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谈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

篇1

关键词:非理性消费 从众心理 暗示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2-0074-02

随着改革开放的政策深入贯彻落实,大学生开始成为社会消费群体的主力军。整体上来说,大学生的消费是独具特色的而且还存在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但是往更深处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还是存在相当大的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观是不合理的。这部分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反映出部分大学生有着畸形的,不科学的,非理性的消费观念。这不仅仅给他们自己的未来产生不良影响而且对他们的家庭带来严重的危害。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培养,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进行社会心理学意义上的分析研究,找出解决办法。

1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几种表现形式

消费心理作为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是消费者对客观消费对象与其自身主观消费需求的综合反应,心理学家按照它发生的先后将其概括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方面,大学生作为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心理由他们所处的年龄阶段和特定的生活环境决定,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1高档型消费

现代大学生消费都喜欢玩花样。避免重复出现同样的活动,可以寻求不一样的体验。并且每一次活动都是高档的消费活动才有意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都追求与众不同的消费方式。追求的是新颖、时尚、时髦的消费。往往这种消费是超过一般大学的消费能力范围之内的。最不能理解是他们并不觉得这样的消费行为有什么不合适,反而觉得他们很沉迷于这种消费方式,感觉这种消费形式可以给他们带来刺激的。

1.2攀比性消费

大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的消费心理往往相互影响,相互攀比,他们消费时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消费行为,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不管自己是否需要,也要追随去购买,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在全球化时代,大学生与世界的交往日益密切,西方时尚的“消费主义”也日渐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产生了不少估量的影响。在西方推崇物质消费、追求享乐、及时行乐思想的同时,在群体模仿式的消费行为中,容易形成攀比心理,不少同学认同及时享乐的观点。

不久前武汉市又一次问卷调查,其中调查表明,大学生的年平均消费超过8000元,最高达到19000元,而最低的消费者达不到2200元。数据显示其中消费的差异巨大。不得不说,这种钱款的出现是不合乎情理的。而且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比如:大学生日常消费的攀比。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应该比的是学习,可是现如今很多大学生都是比的是消费的高低。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和自己的所谓自尊心。很多大学生日常的生活中炫耀自己的高端消费行为,造成部分学生也跟风去消费自己能力范围之外的高端商品。在思想上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要在吃穿用各个方面上档次才有自信,才能显得体面。以上现象对于一个贫穷家庭的孩子来说是一种无法接受的打击,不仅影响学业而且会影响未来的道路发展,很容易使大学生走上歧途。

1.3超前性消费

大学生处于成长的青年时期,自我需求强烈而多样,他们站在时代的前沿,追求新异,敏锐地把握时尚,唯恐落后于潮流,总希望用新异的消费形象向社会展示自我,通过消费上的新潮来表示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激情。他们是新商品、新的消费方式的追求者、尝试者和推广者,他们喜欢拥有独特风格的商品,引领着青年消费的潮流。

根据北京市7所高等院校的3500名在校大学生的一次与大学生消费有关的调查问卷表明,大学生的伙食费开始退出总支出主角的扮演。取而代之的是时尚费和着装费和通讯费。其中时尚费和着装费占支出的50%而通讯费占10%。而且调查表明社会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80%的大学生都有超前消费和借贷消费行为。

1.4激情冲动,非理性消费

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初次自行支配钱财,理财能力较差,缺乏开支的计划性,尤其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经常受到其他因素冲击而改变消费初衷,使得自己在消费时“跟着感觉走”。现代是信息社会,媒体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便快捷的途径,媒体通过制作大量形象和信息,向大学校园传递着外界的消费潮流和时尚,常使处于成长中的大学生不能够真实地认识现实世界,成为信息的被动接受着,跟随着媒体创造出的新潮流亦步亦趋,在消费上失去应有的判断力,造成很多非理性的盲目消费。

2 大学生畸形消费的社会心理学分析

2.1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后现代主义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用一句话来概括后现代主义,就是在现代主义的基础上添加了一些修饰或装饰性的效果。当代大学生是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最深刻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的思想,行为,语言交流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不受约束自由的开放思想是造成畸形消费观念的重要原因。

2.2消费主义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其主要原则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它是

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大学生是改革开放政策深刻影响的一代。从西方文化影响下的接受现代化消费观念。大学生把自己的人生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追求时尚,最求个性。学业开始慢慢被忽视,个人价值的体现成为大学生主要动力。并且这样都并没有表现在日常学习中。

