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盈利模式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4: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智慧医疗盈利模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智慧医疗盈利模式

篇1

关键词:智慧城市;核心逻辑;盈利模式

中图分类号:F290

智慧城市无疑是一股热潮,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基本只在其中的一两项应用上实施较好;而中国的所谓智慧城市,虽然规划很全面,但目前大多没有落地,或仅在某一项业务上进行了若干探索。笔者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解读和分析,能帮助大家对智慧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当前在产业与资本市场层面,智慧城市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概念。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城市呢?按照2013年11月总理在“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论坛”上的讲话,“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包含全新要素和内容的城镇化发展模式,智慧城市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智慧的感知、分析、集成和应对各类社会活动与公共需求”。

想象一下这样“新的城市形态”――不用跑无数个政府部门,在电脑前就把各种申请搞定;不用担心停车、拥堵的问题,车上的智能导航已经链接城市的“大脑”给你规划了最佳路线;走进小区打开快递柜,本来忘买的米油已经在里面;一进家门气温、光线已经调到了自己最喜欢的状态,一杯你最爱的热咖啡已经在桌上冲好;有点不舒服的身体通过家里的穿戴设备检测,已经传送给了自己的医生,医生通过视频发来了诊断……这就是我们在智慧城市里的生活。而且这一切正在发生。

据统计全球已启动或在建的智慧城市已达1000多个,未来还会以20%以上的增速增加,如斯德哥尔摩实施的智慧交通项目,引入RFID技术,自动识别入市车辆拥堵降低25%,交通排队时间下降50%,尾气排放量减少8%~14%,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0%。智慧城市在全球不同城市还有其他不同应用,如英国伦敦正在实施的电子政务云、德国汉堡正在实施的智能建筑、美国波士顿正在实施的智慧医疗等(见表1)。

而中国多地也启动了智慧城市的项目,如佛山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和标准,实现多部门协同;也包括乌海实施的智慧安全项目、辽源实施的智慧医疗项目、上海实施的智慧城管(见表2)。

智慧城市无疑是一股热潮,但是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智慧城市,基本只在其中的一两项应用上实施较好;而中国的所谓智慧城市,虽然规划很全面,但目前大多没有落地,或仅在某一项业务上进行了若干探索。笔者希望通过对智慧城市的解读和分析,能够帮助大家对智慧城市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一、智慧城市核心逻辑

本部分从两方面作以阐述。

(一)生产力发展的逻辑

根据哲学的思路,社会进步体现在,以生产工具改变为标志的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的进步会带来社会关系的改变,从而导致社群模式的变化。就如出现工业设备这样的生产工具替代了农业机具,导致了社会关系由农业社会进入了工业社会,而在城市形态上就从农业村庄、城镇跃迁到了工业化城市(见图1)。

智慧城市就是我们所说的“新的城市形态”,也就是新的社会关系的表现。智能设备、网络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出现,带来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或者是说生产力的跃进,导致了社会关系进化到了网络社会,而城市形态上就表现为智慧城市。从这个简单的逻辑上讲,智慧城市的出现有其必然性。就像电脑手机的普及,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一样。

(二)政府诉求的逻辑

政府无疑将在智慧城市的构建中扮演主角的角色,也是最有力量的角色,企业和民众也是不同角色的参与者。政府在智慧城市功能上最核心的三个诉求是“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信息化、智能化无疑是保稳定最佳的实践方式,这也是网络化管理出现的原因;而产业的发展除了基础设施的提供以外,也需要供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的信息化、智能化的平台,也导致了“招商引智”替代了“招商引资”;在越来越接纳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民众,对于政府的效率、生活的便捷程度等提出来更高的要求。而这些正是智慧城市的题中之意。

所以,从智慧城市最有力量的主角――政府的视角来看,智慧城市是与政务、民生、产业等优化升级最好的形式,是“保稳定、惠民生、促发展”最佳的路径。

二、解构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与我们的息息相关,从衣、食、住、行等平常的生活,到学习、看病等特别的场景,甚至是我们的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尝试通过不同的维度去解构一个宏大的智慧城市,能够让我们对于智慧城市有一个更加结构化和清晰的方式去认知。

(一)应用场景角度的解构

智慧城市有无数个智能的应用场景,就像今天我们城市中不同的场景一样,丰富多彩。参照不同的智慧城市的设计,我们总结出了智慧城市发展的三个核心的发展诉求――政府对于“保稳定”的诉求;政府和民众对于“惠民生”的诉求;政府和企业对于“促发展”的诉求。分别对应了智慧政务类、智慧民生类、智慧产业类这三大智慧城市核心板块。对应智慧城市三大核心板块,又有无数具体的应用场景,笔者总结为以下19种应用场景(见图2)。

1.智慧政务类

智慧政务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慧交通。将先进技术运用于整个交通管理系统,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运输综合智能控制和管理。

二是智慧安全。通过智慧传感芯片,将信息进行及时感知,实时传送,让人与物能够实时的智慧互动,构成一个安全和智慧的新安全时代。

三是智慧城管。利用信息化手段和移动通信技术手段来分析、处理和管理整个城市的所有城管部件和城管事件信息。

四是电子政务云。借鉴云计算模式的思想,以互联互通的政务网络为基础,集中管理政府计算资源(基础设施、硬软件、信息),采用动态易扩展的部署和分配资源,整合集成电子政务系统。

五是智慧应急。以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为支撑,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系统,具备日常管理、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动态决策、综合协调、应急联动与总结评估等多方面功能,以实施应急预案、实现应急指挥决策。

六是智慧国土。以国土资源遥感监测数据系统和综合监管平台为重点,构建的覆盖全区域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一体的国土管理与检测。

七是智慧环保。借助物联网技术,把感应器和装备嵌入到各种环境监控对象(物体)中,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环保领域物联网整合起来,以更精细和动态的方式实现环境管理和决策。

2.智慧民生类

智慧民生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能建筑。综合运用现代通信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技术,实现建筑的信息化、自动化控制与节能管理。

二是智慧家居。以住宅为平台,利用综合布线、网络通信、物联网等技术,将家居生活有关的设施集成,构建高效的住宅设施与家庭日程事务的管理系统,提升家居安全性、便利性、舒适性、艺术性,并实现环保节能的居住环境。

三是智慧社区。充分借助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构建城区 (社区)发展的智慧环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新的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等模式,面向未来构建全新的社区形态。

四是智慧教育。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运用智慧教学法,促进学习者进行智慧学习,最终达到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教育效率的目的。

五是智慧医疗。通过打造健康档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

六是智慧养老。指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研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3.智慧产业类

智慧产业类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智慧能源。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新一代信息化技术将各种能源关联起来,进行智能化开发、开采、输送及使用的能源系统。

二是智慧研发。利用互联网技术与组织模式,从价值流程、高效组织和工具与技术三个方面来构建智慧研发管理系统。

三是智慧制造。智慧制造是以人为本、借助先进的新兴信息技术、系统工程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手段,为制造全生命周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进行智慧化的感知、互联、协同和智能处理的技术与组织模式。

四是智慧营销。是以客户为中心, 以需求驱动商业的价值链,研究制定新一代电子商务的解决方案,实现企业在营销、管理上的智慧转型,获得长期竞争优势。

五是智慧物流。将物联网、传感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以精细、动态、科学的管理,实现物流的自动化、可视化、可控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的系统平台。

六是智慧金融。社会化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在金融领域的深入应用,带来的金融体系和商业模式的变革,推动资金更顺畅的流通,更合理的配置,更安全的使用的系统平台。

(二)产业链角度的解构

在产业链的维度,我们区分清楚智慧城市建设的主体,并厘清他们之间的关系,把智慧城市分为上游-产品提供、中游-系统集成和下游-运营服务(见图3)。

1.上游――产品提供

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上游主要是基础设施、硬件提供商、软件提供商。上游玩家众多,逐步成为了红海市场,为了追求更大的价值,上游厂商有逐步向中下游转型的趋势。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做视频监控设备的海康威视。

2.中游――系统集成

智慧城市系统集成商开始从智慧应用领域走向智慧城市顶层设计,从部分应用小集成走向智慧城市大集成,试图建立标准和抢占智慧城市运营权,从而成为运营平台,实现数据变现。比较典型的企业是做智慧交通运营的易华录。

3.下游-运营服务

主要包括内容提供(外部信息导入)、网络提供(数据传输)、云服务(数据处理与分析)、运维管理(日常运营与系统升级)。不同应用的运营商往往仅在自身所在领域利用专业优势积极参与运营,但不同业务和不同区域之间少有联通,运营高度分散。同时,现在运营盈利模式模糊,数据的挖掘和变现能力差。

(三)技术角度的解构

智慧城市是基于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样具有这些技术层次的特点。我们可以将智慧城市从技术的角度分为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也可以形象的说智慧城市的技术层次是端、管、云和应用。

一是感知层(端)。感知层主要由各种终端构成,用以信息的收集,是智慧城市所有的“感官”,伸向城市的各个角落收集信息,正如人的眼、鼻、耳、手一般。

二是网络层(管)。网络层主要用于信号的传输,现在信号传输的主要途径是,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和电网。它们如同智慧城市的神经将“感官”所收集到信息传递给大脑。

三是平台层(云)。而这个“大脑”正是我们所说的平台层。它主要是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平台层就如智慧城市的“大脑”一样,对“看到”、“听到”、“闻到”、“摸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为决策和服务提供支持。

四是应用层(应用)。应用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等这些具体的应用,它们会以不同的形式与我们的生活发生关系,甚至可以说它们就是我们的生活。

三、智慧城市的盈利模式

正如上面的解构,智慧城市从外在表现形式到内在的构成,都是极其庞大的,需要多方的参与才能完成。而盈利模式是否清晰就决定了厂商参与的程度。我们将智慧城市建设的参与主体及其关系见图4。

根据这些智慧城市建设主体的关系,我们总结了智慧城市的四种赢利模式。

(一)出售设备盈利

依靠智慧城市、智慧地球等前沿概念,向政府等“智慧城市”的主导方出售硬件设备。这种模式就是单纯的“B2B”模式,主要优势是设备技术门槛较高,政府支付能力较强势;而劣势是企业无使用和运营权利,若不计设备维护费用,则只能享受短期一次性回报,不可能发育出“羊毛出在狗身上”的创新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典型代表企业是IBM和Cisco。

(二)城市与地产开发盈利

通过提供智慧城市产品、建设等服务,获取城市与地产开发许可权限以及招商引资佣金。这本身是一种资源置换的模式,对于企业的城市、地产开发运营能力的要求极高,否则有现金流断裂的可能。同时,若企业在智慧城市空有概念而无实际的成果,最终会影响商誉。这种模式几乎只有地产商才能操作。

(三)与政府合作应用服务

与政府在“智慧城市”的应用服务端展开合作,提供软件及数据服务,从中收取佣金或提成(如交通违章罚款分成)。对于企业来讲这种商业模式有部分运营权,可以长期运营,是一种不错的商业模式。但是诸如智慧交通等应用,已经发展得较为成熟,进入门槛较高。通过BOT模式建设智慧交通的易华录是这样的模式。

(四)与商家合作应用服务

直接与商家合作,线上整合“吃住行游购娱”相关商家资源与信息,供消费者自主选择,收取商家佣金。这种模式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模式,也能长期运营创造收益,但是整合商家的难度较大。单纯的互联网模式下已经产生了与商家合作应用服务的模式,如天猫、携程都属于这样一种模式。

参考文献:

[1]金江军.迈向智慧城市:中国城市转型发展之路[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

[2]张建雄.“智能家居”建设的规划思想解析[J].中国公共安全,2013(1).

