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4: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

篇1

【关键词】 门诊检诊 沟通技巧 老年患者

近年来,我院门诊量不断加大,门办也加大了对各科检诊工作的管理。随着社会老龄化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密切与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已经成为护士平时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老年社会的到来,给护理学科提出了新的挑战。以往对老年人的研究发现,无论是生理功能、精神状态、还是性格特征、生活经历等方面在老年人之间都存在着较大差异。大多数老年人性情随和易于交往。但也有一些性格偏执,难以沟通。因此,护士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与老年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的基本技巧。

1.学会尊重病人。受人尊重是每个人的需要,尤其是受到疾病折磨的老年人对尊重的需要更为迫切。因为老年人社会交往能力降低,心理障碍增加,甚至失去家庭的帮助,会经常感到不被尊重的威胁。检诊护士在与老年人相互沟通时,首先要尊重他们对他们的称呼有尊敬之意,如老大爷、老师傅等。

主动打招呼、你好、请坐等。听他们说话要专心,细心听取意见,尽力帮助解决提出的意见及问题,使老年病人感到受重视,被尊重,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2.加强情感交流。人到老年由于心理、生理等方面的变化,会给老年人带来诸多的不适应,情感也会发生改变。其中孤独与失落感是最明显的变化,检诊护士与老年病人的沟通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或消除这种孤独与失落感。在与老年病人的交流中,不要仅仅局限于正式的工作需要,应多聊一些生活、社会、历史、文化等的话题,适当地引导老年病人对往日生活经历进行回忆,这样会大大增加老年病人说话的兴趣。

3.多予关怀体贴。老年病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健忘、耳聋和眼花,护士要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厌其烦、多给予关怀和体贴,尤其对无人陪伴的老人,护士应倍加关心,为老年病人解决实际困难,对病人提出的种种困难尽可能给予满足,亦应向病人解释清楚,以取得老人的谅解。

总之,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良好的沟通技巧对门诊就诊的老年病人是非常重要的。沟通技巧可缩短护患距离,减轻病人的焦虑,与此同时有效的沟通技巧还能建立和谐的门诊工作环境。因此门诊检诊护士应该有一颗博爱之心,真实地向患者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发自内心的帮助患者,才能达到护患关系和谐稳定,同时还能提升护士的自身价值感。

参 考 文 献

篇2

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长,机体出现一系列衰退性的变化。故老年人需要安全、饮食、运动、自我保健全方位的健康知识,而老年病专业人员是老年人得到全方位健康知识的基本保障。

2.老年人的心理特点

老年人精神活动能力减弱,如记忆力下降、孤独、抑郁、多疑、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等。这时老年病专业人员的耐心、热心和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有效加强情感沟通的桥梁。

3.老年人患病的特点

(1)发病缓慢、临床表现不典型由于老年人感受性的降低,往往疾病已经较为严重,却无明显的自觉症状或临床表现。老年病专业人员善于观察老年人的病情变化,可以准确评估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为及早诊断提供依据,避免延误诊治。

(2)多种疾病同时存在约有70%的老年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疾病,故治疗老年病要综合考虑影响老年人健康转归的各种因素,制定全面的治疗计划。

(3)病程长、恢复慢、并发症多老年病人免疫力低,抗病与修复能力差,致病程长、恢复慢,而经验丰富的老年病科专业人员会特别注意观察病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护理目标,协助老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篇3

【关键词】 老年病人 心理 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264-01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整体护理的不断推广和深入,心理护理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我国人口结构老龄化的今天,如何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水平,保障其安度晚年,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问题。重视和理解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加强其心理护理,不仅能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而且能够促进患者身心的早日康复。

1 老年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恐惧与害怕。这是老年住院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每个患者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害怕医院陌生环境,过分担心自己的病情,经济紧张怕连累家庭,怕给子女带来负担,怕别人厌烦,怕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怕发生意外等产生恐惧和害怕感。

1.2 孤独与寂寞。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有的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一时失去生活目标,很少言语而产生老而无用的心理,再加上老年丧偶、独居、离退休、不善交往,子女不在身边,又抱病在身,就会感到孤独寂寞。

1.3 情绪不稳。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不能忍受疾病带来的痛苦及压力,病后前途渺茫,已频临死亡边缘,心灰意冷,消极等待,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认为是别人带来的,遇到同情语言则落泪,遇到相反意见则唠叨不休或勃然大怒,甚至将自己的不满发泄在医护人员身上。

1.4 依赖心理。老年病人依赖性极强,常担心亲人远离自己,怕病友、医护人员冷落自己,喜欢周围人时刻注意他,希望得到亲人和朋友以及医护人员的关心、问候。而且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去做,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2 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对策

2.1 创造温馨、舒适、安全的环境

为老年病人创造宽敞、明亮的病室环境,护理人员主动热情接待,保持床铺及被褥整洁、柔软、舒适,室内物品摆放整齐,避免障碍物绊倒患者。将患者常用的生活用品及药物放在易取的地方,减少引起老年患者不安全的因素。

2.2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满腔热情对待病人,要主动找病人交谈,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和体谅病人,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与孤独猜疑的老年患者及自尊心极强的老年病人沟通时,要加倍关心体贴他们,多采用肯定、鼓励、赞扬的语言,提倡患者之间沟通与交流,相互交流治疗心得体会,这更有利于心情恢复正常心理。对于心情急迫的老年患者应讲解疾病的相关知识,讲解老年病的原理特征。使其能正视自身的疾病,逐渐走向康复。

由于老年人记忆力和视力等功能减退,接受能力相对较差,在与病人交流时尽量避免用医学术语,尽可能用老年患者熟悉的语言讲解。在讲解常用病症等抽象医学理论时要结合实际病例加以说明。针对不同老年患者各个阶段的心理,用同情引导启发鼓励安慰等方法与患者交流。对老年患者要细心有耐心。

