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寿保险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寿保险经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人寿保险经济学

篇1

一、推销技能是一种广义范围的推销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被认识,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推销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推销就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推销,不仅包括人类在经济、贸易、文化领域里对各种有形商品(如机械、服装、食品、文艺作品等)的推销,也包括对各种无形商品(如科学技术、行为、理念、形象、声音等)的推销。而狭义的推销是指商品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它指的是商品推销人员销售产品或商品的行为与活动,是从属于广义推销的一种特殊情况。

推销不分男女、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人人时时刻刻都在推销。从广义范围的推销来看,推销课程的讲授,不能只讲解商品推销之狭义推销,而应当结合广义推销来讲授,这样就可以更加丰富课堂知识内容,使学生扩大思维与知识面,效果也更加明显,因为学生毕竟要走向社会、要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完成一个自我推销的过程。

二、推销技能是一门综合学科

推销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推销工作极富创造性,它是综合了市场学、心理学、口才学、表演学等知识的一种艺术工作。但是现阶段市场经济的不规范,一些推销员本人对推销也是一知半解,很多是因为身无一技之长,在谋职无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去干推销,所以往往是半途而废,也损害了推销事业。

人寿保险的推销,人寿保险是一种无形的商品,是一个抽象的保障概念,业务人员不是去卖一条腿值多少钱,或一条命多少钱,而是让顾客买到心灵的平安和财务上无后顾之忧。这就是推销的技能与真谛所在,也就是不直接推销具体商品,而是推销信任、理念与专业素养。

三、结合推销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做与说的结合

针对现在的职业学校(学院)的学生年龄小,知识面比较窄而且对社会知之甚少的特点。作为老师应该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推销原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时就可以模拟进入社会充分表现自己。同时,要把推销工作当作一件乐趣,因为有兴趣才能有动力,才能做好一切工作。

任何技能都是以知识作为基础的,学生的技能训练,要重视阶段性的需求,专业知识应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分量适当。例如,人寿保险主要从人寿保险的种类;人寿保险的契约(合同)、条款的解释;各种商品的介绍;建议书制作与说明;投保实务;人寿保险与相关法令;核保与契约选择;社会保险概说;保户服务概说等几个主要方面有重点地、与适用相结合进行讲解与训练。

在培养学生推销语言技能时,同样是保险的定义,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讲给客户是这样的:人寿保险就是当我们有工作、有收入时,别人吃一碗饭要五块钱,我们宁可付五块五毛钱,我们也不觉得是负担。可是,当我们不能工作,没有收入的时候,却永远有一碗饭吃甚至还有一盘菜的制度。这样讲授与训练,清晰、直观,效果很好。

篇2

关键词:保险;推销;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8(C)-0158-02

现在很多学生怕走出学校校门,不敢面对社会、不敢走向社会、不敢接触社会,这实际上是不懂得推销。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结合保险推销原理,谈一下学生保险推销技能的培养。

一、推销技能是一种广义范围的推销

世界上的事物之所以被认识,都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推销方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推销就其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推销,不仅包括人类在经济、贸易、文化领域里对各种有形商品(如机械、服装、食品、文艺作品等)的推销,也包括对各种无形商品(如科学技术、行为、理念、形象、声音等)的推销。而狭义的推销是指商品经济学的专业术语,它指的是商品推销人员销售产品或商品的行为与活动,是从属于广义推销的一种特殊情况。

推销不分男女、不分年龄、不分职业、人人时时刻刻都在推销。从广义范围的推销来看,推销课程的讲授,不能只讲解商品推销之狭义推销,而应当结合广义推销来讲授,这样就可以更加丰富课堂知识内容,使学生扩大思维与知识面,效果也更加明显,因为学生毕竟要走向社会、要被社会所认可和接受,完成一个自我推销的过程。

二、推销技能是一门综合学科

推销是一门深奥的学问,推销工作极富创造性,它是综合了市场学、心理学、口才学、表演学等知识的一种艺术工作。但是现阶段市场经济的不规范,一些推销员本人对推销也是一知半解,很多是因为身无一技之长,在谋职无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才去干推销,所以往往是半途而废,也损害了推销事业。推销技能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个推销课程所能解决的问题,它是一门综合学科,要有较深的修养(素质),较扎实的基本功。