[3]黎林峰.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第八届中国智慧城市建设[J].中国建设信息,2013(11).

篇2

政府大数据近期迎来开放。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大数据产业发展,并建立开放政府联盟,促进政府数据的共享和开放。我国国务院于2015年8月31日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将推进国家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逐步实现交通、医疗、卫生等政府数据集向社会开放。

行业数据融合催生新价值。研究海外案例发现,气象、交通、卫生等政府数据的融合互通带来大量新价值:恶劣气象对企业供应链和金融衍生品的影响减小,交通事故减少,疫情得到快速控制,医保诈骗和滥用得到遏制,偷漏税收被快速发现并追缴,民情民意得到有效表达,网络安全提升,战场协同和情报分析能力加强,刑侦和反恐效率大幅提升。Teradata、Splunk、Palantir、IBM等大数据技术厂商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数据管理和分析工具将率先崛起。数据融合最重要的环节包括建立大数据管理的基础设施,以及使用分析工具对数据进行解读。原先市场对此关注不多,但我们认为,管理和分析工具技术门槛高、附加价值足,相关标的将在政府数据开放浪潮中显着受益,包括东方国信、拓尔思、天源迪科。

推荐东方国信、拓尔思、天源迪科、中兴通讯。东方国信是国内大数据龙头企业,横向行业布局与综合能力优势明显,有望受惠于政府数据的开放。拓尔思非结构数据处理能力突出,且进入大数据金融征信领域,将带来新的业绩增长。天源迪科在主营电信BOSS业务之外,在公安、电商、金融大数据领域多点布局,将受益于相关行业对大数据技术的强劲需求。中兴通讯是智慧城市2.0的佼佼者,其银川模式得到李总理亲自认可。此外,易华录、飞利信、数字政通也将受益。

篇3

近年来,随着国家信息化战略的实施和“宽带中国”工程的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速,信息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正在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这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

首都经济增长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明显的低投入、高产出、高带动的特点。根据国外一些学者的统计测算,信息基础设施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够给美国和英国分别带来1.54和2.04个百分点的增长。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2001-2008年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测算,保守估计信息基础设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在9%左右。事实上,想要完全计算出信息基础设施投入对整个经济影响的确切数据是不太可能的,因为除了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拉动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还体现在对产业转型的推动和城市经营效率的提升上。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互联产业发展。近年来,首都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计划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外需内需相继走弱、经济十分不景气的形势下,占北京市三产比重12%左右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实现逆势增长,2009-2011年分别增长14.5%、16.5%和22.9%,有力促进了首都经济的稳定增长。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还带动形成了一批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互联网企业。比如,优酷视频公司2005年底在北京东直门成立,7年间融资从300万美元暴增到2012年的10亿美元,2010年12月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近三年营业收入保持150%左右的高增长,目前已经跻身全球互联网TOP20。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现有产业优化升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对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信息化本身就是通过提高技术要素投入,减少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消耗,有助于推进产业融合,创新产业业态,提高劳动生产率。近年来,美国基于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大力打造第四产业“智慧产业”,依靠技术革新大幅提升制造业效率,改变了制造业对用工需求的依赖,涌现出苹果手机等一大批“智慧企业”,近十年美国制造业产值增长51%、用工量下降28%,2011年制造业总产值高达41万亿人民币,实现十年来最高水平,超过中国三分之一,有力带动了美国经济的复苏。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助力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设。通过对金融资源流动的研究发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进步,地理禀赋条件在金融聚集中的作用渐弱,相反,代表信息生产、收集和传播源头的“信息腹地”或“信息中心”的主导作用却不断增强,一个城市能否成长为金融中心往往取决于其信息中心的发展程度。作为金融决策中心,北京市在金融信息服务方面具有其他省市不可比拟的优势,金融业是北京市服务业的第二大行业。通过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信息传输的质量和效率,能够进一步发挥首都金融优势,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城市建设。

信息化是提升城市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当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以信息技术和物联网的广泛应用为标志,在交通、水资源、人口等领域的管理中应用信息技术已成为提升城市管理的重要途径。比如,据IBM分析,实施智慧交通管理后,按照北京人均日均交通耗时70分钟,节约10%的交通耗时计算,每年可以带来15亿小时的乘车时间节约,带来的社会价值节约近400亿元。再比如,以北京2008年平均医疗费用计算,在各大医院建立统一联网的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后,可以给全市带来年度医疗费用节约28.2亿元。还有,通过采取高精度的授时技术,实施电力监管信息系统,既能保障城市供电安全,又能大幅减少电网传输的不必要损耗。

信息化可以提高政府运行效率。据世界银行研究,2008年北京开展一种商业活动所花费的时间是37天,约为效率最高城市新加坡(4天)的9倍。通过比较发现,主要是因为新加坡大力推行电子政务,缩短行政事项审批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在国际上赢得了良好声誉。

当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中

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北京市通过实施信息基础设施三年提升计划,信息化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产业发展、商务活动和市民生活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当前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

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还不够。虽然从市里到区里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系统推进信息化建设的体制机制,信息化建设走在了全国前列。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投资大多属于无形的或隐性的投资,不像“铁公基”那样看得见、摸得着、效果明显,因此一些区县、单位对信息基础设施的投入热情不高,资金安排较少,重点工程项目中涉及信息化的比较少。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存在重硬件、轻软件现象。目前还比较多地按照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来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在硬件建设方面,今年北京市宽带接入水平将普遍达到20M,已处于较高水平,但由于市民需求不足和资费过高等原因,使用率不高,造成大量资源浪费。而在软件信息服务方面明显薄弱,特别是系统集成、数据库建设、信号处理等比较滞后,亟需发展。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前期统一规划。从北京移动和北京联通了解到,当前北京市无论是固定业务、网络业务,还是无线上网业务都存在布点接入的困难,直接原因是商品房或商务楼宇在开发建设阶段缺乏统一规划,没有将宽带线路接入,并且没有预留空间,建成后再接入网的难度较大。目前北京市场上宽带接入服务商达10多家,相互之间信息产品和服务的标准不统一,还处于低层次的圈地划界竞争状态,市场竞争缺乏规范。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盈利模式亟待探索。智慧城市建设ICT(信息通讯技术)是基础,而行业应用是成功的关键。智慧北京规划已经提出了若干应用领域,但是目前已经运作的项目并不多。主要原因是盈利模式有待进一步探索,信息化大多数是具有准公共服务概念的领域,如何让参与企业有盈利点,同时让用户降低进入门槛,是成功的难点。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

相关建议

完善信息产业支持政策。信息化最大的优势在于互联互通,北京市的信息基础资源十分丰富,关键是要加强整合,提高使用效益。作为首个三网融合试点城市,要重点研究全市层面“三网”融合的整体推进战略,在更大范围鼓励竞争,推动资费下降,提高网络使用率。建议研究出台支持北京市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的政策意见,完善电子商务企业补贴措施,在全市规划2-3个大型电子商务产业园,加快推进电商企业集聚发展。

统筹商品房开发规划建设。建议由规划、建设、发改、信息化等部门共同研究制订商品房和商务楼宇建设的信息化配置标准,进一步明确住宅及商住楼建设光纤宽带网络管线及相关设施的责任要求,在建设阶段确保接线入网到位,减少后期投入的重复建设成本。对承担准公共服务的网络运营商的投资给予适度补贴。

打造若干信息服务示范区。以苹果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终端的出现和广泛普及,加速了移动互联产业的发展,推高了企业和社会对信息服务的需求。针对新发展新需求,建议在北京市的重点商务区域如金融街、CBD、王府井、中关村核心区等,实现WIFI免费全覆盖,打造若干信息服务示范区,既提升优化区内商务环境,又扩大北京市建设“无线城市”的影响。

加大民生领域信息化试点力度。对于即将出台的居住证制度,不仅要关注其服务内容,更要从长远着眼,把居住证作为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应用工程,统筹起公共交通、社会保险、身份识别、银行结算等多种功能;进一步整合政府服务内容,增加市民主页服务项目,把一些日常缴费、证件办理申请等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集中到市民主页,丰富其服务功能,把市民服务做实做好;着眼解决看病难问题,积极推进远程医疗试点,促进医疗信息化加速发展。

篇4

我国互联网医疗面临的问题

目前互联网医疗面临信息不能共享、国家监管政策缺失、费用报销不能与医保接口、数据挖掘困难、盈利模式不清晰等问题,尚处在摸索阶段。

信息不能共享,标准不统一。“互联网+医疗”很难推进的原因之一,在于医疗的互联网都是一个个的“孤岛”,每个医院都是一座“孤岛”,甚至一个医院里面很多软件都不能共享。“信息孤岛”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体制问题,是医疗服务体系碎片化的反映,因为不同的医疗服务提供者互相之间都是竞争对手,他们是不会主动积极地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互享的。公立的大型医疗机构如果不放开他们的核心系统HIS系统(即医院信息系统),医疗真的很难移动,互联网没有这样的数据,很难真正地改变整个流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医疗行业信息化缺乏顶层设计,加之国内医院体系庞大,当互联网医疗产品进入医院时,都要重新做系统接口,导致医疗IT产品复制成本和交付成本极高,这也同时限制了企业的生产能力。

国家监管政策缺失。从政策层面出发,移动医疗行业如何监管?出现医疗事故由谁来负责?目前这些问题的答案在国内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医疗是相对敏感且专业化程度高的领域。由于政府对医疗资源的控制较严格,当相关厂商发展到一定程度、用户积累成规模时,一定会面临如何与相关法规相适应的困境。对于涉及医疗管理的智能硬件产品,如果得不到相关权威机构的认证,会直接影响用户对产品的接受度。此外,如果能从国家层面认可移动医疗对于慢性病治疗,以及给医院层面带来的益处,移动医疗发展得当的话,在优化医疗资源配置的同时,甚至能帮助国家缩减医保支出、降低患者的医疗成本,因此,不仅政府应考虑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行业发展,大型医疗机构也可协助引导、推进这一产业。

