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教育的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西方教育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西方教育的总结

篇1

【关键词】信用证;大宗商品;风险与防范

一、引言

根据1997年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国内信用证结算办法》规定,国内信用证是指依照申请人的申请,开证行开出的,凭符合信用证条款的单据支付的付款承诺。大宗商品贸易交易具有涉及金额大、执行期限长、对银行资金依赖度高等特点。大宗商品价格极易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动幅度大且透明度高。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在我国国内的规模迅速扩大,涉及石油、钢材、粮食、化工、塑料、煤炭等诸多领域,长时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体系。信用证结算在提供大宗商品贸易过程中资金便利的同时,也给交易的双方带来了风险。

二、信用证结算在大宗商品交易中的风险

1.价格风险

由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起伏较大,大多数的合同履行期限又往往较长,信用证结算所规定的计价方式会给买方带来利润风险。如,双方定价时,若信用证结算中采取固定价格计价方式,必然会遭受到价格浮动所带来的风险。同时,买方还必须要承受销售价格与合同价格差距浮动而带来的风险。除此之外,法律上规定,在信用证结算的方式下,买方须在第一时间将信用证准备好,如果买方无法做到按期开证,则构成了对条件违约,卖方即可解除合同并向买方提出索赔。而大宗商品的价格取决于全球市场,同时受国家政策和政治因素影响,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如果卖方在交易过程中由于货物价格上涨等原因,故意将开证日期拖延,迟迟不告诉买方交付时间,而导致买方未能在第一时间开出证明,此时卖方便可以以买方未能及时开证为由,要求解除合同。而这种情况还会使买方因此而遭受信誉危机与市场危机。

2.流动性与融资风险

大宗商品贸易具有交易量大、供需量大、交易资金密集以及对银行资金依赖度高等特点。买方由于资金周转困难,在收到由开证行发出的付款通知时没有能力完成付款,可以将货物的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抵押给银行,或者在提供第三人担保的前提下与银行签订协议,由银行为之垫付货款。这种银行对买方的短期放款虽然给买方提供了很大程度上的融资便利,但也相应地存在一些潜在的风险。从资金流动性方面看,买方虽然将货物卖出,收回了货款,但如果期间出现其他的问题致使企业资金流动性出现问题,导致企业无法如期归还银行贷款,出现了银行押汇款逾期的问题,则会威胁到该企业的信誉甚至于存亡。信用证结算中的打包贷款是帮助卖方备货的一种融资方式,可以帮助卖方缓解资金困难等方面的问题。但如果卖方刻意欺骗,收到货款后却不如期交出货物,买方不仅要一直将开立信用证时的那部分比例资金压在银行中,局限了买方企业资金流通性,同时买方还可能会失去当地市场,承受潜在的信誉风险,这些潜在的风险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3.单据风险

信用证条款复杂多样,其中的每一项条款都关系着贸易双方的利益。关于大宗商品所须满足的质量在贸易条款中有明确严格规定,装卸条款决定着信用证的开证日期,计价方式条款与贸易双方的利益涉及息息相关,一旦信用证的审证或改证出现疏漏,就会导致买方的利益受到威胁。信用证结算的方式作为一种纯单据的业务,开证的银行一般秉持“单单一致,单证一致”的原则,而不对贸易双方的交易货物质量负责。由于信用证结算具有的这种单据买卖的特点,贸易收益的一方可能在交易货物不存在或者交易货物与信用证项的货物不一致的情况下,使用伪造的单据欺骗银行,诱使开证行因为单证一致的原则而无条件付款,从而进行信用证欺诈。大宗商品的贸易一般都有相关的国际标准规定,一旦出现单据诈骗,交易的货物以次充好,即便买方在查证后依据相关法律合同提出索赔,也会在其所在当地市场遭受到信誉风险和时间风险。大宗商品中的农产品、矿产等由于一般采用海运方式运输,具有物权凭证的性质,从而成为大多数信用证欺诈的目标。

三、信用证结算风险防范措施

1.针对价格风险的防范

大宗商品价格波动起伏较大,大多数的合同履行期限又往往较长,信用证结算所规定的计价方式会给买方带来利润的风险。而大宗商品贸易中的价格相关条款和质量相关条款与贸易双方的利益关系密切,谈判人员在进行贸易合同谈判时应该将这些条款内容视为谈判重点。防范价格波动风险应该主要从付款期限、交易成交价格、支付方式选择等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为避免长期贸易中由于价格波动而带来的市场风险,需要对合同中的装卸条款加以明确。进行大宗商品贸易交易合同谈判时,要对货物装卸日期进行明确,避免在出现货物价格波动较大时,卖方故意拖延信用证开证日期,使贸易买方遭受市场风险。如果遇到特殊情况而导致交易货物没能按时到达,买方因提前采取措施。其次,应争取贸易合同以公平合同成交,合同谈判时应该以市场价指导确定合同价格。买方应设立专门部门,专职负责研究、分析大宗商品的市场价格动态与走势,将其作为合同签约的基础,更好地保障买方的利益。最后,在支付方式的选择上应以实现贸易合同价格公平为目的。

2.针对融资与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大宗商品贸易具有交易量大、供需量大、交易资金密集以及对银行资金依赖度高等特点,涉及的交易金额较大,价格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贸易合同交货期较长的情况下,资金时间价值仍然是值得财务人员重视的问题。在市场利率变动较大或者标的物价格波动较大的情况下,对于远期交易的大宗商品贸易,买方可以选择在金融市场进行交易,利用金融衍生工具的方式进行套期保值,可以咨询金融机构或专业财务咨询机构,以确定科学合理的方案。除了在金融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之外,交易双方可以进行商定,在合同签订后,由卖方通过一家买方认可的银行开立一份以买方为收益人的履约保函。保函中可规定,如在合同规定最迟装运期后一定时间内,买方仍然没有收到卖方的装运通知,买方可将情况以书面的方式告知保函的开立银行,银行将保函项下的账款无条件地划入买方账户,若开立银行在一定时间后没收到买方的书面通知,则保函自动失去效力。这样的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交易双方的违约行为。买方还可以采取发票贷款加速资金回流、远期结汇锁定交易风险、背对背融资等一些其他措施来缓解融资与流动性风险。

3.针对单据风险的防范

信用证条款纷繁多样,而其中的每一条款都与贸易双方的的利益息息相关。由于信用证结算强调的是“单单一致,单证一致”,所以选择一家综合能力好的银行作为信用证的开证行对于买方有效地防范信用证单据诈骗风险非常重要。一家资信良好的银行在开立信用证时,会给买方提供相应的建议和帮助,帮助买方规避一些潜在的风险,同时也会提示买方拒付的时限要求,帮助维护买方在贸易中的利益。因此,买方在进行大宗商品贸易时一定要选择素质好、责任心强、审单能力强的银行作为信用证的开证行,以便大宗商品贸易的顺利完成。另外,买方一定要注意保护好自身在交易过程中的权益,当遇到因为信用证开证行没有履行审单责任而导致的买方损失时,买方应向开证行提出赔偿损失的要求。除此之外,在交易合同履行过程中,买方应设立专门人员对合同履行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包括审核单单、单证是否相符,单货是否相符,单据日期与货物到达时间是否合理等一系列审核项目,确保信用证单据诈骗的有效避免。

四、结语

信用证结算是一种合理有效、举足轻重的贸易结算方式,从在威尼斯出现以来,它在商界风行了几百年,为众多商家所青睐。但随之而来的也有信用证结算的风险,不法分子用以欺诈的方式和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商家在享受信用证结算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更要留心采取措施防范信用证所带来的风险,商家需更多地了解信用证运作的过程和原理,加强防范意识,认清单据买卖的实质,合理利用信用证运行机制,灵活变通,以便将风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卓波.大宗商品贸易融资的风险及控制 [J].中国商贸.2013(30).

