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经济环境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4: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内的经济环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形势;财政运行;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3-0034-05
2012年同2011年相比,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复杂。201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当前,各类风险明显增多;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上升,要充分认识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发展带来的机遇和风险;必须加强风险评估,及早准备预案,有效化解各种风险。因此,我们要全面分析国内外经济形势,适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国际经济环境
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经济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2011年虽然经历了一些波动,但全球经济温和复苏的态势已基本确立。第一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增长1.8%,较2010年第三、四季度有所回落,但企业效率指标表现良好,利润在GDP中的比重上升到了9.8%,接近历史峰值,预示下半年美国经济重新加速上行仍有现实基础。欧元区经济复苏整体强于市场预期,第一季度,欧元区经济环比增长0.8%,同比增长2.5%,创2007年第三季度以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德、法两大主要经济体增长尤其强劲,同比分别增长4.8%和2.2%,表明欧债危机的心理影响要大于对实质经济增长的影响。日本受强震影响,第一季度经济环比下降0.9%,同比下降3.5%,但随着灾后恢复重建的推进,下半年有望实现经济正增长。主要新兴经济体继续复苏,第一季度,印度、巴西、俄罗斯、韩国以及我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经济同比增长分别为7.8%、4.2%、4.1%、4.0%、6.2%和7.2%,增速较2010年度虽然有所放缓,但复苏势头依然比较平稳。[1]总体判断,世界经济复苏势头尽管低于预期,复苏的过程也会出现反复,但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这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较为稳定的外部环境。
在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的同时,其复苏的基础却很脆弱,全球经济持续复苏之路仍然崎岖,我国财政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仍然面临着诸多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一是发达国家财政风险凸显。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财政赤字普遍大幅度增加,财政风险不断上升,不仅对国际金融市场的稳定产生影响,而且将对经济的持续复苏构成制约。二是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近一个时期,新兴经济体虽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货币紧缩政策等,但通货膨胀形势依然比较严峻。目前,国际资本仍然在不断流入新兴经济体,导致这些国家宏观调控的难度日益加大,把握好宏观调控的节奏和力度、避免宏观紧缩过度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三是大宗商品价格波动风险依然较大。世界经济复苏以来,在需求增加、美元持续贬值、全球流动性过剩等因素作用下,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呈现持续震荡攀升态势。虽然市场普遍预期大宗商品价格很可能继续维持在高位,但主要经济体经济发展趋势和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等因素可能造成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大幅度波动。四是全球货币政策的走向存在不确定性。在发达国家财政风险加剧、新兴经济体通货膨胀形势依然严峻、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面临较大波动风险的情况下,特别是在世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同时又面临通胀上升压力的形势下,各国货币政策操作难度日益加大,处于两难境地,全球货币政策走向存在明显不确定性。这势必会影响金融市场的稳定和预期。
尽管存在上述风险和不确定因素,但综合各方面情况判断,2012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复苏态势,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不大,私人需求有望逐步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但全年经济增速将比2011年有所放缓。2012年1月17日,世界银行的最新《2012年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调低了2012年的增长率预测,对2012年和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测从2011年6月份的3.6%调低至2.5%和3.1%,把对发展中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分别从2011年6月份的6.2%和2.7%调低至5.4%和1.4%。报告认为,全球经济增长与世界贸易已大幅减速,将对发展中国家产生不利影响,世界经济前景不明朗。近日,联合国的《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也指出,世界经济在又一次大衰退的边缘摇摆,总产出的增长在2011年已经大幅减慢,预计2012年和2013年增长乏力。世界总产出的增长在2012年预计为2.6%,2013年为3.2%。
二、国内经济环境
宏观经济运行渐趋平稳,但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然突出。总体来看,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的国内环境具有“两面”或“双向”特征,即有利条件和突出矛盾并存,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
(一)我国经济在有序回落中平稳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通胀压力依然比较严峻
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受到严重影响,实体经济增长明显下滑。从国内生产总值季度增长率来看,2008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尚处在略高于10%的位势,而到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则分别下降到9%和6.8%,到2009年第一季度更下降到6.2%的谷底;但从2009年第二季度开始扭转了下滑趋势,并逐季回升。2010年第一季度达到11.9%的高位,之后开始持续回落,下降至2010年第三季度的9.6%以后趋于平稳,2010年第四季度和2011年一、二、三、四季度的增速分别为9.8%、9.7%、9.5%、9.1%和8.9%,经济增长在有序回落中趋于平稳(详见图1)。[2]
第一,从供给面来看,工农业发展情况基本稳定。工业生产较2011年有所放缓,但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2011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0年增长了13.9%(详见图2)。农业生产继续稳定增长,201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57 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 473万吨,增长4.5%,连续八年增产(详见图3)。其中,夏粮产量12 627万吨,增长2.5%;早稻产量3 276万吨,增长4.5%;秋粮产量41 218万吨,增长5.1%。[3]
第二,从需求面来看,三大需求增幅回落,但仍处于较快增长区间。投资增长小幅回落,2011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01 933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3.8%(扣除价格因素增长16.1%)(详见图4)。消费名义增长小幅下滑,但实际增长回落较为明显。2011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1 226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7.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详见图5)。外需增长小幅回落,贸易顺差同比下降明显。2011年,进出口总额36 421亿美元,同比增长22.5%。其中,出口完成18 986亿美元,同比增长20.3%;进口实现17 435亿美元,同比增长24.9%。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1 551亿美元,比2010年减少264亿美元(详见图6)。[4]出口增速回落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的主要贸易伙伴美国、欧盟和日本等经济体的复苏进程有所放缓。
总的来看,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温和放缓,但仍处高位,经济运行渐趋平稳,我国经济正逐步进入平稳增长区间。预期未来一段时期内,我国GDP增速将保持在8.5%左右的高位上平稳运行。当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
1. 企业经济效益存在下滑的可能。2011年,成本不断上升已给我国工业企业经营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1)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节节攀升,如国际油价上升了约25%,黄金和铜等重要金属价格上涨了约15%,铁矿砂价格同比大涨约50%。(2)国内劳动力工资不断上涨,部分地区上涨20%以上。(3)由于持续货币紧缩,加大了企业融资压力,为保证正常运营,一些中小企业不得不通过高利率的民间借贷等形式进行融资,从而推高了企业的资金成本。受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下滑,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已从2011年初34.3%回落至1-11月份的24.4%,39个工业大类行业亏损面也有所扩大。如果这样的情况得以继续,将导致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进而对经济平稳增长带来负面影响。[5]
2. 通胀压力依然较大。自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加速上涨,2011年7月份CPI同比涨幅创年度新高,达6.5%,控制物价上涨的任务十分艰巨。在综合采取货币财政和行政措施后,价格走势在8月份出现趋势性转折,增幅回落至6.2%。[6]之后,居民消费价格逐月回落,物价持续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控制(详见图7)。尽管当前物价调控取得积极成效,但国内要素成本上升局面短期内难以改变,输入性通胀压力依然较大,物价上涨的中长期压力仍然存在。同时,居民对未来物价上涨预期仍然强烈,近半数居民认为未来几个月物价可能继续上升。因此,未来的物价走势还存在反弹的可能,宏观经济政策对物价上涨仍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
3. 节能减排形势日益严峻。2011年9月,国务院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未来五年节能减排的目标,要求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方面,均较“十一五”有显著下降,并对各地方、各行业节能减排下达了任务分解目标,这将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同时也将对“两高一资”产业的增长形成一定的制约,影响经济增长。
(二)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2011年,全国财政收支情况良好,财政运行基本正常。但当前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1.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完成103 740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中央本级收入51 306亿元,同比增长20.8%;地方收入52 434亿元,同比增长29.1%。财政收入增长较快,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水平上涨、企业效益较好及将原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等因素的综合反映。具体来看,主要源于以下四大因素:一是经济增长带动税收增长。2011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3.9%(按可比价格计算)、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1%、进出口总额增长22.5%,相应带动增值税、营业税、进口环节税收等较快增长。二是价格上涨带动相关税收增长。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4%,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上涨9.1%,国内生产总值如按现价计算增长17.4%,带动以现价计算的相关税收相应增加。三是企业效益较好带动企业所得税增长。2010年企业效益较好带动2011年汇算清缴上年企业所得税入库较多,2011年企业利润总体增长带动预缴企业所得税增收。四是政策性增收因素。主要是非税收入中相当部分原在预算外专户管理,2011年按有关规定纳入预算管理,属于转移性收入。据地方上报有关数据估算,2011年纳入公共预算管理的原预算外资金约2 500亿元,分别使地方和全国财政收入增幅提高6个和3个百分点。[7]
2. 财政支出进度加快,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11年,全国财政支出完成108 930亿元,同比增长21.2%。分级次看,中央财政支出完成56 414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16 514亿元,同比增长3.3%(剔除原列中央本级的车辆购置税支出从2011年起转列对地方转移支付因素后同比增长约11%);对地方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39 900亿元,同比增长23.4%。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大了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文化等的支持力度,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国财政主要支出项目情况如下:教育支出16 116亿元,同比增长28.4%;医疗卫生支出6 367亿元,同比增长32.5%;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 144亿元,同比增长22%;住房保障支出3 822亿元,同比增长60.8%;农林水事务支出9 890亿元,同比增长21.7%;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1 890亿元,同比增长22.5%;[8]节能环保支出2 618亿元,同比增长7.2%;交通运输支出7 472亿元,同比增长36.1%;城乡社区事务支出7 653亿元,同比增长27.8%;资源勘探电力信息等事务支出4 014亿元,同比增长15.2%;公共安全支出6 293亿元,同比增长14.1%;科学技术支出3 806亿元,同比增长17.1%;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1 109亿元,同比增长19%;国债付息支出2 388亿元,同比增长29.5%。[9]
3. 财政收支矛盾依然突出,财政风险不容忽视。总的来看,当前我国财政收支情况良好,财政运行基本平稳,但财政形势依然比较复杂。与经济增长降中趋稳的基本态势相一致,我国财政收入增长也将在继续回调中逐步趋于平稳,但财政支出刚性增长,财政收支矛盾依然比较突出。从收入方面来看,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增收因素除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之外,主要源于CPI上涨等非可持续因素。随着财政经济的发展,上述增收因素将逐步失效,财政增收也将随之逐步放缓。同时,实施个人所得税改革、调整增值税征收范围、继续对小型微利企业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等,都会减少收入。因此,2012年财政收入增幅将有所回落。从支出方面来看,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完成在建项目,加强农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保持一定的投资规模;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和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改革,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应对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导致2012年财政支出压力依然很大,财政收支矛盾比较突出。
