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人口普查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人口普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简述人口普查

篇1

各县(市、区)人普办:

根据《关于认真做好登记和复查阶段工作的若干意见》和省人普办《关于认真做好人口普查复查验收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为切实做好登记复查的数据质量评估工作,确保普查数据数量,现对复查阶段数据评估工作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地结合本地实际,切实加强数据质量的分析评估工作。

一、严格按照复查验收工作细则和标准进行复查

各地要严格按照国家各阶段人普质量控制标准、省人普办函25号的验收标准、市人普办99号文件的复查工作要求,进行登记工作的复查验收。

二、登记数据评估的主要内容

普查登记数据质量分析评估主要围绕户籍人口、出生、死亡人口、外出、外来人口、登记人口、常住人口等主要人口数据进行,将普查登记人口数据与清查摸底人口、历年人口变化趋势进行对比,说明变化的原因。

1、户籍人口。主要应与公安的户籍资料及摸底资料进行核查分析,核对不上的人要求逐一说明原因,确保户籍人口不重不漏。

2、出生、死亡人口。主要应与摸底资料、计生、卫生部门出生人口、民政、公安部门死亡人口等资料,以及与历年本地出生和死亡人口趋势进行核查分析,特别是出生、死亡有缺口的地方需重点说明原因,确保出生、死亡人口不漏登。

3、户籍外出半年以上和省外外来人口。主要应与摸底资料、五普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与外来外出人口变化趋势进行核查分析,增加或减少的人数进行原因说明,如增加的原因是新流入还是清查摸底遗漏等,减少的原因是流出还是非普查对象等。搜集外来人口增长与日常工业、建筑业、服务业相关从业人员统计数据、教育部门新居民子女就学等情况、数据。

4、登记人口。主要应与摸底资料进行核查分析,对登记人口比摸底增加或减少的人数、主要原因从普查小区逐级进行说明,并汇总上报(增加原因中摸底后新搬来居住、摸底遗漏的,减少原因中摸底后离开的、摸底时多摸的、多处居住定位后减少的)。

5、常住人口。通过测算本地常住人口总量,与摸底时测算的进行核查分析,说明增加或减少的原因。

三、上报时间

要求各县(市、区)人普办上报普查登记的数据质量评估报告分别于11月26日、12月1日16:00前上报。

篇2

>> 简述老年病的预防与中医治疗 浅谈老年病的特点与预防 钙与老年病 阿司匹林与老年病 肥胖与老年病 蜂胶与老年病 夏季如何预防突发老年病 老年病学教学研究 试论老年病护理与保健 预防老年病从更年期做起 浅谈老年病的特点及预防 参麦注射液临床作用中与老年病相关的研究概述 在社区开展老年病管理的实践与研究 老年病人术后发生谵妄的预防与治疗 对老年病护理的风险注意研究 基于老年病种脑卒中防治的研究 老年病护理风险分析及防范对策研究 张震研究员诊治老年病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站与老年病 茶多酚和老年病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5-03-02.

[2] 杨桦,任海.我国体育发展新视野:整体思维下的跨界整合[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1):1-4.

[3] 2014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EB/OL].http:///,2014-05-17.

[4] 樊新民.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长寿人口研究[J].人口学刊,201(34):14-20.

[5] 杨建全,冯锁民,卢红元.大众健身广场舞改善中老年女性抑郁症的疗效[F]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34(34):5824-5826

[6] 王琳,王疆娜F广场舞对中老年女性身体成分影响的研究[F]山东体育科技,2014,36(3):111-114.

[7] 刘生杰,郭显德F太极拳与广场舞对中老年妇女健身效果的比较研究[F]中国体育科技,2014,49(5):103-105.

[8] 张晓莉F广场舞锻炼与中老年妇女幸福感相关研究[F]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34(6):35-39

篇3

关键词:荆州古城 交通拥堵 建议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jingzhou city traffic pressure has increased rapidly, traffic congestion numerou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ituation of transport and jingzhou city to traffic congestion reasons, 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traffic congestion, the hope can help ease the ancient city of jingzhou traffic pressure.