篇2

关键词:高校西方经济学;现状;改革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9;G64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7-000-01

前言

西方经济学课程是财经类高校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中西方经济文化的差异以及中西方在高校教育上对人才培养方向上的差别,更好地将中西方的财经知识进行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以提高就业时的竞争力。然而,当前财经类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上仍存在不足,要求高校对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寻求有利的改革策略,以提高我国财经类高校教学质量,提高高校学生就业率。

一、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

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我国财经类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上,学生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1]。在对财经类专业课程学习时,更注重对传统学科的学习。因而忽略了西方经济学在专业技能培养上的重要性,也对其在就业方面发挥的作用认识不够,认为西方经济学课程在国内财经领域的用处不大,对日后的工作并无益处。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不科学,导致高校学生在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学习上效果不显著。

二、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有利于财经类高校竞争力的提高

鉴于目前财经类高校在西方经济课程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实施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2]。对西方经济课程进行改革有利于财经类高校竞争力的提高,通过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的创新与改革,使高校学生摆脱传统观念上对西方经济学课程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财经类高校的教学质量,优化学生资源,有利于财经类高校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提高财经类高校竞争力。

(二)有利于财经类毕业生专业技能的提高

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也有利于财经类毕业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提升学生专业素养。通过西方经济学课程的不断深化改革,使中西方文化得到有效的融合,在掌握传统技能知识的同时,融入西方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积累,为日后在财经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打好基础,以此达到财经类高校的教学目标。

三、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加强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重要认识

为促进财经类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需强化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宗旨,在于提高学生财经类的专业技能,更好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与生活中[3]。教师可在理论知识教学中,穿插西方经济学在实际工作及生活中的应用。

例如,在概念讲解时,要引入与此概念相关的经济学常识或经济学领域对此概念的具体应用以及中西方对该概念的不同解释。通过对相关应用的理解,使课堂内容更加多元化,改变了传统教学的单一化,加深学生对西方经济学概念的认识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通过中西方教学内容的对比,激发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对学生的长远学习非常有利。

(二)改革教学方法

除加强高校学生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外,在西方经济学课程改革上要求教师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上不断改革,摆脱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由于高校教师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大多为硕士学位,在对西方经济学的认识上及知识量上的掌握水平较高,但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教学,要求对此进行改革。教师可在课堂上将学生分组进行讨论。

例如,在对西方经济学的重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发挥,提出自己的意见并找出西方经济学与中方经济学在教学内容上的差别以及优缺点,通过学生小组间的讨论,各抒己见,在互相交流中,提高对西方经济学的认知,也是对中西方文化的有效融合,体会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在教育理论上的差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确保学生学习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长远发展[4-5]。

四、结论

总之,高校在培养人才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财经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也对人才的专业技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也是对财经类高校教师教学质水平的挑战。针对当前财经类高校在西方经济学课程存在的不足,要进行必要的改革,以促进我国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雪苑.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思考与建议[J].财会月刊,2013,14(04):165-166.

[2]徐若梅.地方普通本科院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12(01):189-190.

[3]朱平安,李冲,范嘉毅.对《西方经济学》教学方法改革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0,02(16):154-155.

篇3

西方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中西茶文化在语言习惯、行为习惯、精神内涵及物质文化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中西茶文化的差异尽管对语言及文化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障碍,却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素材,对于拓展英语教学范围,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英语教师应该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通过文化对比激发学生语言学习兴趣,提高语言学习效果。

关键词:

中西;茶文化;英语教学;应用

茶文化虽然源于中国,但是随着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茶文化已经与西方文明逐渐融合,形成了与中国传统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尽管东西方茶文化存在很多差异,但毋庸置疑,它已经演变为联系东西方文化重要的桥梁之一,而茶文化这种与生俱来的跨文化特点也让其逐渐受到英语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并被积极地引入到英语教育课堂中。在两种茶文化激烈的碰撞中,英语学习者可以形成对西方文化直观的认知,激发英语学习兴趣,这对于提高文化理解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鉴于此,本文通过中西方茶文化对比,探究其对于英语学习的意义,以期推进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顺利应用。

1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分析

尽管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但是自从茶文化传入西方世界,并与西方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与中国茶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茶文化,而中西方茶文化的差异具体来说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1语言差异

语言不仅是文化的构成,更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语言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而中西方不同的语言应用将中西茶文化的差异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两者语言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中西方茶文化词汇应用范围不同,代表不同的文化底蕴。我国茶文化历史久远,文化语境中词汇涉及囊括茶及茶文化方方面面,例如“明前茶”等与社会活动密切相关的词汇比比皆是。而西方茶文化历史较短,茶叶仅是从17世纪末才逐渐与西方上层社会有所接触,茶文化词汇数量较少,同时受到上层社会生活方式影响,相关语言中如“Royaltea”具有较强的阶级性。其次,词性和词义不同。我国茶文化相关词汇多为名词,而在西方文化语境中,词性变化较明显,甚至很多词在英语中多作为动词使用。另外我国茶文化中多数词汇词义简单质朴,指向性较强,而西方文化中相关语言具有“喻义”、“转义”的变化现象,语言内涵与西方文化语境结合,很多词汇成为特殊文化的符号。例如,“blacktea”(红茶)完全摆脱了中国茶文化关联,再如“teahound”(花花公子)直接暗示西方资产阶级其糜烂的生活方式,可以说西方茶文化词汇具有较强的时代烙印。

1.2行为差异

中西方饮茶习惯、饮茶礼仪等行为由于受到不同的传统文化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别。首先,饮茶习惯差异。我国茶文化一直遵循“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重视日常饮茶行为中对茶叶天然品质的保持,尊重茶的自然属性,以“清饮”的方式保持茶叶的单纯,旨在寻求人和自然的联系。而西方茶叶消费者一般推崇饮茶的个性需求及多重口感,将牛奶、糖等各种材料掺入茶叶中,以“混饮”激发个性化的生理感受。其次,饮茶礼仪差异。我国的茶文化中饮茶已经融入生活的各个阶段,不受时间的限制,而礼仪也遵循儒家思想自上而下的伦理要求,而西方社会大都根据贵族及宫廷礼仪传统,将饮茶视作社交行为,严格遵循西方绅士礼仪。

1.3内涵差异

我国茶文化受到封建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成为培养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可以说我国茶文化凝聚了儒家、道家、佛家等诸子百家的学说内容,尤其天人合一、中庸自然的观念让我国茶文化超脱了物质的局限,升华为道德感悟和更高的精神修养。相较而言,西方的茶文化历史较短,没有与西方传统哲学和价值观形成密切结合,但是受到工业革命的影响,茶文化具有典型的实用主义特点,茶更多的局限于物质层面,茶叶、茶具或茶俗等大都成为修养和财富的代表,阶级意蕴非常明显。

1.4物质差异

物质文化是揭示异质文化差异最明显、最直观的外在形式,中西方茶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叶选择不同。我国是茶叶出产国,无论种类还是出产量都远超西方国家,在我国,无论是六大茶类还是地方特种茶叶都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但总体上以未发酵的绿茶为主要消费种类。而西方世界,如英国受到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更青睐于易储藏的发酵性的红茶。其次,茶具差异。我国的茶具受到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以淳朴自然的瓷器为主,并且讲究器具的“雅趣”。而西方茶具大都以奢华为主要特点,茶具和其他辅器具具有典型的贵族和宫廷特点。

