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生活垃圾分类的实施方法

篇1

根据《关于推进全南县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的通知》文件精神。我镇严格按照县级方案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2020年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领导重视,健全组织

我镇的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得到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注,镇领导多次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做出指示。镇政府成立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镇长,副组长为分管该项工作的副镇长,成员为节能办工作人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生活垃圾分类日常工作。

二、编制实施方案

镇节能办把垃圾分类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编制健本单位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在6月19日已经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厢镇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实施方案》,已按要求上报县公节办。

三、完善分类设施

镇党政办在7月份已按要求配置分类垃圾容器,其中在镇政府食堂配置了1个四分类垃圾桶,在镇政府大院配置了9个三分类垃圾桶,在镇政府各办公室配置了20个二分类垃圾桶。在镇政府设置了两个分类投放点,在投放点张贴了分类投放点应配套设置分类投放指引宣传单,内容与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指引一致。

四、严格分类投放

镇政府严格按照分类及处置要求投放本单位的生活垃圾,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台账,据实记录本单位生活垃圾种类、数量及处置等情况,并且建立信息公开公开制度,定期公示垃圾清运量。镇政府在政府大院设置1处集中投放点,投放时间为每天早上8点30到中午12点。

五、开展宣传教育

节能办积极整合各类宣传资源,利用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形式,大力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传工作,编制分类指导手册,加大生活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频次和覆盖面。积极引导干部职工关注“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助手”微信公众号,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参与垃圾分类知识竞答活动,线上线下相互配合。利用各村新文明实践站平台向群众宣传生活垃圾分类知识,在各村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讲。

镇节能办在6月26日全镇干部职工大会上组织全体镇干职工对生活垃圾分类的学习培训,通过培训干职工掌握垃圾分类投放方法,提高分类准确率。

篇2

竹框是其他垃圾

其他垃圾:危害较小,但无再次利用价值,如建筑垃圾类,生活垃圾类等,一般采取填埋、焚烧、卫生分解等方法,部分还可以使用生物解决,如放蚯蚓等。是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剩余下来的一种垃圾。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要求在全国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19年6月,住建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垃圾围城,迫在眉睫

根据环境保护部的统计信息显示,2015年全国有246个大、中城市公布了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这些城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总计约为1.86亿吨。而这个数字也只是“冰山一角”,据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2010年统计,我国每年生活垃圾产生量约达4亿吨,且城镇生活垃圾还在以每年5%至8%的速度递增。

在公布相关信息的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的生活垃圾产生量“毫无悬念”地位于前列;此外,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城市同样产生着大量的生活垃圾。

随着“垃圾围城”问题的日益严重,垃圾对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公众身体健康的危害已经显现。我国在垃圾清运、处理能力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缺口,部分城市对于生活垃圾甚至仅仅是在市郊露天堆放,对大气、土壤、水体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居民健康。

值得关注的是,“垃圾围城”不仅是城市病,而且正在向农村地区蔓延。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日益增多,相关研究表明,农村平均每人每天产生生活垃圾0.8千克,按照2015年底全国6亿农村常住人口测算,我国每年产生农村生活垃圾1.75亿吨。同时,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全国58.8万个行政村中,实行生活垃圾处理的仅21.8万个,且大量的农村生活垃圾只是简单地一埋了之或一烧了之。

垃圾分类,举步维艰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宝贵的自然资源得到重复利用。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早在2000年,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就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然而十多年过去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的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效果。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公众的公共意识有待提高,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新习惯、新素养,公众需要在生活中不断适应、反复习得,才能内化为一种素质,外化为一种习惯;另一方面,在推广垃圾分类的过程中,政府也需进一步有所作为,引导、帮助公众养成垃圾分类意识。现阶段,尽管很多地方都推出了相关的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但依然存在有法不依、执法主体缺位、执法程序不规范等问题,导致执法力度不够。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谈到垃圾分类的话题,很多人可能会想到日本,日本用了40多年的时间将垃圾分类的方法逐步细化,目前可以说是已经把垃圾分类进行到了“极致”。日本的垃圾分可燃、不可燃、资源垃圾等类别,其中资源垃圾又细分为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等,家中的各类生活垃圾会在每周的不同日子里进行回收。日本各地对垃圾分类的具体规定稍有差异,但基本上都细分到10种以上。

从幼儿园开始,日本的学校就会教孩子识别商品包装上的各种符号,了解这些包装分属哪类垃圾以及如何丢弃,并请家长督促孩子们实践垃圾分类,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习惯。除了宣传教育之外,法律规范也是重要的一环―日本的《废弃物处理法》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者最高可被处以5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60万元)。在日本很多地方的街头还贴着宣传画,警告不法丢弃垃圾者可能遭到何种处罚,并要求公民如发现乱丢废弃物者,立即向有关部门举报。

看似烦琐的垃圾分类,给日本带来了丰厚回报。通过垃圾分类,日本年处理垃圾量大幅减少,有效地解决了“垃圾围城”的问题。垃圾分类后,可再生资源被分类回收,不可再生的垃圾则被埋藏或焚烧发电,例如电子产品会被解体以回收其中的贵金属等可用资源,废弃食用油被加工制成生物燃料。

国家发力,推进治理

近日,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部署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目标是到2020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类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按官方计划,全国将有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同时,将制定居民生活垃圾分类指南,引导居民自觉、科学地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并加强生活垃圾分类配套体系建设。

此外,《方案》中要求,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城市要于2017年底前制定出台办法,细化垃圾分类类别、品种、投放、收运、处置等方面要求。《方案》提到了三个分类: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

篇4

一、课程背景

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以及垃圾分类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已有很多一线城市如上海、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已经开展了垃圾分类试行工作,而上海更是自2019年7月1日起在全市推行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措施,生活垃圾分类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环保措施和资源可回收处理的重要途径,为解决城市环境污染和垃圾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天津市城市管理委印发了《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了垃圾分类的目标、任务分工等,要求以提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总目标,深入推进垃圾不落地和生活垃圾分类,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促进天津垃圾分类工作的顺利进行,培养学生自觉进行垃圾分类的意识,树立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资源回收意识,将垃圾分类教育从初一学生抓起,专门为初一学生开设了垃圾分类课程。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将当前垃圾分类知识系统地教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垃圾分类的优势,培养学生自觉分类意识,并从自身做起,为家人做好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带动家人都树立良好的垃圾分类意识并能够自觉实践,为天津市垃圾分类的推广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课程学时

根据学校要求,本课程一学年共4课时,其中每学期2课时,学期开学第一课1课时,期中后1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四、辅助教材

本课程所用辅助教材为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编写的《天津市中小幼垃圾分类知识教育读本》。其他教学材料由任课教师自行搜集使用,主要包括多媒体音视频、彩色画笔画布以及其他对教学具有辅助作用的材料。

五、课程内容

由于教学时间安排并不集中,课程穿插在学期的教学中,因此本课程所设置的教学内容应该既有一定程度的独立性,但同时也要有内在的连贯性,将本课程视作一个各部分有机组合的教学整体来看待。基于以上考虑,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设置为以下几个部分。

第一,垃圾分类基本知识。

垃圾分类是针对生活垃圾而言的,与其相对的是工业垃圾,工业垃圾则不在目前垃圾分类的范围里。生活垃圾指单位和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分类指按生活垃圾的不同成分、属性、利用价值、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不同处理方式的要求,分成属性不同的4种,分别是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可回收物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其他垃圾(上海称干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纸巾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及尘土、食品袋(盒)。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厨余垃圾(上海称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6~0.7吨有机肥料。有害垃圾含有对人体健康有害的重金属、有毒的物质或者对环境造成现实危害或者潜在危害的废弃物。包括电池、荧光灯管、灯泡、水银温度计、油漆桶、部分家电、过期药品及其容器、过期化妆品等。这些垃圾一般使用单独回收或填埋处理。

第二,垃圾分类的优势。

垃圾分类是对垃圾收集处置传统方式的改革,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人们面对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和环境状况恶化的局面,如何通过垃圾分类管理,最大限度地实现垃圾资源利用,减少垃圾处置的数量,改善生存环境状态,是当前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迫切问题。垃圾增多的原因是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项消费增加了。据统计,1979年全国城市垃圾的清运量是2500多万吨,1996年城市垃圾的清运费是1.16元/吨,是1979年的4倍。经过高温焚化后的垃圾虽然不会占用大量的土地,但它投资惊人,难道我们对待垃圾就束手无策了吗?办法是有的,这就是垃圾分类。垃圾分类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重新变成资源。

垃圾分类处理的优点如下:

①减少土地侵蚀

生活垃圾中有些物质不易降解,使土地受到严重侵蚀。垃圾分类,去掉可以回收的、不易降解的物质,减少垃圾数量达60%以上。

②减少污染

中国的垃圾处理多采用卫生填埋甚至简易填埋的方式,占用上万亩土地;并且虫蝇乱飞,污水四溢,臭气熏天,严重污染环境。

土壤中的废塑料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抛弃的废塑料被动物误食,导致动物死亡的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回收利用还可以减少危害。

③变废为宝

中国每年使用塑料快餐盒达40亿个,方便面碗5~7亿个,一次性筷子数十亿双,这些占生活垃圾的8~15%。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柴油。回收1500吨废纸,可免于砍伐用于生产1200吨纸的林木。一吨易拉罐熔化后能结成一吨很好的铝块,可少采20吨铝矿。生活垃圾中有30%~40%可以回收利用,应珍惜这个小本大利的资源。 大家也可以利用易拉罐制作笔盒,既环保,又节约资源。

而且,垃圾中的其他物质也能转化为资源,如食品、草木和织物可以堆肥,生产有机肥料;垃圾焚烧可以发电、供热或制冷;砖瓦、灰土可以加工成建材等等。如果能充分挖掘回收生活垃圾中蕴含的资源潜力,仅北京每年就可获得11亿元的经济效益。可见,消费环节产生的垃圾如果及时进行分类,回收再利用是解决垃圾问题的最好途径。

总之,垃圾分类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垃圾分类后被送到工厂而不是填埋场,既省下了土地,又避免了填埋或焚烧所产生的污染,还可以变废为宝。这场人与垃圾的战役中,人们把垃圾从敌人变成了朋友。

因此进行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的效益。

第三,垃圾分类具体措施。

①树立垃圾分类的观念。

广泛开展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和倡导工作,使消费者树立垃圾分类的环保意识,阐明垃圾对社会生活造成的严重危害,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意义,呼吁消费者积极参与垃圾分类。同时教会消费者垃圾分类的知识,使消费者进行垃圾分类逐渐成为自觉和习惯性行为。

②改造或增设垃圾分类回收的设施。

可将一个垃圾桶分割成几个隔段或建立几个独立的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应逐步细化。垃圾分类搞得越细越精,越有利于回收利用。可以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回收玻璃、纸、塑料和金属类包装垃圾、植物垃圾、生活垃圾、电池灯泡等特殊的垃圾。垃圾桶上必须注明回收的类别和简要使用说明,指导消费者使用。垃圾桶也可以成为企业广告的载体,企业可以承担制作费用。