Keywords: jingzhou city traffic jams 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TU98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荆州古城是历史留给荆州市的一朵奇葩,为我国南方不可多得的历史遗迹,历史文化底蕴丰富,是中国目前保留很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荆州古城受国家有关文物保护政策的约束,城内基础设施不能够得到彻底有效的改善,在许多方面已经不能满足当地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荆州古城内交通拥堵问题表现的较为突出,成为荆州市的一大“堵点”,影响了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制约了古城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古城的文明。虽然荆州古城交通问题经过改善处理,但拥堵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因此,古城交通仍需进行调整,以重新满足城内外交通需求。

2、荆州古城交通现状及导致交通拥堵的原因分析

荆州古城为我国历史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古城规划受到诸多约束,基础交通设施发展缓慢。随着越来越多的私家车取代公共交通设备,交通高峰时的交通量不断变大,恶化了原有的交通问题。古城交通存在制约路网发挥的交通瓶颈,部分城门口拥堵频率极高,持续时间较长,滞留人车密集,具体体现在老南门拥堵人群数量多,东门车辆拥堵情况比较严重,西门拥堵情况也较严重。另外,出现人车混流现象较多,导致车流速度降低,交通通行能力差。引起交通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

2.1 城内居民数量多,人口密度大

荆州古城周长约11.3千米,城内面积仅4.54平方千米,按规划古城人口规模应控制在5.5万人以内,但就最近公布的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古城内人口已剧增至11.7万,平均人口密度达223人/平方千米,其中近20%用地人口密度高达800人/平方千米,这已经严重超过了规划所规定的人数及人口密度。加之城内一些行政事业机关和卫生、教育等单位,吸引了大量人流、车流,加重了交通负担。城内人口超负荷造成交通压力过大,交通自然拥堵。

2.2交通管理力度不够

交通秩序得不到有效保证,在交通高峰时间缺乏专业人士到交通拥堵的地方进行现场指挥,拥堵人群车辆得不到迅速疏散。同时,长时间的拥堵可能引起公民之间的矛盾与纠纷,恶化社会氛围。执法力度不足,某些禁止行驶汽车的路段出现汽车通过的现象,可对不服从管理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追究责任。

2.3 古城老城门门洞过窄

古城老城门设计均较狭小,遗留下来的几座古城门路宽较窄,面临的实际交通压力较大。处于交通量大的古城西门、老南门、老北门路宽均约为5米,为单车路线,难以承受所在路段的交通量。特别是西门地段,五米的单车道连接着城内和城外的双车道路线,成为该路段的交通“瓶颈”。同样为5米宽的老南门和老北门处于交通流量大且人群居住密集地段,狭小的城门,外加古城特色的城瓮,导致交通能力下降。行人车辆经常汇集于此,造成路段瘫痪,很容易导致大面积交通混乱。

2.4交通标志与信号系统不完善

交通标志和信号不完善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之一,基于以前古城内交通的发展,古城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交通标志。但是在部分地点缺少交通标志和信号提示,过往行人和车流得不到有效指示,经常出现人车混流的现象,使得交通混乱,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交通标志和信号不完善也容易酿成交通事故,给公民安全带来极大的危险。

2.5部分公民交通意识淡薄

在很多的交通拥堵中,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部分市民交通意识淡薄造成的。其中商贩沿街占道现象较多,哪里人多他们就在哪里设摊,使本来拥挤的街道、路口更加拥挤。机动车乱穿现象严重,司机乱走捷径,使本来禁止机动车行驶的地方出现机动车强占道路的现象。行人横穿街道也较严重,乱占非机动车道、机动车道,而不走人行道或天桥,造成车速减慢,降低道路交通通行能力。