像人寿保险的推销,人寿保险是一种无形的商品,是一个抽象的保障概念,业务人员不是去卖一条腿值多少钱,或一条命多少钱,而是让顾客买到心灵的平安和财务上无后顾之忧。这就是推销的技能与真谛所在,也就是不直接推销具体商品,而是推销信任、理念与专业素养。

三、结合推销原理,培养学生的动手应用能力――做与说的结合

针对现在的职业学校(学院)的学生年龄小,知识面比较窄而且对社会知之甚少的特点。作为老师应该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条件,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推销原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学校时就可以模拟进入社会充分表现自己。同时,要把推销工作当作一件乐趣,因为有兴趣才能有动力,才能做好一切工作。

(一)专业知识的培养――学生需要知道什么

任何技能都是以知识作为基础的,学生的技能训练,要重视阶段性的需求,专业知识应由浅入深,按部就班,分量适当。例如,人寿保险主要从人寿保险的种类;人寿保险的契约(合同)、条款的解释;各种商品的介绍;建议书制作与说明;投保实务;人寿保险与相关法令;核保与契约选择;社会保险概说;保户服务概说等几个主要方面有重点地、与适用相结合进行讲解与训练。

在培养学生推销语言技能时,同样是保险的定义,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讲给客户是这样的:人寿保险就是当我们有工作、有收入时,别人吃一碗饭要五块钱,我们宁可付五块五毛钱,我们也不觉得是负担。可是,当我们不能工作,没有收入的时候,却永远有一碗饭吃甚至还有一盘菜的制度。这样讲授与训练,清晰、直观,效果很好。

(二)正确的态度与工作理念――让学生以什么样的理念和态度去学习、工作

保险推销,态度最重要,态度决定一切。让学生记住,他所从事的是一种高尚的工作,是一种传播幸福平安的事业,是最美好的事业,应该觉得骄傲。在课堂上主要从人寿保险的意义与功能;推销的基本理念与态度;业务人员的困难与障碍;成功者画像;永不熄灭的推销热忱;迈向成功之路;寿险生涯的前程规划;建立业务人员的风格与理念等方面进行讲授与训练。

推销人寿保险的功用,可以说养儿防老,其实保险就像是多养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平时不哭不闹,只是花一点点钱,与您自己的儿子相比保证孝敬您。万一发生了事情,他可以一下子长大,马上就可以去帮您。

(三)熟练的技巧、动手能力――学生必须会做什么

保险商品是一种特殊的无形商品,他看不到,摸不到,不能试用,甚至付款时还看不到保险契约。他买了这个商品,还要希望用不着它。他得到的只是一种安心的感觉。所以业务人员要让客户感觉,他每年只花区区几百、几千元,就能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做丈夫的爱心,这就是成功的销售。训练学生的基本动作,从接触、说明、激励到结束。技巧熟练可以增强信心,容易成功。训练的内容包括:客户与市场;客户类型分析;如何接触准客户;说明的要领;促成的方法;保险计划书的制定,递送保单的技巧,保单的规范、正确填法;客户管理与售后服务;建立对客户的影响力;电话约谈的技巧;客户介绍要领;保险故事的运用等等。

(四)良好习惯的培养――让学生必须经常做哪些事情

少则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专业知识是推销的基础,正确的态度能勇于面对客户,熟练的技巧会强化自信,持续成功的是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

通过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把学到的推销真本事,变成学生习惯性的语言与动作,掌握推销的工作要点。知道从事推销的人,需要两大本领:一是要擅长与拒绝的人打交道,懂得“拒绝是推销的开始”;二要有“我一定能赢”的信念。无论是大推销,还是小推销,都要从攻克对方的拒绝心理入手,让他们从厌烦到喜欢,这就意味着成功。要做到这一点,推销员本人必须要有绝对的自信,把自己看成能手、专家,才能把难说的话说好,把难办的事办成。

在教学与训练中,注重与学生进行双向互动,通过问题回答,让学生参与、回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并善用身体语言,用活生生的例子、故事来讲解,吸引学生,强化训练的效果,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与工作习惯。

