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的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0 17:40: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媒介融合的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受到了严重冲击,新兴媒体在新闻宣传中彰显出了强大的优势,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如何做好新闻生产的组织与策划,成为我们必须要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新特征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信息化时代来临,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最快捷有效的载体,各种移动设备更为大众获取各种资讯提供了方便。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呈现出的一系列新特征,更符合受众的心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娱乐、轻松、方便。
(一)快捷高效。媒介的融合,使新闻传播速度更快,通过互联网,一则新闻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可以传播到四面八方,并且很快受到多人的关注。
(二)多元丰富。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更加多元化,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可以符合不同受众的需求。借助互联网,各种各样的文字、图片、视频新闻以各种方式吸引着受众的眼球,人们可以在越来越丰富的网络资源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可以说,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传播,更适合受众,更容易被受众接受,更能影响受众的生活。
(三)贴近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各种新兴媒体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更加轻松娱乐。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宣传不单单是严肃的政治话题,各种趣味性强、生活味浓的新闻更被受众欢迎。
(四)交流互动。新闻传播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吸引更多受众的眼球,什么样的新闻传播方式更能吸引受众的眼球?毋庸置疑,那就是能够交流互动的新闻传播方式。新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传播的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性更强,新闻后,受众可以通过各种阅读终端,实时与新闻者进行互动,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建议。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生产的创新
当前,我们处在各种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不同媒介类型间经过嫁接、转化与融合,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为适应时展需要,满足受众的不同口味,我们必须对新闻生产进行创新,提高新闻生产水平,为新闻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和支撑,推进新闻业的创新发展。
(一)新闻发现的创新。在传统新闻生产模式中,由于受消息传播渠道以及载体的限制,新闻线索都是靠新闻工作者去发掘,然后采写、编辑、。在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线索的发现则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仅渠道广泛,而且内容丰富、快捷方便、时效性更强。新闻工作者要不断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拓宽自己的交流范围,能够抓住公众的关注点,针对各种新闻原材料进行正确甄别、科学整合,提炼新闻要点,提高新闻的关注度。
(二)新闻编辑的创新。新闻编辑是新闻生产的开始,良好的开始才能让新闻更有效地传播,才能紧紧抓住受众的眼球。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对新闻进行编辑,必须要把受众放在第一位,充分考虑受众的阅读习惯、能力和方式,并对新闻后产生的社会影响进行科学预判,然后对新闻内容进行有效整合,精选主题,科学策划,丰富形式,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受众的阅读需求,进而扩大新闻的传播范围,提高新闻的传播速度。目前,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因此,新闻工作者要想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做好新闻编辑工作,就必须不断更新观念,加强学习,提高认识,拓宽知识面,充分挖掘各种新闻,正确甄别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闻内容,提高新闻编辑能力,为新闻传播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新闻的创新。在媒介融合背景下,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各种客户终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新闻的也就产生了新的变化,让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快速。因此,新闻单位应该建立自己的新闻客户端,科学划分客户端板块,并根据时展和受众需求及时调整板块,让受众一目了然,想看什么就点击什么,方便受众、吸引受众。同时,要实时推送大众关注的热点新闻,及时更新客户端新闻,保证新闻的新鲜性,满足不同受众的好奇心。此外,新闻工作者还必须实时监控新闻客户端的新闻的阅读量,根据阅读量准确研判客户端各板块新闻的受关注度以及不同受众的喜好,向不同的受众推荐不同的新闻,针对大众都十分关注的话题或者板块,不妨设立“今日头条”专栏或者板块进行推荐,提高新闻传播效率。为更好地掌握受众的阅读需求,真实了解受众的意见和看法,新闻工作者还可以在客户端开辟互动专题,添加“评论”板块,实时与读者互动,以便更好地做好新闻工作。
三、结语
当前,互联网迅速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常态,新闻传播事业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为推进新闻事业的不断向前发展,新闻工作者必须要更新观念,适应媒介融合新常态,充分认识新闻传播的新特征和新变化,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工作能力,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扎扎实实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推动新闻生产与传播,为新闻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
⒖嘉南祝
[1]李波.媒介融合语境下新闻生产模式的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5(07).
[2]黄莹.媒介融合下的新闻生产模式的创新探究[J].新媒体研究,2016(01).
篇2
[中图分类号] G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3-0041-04
Research on the Editorial Force Under the Media Convergence Environment
Duan Lechuan Du Chuangui
(Southern Publishing and Media Company Limited,Guangzhou,510075)
[Abstract] Media convergence not only leads to the editing and publishing process reengineering, but also leads to great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ditorial force.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media convergence, the integration of planning force, the transboundary of resources conformity, the polymorphism of machining, the divergence of communication are all highlighted. The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editorial force essentially reflec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edia and the editor, as well as the dynamic change of the position, function and mode of the editor’s participation in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media.
[Key words] Editing ability Media convergence Editorial subject
媒介融合是一场影响深远的传播革命。在这场媒介变革中,作为参与媒介生成的重要主体元素之一,编辑主体的地位、功能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日本编辑学者鹫尾贤也曾提出编辑力的概念,是对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主体作用力的精辟概括。他认为,出版产品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于编辑力,编辑力主要是编辑活动所产生的一种作用[1]。传统编辑学对编辑力这一命题有深入分析,包括编辑力的构成、内涵和特征等。但是,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无论是编辑力的构成,还是编辑力的特征,都在发生巨大变化,值得深思。笔者认为,编辑力从本质讲是一种媒介创造力,是编辑参与创造媒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媒介创新力。编辑主体,通过协同作者、用户等不同的主体元素参与媒介生产传播,从而实现媒介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社会功能[2]。媒介深度融合导致人类信息生产传播模式变革,必然会引发编辑流程再造,编辑活动发生变化。与此相应,传统编辑力的构成、形态和特征也在发生着很大变化。本文重点从媒介融合视角探讨编辑力演化、嬗变和构成。
1 集成性创意策划力