2.3 做好老年病人的健康宣教

护士要在现有护理知识、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学习和掌握多方面的科普知识和心理知识,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及专业知识和技能,用良好的语言向老年病人讲解与疾病有关的知识及注意事项。

在实施护理过程中要用心观察,最大限度了解病人的全面情况。掌握病人年龄、职业、工作经历及家庭成员家庭关系情况。弄清楚疾病的病因及家庭病史。入院前治疗情况、体质状况、心理状态,包括性格特点、爱好、饮食习惯规律,在全面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确定确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并且要经常开导劝解病人,让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4 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焦虑心理

护士应该做到对老人称呼要恰当,言行要有礼貌,举止文雅,耐心向患者解答治疗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患者消除一些内心的苦衷,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和误会。向患者告知收费情况,征求治疗意见,这样可以使患者积极配合接受医院的治疗。

对老年病人要细心、用心、精心。由于老人免疫力、视力、听力等功能减退,知识接受能力相对较差,特别是患者患病后,脾气会变坏、固执、猜疑、乱发脾气,此时需要我们给老年人多一份理解和关怀,对他们要和蔼、温柔,多与其聊天,多听他们倾诉。医护人员要以高度的同情心和责任感,以及和蔼的言行去关怀体贴病人。

护理人员不能因工作量大而表现出不耐烦的工作情绪,应经常巡视病房,耐心疏导和安慰病人,向病人提供所需的信息,并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护理人员主动与患者家属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结构,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细心照顾,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争取病情早日好转。

2.5 加强护理管理,规范护理服务

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细化工作要求。根据工作情况值班人员少时酌情安排能力较强的实习生上助班,以确保单独值班的护理质量和安全,避免各类潜在护理隐患。护士长应规范护理记录书写,描述病情注意客观、准确、连续性。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有效地为防止护理风险提供信息。

2.6 强老年护理风险的控制

篇4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以及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也逐年上长。心血管疾病是一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现代社会人们长期不良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诱发而成的,是诊治不及时、多年积累、逐步进展而成的。作为经常接触和护理老年心血管病人的护士,我们不但要了解心血管老年病人变化的特点,同是还要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和护理重点及健康指导,做好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护理工作。现将一些护理体会介绍如下,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仔细观察病情

及时了解病人主诉,如胸闷、胸痛、心悸、气急,并进一步观察其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及时通知医师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

定时测量脉率、脉律,心率、心律、呼吸和血压,对危重者应使用心电、呼吸、血压监护。

掌握心理特点

一般人都知道心血管疾病发作时有生命危险,临床病人多起病较急,比较突然,心理准备不足,有一部分病人病程比较长,可持续数周,病人担心患病后对生活的影响,怕连累家人及子女,尤其是家庭条件不好的病人,害怕患病后使本已不堪重负的家庭雪上加霜。还有一部分老年病人悲观失望,整日胡思乱想,一部分生活不能自理者,加上缺乏家人的照顾及对疾病一知半解,常出现不配合治疗的现象。我们通过观察和了解掌握了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针对心理活动特点,开展针对性护理。

首先,对入院的老年人热情接待,解除其思想顾虑。根据病人的病情,文化程度,身份以及病人的兴趣,爱好,适宜安排病室。病室内要整洁,舒适,整齐,布局合理,感官上使病人有一种温馨感觉。

其次,护士的工作要有条不紊,忙而不乱,以娴熟的护理技术取得病人的信任,打消患者的不安情绪,帮助病人尽快进入角色,使病人能够配合医生护士进行诊治。护士还应认真细致的做好病人的生活护理工作。同时而心倾听病人诉说,理解和同情病人。我们还要做好家属工作,让家人或亲属多抽时间来陪伴,使病人感到生活的温暖。对于丧偶、孤独或生活能力差的老人,除协助生活和巡视外,还要加强对其生活上的照顾,主动与他们交谈,了解其思想状况后做好耐心解释和诱导工作,通过交谈解除病人的思想包袱,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沟通的技巧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所传递的信息包括思想、知识、观点和情感等。在工作中护士离不开人际交往,要经常与我们的服务对象以及共同工作的医生、护士等沟通,互相配合,才能圆满地完成护理任务。所以,护士必须学习和掌握沟通技巧,才能做好本职工作,才能使我们的病人满意。

和老年人沟通一定要注意语言的亲切,要使用得体的称呼语,给病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我们在和病人谈话时习惯称之“某某大爷,某某大娘,您哪不舒服,我是您的负责护士您有什么事情,我可以帮您去解决”等等,一些既体贴又关心的温和语言,避免直呼其名,尤其是初次见面的老人,直称其名是很不礼貌的,也不可以用床号来代替。这样使老年人感觉到我们就是他的亲人。在和病人交谈过程中,时时刻刻注意尊重病人,不伤害病人的至尊心,回答病人的询问时,语言要用同情、关心、热情、有礼的话,避免冷、硬、粗俗。

对病人的隐私要注意语言的保密性,还要注意语言的科学性、通俗性,和病人交流时不说空话、假话,不模棱两可,不装腔作势,能言准意达,自然坦诚地和病人交谈。护士讲话时应通俗易懂,同时,还要掌握非语言沟通的技巧,也就是形体语言的艺术,如手势、姿势、身体运动、面部表情和眼睛运动。如握手、轻轻拍肩等,可使病人感到护士对他的关怀,减轻孤独感或帮助病人。

在和病人交谈时面部要有微笑,患者心目中的护士象是可爱可亲的,正如我们的病人讲到“护士姐姐甜甜的微笑,柔柔的声音,让我们听了备感亲切,也让重病中的我感到欣慰,也使我们觉得人间自有亲情在,最希望院领导对护士小姐给予表扬,因为他们太热情,工作态度太好,使我们很快康复。”从中可以看到护士的态度,护士的语言,护士的微笑对病人是多么重要。服务于病人开口之前,给病人以新的感觉,已成为我们护士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