现有远程医疗政策妨碍医生投身新型医疗服务模式。2014年卫计委的《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并且“医务人员向本医疗机构外的患者直接提供远程医疗服务的,应当经其执业注册的医疗机构同意,并使用医疗机构统一的信息平台”。这一文件明确禁止医生自主进行远程医疗,将医生从事远程医疗的权限收归其所服务的机构。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医生和患者越来越多地能够越过医疗机构实体进行直接联系。这种实质上的个人行动和名义上医生从属于医疗机构的关系将产生越来越深的矛盾。尽管已经有相当多的优秀医生开始主动地进入新兴的医疗服务市场。但在现有人事制度下,他们作为公立医院职工,通过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获取的收入并不被现有体制承认,甚至违背现行法律和行政规定。这极大影响了优质医疗资源向这一领域流动的积极性,使得相当多的医生对新兴领域望而却步,妨碍了新型服务模式和业态的发展。

医疗费用报销问题。中国建设了全球最大的医疗保障体系,将近99%都已经被基本医疗覆盖到,在这样的体系下,人们都习惯医保支付。国内多个城市已在实施“智慧城市”战略,医保卡与交通卡、老年证及银行卡综合在了一起。企业在设计医疗支付时,如何与医保对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医疗大数据如何挖掘仍待研究。传统的临床科研数据,分对照组和试验组,但是真实的医疗大数据搜集起来没有如此理想的状况,真实的病人有各种各样的情况,怎么利用现有的数据来开展大数据服务于临床研究,是个问题。传统的医疗数据是以临床为中心的业务数据,现在结合互联网、健康物联网,以及气象环境、基因等数据,这些数据来源多元化怎样进行规范化处理,还有如何挖掘出非结构化数据的价值,也是难题。健康大数据要发挥作用,实际上需要做知识库的建设,但是现在的知识库都是基于现有的教科书、药品使用说明以及一些临床手册,都比较简单,今后要把医生的真实的看病经验也输入进来,才能在临床上发挥更大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大数据挖掘。

相关智能硬件采集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现有的移动医疗服务和功能可满足用户的问诊需求,但通过监测数据进行行为干预,进而预防疾病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一旦数据出现较大误差,给用户造成压力的同时,产品本身的推广也会受阻。此外,由于相关厂商多停留在借助不同的产品功能培养用户使用习惯的阶段,用户粘性难有较大提升。

医药物流速度较慢。今天的中国药店跟便利店一样在全国多如牛毛,覆盖半径不足3公里。碰上急症就直接去医院了。而网购药品需要解决的是如何让患者拿到药品的时间短于传统的取药时间。国家药监局对药品的仓储、配送都有严格的规定,目前参与医药物流的企业数量不多,目前的物流速度还没办法满足用户的急需用药需求,特别是跨城市的物流配送速度。

业内普遍缺乏清晰的盈利模式。尽管互联网医疗行业异常热闹,但业内普遍没有找到适合自家的清晰的盈利模式。目前尚未有哪家互联网医疗平台开始盈利,产业相关数据也不乐观。很多公司通过交叉合作探索向患者收费模式,试水市场反应,比如从患者需求切入,如提供挂号、问诊等服务,将其转化为购药行为,但无论是通过挂号、问诊还是健康管理,患者需求的转化率都极低,究其原因是用户粘性不高,大部分购药行为能通过医疗机构、实体药店等渠道完成,因此没能实现购药行为的电商化。同时,由于各合作企业间为了保障自身利益,也不愿意提供十分详细的患者记录和数据分析,导致合作以失败告终居多。目前独立运行的医药电商也无一家盈利,因为网上销售的多为单价低、毛利不高的非处方药,这也决定了该行业在短期内实现盈利几无可能。

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策略建议

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支持和企业、医疗机构、用户等各方的努力,在整个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当下,我们认为国家应加速出台相关监管政策、标准和相关配套改革,企业也应抓住大好时机,学习同行先进经验,结合企业具体情况制定相关发展策略。

1.行业发展建议

建立和完善行业标准体系。行业标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一是统筹和推动全国互联网医疗信息标准化工作,加快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构建医疗信息大数据平台;二是规范互联网医疗硬件和软件产品,加快实现设备标准化生产;三是加快出台互联网行业准入标准,规范行业准入条件,防止低水平重复开发。

改革医疗保险体制。医保经办部门应该通过尽快引入医保医师制度助推医生自由执业,使得医生不必再依靠公立医疗机构身份获取医保资格,引导优秀医生分流到社区、民营医疗机构乃至线上机构,利用包括互联网医疗在内的新型医疗服务组织的竞争和分流能力,形成充分竞争、分工诊疗的医疗服务供给格局。

加强行业监管。我们认为应从三个方面来加强行业监管:一是明确行业监管机构,加强对互联网医疗行业的监管;二是出台相关细则,明确对互联网医疗主体资格审查备案、知识产权保护、纠纷处理、消费者维权等问题的解决办法;三是加强互联网医疗的信息安全管理,确保医疗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在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一是加强卫生、工信、工商、公安等部门的协作,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促进医疗健康服务与互联网的有效对接;二是推进优势企业强强联合,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培育壮大互联网医疗品牌;三是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向,切实将国家支持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政策落到实处。

大力发展医药物流。要大力发展医药物流,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是完善医药物流产业政策,积极推进传统医药企业转型;二是做好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的总体规划;三是加强部门间政策协调,抑制地方保护主义;四是加快医药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五是提升医药监管能力,严格医药市场监管。

2.企业发展策略建议

明确市场定位。移动医疗服务要找准利基市场。个人消费市场方面,一定是在细分用户群体上才会有发展空间。比如说孤寡老人、亚健康人群。可穿戴设备更要找准细分市场,医疗和健康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做大而全的产品没有什么前景。

准确把握移动互联网切入点。互联网的特征为海量、高频、低ARPU值(每用户平均收入)、低成本、可标准化复制。而医疗的特征为相对低频、个性化、属地化、支付方与决策者不对等、易受政策影响。所以,医疗的特征决定了其将是一种用户数相对少、ARPU值相对高的生意,很难出现全国性的龙头。医疗行业是产业链条过于复杂的慢行业,对于初创企业来说,可通过三个方面切入移动互联网:一是通过提供便捷的导诊分诊,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各级医院医生的效率;二是构建透明的生态系统,降低体系内的信息不对称;三是在慢病领域提高用户黏性与数据的连续性。

加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对医院而言,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效率太低。而解决此问题,可以从两条线出发:一是在云端,在互联网上为患者提供服务,让其在院外享受更方便的服务;二是为医院服务,合理分配和应用医疗服务。资源不均衡、信息不对称是催生互联网医疗商机的核心。企业应该重点把握数据的应用,并具有跨领域的思考能力,更多地将互联网公司的技术能力与相应领域的专业经验相结合,是未来大数据应用的趋势。

加强网站宣传。针对用户关注度不够的互联网医疗企业,可采用多种推广方式进行网站宣传:一是SEO推广,二是利用各种方式发邮件或者信息给目标用户群体,三是两个或多个网站之间采用一些栏目互相推荐彼此网站的合作方式;四是利用专家营销,如请专家来坐诊或在医院网站里给专家增添博客等;五是利用百度知道、SOSO问答、地方性人气旺的论坛等方式来进行品牌宣传,或在新闻网站上发软文广告。同时,还应该经常举办线下活动,以此来弥补线上不足,如逢年过年推出一些优惠活动、大型义诊、发传单或者专家做客讲课等活动,并邀请媒体进行相关报道。

远程诊断、近处治疗相结合。有实力的医药厂商完全可以整合社会化的医院资源、医生资源,用户可以远程咨询用药,线下由被整合的医院医生进行治疗指导,同时可以推进医生P2P、移动用纸O2P等新商业模式创新,给予患者全方位用药指导。

篇5

那么,转向哪里?怎么转?转到什么程度可以告一段落?企业内部如何调整?新旧理念如何顺利交替?外部市场和品牌建设如何及时跟进等等诸多问题才真正是考验一个企业决策层对企业自身与外部市场环境、趋势变化的观察和实际的驾驭能力。云计算、物联网等行业大势对商业模式、用户需求的彻底改变正迫使更多企业不得不面对转型。用友、神州数码、太极股份这三家在不同行业领域的转型典范或能给予我们借鉴和思考。

用友股份

用友股份的转型与中国企业的转型密不可分。中国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其转型升级的需求正向“深度转型”迁移,即企业经营和发展模式正在从以生产为核心的“产品经营”,向以产业链掌控为核心的“客户经营”转变。

为此,用友正在加速实践自身的“深度转型”。前不久的换标,更昭示着用友转型的决心—从企业管理软件服务商向云服务商全面转型。

按照其整体部署,用友股份将它的转型升级分为3个阶段,分别是转型升级1.0、2.0和3.0。用友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李友表示,公司希望用3年时间,逐步完成转型升级的4大目标:高客户价值、高持续盈利能力、高员工满意度、高产业链伙伴满意度。

如今,用友已在2011年完成转型升级1.0,一方面针对目标客户群,对产品体系进行了重新梳理;另一方面落实了地市级分公司的转型,从产品经营转向客户经营。

作为国内软件业率先向客户经营模式转变的公司,李友认为,用友的转变在于,他们看到,产品经营模式下卖产品是经营活动的核心。在这种模式下,更多是一个个销售在单打独斗,企业关注的重点是产品销售收入和产品市场占有率;而客户经营模式的思路是,企业关注更多的是每个客户的持续产出和满意度,而非特定产品的持续产出和满意度。

2011年,用友股份对其客户群体进行了重新划分,将所有大中型企业客户划分为大型企业客户群、中型企业客户群和分销客户群3大类。并根据每个客户群特性,对其业务模式、盈利模式及资源部署模式进行了重新调整。比如,针对大型企业客户群采取的是“咨询+行业化解决方案+咨询式的实施+持续的优化改进服务”;中型企业客户群采取的是基于产品标准化的解决方案,达到快速实施、快速见效、快速为客户带来价值的目标;而分销客户群则是中小客户群,以分销模式推进。

同时,用友股份又将三大客户群体划分为战略客户(A1)、行业客户(A2)、区域成长性客户(B1)、区域中小型客户(B2)四大类。相应地市级分公司只做A1、A2类客户的经营,B1、B2则交给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经营。这样的转变让之前直销、分销混杂的销售模式更加清晰,也有利于集中地市级分公司的核心力量对客户进行深度经营。