同时,财政风险不容忽视。我国2009年财政赤字安排9 500亿元,已经接近3%的国际警戒线,国债发行余额占GDP的20%;2010、2011年财政赤字预算安排分别为8 500亿元和9 000亿元,赤字率虽然有所降低,但赤字规模却在不断攀升。与此同时,地方债务问题日益凸显。地方政府出于改善本地区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部分地方领导政绩观扭曲,盲目上马“领导工程”、“形象工程”,导致政府通过多种途径举债,从而形成巨大的债务规模。由于政府融资平台是政府为了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而发起设立的,所以贷款的偿还需要依靠地方财政,即财政收入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偿还的关键。资料显示,2009年末的7.38万亿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总量中的50%有足额土地抵押,其余均为无抵押担保或资本金不足的项目。2010年银监会披露,目前占地方融资平台贷款总额27%的约2万亿元的贷款项目可以偿还本息;约占50%的4万亿元左右地方贷款存在第一还款源不足问题,属于可疑类贷款;另外,占23%比重的地方负债存在严重风险隐患,简易匡算其风险敞口达1.76万亿元。也就是说,大约70%贷款需要土地开发权、地方政府财政安排等第二还款来源的安排。[10]2011年,审计部门进行了大范围的债务统计和审查,发现地方政府债务余额高达10.7万亿元,其中8.5万亿元为银行贷款,并且地方政府负债管理不透明,没有纳入预算管理,实际地方政府负债率可能更高。
2012―2013年将是我国地方债务偿债的高峰期,地方债务到期的额度分别约为1.8万亿元和1.2万亿元,偿债压力巨大。要消除地方债务集中到期可能带来的金融风险,化解途径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拓宽融资渠道,扩大融资规模,借新债还旧债;二是地方政府通过出售或上市等方式变现自己持有的国有资产,以便偿还债务。从长期来看,上述途径都不能从根本上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相当一部分地方债务最终将直接或间接由财政承担,这就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财政风险不容忽视。
(三)货币金融形势日趋向好,但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
2011年上半年,央行连续6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累计上调3个百分点;并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累计上调0.25个百分点。稳健货币政策的实施使货币供应量持续减速,新增信贷资金明显减少。
从货币供应量来看,2011年初,央行制定货币供应量增速目标“不高于16%”。在外部经济环境恶化导致部分资金外流、国内经济增长放缓的情况下,2011年的货币供应量实际增速仅有13.6%,年初目标圆满实现。2011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85.16万亿元,同比增长13.6%,比11月末高0.9个百分点(详见图8);狭义货币(M1)余额28.98万亿元,同比增长7.9%,比11月末高0.1个百分点。与2010年末的72.58万亿元货币存量相比,2011年我国货币供应增加了12.58万亿元。
从存贷款增长来看,2011年末,人民币贷款余额54.79万亿元,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7.47万亿元,同比少增3 901亿元。分部门看,住户贷款增加2.42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9 519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5.04万亿元,其中,短期贷款增加2.78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2.10万亿元,票据融资增加112亿元。2011年,人民币存款增加9.63万亿元,同比少增2.2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4.72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2.56万亿元,财政性存款减少300亿元。
虽然央行已经先后多次提高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以便减少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抑制通货膨胀。但由于我国货币供应长期处在较高水平,当前货币供应与GDP之比依然处于高位,大大超过主要经济大国水平。2011年全年人民币贷款仍然增加7.47万亿元,特别是12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6 405亿元,同比多增1 823亿元。
与此同时,金融系统性风险加大。受货币政策收紧的影响,2011年社会资金链条已经绷得很紧,特别是民间融资领域,已经出现逃债现象。2012年,若市场需求约束增强,资金回流困难导致的资金链断裂现象会增多,一旦发展蔓延起来,不仅民间融资信用体系会出现严重问题,国有商业银行资金安全也会受到影响和冲击。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2012年,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极其复杂,既有有利条件和继续向好的趋向,也有突出矛盾和不利趋势,具有典型的“两面”性特征:从国际环境来看,世界经济有望继续保持温和复苏,但复苏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在有序回落中平稳增长,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资源环境约束、通胀压力依然比较严峻;财政运行情况总体良好,但财政风险不容忽视;货币金融形势日趋向好,但金融风险需要高度关注。根据上述财政经济形势和运行特征,考虑到政策的滞后性特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应在总体上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适当做出一些调整,不断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努力实现财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面临的形势比较复杂,一方面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与日俱增,另一方面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并将持续存在,宏观经济政策在“抑通胀”与“稳增长”之间的回旋余地较小,宏观经济政策选择的难度日益增大。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虽然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温和放缓,但仍处于高位,经济运行已逐步进入平稳增长区间,并且经济增速的适度降低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宏观经济政策仍要以稳增长、控物价为重点,注意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变化,并适时做出政策调整,着力在控物价中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充分利用当前经济增长的平稳回调期,在“稳增长”的同时下大力气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整体适应能力。
与此同时,适应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宏观调控要在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作用重心的同时,加快作出如下调整:一是宏观调控从注重预测向预测与对策并重转变;二是政策操作从“定向”粗放向“定量”精细转变;三是不同政策工具从“齐抓共管”向“分工负责”转变。由于宏观经济政策两大核心目标发生了变化,因此从当前实际来看,可主要以货币政策完成反通胀任务,而主要以财政政策实现调整经济结构、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生产供给体系等任务。
参考文献:
[1][5]宏观经济研究院形势分析课题组.当前经济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1,(9).
[2][10]于长革.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政策建议[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
[3][4]国家统计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stats.省略,2012-02-22.
[6]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形势分析课题组.2011:宏观调控目标可基本实现2012:经济增速呈温和回调态势[J].宏观经济管理,2011,(11).
[7]孙勇,王璐.财政收入创新高缘于四大因素[N].经济日报,2012-01-21.
[8]李丽辉.去年财政收入突破10万亿[N].人民日报,2012-01-21.
[9]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2011年公共财政收支情况[EB/OL].mof.省略,2012-01-20.
Analysis on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Environment of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2012
Yu Changge
(Financial Science Institute, Ministry of Finance, Beijing 100142, China)
篇2
关键词:国外循环经济 国内循环经济 政策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7-075-02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循环型社会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出路,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从源头上节约资源;在使用中促进产品的反复利用;从生产和消费中回收废弃物,进行资源化处理,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的顺利推进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作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是在政府通过法律法规与政策的指导下,各类企业与社会参与而实施的,因此完备的政策法规是推进循环经济顺利实施的内在的动力因素,实施成功与否与政策法规有着紧密的联系。通过对国内外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进行研究与分析,得到一些有关循环经济政策的启示。
一、国外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现状
(一)德国
德国循环经济政策研究主要是围绕废弃物领域,为促进污染物的减少和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德国政府制定了许多激励政策来鼓励和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到垃圾和废弃物的回收处理活动中。
1.税收政策。德国政府于1998年制订了“绿色规划”,对税收体制进行改革,在国内工业领域和金融投资中纳入生态税,2000年开始实施该税制。生态税是对消耗不可再生资源生产的产品和使用对环境产生有毒有害材料生产的产品新增的税种。生态税的引入可促进各企业改进工艺、设备和技术,有利于政府通过经济措施引导生产商的行为。还有其它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如加大设备折旧率,免交销售税等。
2.抵押金返还政策。抵押金返还政策主要是针对消费领域制定的,对消费者购买含有包装和容器的产品,在购买时按规定缴纳一定的费用作为包装和容器使用的押金,在产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消费者把包装和容器退还给商店就可取回抵押金。德国政府在《包装条例》中规定,如果被消费的容器如液体饮料等的容器,是不可回收利用的,则消费者在购买时必须为每个容器额外支付0.25欧元的押金,当容器容量超过1.5升时,需多付0.5欧元。在《饮料容器实施强制抵押金制度》中规定,在德国境内任何人购买饮料时,都必须要为每个容器额外支付0.5马克的押金。以上所制定的条例、制度都要求消费者把使用后的容器和包装按要求返还到购买处,押金才能予以退还。
3.废弃物收费与处理政策。德国废弃物处理费的缴费主体主要是城市居民和生产者。对居民收费,主要是按户收取、也有计量收费,按不同废物和废物不同量收取费用。对生产者收费,主要是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要求生产者对其生产的产品负责,迫使生产者对其使用的落后生产技术予以更新改造。对居民和生产者收取的垃圾费增加了对废弃物回收再利用和资源化处理的资金投入,从而为今后垃圾处理积累了资金。
废弃物处理是一项投资巨大、全民参与的事业,仅靠政府的投资无法使这项活动顺利进行。德国政府广泛吸引私人经济投资参与,逐步推动废弃物处理的市场化和产业化。DSD双轨回收系统有限公司就是废弃物处置的成功典例。
4.财政补贴。德国政府很重视环保设施和节能设施的建设,规定对各类环保设施的兴建给予相当于其投资费用1%的补贴;对节能设施建造与改造给予其投资费用25%的补贴率。
(二)日本
日本在推进循环型社会过程中,制定了各种资金投入和税收制度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1.融资政策。日本政府对于从事循环经济的技术研发、工艺改造、新设备投资等活动的企业和个人,根据不同情况可分别从日本政策开发银行享受政策贷款利率。
非赢利性的金融机构可为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项目提供中长期优惠利率贷款并给予各种税收优惠。
2.税收政策。税收政策主要有优惠政策和退税政策。政府对各类环保设施,在其原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加14%~20%的特别折旧,加大设备折旧率。对废弃物如废塑料制品、建筑废物和废木材等进行资源化处理的设备或装置,政府也有所规定,该设备或装置在使用年度内除了享受正常的普通退税外,还享受特别退税,标准是按取得价格的14%。对公害防止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
3.预算政策。对从事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研发的各企业给予补贴,补助费占研发费的1/2左右;对于民间从事实用先进技术研究的企业给予2/3的补贴,金额最高上限为1亿日元。对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工艺流程和设备的企业给予补助,费用占其生产和试验费用的1/2。对企业引进合理利用资源的先进设备给予1/3的补贴,金额最高上限为2亿日元。
4.公众参与政策。日本政府在建立循环型社会过程中非常重视公众的参与,政府规定媒体要承担宣传循环经济、提高人民节约意识的社会责任。通过其它各种手段,如把循环经济纳入学校教育中;动员市民开展垃圾收集活动,尤其是废旧电子产品、电池等的回收,提高了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公众减少对过量、奢华包装产品的消费,进行适度消费和正确购物,减少包装垃圾的产生;延长一次性用品和不可再生资源产品的使用期限;向公众发放有关垃圾分类和处理的资料等进行宣传,鼓励市民积极参与到产品的节约使用、废弃物的回收中,以提高公众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美国
美国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也制定了一些政策措施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循环消费政策。循环消费主要是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是指同一件商品对一个消费者失去了价值,但同时却对另一个消费者有利用价值,因此消费者之间可以实现产品的有偿转让来实现循环消费。主要是通过网络在政府规定或支持的商业网站进行旧货交易,也可同慈善机构、定期举行的甩卖活动进行旧货买卖。
2.能源政策。美国主要是通过财政手段来激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政府拨款资助可再生能源的研发并为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提供抵税优惠。政府部门带头使用可再生能源产生的产品。对于生产节能型家电的企业提供抵税优惠。鼓励研发和使用新型的采用可再生能源车辆,以节约石油资源。
(四)其他国家
除以上三个国家外,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在发展循环经济中也有相应的政策体系。
荷兰的废水、废弃物处理收费政策,固体废弃物处理厂由政府投资建立,每处理1公斤垃圾规定收费0.16荷兰盾。
