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18 22:4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堂教学

篇1

一、从实际出发提高教学效率

这个“实际”指的是“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根据这一“实法币”,在教学中应始终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使学生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都能达到思维活跃,在适宜的密度中进入最佳状态,使其都能获得求知心理上的最大满足。因此,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教学语言的锤炼上,我做出了几点尝试。

第一,优化教学内容。一节好的教学课,教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安排,使教学内容系统性强,逻辑层次清,坡度适宜,有新鲜感,能起到补充、健全、完善、拓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按照认知结构的作用及教材的内在联系,将其分割成相对完整的小知识块进行教学,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如讲第十册“比的基本性质”时,与“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以便于学生掌握。

第二,优化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效率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大纲中明确指出:“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来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不要生搬硬套。”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是万能的,要根据教材特点,课的类型,学生的实际,灵活地、综合地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比如何时提问,何时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或者动手操作,低年级也可采用游戏、讲故事等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不同教学方法,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从而达到师生多多交流信息,使反馈――矫正渗透教学过程中。

第三,优化教学语言。课堂教学语言应简明、精炼、适应性强,具有说服力、感染力,让学生听了既浅显易懂,又平易近人,既要学到知识又要学到方法,既明白做人的道理,又是一种艺术享受。

第四,精心设计问题。课堂提问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材,设计比较科学、富于儿童语言又具有较强启发性的提问,比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主题图中有三幅图,其中第三幅图中没有放茶杯,在提问学生时,出现了这样两种问法:其一,这幅图中有没有茶杯?其二,这幅图中几个茶杯?明显第一种问法比较科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二、在练习题上下功夫

“课堂练习”是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可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精心设计练习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而且对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设计练习题时,应遵循“重点内容集中练,难点部分分散练,易混概念对比练”的原则。做到形式多样,有口算、笔算、讨论、操作、竞赛、游戏等使练习有坡度、有密度,符合班级的实法币。

总之,练习题的设计要目的明确,突出以训练为主线,让多数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三、布置作业,量力而行

篇2

一、课堂是你我的课堂

从学校发展的角度看,上好每节课是每位专任教师的职责,每位老师都结合学科的任务特点及自身的个性才华,发挥你我的作用,共同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共同提高学校的教书育人水平;从学生共同基础、个性发展及教师本人专业发展的关系看,课堂是师生的课堂,既是“教”,又是“学”,“教”提升了“学”,“学”促进了“教”,“教”与“学”不分离,“你”和“我”不分离,都期待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面对教育的使命,面对学校的发展,面对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请别说课堂是你的不是我的,请别说课堂是我的不是你的,其实课堂是你我共同的课堂。是你我的付出使课堂变得人文,是你我的投入使课堂变得神圣。成功的课堂,你我的感受最真切,你我的交融最重要。

二、课堂是重要的教育时空

教育发生的时空是普遍而广泛的,而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相对于师生来说,课堂是一段独特而重要的教育时空。对一个学生而言,那是40或45分钟的学习之旅,对于老师而言,那是40或45分钟的教授之旅,而这绝对不是两条平行线的关系,彼此的交织与持续则赋予了课堂无限的时空意义。缺失师生,那个空间叫“教室”;缺失教学,那段时间是“空白”。对老师而言,他掌握的是全班几十位学生的40或45分钟;对学生发展而言,其学校教育的绝大部分旅程就是课堂。学校教育的成效当然也可以来自其它时空,但都比不上课堂时空的集中化与基础性。当然,就教育的终极意义而言,突破这段时空比走过这段时空来得重要。让我们都来重视这段独特而重要的教育时空。

三、课堂是师生生命的重要历程

课堂是展示教师才学和凸显其教学艺术及教育智慧的舞台,是学生求知发展走向成才的重要驿站。在这里,需要彼此之间站在生命教育的高度,投入彼此的热情,迸发彼此的活力,需要用心去感受体验。实现自由、人格、民主等平等的交流与对话。师生在课堂上共同面对的不仅仅是显性的课程――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能力要求等,更多的是共同的情感体验,更多的人往,碰撞的眼神,心领神会的愉悦,都是盛放的生命之花。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良好互动,流动情感,充满期待,共克难题,创造理念,这是课堂上生命的流动与焕发,课堂教育在这个意义上就是生命教育。怀揣这种思想,我们的课堂就会变得充满生机与活力,它是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谓活力课堂,多元发展,自主提升,说的都是生命气息的散发、生命品质的历练。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设;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7-0139-02

我们的数学课堂上,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亲近数学、了解数学、喜欢数学,主动地学习数学。因此,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深入浅出地、积极主动地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使之有利于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转化。

