任务。
三、影视美术造型设计必须构成银幕视觉大容量混融效果
在四维空间中,导演和摄影可在美术师提供的运动着的空间环境中和体现空间不断变化着的时间里,用多个角度自由运用各种摄影机镜头,采取推拉摇移、正反仰俯、加快放慢等手段,进行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的电影画面的构图拍摄以及利用电子高科技手段,合成高妙的、异常真实的、扣人心弦的电影画面,也可简述为:以不同景象的视点。去展示视角的画面。
场景空间美术造型设计是在总体造型设计导引下的艺术成功,是人物的生存空间与活动空间的综合体,它不但承载着地域、时代、历史、民族、政治、经济、文化、阶级、地 位、职业等各方面人文领域的重负,而且还包含着人物思想、情感、心理、心灵等方面的人本领域的重要内容,同时,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们还要承担起多元融合,突出重点的艰巨任务等。因此场景造型空间设计必须要有多义性。那种单一的造型空间的说明性、衬托性,是影视剧时代的任务,绝非现代电影美术师的高标准、高水平要求。
构成空间的多种造型元素,形成了银屏世界里的视觉语言信息环境,这个视觉语言信息环境,不仅含有物质空间层面的语言功能,同时也具有参与塑造刻画人物、参与银幕影像剧作情景,昭示影片主旨层面的多重语言涵义和信息功能。它和影片的风格样式是统一的、和谐的、相辅相成的。构筑具有某种艺术风格和个性特色的造型语言环境,就需要体现在总体造型设计中,有时体现在场景空间或场段空间之中,有时体现在全片的色彩配置和色彩基调的组织安排里,有时则体现在人物造型的细节表现当中。
四、影视艺术塑造必须产生银幕视觉感染中的精密逼真效果
在整套系统化的立体造型设计中,总体造型设计与分场空间造型设计在气氛营造方面的统合关系(场景的层次、气氛、色彩、基调、意境等方面的氛围组成内容),人物造型与场景空间环境之间构成关系,蕴涵上的一场景空间的单层面与全片总体空间的多层面的融通关系,区域空间和场段空间的构成关系等等,都要包容美术师的总构思和具体造型设计的设想之中。
系统化立体造型设计还要包容对电影画面的构成、银幕影像剧作等方面的造型思维,即景――人,景――画,景――言,景――剧的四个合一。这些方面,不仅是电影美术造型设计中的具体构思内容,而且也是美术师在艺术创造中不可缺一的造型设计的奋斗目标。
传统上被广泛认同的概念是,电影是照相式的物质复原,如美国的好莱坞的西部片,家庭,德国的言情片,法国的心理片,日本的警匪片,中国的历史片,意大利的社会片等。无论是空间环境的造型细节,还是人物的服装设计和化妆造型,都给观众亲临其境的感受,甚至是生理刺激。银幕世界里这些视觉冲击力经过调动观众的思维,升华为艺术上的审美享受,从而达到认识人物,理解主旨的目标。
逼真的纪实效果,并不排除某种造型形式的追求、提炼和加工。因为银幕世界里的艺术造型不等于自然的复制,原始的抄袭,而是美术师对空间组织、造型设计的有机构成,而且也是逼真的,给观者一种艺术形式上的审美享受。
因此,现代电影对影视美术设计的要求逼真精密的意义并非是单一层面的,而是多层面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那种重复原始自然的生活逼真,绝不是艺术上的逼真纪实。
五、影视艺术造型设计在银幕上必须展现的民族化文化倾向
虽然现实社会生活中涵盖了宗教文化和地域文化,但是不同的影视作品的银幕表现,文化主题的内容表现的侧重则有所不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及其宗教文化,是美术造型文化的母体,电影人物的造型包括服装的文化信息来自于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母体之中,加之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又具有极为丰富的意义和内涵,因此,美术造型是可视性的服装设计刻画人物,创造银幕艺术形象的重要媒介。
篇8
关键词:夏加尔 飞散 差异 跨
在艺术史中,艺术家或主动或被动地脱离故土从事艺术活动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艺术现象,其中很多艺术家的身上都体现出飞散的特性,在动荡的20世纪尤为如此。作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家之一,夏加尔既有为追求艺术而主动出国的经历,又有因战事被迫流亡的无奈。而且在繁多的艺术流派此起彼伏、各领的时代里,夏加尔从不与任何“主义”结盟,在保持了艺术表达的独立和自由同时又做到了博采众长。可以说,夏加尔在文化和艺术两个层面上都显现出了飞散性。