如李友所言,用友这次从产品经营型向客户经营型的转变,实际囊括了全部软件企业的3种形态:产品公司到解决方案公司,再到服务型公司的跨越。最好的样板便是苹果。

也只有实现这样的转型,才能将用友逆势扩张的能量真正释放。为客户提供持续的产品和服务,同时也是在为用友提供长期的可持续的竞争力。

此外,在转型升级2.0阶段,用友将在转型、创新、人才、管理四个维度同时发力,并附以创新事业部,对云计算、电子商务、商业分析和移动应用四大趋势展开部署。

今年初,用友还启动了人才供应链专项计划,并成立人才供应链专项工作小组,围绕转型升级目标,通过有效机制建立人才供应链。工作小组将对现有人员和目标人员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对从客户经理到售前顾问,从项目经理到实施顾问等各个序列的人才进行梳理,对每个岗位都制定了人均单产、效率和人均成本等关键指标。在数量、质量和关键指标上深入分析,找出现存差距,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等方式做出弥补。

神州数码

比之用友立足自身软件产业的转变,神州数码的转型来得更为跳跃。从传统IT综合服务商向智慧城市专家转变,这个跨越在外界眼中多少有些出人意料。

神州数码要坦然很多。在他们看来,当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转型和国家、社会的整体转型息息相关。中国社会发展到今天,仅靠低成本竞争已远远不够。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有创新能力,必须要有更高的附加价值,才有可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事实上,神州数码围绕“数字化中国”的探索时间久矣。在成功地从“IT分销商”转向“IT综合服务商”之后,神州数码的业务逐渐从基础走向了主流。眼前的二次转型,神码无疑是想在未来的5~10年间,透过“智慧城市专家”使企业业务从主流真正进入前沿领域。在神码看来,也只有经历这样的跨越、探索与创新,才能走得更加长远。

为何选择“智慧城市”,神码认为:首先是要用虚拟手段去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二帮助城市管理者提供融合便捷的公共服务;三解决区域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拥有领先优势。

目前,神州数码不仅拥有完整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而且拥有广泛的覆盖。其“智慧城市”布局已在全国67个城市展开。其市民卡项目在扬州、无锡等地取得成功,“智能卡云服务平台研发与示范项目”在佛山市禅城区顺利推进。这些进展为神州数码在智慧城市建设领域的全方位布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神州数码已与深圳、南京等12座城市签订智慧城市战略合作协议。

如此迅速的扩张,“智慧城市”战略必会遭遇系列新挑战,首当其冲的就是人才问题。不同于外企高薪吸才做法,神州数码主要通过“英才计划”吸引应届毕业生,自行培养。从目前公司人员结构组成可见,16000多人近1/3是技术型人才,接下来需进一步提升这些人员质量,如既懂传统应用,又懂互联网技术。

其次,面临多个智能系统间的融合问题。对城市管理者而言,这是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不仅需要从顶层设计对城市管理进行整体规划,还需要神州数码这样的IT整合服务商提供强大支持。

此外,确保整个集团包括实施人员都能很好地理解智慧城市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为此,先要聚焦,领导层先要高度重视、深刻理解,并统一价值观。在神码内部正在不断宣贯和强调,以加深员工对公司战略的理解和把握。另外,除每年的誓师大会外,神码还举办干部大会,与全体干部深入探讨整个公司未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同时,会结合自身业务落地,让员工在实践中加深对智慧城市理念和项目实施的理解。

太极股份

要说用友和神码的转型有多“张扬”,那么太极股份的转型就显得过于低调了。在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总经理孙国锋看来,太极的转型也是顺势而为。

自上世纪80年代组建,太极计算机公司(以下简称“太极股份”)伴随着国家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不断在适时调整自身战略,推进业务的转型升级。

孙国锋认为,当前,太极的业务转型升级是对原有战略的继承和发展。2000年,太极锁定发展一体化IT服务能力的目标,誓言要在政府、金融、能源、制造等重要行业做出太极品牌,以民族产业推动国家信息化发展。10年过去,太极成功从“系统集成商”的角色逐步转型为综合IT服务提供商,并实现了体制机制的重大突破,完成由全民所有制企业向规范化股份制治理结构的转变,并成功在深交所上市。

2012年,是太极股份制改造的10年,也是太极股份第一个十年战略的收官之年。现今,太极即将进入又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期。为此,太极迎来了又一次的战略转型升级。

而这一次的战略转型升级,太极将如何发展,定位在哪里都考验着太极的管理层。“进入百亿级企业”成为太极的首要目标。孙国锋指出,基于这一战略目标,太极首先仍将立足于国计民生方面的重要行业信息化,成为国家推动“两化融合”和完善社会治理的生力军;其次要在国家城市化战略中扮演积极角色,成为推进“智慧城市”的民族骨干力量。

篇6

一、4G时代媒体转型的基本模式

(一)媒介终端向融合媒介转型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融合媒介”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强调了媒介之间合作和联盟的模式。融合媒介作为媒介融合的必然产物,它的物质形态必将是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音频等媒介形态融于一体的互动型媒介形态。最为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智能手机,它结合了照相机、媒体播放器以及无线通信设备,成为集阅读、视听、上网等功能于一体的融合媒介。然而,受3G通信技术上的限制,融合媒介的使用仍要受到传播速度和传播效果的限制,而4G技术无疑弥补了这些缺陷。此外,以4G数字通信技术为基础的4G融合媒介,可以将终端范围从手机、智能电视、个人电脑等现有的媒介扩展到智能手表、汽车、智能眼镜等在内的一切智能终端。这些终端置于流动大数据媒介空间内,能够实现对信息的海量存储、高速传输、全方位沟通互动。

(二)新闻分工向精简化转型过去乃至现在的大部分时候,媒体在进行新闻事件的直播时往往需要在现场搭建一个新闻直播间,或者是需要把笨重的卫星转播车开到现场,这样不仅对环境的要求高,而且调试时间长,耗费人力物力大。同时,记者在进行新闻采访时,受3G技术传送速度和传送质量的影响,也只能进行图片和文字的“即采即传”,而不能实现对视频的“即拍即传”。而4G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对视频资料的高速传递。在对2013年国庆假期公众的出行进行报道时,深圳卫视便利用了当地的4G网络进行直播,不但实现了“即拍即传”,而且直播效果与现场的滞后也在1秒以内。由此可见,在4G时代,新闻直播完全可以舍弃大型的卫星转播车,只需要在记者摄像机的传输模块上插入4G网卡,并连接到当地运营商的4G网络上,就可以在拍摄画面的同时,将视频资料传回后方。实现对新闻事件的“即拍即播”,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此外,4G技术实现互联网的高速接入。记者利用4G手机或带有4G模块的其他终端设备可实现可视化的报道指挥、移动办公还有异地视频会议,这样原本需要借助卫星传输的传播行为,在4G技术条件下可随时进行,降低了新闻采编成本,简化了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的工作分工,实现了“采编分离”、“制播分离”。

(三)受众群体从高消费人群向社会大众转型目前,4G卡并不是所有机型都适用,仅以中国移动为例,其官方支持的4G手机仅仅8款,且均价较高。而中国移动推出的4G套餐是40元包300兆流量,明显4G的资费要比3G的资费高。但是随着技术发展,运营商网络的数据容量和传输速度高速提升,单位流量的成本大幅下降,未来4G通信的无线即时连接等某些服务费用会比3G通信更加便宜。同时,4G技术超高速的传播速度和超高清的传播效果,完全满足了高端商业人群和高级知识分子、年轻群体对信息摆脱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全信息化生活及高清视觉体验的需求,这就表示,4G技术的消费群体将会经历一个从高消费人群到社会大众群体的转变过程。

(四)盈利模式向社会化媒体营销转型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资讯早不是稀缺资源,“受众的注意程度”才是最具有价值的竞争筹码,这样的转变预示着传统的媒体盈利模式即广告模式面临着新挑战与改变。2012年环球雅思夏令营通过新浪微博教育营销达人为培训机构提供服务进行招商,便是传统的广告模式向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转型的一次成功尝试。作为一种新型的媒体盈利模式,社会化媒体营销模式是指商家利用社会化网络,如在线社区、博客、百科或者其他互联网协作平台来进行营销。媒体一方面可以开发广告主信息资源及其产品资源;另一方面也能挖掘用户及其潜在用户,形成新的广告资源运作模式。

二、4G时代下媒体转型的困境和问题

(一)4G通信系统技术上的缺陷限制媒体转型4G通信网络现在仍在建设完善的过程中,4G技术本身的缺陷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媒体的转型。目前,4G的通信制式距离实现全球统一还有一段漫长的探索过程。此外,如何保证在楼区、山区及其他有障碍物等易受影响地区的4G信号强度,如何解决系统容量有限、手机用户越多速度就越慢的问题,如何尽快完成大范围的无线电基础设施更新和重建,这些问题都成为制约4G技术发展的瓶颈,也成为媒体转型的技术上的缺陷。

(二)4G资费过高限制了媒体的使用与被使用4G的资费过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4G牌照发放后,中国移动在广州、上海、北京等地陆续推出4G流量套餐。在上海,流量套餐分5档,分别为600M到5G不等,对应的资费从50元/月至最高180元/月,明显高于3G的资费,这无疑将增加媒体使用4G网络播报信息资讯的成本,也会导致受众减少。

(三)受众对4G产品认识不足目前,大部分的消费者对4G还持观望态度,他们一方面习惯了使用3G网络,另一方面对4G技术的认识不足,大多数人还停留在4G是可以快速接收视频的先进技术层面上,因此目前的4G市场还比较狭小。

三、4G技术下媒体的发展优势

(一)专业化内容生产下的品牌优势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专业化的信息搜集与,权威性和时效性为媒体树立起了良好的品牌优势,这使得媒体在技术支持下衍生出的新产品能够被市场快速接纳和使用。这将极大地促进媒体在4G时代的转型程度和速度。

(二)不断成熟的市场和稳步提升的需求尽管现在4G技术存在着技术和制式上的缺陷,但是极高的关注度依旧暗示着巨大的潜在市场,随着4G技术的不断普及和完善,一个巨大的使用市场将成为媒体转型的最大保障。

(三)政策的支持、科技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被国家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相关政策对智慧城市项目建设的投入资金与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如此推算,国家对4G网络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必将超越3G网络,因为4G网络的建设能够产生比3G网络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2014年的“两会”上,代表也提出议案呼吁政府扶持4G网络基建的建设。可见,良好的政策环境将为4G技术的发展锦上添花,媒体作为4G产业链上的一环,也必将在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得到相应的支持和发展。同时,科学技术是4G网络发展的基础,它终将解决4G网络建设中的各种缺陷和漏洞,助推4G技术的普及和发展,而媒体也可以在4G技术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完成自己的转型和全媒体的搭建。

