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5 05:26: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教学

篇1

一、从教学内容上改革

此前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并关于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在会上作了报告。大会上还发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重要的文件,会议还要求各地按照《指导纲要》的指导精神制定适合本地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写适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教材。中学信息技术的教材所涉及的面很广,内容也多,如果不进行取舍的话,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老师滔滔不绝,学生却不知所云。因此,精心的备课,有目的的取舍是有必要的。对于老师而言,不会疲惫于没完没了的讲解,学生也不会有那么大的压力,这是两全其美的事情,何乐而不为?例如,在涉及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时,我只讲了“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和“性价比”,而其它的则要求学生在通过因特网来辅助完成。同时,在实际中经常运用的一些计算机知识要着重讲,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这样有益于日后的工作学习。然而教学内容也不能只局限于教材,现在家庭电脑宽带也基本普及,这是很好的学习资源,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们学会分享正确、有效的信息,分享学习或者操作经验,有的放矢。

二、从教学方式上改革

实践表明,中学信息技术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用“纸上谈兵”的方式不可能完全达到教学目的,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积极、主动地实践、探索。要保证足够多的上网课时,即使学生们在玩纸牌游戏,也会对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进一步的培养,方法用对,事半功倍。

其实,信息技术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宗旨应该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让学生在学习信息的表达与交流、获取、加工、管理的过程中,感悟信息的文化,掌握信息技术内涵,增强信息意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所以相应的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鼓励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让学生在其他学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2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21世纪是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社会,是对信息进行获取、分析、加工、、应用的社会,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已经不能胜任信息时代的要求,素质教育应运而生。初中信息技术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经验,提出了几点教学体会: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开发校本教材

信息技术教师在开发校本教材的时候,应该结合学生的具体特征、能力发展需求和教学实际等,开展与高考科目息息相关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

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学生的应用信息技术能力。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实用性。比如,设计主题班会,让学生利用电脑信息技术设计出板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采集信息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该采用丰富生动的教学内容

教材只是教学内容的载体,但是教育教学内容是灵活且宽泛的,教育教学形式也是丰富多彩的。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被教材所拘泥,可以从学习、生活中找到鲜活的教学内容,如人与自然、社会、人之间的素材都可以被运用到教学中来。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Internet的作用,为学生选择合适的、丰富的教学内容。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精神

信息技术是一门技术性比较强的学科,而其中蕴含的技术需要自主学习和探究才能学习得到。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互动、讨论等,学会更多的技术知识。此外,教师还应该教会学生信息技术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多探究课本和其他课外资料,自主地学习更多的知识。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结合素质教育的信息技术要求,积极转变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出适合初中信息技术和学生特点的新型教育之路。

参考文献:

篇3

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不像传统学科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指引,有配套的教学指导书加强学生记忆,也没有相应的教学评价制度,所以其教学方法决不能完全沿用传统学科的教学模式,而应有其独特的教学方法,确保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游戏入门,自觉学习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

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直观教学,加深记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如教学“认识键盘”时,我先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

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筛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三、自主学习,不断创新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

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

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笔”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多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

篇4

关键词: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兴趣 启发 创新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基础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质教育,是一项知识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教育。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和传统的学科有很大的区别,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操作,并在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教好这门课,如何通过信息技术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一定的培养,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下面我就多年来对计算机教学的工作总结,谈一些看法。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而且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Word软件时进行《插入图片》教学,设计了这样一个导入的过程:首先利用网络广播让学生欣赏一些以前学生制作的图文并茂的作品,有精美的贺卡、诗配画。学生看后,便小声地讨论起来:“真漂亮!”“怎么才能做出这么好看的贺卡呢?”……他们的眼中流露出求知的欲望。我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这些作品是在Word中制作出来的。”并激励学生:“只要开动你们的大脑,发挥自由的想象,你们同样可以做到,而且可以比他们做得更好。”学生个个都迫不及待地开始动手操作起来。这样导入,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情景,真正调动了学生的激情,为下一步自主探究奠定了扎实的情感基础。