策划是编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编辑力的首要构成。鹫尾贤也在《编辑力》中指出:“没有策划,就没有编辑,因为策划能力是编辑的生命线。”[3]在他看来,策划力是编辑力的基础性构成,是最富有创造性的编辑劳动。他说:“策划的创意是考验创造问题的能力,将社会、人群和时代隐然有感,但尚未成形的关心和欲望化为问题。”[4]编辑策划的核心是选题,策划力的重点在于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媒介选题,是展示编辑主体选题敏感和选题价值捕捉和挖掘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策划重要性没有变化,但是策划理念和方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媒介产品生产不再局限于一种媒介形态,媒介产品传播也不再拘泥于一种媒介途径。面对同一个内容选题,编辑主体如果还按照传统策划观念和策划方式,以一种媒介形态来进行产品策划,就无法最大程度地实现媒介产品价值的深度拓展和媒介业态的多元创新。这就需要编辑主体能够针对同一内容主题进行不同媒介产品形态和不同文化业态的创意思考、一体谋划,即集成性策划。集成性策划需要编辑主体对选题内容不同媒介形态呈现方式有深入认知和把握,比如,对网络形态、移动端形态和数据库形态的媒体符号特征和媒体建模方式有深入体认。集成性策划,还要求编辑主体对不同文化业态产品的发展和商业模式进行锐意探索。比如,将一个主题性图书内容资源转化为影视文化业态,或者文化产业园区业态。集成性策划方式的出现,既是媒体融合中编辑主体降低产品生产成本的需要,也是探索融合发展商业模式的要求。在融合传播环境下,如果编辑主体还各自为政,部T分割,仍然按照传统媒介产品线流程进行产品策划,不仅会带来生产成本高企,生产效率低下,还会造成媒介产品生产同质化和产品质量层次低档化。
从单一产品态的策划到集成性产品态策划的转向,是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策划力的主要特征。在融合环境下,媒介产品质量已经不仅是传播速度和单个产品创意的竞争。在融合环境下,媒介的整体生态格局发生变化,以机构为主体的媒介生态格局逐渐地被以机构和个体并驾齐驱的新的多元化媒介生态格局所取代[5],媒介内容生产的垄断性被新媒体技术赋权所打破,由此带来媒介产品生产的独家性和垄断性式微。对传统媒体机构来讲,媒介产品生产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需要转变的是,在提升媒介产品生产专业性和权威性上更加重视产品创意的多端策划、多态谋划,以集成性思维和前置性观念来统筹策划不同媒介形态、不同产业业态下的同一内容主题的产品生产和传播。只有这样,才能在融合发展中逐步探索构建新的产品矩阵,探索新的媒体业态,从而实现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
2 跨界性资源整合力
编辑主体不仅是媒介产品的创意策划者,更是组织和实施者。有了好的产品创意策划,还需要编辑主体动员调配各种出版资源推进实施。从这个角度讲,媒介产品的编辑过程就是媒介资源的整合开发过程,资源整合力理应是编辑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策划选题之后,由作者进行稿本生产创作,编辑加工完善,媒介资源整合开发主要围绕单个媒介产品进行。但是,媒介融合环境下,由于产品形态多样化,单靠个体作者的创作已经无法满足融合生产的需要。比如,广东人民出版社策划实施的大型《世界客家文库》项目包括数据化产品、图书产品、动漫影视产品和主题文化产业园等多个媒介形态和文化业态的产品。编辑主体要完成这一策划创意就需要非同寻常的资源整合力。这个整合力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不同媒介形态产品作者资源的整合。同一个内容主题的融合性媒介产品生产常常需要几个人、几十个人甚至更多人参与的团队介入。以《世界客家文库》图书产品的数据库建设为例,包括文库图书数据库、客家族谱数据库、客家方言语料数据库和地方文献数据库,产品的生产既需要大量跨学科专家学者参与,也需要新媒体公司的技术支撑。这都需要编辑主体统筹谋划思考,协调动员指挥,把跨越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的作者资源整合到媒介产品的生产中来。二是媒介产品用户资源的整合。融合传播环境下,用户日益成为“生产消费者”[6],常常在产品生产之前,甚至策划阶段就介入媒介产品的生产过程,并以“生产者”的身份参与编辑组织的网络社群运营。在这一过程中,编辑主体要善于聚合和黏贴用户,必须具备动员、组织和吸引大规模用户参与媒介产品生产过程的能力。再以《世界客家文库》为例,项目启动之初推出的“世界客家文库”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达到几千人,一方面成为文库的潜在用户,另一方面是文库生产过程的积极参与者。三是产品生产中其他出版资源,包括媒介组织内部的人力、技术、营销等各种资源的整合,还有媒介组织外部市场资源、文化资源和金融资源的联动和调配。比如,《世界客家文库》围绕内容主题策划实施的客家山歌主题馆、客家非遗博物馆、客家名人博物馆等文化产业园区项目,需要与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创新媒介业态,没有较高水平的组织整合力是不可能完成项目实施的。因此,媒介融合环境下的编辑整合力从本质上讲是一种跨界整合力,跨越不同业态、不同主体、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层级、不同区域的媒介产品生产力量整合。
3 多态性内容加工力
优化和加工是编辑的基本技能,是编辑力的重要体现。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加工涵盖稿本的方方面面,从标题到文字到篇章结构,再到排版设计,编辑加工既是一个稿本优化完善的过程,也是稿本价值增值和提升的过程。因此,编辑加工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稿本质量,是保证和提升媒介产品影响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正如学者靳青万所言,编辑加工是编辑最为重要的基本功[7]。有没有这个基本功,决定着一个编辑是否称职。问题是,融合传播环境下,编辑加工力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加工多态性。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加工是单一媒介产品生产,不需要考虑不同媒介文本的转换生成问题。但是,融合环境不一样,同一内容主题的稿本,需要加工为不同的媒介形态,这对编辑主体加工力的要求更高,需要他们掌握不同媒介的文体模式和媒体模式,对加工对象的主题内容、表现形态、重点难点需要全新的认识和把握。加工由一次性变成“N”次性的多态加工。二是加工定制性。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加工主要面对大众,立足于媒介产品的整体优化完善,虽然是一种“再创造性”的加工完善,但是,智能化和个性化的加工制作无法实现。在媒介融合传播环境下,由于移动终端交互平台的出现,编辑主体可以直接面对用户社群,再借助大数据的分析工具,进行用户画像,然后针对不同用户进行定制化、个性化的媒介产品加工。
编辑加工的多态性,已经逐渐成为当下媒介融合产品生产制作的常态。一方面,编辑加工的对象范围随着媒介融合的深度推进而不断地延伸和扩大,极大地改变着编辑主体的加工思维,即单一媒介思维。另一方面,编辑加工的手段在不断地革新和提升,传统文字和图片态的加工工具逐步向音视频态的数字化多元加工工具转换,甚至一些智能化编辑手段,如人机协作编辑、智能语义分析加工等,都在编辑加工实践中有所应用。编辑加工多态性的本质是编辑主体对媒介内容资源价值的深度挖掘、广度提取和高度提炼,是媒介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印刷媒介时代,同一内容资源的多态即时加工由于媒介技术的限制不可能实现,媒介产品的编辑主体不可能进行跨平台跨媒介编辑加工。在媒介融合时代,多态性编辑加工力既是媒介融合转型发展的方向,更是媒介转型升级的必然阶段。通过多态性编辑加工,实现媒介产品的形态和业态创新,将是提升媒介生产力的必然要求。
4 发散性的媒介产品传播力
编辑主体不仅是媒介产品的创意设计加工者,更是其传播营销者。在传统媒介环境下,编辑主体也参与媒介产品的整体营销和传播,但是由于没有直接面对用户,更多的传播工作是交给特定的经营人员来做的。比如,书报刊都有专司媒介产品营销和传播的发行部门。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由于互联网的交互和连接功能彰显,媒介产品的生产和传播环节的“并置”[8],编辑直接面对用户,媒介产品生产、传播连接和转换的链条缩短,由此导致媒介产品的传播功能更多地赋予到编辑主体身上。同时,媒介融合环境下,用户分层化现象突出,社群圈层集聚趋势显现,这都给编辑主体的媒体产品传播提出了很大挑战。一方面,传播的广度需要大尺度覆盖。由于媒介形态多样,媒介平台繁富,用户的媒介使用五花八门、各有选择,因此编辑主体媒介产品的分发传播必须重视传播的集束性,传播广度务求大尺度覆盖,力求多平台分发,只有这样才可能使媒介产品的推介传播到达不同的媒介平台和用户社群。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在谈到产品营销传播创新时说:“我们还打通了微信公众号与今日头条、一点资讯、腾讯企鹅号、搜狐等平台的关联,每篇文章都可以在各个平台上同步,有效地扩大了宣传效果。”[9]这种媒体联动、多平台分发,实际上要做的就是提升媒介产品传播的广度。另一方面,传播要向精准化发力。提高传播精度,关键在于对媒介产品的用户定位和获取有准确把握,善于运用媒体大数据进行用户画像,根据用户需求偏好提供精准化媒介产品推送。这实际上是一种发散性传播,以一种蒲公英运动的方式,借助大数据技术的“风”和“云”,在圈层传播中实现个性化发散性推送。此外,传播手段的不断创新日益成为提升编辑传播力的重要方面,尤其是一些新兴媒体技术传播手段,比如,一些国内媒体将传统艺术和新媒体技术结合,巧妙运用我国传统的沙画艺术,精心设计制作沙画新媒体特刊《“山神”刘真茂:我用一生护青山》,以创新的艺术形式讲述传奇人物刘真茂在大山深处守山护林的感人故事。这部沙画特刊推出后,经过多平台分发传播,两天内点击量超830万,传播效果非常可观。还有很多媒体尝试运用直播、VR等新兴媒体技术进行内容生产的创新和传播方式的创新,都很有启发和借鉴意义。此外,在媒介产品传播过程中,如何吸引用户参与,通过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助推社交平台上的圈层传播效应,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比如,人民文学出版社在推介《哈利・波特与被诅咒的孩子》新书时,专门建立了人文社“哈迷”微信社群,线下组织专场“哈利波特2016都市寻宝活动”,邀请100多位哈迷读者进行场景化体验推广,然后由现场用户在移动端社群和微信进行圈层转发,最后取得的效果超出想象。
需要指出的是,编辑力有非常丰富多样的内涵,并随着媒介融合进程的推进在不嗟匮荼洹3了以上所讲几个方面,编辑的选择力、编辑的人际交往力和终身学习力都是其重要构成,在融合传播环境下也都呈现出很多新的特征,值得高度重视。总体上看,编辑力的演变,实质上反映的是媒体与编辑的关系,以及编辑参与整体媒介生产和传播过程的地位、作用和方式的动态性变化。无论是创意策划的集成性,还是资源整合的跨界性,抑或内容加工的多态性,都在凸显这样一个事实,即媒介融合进程的推进,没有弱化编辑的主体地位和编辑的创造功能,没有改变编辑活动的基本性质。恰恰相反,媒介融合环境下编辑力的作用和价值将更加重要,在媒介创新上的主导性作用将更加显现。
注 释
[1][3][4][日]鹫尾贤也著;陈宝莲译.编辑力:从创意、策划到人际关系[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12,50,63
[2]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73-74
[5][8]段乐川,路畅.微信编辑:基于文本生成观的认识[J].河南大学学报,2016(6):144
[6]王亚炜.生产消费者对品牌塑造的价值分析[J].商业时代,2012(23):27
篇3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播特征;优势;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49-02