2中西茶文化比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中西茶文化尽管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但是这种差异反而成为语言学习及文化学习中重要的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的文化性、娱乐性,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说主要包括:首先。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思维。通过中西方茶文化的学习,英语学习者可以在课堂学习中养成文化比较思维,尤其可以通过文化比较可以让学生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英语社会行为习惯较为直观的认识,以西方的文化视角理解西方民俗、礼仪及行为,进而培养英语思维及英语行为习惯。其次,扩充英语跨文化教学知识。中西茶文化的学习和比较,能让英语教师和学习者由小及大,以茶文化为基点探究其他文化领域的异同,同时茶文化内容弥补了英语跨文化教学语料缺乏的现实问题,让英语教学更加具体形象,形成对中西方文化辩证性的认知。最后,创新英语教学方法。中西方茶文化中蕴含丰富的、极具趣味性的英语学习元素,尤其生动、形象的案例能极大激发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参与跨文化交际和语言应用。可以说,茶文化教学有利于英语课堂摆脱传统的书本灌输模式和方法,形成以文化体验、体验式教学为主的现代教学方法。另外,茶文化中具体、形象的文化元素相较枯燥的语言知识,容易与现代多媒体教学、互动式教学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和语言交流的积极性,提高其语言实践能力。

3中西方茶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要想让中西方茶文化成为英语教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必须根据中西方茶文化差异和学生英语学习规律,选取合适的视角和内容,将其导入日常英语教学中,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3.1立足茶文化差异,强化学生文化认知

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习者探究中西茶文化差异,在教学实践环节中进行具体的比较,让英语学习者意识到是文化差异导致中西方思维模式的差异,而思维模式差异有直接导致语言风格和应用的不同。在强调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建立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观念,以茶文化对比为基点,让学生去认识其它文化的异同,并由此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对英语语言习惯、语法规则、词汇句法全面的认识,以提高英语学习者语言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例如在讲解词汇是,教师可以通过“红茶”、“黑茶”与“Blacktea、redtea”的不同,讲述相关词汇的差异及其历史背景,由此延伸至“lowtea、hightea”(上午茶、下午茶)的行为习惯,加深学生对英语社会文化的认识和把握。

3.2选取茶文化作品,拓展英语学习范围

茶文化著作引入英语教学,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可以让其领略西方文学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阅读兴趣,提高对原版英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茶文化相关的英文典籍,拓展了英语教学的范围,既能帮助其理解原文内容,又能提升其英语语法、词汇及句式的认识,弥补了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法、句式的弊病。英语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中《简爱》、《傲慢与偏见》等涉及茶文化内容的名著作品引入课堂,通过文学作品中茶文化内容展示西方社会生活态度及行为方式,让学生感受英语社会民俗文化传统及与中国茶文化的不同,进而帮助学生形成对跨文化交际的认识,同时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3.3立足文化学习规律,重视学生认识能力

英语教学中以茶文化推动英语学习者学习质量时,教师必须重视对中西方茶文化学习的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循序渐进,且勿生硬灌输,这就需要英语教师应该首先,理解掌握英语及文化教学相关理论,让学生技能学习到英语知识,也能在教学活动中品味茶文化丰富的内涵。同时,教师应该善于总结茶文化相关语言规律,并与教学内容形成有机衔接,保障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目标性。其次,教师必须要保证中西方茶文化与英语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立足英语教学内容,整合茶文化和英语学习的课堂教学体系,并要符合茶文化历史背景及现代跨文化交际需求。最后,教师应该以茶文化学习为起点,将其他更为丰富、形象、具体的文化内容引导到英语教学中,帮助学者着建立系统的语言文化学习体系,由丰富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建立英语学习能力,加深对语境、语法、词汇等元素的理解。

4结语

中西茶文化在语言、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虽然为跨文化交际造成了一定的障碍,但是也为我国英语教学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语言学习资源,对于提高英语学习者文化理解力及语言应用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英语教学中,无论学校还是教师,都应该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高度将中西茶文化引入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由茶文化学习开始,逐步形成对中西方文化更大范围的比较和学习,提高文化认知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

作者:施维 单位: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1]杨勇.茶文化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福建茶叶,2016(7):255-256.

[2]吕春.中英茶文化的内涵差异分析[J].贵州茶叶,2014(1):17-18.

篇4

关键词:礼貌原则;语用学;对比分析

一、Leech礼貌原则概述

语言学家Leech提出了礼貌原则的基本框架,细分为如下几类:

1.策略原则, 即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加对他人的益处。

2.慷慨原则,即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尽量增加自己付出的代价。当发出提供动作时,直接比不直接更为合适和显得礼貌。当发出请求时,不直接比直接礼貌。

3.称赞原则,即对于听者,尽量少批评,尽量多赞扬。该原则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否定式称赞,即,不直接的批评别人。二是夸大式称赞,这一般适用于正式场合。

4.谦虚原则,即对自己的赞扬要尽量减小,对自己的贬低要尽量增大。谦虚原则也分为否定式和夸大式两类。如: ---You look gorgeous today !--Yes, do I ? 或well, I think I look not bad(不直接说漂亮)。

5.同意原则,即对听者的不赞同要尽量减小,而对听者的赞同要尽量增加。

6.同情原则,即积极的感情要尽量多地传递,消极的感情要尽量少地传递。这一原则主要适用于祝贺,哀悔等场合。

7.考虑原则,即尽量减少听者的不快乐,尽量增加听者的快乐。该原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委婉语的应用。其次,为了给听者更多的愉悦,谈及快乐的话题时要尽量具体。再次,为了减少听者的痛苦,谈及消极不悦的话题时,要尽量模糊。

8.讽刺与戏谑原则,有时本意要表示讽刺和不满,但因为顾及到双方的面子和尊严,只有以礼貌的话语来表达不满的情感。如:Well, nice work(孩子把牛奶撒了一地,妈妈很无奈)。对朋友的戏谑和讽刺,一般来说都是没有恶意的,这种情况下,表面上看言语是粗鲁的,然而实际上是礼貌的。

二、顾曰国的礼貌原则和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差异

在吸收和借鉴Leech的礼貌准则,并追溯了现代礼貌概念的历史渊源的基础上,顾曰国总结了与汉语言文化有关的五条礼貌准则:

(一)贬己尊人准则

贬己尊人准则即涉及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 要”谦”;而涉及到听者或与听者相关的事物要“抬”,要“尊”。汉民族以谦虚为荣,对于夸奖往往会自贬一番,加以谢绝,以表谦虚。“贬已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西方文化也认为谦虚是礼貌的,但是西方人“尊人”但不“贬已”,对于表扬和赞赏往往会欣然接受,并表示感谢。例如,有人对孩子的父母说:“你的女儿好可爱呀! ” 中国父母往往会谦虚地说:“哪里,哪里,一般吧”,而西方的父母则自豪地回答:“是的,她是我们的骄傲!”。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双方不了解谦虚原则方面的差异,就会产生误解。中国人认为西方人抬自以为是、不懂谦虚,而西方人则认为中国人心口不一,虚伪。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和渗透,我们的礼貌观念也在不断改变着。更多的中国人在“尊人”的同时也强调“自我表现”,而不是一味地“贬已”。

(二)称呼准则

称呼准则指由于礼貌,人们在称呼时仍沿用“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中国传统的家庭是家长式的模式,强调辈份、贵贱、尊卑的等级差别,反映在称呼上即要严格遵守长幼有序、长尊幼卑传统,由此可见,中国人习惯于非对等式的称呼类型,这表现出了一种权势倾向,是垂直式社会关系的标志。例如:孩子不能直呼长辈、父母、老师的名字,下属不能直接称呼领导的名字,这是最起码的礼貌问题。而在西方则不尽然,由于西方文化中强调天赋人权,人人平等,他们在称呼上比较随意,基本没有长幼尊卑之分。