二、教学方法:采取相互学习、启发教学。

计算机操作学生学得特别快,也很容易接受。有的东西尽管教师没有介绍,学生通过自己上机摸索也能很好地掌握操作方法,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电脑不是学出来的,是玩出来的”,它的确有一定的道理。记得学习“画笔”一节,我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了绘图工具中一些常用工具的功能,然后让学生自己画创意画,可围绕我提出的主题,也可自由发挥,要求是充分利用绘图工具,以达到熟练掌握使用绘图工具的目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很快就掌握了基本要领。在授课中,教师还可设计一些不同的授课方法。比如,在学习画笔一节中,当学生学会了绘画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后,我提问:“绘图中如何重复绘出某一图形?”我提示利用Windows文件操作中的技巧,请学生自己在操作中发现操作方法,请最早做出的学生教全班同学操作(当小老师)。这个问题给那些电脑操好者很大的刺激,他们马上钻研、探讨,学习思路敏捷,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因为往往那些电脑操好者同时多数又是那些上课喜欢自由者),这样使得整个教室学习气氛活跃。然后,我请完成的学生到教师机上利用屏幕广播教学(教师机、学生机管理系统),当小老师,将他的操作方法演示给全班同学看。通过这些方法,我发现计算机教学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形式要多样化,这样才能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发展学生个性,鼓励创新,培养信息素养。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信息技术就是要鼓励学生创新,要做到与众不同,发展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个性。信息技术中留给学生创造的空间有许许多多,如“画图”中的自由创作、Word中的电子作品创作……这些都是学生进行创新的范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切忌要求统一,在评价时要灵活多样,注重能力方面的评价。

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要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教育,还要进行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尤其在因特网发展迅速的今天,要更加注意进行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教育。要教育学生计算机是学习对象,也是学习工具,不能仅仅把它当作一种高档的游戏机。在教《规范使用计算机》时,教师应教育学生要养成使用计算机的良好习惯,应负责任地规范使用计算机;教育学生要使用正版软件,从小树立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教育学生要防止计算机病毒的传播,不能仰慕电脑“黑客”。在教《遨游英特网》时,教师要教育学生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不浏览不良信息,不迷恋网吧,不沉溺于虚拟空间。

四、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他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对Windo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操作对象统一认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的动物,属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活的环境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教师要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它处理的对象(文字、声音、图形、影像、动画等)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学生循序渐进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富有魅力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应创造性地设计教学结构,使学生在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主自愿的活动,这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篇5

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青少年素质。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由于目前学校在课程设置,时间安排上的不足,教材,大纲的无法定论,硬件设施的不完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那么,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提高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是缓解这些矛盾的的最好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知识性课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更新也在速度逐步加快,特别是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就常用的操作系统和文字处理软件而言,几年前还普遍流行“DOS+WPS”,现在几乎被窗口化的“Windows+Word”完全取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更是瞬息万变,各种类型的卫星网、广域网及校园网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任何一名教师都难以完全适应形势的的需要,如果我们继续坐等老师来传授知识的话,恐怕只能是坐以待毙。因此,我们中学生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法,努力培养自学能力,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千变万化的信息技术,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否则必将为社会所淘汰。

信息技术是一门基础工具课程。所谓工具,就是用来处理其它事务的手段或器材。既然是手段,我们就要用,要常用,用它处理信息,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例如在学习“画图”时,同学们可以利用画图中的一些工具,随心所欲地绘制出美妙的美术作品;学习“文字处理”内容时,可以利用所学的字体、段落、艺术字及插入剪贴画等手段制作板报、贺卡和校报校刊;在学习“网络基础知识”时,可以在互连网上搜集学习资料,进行网上学习和考试……学习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书面测试并不是考查的真正目的,关键是使用知识并把它运用到有意义的场合,最好是现实生活中。衡量一门英语课程的真正标准是你英语说的有多好,衡量信息技术课程的真正标准是你用计算机帮助你解决了多少问题。学以致用,学有所用。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用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为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才是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的真正目的。