社区回收站可由社区物业或居委会负责管理,建立现代社区的垃圾经营和回收服务功能,使垃圾回收成为其创收的途径,贴补消费者卫生保洁费用的不足。政府可实行减免经营税的倾斜政策,来调动社区的管理积极性。新建小区更是要合理规划垃圾回收站,逐渐成为审批和验收的必备条件,强化新型社区的综合功能。

③改善垃圾储运形式。

对一些体积大的垃圾,应该压缩后进行储运。尤应注意的是,要对环卫局的垃圾回收车进行分隔式的改造,分类装载垃圾。充分发挥原有垃圾回收渠道的作用,将可再生利用的垃圾转卖到企业。另外,建立垃圾下游产业的专门回收队伍,由厂家直接回收,实现多渠道回收,引入价格和服务的竞争机制,以此提高他们的服务质量和垃圾的回收率。

④实行家庭短期收集,定期分时段分类回收

可以将垃圾分类一星期内暂时由家庭保管,环卫每天早晨收集容易腐烂的菜叶等餐厨垃圾,每天中午收集可以回收利用的垃圾,中午收集建筑垃圾,晚上收集其他垃圾。社区或物业管理部门定期对新来户上门指导或发宣传册,让居民都知道如何垃圾分类。有条件的地方,还要定期播放学习国外环保收集垃圾的视频,提高本地区居民的素质,养成爱护环境就是爱护自己的习惯。

第四,师生讨论:垃圾分类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对于垃圾的分类处理是十分不规范的。人们对于垃圾分类的意识本身就比较淡薄,因此对于后期垃圾的分拣和运输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与阻碍。做好垃圾分类工作需要提高全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普及环保知识。

①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建议市园林环卫部门和媒体和邮政局合作,通过开辟专栏、水电费对账单、台历和幸运卡等公益广告宣传等方式,长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

②在市区公共汽车站候车亭宣传栏、多条市区主要路段灯杆等处设置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

③利用环卫作业车辆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的宣传,在所有环卫作业机动车辆车厢制作垃圾分类宣传图案,喷刷垃圾分类宣传标语。

④在相关学校、小区进行巡回展,进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宣传巡回展。

⑤向中心城区市民和试点单位派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宣传单张和小册子。

⑥建立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强化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下,成立多个垃圾分类管理部门,在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推动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第五,垃圾分类宣传标语及海报制作。

班级分小组讨论确定学校及天津垃圾分类标语,并在此基础上制作垃圾分类宣传海报。选择优秀的作品进行班级展示,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年级和学校进行专栏展示,以期在学校范围内促进学生对垃圾分类知识的了解,逐步培养垃圾分类意识。

六、课程重难点

本课程的重点在于学生能够掌握垃圾分类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的一些生活垃圾的分类归属,能够正确地进行垃圾分类。另外,本课程还要求学生们能够逐步树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在平时生活中能够尽自己所能地做到垃圾分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家人了解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带动全家人一起做好垃圾分类,为保护环境和促进资源回收利用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本课程的难点在于树立培养垃圾分类的自我意识,能够在平时生活中主动地去行动,把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践中。这是本课程最重要也是最具有挑战难度的方面。

篇5

关键词:家庭小区结合;国民经济效益;企业经济效益;模式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X1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66-03

1引言

一些发达国家较早就开始关注垃圾分类问题并取得很好地分类效果。在日本,垃圾以家庭为单位分成可燃烧与不可燃烧垃圾,并分别在指定的时间,用指定的塑料容器或半透明的垃圾袋装好后丢弃到指定的垃圾站[1]。在德国,生活垃圾则在居民家中实施分类,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居民根据不同成分垃圾的利用及处理途径,对其进行科学分类、收集,利用“三桶系统”和储藏容器,实现垃圾分类收集、分开处理[2]。德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后,到90年代,玻璃的回收量已达到其产生量的50%,纸张的回收量达到其产生量的41%,塑料的回收量达到其产生量的5%,纸板的回收量达到其产生量的1/3[3]。在美国为了减少垃圾进入填埋场,当地政府推行多项回收和减少产生废物的计划,其中包括源头减量,改变垃圾回收价格,路边进行回收等[4]。

我国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以卫生填埋为主,但并没有先分类再填埋,导致许多可回收资源浪费。在美国,为鼓励居民多进行分类,竞选活动通常会涉及到以社区为单位的相关分类项目[5],但目前我国并没有订制关于垃圾分类的实施方案,虽然一部分拾荒人员和废品收购站在一定程度上对垃圾中可再利用部分进行了分拣,但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另一方面,我国鼓励民众自主进行垃圾分类,如在街上设置分类垃圾桶,但由于我国分类知识普及度不高,且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支持,同时分类垃圾桶的垃圾没有分类回收而是混合在一起进行回收,导致分类垃圾桶基本没有起到作用。

当然也不能完全照搬他国的分类方式,要求国民将垃圾细分成十几种,而是需要一种更贴近大家生活的分类方式,简单方便并能让居民体会到分类对生活产生的益处,同时要鼓励企业及政府投入到其中,加大号召力及实施力度。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提出了家庭-小区相结合的分类回收模式,并通过对该模式产生的社会环境效益及企业经济效益做相关分析,来探讨该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

2家庭-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的参与可行性

2.1家庭-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

根据重庆市镜园小区生活垃圾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一种简单的分类模式,详见图1。

2.2家庭-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参与可行性

本项目在重庆市九龙坡镜园小区内进行,此次家庭-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是基于居民的自愿合作,要求居民将生活垃圾简单地分为干、湿两类,通过问卷调查,有83.4%的居民在无偿条件下愿意参与到垃圾分类活动中,而有偿条件下为89.3%,说明如果在实施初期给予居民一定的物质奖励将能加强居民的分类意识,提高分类意愿,居民粗分类的展开是具有可行性的。

居民进行粗分类后需要依靠相关企业进行后续的细分类,即将干垃圾中的可回收部分进行分选,这就涉及到分选技术设备问题。在2013第二届中国(南京)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与设备展览会上,不乏一些日常处理设备,如利用风选和磁选将垃圾中的塑料、纸制品、金属等从中分离的设备,有将餐厨垃圾中油水分离的设备,也有将厨余垃圾搅碎、离心、脱水及压缩的设备等等,展会上的许多设备都具有体积小,处理量大等优点,完全能满足小区内进行细分类的要求,从技术层面上来说该模式也是具有可行性的。

3家庭-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模式的经济可行性

3.1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3.1.1国民经济效益评估

对该小区生活垃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收集分拣,根据《中国环境评价报告》(2012年)中指出我国的生活垃圾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以该增长率作为参考,对小区5年内生活垃圾总量及可回收部分的重量做一个估算,详见表1、表2。

通过对相关数据进行国民经济效益进行估算。

(1)可回收垃圾产生的经济效益。根据重庆市当时对可回收部分的回收价格及表2相关数据,得到纸类收益131328元,塑料类172805元,金属类28006元,玻璃类143956元,共计47.7万元。

(2)因垃圾量减少而节省的费用。由于湿垃圾的含水率达到90%,经过处理的湿垃圾体积及重量将会明显减少,从而降低了运输成本和处置成本。现有技术可让湿垃圾的脱水率达到50%左右,根据表1,5年内湿垃圾经处理重量可减少1163.7t,据调研,干垃圾经过分拣重量减少328t,重庆市九龙坡区每吨垃圾的运输过程中的运输和处理费用为80元/t,垃圾处理站的费用为68元/t,所以5年内因垃圾量减少而节省的费用为22.1万元。

(3)垃圾分类后续处理节省费用。由于将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并对湿垃圾进行脱水压缩处理,使垃圾成分相对简单化,后续处理更为简单,据有关研究结果,后续处理可以节省的费用P=20元/t,垃圾经过分拣后垃圾总量为2964t,再经过脱水垃圾总量为1800.3t,后续可节省费用为3.6万元。

(4)固定总投资折旧费用。为方便居民将干湿垃圾分类投放,需要配备垃圾桶,根据小区规模,5年中购置垃圾桶总费用为20625元。小区每年需对保洁及分类人员提供劳动护具及工具,每年的费用为2000元,则5年共投入1万元。同时在小区里设置一个生活垃圾处理设备,设备价格为7.5万元,使用年限为五年,则垃圾处理设备折旧费用为7.5万元。且五年的电、水费等经估算需5000元。

根据上述数据可知,生活垃圾干湿分类处理后产生的国民经济效益为65.4万元。

3.1.2国民无形效益分析

以上是从经济层面对垃圾分类所产生的效益分析,而在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后,对社会产生的无形效益也不容忽视。例如,生活垃圾经过源头分类后,垃圾总量是减少,可回收部分的再利用则减少了对现有资源的浪费,减少了焚烧的垃圾量,减小了焚烧过程对大自然带来的污染,同时资源消耗的减少能为我们营造一个更良好更健康的生活环境。总的来说生活垃圾源头分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改善。

3.1.3国民经济效益分析

通过以上对国民经济效益的评估分析,可知如果采用家庭-小区相结合的垃圾分类模式,5年中将会带来的国民经济效益为65.4万元,同时带来巨大的无形效益。政府可以将这部分的经济效益转移到推动分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鼓励企业及居民投身到分类进程中,相信将会带来更大的国民经济效益及无形效益。

3.2企业回收经济效益分析

3.2.1企业回收经济模式

现针对提出的家庭-小区回收模式,在鼓励居民能够配合的提前下,更需要相关企业或单位的共同参与,以获得更有序更高效的效果。但企业的运营模式都是建立在盈利基础上的,如在家庭-小区模式的回收过程中,企业通过回收可再利用部分再进行出售,减少垃圾清运量从而减少油费等因素来形成一个良性发展的盈利模式,相信不少企业会参与其中。本文将从最基本的收支模式来分析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后是否会对企业产生经济效益,即企业收益=总收入-总支出。

3.2.2企业总收入

本文3.1.1的(1)部分中对此部分做出了说明,企业通过回收生活垃圾有再利用价值的部分,所产生的经济收益是47.7万元。

小区入住居民为1784户,居民每年须向物业缴纳物业费,物业费中的卫生费则是保证小区垃圾清理处置的费用来源,现根据重庆相关水平,每户每月所缴纳的卫生费大约为6元,则五年所收取的卫生费为64.3万元。综上所述,企业在五年内总收益为47.7+64.3=112万元。

3.2.3企业总支出

在企业或物业针对生活垃圾源头回收如不考虑湿垃圾的处理,只是针对垃圾干湿分类并将有回收利用价值的部分分离出来,那么主要的支出为设备投放及聘请员工的费用。

其中设备投入在3.1.1的(4)中以做出说明,为11.1万元。员工工资根据现小区配备的6名员工,每名员工的工资为1500元/月,外加福利300元/月,年底年终奖3000元。则五年6名保洁员的工资总费用为73.8万元。

由于垃圾分类后垃圾总量不会明显增多,所以清运人员的数量不需要增加,但需要专门的分类人员将可回收部分分类回收。在本次研究中,通过调研估算得到需增加2名分拣人员,五年的工资为29.4万元。可知企业如不对湿垃圾做另作处理,则五年的总支出114.3万元。