瑞士政府规定,企业在使废弃的塑料瓶回收率达到75%,才能获准广泛生产与使用塑料瓶。在全国各地设立专门的回收箱分别对废罐头盒、废电池回收以作它用。
韩国的废弃物再利用责任制,指“废弃物预付金制度”,即生产单位依据其产品将出售数量、按比例向政府预付一定的数量的资金作为押金,政府再根据其最终废弃资源的情况,确定返还押金的比例。还有瑞典、丹麦等各国都有与其发展循环经济相配套的政策体系。
二、国内循环经济的政策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于循环经济政策的研究也较多,主要是基于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节约。学者们在财税政策和立法专项方面的研究较其它方面多。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从国家、企业、社会层面推动循环经济的试点企业和园区等不同行业发展循环经济,从而最终希望在全社会推行循环经济,学者们研究主要概括如下。
1.财税政策。财税政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理想的政策手段。财税政策主要是根据市场经济活动而制定的,政府通过制定财税政策可以主导市场行为,引导市场主体。财税政策可用来鼓励对保护生态环境和节约资源有意义的科研开发、设备更新、工艺改造等经济活动。财税政策主要有:绿色购买政策、财政补贴、税收政策等。学者们对现有的税收提出改革性建议,主要有:扩大征收范围;设立资源消费税;实行差别税率;提高污染物排放税;资源税的征收应转变为事前行为;细化税收的优惠政策如:免征关税,税收抵扣,加速折旧等。
2.产业政策。要解决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矛盾,就必须坚决改变过去的分散发展的产业布局政策,积极推进企业积聚化、延伸产业链、产生规模经济效应。
3.技术政策。循环经济技术政策主要有清洁生产技术政策、废弃物处理技术政策、污染物治理技术政策,总之是要保证所有产业内的资源都能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
4.价格政策。提高初始资源价格;提高废弃物排放成本;降低废弃物再生利用成本;降低循环经济的交易成本和市场开发成本。这些价格政策的出台可以促使资源利用率提高;废弃物减少;废旧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更多企业积极主动参与环保产业、清洁产品的开发。
三、启示
纵观国内外循环经济的相关政策,可以发现循环经济的政策可归结为三个方面的内容:社会公众参与性政策,政府的规制性政策和利用市场运作的市场性政策。
1.规制性政策。规制性政策主要是政府通过行政命令和控制手段主导市场行为,政府的这些命令和手段对市场具有指导和驱动作用,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动力。这些命令和手段一般有法律法规、禁令、规划计划等,且操作单一化。循环经济的规制性政策大多是以立法形式制定,主要有综合法、基本法和专项法,具有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2.社会公众参与性政策。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循环经济的推进除了依靠政府外,还应该把重点放在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方面,公众参与的影响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很多国家和地区将循环经济纳入学校教育中,从小进行宣传教育;规定媒体必需承担宣传循环经济的社会责任;组织民间团体进行宣传;发放宣传知识手册与材料,建立信息公布平台,及时公布一些在生产中实施循环经济的企业、绿色产品和发展落后的企业,进行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性”,便于公众及时了解信息,适时进行监督。宣传公众主要是在消费方面,防止过度消费,购买适度包装的产品,减少包装垃圾的产生;在日常的垃圾收集中进行分类,尤其是对废旧资源的回收与分类;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产品在群体之间进行循环利用,避免其过早成为废弃物。最终促使公众通过参与循环经济发展养成节约资源、减少垃圾以及环境友好的适度消费模式。
3.市场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税收、收费、补贴和价格等政策。
税收政策有税收减免和优惠、生态税收等政策,主要表现为对企业从事循环利用设备生产的免征销售税;对进行废旧资源处理的企业给予普通退税和特别退税优惠;对用再生能源生产产品和节能型产品的企业给予税收抵免等等。这些政策都是为了促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设备和技术,进行清洁生产,以达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
收费政策,主要是要对废弃物和污染物征收处理费。对企业和消费者依据不同规定收费,对生产者来说延伸生产责任制,对产品废弃物回收处理负责,按照企业排污量、污染程度进行收费;对消费者按户按人口按量等标准收取。最后积累污染物和废弃物处理的资金,并可广泛接纳社会私人经济以承包、服务协议等多种形式参与这项措施。
补贴政策,主要是指政府对在生产过程中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和要求进行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设备研发的企业和个人以直接性补贴、间接性补贴、投资、贷款、奖励、优先支持股票上市等形式进行鼓励,以促进市场主体企业积极参与到循环经济的活动中,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规模生产的目标。
总之,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是在政府的指导与驱动下,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从而形成规制性政策、参与性政策和市场性政策的政策体系,实现生态环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军,刘金华.日本循环型社会发展动向[J].环保视窗,2002(4)
2.赵景华,王雍君.德、日、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与借鉴
3.陈灵.循环经济论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林云莲.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经验及启示[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6(1)
5.谯薇,蒋斌.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2)
6.郑云虹,李凯,武珊.发展中国循环经济的财税政策[J].东北大学学报,2004(4)
篇3
【关键词】 内部会计控制 控制环境
Abstract : That we establish and perfect th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system is a complicated proces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to be solved. Based on the anlysis about th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standardize the enterprise leadership behavior and implement compulsory external audit, etc, to promote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nal accounting control of the basic norms.
我国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和实施对于加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使会计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等诸多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任何法规制度的贯彻实施,都需要有相应的支持环境,离开它的支持环境,再完善、再严谨的法规也是一纸空文。为此,本文就《规范》的控制环境问题谈几点看法。
1.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现状
1.1内部会计控制法规体系建设尚不健全
作为企业管理重要手段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实践中虽然早已存在,但是在会计法律法规建设中尚是一个新的内容。2000年7月1日实施的《会计法》第二十七条要求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里的内部监督的内容实质就是内部会计控制的内容。这是我国首次将会计控制制度上升到法律层次,但从法规、政策、制度来讲还处于起步发展阶段。也就是说,这些规定和要求只是原则性的,尚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
1.2企业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不少企业经营者将内部会计控制当成是政府的需求,而不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需求,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缺乏紧迫感;对会计工作重视不够,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执行不到位,单位负责人行政干预会计工作,内部会计监督流于形式,致使会计秩序混乱,会计信息失真,会计职能未得到有效的发挥。同时企业领导者认为内控制度只是会计管理部门或财务管理部门或内部审计部门的事,缺乏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实施效果的统一检查、统一奖惩,虎头蛇尾,流于形式。
1.3会计控制制度设计不合理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企业内部会计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的管理人员和会计人员不能适应这种要求,没有能力制订相关业务的内部控制制度,或是制订的制度环节过多,成本过高,没有操作性,在实践中根本不能起到控制的作用。
1.4会计控制监督乏力
制度的执行必须要有监督。会计控制监督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内部监督,主要是企业的内部审计制度;另一方面是外部监督,主要包括政府执法部门的监督和社会审计。
2.优化我国内部控制环境的对策
2.1规范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营造良好的会计控制的企业氛围
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企业领导者是关键。从近几年对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调查来看,企业领导者法制观念淡薄及追求局部利益、个人利益而有意违法违纪,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编造虚假会计信息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所以,要有效执行《规范》就必须规范领导者的行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一是改革干部管理体制;二是明确委托关系,建立适宜的激励机制;三是建立监控机制,预防和调控领导不良行为的发生和演变。
其次,规范跨级人员行为。会计人员是企业会计行为的主体,它们的行为是否规范,将直接影响各项法规制度的贯彻实施。笔者认为强化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是规范会计人员行为的重要措施。
再次,加强宣传培养员工,营造出相应的企业氛围。有效效执行《规范》,保护企业和国家利益,是全体职工应尽的义务。一方面加大《规范》的宣传力度,使全体员工都能认识到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性,将《规范》融入到各部门的业务工作之中,融入到全体职工的头脑之中,使执行《规范》和监督《规范》成为每一位职工的自觉行为。另一方面我们要培养职工的参与意识,营造内部会计控制的企业氛围。
2.2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虽然,从理论上说,对经营者的控制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以资本市场、产品市场及法律规章制度为主体的外部控制机制;二是以董事会为主体的内部控制机制。但理论和实践均已证明,外部控制机制并不能取代内部控制机制的功能。一个积极、主动参与的董事会是相当重要的。目前,我国很多上市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在形式上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聘任了总经理班子,但在实际工作中,真正的法人治理结构并未建立。董事会的监控作用严重弱化,“董事”不“懂事”,经常只有一个“虚职”,且缺少必要的常设机构。加强企业内部控制,首先要加强董事会的建设,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使股东及其他利益团体的利益真正受到保护。因此,有效执行《规范》,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理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2.2.1根据会计控制的要求实行纵向授权制,即:股东大会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形成严格的内部监督体系;
2.2.2改革干部管理机制,按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调整领导配备;
2.2.3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各级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和激励机制,并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赏罚分明;
2.2.4积极探索外部董事制度,吸收社会上的知名人士和专家学者进入董事会,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
2.3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企业应当按照会计法、国家统一会计制度及会计准则,制定符合企业自身经营业务特点单位内部财务制度,明确账务处理程序和企业的会计政策。单位内部财务制度内容全面,涉及到企业财务管理的方方面面,是规范企业经济活动的总括性文件。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对经济活动过程中的风险点加以控制的具体流程和控制措施,是财务制度的延伸和细化。企业应不断强化会计基础工作,把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建全与完善“三定”工作,即定员、定编、定岗,明确责任职责;加强基础统计工作,规范会计核算流程及内部稽核制度的建立等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2.4强化外部监督,实行强制性审计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会计法规初步健全,已形成以《会计法》为核心的法规体系。然而,在法规体系初步健全、监督体系完整的情况下,监督效果却不尽人意,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也屡禁不止。原因是复杂的,但有两个因素不能忽视:一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例如,自从《会计法》颁布实施以来,几经修改完善,但至今却没有因触犯《会计法》而受到相应制裁的案例。二是各部门间各施其政,相互扯皮、推诿,没有形成监督的合力,使违法者拥有一定的“真空地带”。在《规范》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同样存在上述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法是:对内部会计控制实施强制性的外部审计。一般的做法是,企业首先对自身的内部会计控制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自我评估,出具内部控制报告。其次,注册会计师就内部控制报告进行专项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最后,对审计结果作为领导干部考评、奖惩、任免的依据。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审计必须是强制性的,能够客观、公正、全面地反应企业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这样做的最大效应是,可以增强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感,迫使他们不断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减少企业营运风险,提高营运效益,进而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结语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环境因素很多,它们相互制约,相互联系,共同形成对内部会计控制的影响合力。我们只有在认知的基础上,合理、科学地协调各环境因素,使之相互配合,才能收到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荣恩《会计研究》《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思考》.