3、解决措施

3.1合理规划,科学管理。合理降低城内居民数量,疏散城内相关企业机关单位,控制城市交通总量,保证专用车道的使用和优先通行,积极促进古城形成以社会化公共交通为主体,其他车辆为辅的交通结构,增加道路的通行能力。科学组织,合理限制,综合治理,能够切实指导实际工作,要从源头上、体制上为管好交通创造良好条件,着力解决制约路网发挥的瓶颈。在组织管理中既要满足近期生活要求,又要符合远期发展需要,实现安全、通畅、环保的交通系统。

3.2适当拓宽城门宽度,完善交通标志与信号系统。考虑古城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开辟或拓宽城门都涉及文物保护问题。因此,要综合考虑国家对古城的保护方案,借鉴其他文明古城优化道路的经验,合理拓宽道路,改善路网结构,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在交通复杂路口设置红绿灯,在一些特别拥堵地段设立禁止机动车行驶标志。同时,引进智能化交通设备,合理布置与完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并与交通信息综合管理及交通诱导系统配合使用,可均衡道路压力,使现状交通流产生适合的运作状态。

3.3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执法能力。由于部分公民交通意识淡薄,可针对情况进行宣传和教育,使公民在日常生活中能遵守交通规则,积极倡导机动车礼让斑马线,有序通行,有序停放,文明使用车灯。坚决抵制酒后驾车,超速行驶,疲劳驾驶,闯红灯,强行超车,超员、超载等。行人、非机动车各行其道。提高公民素质,遵守交通规则,降低交通压力。

3.4针对特殊情况,提出特别治理方案。由于老南门容易拥堵人群,因此可以禁止汽车等一些较大的机动车通行,合理限制三轮车、摩托车等一些体积较小的车通行,确保自行车以及人的正常通行。关于东门的汽车拥堵问题,可以效仿其他大城市采用单号或双号限行,限行车辆可从新南门或新北门绕行。对于花台等区域难以改进的堵点,应尽最大限度缓解交通压力,加大该地段交警投入,加强对机动车乱行、乱停的整治行动,合理限制部分车辆驶入该区域。

4、结语

荆州古城沉淀着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们既要精心呵护,又要积极建设。古城的交通路网是古城血液的通道,在合理保护古城的情况下也应尽可能的用科学态度和已有的经验改善古城交通拥挤的现状。社会各方面均有责任和义务为改善古城交通做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使古城告别交通拥挤的现状,满足当地居民工作和生活的需求,促进古城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邵祖峰:论道路交通管理中的组织公民行为,科技与管理,2005,7(6).

[2], 祝森先,邱小林:荆州古城西门地段交通现状与整治原则,内江科技,2008,29(5).

篇4

关键词:异地养老 积极老龄化 人口迁移

2010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有 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标志着我国已迅速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年人口年均增长3%,预计2020年将达到 2.43亿,占总人口的18%。人口老龄化将是我国未来较长时期内的基本国情。在此宏观背景下,我国异地养老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新兴异地养老目的地。

异地养老前沿理论与实践

我国的人口迁移研究长期重点关注青壮年劳动力基于就业需求的流动特征,对于老年人基于生活需求的流动特征研究较少。本节简要评述国外异地养老前沿理论,并分析国内外异地养老现状特征。

(一)异地养老前沿理论简述

Litwak等于1987年提出了老年人的“三阶段”迁移理论。他认为在第一阶段,“年轻”、已婚和富裕的老年人会选择迁移到环境较好的宜居地区;在第二阶段,老年人会因为丧偶、健康恶化、贫困、半失能等原因,而选择接近家庭成员或迁入熟悉社区;在第三阶段,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继续恶化以致失能,则会迁移到专业机构以获取继续照护。Litwak等奠定了西方老年人口迁移理论的基础,此后Conway等(2003)研究发现,低龄老年人愿意迁往具有良好生活环境的地区,高龄老年人则会因为高生活成本而被迫迁移。Calvo等在2009年的实证研究将老年人迁移划分为“计划”和“被动”两种,“被动”迁移者往往遭遇了离婚、疾病、丧偶等冲击,更倾向于出售房产和与亲戚共同生活,但迁移行为能改善老年人的福利和精神状态。

