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界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4: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在世界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现在世界经济形势

篇1

    论文摘要: 民法是规范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其规范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但在进入现代市场经济后,民法对经济秩序的调整出现了一些不足。民法局限性的实质是市场缺陷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种表现而已。为了消除现代市场经济运行中的缺陷,民法进行了自我修正。

    一、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是调节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法律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它的产生与发展以商品经济的发达为基础。随着简单商品生产的出现,市民实现其私人利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商品交换。市民的关系也就主要是财产占有和财产交换,市民在相互交往和商品交换中势必形成一定的组织和制度,这些组织和制度的总和构成了市民社会。由此可见,民法的产生是以市民社会为社会基础的,民法自然而然地成为市民社会的法。[1]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这就决定了民法的基本理念应与市民社会的基础相一致,即以平等自由作为民法的理念,决定了民法应以权利为本位;以保护个人利益为终极关怀。所以在民法产生之日起就以所有权神圣、私法自治、过错责任为其基本原则。

    市场经济是发达的商品经济,所以在市场经济时期,其社会经济运行方式依然是以在市民社会基础上形成的自由平等、所有权神圣为基础的。二者都是平等、自由的主体在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基本方式的条件下自主自愿地根据自身的利益需要进行商品交换的。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经济是平等经济,商品交换必须以平等的交换主体的存在为基础。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是排除了权利义务以身份、地位、财富、文化等等差别为基础的不平等的分配而是以平等待人为核心的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其次,市场经济依然是自由交换经济,利益的追求是经济主体进行经济活动,参与经济关系的内在动力和根本目的。经济主体的商品交换是实现其利益的根本手段。对于有经济利益的经济主体在法定的范围以内以何种方式实现自己的利益是自己分内之事,意思自治和行为自由成为市场经济下经济主体参与经济活动的最高原则。市场经济又是契约型经济,商品交换的过程也就是契约形成的过程,契约自由成为意思自治的最重要的表现。

    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为满足私人利益,市民之间必然通过物质交换以达到互惠的目的。交往和互换就成为市民社会运行的基本方式,自由平等成为商品交换的基本要求。所以,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法律必须承认经济主体平等的法律地位。这个法律应是按平等有序、等价有偿的原则来维持交易秩序,必须对私人利益以充分的保护和尊重。而民法的基本原理、原则、制度正是市场经济这一要求的反映。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下,民法是唯一的能够解决市场内部经济运行的社会控制形式。它的自治性质也使它很容易为市场经济主体所自愿认可,其高度的可预测性为市场活动的有序化提供了保障。故民法成为规范市场经济运行的最基本的法律。

    二、民法在调节市场经济秩序运行中的局限性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的形成使社会经济中出现了严重的限制竞争的行为。这时市场本身的缺陷日益显露,利用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经济运行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用。市场本身的缺陷和市场机制的失灵所带来的是非正常的市场现象,这时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以私人利益为目标的民商法无论就其传统的还是现代的形式而言对于消除这些缺陷是无能为力的。由此可见,民法对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的市场经济的调节存在很大的局限性。民法这时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一)民法抽象的平等不能解决现实中事实上不平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由于民法是调节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所以平等原则就成为民法的基本原则。但是民法在规定平等人格的时候注重抽象的人格的平等而忽视在现实社会中存在大量的事实上的不平等,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是由经济个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差别引起的。在市场规律优胜劣汰的情况下,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可能对民法上所规定的抽象的人格平等提出挑战。对于由事实上不平等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民法不能完全解决,如对劳动者和消费者的保护。从表面上看劳动者和消费者在法律上有与用人单位和生产者平等的法律地位和人格。但实际上由于经济和社会因素使劳动者和消费者处于劣势地位,以至于这种雇用关系和交换关系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平等的关系,它所体现的是一种支配与被支配、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因为在当事人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时就不能够真正说他们之间的协议是他们自由意志交流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处于劣势地位的一方会受到极大的压制,就像受到压迫一样。[2]对于这种基于事实上的不平等而造成的强势一方对弱势一方的支配和压迫的不平等现象以抽象人格平等为基础的民法是无法解决的。

    (二)民法的所有权绝对原则制约社会整体利益。市场经济是商品交换经济,经济主体要在商品交换中获取最大的利益。

    商品交换要求双方对自己的商品拥有明确的所有权,于是财产所有权成为全部财产制度的基础。[3]为保护经济主体的利益,民法在其产生之日起就明确规定了所有权神圣和所有权绝对原则,传统民法认为所有权属于天赋人权应予绝对的保护。不可否认所有权绝对原则在市场经济早期保护了私人的利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达,所有权绝对原则显示出其内在的不足,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其一,所有人不仅对所有物可任意支配,即对于他人也可发挥威力;所有人即财富的拥有者在经济上处于强势的地位,对经济上的弱者不免仗势欺凌。其二,所有权系绝对权利,不包含任何义务,结果导致:一方面,广大富有者田连阡陌,任意使田地荒芜,坐拥广厦万间者任其房屋空废;另一方面广大的贫苦劳动者无田可耕,无屋可住。[4]此外,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使各生产单位成为一个生产环节,各部门联系加强,需要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才能共同发展,但所有权的绝对原则势必影响社会化大生产,为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整体的利益,最终影响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三)民法的自由和自治可能引起经济在微观上的盲目和宏观上的不稳定。首先,契约自由是私法自治的核心,契约是当事人双方平等协商相互限制的合意,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各经济主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的差距不太明显,而且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契约自由有经济领域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和法学领域的自然法学派的支持,所以其消极的一面没有明显的显露出来。但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现象的出现,各经济主体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差距明显拉大,使现实中的经济个体的缔约地位和缔约能力不尽相同,这就必然使契约自由受到限制,这说明契约自由的现实条件不是天然存在的,正如德国法学家耶林所说:每个契约都含有局部的放弃自由。契约自由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民法是最能体现契约自由和私法自治。但古典的契约自由概念一开始就存在某些严重的缺陷,而随着现代合同法的发展,这些缺陷成千上万倍的扩展开来,古典的契约自由概念没有考虑到许多情况下事实上存在可能迫使某人在签订合同的社会经济的压力。所以民法对契约自由的维持和扞卫与现代市场经济中那些滥用契约自由而引发的破坏正常市场竞争机制的行为之间的矛盾成为民法对现代市场经济秩序调节的不足的表现。其次,行为自由成为一切市场主体从事一切市场行为的最高原则。自愿是民事主体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竞争的基本前提,但其基础和目的却是私人利益的获取和满足。在市场经济中经济主体通常对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孜孜以求的利己主义者不可能成为利他主义的天使,其经济活动的以利己为依而各随其愿自行其是,结果必然导致经济活动的盲目性与宏观的无序性。民法以维护个体的利益为终极关怀,所以民法对经济个体这种对于个人利益的追求持肯定的态度。而经济个体在微观经济领域对个人利益的追求必然导致市场的混乱,导致市场作为资源配置手段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由于市场本身的缺陷,市场本身不但不能预先通过计划从宏观上对经济个体利益的追求加以引导,市场内在的自由性反而更加鼓励个体对利益盲目的追求,最终导致经济活动的更加无序和盲目。所以民法的自由原则在推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能克服自愿原则在与市场本身固有缺陷同时存在时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最后,民法作为市民社会的法,私法自治是市民社会的基本要求,所以民法从产生之日起就以维护私法自治原则为己任,排斥国家权力介入私人经济领域。在简单商品经济和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以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理论为指导,国家在社会经济领域充当守夜人的角色。管的最少的政府就是最好的政府,经济在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下迅速发展,以自发的交易和生活关系为规范对象的民法及其相应的民法的精神得到了弘扬。但到了19世纪中叶,市民社会因生产力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导致垄断和不正当竞争的出现,经济危机的爆发,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加剧。面对这些,私法陷入空前的困惑之中。[5]为解决这一系列社会问题就要求国家权力介入私人经济领域。这时的经济理论上乐观主义国家职能的凯恩斯主义逐渐取代了理性国家职能主义的古典市场经济理论,13国家干预主义在经济领域中成为主流。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全面干预经济生活以克服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而带来得各种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保障社会的整体利益。尤其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对于经济的平稳发展有着不可缺少的意义,国家权力介入私人经济领域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方式之一。而民法在这种市场条件表现出最致命的不足就是排斥国家公权力介入私人经济领域,反对国家与社会合作,无法从整体上克服市场缺陷所带来的各种社会问题和严重后果。