从计算机课走到了信息技术课,从编程教学到应用的教学……。现在的信息技术到了非常的时期。因为,有许多人认为这门学科将来能否存在下去都成问题。.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语文课不会消亡?我们天天在说中国话,那么我们需要学语文吗?为什么数学课不会消亡?尤其是中学的数学课为什么不会消亡?在实际生活中有几个人在利用函数计算出买东西需要多少钱?有几个人会用平面几何推导出居室面积中哪个墙角不太直?马上有人会向我说:语文与数学当然应当存在了,它们的意义并不在于会说中国话,会算出大白菜几块钱一斤……。 许多搞教育的人都可以想象,如果语文课仅仅是教会学生认识汉字,会说中国话的话,搞好双基,语文课到了小学六年级就已经能够完成绝大多数任务了;如果数学课仅仅是能够学会计算买菜的钱数,中学就不必有这门课程了,在教育中这两门课程也应当会有存在的危机。可是没有!这两门学科绝对不会、也不应当消亡。因为这两门重要学科中除了认字、算数以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东西。

篇6

一、充分利用网络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积极挖掘各种教学资源支持学生学习。课堂是以学生为课堂,所有一切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来开展,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器具、教学环境、教学语言等一切资源。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做课堂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创造性地开发、利用一切课程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因特网资源共享的特点,针对不同的探究内容。积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挖掘材料,选择生动形象的、富有个性的体验形式,与学生一起创设最佳的教学情境,营造情景交融的心理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善于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以探索者、研究者的身份,动手做、动眼看、动情读、动口议、动耳听、动笔写、动脑思,独立地、全身心地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在情趣中进行学习,在愉悦中克服困难,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满怀热望中不断取得成功。

二、善用幽默诙谐的语言来攻克知识难点。教学语言是教学中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教师通过教学语言,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语言水平,是课堂教学能否取得高效的关键。教学语言更是一门的艺术,如果教师运用风趣的语言、适当的比喻或与众不同的思维,就能化繁杂为简洁,化沉闷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比如在讲解软盘写保护孔的作用时,学生总搞不清写保护孔打开是写保护还是合上是写保护。经常混淆。在讲解这个问题时,我就做了一个简单的处理:写保护孔打开,就会露出一个小孔,那么这个时候向软盘写信息统统都会从这个小孔里漏掉而写不到软盘上去,这样就实现了写保护。反之合上的话信息就不会漏掉,此时就可读可写了。这一教学难点在一个轻松幽默的比喻中解决了。

三、适当的批评是教育的催化剂。面对的是青春活泼但又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首先,批评一定要首先掌握事实,不能盲目批评。第二,批评要有的放矢,以点代面、以偏概全不但不能纠正犯错误的学生,而且还会引起其他同学的反感。第三,批评要留予余地,既要起到警示的作用,同时又要点到为止。例如在一次教学中,需要大家把作业保存到一台机器的完全共享文件夹里,结果有个别学生把别人的作业肆意删除。我接到举报后说:

“在共享文件夹的机器里出现了这样的现象,有同学刚刚保存的文件居然会突然被删除了。不知道这是机器里的病毒搞的鬼还是班上有学生自愿成为病毒去搞鬼。我真心希望是机器里的病毒而不是班上真的出现了病毒。”简单的几句话,比喻式的批评,就把这个不好的现象给遏制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这种情况。

四、悉心关注学生的成长,积极发掘学生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被人肯定。都希望自己的进步能够得到承认,所以老师在关心学生知识技能进步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一方面要系统客观地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真实表现,可以通过现场观察、交谈、测验、实际操作等诸多形式来完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一定的作品设计、作业和项目任务来引发学生的特定行为,对作品和任务完成情况来收集有价值的评价资料,比如设计成长记录袋来动态跟踪学生的发展情况。对于表现突出和进步明显的同学要特别提出表扬,同时对于有某种特长的同学要特别关注。使他们能在某一方面能百尺竿头再进一步。并且要注意表扬的深度和广度,慨让一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感觉到自己的被重视,得到满足感,又要让一部分成绩不太理想的同学感觉到自己没有被冷落,树立自信心。这样一来就能在班上形成一种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的局面。