20世纪80年代,媒介融合的概念首先被提出,并简单地被定义为将原属于同一类型的媒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此,美国艾·浦尔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发展趋势。《传媒经济学》的作者喻国明教授这样理解媒介融合:媒介融合是指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所依赖的技术越来越趋同,以信息技术作为中介,将卫星、电缆、计算机技术等作为传输手段,运用数字技术改变了获得数据、现象和语言的时间、空间及成本,并且各种信息在同一个平台上得到了整合,加强了不同形式的媒介彼此之间的互换性与互联性,从而导致媒介一体化的趋势日趋明显[1]。
近几年中,新传播科技与新资讯媒体以更加迅猛的速度发展并普及,以数字化为表征的新媒体对媒介环境乃至社会环境正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其媒介融合的发展进程也被大大促进了,并涌现出了众多以媒介融合为基础的传媒集团,通过不同媒体之间的资源重整与优势互补,生产出融合型的信息产品,从而达到了单一媒体无法企及的传播效果。应该看到的是,本世纪初,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呈现出媒介融合的新趋势,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对媒介融合也逐渐开始加强重视。综上所述,研究媒介融合的优劣势以及发展前景是非常必要的。
一、媒介融合的传播特征
当前,媒介融合的表现形式体现为以下两种:一是跨领域的整合与并购。即通过组建大型跨媒介传媒集团,提升核心竞争力,以应对愈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媒介技术的融合。联合新旧媒体技术,从而形成新的传播手段以及全新的媒介形态。以下是媒介融合的主要传播特征:
(一)新闻业务等的资源共享
媒介融合打破了媒体之间的限制,整合了各类不同形式的媒介,并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新闻采编流程。首先,集中力量采集新闻素材,然后再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将共享的新闻内容制作成文字、图像等,形成风格迥异的新闻产品,以不同的媒体平台相继传播给各自的受众。相同信息根据不同的媒介产品将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出来,有利于资源共享、节约成本、加速传播。既扩大了市场,提升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又有利于打造交互媒体的品牌效应。
(二)数字化的新闻载体
媒体发展至今呈现出边缘淡化与相互融合的传播形态,这与数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随着传媒科技与媒介融合的迅猛发展,数字化将成为各个媒体平台共同存在的形式,最终实现“媒介大融合”,出现集多种媒体形式于一体的全新数字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都将数字化并建立在数字技术的基础之上[2]。
二、媒介融合的优势
(一)强大的信息检索功能和更加便携的应用
媒介融合搜索功能中的搜索结果更加清晰和准确,这是由其多媒体特性决定的。搜索的结果将综合运用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并能进行评级分类。
媒介融合的便携功能主要体现在媒介终端上,媒介融合产生和发展的动力和最终目标是,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与时刻都可获得任何目标信息,而这依赖于媒介终端向更轻巧便捷改进。
(二)传播结构优化,服务个性化需要
媒介融合的发展使受众从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参与信息传播过程,传播的广泛度提升,受众和媒体之间的没有了清晰的界线,受众更加主动地参与评论、传播、反馈和分享。媒介融合使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习惯,以任意的方式获得想要的信息,不受时间、地域等因素限制,极大满足了受众的个性化需求。
(三)传播效果强化
受众的话语权在一定程度上因媒介融合提升,受众的积极参与使得信息的接收和记忆变得更加简单便捷。同时新媒体能够获得更更准确、快速、及时的用户信息,有利于媒介受众定位和传播策略的调整,极大地改善了传播效果。媒介融合的信息传播同时运用文字、图片、音像等多种媒介形式,可以使人们通过不同的媒介渠道在同一时间认识客观界[3]。
(四)实现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
传统媒介在传播信息的时候,受众是在媒介传播的过程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其实,信息本身才是传播过程的主体,而传播信息的内容恰恰受到了传统媒介传播形式的制约。媒介融合不同于传统媒介的地方在于,它充分使信息传播的内容变成了传播活动的主体,实现了内容决定形式的优化传播。媒介融合突破了传播信息内容的境界,使媒介成为为内容服务的真正传播载体[4]。
三、制约媒介融合发展的因素
(一)缺乏政策支持
当前,我国政府并没有放开对传媒产业的管制,传媒产业仍没有统一规划,其市场主体地位尚未完全确立,竞争机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管理机构不统一。在我国当前的政策体制中,并非所有媒体都有新闻采访报道权,特别是在跨地区、跨媒体的采访时,除少数中央级的媒体外,大部分媒体仍受到诸多政策的限制——网络媒体中的绝大多数没有采访报道权,不可兴办刊物、杂志和电视台;报纸虽然有采访报道权,却不允许办电视台和广播电台,都使得我国新闻媒介融合深入、多样化的发展和探索得到了抑制。
(二)传统媒体管理落后
目前,报纸、电视、电信、广播等传统媒体虽然都形成了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管理体系逐渐完备,但内部管理落后、整合能力缺乏。就我国初步构建的媒介融合的媒体组织来看,多数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媒介融合的基本框架,仅呈现了操作层面的初级融合,而没能实现产权融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还远远不够。
(三)缺乏全能型优秀人才
媒介融合对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体新闻采写的“多面手”被更多的需要,这就是说,对同一报道内容,他们要同时为平面媒体、电视广播以及网络媒体提供各种类型的报道。这就要求媒介从业人员在掌握新闻业务知识的同时,熟悉电脑和网络知识并能综合使用文字、图像、视频等传播手段;从业人员在完成采访任务的同时,还需及时进行文字报道以及视频编辑,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但由于没有良好的培养制度,目前极其缺乏能够适应多媒体报道工作的“全能型”新闻人才。
四、媒介融合发展的趋势
在我国,尽管媒介融合现处于起步阶段,没有充分体现出特点和优势,我国政策和媒介环境中众多因素仍制约其发展,但纵观全球视域,媒介融合呈积极走向,我们应在积极预测其发展方向和趋势的基础上,改变束缚其发展的消极因素,优化其发展进程。
(一)新旧媒体的内容融合
媒体内容的融合,即分属不同媒体形态的内容生产、交换和消费平台,利用数字和网络终端,逐渐形成多类型、多层次的“内容融合”产品。在信息时代,传统媒体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就要掌握大量的信息,然而传统媒体自身却难以对规模化的信息进行充分的生产和传播;作为新媒体的代表,网络技术的先进优势将大规模的内容生产变为可能,但资金的缺乏却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内容的高度融合势在必行。
(二)媒介融合趋向于多元化
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发展更新和体制改革的深入,媒介融合将涉及更多相关产业,媒介产业融合形式在信息产业并购和信息产业战略联盟的主导下更加多样化,将进一步打破电信业、计算机业、大众传媒业的技术壁垒,并趋向跨地区的媒介融合。媒介跨媒体、跨地区的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跨行业的多元化融合,改变了媒介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极大地增强了媒介的影响范围和作用力,使得媒介经济得到有效增长。新型的媒介融合以此为基础,将更加注重开拓新的赢利模式。另外,当媒介发生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的融合后,会大大增强垄断势力,媒介集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形成,使得节目创新得到更多资金的支持,节目种类和媒介言论都将更加多元化[5]。
(三)关注低成本运作与人性化服务
媒介融合使媒介尽可能为信息消费者即受众提供“一站购齐”式的服务。这成为媒介融合的动机之一,同样也是媒介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消费中,现代受众对信息的获取渠道、传播途径以及信息附加值等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受众可以享受到媒介融合所提供的“一站式”信息服务和全方位解决方案,这又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产品的制作成本,提升了规模效益。媒介融合的趋势从当前来看是“三网合一”——融合现有的电信网络、计算机网络以及广播电视网络,逐渐形成一个包括数据、音频和影像在内的所有业务的、统一的信息通信网络系统,并依赖全数字化网络设施的支持,将电视、电脑及手机有机融合,为受众提供信息人性化服务的“三网合一”,如手机电视、手机报纸等将给受众带来更加快捷、便利、舒适的服务[6]。
参考文献:
[1] 喻国明.传媒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高寒.论新媒介时代的媒介融合[J].才智,2011(28).
[3] 张乔吉.新媒体背景下的媒介融合走向[J].新闻爱好者(上半月),2010(3).
[4] 周志平.媒介融合时代下的编辑素养研究[J].编辑之友,2010(10).
篇4
用线性的思维方式以及把整体仅仅看作其部分之和的观点,显然已经过时。所以,在研究媒介形态变化时,应引入复杂系统的概念,克服那种建立在元素主义基础上的、线性的、机械的因果观念。复杂性的根源多种多样,任何单一因素(如非线性)都不能产生真正的复杂性,多种根源交织在一起才能形成真正的复杂性。信息传播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运行是人直接参与的,存在着人的意识、人的控制和调节作用(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它又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
媒介是一个复杂系统
媒介是传播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存在于传播系统,乃至更大的系统之中。它除了具有一般系统所具有的特征外,还体现为结构复杂、关系复杂、行为复杂和经营环境复杂等特征,是一个有人参与、开放的、具有自组织能力,由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复合而成的系统。媒介的复杂特征研究需要引入复杂科学,用复杂科学及复杂系统理论来分析和指导媒介系统。
1,媒介作为开放系统的复杂性
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是开放的系统,作为与其相伴而生的媒介系统也是开放的,它会受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等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媒介从这些环境中获取信息、吸收能量,并经过系统内部处理后再向环境系统输出新的信息、释放能量,以维持其有序结构。在由各种层次所构成的媒介系统中存在着不同内容的媒介可选集,这个媒介集合也是开放的,可以随时补充进来新的对象,淘汰失去存在价值的对象。此外,在媒介的供给与需求中存在着来自外部环境力量的冲击与挑战,这种力量是媒介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信息而产生的。开放性与环境的复杂性是复杂性的重要根源,媒介与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复杂性是媒介系统复杂性的重要表现。