篇2

关键词:车身骨架 有限元 强度分析 刚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U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a)-0108-01

客车车身结构设计的主要任务是确保车体具备一定的刚度、强度和相应动态性能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求[1]。本文运用有限元法,采用ANSYS软件建立了某承载式客车车身骨架有限元模型,通过实车静态应变测试验证了模型的精确性。最后,运用所建立的模型分析该型客车在整车装配条件下各部件、总成的应力分布及车身变形情况[2]。

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1.1 模型的简化

有限元分析过程中,几何模型在尽可能如实反映整车结构主要力学特征的基础上应对模型进行适当简化[3]以提高分析的效率,忽略某些对整车应力分布和变形影响较小的小尺寸结构,如:小孔、开口、翻边等;忽略车身蒙皮的影响;将空间曲梁简化为直梁并建立等效的悬架系统。

1.2 几何模型的生成

将车身UG模型导入ANSYS软件中,生成三维几何模型。

1.3 材料属性的确定

该型客车的车身骨架采用的是16Mn,16Mn的材料参数如表1所示,材料参数的单位均已经换算为单位制Kg-mm-s。

1.4 载荷处理

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是受交变载荷作用的,当动载荷较小时,只需进行静态分析。此时,发动机、车窗玻璃、乘客质量可按集中载荷加载到相应的支撑结点上;行李舱内放置的行李及顶盖上的空调可按均匀加载方式,均匀分布到车身骨架对应的梁单元上。

2 静态电测实验及有限元模型验证

对加载后的模型进行求解计算,选取模型中应力较大的地方并根据实际经验确定布点方案,布置70个测点。对实车进行静态电测试验,静态试验所测得的值和模型有限元分析结果通过对比,80%多的测点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相对误差都在允许范围内。由于模型得简化和加载不可避免的与实车存在差异,同时考虑到实际的实验误差,可以认为测试结果与计算分析比较吻合,从而说明所建立的有限元模型是正确和可靠地。

3 载荷工况分析

3.1 计算工况

(1)水平弯曲工况。

水平弯曲工况模拟客车在静态或在水平良好路面上匀速直线行驶时产生的对称垂直动载荷。约束条件为:约束左前板簧支撑点全部自由度,约束右前板簧支撑点X、Z方向自由度,约束左后板簧支撑点Y、Z方向自由度,约束右后板簧支撑点Z向自由度,并释放支撑点全部转向自由度。

(2)弯扭工况。

弯扭工况模拟客车满载状态下在不平的路面行驶时,一个车轮进入凹坑而悬空,另一车轮被抬高时施加在车桥上的扭矩作用。约束条件为:释放左前板簧支撑点Z方向自由度(左前轮悬空),其他同水平弯曲工况。

(3)制动工况。

制动工况模拟客车行驶过程中以最大制动加速度紧急制动时,地面制动力对车身骨架的影响。约束条件为:对整车施加纵向加速度0.7g,其他同水平弯曲工况。

(4)转弯工况。

转弯工况模拟转弯时侧向惯性力对车身的影响。约束条件为:在水平弯曲工况的基础上,对整车施加横向加速度0.4g。

3.2 强度分析

强度分析采用第四强度理论导出的等效应力,即VonMises应力进行评价。采用安全系数n评判强度是否足够,该车型骨架材料采用16Mn=345MPa。

分析看出,四种工况下客车底架总成区域应力最大。底架承受了客车大多数的垂直载荷,因而这一结果符合实际。安全系数上,除极限弯扭工况外,四种工况下客车各总成均具有较大的安全系数。客车实际运行过程中极少会出现极端的极限弯扭工况。

3.3 刚度分析

车身静态刚度的优劣直接影响汽车使用性能的正常发挥。刚度不足会使车身部件产生变形而破坏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从而引起应力集中降低零部件的使用寿命。通过对比,极限弯扭工况下变形最大达到29.83mm,位于顶盖、前围和左侧围连接区域。其他三种工况下,车身各部件均无较大变形,整车车身骨架刚度尚可。

4 结语

车身结构强度和刚度分析是车身结构评价的基础,建立车身结构强度分析的边界条件、载荷工况、评价规范是分析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对该型客车四种工况的模拟与分析,可以认为该型客车车身骨架的刚度和强度基本满足使用要求。同时,底架前段应力值较高,也可对客车底架结构进行进一步优化。

参考文献

[1] 杨宇光,胡锫.客车车架结构强度计算[J].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学报,1998.

篇3

“金砖四国”(BRIOs)的概念就是他在2001年11月首次提出。

衰退已在二季度结束

目前看来,全球经济衰退很可能已在今年第二季度结束。我们预计,经济的正增长即将重现,这基于两个因素。

一是西方的政策制定者提出了一些非常有进取心的计划,人为地增加了流动性,对经济起到了支持作用,可以说这些措施非常有效。第二个原因就是中国因素,中国的表现有力地提振了经济,虽然中国也在出口等方面遇到了一些麻烦,但却可以实行对长久来说有利的调整。

这场经济危机像一场海啸,席卷全球的一场大海啸,给很多国家都带来了影响。但对中国来说,却不是太大的问题,出口现在也在逐渐恢复。去年11月或许是中国发展最困难的时期,出口下降,股市也处于最低点,从那之后已出现强劲的回升趋势。

但是全球经济回暖至少要持续两年时间,这取决于西方国家财政状况的恢复程度。新兴市场的国内需求将强劲增长,将成为未来几年出口导向型经济复苏的一大推动力,这是非常强劲的增长势头。目前全球经济周期开始企稳的迹象越来越多,随着复苏进程的到来,各国经济将逐渐恢复增长。今年下半年如果最大的发达国家美国的经济能停止衰退的话,那对于新兴国家的压力就会减小。

就经济体的前景而言,中国会是最好的,还有除日本外的亚洲其他经济体。我们预计,很多经济体都会出现强劲的复苏,在这种背景下,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将增长4%。我不认为未来几年的增长会很缓慢。

进入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形势要比一年前好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这不再是仅仅源于中国和金砖四国的良好经济形势,我们也对欧洲经济越来越乐观,对美国和日本也不像我们年初时那么悲观。

二次探底概率较低

经济出现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很小。高盛编制的经济指标显示,经济出现V型走势的概率也远远高于w型。事实上,依照目前的形势看,我们的经济预测更多面临的是上调风险。金融体系的状况依然非常有利,我们编制的全球领先指标在7月份出现了有史以来最强劲的增长,8月份的情况也非常乐观。

至于诱发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如果过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撤出,可能对经济复苏带来风险,但现在看来,提早退出的可能性很低。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之中,现在开始更多地转向国内需求驱动的增长。对美国,我们预计下半年有望实现3%的年率增长。与以往不同的是,现在世界经济不再单纯依赖美国消费者。至于通胀还是通缩,我认为这两者都不大可能出现。

近期资产价格的上涨只是一个相对的价格转变,而不是通货膨胀。就决策者而言,现在需要做的是密切关注通胀预期的改变,因为这会告诉市场和决策者们,商品价格的上涨什么时候开始影响到总体物价。