一、以“生活”为依托,使课堂教学鲜活起来

案例一:三年级数学(上)有这样一道例题:请你用“一定”、“很少”、“偶尔”、“不可能”等词语,说说下面的城市现在这个季节会不会下雪。

北京 重庆 三亚 昆明 哈尔滨

该年级的老师反映教这样的课很棘手,因为没有参考书,不知道该怎么去教。我问她是如何处理的,她说就是问了其他几个老师以后,大致统一了答案就直接告诉了学生。我说,你怎么不想想用别的教法呢?比如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我跟她讨论,能不能让学生先了解雪是怎样形成的,在什么气温下下雪。明白这个问题后,再观看每天中央一套的天气预报,把观看到的北京、重庆、三亚、昆明、哈尔滨的情况记下来,回到课堂上,让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发表自己的意见。雪只有在摄氏零度以下才能够形成,对照自己的观看记录,请学生说出这几个城市在这个季节是“一定”会下雪,还是“很少”、“偶尔”、“不可能”下雪,并阐述理由。

点评:教师不能把问题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在为学生寻找新的答案时搭建认知平台。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师在备课时,要充分利用所有的课程资源,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课堂是鲜活的,而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教师的教学也必须是鲜活的。

二、以“情感”为抓手,使课堂教学富有情趣

案例二:《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

要求学生理解“平均分”这一概念,执教者设计了这样一个片断:小朋友们,老师今天给你们每人准备了一份礼物,你们喜欢吗?老师为每个小朋友准备了6颗糖,想请小朋友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但是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议一议:这6颗糖你准备怎样分着吃?一下子,教室里便炸开了锅,小组同学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有个同学说:“爸爸妈妈每人吃一颗,剩下是我的,嘿嘿!”立即就有一个同学批评说:“这样不好,你也太自私了吧!爸爸妈妈工作那么辛苦,我想每人应该吃2颗,这样很公平。爸爸妈妈也会夸奖我的。”此时,所有的同学都赞成这种分法。此刻,教师非常兴奋,于是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平均分”这一概念。

点评:通过这一开放性的活动,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及平均分的方法。

这一片断的教学,可以感受到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的能力是不可估量的。要想真正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就必须让数学随着学生走进生活,从学生的认知需要出发,唤醒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个性。

三、以“生成”为资源,使课堂教学更有活力

案例三:《认识乘法》教学

执教者在上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一个生动的情境,出示了动物园的一角。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并提示:你发现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后踊跃发言: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生2:我发现小河里有小鱼。生3:我发现小鹿在追逐。……至此,10多分钟过去了,学生不断有新的发现,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学生还是没有在问题情境中感知“几个几”的生活现象。教师试图在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归纳出“几个几”,从而导入新知。但学生的回答一直游离在教师的期望之外。在教师耐心的等待中,这节课上成了语文看图说话课。

点评:我们在实施课前预设的过程中,虽然需要开放地融入弹性的灵活成分,但也要适时调整预设,一味追求生成会导致课堂的失控。当学生不能自行观察出“几个几”时,教师“导”一下又何妨?在肯定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有几个相同的小动物,从而引出“几个几”的问题,创设情境对上好一节课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受到了什么启发,获得了哪些发展。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而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四、以“认知障碍”为平台,使课堂教学获得发展

案例四:《角的初步认识》教学

执教者在学生认识了“角”以后,教师让学生用两根长短不一的纸条和一个图钉来制作角。听课过程中,我发现一名女同学在用剪刀剪她手里的两根纸条。我问她剪纸条的理由,她说:“两根纸条不一样长。”由此,使我想到:我们画在黑板上的角,课件中出现的角的两边基本上都是相等的,这样画角给学生造成了认知上的错误,而对于每人手中的两根长度不同的纸条,学生可以通过动手实践来呈现她对角的认识和理解(角的两边同样长)。同样还是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让同桌同学用做的活动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一组同学出现下面的结论:结论一:甲的角比乙的角大。他们是通过比较得出来的,理由是她们把两个角的顶点、两条边分别对齐后,甲的角的两边分别比乙做的角的两边长,因此,甲的角比乙的角大。我也参与到本组同学的讨论中去,我把甲做的角的两条边撕掉一部分,变成不等的样子,乙做的角不变,再让两个角进行比较。结论二:乙做的角大,理由是乙做的角的两条边分别比甲做的角的两条边长,此时我又把乙做的角的一条边撕掉一部分,使这条边比甲做的角的一条边短,另一条边不动,再次让学生比较。学生茫然,稍后得出的结论是:无法比较,理由是甲做的角的一边比乙做的角的一边长,而甲做的角的另一边却比乙做的角的另一边短。这时,我让学生用这两个角去与三角板的一个角去比较,结果这两个角与三角板的这个角都完全吻合。学生恍然大悟,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篇4

【关键词】课堂 教学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2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176-02

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同学的需要,要关注全体学生,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去审视和决定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合理组织、驾驭课堂,来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向45分钟要质量,这是问题的关键。而只有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有可能解放我们数学教师,让我们有机会站在更高的位置上欣赏我们的数学教学,感受到教学的成功与快乐,同时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增进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以下就是我这几年教学经验的摸索总结,希望与大家一起分享,不足之处请多关照。

1、编写口诀、儿歌或顺口溜,帮助学生理解:

有些内容如果能够把它编成口诀、儿歌或顺口溜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有效减轻学生的负担,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方法特别适合初一年的学生,这是因为初一年的学生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还比较差。