2.3大众文化的影响

大众文化主要是指兴起于当代都市的,与当代大工业密切相关的,以全球化的现代传媒(特别是电子传媒)为介质大批量生产的当代文化形态,是处于消费时代或准消费时代的,由消费意识形态来筹划、引导大众的,采取时尚化运作方式的当代文化消费形态。大众文化的特点: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大众传媒的依赖性等。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受大众文化的深刻影响当代大学生对消费出现严重的从众心理和崇拜思想。对日常消费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2.4群体心理的影响

从众是指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的说就是“随大流”。当代大学生自主意识严重缺乏,判断力缺乏准确性。一个人是抵不过大众消费观念的引导的。在新时代的经济影响下,大学生在社会形态意识还不够健全的条件下,跟随大流是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大学生都有追求独特,新奇,时尚的消费心理。这样就更难以阻碍从众心理的发展形成。拿生活中最平常的日用品来举例说明。电脑和手机作为科技发展的最新产品。其每一次更新都吸引着大学生的跟风购买。有的甚至不惜自己的身体去购买潮流电子商品。

3 结语

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浪潮,代表世界先进消费伦理观念的绿色消费将对人们的消费观念产生巨大冲击。很大程度上严重的社会心理造成了大学生畸形的消费观念的形成。所以,我们必须汇集社会、学校、家长、老师等所有的力量,集中大家的力量去帮助大学生合理消费行为的形成。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策略指引大学生从畸形的消费观念中走出来。用新的消费观主张引导大学生,以知识和智慧的价值代替物质主义的价值,以适度消费代替过量消费,以简朴的生活代替奢侈和浪费的生活,消费生活转向追求生态保护和对社会有责任感的生活方式。使得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消费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黄荣.当前大学生畸形消费的成因及危害[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2008,6(2):8-10.

[2]王媛,苏桂秋,迟铭书等.浅谈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及高校对策[J].华章,2012,(28):147.

[3]虞艳丽.消费社会视野下的大学生消费行为研究[J].消费导刊,2012,(12):13-14.

篇2

[关键词]大学生 消费行为 价值引导 对策

现阶段,大学生的消费观并未成熟,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社会大环境的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因此,要有针对性的引导大学生消费行为。

一、大学生消费存在的问题

在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改变了以往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他们的消费范围和以前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大学生在消费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个人消费两极分化严重

进入大学的学生因为家庭背景的不同导致学生本人的消费观念也各不相同。

在大学校园里,大学生月消费在几千元以上实属正常,但是在大学校园里也不乏贫困生,他们一个月的生活费甚至不到200元。面对大学生呈现的两极分化,我们要关注每个大学生,因为他们的消费状态会导致相应的消费心理,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正确的引导。

(二)虚荣心理思想严重,攀比之风加重

大学生在平时的消费过程中,相互攀比的事情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看到别人买了一件好衣服,自己平时宁愿节衣缩食,花费自己的生活费用,来满足自己物质上的虚荣心,这种盲目的消费不仅对自己不负责任,同时也是对个人信誉的不负责。大学生严重的虚荣心只能导致同学之间攀比风气加重,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学业,可谓害人害己。

二、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因素较多,综合来看,主要有外因和内因两部分因素决定。

(一)外部环境因素

1.“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影响

消费主义价值观是西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社会道德现象,是指导和调节人们在消费方面的行动和关系的原则、思想、愿望、情绪及相应的实践的总称。它是当今西方资产阶级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消费主义”理念文化作为一个舶来品,也通过日益发达的媒体资源涌入中国,不断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大学生本身是一个思想活跃,追求自我的群体,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输出的消费主义思想影响下,他们更容易接受这种消费观念。

2.家庭的影响

现在在校大学生的主体基本上90后,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他们的溺爱程度非比一般,在对待孩子消费的问题上,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就是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能让自己的孩子受苦,家庭条件好的家庭自然更不必说。

3.高校教育管理的缺失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成才的摇篮,也应该对大学生的不良消费习惯做出自己的检讨。我国的高等院府一般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关注度不高,对关注大学生的消费状况和心态缺乏关注,缺乏对学生的消费行为的思想引导和相应措施。

(二)内部环境影响

1.获得外部需求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加之进入大学以后竞争的压力非常大。大学生由于在高中阶段关注专业知识的学习,往往忽略了自己爱好的培养。进入大学今后,以往的优势不明显,在他们的心理自然会产生一种失落感,他们便会通过其它的方式去实现别人对自己的认可。