对全球的政策制定者来说,当前似乎都面临一种两难:如果过早退出超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经济可能出现二次探底,就像1937年时那样:但如果宽松的政策维持太久,又可能诱发较大通胀压力。我们认为,当局会密切观察产出缺口(指经济实际产出和潜在产出之间的缺口,潜在产出即完全利用劳动力和产能所实现的产出)以及通胀预期等重要指标,一旦产出缺口被补上,通胀预期开始升温,决策者们可能就会开始收紧政策。

股市能再涨但大涨难

当前全球股市仍处在长期熊市周期的中段。中期内,股市依然看好,但可能还会经历一波阶段熊市,才能走出这轮大熊市。

长期来看,股市和经济一样有盛衰周期,通常一个大的牛市或熊市周期会持续12到15年。而在大牛市或熊市期间,可能还会有阶段性的小牛市和熊市出现。

上一个大的股市牛市周期出现在1982年到2000年,其间股市回报率高达19%,创历史最高纪录。而从2000年开始,股市进入了一轮大的熊市周期。

现阶段,股市仍处在这一大熊市周期的中段,中期内股市还可能阶段性走高,但涨幅不可能达到上世纪80、90年代那样。而此后则可能再现一波小熊市。

当然,这也取决于不同的市场,中国股市已经开始调整:而在美国,尽管也出现过几天下跌,但还算不上是调整。

我们可以把全球商品价格的反弹归因于中国经济的复苏。就油价而言,我认为超过每桶80美元以后,可能存在回调的风险。总体而言,基于我们目前对干形势的分析,我们预计,随着我们进入今年最后的三分之一时间,股票等风险资产的表现应该还会不错。

危机导致了美国经济出现结构性的剧变,消费者在经济中占的比重可能越来越小,私人储蓄也可能逐步上升,可能升至占GDP的6%至10%左右。与此相应的是,经常账户赤字会收窄至占美国GDP的1%至3%左右,事实上,危机爆发后,美国的经常账户赤字已经大幅缩小。如果美联储在未来启动加息,很可能在2010年晚些时候,那么美元可能还会反弹。

在未来,欧元在国际上的重要性可能越来越高,人民币也是如此。最终,我们可能看到一种“三足鼎立”的全球货币体系,即美元、欧元和人民币。

中国经济取得结构性转变

单从经济上讲,在全球性的危机中,如果缺乏国际配合,那么一国的力量往往无济于事。每个国家遇到的问题都大同小异,因此要采取的政策也都差不多。比如说控制通货膨胀,提高消费者的信心等,这是每个国家都应做的。

篇4

东芝(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高野彰允:三洋电机(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

GE: 二位身为日本企业在华的代表,你们如何看待“中国“这种说法?

平田:三十年前世界经济界有过“日本”的说法——日本企业曾经扮演过同样的角色。我认为说一个国家存在威胁不是从战争、军事力量的角度来说,而是从经济角度来评价这个国家,对这个国家的经济来说是很荣耀的事情。中国在政策方面的改革,制度上的进步,还有大量优秀的人才,促成了这么好的发展局面。但作为一个企业来说,如果只感到害怕是非常软弱的表现。对东芝来讲,一方面对加入全球经济奥运会比赛的新成员应该呈欢迎态度,要从根本上认同对方,另一方面,要思考这种情况下该在哪些方面强化和完善自己。但新成员光有强壮体力不行,还必须遵守比赛规则。

高野:最近中国人比较批判这个,但这里面有个小误会,在日本,威胁的含义更像是说:如果日本还像老样子往前走的话,就不行了。比如,1980年代三洋生产的家用电器如收音机等产品在世界上是最多,那时进入中国有质量和价格优势,现在市场需求量已经非常少了,竞争更为激烈,当时的做法不会再有成效。

目前日本企业的真实处境是:如果把生产放到中国来,日本国内市场就会受到影响,例如现在失业率是5.6%到5.7%,成为牵扯到整个国家的一个问题;相反,如果所有的生产技术都在日本本土内部消化掉,不引进到中国,不但会受到国际舆论的批判,而且因为现在世界已经融合为一个市场,这样做日本企业将无法在这个世界竞争下去。所谓的,就是说这种情况很可怕。

GE: 您如何看待中国制造业的进攻,日本企业在这种情况下,会做出什么样的战略调整来保持自己的竞争优势?

高野:我认为日本企业不是输给中国的企业,而是日本企业自己,拿三洋来说,数码相机计划在广州的东莞生产三百万台,这么大的产量我们又希望很多人来买的话,生产就必须拿到中国来,因为中国的劳动力还是很便宜,日本同样一个工人的工资大约是中国工人的十倍以上,很多日本企业都选择到中国来,展开合资、合作,进行生产,包括一些高新技术,因此竞争在日本企业之间激烈展开。

我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制造业非常有竞争力,尤其在生产方面,但主要是对于一般家用电器而言,而对于高科技的东西,还缺乏一些技术,总体来说中国制造业在开发一个新产品方面的能力还比较弱。

相对于中国的制造业现状来说,比如低成本的大规模生产,日本企业可能是跟不上了,因此我们的做法是把高附加值的技术加入到生产中,把业务重点转移到这方面,开发那些技术含量更高、利润更大的产品——如果说中国对日本制造业有触动的话,可能最大的转变在于生产内容方面。

三洋已经转向中央空调、商务冰箱、半导体、电池等非家用电器方面,事实上三洋在中国的规模比开始大了很多倍,零部件产品已占到三洋在中国生产份额的70%。

三洋的这些决策很快会落实到行动上,我们把大型机器、生产设备搬到中国,来使业务内容进行变化;同时我们希望在中国国内进行更多的销售,与海尔的合作代表了这方面的努力。

平田:总体来看,中国制造业具有年轻、积极、决策迅速的特点,但加入全球经济竞争只有强壮的体力不行,因为是一场比赛,必须要遵守一定的规则,这个也很重要。今后需要在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经验。

东芝在战略调整上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长期的,另外我们会考虑到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我想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地区有很大不同,人才的优势是非常突出的,新生代年轻人有非常上进的心态要向世界看齐,从中长期来看,制造、研发、销售技能的培训、经营本地化的问题非常必要。

中国现在有一些购买能力很强、也希望买到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的人,而且这部分人为数还不少,如何能最快捷地对应客户这些消费需求上的变化——我们会在中国进行开发,在中国制造世界级的产品,东芝必须要有这方面的素质。

另外,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在向一个更完备的方向发展,中国政府会不断出台新的政策,对在中国经营的企业来讲,我们要在第一时间领会这些新的政策,并在这些原则指导之下,使在中国的39家企业迅速适应新的趋势。

目前,东芝在中国建立了研究开发、设计、生产、销售、物流、服务等完备的体制,以便在中国市场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GE: 您认为日本制造业的独特优势在于哪些方面?哪些成功之道是中国企业需要学习的?