一
飞散内涵丰富,在当代语境下,它“含有文化跨民族性、文化翻译、文化旅行、文化混合等涵义,也颇有德勒兹所说的游牧式思想的现代哲学意味。由于其政治和文化特征,飞散也是后殖民研究的重要概念”。[1]而搁置纷杂的细节从总体上概括来说,“差异”和“跨”是飞散视角关键的两点。这两点不是孤立地起作用,而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飞散者只有把自己本民族的文化放置到跨民族的语境当中,飞散活动才能形成,并且其民族文化的独特之处也就是“差异”只有在动态的比较中才会显现出来。而一旦飞散者具备了飞散的意识,那么其身上的民族文化则在跨民族、文化翻译及混合的过程也就是“跨”的过程中得到丰富和繁衍。由此可见,差异的价值就是个性的价值,跨的价值就是创造的价值。自觉与主动是飞散者应该持有的两个态度。飞散者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差异的存在价值,保持不被强大的异质文化所同化;又要主动地将本民族文化放到跨民族的关联中去,防止在故步自封中凋零。这样他(她)才能保持飞散活动不会终止,才会有可能繁衍家园的文化。总之,飞散视角是“抵制文化上的同化,同时又以跨民族的眼光和文化翻译的艺术进行新的文化实验和实践”。[2]从根本上说,飞散的精神更多地体现为一种文化再造的生命力。
以上对飞散的简述主要是从文化研究的层面上展开的。在这一意义上,飞散思维使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生活的人能够最合理地处理各种文化的关系,尤其是能使其自己身上的本民族文化得到维护和更新发展。但飞散的语义十分灵活,比如翻译就是对原文的一种飞散,再比如“‘同性恋飞散群体’已超出故土情结的涵义,而是指离开某种规范的中心,属于diaspora另一层的引申语义”。[2]所以将讨论范围锁定在单纯的艺术层面,可以对飞散进行进一步的引申发挥――艺术层面内部的飞散者,是主动地在不同的艺术观和艺术风格之中从事飞散的活动,在自觉保持自身艺术观、艺术风格不被同化的基础上进行混合性的艺术创新,从而使个人特色得到认可乃至产生影响的艺术家。这同样是一种“差异”和“跨”相互作用产生的效果,同样离不开艺术家的充分自觉与主动。
作为一个杰出的犹太艺术家,夏加尔的身上兼具了“飞散”的传统含义和当代蕴含。无论是他的现实生活,还是他的不同题材、不同体裁的艺术作品,都具有明显的飞散性。实际上,文化活动和艺术活动这两个层面是相互影响的――正因为夏加尔在艺术上的追求,促使他主动地在不同的文化中飞散;而文化上的飞散“完整”了他的精神世界,完善了他的思维方式,使他的艺术获得了创造力和持久性。
二
从文化层面看,夏加尔的一生进行了身体上和思想上的频繁位移。但他不是一个流亡人,而是一个飞散者。夏加尔不论是最初离开维捷布斯克,还是从俄国到法国,都是源于其对艺术目标的主动寻求,不是被迫地移民;但他不管身处何地,都保留着心中的根,并且将这根种植到跨民族的关联中去。由此可见,他的飞散活动充满了跨民族创造的情怀和“游牧”精神。夏加尔由故乡到法国的飞散,对其多元文化家园的形成影响最大,也最具飞散性。所以这里主要对夏加尔的“两个故乡”间的飞散来进行分析。
故乡维捷布斯克的文化对夏加尔艺术的浸润体现在了他一生各个时期的作品当中。他作品中很多题材、图像就是直接来自于他在维捷布斯克的童年回忆或者是民间的传统。比如别具特色的教堂、那些比例不协调的木屋、坐在屋顶上的人、拉小提琴的男人,以及那些在夏加尔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牲畜动物形象。人们对这些题材或图像有不同的解读,也许夏加尔的确在其中融入了某种象征性的内涵、隐秘的情感,但是他自己也曾单纯地强调故乡生活记忆对其艺术的影响。夏加尔从没有抛弃自己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而改头换面,但他也没有沉浸在旧日的回忆中与世界脱节。由俄国到法国的过程,是夏加尔积极寻求艺术真谛的过程。法国是夏加尔更著名的标签,是他最有归属感的地域所在。法国的热烈的艺术氛围和自由多样的艺术空气让夏加尔在超越中体验到一种回归之感。法国不仅带给夏加尔艺术方法上的滋养,更重要的是培育了他的艺术思想和艺术气质。故乡文化当然是夏加尔永难忘怀的根,但其家园的完整性是通过飞散来完成的。没有法国的夏加尔,恐怕只是一个略有或仅有民族特色的平庸画家。法国作为一种生活和艺术创作的状态,使夏加尔深深地眷恋。
