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阅读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4 00:16: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阅读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阅读教学

篇1

【关键词】小学 阅读教学 措施

现阶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行与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已经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阅读教学对于小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心理世界,影响着学生对于整篇文章的理解与认知,关乎着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那么现有环境下小学阅读教学的情况到底是如何呢?下面我们将一一分析。

一、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很多老师在阅读教学上仍然以机械的传输知识为核心,重教轻学,一味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学习上处于被动接受的一方,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发展,这是极其不科学的。下面我们就分两点来对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简要的描述。

(一)关于小学生课内阅读的现状

在课内阅读教学中,我们会发现学生、老师之间其实仍然是隔着一座“讲台”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底下看,老师享受绝对的话语权,而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只是依附着老师的授课内容,跟着老师走,缺乏自主思考与探索的能力。可以这么说,学生在对于课文的阅读与理解上面是被老师全程主导,而非引导,机械的问答导致课堂上缺少鲜活的生气,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倾听与对话。

(二)关于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

小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一直是值得关注的话题。根据以往的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课下都会或多或少地阅读课外书,但是由于缺乏老师与家长积极的引导与督促,只有较少一部学生能够从课外阅读中获取到知识、享受到快乐。还有很多学生阅读书籍的质量不是很高,其中漫画的阅读率为最高,缺乏科学选取读物、自主阅读的能力。

二、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效率的措施

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观念,老师与学生应该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共同学习,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自主学习能力。在小学阅读教学上,教师也应该本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探索创新适应教学、适应学生实际阅读的方法,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与参与者。接下来,我们就针对如何提升小学阅读教学效率进行几点分析。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往往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它能够促使孩子积极地、愉快地去探究认知事物,是一种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动机。

由于现阶段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小学生,他们的主要特质就是年纪小、好奇心强,处于比较好动的时期,所以在教学方式上不能笼统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过分重教轻学就会导致孩子的天性遭受打压,创新性思维难以发展,智慧得不到开启。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小组阅读竞赛、电教手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理解能力较高的学生必然拥有好的阅读习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促使学生在一种积极健康的阅读氛围中完成正本读物的阅读。

小学生群体具有特殊性,对他们阅读习惯的培养是最有利也是最难的,有利是因为好习惯的培养越早,收益越多,难是因为学生年纪小,不好管。所以这就要求老师一定要花大力气进行督促管教。首先,要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鼓励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笔随手动,手随心动,用心读书;其次,对于阅读中出现的疑难点要勇于面对,并想办法自主解决。学生一旦从小就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他以后的人生来说都是受益匪浅的,这将会是他们终身拥有的宝贵财富。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老师为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做好本职工作;另一方面,老师要学会与学生打成一片,不要让学生只是在台下仰望着自己,而是平等地与学生们坐在一起,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关心爱护他们。老师和学生不应保持台上与台下、仰望与被仰望的距离,而是平等对待、和谐相处。在这种情况下,就容易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学生们在这种氛围下进行学习有利于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保持愉悦的学习心情。

学生在课堂中畅所欲言,老师在课堂上认真倾听,促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新性完全散发出来,从心底接受与热爱语文阅读。

(四)鼓励学生多积累美文佳句,提升鉴赏能力

首先,老师让学生自行浏览课文,找出里面自己认为是优美的句子;接着,背诵自己先前勾画出的优美句子。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不仅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更容易去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核心要点。

(五)对学生多鼓励,多表扬,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喜悦

适当地表扬与鼓励会给学生们带来学习的信心。老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细心留意每个学生的学习动态,对于有进步的学生要适当地予以表扬与鼓励,让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豪感与快乐感,并将其转化为更强的学习动力。

三、结束语

总之,教无定法,学无止境,阅读教学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老师的不懈努力与学生的不断配合来共同完成。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去,完善阅读教学,体验阅读带来的美妙,提升阅读的兴趣,最终让学生学习乐在其中,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宋玉高. 探讨“审美―品读”式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9) .