以上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讲授保险推销课程、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中,结合推销原理,把产品推销、企业形象推销与个人推销技能结合起来,采用多种、灵活教学方式,在现有状况下,如何教学生钓鱼,而不是钓鱼给学生,培养训练合格保险推销人才的一些做法。

作者单位:黑龙江商业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李世伟(1962.11― ),男,研究生,副高,研究方向:金融保险。

参考文献:

[1]李兵.《保险营销》[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

篇3

被保险人

故意犯罪致死

免责事由

可保性

内容提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45条将“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视为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之一。这条规定虽然有助于维护社会安宁及善良风俗等公益,但却损害了无辜的受益人之保险金请求权等私益,违背了“刑罚及于己身,罪不及他人”之法律原则,进而有“株连九族”之流弊。因此,应对此条规定进行反思与重构。在解释论上,应当破除在人寿保险领域内故意犯罪致死“不可保”之“迷思”;在立法论上,应在公益与私益之间寻求平衡,以充分发挥人寿保险制度之良善功能。

 

 

    在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寿保险合同中,当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而死亡时,受益人能否请求保险人给付保险金,一直是国内外备受争议的问题。从我国保险立法而论,《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以下简称《保险法》)于1995年制定之初,在立法政策上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作为保险人当然免责的法定事由;2009年《保险法》第二次修订时,上述立法政策并未改变,修订后的《保险法》第45条规定:“因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或者抗拒依法采取的刑事强制措施导致其伤残或者死亡的,保险人不承担给付保险金的责任”。然而,由于该条规定中所采“故意犯罪”一词本身含义太广,使得司法认定上易流于形式乃至泛滥;同时,此条规定有遭保险人滥用而推卸给付责任之弊,因而广受质疑。[1]对于此条规定,不能不引起人们反思的问题是:在人寿保险合同立法上,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其自身死亡或者伤残,是否当然成为保险人得以免责的法定事由?保险立法所应采之政策,究竟是以维护社会安宁及善良风俗的公益优先,还是以保护保险金受益人的私益优先,抑或兼而有之?以下,笔者拟从保险政策、保险法理、保险立法等方面对上述问题作出回答,以期对我国保险法的理论与实践有所助益。

    一、遭遇质疑的“保险法公共政策”:被保险人一般不能从自己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

    自人寿保险制度于17世纪末叶产生以来,传统保险立法、学说与判例基于“犯罪是人们最痛恨的,公共利益强烈要求阻止犯罪”之立场,均将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其自身死亡或者伤残之保险事故,作为保险人得以当然免责的法定事由,[2]并逐步上升为保险法上的一项公共政策:“被保险人一般不能从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3]上述保险法公共政策的意旨主要有二:(1)希冀通过免责规定以“惩罚或威慑”被保险人的故意犯罪行为。由于故意犯罪行为本质上对社会共同生活秩序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与危险性而为社会大众所无法忍受,因此,立法者应当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所致死亡或伤残之事故作为保险人得以免责的法定事由之一,以达惩罚、威慑或者阻却被保险人犯罪之目的。(2)避免人寿保险制度成为“助长或者鼓励”被保险人故意犯罪的诱因。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其自身死亡或伤残,其危险之发生均属不法之原因所致。倘若责令保险人仍须负给付保险金之责,那么被保险人“侥幸犯罪成功时,固可逍遥法外,享受犯罪之成果,不幸犯罪失败时,亦可凭其保险金照顾家属,免其后顾之忧。如此犯罪利多害少之现象,恐有助长犯罪之虞”。[4]如此一来,“保险制度将形同奖赏犯罪之制度,势必沦为鼓励被保险人犯罪之工具,或者成为被保险人犯罪之帮凶,此岂保险制度之法旨”?[5]