生活护理

护理措施在不断提高基础护理的同时,生活护理应是关键,心血管系统疾病的病人因其特殊特点饮食上大多要求低盐,低脂的治疗型饮食,有些老年人不愿意接受,尤其是对农村病人已习惯吃较咸的食物。我们应根据病情耐心讲解饮食的重要性,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讲解低盐、低脂的重要性,以及应怎样地配合医生与护士的治疗。另外,老年人牙齿松动,咀嚼不便,味觉减退,应尽量给予软,易咀嚼,易消化的含纤维较多,色泽新鲜的多样化食物。同时要防止发生便秘,适当使用缓泻剂,促使粪便软化排出。对心梗病人嘱其大便不宜用力,以免加重病情。在加强生活护理的同时,我们还要密切观察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心血管疾病药物对老年患者在剂量上与中年人有很多不同,因此,要根据老年人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剂量,仔细观察其精神状态、血压、尿量及胃肠道反应。

健康指导

篇5

【关键词】 有效沟通;优质护理服务;满意度

【中国分类号】 R4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281-01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病人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提供优质护理服务就是在满足病人基本的生活需要、保证护理安全、躯体舒适的基础上,用最适合的护理获得病人较高的满意度[1]。有效的沟通是实现优质护理的重要前提,是改善护患关系的重要途径,是获得病人较高满意度的有力保障。随着我院"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的全面开展,我科在实现有效护患沟通中不断探索和实践,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具体做法介绍如下。

1 方法

1.1遵循沟通原则,强化沟通意识:沟通是一门艺术,是心与心相通的一座桥梁。实现有效的护患沟通首先要求护理人员遵循一个沟通原则:即对病人诚信、尊重、同情、耐心、关怀。让病人感到在家的温暖及护士的关心。病人从入院到出院整个治疗和护理的过程也是我们与病人沟通的过程,我们做到:一掌握、二留意、三避免。即掌握病人病情、检查结果和治疗情况及家属心理社会状况;留意沟通对象的教育程度、情绪状态、对疾病的认识程度和对交流的期望值;避免使用刺激对方的语言、语调、语句;避免使用过多病人不易听懂的医学术语;避免强求病人立即接受自己的意见;避免医护人员对疾病的诊断、病情的解释不一致。

1.2把握沟通环节,做到环环相扣

(1).入院时沟通:病人收住院,接诊护士应笑脸相迎、热情接待,为缓解病人因环境的陌生产生紧张情绪,与病人或家属进行沟通,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主管护士、如何订餐和使用床头铃。对于老年病人,向其或家属告知防跌倒措施,并签署防跌倒告知书。通过入院时细致的沟通避免了病人在紧张状态中对下一步的护理产生抵触。

(2)检查沟通:病人检查前,告知检查的名称、目的、注意事项,指导病人做好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增加病人对相关检查的目的和意义的了解。及时将检查结果告知病人或家属。

(3) 治疗、护理时沟通:进行药物治疗时,向病人讲解药物的名称、用法、作用,有无禁忌。在非药物治疗时,如:理疗、热疗、推拿、拔罐等,告知其作用及注意事项。促进病人了解治疗的目的,积极配合完成相关的治疗工作。进行护理操作前耐心讲解操作目的和注意事项,取得病人配合后方可进行操作,在操作中关心病人的感受。

(4) 出院时沟通:病人出院时,做好出院指导工作,向病人或家属明确说明出院后注意事项、休息、饮食、用药注意事项及药效观察、功能锻炼、复诊时间等内容,确保护理工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让出院病人填写护士满意度调查表,反映病人对护理工作的评价,征求病人意见,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

(5) 出院后沟通:建立温馨随访,以信件的方式询问病人出院后的康复情况,了解目前的身体状况,给予正确的建议与指导,督促病人定期复诊。使病人在出院后仍能感受到医院的温暖。

1.3 因人而异沟通:针对文化层次高接受能力强的病人,应当积极向其介绍医院制度、检查结果、诊断、治疗方法、护理内容,使其对病情、治疗及护理心中有数,积极配合。针对文化层次低接受能力差的病人,应多给予饮食、休息、活动、安全指导,在交流中应尽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日常用语,避免因使用过多的医学术语而造成沟通的障碍。对病情严重的病人,要多解释、多帮助、多指导,并注意语言的艺术和技巧。对病情较轻的病人,则侧重于疾病预防、健康知识的宣教及出院健康指导。对老年病人,因记忆和听力功能的减退,沟通要有耐心、反复提醒、可用手势和面部表情来加强表述,也可将声音略为提高。

1.4合理运用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以人体语言作为载体,即通过人的目光、表情、举止、行为、动作和空间距离等来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往[2]。护理人员亲切的目光表达对病人痛苦的同情;微笑的表情表达对病人的尊重与友好;端庄大方的仪表举止可消除病人的疑虑,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专注的倾听病人的叙述可使病人产生安全感,给病人带来良好的心境;护理人员适当的触摸可以使不安的病人平静下来。总之沟通时把握好自己体态语言的分寸,做到自然而不失庄重,严谨又充满温情,愉悦但不夸张,恰到好处地表达我们对病人的同情与关心,使沟通更富有感染力与成效。

1.5 采取多种形式的宣教沟通:根据本病区的病种特点,创造一个温馨的就医环境,利用板报的形式建立起" 生命绿洲",向病人介绍本科特色治疗,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制作相关疾病的治疗、护理宣教图片、文字,利用图文并茂形式进行宣传、讲解,图案力求生动,色彩搭配上注意视觉效果,愉悦病人的感官,增进沟通效果。