夏加尔对故乡文化和法国文化各自的独特之处有着清醒的自觉,他主动地将故乡文化放到跨民族的关联中,用艺术作品将故乡文化翻译成法国文化能够理解接受的新“语言”。在夏加尔的《七个手指的自画像》中,巴黎铁塔象征着当时的艺术之都,以教堂代表的维捷布斯克出现在了画面右上方的梦境当中。 “很明显,这两个在空间上相距甚远的地区正共同驾驭着夏加尔的艺术想象力……夏加尔第一次明确地建立起巴黎和俄罗斯之间的一致性”。[3]56这种一致性就是跨民族思维的结果,翻译家跨越文化边界用的是经过再创造的“更丰富的语言”,而艺术家用的则是具有飞散性的艺术作品。“在他头上像曙光般地用希伯来文字母写上‘巴黎’和‘俄罗斯’,以表示他属于三种文化。”[4]精神世界里三种文化的混合证明了夏加尔其时已经完成了文化飞散。通过飞散,夏加尔发现了法国这个巴黎“故乡”,使其最终成为夏加尔文化归属意义上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他的故乡文化也完成了新生繁衍。
对于夏加尔来说,对他人生和艺术最为重要的地域所在是维捷布斯克(故乡文化)和法国(精神与气质),而圣经中的精神、战争带给他的犹太人身份的再次确认和他在欧洲多国的游历也为他提供了诸多文化上的营养。所有这些文化因素并非简单地相加成为夏加尔的家园,而是经过跨民族、跨边界的思考而混合形成的文化世界。夏加尔文化归属上的家园,是覆盖着多个而最终融合为一个的所在。这样的家园观使夏加尔人生和艺术的视野都处于开阔和不断变化的状态,使其带着根在世界文化中旅行,也使他的艺术摆脱了局限于一时一地的“暂时性”而获得持久的魅力。因此,艺术让夏加尔在世界中发现家园。
三
将飞散引申到单纯的艺术层面,夏加尔的艺术风格独特,其作品放到整个艺术史中都具有极强的辨识度。对于夏加尔来说,他的艺术家园就是他充分自觉的艺术个性,而且因为他能够主动地在各种各样的艺术观和手法技巧中跨越边界,从容飞散,其艺术个性不断地丰富,确保他拥有了持续的创新能力和旺盛的创作精力。
夏加尔在十九岁刚开始学画的时候就能够确证那些精致的肖像画所代表的风格不属于自己。在其原创性最突出的巴黎时期(1911年到1914年),夏加尔面对日新月异的艺术革新,固守着自己艺术观的同时又主动地把流行的绘画技法和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混合起来。他对立体派的态度很具代表性。他当时的很多作品如《向阿波利奈尔致敬》和《从窗口看巴黎》,都包含着明显的分析立体主义的手法特色,但他坚称艺术不是学术状态而是灵魂状态。在多年以后,夏加尔虽然谦逊地承认,“我一直尊敬伟大的立体派画家们,我从他们的作品中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却也仍旧没有放弃坚持自我,“我认为,立体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绘画表现的可能性”。[3]59可见,夏加尔在当时不因立体派的主流地位而被同化为“立体主义”画家,然而也积极地在自己的原创风格与革新技法之间进行跨越式的联系,换言之,他将个人的标志性特色用部分立体派的技法翻译了出来。《七个手指的自画像》中,画中画家本人的方形脸庞就是夏加尔在利用似是而非的立体主义方法表达他的心灵感受。这是一种“保守”中的创造,夏加尔的作品因此显示出与众不同又容易被时代认可的艺术特色。
夏加尔对边界的跨越不仅仅表现在对艺术思想、技法的跨越上,他还把自己的艺术从油画飞散到版画、舞台设计、雕塑、陶器、玻璃镶嵌画等各种美术形式中。没有边界能限制他进行艺术表现的自由,而不论哪种艺术形式,都铭刻着夏加尔入木三分的艺术个性,也反映着他丰富的艺术积淀和混杂创新的精神。因此,夏加尔是“无主义”的大师,无成见的艺术表达者。多元的文化背景则作为夏加尔“艺术冰山”潜藏于水面之下的绝大部分,支撑和滋养着水面上的艺术作品的绝美。
四
夏加尔在文化和艺术上都体现出了飞散性,并且两个层面的飞散互相作用,共同成就了他的人生和艺术。夏加尔凭借飞散精神而获得的成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一个处于现代社会氛围里的人,无论是坐上飞机还是打开电脑都无时无刻不在面对各种不同的文化、观点。要做到既不因被同化而失去文化身份和自身的个性价值,也不因恐惧他人而把自己圈在自我划定的边界中,失去丰富家园文化的机会和能力,我们就必须具有飞散的意识。对于艺术家来说更是如此。当下的艺术家要使自己的艺术同时获得现时的成功和长久的价值,就要像夏加尔一样,拥有对自身的民族文化和艺术个性的充分自觉,主动地活跃于跨民族、跨边界的关联中去进行创造。
参考文献
[1] 童明.飞散[J].外国文学,2004(6).
[2] 童明.家园的跨民族译本:论“后”时代的飞散视角[J].中国
比较文学,2005(3).
[3] 邹亚林,沈莹.走进大师:夏加尔[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2:56.