(二)异地养老的国内外发展实践

异地养老是养老服务与旅游休闲深度融合形成的产物,指老年人到异地生活并从事旅游休闲娱乐等活动。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异地养老是老年人完善人生历程、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积极老龄化目标的重要方式。以美国为例,老年人的平均两年迁移率是10%,在1992-2004的12年内,有30%的老年人迁移了住所,获取更好的养老服务和生活环境是迁移的最主要原因。2005年冬季,美国有81.8万名老年人在佛罗里达过冬,而夏季则有31.3万名老年人北上避暑。

长期以来,我国的老年人迁移率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迁移的主要原因是拆迁搬家、随迁、投亲靠友等因素,但近年来异地养老迅速崛起并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依据空间尺度划分,我国异地养老主要包括以下三种类型:从跨省大尺度来看,每年前往海南三亚市和广西巴马县“候鸟式”养老的老年人分别为40万和15万;从省市区内中尺度来看,北京到2020年将新增的约14万张养老床位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外的新城、乡镇和农村地区,上海将城郊异地养老作为积极应对老龄化来临的重要方式;从县市内小尺度来看,以成都市为代表的西部劳务输出地区,积极探索将农村留守老年人的集中机构养老作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动力。

基于积极老龄化视角的异地养老功能

异地养老具有促进积极老龄化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功能:

(一)异地养老促进积极老龄化的重要功能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积极老龄化”理论,以取代传统的“健康老龄化”理念。“积极老龄化”就是为老年人创造最优的健康、社会参与和安全的机会,以提高其生活质量的过程。“积极老龄化”理论对老年人不再仅从传统的“需求视角”保障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需求,而是从“权利视角”保障老年人参加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活动的功能,最终保障老年人的身心健康、相对独立、社会参与、人格尊严、社会关爱和自我实现等权利。通过将“积极老龄化”的先进理念贯彻于异地养老产业的规划、设计和运营之中,能够有效推动“积极老龄化”目标的早日实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理健康。流行病学的转型赋予了异地养老更重要的功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研究,1990至2020年间,发展中国家非传染疾病和神经精神疾病占所有疾病的比重将从36%上升到57%,老年人疾病防治的重点将转移到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上。异地养老及其伴随的休闲娱乐包含大量的身体活动,能够提升老年人的运动机能,降低意外跌倒受伤的概率,有助于治疗心血管疾病、骨质疏松症、老年痴呆和糖尿病等常见老年病。

其次,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异地养老必然伴随着老年人惯常生活环境的转换,进而增加与旅伴、养老服务者、异地居民等的社会交往,能够减轻独居老年人的孤独感,有助于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等精神疾病。独立生活能够削弱老年人的依赖心理,培养老年人的独立精神,增强老年人的自信心,改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旅游和休闲娱乐过程有利于增加老年人的知识积累,实现向积极生活方式的转变。

最后,异地养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异地养老本身包含娱乐休闲活动,老年人通过能够借此机会欣赏美景、品味美食、享受娱乐、购买特产,将会显著提升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质量。异地养老让老年人能够追求退休前无暇顾及的人生目标,有利于老年人丰富人生经历,完善人生历程。

(二)异地养老对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功能

异地养老集养老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康体等诸多功能于一体,具有重要的经济功能和社会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

第一,它能缓解老年公共服务的供需矛盾。通过建设面向城乡老年人的公共服务体系,有助于完善老年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制度,推进老龄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老年教育、文化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构建“老龄友好型”的产业体系和人居环境。

第二,它能推动养老服务和老龄旅游休闲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二五”规划预测,2015年我国养老服务和老龄旅游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4500亿和3235亿元,综合考虑两大产业的融合程度,2015年我国异地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将成为拉动我国内需的重要增长点。