根据上述分析,企业总收入为-2.3万元,即企业或物业只是单纯的将干垃圾分类出来,5年后企业将会亏损2.3万元。

3.2.4企业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以上的数据分析,可知企业如果投入到家庭-小区相结合的垃圾分类模式中,且不对湿垃圾做其他处理的条件下,企业五年将会亏损2.3万元,并且实际操作过程比本文假设情况更为复杂,企业的亏损将远远不止2.3万元。所以只是单纯地依靠企业单独参与到小区里的分类中,将会给企业带来亏损,从而导致没有企业愿意参与其中。如果政府能对此项目进行经济及政策上的支持,相信将有不少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会投入到这项极具深远意义的项目中去。

4结语

通过以上对家庭-小区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分类模式的经济分析,本文得到以下结论:通过对该模式的企业经济效益分析,看出如果企业单独参与到分类项目中,五年后企业至少会亏损2.3万元,将没有企业愿意参与其中,即该模式不具可行性。通过对该模式的国民经济效益分析,5年中将会带来的国民经济效益为65.4万元,同时带来巨大的社会无形效益,从国民经济层面来说是,该模式具有可行性。如果政府能将相应的国民经济效益转接到企业中去,并能出台相应的法规加以保证实施的力度,鼓励企业及居民参与到该项目中去,家庭-小区相结合的生活垃圾分类这个既能产生经济效益,又对环境具有深远良好影响的模式,将具有美好的前景及可持续性。

致谢:在此要特别感谢重庆市九龙坡区西城镜园小区的观江物业,业主委员会、老科协及九龙坡区环卫所对本次生活垃圾分类试点项目的支持与帮助。

参考文献:

[1] 北京市政府赴日本考察团.日本东京都垃圾管理经验与启示[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0(1):74~77.

[2] 罗仁才,张莹.德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法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26(7):30~31.

[3] 徐海云,黎青松,翟力新,等.高级管理人员赴欧洲技术考察报告[J] .环境卫生工程,2001(1):39~44.

篇6

【关键词】房地产 施工 固体废弃物 分类 管理

我国房地产开发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房地产开发在工程建设阶段大量消耗资源、影响环境,国家积极倡导实施绿色施工1。在施工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有效管理和处置是体现绿色施工的重要方面。

1、施工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分类

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分类是实现固体废弃物有效管理、合理处置的前提,能够针对不同类别的固体废弃物提出不同的减量化、资源化措施,采取不同的收集、储运和处置方法。

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主要包括生活垃圾、粪便、危险废弃物和建筑垃圾,其中建筑垃圾占固体废弃物数量的绝大比例。

1.1 生活垃圾

施工过程是大量人员参与的过程,有人参与则必然产生生活垃圾。虽然与建筑垃圾相比占比不大,但是由与现场每日均有数量可观的人员生活、工作在施工现场,造成生活垃圾产生的绝对数量不容忽视。按照人均0.5kg/人.日估计,对于一个建筑面积在10万平方米的住宅小区,日均工人数约在300人,则日产生生活垃圾约150kg,若按2年建设周期计算,则施工期内将产生一百余吨的生活垃圾。

在施工过程中的生活垃圾可以按以下方式分类:

(1)厨余垃圾:主要包括于职工生活区施工人员剩饭、剩菜以及食堂剩余的食材;

(2)植物残枝:办公生活区绿化植物的落叶、残枝、枯死植物等;

(3)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办公区产生的废纸、职工废旧衣物鞋帽、各类饮料瓶罐等;

(4)其他垃圾:主要是办公与生活区卫生清洁时产生的渣土。生活办公区产生的少量废旧电池、灯管、废旧电子类产品等可以不按危险废物处理2,归入生活垃圾处理。

1.2 粪便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职工生活与办公区周边市政设施不完善,为解决各类人员的“方便”问题而建设的临时厕所的排水无法排入市政排水管道,需要单独建设粪便的临时收集设施。

1.3 危险废弃物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废弃物主要包括:

(1)施工机械设备运行、维修保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矿物油;

(2)机电设备安装、调试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矿物油;

(3)施工过程中各类废弃的含石棉的建筑材料

(4)施工过程中各类废弃的油漆、涂料、有机溶剂、发泡胶以及其他有污染、含毒性的化学材料等。

1.4 建筑垃圾

建筑垃圾3指人们在从事拆迁、建设、装修、修缮等建筑业的生产活动中产生的渣土、废旧混凝土、废旧砖石及其他废弃物的统称。建筑垃圾是施工过程中主要的固体废弃物,对于一个1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新建住宅小区可产生约4000-5000吨的建筑垃圾,数量惊人!

在建筑施工的不同阶段产生的建筑垃圾主要有:

(1)旧建筑拆除阶段:分为砖和石头、混凝土、木材、塑料、石膏和灰浆、钢铁和非铁金属等几类;

(2)土地开挖阶段:分为表层上和深层土,前者可用于种植,后者主要用于回填、造景等;

(3)道路开挖:分为混凝土碎块和沥青混凝土碎块;

(4)建筑工地垃圾:分为剩余混凝土(工程中没有使用掉的混凝土)、建筑碎料(凿除、抹灰等产生的旧混凝土、砂浆等矿物材料)以及木材、纸、金属和其他废料等类型。

从便于管理的角度,建筑垃圾按照资源属性进行分类:

(1)可就地利用的垃圾:土地开挖阶段的表层土、土地开挖阶段的深层土。

(2)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废旧木材、废金属材料、废塑料、包装材料、玻璃、陶瓷碎片等。

(3)有资源化可能的垃圾:废混凝土、废砂浆及砖渣、废沥青等。

(4)其他垃圾:渣土,未混有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的混杂材料等。

2、施工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管理

2.1 制定固体废弃物管理规划

按照分类收集、分类处理、源头减量的原则建立固体废弃物的管理规划,设定固体废弃物管理目标,建立固体废弃物减量、分类、收集与处理技术的培训制度,成立专门的固体废弃物管理的组织机构,明确固体废弃物管理的具体实施方案以及考核方法,列出固体废弃物管理费用专项预算。

2.2 生活垃圾的分类管理

(1)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

应通过培训和教育,首先让每位职工从建立清洁的生活办公环境角度不能乱扔垃圾,其次让每位职工均能够正确分类和投放各类生活垃圾。

在初期,对乱扔垃圾的以处罚为主,未按垃圾分类要求投放垃圾的职工以批评教育为主;经过一段适应时间后,对未按垃圾分类要求投放垃圾的职工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

(2)垃圾减量化措施

建筑施工过程中容易实现减量化且减量后能大幅降低垃圾最终处置难度的生活垃圾主要是厨余垃圾。食堂应根据就餐人数采购合理数量的食材,并对食材妥善保管,防止食材的腐败变质造成浪费;其次应号召职工开展“光盘行动”,减少剩菜剩饭的产生。

(3)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建设

垃圾分类收集设施的设置应便于职工分类投放垃圾。根据服务人数,在工地生活办公区设置多组垃圾分类收集箱,每个收集箱应有明显标示用以标明可以投放的垃圾种类。在职工食堂门口设置厨余垃圾收集桶,专门用于收集剩菜、剩饭等。应安排专人定期对垃圾箱及垃圾箱放置地点进行清扫,保证卫生环境条件。

(4)垃圾分类运输与处置

应与环卫部门联系,定期将分好类的生活垃圾及时分类清运出工地现场。

2.3 危险废弃物的分类管理

根据工程施工实际需要,建立危险废弃物的管理制度,列出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危险废物种类,估计各类危险废弃物的产生量,设置合理的危险废弃物储存容器和储存场所。

危险废弃物应本着“谁产生、谁收集、谁负责”的原则,由产生危险废弃物的部门或施工班组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完成危险废弃物的收集,在危险废弃物储存容器上贴上标签,而后送入工地现场统一的危险废弃物临时储存场所,并办理入库手续。危险废弃物储存场所应设置专人负责管理和巡查,建立危险废弃物的登记台账,及时联系专业公司外运和处置危险废弃物。

2.4 粪便

临时厕所的建设应满足相关的环境卫生规范,定期请环卫部门清运粪便。

2.5 建筑垃圾

2.5.1建筑垃圾减量化

(1)提高建筑寿命,充分利用旧建筑

首先应保证建筑在设计使用年限内能够充分发挥使用功能,防止因功能不匹配对建筑大拆大建;其次应防止因政府相关规划的变更导致“短命建筑”的出现;最后应是尽量通过利用旧建筑改造以适应新的建筑功能需求。由此尽量减少旧建筑的拆除,从而减少建筑拆除垃圾。

(2)建筑施工阶段,充分利用建筑工业化生产技术,减少现场施工作业

提高建筑部品的工厂化生产水平,增加建筑部件预制化比例,减少现场施工作业,以减少施工阶段各类建筑垃圾的产生。

通过全面落实建筑工地使用预拌砂浆和预拌混凝土,减少施工现场废弃水泥、砂等废弃建筑材料。

通过钢筋加工的工厂化生产,可以提高钢筋的利用率,减少废弃钢筋的数量。

使用工具型定型模板,提高模板的周转率,减少废弃模板的产生。

采取精装修交房的方式,减少装修的二次拆改,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

(3)合理设定各类建筑物料的损耗,实现建筑物料的定量管理

建筑物料的损耗中有很大一部分通过各种方式变成了建筑垃圾。因此通过管理措施和技术方法减少物料的损耗对建筑垃圾的减量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建筑施工阶段,首先通过新工艺、新材料的应用减少损耗;其次设定合理的损耗率基准,对低于损耗基准的给予奖励,超过合理损耗的给予惩罚。由此通过降低损耗达到减少建筑垃圾的目的。

大宗物料的合理损耗可以参考以下数据4:

现场钢筋加工损耗率≤4%,预拌混凝土损耗率≤1.5%。

(4)合理简化建筑物料的包装,物料供应商回收部分包装物

建筑部品、建筑物料的包装物也是建筑垃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采取合理简化建筑部品与物料的包装(比如通过使用散装水泥而不是袋装水泥以减少包装袋产生量)、供应商回收包装物(比如各类托盘、电缆盘等)等措施可有效减少现场废弃包装物

2.5.2建筑垃圾分类收集

(1)设置建筑垃圾分类收集设施

在施工现场合理划定建筑垃圾堆放及回收点,各类材料回收点采用有明显标识(包含颜色、文字、负责人)和堆放区域界限(挡板、围墙),对于有防水、防雨要求的材料应加盖顶板。

在每个作业面须配备分类垃圾收集筐,施工人员在施工过程中须将分类垃圾收集至筐中,待当日施工完后,由专人拉运至垃圾堆放区进行统一分类堆放,做到现场工完清完,保持现场整洁。