篇9
关键词:源氏 贾宝玉 理想化 悲剧
引言
日本长篇小说名著《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与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都生活在压制人性、摧残人性的封建时代,他们无从发泄,只得把心中的忧愤与积郁泼洒在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塑造出了有血有肉的源氏、宝玉的形象。日本紫式部精心塑造的理想人物――源氏是一个集众美于一身的完人形象,而中国曹雪芹笔下的理想人物――贾宝玉却是一个“偏僻乖张”、“不肖无双”的叛逆者形象。因此紫式部笔下的源氏和曹雪芹笔下的贾宝玉虽然都是作者理想化的男主人公,而两者的形象特征又多有不同。可是残酷的封建制度竟将他们的爱情命运推向同一条不归路,这究竟是何原因?下面笔者将就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日本作家紫式部是出生在中层贵族家庭的女作家,她的大半生是在颠沛失意中度过的。她饱尝了一夫多妻制下女人的痛苦,以一个女性哀怨的目光看人生,以一个女性敏锐的触角去感受世事,因而她不满平安时代贵族阶级的荒生活,但又无力改造或社会,只有在不触动一夫多妻制度下试图为女人们找到一种理想的幸福生活。于是,她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集聚到了她笔下的源氏身上,并通过扩张源氏的情脉,让他建立六条院集聚他一生所结识的众多女人,为自己辟出一条情感发泄的渠道。
中国的曹雪芹少年时代生活在清朝一个显赫的官宦家庭,后遭抄家过着清苦的生活。往日贵族的豪华气派和一旦抄没后的凄惨景象很容易使曹雪芹对人世心灰意冷,但坎坷的人生并没有磨平他心中炽热的感情。因此,曹雪芹建构自己的理想王国是为了追求清雅之境,反对封建文化对人性的戕害,所以追求清雅、逃避污浊的情感取向在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是贯穿始终的。正因如此,贾宝玉对清除了男人浊臭气的女儿国大观园充满了依恋之情。由此,曹雪芹对美好尘世的渴望有了寄托之所。
二、人物形象简述
日本小说《源氏物语》中的源氏是宫廷贵族的典型形象。作者在塑造这一形象时,不惜重墨泼洒,进行多方面的美化,给他们平添了种种优异、超人的特质。在作者笔下,源氏是一个容貌出众、仪态优美、才华横溢、聪明颖悟、风流倜傥、儒雅多情的贵公子形象。他一坠地,就具有“人间少有,清秀如玉”的容貌。七岁时源氏开始读书,学习种种学问。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不仅精通诗书,擅长吟诗弹唱,而且显露出济世治国、辅佐朝廷的政治才能和雍容大度的政治家风度,因而能在朝廷的权势斗争中表现出宽容退让的态度。作者还赞美了源氏的仁慈、博爱、善良、多情,说他“秉性仁慈,德泽普及万民,扶穷济弱,善举不可胜数”,简直是一个满腹菩萨心肠的慈善家。在情场上,他对女人有情有义,是一个始终如一,从不变心的痴情者,“即使对那些不是他所深爱的妇女,也决不轻易遗弃,而总要给以照顾”。就是在他飞黄腾达身居太政大臣显位时也仍不忘旧情,建造了宏大宽阔的六条院,将他一生中有过旧情的妇女都接来共享荣华富贵。
中国小说《红楼梦》里贾宝玉还没出场,王夫人就说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是“一个孽根祸胎”、“混世魔王”,第三回两首[西江月]词更是描绘出世人眼中贾宝玉的“乖异”形状: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曹雪芹用调侃的语调,否定的形象,肯定了“乖张”、“不肖”的宝玉形象,并用这个形象对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念表示了深刻的怀疑。封建社会和皇权思想两千多年来一直支配、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人生导向,致使中国人有一种守恒的心理定势:敬重官位权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读书就是为了做官为宦、谋取权势,这是书香门第以及庶民百姓的普遍心理和人生向往。而曹雪芹经历了宦官家庭的荣华与衰败,不满功名利禄以及仕途经济对人类心理的戕害,就在贾宝玉身上倾注了追求清雅、逃避污浊的情感基调。所以在贾宝玉幼小的心灵里认定了“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他最痛恨“男人的污臭”对女儿世界的侵袭,宝钗、湘云屡劝他“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恨她们“好好一个清净洁白的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并认为女儿一经出闺嫁了男人,“沾染了男人的气味”,就“混帐起来,比男人更可杀了”。因此,贾宝玉对大观园里少女的爱,是把她们看作真(个性自由)善(心灵清爽)美(才貌兼备)的化身,当作人生理想和理想人格加以追求的。
三、主人公的爱情命运
正因源氏与贾宝玉的形象不同,构成他们爱情的纽带也有大不相同的含义。
在日本小说《源氏物语》中,两大政治势力(右大臣和他的女儿弘徽殿及儿子朱雀天皇为一方,左大臣和他的女婿源氏及藤壶中宫为一方)在争夺权势中虽互有消长,但相互倾轧从未间断,而且愈演愈烈,政争也就贯穿了源氏一生的始终。藤壶女御出身皇族,容貌姣好,声望高贵,为人温文尔雅,具有相当的教养和道德风貌,可算得上是贵族社会的理想女性。因她长得酷似已故的桐壶妃子,在十三岁时便被召入宫作了桐壶帝的妃子。藤壶长源氏五岁,做了他的继母。源氏听说她的相貌声音都肖似他的生母,因此常常接近她,从幼年时代起便对她产生了恋慕之情。桐壶帝见他二人如此亲密,也认为“两人作为母子,并无不相称之处”,源氏因而倍加亲近藤壶。天长日久,两人的感情发生了变化,经常幽会,终于在源氏十八岁那年与藤壶发生了关系。后来,藤壶生下了一位皇子,即后来的冷泉天皇。这种关系使藤壶忧惧交集,十分矛盾,她既埋怨源氏的无理行为,又钦佩他的才华。因而,她表面上对源氏采取回避态度,暗地里却情书不断,倾诉衷肠。深受桐壶帝宠爱的藤壶女御被封为皇后,成为源氏再也无法遂心如愿的高贵存在。但是,源氏仍不放过任何机会倾诉衷曲。作者用微妙的笔触略略透出了一点点在复杂环境中藤壶对源氏的恋慕之情。
桐壶帝让位后,朱雀天皇即位,藤壶之子被立为东宫太子,这时,以弘徽殿皇太后为首的右大臣一派以外戚得势。新东宫太子是藤壶与源氏私通而生的不义之子,桐壶帝并不知情。桐壶帝去世后,源氏失去了重要的依靠和保护。藤壶为避免源氏无孔不入的纠缠,使源氏再也无法与她接近以确保儿子的地位便削发为尼。