2,媒介演变的复杂性
除了来自外部环境的力量,在媒介系统内部也存在着不断变迁的力量,这种力量来自于可感知到的需要。由于技术创新,当使用新媒介的人越多并从中受益的人越多的时候,就会导致需要的可感知性处于不断的变动之中,远离了以前的平衡态势,从而不断产生出创新和变迁的力量,整个系统处于远离平衡态的不断变动之中,从而形成或改变其是否有必要采用新媒介的态度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这种条件下,媒介系统通过自组织形成耗散结构,自组织地产生出复杂性。在媒介系统内、外部力量的作用下,使得该系统成为一个动态变化的动力学系统,能够产生出分岔、突变、混沌等奇异性及多样性、创新性等系统行为。而动力学系统也是产生复杂性最重要的物理学根源。
3,媒介系统非线性作用的复杂性
非线性意味着无穷的多样性、差异性、可变性、非均匀性、奇异性和创新性。传播学经典的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不断受到质疑并被多次修正,就是因为这种模式的线性结构没有反映出传播的反馈和信息的循环,没有反映出媒介的变化。在媒介的形态变化过程中,一方面存在着自我强化和自我稳定的作用机制,存在着所谓的“路径依赖特征”;另一方面也存在着不断适应环境的行为过程和功能机制,还存在着媒介形态变化的学习效应、协调效应。同时,在媒介系统中存在着各种随机的涨落。这些作用机制和作用过程都不是线性的,不满足叠加原理,而是呈现出复杂的非线性作用过程。非线性、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涨落、突变都是产出生复杂性的必要因素。
4,媒介系统组元特征的复杂性
同一般的自然系统相比,媒介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其人的参与性。媒介是一个开放的人造系统,是为了向公众传播相关的信息,以达到信息交流、信息共享的目的。媒介中人的能动作用对系统的构成、运行有着重大的影响。人的意志、思想、智慧、意愿、偏好、心理、价值观等都会影响到媒介的变化和选择,人的理性及非理性都是极其复杂的、非线性的,尤其是非理性是复杂性产生的重要源泉。因此,人的参与是媒介系统复杂性的最根本来源,它也使得媒介的形态变化具有了确定性与随机性的双重特征。
5,媒介系统建模的复杂性
由于媒介系统内部各层次、各组元之间关系及行为的复杂性,以及系统受环境影响的复杂性,通过数学模型来对媒介系统进行定量的研究也存在着复杂性,难以对媒介系统中的各因素及各种关系用准确的计量方法加以描述和度量。
媒介形态变化是一个动态的研究对象
媒介是不断变化的,导致媒介形态变化的动力主要是科技,其中最重要的几项关键性技术是信息处理技术、信息储存技术以及信息传输技术。
1,信息处理技术在飞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媒介变革的主要动因
从真空管计算机、晶体管计算机到集成电路计算机、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以及光计算机,从在线服务的诞生、Pc时代的财富和技术转移到万维网的演变,计算机不仅是媒体变革的发动机,而且其本身就是当代最普及和最重要的媒介。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涉及到信息的转换、存取、处理、压缩以及各种软件技术。
2,信息储存技术的惊人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半导体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发展
半导体技术主要是存储芯片和微处理器,半导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芯片的存储容量呈几何数级增长。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科学家们乐观地估计,到2010年,芯片工艺水平将达到0.05微米这一极限,集成的晶体管可达到500亿个。而纳米技术可以将芯片的线宽从微米级降到纳米级,芯片的存贮能力将大为提高。
3,信息传播技术革命主要是光纤和卫星通信
光纤技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率。一条细如头发丝的光纤可以同时供5760路电话使用。卫星传播的特点是距离极远、范围极广。三颗同步卫星,就可以覆盖全球,且丝毫不受高山大海等复杂地形的影响。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美国CNN的战地记者就是通过小型卫星地面站,把电视新闻及时发回国内的。
4,ISDN――综合数字通信网络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统的模拟通信网络已无法应付信息传播的需要。于是,出现了ISDN――“综合数字化通讯”,即将现有的电信网络、邮政网络、传真网络等集于一网,以数字方式进行传播。不仅可以贮存、处理、传送各种文字信息,还可以传播广播电视等各种声像信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就推出了所谓“信息高速公路网络”的构想,就是通过某种正如未来学家乔治・吉尔德所称的电信电脑――一种将电脑、电信和电话等信息媒介混合起来的新装置,形成覆盖一个国家乃至全球的高速化多媒体的信息传输、接收和处理系统,给每个人带来一个能提供交互信息、娱乐、购物和个人服务不断扩展的世界。
所有的传播技术都快速地融合成一种普通的计算机
可读的数字形式。越来越多的新闻以计算机可读数据形式被生成和发送。这意味着同样的基础技术可以被应用在一个综合的通讯系统――不论是以文本、音频还是视频的形式。因此,不再需要给每一种媒介单独的渠道。实际上,媒介变革的本质是几种强大的信息技术正在把各种媒介推向融合,又因为这种融合而裂变出很多新媒介。1979年,尼古拉斯・尼格洛庞帝在为麻省理工大学媒介实验室的安身之所作筹集基金的巡回演讲时指出:“所有的传播技术正在遭受联合变形之苦,只有把它们作为单个事物对待时,它们才能得到适当的理解。”尼格洛庞帝以及他在麻省理工大学(MIT)的有关人士被公认为是认识到这种媒介业和数字技术的汇聚将最终导致所谓的多媒体传播新形式的第一批人士。他们以三个相互交叠的圆圈,分别标明“广播和动画业”、“电脑业”和“印刷和出版业”来说明这个问题。(见图1)
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I・浦尔(I.Poo1)认为“媒介融合”(convergence of media)就是各种媒介呈现出一体化多功能的发展趋势。从根本上讲,融合是不同技术的结合,是两种或更多种技术融合后形成的某种新传播技术,由融合产生的新传播技术和新媒介的功能大干原先各部分的总和。
媒介融合的例子随处可见。由于计算机、电视和电讯的融合,从而裂变出一些新的媒介。所谓的“新媒介”,一般包括录像、多媒体、有线电视、卫星电视、光纤通信、综合数字通信网等。
图2勾勒出信息技术与各种媒介不断走向融合的过程:半导体和软件技术是起点,计算机、电讯、广播电视和图文印刷这几大系统之间出现了交叉、融合的趋势,它所带来的后果就是数字化通讯、有线电视和计算机互联网的出现。随着ISDN技术的发展,通讯和有线电视也逐渐走向一体化,各种分散的信息系统连成整体,“信息高速公路”一网打尽。今天,相互重叠的电脑、通讯和电子产品世界将合理地重新结合,产生一个关于器材装置、软件与信息传输服务的新的聚合但仍然保持横向联系的结构。
媒介形态变化具有历史性的冲击力。融合中的技术也带来了融合中的产业,当信息、媒介和通信技术融合在一起时,各项产业之间以及它们的产品之间的传统界限将会打破。电话、计算机、有线电视和媒介等公司正以惊人的速度兼并合作,力求在主宰媒介未来的竞赛中占据优势地位。像美国长途电话巨头AT&T买下了有线电视巨头电讯公司(TCL),全国广播公司(NBc)电视公司与迪斯尼公司都获得了各自的互联网搜索引擎。
各种媒介均有自己的特点,一种媒介要轻易完全取代另一种媒介是不可能的。我国学者吴信训指出:“新媒介不是要淘汰以往的媒介,而是要开拓新的需要。如果说,需求个别化、多样化是现化社会的特征之一的话,那么,新媒介正是为了能更加细分化地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而大大丰富人们的选择余地。”
媒介形态变化的未来透视
信息技术与常规传播媒介的融合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现象。传统媒介和计算机网络的融合不断产生出结合收音机、电视、电影和新闻界等元素的新形式,其结合的方法全然不顾传统的分类,甚至模糊了人际交流与大众传播的区别,不但在传播媒介结构,也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融合带给人们新的生活方式,现在成千上万的人在网上工作、形成社会关系、建立新身份并发展新文化。人们通过自己使用媒介的经验以及对他人使用媒介的观察,了解到媒介行为将带来哪些结果。肯定的结果包括学习新的东西、消遣和增进社会交往。但人们也希望能尽量避免媒介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
一切形式的传播都是紧紧交织于人类传播系统的结构中,而不能在文化中彼此独立地存在。新技术像疾病一样传播,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开始缓慢但是逐渐加快传播速度。媒介选择的迅速膨胀和“虚拟宇宙”的广为流行,信息交流显然处于一个更高的水平,这就必定使得理解新媒介技术和现存媒介企业的未来变得更加关键,同时也更加复杂。
美国资深新闻工作者、著名新媒介技术专家罗杰・菲德勒认为媒介形态变化具有6个基本原则:
1,共同演进化与共同生存: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都在一个不断扩大的、复杂的自适应系统内共同相处和共同演进。每当一种新形式出现和发展起来,它就会长年累月和程度不同地影响其他每一种现存形式的发展。
2,形态变化:新媒介决不会自发地和孤立地出现――他们都是从旧媒介的形态变化中逐渐脱胎出来的。当比较新的形式出现时,比较旧的形式就会去适应并且继续进化而不是死亡。
3,增殖:新出现的传播媒介形式会增加原先各种形式的主要特点,这些特点通过我们称之为语言的传播代码传承下去和普及开来。
4,生存:一切形式的传播媒介,以及媒介企业,为了在不断改变的环境中生存,都被迫去适应和进化。它们仅有的另一个选择,那就是死亡。
5,机遇和需要:新媒介并不是仅仅因为技术上的优势而被广泛地采用的。开发新媒介技术,总是需要有机会,还要有刺激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上的理由。
6,延时采用:新媒介技术要想变成商业成功,总是要花比预期更长的时间。从概念的证明发展到普遍采用往往至少需要人类一代人(2~30年)的时间。
新媒体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互动性,新的交互能力将给予使用者一种新的控制他们观看的频道及这些频道内容的方式,包括定制或指定他们想要的媒体外观。数字技术也使得将文本、音频、计算、图像及视频糅和进综合多媒体网络成为可能。在网络中,人们一方面被赋予越来越多的权力,另一方面又越来越受到他人的控制。互动的环境给予用户定制他们自己的个人空间的权力,但在很多情况下,这些权力的实现也意味着用户成为了广告商的明确目标。互动性,尤其在个性化的服务形式中,意味着将更多的信息暴露给广告商,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好地了解用户的需求,明白用户的动机。
篇5
【关键词】媒介融合 屏介媒体 新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当今媒体发展一个不容置疑的趋势,在理论上也成了传媒学界和业界当前最为炙手可热的话题之一。有学者认为,三网融合是媒介融合的必由之路;也有学者在媒介融合终端的表现形式上认为3C融合是媒介融合的一个必然。①可以说媒介融合在如今的社会中充满着活力和张力。
那么,媒介融合的进程或曰方向究竟是什么样呢?本文试图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提出一个新词语来描述媒介融合的发展最终进程,以期能达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促进媒介融合健康合理的发展。