篇7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5-0249-02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普及计算机知识和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作用和地位,培养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学会用计算机进行辅助学习,用Basic语言编写简单的数学解题程序等。可见,计算机上机实验是信息技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因此,搞好学生上机实验,是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根本。

1 确定上机实验内容,注意内容的实用性

计算机上机实验与物理、化学实验一样,应有明确的实验内容,否则学生进入机房会不知所措,无所事事,易引起纪律混乱。因此,我们在每次带领学生上机之前,指出明确的实验内容。比如,我在教学“微型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时,首先明确实习内容有:①启动和关闭微型计算机,②键盘的基本使用。有了明确的实验内容,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构建有关计算机知识,真正实现人机对话,让他们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进求知欲。如,在刚刚学习了开关微机基本操作和登录入网之后,告诉学生在F:\>_闪烁的光标处键入一个start命令,让他们亲自动手启动家教软件,实现了学习CAI教学辅助软件的操作,给学生留下“计算机真的为我服务了,好漂亮的画面呀!”的成功感和喜悦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活跃了多媒体网络教室的气氛,学生学得实在。在教学中,我还十分注意上机内容的实用性。如,学生学过WPS文字处理系统后,安排学生连接打印机,打印唐诗宋词、名人名言,或自己写的作文,或制作课程表等。在学习DOS常用命令时,让学生试着用FORMAT命令格式化一张DOS系统盘和一张工作盘,并启发他们了解系统盘和工作盘的区别。在学BASIC语言时,上机实验,安排学生编写一些代数简单问题的小程序,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以致用。

2 落实上机实验目标,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计算机实验课的教学,每堂课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如,我在教学键盘的使用时,确定了以下目标:①熟记键盘的五大分区(主键盘区、功能键区、光标控制键区、小键盘区、指示灯区);②了解前四区中键的名称和功能;③按标准指法,用主键盘区中的各个键进行数字、字母和字符的输入;④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例如,输入大写字母,要求学生击Capslock键,大写灯亮,此时输入的便是大写字母,此后又要输入小写字母,教师不说,让学生自己思考,加以启发,学生会试着再击一次大写字母开关键,这样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效果良好。再如,教师提出刚才的方法输入大写字母麻烦,可改用换档键Shift键配合字母键进行大写字母的输入,学生会试着击一次换档键,再击字母键,但不见大写字母,此时,教师叫学生按住换档键不放,同时击字母键便会成功,这样成功的操作,学生会铭记在心,印象深刻。

初中生刚学计算机,面对一大堆难记、难学的名词、概念和符号,不易掌握。例如,计算机病毒这一概念,为促使学生对其理解,举例,生物体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生物病毒是指在生物体中起破坏作用的细胞,它有传染、繁殖和潜伏性等特点;然而,计算机病毒不是起破坏作用的细胞,而是一种可以在计算机系统中起破坏作用的程序,由于它象生物病毒一样,也有传染、繁殖和潜伏性等特点,所以,人们形象地称这种计算机程序为计算机病毒。可见,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程序,而程序是人们编写的,因此,计算机病毒都是人为制造的。这样,学生会对计算机病毒有了明确的理解。我在讲述随机存储器RAM的特点时,打了一个比方,我们可以向黑板上面写字,上面的字等信息也可以擦除掉,一旦下课,同学们会将其擦得一干二净;RAM和黑板性质一样,我们可以向它输入各种信息,但也可以擦除其中的信息,一旦微机断电后,其中的各种信息将会丢失得干干净净。有时,我制作电教片,让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如,在介绍键盘的使用时,制作一张键盘图电教片,让学生了解键盘各键的名称和分布情况,并让学生坐在微机前使用键盘,使其了解各键的位置和功能。从而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运作,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开始计算机的操作实践,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3 拟定上机实验步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提高上机实验教学的效率,我们要求学生每次上机前,拟定好实验步骤,避免上机时不知所措。同时要求每次上机第一步应为开机,最后一步应为关机,养成开关微机的良好习惯。这样,学生每次实验照着步骤积极正确地操作,省时省力,得心应手,程序井然。要求学生发现问题时,先自己摸索,难以解决的问题,要请教老师,老师及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学生不会输入字符$,教师指出:带有两个字符的键,上面的字符叫上档字符,下面的字符叫下档字符,解决的办法与用换档键配合输入大写字母一样。学生立即回忆起输入大写字母用换档键的方法,大胆尝试,按住Shift键不放,再击$,获得成功,最终感到十分高兴。