源氏同右大臣女儿胧月夜幽会,触怒皇太后弘徽殿,为让冷泉院太子免遭不测,源氏审时度势,顺应潮流,主动抽身回避政治纷争,依然决定离开繁华的京都,到荒凉的伴山依水的须磨度过流放失意的岁月。终日焚香膜拜在青灯故佛旁的藤壶,发丝虽断而情思缱绻,暗暗派人送短信诗歌到须磨,字里行间,血泪斑斑。朱雀帝临让位之前,赦免源氏回京都官复原职,冷泉帝即位,源氏晋升为内大臣。他在政治上和藤壶默契地共同辅佐冷泉,实质是生父生母共扶爱子。藤壶去世后,由于长住宫中的僧都的密奏,冷泉帝知道了自己出生的秘密――藤壶在世时倾其性命保守至今的秘密,于是他决定要让位于源氏。由于源氏坚决拒绝,冷泉帝就封他为准太上皇,为他晋升官位,广修府邸。源氏荣华富贵,权倾一时,但其崩溃的危机也已孕育潜存。
中国小说《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由封建贵族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的一个叛逆者,宝黛爱情体现了强烈的反叛精神。在叛逆的道路上,宝玉得到了黛玉的同情和支持,在反封建礼教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感情又得以加深。两个人如饥似渴地阅读反封建礼教思想“移人性情”的小说《西厢记》、《牡丹亭》,厌弃封建社会的利禄功名,鄙视仕途经济。黛玉因从不谈仕途经济之类的混帐话而深受宝玉的敬重。宝黛两小无猜,情意绵绵,纯洁无暇。在宝玉心目中,黛玉决不单纯是“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的绝代佳人,而是心心相印,灵犀相通,有共同理想愿望的知己。来自环境的迫害愈深,愈促使他们之间的爱情坚贞不渝。
在封建社会制度、封建礼教加给妇女的沉重压力下,黛玉对她所追求的忠贞爱情、美满婚姻深感绝望,她悲情难抑,从孤傲的灵魂深处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的哀叹,这悲凉的心声正是对吃人的封建礼教的抗议。黛玉始终没有向她所存在的卑污环境低头妥协。
以贾母为首的贾府统治者们对宝玉无比娇纵,百般宠爱。但是一涉及到宝玉同谁结婚这个关系到贾府根本利益的问题时,他们便残酷无情地对宝玉加以鞭笞,决不肯成全他的心愿。他们明知道宝玉爱的是林妹妹,却硬用卑鄙的手段迫使他与宝钗结婚。黛玉“冷月葬诗魂”,在凄凉、寂寞、哀伤之中含恨与世长辞。宝玉看清了封建贵族社会统治者们的残酷、暴虐、专横、丑恶而与之决断,哭灵之后毅然出走。
宝黛爱情婚姻悲剧,是封建时代的悲剧,宝黛不只是封建家庭的牺牲品,他们的爱情悲剧体现了封建社会、封建礼教的下压迫与反叛者、迫害与反迫害之间的对抗斗争。封建势力的垂死挣扎,最终也没能使叛逆者屈服,这证明了封建贵族社会的必然崩溃已为期不远了。
四、结论
通过对社会背景的分析及粗浅的人物形象比较,可以看出中日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的爱情命运的共同之处,那就是:日本长篇小说《源氏物语》中的主人公源氏出家后郁闷而终,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哭灵后毅然出走。这些也进一步印证了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实现所谓爱情幸福、婚姻美满、自由快乐,而只能上演“牛郎织女”或“梁祝”的悲情故事。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译.源氏物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野岛芳明[日]著、姚继中译.源氏物语交响乐.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
篇10
(一)新媒体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新媒体是与传统媒体相对而言的概念。20世纪30年代,相对于报纸、杂志,广播、收音机作为新媒体迅速发展起来并得到广泛应用,英国广播公司(BBC)与德国宣传部门甚至将此作为最重要的国家宣传手段;20世纪90年代,因特网技术迅速发展起来,并以极快的速度遍布于人们的学习生活中。现在所说的“新媒体”,则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移动终端上的个人化数字技术平台,又称为自媒体。如微博、微信等。因此,新媒体这个概念,相对于不同的比较对象时有着不同的指称。如:“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此处的“新媒体”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将与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相对的所有其他媒体形态统称为新媒体。而本文所指称的“新媒体”,则是以微博、微信为主的移动终端自媒体(WeMedia)信息平台。
(二)新媒体具有更广泛的新特征
新媒体具有与传统媒体完全不同的特征。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新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这样一些特征。“它既能在传播沟通时互动,同时也可对文本解释互动,它的数字化形态意味着媒介文本内容可以和物质载体相分离,这种超文本性可以用超链接的方式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形成网状文体乃至于数字图书馆。人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性与选择的主动性更强,既能迎合人们休闲娱乐时间碎片化的需求,又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互动性表达、娱乐与信息的需要。”也就是说,一方面,相对于传统的纸质媒体,“新媒体”(广义的新媒体)具有数字化、海量性的特性,数字化势必造成信息与物质载体分离的传播态势,进而具有信息海量化和更加公共化的特征。另一方面,相对于网络媒体(主要是网页、论坛、帖子),“新媒体”(狭义的新媒体)具有更加强势的传播动能,且更加个性化(依赖个人)、多样化(主体多样)、动态化(移动终端),尤其是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自媒体,目前为止是最典型最彻底的“新媒体”。
(三)新媒体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要求