篇4
论文摘要:本文从分析经济社会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入手,借鉴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为建立和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税收制度和经济核算制度提供参考。
我国正处于传统产业经济向新型循环经济转变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社会各个领域都在发生着巨大变化,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始终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协同进化,才能推进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尽管我国已颁布相关法律法规,为发展循环经济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还存在诸多与循环经济理念不相适应的制度规定,对循环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设置了障碍。
一、体制障碍
1.税收制度上存在的障碍。我国现行税制不仅缺少以环境保护为目的、针对环境污染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税种而且还存在某些不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税种。
(1)增值税。企业增值税是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中的主要税收来源,增值税的计税依据是增值的比例。虽然现行增值税法规定,对利用三废产品生产的产品免征增值税,对废旧物资回收企业也实行其他税收优惠政策,但是我国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过少,征收范围也过小,很多企业均享受不到国家的这些优惠政策。
(2)资源税。现行资源税是针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征收的一种财产税。我国资源税规定对开采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生产盐的7种矿藏品征税,并按资源自身条件和开采条件的差异设置了不同的税率。就目前而言:一是资源税征收范围过小,仅限于部分不可再生资源,导致大量非征税资源价格偏低;二是已开征的资源税税率太低,导致资源的价格严重背离其价值。这些不但造成了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而且加大了初次资源和经过循环生产的再生利用资源之间的价格差,使得废弃物转化为商品后的经济效益难以实现,不利于循环经济的发展。
(3)消费税。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流转税。目前,我国消费税包括的11个税目所涉产品的消费大多直接影响环境状况,消费税的征收起到了限制污染的作用。其中,对汽油、柴油和小汽车、摩托车征收的消费税对环境污染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总的来说,消费税对环境保护的程度非常有限,许多容易给环境带来污染的消费品尚未被列入征税范围,如电池、一次性用品、煤炭、化肥、农药等。我国的消费税还没有起到引导公众绿色消费的作用,还不能适应循环经济对消费环节的绿色要求。
(4)排污费。排污收费制度建立十多年来,为污染控制筹集了大量资金,对污染防治工作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该制度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一是收费标准偏低,使得企业宁愿缴纳排污费也不愿积极治理污染;二是收费方法不合理,总体上实行的是单项超标排污收费制度,即只对超过浓度标准的排污者征收,且当排放的污染物在同一排污口含有两种以上有害物质时按最高一种计算排污费,导致排污者仅注重被收费的污染物的治理;三是排污费的使用不合理。我国排污收费制度建立的初衷是用排污费补偿治污资金的不足,因此排污费的80%要返还排污者治理污染,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返还的资金只有少数被用于污染治理。可见,现行排污收费制度不利于企业自觉采纳循环生产模式,不利于循环经济在我国的形成和发展。
2.经济核算制度上存在的障碍。以往的预算、统计、会计和审计等经济法律制度在进行国民经济资本与成本评估时都未将环境的价值因素纳入社会成本中,这就在无形之中助长了人们以破坏环境和掠夺资源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去谋求暂时的、局部的经济利益。
(1)会计制度。我国传统会计只反映了企业主体与企业主体内部的经济关系,只承认那些能以货币计量的并且能用价格确认和交换的东西,未将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计入成本,仅计算了微观的经济成本,而没有计算宏观的社会成本,变相鼓励了以牺牲环境、透支未来而取得短期利益的做法。
(2)审计制度。传统审计制度重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情况、轻企业的经济绩效审计,对于环境绩效审计更是一片空白。根据环境审计具体内容的不同,还可以将环境审计的具体目标细分为以下四类分项目标:①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制定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政策与制度;②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影响其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③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有关部门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④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而当前我国的审计制度设计上,无论是国家审计还是独立审计或者内部审计,这一方面都很欠缺。
(3)GDP核算。传统GDP核算没有扣除自然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损失,因而社会成本和效益并不清晰,既不能准确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变化,也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及社会公众的福利状况,特别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给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完善对策
1.税收制度上。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生态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生态税收,这就限制了税收对环境污染的调控力度,也难以起到环保作用。
以德国为例,为了更好地贯彻循环经济法,德国于1998年制定了“绿色规划”,在国内工业经济界和进入投资中将生态税引进产品税制改革中。德国生产排除或减少环境危害产品的企业只需缴纳所得税即可。此外,企业还可享受折旧优惠,环保设施可在购置或建造的财政年度内折1360%,以后每年按成本的10%折旧。
以日本为例,日本的循环经济立法是世界上最完备的,日本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循环利用项目,制定了各种资金投入和税金制度来支持循环经济的发展。在税收上,日本采取了以下措施:①政府对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行特别退税。②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处理玻璃碎片用的夹杂物剔除装置、铝再生制造设备、空瓶洗净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外,还可获得3年的固定资产税退还。③对公害防治设施可减免固定资产税,根据设施的差异,减免税率分别为原税金的40%~70%。④对各类环保设施,加大设备折旧率,在其原有折旧率的基础上再增N14%~20%的特别折旧率。
美国亚利桑纳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税(销售税)10%。美国康奈狄克州对前来落户的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除可提供低息风险资本小额商业贷款以外,州级企业所得税、设备销售税及财产税也可相应减免。美国对公共事业建设和公共投资项目,包括城市废物贮存设施、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市政污水处理厂等,给予免税的优惠待遇;而企业单一的污染控制设施难以享受这一优惠待遇。
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结合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进:①增值税。扩大涉及环境保护的增值税税种,让节约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的企业享受到国家的增值税优惠政策,也可以参照日本采取退税政策。②消费税。树立绿色消费税的立法理念,将有关措施进一步改进和细化。特别是在实行差别税率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差别税率的差距。③资源税。扩大征收范围,对某些虽可再生但速度缓慢及对国计民生有较大影响的资源也征收资源税;完善计税依据,只要自然资源被开采,无论资源是否销售或自用,开采企业都要纳税。④排污费。可以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开征污染税。污染税的课征对象是直接污染环境的行为和在消费过程中会造成环境污染的产品。
2.经济核算制度上。
(1)会计制度设计。应逐步构建和完善绿色会计理论体系。绿色会计把视野扩大到主体同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整个社会生产消费和相应的生态循环都反映到会计模式上,来计算和揭示会计主体的活动给社会环境带来的经济后果。它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增加,产生“社会利益”,或表现为社会资源的减少,形成“社会成本”,并将社会利益与社会成本加以比较来评价企业的社会贡献。
绿色会计应克服传统会计的缺陷,其基本目标就是在促使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和物质循环规律,合理开发和利用环境资源,努力提高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具体目标是充分披露有关的环境信息,为决策者实施经济和环境决策提供信息帮助。超级秘书网
(2)审计制度设计。对应于绿色会计,我国还应该进一步健全发展绿色审计。绿色会计提供企业在履行环保责任方面的会计信息,此信息是否真实有待于绿色审计的监督、评价与鉴证。绿色审计是一种控制活动,通过检查企业的环境报告,对其受托环境责任履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从而实现对企业受托环境责任履行过程的控制。其目的是促进环境管理系统的积极有效运行,控制社会经济活动的环境影响,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环保法规,这为绿色审计工作的执行提供了法律保障。
篇5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污染排放协整性检验 格兰杰因果检验
Abstract: Many causes made tha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s were prominent with economic growth. Based 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perspective, whether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mproved environmental quality or contributed to environment pollution? Based on 1994-2008 time series, using methods of ADF test, cointegration test and granger causality test, this paper fou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did granger cause total volume of industry waster water discharge and total volume of industry solid wastes discharged, showing negative correlation, but did not granger cause total volume of SO2 emission, and inverse relationship did not exist.