4 保证足够的上机实验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信息技术课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光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操作是不明智的。因为只有通过及时上机操作,才能让学生透彻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才能了解微机可以执行什么命令,什么是错误的命令,以及什么是语法错误等,这样才能使印象更加深刻,不易忘记。例如,学生在学习BASIC语言时,要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学生编好以下程序:

10 LET H=16

20 LET F=40

30 LET X=(4*H-F)/2

40 LETY=(F-2*H)/2

50 PRINT "head=";H,"feet=";F

60 PRINT "cock=";X,"rabbit=";Y

70 END

上机调试就必须要有足够的时间,当然这是一个完全正确的程序,学生会顺利地调试成功,假如程序中有小错误,学生调试没有成功,这时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就会丧失学生的信心,使其感到不满足。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学生将有机会兴致勃勃地研究下去,反复调试,直至成功,就会尝到胜利的喜悦。有的同学一次调试成功,多余的时间,他们会试着用INPUT等其它语句进行编程,继续调试,以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这样会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5 严格微机操作规程,培养使用计算机的道德性

篇8

【摘 要】以注重教学导入为起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以建构教学理论为指导,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增强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以信息技术课教学与整合各科知识为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趋论

达尔文曾说过:“沉溺于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会主动而深入了解任何复杂的问题。”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了,才能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才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学习兴趣是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好本科目的首要前提;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以新的教学理念和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方法,从而挖掘出学生学习的潜力;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应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许多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信息问题的能力。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和信息技术课的发展趋势,谈几点思考:

一、以注重教学导入为起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运用任务驱动和问题激励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来引入每节新课,这样一方面可以将每课的学习内容由繁化简,分步骤的化解成一个个具体而有趣的任务,使学生通过掌握的旧知来操作,略加引申就能比较容易的完成一些简单任务;然后逐步递增问题的难度,当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由此导入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还能使他们增强求知、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高创新意识。如在学习创建新文件夹时,可让学生用自己或好朋友的姓名(汉子输入)来命名,学生就能十分感兴趣,通过操作可以消除他们对那些满篇英文名的文件夹的畏惧感和神秘感。再如,针对初一学生,开设的讲课内容就有指法练习的应用及益智教学游戏等,这些易让学生感兴趣、乐于动手的知识为主要内容。为此,我常在课堂上搞班级比赛活动。这样,不仅符合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同学们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中。使学生在学中玩儿,玩儿中学,寓教于乐。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达到学习的外在驱动力与内在驱动力共同发挥的目的和功效,大大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质量。

二、以建构教学理论为指导,科学设计教学环节,增强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一切教学设计都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让他们能在老师的带动下主动学习、探索,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每节课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要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起组织、引导、促进、控制、咨询的作用。

