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网络建设项目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4: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院网络建设项目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行业发展受益新医改
尚荣医疗提供的医疗专业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医疗专业工程(如手术室、ICU、实验室、化验室、医用气体工程等)的规划设计、装饰施工、器具配置、系统运维等一体化服务。其中,洁净手术部是公司核心业务,其重点组成部分――洁净手术室利用空气洁净技术,能明显降低术后感染率,是手术室消毒灭菌技术的一次重大革新,市场应用前景非常广阔。
尚荣医疗的经营业绩与医院建设发展密切相关。在新医改背景下,国家持续加大对各级医院的投入力度,其中医疗环境的改善是重点。国家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有1.63万家医院建于2000年及其以前。早期医院的手术室存在细菌含量高、控制系统落后等弊病,将迎来新建和改造的高峰,这将推动医疗专业工程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
目前,发达国家的手术室几乎全部为洁净手术室。专家介绍,我国洁净手术室在未来10年将逐步取代现有普通手术室,其平均使用寿命约为10年,这意味着我国超11万间手术室将在未来10年间至少进行一次改建或更新,市场规模在600亿元以上。众多券商都认为,尚荣医疗作为行业龙头,将极大受益行业的繁荣,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站式”服务业内领先
行业资深人士介绍,医疗专业工程具有较高的市场准入门槛,行业内区域性和单一业务企业较多,只有具备“一站式”服务优势的企业才能持续获得市场的认可。
尚荣医疗是少数几家能在全国范围内提供“一站式”服务的供应商之一。公司根据客户需求,为其“量身定制”整体解决方案,实现“交钥匙”工程:“设计+施工+产品+服务”的一站式服务。这种创新服务模式大大减少了医院人力、物力、精力等各项成本的投入,形成了公司与客户双赢的业务系统。
同时,尚荣医疗拥有领先的技术水平,这使其医疗专业工程建设更专业化。公司是国内最早将洁净技术引入医院手术部的企业之一,现已积累了多项专利技术。作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科技成果斐然,智能自控手术室产品荣获国家科技部、商务部、质量监督总局及环保总局颁发的国家重点新产品荣誉。
除了领先的技术水平,尚荣医疗丰富的行业经验,特别是覆盖全国的营销服务网络更赢得良好口碑。如今,尚荣医疗的业务遍布全国各省市,服务过的大型综合医院已近200家,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的客户包括中国人民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北京儿童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辽宁省肿瘤医院、甘肃省人民医院等大型医院。
高毛利率下实现快速扩张
篇2
一、城乡人均医疗资源分配不均使农村广大计生户的生殖健康服务缺乏资金保障,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全面加强基层计划生育服务网络建设,加大对农村群众尤其是农村“两户”生殖健康教育和服务的投入。
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在第二届中国医院院长大会开幕式上说,现在中国医疗资源80%在城市,广大农村仅占20%。在联合国公布的医疗卫生工作公平性排序中,中国位列192个成员国的倒数第四。测算显示,占全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村居民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不足城市居民的三分之一。她指出,政府承担维护公共卫生和公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计划生育县、乡服务站(所)作为为广大农村群众提供生殖健康和避孕节育的服务机构,义不容辞地承担着维护公民健康权益的职责。如何有效解决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公,为广大农村地区90%的人群提供最基本的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确保我省广大农村育龄群众享有计划生育生殖健康优质服务,切实维护公民的健康权益,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破解的难题之一。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日趋完善,服务能力得到提高,科技管理逐步规范,技术服务成效明显,在有效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育龄群众身心健康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基层落实计划生育政策的主力军,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诸如,服务能力较弱。全省40%的县服务站服务能力不足,乡镇服务所54%达不到规范化标准,3/4不能单独开展结扎、皮埋和妇女病普查。技术人员素质较低。具有医学本科学历的仅占1.94%,高级职称技术人员仅103人。从业人员大多为近年医学中专新分配毕业生,未取得执业资格人员占41%。服务机构、设备老化。全省县级服务站需要改、扩建、新建的34个,乡级服务所582个。县站缺少开展服务急需的基本设备,乡所开展育龄妇女生殖健康管理、教育、宣传、妇女病查治等工作缺乏必备设备。技术服务成本高,自主发展能力不足。我省地域辽阔,服务半径大,如玛曲、碌曲、肃南、肃北、阿克塞、敦煌等县、市面积在1~3万平方公里左右,陇南、定西等地山大沟深。据肃南县测算,放一个环仅车辆往返汽油费就需要近200元。宕昌县技术服务人员到有些边远乡、村开展环孕情服务必须背着发电机、b超上门。这些因素造成我省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成本很高,服务站(所)很难良性发展,自主发展能力很弱。
要实现“十一五”期间我省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提出的“群众享有基本的医疗保健服务,出生缺陷发生率逐步降低,婴儿死亡率降到23‰以下,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42/10万以下”、“县级服务站达到国家标准,规范化乡镇服务所达到80%”的目标,我们认为,必须加大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建设的投入。建议实施四个项目:
第一、县、乡(镇)服务站(所)标准化建设项目
该项目直接成本属于一次性固定资产投资,符合成本递减原则。主要是在目前网络已基本形成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建设,一并进行乡镇服务所和婚育学校一体化改造,增加农村公共医疗资源、改善农民生殖保健条件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基础设施条件,有效提高项目区计划生育公共服务边际成本的收益率,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成为农村公共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农村出生缺陷干预项目
此项目含三个子项目,以乡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所为依托,对重点地区以提供免费药物的方式进行干预。甘肃每年出生1.5万缺陷儿,按干预成功率40%测算,每年可少出生6000名“缺陷儿”,减少6000个家庭近2.4万的贫困人口,缓解了给卫生资源带来的压力,有效降低人口出生率、新生儿死亡率,提高人口素质,增加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将使农户享受到更高水平的优质服务。
第三,偏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妇女生殖健康促进项目
充分利用“十五”期间全省普遍开展妇女病普查及所建立的妇女健康档案等资料,在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妇女病高发地区,开展以妇科病普查和宣传教育为主的妇女生殖健康干预项目,提高偏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妇女健康水平和提高节育措施的有效率,减少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改善项目区妇女的健康意识和生育观念。
第四、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技术公共服务项目
依托西北地区人口信息中心(待建)和甘肃省计划生育科研所,建设全省人口计生综合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和居西北地区领先地位的省级计划生育技术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中心(甘肃省生殖保健院);甘肃省计划生育不孕不育/生殖技术服务中心;甘肃省计划生育遗传优生指导中心;甘肃省计划生育避孕药品/药具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技术信息中心;甘肃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学术交流中心(甘肃省性学会);甘肃省计划生育病残儿医学鉴定中心。
二、当前出台的一些政策对控制农村人口有不利影响,建议在新农村建设出台政策中,充分体现农村“两户”的现实利益,实现农村“两户”享受政策的利益最优化。
自二十世纪70年代推行计划生育以来,经过各级党委政府、相关部门、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广大群众的大力支持,我省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全省因实行计划生育少出生955万人,使人均gdp相对提高了1590元,为全省提前4年完成翻两番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压力,人口控制的重要性逐渐被社会各界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普遍接受。但是,当前新农村建设和国家出台的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和社会保障制度中,诸如发改部门的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扶贫部门的整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教育部门的“两免一补”等等,均按人头分配资金(项目),如此累加,必然使人口数量相对较少的计划生育户受助程度降低,政策帮扶力度减弱,现实利益受损。由此将严重挫伤响应国策实行计划生育户的积极性,对控制农村人口数量产生不利影响。针对此,我们提出两方面的建议。
第一,在发改部门以工代赈易地搬迁和扶贫部门整村推进等项目中,进一步加大对农村“两户”的扶持力度。实践证明,以工代赈易地搬迁、整村推进的扶贫措施和配套政策是贫困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最有效形式之一。2005年,在扶贫、发改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全省7万多户农村计生户得到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这对平抑第二次人口出生高峰,有效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引导群众少生快富、转变生育观念起到十分明显的政策引导作用,产生强烈的激励效应。建议一是在整村推进等扶贫项目和配套政策中,能尽可能以家庭为单位实施资金(项目)补助,确保农村“两户”得到扶持;二是充分体现城市和农村计划生育两个利益导向,对农村超生者扶贫部门暂不扶持、民政部门暂不救济、其他部门暂不帮助,对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群众给奖励、给帮扶、给好处。建议在整村推进、以工代赈易地搬迁等扶贫项目中对超生户的扶贫补助资金加以限制,在总资金不增加的基础上,向农村“两户”倾斜。
第二、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和教育部门“两免一补”中,建议对计生“两户”加大扶持力度。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2005年,经过各级共同努力,我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中,为计生户落实资金592.8万元;在国扶县有26万名农村“两户”子女在义务教育阶段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受助群众反响强烈,十分拥护。但是由于按人头实施补助,在同等条件下,未能更好地体现对计生户的优先优惠。建议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地区和人群逐步扩大,农村医疗保障成为普惠性政策的大前提下,由政府出资对农村“两户”自筹资金全免,实施全额资助参保;教育部门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基础上,对农村“两户”全部免除课本费和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费。