第三,它能够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异地养老将老年人的惯常生活空间置换为宜居的养老场所,能够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实现居民生活空间的最优配置。城市中心区老年人到郊区、农村甚至外省市养老,既能够享受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优质的养老服务,又能够有效减少中心城区人口,缓解市区拥堵状况。农村老年人到基础设施齐全和服务条件完备的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养老,既能够消除随子女迁入城市后带来的城市扩张压力,又能够降低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养老服务体系的巨大成本。

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使“土地养老”向“养老金养老”模式转变,能够打破我国“老人农业”的现状,促进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最终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动我国异地养老产业发展的战略体系构建

构建我国综合性的异地养老产业发展战略体系,包括以下六大方面的内容:

(一)制度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正确认识异地养老的重要战略意义,从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等方面为异地养老提供制度保障;其次,在养老服务价格、文化体育消费、交通景区票价等方面给予老年人适当优惠,降低老年人的异地养老成本;再次,在异地养老发展战略、规划编制、项目设计和质量控制等环节增加老年人的决策权和谏言权;最后,消除老年人在异地养老各环节中所受到的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二)经济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加快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异地养老奠定经济基础;其次,应该逐步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异地领取、服务和结算体系,破解老年人迁移的空间障碍;再次,鼓励老年人以多种方式灵活就业,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资本为社会做出有益贡献;最后,在居民退休前协助其制订退休理财规划,保证退休以后资产保值增值。

(三)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培育发展异地养老产业,保证老年人在异地养老过程中能享受到全程无缝化专业服务;其次,国家应该针对老年人需求,积极改善社区服务、公共交通、社会治安、文化体育等方面的公共服务;最后,应该研究并切实保障老年人的旅游休闲权利,培育完善家政服务产业体系,让老年人实现家庭照护和个人休闲的良性循环。在有条件的城市试行以房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业务,在有条件的农村试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偿流转,以优化城乡土地(空间)利用和增加老年人收入。

(四)健康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应该加快老年医疗服务设施建设,在疾病预防、疾病治疗、长期护理、心理健康等方面提高老年人的生命生活质量;其次,考虑对老年人进行免费体检和健康测评,根据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量身打造异地养老方案,最大限度发挥以异地养老促进老年人健康的功能。

(五)环境保障体系

首先,在全国形成适宜异地养老的多元化养老目的地体系和旅游线路体系;其次,国家应该出台老年人旅游景区、交通和生活用品的设计和服务标准,形成异地养老的全程无障碍标准化服务流程;最后,将异地养老服务质量作为考察相关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指标,在社会上形成争相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新局面。

(六)行为保障体系

首先,国家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协助老年人规划退休生活,在老年人中倡导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向老年人示范积极的异地养老活动,让老年人正确认识到异地养老对于改善身心健康、保持相对独立、增加社会参与、维护人格尊严、实现自我发展等的重要作用,增强老年人异地养老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其次,国家可以建立起老年人的学习网络体系,向老年人灌输“学习即休闲”的理念,增强老年人获取异地养老信息的能力,增进老年人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1号)[R].国家统计局,2011

2.民政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Z].民政部,2011

3.Litwak,Eugene and Charles F.Longino.Migration Patterns among the Elderly: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J].The Gerontologist,1987(3)

4.Conway,Karen Smith and Andrew J. Houtenville. Out with the Old, In with the Old:A Closer Look at Younger Versus Older Elderly Migration[J].Social Science Quarterly,2003(2)

5.Calvo,Esteban,Kelly Haverstick and Natalia A. Zhivan. Determinants and Consequences of Moving Decisions for Older Americans.CRR WP 2009-16[Z].Chestnut Hill:Center for Retirement Research at Boston College,2009

6.Smith,Stanley K. and Mark House.Snowbirds,Sunbirds,and Stayers:Seasonal Migration of Elderly Adults in Florida[J].Journal of Gerontology:Social Sciences,2006(5)

7.WHO.Active Ageing:A Policy Framework[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8.WHO.Global Survey on Geriatrics in the Medical Curriculum[M].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2