Keywords: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Pollution Emissions;Cointegration test; Granger causality test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不断扩张。然而,环境污染可能会通过外商直接投资的形式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各国学者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东道国环境污染关系问题存在以下三种不同的观点:一是FDI加剧环境污染,二是FDI并未加剧环境污染,三是FDI改善环境质量。作为目前世界上第一大引进外商投资的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政府部门以如何吸引更多外资以促进经济增长为重,学术界的分析重点在外资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上;且FDI对一国环境安全的影响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合法性”以及长期性,所以,FDI对环境福利影响的研究近些年才逐渐展开。本文拟利用1994-2008年相关数据,采用平稳性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的方法,对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内在机理进行研究。
二、变量、数据与检验方法
(一)变量与数据
因为FDI最终会形成资产,并对环境污染做出直接贡献,所以本文选择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FTAS,单位:亿元)代替投资额,环境污染则选择污染排放数据,包括工业废水排放量(WPOEM,单位:万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GPOEM,单位:万吨)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SPOEM,单位:万吨)。
数据来源以1995―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和1995―2009年《中国环境年鉴》为主,部分数据来源于2003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利用CPI进行调整,按1994年不变价格计算,以保证经济数据的可比较性。同时,考虑到消除异方差的影响和对时序数据取对数后不会改变时间序列的性质和关系,在实际检验中对各序列都采用了取对数的处理。
(二)检验方法
在经济研究中要确定一个变量的变化是否是另一个变量的原因,一般用格兰杰因果检验。面板数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由Hurlin和Venet于2001年(简称HV)提出,它可以解决常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时间序列数据长度不足的问题。利用该项技术,不仅可以检验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和污染排放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可检验因果关系的方向(如果存在因果关系的话)。检验过程为: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两变量之间的协整检验和格兰杰检验。
三、实证结果
(一)ADF检验
本文采用扩展的迪克―福勒检验(ADF检验)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利用Eviews 5.1软件分析。序列LnFTASt、LnWPOEMt、LnGPOEMt、LnSPOEMt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的ADF检验结果为非平稳序列;进而采用一阶差分的方法处理,得到了新的序列LnFTASt、LnWPOEMt、LnGPOEMt、SPOEMt,其ADF检验结果表现为平稳序列,所以原序列同为一阶单整,见表1。
表2的检验结果表明,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三组指标之间都存在某种协整关系,而且三组变量的调整的协整系数均为负值,说明存在线性的负向相关关系。但还需要作进一步因果检验以明确因果方向。
(三)格兰杰因果检验
从表3的检验结果来看,在滞后二阶的情况下,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是工业废水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却不存在反向的因果关系;而在滞后四阶的情况下,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是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格兰杰原因,同样也不存在反向因果关系。而对于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在滞后二阶、三阶和四阶的情况下,两者之间都不存在因果关系。
(四)结果分析
为什么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与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不明显呢?第一种可能是由于小样本的缘故。根据周建、李子奈(2004)的研究,变量的不平稳性是造成虚假因果关系最主要的原因,小样本会犯真实因果关系检验不出的错误。在样本数小于20的情况下,如果检验结果为不存在因果关系,则不能判定变量之间不存在真实的因果关系。第二种可能是三资工业企业对工业二氧化硫的处理较好,其排放量在总体的排放量中所占比例较小,因而在统计数据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显,或者说是非外资因素在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中作用更明显些。
为什么污染排放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格兰杰因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外商直接投资对“污染天堂”并不存在偏好,环境规制水平高低并不是影响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因素,发达国家并不存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倾向,且发达国家似乎在相互输出污染密集型产业,其他因素如市场容量、劳动力成本、市场化水平、产业集聚程度、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对外商直接投资有显著作用;其次,中国目前的环境保护立法只有6部,环境保护法规及法规性文件亦仅有40份,而且立法时充分考虑到本国经济和技术支撑能力,所以说中国目前的环境法律法规总体上是比较宽松的,工业企业和有关方面是有能力做到的,外商投资企业更是可以完成的。
四、结论及启示
上文利用1994-2008年的有关数据检验了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内在机理,ADF检验表明LnFTASt、LnWPOEMt、LnGPOEMt、LnSPOEMt这四个序列同为一阶单整;协整性检验表明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及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三组指标之间都存在某种协整关系,而且三组变量的调整的协整系数均为负值,说明存在线性的负向相关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在一阶差分、二阶滞后的情况下,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与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因果关系显著;在一阶差分、四阶滞后的情况下,三资工业企业总资产与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的因果关系检验结果也显著。因此,从总体来看,外商直接投资增长有利于改善中国环境质量。
外商直接投资为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改善了中国环境质量,因此,中国首先应该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外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切忌“因噎废食”;其次,落实同步发展方针、贯彻三大政策与八项制度及严格执行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为做好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正确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再次,依法监管,进行有效管理,同时督促国内企业向外商投资企业学习更加先进的生产技术与清洁技术,降低污染排放;最后,国内后发地区要尽可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倡导绿色投资,实行选择性引资。
参考文献:
[1]李国柱.外商直接投资与环境污染的因果关系检验[J].国际贸易问题,2007,(6):105-109
篇6
关键词:金砖国家 金砖内竞争 产业升级 效用
中图分类号:F75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7-027-02
一、引言
2009年6月,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等传统“金砖四国”(BRIC)机制建立。2010年11月,南非申请加入“金砖四国”合作机制。12月,“金砖四国”决定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由此正式更名为“金砖国家”(BRICS)。金砖国家从2001年首次提出到2011年的发展壮大,仅仅用了11年的时间,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作为主要新兴市场国家,“金砖国家”总体实力可观。金砖国家现在发展水平不高,但是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增长潜力强劲,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爆发后,更显示出抗风险或者没有风险,这也使得金砖国家再次成为研究的热点。
金砖国家(BRICS)的发展与合作是近年来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一件大事,也是未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力量。BRICS机制目前还尚不完善,成员国的历史背景、发展方式和水平、对外战略重点等存在明显差异。金砖国家在追求共同利益的同时,也出现了利益碰撞——“金砖内竞争”。五个国家,尤其是以中国为首的高速增长的经济速度为该组织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那么,除此之外,金砖国家之间是否还有其他因素可以让这个新生的组织继续成长、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外,从产业的层面来看,各国之间的产业互补性如何,中国是否能利用四国之间的产业转移优化和提升本国的产业结构,来缓解“金砖内竞争”,构建利益共促的合作机制,是亟待解析的问题。
二、金砖国家间的利益共同点与分歧点浅析
(一)金砖国家深入合作的共同利益诉求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国之间既存在竞争,也相互依存和合作。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步入后危机时代,金砖国家有了更广泛的利益“交集”。这种“交集”突出表现为金砖国家经济正面临日益增多的共同机遇和挑战,从而构成深化合作的基础与动力。金砖国家间经贸合作不断深化,贸易和投资持续增长。总体上看,作为新兴发展中大国,金砖国家间分歧和矛盾是支流,以利益交汇点为基础的合作互利才是主流,是大局。互利共赢原则将主导金砖国家间经贸合作的持续深入。
首先,金砖国家都要发展,通过合作可以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经济社会较快发展。金砖国家多是人口大国,都处于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国家发展的阶段,有着巨大的成长中市场。同时,金砖国家或者拥有广饶的资源、能源,或者资金富余,或者劳动力及人力资源充足。加强贸易及投资合作,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各自发展。
第二,金砖国家都要改革,通过合作可以相互借鉴和支持,推动经济体制持续进步。金砖国家都面临社会转型中的各种矛盾,存在着体制和结构,经济社会平稳过渡和转型是必需的诉求。加强贸易及投资合作,可以相互借鉴和支持,加快改革进程。
第三,金砖国家都要走向世界,通过合作可以扩大影响力,加快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贸易新秩序建立。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建立是新兴经济体统一有力声音的平台。也为发展中国家利益诉求提供明确有效的途径,同时利于为金砖国家发展与改革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二)金砖国家间合作的利益分歧点
从根本上讲,金砖国家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松散的区域性组织。金砖国家分布在欧、亚、非及拉美四个大洲,社会历史文化不同,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有一定差异,有各自的利益诉求。这决定了各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地区热点问题、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双边关系和具体经贸政策等方面还存在诸多分歧及矛盾,各国之间的合作不可能做到天衣无缝。鉴于金砖国家在经济发展基础、政治倾向等方面的差别,金砖国家不太可能采取约束性强的机制化发展路径,更可能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功能性的合作,即在国际或者多边场合,就利益相似之处协调立场。
首先,中国和俄罗斯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许多问题上两国都具有一票否决权。虽然中俄两国都是负责任的大国,但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在保证本国利益不受损害的同时,难免会侵害金砖国家其余国家的利益。因此,各国之间的政治利益不总是一致的。