2.从众心理的影响

大学生在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上尚未完全定型,因此大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当中,从众心理也占据了一片土壤。从众心理带来的一个直接影响就是攀比风气的盛行。比如大学生追星就可以看做从众心理的一种表现。作为同龄人,自己如果不融入其中,那么就会感觉被孤立,因此自己就会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进而融入到话语群之中。

三、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价值引导对策

针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表现出的种种问题,我们要采取正确有效的方式,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理念。

(一)优化校内外消费环境

环境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高校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校内外环境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现有的国情下,可以提倡适度消费,但对于提前消费或者盲目消费我们是不能提倡的,因为这不仅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相违背,而且也不符合我国国情。

高校在内部优化环境的同时也应该注意清除学校外部的化境。高校周围聚集了符合大学生消费心理的设施,这些娱乐设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消费需求,但也有一部分为了赚取更多的利润,传播不健康的思想。校园内外的消费环境主要是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不需要搞得过于繁华。高校应主动和地方职能部门合作,消除不健康的文化设施场所;同时,对商业网点和娱乐场所进行合理布局,使大学校园周边成为校园文化的有效载体。

(二)加强教育引导,倡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多种措施,对在校大学生进行科学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比如:高校每年定期组织学生成立暑期实践活动小组,深入走访乡村(镇)或者社区,让大学生们切身了解不同层面和地区学生生活现状及家庭收入情况,做好相关的调研,既可以让参加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受到教育,同时回校以后举办反对铺张、浪费的图片展览,举办讲座等形式让学生掌握消费知识。

(三)加强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

1.加强与学生父母的沟通

大学生的父母对孩子的溺爱程度不言而喻,作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之一的高校应通过各种途径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渗透对大学生的感恩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反省自己,体谅并懂得父母的艰辛。有调查显示,45.21%的大学生表示对他们影响最深刻的是父母。因此,学校应积极主动的与孩子父母的沟通,定期通过电话、邮件、QQ或者信件等多种方式联系,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消费习惯。

2.完善奖助学金监督机制

国家、社会和学校设立了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岗位,从本意上讲这是好的。但部分大学生在拿到奖助学金以后,不是用在生活学习上,而是请老乡、室友聚餐或者和同学出去旅游,这样就违背了原本设立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的初衷。

四、结论

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我国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以后的素质状况,决定我国以后发展的走向。因此,要大力加强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价值引导和督促,让他们明白身上所肩负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李志国.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分析及教育对策[J].商场现代化

篇3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理工科 思想动态

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中思想教育占据着核心地位,因此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为了更好地做好这项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探索出一条适合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途径。本文对当前大学生思想动态进行了调研和研究,具体情况如下。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范围是辽宁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10级本科学生,其中男生292人,女生56人,具有典型的理工科男女生比例特点。我们从每个班级随机抽取15名学生,共发放问卷165份,收回有效问卷163份。有效问卷数占我校10级本科学生总数的1/27,抽样调查率还是比较高的。最后通过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调查数据能够代表当前理工科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数据结果真实可靠。

在调查试卷问题的设计上,我们主要划分为:学习观、价值观、社会热点问题、人际交往、思想道德素质、就业观、消费观等七个部分。

二、对大学生思想动态调研结果及分析

1、现在的大学生主要是“90”后,他们身处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呈现出一些好的方面。

(1)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强

当今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高科技产品的种类丰富、用途广泛。知识成为立足当今时代重要的资源,因此,培养大学生获取知识能力成为老师们所关心和关注的话题。值得庆幸的是,通过本次问卷调查所反映出来的结果还是让人欣慰的。调查显示:有57.9%的同学可以从互联网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有34.3%的同学可以到图书馆等场所通过书籍获取知识,有25.6%的同学向他人请教获取知识,还有2.1%的同学以其他方式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多,同学们不只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但是也反映出来,大多数同学还是依靠网络来获取一定的知识,可见当今网络时代的重要性。在网络服务社会的同时,使我们也意识到,让学生们真正的利用好网络才是根本所在,保证学生们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也需要做到不能影响学习、工作的正常进行。

(2)有积极参政意识,但理性认识肤浅

参政是一切阶级实现自己要求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每个同学对政治的敏感程度和参政意识不尽相同。通过本次调查,有约89.3%的同学有较强的参政意识,但是根据同学们对自己参政原因的解释,可以看出同学们大部分盲目跟从组织,理性认识肤浅。大学生主体上认同当今主流的政治价值观,政治生活活跃程度较强,与此同时,仅从表面上认识到参政带来的好处和利益,没有真正的体会到参政后的义务和责任。虽然当代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但也需要老师们应该正确的引导同学们的参政意识,把握好大学生政治心态的趋势,有针对性的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是学生们真正理性的了解和认识参政的意义和责任。

