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新格局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新格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新格局

篇1

经济区域化逆势而上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两大引人注目的新趋势,一个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另一个则是区域双边经贸合作的突飞猛进。一方面,随着全球化的进展,以WTO为中心,维持自由贸易体制,全球性自由贸易高速运转:另一方面,随着区域化的发展,出现了区域经济合作化,在维系自由贸易体制的前提下,进行着多边,双边的区域经济合作。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区域化也就成为驱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两个轮子。

然而,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的加深,去全球化、全球贸易及资本流动的萎缩现象日趋严重,一些国家希望通过贸易保护主义来达到维持本国贸易平衡和经济利益的目的,这不仅威胁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剧全球贸易摩擦,也使全球化进程严重受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逆全球贸易保护主义风潮而上,积极推进区域经济自由化、一体化进程。事实上,不仅是在外贸形势极其严峻的形势下,中国为摆脱外需持续低迷千方百计寻找新的增长动力,创造更大的外需弹性,更是向世界传递中国始终如一地坚持贸易投资自由化方向、坚决反对贸易投资保护的决心。

世界将迎来第三大经济体

按照国际贸易规律而言,区域经济合作一般分为五个阶段――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货币联盟和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如今,欧盟经济合作已经达到第五个阶段,为最高层次。中国-东盟自贸区正按照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投资三个步骤向前稳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为何成为极富活力的贸易合作方式?事实上,区域经济一体化所创造的贸易转移与溢出效应、生产转移与投资转移效应、福利效应等将大大促进区域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各成员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使集团内部区位更具竞争力。

中国-东盟自贸区是当前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人口最多的地区。中国与东盟从1991年建立对话关系至今的18年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即1991~1996年建立全面对话框架、1997~2002年走向睦邻互信,2003~今年确立战略伙伴关系。2000~2008年间,中国东盟贸易增长迅速,东盟和中国双边贸易以26.7%的年增长率增长,其增长速度快于中国和东盟各自的总体对外贸易的增长速度。2008年,虽然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但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达2311.2亿美元,同比增长13.9%,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的地位。预计到2010年,中国-东盟自贸区有望在进出口总额上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到2020年,在GDP总量上超过欧盟自由贸易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和北美、欧盟自由贸易区一道成为全球三大贸易支柱。

中国-东盟合作潜力巨大,无论是在产业,投资还是货币金融合作方面都有着非常大的发展空间。

产业合作中国与东盟各方的工业化水平、产业结构及资源禀赋等存在差异,可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形成不同的产业协作层面。按照人均GDP、科技发展状况,工业化水平和贸易模式,中国-东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属于高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新加坡,文莱,具有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优势第二层次是马来西亚,属于中上等收入水平,具有中等技术及资金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第三层次是中国和东盟的泰国,菲律宾,印尼,属于中下等收入层次,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第四层次是东盟北部的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属于低收入国家和地区,具有廉价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优势。如果能够实现贸易自由化和经济一体化,其市场规模将在世界上各个区域性经济组织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正逐渐形成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相交织的分工体系,从而形成与发达国家间的有力制衡。

投资合作自2002年11月正式启动建立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以来,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步伐加快,中国与东盟相互投资不断扩大。截至2008年底,东盟国家对华实际投资520亿美元,占中国吸引外资总额的6%。2008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增速大大加快,同比增长125%,已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把东盟国家作为其海外拓展战略的目的地,与东盟国家签订承包劳务合同总金额571.7亿美元,完成营业额338.3亿美元:同时,中国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对东盟的投资也出现快速增长态势。2008年,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达21.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25%。今明两年,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自由贸易区规定的降税模式,2007年1月1日起,中国对东盟的平均关税已降到5.8%;今年1月1日,又进一步降到2.4%。到2010年,中国自东盟进口的产品中,将有93%的产品实行零关税。而随着《投资协议》的签署和实施,一体化的实现和贸易,投资壁垒的降低,产业转移的障碍将大大减少,必然能吸引大量资本向区内转移。自贸区大规模的FDI和迅速增长的地区内贸易促使各国和地区产业结构呈现系统性改变,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相互投资和经贸合作必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货币金融合作具体而言,自贸区内的货币和金融战略应该包括四个方面。首先,推动扩大与东盟十国进行双边货币互换的规模。目前,中国在该地区只与马来西亚和印尼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而且规模也不大。中国应该积极推动与更多东盟国家签署更大规模的货币互换协议,并努力在近几年内将双边机制扩大为区域多边机制,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区内货币互换框架。其次,推动人民币在自贸区内部结算规模的扩大。东盟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也是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的境外区域之一。2008年,双方贸易额达到2311.2亿美元。这个金额如果以人民币结算,超过1万亿的规模,对于国内外金融机构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富矿”,同时也可以改善该地区对美元的过度依赖。再次,推动建立与东盟国家的汇率协商及联动机制,降低美元汇率波动的负面影响,鼓励一些国家实行与人民币挂钩的汇率机制;最后,在《清迈协议》基础上积极促进区域金融合作,建立机构化的区域危机救助机制,培育包括亚洲货币市场基金外汇储备基金在内的区域金融市场,为推动由“10+3”成员国13种货币组成货币联盟和亚洲汇率联动机制做好制度性准备。

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

篇2

1、要重视科技发展,重视国际经济合作,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

2、坚持改革开放,抓住机遇,促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3、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新格局。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健全贸易摩擦解决机制,加快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进程;倡导多边自由贸易机制,扩大自由贸易“朋友圈”,主动分享发展机遇和经验,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引领我国对外开放领域

深刻变革的科学理念

开放发展是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发展大势的先进理念。从国际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肩负更多的国际责任和期待。同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的新角色相比,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总体不够高的矛盾非常突出。从国内看,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用好内涵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用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开放发展理念所倡导的对外开放,不是对过去做法的简单重复,而是要以新思路、新举措发展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既立足国内,充分发挥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与世界各国互利共赢、共享发展成果。

开放发展是深化认识发展规律的科学理念。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这一发展规律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表现得尤为明显。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我国顺利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大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的飞跃。只有打开国门搞建设,把一国发展置于广阔的国际空间来谋划,才能获得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资源、市场、人才乃至机遇和理念,才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创造更多社会财富。开放发展理念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抓住经济全球化时展的关键,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

开放发展理念引领对外开放领域深刻变革。开放发展理念,赋予开放发展以富有当今时代特色、顺应世界发展潮流、符合我国发展要求的深刻内涵,必将引发对外开放领域的深刻变革。开放发展带动创新、推动改革、促进发展,是其他四大发展的重要支撑,是联通国内国际的纽带桥梁,是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动力源和试验场。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我国对外开放必将实现质的提升,迈出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的新步伐。开放发展是观念、是体制、是格局,不仅将引领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深刻变革,也将推动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事业。

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

全方位升级开放型经济

开放发展理念,核心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目标是提高对外开放质量、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开放发展理念包含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公平开放、全面开放、共赢开放等重要思想,将全方位升级我国开放型经济。