计算机的操作特点是,操作方法的多样性和命令的叠加性。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设计、构造出一系列具有典型性和操作性强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所学的操作技能及方法。如在讲文件的“移动”与“复制”时,我就设置了一连串的任务,利用两个窗口,把文件从一个窗口移动或复制到另一个窗口,通过操作实践让学生掌握二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他们再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再如,充分利用学生对电脑绘画、上网聊天、制作自己的小作品、购物等的喜好,我在初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堂上,让学生通过网络聊天和互发邮件的形式,完成传递资料、远程试验、组建班级群讨论等课堂练习。这样,不仅将虚拟教学与现实生活、学习相结合,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真正明白,计算机不仅仅只是用来休闲娱乐,还能为我们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很多的便利,是我们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是一个综合性很强大的工具。理论联系实践,既让学生重视了信息技术的知识、间接掌握了些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又重视了实践创造与直接经验的积累。真正体现教学过程中“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他们的各种创造性思维,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增强信息技术教学的实效性。

三、以信息技术课教学与整合各科知识为内容,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性

为了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利用信息技术学科工具性的特点,我在讲解信息技术课的同时,将该科与其他学科整合在了一起。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更扎实的掌握课堂所学内容,还能让学生对信息技术课有更完整的认识。如我让初二学生运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和上网技能,到网上搜集文字、图片、影像、音乐等资料,自制了一个以“郑和下西洋”为主题的幻灯片。学生们兴致勃勃的查找了有关历史题材和资料,精心制作出一套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幻灯片。再如,利用Word软件结合Inter技能,让学生学生制作精美的电子手抄报,然后打印出来交给老师,并在校园内展出。部分同学做出的版面新颖、内容丰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这样,不仅让学生在完成学习内容的同时,还令同学们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大大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增长了课外知识,实现了与其他课程的整合,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信息的搜集、采集、加工、处理的全过程,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趣味性、学生的信息素质、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篇9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信息技术》学科在教学内容上一般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语言、信息与信息技术等几个方面,是一门集知识性、操作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学科。同时,该学科又具有综合性强、发展速度快、应用范围广泛、实践性强等特点,是一门极具挑战性的学科。

在教学上,《信息技术》学科首先要解决的两大问题是:一是怎样处理学科特点与教法之间的关系?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速度是当今任何一门学科都未曾有过的。“每18个月计算机芯片的性能价格比将提高一倍”普遍地被计算机工程师称之为莫尔定律。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高速发展带来的是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这样就使得《信息技术》学科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里处于高速度、高淘汰并存的发展状态之中,具有明显的时展性特点;另一方面,《信息技术》学科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数学、物理、机械、电子、工程、光学、生物学……等等,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也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这就对教师本身的素质及教学模式都有了较高的要求,传统的“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应《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必须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二是样解决学生个体水平差异大的问题?同一个教学班的学生有的从来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而有的学生已具有相当高的操作水平,这样大的差异在其它学科是难以想象的,教学难度也就可想而知了。这两大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广大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而这两大问题能否能顺利解决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也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多年来,广大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纷纷实践,努力探索一种适合《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教学的模式。如曾经采取的按知识水平分班教学,虽然这一方式很好地解决了学生学科知识参差不齐的现象,但并没有完全地、真正地解决《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教学的难点性问题----即学科学习特点问题,还无形中给学校增大了负担,学校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我通过几年的教学摸索和教学实践,在教学中采取小组互助学习、任务驱动学习、电子提纲学习等教学方式,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很好地解决了《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的教学难题。下面,我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来谈谈这几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运用。

小组互助学习

前提:将教学班学生依照男女生比例、学科知识水平高低搭配、自愿组合、5~6人为一小组的原则分为若干组,每组设组长一名。

小组互助学习不仅是落实《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一种重要形式,而且也是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责任心的有效途径。首先,小组互助学习有利于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由于小组互助学习很好地解决了教学中学生个体素质条件参差不齐的现象,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相学见长,大大地激发和调动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效果显著。其次,小组互助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小组成员之间由于学习任务的要求经常存在分工与合作的关系,要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任务,这就需要小组成员之间学会默契、密切地配合,小组成员有时还需要学会以大局为重,有奉献精神、有集体意识观念。再次,小组互助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小组互助学了存在小组成员之间的学习与竞争,同时还存在与同班其它小组之间的学习与竞争,也就是说哪位学生个体的失误或落后,都会给该小组带来影响,这就避免了有些学生上课不注意听讲,作非法活动的现象,从而形成了小组成员之间互相监督,自我管理,这无疑会增强每位成员的责任心。