(三)文雅准则

文雅准则即要出言高雅,做到有教养,有礼貌。文雅准则的重要内容为“多用雅言,禁用秽语;多用委婉语,少用直言”。英汉语中都有不雅之词,要尽量避免不雅之词,运用委婉语。例如,在英美社会里,对于某些地位不高的工作和蓝领的工作,往往用委婉语美化这些职业,以提高其社会地位,以维护其面子。如称babysitter 为mother ’ s helper ;hairdresser 为beautifician。在中国我们称按摩脚的称为足疗师;打扫卫生的为保洁员等。

(四)求同准则

求同准则即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要保持相称,说话双方力求和谐一致。例如,在中国,发出邀请通常要反复几次以示真诚,而受邀者会婉言谢绝几次才接受。这与西方的习俗截然不同。

(五)德、言、行准则

德、言、行准则即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尽量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别人给自己的好处要尽量夸大,自己付出的代价要尽量缩小。

中西方文化有着不同的礼貌评判标准和实现方略。汉文化重视谦逊准则,而西方文化则突出得体准则。汉文化中的“礼貌”植根于儒家“礼”的传统,提倡谦虚,强调“贬己尊人”,而西方文化深受西方自由和人生而平等的思想的影响,提倡实事求是、自信、隐私和独立,强调个体和个人价值。

三、结语

对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对比分析,有利于我们了解中西文化差异、 增进中西方文化交融。在跨文化交际当中,我们必须注意中西方礼貌原则的异同,掌握礼貌用语,避免语用失误, 从而达到得体、成功的交际效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杨自俭.英汉语比较与翻译[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本文对中西方的数字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西方禁忌差异产生的原因。认为这是受宗教影响、历史与神话影响、民族文化心理影响而产生的差异。了解这些文化差异,有利于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

数字文化;数字禁忌;中西方比较

数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来源于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观察以及对物质世界的总结,人类文明来源于文字,而文字来源于数字。千百年来,人们利用数字来计数和运算,但是,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中,数字的含义被深深的烙上文化的印记。数字,就像一个媒介,一面镜子,反映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地方色彩和特殊的文化内涵。因此,本文通过对中西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数字进行对比,探讨其中蕴含的不同的文化内涵及其不同的民族文化根源。从而更好的了解中西方文化,有助于增进跨文化交流和加深相互理解。

一、中西方的数字文化比较

1、数字崇拜文化

(1)共同崇拜的吉祥数字。在中国及西方大部分国家中,“3”和“8”是两个受欢迎的数字,但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中国古代许多重要的思想哲理都与“三”有关,如“三辰(日、月、星)”“三才(天、地、人);“三纲”(君臣、父子、夫妇);“三教”(儒、道、释)等。文学中有很多成语也与3有关,如人们说“三生有幸”来比喻自己非常幸运,刘备“三顾茅庐”才请得诸葛亮出山。由此可见,“三”对中国人来说是吉祥的数字。

而在西方,基督教“三位一体”(the trinity)的宗教传统赋予“3”神秘的文化内涵。人们习惯于把事物的存在或其发展过程一分为三,来追求吉利的效果。在古希腊神话中,宇宙被三位神灵统治着;世界由大地、天空和海洋三者构成;大人体包含有肉体、心灵和精神三个方面;这一切似乎都在说明数字3是上帝有意安排的吉祥数字,它是大自然规律的集中表现。常常会听到西方人说The third time’s the charm(第三次准灵);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号一定运气好)这样的吉利话。

中国人对“8”的喜爱是有目共睹的,由于“8”的发音和“发”的发音很像,寓意着发大财,交好运。于是电话号码,驾照,车牌号,甚至门牌号码,只要和8扯上关系,立马身价大增。而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时间也特别设定在2008年8月8日晚8点整,体现出“8”在中国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西方的“8“寓意吉祥也有宗教渊源。早在古希腊,人们就认为8意味着丰硕、成就和长寿。《圣经》中讲上帝惩罚人类的大洪水,只有8个人靠诺亚方舟逃生,8意味着幸运;“福音书”上说耶稣的兄弟雅各生了8个孩子,8意味着多子多孙;两个戒指上下靠在一块构成8,意味着婚姻美满。

(2)中国文化中的吉利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对“六”、“九”这两个数字有着特殊的感情。“6”在中国是个吉祥的数字,对6的崇拜自远古便开始了。如先秦时期六部儒家经典称为六经,汉代官职有六曹,朝廷军队统称六军,我们在古语中也能找到很多与六有关的词,如六腑(six organs),六根(six senses)。人们驯养六畜(six family animals),培育六谷(six crops),学习六艺(the six arts),品尝六味(the six flavors)。而六六大顺(the happiness of smoothness and success)更是被用来恭祝朋友。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9”也被视为是个吉祥数字,中国人对9的崇拜早从春秋战国时代便开始了。《素问》中说:“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于是九被赋予权力、强大、神圣的含义。我们常常拿“九州(china with nine states)来比喻疆土的辽阔,中国古代的官有九品(nine ranks),中国人讲话注重一言九鼎

(3)西方的吉利数字。西方人认为7是个神圣而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数字。他们认为上帝七天创造了世间万物,圣玛丽亚有七喜、七悲,一星期有七天等等。西方宗教和文化中则有七大美德、七宗罪、七重天;人有七感,世界有七大奇观。在生活中还有“lucky seven”的说法,即幸运之七。由此可见,西方人对于7是十分喜爱的。

2、数字禁忌文化

中国的禁忌数字及习俗与西方文化完全不同,数字“3”又和“4”在中国被视为不吉祥的数字。

很多与“3’相关的词语或成语都有不好的含义。例如:三只手(pocket-picker),三八(stupid and stubborn woman),三不管(come within nobody's jurisdiction/care),三姑六婆(women whose professions are either illegitimate or disreputable),不三不四(abnormal behavior),三朋四友(friends that behave badly),一问三不知(to know neither the beginning,the middle,nor the end of a matter when asked),三脚猫功夫(unskillful arts or techniques),三只眼看人(to look down upon somebody)。

“4”由于与“死”谐音,所以人们常常对它唯恐避之不及。特别是海外华侨,特别忌讳用4作标志,即使到非说不可时,也多用两双或两个二来代替。而电话、车牌号码要是含有4也都不受人们待见,特别是14(谐音“要死”),514(谐音“我要死”),174(“要气死”),都是让人退避三舍的数,唯恐沾了晦气。而词语成语中也能找出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四不像(neither fish nor fowl),;四六风(the diseases a newly born baby may suffer),四失(the four mistakes in study),四分五裂(disunited),危机四伏(be beset with troubles and crises),四面楚歌(be utterly surrounded by enemies)等。

“13”被西方人认为是最不吉利的数字,从英美民间流传的谚语中我们便可窥视一二。如:“Thirteen is an unlucky number)(13是个不吉利的数)。在西方文化中,耶稣被处死的那天是星期五,那天刚好是13号,夏娃和亚当偷吃禁果也是在13号和星期五的日子。上绞刑架有13层阶梯,就连支付执行人的酬劳都是十三个硬币。所以“13”成了凶煞倒霉的象征。西方人总是想方设法在生活和工作中避开13或与13有关的数。在西方的电影院,你甚至找不到编号为13的座椅。每月的第13日都不宜进行庆典等喜庆活动。

二、中西方禁忌差异溯源

数字本无好坏、褒贬、吉凶之分。但由于历史原因、环境因素、等因素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各国人民,因而各国的数字文化禁忌也有所不同。

1、宗教影响

道教和佛教对中国数字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老子认为,凡事都是互相对立的。如好和劣,对和错,中国的人们认为好事成双,因此对双数有着特殊的喜爱。另外,如三生有幸,三生(前世今生来世)则来源于佛教。西方的数字文化则受古希腊、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人们对数字“3”“13”的禁忌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