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坚持主动开放,就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把既符合我国利益又能促进共同发展作为处理与各国经贸关系的基本准则;以开放促改革,健全有利于合作共赢并同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适应的体制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努力实现对外开放与维护经济安全的有机统一,在扩大开放中动态地谋求更高层次的总体安全。

双向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在引进来方面,适应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力提高引资的质量,注重吸收国际投资搭载的技术创新能力、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素质人才。在走出去方面,适应我国对外开放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投资大国以及市场、能源资源、投资“三头”对外深度融合的新局面,支持我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推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推进双向开放,要求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公平开放要求改变过去依靠土地、税收等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做法,通过加强法治建设,为外资企业提供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实现各类企业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推进公平开放,表明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必将进一步增强外资企业长期在华发展的信心。

全面开放,全面布局开放举措、开放内容、开放空间,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开放体现在开放举措上,就是坚持自主开放与对等开放,加强走出去战略谋划,统筹多双边和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体现在开放内容上,就是进一步放开一般制造业,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扩大金融业双向开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体现在开放空间上,就是改变我国对外开放东快西慢、沿海强内陆弱的区域格局,逐步形成沿海内陆沿边分工协作、互动发展的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推进全面开放,要求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

共赢开放,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共赢开放反对保护主义,主张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和加强多边贸易体制,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充足空间;主张区域自由贸易安排对多边贸易体制形成有益补充,而不是造成新的障碍或藩篱,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以开放发展为各国创造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促进形成各国增长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合作共赢新格局。推进共赢开放,要求发展全方位、多层次国际合作,扩大同各国各地区的利益汇合,实现互利共赢。

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推动

互利共赢的国际发展合作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弘扬开放包容、互学互鉴的精神,坚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标,奉行以人为本、造福于民的宗旨,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推进同相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积极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广泛开展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环保等领域合作,共建开放多元共赢的金融合作平台,为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给沿线各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应进一步加大制度改革力度,在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上迈出新步伐。建立贸易便利化体制机制,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提高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质量,在更大范围推广复制;创新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等等。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合作共赢的人文环境、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快形成有利于培育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制度安排。

形成对外开放战略新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双向投资布局,是形成对外开放战略新布局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应贯彻开放型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的思路,支持沿海地区全面参与全球经济合作和竞争,加快内陆沿边地区开放步伐,形成各有侧重的对外开放基地。完善对外贸易布局,应加快对外贸易优化升级,推动外贸由大进大出向优质优价、优进优出转变,着力建设贸易强国。完善双向投资布局,应在大力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技术的同时,支持我国企业扩大对外投资,积极搭建金融服务平台,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同时,注重深化内地和港澳、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

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中国将继续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完善,积极承担与自身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努力使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的意愿和利益。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国际协调,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促进形成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

开放发展的具体部署

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

篇4

关键词:区域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分析

在国际分工中,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发展的基础,正是在国际分工的格局下,国际贸易实现了长久可持续发展,同时国际贸易发展过程中,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也成为了其量大趋势。面对这世界经济进入了即时强关联阶段,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对世界经济格局带来了显著的本质性的变化。虽然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在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从总体来看,两者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利大于弊,对当今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促使区域政治联盟成立的可能。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定义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经济贸易开始全面发展,全球贸易经济和金融投资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中相互依赖性也逐步提高,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越来越频繁,经济合作的次数也逐步增多,进一步推动了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其中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

所谓的经济全球化,就是指由多个国家及地区经济团体为主体,在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制定有利于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经济贸易协议,加强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贸易往来,从而加强其贸易沟通与合作,促进其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带动整体世界性的贸易进步,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新的世界性贸易组织,更是一个完善的经济体系。虽然目前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但是仍就有其弊端所在,引起了社会各界学者们的广泛争议,特别是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利益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的形成更多的是有利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发达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态势,加强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从而提高了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并没有真正的帮助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这一问题也是经济全球化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所谓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指的是由同一地理区域的国家由中央政府出面签署一份平等的自由贸易协议,实现区域间的经济一体化形式,从而加强对内之间的贸易合作和沟通,增强合作国家间的贸易竞争力,从而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的经济地位。区域经济一体化也是所有缔结国共同组成的区域经济贸易组织。如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较为著名的是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等等,对国际贸易中都是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

当今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来看,虽然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客观冲突,但从大的方向上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是一种互相补充、互相制约、又互相促进的关系。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国际经济的发展中,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向全球化的阶梯或发展阶段,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系列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过程,它不仅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并且也是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为全球经济发展方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并促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从而实现全球资源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同样促进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各个国家的经济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更为激烈,为了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必须要实施经济一体化的措施,加强与区域经济合作,吸引跨国投资能力,从而保持区域内的经济实力得以提高,提高国际贸易市场的竞争力。

三、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1.区域经济一体化将走向经济全球化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将会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更是当前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趋势。经济全球化使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单个国家的经济实力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相对是较弱的,面对激烈的国际贸易市场环境,必然会对单个国家的经济贸易发展带来阻碍,影响着单一国家的国际经济竞争力。为此,要加强区域合作和多边合作,凝聚更多的经济竞争力,通过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实现规模经济、提高经济效率和增强产品竞争力。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区域经济合作组织都是加强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从而利用国际分工,为本国的发展谋得了更大的利益,诸如这类的区域经济组织在未来发展中还会增多,经过区域各个合作国之间的联系,加速资本的互相渗透,必然会带动合作国之间的经济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

2.经济全球化加强,使区域经济发展方式呈现多样性

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是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单一国家与临近一个国家或者是多个国家进行合作,利用彼此之间的经济优势,加强经济联系和沟通,弥补其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之处,扬长避短使合作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效率提高。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跨地区和重叠性的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和加速向外扩展,这种多样性的合作方式更好的突破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地域限制,也更加提高了经济发展中所需的互补性,带动利益相同的国家合作,实现资本、技术、人才的资源互补,从而提高了区域经济的新的发展,更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繁荣稳定,还能有效的防止地区性经济危机演变为全球经济动荡,跨地区和重叠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为抵抗经济危机提供了更多的保障。

3.两者的发展对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力加大

二战使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受到极大的创伤,经济发展中形成了美国垄断扩张的格局,美国成为了世界经济唯一超级大国。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欧很多国家为了更好的维护自身的利益,加强了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形成了欧共体经济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国经济地位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美国为了抵抗欧共体的经济竞争,连同临近的加拿大、墨西哥,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建立自由贸易区,并由此开创了打破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组建区域经济组织的先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发展使经济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产生更多新的经济格局,最终形成竞争与合作的新格局。

四、结语

通过以上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分析,可见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世界经济仍将继续向全球化、区域化方向发展,通过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增多,使世界各国利用自身的优势发展经济,大大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效率,并向经济全球化方向发展。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加快了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盟,同时还改变了政治经济的格局变化,其发展的趋势正是向经济彻底全球化进程过渡。现今是全球化与区域化两相交织的发展时代,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更是未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章丽娥: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关系的影响[J];时代金融;2011;(15):12-13.