篇5

一、我国的养老现状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老龄化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形成普遍趋势,至今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问题。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最新数据公布,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并且我国老龄化不同于其他发达国家,它具有“增速快”“基数大”以及“未富先老”的特点,使我国社会养老的负担不断增加。中国向来是一个重礼节、重孝道的传统文明大国,赡养则是中国孝道文化组成的重要部分,使家庭养老成为老年人的最佳选择。然而,随着计划生育国策实施、人口流动加快、家庭小型化和子女工作负担加重等情况的出现,家庭养老功能开始逐渐弱化。机构养老在为老年人提供服务方面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可否认的,但其服务成本相对较高、受众性较弱,而且大多数老年人受传统观念束缚并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我国采用的两种基本养老方式在发展过程中相继受到挑战,急需一种合适的养老模式来平衡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各方面的利弊。

二、居家养老与社会支持

(一)居家养老的界定

居家养老是我国政府目前大力提倡的养老方式,也是老年人最首选的养老模式。我将从养老资金来源、地点和服务供给三个维度来对居家养老进行概念界定。从经济来源角度来看,既可以来源自我提供如劳动所得、储蓄、财产、投资收益和退休金等方式,也可以由家庭子女提供。从地点来界定,居家养老与社会养老有着明显的区分,居家养老是老年人居住在家中,而不是入住社会养老机构。从服务来源角度考察,居家养老的服务来源具有社会化、多元化的特征。社会化即养老所需服务可由社会提供,如社区、机构购买服务。多元化即服务主体不仅由社会承担,家庭成员(如配偶、子女)都能够承担。所以,居家养老是一种资源提供主体多元化、服务提供社会化、养老地点不脱离熟悉环境的新型养老模式。有些学者则认为,居家养老实际就是“居家养老”与“社区照顾”两者的结合。

(二)社会支持的界定

社会支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个热门研究领域,国内社会学界对于社会支持的界定众说纷纭,可简述有以下几种理解:1.社会支持的方向视角。蔡禾认为社会支持只是一个客体单向的受助过程或行为,把社会支持称之为社会支援,是人们在社会中所得到的、来自他人的各种帮助。其他学者认为社会支持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受助过程或行为,而是一个互助的过程,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需要相互支持。2.社会支持的客体视角。陈成文认为,社会支持是社会网络运用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对社会弱者进行无偿帮助的一种选择性行为。而张文宏认为,社会支持的客体并不仅仅局限于弱势群体,而是应面向全体人群。本文比较赞同陈成文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解释的社会支持。

三、居家养老所面临的困境

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的服务方式,其发展关键就在于如何在社会适应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将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与提高。

(一)传统养老观念的束缚

中国向来都是一个重礼节、重孝道等传统文化的文明古国。传统的中国社会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在这种文化影响下,使老年人晚年在经济、物质、情感与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的支持在社会经济、文化和历史等领域与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传承。我国老年人晚年的生活主要由家庭来照顾,追崇“养儿防老”而“孝”则是调节家庭成员赡养行为的重要准则。古人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老年人根深蒂固的“孝”文化一定程度地阻碍了多元养老模式与养老事业的发展,同时对空巢、独居的弱势老人增加了边缘化的危机,为其生命安全增添堪忧。

(二)居家养老功能的弱化

家庭养老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传统社会的家庭具有养老服务功能,老年人在家庭中可以得到生活的照料和情感的寄托。但是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家庭结构和家庭养老功能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家庭小型化、核心化,使传统的大家庭逐渐解体,取而代之的是“家庭”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开始弱化。当前的年轻人由于竞争压力大、生活节奏快,他们将更多的时间和主要的精力放到了工作和学习上,对老年人的照顾显得力不从心,导致家庭的高龄化、空巢化比较明显。