(2)建筑垃圾的分类记录

根据现场调研,为建筑垃圾收集单位制定填写表格,由专人负责记录各类垃圾的产生量并保持记录的连续性、准确性。

2.5.3建筑垃圾分类处置

(1)可就地利用的垃圾

开挖阶段的表层土可用于现场小区的园林绿化,开挖的深层土可用于室内外回填。

(2)可回收利用的垃圾

废旧木材、废金属材料、废塑料、各类包装材料、玻璃、陶瓷碎片等可定期由资源回收部门收运。

(3)有资源化可能的垃圾

对施工现场周边有废混凝土、废砂浆及砖渣、废沥青等建筑废弃物的资源化企业的,可由资源化企业回收利用;周边无资源化企业的,可以运往政府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所。

(4)其他垃圾

若现场或周边具备渣土利用条件,渣土可以进行室内外的回填作业;不具备利用条件的,渣土可运往政府指定的渣土消纳场所。

对未混有生活垃圾及危险废物的混杂材料等可以直接运往政府指定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所。

3、结论

对房地产开发施工过程中固体废弃物的合理分类是实现固体废弃物有效管理的前提。同时针对不同种类的固体废弃物制定不同的减量化措施,采取不同的收集方式和处置方式,可以有效减少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提高固体废弃物的再利用率,真正实现“绿色施工”。

参考文献:

1. 绿色施工导则. 建质[2007]223号

2.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修订稿)(征求意见稿). 环办函[2014]1111号

篇7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垃圾分类治理直接关乎农村生态平衡与村民根本福祉,是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进一步提升农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的紧迫任务。虽然垃圾分类治理已获得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治理效果有待提升。据调查,农村平均每人每天生产0.8kg生活垃圾,全国农村一年的生活垃圾生产量接近3亿吨,而我国农村农业部数据显示,全国近1/4农村生活垃圾未获收集和处理。可见农村生活垃圾数量多且未完全处理,已成为中国首要农村环境污染源,将严重影响美丽乡村的建成。

为更好地治理生活垃圾,政府部门多措并举,出台多项垃圾治理相关文件。2011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公布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地方性法规形式确立了对生活垃圾的治理;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为改善城乡环境,促进资源回收利用提供了明确的制度保障;2019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9部门印发了《关于在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通知》,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启动生活垃圾分类;2019年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对原有条例进行修订,修订后的《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加强了生活垃圾管理,对改善城乡环境,保障人体健康提出更高要求;2021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印发的《2021年上海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办法》,为推进属地责任落实而建立垃圾分类实效考评机制。

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重要议题,也引起多位学者关注。贾亚娟等学者从供给主体出发,根据陕西省定点区域调查,综合评价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效果;韩智勇、蒋培等学者也日益关注相关问题,并从农村垃圾的产量、物理特性及农民行为的角度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学者向玉琼等从社会资本重构与政策执行有效性方面探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优化路径。

总的来说,随着政策的不断出台,规章制度更加完善,但相关政策多倾向于城市生活垃圾治理,忽视了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性,适用于城市垃圾治理的方案在农村垃圾治理中效果不佳。目前还没有以农村为主体的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法律法规作为参考,导致地方政府在农村推行生活垃圾治理时,缺少学习借鉴的文本,难以提出有价值并符合当地情况的策略,这也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相对来说起步较晚。而农村垃圾分类又尚处于较新的研究领域,现有文献在模式研究和优化路径方面还有较大的扩展空间。

基于此,本文在借鉴已有文献资料和相关报道基础上,研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面临的困境和障碍,总结新型农村垃圾分类的模式,比较分析不同模式的成效和不足,为更好地治理农村生活垃圾,建设美丽乡村提出政策建议。

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现实困境

(一)政府层面困境

1.治理理念错位。在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于治理方式探究不足,与其他公共事务处理方式混淆,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过度干预村民在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事务中的主体性。一方面直接将城市垃圾治理政策使用到农村,没有考虑到农村差异化问题,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未能有效掌握垃圾分类的“内在原因”,仍然秉持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农村公共事务依然简单依赖“政府+村干部”完成,没有引入足够的市场化机制。

2.治理方式错误。从多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情况来看,大部分失败的原因主要是没有从农村实际情况出发,重“治”不重“用”。农村自身的生态环境系统往往可以分解一部分农村生活垃圾,对于可分解部分,再次循环使用的效果远远大于治理效果,而对于工业介入下产生的塑料袋、矿泉水瓶、塑料包装等难以降解的垃圾才是治理的重点。但有些地方政府为了保持政绩需求,需要立竿见影的效果,直接形式化地进行治理,或者“一股脑”全部处理,严重不符农村生态规律,往往无法产生持久作用。由此可见,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借鉴治用结合的方法,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会产生持久而正面的效果。

3.财政保障不足。“美丽乡村是昂贵的”,当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资金来源,大部分源于政府专项财政拨款,村委会与村民的支出力度较小。由于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且持久的过程,对于一些急需政绩的政府来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难度大,效果不明显,因此忽略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前期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中期需要高昂的费用进行运营,后期还需要注入大笔资金进行维护,持久的资金保障尤为重要。环境保护投资大,见效慢,无法产生高昂经济利益,在多重压力下与政府其他需要解决的问题相比,财政拨款往往不愿意向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倾斜。

(二)村民层面困境

1.环保理念不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作为一项持久的农村公共事务,垃圾治理的主体应是村民。就目前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出现的问题来看,大部分村民的思想还是将垃圾分类作为“配合”政府工作的“任务”,村民没有认识到治理垃圾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其自身不仅是垃圾治理的践行者,更应当承担主体责任,同时村民受教育程度相对来说较低,环保理念和环保认知多有不足,意识无法正确指导实践,导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面临推行难、治理效果差的问题。

2.弱集体性活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不断发生变化。个体不需要通过集体力量来生存,使得农村社会有机体不断瓦解,村民之间联系越来越少,乡村公共性不断淡化,集体行动力也逐步减弱,在此基础上,村民开始“隔离化”生存,不断成为独立的个体,原子化分布现象在乡村中愈发明显。这种情况下,农村公共事务开展的基础变得较为薄弱,对于政府和村干部下达的指令,弱集体活动性成为一大阻碍。

(三)社会层面困境

1.基础设施建设覆盖率低。不同于城市人口聚集性居住特点,农村人口居住地点较为分散,并且居住范围较广,距离问题使得垃圾场、垃圾转运站、堆肥房等基础设施无法覆盖全部村民的居住范围,在进行垃圾运输与垃圾处理方面,不仅产生了高昂的运营费用,对于监管和治理来说也增加了一部分管理费用。

2.社会关注度不足。城市在社会进程中高速发展,资源、人口都不断向城市涌入,城市开始显得异常拥挤,“城市病”和环境污染也不断加重,国家与公众的治理关注点逐渐投向城市中;新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乡村在银幕上一直处于“田园牧歌”的形象,对农村生活和环境有着“山清水秀”的定式思维;部分城市居民没有农村生活经历,认识不到目前农村出现了严重的垃圾污染情况,在多重原因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一直处于关注度较低的状态,社会层面也忽视了农村的环保情况。

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运行模式

基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问题,笔者根据多位学者对其的研究,以及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的了解,将目前较为有效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分为了四种类型。

(一)模式一:政府+村集体+村民

此模式通过点到面的方式,形成以政府引导、村民主导的自主供给模式。以北京市延庆区大庄科乡为例,以“建立台账+严格考核+以奖代补”的形式进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将垃圾分为三类:厨余垃圾、灰土垃圾和其他垃圾,政府统一发放三色垃圾箱,分类进行投放,对于厨余垃圾和灰土垃圾,村民可以采用沤肥和填土的方式进行处理,其余垃圾统一回收,有专门分拣员进行分拣,再将其中可回收垃圾卖给专门回收的企业获取一定的资金,也实现了垃圾的循环利用,而对于一些不可回收的垃圾,建造了区卫生填埋场,进行统一填埋。特别是“白色垃圾”的回收,采用“换购”的形式,政府与村集体对村民分拣出来的塑料袋等白色垃圾,根据数量进行兑换。由于乡村中村民闲暇时间多,村经济水平较为落后,以兑换为主的奖励机制有着明显的效果,甚至一些村民不仅开始收集自家白色垃圾,还会主动去田地和道路上收集。这种以政府为主导的模式还有着明确自上而下的监督考核机制,区级环境监督员对下属街道和乡镇进行监督与考核,乡级环境监督员对村“两委”和分类运输及保洁员进行管理、监督和考核,村干部在布置任务中对村民进行考核,层层规范监督考核制度为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提供了稳定的制度保障。

但目前就此模式来看,在分类端的成效较为明显,但运输端和分类处理环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政府和村集体无法保证有效的分类运输及后期的垃圾处理情况,并且对后期垃圾处理形式也无法把控,没有实现规模化的链条来进行末端垃圾处理。

(二)模式二:政府+村集体

通过政府为主导,村集体参与决策的政府供给模式。目前安康市某村主要采用县政府主导,镇政府和村集体共同参与决策的模式探索垃圾分类方法,政府与村集体共同商议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相关规章制度与管理机制,对于垃圾分类的宣传,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村集体组织农户进行学习,同时政府出资建设“阳光堆肥房”,农户只需要将垃圾分为“可堆肥”与“不可堆肥”两种,将“可堆肥”垃圾送往“阳光堆肥房”,“不可堆肥”垃圾放置到村集中垃圾场,集中收集并运输至统一地点,由于村集体有资源性经济收入,垃圾运输费用由村集体负担,同时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也由政府和村集体共同进行监管。在政府+村集体模式中,与政府+村集体+村民模式最大的区别则体现在村民的参与度中,村民作为治理主体中的一员,参与治理的分类、捡拾、监督与被考核环节,深层次的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并在参与的过程中主动性较强,而政府+村集体模式村民参与感低,仅在分类端进行“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垃圾分类,积极性也不高。

由于有些可回收垃圾属于不可堆肥垃圾,这部分垃圾可以再次循环利用,部分村民将可以变卖和循环使用的垃圾收集起来,而其他所剩下的垃圾不再进行“可堆肥”与“不可堆肥”分类,直接混合送入集中垃圾场,使“阳光堆肥房”收效甚微,而政府和村集体对于垃圾分类和分类回收的情况,在监管上需要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去监督,管理成本较高。

(三)模式三:政府+市场

引入委托机制,以购买服务为主导的市场供给模式。政企合作不断成为政府处理公共事务的重要方式,但委托机制下,委托方和方的目标、利益诉求不同,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问题。北京市密云区北庄镇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市场化运作的方式,较好的规避了这个情况。一方面在监督管理方面,专门成立了生态环境保护中心,负责全镇的环保问题,镇政府设立公益岗供村民当选生态环境管护员,参与到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并引入私营企业———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购买服务,委托参与运营。另一方面对于信息不对称问题,北庄镇采用多重监督管理方式进行:对于作为购买方的政府而言,以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对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作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其单位收益,同时也对村“两委”和村干部的工作进行政绩考核,其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作为方的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对其下属的垃圾分拣员、运输员、管理员进行业绩考核。与此同时,镇政府、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村“两委”共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中心的工作;镇政府和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共同监督分拣员和运输员的工作;生态环境管护员和村“两委”共同监督村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这种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模式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了保障,有效规避了诉求不同产生的分歧,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相关难题,同时环保业绩也不断提高北京隆盛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的知名度,为打开新市场奠定了基础。