[2]陈森浩: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及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1;(02):23-24.

[3]耿国祥 王 娜:如何理解经济全球化[J];法制与社会;2011;(25):19-20.

[4]张 塞: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由进程[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44-45.

篇5

一、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

(一)基本内涵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核心是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宁可主动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也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长远发展问题,把提高增长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发展体制转变。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二是经济发展动力转变。把改革的红利、内需的潜力、开放的推力、区域的合力等因素叠加起来,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三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改变经济发展对素驱动、投资驱动的过度依赖,转向依靠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四是经济发展目标转变。放弃唯GDP论,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保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保障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二)主要特征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特点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高速增长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常态。由于我国经济基数的增大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增长速度将适度回落,这也是经济达到中等收入之后的普遍规律。二是转型升级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主旋律。以要素驱动为主的传统发展方式已经走到了尽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成为大势所趋。三是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特点。宏观经济管理将实施“底线”调控,着力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前瞻性和协调性,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四是扩大同各方利益汇合点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助推器。将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扩大同各方的利益汇合点,为经济发展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形势

(一)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

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在不断发酵,在复杂多变、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形势下,经济低迷和转型调整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世界经济的新常态。发达国家致力于改变借贷消费的模式,吸引制造业回流,扩大实体经济比重。新兴经济体则致力于扩大国内需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努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二)以贸易和投资安排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正加速形成

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加剧了多边贸易体制建设的难度,加速了以区域贸易和投资安排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近年来,双边和多边的自由贸易和投资协定持续增加,美国正在努力推进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协议(TTIP),中国也在积极推动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亚太自贸区(FTAAP)。以贸易和投资安排为主要形式的区域经济合作新格局正在形成,必将对全球现有的贸易和投资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孕育兴起

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事实让人们开始感受到全球范围内一场技术大变革正处在孕育期,很有可能引发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指出:第三次工业革命将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前两次工业革命的经验表明,工业革命决定经济发展的未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使全球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引领全球产业分工新布局,催生世界经济新格局。

(四)服务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当前,服务业已居世界经济主导地位,服务业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到70%左右,其中,高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为75%左右,低收入国家服务业比重达到50%。相比制造业,服务业具有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就业容量大等优势,其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以及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2013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6%,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三、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面临的新问题

(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

2012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60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经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目前,经济增长减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经济发展方式不适应、贫富差距拉大、就业压力上升、腐败现象蔓延等其他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出现过的问题,在我国也相当程度地存在。这些问题如果解决不好,不但关系到政府的公信力,也会给社会稳定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二)经济转型升级的动力基础薄弱

当前,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大量消耗资源能源、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和大规模投资等推动我国经济实现高速增长的传统动力已无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发展。同时,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的新动力依然薄弱。一方面,国内消费需求增长乏力,2013年,我国最终消费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为50%,而高收入国家一般在70%左右。另一方面,经济升级的创新动力不足,我国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企业转型升级困难。

(三)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我国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的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尤为突出,行业利润大幅下滑,企业经营普遍困难。同时,这些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仍有一批在建、拟建项目,产能过剩呈加剧之势。产能严重过剩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诸多问题的根源。

(四)局部金融风险增大

当前我国金融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流动性总量过剩而结构失衡,大量信贷在金融体系内空转,金融没有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同时,地方债务潜在风险增加,截止2013年6月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6988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29256亿元,可能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6504亿元。此外,国内影子银行快速发展,其背后的潜在问题可能波及金融机构,进而影响金融系统的稳定。

(五)房地产市场风险不断累积

从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收入等指标来看,我国的房价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在全世界都算比较高的。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已经普遍在25倍以上,部分城市房产的售价与月租价之比偏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显示,世界上十大贵的让人难以承受的房地产市场,有七个都是中国的城市――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天津、广州和重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9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与8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新建商品住宅(不含保障性住房)价格下降的城市有69个,持平的城市有1个,与2013年9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58个,持平的城市有2个,上涨的城市有10个。

(六)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协调

当前,一些生态环境承载力较高的地区,要素聚集度不高,经济活动不够活跃;一些生态环境承载力弱的地区,却过度开发,超出了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不协调既造成了资源和要素配置效率的损失,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等问题,甚至出现了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和商务运行成本过高等“区域病”或“城市病”,资源被大量浪费或被低效率使用,造成了生产力布局和各地生态环境承载力不协调。

(七)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贸易规模的逐渐扩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加大。2013 年以来人民币汇率呈快速上升趋势,2014 年10月23日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上升到6.1195,再次创下自3月7日以来的7个多月新高。同时,由于美元的短期调整而出现阶段性加速升值,人民币的升值趋势仍会继续。2005 年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来至2014年6 月,人民币名义有效汇率升值28.33%,实际有效汇率升值36.51%。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将给中国经济带来诸多不利影响,挤压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加大国内就业压力,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增加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四、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战略选择

(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要加快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把政府职能转变作为深化改革、创造制度红利的突破口,加快推进财税、金融体制以及一切有助于实现消费持续稳定增长的各项体制改革,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制度红利。

(二)激发有效需求和供给,进一步释放内需潜力

要从三个层次激发有效需求和供给:一是大力发展就业岗位创造能力强的服务业,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增加就业,提高居民收入,使居民有能力消费。二是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占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大力推进住房、医疗、养老等福利保障制度改革,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使居民敢于消费。三是运用供给经济学的思路,推进技术进步,开发各种新产品和新服务,为消费者提供丰富多彩的可选择的消费品,扩大消费者的选择范围。

(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驱动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形成一批通过竞争成长起来的创新型行业领军企业,发挥其重大技术研发、技术集成、推进产业化的优势。发展风险投资、信息服务、技术交易、人才服务、并购融资等创新服务业,支持小微企业创新活动。改革以项目直接拨款为主的科技经费支持方式,建立以基金等金融手段支持研发和产业化的财政支持机制,加大普惠性政策支持的力度,减少对企业点对点的资金支持。充分发挥人才在创新中“第一资源”的作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方式。

(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创造更加稳定的市场环境

牢牢把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一基本方向,进一步用好增量、盘活存量,避免资金在金融系统“空转”。与此同时,大力鼓励和激活民间投资。把民间资本引导到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上来。货币政策在保持稳健基调的同时,适时适度预调微调,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保持市场流动性相对宽松的局面,促使货币市场利率水平回到较为平稳和合理的状态。研究治理影子银行,对影子银行分类处理、疏堵结合,在发展中进行规范,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五)加快推进保障体系和供应体系建设,化解房地产市场风险

深入研究住房建设的规律性问题,加强顶层设计,着力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注重发挥政策的扶持、导向、带动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调节人民群众住房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建立健全经济、适用、环保、节约资源、安全的住房标准体系。总结上海和重庆试点房产税的经验,加快房产税立法,适时扩大房产税征收范围,抑制房地产市场投机行为。推动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进入市场,逐渐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城乡建设用地市场体系。