2.引导学生巧妙借助身边的资源:

某些数学概念之间的差别很小,容易混淆,通常采用类比法进行教学;而有些知识点十分抽象,通常采用直观教学,比如借助某种资源(多媒体、幻灯片、教学仪器等)化抽象为直观,然而制作课件、幻灯片、教具等又费时费力,所以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我更喜欢引导学生巧妙借助身边的资源,它既经济实惠,又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年龄小、思维朦胧、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在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但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如何针对初中学生的这些特点,设计处理好课堂提问,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教师向学生输出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沟通教师、教材、学生之间联系的主渠道和"铺路石"。善于把握教材的特点,旧中求新、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提出生动曲折、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处于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给课堂教学增添神奇的魅力,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课堂提问的灵活性,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提问时间,提问的尺度才能收到奇妙的效果。

4.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始终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 :

如何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始终保持良好的课堂氛围?这又是一门很高的艺术。我认为,当一堂课的气氛比较低沉时,一个教师课堂里的机智诙谐的语言是不可或缺的,一堂课虽然未必要笑声不断,但却一定得有笑声,没有笑声的课堂就像是教堂,一池没有涟漪的湖就像是一潭死水。例如:听过一节"指导――自主学习"的教研课例(华师大版初二§15.3 中心对称 ),可能是有许多陌生人(全校数学组的老师)在场或许其它什么原因,前半节课同学显得有些拘谨,课堂有点沉寂,在讲完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的涵义时,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中心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有什么关系?甲同学回答:①中心对称图形是一个图形,而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是两个图形,②当把两个图形成中心对称看成一个图形时变成中心对称图形;老师又问乙同学有什么意见?乙同学回答:和甲同学的看法相同。老师的一句"英雄所见略同"博得哄堂大笑,顿时沉闷的课堂气氛被打破。

5.根据实际需要增减教学内容、调整教材顺序:

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有时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减教学内容、调整教材顺序;有时教材内容比较笼统,学生容易混淆,教师可以适当归纳概括、分类整理,帮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想象,每个图形的变化过程象什么?很快就有同学说第一个图象放电影一样把胶片放大,第二个图象物理课老师讲过的小孔成像原理,第三个图象小孩吹气球一样不断膨胀变大,我先肯定同学们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比喻形象生动,然后再引导学生分别给三种位似图形的画法不同名称:投影法、小孔成像法、膨胀法。虽然所给名称不一定十分恰当,但是相信同学们对于位似图形的画法一定会记忆犹新。

6. 优化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教学使用的是粉笔、黑板。有人戏言:一支粉笔走天下。这种单调的教学手段,制约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的发展。因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注意教学手段的优化。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声音,动画等,更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能够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对于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把"静止"的内容变为"活动"的形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解决问题等能力,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轴"是初一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解题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由于年龄关系,学生的思维发展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过渡的阶段,解答复杂的图形就显得力不从心。如果利用多媒体教学,让静止的数轴动起来,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但在多媒体的选择和使用上,要注意"度"的把握。并不是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多媒体,太多的刺激会让学生疲惫不堪,降低课堂的教学效率。而只有适当使用,才会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优越性。

总而言之,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减负增效要可为而为之,根据教学内容6个方面各有侧重,或选择其一、其二,切莫作壁上观。一定要根据学情减轻学生认知负担、思想负担、内容负担、学习负担、作业负担使每名学生更加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全面地得到发展,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鹏明. 重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1,04:33-35.

[2]李涛.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之我见[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2:41-45.

篇5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并大有方兴未艾之势。从表面上看似乎走进了新课改的最佳状态,但认真的品味也折射出令人深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没能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没能充分地去挖掘学生的数学潜能。所以,研究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显得非常必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兴趣

创设促进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学生善于观察、认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其次,积极开展合作探讨、交流得出很多结论。当学生得出的结论不够全面时,可以给学生留下课后再思考,这样就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动机,培养他们自主动脑、力求创新的能力。

比如在讲解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时,教师可采取实例设疑导入法。先提出一个通俗而有趣的问题:用一张报纸(厚0.1毫米)对折30次,想一想,这叠纸大概有多厚?如果对折100次呢?在学生做出了种种估计后,教师提出其厚度远远超过珠穆朗玛峰的高度,学生感到惊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于是教师引出课题,师生共同分析,推导出通项公式,并计算出h=aX30=(2X0.1)X229=0.1X230(毫米)=105(米),通过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把复杂、抽象而又枯燥的问题简单化、具体化、通俗化,同时也趣味化了,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利用师生互动活跃气氛

教师在问题内容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和练习的安排等过程中,要尽量让所有学生主动参与到其中,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体,创造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然后有意识地配合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在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通过集体讨论、查缺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们的合作能力。尤其是对一些不容易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班上集体开展讨论,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畅所欲言,敢于发表独有的见解,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想象创造的能力。

三、设置新题启发创新思维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设置能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题型,让学生通过独立探索来不断优化数学思维品质。开放性数学题的解答一般不能按照常规的套路去解决,而必须经过思考、探索和研究,寻求新的处理方法。