四、4G时代媒体转型的策略

(一)新闻从业者向复合型人才转型未来传媒业的竞争,将是新闻从业人员综合能力与素质的竞争。按照未来在4G技术的支持下带来的“制播分离”、“采编分离”的改变,文字记者、摄影记者、摄像记者不再壁垒清晰分工明确,市场将需要能够同时胜任采访、摄影、排版等多项技能融合的全能型新闻从业人员。同时,随着数字技术的开发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对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广告管理人才、媒介节目的推介和经营人才将成为媒体的主要需求。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多种技能的学习锻炼,掌握多项技术,才可以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继续在新闻传播战线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重视并参与公共平台的建设2013年12月18日,中国移动在广州宣布将建成全球最大4G网络。据悉,2013年年底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个城市可享受4G服务;预计到2014年年底,4G网络将覆盖超过340个城市。移动、电信、联通等运营商在政府支持下纷纷推出“无线城市”、“智能城市”等项目,致力于通过其搭建的无线互联网平台,整合周边的商业、医疗、教育、服务业等资源,形成更便利、更关联、更全面的区域性综合商业系统,提供多元化的商业服务模式。在这种趋势下,各个媒体应该及早联系网络运营商、内容服务商等利益方,在政府和政策的支持下,积极整合资源,引进资金和技术,加入公共平台的建设,共同打造全新的产业生产链。

(三)内容为王,信息个性化定制高要求4G时代,4G技术支持的移动设备可以通过ID应用程序成为个人身份的鉴定设备,这就意味着,每一个接收新闻的移动终端背后都有一个确定的用户。媒体可以利用和挖掘大量的受众数据,综合评估出每一个受众个体对信息的关注点和兴趣点,除了新闻编辑推荐的新闻,受众还可以接收到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关注点“特制”的信息,同时,终端受众和新闻机构之间还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进行“互动”,以提高新闻信息产品的针对性。因此,4G时代如何在更高程度上满足最多受众的不同需求,将成为媒体之间竞争的关键。

篇7

目前,全球许多城市都在进行智能城市的实验,中国已有近50个城市或地区提出了建设智能城市的目标,智能城市相关市场的规模超过1500亿元。大量新城区的建设以及城市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各类新趋势驱动了智能城市市场。这一市场也受到许多跨国企业的关注。

在全球范围内,智能城市仍处在试验的阶段,成功的案例不多,欧洲和亚洲是智能城市开展较为积极的地区。全球在建的智能城市超过100个。欧盟已经了智能城市计划,25座欧洲领先城市将会大量采用新的绿色能源技术,另外还将试验发展智能电网、智能城市交通以及相关的智能医疗系统。由于智能城市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亚洲,智能城市活动主要在发达的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东开展。由于智能城市实施比较困难,大多都是在一些小城市或城市的局部建设。

据IDC的分析与预测,2008年我国医疗IT市场投资规模有望达到80亿元左右,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120多亿元。据计世资讯的调查,2009年中国的智能交通系统(ITS)市场规模达到180亿元,同比增长30%,ITS在许多发达国家占交通投资总额达到10%,而在中国只有1%,中国市场潜力巨大。2010年1-8月,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8.56亿元,预计全年投资约为2100亿元。

大量新城区的建设为智能城市的应用创造了潜在市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每年要建50-60个人口在20-30万的新城。目前仅省会城市和直辖市在建的新城、新区项目规划面积就接近10000平方公里,其中既包括新产业园区、也包括卫星城等。2007年底,北京市政府宣布了《北京十一个新城规划(2005-2020)》,将在北京的郊区建设11个新城区,带动区域经济、缓解城市压力。2010年4月,辽宁省政府宣布在沈阳经济区城际连接带上规划建设33个新城和新市镇,其中新城人口规模在10万人以上,新市镇人口规模在5万人以上。2009年全国城市建成区面积为38107平方公里,新城区的建设将大大扩展城市的边界。新城区的建设将大量采用信息化、智能化管理,是智能城市的潜在市场。

城市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驱动了智能城市在中国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中,城市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速度放慢, 信息化进入深化应用的阶段, 许多大型企业的信息化投入也呈现相同的趋势。上海城市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例从2002年的12%下降到2009年4%左右。当前上海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信息化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应用,跨部门政府信息系统的集成,通过应用开发提升城市管理的效率。“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的信息化投入占固定资产投入的比重,继2002年、2003年、2004年三次下降,2005年略有回升后,2006年再次下降到10.33%。

当前城市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业务系统整合、网络融合、城市管理模式创新、加强应用开发、提升公共服务和城市信息安全保障,都驱动了智能城市的发展。

许多跨国企业都积极关注中国的智能城市市场。台湾电信企业在大陆多个城市展开了智能城市建设合作。为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2010年8月,工信部确定宁波、成都为两岸产业合作无线城市试点,参与企业主要有中华电信、台湾远传电信等。

此次无线城市试点主要集中在智能城市管理、医疗信息化、旅游信息化、家庭信息化等领域。IBM、思科等IT企业也希望借由智能城市建设推广自己的信息化硬件和软件产品。日立将为天津生态城的住宅中引进家庭能源管理系统(HEMS),并在在天津生态城内开设针对智能城市事业的研究开发基地。2010年10月1日,日立(中国)有限公司成立了专门负责智能城市事业的新组织机构,旨在向计划中的中国智能城市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持。

智能城市为何而建?

日本和韩国的智能城市基于u-city(Ubiquitous)的概念,即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电子装置等可以随时获得信息和服务的环境整体为发展目标。近年来,日本的智能城市也更关注环境的保护,2010年8月横滨市、丰田市、京都市和北九州市四个地区公布了智能城市的总体规划,其核心是建设生态智能城市。横滨主要通过大量引入可再生能源与电动汽车,对家庭、建筑物和社区实施智能能源管理;京都市将对各类能源管理的高端技术进行实验。三星SDS的u-City是以ubiquitous computing和信息通信技术为基础融合了整个城市各个领域,是综合型、智能型、自我创新型城市。

欧洲的智能城市(多称为smart city)则更关注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智能经济的形成。2009年10月,欧盟公布了新的能源研究投资方案,其中将为“智能城市”项目投资110亿欧元,在25-30个城市中发展低碳住宅和交通。一个名为European Smart Cities的学术项目认为,智能城市的六个要件是:智能经济(创意产业)、人才、智能政府、智能交通和基础设施、智能环境和智能生活。

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东南亚城市建设智能城市的重点。新加坡提出到2015年打造智慧国的战略,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同时发展通信产业。马来西亚计划以美国硅谷为蓝本建设多媒体超级走廊(MSC),覆盖750平方公里的狭长区域,其中将建设12个智能城市。MSC计划提供世界一流的软硬基础设施,给区域和世界市场提供多媒体产品和服务。

由于缺乏全国性的政策和标准,中国的智能城市概念模糊,现阶段更多的是强调IT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整合城市功能的统一平台的建设。智能城市概念与生态城市、低碳城市、数字城市、甚至智能电网等重叠。中国的智能城市建设多是单一或少数几个城市功能、或行业的信息化,以及信息相互连通,统一智能平台的建设较少。在国内的智能城市计划中,最常见的就是智能交通、e-政府、智能医疗等纵向行业信息化。中国电信、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的“无线城市”计划更多的是加强了信息沟通,其运营方式是通过手机接入各类政务、交通、视频娱乐的手机门户,获得即时信息。IBM、Oracle等企业在中国进行的智能城市活动多是纵向的行业应用,通过它们完善的产业链,帮助城市实现行业的信息化。

由于缺乏智能城市所需的产品和技术,许多城市将建立智能城市相关产业作为重点,同时也借此吸引新投资。宁波市的智慧城市的第一阶段,到2015年,建成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体系,形成一批上规模的智慧产业基地,智慧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0年10月,宁波三星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工,项目投资7.6亿元,将成为智能电表和绿色环保配电变压器制造基地。杭州湾新区计划建设智慧产业园,产业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电子信息(信息家电、半导体照明和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和医疗等。

为解决中国高速、大规模城市化带来的各类问题,针对城市生态改善和公共服务的应用是中国智能城市建设的核心。交通、安防、医疗是最主要的三大应用。约1/3的智能城市采用“低碳(生态)+智能”混合概念。天津生态城、廊坊智能城市、石家庄滹沱新区等都计划采用新能源、智能建筑、智能交通以及家庭能源管理系统等。

智能城市的四种兴建模式

国际上的智能城市建设注重公私部门的合作,有众多企业参与,以企业形式管理项目。松岛新城的开发吸引了众多企业参与:盖尔(房地产)、摩根斯坦利(房地产融资)、大宇建设、LG CNS(IT服务)、微软、GE、ISS(教育服务)等。

公私合资建设和管理

Arabianranta项目由赫尔辛基经济和计划中心(the City of Helsinki Economcis and Planning Centre)协调和管理,其还与许多私人企业成立合资企业。该项目的合作方包括诺基亚、爱立信、摩托罗拉、以及当地的电信企业Sonera等。

阿姆斯特丹的智能城市建设由当地政府、能源企业和其它私人企业共同投资,Cisco和IBM共同开发智能能源管理系统,而Accenture负责项目管理和评估,The Amsterdam Innovation Motor将负责协调各参与者间的关系,该机构是政府、大学与私人共同投资的企业。

政府带头,私人企业参与

新加坡的One North项目由JTC Corporation负责带头建设,JTC是新加坡贸工部下属的官方机构,成立于1968年,是新加坡最大的工业地产发展商,在One North项目中,JTC主要负责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发20%的土地,而80%的项目开发则交由私人企业进行。

政府投资管理,研究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参与

Masdar城由政府机构阿布达比未来能源公司(Abu Dhabi Future Energy Company)统筹规划,主要合作对象有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英国Forter+partners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公司等。

西班牙的Digital Mile由国有企业Zaragoza Alta Velocidad负责建设开发,其由国有的负责铁路建设运营的企业、地方政府共同投资设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Zaragoza 大学,以及一些地方学术协会参与了规划。

电信企业投资开发,作为新技术试验

德国的T-city是德国电信进行的大规模生活实验室计划(2007-2012),旨在研究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示范如何提高城市未来的社区和生活质量,该计划还集合了阿尔卡特集团、三星集团、德国城镇发展协会、波恩大学等组织。