篇2

一、多读文章,增加积累和感悟

小学生阅读能力不强的原因主要在于生活阅历浅,知识积累少。我们可以通过定期进行某方面文章阅读与不定期进行经典文章阅读等形式,增加学生的积累和感悟,从而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实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定期的阅读相对容易实现,教学效果也很显著。我们可以利用每天的晨读时间,让学生阅读某方面的文章,比如读一些写人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对这类文章的写法和意义自然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师再加以点拨,就会事半功倍。

不定期的阅读相对而言,效果不一定理想。因为不定期的阅读通常是在课堂上进行的,由于时间原因,无法保证阅读同类文章的数量,也就不能实现量变引起质变的效果,虽然教师会对某篇文章进行专门细致地讲解,但是学生未必能做到举一反三,无法实现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真正提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在要求学生做不定期的阅读时,我通常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比如双休日、寒暑假等,指定一些经典著作或某个范围,进行课外阅读,然后通过讲解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的方式,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从而实现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和兴趣的目的。

二、多听多学,陶冶情操,感悟意境

限于年龄和阅历,小学生对文章的主旨思想的把握难度较大,因此,即使是进行大量的阅读,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毕竟有限。于是,我采用让学生多听故事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难题。通过听故事的方式,比如聆听一些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等,小学生能够通过讲述人的语气,来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感情变化,尤其是对话时的语气,更容易让学生体会不同环境和角色的微妙心理。同时,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明确和加深学生对文章中表达事件、人物的观点和看法的认识,是对高尚品格的肯定与赞赏,还是对不良行为的否定与批评,都可以通过讲述的语气得到体现,让学生一边感悟文章的意境,提升阅读能力,一边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此一来,潜移默化间,“教书”和“育人”这两个在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任务并行不悖地得到解决。

三、加强交流,共同提高

教师的讲解、自身的感悟,再加上聆听的陶冶,三方合力,促进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但是却依然存在一个对目前的教育理念来说,有着严重弊端的问题――思维定式。一提起思维定式,人们都会习惯性地想起解数学应用题时,为了打破思维定式,往往提倡一题多解。其实,思维定式作为一个心理学范畴的概念,指人的一种心理因素,也就是在思考一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或是对一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时,一种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因此,思维定式其实是广泛存在于每个人的日常学习和日常生活中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才会大力提倡创新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在小学生进行阅读时,也会因为思维定式的存在,在阅读某篇文章时出现先入为主的观点。解决这个难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强学生间的交流。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自习课等时间,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通过学生间的交流,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方法就会产生碰撞,当学生遇到自己的方法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就会很自然地想起曾与自己愉快交流,或者是激烈争论的同学提出的方法,小孩子的天性会让他们偷偷地试一试,于是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思维定式就这样被打破了。

篇3

一、阅读能力的体现和阅读的兴趣

阅读教育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老师在授课阅读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最终目的。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兴趣,通过阅读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布卢姆认为:“兴趣的前提特性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变量之一”。所以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有一个兴趣的体现,这也是老师的最终目的的发挥。通常要采用以下几点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的例子说明,来唤起共鸣。

(2)老师和优秀生示范读课文,带入境界。必要时还要插入一些,实例或是一些小的故事情节,让学生融入到里面,以便更好的理解,给阅读产生兴趣。

(3)利用插图,引导兴趣,还可介绍时代背景,结合一些影视来激发阅读兴趣。

二、领读、集体朗读、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

铺陈过后,便正式进入了阅读阶段。想要达到阅读效果和目的,首先应该做

的就是朗读课文。于永正老师说过:“朗读法是教语文的根本之法,也是学语文的根本之法。”由此可见,对文章的朗读,是学习语文的必经途径。

但是由于每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时间十分有限,在这四十分钟里,教师不仅要安排学生进行阅读,还要在阅读之后对文章进行讲解与延伸,所以阅读时间不宜超过20分钟,而朗读的时间则需控制在10分钟之内为宜。这就要求教师要合理的安排好朗读的方法与时间。

对课文的朗读要注重方法,其中可具体分为领读、默读、集体朗读、小组赛读、分角色朗读等。领读有利于正确指导学生对课文中字、句的认知,更有利于节省时间。而小组赛读和分角色朗读则比较容易达到活跃课堂的效果,同时可以激发学生们的竞争意识,使学生更真切的领悟到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更容易进入课文、进入角色,可以更好的达到阅读效果。教师要准确把握朗读的方法,针对不同的课文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而且要注意对时间的把握。