平田:很多日本企业都是从制造业起家的 ,而欧美的跨国企业有显著不同,它们是从金融资本开始,还包括传媒业、信息业。如果你注意一下《财富》世界500强排名,会发现上榜的日企当中,排名前位的企业几乎都从事制造业。而日本企业从来都是用产品和世界打交道。我觉得就日本国内市场而言,对产品的质量、服务、乃至企业信誉度方面的要求可能在整个世界中是最苛刻的。日本企业在进入国际市场以前,已经在国内市场发展了九十年,因此可以说日企经过了严格考验,已经很成熟了,有了很好的耐力和体力。同时,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或进行经营的过程中,把日本的企业文化拿到当地,与当地文化更好融合。比如我担任东芝国际美国公司西海岸地区事务负责人的时候,总体感觉我们是作为一个美国公司在进行生产活动。这其中,企业固有的经营哲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时刻考虑世界、考虑客户要求。东芝是一个在日本起家的公司,但我们希望东芝是一个国际性企业,无论何时何地都会提供好的产品和服务。

高野:日本企业有非常高的技术,这是其他国家没办法学到的东西,现在每一家日本企业都在考虑把最新的东西引进来,这不仅是三洋的做法。另外,拿三洋来讲,组织结构是这样:技术开发本部下属不同企业集团,接下来是事业部、技术部、开发设计部,企业集团之间有紧密的关系,互相协作,创造出一种综合性的力量——这对整个日本企业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强大因素。

比如其他企业得知三洋要批量制造数码相机,很多公司都会提供给你含有最新技术的零部件,不仅仅是三洋会得到这些,所有日本企业都一样,只有跟拥有最新技术的公司进行很好的合作,整个日本企业才会得到更大的成长。除了这类大型企业,很多为大企业提供零部件的中小型企业之间也需保持这种整体性,就象埃及的金字塔一样。

中国企业如果想变得非常强的话,也需要在协同合作方面进行努力。这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做到的。我认为这是日本企业强大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这是其他很多国家难以做到的。

GE: 您认为从日本制造型企业的跨国发展过程来看,有什么经验得失值得中国企业借鉴?

平田:首先要承认现在的竞争是世界水平的竞争,对手很多,不同的市场、客户有不同的需要,要去理解他们的需要和当地的文化历史: 经济形势的变化也要时刻关注,比如金融方面的变化,外汇市场汇率的变动,极端的例子还会涉及到战争。

经济全球化之后,信息量是非常大的,很多东西不再很容易进行预测,需要在庞大信息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做合理决策。我觉得信息系统的程度越高越精,对于要做判断的人、他的头脑和企业经营哲学的要求就更突出。

每天我都要告诫自己:“明天就会有人赶上我们。”作为跨国企业来讲,每天都要努力,而且要眼观六路 耳听八方,对周围各个方面的信息都要全方位的掌握。

高野:没有独特的世界级技术,会导致失败。日本企业大约25年前开始进军海外市场,因为当时家电市场成长迅速,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是购买东西的人多而制造的人少,而现在世界家用制造业更趋向买方市场。

作为三洋来说,是日企家电的一个知名品牌,但有过一个失败经历,二十年前在我们在非洲有四个工厂,在南美当时有三个工厂,竞争激烈后,到现在一大半的工厂都被迫倒闭,中国等国家也会有便宜的产品进军美国、非洲。

所以我想强调一点,一个企业必须有自己独有的东西,才有竞争力,特别是考虑开拓海外市场的时候。

GE: 三洋在日本被称为制造业的诺亚方舟,对于未来,你们究竟是如何决策的?

高野:很多日本企业的业务结构都会选择从制造业转向相关的金融、物流业。对于公司整体事业发展,三洋的井植敏会长有一个说法,他认为一个企业并不是说刚开始是制造业,就永远是制造业,要想做得更强必须介入其它领域,主动进行战略调整,始终保持创新。

此后的十年到二十年中,我们的目标是,制造业方面的利润占总体的60%,物流、营业方面的占20%,作为客户服务方面的占20%,包括与此相关的金融业务在内。这是作为制造业企业的三洋新的经营模式,我们叫做三洋6:2:2法则。

我记得五、六年前井植会长就这样说过。1990年代初的时候,日本泡沫经济一下子破灭,那是个日本企业失去目标的时代,当时金融也非常不稳定,很多公司向海外投资,基本所有日本企业都面临一个非常困难的时期——如何能够在这种情况下生存下来,我想井植会长可能在十几年前的那个时候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五、六年前正式提出。

GE: 国外很多人都在呼吁人民币要重新估值。因为汇率的变动对公司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影响,那么从东芝的经验出发,你们怎么看这个问题?

平田:日元汇率的变化对日本企业、经济的影响在日本企业的跨国发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作为东芝中国的总代表我的看法是不希望看到人民币在短期内升值。对人民币升值的要求最初来自亚洲和日本的一些企业,现在来讲欧美企业也提出这一要求。

无论是中日贸易还是中美贸易,中国都维持着顺差,只要WTO起作用,各个不同地区不会因为经济问题陷入敌对状态,因为经济全球化不可能只顾自己发展不管他人,这是不现实的。因为人民币汇率的调整会对全球经济产生很大影响,我还是希望保持稳定。如果出现变化的话也应该是渐变。

1968年我刚进东芝的时候一美元能换60日元,东芝当时的做法是把好的产品出口;1971年,尼克松总统提出来一美元兑换200日元,一瞬间日元汇率就上升了40%,对于升值的这部分,我们必须把我们的内部成本降低到原来的一半才能维持1960年代末的出口优势。

篇5

当前世界经济走势严峻而微妙,未来几年很可能呈w型演进态势,即经济低迷与短暂复苏交替出现。总的态势是衰退长期化,但期间不排除短暂的复苏。其中基本的原因是,目前发达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处在两种彼此冲突因素的较量中:一种是导致衰退长期化的因子,另一种是促使经济复苏的因子。

导致经济衰退长期化的因子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有三个:

其一,金融危机颠覆了原有美国主宰的全球金融体制,重建新的有效体制需要时间。在拟议中新的全球金融体制中,不仅美国需要重新定位,各主要经济体尤其是中国、俄罗斯这样的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重新定位等议题,都需要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花时间去讨价还价,即使像G20二次峰会那样达成框架上的一致,但具体落实起来也需要时间。

其二,金融危机破坏了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金融业的信心和声誉,恢复需要时间。对于美国、欧盟等发达经济实体而言,金融重建不仅涉及到处理掉金融业庞大的不良资产或日“有毒资产”,而且更重要且更为棘手的议题,是恢复金融业的信心和声誉。这方面最关键的一环,要数消除金融危机中暴露的两类金融欺诈的负面效应了:一类是极个别金融从业者职业道德沦丧而制造的有意欺诈;另一类是金融机构追求短期利益而创造的一些金融创新产品引出的无意欺诈。前者以麦道夫版本的“庞氏骗局”最为典型,后者则以cDO(有担保的债务凭证)登峰造极。这些有意和无疑的金融欺诈,极大地损害了美国及发达国家金融业的声誉,败坏了金融从业者的形象,要重新博得大众尤其是大众投资者的信任,显然需要时间。

其三,金融危机加剧了发达国家大众消费能力与不动产价格之间的彼此依赖关系,在不动产价格与消费能力之间形成了某种胶着状态,打破这种僵局更需要时间。

所有这些因素,都预示着衰退可能将长期化。不难设想,像美国这样高度依赖投资银行运作的经济体,单是要恢复投资银行往昔的辉煌地位就需要一定的时间。然而一个没有投资银行运作的资本市场,将很难恢复以往的活力与生机;一个没有活跃资本市场的发达经济体,是不可能最终摆脱衰退的。诸如此类的系列因素,无疑将导致衰退长期化。

与此同时,促使发达经济体触底复苏的因素也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体制性因素。所谓体制性因素,就是发达工业化国家当代制度安排打造的某些反周期因素。具体说,在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内部,存在某种制度安排,发挥着“衰退兜底”效应,足以防止经济持续下滑,坠入恶性循环的深渊。所有体制安排中,最有效的制度安排当属健全的社会保障体制和政府干预与市场力量之间的某种平衡。前者由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催生,后者由70年代“滞涨”等冲击促成。庞大而健全的社保体制,赋予公共财政在宏观经济运行中以某种“内在稳定器”的作用,而政府干预与自由市场理念的某种平衡,则打消了微观经济主体坐等政府救助的“福利国家效应”。面对严重的经济衰退,财政“内在稳定器”实际上具有某种“兜底效应”。具体说来,衰退导致的失业对大众消费能力的负面影响是有一个底线的,到一定程度会发生“兜底效应”,不可能无限制地萎缩下去。不断扩大的社保尤其是失业保险等公共支出,意味着政府无论是否愿意,都须扩大支出,由此赋予公共财政以事实上的“内在稳定器”作用。由于这个“内在稳定器”,发达国家经济的衰退及其对大众消费的收缩效应总归是有底的。