    然而,晚近以降,上述结论渐次受到怀疑或者批评,“被保险人一般不能从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之箴语,听起来“很暖人心但却经不起分析”。[6]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过分夸大了在给付保险金条件下对被保险人故意犯罪的“激励效应”。虽然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行为应当受到遏制而不应当受到鼓励,但在保险人给付保险金的条件下,是否必然刺激被保险人铤而走险故意犯罪呢?事实上,“被保险人为使受益人取得保险金而故意犯罪致死,通常可能性不大”。[7]或者说,“某人因为知道自己的家人将得到保险金而易于进行判处死刑的犯罪的可能性纯属虚构”。[8]因此,所谓“助长或者鼓励”被保险人犯罪之推论,实有夸大事实之嫌。(2)过分夸大了在不给付保险金条件下对被保险人故意犯罪的“威慑效应”。虽然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行为应当受到惩罚,但通过免除保险人给付责任之途径以示惩罚被保险人的故意犯罪行为,其威慑力如何,值得怀疑。英国保险合同法学者克拉克教授曾指出:“过去对于因犯罪被处决的人的人寿险法院不予强制执行。有人认为原因之一就是执行保险将减少人们对犯罪的反感,即减少我们对相关状况是否良好的关心。但将威慑作为不强制执行原则的基础是很薄弱的……对这一假定的最好回答将是提问,当死刑都不能阻止一人的罪行时,取消此人的生命险将有一种什么样的犯罪威慑力呢?”[9](3)违背了“刑罚及于己身,罪不及他人”之法律原则。在以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人寿保险合同中,一般指定被保险人以外之第三人为受益人,受益人大多是因为被保险人的死亡而丧失了扶助或扶养的人。在此情形下,如仅以被保险人所为者属一故意犯罪行为,就全部剥夺受益人所享有的保险金权益,此种立法规范实际上已违背“刑罚及于己身,罪不及他人”之法律原则,有“株连九族”之嫌。(4)过多地给保险制度强加了作为惩罚犯罪之工具的功能。保险作为人类社会之良善制度,具有分担损失、保障生活安定之功能;若强加给保险作为惩罚犯罪之工具的功能,则“买保险之人,皆不能犯罪,否则,若因犯罪行为致死或致伤,则被保险人不但可能要被科以刑罚,还要受到丧失请求保险金之惩罚”。[10]因此,诚如克拉克教授所言:“保险的可获得性或现行保险的不可强制执行性,都不会对非法或不负责任的行为起作用……单单是威慑力既不能解释不强制执行规则,又不能界定其范围。如果需要威慑力,那么需要由刑法或侦察来完成,而不是通过合同法和保险法”。[11]

    综上所述,传统保险立法所采之“保险人因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而免责”的规定虽是以“被保险人一般不能从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之公共政策为其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的,但公共政策作为法律规范外部行为正当性的一种价值判断标准,本来就是“一匹难以驾驭的马”。因此,在保险领域和其他领域一样,“需要小心谨慎地适用公共政策原则”。[12]

    二、现代保险法理之转向:“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理论的阐发及其影响

    晚近以降,在传统保险法“被保险人一般不能从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之公共政策受到普遍质疑的同时,“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之学说也随之兴起。该学说无论是对英美法系国家的保险判例,还是对大陆法系国家的保险立法改革,均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之理论的提出与阐发

    与传统保险法理仅仅着眼于“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不同,现代保险法理从人寿保险制度的功能出发,提出并阐发了“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的理论。持该理论的学者认为,人们购买人寿保险之目的是多元的:“以生存为给付条件”的人寿保险,保险金意味着被保险人年老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以残疾为给付条件”的人寿保险,保险金意味着已致残的被保险人丧失劳动能力后的生活保障;“以死亡为给付条件”的人寿保险,大多以后代或配偶为受益人,保险金意味着已死亡的被保险人的后代或配偶的生活保障。因此,人寿保险制度之功能,除了分散被保险人自己可能遭受的经济生活风险之外,更具有保障被保险人遗属生活之机能;不仅具有浓烈的经济保障功能,而且蕴藏着丰富的人道主义伦理价值。[13]以“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之理论来审视,被保险人于订立人寿保险合同时,皆指定其家属或其他须受扶养之人为受益人。此等受益人即可期待保险金额之利益,而于被保险人死亡时即可现实请求保险人为保险金额之给付。然而,倘若立法者以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其自身死亡或者伤残作为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以示对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之惩罚,那么不仅惩罚的“皮鞭”势必落在“无辜”的受益人身上,而且无辜之受益人的生活即陷入无着落之境地。如此立法,也殊失怜恤之道。毕竟“自公共政策的立场,社会并不希望在被保险人死亡时遗留缺乏生活保障的受扶养家属,而这正是人寿保险契约的基本目的”。[14]