(3)竞争意识比较强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竞争也日益严重,为了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学生们就要必备正确的竞争意识,学会如何竞争。可见,培养学生们的竞争意识,是学校教师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调查,超过90%的学生均已认识到如今社会就业与生存的压力,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同时,我们要正确引导学生的竞争意识,不能使同学们深感压力较重,以防带来不必要的身心健康问题。竞争虽然残酷,优胜劣汰,但是它并非无情,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不能孤军奋战,同学们要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以便最短时间内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

2、固然“90”后大学生呈现了一些积极的方面,但同时也暴露了具有时代特征的不足之处。

(1)自我价值强,社会价值薄弱

大学是人生一个重要的阶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当今的时代要求同学们生活学习各方面全方位面对和思考自己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因此,大学对于一个人来说十分重要,在这个时期,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对人的一生都是收获。通过调查反映出有75.6%同学们自我价值感较强,而社会价值感颇弱,以致于两者不能有机的结合,达到更好发展的目的。人要实现自我价值,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的征程中,我们要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要只为自己着想,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全然不顾甚至牺牲他人的利益。我们要做到社会与个人相辅相成,共进共退。人的价值也在于创造价值,对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只有社会价值得到尊重和满足,才能够更好地实现人的自我价值,最终使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好地结合起来。

(2)消费缺乏理性

理性消费是指消费者在消费能力允许的条件下,按照追求效用最大化原则进行的消费。消费作为当今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大学生也是社会消费的重要群体之一,理性的消费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消费观念、合理消费。同时,还能够为家庭减轻负担。根据调查结果显示,74%的学生日常生活费超过1000元,更有64%同学消费方式缺乏理性,无法正确的把资金全部用于适合的地方。由于同学们社会经验不足、大多消费来源单一导致学生们缺乏合理的消费观,同时从众消费、盲目消费、攀比消费和情绪化消费等不健康消费心理纵使同学们时常出现超前消费或负债消费等现象。社会可消费渠道的多样化,也使同学们对新奇事物产生好奇,以致用消费手段达到最终目的。因此老师应该从各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使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消费观念和行为,以适应经济社会活动的需要。家长也要适当引导孩子合理消费,不能过分宠爱孩子,对子女的消费观要明确,以便帮助子女养成良好习惯。家长、学校的共同努力,再加上学生们的消费意识的觉醒,一定会使学生们树立正确、合理的消费观,担负起社会和家庭的责任。

(3)表里不一,学习两极分化

大学生作为如今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是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他们文化程度较高,对事物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可以说均已达到一个高度。同学们明白做事的合理性、正确性。但是真正遇到问题时却表现的不如人意。根据本次调查,大多数同学对事物的宏观判断准确,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99.2%的同学懂得“大学生应把认真学习当做首位”。而在现实中,却体现了同学们表里不一,无法做到认真学习。再看去年的成绩,更能体现出来学生说与做的不统一和两级分化严重。平均分在85分以上的占总人数的20.3%,平均分60以下的占37.4%。由于学习成绩较高的同学认识到学习对一个学生的重要性,而一直没有放松学习;然而,对一些没有认识到学习重要性的同学来说,从高中紧张的学习氛围中“释放”出来,不爱学习,“享受”着大学生活的自由和快乐,却没有想到能否正常毕业的问题。为此,我们老师也应该积极引导,使同学们建立一个正确良好的学习观念。

(4)心理问题突出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人们难免会产生不合适的情绪和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基石,心理问题会影响一个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本次调查,反映出同学们存在较多的心理问题。56.4%的学生对大学新的学习生活方式感到不适应,从以前的“知识灌输”式学习转变到现在的“主动性学习”的方式,同时也要学会独立自主的生活,与他人和谐相处等能力;45.3%的同学表现出学习紧张、竞争压力以致造成心理压力过重,29.1%的同学由于人际关系无法正确处理导致社会心理的障碍,34.6%的同学由感情、恋爱方面引起过情感激荡,23.1%的同学由于目标、理想的落空或无法实现导致内心困惑。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会影响着同学们对大学乃至社会的不同看法。也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以便更加适应今后在社会上的发展。