另一个是政策因素,即发达国家政府与央行不断强化的刺激政策。我们知道,自2008年10月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欧盟、日本三大经济实体以及别的发达经济体都纷纷推出了系列刺激经济方案。其中美国政府拟议中的支出超过1.6万亿美元,欧盟核心16国拟议支出超过2万亿欧元,日本约6000亿美元。加上主要经济体央行的公开市场活动,正在将近10万亿美元的货币注入发达经济体之内。各国政府与央行的“联手”,加上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政府的协同干预,正在对导致全球经济衰退的因素形成某种“合围”。这两大因素的合力,将可能促成发达经济体的复苏。

上述两股彼此冲突的动因较量,势必导致经济陷于长期衰退与短期复苏交替的境地。可以预料: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第7期未来相当一段时间(三五年)内,美国、欧洲乃至日本等发达经济体,很可能呈现走走停停的态势。

二、中国经济:依然处在政府政策掌控之下

过去几个季度中国经济出现了两个超预期现象:一个是超预期回调。2009年1、2月份的经济数据回调幅度之大,超出了经济界大多数人的预期。其中工业增加值、外贸回调幅度尤甚。另一个是超预期反弹。整个一季度GDP增速的反弹,无疑有些超预期地高。构成中国GDP重头的工业增加值1-2月份的增速仅为3.5%,但整个一季度的GDP增速却达高达6.1%,这个数据无疑也超出大众预期,甚至由此引发各方对数据准确性的猜测。因为我们看到,虽然GDP在增长,但工业用电、货物运输等“硬指标”却在下降,两个价格指数(CPI和PPI)也呈负增长态势。软硬经济指标间的这种变化直到5月份依然持续。因此可以认为,目前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而微妙,还不能盲目乐观。

世界经济很糟,中国经济走势依然微妙,这两个事物之间究竟有多大的联系?是否可以认为,中国经济的超预期回调及超预期反弹,与世界经济走势直接联系在一起?笔者认为,客观地来说,中国经济超预期回调的多半原因,是国内宏观调控政策促成的,而非金融危机导致的。历时一年多时间的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是对此前近乎疯狂的过热经济的理智处理。客观地来分析,2008年三季度之前的中国经济的确有些过热,先是楼市继而是股市近乎疯狂。其中楼市疯涨比之酝酿美国“次贷”危机的楼市有过之而无不及。“次贷”危机之前数年内美国大城市房价仅仅涨了一倍多,股市指数也只翻了一番左右。而中国近年一些城市的房价已经长了好多倍,沿海一些城市的房价一年要涨三四倍;股指一年之内从两千点涨到近七千点,以近乎疯狂来描述市场一点也不过分。从这一背景来考虑,2007至2008年的中央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调控的主旨原本就在于降低经济增速,解决导致通货膨胀的供给瓶颈因素,只是由于赶上了世界经济衰退,则显得有些矫枉过正。

客观地来分析,世界经济衰退对于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最直接因而关键的渠道有三个:其一是对外贸易,由美国进口收缩引发的全球市场萎缩导致了中国外贸的大幅度收缩。其二是价格机制,发达国家市场收缩引发的

全球性物价走势逆转,一改通货膨胀为通货紧缩威胁,对中国的影响则是将输入式通货膨胀变成了“输入式通货紧缩”威胁。目前两个价格指数的负增长多半是输入的,具体说,石油、钢铁、矿产等战略性资源和几乎所有大宗商品价格的全球性大跌,导致了中国国内工业品和消费品价格的走低。第三个是心理渠道。先是金融海啸而后是世界经济衰退,极大地打击了投资者与消费者信心,悲观情绪借助互联网等媒体快速扩散。同样客观地来分析,这些渠道对于中国经济的影响,要么是短期的,要么是正负效应兼得。其中价格机制传递的效应多半是正面的。具体说,这个机制传递的全球性价格走低,恰恰有利于中国治理通货膨胀威胁。既然输入式通货膨胀彻底消除,那么紧缩性宏观政策也就失去了存在的重要前提。由此,可将中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180度的大转弯,既看作对突然降临的世界经济衰退的灵敏反应,也可视为对突然逆转了的原定政策目标的灵活调整。

非常清楚的是,正是经济宏观政策180度的逆转促成了经济的快速触底反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整个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前倾后扬是合乎逻辑的。中国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基调变化与国内经济走势滞后变化之间的密切联系,表明目前中国经济依然处在政府政策可控范围内。从较深层次来看,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上大力度刺激性的财政政策,至少促成了两个转折:一个是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5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25.74%,增幅比上年末高出7.9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同比增长18.69%,市场货币流通量(M0)同比增长11.24%。这与2008年后半年持续收缩形成鲜明对照。表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依然有效,无须担心“流动性陷阱”困局。另一个是国内投资需求的再次发热。反映投资需求增速的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在2008年第四季度曾跌至25%以下,但进入2009年以来骤然加速,1至5月份增速高达32.9%。与此同时,令经济界担心的消费增速下滑势头,也开始出现逆转。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反映消费需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2008年全年的21.6%和2009年1月份的18%,降到3-4月份的15%,但在5月份出现触底回升,增速升至15.2%。似乎预示着消费也开始发力。

对于中国经济依然处在政府政策掌控之下的判断,不仅从上述经济活动波动与宏观政策之间的联系上可以得到印证,而且更为重要而深层的原因,则深植于制度内部。客观地来说,虽然经历了三十年的市场化制度转型,但中国市场化转型迄今远未完成,政府参与及干预经济能力依然超强。这种超强能力不仅表现在各级政府对经济微观主体活动的控制程度上,而且表现在政府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上。除了占国民产值近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外,政府还控制着几乎所有土地和矿产的供给。这些显然是中国经济与美、欧等成熟市场经济的最大不同之处。既然我们的经济依然处在政府政策可控范围之内,那么面对依然严峻而微妙的经济形势,也就没有理由惊惶。

三、世界经济衰退:正在促成中国经济深度调整

世界经济衰退与中国经济超预期回调,这两个变故的合力,无疑在促成中国经济的一次深度调整,调整的内容很多,但最重要的内涵当展现于三个层面:

第一个是企业层面,市场净化效应机制开始发挥作用,正在产生“裸泳者出局”效应。

“股神”巴非特曾经讲过:“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你才知道谁在裸泳!”此次中国经济回调之后,企业层面上我们的确看到了一些“裸泳者”。东莞的一家玩具厂,老板一夜之间带领境外高管撤离,把六千多“打工者”扔在了马路上,扔给了地方政府。浙江绍兴的一家印染业“龙头”企业,资金链断裂后地方政府出手相助,又是动员银行贷款,又是动员关联企业担保,打进4.5亿元银行贷款不到一个礼拜,老板夫妇卷款而逃。曾经,这样的企业老板作为“明星”企业家、行业“风云人物”出现在世人面前,在经济回调之后原来风光与潇洒所掩盖的真实状态才暴露出来。有调研材料证明,在前几年股市疯狂期间,那家“亚洲最大玩具厂”放下主业不去创新,却将资本抽去炒股、炒银矿,造成巨亏;而那家“印染业龙头企业”则到处铺摊子,陷入债务链条不能自拔。经济危机之风雨首先吹垮的正是这样的危楼。而其经营者一走了之的应对方式,即使与一般企业家所应有的道德底线亦相去甚远,更谈不上当今流行的企业家与企业的“社会责任”了。