(六)建立长效机制,加快化解过剩产能

坚决控制增量、优化存量,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强化产能盲目扩张的控制机制,建立淘汰落后产能的引导机制,完善开拓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扶持机制,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以市场为主导的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遏制产能过剩矛盾进一步加剧。理顺资源、要素价格的市场形成机制,完善差别化价格政策,提高产业准入的能耗、物耗、水耗和生态环保标准,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七)完善开放型经济体系,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抓住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战略机遇期,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扩大内陆沿边开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推动建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和亚太自贸区,不断扩大同各方的利益汇合点。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

(八)完善区域合作机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篇6

关键词 国有经济 企业调整 管理体制 改革 竞争力

引言 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十六大以来十年探索、十年转型、十年发展,中国经济做到了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发展相互依存,相互协调,谋求双肩,在经济技术上的合作日益加深,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在国际经济风险动荡中站稳了脚跟,2010年中国GDP比上年增长10. 3%,居世界第二位,中国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一位,加入世贸组织十年,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比重从4.3%提高到10.4%,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中国经济的增长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入世十年来,中国履行对世贸组织的承诺,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进一步降低关税,削减非关税措施,全面放开外贸经营权,进一步扩大服务市场开放和营造更为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加强国际分工与合作,推动了国际经济、贸易、金融体制的发展,对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充分的认识国有经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地位和作用,大力的发展国有经济,国有经济的主要组织形式是国有企业,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充分发挥国有企业的模范带头作用,充分的利用国家给予的经济力量,优惠水平,集中我们的优势力量在很多的领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些更是超越了发达国家,并且我们也注重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发展,有意识的来培植国际性的跨国公司,增加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另外,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目光不仅停留在国有经济的发展上,而是利用利用国有企业的优势地位来拉动民营经济的发展,进而带动国家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过去的十年里国有经济的支撑作用被充分额发挥了出来,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民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同时民营经济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哺了国有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国进民进的优良格局。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我们一直注重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图来充分的发挥国有企业在国有经济,和国家经济中的带头作用,在我国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逐步的实现对国有企业的改革,这样才能充分的保证国有企业的生机和活力,事实证明我国的国有企业在过去的十年里经受住了考验,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例如,我们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汶川大地震,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都被摧毁,这个时候国有企业在赈灾,救灾方面的作用迅速的表现出来,充分的发挥了骨干的作用。

我们一直非常注重改革,改革的方法是集中优势,减少数量,但是仍然要增强国有经济的保障、支撑和促进作用,在过去的十年里我们也是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有经济的范围减少了,特别是对于那些非国有经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区域,引领非国有经济参与改革,并在改革后分享收益,但是国有经济对国家经济发展的控制力并没有减弱,而是得到了关键领域的加强,在关键领域,国有经济的龙头作用更是得到了很好的诠释,通过不断的凝聚,国有企业的竞争力更是大大加强,另外还向民营经济进行投资,在个别的领域实现控制力的加强,使国有经济和非国有制经济都有了各自发展的空间,并且形成了良好的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新格局,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各种经济成分协调发展的格局优势开始显现了出来。

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进一步的完善,在我们进行国有企业的改革中,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是一个中心的问题,国有资产具有公共性,这就导致了改革的难度,但是我国自主探索,结合实际的思考出了很多优秀的方法,实现的顺利的改革,在此过程中,我们完善了国有资本的公共管理职能,逐步的建立起同意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以此为基础,逐步的对国有资本的战略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

国有资本的运营机构得到了建立和完善,我们在中央和地方都设立了国有资本的运营机构,来发挥两中积极性,投资建立各地的投资公司来实现资金的有效利用,这个公司更加的应该发挥其社会的作用,同时承担独立的经济责任。

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式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改变了过去国有企业大而不强的局面,逐步建立大而强的国有企业新局面。

首先,产业布局想高端产业链发展,实现了战略转型,国有企业运用其独特的地位,获取价值竞争的优势,并且以此为基础带动了产品从结构到生产的工艺水平的升级,并且租金供应链和销售企业的获利能力增强,从而改变国退民进的效应,并且充分利用了我国在地域上的资源和要素优势,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加协调,减少收入差距。

其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的加强,对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资金的投入量不断的加强,在很多特别的领域打破了国际垄断企业的限制,培养出来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

再次,国有企业的经营能力和水平不断的提升,企业更加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培养,更加注重利用信息化技术来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水平,吸引了很多的国际经验提升各自企业的运营效率,很多的企业设立了风险管理部门,来对自身的风险来进行管控,增强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

最后,企业绿色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加强,对于在一些例如,能源、化工、钢铁等高效能、高污染的行业,国有企业不断的探索新的路子,逐步的实现节能减排,转变自身的发展方式。

参考文献

Dominick Salvatore:《国际经济学(第五版)》 ,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林毅夫、蔡舫、李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王梦奎:《中国经济的阶段性变化、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中国发展研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报告选》2002年版。

篇7

七国集团前不久在华盛顿达成共识,将在即将召开的二十国集团(七国加部分新兴经济国家)会议上压中国人民币升值。这是让中国来承担美元骤跌给世界经济所带来的压力。这是一个不高明的招数,中国不具备这样的实力,正在进行改革的金融体制也承受不了这样的压力。实际上也不公平,最近美元暴跌是因为美国次级贷款利率出了问题,相比之下,欧元汇率上扬,对欧元造成巨大压力。美国监管制度出问题,不从自身找原因,而去转移视线,压中国开放货币市场,这实在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虽然中国经济保持着强劲增长势头,但毕竟是个发展中的经济,结构极不合理,金融监管体制尚不健全,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监管体制的改革。改革的成功对全球经济都是福。但改革的成功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美国次级贷款泡沫恰恰说明良好的监管制度的重要性,中国不能在监管制度尚不完备的情况下仓促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大幅升值可能使大量游资蜂拥而至,使控制增长速度的努力成为泡影。

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是中国的既定方针,中国已经在为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做出重大贡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驻华代表9月1日在中国国际资本论坛上说,今年中国将对全球GDP增长贡献11个百分点。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四个新兴经济体总共将贡献32.5个百分点。换句话说,只要新兴经济继续保持增长势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放缓不会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全球经济的多极化是非常健康的现象。因此七国集团应该把中国经济增长看成对世界经济的推动力,而不是威胁。七国集团集体施压多少带有对抗的性质,于事无补,反而妨碍坦诚的政策对话,也未必符合七国集团所有成员的利益。

历史经验证明,一个建立在市场经济基础上的,稳定的货币金融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资本市场的完全开放必须稳妥地进行,其实一些发达国家如法国,意大利,它们的资本账户是上世纪90年代才开放的。中国目前进行的金融货币制度的改革正是在为最终实现资本账户的完全开放创造条件。

篇8

>> 浅析在“一带一路”战略中 “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贸易前景浅析 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跨境电商发展 浅析“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自贸试验区 浅析“一带一路”的海外发展与马歇尔计划对比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口市会展业发展浅析 “一带一路”下跨境电子商务经济合作模式浅析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中民族文化互通研究 浅析河南在“一带一路”中的发展机遇 浅析“一带一路”建设及其对中阿经济贸易影响 浅析“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浅析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甘肃省外资利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析西部地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建设与发展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问题 浅析“一带一路”战略下石油装备的产业升级与出口贸易研究 浅析“一带一路”建设中瑞丽开发开放试验区产业发展的风险 “一带一路”引领世界新趋势 “一带一路”战略发展问题浅析 “一带一路”倡议符合当前趋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李莉文.世界经济新格局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特征、风险及应对[J].国际论坛,2017(1):60-65.