三、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小学阶段的学生性格烂漫,活泼好动,单调的读书方法只能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致,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所以,我们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合理的创设情境,要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积极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开放课题,优化教学模式,让学生来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如故事演讲、课文编唱、角色扮演等。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进行故事演讲,如《乌鸦喝水》《小鱼的梦》等课文,像这样具有很强故事性的课文,我们可以运动故事演讲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不但能让学生理解课文,掌握课堂知识,而且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围绕课文内容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表演,如学习《小山羊和小灰兔》后,我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的“小山羊”和“小灰兔”,这么做不光能让学生融入文中的对话内容,掌握课文中的动词,而且学生在“演戏”和“看戏”中对课文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更能切身体会课文所要反映的“讲信用”这一主旨。

四、在阅读中提出和解决问题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广大教师要根据学生现阶段的认知结构,抓住学生思维活动中的难点,让学生在读中生“疑”,“疑”中得“解”。

例如在阅读《失踪的森林王国》的时候,学生们会在读过之后产生疑问。“为什么新上任的国王会下令摧毁森林呢?森林王国消失之后国王会怎样做呢?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挽回呢?”学生们所遐想的种种问题,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够一边阅读一边思索,只有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开展探究或互相交流解决,才会达到阅读目的。

五、设计好练习和作业

篇4

1.1师本教学。

当前,许多教师依然摆脱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困扰,课堂教学依然以教师为本,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着教师转,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学本末倒置,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缺乏合作学习意识,明知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语言感知,却没有行之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实践。

1.2以讲代学。

课堂阅读教学中依然存在“以讲代学、一讲到底”的教学模式,没有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依然把学生视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发号施令,使学生思维得不到拓展。

1.3课件滥用充场面。

时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尤其是公开课,许多教师都错认为不用课件就不是一堂好课。

2小学语文低段阅读教学方法

在小学低段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不高,但要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学,才能为以后的教学作好铺垫。下面谈一谈我在小学低段阅读教学中的一些方法及体会。

2.1总体感知。

低段语文的阅读教学中应以听、说为主线,在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于图片、简笔画、讲故事、实物、播放录音、多媒体展示等多种手段来引出阅读材料,使学生初步感知、并产生阅读兴趣,为后面的教学作好准备。

2.2简单提问。

由于刚学语文,学生的词汇量不是很多,教师在提问时可以设计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仔细思考、体会。

2.3培养猜测能力。

猜测活动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与所猜的内容存在一定的信息差,利用这种活动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凡是学生可能猜测出的生词尽量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用口语去解释词汇,但不能直接告诉学生,猜测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更有意义,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有关图片、教师的动作等去猜测词汇或文章的内容,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4培养表演能力。

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指导

一 、简介

1.相关概念

语文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类文明的外化形式,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及汉语工具。它既是语言文字规范的实用工具,又是文化艺术,同时也是用来积累和开拓精神财富的一门学问。对于语文的学习,不仅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习兴趣。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从语文教学实践中知道,我国的语文可以分为小学语文、中学语文和大学语文。听说读写是一直贯穿各个阶段的教学基本准则,但不同的阶段对于这四个方面的要求却有不同。小学语文的侧重点是听和读。阅读在小学语文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正确的指导小学生阅读是帮助他们进入课本的重要手段。

所谓阅读,就是把有形的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它是阅读方式的一种,也是小学阶段阅读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但是阅读,并不是单纯的读,阅读也有阅读的技巧。所谓阅读的技巧,正是指阅读者为了准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感情而对有声语言所进行的这种设计和处理。它不仅使语言生动、形象,还使语言具有表现力和音乐性。这就需要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2.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

阅读不仅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智力,让他们得到思想的熏陶,还能帮助情感的传递。《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七条是这样表述的:“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别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恰当地、充分地运用阅读手段,那么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想和陶冶情操。

我国宋代大理学家朱熹就一直很主张阅读。他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且要“逐句玩味”、“反复精详”、“诵之宜舒缓不迫,字字分明。”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深刻领会课文的意义、气韵、节奏上进行阅读,是一种“立体学习”的感觉,会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阅读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器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由此可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阅读指导,是每个语文老师应尽的职责。