就最近半年多以来中国的现实来看,企业的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小企业困难尤甚。但如若深入调查,则很难认同愈演愈烈的中小企业“倒闭浪潮说”,至少在民营中小企业居多的长三角地区,这一说法很难成立。事实上,世界经济衰退和中国经济回调,打断了许多中小企业在前两年市场疯狂时形成的融资依赖路径,这个路径最大的特征,就是大多数中小企业将房地产溢价和股市暴涨作为融资乃至虚假利润的主要源泉。市场的泡沫诱使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加入“裸泳者”队伍,致使主业生疏,而一遇经济回调便纷纷陷入困境。世界经济衰退与中国经济回调产生的“裸泳者”出局效应,当首指那些主业已经远远落伍的企业。而此类企业被淘汰出局,对于资源的最佳配置和产业整体效率的提升都将是有利的。

第二个是产业层面,转型升级有了硬约束。关于产业升级,从中央到地方,从学界到企业界,各方面呼吁了多年,也推出了不少政策措施,然而迄今未见大的进展。究其原因,一个基本的因素在于缺乏硬的约束条件。又便宜又好的中国货在国际市场上打遍天下似乎没有敌手,市场似乎是无限的,粗放式扩张大行其道,企业、行业加上地方政府都在游说中央政府加大退税力度,以便多多出口,鲜有倾全力于转型升级者。目前形势截然不同,世界显然出现了严重衰退,国际市场持续萎缩,加上国内消费档次的提升,给转型设置了硬的约束条件。就这个角度来看,世界经济衰退与中国经济回调是坏事也是好事,是给中国产业转型升级设置了约束与压力。先行工业化国家的产业演进史显示,每一次大的产业升级与转型,都发生在大的经济衰退之后。其中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最近一次大规模的产业升级,发生在1980年代,这实际上是对上世纪70年代“滞胀”设置的硬约束条件的一次深度反应。

第三个是政府政策层面,最大的变化体现在宏观调控政策目标上,由短期抑制通涨变为长期扩大内需。前已提及,美国金融危机促成了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反转,此前的政策目标定位于抑制或防止通货膨胀等短期目标,那以后的政策目标越来越瞄准长期目标。

客观地说,中央政府扩大内

需的政策已经展现出三根“支柱”:其一是“民生工程”。具体不少于三大内涵,分别为住房保障工程、覆盖全民的社保和医保体制以及教育公平化。其中仅住房保障工程计划就高达4000亿元,占整个刺激计划支出的10%。至于社保、医保和教育公平化支出,则多半要超出4万亿计划预算篮子。总之,民生工程各主要内涵都属于长期政策与体制建设,长期目标极其明确。其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旨在消除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些瓶颈,为下一步增长铺设“硬件”环境。已经推出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数万公里的铁路建设,数万公里的高等级公路建设,上万公里的油气管道铺设,十多个城市的地铁建设等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之大,可谓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所未有。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计划推算,2009年当年投在铁路、公路、港口和机场等交通基础设施方面的支出,总额高达仅1.8万亿元,比十年增加5800多亿元,大大超过历年水平。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并非一朝一夕,其效用也非当代一代,其长期目标不言而喻。其三是产业振兴计划。已经推出十大产业,加上上海“两个中心”建设等区域产业振兴规划,规模也很庞大,需要持续多年。

诸此,都意味着中央政府宏观政策目标定位的长期化。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政府干预及参与经济极深的经济体来说,中央政府政策的这种大转折,必将影响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尤其是产业与区域重心的变化。这当是不容置疑的。

参考文献

国家发改委:《4万亿元投资的重点投向和资金测算》,2009/03/06,载国家发改委网站:

赵伟:《干预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篇6

“家电下乡”扩容至14省市

日前,为响应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国家财政部和商务部正式下发《关于(家电下乡推广工作方案)的通知》。此次财政补贴家电下乡,不仅地区范围从原来的山东、河南、四川3省推广至内蒙古、辽宁、黑龙江、安徽、湖北、湖南、广西、重庆、陕西等14省市,同时把洗衣机也纳入“家电下乡”的产品之列。“家电下乡”的政策实施期限暂定为4年,向农民补贴资金占销售额的比例调整为13%。中国家电协会有关人士认为,通过几十亿元的财政补贴就可以带动几百亿元的内需,这将是国内家电企业,特别是以往以出口为主的家电企业生存的关键。

洗衣机今年首度集体降价

持续了两年多的洗衣机涨价风潮将告一段落,由于近期原材料价格及运输成本下降,整个白电领域面临价格调整。近日,苏宁方面表示,公司已投入20亿元集中采购,将对洗衣机产品价格下调10%至20%,最大降价幅度接近30%,涉及品牌包括西门子、海尔、小天鹅等。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前8个月洗衣机总产量近2600万台,从眼下销售前景来看,2008年洗衣机行业供应量将超出需求400万台,厂家存在库存压力。在消费市场相对萎缩的背景下,随着原材料价格的回落,对于洗衣机这样的成本导向型产业,下调价格也是正常之举。

折扣店迎来发展机遇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正当各大财团纷纷削减资本开支的时候,世界名牌折扣店管理有限公司(ROSM)联合中国伙伴在佛山三水区投资138亿元建设其大中华区首个世界名牌折扣店项目。今年8月,苏宁的首家电器折扣店在北京试水。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奥特莱斯(0utlets)商场有200多家,越来越多的城市都有新的奥特莱斯开业。众多外向型出口企业将由外销市场转向内销市场,加大了零售企业对商品的可选择范围。同时,经济危机时期的制造业进入衰退,具备了为折扣店量身定做商品、价格的可能性。分析人士认为,随着制造业的转型,折扣店可能成为下一轮零售业发展的重点。

外资家电主动“下乡”

近日,外资品牌纷纷对外宣布“渠道下沉”,虽然中标“家电下乡”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外资品牌不会轻易放弃三、四级市场。三星选择了绕开“家电下乡”的重点进攻市场,对较为富裕的农村市场进行重点布局。西门子则公开表示,愿意对农村市场进行让利销售。外资品牌目前在三、四级市场的布局,主要是通过联手国美、苏宁进行渠道下移,并大力发展三、四级市场商等方式进行。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陆刃波认为,因地域复杂、购买分散以及消费差异等因素,高端品牌在一、二级市场如鱼得水的策略在三、四级市场未必奏效。

动向

五粮液集团携手“巨人”推广保健酒

近日,五粮液集团联手巨人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关于保健酒的长达30年的战略合作协议。五粮液集团保健酒公司旗下拥有不少高端保健酒品牌,而1亿元的销售收入在五粮液集团250多亿的销售收入中显得微不足道。市场营销是五粮液保健酒的弱项,而巨人投资最大的优势在于其营销力量,双方已成立了项目组,产品的生产和研发放在宜宾五粮液集团总部,销售则由巨人投资负责。史玉柱对五粮液保健酒的宣传将继续沿用“脑白金”和“黄金搭档”的密集轰炸营销模式,该营销模式是否适合有文化底蕴的中国白酒尚不得而知。

中国最大本土体育零售商夭折

全球金融风暴的蝴蝶效应已经影响到我国体育零售业,日前,中国最大的体育零售巨头中国领跑体育股份公司,因风司资金不到位,已正式宣布解散。业内人士透露:“金融风暴是领跑解散的主要原因,他们的国外风司都在急救本土企业,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事情。”2007年8月3日,深圳的龙浩、四川的劲浪、浙江的锐力和沈阳的鹏达联手组建了领跑公司,以百丽、宝元、领跑为代表的三足鼎立格局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随着领跑的解散,国内体育零售业也将重新洗牌。