一、屏介媒体
在这里,不揣冒昧地新创一个词语:屏介媒体。顾名思义,屏介媒体就是以屏幕作为最终面向受众介质的媒体。当然,屏介媒体并不仅仅是指以各种各样的屏幕为介质的媒体,而且它有可能模糊现有电视、电脑或手机之间的区别而统一表现为一种同一集合的形式。换句话说,这种屏介不仅仅是指一种屏幕的表现形式,而且可能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功能一体化的媒体。
总的来说,屏介媒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融合媒介最终面向受众的介质形式,在这个层面上相当于指屏幕,属于低层面意义上的屏介媒体,比如当今最大的媒介融合之一――网络新闻媒体,就是突破了旧有报纸媒体的纸介质而把报纸屏幕化给受众;另一个是指融合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的媒体表现形式,此层面上屏介媒体则相当于一个真正的媒体形式,是高层面真意义的屏介媒体。相对于如今的媒体形式来说,这种媒体是更便捷更先进的形式。有可能未来的屏介媒体就仅仅是一块实实在在的屏介,媒体再也没有其他形式之分,有的只是屏介大小之别。通过这块屏介可以实现一切媒体的形式或者功能,比如说上网寻找信息,看电视来追求休闲娱乐,听广播以求监控社会,看报纸而获得知识等等。
可以大胆地预测和展望,屏介媒体就是未来媒介融合的终端,媒介融合的进程以屏介媒体为终点。
二、屏介媒体的现实端倪
在低层面意义上的屏介媒体也就是以屏幕为介质的屏介媒体在现实生活中已经存在。从五大主流媒体即广播、电视、报刊、网络和手机来看,只有广播和报刊自诞生之时起不是屏介化的媒体,其他三类都是屏介化媒体。而今在五大主流媒体之中尤以屏介化的媒体电视、网络和手机所占的分量和影响最大,尤其是网络,更是当今人们深受影响、离不开的一个媒介工具。
报刊和广播也逐渐走向屏介化,以屏幕作为它们最终面向受众的介质。2003年9月1日,江苏省的《扬子晚报》联合江苏移动和联通,率先尝试新闻以报纸的方式登录手机。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和北京好易时空公司推出的《中国妇女报・彩信版》,真正意义上的国内第一家手机报诞生,代表着媒介融合中纸质媒体向屏介化媒体转化的一个发展方向:通过屏幕来阅读报刊。2006年4月14日,通过电子报纸阅读器显示着中国上海的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报头字样的人类历史上第一张电子报纸出现。②这种电子报阅读器有点屏介媒体的雏形,只不过它只能是屏介化报纸,而还没有把其他媒体的功能和作用集合容纳在一起形成多功能一体化。
在广播方面,1996年12月,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建立网站,通过互联网播出节目,这标志着中国网络广播正式诞生。广播屏介化的媒介融合终端之路凸现。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屏介化媒体在当今传媒界已经是一个不可或缺、无法否定的发展形式,也必将是媒介发展的一个具有潜力的融合途径,代表着未来媒介融合的终极之路。
三、屏介媒体作为媒介融合之路的成因
在探讨和界定屏介媒体的定义之后,下面来论述屏介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终端之路的成因。“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I.浦尔教授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在这种多功能一体化之中,屏介媒体是它最好的表现形式。罗杰・菲德勒阐述过:传播媒介的形态变化,通常是由于可感知的需要,竞争和政治压力,以及社会和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③下面分而述之屏介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终端之路的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数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为屏介媒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我们对马歇尔・麦克卢汉等学者的“技术决定论”有所保留,但是不可否认技术的力量始终是媒介融合的根本动力和重要标志。新的传播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媒介的传播突破了时空范畴;尤为重要的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变革,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和“内爆”,使得媒介内容处于同一个平台(数字平台)之上,所有的传媒内容都将以同一的数字格式来存储,成为数字传媒;传统的单一属性(如平面媒体、音频媒体、视频媒体等)的媒介终端向视听多媒体终端迈进和转化。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媒介融合脱离其早期局限于不同媒体间整合的状态,媒介与媒介之间的传统界限化为乌有,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内容得以轻而易举地实现共享;使得媒介与媒介之间的融合在数字技术时代开始出现了转向,各种媒介所提供的媒介内容开始以同样的数字形式流向了电视、计算机、PDA和手机这些形态各异的“媒介终端”,这实际上也意味着媒介融合重心的转变。④此种重心的转移就是屏介媒体,也就是说,数字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屏介媒体在未来的媒介融合终端中占据着不可替代性。
第二,受众的需求是屏介媒体作为媒介融合终端之路的动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内容的增多,以及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不但变得多样性而且有随时随地需求的倾向。随时随地的需求要求信息必须突破时空之间的界限到达受众,要求媒介终端必须具有全天候的特性和便携性。而只有多功能一体化的屏介媒体才可以满足受众的这种需求。另外,受众的接受心理也是促进媒介融合的又一个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类自一出生睁开眼睛看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视觉在人生中的重要性。视觉性比其他的感觉性更为重要和强烈。人类总是喜欢现实感性的世界,而屏介媒体给人一种视觉图形化的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适应了人类的需求。因此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媒介融合的屏介化的发展趋势。
第三,市场的竞争是屏介媒体成为媒介融合终极之路的催化剂。市场竞争态势给媒介之间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方面,媒体为了生存必须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要适应市场的需要。这导致了媒介融合的大方向和大趋势,另外也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屏介化方向。因为屏介化的媒体更适应大众文化的发展要求,是大众文化发展的反作用力。而且大众媒介的工业化或者说它的接受性要求媒介融合具有消遣性和娱乐性等,也要求媒介具有方便性和可接受性等。而从人类媒介发展史上可以看出,视觉化和图像化的媒介更具有亲近性。这也从客观上促进了媒介融合的屏介化的。
四、屏介媒体的特性及现实意义
屏介媒体作为一种媒体形式,具有一些独有特性。这种特性包括屏介化、多功能一体化和便捷性等等。屏介化,不仅是无纸化,也不仅是电子化或者说数字化,这只是屏介媒体的技术基础。屏介媒体的另一个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它如同现在的网络一样,是一个“黑洞”,任何东西都有可能被吸进去。屏介媒体是一个多功能一体化的媒体,它可以实现现在广播电视、电脑、手机和报刊等特有的功能而融合在一起,是强大的媒体融合形式。源于人们对工具简洁性的要求和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屏介媒体也具有很强的便携性和移动性。
正如马歇尔・麦克卢汉所说:“任何媒介(即人的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⑤作为一种新的尺度,屏介媒体必将给媒介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改变人们的传播观念,让媒介呈现社会的本来面目更加真实客观,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哈罗德・拉斯韦尔在其《传播的结构和功能》提出并划分了传播的五“H”。在此依据他的划分,从传者、内容、渠道和受众三个方面来论述屏介媒体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1、传者的定义在这里主要指的是传播机构。屏介媒体的提出为传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据报道,今年日本多家号称有众多热情读者支持的知名杂志受媒体竞争加剧的影响而相继停刊。业内人士指出,知名杂志相继停刊有多种原因,其中之一主要是互联网的日益普及。⑥其实,在新媒体的竞争之下,旧媒体生存压力剧增,如何在新世纪之中占有一席之地是各个传播机构的首要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发展屏介化的媒体,把媒体的形式转换成屏介化的形式,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地促进媒介的发展。报刊延伸了人体的眼睛,收音机延伸了人体的耳朵,而屏介媒体却满足和延伸了人体的多样化,更符合媒介发展的要求和人们需要的丰富性。
2、在内容的层面上,屏介媒体的提出要求信息传播者综合素质的提高。由于屏介媒体及时性和海量性等特性以及受众在屏介媒体下的接受心理本质,它需要信息传播者拥有综合的技能,无论是文字还是图片的技能,或者是计算机技术等技能。以往的分工不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传播者必须拥有多技能于一身。这也要求媒介教育的改变和突破。
3、屏介媒体的屏介化特性对终端商更具有实际意义。屏介媒体的提出对终端商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需求生产厂商提升技术,从硬件方面来提供屏介化的媒体终端,促进媒介融合的进程。另外,还要求终端商加快技术的研究,适应数字化的进程,统一标准促进三网融合的发展,为屏介媒体提供充分的发展条件。由于屏介媒体的便携性和海量性的特征,使得人们对信息的接收处于湮没之中,这也要求加强、提升和发展受众的媒介素养,以便受众能更好的接收和辨别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综上所述,本文试图提出一个统一的概念来界定媒介融合的终极模式,为理论的研究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和基础。■
注释
①3C融合的概念是在1996年前后提出的,主要体现了硬件的产品端,包括电信(communication)、计算机(computer)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msumer electronic)的三合一。
②.
③(美) 罗杰・菲德勒:《媒体形态变化: 认识新媒介》[M],明安香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0 年, p19.
④孟建、赵元珂:《重新界定和认识电视――媒介融合浪潮下的电视发展与媒介化社会建构》,《新闻传播》[J], 2007年(11).
⑤(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年.p33.