委托模式下,便会滋生形式主义的出现,由于政府无法全程参与分类、运输及最终的垃圾处理,监管难的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此外,垃圾治理问题属于社会问题,见效慢也无法获取高额的经济利润,多数企业不愿意涉足此领域。

(四)模式四:政府+市场+第三方公益机构+村集体+农户

多元共治意味着多方面的共同参与,延安市某村在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上,通过多主体共同的参与,探索出一条新的治理路径。此模式最大的不同是引入第三方公益机构,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市场、第三方公益机构、村集体和村民共治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模式,并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施过程主要采用延安市政府主导,镇政府和社区与委托的保洁公司签订合约,政府和社区共同支付保洁公司相关费用,保洁公司则负责对垃圾进行分拣、运输、处理,以公益为主的非营利性企业作为第三方,提供垃圾回收后的兑换服务。在垃圾的具体分类上,将其分为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分类方式较为简单,大多数村民可以正确分类,政府还免费为村民提供三色垃圾桶,村民可以将分类后的可回收垃圾送往垃圾回收银行,并且有第三方企业为村民提供可兑换的物资,同时保洁公司与社区之间对于奖惩方案进行决策,对考核优秀的农户进行物质与精神奖励,对考核未通过的农户进行扣分谈话。这种多元化的治理模式不仅减轻了政府的治理难度,保洁公司的效益也大大增加,同时社区和村民也切实享受到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后的良好反馈结果,第三方非盈利企业也通过公益性活动强化了企业责任,获得良好的正面形象。但主体的多元化,使责任归属问题也不断显现,一旦出现问题,“甩锅”“踢皮球”现象严重。

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新机制

政策是引导政府工作的指向标,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结构和分类机制完善是目前的重要任务。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失败情况不乏存在着分类结构不明确导致的问题,农村生活垃圾从源头端(分类)-中端(运输)-末端(处理)需要一套系统的运行模式,根据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明确治理主体、健全责任体系、做好工作划分非常有必要。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的同时,要根据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与经济发展的情况,以不同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因地制宜为基础,以本地性、便利性、可操性为原则,以垃圾资源化和垃圾减量化为工作重心,推行法律法规与相关制度的健全。

(二)明确主体责任,发挥主体作用,加强深度参与

村民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主动参与性不强、村集体的公共精神欠缺、政府相对经验不足、财政依赖性较强、技术发展与技术使用的不对称等多方面因素导致了主体责任之间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的工作效果。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必须要有一个主要主体支撑,其他主体进行辅助,作为一项公共事务,村民必定是参与的主要支柱,政府要适当减少“大包大揽”的做法,把权力放回村民手中,加强村民参与的主动性与参与深度,培育村民的主体性,并且外部群体进行持久的辅助,更好的实现农村社会自治的可操性和实用性,在农村内部社会建立长久有效的治理机制。

(三)培育公共精神,发挥熟人社会治理优势

农村社会是一个以熟人关系维系的社会,是基于血亲关系建立的生存共同体,在共同利益的主导下将产生公共精神,这种公共精神在熟人社会中的行为会引起他人关注,并且熟人之间会相互影响,基于熟人社会的特点,在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中,可以借鉴“规训与惩罚”的方式,如同福柯所言“规训”的控制力量,可作为“纪律”来予以理解。不仅是因为乡土社会是一个“礼治”的社会,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同时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是一个长期且系统的工程,让生活垃圾分类治理成为熟人社会中“礼”的一部分,在“礼治”的约束下,形成相应的纪律,“遵守”纪律的村民可获得对应的精神及物质奖励,“未遵守”纪律的村民,可适当进行纪律上的惩罚,这种惩罚会在熟人社会的“关系化”中不断发酵并逐渐放大,以至于在熟人之间的影响、劝导下,最终回归到纪律中来。在以熟人社会为基础的“礼治”之下,公共精神的培育也不断增强,乡贤共治的促进,使得法治、德治、自治有机融合。

篇8

关键词: 校园垃圾分类; 垃圾回收管理

中图分类号: X7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1-0034-03

1 前言

垃圾分类收集是搞好城市垃圾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垃圾资源化的最有效途径。垃圾只要按其组分的不同性质和特点,分别采取相应的处置措施,就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再生资源[1]。对垃圾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的环境管理原则,既有利于提高废品回收率[2],又有利于降低垃圾处理成本,减少由于垃圾处理不当产生的二次污染。校园垃圾分类是一个学校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目前大部分高校垃圾收集分为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两大类,但校园垃圾种类繁多,功能区划分明显,原有的垃圾回收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的快速发展,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适合高校自身发展的垃圾分类回收机制。

2 国内外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分析

国外垃圾分类起步较早,并且已经形成了相当成熟的垃圾处理产业,其常用的垃圾分类收集模式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资源垃圾、有害垃圾和大型垃圾等。

2.1 日本垃圾分类状况

日本生活垃圾分为:(1)一般垃圾或可燃垃圾,指剩菜、剩饭、草木等;(2)大型垃圾,主要是大的家用电器(空调、洗衣机等)、自行车、沙发等;(3)特殊垃圾或不可燃垃圾,包括塑料、胶片、废旧日光灯管、电池等;(4)资源垃圾,包括废旧书本、报纸、玻璃饮料瓶、金属等。这几类再分为若干子项目,每个子项目又可分为孙项目,以此类推。垃圾由各区收集、搬运,可燃垃圾在清扫工厂焚烧,不可燃垃圾除了极少一部分不适合破碎的物品外,大部分与大件垃圾分别在不可燃垃圾处理中心与大件垃圾处理厂进行破碎压缩,减量化处理,并将其中有利用价值的物质回收后再进行焚烧与填埋处理[3]。

2.2 美国垃圾分类状况

美国垃圾分类采取大类粗分与部分居民分类相结合的方式[4]。在美国的大中城市,垃圾桶可分绿、蓝和黑色三类:(1)绿色垃圾桶存放花园及厨余垃圾,由当地垃圾处理公司免费回收后,经堆肥处理被加工成优质的有机肥料再销售;(2)蓝色垃圾桶存放玻璃瓶、易拉罐、纸板等可回收利用的垃圾,分类后被送往加工企业循环利用;(3)黑桶垃圾存放有害垃圾,会被送到固定场地安全填埋。对于淘汰的家电及家具,市民要向回收公司缴纳费用,或者等待一年两次的免费回收日。

2.3 德国垃圾分类状况

德国采用“ 三桶系统”,分为灰色垃圾桶(或垃圾袋)、黄色垃圾桶(或垃圾袋)和棕色有机垃圾桶:(1)灰色垃圾桶(或垃圾袋)用于存放不能回收利用的剩余垃圾,比如煤渣、橡皮、扫集物、无“绿点”标识的塑料桶等;(2)黄色垃圾桶(或垃圾袋)用于存放带“绿点”标志的包装废弃物:铝薄包装废弃物,如酸奶杯盖、巧克力包装膜、软管等;(3)棕色有机垃圾桶用于存放有机垃圾,如蔬菜、果皮、树枝、生物垃圾收集袋(纸制品)、花土、蛋壳等[5]。轻质包装材料、塑料、废纸、橡胶、纸板、织物、玻璃、织物、铝、铁、复合材料等,在分类收集后直接进入相关的工厂循环利用;食品垃圾、庭院垃圾、花园修剪垃圾等生物质垃圾通过生物降解进行堆肥处理;其他混合垃圾、煤渣、砂土等,通过热处理或机械生物处理方式进行处理,最后进行填埋。

2.4我国垃圾分类状况

长期以来,我国垃圾分类收集比较滞后,传统的收集方法是采用混合式收集:不同性质、成分的垃圾混合在一起。而应如何进行垃圾分类收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标准[6]。我国于2000年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八个城市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根据《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方案》,杭州市的生活垃圾分为四类:(1)可回收垃圾,如废弃的纸张、塑料、金属等;(2)厨房垃圾,剩饭、剩菜、骨头等;(3)有害垃圾,如废电池、废日光灯管、水银体温计、过期药物等;(4)其他垃圾,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杭州厨房垃圾采用生态填埋模式,厨房垃圾所产生的沼气可以用于发电,而且厨房垃圾腐烂后,又能成为土壤的肥料;其他垃圾主要是运到焚烧发电厂用于发电。可回收垃圾,主要鼓励市民出售,充分利用现有废品回收系统,将可回收资源进行再利用。另外,由于单个家庭产生的有害垃圾比较少,所以采取定期收集模式,然后二次分选,进行回收利用或安全填埋。而上海已由原来的“四分法”转化为“干湿两分法”:(1)厨余果皮(湿垃圾)包括居民家庭产生的剩饭剩菜、菜皮果皮、茶叶渣、过期食品等,主要用于填埋堆肥;(2)其它垃圾(干垃圾)包括除厨余果皮(湿垃圾)、专项收运、废品回收以外的日常生活垃圾,如废弃餐巾纸、尿不湿、污染较严重的纸、塑料袋等,都被用于焚烧或填埋处理。有毒有害垃圾包括电池、灯管、油漆桶、墨盒、硒鼓、过期药品等,进行回收利用或安全填埋。

通过对国内外垃圾分类的实践经验比较可知,垃圾分类收集不仅可以节约土地资源,减少垃圾焚烧时产生的有害气体,降低垃圾处理成本,还可以实现对垃圾的有效管理,“变废为宝”,增加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有效结合。

浙江农林大学作为浙江省属重点高校,以创建国内知名生态型大学为目标,在校园内实行垃圾分类意义更显重大。校园垃圾种类繁多,但绝大部分是可回收利用资源,实行校园垃圾分类不仅有利于减少资源浪费,美化校园环境,还可以增加广大师生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有助于推动校园节能减排活动,促进绿色校园的建设。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东湖校区垃圾概况

校园生活垃圾主要来源于学生住宿区,其大部分是废纸、书籍、塑料、剩饭菜、电池、丝织物以及果皮等;其次是家属生活区,其垃圾与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组成相似;文教区的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等;其它地区,包括校内街道、操场以及草坪边缘等垃圾组成包括废纸、塑料、果皮、电池、金属罐等。

3.2调查范围与时间

采样点、采样时间和采样频率都会影响到数据的准确性。根据东湖校区规划图,将东湖校区分为四块区域:学生住宿区、文教区、家属区和校内街道、操场以及草坪边缘等垃圾较少的区域,学生住宿区分为A区、B区、C区;文教区包括教学楼5栋、学院楼13栋和行政楼1栋;家属区包括家属楼4栋;同时学校有运动场2座,篮球场若干。

3.3 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针对学校不同功能区的垃圾种类、数量,以及垃圾桶的类型、摆放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主要采用了分层采样和走访调查两种研究方法。校园垃圾桶摆放位置如图1所示:

(1)分层采样。本研究对东湖校区的垃圾组成进行了分区抽样调查,如表1所示:

由于不同季节垃圾种类及数量各有不同,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严谨准确,本次采样时间为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分冬、春、夏、秋四季,每个季节在各功能区人流集中和稀少处采样6次,每月平均2次,采样时间分别为工作日和休息日,并进行结果统计。