目前中国的智能城市项目,近1/3是当地政府与IBM、思科合作,近1/3由当地电信运营商发起,少数房地产开发商也将参与建设。三大电信运营商正在大力推动“无线城市”的建设。2009-2014年,中国移动将在江西省投资200亿元建设“无线城市”。2009年-2012年,中国移动在北京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将投入资金约180亿元。2010-2012年,江西电信将在鄱阳湖地区建设“智慧鄱阳湖”项目,投资36亿元。房地产开发商也希望借由“智能城市”的概念提升自己产品的影响力。电力、交通、电信等基础建设都被地方国企控制,其它企业很难参与;另外,智能城市目前多是试验,发展前景不明,一般企业不愿意进行大规模投资。

中国政府主导的智能城市建设多采用招投标的方式,较少采用企业形式的项目管理方式。新卫星城中的智能城市项目,由当地政府专门设立的负责新城开发的职能部门负责。佛山东平新城的智能城市项目,由政府下属东平新城建设委员会及其国有独资企业全权负责新城的开发、招商、智能系统建设等。现有城市的智能化改造中,不同项目的招投标由不同的政府机构负责,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也阻碍了最终统一管理平台的建设。在这类招投标中,项目费用由招标的政府机构支付,资金规模都不大。市政府负责信息化的相应机构负责协调、规划,但并不具备实际的执行能力,实际的执行由分管交通、医疗、警务的机构分别进行。政府机构负责(或者聘用专门设计公司)智能城市的初期规划,然后招标,实际参与建设的企业在规划期参与较少。近来宁波等城市也开始尝试采用组建专业投资运营公司的方式管理智慧城市项目。

智能城市的投资主要依靠电信运营商和政府投资。“无线城市”建设由运营商全部建设和管理,政府仅给予少部分资金补贴。厦门“无线城市”:运营商建设运营,靠手机流量或广告手机获益,政府负责协调组织工作,同时给予250万的资金补贴。广州的“无线城市”:市政府300万元“启动资金”以及此后每年几百万元的财政投入,占总投资10亿元中不到5%的资金。在沈阳与IBM合作的智慧城市开发中,沈阳市政府将在5年内投资3亿元。未来宁波市每年投入智慧城市的资金将不少于10亿元,但其中包括相关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

房地产开发商参与智能城市建设,是否能进行持续大规模投资和后期运营维护令人担忧。在长沙梅溪湖地区建设智能化的商住区域,规划投资近200亿元,但合作方美国房地产开发商盖尔最终由于资金合作方式等问题,退出了合作。房地产开发时由开发商负责智能化系统的建设,而实际运营时由物业公司负责,后期维护和管理存在隐患。

智能城市的盈利前景不明,导致参与的普通企业少,它们多采取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的方式推广自己的产品。温州市表示鼓励企业参与智能城市的建设,但盈利模式需要企业自己探索。目前海尔正在“三网融合”的12个试点城市积极布局,寻求与广电以及电信运营商合作,推广智能家居。

中国特殊国情决定中外智能城市的建设有明显差异。缺乏全国性的政策导致智能城市概念模糊、定位不清。中国在智能城市的技术开发上才刚刚开始,缺乏这方面专业的IT企业和产品,加上地方政府以发展产业为主要目标,因此各地政府着力培养与之相关的产业。IT基础相对落后,中国智能城市建设将首先大规模投资基础设施。城市IT基础建设由各部门(企业)分开管理,统一平台难以建立,目前以行业智能化为主。

中国智能城市远未达到能大规模发展的阶段,政府应及时出台长期的城市信息化战略作为指导,防止重复建设、投资浪费。目前国内的智能城市“口号”过大,实施起来由于技术、行政体制、商业模式等原因比较困难,并且很多都不是真正意义的智能城市。吸引投资、销售相关产品和设备是一些城市和企业提出“智能城市”概念的原因。各国政府对智能城市都是采取部分城市试点的态度,中国中央政府也持较为谨慎的态度,说明智能城市尚未到大规模发展阶段。缺乏长期战略,地方政府盲目上马项目,企业看不清前景,参与较少。在日本智能城市战略出台后,日本各大财团企业联合成立了合作共同体“智能城市企划株式会社”,包括夏普、伊藤忠商事、清水设计、日立制作所、三井不动产等。

核心技术是中国智能城市发展的潜在障碍,应加强研发。目前国内针对智能城市的研发机构很少,只有针对行业和产品应用的研发中心,例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传感器等。IBM、思科、日立都将在国内建立智能城市的研发机构。

大规模IT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各类工业园的智能化改造带来大量IT产品和咨询的商机。2009年,富士康宣布计划在今后3-5年内投资数十亿美元,建造拥有最新技术的“数字城”,使其工厂生活区健康、清洁,适宜居住。该工程的第一阶段是与IBM合作,在富士康分布于中国各地的工厂生活区安装IBM的Smart City(智能城市)软件。

智能城市的模式要从“销售产品”向“提供服务”的模式转变。地方政府希望通过智能城市带动当地企业产品的销售,许多企业也将智能城市视为产品销售的新概念。智能城市建设的真正挑战在于实际运营的管理和维护。

篇8

今天,当我们还被各种虚幻的理念所笼罩的时候,不妨听一听国际巨头们如何评价我们的产品和他们认为的真正对手。

所谓产品2.0时代,当然是针对产品1.0时代所讲的。在中国,产品1.0时代的特征就是对外来技术的拷贝、优化,对国外商业模式的复制和本地化改造,以及包装着各种互联网理念,或者营销新概念的市场炒作。当整个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全球经济的消费也呈现乏力趋势的时候,那些曾经辉煌的名词,炫耀虚幻的理念都无法让企业获得真正的竞争力,而这时我们必须面向未来的,是重塑2.0时代的产品能力。

产品2.0时代具有三个明显的方向,或者说三大特征。

第一,借用彼得・德鲁克的一句话,“21世纪的产业竞争将不仅仅是产品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的竞争”。事实上,今天领先的、独特的、有持续优势的商业模式就可以成为企业的产品。

第二,服务正在成为企业产品组合中具有持续优势的一环,将服务打造成产品,是很多企业必须跨越的经营门槛。

第三,数据技术越来越与原有的产品进行深度的融合,但是大数据这个美丽的故事并不能让产品如虎添翼,使得产品跨入2.0时代的是大数据背后的算法。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具体阐述。 羊毛不会出在猪身上

首先,很多人已经认可在这个时代企业间竞争的不再是单纯的产品的功能,而是产品所立足的生态系统,以及新的生态系统之间所构建的新型商业模式。这些新的商业模式将企业的利益构成重新进行了划分,并且定义了新的获利方式。

将新兴的商业模式打造成产品的优势,使得商业模式成为企业产品的代表,这一成功虽然在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商业巨头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是很多企业基于商业模式能力的模仿,依旧是一招一式,或者非常短视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将一种获利的生意改造成商业模式,并且将商业模式塑造成有持续竞争力的产品。

前几天,我和一位经营线下话费、生活费缴费业务的企业家进行了一次交流。这家公司是立足当地的线下服务巨头,年收入已经高达800亿元,他们在车票、机票、话费出单等诸多领域与供应商有着深厚的联系,并且经营着超过1000家的社区门店。他告诉我,一次偶然的机会,几家航空公司老总不约而同地告诉他,他们最感到苦恼的是每次飞机起飞的时候,依然有很多空舱位无法销售,问他有什么好办法。这位企业家不愧是商业高手,很快想出了一个高招,他将这些主要航空公司的超过十万个座位,统一以每张400元人民币的价格买断,然后将他们重新打包,变成一张售价一万元,包含10个经济舱位的飞行储值卡,通过遍布各地的1000个门店销售出去,这张价值一万元的飞行卡还附赠5700元的塞班五日游往返机票和五星级豪华酒店。不到两天的时间,他的一万张储蓄卡就销售一空,因为消费者不仅看重的是10张廉价的机票,更重要的是到海外低价旅行的优惠。

当然这一措施一举解决了那些航空公司们的十万个座位无法销售的困扰,更重要的是他也从中获得了丰厚的盈利。他的盈利模式看似只能挣到十张机票加5700元旅行费用中间的300元差价,实则不是这样。塞班旅行,他们公司从旅行社获得的返利是非常丰厚的,而且这一万张储值卡销售的一亿元现金,可以产生至少5%以上的理财收益。另外这10张经济舱机票,如果消费者无法自己享用的话,可以转让他人,但是需要每一次收取100元的改签费用。而且,他们向每人每次卖出20元的保险费,而自己可以从中获取18元。

凡此种种,他通过这样一系列经营,获利竟然超过3000万元人民币。当他津津乐道向我描述这个“羊毛出在猪身上”的商业模式传奇的时候,我告诉他,在我看来他做的只是一桩成功的生意,这个还不能称为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原因非常简单,要复制这个成功的商业模式,最为核心的是将这桩成功的生意中间核心的要素提炼出来进行重新组合,并且可以在其他的供应商和其他的客户群中进行类似的组合和复制。

这种成功的商业模式能成为企业竞争的利器吗?或者说,这种商业模式可以被打造成为新的“商业模式产品”吗?恐怕不能,因为有可能别人也可以将这种方式很快地复制出去。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航空公司会不会去找电商合作?如果像携程这样的线上巨头步入这个领域又会怎样?一旦他们展开类似的商业模式创新的话,这家有着1000家门店的社区超市的商业模式创新,顷刻间就会土崩瓦解。所以,商业模式转化到产品,最关键的一环就是必须找到可持续的竞争能力。

苹果公司依靠它新的价值系统构造的手机加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一举击败了移动通讯时代的王者诺基亚,商业模式的力量固然强大,更重要的是苹果在这种模式中塑造了独特的竞争力。不论是iPhone的用户界面,还是应用商店的丰富软件,甚至是封闭的iOS带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有这一切才使得其完全不同于诺基亚的商业模式,以“商业模式产品”的形态得以生存。对于我们充满了商业智慧的中国企业家来说,将好的生意逐渐变成可以复制的商业模式,并且进而将这些可以复制的商业模式构建出持续的竞争壁垒,变成一个“商业模式产品”,这一过程才是产品2.0时代需要打造的另外一种关键的能力。 产品服务是关键第一号

其次,今天的“服务”越来越成为企业产品组合中间不可或缺的一环,几乎所有的制造型企业都在做着服务转型的梦,因为他们发现仅仅依靠产品盈利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他们需要打造更加强有力的服务产品,配合原有产品拓展市场,找到新的获利来源。但是,很多企业在进行服务创新的时候,很容易会步入一个歧途,那就是很难对客户的真实需求进行精准的定位和把握。

很多制造型企业经常告诉我他们的一个困扰。他们设计了很多独特的创新型服务产品,但是客户并不买账,甚至将这些服务产品送给客户,客户也不见得接受,他们问我问题出在哪里?其实问题的症结非常简单,这些服务并没有给客户带来真正的价值,企业在设计这些服务的时候并没有想到客户真正关心的最痛的问题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客户的刚需到底是什么。而企业关注的是用讨好的方式,希望能拉住客户、黏住客户,尤其是当服务组合内容特别多的时候,又会使得客户产生厌倦感,乃至挑选服务时的迷失感。