例如求过点((2,3),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相等的直线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结果有两个:x+y=5或3x-2y=0。如果学生按常规思维方式去解决的话,就会忽视截距是0的特殊情况而得不出完全正确的结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注重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发现和寻找数学的规律及其表现形式。要把概念形成、结论的推导、方法的思考过程作为教学的主要过程,从根本上改革课堂教学。同时也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效率

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一般包括旧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引入、传授、反馈、深化,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如何恰当地把各部分进行搭配与排列,设计合理的课堂教学层次,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是上好一节数学课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在设计课堂层次时,必须重视学生认知过程的完整性。由于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要努力做到使教学层次的展开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协调和谐。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当学生初步获取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后,应安排动手动脑,让他们独立思考与练习,教师及时捕捉反馈信息,这样学生就会有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而加深对知识的领会,能力也会得到发展。

同时,还必须注意紧扣教学目标,充分熟悉教材,理解教材的重、难点、基本要求与能力要求,从多方面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课堂教学。

篇6

【关键词】加强 艺术 增强 效果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91-01

物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课堂上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实际中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物理知识为载体,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有效的课堂教学艺术形式,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自己的课堂教学经验,谈一点体会。

一、创造情景,科学导课。

学习是与一定社会的背景即“情景”相联系的,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可以促进学生利用固有的有关学习经验去顺应或吸纳一节课的新知识。从中学生的心里特点出发,综合选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同时适当地变换一些教学形式,学生感到新鲜有趣。实践告诉我,教师变换教学形式组织新课教学,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兴趣的效果,因此要加强课堂教学艺术,必须在课堂导入上下功夫,用歌曲法、诗词法、谚语法、谜语法、歇后语法、数学法、故事法等趣味的语言来引入新课,使课堂一开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一个良好的情景把学生引入学习。例如我在讲物体的“机械运动”时,一开始用录音机放出一段优美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学生觉得十分好奇,于是我就提问歌词中包含着什么物理原理?这时学生才恍然大悟,纷纷举手回答,教师接着写出“机械运动”标题,新的一课就在这愉悦的气氛中拉开了序幕。

二、巧设问题,激发兴趣。

兴趣是一种非智力的心理因素,对人的智力活动和其它实践活动有着积极的作用,在教学中兴趣能促进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它是发展思维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种内在动力。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不仅要注意知识的科学性,而且还要注意知识的趣味性。例如我在讲“压强和压力”一节时,提出这样两个问题:①在压力相同条件下,女人穿高跟鞋与穿平底鞋,哪一个留下的鞋印清晰?②为什么公安人员能根据鞋印确定罪犯的体重?学生此刻有很浓的兴趣,都想尽快找到问题答案,经过激烈的讨论后,结果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回答出第一个问题,而第二个问题却难以回答。随后,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经过自己的深思和探究后得出鞋印越清晰,人的体重就越重。这样,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就非常的深刻。

三、启发讨论,开发思维。

课堂中运用启发式教学,学生通过讨论来获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讲“浮力”第一节时,我采用一个实验来启发学生,第一步用一个有瓶盖的塑料瓶,将瓶底去掉,瓶盖接触桌面而后放一个乒乓球,问一下为什么乒乓球在瓶口,学生回答是重力的作用;第二步向瓶中注入水,问乒乓球会不会浮起,学生回答会浮起。为什么呢?学生经过思考抢着发言,教师将各组发言简单板书,当各小组意见充分发表后,师生一起归纳浮力产生的原因。再如在“热传递”第一节中,我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大试管中注入一定量的水,并在里面放入一条小金鱼,而后加热,待水沸腾后,小金鱼在大试管中却安然无恙,同学们都感到非常惊奇,这时教师马上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同学们经过思考后,多数同学认为鱼所在之处的温度可能低;紧接着教师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试管内上面水的温度高而下面低?经过师生共同分析得出水的导热能力差,这时学生的兴趣正浓,教师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如果不是大试管而改用金属管情况又会怎样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马上争论起来,各抒己见。经过老师引导分析得出,由于金属比玻璃大试管导热性能好,鱼受热而死。经过上述小实验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并启发他们进行讨论,开发了他们的思维,激发了他们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和求知欲。

四、不断改变教法,吸引学生兴奋点。

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易产生厌倦情绪,感到索然无味,所以课堂教学中应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补充一些活动,改变教法。如让同学设计实验、编写口诀、相互命题等等来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动脑动手,使大脑的兴奋区域不断变换更替,思维集中,达到心理愉快,产生最佳效果。例如在讲“平面镜成像”这一节中,开始用投影的方式给学生一句歇后语“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接着问这个包含着什么物理道理?把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马上吸引过来,这样很自然地导入了平面镜成像,从而了解平面镜成像的规律,接下来采取分组实验的方法验证此规律,让同学们讨论并编写顺口溜,有的学生能写出“三线一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再让同学们解释一些有关的现象,如“摘不着的镜中花,捞不到的水中月”包含了什么道理。在讲到平面镜的作用这一知识点时,可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先模拟显示“潜望镜”成像这一现象,再让学生说出平面镜的作用是既能成像又能改变光路。在课堂上不断改变教法,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兴奋点,突出教学中的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物理课堂只有加强课堂教学艺术,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空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才能有效的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而实现教与学的优化,使得教与学相长;才能达到事半功倍之功效,最终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 范全民主编.教海初探.吉林大学出版社