2、历史与神话影响

古代神话传说对数字文化也有很大影响。在中国神话中,传说哪咤有三头六臂,拥有非凡的神力,能一分为三。因此,数字“三”便有了“强大的”、“神奇的”文化内涵。而农历七月七日禁止嫁娶则源自牛郎织女的传说。西方文化深受古希腊、罗马神话影响,如夏娃让亚当吃禁果是在星期五;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是星期五。因此星期五就成了西方国家所禁忌的数字。

3、民族文化心理影响

中国古代哲学宣扬“天人合一”,和谐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位置,因此,中国人们崇信好事成双,对双数有着特殊的喜爱。而西方人恰恰与中国人相反,由于西方人受《圣经》的影响,认为不对称才美,所以西方人崇尚奇数,认为单数是吉利数字。

三、结语

数字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数字,数字与民族文化息息相关,在特定的民族文化中,数字的含义被深深的烙上文化的印记,反映出浓厚的民族特色、地方色彩和特殊的文化内涵。探讨中西方数字禁忌的差异,了解差异的文化根源,有助于我们在对外交流中相互尊重,减少误会与磨擦,从而达到交际与沟通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安德,杨元刚著.英汉词语文化对比[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文伯,戴晨编.简明英语谚语词典[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篇6

关键词:笔译教学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1-0024-01

1 引言

笔译在英语专业笔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根据国家关于《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英语专业学生应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异同点,并掌握基本的笔译技巧,能够利用所学的笔译知识,将英美报刊上的文章及原著笔译成汉语,并保证语言的通畅。但在实际的笔译教学中,很多学生基本上都打不到这一要求,因此本文就这一问题,分析了笔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2 笔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第一,学生英语语言基础相对欠缺。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是笔译课程教学效率提高的重要前提,但目前在英语笔译课程中,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对词性的掌握存在偏差,有些学生虽然知道某个英语单词的拼写,但并不知道它的词性,因此经常出现用错词的现象,比如英语单词against,很多学生只了解它的实际意义为:“反对”,却不知道它还可以用作介词。另外,很多学生的语法基础也比较弱,关于英语十大词类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并不明确,一些学生在笔译的过程中经常是机械式的进行直译。同时,很多学生也搞不明白时态的问题,尤其是在复杂的句子结构中,比如一些包含从句的复合句,很容易出现时态上的错误。

第二,学生的中文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英语笔译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学生不仅仅英语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其汉语层次也相对较低。在进行笔译的过程中,学生一方面需要对英语结构进行分析,同时还需要充分的理解原文的意识,并用流畅的中文将其表达出来,但很多学生在笔译的过程中往往不理解英语结构,也无法用恰当的汉语将原文表述出来,甚至有些学生常常发现一些句子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导致笔译结果不甚理想。另外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很多学生依然存在对单词与语法、结构掌握不全面、不准确的现象,无法将汉语流利的笔译成英语,分析原因,还是由于学生对中文的理解不透彻造成的。

第三,对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理解不到位。有些学生认为要学好英语,需要掌握足够的词汇与语法,其他方面则不重要,事实上这种观点是导致学生笔译水平较差的重要原因。在笔译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注意并理解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因为文化的差异往往会为笔译造成障碍,比如这个句子:“John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缺乏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的话,笔译出来便会是:“约翰值得信赖,他不吃鱼而且玩游戏”,这种笔译让人一看就觉得不顺口,再一分析又觉得不符合逻辑,事实上这句话应该笔译成:“约翰值得信赖,他既忠诚又正直”,这样笔译就比较合情合理[1]。由此可以发现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笔译的结果。

第三,缺乏笔译理论知识。在笔译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比较轻视笔译的基本理论,很多学生甚至怀疑理论本身的科学指导性,因此导致其笔译理论知识的欠缺,这种错误的认识使得学生在笔译学习过程中进步不显著,笔译学校效果较差。

3 笔译教学应采取的对策

第一,加强对学生英汉语基本功的训练,提高学生英语与汉语的基本功底。良好的英汉语言功底是做好笔译的重要基础,英语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对单词的记忆与掌握上,还需要充分了解单词的词性、语法与应用,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对句子结构句子类型的掌握,同时能够熟练的利用多种时态,这就需要学生要勤学勤看,多读英语报刊杂志,通过提高阅读数量来提高英语能力。另外在汉语方面,学生也需要不断学习,夯实基础,掌握一些英美基本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更好的促进自己英语笔译能力的提升。

第二,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要做好英语笔译工作,除具备良好的双语基本功外,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强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础,同时也受文化的影响,因此学生需要掌握英汉两种语言以及语言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才能推动语言与文化的有效结合,进而提升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在笔译的过程中,如果只重视语言而忽视了承载语言的文化,就会导致笔译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因此教师在笔译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培养学生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意识,有条件地为学生提供中西方文化内涵与发展历史的讲解。

第三,充分重视笔译基本理论的学习,强调理论的科学指导性作用发挥。笔译理论作为笔译学习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指导,对笔译学习有重要的作用。笔译理论是对前人笔译经验的总结,因此包含一定的翻译技巧与方法,对笔译理论的学习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笔译能力,使学生少走弯路,提高笔译能力[2],因此教师在笔译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重视笔译理论的讲解,突出笔译理论的科学指导性,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笔译能力。

4 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笔译教学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包括学生双语基础相对较差、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性理解不够、对笔译理论的轻视等几个方面。通过对问题进行分析,得出结论认为,要提高学生的笔译水平,需要首先打好学生的双语基础,在此基础上,强调英汉两种不同语言背后的不同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差异意识,重视笔译理论的科学指导意义与价值,使学生充分掌握科学的笔译方法与笔译技巧。只有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双语功底和文化差异,同时掌握必要的笔译基本理论,在实践中不断运用与练习,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笔译水平。

参考文献:

[1]刘淳.成人英语专业笔译教学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大家,

篇7

中西方不同价值观造就彼此音乐于历史发展过程中既有某些相似之处,同时也呈现出诸多不同点。以下笔者将详细地分析中西方音乐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1. 二者的相同点:

1.1 民间音乐之社会实用性:

在人类社会的初级阶段,人们总是在与大自然的斗争当中创造出各种奇迹。生产力的提升使我们文化活动在原始社会中呈现出戏剧性的变化,“人们自发的音乐冲动与创造力”使民间音乐应孕而生。在中西方社会中,民间音乐最初存在于乡村并具有社会实用意义。“古希腊时代的祭祀歌,饮酒歌以及结婚歌等,反映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世纪时期的游吟诗人将“群众们的希望与兴趣用歌声表达出来”,他们的创作伴随市民阶层壮大而产生且少受宗教的束缚。在我国民间音乐中,从早期《诗经》,《楚辞》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曲及至唐宋以后盛行的山歌,曲子,叫声,小曲甚至于明清时代成熟的戏曲,曲艺等综合艺术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伴随人们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可见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民间音乐产生于人们的生活,其以抽象化的语言将人们对生活的感受表现得淋漓尽致。

1.2音乐为统治阶级与宗教服务的工具:

在中西方社会中,音乐也广为统治者与宗教利用,中国的统治者在公元前1058年就制定了礼乐制度,用森严的等级制度调和社会各阶层间的关系。音乐在其中起到协调作用,西周在宫廷中产生的雅乐,一方面用于“重要的仪式以歌功颂德”,另一方面“将礼乐结合一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王朝统治的手段”。我国宗教音乐在历史上有着辉煌的历程,佛教变文不仅服务于教义传播,还孕育了说唱艺术。除此之外,道教对音乐也相当青睐,道教音乐“伴随宗教仪式而用,以仪式为根基与摇篮”,由此具有一定的程序并根据其程序连缀成套曲,“道乐形式本身是一个完整和谐的有机体,体现出无冲突的宁静,柔弱美感,接近美学范畴中的优美”,其照本宣科式的传承使之保留下大量的历史印记从而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至今依然是我们宗教音乐中难得的瑰宝。