1.6 强化服务理念,提升服务水平 :优质护理服务在以病人为中心、强化基础护理、落实护理责任制的同时也倡导人文精神与社会文明,使服务充满人性化关怀。我科病人特点老龄化,反复沟通是护理工作一大特点。护理人员通过学习沟通技巧、反复操练技术,深化了护理专业内涵,提升了整体服务水平。以具体行动,让病人从最初的不信任到完全放心,从勉强依从到主动配合。

2 结果

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有效的沟通使健康教育落到实处,病人得到了帮助与安慰,拉近了病人与医护人员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建立了和谐的医护患之间的关系,病人及家属对我科满意度达98%以上,实现了优质护理服务。

3 体会

有效护患沟通给病人一种依赖感和安全感,是取得病人和家属配合的关键因素。通过沟通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清晰化,护理人员可以更多地收集病人的有效信息,为诊治提供参考依据,促进了医患间的理解与支持,化解了医患间的矛盾,减少了医疗纠纷,维护了良好的医疗秩序,真正让病人感到满意。对稳步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提高护理服务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孔爱云,浅谈语言沟通技巧在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1,3:142-143

篇6

走出校门步入临床的护士,花一样的年纪,青春洋溢,对未来充满希望,充满理想,作为一个带教老师,如何把她们引导、培养成一个合格白衣天使,培养成患者满意的护士,我的感受如下:

1 加强护士职业道德的培养

护理届老前辈南丁格尔说过:护士其实是没有翅膀的天使,是真善美的化身,她还赞誉到护理是一门艺术—从事这门艺术需要极大的心理准备,这已充分是对我们护士的最高赞誉。也是对我们护士的最高要求。

1.1 注意仪表仪容,仪表也是职业道德的范围曾记得有个作家这样赞誉护士“我深切的感到你们护士整洁的衣着,淡雅的化妆,甜美的微笑以及没有一丝疲倦的面容,原来对病人也是一剂良药。仪表是一个人外部的形象,是人的充实修饰的统一端庄的仪表,是人的外表和内在美的结合,是人的精神面貌的体现,他同人的思想品质、学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神圣的白衣天使,应该是美的象征,教育护士用一种温馨安逸的美去感染人,使病人在轻松愉快中减轻痛苦配合治疗,所以,作为一个带教护士,要求护士在尽职尽责完成工作的前提下,随时去追求美,处处发现美,创造美,用一双善于发现美,捕捉美的眼睛,用自己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来创造美,以一个整体美的姿态呈现给病人,使病人在稳定、明镜、和谐的环境中早日康复。

1.2 加强岗位培训,塑造良好的护士形象,带教老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所带教的学生,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作为带教老师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且有爱岗敬业的精神,以自身良好的素质,娴熟的技能丰富的专业知识,热情的服务给学生树立良好的白衣天使形象,做好学生的榜样,使学生懂得护理工作的意义,激发对护理工作的热情。

1.3 强化对肿瘤患者的同情心,肿瘤病人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此为肿瘤患者提供人性化护理,用爱心、同情心表达对他们的关怀,显得尤为重要,对于每位即将进入肿瘤病房实习的护士,这是一堂必不可少的岗前课,激发护士主动关心和照顾病人的积极性,倡导护士在肿瘤病房实习中开展微笑服务,温情服务,比如对化疗、呕吐的病人拍拍背,为咳嗽的病人倒杯水,为行动不便的老年病人剪指甲、梳理头发、喂饭,这些细微的动作都会使病人感到无比温馨,会将关爱送到病人的心理。

2 临床带教

2.1 专科理论培训 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结合实纲的内容,要求和肿瘤科的专科理论知识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做到重点突出,讲清难点,能将护理学及相关学科的新进展、新技术传授给学生,要求学生掌握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和防治措施,肿瘤的常见知识,常见肿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护理疼痛的相关知识等,引导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临床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提高及普及。

2.2 要熟练过硬的静脉穿刺技术,给护士讲清不同化疗药物的存放时间、毒性反应,化疗药物严禁外渗,外渗的处理,及用化疗药物在脱发、白细胞降低,严格控制用药剂量等,使护士在上临床之前,心中有数,同时也要知道化疗药物的职业防护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讲清严格操作规程,强调关键动作,无菌操作及注意事项,尽量给学生创造临床实践机会,使之尽快熟练掌握,但要放手不放眼。

2.3 重视基础护理 肿瘤病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加之化疗、放疗病人自身状况差,因此做好基础护理,防止并发症,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病人化疗后容易引起口腔感染,要让病人勤漱口,口腔感染的要做好口腔护理。要协助卧床的病人勤翻身,防止褥床的发生。要与病人学会沟通技能,取得病人的信任,让其愉快地接受护士对他进行各种操作,减少避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营造一个以人为本,关爱病人、尊重病人的职业氛围。

2.4 营养护理 临床发现绝大多癌症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癌症的一个特点,就是进行性消瘦,晚期还会出现严重的贫血,全身衰竭等恶液质的现象。对于癌症病人来说,补充合理适度的营养,不仅是维持生命的需要,更应当视为治疗癌症的一个组成部分,临床护理中,除了注意改善病人的食欲,护理进食外,要补静脉高营养,例如癌症手术病人的营养与饮食治疗侧重于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以满足手术消耗和组织修复的需要。化疗期间在选择食品时应得到注意,既有营养,不能刺激食欲,易于消化吸收,白细胞下降时可选择有升白细胞血小板的食品大枣、花生、鸡蛋、甲鱼等。恶心呕吐时可选择芦根、扁豆等止吐食品,通过临床带教发现,病人和家属非常接受护士的饮食宣教,患者真诚地向护士致谢的时候,许多护士都会产生职业自豪感,工作压力明显减轻。