3、我们对新时期大学生暴露出的不足之处进行了研究,希望找到问题出现的原因,具体原因如下。

(1)社会发展和家庭环境影响

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使大学生政治责任感较强,对国家前途充满信心和和价值观积极向上的根本原因。然而,社会发展的多重性导致了大学生思想的复杂性,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和挑战。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多元政治、文化思潮,给大学生的思想稳定带来不利因素。作为社会的知识阶层,大学校园里的学生在新的思潮和观念的冲击下必然产生对既有价值、理念的反思和追问。这种观念上的冲突和思想上的碰撞,对政治敏感度高而理论辨识力有限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无疑会产生思想上的迷失和彷徨,影响到其群体思想的稳定[1]。最后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影响产生不同的结果。不正当的家庭教育容易导致大学生失去正常的积极自由的发展个性,缺乏思维的批判性,做事没主意,人云亦云,性格压抑,心理自卑,遇事唯唯诺诺,缺乏独立能力,没有开拓精神,缺少发散性思维[2]。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愿望过于迫切,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非常严重,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传统大学生培养方式

传统教育方式束缚了大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传统教育方法强调启发式,学思并重的思想,但最终又以应付各类考试为目的,扭曲了学习的目的。在传统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家长给予子女过分的关爱,会导致大学生在学校里抗挫折能力差,容易形成人格上的依赖性,缺少进取心,畏惧心理重,缺乏同情,自我约束能力和自信心差,缺少主见等等[2]。

(3)“榜样”的力量

“榜样”会影响人们习惯的形成,对于成年人,也不排斥陌生的榜样。例如大学生同一个很能喝酒的陌生伙伴一起喝酒时往往也会喝的比较多,这说明有些癖好具有极大的“传染性”。“榜样”的生活方式有时会被潜移默化地接受过来。一些电视、电影和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也会成为人们模仿的虚构的榜样。性情激动的年轻人往往会根据屏幕上所展示的方法进行攻击、抢劫甚至杀人。“榜样”也会使得一些人过分模仿,导致走向思想的极端。

(4)网络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鱼龙混杂,过多的信息对大学生造成信息污染,其中的一些信息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影响,使他们的精神世界受到严重的污染[3]。网络的虚拟性容易导致大学生现实生活适应能力的下降。而且网络化的发展可能形成因特网迷恋症,给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为此网络的发展容易导致大学生网络犯罪现象的产生。

4、建议

(1)改进培养方法;建立良好的班集体,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第二课堂活动,诸如学术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勤工俭学活动等。组织积极健康的文体活动,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意识。引导学生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问题。配合党、团两级组织加强大学生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也可以通过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以及诚信教育,产生一种对大学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2)良好的社会、家庭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既可以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也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保障[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加强,有力地推动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确立和道德文化水平的提高。当然不能忽视家庭环境,因为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使大学生得到更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创造和谐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使其能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并使他们能够心情舒畅地投入到学习生活之中,并健康快乐的成长。

(3)提高教育者素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把课程的学习与教育实习有机的结合起来。由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教学观转变。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增大高学历教师比例,并逐步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注意传统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以及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观能动性。

(4)树立良好的榜样;发掘、培养和宣传优秀大学生典型,用大学生周围的榜样教育感染大学生,展现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组织开展向优秀模范大学生学习的活动。同时教育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教育对象也都是一种榜样。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教育者在授学过程中榜样教育的独特作用,既可以引导大学生向模范先进人物学习,也可以使他们从榜样的人格中受到感染和鼓舞,引导大学生实现其人生价值。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每件事情上做到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对他们起到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成为学生的楷模。

(5)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其自教自律。充分发挥传统社会化主体作用,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推动网络社会的健康、稳定、有序的运行,为广大的大学生提供一片“健康、绿色”的网络天地。不仅促进了大学生独立意识的发展,更促进了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道德法制意识的健全。

参考文献

[1]黄梁.微博对高校学生维稳工作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刍议[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29(1).

[2]林政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28(9).