有这样一家企业,他们在为客户提供的基于工程设计的服务组合中,服务产品竟高达20项,但是客户没有一项愿意付费。我们经过仔细分析,竟然发现这20项服务中间,没有明显的具有独特价值的内容,而客户最为看重的核心服务与核心的工程设计软件有关,而这些服务能力又不是这家企业所拥有的。因此服务创新中我们需要摆脱那种讨好客户的心理,应该直击要害,如果我们没有核心的技术或者核心的服务能力提供给客户那要怎么办呢?没有办法,只能认真去开发、去设计。

在产品2.0时代,服务作为产品的关键一环,也需要有特别明确的客户价值体现,没有增值的服务客户是不会埋单的,这和没有价值的产品,客户不会购买是完全一个道理,而指望用搭车的方式硬推给客户,希望未来获得收益,这也是不切实的想法。很多企业的失败经验都告诉我们,这种想法是在消耗企业的资源,并且最终会耽误企业进行服务转型的时机。 大数据与产品如何交互融合

最后,信息技术必须和原有产品进行深度的融合,并且开发出独特的基于数据的功能,或者大数据的应用,这几乎是今天所有逢人就提互联网思维的人的口头禅了。但是放眼望去,有几个企业做出真正能够获得客户青睐的大数据产品呢?几乎很少见,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其实,一浪胜似一浪的大数据鼓吹和浪潮,当落在企业的真正实践中的时候,一个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将数据技术和原有的产品、原有的业务进行重新整合。大数据业务的核心不在于数据本身,而在于如何描述原有的产品和功能。在这里最核心的不是数据,而是驾驭数据的算法,或者说是将原有的物理产品进行重新数字化和数字解构的算法语言。

今天在传统产业和信息产业中间,依旧有一个巨大的鸿沟,那就是对传统产业的方法论、流程和工程模型的数字化,或者叫算法化的技能鸿沟。不仅在工业领域,甚至在医疗卫生领域,这也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金矿。直方大创新中心正在孵化的一个中医脉诊项目,其基础就是对传统中医经典《脉经》中,多达24种的脉象的诊断进行数字化建模。如果运用大数据人员的所谓机器学习和机器建模的方式,不仅是非常低效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无法运用过去几千年来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而这些经验和智慧只要进行算法的重新设计和解读,就可以达到极其高效的利用。因此真正的大数据突破和同传统产业的整合,需要的是开发原有产品技术的工程人员深谙数据技术,谁能率先突破这一壁垒,谁就能在各个细分的行业里面占据领先的地位。

在产品2.0时代,没有数据能力的产品将像缺了一只翅膀的飞鸟无法飞得更高,而那些可以将数据和传统产业进行深度整合,并且开发出新的服务模式的企业,有望获得质的飞跃和突破。

篇9

关键词:新经济形势;养老运营模式;探究讨论

传统的养老模式存在效率低的情况,同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现代社会的老龄化情况较为不符合,为实际的改变这一局面,正面的解决老龄化日益严重的问题,需要采取的手段就是在传统的养老模式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需求,现代养老的特点,提出新型的养老运营模式,降低老龄化对于社会的负担以及老龄化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推动养老事业的快速发展,科学发展以及稳定发展。

一、探究新经济形势下养老运营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这一问题不限定于我国,而是全球性的问题。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为,随着当代社会的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体质不断的强化,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技术不断的完善化,医疗保险体质不断的完整化,疾病能够得到很好的治疗以及抵御,人们的寿命不断的增长,平均寿命不断的延长,同时我国在人口猛增的时期,提出计划生育,导致年轻人口的增长趋势逐渐缓慢化,这进一步使得我国与老龄化社会日益贴近。养老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对象,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的老龄化程度加深,导致社会的各方面运作受到影响,劳动力也相对薄弱,社会的经济发展受到较为直接的影响,只有妥善的解决老龄化问题,进行有效的养老措施,提出可靠的养老运营模式,才能够实际的控制以及解决这一问题,实现我国社会的运作速度进一步的提升。

二、新经济形势下养老运营模式

新经济形势下的养老运营模式探讨需要结合老年人所处的环境,老年人的家庭状况以及老年人的特性进行划分,进行具体的适用的的养老运营模式提出。

1.社区养老运营模式

社区养老运用模式,适合于居住在社区的老人,现代社会城镇居民的居住单元一般都为社区,因此,针对社区建立养老运营模式是极为必要的。社会养老运营模式就是在每个社区都建立养老服务中心,设立休闲娱乐设施,如下棋室、老年运动器材等,同时给出足够的空间供老人聊天,老人打太极等,丰富老人的生活,同时建立相关的服务团队,定期对生活不便的老人进行走访,及时的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保证能够定期的对社区老人进行身体检查,进行基本护理,保证老人的身体健康,建立相应的心理疏解中心,来解决老人心理上的问题,以及通过聊天的形式来缓和老人寂寞的情绪。这样能够实际的保证社区内老人的健康安定,能够保证养老的质量稳步提升,能够保证老人体会到社会的善意,这对于社会的文明进展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实现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生活区养老运营模式

生活区即一个区域内人生活的范畴,在该范围内老人的数量相对较多,不能够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统一的养老,无法实际的促进养老的质量提高,无法保证养老的正常进行,为实际的提升生活区的养老质量,采取的主要操作就是生活区养老模式运营,即养老院的构建。养老院这一形式在乡镇较为普遍,主要原因就是乡镇人口相对较为集中,并且社区小区概念相对稀少,一般以家庭为单位,这对于社会养老的实施较为不便,并且无法及时的掌握每户家庭的养老情况,同时对于独居老人、病患老人无法及时的提供帮助,对于家庭养老困难的情况也无法进行及时的调整,而养老院是一个能够将这些老人集中在一个环境中进行集中看护,集中护理,集中提供帮助的地方。养老院能够照顾老人的日常生活,能够给老人提供较为主要的医疗护理,能够及时的提醒老人作息时间,以及提供相应适合老人的娱乐活动,养老院针对老人所收取的费用极少,对于农村几近没有收入的独居老人病患老人而言是极为合适的,同时能够解除老人孤单的心情,以及防止老人独处出现意外没有人发现的情况出现。

3.高品质养老运营模式

社会针对收入良好,有经济基础的老人,建立相对符合的养老运营模式,包括老年公寓、大型疗养院、养老会所等,这些老人的特质就是收入相对稳定,或者有较多的储蓄,对于生活质量要求高的老人。这一养老运营模式,能够给老人提供属于老人自己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区域,进行膳食的全面安排,保证膳食的营养以及易吸收,同时设立较为健全的娱乐服务体制,较为完善的心理咨询体制,环境良好优美,能够提供各方面的治疗,护理以及调理,能够保障老人的生活质量以及身体健康,身心愉悦,针对老人进展的服务高质量,设置的娱乐项目高品质,老人能够在这一环境中享受以及进行自我的兴趣活动。

三、结语

新经济形势下的养老运营模式健全化,能够实际的提升现代社会的养老质量,能够实际的解决养老问题,对于社会的进一步协调化,社会的负担进一步减少有实际的促进作用,养老运营模式在新经济形势下讲求多样化,根据实际的环境以及实际的条件进行相应的确立,以及给予老人更多的选择空间,来实际的提升老人的幸福感以及老人的愉悦感,来保障老人的基本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作者:白明波 单位:天津滨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薛西维.新经济形势下养老地产开发与运营盈利模式探讨[J].江苏建材,2015(3):61-63.

篇10

无论是传统企业“+互联网”,还是互联网企业“+”入传统产业,最终谁胜谁负,可能很大程度上聚焦在平台模式的决战:谁能把平台建大建新,信息流畅、形态新颖、体验良好、成本低廉,谁能有效利用好平台,谁就是最后的胜者

30年前,个人电脑开始迅猛发展。随着www(万维网)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发明,互联网进入1.0时代。那是一个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时代:摩尔定律显示,电脑等网络终端的功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终端设备伴随着成本下降得以迅速普及;吉尔德定律告诉我们,信息高速公路每半年就拓宽一倍;而梅特卡夫法则更预示着商业空间的巨大,网络价值以用户数量平方的速度增长。于是,互联网代表的信息高速公路的承载量、入口和商业价值都在短短的十多年里得到巨大提升。之后,互联网迫不及待地来到了2.0时代,即进入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互动阶段。

互联网携带着在其上衍生出来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与新模式,旋风般地冲击着现有的经济社会模式,这便是“互联网+”时代。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企业以商业模式颠覆为动力,激发和席卷着众多新技术新产品,渗透进一个又一个传统产业,改变着我们身边的经济与社会。互联网在每个产业掀起的创新浪花飞溅到其他产业,引起了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跨界、商业模式颠覆和产业融合。淘宝衍生了支付宝,支付宝却超越了淘宝,成为更大的支付平台;互联网医疗与医药电商源自不同的领域,却将在未来的网络医院里会合;微信等社交平台正成为人们通往虚拟世界的公共入口,打造成为平台的平台……

在互联网的迅猛冲击下,传统的经济社会架构正在分崩离析,众多新企业和社会组织——那些带着互联网基因的“草根小子”,挥舞着炫目的新型商业模式,杀入一个个传统产业,一场场强与弱、新与旧、颠覆与反颠覆的竞争正在我们身边上演着。

颠覆模式的四大特征

“长江后浪推前浪”。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当那些带有基础性、广泛性影响的新技术新材料诞生的时候,颠覆都会在一定的范围内发生。一百年前,好莱坞电影战胜商业的无线电广播;仅仅过了三十年,电视崛起,又打败了如日中天的电影业。而眼下这次颠覆的动力来自互联网,颠覆的重点是商业模式。如果说这一次浪潮与过去有所不同,那就是它对经济社会影响的深度、广度以及迅猛程度远远超过了以往。如果过去的影响是巨浪,那么这一次就是海啸,很难有企业、产业乃至国家能独善其身。

在“互联网+”时代,那些“跨界”进入传统产业的新企业凭借互联网优势,以开放式平台型的商业模式颠覆为契机,进而不断颠覆着传统的经营理念、经营战略、供求关系、关键技术等产业中一系列核心因素,有力地冲击着产业中龙头企业的垄断地位,转变着产业的发展趋势。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虽然让人眼花缭乱,可是细细品味,还是有些规律可循的。通过对近十个传统产业的30多家企业的案例分析,我提炼出“互联网+”时代企业从跨界到颠覆的四大特征:边缘进入,贴近用户,平台思路,喧宾夺主。