2 吴效锋主编.新课程怎样教.辽宁大学出版社

篇7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求设计教学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会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应该最有条件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体验。作为理科学科,教师习惯分析归纳,注重思维的严密性和逻辑性,但也往往忽略人的内在需求的重要性。如何把学生热爱学习、乐于学习的意识激发出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展示问题或者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参与猜想,把已学的知识都调动起来,设计有效的科学探索活动,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会知识的同时,以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构建知识猜想的理论体系,形成一次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因此,我在《根据原电池原理设计原电池》一课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尝试,大胆改革书本中的实验方式,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增加趣味性实验,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由原理到设计,逆向应用。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完成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认识。应用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原理以及氧化还原反应理论,我们不仅能判断电极产物、电子转移、电极反应式的书写,还能设计原电池,甚至今后还能发明性能优越的新型原电池。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全程积极参与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高,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2.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

高三学生已通过新课掌握了原电池的初步知识,但缺乏深度和系统的理解,对电池的实际应用及前景了解不够。为突破这一难点,对常规教学进行拓展、延伸和补充,给学生的能力发展、个好留下空间,指导学生自主开展学习活动,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课前与原电池相关的小课题,鼓励学生网上查资料。设计原电池这一环节,在学生已经具备物理电学、化学电解质溶液及氧化还原反应等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应用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整体上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原理并不太困难,但要把氧化还原反应整体拆开,分别从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两方面去理解电极反应,进而设计原电池,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其主要原因,一是在学生在思维方法上要变形转换,灵活应用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来思考合理选用电极材料、电解质溶液电极反应,合理的原电池设计:二是再把氧化还原反应拆分为电极反应用于设计原电池颇有难度。所以,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原电池的设计都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难点,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认知心理学的同化和顺应原理,既要注意原有的氧化还原知识理解和转化为电极反应(氧化一还原),又要改变和完善原有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结构。通过拆分理解,加强电极反应知识的灵活应用,注重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更深刻地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是设计原电池的依据。设计原电池,体验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原电池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统一是一个整体,是密不可分的。同时巩固和提高电极判断与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充分发挥实验的感性支持功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用事实说话。

3.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

原电池的原理及应用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这部分内容理论性强,与实际联系紧密,是知识与能力、科学与人文的极佳结合点,也是高考的热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围绕知识特点进行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实验探究,注重其内在实质,从原理上理解,又要注重实际应用,增强教学的实效性,重视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恰当使用多媒体。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应用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原理设计原电池。本节课教学内容通过以下四个环节展开。一是重温原电池原理;二是应用原电池原理设计原电池;三是原电池与STSE;四是原电池设计实践活动。问题激疑一实验探究一分析归纳是课堂教学的主线。通过课堂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思路,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思维的能力。利用实验设置疑团,提出问题,把实验展开、深化,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分析思考。动口讨论,归纳总结出概念和规律。使实验变得富有探索性和启发性。师生之间围绕设计原电池这一重点开展的实验探究,对学生一时不易或不能理解的问题以及需要深化的概念。教师要讲并且要讲透,每一个关键性问题都要总结和落实。为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能力,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提出问题一直到解决问题为止,学生应始终处于思考、探索的学习情境中,要确保全体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

4.教学过程流程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本课以实验教学为主的特点,本课选取问题解决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和解决问题,灵活地应用原电池原理和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设计出原电池,提炼并设计出原电池的规律和方法。以下为问题解决模式的基本流程和本课教学流程。

篇8

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从新课标可以看出对学生实验技能目标大大提高,不仅包括以往教学大纲的基本技能目标,还包括科学探究技能,要求学生不仅会动手做实验,而且要向科学家那样思考和研究问题。新课标创造性的将以往隐藏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技能充分挖掘出来,在高中阶段大力培养。

生物实验设计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分析近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实验的考查,已从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逐步过渡到能够根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合理利用实验材料,得出科学结论。这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要求学生分析、运用文字和图表中蕴藏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的转换,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能用恰当的词语准确、清晰、流畅地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述出来。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1.1演示实验课堂有效性策略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生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实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演示教学的效率,为达到演示实验的最大效率,我们做到“三高三重一变”。

“三高”:成功率高、可见度高、收看率高。首先,演示实验成功要高。因此,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演示实验,在演示前,要认真备课,明确该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并围绕目的要求处理好实验和讲课的关系;精心设计好演示的程序,适时地科学地选择好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准确的实验时机及对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思考问题。在课前事先进行实验,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研究和摸索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确保课堂中实验现象明显,以及教学时间的计划控制。其次,教学过程中,可见度高、收看率高,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同时要注意实验的教学性,操作过程中结合所教知识点进行适当加以解释说明;操作要面对学生,尽量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过程。