篇7

风险是指人类无法把握与不能确定的事故发生所导致损失的不确定性,也可以理解为实际情况与预期结果的偏离[1]。风险管理是指对病人、工作人员、探视者可能产生伤害的潜在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并采取正确行为的工程[2]。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老年人接受骨科手术的几率趋于增加,普遍存在着其它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加之康复时间较长,自理困难。近年来新技术、新项目又不断地开展,因此,老年骨科病人的护理风险相对增加。笔者科室近几年在护理工作中,针对老年骨科病人存在的护理风险,制订并落实各项风险管理措施,确保护理质量,有效地避免了护理风险,现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对象 2007年1月-2010年11月,我科对60岁以上的骨科住院病人实施护理风险管理。

1.2 方法 根据老年疾病的特点、骨科病人的特点、护理人员的因素,通过分析存在的风险问题,制定护理风险管理的对策。组织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通过考试、提问等方式检查护士应急能力,保证每位护士能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在工作中严格执行,并落实到位。

2 结果

通过实施风险管理后,积极改善服务态度和加强护理风险意识教育,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明显增强,严格执行各项护理制度和护理风险管理预案,做好班班交接、层层把关,重视对护理环节中不安全隐患的管理,消除各种安全隐患,护理差错显著减少,各种投诉明显下降,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98%以上。

3 讨论

3.1 护理风险的原因分析:

3.1.1 老年病人的特殊性老年病人往往同时患有其他疾病,一旦受到外伤,不但机体防御功能受到破坏,引起病理变化,加上创伤疼痛的刺激,精神紧张,易引起其他组织器官连续性病变,如脑血管意外、心梗等。老年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及冷热觉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退。许多研究资料显示,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老年人,其术后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中青年患者[3]。

3.1.2 骨科病人的护理风险:

3.1.2.1 跌倒、坠床、烫伤因骨折后自理困难,行动不便,易发生跌倒、坠床的危险。骨折后患肢感觉相对迟钝及年老体弱等原因,使用热水袋保暖时易发生烫伤。

3.1.2.2 压疮骨科病人因长期卧床、截瘫或需牵引、全身血液循环差、皮肤抵抗力低下、康复时间长,或护理未到位,如未及时垫海绵垫、未定时给予翻身及床单元不平整清洁等易使病人发生压疮。合并糖尿病的老年病人,因血管性和神经性病变致皮肤感觉减退,血液循环不良,增加了压疮发生的危险[4]。

3.1.2.3 输液外渗骨科病人多用20%甘露醇脱水消肿,因该药为高渗液体,如输液时外渗,处理不及时,易出现局部软组织坏死,甚至引起护理纠纷。

3.1.3 护理管理的风险:

3.1.3.1 护理人员风险意识滞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制日渐完善,以及《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实施,人们的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病人及家属对医院及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受传统护理习惯的影响,护士多按医嘱被动工作,对潜在的、无形的工作重视不够,护士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危机意识、风险意识。

3.1.3.2 护理专业理论知识欠缺由于老年骨科病人需长期卧床,骨折后限制活动,护理并发症高,如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若对病情变化观察不及时,无预见性防范,就很容易出现加重病情或并发症。

3.1.3.3 新设备操作技术欠缺骨科手术发展较快,各种新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护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若对各种新技术,新业务的护理知识缺乏学习和了解就会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出错等。

3.1.3.4 护理工作和服务理念不能很好地结合据文献报道65%的护理纠纷是护士语言使用不当所引起的。年轻的护士工作经验欠缺,缺乏与病人沟通的意识与沟通技巧,“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服务理念未付诸实践,不能设身处地地为病人着想,使病人缺乏信任感。

3.2 护理风险管理对策:

3.2.1 建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制订风险管理应急预案风险管理小组组长由护士长担任,组员由护理质控人员、护理骨干组成。根据以往积累的临床资料进行原因分析,对可能存在的护理风险隐患,再结合老年骨折病人的病史资料进行评估,制订应急预案。①危险因素的评估:包括护理体检、心理社会评估、健康教育需求评估、生活自理能力评估、压疮高危评估、坠床危险因素评估、输液外渗评估等。②制订各种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组织护士学习并熟练掌握,通过考试、提问等方式检查护士应急能力,保证每位护士均能独立应对各种护理风险。

3.2.2 转变观念、更新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首先组织护理人员学习风险管理应急预案,在护理工作中常见的风险事件范围、风险管理的流程、风险事件的呈报等知识培训,使全体人员了解风险管理的作用及目的,正确认识风险的存在,重视风险防范,坚持严格事前控制,做到有预见性,对潜在的风险重点分析,改进工作流程,及时杜绝和防范差错事故的发生,对每例护理缺陷查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2.3 加强人文关怀、提高病人满意度:

3.2.3.1 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及时与病人或家属交流沟通,解决病人的疑问及不适,疏导不良心理反应,满足病人合理要求,确把病人服务放到首位,强调主动服务意识,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信任。

3.2.3.2 加强健康教育,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健康教育是使病人依从性增强的有效措施,而依从性增强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式,因此,护士要根据病人的情况,给予病人有关环境、疾病、治疗、检查、用药、饮食、安全等方面的指导,使病人能了解更多住院期间的知识,更好地配合治疗及护理,从而减少意外的发生,保证病人的安全,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3.2.3.3 认真履行告知义务建立护理风险告知制度,维护病人知情同意权,并实施签字认可制度,使护患双方共同承担起生命和健康的风险,建立抵御风险的共同体,提高病人满意度。

3.2.4 加强护理管理,健全与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护理核心制度的培训必须纳入继续教育的范畴,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应知应会内容,学习掌握是基础,工作落实是关键,故必须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在工作中检查、监督、反馈、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即使出现错误,也能最大限度挽回损失,降低对病人的伤害。医学是不断发展的学科,常规、制度也必须与时俱进。