其次,金砖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在国际上的地位也差别较大,为了在国际金融体系中获得各自的利益,五国采取的策略和诉求也会有所差别,在国际金融舞台上,各国一般优先考虑本国的金融利益,这可能会损害其余四国的金融利益。例如,中国的金融体系以银行业为主,但在其他国家,如俄罗斯的金融体系以股市为主。
最后,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也比较突出。目前,金砖四国未表现出更为激烈的正面冲突,是因为各自受困于现实发展,但仍存在许多的问题。巴西经济陷入困境、俄罗斯入世对中国外贸企业形成挑战,以及中印之间显著的贸易逆差等现实问题,也为中国与金砖国家间的经贸关系埋下隐忧。
三、中国产业升级对缓解“金砖内竞争”的效用
(一)中国产业结构现状
中国经济结构虽与发达经济体以及其他发展中大国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是中国寻求工业化的特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充分发挥自身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从产业结构来看,中国三大部门发展均衡性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工业部门是中国的专业化部门,其相对经济地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其他主要经济体。以工业为主导产业是我国能耗水平居高不下、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的根源。但这样的产业结构与我国在全球经济中追赶者的地位是相匹配的。成本领先发展战略是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不得不采用也是最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战略选择。对于追赶者而言,尤其是主要竞争优势在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追赶者,产品多样化战略是启动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也是最佳选择。而追赶者的产品多样化通常以模仿领先者产业结构为特征,总是以技术相对简单的产品或服务作为突破口。具体到我国,基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国际市场条件,选择符合自身竞争优势的制造业作为产业多样化的突破口,这是适合当时阶段的合理选择。
(二)中国产业升级的效用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的迅速崛起与FDI带动了服务业的国际转移,世界掀起了服务业国际转移的浪潮。但是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传递产业,后进国家不断承接、调整产业的过程仍然成为这个时期的主要特点。那么,同为发展中国家的金砖国家之间是否也存在着产业转移现象呢?产业转移对金砖国家各国经济发展及国家间的共同合作有什么样的影响?这些都是值得去深入研究的问题。
1.产业与贸易同构化是“金砖内竞争”的主要诱因。产业与贸易同构化与竞争性较大。具体来看,金砖国家贸易结构并不合理,贸易中的绝大部分是中间物品。金砖5国进口中间物品的比重都超过了进口总量的一半(2009年)。金砖国家均存在资本短缺问题,因而在吸引国际资本方面存在投资争夺。中印两国还同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国和能源进口国,两国在境外开拓能源资源、扩大在全球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品市场份额等很多领域的竞争关系难以避免。在多哈回合谈判中,各国的立场相差较大,巴西想扩大出口原材料,俄罗斯只对油气感兴趣,印度则考虑信息服务和技术,中国更关注重工业和金融,金砖国家难以形成紧密的“联盟或卡特尔”。
2.产业结构升级是化解贸易摩擦,实现合作共赢的需要。过去中国对外贸易主要强调与发达国家的贸易,考虑到市场秩序、资金回流等问题,企业更愿意和发达国家做贸易,与发展中国家做贸易会有顾虑。企业选择对外投资会青睐发达国家良好的投资及经商环境。若市场信誉好、资金回转快,宁可以较低的价格出售商品。金砖国家中,中国发展较快一些,更早,发展进度更高,所以中国跟其他国家的关系有点像中国和发达国家的关系,中国主要是出口制成品,它们主要是通过出口资源性产品。制成品的竞争力很强,所以中国出现了对其他国家的顺差比较大。这就形成其他国家的依赖性,发生逆差过大或者不平衡造成的贸易摩擦。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都处于发展阶段,尤其是金砖国家的发展模式相似,所处价值链的位置相近,不可避免有一定竞争。金砖国家需要协调发展战略,在不损害自身比较优势的前提下,致力差异化发展,避免在资源配置和市场拓展方面撞车,寻求更多需求利益共同点和交叉点,从平行分工更多转向纵向分工。一些金砖国家商贸代表希望中国转向上游产业链,不再与其他金砖国家或新兴经济体竞争相同的市场。如果中国能够提高产业水平并实现升级,中国可以慢慢把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放出去,从而缓和与金砖国家的竞争。这种关系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将中国的生产能力逐渐转移到其他金砖国家去,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和模式。通过对外投资模式,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能够加强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合作,也能化解一部分贸易摩擦,从而实现合作共赢。
四、结语
从长期趋势来看,金砖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将成为未来经济中重要的一极。但是就金砖国家整体合作上,目前还有许多瓶颈要突破。中国既有和金砖国家开展广泛合作的现实基础,也有促进共同发展的现实需求。因此,为应对产业与贸易同构化所导致的矛盾与摩擦,中国应大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早日完成经济转型,在获得先发优势的同时,以差异化发展的模式,缓解可能产生的“金砖内竞争”。
参考文献:
1.施佳烨等.金砖国家对外贸易竞争力比较分析[J].江苏商论,2013(1):54-61
2.李永刚.中国在“金砖五国”中的贸易竞争力对比分析——基于2000-2010年面板数据模型分析[J].人文杂志,2011(7):69-71
3.白洁,商海岩.金砖国家产业互补性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2(7)56-62
篇7
关键词:室内环境检测工程验收标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O213 文献标识码: A
一、室内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1、 我国现行的主要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标准、规范和有害物质限量
1《室内空气质量卫生规范》:2001年9月,国家卫生部;
2《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2001年11月26日制定并,2002年1月1日实施,国家建设部;
3《室内环境质量评价标准》:2001年制定,国家环保局。
4 GB/T18883-2001《室内空气质量标准》:2001年12月制定,国家环保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卫生部;
5GB18580-18588-2001((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和GB6566-2001《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等10项强制性国家标准:2002年7月1日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6GB19210-2003《空调通风系统清洗规范》:2003年6月30日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7《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管理办法》:2006年3月1日实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8 GB50325-20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
颁布实施的《民用建筑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与十种《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等标准和规范使得我国在室内环境污染控制和评价的体系构建方面更为完善,能够更有效的保护人体健康,将我国的室内环境检测治理事业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9)《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GB 18883-2002
10)《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50325-2010
11)《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GB11737-89
2、我国室内空气(甲醛、氨、氡、苯、TVOC)五项检测标准
为更有效的保护人体健康,将我国的室内环境检测治理事业推向新的高度,近几年我国相关部门分别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室内环境质量标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1《室内空气质量卫生规范》
该规范由我国卫生部在2001年9月制定。
表1室内空气质量卫生规范
2) GB50325-2010在GB50325-2001规范基础上适当进行了修订,增加了以下的内容:第一,对建筑装修材料中的无机孔隙建筑材料中氧析出率的测量提出了要求,可以有效降低室内氧浓度,保护人体健康。第二,对建筑物通风新风量提出了要求,有效防止忽视室内控制质量而只片面追求建筑技能的倾向。第三,对室内空气采样测量的过程提出了更加具体和严格的要求,过程更加细化,有效提高了采样测量过程的可操作性以及测量结果的准确性等。第四,在建筑装修材料涂料和胶勃剂中增加了甲苯、二甲苯等有害物质的限量要求。总体来说,规范修订后,对于我国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和技术水平将得到有效的提升。
表2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限量
3) 详细检测项目
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标准,结合实际情况,建议个人住宅仅检验五项:甲醛、苯、甲苯、二甲苯、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为妥。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包括:苯、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乙苯、乙酸丁酯、十一烷,共计九种物质;CMA检测报告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浓度为以上九种物质浓度之和。
二、空气主要污染物种类
1、甲醛
甲醛的性质、对人体的危害
甲醛是无色、具有强烈气味
甲醛结构式
的刺激性气体,其35%~40%的水溶液通称福尔马林。熔点-92℃,沸点-21℃,液态时的密度为0.815克/3厘米(20℃)。甲醛是原浆毒物,能与蛋白质结合,吸入高浓度甲醛后,会出现呼吸道的严重刺激和水肿、眼刺痛、头痛,也可发生支气管哮喘。皮肤直接接触甲醛,可引起皮炎、色斑、坏死。经常吸入少量甲醛,能引起慢性中毒,出现粘膜充血、皮肤刺激症、过敏性皮炎、指甲角化和脆弱、甲床指端疼痛等。全身症状有头痛、乏力、胃纳差、心悸、失眠、体重减轻以及植物神经紊乱,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月经紊乱、妊娠综合征,引起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甚至引起鼻咽癌。高浓度甲醛对神经系统、免疫系统、肝脏等都有毒害。甲醛还有致畸、致癌作用。长期接触甲醛的人,可能引起鼻腔、口腔、鼻咽、咽喉、皮肤和消化道的癌症等。
2、苯
苯结构式
(1)苯的性质苯是一种无色、具有特殊芳香气味的液体,熔点5.5℃,沸点80.1℃,能与醇、醚、丙酮和四氯化碳互溶,微溶于水。苯具有易挥发、易燃的特点,其蒸气有爆炸性。经常接触苯,皮肤可因脱脂而变干燥,脱屑,有的出现过敏性湿疹。长期吸入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苯蒸气有毒,急性中毒在严重情况下能引起抽筋,甚至失去知觉;慢性中毒能损害造血功能。
(2)苯的来源
苯主要来自建筑装饰中大量使用的化工原料,如涂料、木器漆、胶粘剂及各种有机溶剂。在涂料的成膜和固化过程中,其中所含有的甲醛、苯类等可挥发成分会从涂料中释放,造成污染。
(3)苯的危害
国际卫生组织已经把苯定为强烈致癌物质,长期吸入会破坏人体的循环系统和造血机能,导致白血病。此外,妇女对苯的吸入反应格外敏感,妊娠期妇女长期吸入苯会导致胎儿发育畸形和流产。专家们称之为“芳香杀手”。
3、TVOC
(1)TVOC的特性
TVOC又称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其中,挥发性有机物常用VOC表示,它是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三个词第一个字母的缩写,但有时也用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来表示。
TVOC是空气中三种有机污染物(多环芳烃、挥发性有机物和醛类化合物)中影响较为严重的一种。VOC是指室温下饱和蒸气压超过了133.32pa的有机物,其沸点在50℃至250℃,在常温下可以蒸发的形式存在于空气中,它的毒性、刺激性、致癌性和特殊的气味性,会影响皮肤和黏膜,对人体产生急性损害,TVOC中有些化合物具有基因毒性。
室内的TVOC总挥发性有机物含:苯、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苯乙烯、乙苯、乙酸丁酯、十一烷等。
4、甲苯
(1)甲苯的性质
甲苯是有机化合物,属芳香烃,分子式
甲苯的混棍模型
为C6H5CH3。在常温下呈液体状,无色、易燃。它的沸点为110.8℃,凝固点为-95℃,密度为0.866克/厘米3。甲苯温度计正是利用了它的凝固点比水很低,可以在高寒地区使用;而它的沸点又比水的沸点高,可以测110.8℃以下的温度。因此从测温范围来看,它优于水银温度计和酒精温度计。另外甲苯比较便宜,故甲苯温度计比水银温度计也便宜。
5、二甲苯