任务驱动学习

任务驱动学习是落实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中可以将任务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任务,可贯穿一章的教学内容;另一种是小任务,用于完成每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或某一个知识点。无论是哪一种任务,都应该以发展学生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为宗旨。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导火索”,是问题提出的表现。具体实施步骤是:教师首先将要讲授的每一个新的知识点都巧妙地孕涵在一个任务之中,然后交给各小组学生进行讨论,研究解决办法,并上机实践,教师只需要在学生讨论和实施过程中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让学生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掌握所学知识的目的。因此,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这就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小任务的设计比较适合每个模块开始的基础教学及低年级学生的教学。由于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了解所学模块的功能并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操作,让学生自由发挥的余地较小;大任务的设计适合于每个模块的后期教学或高年龄段学生的教学。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主要是让学生根据所学模块的知识完成一个电子作品,学生可以自由发挥、自由创作的余地较大。同时,这个阶段也是学生思维最为活跃,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和体现学生创新精神的时候。当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的时候,他们所爆发的学习热忱和潜在能力是教师事先无法预料的。总之,这种任务驱动学习方法可以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电子提纲学习

前提:要具备一定的硬件条件,即网络教室和网络教学平台。

在教学中引入电子提纲的作法是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课堂质量的有效方法。具体实施步骤是:教师首先将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制作成电子提纲(可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作),存在教师机的工作文件夹中;上课时,学生注册计算机网络,并通过“网上邻居”登录教师机工作文件夹,找到并打开所需任务;完成后,即可将作业(任务)发送到教师机的学生作业文件夹中,供教师评阅。

经过教学实践,总结出电子提纲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首先,电子提纲有利于辅助《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教学,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备课时,不仅可以将教学内容及教学任务制作成电子提纲,而且还可以将教学的重点、难点制作成动画,用于讲解或演示;其次,电子提纲有助于教师分层次教学,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不一般齐。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因此,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有时就会显得比较忙乱,顾此失彼。有了电子提纲,就增强了教师指导的灵活性,教师在对个体进行辅导、答疑时,其它学生可根据电子提纲自主学习,使教师真正做到了分层次教学;再次,电子提纲有利于尖子生的培养。教学目标是针对大多数学生制定的,这就会造成少数尖子生吃不饱的现象,利用电子提纲每次将作业分为必作题和增加一定难度的选作题,这样,有能力的学生在完成必作题的基础上再完成选作题或直接完成选作题;最后,电子提纲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前教师一般都留的是课下作业,由于周期较长,教师很难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而今利用电子提纲就比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能够根据学生发送回来的电子作业,及时批阅,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通过网络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这种教学方式深受学生欢迎。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学科是一门新兴学科,它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应该本着以学生为本,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信息素质。无论学生今后从事何种职业,他们在中学和小学学到的知识和培养的能力都应该是有用的。

篇10

一、更新观念,明确目标任务

1.区分好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之间的关系。计算机是21世纪高度信息化的主要物质承担者和技术支持者,可以说,没有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就没有当今社会的高度信息化。信息的获得、存储、处理、及传输过程中,计算机都是最主要的处理工具之一,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介绍都是必不可缺的。计算机、网络教育是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教育不能脱离计算机教育,它们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但计算机教育不等于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应打破只能讲计算机的“学科”知识的“学科本位”的思想,克服单纯学习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和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它是培养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的课程。国家新的课程纲要已将它列为政、语、外、数之后的第五位课程。

(2)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归纳为以下四点:a.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b.信息能力。c.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d.信息道德。