篇8

【摘要】 目前我国已进入老年人人口众多的时代,老龄化问题已成为我国的一个社会问题。如何加强老年人的保健及心理健康指导是摆在我们社区医护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在近期的入户调查中为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在社区内开展健康宣教及整体护理,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关键词】 老年人;社区;整体护理

1 对象及方法

随机抽取60岁以上老年人共800例,男352例,女448例,其中640例(80.0%)经过健康教育与居委会配合并讲课、展览宣传、心理咨询,都愿意与我们配合。

2 开展社区老年人教育,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知识

在社区中定期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包括对家庭进行健康宣教,老年人应学会自我放松、自我调节、自我保护能力。高血压患者随身带好药物,不宜单独出行。学会自测血压,即定期测量血压。让患者掌握自己血压的正常值和异常变化。饮食上低盐低脂、清淡、戒烟限酒、减轻体重、经常锻炼、生活规律、保持足够的睡眠、避免情绪紧张、保持心情愉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糖尿病人首先要控制饮食,自我监测血糖,了解血糖水平,坚持服药,经常参加适当的体力活动,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3 社区开展整体护理

用真心、真情对待每一位老年人,通过宣教老年人对自己的疾病有一定的了解,减轻了心理压力、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老年人独居,缺乏照顾,造成老年人情绪孤僻、焦虑、多疑等心理因素及社会因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因此医护人员的表情及语言尤其重要,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知识对老年人实施全方位的整体护理。

4 加强医护人员的品德修养

护士应根据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向病人宣教有关保健知识,解除老年人的思想顾虑和负担,争取老年人的主动配合。护士优美的语言可使老年人感到温暖,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力量,产生药物所不能达到的作用。

情感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反应,护士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护士情感的特殊性。护士面对老年患者,需要满怀关心、关怀、体贴的情感进行各种护理。护士也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但面对老年病人,应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不可因自己的情绪变化而影响病人,以致影响病人的治疗与护理效果。人的情感是思想综合起来的心理状态,护士应具备美好的心灵。

5 护士的技术操作及知识水平

作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护士,应具备高超的护理技术及娴熟的技艺,并不断进取,才能维护良好的职业形象,更好的服务于社区老年人及患者。

6 护士的沟通技巧

一个微笑,一句贴心的话语,对老年人不仅是态度上的关怀,更是给与信念上的支持。与老年人交谈时,护士要使自己成为有效的倾听者,首先要集中精力,保持合适的距离,保持松弛及合适的,不要轻易打断对方的谈话或者变化话题,与老年人交谈时要用鼓励、愉快的声音配合适当的表示如对老年人关注和安慰等,要礼貌的称呼对方,然后自我介绍并说明谈话的目的,采用开放式谈话的方式引导老年人,对一些性格古怪、容易发怒的老年人,首先要表示理解,既尊重病人又要有效的转移他们的集中力。与老年人及病人沟通是一门艺术,要掌握它需要社区护士不断努力学习并在实践中摸索,增加老年人及病人对护士的信任感,才能达到与他们的有效沟通。

篇9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化要求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新的医学模式要求我们将对疾病的护理转向对病人的护理,而病人不仅仅是肉体或生理活动,还有丰富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社会功能。同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病程和转归中起重要作用,因此,不能忽视对病人的心理护理。其次,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要求加强心理护理:由于医疗器械的进步,医疗诊断、监护、治疗日益依靠先进的仪器,如CT、MRI、B超、大型x线机、多普勒等。这就造成见物不见人,见病不见人。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医患关系,这是医学的非人性化倾向。因此,要克服这一倾向,改善医患关系。最后,行为卫生阶段要求心理护理:当前预防疾病已经由环境卫生阶段、个人卫生阶段,步入到当前的行为卫生阶段。这是因为现代多发病多是由于不良行为所引起,只有从小养成健康行为和改变不良行为才能预防现代疾病。心理护理责任之一既是改变不良行为,预防现代疾病。因此。临床护理中急待心理护理的参与。

随着我国经济卫生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老年人(>60岁)在全国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增加,据有美部门统计资料显示:我国到1999年底,60岁及以上人口占我国总人口比例的10.09%,我国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尽管理解衰老是生物体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一般都希望自己尽量健康长寿。他们自己不服老,也不希望别人说自己衰老。老年人一般会出现以下常见心理问题:

1 衰弱综合征

1.1 常见原因

长期烦恼、焦虑;脑动脉硬化、脑损伤后遗症;离退休后,生活及居住环境太静,与周围人往少,信息不灵;各种疾病引起的脑缺氧等。

1.2 常有表现

疲乏、头晕、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睡眠不稳、不易入睡、多梦易醒、醒后不解乏。有时晨起头痛、眩晕,情绪不稳。

2 焦虑症

经常处于明显的焦虑状态,对心身健康有很大影响。常见因素有:体弱多病、行动不便;疑病症;退休后经济减少,生活水平下降;儿孙上班上学时的交通安全;社会治安问题等。容易焦虑的老人衰老过程可加快,助长高血压、冠心病的发生;当急性焦虑发作时。可引起脑卒巾、心肌梗死、青光眼眼压骤升而头痛、失明;或发生跌伤等意外事故。

3 抑郁症

老年抑郁症是老年期最常见的功能性精神障碍,以持久的抑郁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躯体不适为主,多发50~60岁,80岁后少见。表现:情感障碍、思维活动障碍、精神活动障碍、意志行为障碍、躯体症状。

4 离退休综合征

是指在离退休后出现的适应。这种应激因素对心理、心身方面的干扰,使一些老年人在一个时期内难以适应现实生活,并且出现一些偏离常态的行为,甚至由此而引起其它疾病的发生或发作。严重地影响了健康。主要表现:坐卧不安、行为重复、犹豫不决,不知所措;烦躁、敏感、失眠、心悸。绝大多数人在一年内能基本恢复,对性情急躁而较固执的老年人则所需时间较长。