二、阅读指导的原则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这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才能更好帮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进而完成对课文的学习。

1.以通篇理解为基础

阅读的先决条件和基础就是需要理解课文。先默读就是先对课文进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课文的中心思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然后再进行阅读,才能读出课文的精髓,读出课文的内在含义。

2.以勤加练习为手段

在学生阅读的时候,会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能帮助学生在事后教师的讲解中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反之,学生自身没有阅读课文,而只是听教师讲解,对于课文的理解就没有这么深刻。而练习就是锻炼阅读最好的方法。教师应该多多鼓励学生勤加练习,这不仅能加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能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鉴赏能力。

3.以读出感情为目标

阅读并不是单纯的把文字转换成声音,而是需要有感情地去阅读。但声情并茂的阅读不是随便就可以读出来的,需要学生对课文有足够的理解,并且心中一定要有一个目标:读出感情。教师就应该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时刻提醒学生以读出感情为目标。

三、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我国小学语文的教学还不是很成熟,不同地方、不同教师有属于自身不同的教学模式,但是他们都没有抓住小学语文的核心――重视阅读这一环节。具体我们可以从下面看出:

1.重视教师能力的考核

很多学校都比较重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考核,而不是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检测。学校纷纷出台推门听课制度、周课评优制度,争相开展公开教学活动、示范观摩活动,虽然教师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但是过度重视可能就会进入“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尴尬境地。

2.以应试教育为主

从我国现在的语文教学来看,更多的是应试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更重视学生阅读写作能力的提升而不是语言发展的其他活动开展,比如:阅读。小学二年级便要求学生写周记写随笔,便指导学生看《西游记》、《红楼梦》,便帮助学生到《未来作家》《少年文艺》等去投稿,这些强加的任务,使学生对阅读与写作产生厌烦的念头。教师忽略了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培养阅读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慢慢提升阅读写作等能力。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指导

阅读在小学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已经有所了解,那么教师到底怎么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阅读进行指导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从语境出发,理解句子意思,带动学生融入角色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之前,需要先激发学生对课本的兴趣,在阅读之前先让学生对课本进行了解,这就是我们平时所指导的预习。小学生由于处在对事物外观的理解上,往往对直观、生动的事物最感兴趣,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多媒体、音乐、图片等来渲染课文情景,激发他们所读的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春晓》一文的教授中,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师可以找一些有关春天景象的图片,同时还可以带一些春天的美丽花朵,将这些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就会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用多种方式激励学生阅读,并留足阅读时间

有些教师虽然也知道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但往往为了讲解课文内容,而将学生阅读时间“挤掉”了。这样的后果,只能是让很多学生虽然当时理解了课文,但课后很快忘记。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没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在学生阅读的时候,会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印象,能帮助学生在事后教师的讲解中对课文的理解更深一层。反之,学生自身没有阅读课文,而只是听教师讲解,对于课文的理解就没有这么深刻。另外,教师应该每周抽出一到两堂课,以游戏或者其他有趣的方式来指导学生阅读,这不仅能加强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还能激发学生课后自觉地练习阅读。例如,一年级下册《看电视》一文的讲授中,可以让学生自己找出文中人物喜好的电视节目,再谈谈自己家庭成员中相同身份的人喜好的电视节目,了解他们的不同,这样,学生们不仅对文本进行了自主阅读,也将文本与生活相联系,增添了阅读的兴趣。

3.加强榜样作用,用范读、领读和引读等多种方法

课文也有难易之分,对于有些较难理解,生词较多的段落,教师应该视情况适当的做范读。教师在阅读课文时,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尤其是在阅读优美的课文时,声情并茂地阅读会将学生带入一个境地,师生情不自禁的共同进入角色。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能让学生学会正确的阅读方法。同时,还要重视教师的领读、引读等方法。在明白了怎么阅读之后,教师还应该及时让学生养成这种阅读的好习惯。小学生刚开始接触语文,接触阅读,这时帮助他们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就是受益终生的。

4.加强对字音字词的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

中华名族的汉字是象形文字,有着较为复杂的结构,且一字多音。所以,在阅读的时候要注意分辨。对于多音字和词不能光看外形,而要结合字意。教师要指导学生养成阅读的好习惯:力求读准每一个字词,这也是为正确地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所以从小培养很重要。例如,课上,可以先让学生起来朗读,检查学生的对字音的自我掌握情况,通过对学生字音的纠正,让学生明白字音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