(1)二甲苯的毒性
二甲苯
二甲苯结构式
属于芳香烃类,具有中等毒性,人在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的甲苯或二甲苯,会出现中枢神经麻醉的症状,轻者头晕、恶心、胸闷、乏力,严重的会出现昏迷甚至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主要来自于合成纤维、塑料、燃料、橡胶等,隐藏在油漆、各种涂料的添加剂以及各种胶粘剂、防水材料中,还可来自燃料和烟叶的燃烧。若不慎口服了二甲苯或含有二甲苯溶剂时,即强烈刺激食道和胃,并引起呕吐,还可能引起血性肺炎,应立即饮入液体石蜡,延医诊治。
6、氨气
氨的来源:
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添加剂,如防冻剂、膨胀剂;建筑材料中的胶粘剂、涂料添加剂及增白剂;人体代谢废弃物。
7、空气氡
氡是一种放射性的惰性气体,无色无味,能溶于水和脂肪,潜伏期长达15-40年。
空气氡的来源:房基土壤或岩石中析出的氡,氡气通过泥土地面、墙体裂缝、建筑材料缝隙渗透进入房间;大理石、花岗岩、砖沙、水泥及石膏之类建筑材料,特别是含有放射性元素的天然石材;从日常用水以及用于取暖和厨房设备的天然气中释放出的氡;从户外空气带入的氡。
三、我国室内空气采样要求
1、检测点数量
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应抽检有代表性的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抽检数量不得少于房间总自然间数的5%,并不得少于3间;房间总数少于3间时,应全数检测。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凡进行了样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检测且检测结果合格的,抽检数量减半,并不得少于3间。具体到1套住房,一般厨房、卫生间不设检测点;一般两室一厅的住房设3个检测点,即两个房间和客厅各设1个检测点;三室一厅的住房设4个检测点,即三个房间和客厅各设1个检测点;三室两厅、楼中楼等其他套型的住房应视实际情况而定。
2、检测点位置
1)设点取样的要求:
表3检测点数
a)要具有代表性。通常选用主要使用的客厅或有小孩、老人、装饰材料使用较多的卧室。
b)具有可比性。为了便于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各个采样点的各种条件应尽可能选择相类似的。
2)采样点的分布
a)除特殊目的外,一般采样点分布应均匀,并离开门、窗一定的距离,避开正风口和风量较大的场所(窗口、风机口等),以免局部微小造成影响
b)为避免室内墙壁的吸附作用或干扰,采样点离墙壁至少0. 5m远
3)采样点的高度:
a)与人的呼吸高度相一致,相对高度为0. 8m-1. 5m之间
b)未投入使用的环境一般取1. 5m的高度。
c)已投入使用的环境一般取0. 8m的高度。
3采样设备
空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 1~1. 5L/min,流量稳定可调;
大型气泡吸收管:出气口内径为1mm,出气口与管底距离应为3~5mm;
大气压力表;
皂膜流量计;
温度计;
秒表;
4采样要求
对采用集中空调的民用建筑工程,采样应在空调正常运转的条件下进行;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工程,除氧检测应在对外门窗关闭24h后进行,其余应在对外门窗关闭1h后进行。在对甲醛、氨、苯、TVOC取样检测时,装饰装修工程中完成的固定式家具(如固定壁柜、台、床等),应保持正常实用状态(如家具门正常关闭等)。在室内采样的同时,要在室外上风向采集空白样品。采样同时记录现场的温度和大气压力值。大气采样仪在使用前后都应使用皂膜流量计校正流量,流量偏差不应超过5%。
表4甲醛采样要求表
3、采样方案
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规定:民用建筑工程应在装修工程完工至少七天以后、工程使用前进行。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工程,检测采样应在对外门窗关闭1小时后进行;当发生争议时,对外门窗关闭时间以1h为准。
2对个人装修家庭建议最好装修工程完工后一个月以后、全部家具完全到位一星期以后进行检测,这期间应保证充足的通风,以利于有害物质的散发,使检测结果更接近于实际使用时的状况。按《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规定的检测采样时门窗关闭时间:12小时(即:人们正常晚上睡觉时的关窗时间在12小时以上,亦不会超过20小时),故进行空气采样时门窗关闭12--20小时的检测结果会更接近真实。
4、验收标准
1)测定范围
当用活性炭管采气样10L,热解吸时,苯的测量范围为0.005~10mg/m3,甲苯为0.01~10mg/m3,二甲苯为0.02~10mg/m3;二硫化碳提取时,苯的测量范围为0.025~20mg/m3,甲苯为0.05~20mg/m3,二甲苯为0.1~20mg/m3;
2)验收标准
1 甲醛HCHO (mg/m3 ) ≤0.08 ≤0.1
2 氨 NH3 (mg/m3) ≤0.2 ≤0.2
3 苯 C6H6 ( mg/m3 ) ≤0.09 ≤0.09
4 氡 222Rn (Bq/m3) ≤200 ≤400
5 TVOC (mg/m3 ) ≤0.5 ≤0.6
四、检测示例--以甲醛为例
对某学校教师办公室进行了9次检测:选择不同的时间,不同温度、湿度、大气压,采样流量0. 5L/min。采样前房间门窗封闭20h,采样20min,每次选择不同的采样点采集4个平行样,在室外上风向采集1个空白样。采样时,要求采样人员尽量减少走动,以更少的对采样造成影响。
1、采样试剂准备
本法中所用水均为重蒸馏水或去离子交换水;所用的试剂纯度一般为分析纯。
吸收液原液:称量0. l 0g酚试剂[C6H4SN (CH3) C : NNH2 •HC1,简称NBTH],加水溶解,倾于100mL具塞量筒中,加水到刻度。放冰箱中保存,稳定三天。
吸收液:采样前,量取吸收原液5ml,加95ml水,配制的即为吸收液。
2、采样设备
空气采样器:型号为QC-2A型大气采样器,流量范围0~1L/min;
大型气泡吸收管:5个,出气口内径为1mm,出气口至管底距离等于或小于5mm;
皂膜流量计;
大气压力表;
温湿度仪;
秒表;
现场采样记录表。
3、采样布点方法
采样时采用对角线布点法和梅花布点法,使采样点均匀分布,同时结合人员活动时间最长的范围进行采集。
4、甲醛采样点示意图
1号采样点,2号采样点,3号采样点,4号采样点
1号采样点:高度为101. 5cm,距内墙距离为91cm;
2号采样点:高度为91cm,距内墙距离为1022cm;
3号采样点:高度为81cm,距内墙距离为190cm;
4号采样点:高度为92. 2cm,距内墙距离为201. 4cm;
图1采样点位示意图
5、甲醛检测点数量
该采样地点为II类民用建筑,办公精装修,房间面积为23m2,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中规定,面积小于50m2的设置一个采样点。
但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一个密闭空间内每个采样点甲醛浓度的不同情况,所以在该采样地点设置4个采样点,按照对角线和梅花形布点方法均匀分布,避开通风道和通风口,同时,在室外上风向设置一个空白采样点。
6、甲醛采样要求
采样时,固定家具保持正常使用状态,内有一台壁挂式空调关闭,用一个内装5ml酚试剂吸收液的大型气泡吸收管,以0. 5 L/min流量,采样20分钟,采气10. 0升。采样后,样品在室温下保存,于24h内分析。采样同时记录现场的温度和大气压力值。大气采样仪在使用前后都应使用皂膜流量计校正流量,流量偏差不应超过5%。
7、甲醛现场采样原始记录表
表59次采样的现场采样记录表
8、实验结果与分析
九次采样点的浓度进行计算后得出以下表格:
9、污染程度分析
在对该办公室进行9次采样、涉及到36个点位的检测结果分析后发现,30个点位超标,超标率为83. 3%。甲醛浓度范围为0.45 mg/m3~0.211 g/m3,平均值为0. 125mg/m3。通过甲醛检测浓度超标统计,污染较严重.
结语:
室内环境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进行了室内环境污染的种类与检测标准分析,选择一办公室进行了甲醛浓度的检测、对检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结论,希望对环境监测人员以帮助。
参考文献:
[1]胡晓玲.室内空气中甲醛污染及其变化规律探讨.现代预防医学.2010.(3):328-329
篇8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会计信息质量;企业文化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现状
我国内部控制环境理论研究和实践水平都较低,实际上,我国对控制环境的理解还停留在控制结构阶段对控制环境的定义水平上,即使这样在现实中也并未重视控制环境的建设,控制环境不尽如人意。我国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典型的双元治理模式,即股东大会是企业的最高权力机构,对关乎企业生存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同时将企业决策的大部分权力委托给董事会,由其对企业资产经营负全责;另一方面,股东大会将对董事会和经理部门的监督权委托给监事会,由其承担监督职责。但实际上,这样一个貌似完美的组织框架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责权分派不明确
良好的控制系统应确保组织中的每个人都清楚其所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而权力的行使和责任的履行情况又必须依靠畅通的信息沟通。然而我国的企业中,大企业病现象严重,表现在组织结构方面主要是机构臃肿,职责不清。如国有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现象;再如企业管理层次多,现象严重;又如大量存在谁都可以管、谁都又可以不管的区域和事项,“越权”和“弃权”的现象经常发生。加之各组织机构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不畅,时间滞后。所以,一是不能及时发现“失控”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二是“失控”问题出现后常常是互相推卸、互相指责,致使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3.人力资源政策不完善
我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政策总的来说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许多公司高层管理者的任免依然按照国家干部的标准进行,具有很强的政府色彩,这种程序下产生的管理者习惯于采用行政命令方式治理公司,而不是运用法律和经济手段管理公司。许多管理者还不能科学应用现代公司的管理和控制方法,对下属人员的工作实施有效监督。加之用人制度上存在的任人唯亲,文化价值观念上的权力差距过大等因素,更给内部控制的实施造成阻力。内部控制动力不足。在以人为主导的内部控制体系中,既缺乏科学的约束机制,又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人的内部控制动力明显不足,委托人的约束主要靠人的自觉意识。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可以说没有任何人自愿将自己的手脚束缚,制定出严格的制度来约束自己。加之人主导型的内部控制成本昂贵,花费在组织管理与内部控制上的各种费用由公司自己承担,而内部控制的收益则表现为隐性化、长期化和社会化,当边际控制成本高于边际收益时,公司的内部控制积极性很难调动起来。
4.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内部审计是公司自我独立评价的一种活动,内部审计可通过协助管理当局监督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来促成好的控制环境的建立。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的资格以及可使用的资源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被审计部门,并且必须直接向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报告。我国公司内部审计的作用未能有效发挥,一些公司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或存在观念上的误解,导致内部审计工作难做;公司内部审计机构普遍人员缺乏,甚至有些公司不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实际上与财务部门重合;一些公司虽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了人员,但因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业务不规范,人员素质低,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形同虚设。
二、我国内部控制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的原因分析
1.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公司剥离改制而来,上市公司与大股东在人员、业务、资产等方面存在紧密的联系。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中约有79.2%的公司,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超过50%。一股独大,使大股东可支配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从而主导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在一股独大的情况下,我国的董事会存在两个特征:一是大股东派遣或者推荐的董事占多数;二是执行董事占多数。据统计,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中,大股东派遣或推荐的董事占70%左右,而执行董事占55%左右。在国有股东“所有者缺位”的情况下,上述情况事实上造就了“内部人控制”,使得董事会对管理层的监督职能不能有效发挥。我国(公司法)虽然赋予监事一些监督职责,但我国的监事会是一个弱势的机构。从以上情况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缺乏独立性,监事会行同虚设,管理层得不到有效的监督,内部人控制情况严重。
2.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我国企业中的机构臃肿,管理层次众多,有碍于信息(包括会计信息)的流通,因为任何一个等级层次上的决策者都可能成为信息进一步交流的障碍,从而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增大。原因有两个:其一,因为任一层次上的决策者都有可能为了自身利益操纵信息,层层叠加起来,信息失真现象明显;其二,由于层次多,舞弊被发现的概率大大减小,舞弊的机会成本小,容易诱发舞弊。此外,我国企业在设置组织结构时,相关的权利和责任的分配不合理是一突出的问题,大量存在谁都可以管、谁都又可以不管的区域和事项,“越权”和“弃权”的现象经常发生。体现在对会计信息生成和监督上,一方面,职责不清易造成相关人员怠慢自己的工作,不能严格对待会计信息的生成和监督,会计信息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即使发现会计信息存在问题,也不易追究责任,难以从源头上遏制扭曲会计信息的现象。
