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的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养结合的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胸腺五肽;初治菌阳肺结核;免疫功能;临床价值
Efficacy of Thymus Five Peptide Combined with Conventional Anti Tuberculosis Program in the Treatment of Tuberculosis of Primary Treatment and Its Effect on Immune Function in Patients
GE Chang-hua,GE Long,ZHANG Li-mao
(Department of Tuberculosis,Xuzhou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Xuzhou 221004,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recurrent bacterial Yang tuberculosis treated with Thymopentin combined with routine anti-tuberculosis scheme,and the study on the immune funct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Methods From March in 2014 to March in 2015,72 cases of the initial treatment bacterial Yang pulmonary tuberculosis pati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 and were divided into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control group)and combining routine treatment with thymopentin treatment group(observation group).The lung breath ability and immune function of the patients were detected,and simultaneously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were auxiliary judged with cytokines check.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group,pulmonary respiratory capacity and the number of T cells for the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P
Key words:Thymopentin;Initial treatment of positive tuberculosis;Immune function;Clinical value
肺结核作为主要的慢性传染性肺疾,主要由结核杆菌感染引发。由于结核杆菌的形态多变和免疫抵抗性,到目前为止仍然找不到较好的治疗方法,因此,为寻找较好的治疗方案,且因为肺结核患者是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而感染结核菌,所以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胸腺五肽免疫制剂,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1-3],通过对患者的肺呼吸能力及免疫功能进行检测,比较胸腺五肽联合治疗与常规治疗效果及临床推广意义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72例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选取患者均经过临床检查和影像学诊断,确诊为初治菌阳肺结核患者。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34例,年龄32~79岁,平均47岁。通过对患者进行痰结核菌检查和临床诊断,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及病灶范围等基本资料方面不具有统计学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2HRZE/4HRE标准化方法:H:异烟肼,口服1次/d,300 mg;R:利福平,5%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1次/d,600 mg;Z:吡嗪酰胺,口服1次/d,1500 mg;E:乙胺丁醇,口服1次/d,750 mg。以2个月为1个疗程,共进行治疗3个疗程。
胸腺五肽联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联合使用胸腺五肽,5%葡萄糖溶液静脉注射1次/d,1 mg。以2个月为1个疗程,共进行治疗3个疗程。
1.3结果测定及评定标准
1.3.1呼吸能力 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对肺呼吸能力进行测量观察:第1s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1/FVC)。
1.3.2 T细胞亚群含量 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对患者外周静脉血进行采取和流式细胞检测仪监测分析,测定患者血液中T淋巴细胞亚群含量:测量指标主要包括CD3+、CD4+、CD8+和CD4+/CD8+等水平变化。
1.4统计学方法 对于检测结果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使用t检验,P
2 结果
2.1肺呼吸能力情况比较 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肺呼吸能力,通过胸腺五肽的联合治疗,观察组患者的FEV1、FVC和FEV1/FVC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
2.2免疫功能能力比较 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前后的相关免疫细胞含量,表现在T淋巴细胞群方面: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联合治疗后的CD3+、CD4+和CD4+/CD8+数量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同时CD8+水平显著降低(P
3 讨论
由于结核杆菌的形态多变和免疫抵抗性,且结核患者因结核菌感染造成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目前临床的常规治疗仅能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病灶和减轻症状。所以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胸腺五肽免疫制剂,改善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研究发现患者的免疫水平与肺结核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恢复密切相关,因此将免疫制剂作为肺结核治疗的有效手段进行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推广应用价值[4-6]。胸腺五肽的主要成分为从小牛胸腺素中提取的胸腺α1,①可以有效促进T淋巴细胞成熟,②由于具有与结核杆菌相似抗原,可以有效抑制变态反应对患者的损害[7]。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肺呼吸能力得到明显提高,FEV1、FVC和FEV1/FVC的功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
同时本文比较了两组患者的免疫细胞的数量表达,CD4+和CD8+淋巴细胞是患者机体保护性免疫反应的重要记忆和功能细胞,联合治疗组患者接受联合治疗后的CD3+、CD4+和CD4+/CD8+数量水平较对照组显著提高,同时CD8+水平显著降低(P
综上,胸腺五肽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可提高患者呼吸功能及免疫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病灶吸收,在临床推广中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雪元.胸腺五肽和常规抗结核药物在初治菌阳肺结核中应用效果[J].中外医疗,2015,03:118-119.
[2]谢青,张亚楠,李艳静,等.抗结核药物联合胸腺五肽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志,2014,17(12):61-62.
[3]耿书军,刘建玲,冯玉英.胸腺五肽联合常规抗结核方案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5,25(7):51-53.
[4]李泽贵,杜识博,黄嘉,等.胸腺五肤联合常规抗结核药物治疗耐药性肺结核33例[J].中国药业,2013,22(19):95-96.
[5].韩,潘兆宝,王法贞,等.异烟肼联合胸腺五肽治疗复治菌阳肺结核的疗效观察[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17(1):4267-4268.
[6]陈虹.胸腺五肽治疗66例糖尿病并发肺结核患者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152-153.
[7]王爱辉,李艳静,常占平,等.胸腺五肽对肺结核合并糖尿病免疫状态影响的研究[J].河北医药,2012,34(22):3415-3416.
[8]王强,蔡克文.胸腺五肽辅助治疗复治涂阳肺结核34例[J].临床肺科杂志,2012,17(8):1519-1520.