5 空巢综合征

“空巢”是指无子女或子女成人后相继离开家庭,形成中老年人独守空屋的特点,尤其是老人单身家庭,西方国家称之为“空巢”。这样。老人晚年盼望的理想落空,空虚、寂寞、伤感、精神萎靡,常偷偷哭泣,如体弱多病、行动不便时,上述消极感会加重,久之,会减低身体免疫功能,为疾病敞开了大门。

6 高楼住宅综合征

是指一种因长期居住于城市的高层闭合式住宅里,与外界很少接触,也很少在户外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异常反应的一组症候群。多发生于离退休后久住高楼而深居简出的老年人。其主要表现:不爱活动,性情孤僻、急躁,难以与人相处等。它是导致老年肥胖症、糖尿病、骨质疏松症、高血压病及冠心病的常见原因。而老年人一般都有慢性或老化性疾病,所以当某种疾病较重而就医时。他们对病情估计多为悲观,在此基础上,原有的心理问题凸现,有的甚至发展为严重的心理疾病。老年人在患病后,由于社会角色的转变、住院后环境的改变都会产生患者特有的心理反应,具体说来,老年病人会有以下的几种心理类型:

6.1 孤独型

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表现情绪低落、忧愁、联想,对周围事物不感兴趣,自寻烦恼,且多自卑。

6.2 失落型

表现为自制力减弱,性格急躁、易怒、心悸、失眠。

6.3 多疑型

表现为毫无根据地怀疑别人,对他人言行爱追根问底,心情闷闷不乐。

6.4 老年性痴呆型

表现为整个心理功能的衰退,智力低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精神失常。

6.5 高度健忘型

表现记忆衰退,转眼就忘。

同时,住院治疗又面临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和人际关系,若病人不能适时得到生活需要的满足和精神需要的支持与安慰。这些均会使病人心理压力加重。心理问题增多,不良心境加剧,乃至加重病情。而提供心理援助将有利病人适应新的环境,有利调动病人的良好情绪,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在老年患者护理中急需心理护理。总结起来,我们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主要有以下目的:①帮助老年病人适应新的医院生活环境。②帮助老年病人建立新的人际关系、适应新的社会环境。③帮助老年病人接受病人角色,认识疾病,正确对待疾病。

④帮助老年病人解除或减轻在疾病过程中由各种因素引起的紧张、焦虑、悲观、抑郁等情绪,调动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念,以积极态度与疾病作斗争。

同时,在对老年病人实施心理护理的时候应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①以病人为中心的原则:人的心理压力对疾病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只盯着疾病的护理是片面的,而患者不良的心理因素又往往是围绕所患疾病而产生的。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是常见的。因此,在进行护理时,要从病人的心身整体来考虑。既对患者进行躯体护理,又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以减轻情绪对躯体的作用,通过阻断病人的恶性循环链,逐步建立一个心身良性循环链,达到心身整体的协调。②个体化原则:每个病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遗传素质不同。个性特点不同,所以,在护理上应强调心身护理的个性化,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心身反应特殊性及不同性格特征,进行有计划的护理。③治疗性原则:通过对病人心理资料的观察、收集、整理、分析、

实验与研究,制定心理护理计划,实施心理护理措施,都必须符合病人对治疗疾病恢复健康的迫切要求,必须与治疗措施紧密配合,决不允许出现任何有损于病人身心健康和有悖于治疗原则与目的的心理护理措施。④抓主要矛盾的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指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其矛盾的主次也有所不同。如在疾病的急性期,其症状和体征虽然为“标”,却是主要矛盾,应首先采取恰当有力的医护措施缓解症状争取治疗护理时间;而在疾病的缓解期,症状体征这个“标”已经下降为次要矛盾,其主要矛盾是解除病因和消除病理变化。所以,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患病的不同阶段极其具体情况灵活掌握,恰当处理。⑤重视病人亲属影响的原则:病人住院离开他所熟悉的家庭环境。中断工作,打乱了他日常的生活习惯,陌生的病房环境,满目的陌生人,还要忍受疾病的折磨,甚至会面临死亡的威胁。病人因此会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等各种心理反应。这些心理反应既可能来自对疾病本身的担心,也可能来自于对医院环境的不习惯,或因家庭、经济、事业问题而加重的心理反应。因此。医护人员应根据病人的心理反应和需要,注意观察其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和适应、对住院的反应、对病友的态度、对家庭亲友探访的态度以及与发病有关社会心理因素等。详细观察和了解病人的情况,能有的放矢地帮助病人适应医院环境。配合医疗护理过程,从而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因此,临床上,护理人员应针对老年人住院患者的心理特点,根据心理护理的目的,遵循心理护理的原则,设计与其相应的心理护理方案,具体分述如下:

6.6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由于病房环境陌生、安静,使患者感到焦虑、恐惧、不安,因此,患者进入病房时,责任护士就应主动热情接待患者,搀扶患者到病床,帮助整理用物,亲切介绍病房环境、作息时间,介绍同病室病友,帮助患者建立病友关系。同时向家属了解老人生活习惯、心理特征、性格、爱好等,为患者住院后的心理护理打好基础。并使老人感到受尊重、重视。消除忧虑恐惧心理。

6.7 密切护患关系,满足患者的感情寄托及心理需求

由于患者离开家庭、亲人,感到孤独、失落,护理人员应以热情关怀的态度,对患者进行护理,使他们得到慰籍,在感情上得到一定满足。同时根据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技巧,与患者沟通,使他们愿意把心里话倾吐出来,寻求护士对他们的理解和帮助,缩短患者与护理人员之间的距离,增加信赖感。同时用礼貌得体的语言,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动员家属经常陪伴,探视患者,避免产生被遗弃感。护理人员应谅解多疑患者的异常行为,应主动关怀体贴他们。并适时组织老年患者进行力所能及的文体活动,转移情绪,活跃精神生活。