篇4

关键词:宿舍文化;大学生;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066—02



由于大学生自由支配时间较多,宿舍已经不仅仅是大学生休息的地方,更是学习、交流思想的重要场所。健康向上的宿舍氛围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设良好的学风、协调和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克服性格缺陷,宿舍文化作为独特的群体文化还能够使大学生有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因此,宿舍文化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有很大的影响。

一、宿舍文化概述

(一)宿舍文化内涵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大学生宿舍这一特定的环境里,宿舍全体成员依据宿舍的客观条件,在从事各种可能的活动中所形成的物质环境和文化氛围。一般来说,宿舍文化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表层文化,以物质和环境形态存在的文化,它见之于形,问之于声。比如:宿舍设施、环境面貌、文体活动等,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础、手段和效果体现。二是中层文化,例如:组织管理、规章制度、奖惩制度等,它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必要手段和重要措施,直接关系到宿舍文化建设的成效。三是深层文化,是积淀于学生心灵深处的意识形态和道德素养,例如:理想信念、行为动机、处世哲学等,它是宿舍文化的内隐部分,是宿舍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在上述三个文化中,深层次文化支配学生行为趋向,体现大学生精神风貌,是宿舍文化建设的核心。

(二)宿舍文化的特点

1、情感趋同性。宿舍成员在朝夕相处中形成感情及情绪的相互交流、互动,深深影响着每个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形成一种心理上的认同感,进而使宿舍成员对事物也会形成相同或相近的看法、判断、好恶和行为方式等。

2、民主平等性。宿舍文化是一个平等的文化,在这个文化圈内,不存在绝对的权威与服从,宿舍文化既是每个成员固有文化特质的融合,又丝毫没有对每个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予以否定,体现着包容性。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并不影响他们在这个文化圈内的参与机会和资格,当然也不影响他们每个人对这个共同体应共同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3、自我教育性。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细胞,其发展和作用范围还是主要集中在宿舍特定的空间和群体内,它更能造就一种舒缓、轻松的文化氛围,能促使宿舍成员的自我调节、自我教育。

4、潜移默化性。大学生宿舍文化对个体的影响并不是通过规章制度、条例等外部强制力量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宿舍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相应的物质环境,于潜移默化之中形成的,虽不具强制性,却能引起个体情感上的共鸣,使个体有意无意的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形成一种自觉、内在的驱动力。

二、大学生宿舍文化现状

(一)表层宿舍文化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1、宿舍卫生得过且过

许多大学生宿舍被不叠,地不扫、床不整、物不理、垃圾不倒、臭鞋袜满地扔,脏衣服满屋藏,一些宿舍在墙上乱贴、乱画、乱写、乱挂。只到检查时才应付了事,这种现象在高年级男生寝室中最为普遍。在宿舍内的公共场所可看到许多设施无一完好,如钢窗配件、照明开关等非缺即损,厕所不冲水,楼道内鞋印、球印等污渍遍布墙角。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部分学生对宿舍没有强烈的归属感,不能自觉地清洁宿舍卫生,缺乏公共道德意识,认为事不关己。

2、宿舍用电存在隐患

学校宿舍均为多人共住的“群体性”宿舍,设施较为简单,与学生自己家庭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许多学生在宿舍内购置了不同的家用电器,如电脑、电吹风、洗衣机甚至是电磁炉、空调等高功率电器。尽管这些电器能方便大家的生活,但也会让大学生产生依赖感,并有奢侈享受的表现,背离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的问题就是宿舍用电率过高,且长时间使用,极有可能导致电源负荷过大,引发火灾等人为事故。

(二)中层宿舍文化情况及其原因分析

1、宿舍文化氛围低下

宿舍语言渐趋庸俗化,一些粗俗的词汇在宿舍中使用频率极高,学生谈论中主要以“饮食男女”为主,对时事政治和学习工作交流较少。同时有些大学生进楼即高声喧哗,到宿舍内更是吹拉弹唱,放音响,完全无视他人的存在,这在一定程度上污染了宿舍的精神环境。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由于90后大学生从小受父母的娇生惯养,形成了较为自我的性格,自制力较差,导致部分学生放任无度,缺少社会公德,形成了许多不良习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学生认完全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且学校对这些小节又往往不予重视,就更助长了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

2、宿舍管理缺乏漏洞

总体来说,大学生宿舍管理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宿舍管理内容缺乏,手段单一。高校的宿舍管理,对学生的生活和环境卫生重视的多,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重视的少。在学生宿舍管理手段上以罚为主,缺乏“人性化”,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对立情绪有增无减,造成管理虽严,但效果却不明显。二是学生自律意识淡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宿舍管理规定,并有相应的奖惩制度,但是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时候,宿舍内的违规、违纪现象较为突出,诸如赌博、酗酒、晚归、不归等现象时有出现,甚至偷盗、破坏现象也时有发生。