篇2
【关键词】医养结合 模式探讨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099—01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4月28日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报告表明,“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形势更加严峻,呈现出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加速发展的三个新特征,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迫切需要建立起养老、医疗机构之间的合作,建设集医疗、护理、康复为一体的“医养结合”养老机构,为患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和医疗服务,让老年人在养老的同时,能获得医疗救助和医疗保险,过上安稳的晚年生活。
1 建立和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法律法规和相关促进发展扶植政策。国家应该根据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目标定位,尽快出台促进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发展的意见规划,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性质、服务对象、服务主体、服务范围、机构设置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以及具体的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投资的方案。制定配套的规划,将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建设纳入区域老龄发展规划、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根据当地老年人口尤其是对口老年人群的卫生服务需求和医疗卫生资源分布状况等要素,对医养结合服务机构进行规划布局与设置,强调医养结合服务机构与现有医疗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有机衔接,提高老年人群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2 投资建立大型的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形成引导示范效应。应加大对医养结合服务模式的财政投入力度,尽快建立起大型医养结合服务机构,重点满足有需要的、经济困难老年群体。一方面可以在社会上迅速激发所有有入住需求的老年人的向往;另一方面,也会对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形成示范作用。
3 明确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服务内容。医养结合服务的内容以基本养老服务为基础,以医疗服务为重点。在做好老年人生活护理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医疗诊治服务、大病康复服务、临终关怀服务的质量。医养结合服务机构的医疗水平最终目标应该达到一级医院以上的水平,这样才能解决慢性病老人、大病康复老人、绝症晚期老人的医疗需求,真正发挥出医养结合的服务功能。要具有健全的科室和全面的诊疗项目。具备足够数量的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的医师和护士;足够的空间、房屋设施和相当水平的医疗器械。在养老机构中设立医疗机构。
4 部分医院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充分利用现有的医疗卫生资源,特别是对城市已经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将部分一级或二级医院(包括厂企医院)进行结构和功能调整,直接转型为老年康复院、老年护理院等医养结合服务机构,明确其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等服务的功能和任务,完善所需的房屋设施和器械装备,并加强医务及护工人员的培训。
篇3
一、基本情况
(一)积极探索居家、社区医养融合新模式
全市基层医疗机构在辖区内组建全科医生团队,对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健康档案,对孤寡老人实行免挂号费、降低检查治疗费等优惠。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面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2008年以来,组织多轮企业退休人员免费体检,周期免费体检率达83.29%。
一是建立家庭医生制度和健康管理团队服务。我市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启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重点为60岁以上老人、慢性病患者提供家庭签约服务。目前,政府举办的3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家庭医生制度,与60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签约率达76.7%。全市62家乡镇卫生院全部开展健康管理团队服务,组建健康管理团队342个,覆盖912个村卫生室,开展团队服务8304场次。二是开展居家老人医疗紧急救助活动。2012年,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公益服务”的建设运营模式,建成市养老服务平台,以“安全、健康和便捷生活”为服务主旨,为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紧急救助、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全方位服务。目前,平台“12349”养老服务热线已覆盖整个市区,24小时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是开展医疗定点服务。由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与辖区内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联系,签订服务协议,充分发挥社区养老服务平台功能。四是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服务活动。全市以“健康扬州社区行”活动为载体,定期组织讲师团成员以及有关医学专家深入社区、乡村,针对不同人群开展健康知识讲座。今年仅市专业照料协会就组织社区健康咨询服务活动4场,培训养老护理员近200名。
(二)着力提升专业养老机构医养融合水平
全市共有养老机构99家,其中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农村敬老院)72家,社会福利中心、老年公寓等公办养老机构8家,老年公寓等社会办养老机构19家。全市共有养老床位数29820张,床位占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的3.08%。社会办养老机构19所,床位2284张。全市有护理型床位1843张,占床位总数的6.2%。
一是公办养老机构医养支撑辐射能力强。扬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立颐和养老康复中心,通过与东方医院合作,在全国首创“金拐杖”养老服务标准体系,通过“亲情助理模式、至全服务模式、ABC管理模式、GOT运行模式”四大专属模式,实现示范引导、专业推广、辐射社区的作用。二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分类保障。曜阳国际老年公寓通过与苏北医院合作建立康复医院,完善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机制,为老人开展保健医疗、康复护理、紧急救护、体格检查、健康管理等多项综合性医疗服务。中小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重点收治自理和仅需基础护理服务的对象。三是农村敬老院基础医疗覆盖广。我市72家农村敬老院,均拥有基础性医疗功能的医务室。敬老院与当地卫生服务机构建立双向转治机制,确保政府兜底保障对象的基本医疗。保险机制作为医疗的重要补充。2013年,通过市慈善总会的资助,对城区685名城市“三无”、农村五保对象投保“爱老无忧”意外保险。四是养老护理员队伍建设不断深化。我局与养老护理员培训基地扬大医学院联合开展初级护理员免费培训,截止目前,已培训养老护理员592名。全市养老护理员822名,其中持证上岗养老护理员620名(初级592名,中级20名,高级8名),持证上岗率达75%以上,养老护理员专业化水平不断增强。
(三)加快医养融合医养融合政策创制
2013年,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健康和养老服务产业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大力鼓励养老医养融合发展和社会力量发展养老服务,为助推我市养老机构转型升级发展提供了指导性意见。同年8月,我局与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新增床位经费补助办法》和《扬州市城区养老机构运营经费补助办法》。办法对市区按标准建设、依规定运营的新增社会养老机构床位市财政给予每张床位3000元的建设补贴,对市区已开业的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依据实际入住老年人数按全护理、半护理、自理、分别给予每人每月100元、70元、50元补贴。两项具体的惠民举措对大力扶持社会力量兴办和鼓励发展医养型养老机构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同时,也为各县(市、区)出台养老机构补助办法提供了参考依据。针对老年人保健市卫生局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扬州市城市(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设置标准》、《扬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等多个政策性文件,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全市社区卫生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对推进城乡基层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机制和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等作出明确的部署。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我市养老服务医养融合建设还处在初级阶段,与人口老龄化形势下的养老社会化、多样化、个性化的医疗康复要求不相适应,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养老服务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在保障能力、政策法规、管理手段、服务水平、思想认识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医养融合制约因素较多