6.8 满足患者了解对自身疾病及相关知识的需求

患病后患者最关心的是疾病的转归及预后,在遵守保护性医疗原则下,根据患者个人承受能力,向老人解释说明,同时介绍同种疾病患者恢复较好的情况。消除思想顾虑,并及时告诉患者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使他们看到疾病治愈的希望,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9 注重治疗与心理护理的有效结合

在平时的护理操作过程中有效运用心理护理的技巧。使病人积极配合治疗,增进护理效果。

6.10 注重精心的生活护理

护士对老人应主动问寒问暖,在生活上提供方便,对痴呆、健忘患者应加强生活护理,不应急于求成和粗暴的督促。应协助完成特殊检查和服药,日常生活用品如:手纸、眼镜、水杯等,随时准备妥当,放在伸手可取的地方。对能自理的患者,鼓励适当活动,提高自我护理能力,避免产生依赖心理。

6.11 注重环境因素对患者心理的影响

环境是支持生命活动的重要因素,在注意病室清清幽静的基础上,注意病房的安排,尽量将同一社会层次的患者安排在一病室,使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心灵容易沟通,保持心情舒畅。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样,使患者有住在家里的感觉。

6.12 注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调查,修正具体措施

护士必须注意护理的效果,才能真正体现护理的价值。应收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反馈信息,采用上级部门下查,不记名问卷,听取家属意见等。找出护理工作中的不足,以及老年人对护理人员的要求,改进护理计划,完善护理工作。

6.13 注重出院心理护理

根据老年患者不同疾病和文化层次讲解治疗和康复保健知识,并向家属交待老人住院期间心理活动及护理效果,以及出院后护理措施。使心理护理不间断。有助于老年患者的康复。

6.14 护理人员应继续学习,扩大知识面,达到和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交流目的

现代科学日新月异,发展很快,随着护理学的发展,护理的内涵不再仅仅是对疾病本身的护理,而是涉及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要有广泛知识,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以便能与不同层次的患者进行沟通,才能达到应有的护理效果。如护理人员在心理、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科学等方面都要有一定的知识。

篇10

心理特点

老年人由于免疫力、抗感染能力的下降,生理储备能力和代偿功能逐渐减退,机体处于超负荷状态。再加上老年人机体反映差,又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使手术耐受性明显下降,无论施行择期或急症手术,其危险性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因此,老年人在手术前会产生极大的精神压力,以至出现焦虑、恐慌心理;加上老年人的视力、听力因生理因素下降。有时候听不清别人说什么,便猜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或担心手术是否安全等,以至加重心理负担。

心理需求

共性需求患者都希望在就诊的医院里由名望较高的医生为自己手术,不希望让实习医生在自己身上“练刀子”,都希望在术中能避免或减轻疼痛并且希望亲属给予同情理解、关心和支持。医护人员应尽心尽力的照顾,给予帮助。

不同的需求由于知识层次、经济能力的不同,病人的需求也不同,经济能力差的病人仅需基本的医疗条件,他们往往除疼痛外最关心的是住院和手术费的问题。而经济条件好的病人则不仅需求用最好的药品,还需求住条件好的单间病房,知识层次高的老年人,除有好的医疗条件外,对各方面的条件也要求教高,医护人员应尽力满足老年手术病人的心理需要。

心理护理

护士自身素质的好坏,是能否做好心理护理的基础,同时也是改善服务态度,提高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手术室护士需具备高尚的医德医风,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精湛的专业技术和娴熟的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知识,建立良好的朋友式的护患关系,对待病人热情、态度真诚。语言委婉、关心体贴病人,做到相互信任,相互理解,这是做好心理护理的前提和关键。

接手术通知单后,应立即进病房访视病人,主动介绍自己,介绍手术室环境,说明手术的过程和麻醉方式,使病人对手术和麻醉有初步的理性认识。主动与病人交谈,通过仔细的观察和耐心的交谈,发现手术病人暴露出来的心理问题,并针对手术病人不同的心理状态做好术前的宣教,通过讲解将有关手术信息提供给病人,有助于降低因信息缺乏而引起的焦虑、恐惧、紧张,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愉快的情绪,友善的态度,可使术前病人高度紧张的心情得意松弛,对高度紧张的病人应多使用解释、鼓励性言语。

另外还应重视非语言性沟通技巧:如说话的语调,表情姿势、动作等,访视病人时,护士微笑的面容,乐观开朗的情绪,整洁美观的仪表,稳重大方的姿态以及合适而亲昵的称谓,都能增强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并且能感染病人,激发他们的积极情绪,唤起病人对手术的信心,增强其安全感。

根据病人的不同性别、职业、文化程度性格和信仰等个体差异,结合病人的病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讲解和介绍疾病治疗的有关知识,并详细阐明手术在治疗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麻醉的效果,以及术后可能留置的多种引流管,导尿管,胃肠减压等项目的重要意义。告诉病人术后出现伤口疼痛是术后的必然现象,且疼痛的持续时间较短,如果经济条件允许,术后可使用镇痛泵以减轻疼痛等,均应给病人作介绍和解释。在介绍病情时,医护人员的谈话应保持一致,以免内容不一致引起老人的猜疑,加重老人的心理负担。

因老年人的脑细胞减少,记忆力下降,反映迟钝,对术前的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将要实施的护理计划,措施及目的、宜事先通知病人和家属,并耐心作好解释,对一些重要的关键性的问题,要提醒家属注意,以免术前准备不充分,延缓手术进行。

可邀请同病房做过手术的病人谈手术感受,并介绍他们在治疗、护理全过程的配合经验和体会,用现身说法稳定病人情绪,使其消除不必要的顾虑、恐惧及紧张,产生安全感、信赖感,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