三、计划生育特殊困难人群成为农村中的不和谐因素,建议在新农村建设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计生特困家庭的帮扶救助力度。
省委发[2006]2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探索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认真实施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实行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落实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这是省委统揽全局,结合人口计生工作重点和实际作出的科学规划和决策。同时提出,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主要指计划生育家庭中因父母或子女死亡、伤残、手术并发症等原因造成家庭生产、生活特别困难的,在我省有16万户,其中独生子女、二女户家庭因父母、子女死亡、伤残后丧失劳动力的有3515户。这部分为计划生育政策做出贡献的家庭虽然数量不大,但在社会上造成很大负面影响,是导致新农村建设不和谐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关心这部分人群,大力实施“两项工程”,增强新农村建设和谐音。
第一、全面实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工程。对农村“两户”因夫妇本人或子女死亡、病残造成的特殊困难家庭,由省、市、县三级财政按比例负担经费,进行救助。目前的13293户是多年来形成的,按照《甘肃省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办法》规定的标准,一次性解决需要1675.40万元。目前,已经为1万多个家庭每户给予1000元的一次性救助,解决了近900万元,尚需775.4万元。根据调查和测算,今后每年将新增1400户左右,每年还需增加一部分救助金。建议通过政府救助、结对帮助、社会捐助等多种形式予以保障,体现党和政府亲民、务实,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的执政理念,营造实行计划生育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
第二、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程。在近期的工作调研中,我们普遍感到,仅有计生部门的奖励优惠政策不足以帮助农村“两户”困难家庭从根本上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仅仅能做到“雪中送炭”,如果加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措施加以扶持,可谓“锦上添花”,就能彻底帮助一部分家庭从根本上摆脱贫困,逐步减少计生户中的贫困户,进而提高我省农村地区整体扶贫水平。因此我们建议,选择在为国家做出奉献的农村“两户”困难人群中首先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试点工程,逐步为我省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供借鉴。
篇3
【关键词】失地农民 农村低保制度 执行
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对于改善广大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有着重大的基础性作用,是社会主义保障体系的关键一环。但是在农村低保制度执行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如确定失地低保对象难度较大、保障标准较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低保制度的有效执行。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的范围内,失地农民是一群特殊的保障群体,它不同于老、弱、病、残等群体。失地农民作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的特殊产物,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特殊保障内容。研究失地农民这一群体,对于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至关重要,也是保障失地农民群体的合法利益的重要体现。
一、农村低保制度在失地农民群体中执行的现状
(一)云南省剑川县金龙村农民失地的背景
云南省剑川县金龙村地处剑川县行政中心所在地金华镇东边,距县城0.5 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385户,有乡村人口1529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530人。全村耕地面积1511亩,人均耕地0.99亩。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64元。
随着近几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土地被开发和征用,这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的出现。金龙村大量土地的开发和征用主要集中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房建设方面。以下是剑川县自2008年以来主要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剑川县公租房、廉租房、剑川县新县医院,大丽高速支线、剑川啊鹏文化广场、农村信用社综合大楼、剑川县新公安局、新人民检察院、新法院、新森林公安局。据不完全统计,这些基础项目大约占用耕地546亩,占全村耕地面积的36%。
(二)大理州剑川县金龙村农村低保制度在失地农民群体中的执行情况
2007年,云南省政府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立和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开始这一制度在省内的执行。剑川县也在2007年颁布《剑川县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方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剑川县建立并开始实施。