我市在推进医养融合方面虽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但是在服务能力、医保结算、政策引导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一是缺乏医保支持政策。由于养老不属于诊疗项目,因医保报销金额和住院时间的限制,造成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老年人不得不连续出院转院,既造成过度医疗,也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二是医疗护理能力欠缺。我市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通常只能提供日间照料服务,大部分养老机构虽然有医务室和护理人员,但是医疗和护理水平不高。而诊疗水平高的医疗机构,本身医疗资源十分紧张,使得优质医疗资源无法满足居家、社区、机构养老需求。三是养老护理队伍建设亟待加强。根据民政部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中4-5张床位就需要1名护理人员来推算,全市约2.9万张床位,至少需要5800名护理人员,而我市99所养老机构中,养老床位与护理人员的比例仅为25:1,50岁以上的养老护理员占护理员总数的70%以上,数量和质量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服务需求。同时,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薪酬待遇过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和工作环境差等原因,也造成就业吸引力有限。
(二)养老机构供需矛盾突出
我市现有养老机构的存量与庞大的、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医养需求不相匹配,社会养老服务的压力较大。一是机构养老供养对象结构性失衡。养老机构照顾失能老人工作量大,强度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医疗条件,因此养老机构愿意选择可自理老人,不愿意接受高龄、失能、半失能老人,造成社会上最需要入住养老机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被排斥在机构养老之外。通过《全国城乡失能老年人状况研究》结果和我市调研的实际来看,养老机构在收住对象定位上,近一半的机构只愿意接收自理老人或以接收自理老人为主,其中城区将近三分之二的养老机构,不愿意收住失能、半失能老人。特别是社会办养老机构,对入住老人身体因素作为重要的入住条件。二是专业老年护理院的缺失。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江苏省失能老年人占老年人总数的2.39%,我市老年人98.63万人,以此推算,我市约有失能老人2.3万人,而我市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仅为1843张,可见我市失能老年人医养型养老需要巨大。老年护理院作为以护理服务和维持生命的基本医疗服务为主的医疗机构,具备对长期需要生活护理和医疗护理、康复、临终关怀的服务对象提供治疗性护理服务的能力,对缓解综合性医疗压力、构建养老机构和医疗机构的互通平台和解决老年患者出院后康复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省兄弟市老年护理院苏州市20所、南京市12所、无锡市6所,常州、徐州市各1所。其中,南京、苏州、无锡的老年护理院同时具备养老机构性质。我市尚无一家专业老年护理院。三是养老机构供给结构不合理。一为医养融合护理型床位缺失较多,全市护理型床位仅占养老床位总数的6.2%,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二为部分地区高档豪华的养老机构,由于床位收费相对较高,入住率较低,而适合广大普通老年人,特别是寄养中低收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却排队难进,一床难求。四是城乡机构养老发展不平衡。在全市2.9万张机构养老床位中,大部分为农村敬老院床位,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占比远低于农村,与城市庞大的需求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艰难
社会办养老机构不仅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扮演着“填补空缺”的角色,也是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总体上看,我市社会办养老机构床位数仅占养老机构床位总数的8%,与省政府要求“到2017年,社会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的比例达到50%以上。”存在较大差距,其中护理型床位所占比例更低。一是新建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受到土地等政策的制约,租赁等形式的养老机构又难以符合规划、消防、审批的要求。二是对公办、社会办养老机构的扶持政策不平衡性。仅以对养老机构的省级资助为例,2008年―2012年,省对按“江苏省示范性养老机构标准新建、床位150张以上的”公办养老机构,每张床位补助标准为3万元,而对社会办养老机构仅补助0.3万元。我市对社会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建设为每张3000元,与省内兄弟市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南京、南通5000元,镇江、泰州4000元,徐州3000元)。三是优惠扶持政策可操作性不强,难于落实。如对于养老服务项目的土地供应政策,文件普遍作了以下规定:养老机构建设应当采取划拨方式供地的,一律划拨供地。由于上述政策过于笼统、原则,社会办养老机构获优惠供地很难实现。
三、下一步打算及建议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转变的必然结果,当前扬州市已步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要做好重点医养融合发展的工作不仅时间十分紧迫,而且压力十分巨大。为此,我市应加快形成以政策扶持为导向、以财政投入为推手、政府与社会力量互联互动互补、覆盖城乡的社会医养服务新格局。
(一)创新手段、统筹规划,夯实居家社区医养融合基础
一是提升居家医养能力。大力推广智慧社区建设,推广“虚拟养老院”模式,通过可穿戴设备、视频诊断等手段,借助互联网技术、云技术和物联网技术,以信息化、智能化服务为支撑,为老年人提供及时周到的远程健康服务。在便民服务进万家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实现生活护理、康复护理进家庭,定期巡诊与应需施诊相结合的诊疗、护理服务,为居家养老提供医疗保障。二是强化社区医养融合功能。结合城乡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建设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农村养老互助幸福院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并在其中配备健康小屋、康复室等,筑牢社区医养融合基础;条件不具备的老居民区,按照就近原则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契约合作机制;鼓励新开发住宅配套建设医养融合服务设施,为社区老人提供完备的医养融合服务。三是大力开展医养融合志愿服务活动。成立服务老人的“时间银行”,倡导“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理念,采取“时间储蓄”的方式,发动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医养融合服务。
(二)结对合作、政策支持,加快养老服务医养融合
今年,我局将与市卫生局联合出台《关于推进医疗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的意见》,其中明确以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长效合作关系为依托,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模式,重点鼓励建设或转型老年护理院发展。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全面完成“567工程”即:护理型床位占养老床位总数达到50%以上;医养型养老机构占总数的60%;收住全护理、半护理老年人占总人数70%以上的养老机构应具有基础医疗服务功能。一是建议医保支持政策引入养老服务业,通过将需要中长期专业护理、康复、诊疗的养老对象纳入医保范畴,推进医养融合良性循坏发展。二是提升机构养老医疗融合服务能力。通过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设置分支机构、养老机构在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机构上门服务等完善医养服务结构。三是加强医疗资源机构养老配置能力。充分利用现有医疗卫生资源,鼓励医院将闲置资源改造成康复医疗机构或增加老年病科床位,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专科护理院,鼓励部分非建制乡镇卫生院积极开展养老服务。四是建立居家、社区、机构养老与医疗机构联动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送的老年病人,在挂号、就诊、检查及办理住院手续等方面提供一站式服务。五是提升养老护理员职业化和专业化水平。可以通过设置岗位津贴和以奖代补的手段,逐步引导养老护理员队伍向专业化和年轻化转型。继续加大养老护理员的培训力度,明确对取得国家养老护理员技师、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职业资格证书后,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连续从业2年以上的人员,分别给予每人3000元、2000元、1000元、500元一次性补贴。
(三)加大投入、积极融资,夯实医养服务基础
一是积极与财政部门做好对接,贯彻执行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苏政发〔20XX〕39号)中对自建产权用房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1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和租赁用房举办且租期5年的养老机构,每张护理型床位给予不低于5000元的一次性改造补助政策。二是积极引导各县(市、区)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建立专职养老护理员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资金可由县、乡两级财政按比例分担。三是建议研究制定针对新建或转型床位150张床位以上且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医养型老年护理院给予一次性20万元以奖代补政策。四是建议设立支持医养发展的投资引导基金,采取投入资本金、直接补助、财政贴息、小额贷款、项目补贴、风险补偿金、参股产业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加速进入医养服务领域。
(四)搭建平台、延伸保险,推进社会办养老机构医养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扬州市社会养老机构设立办法》的出台,联合财政、卫生、国土、工商、金融、安监及消防等职能部门,鼓励养老机构与医疗服务机构融合发展,根据权限分级职责,搭建平台协调解决诸如:土地使用、“一照多址”、人员待遇等扶持政策落地的问题,切实降低准入门槛,触发医养融合发展的“鲶鱼效应”。二是鼓励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和老年护理院建设,针对机构身份定位问题,可在发展初期按“半福利半企业”定性,仿照企业运作模式融资入股、收益分红、扩张规模等,对其经费尚有少量缺口的,银行给予小额贷款,待其进入成长发展期开始归还贷款。三是拓展“爱老无忧”保险计划延伸医养型社会办养老机构,通过个人自筹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方式,为入住失能、半失能寄养老人办理护理保险或意外保险,分释社会办养老机构风险。四是发挥社会福利协会服务管理作用,制定我市行业管理规范性文件,明确社会办医养型养老机构的性质地位,各方权利、义务关系,开办养老机构筹资方式与待遇,纠纷处理机构与理赔等要求。