新时代的高中生正是这庞大新兴媒体用户的主要成员,他们对新兴事物的接受和应用有着非同一般的敏锐性。同时,世界正在进入“无纸书籍”学习的新时代,电子课本将是未来教育应用的必然趋势。电子书、平板电脑的普及对传统教育工具的替代作用日渐显现,适当地应用新媒体服务于教学已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一方面,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教师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呆板,大多时间都是黑板加粉笔加教材的一讲到底的教学活动。在时代加速进步的今天,教学容量不断增大,获得知识的周期越来越短,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这些都向传统的教学手段提出了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使用,可以为老师提供共享资料的平台,老师可以通过使用电子信息设备布置、批改作业,消息、推送资料以及在线辅导答疑以便及时解疑答惑;学生能够在线自主学习、讨论、提交作业,有利于加强师生或生生间的互动、合作。新媒体固有特性的交互应用,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广泛地聚合教学资源服务于教学。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中学教师,必须主动学习、应用新媒体来更新现有的教学模式,努力搭建新媒体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二、建立新媒体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所谓人文综合教育平台,有两个含义:一是,新媒体平台自身就是一个系统,不仅包括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还包括在此基础之上的各个层次的信息系统。如:学校官方微博——各年级微博群——各年级各班级微博群——班级内部个人微博等。另一方面,该平台并非单方面的纵向系统,而是一个多方面、多层次的新媒体人文教育综合平台,包括各年级——各人文教学群(如教师语文组、政治组、历史组等)——各班各科课程微信群。两方面综合起来(横向与纵向交叉互动),才能成为一个严密的、完整的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一)建立校方微博系统
微博是一种集信息编辑、转载传播、交友互动为一体的自媒体。主要是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上使用,亦可在个人电脑上(“桌面版”)使用。微博摆脱了个人熟人圈子的限制,是一种跨空间、跨交际的即时性信息平台。因此具有非常强大的传播功能。目前“90后”高中生广泛使用的微博有两种:一种是新浪微博,一种是腾讯微博。前者是最典型意义的微博,因此将微博的传播效能和自媒体特征发挥到了极致。前些年,学校对在校生管理最头疼的就是未成年人“网瘾”的问题。这些学生已经形成迷恋网络、不顾一切的心理状态,游离在家庭和学校的边缘,不上学也不回家,这已成为学生管理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学生用手机上网浏览不良信息,尤其是用微博、微信进行社交活动,学校和家长都无法察觉其浏览内容,更不能及时规范其网络社交行为。因此学生的网络行为面临潜在的、巨大的社会风险。对此,学校完全可以通过主动正面信息和规范浏览内容来使新媒体成为学生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建立以学校官方微博与教师管理微博为一体的中学校方微博系统。
中学校方微博系统是以学校官方微博为中心、为起点,以任课教师和管理部门为骨干、为方阵,覆盖到各年级、各班级,从而覆盖到每一个学生的纵向微博系统。其构建步骤(亦即包含层次)是,首先,建立和完善学校官方微博,承担起总的管理和教学任务。在此基础上,建立年级微博账号,各年级组长和任课教师加入,并“关注”学校官方微博成为这一中心微博账号的“粉丝”。其次,通过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覆盖到各个班级。各班级微博账号关注年级微博账号。最后,全班所有学生加入到班级账号中来,互相“关注”互为“粉丝”。这样,就建立起了一个学校——年级——班级——个人的完整的纵向的微博传播体系,成为学校和教师信息的平台。这一平台,在信息通知,传达各种要求,布置学习任务时更方便、及时、有效。在与微信相交织、相配套之后,就能构建一个新媒体人文教育平台、管理体系和新媒体传播矩阵。
(二)建立人文微信号系统
微信是一种依赖于个人交际群体(即“熟人”圈子)的完整信息平台。目前广泛采用的就是腾讯开发出来的微信。微信在很多方面具有微博不可比拟的优势,甚至能够完成网上商业交易和银行理财业务。建立微信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根据智能手机“电话簿”中的熟人圈子开通,通过认证相互加入;一种是通过“QQ”号码中的“好友”圈子开通,通过认证相互加入。因此,微信受个人交际群体和熟人圈子的限制,不能像微博那样任何人都可以“关注”成为粉丝,继而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反过来讲,微信对信息的接受者具有限制和过滤的功能。公共微信号推出的文章,以及“熟人”、“朋友”转载、发送的文章,都是可以用来研读、细看的详细信息。一般来讲,都非常具有可读性,借助于圈内人士的品味、专业和深度,可以发现很多文章具有相当的专业性和严肃性。因此,微信既可以信息同时也可以研读各类经典文章。微信号群体一般来讲是横向的,多面的。学校建立微信号系统,分为两个向度:第一,可直接以各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为建立主体,相互认证成为“圈内人士”,的文章可以相互阅读和转载。在此基础上,班主任要求全班学生加入;任课教师也要求全班学生加入。前者主要用来管理,亦可以相关的阅读材料。后者主要用来进行课程教学。再与微博相交织、相关联,就建立起了微博——微信这个非常有效能的“新媒体”矩阵。第二,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可以“订阅”具有经典文章等内容的微信“公众号”。这些公众号一般都具有相应的定位、主题和专业。一般都是每日更新、及时推送。里面相当多的内容可用作教学内容与扩展阅读材料。教师在订阅这些公众号之后,可将这些文章根据需要转载,并有选择性地发送至接受者。
(三)微博与微信平台矩阵