在欧洲中世纪由于教会在政治领域占重要地位,音乐打上宗教之烙印,从格利高里圣咏到奥尔加农,皆宣扬着宗教之神圣。作为宗教活动重要组成部分,许许多多僧人在创作中总结出影响后世的音乐理论,像规多发明的四线谱,教会调式的广泛使用等,此时许多乐师开始根据日渐成熟的音乐理论创造新的乐器,相继出现了管风琴,维奥尔琴,肖姆管,萨克布号等乐器并逐渐形成了不同声部的乐器家族。这些成就对西方专业音乐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从此我们不难发现,统治者与宗教将音乐作为维护自身统治或宣扬教义的工具,一方面缓和了社会阶级矛盾,另一方面又为后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我们能从这些宫廷、宗教音乐中找到历史的足迹。

1.3 凝结着共同的音乐本性

由于“音乐本质乃客观可分析的乐音物理运动于人的情感运动的异质同构关系”,这使得由不同旋律走向,节奏特点构成的音乐会给予我们以不同的感受。而相同节律特征的音乐就能给予我们相同的感受,如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中的“双人舞”场景,那优美抒情婉转动人的旋律打动着全世界人的心而成为脍炙人口之佳作,我们的《茉莉花》以那恬静典雅之旋律影响着世界。由此不同国家的音乐都以“节奏,音调,速度与力度作为基本表现手段并以一定的音阶调式与结构组织乐音活动”,从而使得音乐能在世界范围内突破语言的限制将人们的思想感情最直接表现出来。

2. 二者的不同点:

2.1 专业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差别:

受西方理性主义思想影响,“各个艺术样式间有各自的理论体系作为具体艺术样式的指导思想”,早在古希腊时期(大约公元前6世纪),欧洲就出现了音乐学校,同时诞生了泰番德尔,莎孚等音乐家,伴随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音乐活动开始有了理论的指导,许多音乐家根据理论进行音乐创作,并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理论。许多欧洲音乐家按照相应理论进行音乐创作,20世纪后作曲家更受到科学实验影响而在音乐创作上进行各种尝试。相比之下,在之前的中国,民间音乐则具有强大生命力。尽管我们曾出现过一些著作,如燕南芝庵的《唱论》,王骥德的《方诸馆曲律》等,这些著作恰恰鼓励人们“自由灵活地随机应变,充满生机活力地即兴表演”。我们的民间音乐以可塑性及社会实用性在民间广泛流传,变化。

2.2 音乐基本要素的侧重点不同:

世界各国之音乐离不开三大要素,即音高旋律,复调和声与韵律节奏。这三大要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有机体。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对音乐三大要素之侧重点伴随着社会发展必然产生不同点。相比于西方注重复调和声,我国偏重于音高旋律。因此在我们的集体创作中为体现出旋律的优美性,时常避免不协和音程出现,我们集体创作实践注重无半音五声音阶为基础的音乐旋律,偏音大多作为经过音以及用于音乐异调终止时使用,这样的旋律总体来说避免不协和音程产生的尖锐音响,使音乐旋律具有较强的歌唱性。

同时中国音乐之终止式与欧洲的终止式有较大差别,欧洲调式音就是乐曲的煞音,而中国之煞音则相对有多变,走出所谓理论的束缚。

音乐线性思维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音色,在其中体现得最明显的当属戏曲丰富独特的唱腔了。我国传统大戏曲中,就按照地域划分为昆山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等,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戏曲采用的唱腔更是丰富多样,有的大戏曲还结合了多种唱腔增强其戏剧性的表达效果。除了戏曲唱腔方面体现出我们对旋律音色之注重外,民间器乐演奏中也同样体现出来,作为我们常用的吹管乐器的笛子就因音色划分为南北两派,北方以音乐风格“刚健雄强,慷慨激昂”的梆笛为主,南方则以音乐风格“典雅清丽,宁静优美”的曲笛为主,两种笛子的演奏技法不尽相同,同时两者演奏之曲风也有所不同。线性思维扎根于自然经济为主导之下的小农生产模式,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的影响下,不同的人对事物看法不同,价值观多样性就此显现,给予个人充分发挥个性的机会,当然吾国之音乐就在个性化的集体创作中变得丰富多彩,形象各异。

 

转贴于

相比之下,欧洲的音乐更加注重纵向的和声思维,不同的声部之间形成了有机的统一体各司其职,加上乐器音色的高度融合,于是乎欧洲合奏合唱,重唱等艺术异常繁荣,其深深扎根于工业分工的基础上,伴随欧洲工业化进程而不断发展。

通过对中西方音乐侧重点之比较,我们通过这一现象也察觉了中西方间相对差异较大的文化背景以及社会发展情形,中西方音乐在人类艺术史上发挥的美学欣赏价值与历史文化价值确是值得我们全世界人赞叹的。

结论:

纵观中西方音乐之异同,我们不难发现音乐作为人们对客观世界最直接的反映,在描摹出人们感情生活,折射出社会生活以及被统治者与宗教组织利用等方面,中西方国家的音乐有着相同的实用功效,都伴随着社会生活而存在发展。但是由于中西方社会在历史,人文,地理,政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造成了中西方人之价值观与世界观不尽一致,这势必使中西方音乐在侧重点方面出现较大差异。

篇8

关键词:中西合璧;人工智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国际化趋势、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要。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承接了中外文化的碰撞和融合[1]。各校在教学过程中都遇到了各种困难,也探索了不少经验。自2005年秋季,我校在人工智能课程中采用双语授课,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一套中西合璧的双语教学模式,将中西方的优势有效结合起来,比较适用于工科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

1中西合璧的双语教材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的知识载体,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我们重点调查了MIT、Stanford和CMU等国外高校,他们均选用了Stuart J. Russell和Peter Norvig合著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该教材几乎涵盖了CC2001关于人工智能课程的全部内容。该书网站(aima.cs. berkeley.edu/)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的1 100多所大学选用该书作为教材。我们对选用该教材的部分高校授课情况作了追踪调查,结果表明绝大部分人工智能课程的实际授课内容都与该教材内容基本一致。在国内,中南大学的人工智能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是课程负责人蔡自兴教授与徐光佑教授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该教材分本科生用书和研究生用书两种版本),与其课程内容设置完全配套。

我校选用了《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2nd)》一书,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影印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文版本),同时将Nils J. Nilsson著的《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New Synthesis》作为辅助教材,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英文影印版及中译文版本。

人工智能这一学科诞生于西方,目前该领域的诸多成果和文献均以英文为语言载体。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推行双语教学,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研究深造奠定了良好基础。另外,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更注重知识产生的过程、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极其有益。另一方面,选用原版教材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一是原版教材内容过多,需要精心筛选、分清主次后才能使用;二是原版教材昂贵,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再购买配套中译文版,负担更重;三是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双语授课的课程还不成体系,前后课程缺乏衔接性和延续性,学生直接使用原版教材有一定的语言障碍,即使有配套的中译文版,同时翻看两本书也不方便。

我们正在逐步消化吸收英文原版教材,在无损原版教材思想精髓的前提下,自主编写适用于双语教学的中西合璧讲义。双语教材以英文语言为主,以中文注释为辅,有效降低学生阅读的难度,更趋实用。

2中西合璧的授课语言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双语教学涉及到这种信息传递载体的改变。