(2)访谈法。对垃圾运输人员和清洁人员进行了走访调查,从垃圾管理员的角度总结了校园垃圾收集处理存在的问题,并对东湖校区垃圾桶类型、数量、摆放情况和垃圾收集运输系统存在的问题与垃圾管理员进行了探讨。

3.4 调查结果与分析

根据每个采样点的不同采样数,计算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垃圾种类的组成。校园四季垃圾组成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

由图2可以看出,垃圾的组成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1)夏季天气炎热,塑料瓶、果皮数量较多,二者所占比例都接近40%。虽然每年6月份毕业生离校垃圾产量也会随之增加,但其大部分废旧书本都会出售给专门收购废旧垃圾的专业人员,因此以上数据并未将其包含在内。(2)在春、秋两季随着新学期的开始,每年都会有大量废旧书本被扔掉,导致这一时期废纸(箱)数量激增。同时,由于每年9月份开学伊始,在东湖校区的大学二年级学生都会由A区住宿区搬到B区住宿区和C区住宿区,因此此阶段垃圾的产量明显高于平时。(3)在冬季和夏季,每年的四、六级考试过后,很多学生会将直接电池扔掉,所以这两个季节电池的数量也略高于其他两季。

综合以上数据和分析结果,东湖校区的垃圾种类(不含食堂餐厨垃圾)主要有,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东湖校区垃圾主要由废纸(箱)和塑料袋(瓶)组成,其次是果皮,废电池和其他垃圾较少,其他垃圾主要包括金属罐、废旧暖壶、废旧日光灯管、鞋子、废织物、废旧水银体温计、电线、木片、玻璃、食物残渣等。其中按组成分类分,70%~85%是可回收垃圾,包括塑料袋(瓶)、废纸(箱)、玻璃、金属罐等;10%~20%是不可回收垃圾,包括果皮、食物残渣、枯枝败叶等;而10%左右为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旧暖壶等。按功能区分,由于学生住宿区人员最为集中,所以产生的垃圾最多,并且以塑料瓶、废纸(箱)、果皮为主;其次为文教区,垃圾组成主要为废纸、食物残渣、塑料瓶,再次是家属生活区,其垃圾组成与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组成相似;校内主要道路的垃圾在早晨上课时间段产生量很大,以纸制食品袋、食物残渣为主,而运动场、篮球场周末时的垃圾要明显高于平时,主要以塑料瓶为主。

3.5 东湖校区垃圾分类收集存在的问题

(1)垃圾收集装置配置不合理。垃圾桶的分布及数量不合理,东湖校区垃圾桶配置与人流量、垃圾产生量不成比例,造成在部分人流较多的区域,垃圾桶数量不足,一方面给师生扔垃圾带来不便,另一方面有的垃圾桶有垃圾外溢的现象,影响校园环境卫生。同时,垃圾桶的种类单一,东湖校区垃圾桶共分为大型塑料垃圾桶、铝制垃圾桶以及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相结合的垃圾桶三大类,但是垃圾桶的配置并没有根据校园功能区的不同划分加以区别,不利于垃圾的分类回收。另外,校园内垃圾桶时有破损,下雨时会有渗漏,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随雨水流到地面,造成二次污染。

(2)师生垃圾分类意识淡薄。通过随机对学生的采访以及对师生扔垃圾习惯的观察与分析,学校师生垃圾分类意识淡薄,很多师生并不清楚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区别,也不知道垃圾分类的方法,更不了解垃圾分类不当的危害和垃圾分类的益处,缺乏对垃圾分类标准、标识的认识。

(3)分类垃圾未实行分类清运。东湖校区有些垃圾桶清理不及时,导致垃圾外溢。此外校园路边垃圾桶虽分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但环卫工人在收垃圾时仍会将垃圾混入同一个垃圾桶内,造成垃圾分类达不到预期效果。

学校目前没有把有害垃圾交与专门处理有害垃圾的单位进行特殊处理,仍然将其与其他垃圾混合收集运输。

4 东湖校区垃圾分类收集解决方案

4.1建立新的垃圾回收处理系统

学校应以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为基本原则建立垃圾回收处理系统。加强校园生活垃圾的全过程管理,首先应该是尽可能避免生活垃圾的产生,即在源头减量,并对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其次是对产生的生活垃圾要尽可能进行回收利用,进行综合治理;最后的目标应该是达到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有利于环境的处理[8]。

学校目前缺乏明确的垃圾分类标准,而合理的分类标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对垃圾分类。通过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垃圾分类回收方式的对比,根据我校实际情况,建议学校根据功能区的不同分门别类的对垃圾进行回收,并对破旧垃圾桶予以更换:在学生住宿区,每栋寝室楼下设置废旧书本、塑料瓶定点收集点,寝室内垃圾桶分为可堆肥垃圾收集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收集桶,并在A区、B区、C区三个住宿区分别设置一个有害垃圾收集处;在文教区设置废纸垃圾桶、塑料收集垃圾桶;家属住宿区则根据《杭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施方案》进行垃圾收集;运动场、篮球场设置塑料垃圾收集桶,校内主要街道则可按照当前模式,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桶。

在进行源头垃圾分类的同时,必须要加强垃圾的分类回收管理,对垃圾收集人员进行培训,避免由于垃圾分类知识的缺乏而导致垃圾分类达不到预期效果。对垃圾要尽可能的回收利用,如Cornell大学的校园垃圾过去一直送去填埋,1997年开始堆肥化处理。每年处理包括餐厨垃圾、动物粪便和农业残余物等校园垃圾3000-3800t。初始建立系统和购买设备共花费$67000,但每年节省运输与填埋处理费用$11250[9],经济效益可观。

4.2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力度,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充分运用校广播电台、校网站、校宣传栏等多种宣传方式,宣传垃圾分类回收利用相关知识,介绍垃圾分类不当的危害和垃圾分类的益处,普及垃圾分类教育。还可定期邀请环保专家来校讲座,让学生了解国内外垃圾分类工作的进展状况和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先进经验。

另外,还可开展志愿者活动,组织社团、学生会举办“垃圾分类回收知识宣传月”主题教育活动,扩大宣传领域。同时,Rowden 等认为要把环境道德课作为工科大学生的必修课程[10],不仅工科大学生,学校更应该将环境道德课作为必修课,以学分制向全校推广。

4.3健全垃圾回收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校园垃圾分类工作长期有效地开展,高校务必要建立相应的校园垃圾分类管理处,专门负责校园垃圾的分类回收工作[11],并编写《垃圾分类指南》,介绍垃圾分类知识、标识等,加强与校学生会和各二级学院学生会的合作,将《垃圾分类指南》编入每年的新生宝典,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

学校应建立回收物流的发展策略,制定校规对垃圾分类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不遵守相关规定的给予处罚,可与“文明寝室评比”、“先进个人”、奖学金评比等一系列奖罚措施联系在一起。同时,要做好与垃圾回收企业的联系,开展长期合作,将出售垃圾废品所得利润作为学校环境保护发展基金,用于改善校园环境,以此形成良性循环。

5 结论

通过对浙江农林大学东湖校区垃圾分类回收的调查研究,反映出了高校校园垃圾分类回收仍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工作仍需进一步完善。对垃圾环境实行全过程管理,以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为原则,是目前垃圾处理的最有效途径。同时也要普及垃圾分类知识,提高师生垃圾分类意识,建设绿色、和谐校园,使广大学生步入社会后成为垃圾分类的楷模,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彭书传,崔康平.城市垃圾分类收集与资源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出版),2000,14(3):37-38.

[2] 夏军,瞿建国,黄民生.上海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垃圾产业[J].上海化工,2003.28(11):7-11.

[3] 熊辉,程晓懿,李佑智等. 对中小型城市垃圾分类管理模式的探讨[EB/OL].省略/html/31/201108/28827.html,2011-08-01.

[4] 胡一蓉.从国外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看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发展方向[J].环保前线,2011(1):48-50.

[5] 罗仁才,张莹.德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方法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8(7):30-31.

[6] 孙晓杰,王洪涛,陆文静.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和分类方式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32(10):200-202.

[7] 杜翼.我国与发达国家垃圾处理的比较分析[J].技术与市场,2009.16(1):63-64.

[8] 蔡永海,张召.国外垃圾回收利用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9-31.

[9] Leah posting Feasibility Study For Hobart and William Smith Colleges[R].2002.

篇9

“今日气象条件比较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空气质量一般。白天多云,南风二级转三四级,最高气温20度。”4月10日早上7:00,扫了一眼手机上的天气预报短信后,家住北京海淀的陈娟戴上帽子和口罩,准备出门晨跑。

在北京,要不要晨练成为很多人的一大困扰。为了健身或减肥,很多人希望可以每天锻炼,但考虑到北京的空气质量,面对雾霾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的伤害,却只能无奈放弃。

陈娟也不例外。虽然预报空气质量“一般”,但据她的经验,户外的空气质量指数至少是轻度污染。

“在北京,都是看天儿锻炼。”扬尘、雾霾,北京的春天真正的“蓝天白云”并不多见,因此,即便是个不太蓝的蓝天,陈娟也不想错过。

国人正在遭遇的七大污染威胁

空气污染再登榜首

在蓝天白云下自由呼吸,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但现在却更像一种奢望。

2017年4月,《小康》杂志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分别从对周边环境状况评价,对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法律法规体系评价,环境保护的政府投入、执行和效率认同度,环保意识与参与程度的自评,生态环境保护前景预期等五个方面对我国“生态小康”进行了调查。综合调查结果和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得出“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为75.7分,比上年提高4.0分。

据“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国人眼中的生态宜居城市要素之首便是“新鲜的空气”,93.9%的受访者选择了这一选项,比排在第二位的“洁净的饮用水”和排在第三位的“整洁的街区”分别高出了24.2个百分点和42.4个百分点。但与之相对的则是,95%的受访者表示正在遭遇空气污染的威胁,在人们正在遭遇的七大污染威胁中同样位居榜首,比排在第二位的水污染和排在第三位的垃圾污染分别高出19.2个百分点和22.3个百分点;同时,50%的受访者对自己所在城市的空气质量给出了“比较差”的评价,16.7%的受访者直言“非常差”,对自己所在城市空气质量予以肯定的受访者仅为22.3%。

近两年,我国空气环境治理不断提速,全国空气质量总体向好。据环保部监测,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城市数和优良天数稳步增加,在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84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达标城市数同比增加11个;优良天数比例为78.8%,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城市颗粒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也在持续下降,338个城市PM2.5浓度为4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0%;PM10浓度为8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5.7%;重污染天数比例为2.6%,同比下降0.6个百分点。

但问题在于还不够好,尤其是冬季取暖期的污染改善程度并不大。2016年冬季大面积重污染天气频繁出现,至今仍让很多人心有余悸。

“大气十条”已经出台实施近四年时间,重污染天气仍旧频频出现,是不是我们的治理不对路?什么时候才能看到空气污染真正好转?