1、边缘进入

当互联网企业进入某个传统产业的时候,通常都不是从核心业务端切入,而是从非核心业务端,即从该产业的“边缘”而不是“中心”进入。

先看出租车产业。打车软件刚进入出租车市场,做的业务只是协助“打车”,即帮乘客与出租司机“做媒”,解决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不仅提供免费服务,还向乘客和司机实行双向补贴,一时之间,吸引了无数乘客与出租车。这种服务,除了对出租车公司的电调业务造成负面影响以外,无论对于乘客、出租车司机,还是出租车公司来说都是有利的。

再看互联网医疗。无论是“好大夫在线”提供的查询医院信息、门诊预约、就医经验分享的功能,还是“春雨掌上医生”提供的“自查+问诊”式的健康咨询,都不提供诊断和治疗,只是帮助现有医院的医疗资源得到更好发挥,给医院在不同程度上带来利益,为现有医院的核心业务拾遗补缺。

互联网金融也是如此。支付宝的初期业务只是为电子商务提供线上支付服务,弥补商业银行不感兴趣的网银支付;即便是热火朝天的P2P和众筹,也都是面向小额的个体投资者,与现有金融机构的核心业务及主流顾客群保持着距离;相反地,它们的出现,至少在当前,还解决了现有金融机构不太重视而又不得不做的部分业务。

互联网企业首先选择那些补充性而非核心业务进入,是有其客观原因的。首先,边缘进入可以减轻行业原有企业,尤其是龙头企业的抵制;而许多互补型服务还能获得传统企业的配合。其次,从事非核心业务可以规避行业政策的管制(如金融业、出租车行业)。最后,边缘进入也有利于互联网企业在新的市场环境下迅速站稳脚跟,毕竟它们对这些行业中技术含量高的核心业务运作不熟悉,也缺乏品牌认知。

2、贴近用户

互联网企业进入传统产业的第二个特征是:在边缘进入时,它们大多选择在传统企业与其顾客群之间提供某种服务,即比传统企业更加地“贴近用户”。

不妨考察一些互联网企业的做法。“好大夫在线”通过在线咨询、预约挂号等方式把患者连接到医院,它显然比医院更贴近患者;而网站上大量就医经验讨论的虚拟社区也让它更加了解患者的需求。支付宝通过网上便利的支付,成为银行、商家与消费者之间的“第三者”,凭借拥有的虚拟账户和海量支付信息,它能越过中国银联的转接清算而直接连接发卡银行,未来它还有可能成为中国最大的数据供应商和分析中心。让成千上万人爱不释手的“微信”更是凭借它对用户的贴近,拥有了巨大的商业价值及想象空间。贴近用户,按现在的说法,是要“2C”而不是“2B”,甚至千方百计成为“入口”,这是众多互联网企业的理想选择。

当贴近用户的地位受到威胁时,互联网企业会毫不犹豫地发起攻击,不惜牺牲眼前的利益。“蘑菇街”、“美丽说”原先是“淘宝”的导购平台,可是去年却被淘宝“割袍断义”,不得不重新去打造“垂直型电商平台”。它们“分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没给“淘宝”带来利润。事实上,通过导购平台的点击转换率从1%提升到7%—8%,大大提高了“淘宝”上商家的盈利能力。问题在于,“淘宝”担心这些导购平台比它更贴近用户,妨碍了它与用户的亲密接触。阿里集团的高层明确表示,“淘宝外部平台需要的是森林,而不是参天大树。”

现在互联网企业常讲的话,叫做“得账户者得天下”,“得入口者得天下”。那些新企业在为行业巨头扛活的同时,悄悄培育着自己的顾客群,不知不觉间架空了东家。

3、平台思路

许多人认为,互联网的一大趋势是“去中介化”;其实这即使不算误解,也是一种偏见。互联网确实摧毁了一大批传统中介,但同时又培育了一批更有市场势力的中介,而且这些中介将在未来的产业转型升级、企业创新发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引领作用。我们看到互联网介入后的新型商业形式,无论电子商务、搜索引擎,还是众筹、在线教育,本质上都是中介。中介是一种平台型企业,所以互联网企业进入传统产业的第三个特征就是千方百计搭建平台。

天猫与沃尔玛的区别在哪里?P2P与商业银行的区别又在哪里?不仅是一个线上,一个线下,更重要的是在商业模式上的差异,前者是平台模式,后者不是。平台型商业模式的最大特征在于它的借力打力。天猫自身既不制造也不采购,可是由于其开放性,在它的平台上却能买到几乎所有的商品,因此吸引了上亿的消费者;而正因为有如此庞大规模的消费者群体,反过来又吸引着数十万商家在这个平台上开店。平台所具有的这种让两群或更多群用户彼此相互吸引,客观上为对方创造价值的特性(理论上称为“交叉网络效应”或“交叉网络外部性”)是它的最大竞争优势。

传统产业大多呈现链状结构,从上游到下游,产品或服务不断增值,最终为用户所接受。而平台型模式打破了产业链或价值链的结构,能左右逢源,前后借力。成功的平台能聚集产品或服务的价值,使自身成为产业中商业生态的中心、产业转型发展的引领者。平台模式所具有的结构优势是那些互联网企业得以迅速崛起,挑战甚至战胜原有龙头企业的重要原因。

在产业链中,找准搭建平台的位置是至关重要的。30年前,IBM以为,在PC(个人电脑)的产业链中总装是平台,所以它把其他各部分,包括操作系统和微处理器等统统外包。其实操作系统才是个双边平台,一边连接广大用户,另一边连接应用软件开发商。因此,从产业层面讲,是微软的操作系统的不断进步,引领着电脑产业的发展;从企业角度看,微软获利最大。

我们清楚地看到,那些进入传统产业的互联网企业,无论如BAT之类的巨无霸,还是那成千上万的每天经历着生与死煎熬的创业企业,大都运用互联网优势打造着各种类型的平台,努力形成在那些产业中的竞争优势。

4、喧宾夺主

互联网企业进入各个传统产业,显然不是为了给原有的那些寡头企业扛长活的;它们低眉敛眼地边缘进入,无非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旦站稳脚跟,获得了广大用户的认同,便迅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态势,向核心业务渗透。

在2014年上半年之前,许多人都看不懂“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的盈利模式是什么,直到它们推出了“专车”业务。显然,“专车”实实在在地动了出租车公司的奶酪,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出租车行业的雏形。

同样,互联网医疗的企业们也正从“助诊”业务走向“诊断治疗”业务。“阿里健康”正雄心勃勃地搭建全方位平台,努力去抓住医生、患者、药厂、药房等多条边,力图打造一个开放式医药一体的“网络医院”,而这显然直接冲击着医院的核心业务。

互联网金融也不例外。拿到第三方支付牌照的那些企业,哪些是真的想做支付业务,哪些是想以支付为跳板,逐渐渗透到金融核心业务的,从它们这两年来的布局就能读懂。而众多的P2P和众筹平台,虽然鱼龙混杂,可它们的盈利模式正在逼近传统银行。

截至目前,宾主还没有移位。即使如零售业这样最早开始“互联网+”的行业,电子商务也仅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但是互联网确实具有雷霆万钧之势。从淘宝、支付宝、微信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来看,互联网企业凭借技术和商业模式的优势,确实能够撼动传统产业的龙头企业,宾主易位或许只是个时间问题。

上述颠覆模式的四大特征其实就是互联网企业进入传统产业的四部曲,前后呼应,又相互关联。“边缘进入”是重要手段,保证其迅速在陌生领域站稳脚跟;“贴近用户”是事业基础,掌握用户需求,培育用户关注,搭建平台才有保证;“平台思路”是关键模式,通过借力打力快速颠覆传统商业模式;“喧宾夺主”是目标,凭借用户规模与平台模式,互联网企业才能从边缘挺进核心,逐鹿中原。

“+互联网”与“互联网+”的区别

“互联网+”时代,几乎无人不上网,无企业不触网。传统产业的互联网化可分为两种模式:“+互联网”模式与“互联网+”模式。

这些年里,有许多传统企业,无论是出于主动出击还是被动应战,都去“拥抱”互联网,即在自己的业务流程或者经营方式上,添加互联网色彩,这便是“+互联网”模式,但总体来看效果欠佳。

王府井百货在2007年便开始涉足网上商城,这些年一直在推行全渠道战略,2012年年初,该公司组建独立的运营团队推进电商,投资1亿元。但是最近公布的该公司2014年年报显示,电子商务项目建设亏损已超过4000万元。除此以外,如银泰百货、利群百货、新世界百货、武汉中百等的电商项目都步履艰难;银泰改为在天猫上开旗舰店,同样侵蚀线下资源。

采用“+互联网”模式,意味着企业没有改变其原有的经营理念和传统的商业模式,只把互联网当作新渠道,以做增量为目标,这些都使得企业难以整体转型。不贴近用户就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不建立开放的平台模式,不去充分利用第三方资源就无法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和各种新颖体验,王府井百货的电商与天猫相比就输在这里。采用“+互联网”模式的企业通常由于经营理念的制约和原有业务板块利益的限制而无法快速转型,从而难以获得资本市场的追捧。而缺乏资金又使得他们在竞争中更加处于劣势。

相反地,采用“互联网+”模式的企业通常是那些原先没有传统业务的所谓互联网企业。他们边缘进入、贴近用户以后,往往采用开放式平台的商业模式;而这种商业模式在互联网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支持下,正呈现出巨大的生命力和竞争优势。“阿里健康”杀入互联网医疗,其商业模式几乎是“快的打车”的翻版:患者将处方上网,由各家社会药房抢单,而平台向患者和药房双向补贴。未来的网络医院一定会是个开放的平台。在医师多点执业、第三方医学机构独立检验等环境支持下,网络医院上的医生或许就像淘宝上的商家那样,有很大的自主性;而去网络医院看病的患者,也会像在淘宝上购物那样,有很强的选择能力。这样的平台模式显然是传统医院以及其他传统业务模式所难以比拟的。

两种模式之争还在进行中。金融企业的高管们不断强调,互联网金融也是金融,言下之意是说,他们比那些互联网新贵们更接近互联网金融。这话是对的,迄今为止,传统企业依然占据着金融核心业务的位置。问题是,那些年轻的还在边缘的互联网企业,正从“农村包围着城市”:他们贴近用户,把那些高大上的传统巨人分割包围,不断减少他们对用户的控制力和影响力;他们采用平台模式,以更加开放、更加便利和更加多样化(目前还不能说更加安全)的服务方式在形成和积累自己的优势。未来,虽然未必就一定“喧宾夺主”,但威胁确实是强有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