(三)深层宿舍文化情况

1、理性消费观

大学生处于社会中,离不开消费,舍友间朝夕相处,一些家庭背景较差的学生容易在生活用品,消费理念上受到其他学生的影响,出现偏激和消极的消费观,要么置办信用卡,进行超前消费,造成无法按时还清卡债,使其信用度降低;要么出现消极悲观的情绪,造成心理落差大,出现心理阴影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2、恋爱观

随着时代的发展,谈恋爱已经从过去的“阴暗”面,逐渐转化为校园的一道风景线,但是当代大学生在谈恋爱时,往往看待问题比较片面,只考虑当前的感受,而没有考虑到今后对家庭、社会的影响。往往在乎爱情的过程而不考虑结果把爱情与婚姻相脱离。在一时冲动下,不顾及后果和影响。特别是在男生宿舍中,由于恋爱关系,时有女生关顾,给舍友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一些同宿舍的舍友看到宿舍的兄弟(姐妹)都恋爱了,心里面也“蠢蠢欲动”,缺乏对恋爱观的真实理解。

3、网络观

(1)沉溺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网络成瘾是网络对大学生最大的负面影响,大部分学生自从拥有电脑后,玩游戏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对其学习生活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首先,将过多的时间花费在游戏上,使正常的学业受到影响,荒废大学的四年光阴。其次,许多染上“网瘾”的大学生混淆了网游世界和现实生活,将网络游戏中的思维方式带到其现实生活中,助长了暴力、功利主义等不良倾向,使其责任感大大降低。

(2)不良的网络信息降低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良好的网络信息确实能拓展大学生的视野,然而,不良的网络信息却让其陷入到一个比较混乱的空间。网络的匿名性在方便大学生交友的同时,也强化了虚假、谎言等意识的产生;更严重的是,、盗版影像摧毁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些非常不利于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行为的培养,极大地降低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加强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德育教育

加强德育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设立正确、合理、具体的目标,如获得星级宿舍、争创先进班级等。要加强人文教育,引导学生价值观的认同,激起他们源于内心和自我要求的激情,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从而形成积极向上、思想进取的宿舍文化。

(二)开展“三自”管理

宿舍文化建设要开展“三自管理”教育,使宿舍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场所,满足学生锻炼自己的需要。一是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作用,使学生党员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与宿舍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实践中经受锻炼;二是要注意充分发挥其他学生干部的作用,给他们一定的发言权和处置权,激励他们大胆工作,并通过他们团结更多的同学,影响更多的同学,其别要重视发挥舍长的作用。舍长素质的好坏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宿舍文化的情调。

(三)建设激励机制

强化理论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就是要使寝室成员保持不断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通过开展一系列评奖评优活动,如开展宿舍文化节等活动,对学生的成绩加以肯定和表彰,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快乐,可以强化他们的行为,切实推进高校宿舍文化的建设。

(四)完善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严格掌握评优评先的条件,同时加大对违纪现象的处罚力度。“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离不开规章制度的保障。高校可把学生在宿舍里的行为列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考核内容,对学生的表现予以量化,把文明宿舍并与学生的评奖评优挂钩。通过对宿舍文化建设较差的学生予以警告或通报批评,促使其端正态度,积极建设宿舍文化。这方面的工作做好了,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遵纪守法意识,还可以满足大多数学生评优评先的需要,以及抑制部分学生随意违纪的动机。

(五)丰富课余生活

开展有意义的宿舍文化活动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要利用各种活动来激发学生关心集体的动机和参与宿舍文化建设的兴趣,使宿舍文化建设寓于学生的快乐之中,激发同学们内心对宿舍这个大家庭的热爱,增强他们的模范意识和文明意识,陶冶他们的情操,拓展自己的综合能力,为今后成长成才打下基础。另外,学校各级组织在组织大学生开展活动时,应适当考虑以宿舍为单位参加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宿舍成员的集体观念,满足学生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动机。

参考文献:

[1]郭晓莉.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考[J].南方论刊,2009,(05).

[2]李扬,吴玮.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初探[J].科技创新导报,2008,(30).