    (二)英美法系国家法院保险法判例向“优先保护受益人私益”之转向

    “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的学说兴起之后,英美法系国家法院的判例在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时保险人是否免责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少数法院的判例仍然“站在高度专门化的立场认为:这种保险与公共政策相违背。其潜在的原理是这种保险即使不会诱发犯罪,也是在为犯罪行为排除障碍。因此,以拒绝支付保险金作为对犯罪的威慑所产生的效用,重于承认保险金而对债权人进行偿付及对被扶养人进行支付所产生的效用”。[15]但是,大多数法院的判例则认为,在被保险人故意犯罪的情形下,应当首先将被保险人与受益人区别开来,因为“受益人是某些具备必需条件的人,而不能是保险的对象,并与违法行为没有牵连的人……在这些情形下,只要保单不是为犯罪企图而签订,就应当赔付保险金,特别是当受益人不是犯罪的被保险人时。进一步说,并不是违法人获得了保险金,也不是由违法人精心设计的权利人获得了保险金,而是保险合同给予权利而且对损失不负责任的人获得了保险金”。[16]总之,尽管分歧仍然存在,英美法系国家法院保险法判例之立场还是呈现出向“优先保护受益人私益”转向之趋势。美国学者总结指出,法院对被保险人的故意犯罪行为不予赔付的理由在于:坚持法律对故意犯罪行为的惩罚和威慑效力;被保险人应当对自己的故意行为或犯罪行为负完全的责任,也应当自己承担责任。但是,与对犯罪行为予以制裁并不否定对受害人进行补偿同理,当被保险人故意犯罪时,对无辜受益人的保险金给付比惩罚或者威慑做坏事的被保险人更为重要。[17]

    (三)大陆法系国家保险立法政策之改革:以日本为例

    英美法系国家法院相关保险法判例所体现的新思想与新观点,对大陆法系国家的保险立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有的国家保险立法尝试通过法律改革予以接受。其中,以日本的相关立法最为典型。1899年颁行的《日本商法典》第680条第1款关于“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规定:“于下列情形,保险人不负支付保险金的责任:(1)被保险人因自杀、决斗、犯罪、死刑执行而死亡时;(2)保险金额受领人故意致被保险人死亡时。但是,如果该人应受领保险金额之一部分时,保险人不得免除支付其差额的责任;(3)投保人故意致被保险人死亡时。”上述规定表明,日本传统保险立法上,视“被保险人因犯罪、死刑执行而死亡”为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之一。但是,1998年日本生命保险法制研究会草拟的《生命保险契约法改革试案(1998年版)》提出应对《日本商法典》第680条规定予以修改,主张将“被保险人因决斗、其他犯罪或者死刑之执行作为保险人免责事由之规定”删除。该修法草案表明日本立法例已经肯定被保险人因犯罪致死或者被处死也在承保范围以内,保险人不得主张免责。[18]上述修改意见为2008年5月31日日本国会通过的《日本保险法》所采纳。《日本保险法》第51条对《日本商法典》第680条所规定的“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进行了彻底的修改,该条规定:“死亡保险的保险人于下列情形下不承担支付保险给付责任。但第三项所列之情形下,对于故意使得被保险人死亡的保险金受领人以外的保险金受领人所负之责任,不在此限:(1)被保险人自杀的;(2)投保人故意使得被保险人死亡的(前项规定除外);(3)保险金受领人故意使得被保险人死亡的(前两项规定除外);(4)被保险人因战争等其他暴乱等原因而死亡的”。从该条规定可以看出,日本的保险法已不再将“被保险人因犯罪、死刑执行而死亡”视为保险人的法定免责事由之一。

    综上所述,“优先保护受被保险人抚(扶)养之遗属”之学说的阐发,并非对“被保险人一般不能从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之传统公共政策的简单否定;相反,恰恰是对其重新审视的必然结论。因为在人寿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无论是因故意犯罪被执行死刑而死亡,还是在实施故意犯罪过程中死亡,其本人均无法从自己的犯罪行为的后果中得到保险补偿,可能获得保险补偿的是被保险人以外的受益第三人。受此思想的影响,无论是英美法系国家的相关保险法判例,还是大陆法系国家的保险立法,均呈现出“优先保护受益人私益”的趋势。