篇6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业;影响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47-02
2010年6月,随着国家对“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名单和试点方案的正式公布,论证长达十多年之久的广电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进入了实施性推进阶段。与此同时,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迅猛发展,我国电视业长期形成的相对封闭的垄断格局正在被打破。如何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在媒介融合中实现新的发展,是电视业必须做出的选择。
一、关于媒介融合的内涵
1978年,著名未来学家尼克拉斯·尼葛洛庞蒂(Nicholas Negroponte)首次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并用三个相互交叠的圆圈勾勒出计算机、广播网和传统纸质媒体之间的交汇区域,认为这些相互关联与交融的领域,将代表媒介融合发展的空间与创新的前沿趋势。
国内的学者彭兰(2006)[1]以新一代电子报刊的融合发展为例,指出媒介之间在业务形态、市场、载体和机构等多方面的融合是当今现代传媒发展的重要特征。
徐颖(2006)[2]从“互动、整合和系统性融合”等三个层次对媒介融合方式进行了分析。
王菲(2007)[3]则从产业链的角度提炼出更为系统的媒介融合的产业形态,主要表现为横向融合、纵向融合、交叉融合和系统融合等等。
综观专家对于媒介融合的多角度理解,以及催生媒介融合的技术条件与受众需求特征的双重变化,归纳起来:首先,信息通信领域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升级发展,为媒介融合创造了基础性的技术条件,使得媒介内容可以在不同网络、媒介和终端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可能;其次,随着媒介市场的不断演变,尤其是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得受众的媒介接触渠道分流现象愈发明显,差异化和碎片化的需求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开发。相应地,需求与供给条件的日渐成熟与共同作用,形成了在物理融合、应用融合和制度融合等不同层次上的网络融合、终端融合、内容融合和战略融合等细分形态。
二、三网融合对电视业产生的影响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以受众的需求变化为指向,所形成的发生在媒介传播的物理层面、业务应用层面和组织制度层面上的媒介系统性演化,旨在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任何信息”的融合性媒介产品消费目标。也就是说,随着媒介市场之间技术壁垒的消除,实现媒介渠道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内容交叉传播的状态。正如Pool(1983)所言,“过去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有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媒体提供”。如图1所示,在媒介融合之前,广电网络、互联网络和通信网络都只能面向各自的专属信息渠道和终端,传输各自内容提供商或运营商的业务内容。而媒介融合之后,三大网络都可以传输来自三大运营商的内容与服务,即任何一个网络(如广电网络)都可以承载三种信息服务内容,一种信息服务(电视)也可以在三种网络上同时传输。
图1 媒介融合与市场结构再造
相应地,随着我国三网融合试点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个新的媒介竞争格局即将形成,一个新的媒介市场结构也将得以构建。众做周知,在三网融合之前,我国的广电有线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和通信网络无论是在物理网络,还是在业务承载范围上都是相互独立的,分属于不同部门的广电媒体、网络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都在各自的分类市场中占据着高比例的市场集中度,是各自市场的绝对垄断者。三网融合推进之后,物理网络基于技术融合实现互联互通,业务网络将开始在全新的外部网络中铺展,原来的独立业务运营商的身份将开始向全媒体运营商转变,原本相互独立的三大市场的市场界限将在融合中逐渐消弭。曾经的市场垄断者,将随着市场的相互进入,一方面可以进入其他市场成为新的市场份额的争夺者;另一方面,也将随着新的竞争对手的加入成为原有市场份额的捍卫者。总之,与通信和互联网市场一样,三网融合之后,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壁垒将就此降低,垄断属性将随着市场的限制性开放而弱化,广电产业链上的上游内容供应商和下游播出平台都将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尤其是下游播出机构将从高度集中的单一垄断的平台上走下,步入与电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新媒体平台运营机构共同竞争的垄断竞争市场。
三、应对市场变化的对策
以三网融合为全新驱动的媒介融合格局正在我国迅速展开。随着原有高度垄断的播出渠道被打破,电视业“渠道为王”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随之而来的是“内容为王”的真正到来。在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背景下,电视业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
第一,扬长避短,占领内容生产制高点。媒体融合不但没有减少电视频道的播出量,反而让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终端成为电视节目的播出平台。从而对电视内容的消费数量急骤增加。电视台长期以来是电视节目的主要生产商,在内容制作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俱备的,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在做大做强“内容”上下功夫。
第二,关联整合,实现行业协同效应。电视业与广播和网络具有高度的关联性。长期以来,传统体制下,广播、电视、网络三者独立运营,其天然具有的产业协同没有得到发挥。要充分利用新一轮广电体制改革,推动电视与广播、电视与网络的两台合并,台网一体改革,最大限度实现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提升电视业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第三,横向拓展,增强产业规模效益。在开放自身的同时,积极拓展电视网的社会服务功能,进军互联网、新媒体领域,实现产业多元化。
参考文献:
[1] 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J].国际新闻界, 2006(7).
篇7
摘 要:随着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在媒介中的广泛应用,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媒介融合是大势所趋。而微博打破了移动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壁垒,具有媒介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微博多极化的传播样式改善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效果,同时,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开启了媒介融合之路。
关键词:微博 传播样式 媒介融合 传统媒体
2010年称作微博元年。自2006年创建“博客”的伊万.威廉姆斯开发出可以即时信息的系统——“Twitter”(即微博)到现在,从国外的“Twitter”到国内的新浪、腾讯微博,一场“微博力”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大范围蔓延,“碎碎念”式的“语录体”开始浸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微博创始人伊万.威廉姆斯说“一个人可以用140个字改变世界”。
而在1999年,美国学者史蒂文.查菲就曾发表过关于“大众传播的终结”的演讲,提出了“新媒介正令大众传播走向终结”的观点。在当前,微博、即时通讯工具和社交网站迅速发展,新技术发展加速、新的媒介形态不断涌现和媒介融合加剧的情况下,以微博为代表的新的传播媒介以其鲜明的传播特质和模式已经对传统的基于大众传播的传播模式提出了挑战。
一、微薄的特点和传播模式
与其他信息交流模式不同,微博最大的特点在于技术上的便捷性。2009年,3G牌照的发放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移动手机和互联网这两种在中国发展最为迅速的媒介开始融合在一起,为微博的快速扩张做了技术上的准备。与传统博客相比,微博对用户能够产生很强黏性的原因,就在于其在技术上无可比拟的优势。用户可以通过各种方式登录微博,尤其是手机和微博的绑定使得这一新媒介对微博用户的接近性满足了4A的元素,即Anytime、Anywhere、Anyone、Anything,任何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内容。
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发展,配备网络浏览器的移动设备越来越多,更多新的可以实现信息及时传播的技术的出现,已成为各大门户网站标配服务的微博,必将成为改变人们信息传播行为的一股新的强劲推动力。
当然,一个新的传播形态的出现不仅是生产技术、生产方式的转变,更是一种传播理念的转变。微博中的信息传播模式既不同于传统媒体中的线性传播模式,也不同于网络媒体中的网状传播模式,而是呈现出一种多极化的传播样式:第一级的传播由于其传播文本的碎片化和传播形式的针对性,呈现出一种分众传播的状态;第二级的传播由于与网络大众媒体的深度链接和融合,其传播模式逐渐升级为大众传播状态,达到更大的传播效果。
从微博的“微”到传播力巨大的“大”,最初在微博平台上传播的话题或者事件由分众传播最后转化形成了大众传播,这种从“小众”到“大众”的积极升级,显示出微博在进行信息传播时的多级传播模式,这种多级传播模式即为第一级的分众传播,具体表现为个人——个人、个人——群体。在第一级的分众传播阶段采取大众传播方式和大众传播平台后,微博 的分众传播模式即开始实现分众传播向大众传播的过渡,随着在微博上的话题或者信息开始在进一步关注中被介绍、链接到内容更为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体,微博第一次传播时承载 的内容和信息开始进行第二级的传播,而这种第二级的传播在借助大众传播的平台时即转变为大众传播,从而实现传播内容、范围、深度、广度和效果的几何状扩大,达到和第一次个人与个人传播、个人与群体传播时对比鲜明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体现出了微博更大的作用和价值。
二、微博传播加快媒介融合
近几年,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迅猛发展,受众的信息需求发生了新的变化,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壁垒逐渐被打破,媒体传统生态发生根本改变,整个社会进入媒介融合时代。而微博的出现打破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其多级传播模式实现了几大类传统传播模式的深度融合,具有媒介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
有些研究者认为,一个媒体的全媒体产品未必一定要完全通过自己的平台,多维度的合作可能是媒介融合带来的产业重组与流程再造的更深层含义,全媒体实验的目标是实现真正的媒介融合,而全媒体试验中的种种改革都需要从媒介融合时代新的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律出发。因此,新媒体的崛起使得传媒格局发生了大变化,并加快了产业加速融合的趋势。