[4]张金杰.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特征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6(9):61-67.

[5]孙文婧.2016中国对欧美直接投资942亿美元,创历史新高[EB/OL].[2017-02-08]..

[6]张娟.政府在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的作用分析:基于“一带一路”的视角[J].国际贸易, 2017(2):49-52.

篇9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

后金融危机时代(Post Financial Crisis Era)即随着金融危机的缓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在充满变数的后危机时代,中国的经济态势、国际立场、资源禀赋和市场潜力都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面对变化和机遇,中国企业既需要拿捏斟酌,也需要开拓革新。本文拟基于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总趋势,分析中国企业面临的新格局和新机遇,探讨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定位、经营业绩的特点及经营业绩评价的主要内容,期望对中国企业顺势而行,恰当运用业绩评价理论与方法,寻找针对性的策略,从而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后金融危机时代是一种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一是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二是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新兴经济体将更重视彼此市场,开展更紧密的合作;三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回归实体经济,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四是危机加剧了人们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欲望,低碳经济正成为发达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环保和低碳会给每个行业和企业都带来改变,企业要适应这种趋势;五是西方大国与新兴经济体经济权重此消彼长,国际经济合作和保护主义呈现新态势;六是国际金融体系变革成为不容回避的话题;七是支撑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因素发生了重大变化;八是中国企业将以此次危机为转折点,逐步走向国际化。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30年后需要“走出去”。另一方面,这次危机创造了调整机遇,产生了并购的机会。中国的金融实力相对提高,购买能力提高,出现了“走出去”的良好机遇。……对于中国而言,这些新变化、新格局意味着新的挑战,同时也蕴含着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

(一)伴随西方经济企稳回暖,中国出口环境今后会有所好转,因此,中国企业当前应努力改善产品结构和质量,以更好地利用下一轮经济扩张周期。在现有国际分工格局尚未根本改变的情况下,中国出口今后一段时期仍具有比较优势和增长潜力。危机过后,中国外贸企业应抓住机遇,适时走出去,提升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和定价权,为可能发生的变化做好准备。

(二)来自中国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产品发起88起“贸易救济调查”,涉及金额102亿美元。今后保护主义与反保护主义可能会成为中外经贸关系的常态,中国必须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应对。加强对外经贸合作,有效促进海外市场多元化和合作方式多样化,是中国突破保护主义“围城”的有效途径。

(三)美日等西方国家已把发展低碳经济列为应对危机的途径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西方舆论对中国“减排责任”的空前关注表明,西方或许试图借低碳经济等环保议题向中国施压。因此,中国除要应对“两反两保”调查等现实挑战外,还不应忽视“绿色保护主义”的潜在威胁。

(四)危机中国际金融体系弊端充分暴露。随着在世界经济中的权重上升,新兴经济体进而在国际金融机构中不断争取更大话语权。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今后应团结其他发展中国家,积极争取与自身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权利。中国既不能过于高估自己的实力与作用,也不应置身其外,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参与国际事务,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协同其他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大的话语权”。

业绩评价与各企业自身特有的环境变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地看,业绩评价的演进过程就是企业内外部环境变迁在业绩评价中的具体体现。现实地看,企业要得到持续发展必须具有独特的、不可模仿的竞争优势,不同企业在业绩评价方面应有其自身所特有的特征(周秀霞,2008)。业绩评价本质上是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和方法,企业的任何管理行为都是围绕经营目标展开的。经营环境决定了企业经营目标的定位,而企业的经营目标决定了企业经营业绩的内涵与特、评价的内容及评价体系。根据上述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环境的分析,企业的经营战略目标、经营业绩的特点及评价的内容都应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变。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的定位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所属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实施的“2009・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得知:后危机时代的中国企业经营发展战略为,一是重视企业创新与拓展内需,从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差异化竞争;二是从“个人英雄”时代迈向“企业群英”时代,提升企业经营战略决策水平;三是以内部治理和管理创新为基础,推动企业可持续成长;四是重视环境保护和企业社会责任,把握绿色发展新商机;五是改善国际竞争地位,提升全球竞争能力。

根据企业所面临的后危机时代新的经营环境的特殊性,企业经营战略目标应调整定位为:转战略、调结构、强发展。

首先,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纷纷提出战略转型,重振制造业,巩固实体经济根基。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调整主要集中在一是亚洲生产、美国消费模式的“再平衡”;二是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余培伟,2010)。发达国家实行“再工业化”,主要方向是发展新能源和“低碳产业”。中国企业需要从以生产要素低成本优势为主的低成本、低价格竞争,走向兼顾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产品与技术创新型的差异化竞争。提高企业经营战略决策能力、自主研发能力和融资能力。中国政府在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考核办法,将该减排目标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发展低碳经济要求企业必须有效利用创新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转变为可持续的健康发展的经营战略。

其次,从总体上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逐渐提高,但是在国际分工中仍主要处于生产加工环节和低附加值状态,需要尽快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品牌知名度及附加值,逐步走向产业链的中高端位置,那么调整产业结构,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是必然的选择。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退出高消耗、高排放、低产出及没有发展潜力的夕阳产业,进人低开采、低排放、高产出及成长性较好的新兴行业;二是进行产品结构调整;三是进行生产结构的调整。审时度势,根据企业转型与结构调整的要求,谨慎进行投资或者并购,实现企业成功转型,并为企业发展打下基础。企业应高度重视人才的储备与培养,提升企业经营者的战略思维能力,尤其是对动态复杂环境的把握和洞察力,对行业与竞争趋势的判断力;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用人能力,优化高管团队构成。

最后,面对世界经济复杂的变化,我国走进了“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放眼全球,旧的经济发展格局难以持续,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呼声增大,世界经济治理机制艰难变革;新兴市场国家整体实力上升。如何把握大变局中的大趋势、应对大调整中的大挑战、抓住大变革中的大机遇,谋求企业健康的发展成为站在这个新起点上的很多企业家必须深入思考和着力破解的重大课题。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业绩的特征