(五)明确责任、创新模式,积极延伸五保供养机构医养服务
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开展农村社会福利服务,率先将敬老院转型为集养老、医疗、康复为一体的农村社会福利中心。积极将农村养老机构工作纳入了乡镇公共体系建设范畴,纳入新农村建设内容,列入乡镇考核目标。利用或创造条件开设社会化养老功能,提高床位使用率,扩大养老覆盖面,科学制定发展农村养老工作整体规划,将农村敬老院建设和管理作为农村机构养老系统工程的重要方面,变敬老院单纯的“收养”少数“五保”老人的兜底保障福利扩面向广大农村老年人服务。积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支持五保供养事业发展,出台土地、税收等各项优惠政策,通过公办民营、民办公助、政府补贴和购买服务等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兴建敬老院。
关于2017医养结合模式的调研报告二: 目前养老服务问题倍受社会各界关注,国家、省、市日前也相继出台了一些相关政策,可见党和政府对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重视。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医疗战线的医务工作者,我想就传统服务业转型方面的课题谈一下以医养老、医养结合的问题,不当之处,请予以指正。
一、养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医、养脱节问题突出。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市养老机构建设面临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机构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部分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小、设施简陋、功能单一,服务项目、服务水平跟不上,难以适应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医疗机构存在吃不饱的困境,患者量少,医疗器械、设备大部分时间处于闲置状态。
(二)养老缺乏医疗常识,健康无从保证。健康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保障,特别是失能或半失能的老人,去医院体检、看病困难已是严重社会问题。据调查了解,许多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多数患有常见的老年疾病,因为不能够得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诊疗,耽误病情,导致病情加急加重,甚至会危及生命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前,越来越多的失能半失能老人迫切希望住进“医养结合”养老机构。
(三)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老人门诊就医难。一方面居住在养老院的老人们大多数行动迟缓,一些老人生病后不能够及时去医院诊治,只能外请医护人员上门静点,这样会导致用药上的错误以及承担高额的医药静点等费用,从而增加了老人们的经济压力,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因此会受到影响。
(四)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缺乏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服务。目前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匮乏,且整体素质不高。受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学校培养这方面人才的相关专业不多。专业人才的不足直接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二、几点建议
(一)整合资源,为老人老有所依奠定良好基础。养老工作是一项投入多,回报少的事业。鼓励养老和医疗机构结合,走集团化发展道路,有利于融合资源,充分发挥整体优势。一方面鼓励大型和综合型医疗机构依托现有的医疗资源,充实养老服务机构;另一方面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联姻医疗机构,提供专业化医疗服务,建立医疗型护理院。以东风区为例,将小型民营养老院集中依托医疗机构进行资源整合,即可改善原有的基础设施,又能够在医疗上使老人们的健康得以保障,这种方式如果可以得以实现,老人将得到专业人员二十四小时的营养配餐,个人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可提供专业护工为难以自理的老人施行专业护理,这样可以使老人们无后顾之忧,安养晚年。
(二)以养老院为依托,建立家庭病房。针对老人们行动难、就医难的实际问题,建议有关部门在民营养老院中实行家庭病房制度,一来可缓解各大医院床位紧张的压力,二来可使老人们足不出户即可得到如同在医院一般的治疗。与养老院联姻的医疗机构可派出专职人员为家庭病房中的患者定时、定期查房,观察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定时为老人体检,达到早观察,早诊治的效果,为老人健康护航。
篇4
为加快推进我市社会办医疗机构成规模、上水平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我委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2015]45号)、《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15]102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市推动社会办医(国家联系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昆政办[2015]38号)文件精神,推进社会办医工作,现将有关自查工作总结如下:
一、多措并举,鼓励社会资本在我市举办医疗机构
一是新增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资本。在《**市2011-2015年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明确规定要给非公立医疗机构留有合理空间,在调整和新增医疗卫生资源时,在符合准入标准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二是放宽社会办医准入条件和社会办医服务领域,凡是法律法规没有明令禁止的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和中医药健康服务领域,都向社会资本开放;三是通过市政府政务服务窗口和**卫生网向社会公开公布举办医疗机构的审批程序、审批主体和审批时限;四是社会资本在我市申请举办医疗机构可按照经营目的,自主申办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但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支持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五是社会资本在我市申请举办医疗机构可以根据功能任务和医疗服务需求,合理设置诊疗科目;六是合理确定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为确保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与其具备的服务能力相适应,对社会资本在我市申请举办医疗机构的类别、诊疗科目、床位等执业范围进行审核,对符合申办条件、具备相应资质的,及时予以批准并发放相应许可。
截止到2015年,**地区登记注册非公立医疗机构2532个,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57.4%,其中民营医院医院184个,床位1.46万张;2015年全市非公立医疗机构门急诊总人次为1121.68万人次,占全市门急诊总人次的25.9%;出院总人数为27.82万人次,占全市出院人数的18.61%。
二、积极探索医疗和养老融合新模式
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促进医疗卫生资源进入养老机构,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发展医养结合的护理型养老机构。
1.积极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的实施意见》有关养老机构应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精神,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如云南省社会福利院在福利院举办了云南省社会福利院福利医院,开设床位50张;**市社会福利院也在福利院内举办了**市社会福利院福利医院,开设床位101张。
2.支持康复医院、老年病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医院等延续性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探索建立一种有病治病,无病疗养,医疗和养老相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如在东川区第二人民医院原疗养院基础上成立的东川区老年病医院于2014年8月向东川区民政局申办公建民营东川区幸福家园老年公寓,并于2014年11月办理了民办非企业证书。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的基础上,还提供养老、康复、护理、临终关怀及生活照料等服务,切实解决入住老年人及其家属的后顾之忧。
三、开展医师多点执业,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在总结评估2009年以来医师多点执业试点政策的基础上,2015年修订出台了《**市医师多点执业管理办法》,放宽了二级以上公立医院执业医师向基层医疗机构流动的职称限制,支持实施县乡一体化管理的医疗机构加强医师的合理调配使用,取消了符合条件的医师在医联体内多点执业的执业地点数量限制。医师多点执业的实施,打破了医疗机构对优质医师资源的垄断,弥补了医疗人才资源的分布缺陷,稳步推动优质医师资源纵向和横向流动的政策目标,基层医疗机构和民营医院分享到更多的优质医师资源。截止2016年1月底,累计办理医师多点执业6508人次,其中:其中在职人员3854人次,占办理人数59.22%,退休人员2654人次,占办理人数40.78%。职称为副高以上人数为4132人次,占办理人数63.50%,主治医师2376人次,占办理人数36.50%。总体情况是在职高学历、高职称的医师办理比重逐步加大,高端卫生技术人才的辐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四、加强社会办医机构学科建设,提升其服务能力