截至2010年10月12日,已有561家主流新闻机构开通了新浪微博,其中包括了136家报纸、307家杂志、41家电视台和77家电台。可以说,传统媒体的微博应用正式开启了媒介融合之门,微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对媒体传统生态的嬗变起到了推动作用,其媒介融合意义不容小觑。
三、微博传播时代媒介融合的特点
媒介融合随新媒体的兴盛而出现,是世界上多个国家所共有的现象。当今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之间在新媒体方面的差距,较之在历史上、在传统媒介发展过程中存在过的差距要小。虽然媒介融合的实践由西方率先进行,此概念由西方学者先行提出,但是媒介融合的现实在中国业已存在,并且逐渐形成了蔚为大观之势。
微博以信息的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使用数字通讯和数字广播技术,融合了音频、视频、文字和图像等多种信息格式。微博让用户不仅可以通过网页,还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IM软件等诸多渠道信息,这一过程将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
篇8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传播;创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2010402
媒介融合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是一个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会运动。媒介融合时代,从企业、传媒、政府到公民个人,人人可以使用融合媒介,创造传播内容,发出声音。传播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不再由专业人员、大型集团垄断把控,只要你有创意,有内容,使用数字技术便能迅速便捷的进行传播,并辐射到电视、电影、纸媒等其它媒介。媒介融合时代,各种媒介的传播效果成级数增长,传播至无穷弗远。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这就是媒介融合的强大势能。
1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影响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传播者从职业记者扩大到了普通人,新闻内容也随着媒介融合的日益加深而逐渐优化,受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成为媒介融合时代的常态。
1.1人人成为记者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报道不再是职业记者的专利。新媒体技术和分享信息的便捷,将人人成为记者变成了现实,新闻传播进入了“全民DIY”的时代。许多突发事件的现场,普通人通过手机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成为新闻的记录者和报道者。一些传统媒体甚至设立了专门的网站为普通人参与新闻报道提供平台。西班牙报纸El Pais建立了一个名叫“我,新闻记者”(Yo,Periodista)的参与式新闻网站,在这个网站内,读者可以通过发表评论、文字、照片和视频等多种形式参与到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中来。随着我国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的日益加深,普通人成为记者已经成为新闻传播的常态。
1.2新闻内容优化
媒介融合对新闻传播的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媒介融合时代,由于信息传播的快速便捷,新闻的深度报道反而成为新闻媒体竞争的法宝。深度,是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内容优化的重要维度。同时,媒介融合是一个技术融合的时代,如何通过技术手段使新闻深度报道满足融合时代受众的需求,是新闻内容优化的另一维度。
1.3受众互动参与
媒介融合时代也是受众互动参与的时代,受众可以主动信息、自主使用信息,甚至可以和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平等的交流。在媒介融合时代,电视观众可以通过网络、微信、微博参与新闻评论;网民可以通过BBS、论坛发表新闻新闻,发表新闻评论;博客、播客既是受众也参与新闻的制作、发表、传播;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更为受众参与新闻传播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径。
2创意是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核心动力
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媒的发展需要以创意来推进融合,新闻传媒产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98年,英国就明确提出扶持发展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中与新闻传播相关的包括出版、软件、电视广播等行业。创意必须通过传播渠道才能到达目标受众,而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传媒产业也需要大量的创意人才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媒介融合时代,传媒工业是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是新闻传播的核心推动力。
用创意推动传播,推动传媒产业发展的群体被称为创意阶层。2002年,美国多伦多大学商业与创意力教授理查德・佛罗里达在《创意阶层的崛起》一书中对创意阶层给出了定义,他认为创意阶层的核心成员包括科学和工程、建筑和设计、教育、艺术、音乐以及娱乐领域的工作者,他们的经济功能是创建新理念、新技术或新的创意性内容。他预测美国大约有3000万人属于创意阶层。英国政府和一些非政府组织也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扶持创意阶层的发展,对比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创意阶层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特别是媒介融合中的传统新闻媒体,缺乏创意人才,面对新的传播环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缺乏对受众和市场的创意把握,缺少对新闻品牌的塑造和价值的挖掘,无法进行有效传播。创意,是媒体融合发展成功的关键,而新闻创意人才的培养,是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竞争的基石。
3新闻创意人才培养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创意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政府传媒的推动扶持,高等院校的重视发展,更需要社会环境和土壤。新闻创意人才的培养无法速成,需要构建长期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新闻传播首先是内容产业,内容是核心竞争力,新闻创意人才需要有适应媒介融合时代传播的融合内容制作能力;媒介融合时代,媒介即讯息,新闻创意人才需要有跨媒体创意思维,有转换、聚合、综合运用媒介的能力;媒介融合时代,受众掌握使用媒介的主导权,赢得受众才能赢得市场,新闻创意人才需要具有深度连接受众的能力。
3.1培养优化内容的能力
新闻传媒产业是内容产业,媒介融合时代的新闻竞争仍是内容取胜。什么样的新闻能够吸引这个时代的眼球?什么样的内容优化能力才是新闻创意人才的立身之本?故事、娱乐和意义是优化新闻内容的三个关键词。
正如评论家肯尼思・伯克所言,“故事是人生的设备”。人类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叙事:舞蹈、语言、音乐、文字、图像……有故事感,会讲故事,是新闻创意人才必备的能力。尼尔・波兹曼分析了以美国电视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并提出了娱乐至死的担忧。但我们并没有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反而娱乐成为传播意义和力量的有力手段。娱乐不仅是大众传媒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内容吸引受众的重要手段之一。而知识、情怀这类具有意义感的传播内容在媒介融合时代,不但没有被受众抛弃,反而成为他们通过各种媒介积极寻求的东西。具有意义的新闻故事在媒介融合时代不断被转发、传播,影响深远。
培养新闻创意人才的故事感、娱乐感和意义感,才能培养他们适应媒介融合时代的优化内容的能力。正如罗伯特・麦基所说的“娱乐即是沉湎于故事的仪式之中,一直到知识上和情感上都满足为止。”讲述具有娱乐感、有意义的新闻故事,这种优化新闻内容的能力是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创意人才的核心竞争力。
3.2培养跨媒介创意思维
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创意人才必须具有跨媒介创意思维。媒介融合时代,各种媒介资源形成了纷繁复杂的媒介生态。从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介到广播、电视的电子媒介传播,还有发展日新月异的网络、手机这类新媒体。培养跨媒介创意思维首先要熟练掌握各种媒介的特点和优势,电视、广播、报纸、网络、手机等媒体各有优劣,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媒介各有特点,优秀的新闻创意人才必须熟练掌握并应用。
融合媒介的思维是新闻创意人才更具创新的一种能力,运用媒介技术结合已有媒介的优势产生新的媒介传播形式。譬如媒介融合时代大受追捧的可视化的数据新闻的制作就需要熟练掌握不同媒介的特点,使用跨媒介创意思维,创新新闻传播。2014年1月,央视与百度搜索合作制作的大数据新闻报道“据说春运”,就是跨媒介创意思维运用的典范。央视负责新闻选题和电视新闻制作,百度负责数据采集和挖掘,首次将国内春节人口迁徙情况和百度地图LBS定位大数据结合,让普通老百姓看懂大数据。媒介融合时代这种跨界合作需要新闻人具有跨媒体创意思维能力,才能制作出使受众耳目一新的新闻作品。
3.3培养连接受众的能力
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的碎片化、分散化,使得连接受众的能力尤为重要。培养连接受众的能力,一方面要学会运用数据解读受众,一方面要培养理解受众的共情能力。新闻创意人才既要在纷繁复杂的数据中提炼出受众的轮廓,又要运用自己的高情商理解受众的情感需求,这样才能具备连接媒介融合时代受众的能力。
通过大数据技术对受众海量样本的持续互动分析,不仅可以准确反应受众的年龄、性别、地区等人口学特征数据,而且能描绘出受众特征及兴趣偏好和行为。可以说在媒介融合时代,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对受众从“外貌”到“DNA”的认识。认识受众是连接受众的基础,理解受众,与受众产生共情、共鸣才是连接受众的关键。“人们收看他们喜欢的电视节目,并且喜欢他们收看的节目”。具有共情能力的新闻创意人才,能理解受众行为的动机,理解受众的情感,体会受众的感受,制作出吸引受众、获得受众的认可的新闻作品。
总之,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创意人才的培养,需要从故事性、娱乐感和意义感三方面培养优化新闻内容的能力;从掌握各种媒介的优势入手,创造性的融合媒介,培养跨媒介创意思维;学习运用大数据解读受众,从情感上理解受众,培养连接受众的能力。只有建立新闻创意人才的培养体系,才能为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雯.“人人都是记者”――“参与式新闻”的影响与作用[J].对外传播,2010,(3).
[2]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http://.cn/GB/22114/387950/,2014,(8).
[3][美]理查德・佛罗里达.创意阶层的崛起[M].司徒爱勤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9.