5.讲究阅读指导技巧,在点评中促进学生阅读

对于课文的理解,是需要知识来累积的;而对于课文的表达,则是需要靠阅读技巧。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投入感情,运用阅读技巧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才能更深层次的表达出课文内在的含义。将阅读形式和课文内容完美结合,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做到自然朴实,以声传情,不可矫揉造作。例如,在《胖乎乎的小手》一文中,可以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大家最喜欢兰兰的这张画着小手的图画,帮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馨和关爱。只有做到理解文本,才能情动于中。

参考文献:

[1]汤质良;小语讲读课文教学概说[J];湖南教育;1980年10期

[2]闫学;“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两极[N];中国教育报;2005年

[3]山西省浑源县永安镇土桥铺学校 张淑琴;语文教学必须加强朗读[N];科学导报;2005年

[4]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陈延军;如何教学生朗读[N];光明日报;2005年

[5]潘艳;朗读中的向日葵效应――小论低年级朗读教学若干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6]罗振娟;电教媒体在诗歌教学中的应用及优势[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潘艳;朗读中的向日葵效应――小论低年级朗读教学若干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5年小学语文优秀论文集[C];2005年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36-02

新课程改革强调,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的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进行培养,为他们以后能独立面对世界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广大教师的重要责任。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主动读书、学会读书,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自主学读”就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积极创造和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下面就从本人的教学实践出发,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自主学读”做一些感悟。

一、以一个目的为要求,让学生掌握读写技能

1.学会阅读方法。当前,小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掌握一些最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比如读写算等,为以后进一步学习知识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只有学会阅读,掌握读写的基本技能,才能够为自身的全面发展做好准备。

2.亲历阅读过程。小学生只有亲历阅读,才能把阅读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掌握,也只有亲历阅读,才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发展思维。语文阅读教学就要以学生的亲身实践和积极参与为主。

3.改革阅读教学。当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当中,各种问题不断出现,比如,在阅读开始时,教师忽略了对阅读进行感知这一过程;在阅读中,教师往往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强加给学生,把自身的阅读过程变成了学生的思想过程;在阅读完成以后,忽视了学生有没有学会这一环节,使得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自主意识受到了限制,学生的个性难以发挥。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经历语文阅读的过程,就必须对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进行改革。

二、以两条规律为基础,顺应学生发展历程

1.遵循主体认识规律。事实上,教学过程就是对事物进行认识的过程。它主要是让广大学生获得对社会现象以及客观规律的认识,并使他们的认识能力得到提高。这个过程就是学生从抽象到具体,从感知到理解,从理解到使用的过程,也是学生作为主体进行实践的过程。学生只有对这个过程进行亲身经历,才会在对知识进行领会与掌握中完成量变到质变的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自主学读”就是对学生阅读认识规律的遵循,注重把学生的积极情感给调动起来,对学生亲历整个阅读过程进行有效指导。“自主学读”强调学生要对课文进行读顺、读懂以及读会,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落实理解记忆以及操作运用。

2.遵循心理发展规律。小学生的神经系统处于一个平稳期,这就让他们在心理上还处于协调与发展中,有着可塑性和向师性特征,这一时期也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以及形成良好思维的最佳时期。因此,广大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发展规律进行顺应,让学生在语文阅读中得到心理发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读”提出了三个阶段目标,即让学生把文章读顺、读懂以及读会,这三个阶段目标把语文阅读教学分成了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的学习要求不尽相同,能够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不断得到新的需求。这三个不同阶段目标构成了学生的学习目的,这些学习目的明确而又具体,激发学生不断探索,促使着学生在亲自经历阅读中掌握自主读书的方法,尽快对语言文字进行掌握。

三、以三个阶段为结构,让学生学会阅读

依照实际的教学经验,在总结前人有效做法的前提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形成了三个阶段,即“读顺、读懂和读会”,以这三个阶段为总体结构,以此来实现学生学会阅读的目的。