“三重”:重视实验思想的渗透、重视实验过程的分析、重视实验方法的培养。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教师最好走下讲台,让学生更清楚的进行观察现象。最后,实验现象出现后,教师引导提示让学生分析说明,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思考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及思路,从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例如,酶高效性的演示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前先出示问题,现象观察:(1)比较两试管气泡产生的速度、多少情况。(2)比较两试管中卫生香的燃烧猛烈情况。结果分析讨论,教师设疑:(1)产生气泡的反应式。(2)加肝脏研磨液的试管中产生气泡多,燃烧旺盛,为什么?(3)做这个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取肝脏研磨液与氯化铁溶液可否用同支滴管吸取?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注意力,在加深知识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一变”:高中生物课本中,演示实验不多,教师应充分挖掘,精心设计组织一些实验,重视实验变式的应用,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形象、生动、真实感,提高课堂的效率。如在《矿质代谢》中带领学生课前利用溶液培养法分别用相同健壮的大豆幼苗培养在蒸馏水、全营养液、缺N营养液、缺K营养液、缺P营养液中,进行观察与对比,在课堂上出示结果,引发学生思考。《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师可带领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用土壤浸出液、琼脂等制成胶冻状培养基,装在试管或小烧杯中,将小麦种子“播种”进去,置于温暖处,一组竖立培养,另一组横放培养,而后观察“根的向地性”及“茎的背地性”可在课堂上将其展示给全班学生等等。

1.2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有效性策略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实验课是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结合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真正做到规范操作。这有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行设计时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为达到实验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和效能。我们做到“三戒一导一放”。

“三戒”:“一戒”课前不预习。每次实验前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预习并不是简单的浏览。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解答。实验可内容多而时间少,有的实验原理复杂,学生对实验仪器很陌生。如果在课前对实验不做好充分的预习,实验时必将会难题百出,障碍重重。学生们或束手无策,或忙乱一团,或只能呆板的按教师列好的程序机械的操作。其结果,只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达到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基于此,在进行每个分组实验前,都让学生充分认真地做好预习,甚至到实验室对照仪器进行预习,尽量使学生对实验应该达到的结果,所用的实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收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例如“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先进行实验设计,然后小组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预习,可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对生物实验的兴趣。

“二戒”课内不动手。实验课突出的特点是个人活动。如果学生对实验无兴趣,或是因人多仪器少而无机会动手,或是教师对实验施加过多的干预,剥夺学生个人操作的机会,造成学生假参与等,都将影响到实验课的效果,丧失实验的意义,因此,必须设法避免和防止不动手和假参与现象的发生。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

“三戒”:课后不总结,实验课并不单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因此实验后可进行讨论与小结。多数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及实验现象,小组间进行讨论。有些学生对某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要求汇报的同学给予答辩。讨论后教师进行评析、小结,并展示方案。这样的“汇报与答辩”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审慎细密,条理清晰的思维习惯。在质疑、修正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一放”:“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教育界已认同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以往的实验教学,教师总怕学生学不会,对技能的操作认真讲解,示范,占去了一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以实验为主的生物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不了。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尝试变教师讲解为学生尝试,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激趣导入”、“学生尝试”、“师生研讨”、“归纳总结”、“应用发散”五个部分,每个活动都让学生分组操作(提前一周),讨论,同学作,互帮互学,教师很少面向全班讲解,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让给学生,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的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由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者和顾问的作用。

“一导”正确指导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实验证明,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首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某同学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浆糊,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毫升清水,乙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将两试管振荡并放置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观察两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发现两试管均变蓝,没有很大差别,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缺少37℃温水浴这一步。其次,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过多时都会萎蔫,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是什么原因。通过经常分析常见的生物现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最后,要培养好实验助手或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好本组的其他学生,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辅导学生。本文来自[教育资源库]

2.高中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effectiveteaching)一词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即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综上所述,我们这样认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认为演示实验主要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演示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我们追求教学的最大效率。学生实验的操作者主要是学生,学生验证性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我们追求教学的最大效益。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追求教学的最大效能。

3.结语

目前的实验教学,其基本过程是:按照安排的内容,先由教师按实验要求准备好实验过程所需的仪器药品,学生课前进行必要的预习,上课时教师将实验目的、原理、实验步骤等详细地写在黑板上,先由教师讲解实验过程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操作,最后得到“预期的结果”,学生写出实验报告。这种教学,学生完全是被动的,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思考,所以,在实验未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时,学生往往也不能探讨其发生的原因;同时,实验结束,学生对实验内容就开始淡

篇9

        误区之一: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深耕密植” 