面对人们的担忧与质疑,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曾予以了正面回应:空气质量主要受污染物排放量和气象条件两个变量影响。气象条件是不可控的自然因素,一个地区的环境容量随着气象条件变化而变化。在冬季静稳天气条件下,环境容量比较低,加之北方地区采暖增加了污染物的排放量,一减一增导致了冬季频繁出现重污染天气。

在他看来,判断我国环境污染治理策略是否有效,需要把这些起波动作用的气象条件排除出去。

按照国际通用办法,陈吉宁采用三年滑动平均法对我国“大气十条”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2016年,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为73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18%;2016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控制PM2.5的重点地区,平均浓度分别为71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与2013年相比,分别下降33.0%、31.3%、31.9%。2016年,74个重点城市PM2.5平均浓度50微克/立方米,比2013年下降30.6%。“除了北京之外,所有控制PM2.5的地区在过去三年里都减少了30%以上。与此同时,优良天数的比例在上升,重污染天气发生的频次也在明显降低。从三年来的情况来看,我们的变化是实实在在的,是显著的。”

在肯定治理方向的同时,陈吉宁还通过对比国内外的情况,对我国环境治理措施的力度予以了肯定,“即使从改善速度上看,我们也不慢,甚至比一些国家还要快。但是我们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跟他们比要难得多,发达国家解决大气污染问题,基本上是分阶段解决,先解决燃煤的问题,再解决机动车问题,是分阶段、用比较长的一个时期解决的。我们不同,我国产业结构偏重,能源Y构以煤炭、化石燃料为主。同时,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的生活方式不够绿色,汽车的保有量增长也很快。所以,我们单位面积上的人类活动强度比他们高很多。在这样一个比较难的情况下,三年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充分说明我们当前大气治理的方向和举措是对的,是有效的。”

不过,治理效果与民众切身感受出现落差是一个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还城市一片蓝天”,既是民之所望,也是民心所向,更是施政所向。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别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明显下降。并提出实施加快解决燃煤污染问题、全面推进污染源治理、强化机动车尾气治理、有效应对重污染天气、严格环境执法和督查问责等五大举措治理雾霾。

近四成受访者认为企业环境污染违法成本太低

号角已吹响,关键看行动。

近日,为全面实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目标,切实改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境空气质量,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和《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治理力度,环保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国家能源局和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6省市联合公布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下文简称《工作方案》),正式开启了京津冀地区的“蓝天保卫战”。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是全国大气污染最重的区域。据了解,此次《工作方案》的实施范围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包括北京、天津、河北省石家庄、山东省济南、河南省郑州、山西省太原等“2+26”城市。

人们常说“冬病夏治”,此次为了彻底根治京津冀大气污染问题,中央已经将之提前到了“开春就治”。

北京已经开始全面实施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提出“清煤降氮”、六环路重型柴油车限行、关停一般制造业的污染企业500家等六项主要措施。

天津严格责任落实,加压强化领导,累计安排5方面共719项重点任务,其中:燃煤污染治理555项,扬尘污染治理21项,机动车和船舶污染治理19项,工业企业污染治理119项,大气污染防治精细化管理5项。

河北省坚持问题导向,提出了“六个强力推进”,包括强力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强力推进工业污染防治,强力推进机动车尾气治理,强力推进扬尘综合整治,强力推进露天矿山整治,强力推进城乡增绿扩容。

……

中央对蓝天保卫战拿出了雷霆万钧的力度,但据环保部日前通报的2017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情况看,形势不容乐观。2月15日至3月18日,环境保护部会同北京、天津等6省(市)组成18个督查组,对北京市、天津市等18个重点城市开展2017年第一季度空气质量专项督查,走访、检查单位和企业8500余家,发现存在问题的单位企业有3119家,其中多家企业的监测数据不真实甚至造假。

为何这些企业在如此高压下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对治理污染说一套做一套?“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40%的受访者认为企业严重缺乏社会责任感,36.4%的受访者将之归因于企业环境污染违法成本太低,23.6%的受访者认为环保法在实施过程中难以真正“落地”是企业以身试法的主要原因。

对此,有专家建议,从成本入手,“一升一降”寻求突破。“一升”主要是指提高企业违法成本,环境也有价,破坏应赔偿。目前虽然环保处罚不断加剧,但相比违法获利却依然犹如“九牛一毛”。只有使违法成本高于守法成本,才能有效遏制企业的“违法冲动”。并且,违法成本不应仅仅局限于金钱处罚,信誉、名誉、合作伙伴等都是企业的“痛点”,击中痛点,才能让其痛下决心进行改正。“一降”则是指降低企业环保投入。通过技术手段打造运行成本低、治污效果好的环保设备,也将有助于激发企业环保的自觉性与积极性。

环境治理七大难题

夯实地方责任就抓住了“牛鼻子”

“治理雾霾人人有责,贵在行动、成在坚持。全社会不懈努力,蓝天必定会一年比一年多起来。”政府工作报告的这句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也道出了雾霾治理的艰难。

在“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问卷中,《小康》杂志请受访者评选出了我国环境治理工作中的七大难题,排在第一位的是“地方政府存在利益驱动,执行不力”(78.8%),排在第二位的是“企业只顾自己经济利益,缺乏社会责任”(69.7%),排在第三位的是“公众环保意识不足”(63.6%),分列第四至第七位的依次是“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高能耗、重型化的工业企业比例过大”(60.6%);“‘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还存在”(48.5%);“缺乏相关的法规和机制”(48.5%);“环保部门权力有限”(39.4%)。

可见,只有夯实了地方政府的环保责任,真正让其做好“守山人”,看好“责任田”,才牵住了污染治理的“牛鼻子”。

关于这一点,中央早有考虑。2015年7月1日,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决定全面实施环保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主体责任,绿色风暴之“剑锋”首次对准地方党委与政府。“督企更要督政府”、“先督政而后督企”,2016年,正式启动两轮环保督察,共覆盖全国16个省份,受理群众举报3.3万余件,立案处罚8500余件、罚款4.4亿多元,立案侦查800余件、拘留720人,约谈6307人,问责6454人。百姓对党和政府整治修复环境工作给予积极评价,说明环保督察效果开始显现,制度效力正在深入发挥。

而按照中央部署,今年年底前,中央环保督察将覆盖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

此外,“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应当说,是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黄金法则”。然而在过去的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由于现有制度权责不清,以及索赔主体、具体程序等的缺失,往往导致生态损害赔偿无疾而终。

为了破解“企业污染、民众受害、政府买单”困局,2016年4月,国务院批准在吉林、江苏、山东、湖南、重庆、贵州、云南7省市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根据《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方案》,7个试c省市近期纷纷出台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省级政府明确成为本区域的赔偿权利人,对责任人提起索赔。省级政府根据地方实际提起索赔,将有助于实现“责任者足额赔偿”“受损生态环境尽快得到有效修复”,有助于“谁污染谁治理”真正落地生根,倒逼企业实现从“被要求治理”到“主动治理规避赔偿风险”的转变。

超八成受访者愿为保护环境而改变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环保意识空前高涨,正成为推进环境治理的重要力量。据“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为环境保护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与环保相违背的生活方式的受访者合计占比83.7%,比去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感觉“比较勉强”的受访者占比5.6%,比去年减少了19.2个百分点;“不太愿意”和“非常不愿意”的受访者为10.7%。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动真格的了!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46个城市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2020年底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

垃圾分类是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也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低碳城区的重要方法。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等8城市被确定为垃圾分类收集试点,但这么多年过去,分类似乎并没有大的进展。“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11.4%的受访者居住地没有实行垃圾分类;5.7%的受访者不清楚自己的居住地是否实现垃圾分类;74.3%的受访者居住地实行了垃圾分类,但存在问题,效果并不明显;只有8.6%的受访者表示居住地实行垃圾分类,并且效果较好。

垃圾分类,人人可为。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到垃圾分类的行动中来,比如将可回收、不可回收、餐厨垃圾等进行分类放置,最后再扔出去。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点滴行动和内容。不过,“2017中国生态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虽然73.6%的受访者明确表示支持垃圾分类,但仅有39.4%的受访者愿意真正去实践。

生活垃圾分类,就要改变居民的习惯,要么有正面引导,要么有强制的惩罚。除广州、南京等少数城市外,目前很少有城市对居民不分类进行处罚的法规。即使有法规,由于分类涉及每个家庭,居民普遍有“法不责众”心理,实际处罚方面也面临取证难、执行难等问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4月12日,广州市法制办就《广州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草案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众公开征求意见。根据《管理规定》,单位和个人混投生活垃圾的,个人最高罚200元,单位最高罚3000元;个人乱丢垃圾最高可罚200元。

对此,专家分析认为,要顺利推进垃圾分类的实施,配套罚款机制必不可少,罚款机制可以倒逼企业和个人遵守垃圾分类的相关规定和知识。但是,垃圾分的关键更在重罚之外,“一方面要加强对市民的环保教育,引导他们认识到垃圾分类的好处,提升其文明素养和环保意识,自觉执行垃圾分类规定。另一方面也要提升市民的垃圾分类能力,很多人不是不想对垃圾进行分类,问题是,不知道该怎么分类”。

篇10

关键词:垃圾分类 节约型学校 可持续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结合国家提出的“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北京市政府已向全市市民发出“参与垃圾分类,建设绿色北京”的号召,清运垃圾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不仅占用大量土地、污染土壤、污染水源、污染大气,而且有碍卫生,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机人类生命安全。

我校作为市级环境教育学校和绿色学校,师生环境保护意识、节约能源意识已深入人心,并已初步落实到日常行为之中,目前正在进一步提高绿色学校的整体创建水平。

2.研究目标

(1)知识。寻找并理解学校现行教育与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关系,进而明确在学校教育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技能。通过系列探索活动使学生体会观察、思考、倾听、讨论、想像、交流、统计、推理、分析、决策等技能的运用与培养,发展学生的各种环境保护技能。

(3)价值观。从现实状况入手,通过研究使学生从认识到实施垃圾分类,在构建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3.理论支撑

本课题以《环境学》《生态学》《绿色学校构建理念》等理论为支撑,通过绿色学校的深入创建,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可持续发展教育,还要通过学校的环境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机会,着重加深对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与创建节约型学校的关系的理解,使学生从小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知识技能,并形成科学正确的价值观。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目的:探索实施垃圾分类的有效方法

2.意义

(1)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意识和行为习惯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把在师生中开展节约教育活动摆上学校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使全体师生从过去那种“地大物博”的思想中醒悟过来。在充分挖掘学校自身潜能、全体师生共建节约学校的同时,借助社会、家长的力量,形成一股学校、社会、家庭携手共建节约型社会的强大力量。从而达到让“节约是福”的歌声唱满校园,并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的良好局面的目的

(2)实行垃圾分类回收,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功德之举,是建设绿色家园,建设绿色北京的需要。

(3)是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工作管理情况。

2.培训、宣传教育情况。

3.垃圾容器管理。

4.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检查监督。

5.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日常检查。

6.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处理办法。

四、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全校教职员工及学生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引导学生调查校园内垃圾数量、种类情况等。

(2)行动研究法。从生活实际出发,从身边发现问题,亲身研究,得到体验,寻找解决垃圾分类的途径。

五、研究的实施过程

1.第一阶段:调查分析学校垃圾分类情况(2006年9月)