为了规范社会办医机构的医疗服务行为,提升其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将往年市财政每年投入的300万元优秀民营医院奖励资金争取到用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医机构学科建设,并制定了《2015年**市民营医院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项目工作方案》。2015年11月3日市卫生计生委组织评审专家对符合申报条件的24家民营医院的24个学科建设和能力提升项目进行了集中评审,根据评审得分高低,确定了拟立项的20个项目名单,并于2015年11月5日至11日期间在**卫生网上对名单做了公示。目前,市级财政安排的300万元项目建设资金已经全部拨付到位,我委将通过多种形式对项目进行管理和督导,各项目单位同时接受财政和审计部门的督查和审计,确保建设资金专款专用,落到实处、用在实处。
五、加强社会办医机构人才培训,提高其服务水平
认真组织实施云南省民营医院人才培训项目,制定了《关于组织开展**市民营医院人次培养项目系列培训的通知》,培训分为急诊医学、药事管理、医院感染控制、护理管理、临床检验、病案管理、产科质量控制、口腔适宜技术八个专题,主要培训各专业的法律法规、临床技术规范、诊疗新技术及适宜技术运用等,共培训民营医院各类卫生技术人员700余人次。
六、落实社会办医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定政策
2015年,社会办医专业技术人员初级职称报考人数为1248人,通过人数为627,通过率为50.24%;中级职称报考数为726,通过数为315,通过率为43.38%;高级职称参评人数为48,评审通过26人,通过率为54.16%。
篇5
(二)推动__医院集团改革与发展。探索以管理技术为纽带,以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为目的医疗集团化改革,组建__医院集团。由集团医院统一管理财务、人事,统筹调配整合各项医疗卫生资源,集团下属医院重点抓好业务质量管理。集团下属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定位三甲医院发展,区妇保院定位二甲医院,努力朝三甲医院发展,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走规模化、集约化资源整合发展之路。对集团下属医院的学科布局结构、人员技术力量及设备设施配置等方面进行合理调整,统筹全区的卫生医疗资源,学科力量予以强化特色专科。通过资源整合,形成错位优势,让资源进行优势互补;通过资源整合,有效降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工作管理效率;通过资源整合,形成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特色凸显的强大的战斗合力,激发区属各医院的内生动力,解放医院生产力。最终目标,要通过集团化改革,促进全区三家医院医疗事业优势发展、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区属各医院综合实力。建设好全区统一的医学检验中心、医学影像中心、健康管理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医疗物流配送中心等,实现我区医疗资源效益最大化。同时推动健康服务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三)继续抓好“三名工程”及医养融合项目。重点抓好4项“三名”工程:①区人民名医中心预计于2015年下半年开业;年内要引进5个以上高水平专家团队,要继续加强转化医学平台、院士工作站、妇产微创中心、生殖中心、肿瘤特约诊疗部、肿瘤科等重点和优势学科建设。②区中医院筹备国家级的名中医馆;③区人民医院与省人民医院进行全面深度合作; ④区属各医院与市属医院的定向专科全方位合作(科研、临床)。继续扩大社区“医养融合”覆盖面,丰富养老方式;建立深圳养老的地方标准;推进解决养老和医疗融合两大体系高度融合,打造中国养老的“__模式”。
(四)深化社区健康服务综合改革。成立“社管中心”,统筹全区社康中心管理,推进全区社康服务改革。完善辖区社康中心的布局、年内规划建设一家省级示范社康中心,探索承办模式改革。推进社康中心服务规范化建设,社康中心按照人员配置标准、设备设施配备标准完成标准化配置,落实常见疾病基本诊疗规范。全面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开展“老年人、慢性病和精神病患者”等重点人群家庭医生服务;落实签约优惠政策,综合考核家庭医生覆盖率、签约率和有效服务率。探索“医养融合”服务新模式,“医养融合”项目纳入社康中心服务职能,丰富和扩展社康中心服务内涵。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建立社康中心首诊、社康中心与上级医院、专科医院预约挂号和双向转诊机制、工作模式。强化专家下社区制度,提升社康中心诊疗服务能力。加强区人民医院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建设,落实全区全科医师培训计划。完善社康中心服务运行机制,强化绩效考评,建立以“服务人群、数量、质量效果、标准化建设、家庭医生签约率、双向转诊率”等为核心考核指标要素的综合绩效评估体系,评估结果与经费拨付等资源配置挂钩。通过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规范管理,有效提升网底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养老服务需求,有效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让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惠及老百姓、更多惠及老百姓。
一是强化各医院服务措施,改善医疗服务,落实国家卫计委“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工作。以年度医疗质量评估为指挥棒,加强全面质量管理,关注个人能力提升,重视科室协作和培育团队精神。二是加强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抓好基础学科的同时发展重点特色专科;优化、再造诊疗流程。三是严格医疗服务管理,全面落实医疗核心制度;继续推行临床路径;推进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加强重点技术准入管理和适宜新技术规范化培训;加强药事管理;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四是强化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加强院感管理与医疗废物管理。继续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推进临床合理用血。五是继续推进创建“平安医院”活动,继续开展维护医疗机构秩序打击涉医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落实医院治安责任和安全保卫工作;全面推进医疗责任险,探索医疗意外险。
篇6
记者:闫院长你好。广州市老人院在标准化方面起步比较早,力度也很大,请你简要介绍老人院为什么要引入标准化?目前的工作进展如何?
闫生宏(以下简称“闫”):广州市老人院建院于1965年,51年来我院始终遵循“慈孝、专业、精诚、卓越”的院训,逐步拓展服务范围,持续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有效履行了托底保障和引领示范功能。但与此同时,我们正面临着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机遇和挑战,服务对象的需求更加多元复杂,养老行业竞争压力和职业风险与日俱增,迫切需要通过养老服务供给改革来应对。而标准化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技术支撑和基础性工程。
我院自2001年开始养老服务标准化探索,2002年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11年被民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民政范围管理标准化建设试点单位。2014年我院全面开展标准化建设工作,先后被确定为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养老服务机构标准化试点单位、广东省服务业先进标准体系试点单位,同时获评“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机构。
通过标准化建设工作,我院已依据《服务业组织标准化工作指南》(GB/T 24421-2009)建立了由基础通用标准、服务保障标准、服务提供标准构成的完整标准体系,共计777份文件,确保了全院各项工作的有序、高效、规范和安全开展。同时,我院还积极参与了民政部、广东省和广州市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参与了民政行业标准《老年社会工作服务指南》(MZ/T 064-2016)、牵头承担了广东省地方标准《养老机构社会工作服务规范》和广州市技术规范《老年人照顾需求等级评定规范》制修订工作。
记者:你能详细介绍一下广州市老人院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具体做法吗?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你们的体会如何?这对于已经开展或即将开展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的同行有借鉴意义。
闫:好的。我院的养老服务标准化工作,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做法:
一是统一思想,明晰理念,明确战略定位。在组织领导方面,我们成立了标准化建设试点领导小组,组建标准化工作办公室,负责全院标准化工作的归口管理;在价值理念方面,建立了“明确、准确、精确,全员、全程、全心”的标准化方针,突出以人为本,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目的、以 “四化”协同(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人性化)为路径的养老服务供给体系;在工作保障方面,科学制定方案,确定量化指标,加大督办落实,提供人力、财力等资源保障,全力确保标准化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上下联动,多方协同,构建覆盖全面的标准体系。我们坚持领导以上率下、重视基层参与、开放听取意见、凝聚最大共识的原则,构建符合标准化要求而又具有我院特色的标准体系。体现在院领导班子积极推动,参与分管业务部门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强力推动标准化工作的落实;体现在发动全员参与,分模块开展标准起草工作,将一线工作经验提炼总结;体现在借助专业力量,聘请标准化研究机构作为顾问,对标准化工作进行培训、监督、指导等各个方面。
三是真抓实干,重心下移,推动标准实施和持续改进。通过全院培训与部门内训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宣贯培训,让员工掌握标准的内容;通过网格化等机制落实标准规定的服务管理行为,为标准实施提供有效载体;加大标准实施监督力度,通过部门标准化专员逐一核查,院标准化办公室抽查,每月一次集中通报三级监督方式,对标准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控。
如果说有什么体会,我想也是三点:首先,标准化建设工作一定要放在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战略规划中来统筹,定位要准、态度要正、认识要清,才能保证整个系统的良好运行。其次,标准化建设工作一定要全员参与,以我为主,不能简单依靠外部的专家和顾问,不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最后,标准化建设工作一定要真抓真用,持续改善,在实践中应用,在实践中检验,在实践中完善,不能写一套、做一套。
记者:广州市老人院标准化工作开展也有几年了,你能说说标准化实施之后有什么成效吗?或者说标准化工作对老人院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实实在在的好处?