苏宁拟两月内开50家新店

近日,苏宁电器宣布从11月份开始全面启动市场攻势,两个月内将在全国新开店面50家。与苏宁年初制定的全国新开200家店的目标相比,这次攻势明显将计划调高约30家。今年商业地产的租赁成本已下降20%左右,这一现象在4季度尤为明显,苏宁将做填补市场真空的先行者。苏宁总裁孙为民称,与金融等行业相比,零售行业虽然也受到一定的冲击,但刚性的消费需求依然存在,零售行业整体“大萧条”的情况不会出现。家电零售业面临的“洗牌”更多来自于行业内部。

谷歌举办2008商峰会

近日,谷歌在北京举办主题为“关注・沟通・成长”的2008谷歌商峰会,与谷歌广告商代表们庆祝谷歌AdSense广告联盟正式进入中国三周年。同时,谷歌正式了中文版谷歌广告管理系统(Google Ad Manager),该系统可帮助商们管理网站广告、跟踪广告效果,为网站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广告体验。李开复表示:“新的世界经济形势向原有的商业生态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为互联网营销提供了不可限量的可能性。新技术和营销模式的不断革新将为互联网的每一个参与者创造全新的价值,无论是网络用户、企业还是网站都将从中受惠。”

声音

商务部:发展电子商务助企业走出金融危机困境

日前,商务部副部长蒋耀平在“第二届中国国际电子商务应用博览会”新闻会上指出,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在此背景下,我国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运用其开放性和全球性特点,为企业创造更多贸易机会,帮助企业走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困境。他指出,电子商务将传统的商务流程电子化、数字化,大量减少人力、物力,降低了成本。同时,电子商务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交易活动更为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效率。因此,电子商务将成为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最为可靠的手段之一。

数字

5万亿元

继10月下旬国务院批准铁道部的2万亿元铁路投资计划后,交通运输部门正在酝酿一个未来3~5年内投资5万亿元的计划。据悉,这5万亿规模的投资,包括在建项目、已经规划的项目和追加投资,将涉及公路、水路、港口和码头建设等。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丁建臣教授认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拉动内需远比财政赤字重要。”这些资金投入最终能够转化为资产存量,成为国有资产,这种投资从投入和产出来衡量是“划算”的。

1391家

据海关数据显示,按货主单位口径统计,广东省今年1~9月有玩具出口实绩的企业2191家,比去年同期减少了1391家,只有去年的六成。广东玩具行业一直有“三多”特点:一是中小企业多,企业抗风险能力差;二是OEM(代工)企业多,投资研发自主产品的ODM企业少;三是产品以附加值低的普通塑料和填充玩具居多,高附加值的玩具少。在国外新的安全环

保标准、原辅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国际金融风暴等多重因素的叠加影响下,玩具行业正遭遇滑坡。

1.07亿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蔡名照在上海召开的第二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表示,中国博客数量已达到1.07亿,网民拥有博客的比例高达42.3%。蔡名照指出,随着互联网应用在中国高速发展,中国有更多网民开始参与网上内容创造。Web2.0服务激发了网民的创造热情,“用户产生内容”(UCC)、“用户产生应用”(UCA)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新亮点。

锐见

厉以宁:四大措施应对金融危机

针对全球“金融海啸”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在10月23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表示出谨慎的乐观:“全球金融海啸还没有停止,但目前看,对中国经济大局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厉以宁表示,影响不大的一个重要支撑,在于中国存款人对国家控股银行的信心,“金融系统现在还比较稳定”。

面对中国目前复杂的经济形势,厉以宁认为应该在以下四个方面采取措施:

首先是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可以在融资、减税、鼓励企业创新等几个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在融资方面,相关部门要更好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帮助。减税方面,国家该减的税要减,但这个还不是主要的。企业应该抓紧这个机会,提升自身的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假如企业能够利用这个机会来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就会对中国下一步的经济发展非常有利。

其次是金融改革,我们金融领域的改革还要继续,有些方面可以从这次国外的危机中吸取一些教训。要实行分业经营而不搞混业,银行、保险、证券与信托业之间应该有防火墙。对于金融创新及衍生产品,我们应该更慎重一些。很多金融创新在国内推广,要根据中国的国情以及我们对这个衍生品掌握到什么程度来决定。

第三是启动内需,政府需要在这方面多做文章。内需的扩大可以弥补出口的受损,而失业问题也可以通过促进内需来解决。在拉动内需方面要多补贴需求方,最近对于低收入者给予更多的津贴与补助,以及对困难户的救济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篇7

关键词:水利水电 十二五 资源优势 发展状况

引言

由地震引起的福岛核电站爆炸,以及我国“十二五”规划告诉我们最近一段时期内我们还应该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优化生产和消费结构,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1. 水利水电与“十二五”规划

1.1 水利水电简介

水电是清洁能源,可再生、无污染、运行费用低,便于进行电力调峰,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经济社会的综合效益。在地球传统能源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世界各国普遍优先开发水电大力利用水能资源。

我国的水能资源丰富,理论蕴藏量6.76亿千瓦,技术可开发容量4.93亿千瓦,经济可开发容量3.78亿千瓦。不论是水能资源蕴藏量,还是可开发的水能资源,我国都居世界第一位。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水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并不高。因此,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水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

1.2 经济快速发展的助推剂

世界经济危机后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化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在这些调整下我国经济持续回暖。2011年国内各行业用电持续增长,随着我国电气化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的进一步改善,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也越来越大。我国正在成为一个令世界瞩目的能源消耗大国,而水电资源的丰富空间,使中国完全有能力也有必要让水电来缓解能源压力。因此,在经济发展中水利水电也将扮演中流砥柱的角色。

去年的西南大旱、今年的北方冬麦区大旱都告诉我们应该大力发展水利水电事业,只有在水利水电基础设施保证的前提下,农业生产才会有条不紊,农民生活才会进入更高阶段的小康。另一方面,水利设施的建设还对调节局部小气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3 “十二五”期间西南地区将会成为水电开发主战场

从“十二五”规划纲要中看出,水电开发的前提是做好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工作;“积极发展”表明了国家在“十二五”时期大力发展水电的决心和态度;而开发的重点则又放在了西南地区。从战略角度来看,随着我国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方面的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大力发展水电成为我国履行减排承诺的最重要保障,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从技术角度来看,随着全国电力需求量持续快速增长,电网规模扩大,电力负荷的峰谷差也不断拉大,对调频、调峰和填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水电的优势越来越明显。从经济角度来看,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迫切需要西部水电资源的支持,而欠发达的西部地区通过水电的开发与利用可以有效地促进自身经济的发展。以此来看,水电开发的利要远远大于弊。

截止到2010年,我国水电装机容量已突破2亿千瓦,超过全国发电装机容量的20%。按照规划,“十二五”期间将开工水电项目1.2亿千瓦,平均每年开工2400万千瓦,按照大型水电站5年至8年以上的建设周期,届时,水电将有力地承担起我国能源结构调整的重任,帮助我国实现2020年的节能减排目标,履行减排承诺。

根据统计,我国西南地区水力资源约占全国总量的67%,西南地区河流流域的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约占全国技术可开发量的50%,到目前为止,西南地区水电资源整体开发程度仅为17%,雅砻江干流水电开发程度低于20%,金沙江干流仅有一座金安桥水电站建成投产。目前,金沙江中下游、雅砻江中下游、大渡河干流等河段水电规划均已通过国家或有关省政府批复。一些专家表示,在加快开发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等资源富集并居“西电东送”战略性地位水电基地的同时,国家将进一步提高重点流域连续滚动开发的能力,保持合理规模、连续开发和由远及近、梯级开发。更为重要的是,必须坚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水电;坚持水电开发与环境保护并重;坚持以人为本的移民安置工作。