企业的经营业绩就是企业在市场交换和竞争中实现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这种价值越大,企业的经营业绩越好;企业对战略经营业绩的追求,也就是对这种价值可持续实现的追求。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经济力量寻求新的平衡,国际分工将面临重新洗牌,危机后企业经营业绩的特征是:一是能否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资本融资能力实现经营战略转型;二是管理业绩评价应该嵌入经营活动之中,实现管理业绩评价与经营业绩评价的有机结合。对经营业绩进行评价时,不仅要评价是否达到经营业绩,还应该评价企业文化是否有助于实现经营业绩目标、决策系统能否为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企业是否按预期经营业绩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三是新时期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除依赖于其直接的经济资源配置外,越来越依赖于人力资源、社会资源、和生态资源的有效配置。注重对知识和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的评价,重视创新业绩的评价,整合绿色绩效评价和关注社会责任业绩的评价都是后危机时代业绩评价内容多维化的体现。

四、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经营业绩评价体系的选择

环境确定性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企业业绩评价的差异。Govindarajan(1984)的研究表明,面临高度环境不确定性的战略经营单位倾向于采用主观性的业绩评价系统,处于高度的外部环境不确定的战略经营单位采用主观的业绩评价系统可以带来更高的业绩。Kaplan和Mackey(1992)发现与经营环境不稳定的企业相比,经营环境稳定的企业更多采用以成本为基础的计量。同样在动态的市场中经营的企业相比,在稳定市场中经营的企业,财务计量的作用更大(Nanni等,1990)。Chen和Morris(1996)的研究也表明,越面临竞争压力的公司越注重非财务指标。

多年来我国企业业绩评价主要采用的是财政部、国家经贸委等于2002年2月颁布的《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此业绩评价体系重点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28项指标构成。2009年颁布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中提出以EVA为主的年度经营业绩考核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2010年1月1日起施行的修订后的《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将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标准分为基本指标与分类指标,并以基本指标为基础内容。基本指标包括利润总额和EVA。修订后的考核办法突出EVA在业绩评价中的作用。以上评价体系的建立没有充分反映后金融危机时代企业的发展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要求。所以,企业业绩评价体系的选择应服务于经营战略目标,结合后危机时代经营业绩的特征,改进传统业绩评价体系,建立基于EVA的经营业绩评价指标,并与管理业绩、创新业绩、低碳业绩、及社会效益业绩等相结合的综合业绩评价体系。

第一,以EVA作为业绩评价体系总的财务指标。其他财务指标的设置可以参考《企业绩效评价操作细则(修订)》提供的各项指标,重点评价企业资本效益状况、资产经营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

第二,后危机时代,企业对国内市场和新兴市场的开拓能力,包括获持续订单的能力应构成企业经营战略转型是否成功的重要内容;投资机会的把握能力不仅仅是指一般投资获利能力,还应包括并购与企业自身结构调整、转型相符合的整合能力。创新与研发能力是现代企业活力的源泉,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来源。企业需要经营理念的创新、管理理念的创新和产品的创新为危机过后强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第三,管理实际上是以经营为核心对企业人、才、物、信息流的管理。管理业绩评价应该嵌入经营活动之中,实现管理业绩评价与经营业绩评价的有机结合。企业是否按预期经营业绩的要求建立相应的管理系统、有的放矢地采取相应的管理手段。采用EVA指标评价时,不仅要评价企业是否达到EVA指标的要求,还要评价企业为完成既EVA指标是否采取了相应的管理措施,以及管理措施的合理有效性,并与激励约束机制的设计相结合。

第四,绿色产品、绿色消费、发展绿色产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是企业取得保持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充分考虑企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建立绿色评价指标,如低碳业绩指标、低碳政策执行指标、新能源技术创新指标等。重视社会绩效的评价,其包括对履行社会责任和效果进行评价。具体地说,就是企业在创造价值,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应承担员工、消费者、社区的社会责任,以信誉度、社会贡献率作为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范翠英,白玉坤.低碳经济下企业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财会研究,2011(2):65-67.

[2]张蕊.金融危机下企业业绩评价的思考[J].会计研究,2009(6):23-27.

篇10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 市场整合 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

关于经济全球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为:“全球化是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济全球化要求各个国家和地区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开放市场。经济全球化进程,伴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出现,同时又推动着世界市场进一步的繁荣和发展。总体而论,市场整合过程,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全过程。一国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以该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融合为基点;一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的地位与影响力,取决于该国在全球市场体系当中的角色与处境。

一、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整合的关联性

1、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整合的内涵分析

作为跨区域的贸易、资本、信息、市场、企业和人口的扩展过程,经济全球化既是各国经济交流进一步加深的过程,也是国际经济关系和行为重新组合并不断系统化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一是商品、资本、技术、人才的国际间流动规模、速度与水平都有所提高,经济活动向能够提供最好条件的国家转移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二是世界市场的扩大、跨国公司的发展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扩张,生产与贸易全球化进程大大加快;三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对世界经济的依赖性不断增强,各国经济政策协调的内容更多、程度更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逐步成为各国的普遍选择;四是国际经济组织日益发展壮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对国际政治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政治、社会文化的全球化趋势也不断加强,各国立足于自身的历史和现实条件,积极探索建立更加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民主政治体制和法治模式。

一般意义上说,世界市场的实质,是关于世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的交易关系的总和。作为反映市场发展变化的系统过程,世界市场整合,包括市场主体多元化、交易对象与交易方式多样化、交易规则制度化。市场主体多元化,是指参与世界市场活动的主体数量、类型日益增加,经济影响力不断增强;交易对象与交易方式多样化,指的是除了传统的商品和服务贸易活动以外,各类经济资源以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衍生品都进入市场交易领域,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交易都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和发展;交易规则制度化则是指世界市场各类交易规范日益完善,有些已经成为国际间经济活动共同的准则,并且经由国际经济组织,开始逐步成为国际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制度性规范。

2、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市场整合之间的内在关联

从产生与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进程与世界市场整合之间的内在关联性表现在:一方面,没有世界市场的发展,就无所谓经济全球化进程,世界市场运行的矛盾问题同样见于经济全球化进程;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推动着世界市场的发展与变迁,赋予世界市场运行诸多新的内容和新的形式,使世界市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更加深远。

首先,从历史的角度看,经济全球化进程发端于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而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又由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发展而呈现出新的形势。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和全球化,实际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了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个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16-18世纪的世界市场上,欧洲殖民主义者主要输出工业制成品,进口农矿产品,导致以欧洲工业生产与亚非拉原料生产为支柱的国际分工体系不断得到巩固。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资本输出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动力,越来越多的国家被纳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摧毁万里长城的不是别的,是资产阶级所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和廉价商品”,伴随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资本和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世界市场对各国各地区的影响日益增强,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民族国家经济运行也呈现出国际化特征。这都成为经济全球化进程产生和发展的动因。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与中断以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20世纪中期逐步形成了第三次。随着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发展,美国、欧洲和日本的跨国公司开始走上国际经济舞台。冷战结束后,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降低了世界市场运行成本,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影响全球合作的政治因素和体制因素逐步得以消除,使得世界市场更加完整和统一,各国国民经济主体能够在相对统一的市场经济规则下进行竞争;跨国公司的战略联盟不断出现,其决策全球化、经营多元化、交易内部化和母国区位分布分散化的趋势,对于世界市场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国际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发展,为世界市场健康运行又提供了规则与制度方面的保证;世界市场规模与影响力都达到了新的高度。