在双语教学中,外语的使用比例要求不低于50%,这是不够科学的。双语教学不是语言课,教学质量依然是核心,语言仅仅是载体,引入外语教学的目的无非是为了保证知识的“原汁原味”,同时训练学生的专业外语听说能力,但这一切都应以学生听懂课为前提。双语授课进度慢已是不争的事实,更有些双语教师,为了兼顾上述目的,先用外语讲一遍,再用汉语解释一遍,这种做法极不可取,也是紧张的课时限制所不允许的。双语课味同嚼蜡,引不起学生兴趣,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我校人工智能课程的授课对象是计算机专业的四年级本科生,学生的英语水平很不均衡,如果不考虑实际情况,大比例地采用英语讲授,是难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我们把握的原则是:1)英语主要用于讲解专业性内容,如专业术语、技术原理、算法等,这样学生在学术交流中就不会对专业技术内容存在语言障碍;2)只用学生能听懂的语言讲授专业性内容,对过于生涩的专业技术内容,还要使用汉语讲解,这样学生就不会把专业技术内容学“夹生”了,在作研究时才不会有技术上的障碍;3)用母语调节课堂气氛,适当穿插的人工智能领域人物、故事及笑话以汉语为主,把学生发散的注意力快速集中起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4)中英文衔接,不重复表述,这样就不会额外占用课时。

例如,在讲解Agent技术时,对于Agent的定义、结构等核心内容,我们采用英语讲解;而对于Agent涉及到的心理学、逻辑学等方面的生涩理论,则用汉语给出扼要的说明;对于为阐释Agent的rationality概念而举的吸尘机器人、黑足泥蜂搬运食物的例子,则主要用汉语讲解,激发学生的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3中西合璧的教学课件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多媒体以其鲜明的图像、生动的画面、灵活多变的动画及声音效果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诸多不足,受到师生的认可与好评[2]。本文探讨的重点不是如何设计媒体的表现形式,而是如何利用课件更好地发挥双语教学的效果。很多双语教学任课教师只注重追求授课过程中外语的使用比例,课件全文用外语制作,在讲解过程中还要费尽周折地解释,收效甚微。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不单纯追求英语比例,而是想方设法让课件能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在关键处均用双语同步给出内容,或者以英文为主,给出扼要的中文注释。这样,学生能够通过视觉信息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而教师也不必再用中英文重复叙述。

此外,在课件素材的选取上,也应注意国内外结合。比如,在讲解启发式搜索技术时,国外课件(包括教材)常用的素材是八皇后、八数码等问题,其中八皇后问题相对大多数同学来讲比较陌生,而国内的重排九宫(与八数码问题是一个问题)、华容道等问题对学生来讲则更熟悉。用国内的素材入门、用国外的素材拓宽视野,也是多媒体课件的中西合璧之道。

4中西合璧的文化熏陶

文化是生活在一定地域内的人们的思想、信念及生活与行为方式的总称。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我们一般将培养目标分为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层面,文化属素质培养范畴。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育人中具有重要作用,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工科专业课教师忽略。

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中西方文化从萌芽、发展到现在的格局,无疑是各具特色的。双语教学提供了开放的空间,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广泛吸纳西方文化,但这也给中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不注意调和,势必造成文化失衡,对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不利。尤其计算机类课程中的技术内容大部分诞生于西方,如果不在教学过程中进行一种文化平衡,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我不如人的自卑心理或崇洋心理。

中西方文化对人与自然的基本观点是不同的。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人与人的关系自先秦时期便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与基础问题。而西方文化较多关注的是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古希腊注重的中心问题,由此衍生出理智和科技。中国的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文化讲究天人合一、顺天应物、道法自然。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古希腊泰勒斯的自然哲学开始,探索自然奥秘,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就成为了欧洲思想的主流。西方科学起源于对自然的探索和研究,很早就出现了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得这样名垂千古的科学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西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处于对立的斗争状态。西方人也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关注的不是伦理而是竞争,因而出现了“优胜劣汰”的规律[3]。

在工科专业课堂上,涉及到文化要素的主要是两方面内容,一是与课程技术内容有关的哲学观点,二是本学科发展历程中的人物、事件和形成的学派等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穿插上述内容,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要注意中西合璧。比如,介绍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人物时,必然提及Turing、McCarthy、Minsky、Shannoon、Simon、Newell、Feigenbaum、Hopfield、Brooks等西方学者,但同样也不能忽略国内的吴文俊、王守觉、蔡文等学者,他们近年分别在机器定理证明、仿生模式识别、可拓学等领域取得了开创性成果,而这些还没有来得及写进人工智能教科书。

5中西合璧的思维方式

对学生思维方式的培养也是教学任务之一。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将导致思维方式的不同。在技术思维方面,中国强调系统和整体,更具辩证性;而西方强调细节和局部,更注重逻辑性。西方人的思维方法更偏于二元对立,而中国文化环境则造就了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连续统合特征[4]。外文教材的编写体例与中文教材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不同的原因。教师首先要注意到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并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也逐步意识到这种差异,并进一步接纳和学会西方的思维方式,将中西方的思维方式融于一身。举例来说,在讲解逻辑推理技术时,可以通过介绍逻辑学的三大起源(古希腊的形式逻辑、古印度的因明学、我国先秦时期的名辩学)向学生呈现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在讲解演绎推理、模糊推理、云推理时,也要注意体现中西方思维方式中各自的特长,以利于学生吸纳。

6结语

自2005年开展双语教学以来,我们每年授课后都进行一次教学效果的问卷调查,“接受双语教学”的学生比例从2005年的37%逐年上升到2009年的89%,说明这套双语教学模式已经得到了绝大多数学生的认可。

中西合璧的双语教学模式是我们在人工智能教学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但是也可以推广到其他工科专业课中。双语教学中各种要素的中西合璧不是简单相加,而是要结合专业内容进行深度融合,这需要任课教师广泛涉猎、精心加工、用心引导。双语教学不能停留在语言形式和技术内容层面上,还要上升到文化和思维层面。

注:本论文受到哈尔滨工程大学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施锦芳. 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及方法的研究与实践[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10,12(2):33-35.

[2] 周荃,胡奕. 多媒体教学:传统教学手段的历史性转型[J]. 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8(2):69-71.

[3] 邓绍建. 中西方文化差异研究[J]. 价值工程,2010(5):220-221.

[4] 马丽,滕修攀. 中西方思维方式的文化差异研究:二元对立与连续统合的视角[J]. 社会心理科学,2010,25(2):13-17.

Sino-west Style Bilingual Teaching Mode fo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LIU Hai-bo, SHEN Jing, ZHANG Guo-yin, LIU Jie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01, China)

篇9

关键词:禁忌语、委婉语、民族文化、转化方式

1 委婉语的定义及来源

李鑫华在《英语修辞格详论》中将委婉语定义为“用比较温和的词代替粗鲁的词或使人不愉快的词,用通行的词代替禁忌的词”。 委婉语是语言交流中禁忌思想的产物,广泛应用于社会各阶层以及各个领域, 是言语交际中协调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

2 禁忌语涉及范围与委婉语转换

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中西方都产生了形形的禁忌语与委婉语,归纳起来,大致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涉及迷信

在西方,对上帝不能直接称呼其名,否则会被视为冒犯神灵。为了避开对“God”的直言,他们创造了不少委婉语,有的采用语音手段,如:Gosh, Golly,有的采用语义的手段,如:Our father(我们的父);the Creator(造物主)等。

(二)涉及心理因素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西方,为避免伤人自尊,人们常忌用ugly(丑陋的)词来描述一个人,而委婉地用ordinary(长相普通)或plain(相貌平凡)等词来代替,此外,fat(胖)常被说成stout(结实)、或plump(丰满的);而说到骨瘦如柴时,人们不用skinny(皮包骨头),而说slim ,slender;此外,与疾病有关的委婉语也不少,如英语里将 “癌症”称为the big C;比喻地称粉刺为blossom(开花),而汉语则委婉地喻为“豆豆”。

从古至今,出于对死的恐惧,各民族都十分忌讳直言“死”。因此,英语里出现了to pass away(永别了);to give up the ghost(灵魂出壳)等委婉语;汉语中则有 “作古”、“老了”、“过世了”等说法。对 “棺材”和“死者衣裳”等则称为“寿木”、“寿衣”。英语中grave-yard(墓地)也被美化为sleeping place(长眠之地)或memory garden(陵园)。