闫:我感觉有这么几点:
(一)服务品质逐步改善。表现在一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我院的服务设施逐步配置齐全,基本实现了设施设备无障碍和适老化。二是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理顺了服务体系架构,成立了六大专业养老服务中心,实现了医养的高度融合;试行个人照顾计划,全面提升服务的人性化、个性化水平。三是服务对象更加满意。经第三方评价,标准化实施后,老人整体满意度保持在95%以上。
(二)管理效能不断提升。表现在一是理清管理职责和办事流程。通过岗位说明书厘清了各中心的职能分工和权责关系,明确了岗位职责和业务操作流程,提高了工作效率。二是发挥标准化和信息化的协同作用。按照标准化的要求,结合推进六部委信息惠民项目―养老机构综合照顾系统的建设,将管理和服务的信息系统平台功能进行整合。三是加强风险防控。完善权责体系以及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工作流程的无缝衔接和服务质量的实时控制,确保了机构运营风险更加可控。四是实现增收减支。养老和医疗成本持续下降,绩效评价持续改善。
篇7
宁夏地处西北贫困地区,农村地区卫生技术人员缺乏,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近几年来,我们根据宁夏的区情,从宁夏的实际出发,对宁夏乡村中出现的常见病例、卫生条件、医疗环境的现状做了调研,探索为宁夏农村培养实用性卫生人才的模式。
1 宁夏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现状
宁夏地处中国西部,现有人口617.69万,其中农业人口为388.77万,占人口总数的62.94%。全区共有医疗卫生机构1601个,其中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5个,妇幼保健机构22个,卫生院239个。据调查统计,全区现有卫生技术人员25521人,其中综合医院占66.31%,乡卫生院和城市社区仅占11.99%和0.35%;乡村医生大专以上学历占6.66%,中专学历58.43%。目前尚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6625,不少乡镇卫生院出现人才断层。相当部分卫生院只有3~4人,连基本的防疫、妇幼保健工作任务都无法完成,更谈不上解决当地老百姓的看病问题。由于乡镇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层次偏低,医疗服务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医疗卫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农民“小病抗,大病养”的现象仍然十分普遍[1]。因此培养卫生技术人才,提高乡镇卫生技术人员的学历,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势在必行。
为此我们探索为农村培养实用性卫生人才的模式,并提出了农村实用性卫生人才特别是农村卫生适宜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使“适宜技术” 的应用后续有人,也为农村培养出“用的上”的农村实用人才,拟将“适宜技术”融入农村医学教育的学历人才培养计划之中,通过定向招生、工学交替、项目导向、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毕业后能在乡村医疗机构具备从事常见病的处理能力,地方病和流行病的防治能力,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能力。为本地区的农村卫生保健、防疫、康复及健康教育工作做贡献。真正为广大农村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服务于本区的实用性卫生人才,提高农村卫生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2]。
2 探索学历教育与适宜技术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根据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事部、农业部等下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卫生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具备条件的中等卫生学校在合理布局并有利于农村医学人才培养的原则下,可申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提高办学层次,为农村培养高等医学专科人才;在医学教育层次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在中等医学专业中可保留卫生保健及中医(民族医)类专业,以适应本地区农村对卫生人才的需求。我们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三年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乡村医生方向)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定向招生,脱产培训;以农村基层卫生岗位需求为导向;以农村卫生实用知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依据设置课程。同时,将卫生适宜技术纳入到培养临床专科应用性人才的方案中,也是我们对三年制临床专业(乡村医生方向)学生培养的新探索;是职业教育“工学交替”、“订单式培养”的体现。对宁夏乃至西部地区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亦必将对提高宁夏地区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其成果对全国农村医学教育具有借鉴和推广的意义。
3 制定科学、适用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年制高职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乡村医生方向)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农村、社区服务;以常见病、多发病的相关内容为重点;注重和相关执业考试的考试大纲相衔接。同时,在课程设计上采取工作过程和训练任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基础课教材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材要突出实用性和针对性。
3.1 按照培养临床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一体化课程。同时,在够用实用的原则上,新增《农村预防保健适宜技术》和《农村临床适宜技术》,后者包含内、外妇产、儿、中医适宜技术等内容。