近年来,剑川县金龙村农村低保制度的执行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保障的人数和户数都在不断的增加,保障的覆盖面也在不断的增加。根据实地调查,现有农户385户,有乡村人口1529人。截止2017年,失地户数347户,失地人数768人,失地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90.1%,失地人数占全村总人口的50.2%。数据表明,在剑川县金龙村,绝大多数的农户都在不同程度上失去土地。其中,全村失地农民2015年保障人数423人,保障户数278户;2016年保障人数531人,保障户数302户;2015年保障人数652人,保障户数 330户。到2017年,失地保障户数占失地总户数的95.1%。可以看出,失地农户绝大多数获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对于缓解剑川县金龙村的农村贫困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保障了当地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
二、低保制度在失地农民群体中执行时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实地调研,发现这一制度在失地农民群体中执行时出现诸如确定失地低保对象和低保等级难度较大,保障金标准较低等问题。结合对金龙村村民的实地调查,对低保制度在失地农民群体中执行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做了详细的分析。
(一)确定失地低保对象和低保等级难度大
农村居民的家庭真实收入是确定低保对象和低保等级的最主要标准。但是农村居民的家庭真实收入却难以核定。一方面一些家庭不愿意提供自己家庭的真实收入情况,这使得在申报低保户的过程中造成隐报和瞒报的现象;另一方面,当前复杂多样的就业形式使得农村居民外出务工的收入越来越隐蔽。这使得在确定失地低保户的过程中,难以确定正确的失地低保户对象。
低保对象确定以后,低保对象的低保等级随之也要确定。根据《剑川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的内容,低保等级分为三类,分别是83元/人、120元/人和160元/人。这种有差别的低保金等级,需要针对不同的失地农户的经济条件来确定失地低保户。由于失地农户的家庭经济情况难以调查,造成了低保金类别的难以确定。
(二)低保标准偏低
根据当前大理州剑川县实行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将最低生活保障金分为三个类别:83元/人、120元/人、160元/人。通过对剑川县金龙村失地农民的实地{查,超过七成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保障金标准偏低,不能满足当地居民的最低生活水平,只有将近一成的受访者满意当前的保障金标准。虽然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近几年来一直处于持续增加的趋势,但由于物价持续走高,生活成本不断上升,使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增加的速度慢于物价上升的速度,这体现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增加的速度具有滞后性,它很大程度上满足不了失地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三)低保对象权利意识较薄弱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内容,属于公民的社会、经济、文化权利的内容。在剑川县金华镇金龙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失地农民群体中执行的过程时,基层干部执行政策的素质较低。缺少对低保对象的尊重,将低保制度看做施舍;没有严格按照相关政策执行,随意性较大。低保人员缺乏相应的维权意识,默默忍受基层干部的歧视。在对剑川县金龙村的失地居民进行实地调查的过程中,绝大部分的农村居民不了解自身具有的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权利义务,只有极少数的农村居民很了解自身具有的关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权利义务。
(四)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缺乏动态管理
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最终目的是保障每一位农村居民基本生存条件,这就要求在执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过程中要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动态管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真正使每一位应该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得到保障。在剑川县金龙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失地农民群体中执行时,动态管理相当缺乏,甚至出现了低保户几年不变动的情况。这违背了“应保尽保,应退尽退”的基本原则。在剑川县金龙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相关网络建设几乎是空白的,大多数的失地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信息是通过纸质材料来保管的,并且信息的完整度不高,低保材料也缺乏及时的更新,网上公布的低保信息更是无法查找。这些都使低保制度的执行效率很低,执行的效果都很不好。
三、低保制度在失地农民群体中执行时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身模糊、不全面
低保户的保障范围是不全面的、不明确的,对失地农民群体的规定模糊。根据《剑川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施方案》中可以申请低保户的四种情况来分析,其内容主要针对的对象是老、弱、病、残四个群体,其中缺乏对失地农民群体申请低保的具体规定,这使得失地农民在低保户的评定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法律申请依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本身的模糊和不全面,是难以评定失地低保户和低保等级的主要原因。