    三、传统保险法理的超越:“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可保性”的论理解释

    尽管现代保险法学说、判例及立法例已呈现出“优先保护受益人私益”之趋势,但在理论上对“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是否具有“可保性”仍有分歧,由此必然导致对“优先保护受益人私益”之正当性的怀疑。笔者在此拟结合保险法与刑法之原理作深入分析,以破除一直残存在人们观念中的所谓“故意犯罪致死不具有可保性”之“迷思”。

    (一)从保险法角度来看“故意犯罪致死之可保性”

    从保险法角度来看,对“故意犯罪致死之可保性”问题持否定性观点之论者,在解释上大多是着眼于被保险人在主观上的“故意”,认为保险立法者之所以应当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作为保险人的法定免责理由,是因为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与“保险事故须发生于‘偶然性’”之原理有违。[19]申言之,在保险法上所谓“偶发性”原则,是指保险所承担的危险须为非因故意而偶然发生的危险;若危险之发生系出于当事人之故意,则此危险非保险所可保之危险。因此,原则上须保险事故之发生出于偶然者,保险人才负给付保险金之责;若系出于故意者,即有违“偶发性”原则,保险人不应负给付保险金之责。《保险法》第27条第2款“投保人被保险人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的,保险人有权解除保险合同,不承担赔偿或给付保险金的责任”之规定,即揭明其意旨。依“偶发性”原则,对于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所致自身之死亡,既然出于“故意”而非意料外之事故,应不予享受保险之利益。在此种解释论之基础上,更有一种解释论进一步认为,因为被保险人故意从事犯罪行为致死,可以认为系“故意涉险轻生或者自杀”,因为“对于死亡之发生,被保险人已有可能预见,却仍然执意为之(如甲独自一人前往杀害有两百人保护之乙),则此与自杀无异,保险人得据以免责”。[20]

    然而,上述解释是否妥当,殊值怀疑。因为保险法上之“故意”,所着重考量之点在于“结果(保险事故)之原因是基于故意所致”。若保险事故系出于被保险人故意所为,则保险人不负给付保险金之责,此为所谓“偶发性”原则。而在刑法上对于行为人之故意犯罪行为,从“故意”之样态而言,又可区分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前者是指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明知并有意使其发生;后者是指行为人对于构成犯罪之事实,预见其发生而其发生并不违反其本意。因此,保险法域之“故意”与刑法上之“故意”并不一致。依此而论,就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其自身死亡之情形而言,不能简单地推论“被保险人死亡之结果,是由被保险人‘故意’所为”;[21]否则,就如我国台湾地区著名保险法学者江朝国教授戏言的那样:“某一小偷爬上高楼行窃之际,不慎摔死;若认定该死亡之结果系该小偷故意所为,则显然属于不合理之推论”。[22]对于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之情形,只能说是被保险人出于故意而实施犯罪行为,但对于死亡结果的发生并非是其故意所为,至多只能认为是其具有重大过失而导致自身死亡。重大过失与故意属于不同的概念,两者根本不能画上等号。因此,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保险事故之发生仍应认为系“过失”所致。同理,“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也不可视为“被保险人自杀”。因为于自杀之情形,被保险人对于行为之实施及结果之发生,均系出于具有意思决定自主且自愿之情况下,本于自愿所为;而于故意犯罪致死之情形,无论是在犯罪过程中死亡,还是因故意犯罪而被处死,均只能认为被保险人系出于故意着手实施犯罪行为,但对于死亡结果之发生,并非出于其故意所为。因此,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之情形视同为故意涉险轻生或自杀,此一推论不合事理乃至荒谬。

    总之,于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之情形,其保险事故之发生仍系过失所致,与保险法上“偶发性”原则并不相悖。无论是所谓“违反偶发性原则”说,还是所谓“故意涉险轻生或者自杀”说,都是以一个正确的前提推导出一个错误的结论,均为不合理之推论。