学校布置各班积极开展“校园浪费我知晓”的调查活动,小调查员们开始观察学校的各个角落,用相机拍下浪费的现象,走访学校的后勤副校长,询问学校浪费水、电的情况……孩子们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资料,拉开了“节约,我能行”全校节约共同行动的序幕。在“校园浪费我知晓”的汇报会上,很多同学都表示要从我做起,从小事节约,使更多的同学都有了节约的意识。

2.第二阶段: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明确各自职责(2006年10月12月)

(1)成立领导小组。为了扎实、有效地推进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加大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提高各级、各类人员的认识,我们成立了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分管教育教学、总务后勤的副校长为副组长。教务处、总务处、德育处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为组员。通过管理、规划、建设、宣传教育、行动、总结,把握实际、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校长:负责全面协调工作,负责全校师生的宣传动员工作,明确各处室的相关任务;负责资金、场地落实和学校的全面规划。支部、办公室:是核心部门,负责协调、监督各处室的相关工作;负责定期研究、检查、总结等有关工作;整理原始数据、文件等资料;并负责工作总结及各种总结汇报工作。德育处:负责师生环保意识与行为规范的教育。通过系列活动使全校师生树立绿色观念,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开设图文并茂的专栏;校园洁净,教室整洁,卫生无死角,垃圾分类统一处理,不对校园及周边环境产生污染。教务处:负责各学科环境渗透教育,各学科教育中有渗透环境的计划、教案及有关资料。总务处:为活动提供支持与保障,有表格记载。

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协调学校各个管理层面的创建工作,从学校的环境是否已满足了使用者需要,学校对环境资源的利用程度,学校的行动对当地环境美化的贡献等方面来评价学校的环境,并就好环境的标准和如何改变学校环境提出建议,在此基础上,领导小组根据校情和已有的绿色教育基础制订详细可行的行动计划。

高度重视课题的研究,考虑到此课题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参与和积极投入,将课题组人员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研究层,由7名教师组成,从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挑选出热心于绿色教育事业,专业知识扎实、教育教学水平、教科研能力以及敬业精神强的教师担任,他们主要负责在理论的指导下,对课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与研究,并指导其他教师实践研究成果,对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总结。第二层次是实践层,包括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主要任务是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在教育实践中加以应用,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为课题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

(2)确定课题研究模式:确定理论核心―完善垃圾分类管理制度―分工协作―开展课内外活动―总结提高。

(3)签订垃圾分类责任书,提出鲜明目标。加强校园环境硬件建设,使校园清洁优美、再生资源得以回收和利用。

为提高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的相关知识,总务处主任作为垃圾分类领导小组的主要成员参加了北京市市政管委、区市政管委组织的培训,掌握了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的组织、指导方法及相关业务知识。

(4)制定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及实施细则。①垃圾分类:分塑料瓶类、铝箔包类、纸类、废弃物。②回收时间及地点:物品按类分放,不可回收类放垃圾筒集中处理,每周四下午将可回收类交学校废品收购站。③回收收入:各班回收收入充作各班班费。④资源垃圾回收检查:各班资源回收列入整洁竞赛评分,由环保小组每日下午检查,若发现班级垃圾未分类、分类不全,除立即登记,扣除班级整洁竞赛成绩外,并且要求当场分类,始准予存放,废弃物封口丢入垃圾筒。⑤实施要点: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垃圾分类及资源回收工作。校区划分垃圾整理责任区,依各班分配之整洁区实施。资源回收品,各班各自整理集中于各班存放处,收购站每周四回收一次。树叶、树枝、杂草及木制类垃圾放到校垃圾筒集中处理。一般废弃物之垃圾丢入垃圾箱,每日由清洁人员清运处理。列入整洁竞赛评分。

3.第三阶段:对师生、清洁工进行实施垃圾分类、回收的宣传教育及培训(2006年10月12月)

为提高师生对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学校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渠道,对垃圾分类和处理工作进行了广泛宣传和发动。如:在国旗下讲话时结合学校环境现状,向学生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明确我们做到什么,可以做些什么。学校专设有宣传栏,利用广播、教学网络播放有关知识及录像,采取横幅、橱窗、发放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宣传形式,教会学生正确科学地扔垃圾,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提高环境意识和文明程度,倡导绿色生活行动,使更多的资源从源头分离出来,正确、科学地收集、处理垃圾,使其尽可能地成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保护环境,从而节约能源,减少污染。通过垃圾分类知识讲座、垃圾分类小竞赛、可再生废品回收行动,学生不但学到了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方法,还增强了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支持环保的意识,提高了参与环保活动的热情。学校增设了分类垃圾桶,师生垃圾分类意识和环保意识逐渐增强。

各班召开主题班会,黑板报开辟宣传专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教师利用晨会、思品课等教育阵地大力宣传垃圾分类的好处;在综合实践课堂上进行区别、分辨,并进行模拟练习,防止学生混淆。另外,学生们用易拉罐或矿泉水瓶两种貌似无用的材料,经过自己的创意,制作成有用的东西体现创新的价值。

我们意识到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还远远不够,对广大家长的宣传也是我们肩上的责任。在家长学校的活动中,垃圾分类的宣传也成了一项重要内容,让环保教育从课堂延伸到了社会。

通过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同学们认识到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回收垃圾不但美化环境,而且垃圾再利用可以节省新资源的开采。生活垃圾种类很多,且成分复杂,燃烧排放后对环境造成很大污染,危害人类身体健康。但是,很多生活垃圾通过处理后,能变废为宝,达到资源回收再利用的目的。

4.第四阶段:研究实施垃圾分类、回收、节约能源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将这些方法运用到生活垃圾处理实践中去检验,通过反馈进行调整,真正达到化害为利,变废为宝,节约能源,培养学生良好的节约意识和行为习惯的目的(2007年1月至7月)

(1)提倡垃圾分类。学校按照垃圾分类的要求,统一部署,将垃圾分成三类:一类为废纸、废书、废报、废本;二类为塑料瓶、袋,易拉罐;三类为不可回收利用物品。一、二类垃圾回收,并做好记录,其余不能回收利用的垃圾则及时倒掉。增设了几个垃圾分类箱,方便师生。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通过生态道德教育,倡导学生绿色消费。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选择合理的物质消费方式,尽量限制和减少危及环境与个人身心健康的日用消费品。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教育学生从一点一滴做起:保护环境不去接受太多的废弃物,增加有限能源的利用。

在全校开展“爱护环境,整洁校园”活动。向全校师生发出倡议:全体师生要调整自己的生活习惯,传播环保的理念。为地球妈妈许下承诺:随手拾起散落在地上的果皮纸屑;从今天开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总之,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强化学生人文素养和良好行为习惯,绿色环保意识在学生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保护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

(2)建立学生环保协会,环保协会会长与会员层层竞选,学生有了自己的环保组织,他们的环保积极性空前高涨;学校“环保小卫士”也积极行动起来,对分类垃圾桶进行擦拭后张贴分类标识,指导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投放,并由保洁员进行收集和贮运。加强了卫生的督促职能和管理机制。每天中午和课间有“校园环境卫生督察队”的巡视,对校园内师生的绿色行动进行监督,成为绿色学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随意扔垃圾的学生减少了,促使了各班卫生清扫的更干净、更彻底。

为充分开展环保活动,各班都由同学们自己组织成立了环保小队,他们不但平时坚持学习、搜集、交流、宣传环保知识,而且自觉开展活动,负责班内环境卫生保洁,随时清除污物。

(3)各班也积极开动脑筋,想办法,有的废物利用,把家里不用的纸箱拿到学校做垃圾分类用,有的班收集可回收垃圾,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班级对卫生区认真打扫,还要进行垃圾分类收集、节约回收,有效控制学校自身资源的污染。这样既保持了教室的清洁卫生,培养了学生良好卫生习惯。又增强了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养成了勤俭节约的良好习惯,学校校园环境明显改哪,学生乱丢乱扔的现象大大减少,学生环境卫生意识显著增强,还出现了学生主动捡拾垃圾的现象。

(4)环境教育联系家庭,走向社会。我校坚持环境教育与家庭、社会互动,形成“绿色行动”的合力。我们组织了“我和父母谈环保”活动,让孩子向家长宣传环保知识;开展了“小手拉大手”活动,要求孩子和父母利用节假日一同去参观生态教育基地,在基地做一件好事、实事、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等,有的家庭就针对旅游景区内人们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粘在地上的口香糖、垃圾箱的摆设及垃圾的分类回收等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学生和家长中间开展“为了家园更洁净”“节约能源”活动等,促进家长与孩子的同步发展。

(5)我们还将绿色行动向社区延伸,我们与居委会签署了“为学生提供社区服务活动基地”的协议,使学生能经常搞一些公益劳动、宣传等;我们建立了“红领巾文明街”,进行宣传、实践活动。各种活动的扎实稳步开展,优化了社区环境,密切了社区关系,促进全社会都来保护自己的生存环境,扩大了社会影响,使得一名学生影响一个家庭,一个家庭辐射一个小社区,带动了家庭、社区的绿色行动。

5.第五阶段:进一步深入研究、搜集资料、整理分析、并着手撰写本课题研究报告并申请结题(2007年8月至9月)

六、研究成果的表达形式

研究报告、材料的展示方式:现场活动。

七、研究成果和结论

自从加强了对垃圾的分类回收,这项工作已有条不紊的在进行中。从对垃圾分类和回收的情况看,效果还是不错的。学校环境卫生有了一定的改观,各班的清洁卫生比以前打扫的干净、彻底,多数班级的教室随时检查都是干净、整齐的,楼道卫生保持也比以前好。大多数班级养成了自觉垃圾分类的好习惯。学生卫生习惯好转,乱扔垃圾的人少了,多数学生养成了把垃圾装入垃圾筒的习惯,学生备有垃圾袋,会自觉的把自己的垃圾放在自已的袋子里,明显的减少了垃圾乱扔的现象。师生对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知晓率、支持率、参与率和对生活垃圾从源头分类的正确率、容器投放的正确率明显提高,师生知晓率达100%,现支持率达80%左右。

工作成效指标:

1.班级分类情况:80%左右的班级基本能按要求进行分类,但部分班级分类不够仔细。相信通过我们进一步的宣传和师生的逐步适应,此项工作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2.实际投放效果:师生能够将分类好的垃圾投入相应的容器。

3.垃圾减量率:约15%。

4.垃圾资源的利用、分类后可利用物的情况:可回收的送到收购站,垃圾处理后变成的有机肥料,计划用于养花种草。

在市级检查验收中,我校获得了好评,被授予先进单位,平谷区一小的环境教育有了可靠的途径、手段和适宜的方式,环境教育初步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绿色校园、绿色生活正逐步深入人心,不仅使师生的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学校的环境品质得到改善,而且通过学生带动家庭,通过家庭带动社区,通过社区又带动社会公众更广泛地参与保护环境的活动,校园美化、绿化、净化,为师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通过垃圾分类,环保理念永在师生心中。

参考文献

[1]张益,陶华.国外垃圾处理技术现状及发展.垃圾处理处置技术及工程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