微博微信作为新媒体,优点突出,但也同时存在各自的缺点。反过来,两相结合,就能发挥出强大的传播功能,是一个非常方便、及时、丰富的人文教育平台。微博由于受到字数(140字)的限制,不能全面涵盖所有内容,只能发最基础的内容,无法推送详细内容。因此只能是完整信息的断面和碎片,往往使信息具有蒙蔽性(假信息,如谣言)。因为短短140字无法详细了解事件和信息的来龙去脉。同样地,相对于微博,微信受到“熟人圈”的限制,传播速度和受众规模要低于微博。因此,微信与微博二者结合,就可以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实际上,当全班学生集体加入教师(年级组长、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微博账号和微信号之后,微博与微信就关联起来了。但需要教师在进一步管理和使用的过程中将之融合,主动发挥教育功能。一句话,微博作为消息模式,微信作为详细信息平台。这样,就使两相作用的新媒体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教师可将通知、思考题、课后复习提纲、课前预习范围等简要地在微博上,告之所有学生。详细阅读内容和相关文章,教师可将制定地址链接到微博上,学生可直接点击阅读。亦可通过微博告之学生,阅读教师的微信号中转载的文章。这样,就完成了通知、要求与内容、阅读的配套。与此同时,一个完整的新媒体教育平台就完成了,也就是微博——微信新媒体信息平台矩阵。
(四)人文综合教育平台
这个信息平台矩阵是一个人文综合教育平台。所谓综合,分为三层意思:一是新媒体综合平台(新媒体矩阵)。上文已经阐述,不再赘述。二是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兴趣阅读综合平台,课堂教学内容与课外兴趣阅读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三是课程综合平台。起码来讲,语文、外语、历史、政治等课程教学和阅读内容,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管理、推送、布置、考核。
三、在综合教育平台上推进语文经典阅读
在综合教育平台上进行经典阅读,是非常方便的。中学语文教育要主动采用“新媒体”的教育方法和技术手段。目前,以笔者所在学校的试点效果来看,这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很好的平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按课标要求,高中在必修课程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50万字。新媒体数字技术矩阵极大地有利于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便捷有效地阅读和学习经典作品。下面,笔者就以担任的课程为例,简述语文经典阅读的过程和心得。
(一)微博作为消息发送模式
以微博作为消息发送模式,在微博上阅读任务和所在地址。中学语文教师每天都把当天的课堂教学纲要以最简短的语句发送到微博上,给出学生课后温习的大致范围;然后以多个消息模式把重点难点和思考题连续发送,要求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完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在微博上布置每天的阅读任务的同时把经典作品通过微信推送给学生阅读。如:在必修五进行《三国演义》阅读之初,在高二年级微博号上这样一道试题(思考题):“《三国演义》‘赤壁大战’那一段中,黄盖率领小舟去诈降,请问,他在第几只小船上?”要求学生阅读原著,找出答案,在语文课上交流答案。一石激起千层浪,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未读或是略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都有快读之而解答案的急切,这样一本古典名著便在微博的轻轻撩拨下拉开了品读的序幕。在此基础上,再在微博上阅读任务,引导学生读经典、研习经典。在必修一名著导读板块,高一语文备课组在高一年级微博号上向学生明确提出学习目标及要求:阅读小说《大卫•科波菲尔》完整版,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要求了解、记忆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相关知识以及对本书相关的评价,理清小说的主要情节,分析重要人物的形象,弄清楚主题等。阅读时间为9月1日至10月30日。语文组微博号将相关的资料以链接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供学生阅读、参考、整理。以此为例,语文必修的其它必读名著《论语》《巴黎圣母院》《家》《高老头》《红楼梦》《堂•吉诃德》《三国演义》《谈美》以及莎士比亚戏剧,以两年为期限,以学期为阶段,在指定的微博、微信上富有针对性的、有序有效的完成对这些经典的品读研习。
(二)微信作为经典品读平台
微信作为经典品读平台,推送语文经典和接收反馈信息。教师在微博上以消息模式布置每天、每阶段阅读任务的同时,在微博中将有关微信号与经典作品所在的地址复制发送至微博上,从而将微博与微信关联整合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在微博上以消息模式公布学习任务和阅读篇目,同时指定微信地址或提供微信平台地址链接;学生在指定的微信号上打开某一期的指定篇章,完成阅读。并将反馈信息发送至指定收集者(如课代表)那里,由该人完成收集整理编辑,集中发送到任课老师的微信上。结合学生对微信的阅读习惯和依赖程度,全部经典阅读内容,都可以通过微信人文经典平台让学生课后阅读。该微信平台可通过教师微信好友圈为核心建立,“订阅”和“关注”相关微信号(包括公众号与个人号)。以上经典内容、经典作品以及经典导读、评论、译文,都在微信号推出的内容中。语文组老师主要关注这样一些微信号:“名著联播”(mzlb999)、“名著阅读”(aiyuedu2013)、“国学烧卖”(gxsm99)、“中国文学”(zhongguowenxue888)、“绘考点名著——高考版”(ghkdmz)、“读诵经典,感受文化”(lunyu100-suzhou)、“湖北高考网”(hbzkw_gk)、“高考语文”(gaokaoyuwen)等,作为推送经典文章地址。学生亦可自己“订阅”和“关注”其他一些微信号,通过该微信(公众号、个人号、杂志号),主动学习。在此基础上,学生可同时通过微博、微信与教师、同学甚至作者互动。特别是微信发起群聊的功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互动、师生互动,为师生合作探讨、研习解惑提供了一个良性的操作平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课外读物主要有:“文化经典著作,如《孟子》《庄子》等。小说,如鲁迅《呐喊》、茅盾《子夜》、列夫•托尔斯泰《复活》、契诃夫短篇小说等;诗歌散文,如泰戈尔诗、鲁迅杂文、朱自清散文等;剧本,如《雷雨》、老舍《茶馆》等;语言文学理论著作,如吕叔湘《语文常谈》”等。这些经典作品都能够在相关的微信号(公共号)中找到。教师只需要将其内容归类、关注收藏就可以了。偶有少数作品一时难以寻得,教师可在自己的微信号中转载、编辑、,制定学生阅读。