(三)服务人员专业性缺乏

居家养老服务质量与服务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密切相关。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衣食住行基本物质生活照料是最低层的需求。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到,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安全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更高层次的需求不断攀升,最凸显的是情感需求。目前居家养老服务中介组织发展滞后,大部分服务人员均为本社区低保户和下岗人员、社区工作者或志愿者无偿提供服务,专业化水平较低,对服务人员只进行一些必要的家政服务培训之外,很少进行专业性质的培训。加之服务人员社会地位较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服务质量。

(四)社区服务平台组织管理不健全

社区服务是居家养老模式中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从目前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提供的政策支持、资金供给、资源配置等仍难以满足老年人居家养老的日益增长多元需求。社区服务平台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社区提供的养老设施不完善,规模较小,只能停留在简单的生活活动层面上;行政化的社区管理方式不能满足老人个体化、个性化、多元化的需求;在健康护理、安全防范、精神慰藉等方面有所忽略。

四、社区养老服务建设:完善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系统

居家养老的社区支持符合我国老年人养老实情,使老年人不脱离亲切、熟知的人文环境,受得更多的社会支持(亲人、邻居、社区工作者等)利于精神生活的丰富;受众性较强,满足无经济能力的特殊老年人(低保户、空巢、独居者等)平等享受社区养老服务等优势。因此,居家养老的社区有效社会支持能够完善传统居家养老的弊端,具有可行性。

(一)加强社区对养老服务管理创新

社区养老服务是社区复杂、综合管理之中的一项核心工作,切实搞好社区养老服务,不仅是对社区居民中弱势群体的一种基本保障,也是增强居民对社区的凝聚力、社区威望建立的一个关键途径。社区对养老服务的不断管理与创新,能满足广大居民的多样化和多层次的需求,同时也是社区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1.建立数字信息化网格管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治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第一次把网格化管理提高到了国家层面。首先,社区要对管辖内的老年群体细分类型,便于提供精准化监控、服务。其次,社区要建立一个电子个人信息库,便于平时收集个人信息备档,可以在意外应急事故下提高办事效率;建立社会化联络网,不仅可随时了解老年人生活动态,针对老年人需求提供服务,并且加强了空巢、独居的特殊弱势老年人安全保障;在每户居民家安装隐私防护预警设施,直接可以联络到社区工作人员,提高老年人人身安全预防作用。

2.加强社区养老管理的社会化。在社区管理中,要遵循社会化,注意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逐步改善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加大社区管理的社会化强度,特别是在提供养老服务这项核心工作,使社区提供的服务更有活力。转变政府主导地位,“下放”社区管理项目,转变政府角色“服务”,而不是“掌舵”。使更多的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组织、队伍加入到管理之中,既能壮大社区养老服务管理队伍,又能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管理效率。

3.构建社区文化,加强教育宣传。社区养老服务不仅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服务,更重要是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服务,依靠情感力量可以调动社区老年人参与热情和积极性。首先要对老年人进行教育和情感疏导,建立主人翁意识,能够真正参与融入社会,使老人得到真正的社会化。其次,社区构建新时代孝德文化理念,举办宣传教育活动,满足老年精神需求,从而改变老年人传统养老观念,以文化融合促进老年人的参与,增强社会归属感,找到自我实现价值。

(二)建设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社区的建设需要大批的专业工作者,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社区的工作质量与服务水平,关系到居民对社区的归属程度。因此抓好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是提高社区服务水平的必要条件。

1.向社会公开招聘社区管理人员。从目前看,社区管理人员多数是本社区的退休和下岗人员,本身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具备就职者的专业素养,不能适应社区发展的需要。首要措施就是向社会广纳专业人士,进行开放式选拔,壮大社区人员队伍,把优秀的才干、专业的职业情感倾注到岗位上来,领导、参与社区建设,必然提高社区工作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2.强化培训,提高社区工作者的专业素养。社区的蓬勃发展、创新突破是需要社区工作者通过先进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服务水平来到达到的。为了更好地解决新问题和新情况,社区工作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所学专业知识,提升专业素质。所以,应该规划社区工作者定期培训、定期调研,进修专业知识,学习引荐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