2. 核能发电与水利水电

2.1 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再次彰显水电的能源安全保障作用

2011年3月11日,日本宫城县爆发了罕见的9级特大地震,并同时引发了海啸。虽然福岛核电站本身建筑物的抗震设防很高,但由于某些辅助设备出现问题,已经造成了部分爆炸和泄露,因此次核泄漏事故,而受到辐射的范围可能要比预期的大。日本核能安全监督机构――原子力安全委员会估计,就连核电站方圆30公里以外的地方也受影响。部分城镇的居民所受到的放射性碘辐射可能超过10万毫西弗,比当局为参与辐射作业的员工和防止灾难的消防员定下的辐射顶限高出一倍。这不仅引起了全球对核污染的恐慌,而且还加剧了震后电力供应的困难。不仅如此在此次核爆炸后,辐射物质还将随着北半球的冬季季风到达东太平洋及北美洲。

与核电形成鲜明对比,日本大地震3天以后,“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表示已经重新启动所有的水电站。”可见,水电站再次成为日本震后抗震救灾的重要保障。为了进一步了解情况,中国大坝委员会也在向日本大坝委员会发电的表示慰问的同时,询问了日本水库大坝和水电站震后的基本情况。根据日本大坝委员会的统计,在震区内共有二百余座水库大坝,除一座17米高的小水坝出现问题外,其他水库大坝和水电站都经受住了此次9级地震的考验。也就是说,我们人类建造水坝的技术水平,已经经受住了9级地震的实践检验。

“目前的科技水平还不可能准确的预报地震,然而,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当前的科技水平完全可以对地震的断层做出准确的判断”。因此,“只要不让坝址区跨断层、提高设防烈度,水电开发依然是安全的”。可见,无论是汶川地震还是日本9级大地震,水库、大坝、水电站能够抵御特大地震,完全是有科学依据的。总之,由于当今水库大坝的抗震技术的成熟和水力发电的能源非热源特性,水电在震后的能源安全保障地位几乎是不可动摇的。本次日本福岛9级大地震的事实,已经再次证实了水电所具有的重要的能源安全保障作用。

2.2 相对于其它能源来说水电是唯一可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清洁能源

水能资源的以下几点优势决定了水电是我国目前唯一可大规模商业开发的可再生清洁能源:

(1)水能资源是我国比较丰富的能源资源。水电资源总量在我国能源组成中仅次于煤炭资源处第二位,居世界第一位。我国水能资源总量世界第一,人均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按经济可开发水能资源为91%),而煤炭资源人均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5%,石油资源人均达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0%。

(2)水电能源是我国现有能源中唯一可以大规模开发的可再生能源。水电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它来自地球上的天然水文循环,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于水电能源是可再生能源,越早开发越好。积极发展水电也是实现我国能源独立的重要途径。其他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都是今后发展的方向,但由于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原因,即使大力发展,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加起来在发电能源中也不可能超过15%。而水电可以占到25-30%。因此,在今后20-30年中,水电将继续在中国能源结构中处于第二的位置。

(3)水电是清洁能源。目前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环境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由于能源资源格局所致,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一直以煤炭为主,分别占总量的76.7%和69.4%,如果不适当调整能源结构,我国所面临的环境压力会越来越大。相比之下,水力发电是利用江河源远流长的流量和落差形成水的势能发电,是一次性能源直接转换成电力的物理过程,它不消耗水,也不污染水,不排放有害气体,也不排放固体废物,是清洁的能源,发展水电是减轻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

3. 国内外水电的发展概况

3.1 世界水电发展情况

全世界现在注册登记的大坝有45000座(高度在15米以上),分布在140多个国家。世界上有24个国家水电站发电量占90%以上,如挪威、巴西。55个国家水电站发电量占50%以上,62个国家水电站发电量占40%以上。像挪威、巴西环境都是非常好的,并没有说环境非常恶化。现在开发程度,欧洲是72%以上,瑞士达到100%以上,因为抽水蓄能电站建的非常多。亚洲的情况跟中国差不多,因为中国开发20%左右,亚洲是23%,南美洲是25%,中北美洲是70%。发达国家美国是82%以上,日本是84%,像法国、挪威、瑞士都在80%以上。修建水电需要建大坝,刚才讲总数是45000多座,大部分大坝都建在1940年到2000年之间,中国建设的高峰跟国外相比大概差十年到二十年,现在世界大坝建设的中心,在建的数量、规模、难度都在中国,最高的各式各样的坝,各种规模,最大规模的都在中国,现在讲世界的大坝中心在亚洲,亚洲的中心在中国,中国的中心在四川。

3.2 发达国家的经验

3.2.1 经验表明优先发展水电是共同选择

目前,世界各国,包括水电开发程度较高的主要发达国家,依然没有停止水电开发,而是把水电开发放在优先地位。在澳大利亚,核、煤、油、气资源都比较丰富。特别是在水力资源也很丰富的东部几个州,煤炭资源储量占全国的80%以上,而且发电用煤的质量和生产、运输条件都很好,价格也便宜。一般认为,在东部这几个州发展煤电是理所当然的事。但是,联邦和州电力委员会对三种电源和多种组合方案的经济效益与对环境影响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在满足地区或国家对电力需求的条件下,开发水电比在当地建设煤电等其它电源更为有利,从而制定并实施优先开发水电的决策。

3.2.2 水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水电因能提供大批廉价电力,来满足工农业发展以及居民生产生活用电的巨大需求,从而可为一国的经济起飞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如:水电为美国在西部经济大开发、在国家出现经济大萧条时期中拉动国家经济建设、在二战期间为生产战略物资提供动力起到了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西部还同时发生了洪水和干旱等自然灾害,这也促使美国政府通过建设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水利水电工程,开发西部,拉动国内经济,在这个时期,廉价的水电拉动了西部城市建设和工业的发展。水电站在提供电力的同时,也为粮食生产、通讯和在许多领域里满足发展需要提供了电力和供水。水电开发在日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恢复阶段,以及六十年代的经济迅速发展阶段都做出突出贡献。这些都说明了,水电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3 国内状况

根据统计来讲,实际上中国的85000多座水库真正用于水力发电的实际上只有100多座,过去我们建那么多水库,80000多座水库主要是灌溉、供水、防洪,这几个目的是主体。整个发展实际上水电是严重滞后,是这么一个现状。发达国家已经拥有足够的基础设施及大坝;而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水库及大坝基础设施还远远不足以提供足够所需的能源及水资源,以支撑其经济发展,因此建设新坝仍然是当务之急,这也为我们水利水电行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上接131页)先进经验,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水电开发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合适的流域开发模式和合理的流域管理体制是解决好流域水电开发中复杂的权益分配关系,调动有关各方积极性加快流域开发步伐,实现流域整体效益最大化的重要保证。

(2)全流域的开发是一个协调、统一、权衡的过程,各个河段或者单个工程开发的效益最优化并不能造成整个流域的效益最优化,必须要有基于全流域效益最大化原则上的协调与统一。而要做到这一点,流域规划就至关重要。

(3)在流域统筹规划中要加强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我国目前正处于水利水电建设高峰,众多大型工程的建设和河流梯级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应通过流域综合规划环评进行统筹,对可能造成的影响采取积极的工程与非工程措施加以减免。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委托具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并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其结果应向社会公布,其实施接受社会监督。明确划定禁止建坝的受保护河流或河段,以防止出现西南地区水电开发的无序局面。

4. 小结

当前,我国水电开发的社会经济形势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我们对我国水电开发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应予以重新审视,吐旧纳新,以符合水电开发的规律。总览全球水电开发和国家经济发展状况,我们不难看到,今日经济发达的国家,正是昔日水电开发较好的国家。世界电力建设的经验之一就是尽早开发水能资源,优先发展水电。我国也一直坚持优先发展水电,但水电开发进程相对于电力发展进程滞后,不能不说我们对水电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我们还需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一些认识。

下一个五年,水电能否一改颓势,强势崛起?“十二五”规划纲要为我们做出了明确的解答。“十二五”,水电行业将拨云见日,迎来黄金发展的五年,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