(二)财政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来源主要依靠国家财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来源单一,并且国家财政资金对于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支持力度不充分,因此平均到每个低保户上的资金标准就比较低,这就造成了较低的保障标准难以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生活成本需要的情况。另外,失地农民作为农村低保范围的一个特殊群体,处于一个弱势的地位,国家和政府对其缺乏专项的救助,是农村低保金标准较低的另一个原因。
(三)执行人员专业化程度低,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
在对剑川县金龙村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村干部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剑川县金龙村村委会中村干部没有一个是大学生,只有少数几个是高中学历,大多数村干部只有小学和初中文化。大多数人严重缺乏管理能力和制度执行能力,理念落后,对低保户的评定大多是通过往常经验或者是对制度本身的机械执行,并且他们中的多数人没有通过专业的培训和学习,计算机操作能力都十分有限。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
(四)失地农民之间利益取向存在差异
在剑川县金龙村中,失地低保户难以确定,一方面由于失地农户的家庭收支难以确定,另一方面,失地农户不愿意提供自己的真实收入。这些都是由于失地农民之间存在利益取向差异的结果,几乎全部的失地农民认为自己属于农村低保的对象,都应该得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
另外,失地低保户的保障等级难以划分,也是因为失地农民之间的利益取向存在差别造成的,失地低保户的保障第一等级为83元,第三等级160元,两者之间相差近80元,这一较大的差距使得失地低保户保障等级难以划分。
四、解决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执行中问题的对策分析
(一)严格核定失地对象的家庭收支和申报程序
严格核定失地保障对象的收支情况,就是为了保证失地保障对象的真实性,以确定真正应该得到保障的失地农民。在对剑川县金龙村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失地居民不愿意透露自己家庭的真实收入,这导致失地低保户难以确定,也使失地低保户的的救助等级难以确定。因此,各级民政部门要加大政策执行情况检查督办,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失地低保对象的家庭收支评定程序。特别是村委会要发挥了解失地居民的优势,直接到失地居民家中调查和核查,基本符合条件的,提交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评议,并在评议记录上真实记录评议结果。然后再报乡镇政府审核、县民政部门审批。并及时将失地低保对象的保障情况在县、乡、村三级进行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 “错保”现象的发生。
(二)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对剑川县金龙村的实地调查显示,多数失地居民不满意当前的农村低保金标准。当前,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筹集以地方为主,中央财政对财政困难地区给予适当补助。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平均下来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标准就比较低。从调查情况看,县(市)农村低保资金的来源主要是中央和省级财政补助资金,由于担心农村低保资金穿底,采取低标准发放低保金和保人不保户的办法,没有做到应保尽保。中央和省级财政应当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由中央和省级财政全额负担,建立合理的稳定的农村低保资金保证机制,切实发挥农村低保政策的效益。
(三)提高基层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政策执行能力
在对剑川县金华镇金龙村的实地调查发现,基层村干部的综合素质比较低,表现在:他们对政策的理解能力不足导致了对政策的机械执行,计算机知识的匮乏使得工作效率较低,办事往往凭借验严重影响了办事的科学性,管理理念落后,造成了执行政策时的滞后性等等。要提高基层村干部的综合素质,就必须定期对基层村干部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同时,也要对基层村干部的工作效率进行严格考核。最后,选拔计算机基础知识扎实、思想素质优秀的大学生村官到基层村委会任职,参与村委会的日常事务管理,帮助计算机基础薄弱,思想意识落后的基层村干部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政策执行能力。
(四)增强失地农民对农村低保制度的认知
农村居民对于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主要是因为政府的宣传力度不够,还包括政府相关执行人员素质较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执行,离不开政府的重视和相关执行人员对制度的正确宣讲,执行人员通过对制度的宣讲,能让农村居民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一个正确和全面的认识,这样就能减少执行人员工作的障碍,同时也可以增强农村居民自身的权利义务的认识,这样有利于建立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争取广大农村居民的信任和支持。另外,在对剑川县失地农民的实地调查中发现,当地失地农民普遍文化教育水平较低,权利意识淡薄,思想观念落后,要改善这种现状,不仅需要政府及相关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政策宣传和就业培训,失地农民自身也需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权利意识,从而更好的维护自身的权益,从主观上解决失地农民问题。
参考文献:
[1]罗雪.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问题及其对策研究[D] .南京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