其次,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进程是资本国际化的结果,资本运行过程所固有的诸多外部性的矛盾,使得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同样面临诸多矛盾问题。作为世界经济规则日益趋于统一,各国共同利益日益增多的过程,经济全球化使得任何国家无法回避世界市场的影响。无论在经济全球化问题上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立场有何差异,各国从自身生存与发展考虑,都无法置身于经济全球化趋势之外,更不可能逆潮流而动。以资本国际化为源动力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完全打破了市场的国别界限。在资本自由流动、国际化运营的条件下,一国的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已经没有了清晰的界线。资本国际化,推动着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着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的发展,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世界经济的基本结构和运行机制。在促进各国各地区内部市场融合的同时,经济全球化进程还加深了不同经济制度的较量,使得民族国家的进步、民族利益的调整、民族文化的发展都要置身于全球范围内来统筹安排。作为全球资本的主要所有者,发达国家通过主导资本国际化运营,一方面,左右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当中的利益安排,使得发达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实力、贸易规模和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维护其主动和主导的有利地位,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谋求生存与发展空间的困难进一步增大。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本身还存在着全球化进程加快与风险规避机制尚未形成之间的矛盾。资本国际化推动下的世界市场整合,使得各国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但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经济规则体系却并未相应地形成和发挥应有的作用。基于全球化经济的管理与协调机制的相对薄弱的实际,世界市场在的风险防范能力和安全保障机制方面也都存在严重的不足。

最后,从现实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实际上取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状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签署双边和区域自由贸易协定,参与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构建一体化程度有别、不拘于特定形式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把握世界市场的普遍选择。美国国会于2002年8月通过了《贸易促进授权法案》(TPA),恢复了1994年中断的美国总统与外国签订贸易协定的权力,布什政府据此提出了美国全球贸易战略目标和双边贸易协定、美洲自由贸易区和全球贸易协定的总体架构;欧洲联盟决定2004年之前吸纳波兰等10国加入;拉美各国共同推动区域自由贸易一体化,积极参与签署双边和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亚太地区各国纷纷加快签署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与东盟已经确定在2010年成立自由贸易区,日本、韩国、泰国也都与周边国家洽谈签署自由贸易协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使得世界市场与政治经济格局方面的欧洲、北美和亚太三大板块结构进一步巩固。作为该三大板块结构的现实载体,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已经构成了全球经济区域化的基本框架。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发展,特别是世界市场整合向区域性方向发展,世界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和民族国家综合实力较量,也开始呈现出相互渗透和彼此融合的特征。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其载体的发展水平与未来趋势方面的差异,使得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面临新的不确定性,世界市场力量的整合,也开始呈现出复杂而多样的双边多边互动关系。

二、世界市场整合的国际政治经济效应分析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世界市场的整合过程以国际分工的形成和演进为基础。国际分工体系是要素禀赋结构的体现。一般而论,一国要素禀赋结构由该国的发展水平所决定,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了各国在世界市场运行过程中所得到的利益状况。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及发展方向,取决于世界主要经济力量对比和变化情况,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迁也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影响,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世界市场的主导力量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作用是决定性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对于世界市场整合的影响也是重要和基础性的。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尽管要素的国际流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各国原有要素禀赋结构和要素的供求形势,从而改变要素的价格,但是,要素收入的国际差异却不会因此而改变。21世纪,在由知识经济所决定的国际分工新格局引发的世界市场新一轮整合过程当中,由知识经济所表现出来的要素禀赋差异同样是国家发展水平不同的结果。与此同时,知识经济核心要素的国际差异会由于收益的国际差异而进一步增强:发达国家掌握着知识经济主导性要素的金融要素和信息要素,就能够在金融和信息产业发展方面占据主动地位,从而保持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主导的长期优势;发展中国家由于其要素禀赋结构的弱势地位长期得不到根本性改变,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竞争力都难以与发达国家直接抗衡。从根本上说,发展中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只适合已经成熟甚至落后的产业的发展要求,而先进的、主导生产力发展方向的新兴产业的核心要素依然主要为发达国家所控制。就此而论,世界市场整合过程本身就反映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地位与作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主导与从属的基本经济关系,依然贯穿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

首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市场整合,主要还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基本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展开的,控制与反控制还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关系的基调。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广大发展中国家处于从属和劣势地位。在传统国际分工理论的长期影响下,发达国家的水平分工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间进行垂直分工成为国际分工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发达国家之间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发达国家专业化于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中国家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尽管目前传统国际分工的边界开始弱化,跨国公司取代民族国家成为国际分工的最重要主体,但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当中的不利地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主要属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实行全球化经营,把生产分工深入到价值增殖的各个连接点上,使得国际分工进一步得到深化,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开发利用乃至国民经济发展也将更加失去自主性:跨国公司利用全球规模经济,在多国或多区域的生产营销科研组织活动中实行高度专业化分工,协调形成企业内部一体化国际生产的经营模式;全球化经营,不仅使跨国公司避免了依赖单一或分散的国家资源的限制,而且建立起一种更加高效利用并整合全球生产要素的分工体系;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分散于全球各地的子公司不再是独立运作或者只是与母公司发生联系,而是保持与母公司及其他分公司间高度一体化的关系;跨国公司依据不同区位建立在要素密集度之上的比较优势,将生产活动和其他功能进行更加深刻的专业化分工;每个海外投资企业服务对象不再是分散的独立的海外特点市场,而是整个跨国公司所占有的市场,乃至世界市场;基于跨国公司内部产品、技术、人员在其遍布全球的分公司之间的跨国界流动程度更强,国际分工联系更加紧密的实际,世界各国的生产过程经由跨国公司分支机构活动建立起更加有机的联系,从而成为世界生产体系的实体部分;跨国公司对全球产业部门控制力的增强,使得国际分工超越了产业和国家的边界,转向企业内部。比如,在技术环节、生产环节和营销环节上,跨国公司一般将高附加值的环节留在母国,而将低附加值的环节输出到海外,尤其是输出到发展中国家。这样以来,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附性继续不断增强,世界市场整合以跨国公司为基本主体的事实,更让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就始终处于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的不利地位上。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市场发育不完善、经济结构相对脆弱、资金匮乏、科技落后等不利因素短期内不可能得到化解,发展中国家的国内经济,尤其容易受到资本国际流动造成冲击。总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基本经济关系的控制与反控制的实质,在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中将继续发挥作用。

其次,维护国际金融市场健康运行,是世界市场整合与世界经济稳步发展的内在要求;在资本国际化进程与全球金融市场整合当中扮演什么角色,直接关系到各国各地区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资本市场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多数国家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必要选择。对于发达国家来说,金融全球化有利于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金融资本,从而实现高收益。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是推动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因素。资本市场开放对于一国的金融安全具有多方面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力都还无法与发达国家相提并论,资本国际间流动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安全的冲击相当突出。