        由于面对新高考,多数教师不知如何把握高考难度和深度,一些教师认为课堂容量大,学生即使只记住了课堂的一半内容,效率也相当高。这样导致他们的英语课成为“压缩饼干”。这种认识主要是受以往高考这一“指挥棒”的影响,高考考什么就教什么,高考怎样考就怎样教,英语课唯“考”是从。这种教学,其致命弱点在于学生不需要发现,也不需要创造,因为所有的问题教师都讲了。现代教学论认为:“无论教师或学生,教学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发现与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面面俱到的教学不仅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违背了现代教学论的教学设计原理。面面俱到的教学不仅模糊了教学重点,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而且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对教学深度的把握。那种“满堂灌”容量虽大,但就培养学生的素质而言,没有什么效率可谈。 

        误区之二:认为指导学生学习浪费时间,不能完成既定教学任务 

        为了充分利用有限的课时量,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一些老师备课时更多的是在“教”上下功夫,自以为课上得很认真细致,知识讲授也十分透彻,课堂效率自然很高,而不愿意在指导学生学习方面多投入时间,惟恐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学”这一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一环,教学效果反映在学生身上收获总是差强人意,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目前,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学生始终是学习行为的被动者,而教师必须都承认一个事实:无论教师讲多少课,总有讲不完的课,所以,教师还应该着重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也就是通过教师点拨,让学生掌握开启未知问题的钥匙。虽然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并非一天两天就能养成,培养习惯的过程中或多或少会影响教学进度、减少课堂容量,但也只有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长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误区之三:认为提问是保持学生注意力的最好办法 

        一些教师认为,课堂提问可以长时间保持学生的注意力,而注意力集中了,课堂效率自然就会大大提高。遗憾的是,由于有的教师对所提问题的逻辑缺乏了解和研究,课内提问随心所欲,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他们认为提问效果怎样是课堂上的事,备课时没有深入钻研教材,提问偏离教学目的,不利于学生理解。实践证明,课堂提问设计得是否恰当,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也关系着学生积极性的强弱。明确教学目标,深入钻研教材,正确把握提问数量,是课堂提问的关键。真正有教学意义、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提问,在于“质”而并非“量”。

         误区之四:把课堂教学当作一个纯技巧问题 

        一些教师认为注意了教学技巧便可提高课堂效率,他们十分注重教学环节的花样翻新,其实不然,那种“作秀式”的课堂教学根本无益于效率的提高。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课堂教学效率,课内学生活动质量,并不以多少、新旧为衡量标准,关键在于所有的活动是否具有明确的目的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误区之五:教师的表达设计与课堂效率没有必然联系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唠唠叨叨,启发学生喋喋不休。对于这种教学风格,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曾作出尖锐的批评:“唠叨是一种不仅教师浪费时间而且增长学生淡漠与消极情绪的课堂管理趋向。这种教学行为在课堂里流行,学生的趋向是对真正重要的学习失去兴趣,……在教师过多统治的条件下,大多数学生必须学习如何遵从、听命和按照指示办事,但他们很少可能学会解决问题的启发式的方法,或是将概念的技巧应用到课堂以外的情境中去。”也就是说,教师不注意表达设计,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不可能提高。教师的唠叨源于对学生的统治心理,这类教师在内心深处仍把自己视为教学的主体,不相信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课堂上不敢大量让学生思考,忽视学生的淡漠情绪,始终坚信自己的讲解才是有效的。要摆脱不良的表达习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更新教学观念,健全自己的教学心理,在教学设计时不仅仅要备好教材,还要认真备好学生,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认识到“提高英语课堂效率”的几个误区,面对课改初期的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如何让每位英语教师深入新课程改革,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效率,落实素质教育?目前,切实可行的方案之一就是使广大英语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否则,即使新课程改革中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有效教学的理念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率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有效教学中的“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就英语教学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引起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向,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日常英语教学当中,学生出现厌学现象则是无效或低效教学的表现之一。

        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

        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要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英语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英语课堂语言使用的适度性,教师过于流利地使用过于深奥的语言都不便让学生理解,反而会使英语教学成为无效或低效。

        新课改中的高中英语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具体地说,有效教学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这些内容。

        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

        首先,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教学不是唱独脚戏,离开“学”,就无所谓“教”,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所以要求教师有“对象”意识。其次,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主体参与程度,它是评价有效教学与否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参与”意味着介入、投入、卷入、浸入的状态之中,是主体能动性作用的过程,是能力和倾向的统一。所以,主体参与绝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一种状态。

        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要关注教学效率,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率的观念

        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率”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率不同于生产效率,它不是取决于教师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学生的英语学习结果与英语学习过程综合考虑的结果。 

        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量化

        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尽可能明确与具体,便是检验教师工作效率的量化标准之一。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量化就是好的、科学的。有效教学既要反对拒绝量化,又要反对过于量化。有效教学应该科学地对待定量与定性、过程与结果的结合,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业成就与教师的工作表现。

高中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解决问题的行为方式。英语课堂的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策略性的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情景作出决策。

        (一)针对英语学科的特点,全面、具体、明确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并实施目标。

        日常教学中,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对教材进行认真的裁剪,确定教学重点,把握难点,分散疏导,使教学教有目标、学有目标,课堂在有的放矢中进行教学。

        以必修4 Unit 5Theme Parks为例,在阅读课课堂教学中,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 Ss are helped to develop their listening, reading abilities, especially reading ability, learn to use some reading strategies such as skimming and scanning;

        2. Ss are given chances to learn certain kinds of theme parks.

        3. Ss are trained to cultivate their creativities and the spirit of cooperation.

        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Train the Ss’ reading abilities---skimming and scanning.