3.2 “以实际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临床环境为依托”,教、学、做一体化,在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培养学生职业素养;通过在学校实验、实训,完成在工作岗位中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3.3 注重人文素质、职业道德培养,整体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此我们增加了人文课程和职业道德、法律、法规课,目的使学生不仅有的过硬的医疗技术更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的精神。
3.4 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及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和实践,组织专家编写教材;培训教师;定向招生。构建宁夏农村实用性卫生人才培养模式,为宁夏农村培养适合农村卫生岗位需求的卫生技术人才。
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高等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结合各校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认识,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8
在我离开中国的时候,中国的医疗改革还没有开始,从中国当年的公费医疗制度,突然面对美国的医疗状况,先就吓了一跳。典型的例子,是一个朋友突发急性阑尾炎,急送医院开刀。这是我在美国看到的第一个“案例”,留下很深的印象。首先是,住院时间非常短,入院马上手术,手术之后只住了一天半就出院,恢复很快。其次是,接到第一张账单,看到金额不大,你千万别高兴,账单不是一张,而是从不同单位陆续寄来。第三是,医疗费最后加起来,在我眼里完全是天文数字。这个住了一天半医院的普通阑尾炎手术,账单是7000多美元。
当时我刚到美国不久,从这个案例进入,对美国医疗制度开始有了最基本的概念。
一是病人住院时间短,是由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决定的。医疗时间无端加长,保险机构就要支付额外费用。因此,医院和保险公司双方都雇用专家,严格商定医疗措施和时间,把医疗仅仅限定在“必要”范围内。病人得到“必要治疗”的权益,由医方的利益来保证,对“不必要治疗”的限制,由保险公司的利益来限制。
二是美国诊所多,医院少。它们的差别是设备有无或者多寡,住院一般都是医院。医院、诊所都不“养”医生。医生和麻醉师、放射师等都是个体户。他们只是在医院、诊所挂单,可以挂几个地方,随叫随到。所以,病人收账单的时候,各收各的,五花八门。关键是,由于长期市场机制的发展,医院、医生一般不会供不应求。同时,美国医、药分家,诊所也没有自己的药房。
医生的规范职业教育、严格的行会制度、激烈的竞争,维持了医生的一流业务水平。后来,我们自己有了就医和住院的经验,住院完全是住宾馆的感觉,环境好,护士照料周到专业,每天的菜谱和饭店一样,不让家属插手任何事情。后来知道,那是医院竞争的结果。反正食宿和医疗一样,都是保险公司付账。朋友账单给我们的教训,是必须购买保险,不能有侥幸心理。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美国医疗保险制度。
美国的医疗制度,其实是公私结合的。退休老人有国家的基本免费医疗照顾,这是“公益”的部分。市场机制的私有保险业,主要是退休前的那一段。从理论上来说,私有保险制度也应该是运作良好的。因为保险公司是根据你开始购买保险的年龄和健康状况,来决定你每月支付的费用。而且个人保费除总体费率增长之外,不再增长。就是说,假如你年轻力壮20多岁开始买保险,每月只要几十美元。这一辈子都是同样费率。涨价只是像每年的通货膨胀那样,涨一个比例。而假如你40岁才进入保险,你每个月可能要付200美元。也就是说,同样一个40岁的人,假如你是20岁开始买保险,和你40岁开始买,每月交纳的保费相差非常大。所以有许多美国人在进入老年时,会选择继续自己的私人保险计划,而不要公费医疗。
健康保险的投保有很多选择,你可以买全保,就是医、药自己一点不出钱。这样,每月保费要高得多。多数人会选择其他方式,就是自己付一个起点费,例如,500美元或1000美元以下自己付,1000美元至10000美元之间,自己付20%,保险支付80%,高于10000美元,全部由保险支付。这样,以自己承担小病的部分责任,来降低每月的保险费。我的一个朋友,自己是牙医,很重视投保,他在一场自己失误的事故后高位截瘫,保险公司支付他此生的全部费用,包括照顾他一生的家庭护理员的费用。
所以,从理论上来说,假如每个人都很好地规划自己,很早开始买保险,一辈子的健康保险费用,并不是很大的负担。还有很多工作单位支付雇员的全部或部分保险费。退休后,正好接上国家免费的老年基本医疗照顾计划。
尽管如此,美国的医疗制度仍然饱受指责。因为在实践中,总有一部分人会抱侥幸心理不投保,这些人往往是穷人或新移民。美国是一个永远不缺穷人的国家,仅非法移民就有将近1000万人,近年平均每年合法移民在300万人以上,绝大多数是穷人。他们怎么办?根据美国的法律,医院必须对急症病人不论身份、状况先作救治。我自己有过急症的经历。那个时候,他们并不知我有没有保险。假如我没有保险,一样要救。对真正的穷人就医,各地都有不同政策,政策也一直在调整中。例如现在,不论你的存款数额,只要年家庭收入少于一个金额,就享有政府的免费医疗?穴当然有相应的生活救济?雪。美国穷人只要生活处于某个水平之下,都有相应的州或者联邦医疗福利计划,享受免费医疗。我的中国籍朋友在留学期间怀孕,没有在美国交过税,因为符合穷人标准,当时享受非常好的产前检查、营养补助、生产、产后母婴保健,甚至奶粉、尿布都是免费的。当然,新移民普遍根据自己的习惯行事,有的急症治了先逃掉再说,也有人隐瞒收入。在美国,不论是否有保险,急病、重病、事故,同样得到救助治疗。这是美国医疗费用昂贵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家普遍在为穷人,甚至大量来自外国的穷人分摊费用。
美国始终没有英国那样的全民公费医疗,这和美国人的传统观念是有关的。美国人很强调要对自己负责,它的传统文化认为,过分福利会养懒汉,全部国家负担的医疗制度会浪费无度。这种观念和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思想有很大差别。美国的邻居加拿大,就是和英国类似的制度。我的一个朋友移民到加拿大后,把自己的牙全部整修一遍,花了国家近万加元,自己可以一分钱不掏。相比我们在美国看病跑医院的谨慎,确实形成鲜明对照。美国人认为,一旦国家全包,必定造成巨大的医疗浪费,失去监督和利益平衡,花国家公款,必定大手大脚,最后必然导致税收高。加拿大的税收确实非常高。美国人认为,现行制度下,不会造成失控的浪费,谨慎的福利制度是经济活力的重要来源,因为不需要高福利逼出来的高税收。
我想,医疗制度只是一个子系统,它需要整体社会政策的支撑。美国医疗制度并不完美,可是它能够长期在正常运作下逐步修补,基础之一是法制的完善。因为不论是医疗欺诈还是保险欺诈,都很容易发生。必须通过很强的法律手段,基本抑制这两类欺诈,才可能运作下去。
我国的医疗改革无疑是难度极大的系统改革,有必要全面总结这些年来的经验教训,同时借鉴外国在这方面的实践,解决好医改这个难题。
编后:
回味权威部门年前的“医改不成功”结论,也许很少有人对这个结论感到吃惊。如果吃惊,也大多在于:你们才说出来啊?中国人可都知道了!――老百姓或许还不能把医改不成功的根源说个一二三四,但已经持续了数年的“看病贵”、“看病难”让每一个人都深有同感,大家心里对几年来医改的成效早有了自己的判断。
国情决定了我们在学习借鉴的同时要走自己的道路。“摸着石头过河”,我国20多年来的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总体上的改革成功就可以忽视一些细节上的失误。对一个涉及国计民生的改革方案进行整体上的否定并公之于众,还是很需要勇气的。求真务实,也算是改革的一项成果吧!