(3)加强对课程整合的理解。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类课程的整合。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可以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在有限的物质基础上,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育。

纵观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进程,一般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阶段,重点是建设畅通的信息渠道和丰富的信息资源,大规模地培训教师,以及通过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为应用信息技术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二阶段则从技术应用的初始阶段转向整合阶段,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和学的观念以及相应的学习目标、方法和评价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4)加强信息道德的培养。当今的社会各种信息层出不穷,既有大量的、丰富的学科知识、动人事迹等信息,也泛滥着一些不科学、伪科学、不健康的甚至有害的信息垃圾;计算机犯罪、计算机病毒肆虐、个人隐私遭到威胁等都是信息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消极后果,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加强对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并能够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二、转换教师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在信息社会,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唯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课的效率。因此,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竞争者。

三、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

教学要提高课堂效果,必须优化设计。我主张“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即在教学中要充分研究大纲、教材,了解自己的学生,针对自己学生的状况,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所学内容进行整体设计,在设计中要整个学期的课程一起设计,甚至是整个学年或者是整个小学、初中、高中阶段,要敢于打破教材、大纲,根据学生状况制定出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然后分成小的目标加以实施,将计划落到实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又有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单一的重复教学内容,而是通过新的主题强化学过的知识技能;定期总结提高认识,深化教与学的过程。例如,在高中学习用Authorware制作多媒体作品,教学内容是:第一节显示图标;第二节运动图标;第三节影视图标;第四节声音图标……在教学中,根据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我进行了整体设计,即将各个孤立的知识点通过“月亮绕着地球转”这一主题组织起来。

第一课时学生看到的教师作品是一幅静态的“月亮绕着地球转”图,学生通过网络学习软件、教师点拨、学生讨论等方式进行模仿、学习创作出自己的作品,学会显示图标;第二课时学生看到的作品是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的动画,从而引出运动图标;第三课时学生看到的作品不但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而且地球也在自转,从而引出了影视图标;第四课时学生不但看到月亮在绕着地球不停地旋转,地球也在自转,而且还听到了月亮、地球旋转的声音,从而引出了声音图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下一节课都是对以前学习的重复、延伸,从而使知识得以巩固、内化。在讲完图标后,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了对图标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多媒体作品的制作,而且学到了如何获取图形、图像、声音、影视等多媒体信息,如何分析、处理这些信息等。

可以看到,通过“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反复循环,逐步深化”,课堂得到了优化,教学效果自然得到了提高。

四、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在教学中应当从实际出发,围绕应用组织教学,坚决舍弃现在用不到,将来也用不到的内容。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学做合一,在应用中提高。

1.教学中“以用带学”“以用促学”。

在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的方法是:先理论,后实际;先抽象,后具体;先一般,后个别。致使学生一开始就受到一些抽象的概念的狂轰烂炸,把他们本来高昂的兴趣吓跑了,使他们感到信息技术这门课深不可测,从而产生畏学、厌学。如果我们以用入手,在教学中采用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从零碎到系统,这是否会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例如在教“路径”的概念时,一般教师按照先讲解路径的概念,再举例讲解路径概念,最后学生练习体会路径的含义;如果在讲解它时,先以学生学过的文件的打开与保存入手,通过解决学生日常出现的常找不到自己的文件这一问题入手,引出路径的概念,我想它的教学效果会比第一种方法好得多。

2.用好现有硬件和软件资源。

用好现有的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等硬件资源,将学习信息、目标、内容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放在网上,打破时间、空间上的限制,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师的作品对学生起引导、激励作用;学生可以把它作为学习、展示自己才华的场所。

用好现有的软件资源,包括多媒体控制平台如top2000、易思等和多媒体教学软件如《开天劈地》、《电脑学校2000》等对于课堂调控、教学内容的形象直观起到有益的帮助。

3.要学以致用。

学习的信息技术要加以应用,不但在本学科上用,而且要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有利于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的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