此外,为尊重底层劳动人民,一些与职业有关的委婉语也大量存在,例如:maid(女佣人)被称作domestic(家政助理);garbage collector (清洁工)被称作sanitary engineer(卫生工程师)等。

(三)涉及社会文明

在文明社会里,“有伤大雅”的词语是不能登堂入室的,于是就出现了许多与文雅有关的委婉语。最常见的就是关于“厕所”的委婉语,多达上百个。如:comfort station(原指令人轻松舒适之地),powder room(原指化妆间),toilet(原指衣帽整理间)。这也难怪在《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一书里说“厕所语的历史实际上是语言文明的演变史”。

英语中人体的某些身体部位与器官,如腿部、臀部等不能直接提及,于是用tenders 来代替腿部,rear end(后端)或caboose(本义指火车的最后一节车厢)来代替“屁股”。英语中有很多类似的词都用拉丁语来代替。

对于“性”,中西方都很忌讳裸地说出来,于是在西方媒体用语中, “(rape)”变成了serious offence(严重侵犯)。中国人在写文章时也忌说性器官的名称,有时用隐晦号“X”来代替。然而随着社会发展,现在很多听起来比较粗鲁的词语如fuck等也不乏出现在很多年轻人口中。

(四)涉及社会生活

中国人喜欢吉利,此类禁忌语主要出现在汉语谐音中。

商人怕生意折本,因而很忌讳与“折(shé)同音的字,浏阳话把舌头叫“赚头”,长沙话叫“赚子”,娄底话叫“赚口”。因“舌”、“折”同音,忌讳“折本赔钱”,反其意取“赚”字。 “丝瓜”的“丝”在广州话中与“输”谐音,因此被改称作“胜瓜”。

3 委婉语转换方式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中西方禁忌语言文化所涉及的主要方面中,将禁忌语转化为委婉语的方式通常有(部分委婉语同时使用了几种转换方式):

1.使用近义词:如用 “slim”(苗条的)指“skinny”(皮包骨头);

2. 代替法:(1)用语义手段代替应避忌的具体称谓,如称上帝为 “the Creator”(造物主);

(2)用文雅词或隐晦符号代替粗俗字眼,如厕所语的发展和与“性”有关的符号;

3. 曲读异拼:将禁忌词语的发音或拼写略加变动以避讳。如:称“God”为“ Gosh”;

4. 提高或降低语义强弱程度:如不用“ugly”而用 “ordinary”;

5. 首字母组合:将禁忌语的首字母抽出来组合在一起借以避讳。如称“癌症”为 “the big C”;

6. 反义正用,如把“棺材”说成“寿材”;称“舌头”为“赚头”;

7. 词义转换:如用“rear end”代替屁股;

8. 比喻法:如用 “blossom”比喻“粉刺”;

9. 美化法:如各类职业委婉语;

10.借用其他词语,如借拉丁语等外来语。

4 结论

总而言之,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其语言环境是分不开的,各民族由于迷信思想、个人心理因素以及在社会文明的发展中都产生了不少禁忌语与相应的委婉语。

语言不单是一门学科,也是一种文化,对语言学习与研究者来说,必须要对异族语言与本族语言间的异同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才能真正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当今社会,说话技巧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们只有很好的掌握委婉语的各种表达方式与作用,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意图,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然而,委婉语也在随着人们的思维方式、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不断地变化而发展变化,因此在一些正式场合和跨文化交际中,选择合适的委婉语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9

[2] 朱文俊.人类语言学论题研究[M],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2000,135-153

[3] 陈建民.语言文化社会新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90

[4]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89

[5] 杜学增. 中英文化习俗比较[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250-255

[6]陈原. 社会语言学[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0,343-347

篇10

【关键词】 高中英语 跨文化 交际能力 探究

在高中新课标下,教师不但要教授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善于发掘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巧妙地向学生渗透文化意识,加深学生的文化理解。在文本教学中,则需发掘隐含的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一定的文化背景,拓宽学生知识面,了解不同文化知识。在对话教学、听说训练中,则需创设真实的语言情景,给学生提供语言交际机会,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在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意识,丰富学生跨文化交际知识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理解语篇,提高交际能力的语言基础。同时,词汇又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不同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如词汇中的谚语、典故、成语等,均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例如 like a duck to water(如鱼得水); like a drowned rat(像落汤鸡 )等。因此,若想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则需重视词汇教学,善于发掘词汇中所含有的不同化内涵,通过对比、总结与归纳英语此词汇与汉语不同的文化意义,让学生深刻理解词汇,了解其中所含的文化内涵,从而学会恰当地、正确的使用英语词汇,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例如注意“文化内涵词”,即同一词汇,在英汉语言中,所表达的文化含义是有区别的,所带来的意义想象与联想也是各不相同的。例如:词汇“owl”,汉语意为“猫头鹰”。但在中西方文化中,该词汇体现的文化含义是有差异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猫头鹰代表的是不祥之兆,有黑暗、死亡、奸诈之意。然而,在西方文化中,猫头鹰则象征着智慧。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我们不但要学习语音,词汇,语法,还需了解一些语言背后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善于分析、概括、综合有特定的文化信息的词汇,以把握词汇文化内涵,不可望文生义,而需以文化视角来认识词汇,这样在英语跨文化交际中,才可避免语用错误。

二、在听说训练中创设真实情景,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听说训练也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在语言交际环境中,学生除了一定的语言知识之外,也需要基本的文化知识,以进行得体的交际活动,以免出现思维误解,造成交际障碍。因此,在听说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语言方式与文化、语用形式有机结合,让学生不再局限于常识际形式上,还需把握更深层的跨文化交际技巧,比如语言场景、交际意向、交际策略、交际风格等。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善于设置一定的真实情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知识展开不同的交际训练。

例如:教学Module 1 Unit 1 School life一文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关于中西方校园文化、校园生活或家庭、学校教育方式的材料。在课堂上,当学习文章后,教师可让学生展开小组比赛,互相提问与文化相关的问题,哪一小组提问的多,回答的多,则是优胜小组。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进行信息交际,展开语言交际,不但运用可已学英语知识,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文化知识。另外,教师还可让学生设计不同的跨文化交际场景,运用所学语言进行对话表演、角色表演,让学生把握一定的交际策略,培养与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在文本教学中挖掘文化内涵,强化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体裁与题材,并包含了一定的西方文化知识。如西方媒体、饮食文化、语言等,这些文化知识对学生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些文章时,应充分发掘其蕴涵文化信息,以丰富学生文化背景知识,拓展他们的语言知识面。

例如学习Module 4 Unit 1 Advertising一文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拓展学生文化知识。利用幻灯片播放不同形式的广告,让学生体会广告所折射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如洗衣机产品的广告:①播放中国威力广告。镜头展示:美丽山村上,溪水边,一位头发渐白的母亲正在洗衣服。她直起身费力地捶腰。远处,一辆汽车开来,传来一个女声: 妈妈, 我又梦见了村边小溪,梦见了奶奶,梦见了你。(然后汽车进村了)妈妈,我给你带来了一样好东西。接着威力洗衣机送至门前。这位母亲露出了欢欣笑容,而村中人则羡慕地围观着。而后显示广告语:威力洗衣机, 献给母亲的爱。通过这一广告语,显示了“子孝母慈”的中国文化。②美国皇后牌洗衣机的广告:首先在电视屏幕上表现该洗衣机功能,再出现解说词: The earliest and the best are all American Queen. 虽然是同一产品广告,但可体现中西方的不同文化价值观:汉文化,重视家庭,注重孝顺与和睦;而西方文化中,则注重个性自由、自我实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