1.读顺。它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准备阶段。它以对语言文字进行充分感知为特点。“读顺”的基本标准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要把文章中的每一句话读顺,而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依照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对阅读材料进行了解,对所学材料的内容进行熟悉。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相关知识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进行探究,从中找到在新旧知识中有冲突的地方,以便进入全新的学习准备当中。

2.读懂。它是语文阅读中的体会和归纳阶段。读懂以对语文文字进行深入理解为特点。它的基本标准就是:通过对材料内容进行阅读,能读懂文章作者的感情,清楚自身的学习过程。读懂可以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变成丰富生动的形象,经过自身的判断和推理,提高逻辑思考的能力。“读懂”可以让学生获得一些造句的方法,在思维上得到启发。

3.读会。它是语文阅读中的保持和运用阶段,也是三个阶段中最关键的一步。读会注重学生的记忆练习。它的基本标准是:学生能够熟记材料中的重点字词,能够进行造句,能够美读精彩的篇段,可以依照要求来完成说写任务,在阅读中能够用新知识和新方法进行学习。学生对文章进行了理解,可以积累吸收语言文字,并能积极掌握。

四、以四点准备为手段,对备课方式进行更新

为了能够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读”模式相适应,广大教师必须要对备课的方式进行更新。要在对课标要求以及教材内容进行熟悉的基础上,注重把学生学习现状的研究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因此教师要以以下四点准备为手段来进行。

1.明确。就是对学生的具体学习任务进行明确。教师要在本课学习当中了解学生要掌握什么知识,而不是过于笼统地叙述生字词或者文章内容。它的表述必须从学生认清字形、了解词义、把握脉络中出发,教师只要对教学目的进行了明确,就可以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准确把握。这些具体的要求在教材上是无法实现的,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教材进行研究。

2.掌握。就是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掌握。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学读”中,教师要想把学生的学习特点给掌握住,就要实地调查当前学生的学习现状,要深入学生当中,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谈和互动。要对能够完成学习任务的学生以及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存在困难的学生进行分析。

3.确定。就是对学生的指导方法和指导步骤进行确定。这是在“明确”和“掌握”实施之后,教师要适当地对教学方法进行选择,对合理的指导步骤进行设计。

4.检测。就是检测学生的学习结果。这是了解学生在“读顺、读懂和读会”三个阶段中对目标完成的情况做一个充分的把握与了解,以便可以对那些出现的问题进行矫正。检测的方式主要以随意抽查、课堂提问、亲切交谈和点名测读为主。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检测的目的就是对他们的情况进行掌握,以便能够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以此来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五、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阅读教学不容忽视,广大教师要运用“自主学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认识能力上得到发展。要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予以尊重,积极开拓学生自主阅读的空间,让学生能够在语文阅读中逐渐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体验生活的美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作文写作能力,以此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屈梦鲜.语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方法[J].金色年华(教学参考),2013,(05).

篇7

阅读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它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还可以帮助学生发展个性、提高人文素养等。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该加强对阅读教学的认识,通过实践不断探索科学的阅读方法,从而强化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阅读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阅读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阅读是一个文字和情感交流转化的过程,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要对捕捉到的信息进行解码,又需要对阅读内容进行再次创造。因此,阅读教学不应该是英语知识的单向传递过程,而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我阅读进行自主发现的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2、阅读是积累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的主要途径

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任何一门语言的广泛应用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脱离文化的语言是缺少情感和活力的。学生通过英语阅读,可以很好地获得大量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夯实了基础。此外,通过英语阅读,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提升英语学习的综合能力,从而提升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3、阅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阅读是一种高雅的精神追求,在阅读过程中需要选取经典的文本和篇章,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对阅读的文章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可以不自觉地在文章与自身生活经验间构建链接,引发他们独特、个性化的理解与思考,从而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

二、当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指导能力薄弱

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自身能力的有无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而现阶段很多教师在面对阅读教学时,缺少有效的阅读指导能力、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语言知识教学,轻阅读技能培养。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并不在于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而更多的是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英语知识的运用能力。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单词和句型的分析上,而缺少对阅读文章的整体理解,更加缺少对学生在阅读技能上的培养。这种情况会使学生逐渐形成逐字逐句阅读的习惯,长此以往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对英语阅读的学习兴趣。