篇5

关键词 校园文化 传统节日文化 功能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萃取五千年文明精髓的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家园。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文化客体,以广大教师和学生为文化主体,以弘扬校园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群体文化,是老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精神能量磁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正确树立青少年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节日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

1.1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校园精神文化是师生在校园生活中自觉形成并认同的群体意识和群体价值意识,是校园文化的精髓、灵魂和核心。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华文明经过千百年历史的洗礼和演化而形成的一种人文主义伦理型文化,他强调仁、义、礼、智、信、忠、孝、梯、节、勇、恕、让等思想精髓的推广与提升。例如: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仁爱”思想在校园中得到传播,能够减少师生之间的矛盾,优化校园的人际关系,增强校园的和谐氛围;儒家“x利观”的弘扬,对和谐校园的建设拥有真不可忽视的力量;中国传统节日强调塑造学生“内圣外土”的理想人格,强调“齐家、治国、平天卜,以施行土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为学思想,都对当前学生发展作用巨大。因此,依托优秀的传统节日建设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师德的修养和学生灵魂的净化,有利于师生创建良好的精神家园,有利于形成文明和谐的校园精神文化。

1.2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校园物质文化是指由校园所处外部自然环境、校园内部的规划格局以及校园建筑、雕塑、绿化和文化传播工具等各个方面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表现形式,它具有“桃李不言”的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通过环境设计和布置等具体物化将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充分表现出来,如树立历史文化名人塑像,选择那些经典的词句、谚语、格言作为警句等,这些都能振奋学生的精神,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对学生高雅情操的形成,以及情感的熏陶、意志的锻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中,充分开发和利用优秀传统节日文化,不但可以增强大学的人文底蕴,使大学生开拓文化视野,而且还能完善文化品格,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1.3校园行为文化建设离不开中国传统节日文化

校园行为文化是指师生具体行为的展示,是校园文化的体现,是对校园精神文化的诠释,是校园文化的实践。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重视人格的修养,注重“修身”,这种“修身”思想在提升人的道德素养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大学校园行为文化建设中,如果师者能以身作则,以身立教,用自己的言谈举止、渊博知识和人格魅力来展示高尚的道德、在无形中影响学生、感化学生,就能赢得学生的认可,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如果每个学生能够以身作则,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深厚的道德涵养和崇高的理想信念,成为祖国需要的“四有”人才,成为社会的栋梁。因此,弘扬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华对树立形成优秀的师德、师风,培养良好的学风、校风,提高校园文化软实力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知行和一、和谐共进都具有推动作用。

2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

2.1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文建设中的价值导向功能

《教育部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势传统的意见》指出传统中国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传统节日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内容,它能教育,熏陶和启迪当代大学生,唤起他们对文化同根同源的亲和力。但据调查,大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衷度不高,对传统节日的了解还停留在家庭的影响和小学语文课本的熏陶,对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精神内容知之甚少。大多数同学对传统节日的理解依然停留在器物层面,期待的是节日的食物和假期,而并不是深刻的去感受节日的文化和历史的传统。所以节日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该起到导向作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开展受大学生喜爱的,有广泛参与度的活动,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充分理解中华民族的理想与信念,树立新时代的传统导向标杆。

2.2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于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是一种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传统节日文化作为民族的厚重文化积淀使其具有知识文化教育功能。传统节日内涵丰富,蕴含了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哲学和文艺学等多方面内容。比如万象更新的春节,春回大地的清明,百虫滋生的端午,寄托相思的中秋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朴素自然观;春节磕头的孝道,清明祭(下转第30页)(上接第17页)祖的感恩,万家团圆的中秋则体现了节日文化中浓浓的血脉亲情;中国传统节日还处处体现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所以利用传统节日文化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创新的教育活动,甚至把节日文化融入第一、第二课堂,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荣辱观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2.3传统节日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传播功能

随着全球化的迅猛发展,西方文化的逐渐渗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已成趋势。但现在大学生对部分西方节日的热衷与对传统节日的冷漠逐渐形成鲜明的对比。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之一,w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世界通过这些节日得以展示和传承。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则能更好的传承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让更多的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3结语

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不仅包括学习、休闲、娱乐、消费等高校师生在高校中接触到的具体文化生活现象,同时也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消费观、道德观等能够通过具体文化生活现象反映出的文化观念,由此可见,高校校园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并且具有异常丰富的内容其内容主要体现为高校物质文化、高校制度文化、高校精神文化三类。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只有以这三个方面为突破口渗透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才能够确保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全面性。

基金项目:西南科技大学学生教育管理及改革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21817/15sxb164。

作者简介:王琳琬(1991,1-),女,四川自贡,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国际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丹伟.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8):146-147.

[2] 黄南永.浅析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结合[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03):60-61.

[3] 郑国,石沙沙.浅议中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学理论,2014(27):150-151.

[4] 张玉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五常”在校园文明建设中的魅力――“仁、义、礼、智、信”在校园文明建设中的魅力体现[J].教育教学论坛,2014(41):53-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