作为金融小国,发展中国家国内金融市场规模相对比较小,不可能左右国际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只能被动地接受外来影响。在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国家对汇率、利率的调节权被削弱了,国际投机资本的大量涌入,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诸多消极影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领域的动荡往往能够发生连锁反应。提高资本市场抗冲击能力,不仅是一国国内经济增长的内在要求,而且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在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中,金融市场稳定就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金融全球化过程中,伴随着金融创新产品的不断出现,相应的金融体系风险更加突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所面临的经营性风险、竞争性风险等金融机构风险日益增加,民族金融机构经营环境恶化,市场份额下降,导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金融监管能力受到削弱。由此,国际金融市场与金融体系的平衡受到威胁,国际金融监管更加困难,国际资本市场风险不断积累,增加了国际金融动荡与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金融市场整合,被纳入世界市场整合的过程之中。在资本国际运行和全球金融市场上发挥主导作用的国家和地区,无疑能够在国际金融市场整合过程当中发挥更加积极的,甚至是主导性的作用。相应地,基于资本国际运行和世界金融市场的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也以此为主线。

最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中,基于不同的国内国际市场空间,各国国民经济的基本产业部门面临不同的发展形势;各国为此所进行的调整与改革,对于世界市场上的产业构成与演进,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从经济规模与市场规模的相关性而言,不同国家在国内市场规模方面存在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由传统的以寻求自然资源或廉价劳动力为导向的投资向以寻求知识创新为导向的投资转变,国际直接投资在产业分布和区位选择上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知识密集型产业,诸如制造业中的信息技术产品、生物化工、医药等部门,服务业中的电信、软件开发、金融、保险、管理咨询等,日益成为跨国公司投资的热点;能够提供优秀人才和富有知识创新能力的区域,日益成为跨国公司国际直接投资的首选之地。此外,组建战略联盟成为跨国公司进行国际竞争的新形式,世界市场格局因此发生了重大改变。战略联盟利用其优势地位,为成员企业进入世界市场创造积极条件,实现企业技能和资产互补,使企业能够分摊高昂的新型关键零部件的开发费用,帮助企业制定有利于自己的行业技术标准,实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造成的成本优势、保护无形资产的制度对市场竞争的制约,使得现实经济当中,绝大部分市场为少数几个企业所支配。在高科技领域,世界市场的集中程度日益提高,发达国家在,世界高科技产品的生产与销售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一般说来,任何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和应用,都要以巨大的投资为基础。新技术用于改造传统产业,经济结构升级同样需要大量投资支持。大量投资支持,促进了发达国家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提高。基于经济结构的高级化,发达国家在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过程当中,同样发挥出更加积极的作用。

总之,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对于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经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政治问题尽管还是国家层面上的问题,经济问题却日益开始成为全球层面上的问题。一个国家维护自身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基础性选择,从很大程度上讲,在于确保本国经济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在经济发展方面压倒其他国家。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演化成为发达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围绕经济利益进行战略博弈的过程。

三、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探讨

对外开放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更加密切,彼此已经形成了一种明显的互动关系:一方面,中国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市场与国际资源,加速经济的国际化进程,促进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与推动作用。世界市场整合,不能脱离中国市场这个当今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中国经济发展,也取决于中国拓展国际市场空间的状况,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为此,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必须从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相辅相成、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大循环相协调、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迁当中的处境等诸多角度进行统筹协调。

一方面,中国必须把握住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客观形势,进一步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主动地参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从机遇方面看,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关系到世界市场健康运行的重要力量,世界市场整合不应该,也不可能将中国排除在外。从外贸规模本身来看,中国早已经成为世界市场上的贸易大国。作为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使中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对外贸易总体发展战略,已经使中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吸引外资的经济发展政策,则使得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伴随中国吸收国际资本规模的不断扩大,跨国公司对华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中国国民经济产业部门的升级与世界市场整合的相关性日益增强,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将面临更多的机会:中国有望在已经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业重要基地的基础上,从国际产业转移的接受者逐步成长为世界新技术的策源地。通过这样的过程,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和世界经济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之间的良性互动,更有可能成为现实。从挑战的方面看,伴随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的进一步加大,中国经济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由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和贸易结构方面一直还存在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比较低的问题,进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中国目前还没有进入贸易强国之列。总体上看,中国国际贸易总体格局中,加工贸易占有重要的地位,自主经营和创新能力不足。中国目前整体竞争优势依旧集中在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和中低技术或成熟技术产品或者工序方面,主体技术和加工制造档次还处在低端水平上。与此同时,伴随外资规模的不断扩张,中国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已经开始或多或少地受到外资的影响。外资试图加强对中国经济控制的努力,并未因为中国的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融合而减弱:为了不断强化其技术控制力,维持高进入壁垒,跨国公司通过大量招聘中国的科技人才,并购中国的科研机构,在中国开展研究开发,推出适合中国市场的新产品,以保持其在中国市场的技术优势地位;有些跨国公司还积极利用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矛盾问题,谋取不正当利益;跨国公司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还将努力延续对我不利的局面,即确保绝大多数中国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不具备与之相抗衡的实力。

总之,中国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要积极参与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必须从增强综合国力的高度,扎实推进本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进程,从推出能够在世界市场上生存和发展的经济主体着手,真正发挥出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

另一方面,中国必须从加强国内市场体系建设入手,以完善的国内市场、健康的国民经济发展为基础,驾驭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过程,通过不断增强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当中的影响力,来争取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的有利形势。一般来说,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特别是在世界市场合过程不断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不断变迁的形势下,评价一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依然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诸多角度或指标上展开分析。经济全球化,使得世界市场整合过程,已经成为检验各国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的“试金石”:一国的经济主体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情况、一国在全球贸易格局当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一国在世界市场运行规则和制度方面的“话语权”状况,已经逐步成为评价该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当中地位和影响力的客观指标。

为此,从经济发展战略来看,中国必须进一步加快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改善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接轨的宏观经济环境,实现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良性互动。从对外开放和对外经济贸易发展战略方面看,中国要在进一步探索和实践扩大加工贸易、进入跨国公司经营体系的同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切实做到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要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开展国际投资和跨国经济合作。此外,中国尤其要继续致力于推动建立旨在维护公正与公平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发挥负责任大国的积极作用,努力缩小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合理的经济差距。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导致世界市场开始了系统整合过程,对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已经产生了诸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经济日益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对外开放战略一定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政治战略相辅相成,通过国际政治经济战略和策略的协调,来追求政治经济利益,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

【参考文献】

[1] 季铸:世界经济导论[M].人民出版社,2003.

[2] 王振中:政治经济学研究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 李其庆: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 谢震:经济影响国际关系的探源习惯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5).

[5] 李琮:经济全球化地区化与中国[M].中央党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