篇9
2002年,卫生部颁布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正式提出了医院药学部门要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第一次将临床药学工作纳入药学法规范畴,将药师推向了医疗用药的前沿,全国各大医院中,相继建立了专门科室形成相对独立的体系,收到了好的效果。但是,目前在一些基层医院(一、二级医院)临床药学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仍以调剂工作为主要内容。本文对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滞后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建议,为基层医院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提供参考。
基层医院如何开展临床药学工作
临床药学工作的内容:根据现有条件,选择可行性方案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协助临床医师选药和合理用药,维护患者不受或减轻与用药有关的损害,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由于条件所限,可以从基本工作入手。例如:建立药品信息库,定期出版药讯,为临床药师介绍新药品种,用途、用法、用量、不良反应及配伍变化、禁忌等,定期分析抗菌药的使用情况,及时纠正抗生素滥用问题,每个月进行处方分析,定期参与医师查房,为医生正确用药提供参考,这些都是投入小而效果明显的临床药学工作[1]。
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人力资源匮乏:据调查,区县属医院药学人员中大专以上人员较少,药学人员学历情况远远低于医务人员。基层医院药剂科规模小,难以吸收到高素质人才,与目前的药学发展不相适应。
药学专业知识老化:由于长期以来重医轻药思想影响,很少安排药学人员进修学习,更新、补充、拓宽提高药学基础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药学人员本身忙于应付收发药品等日常繁杂工作,缺乏竞争意识,自学的主动性差,只为晋级、晋升拼凑材料对临床没有实用价值,很难达到当前临床药学工作的要求[2]。
医院药学功能的移位:市场经济把药剂科推到经济利益的前沿,药品采购,创收成了第一要务,而对药学发展,人才培养、药学技术服务都重视不够,以药养医状况在基层医院仍未得到改善。
药品市场的混乱,药品回扣的泛滥,客观上阻碍了临床药师发挥作用,基层医院既想抓合理用药,又怕业务收入受到 影响,处于两难境地。
基层医疗机构临床药学工作的对策
端正态度,提高认识,坚定信心:医疗机构开展临床药学工作是落实我国药事法规的重要内容,是21世纪医院药学的发展方向。临床药学工作是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的保证,也是提高医疗水平的因素之一。药师要带着学习的态度下临床,积极地与临床科主任、医师进行沟通,与医师一道共同担负起为患者服务的任务,通过沟通使医生了解临床药学的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3]。
学会与患者交流:临床药学是面向患者,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实践科学,只有面对面与患者交流,才能获得第一手资料,同时患者用量的依从性,药物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都要靠临床药师去解释,说明和指导,才能达到药学服务目的。
医保用药与药物价格:现在医师除关心药物治疗效果外,也非常关心医保和药物价格。由于现在很多患者所购保险都是门诊费用不在可保范围,住院费用在可保范围内,为配合临床医师的工作,临床药师要多介绍一些药品医保分类与价格。方便医师工作的展开,又兼顾患者的利益。
注重人才的培养:①教育相结合:提高药学人员知识水平,增强临床药学意识,在全体药学人员中树立全员学习,鼓励全员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终身学习,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形成一支符合自己医院需求的临床药师队伍。②学习与使用相结合:基层医疗机构应按各级行政部门的要求,尽快设立临床药师工作岗位,边学习培养,边工作实践,因各医院的人力资源不同,临床药师要学会因地制宜地开创自己工作新局面,取得领导支持,学会与医护人员沟通,深入到临床一线,了解药物的应用情况,带着问题请教临床医师,通过分析总结,通过再学习重新认识问题,为临床用药实践所接受,得到医院和医护人员及患者认可。
讨 论
临床药学是现代药学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患者为中心,用药学技术服务于临床,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目的,是医院的核心内容。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要高标准、低起步,从简单到复杂,步步为营,循序渐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证人才,逐步完善临床药师工作机制,以保证临床药师制度的顺利实施,保证临床药学工作在基层医疗机构顺利展开,提高医院合理用药水平。
参考文献
1 程廷仁.浅谈合理使用中药[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4,14(3):34.
篇10
【关键词】医患关系;口腔临床医学;教育改革
医患关系指的是医护人员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护理的过程中,与患者和其家属构建的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近年来,我国医患纠纷问题频发,杀医、伤医等恶性事件频繁发生,医患关系处于严重紧张状态。2016年广东牙医陈仲伟被砍身亡事件的发生,给整个口腔界及医疗界带来了强烈的震动,缓和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在这种关系下对口腔临床医学教育进行改革也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
一、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
(一)医院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
对于基层医院而言,其医疗资源以及服务质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高的需求,而资源配置齐全的医院大多集中在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中,这就造成了基层医院门可罗雀,三甲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顾听教授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在于大医院的医疗服务不能够完全复符合其运转,患者往往是经过漫长的等待之后接受短暂的治疗,医患沟通存在严重的不足,这也是导致医患纠纷发生的直接原因。此外,政府部门在医院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不够,医院不得不采取“以药养医”的策略,依靠高端的技术设备与高昂的分诊、药费来创收,从而使医患关系商品化,而患者若是在支付了这些高额的费用之后得不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必然会引起患者的强烈不满,从而引发医患纠纷。
(二)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较差
目前医学院校一般只注重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而没有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不重视人际关系课程、社会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致使很多从业的医务人员虽然具有较高的业务技能,但是在与患者沟通方面较差,不具备良好的沟通技巧,导致不能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一旦患者的病情出现变化,医患矛盾便会一触即发,引发医疗纠纷。
(三)少数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不高
虽然少数的医务人员存在服务态度不好,不具备较高的医德医风等问题。然而,对于大多数的医务人员而言,由于其常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面对众多的病人及其家属,往往不能对病情进行有效的解释,甚至对患者的疑问回答敷衍等,这些都有可能造成医患关系紧张。此外,还有一些医护人员没有足够尊重患者的隐私,仅仅是对患者躯体上的病痛进行治疗而忽略了对其心理上的安慰,以至于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对于医生没有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患者的配合度不高,医患之间不能顺利的进行沟通。
二、开展口腔临床医学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如今,我国正处于医疗改革的特殊时期,医疗纠纷问题频繁发生,而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医患之间没有进行足够的沟通,患者没有对医生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可以使医患之间的关系突破固有的模式,增加医患双方的信任感。口腔临床医学作为一个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有机结合的学科,其主要的研究对象是“人”,口腔医疗工作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医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高尚的职业道德,还要具有良好的医德医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高超的沟通技巧,从而可以妥善的解决在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突发状况,并且在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应注意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充分了解患者的所思所想。当前我国医学生严重缺乏与他人的沟通,一方面是由于一学生过分重视自身专业技能的提高,而忽视了对于人文素质的培养,不注重对患者开展人文关怀;另一方面是由于生物医学对我国的医学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医学院校不重视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对于沟通教育方面的课程开设的较少。因此,医学生包括口腔专业的医学生不具备基础的换位思考与沟通能力。
三、改革口腔临床医学教育的思路
(一)实行口腔临床医学的体验教育
在进行口腔医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理想往往会与社会实践产生冲突,在实际工作的开展中往往会与理想的状态存在有很大的差距。学校可以通过开展口腔医学生社会实践教育,从而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自身所具备的能力进行有效的结合。比如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健康咨询与教育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可以与有口腔问题的患者进行直接的沟通,从而提高学生与患者的沟通能力,使自身所学到的知识在沟通中得到充分的表达。
(二)增设医患沟通课程
口腔医学院可以通过开设医患沟通课程,系统性、针对性的教授学生一些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技巧与方法,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社会教育科学、人文科学等多项内容,让学生学习如何在工作中与患者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跟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患者的喜好,从而找出最为合适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此外,口腔临床医学院校还应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与技能方面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比如可以通过开设讲解沟通技巧的相关课程、组织实践活动、开展人文知识讲座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与沟通技能,把握说话的语气、语量、语调等,让学生在与患者进行沟通时既有原则性,不随意窥探患者的隐私,又有灵活性,通过旁敲侧击掌握患者的资料,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增加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
(三)将人文知识渗透进口腔临床病例
众所周知,每一种口腔疾病的病因以及特点、发病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患者的心理特征以及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开展口腔疾病病例研讨的过程中,应将患者的心理活动、人文知识等进行渗透,让学生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此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对患者进行诊疗的过程中对患者予以关怀和理解,从而达到与患者之间有效的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综上所述,相较于其他疾病的治疗而言,口腔临床诊疗大部分都是在牙椅上完成的,医患之间的接触时间较长,这种诊疗特点就给医患双方留下了足够的交流时间,要求口腔医生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从而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因此,对在口腔临床医学生进行教育时,应加强学生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的培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