3.企业文化认识不足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公司文化往往是现存的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公司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时时刻刻都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形象等各个层面发生影响和作用。我国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企业领导者的原因。许多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作用认识不足,甚至对企业文化的涵义都不清楚,更谈不上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有的管理者没有认识到自身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上行下效,企业文化呈现不健康的状态。在这样的控制环境下,公司的内控制度不健全、控制程序不规范,内部机构之间沟通不到位、信息反馈渠道不畅通、违法违纪行为泛滥、控制效果差就会成为一种必然现象。特别现阶段,我国许多企业普遍存在所谓的“利润导向”的文化,一切都向利润看齐。在这种氛围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容易发生扭曲,诚信意识丧失,各种弄虚作假的行为泛滥。人人各行其是,追求眼前利益和短期利益,追求自身的满足,道德观念的扭曲容易使人们在追求自身的利益时损害到别人的利益。投射到会计上,就会出现管理当局为了自身的薪酬和奖励操纵会计信息,而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或被迫或自愿与管理当局合谋提供虚假信息,从而使会计信息质量严重失真。
三、结论
本文通过分析当前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状况,发现信息失真情况较严重的企业普遍存在治理结构失效,企业文化理念的缺失或误导,人员素质特别是管理者素质的恶劣等内部控制环境方面的问题,因此内部控制环境缺陷所带来的问题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难题。
参考文献:
[1] 刘星.从双汇集团的发展历程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6, (2)
[2]赵立娥.浅议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优化[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 (1)
篇9
本研究中, 作者从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50例进行研究, 探讨激励护理在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从本院神经内科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的住院患者中随机选择50例进行研究, 其中男26例, 女24例, 年龄17~81岁, 平均年龄(39.12±2.3 )岁。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 每组各25例, 分别设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了解研究情况, 并自愿参与研究。
1. 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护理。包括指导患者合理摆放良肢位, 进行科学的关节锻炼和转移, 以及锻炼坐、站立位和行走。还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平衡能力的锻炼护理等。
观察组:实施激励护理模式下的康复护理。首先, 做好与家属的交流与沟通, 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科学帮助和激励, 对患者的康复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其次, 主管医生和康复师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 制定明确的针对性激励目标, 并且与护理人员 达成共识, 在日常查房的过程中及时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激励和表扬;第三, 责任护士负责密切关注患者的康复效果和进步情况, 及时进行赞美。鼓励康复效果较好的患者积极的和其他患者分享康复经验, 增强全体患者的康复信心。
1. 3 观察指标
1. 3. 1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1]。
1. 3. 2 护理质量 具体指标包括:①健康教育;②基础护理;③病房管理;④护理文书书写;⑤危重患者护理。
1. 3. 3 患者满意度 医院自制调查问卷, 在患者出院的前1 d发放, 由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指导所有患者填写。满意度分为2个等级, 分别为:①满意;②不满意。
1. 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得数据均输入Excel表格, 并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一的录入和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护理前后ADL评分情况分析 护理前, 两组患者的ADL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的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护理质量分析 观察组的护理质量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3 两组满意度分析 观察组的满意度为98.0%, 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为82.0 %, 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10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办公空间、元素、融合
中图分类号:E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每天都有较为繁重的工作,都市里的人们都在为了自己的梦想和未来而努力打拼着。很多人都在两点一线之间生活,家和单位几乎组成了生活的全部。所以人们越来越在乎自己所在的单位的办公条件,因为我们每天至少有8小时要在这个空间中停留。办公空间环境的好与坏,将很大程度的影响到一个人的工作质量和工作热情,甚至可以影响一个公司的发展前景,所以,每一个公司都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办公环境。这也就给设计人员带来了更多的设计任务和挑战,如何让空间更加合理,如何让功能更加完备,怎么才能让冰冷的建筑有人文的关怀等问题,都需要我们来解决,作为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的传人,我们应该将我们的历史文化用一种新的形式传承和融合到我们现代的生活空间中。笔者认为将中国的传统文化融合到现代的办公空间设计当中是我们必须要研究和探索的关键性问题。
办公空间的形成和发展
从远古时代到18世纪人们一直都处于农业社会中,那时候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作业,家即使生活场所也是工作区域,通常都是“前店后宅”以店为家。生活和办公的场所经常混杂在一起。但是随着人们对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就逐渐出现了一些类似于现代办公场所的空间,比如古代的商会等,而且很多人把自家的书房独立出来,成为了独立对外的办公场所。这也就算是办公空间的雏形吧。随着工业的大力开展,办公空间也在真正意义上开始产生了,但是此时的办公环境还是如遇简单的功能服务阶段。并没有很明确的功能分区。而且使用的办公用具也都极其的简陋,19世纪中后期,随着电报,电话和打字机等先进的办公设备的出现,办公空间也随之发生了一次重大的革命。空间形式逐渐多样化。而且也开始了空间装饰的萌芽。很多办公空间已经出现了采光的中庭空间,并且还引进了空调系统。到了20世纪50年代开放式办公空间的出现,使得大多数的室内空间都能按照职员在公司的地位进行标准化的划分,从空间的单位大小来反应企业的阶级制度。20世纪60年代景观式办公空间的出现,让企业的员工更加注重交流的重要性,突出了人员的平等性。而且将绿化用于室内,不但起到了装饰的点缀作用也能形成较好的室内生态换环境。20世纪70年的单元式办公空间,使每一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办公空间,突出个性化。整个建筑的室内空间构成了一个个面积和形式一致的正方形“单元细胞”。每个单元和相邻的单元之间由走道相连接。这个单元自身以矮隔断形成半开敞式的围合空间,这样每一个单元空间都能在保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有增强了每个单元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当今办公空间已经发展成了电子信息化的现代办公空间。现代企业都十分重视企业的外在形象,很多企业都将树立企业形象作为一项重要的核心内容。企业办公空间也正是展示企业实力与文化的一个最好的承载平台。而且现代的办公空间设计都个性,因为现在的市场竞争非常的激烈,企业必须有鲜明的特色才能在众多企业中脱颖而出。所以更多的个性办公空间纷纷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无论是造型还是色彩运用的都十分的大胆,空间形态越来越自由,颜色也越来越趋向高明度高纯度的色彩。但是有的时候也会物极必反,我们太注重外在的夺目,反而忽略了企业真实文化的体现和人性化的关怀所在,反观中国传统观的室内空间,却在文化上更具内涵,所以我们应该沉下心来研究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将它的内敛和大气等精髓注入到现代的办公空间室内设计中。
中国传统文化在室内空间环境风格营造上的影响和应用
传统风格的室内设计,是在室内布置、线形、色调以及家具、陈设的造型等方面,吸取传统装饰“形”“神”的特征。例如吸取我国传统木构架建筑室内的藻井天棚、挂落、雀替的构成和装饰,明、清家具造型和款式特征。又如西方传统风格中仿罗马风、哥特式、文艺复兴式、巴洛克、洛可可、古典主义等,其中如仿欧洲英国维多利亚或法国路易式的室内装潢和家具款式。此外,还有日本传统风格、印度传统风格、伊斯兰传统风格、北非城堡风格等等。传统风格常给人们以历史延续和地域文脉的感受,它使室内环境突出了民族文化渊源的形象特征。
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儒、道、佛三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组成部分,各以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影响着中国文化,同时,三者又相互融合。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主流,崇尚中庸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以为天人是相通的,有“天人合一”、“万物与吾一体”之说。道教主张“大地以自然为运,圣人以自然为用,自然者道也”。禅宗有“菩提本无树,灵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之说。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室内设计融合着和谐、自然、庄重、优雅等多重品质。如中式装饰材料以木质为主,讲究雕刻彩绘、造型典雅,多采用酸枝木或大叶檀等高档硬木,经过工艺大师的精雕细刻,每件作品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而每件作品都能令人对过去产生怀念,对未来产生一种美好的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风情。空间上讲究层次,多用隔窗、屏风来分割,用实木做出结实的框架,以固定支架,中间用棂子雕花,做成古朴的图案。家具陈设讲究对称,重视文化意蕴;配饰擅用字画、古玩、卷轴、盆景,精致的工艺品加以点缀,更显主人的品位与尊贵,木雕画以壁挂为主,更具有文化韵味和独特风格,体现中国传统家居文化的独特魅力等等。当然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在经过漫长的历史凝练后,逐步形成各具典型文化内涵的图形和纹饰。他们包括人物、植物、动物、图腾、几何符号等形式在内的图像,以及一些流传广泛的典故、成语、传说中的人物、景物,一些约定俗成的事物及组合。这些传统符号既有具有传统象征内涵和比喻意义的图案和纹样,也有古代传统图腾纹饰,以及传统宗教纹饰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练后都渗透出浓厚的历史凝重感,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其文化符号是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结合。我们应该用今天的设计语言诠释与重现这种完美。在当代,这些符号仍有着积极的实用意义,直接运用这些传统符号作为装饰元素,是营造传统的文化室内环境的有效手法。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与现代室内空间环境设计的融合与共生
中国有很多的传统元素,例如图案,可以很好的反应出人们审美的趣味。基本都是用来体现吉祥的观念和寓意,以抽象的或者具象的装饰图案和造型来祈求祝福和上天的庇佑。壁画也是一种我们经常使用的传统元素。壁画首先就是一种古来的艺术表达形式。壁画可以再现中古五千年文明中流传的历史故事,历史传说和真实的生活状态。能够弘扬中华民族发祥地的文化,而且壁画的其实也比较雄伟,能给企业带来一种正能量的气场。好的装饰壁画可以很好的增强办公空间的环境气场。很多传统的陈设在现代的室内办公环境中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国的传统装饰色彩丰富,纹饰华美,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早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国特色。有得能体现出富丽堂皇的皇家霸气,有得能将传统的文化底蕴,充分的展现出来。
结语
- 上一篇:吞咽障碍的康复治疗方法
- 下一篇:低压电工实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