(三)学生经典阅读效果检测手段
新媒体教育平台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完成教师教学任务等方面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基于新媒体自身的特点,教师和家长都不能即时陪同、监督和规范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效果。因此,查验、考核学生的经典阅读情况和程度,就成了必要的手段。
1.课堂检测与当面查验
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检查,包括课前检查、课中提问、课后抽查等方法。课前三分钟在科代表的组织和安排下,同步检测前一天的阅读任务,老师就存在的问题及时订正和补充,并再次加以强化;上课过程中老师需随时引导,最大限度的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只要是与经典阅读有关的内容随时提问检验,比如在上《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林黛玉进贾府》这些篇章时,就可以同步检测学生对“名著联播”微信平台、“高考语文”微信号和语文组微博号上都有的相关内容和链接的《论语》《孟子》《荀子》《红楼梦》的阅读情况及程度;课后抽查主要针对课上查验存在的问题及部分同学阅读不深入的情况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检测。通过教师布置任务——学生阅读完成任务——老师课堂检测、当面查验,规范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同时也避免了“新媒体”平台经典阅读的形式化,从而推进了学生对经典的深入阅读。
2.研究学习和个性表达
当然,诸多的经典作品仅仅依靠课堂的检测和老师的当面查验,是不能完全满足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研究和探讨的。这就需要学生信息反馈与自主讨论两个模块来加强巩固学习效果。前者主要是要求学生转发甚至是同步评论、发表心得感悟,并要求各科代表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情况做记载、统计,并且及时将情况反馈给任课教师,相较传统的作业布置、查阅方式,既便捷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但学生有没有按质按量完成、有没有达到阅读经典的效果,是不是流于形式,这就需要老师及时查验。后者主要是学生在这个平台上的通过发表评论心得和信息反馈互动,在相互质疑和探讨中提升自己的阅读鉴赏能力。笔者所在的学校主要是结合新课改的“研究性学习”板块来进行“新媒体”教育平台之语文经典阅读的深入研究。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班级为团体,以微信号(公众号)中的内容为研究对象,以学期为期限,提交讨论内容研究方案给指导老师,在学期末以论文的形式在微信上展示研究成果。其中《小谈贾琏》、《关羽之死》、《<围城>的修辞研究》、《<西游记>趣谈》、《有趣的老头——庄子》、《略谈梁山好汉排名》等研究成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通过研究性学习和新媒体教育这个平台,学生在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中培养兴趣、自主研究,能真正做到深入经典,推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收到了良好效果。
3.笔试测验考察阅读效果
笔试测验学生经典阅读效果,是最严格、最规范的一种检测方式。一方面,考试是教师教学成效自我检测的手段,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知识是否掌握的最直接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学名著阅读是近几年来新增的考点,湖北卷从2012年开始,名著导读的考查是必考内容。有鉴于此,教师就语文经典作品内容命题,督促学生学习并通过学生答题的情况了解和统计学生经典阅读效果。教师命题还需要与高考大纲考点与语文阅读能力相结合,富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检测学生的语文学习。有时亦可直接以往年高考语文真题来作为考试题目,以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毫无疑问,这些真题(或模拟题)的题眼、题肢相关内容,在此之前就要求学生在新媒体平台上学习过。
如:“简述《红楼梦》中贾珍请王熙凤到宁国府协理秦可卿丧事的原因和过程。(5分)”该题出自2009年福建卷高考真题文学名著阅读第7题。在名著经典阅读模拟测试中,没有在综合教育平台上进行经典阅读的2013届学生考试通过率仅58%,而在综合教育平台上进行经典阅读的2014届学生考试通过率达到了95%。这个考题在微信号“绘考点名著——高考版”(ghkdmz)2013年12月30日这期中推出,老师指定并要求学生阅读后完成答题,并且参照参考答案完善自己的答案。与此同时,与本考题相关的内容“王熙凤协理宁国府”也在微信号“名著联播”(mzlb999)的《红楼梦》联播中第59期、第60期、第61期、第62期中推出。学生订阅了以上这两个公众号,通过反复阅读这些经典篇目,逐步掌握了相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本题笔试检测的2014届学生,仅有少部分同学出现要点不全导致失1分的情况,完全杜绝了以往无法动笔的情况。通过这一系列的新媒体数字技术矩阵教学,极大地促进了高中生在短时间内便捷有效地阅读和学习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