        教学难点为:Make clear the definition of theme parks and design a fantasy theme park.

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内容的增减,教学方法的设计、应用,教学环节的衔接都始终如一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另外,还要注意到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流程,教学目标存在着生成性和不可预知性,让课堂在动态生成中进行。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能激发学生的成就感、求知欲和创造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思维的张力,活跃教学气氛,大大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   (二)改变教学结构,巧设活动,使课堂教学落到实处。

        教学结构既要考虑趣味性,又要考虑有效性。教学结构要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制订,要遵循教育规律。本着从易到难、从简到繁、难易渐进,使教学结构明确,形式多样,形成梯度。例如,用于激发思维、促进理解的英语课堂提问模式可以有如下几种:

         1.设置阶梯性问题,课堂提问要注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变直为曲,引人入胜。

        2.设置探究性、开放性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进行独具英语特色的课堂内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和课堂内的“课题式研究性学习”的尝试,积极构建体验、过程和开放的课堂模式。

以必修2 Unit 5 Music这个话题为例,在导入环节中设计一些有阶梯性和开放性的问题。如:

        Q1: Do you know what kind of music it is?(List at least three kinds.)

Q2: Which kind of music is your favourite? Why?

         总之,这样的教学活动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不断期待,一切学习活动才能落到实处,而不流于形式,教学效率自然得到提高。

          (三)调控课堂教学节奏,优化时间,提高效率。

         利用节奏调控培养学生的学习英语的热情和兴趣,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时间优化和效率提高。教师应精心设计英语课堂教学的流程节奏,合理分布教学内容的节奏,周密安排课堂教学的情感节奏,精确把握课堂教学的情感节奏。

          如高中英语写作课一直是容易沉闷的课型,通过三个教学环节的节奏调控,可以把这一易于沉闷的课堂形象生动化。下面以Music这一话题的写作课为例,阐述教学节奏的调控。

         1.呈现——积累素材。Brainstorming导入为课堂教学描绘情景:播放不同种类的音乐。这一活动情景贴近学生生活,创设了学生情感体验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写作的兴趣,使他们明确写作目的和要求,积累写作素材。

          2.实践——独立写作。利用素材进行独立写作,教师巡视,给写作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并分层教学。

          3.点评——优化作品。采用小组合作式学习模式,小组成员间讨论后,小组长呈现组内观点,以小组竞赛的方式修改作文中的典型错误,然后教师进行点评,最后张贴范文,在全班欣赏、学习和模仿。

 这样的课堂教学波浪式推进,有波峰也有浪谷,写作教学效率提高了。这样的课堂教学留出了充分的空白,让学生去认识、联想、体会,沉入意境。总之,节奏调控使课堂教学时间优化了,学生思维密度匀称了,参加时间增多了,学习兴趣提高了,因而课堂效率也提高了。

          (四)合理配置课堂教学资源,使课堂构建与之互位与融合。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英语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或有助于实施英语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英语教材、教学设施、文字音像、网络信息等物质条件,以及包括学生、教师、家长和有助于英语课程实施和发展的一切可利用的人文环境、人才及其智力资源等在内的非物质条件。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如何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是促进英语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辅助条件。有效教学力求配置的教学资源一定是课堂的资源,课堂本身就是一种资源,英语的课堂资源与英语课堂是一种动态的互位和融合。教师要吃透教材,资源配置须以教材为本,明确知识点,找准资源与教学内容的融合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文本理解力和整合度出发,配置恰当的资源。课堂教学资源需服务课堂效率,拓宽课外延伸的广度,注重课堂教学的适度。

         (五)合理使用多媒体,发挥其作用,正确使用多媒体,注意其技巧。

篇10

关键词 课堂;教学情境;有效教学

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课堂上,体现思想品德学科的人文性的基点在于情感,每节课上,我都会把教学内容、对生活和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我的语言、眼睛、动作……传递给学生,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作为教师,应该完全尊重学生的个性,包括所有的缺点,以我们的热情,宽容,理解,去爱他们,要多用鼓励与赞扬,让学生感到成功并不遥远,在课堂上发现他们拥有的点滴进步,要毫不吝啬地通过言语、神态、动作给他们以赞赏,当着同学的面表扬他们,让他们能真正地感受到老师的期望与爱。

二、增加思想品德知识教学的趣味性,尽量做致以情动人

教学中,自己要充分投入始终保持高度热情,以此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思维和智力活动处于兴奋状态。同时,除了课本上的实例外,补充一些同学感兴趣的例子,深入浅出地讲清道理,使学生感觉学习既不枯燥,也不神秘。课堂“活”起来,师生之间的感情就容易沟通,情感共鸣就能产生,学生对老师的信任就能增强,自己就更能发挥在情感教学育中的导向作用,从而促进教学的进行。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