(2)重细节,轻整体。现阶段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主要注重词汇、句型及语法的讲解与传授,但是却忽略了对语篇整体的理解及对学生阅读过程的指导。同时,学生也只注重阅读的结果,而未对阅读材料具有深入的理解与感悟。这种缺少深层次思维活动的阅读教学,会降低学生对阅读篇章的整体感知力和理解能力,从而不能有效地拓展其思维能力。

(3)重讲练,轻指导。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很多教师在学生的阅读方式、阅读速度等方面缺少有效的指导,使学生缺少科学的阅读习惯。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阅读体验只停留在表面层次,无法得到科学的发展,无形中阻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利于学生对英语的学习。

2、学生阅读能力较弱

很多小学生多存在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特点,在开始学习英语时由于缺少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其阅读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在阅读速度慢、知识结构狭窄,捕捉信息能力较差等方面。正是由于阅读能力较弱,会使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及终身的学习能力都会产生较为负面的影响与冲击。

3、阅读文本存在的问题

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文本的素材很重要,然而由于当前人们对阅读教学缺少足够的重视,因而缺少科学的阅读文本。当前的阅读文本多存在下述问题:文本内容偏离主题或文本体裁;没有依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认知水平;同一年级的文本难度存在差异;语言使用不规范、不准确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英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加强阅读学习策略指导

1、优选阅读材料,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小学英语教学来说,常见的阅读材料包括文本材料、文图相结合的阅读材料及有声阅读材料等多种形式。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阅读兴趣,为其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在提升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其次,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着重选取那些高密度、大容量的阅读文本,在此基础上尽量保证阅读教材的趣味性与实用性,从而促使学生能够主动阅读。

2、语篇整体推进,加强策略指导。首先,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略读的方式,快速地浏览全文,领悟文章的主旨,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其次,可以利用查读的方式帮助学生可以针对性地从资料中迅速查到特定的信息。最后,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词语理解的专项训练,培养学生能够根据语境猜测词义的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有效提升阅读的速率。

篇8

1.学生存在阅读心理障碍

缺乏必要的背景知识是造成阅读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小学生知识面窄,常因不了解背景知识而无法顺利阅读,词汇量少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阅读中,“拦路虎”较多,虽然读了,但不能理解其内容,因此学生往往对英语阅读产生惧怕心理,对英语读物望而生畏,造成心理紧张,越紧张越难读懂。

2.老师讲解多,学生操练少

注要是指老师的讲解和引导性的话语多。表现为:教师逐段、逐句地进行分析,讲解,或引导学生注意每个单词、每个句子,甚至翻译每个句子,学生缺乏对句子和篇章的完整的理解和有意义的拓展训练,学生也缺少自己的有意识、有情感的创造性的应用操练。学生完全成了老师“演讲”的忠实听众,全盘接受,老师也成了“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的老师。

3.机械朗读或背诵,食而不化

有的老师在进行课文或故事教学时,很重视朗读和背诵,这是好的,也是对的。但在课文朗读或背诵时,要求过死。一些老师要求学生一词不漏的朗读和背诵,更不许次序颠倒。这就让学生陷入纯机械记忆的痛苦之中。我们知道,背诵不是目的,只是手段,语言学习是通过不断的语言输入,再对学生进行大量输出练习,输入和输出只有达到了平衡,学生的学习难度就会减轻,否则,背诵朗读再熟,也只是咬书本,食而不化;只会顺口溜似的读、背,而不会活用。有的学生背课文时,只要哪儿一卡住,就得从头背起,这就是机械背诵没消化的原因和对课文或故事内容的理解缺失的原因。

那么阅读教学应该如何开展呢?我认为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促进课内外教学的统一非常重要。

课堂固然是教学的主阵地,但教师也要充分利用校园里的设施为学生提供英语课外阅读的机会,精心打造有利于学生英语阅读的环境,使学生在无意识当中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丰富英语知识。

在小学阶段开展阅读教学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出现这样那样的不足是在所难免的。为了改进小学阅读教学,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我认为做到以下几点是必要的:

3.1 范读、仿读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句子的意思、语调、重读和停顿,教师先示范读课文,然后领着学生仿读,这是一种最基本的训练。