篇9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台;新闻采访;转型研究
本质上来看,媒介融合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信息交换来完成各类媒介信息资源的整合与传播。如现代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自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改变社会信息交流方式的同时,也促进了新闻传播事业日益走向多元化。作为互联网与通信技术的产物,媒介融合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必然趋势,必将推进新闻传播方式转型升级。我国“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互联网+”战略,将新媒体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为此,电视新闻单位在迎接和顺应媒介融合背景下,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必然需要从媒介融合环境与媒介传播方式下,积极转变观念,快速融入到媒介融合大传播体系中。
一、媒介融合对电视新闻传播的影响
媒介融合具有多元性,既有媒介所有权、媒介传播手段,还有媒介传播组织结构,以及媒介信息的资源整合等。以新媒体为主流的媒介融合语境下,对新闻传播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媒介信息的无限性。媒介融合使得各类媒介信息资源快速整合,打破了传统电视新闻单一的媒介传播方式,特别是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越来越多的网民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主要受体,无形中对电视新闻传播带来巨大影响。如现代移动通信技术催生无线网络传播的发展,也让新闻传播方式更趋多样化,电视新闻在技术支撑下,尤其是在新闻采访方式上,更需要从各类网络化设备的运用中,来拓宽新闻信息来源的广泛性,丰富信息资源库。二是媒介表达观点的多元化。以现代新媒体为特征的媒介融合环境下,电视新闻采访与信息资源表达方式更趋多元,不同媒介信息以其不同的存在方式成为新闻的主体内容。如电视新闻并非局限于固定的新闻内容,也可以是播报内容,还可以是基于某一视角的新闻评论内容。无论是在视角转换还是多元化表达上都体现了多元化。三是新闻采访及编写更趋合作化。在传统电视新闻采访中,新闻信息以现场采访为主,而媒介融合背景下,随着新闻传播载体的多样化,也让新闻信息的采集与编写更趋分散。电视新闻记者在面对丰富的新闻信息资源中,需要从视频素材、图片素材、音频素材、文字素材等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全方位的为受众呈现真实的新闻资讯。
二、媒介融合视阈下电视新闻采访特征
(1)采访周期更短、新闻传播速度更快电视新闻作为传统媒体传播方式,在现代媒介融合背景下,其面临的新闻传播速度更快、新闻采访周期更短,特别是在网络传播下,各类信息传播范围更广,受众对新闻资讯的获取方式更加便捷,加之媒介传播多元化,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及者。因此,电视新闻记者要能够快速适应新的媒介传播环境,要摈弃传统单一的新闻采访方式,拓宽新闻信息采集与传播范围,特别是在引入自媒体、网络媒体运用中,要更多的借鉴和吸收各类信息传播者的优势。电视新闻采访是获取新闻信息的有效途径,而对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来说,受众对新闻信息的认知度、权威性要求更高,而电视新闻采访作为相对专业的媒介方式,更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新闻公信力,尤其是在重大事件采访报道中,更要立足新闻客观事实,为广大受众提供客观、真实、全面、权威的新闻消息。(2)电视新闻与受众的沟通更加顺畅在网络化新闻传播时代下,传统电视媒体在新闻采访及制作上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对于网络媒体技术优势的借鉴,从关注信息接收到关注受众的参与积极性,电视新闻采访活动要逐步拓宽面向受众的范围,增进电视新闻与受众之间的顺畅沟通。如在电视新闻采访中,不仅要关注新闻消息自身价值,更要从受众反馈中来释疑解惑,对相关新闻报道进行追踪分析,并及时通过微博、微信、网站、论坛等平台进行解答,满足广大受众对新闻资讯的获取要求。正是基于此,对于电视新闻采访来说,记者的采访并非单一目标,而是要借助于多种媒介平台来实现新闻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记者只有最大化的发挥媒介融合的资源优势,才能更深入的挖掘新闻消息背后的价值,为受众提供新鲜、及时、全面、真实的新闻资讯。(3)电视新闻采访形式更趋开放电视新闻记者在开展新闻采访过程中,无论是新闻记者、被采访客体,以及各类新闻受众,其态度已经发生巨大变化,不再对新闻采访感到神秘,而是更倾向于对新闻事实的呈现。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信息更加透明,新闻记者的采访更应该开放和包容,要深入到现场,挖掘新闻采访中的鲜为人知的事实,特别是在深度采访、追踪报道中,面对新闻采访活动的复杂化,电视新闻记者要注重多种采访工具的综合运用。如平板、手机等采访设备的应用,更能够从中向受众展示全面、真实的新闻信息。
三、媒介融合下电视新闻采访形式转型研究
(1)新采访工具设备的全面运用如紧急条件下可以采用手机、录音笔、数码相机、Ipad等设备进行现场采访;在电视新闻传播载体选择上,除了电视台,还可以通过推特、微信、脸书等网络平台进行,增强电视新闻传播范围。当然,在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新闻传播过程中,记者还要善于编辑与制作图文并茂的新闻资讯,要熟练运用微博、微信等工具,从文字解说到现场音视频编辑,使其传播方式更趋多样化,提升新闻传播的网络适应性。(2)加强对新闻采访前期网络环境的优化网络媒介平台的快速发展,也为电视新闻采访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新闻采访节奏与新闻信息分布的快速呈现,每一位优秀电视台记者都应该快速处理网络传播,特别是在某些突发事件上,要第一时间参与到新闻的采访与报道中。如电视新闻记者可以是新闻采访者、新闻传播者、新闻受众,在平时的新闻采访中要保持敏锐的新闻嗅觉力,要善于拓宽新闻传播的多样化渠道,尤其是积极运用网络平台来改进新闻传播效应。另外,电视新闻记者在确定新闻采访主题时,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搜寻,关注留言板、论坛,以及受众反馈,来增强新闻采访的针对性。(3)发挥网络媒介优势优化采访策略电视新闻记者在开展新闻采访工作时,要深入理解和全面运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新闻采访沟通策略,特别是在优化新闻采访计划、明确新闻采访主题、推进新闻采访发展上,要极力发挥网络平台的资源优势,更好的调整新闻采访沟通策略。如在进行新闻现场采访时,可以引入电话连线方式与其他媒介对象进行沟通,实现对新闻报道的全面体现;可以利用网络传播的实时性特征,对现场新闻采访进行直播,提升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可以将新闻采访采集的录音素材进行剪辑制作,直接满足广播要求。当然,电视新闻记者在采访中,还要尽可能发挥其他网络媒介传播工具的优势,如利用网站平台、电子信箱、留言板等及时与受访对象及受众进行沟通;对于长距离、时间紧的采访任务,可以利用网络语音连线方式来进行网络采访,并就采访语音进行网络平台,打破传统电视新闻采访单一的新闻传播模式,最大化发挥各自媒介平台的传播效率。结语媒介融合视阈下新媒体工具的发展与运用,已经成为电视新闻采访形式转型的主要内容,电视新闻记者要抓住机遇,要积极学习新技术和新方法,特别是在挖掘和利用网络信息传播平台上,要从敏锐的新闻感知力上,增强新闻意识,作为新闻采访谋划与创新,改进和完善电视新闻采访流程和方式,确保电视新闻采访工作的时效性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刘冰.新闻记者使用新媒体规范调查[J].青年记者.2014(19).
篇10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团购
中图分类号F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8-0210-02
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竞相出现的传统报纸网络版、电子版到三大门户网站横空出世;从2003年后 Web2.0时代下社区、博客、播客等应用方兴未艾到目前“全媒体”话题持续高涨,互联网,数字传媒的迅猛发展将我们推进了“新媒体时代”。 中国消费者在熟悉了淘宝、当当、卓越等电子商务网站后,通过互联网购物的比例大幅度提高。2010年兴起并迅速发展的网络团购网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十分普遍,网友们一起消费,集体维权。团购网站的兴起开启了新媒体时代网络购物的新纪元。
1 新媒体时代
媒体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精英媒体、大众媒体和个人媒体。这三个阶段分别代表着传播发展的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信息时代。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从边缘走向主流。其中以博客最为典型。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
1.1 新媒体含义
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在今天网络基础上又有延伸,无线移动的问题,还有出现其他新的媒体形态,跟计算机相关的。这都可以说是新媒体。”[1]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2]。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相对于旧媒体,新媒体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小姐传统媒体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消息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等。”[3]
1.2 新媒体时代特征
1)革新性
新媒体的核心特征为革新性,无论是技术上革新,形式上革新还是结构上革新。新媒体时念上的革新尤为关键,理念的革新表现为创新性和创造性。
2)快捷性
新媒体实现了信息传播,具有快捷传播的特点,为传播媒体打通了渠道。满足信息化大爆炸时代对信息的需求。
3)大众性
新媒体由于形式多样,使参与者都可以通过各自的平台进行交流,这使得平台中的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主体。随之衍生的“草根文化”日益凸显。
2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
2.1 媒介融合概念
“媒介融合是大众传播业的一项正常的项目或者说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它整合或利用处于单一所有权或混合所有权之下的报社、广播电子媒体,以增加新闻和信息平台的数量,并使稀缺的媒体资源得到最优配置。在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作用下,这些融合的媒介形式以及被重新包装的媒介内容,将提供给受众更大的信息量,从而实现领先竞争对手、获得盈利、提供优质新闻的目的,并最终在数字时代的媒体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4]
2.2 新媒体时代的媒介融合
随着互联网,数字传媒的迅速发展,媒体各自为战的传统媒体时代一去不复返,迎来了媒体间合作共生的“全媒体”特征的新媒体时代。网络媒体的发展更是推动了媒介间的合作,以及跨媒介的合作。
3 团购
3.1 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
2008年11月,美国第一家团购网站――Groupon在美国上线,从此引发全球团购网市场井喷式发展,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蔓延至中国。始发于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的网络团购,已成为一种时尚而前卫的消费方式。2010年前后,我国先后涌现出精品一购、F团、美团、24券、都来团等团购网。截至2010年6月底,国内Groupon模式的团购网站数量已经突破400家,年度交易金额将近10亿。2010年7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较2009年底增加3 60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较2009年底提高2.9个百分点。网民规模的继续壮大以及互联网的普及应用,均为网络团购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潜力巨大的市场。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团购无疑成为网络购物一种消费方式,更是大众消费的新兴渠道。
3.2 团购特点
团购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购物方式必然有其优势及不足:
1)优势
(1)网络团购作为网上购物的一种组成方式,具备了网络购物的所有优点,如方便、快捷、不受地域时间限制,购物成本低等特征;
(2)价格低于产品市场最低零售价,价格优势是其最主要的核心优势,这种优势甚至要比普通网络购物更加明显。团购实质相当于批发,团购价格相当于产品在团购数量时的批发价格;
(3)产品的质量和服务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通过参加团购更多地了解产品的规格、性能、合理价格区间,并参考团购组织者和其他购买者对产品客观公正的评价,在购买和服务过程中占据主动地位,真正买到质量好、服务好、价格合理、称心如意的产品,达到省时、省心、省力、省钱的目的。
2)劣势
(1)网络团购目前存在着一些陷阱。例如:家居、摄像等行业的产品价格缺乏透明度,有的商家暗地里拉高标价再打折,这样消费者就很被动。现在有的网络团购很多是由隐藏在背后的商家发起的。网络欺诈以及暗箱操作增加了消费者的不安全感,减少网络消费的频率,最终制约了网络团购市场的发展。
(2)此外,网络团购还存在售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售后服务滞后主要缘于三个方面,一是人力支持不足,拖延售后问题的解决时间;二是客户意识淡薄,躲避拖延,怠于承担责任,间接地驱逐自身客户资源;三是网站负责人精力不济,耽于主要工作,无力事必躬亲,延缓服务提供时间,最终客户忠诚度难以为继。
4 利用媒介力量壮大团购队伍
新媒体时代媒介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力量渗透到生活中,人们的消费观因媒介而不断变化。作为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团购更应该借助媒介力量不断发展壮大。通过资源的整合,使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据悉,首期“新媒体四季会私密交流酒会”将于9月28日在北京举办,主题就是团购网与投资人面对面,这将拉开团购网站这支新媒体的新军团与资本和市场直接对接合作的序幕。团购网做大必然面临如何深入挖掘消费者资源的问题,与SNS等社交媒体合作,主动谋求商业模式升级必然是一条出路。一个行业的兴起必须有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环境,而此次活动将团购推到了风潮浪尖的位置,引起各大媒体注意,借助媒介融合的大潮,推动网络团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
[2]郑治.新媒体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