3.2 看书朗读和不看书朗读

学生看着书,跟着老师朗读课文,这时学生的注意力是在理解和识词上;不看书跟着老师朗读,学生的注意力是在理解和记忆句子的内容上。看书朗读学生往往容易走神,不看书朗读学生需集中记忆,否则便读不出来。两种读法作用不同,笔者认为应先看书朗读,后不看书朗读。

3.3 试读、独立读

对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应先布置课前预习。上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试读或独立朗读,以检查学生对本课时内容的掌握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情况,并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化解。容易的句子或段落,学生试读一次就可以了。对困难的句子或段落,可指定不同的学生反复试读。对一般学生能读得流利的句子或段落,通常不必讲解,只需巩固练习即可。

3.4 对读、轮读

遇到对话的阅读教学时,可采用对读的方式进行练习,或在师生间进行,也可在小组间、男女生之间等多种形式进行,还可采用竞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或哪个小组的个人读得好,获胜者可得到老师的鼓励话语和物资鼓励,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遇到叙述性的课文阅读教学,也可采用轮读的形式。每个学生轮读一句或两句,依次轮读,必要时老师可以在轮流中随时打断学生,另指定学生接着读,以防止轮读中个别学生不注意听。

篇9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不可能接受枯燥无味的阅读材料和要求,因此教师要顺应这一天性,做好自己的阅读教学优化工作,以提高、吸引学生从学习兴趣出发来做好这一工作。在阅读导入阶段,可以用多媒体技术、图画图像、吸引人的趣味小故事等来作为引子,创造一个轻松活泼的环境,从而让学生喜欢上阅读课。比如,在讲解勇气和智慧方面的阅读材料时,就可以给学生讲解《王小二》中的故事片段,让王小二和日本鬼子斗智斗勇的故事直接给学生带来震撼,让他们被王小二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和吸引。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提高他们的阅读技能

小学生的阅读习惯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直接影响他们的阅读效率和以后的阅读教学,因此要特别重视培养他们的方法。(1)要让学生培养阅读的习惯,从课外书、学校图书馆等开始,让他们多接触多种类型、篇幅的书籍,让他们在自由选择中培养这项一生的爱好。(2)要让学生善于从阅读中拓展知识。小学生的阅读量很小,要注意让他们不懂就问、不懂会查,这样才能培养他们的自主阅读和有效阅读能力。比如,在讲解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方面的实例时,可以从大义凛然、废寝忘食、临危不惧等成语的来历出发,引导他们通过查询这些成语的来历,让他们直接感受到这些传统道德的来历和缘由,从而让他们更加内化这些传统道德。

三、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和大胆创新

篇10

1 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阅读有了兴趣,才会越读越想读,阅读越会读。这样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教学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

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可以让学生先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者先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时,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一是在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也就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

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2 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阅读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养成自觉、专心的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

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它既能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在小学阶段,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阅读的习惯。一是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而要静下心来阅读,一边读,一边想,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二是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注;三是要善于使用工具书。比如学习《长城》一课,学生之前对世界遗产不太熟悉,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在讲读课之前,老师先让学生从课外书籍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资料,这对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3 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释疑,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语文学习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认真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让“疑”成为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力。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的疑问。比如教学《白鹅》一课,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什么是三眼一板?” “京剧里的净角是什么角色?”等。学生提出问题,谁来解疑呢?教师应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去查阅资料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要注意发动学生互助解疑。

4 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这样不但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上的精神负担,还能促使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去探索。在阅读教学中,师生应处于一个平等的地位进行读书、讨论、研究,教师应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并起着积极的引导作用。学生也正是在互相问答、探讨的相互动活动中,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时还要注意倾听同学们的意见,使学生在课堂上想说敢说爱说,甚至提出不同想法。在这种宽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中来学习,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出来,同时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5 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理解语言,不仅要理解语言所表达的具体内容,还要体会蕴含在语言中的感情,特别是作者不直接表达的、比较含蓄的情感。感悟作品,对学生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如《鸟的天堂》一课教学中,教师课前可播放大榕树的幻灯片,创设情景,从而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教师在引导学生细读课文时,抓住景物品词赏句,先读出感受再读出情感,从而体会作者是如何触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感悟。这样,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

6 教师要注重读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