    (二)从刑法角度来看“故意犯罪致死之可保性”

    从刑法角度来看,被保险人故意犯罪理应受到刑法之制裁,此无疑义。有疑义的是,在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或处死之情形下,能否以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而剥夺受益人之保险金请求权,进而免除保险人向受益人给付保险金之义务?依刑法原理,财产刑作为一种刑罚方法,虽然是惩罚犯罪的有效方法,但没收财产有可能株连无辜。因此,刑事立法所采之政策无不严格限定没收犯罪行为人之财产的范围,以防止其株连无辜。[23]一般来说,刑法规范中所规定的没收犯罪行为人财产大多限于以下几种类型:违禁物、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预备之物、因犯罪所得之物。对于违禁物,不问属于犯人与否,均得没收;对于供犯罪所用或供犯罪预备之物以及因犯罪所得之物,以属于犯人所有为限,始得没收。[24]显然,人寿保险之保险金在性质上,既不可能被视为违禁物,也不可能被视为供被保险人犯罪所用或供其犯罪预备之物。那么,可否将保险金视为被保险人因犯罪所得之“财产”,当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或处死时而依法将其没收,保险人得以主张免责呢?笔者对此不敢苟同。因为依刑法之原理,所谓“因犯罪所得之物”,乃指因实施犯罪而直接取得之物,如因盗窃而窃得之财物、因赌博而赢得之财物;而保险金之给付乃基于保险契约之约定,保险金于性质上自不得视为被保险人因犯罪所得之“物”。因此,所谓“视保险金为被保险人以命换钱之代价,为被保险人因犯罪所得之财产”之说法,在理论上并不能成立。诚如我国台湾地区学者黄川口教授所言:“因被保险人若触犯刑律固已受国家之惩罚(如犯罪处死),今若再免除保险人应负担之保险金责任,此无异形同没收属于‘受益人’之财产,足何异强其妻孥连坐,横加民事罚则于刑事案!则彼所谓保险责任,岂非尽成诈欺浮夸之事业?”[25]

    综上所述,从保险技术性要求而言,保险事故必须是意外事件所导致,而非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所导致。但是,保险法上之故意不可与刑法上之故意同视,即保险制度所着重者在于“结果(保险事故)发生之原因系基于故意或过失所致”,至于其中间过程之“行为本身”系故意或过失之样态,抑或系合法或非法行为,此并非保险法上所必须考量之点。依此而论,当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行为致死时,虽然被保险人所从事者为故意犯罪行为,但死亡结果之发生,仍应认为系过失所致,与保险法上之“保险事故之偶发性”原则并不违背。因此,在解释论上应当肯定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之可保性。

    四、未来保险立法政策的切换:优先保护受益人之私益、兼顾善良风俗之公益

    在人寿保险立法上,如何处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与保险人给付责任的关系问题,实属难以抉择的两难命题,其核心问题在于如何权衡公益与私益之间的冲突。国内外保险立法实践表明,一方面若仅从维护社会公益的立场出发,在立法上采“全不赔”的政策,固然可以达到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等公益之目的,但势必株连无辜的受益人,违反“刑罚及于己身,罪不及他人”之现代刑法精神,实不足采;另一方面,若仅从保护私益的立场出发,在立法上采“全赔”的政策,固然可以达到保护受益人保险金请求权之目的,但因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行为在本质上毕竟对社会共同生活秩序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与危害性并为社会大众所无法忍受,从而也有危害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等公益之虞,也不足采。由此可见,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与保险人给付责任的关系问题,实际上就是“私益”与“公益”的关系问题。若在思想观念上将“私益”与“公益”视为完全对立的关系,则必然陷入“全赔”或者“全不赔”的“非此即彼”之思维困境。因此,我们应当重新权衡“私益”与“公益”的冲突,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具而言之有二:

    1·未来立法政策之选择:私益优先、兼顾公益

    故意犯罪虽然足以使社会公益遭到破坏,但公益与私益之间并非全然对立,保障私益亦属维护公益之一部分。人寿保险制度之建构,除分散被保险人的经济生活风险之外,更有保障被保险人遗属生活之机能。被保险人若故意犯罪,理应负刑法上所应负之责任。但是,若因此使其遗属受到波及者,不仅违反刑法上“刑罚及于己身,罪不及他人”之原则,而且势必使人寿保险制度安定被保险人遗属生活之机能遭到破坏。因此,基于优先保护受益人之私益的立场,承认保险人之保险金给付义务,此时亦不会侵害社会公共利益。

    主张优先保护受益人之保险金请求权等私益,并非完全漠视社会公益。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行为的实施,毕竟对社会共同生活秩序具有极大的破坏性与危害性,从而也有危害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等公益之虞。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等公益的角度来看,并非只要有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其自身死亡之情形,保险人就一律免除给付保险金之责;而应当是避免被保险人“滥用”乃至“恶用”人寿保险制度以达其故意犯罪之目的,进而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公序良俗。所谓“滥用保险制度”,在人寿保险方面之典型情形,系指在缔结人寿保险合同之际,已具有犯罪意图之被保险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始参加投保,借此达到其犯罪目的,同时可兼顾家庭成员之利益而使其无后顾之忧。[26]如此情形,人寿保险制度反而成为犯罪之后盾,这无异于鼓励或者奖赏被保险人故意犯罪。因此,在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与保险人给付责任的关系问题上,原则上须先肯定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或处死之情形也在人寿保险之承保范围内,再将“被保险人于缔约时已存有犯罪意图”之情形视为“例外”,将其排除在人寿保险的承保范围之外。唯其如此,才能一方面保护受益人之保险金请求权,另一方面又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与公序良俗,始符法的公平、合理与正义之真谛。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在被保险人过失犯罪致其自身死亡之情形中,被保险人并不会存在滥用保险之意图。如前所述,所谓滥用保险,主要是指于订约时已有犯罪意图之人于从事犯罪行为前始参加投保,而于过失犯罪致死情形,在论理上、逻辑上均很难想象于此情形保险有遭滥用之可能!因死亡结果之发生,乃出于被保险人之过失行为所致,并非事先有所预谋或计划。因此,被保险人之过失犯罪行为既系疏于注意所致,自不可能于订约时存有犯罪意图,当然亦无使保险遭到滥用之虞!那种认为承保过失犯罪致死将有滥用人寿保险制度、破坏社会公序良俗之虞的观点,实属言过其实!因此,只要能通过有效地立法方式,将“订约时已具有犯罪意图之人,于从事犯罪行为前,始参加投保之情形”排除在人寿保险的承保范围之外,就可防范被保险人滥用人寿保险制度,如此也应无危害社会公序良俗之虞。

    2·未来制度设计之路径:《保险法》第44条立法技术之参酌

    毋庸讳言,在缔约之际,被保险人是否具有犯罪之预谋以及“滥用”乃至“恶用”保险之意图,深藏于被保险人之内心,要求保险人在缔约之际予以查明,或者事后举证证明,实属不易,此为制度设计之难点。笔者以为,关于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的可保性问题,在制度设计上可参酌《保险法》第44条规定所采之立法技术,以“两年期间”作为保险人是否承担给付责任的区隔时点。《保险法》第44条规定之规范技术目的在于:“为了避免被保险人于具有自杀之意图时,专为贪图保险金而投保人寿保险,故保险法设有‘两年缓冲期限制’之规定,图希冀此缓冲期,改变被保险人自杀意图。而若保险契约订立超过两年后被保险人故意自杀,则不论是基于订约时之执意或新意之念,保险人皆应负保险理赔之责。由此可知,保险法上故意自杀规定中‘缓冲期限’之立法目的,仅在于防堵被保险人订约时之‘以命换钱’意图。”[27]

    虽然《保险法》第44条的规范对象为“被保险人的自杀行为”,与“被保险人的故意犯罪行为”有本质区别,但其规范旨意同样也是为了防堵被保险人缔约之时即已具备的滥用人寿保险制度之意图、回避主观事实举证之困难。因此,《保险法》第44条规定所采之立法技术可资参酌。即以“两年期间”作为区隔被保险人有无滥用保险意图之时点,切断“被保险人投保时之犯罪意图”与“滥用保险”两者之关联性。具体规定如下:自合同成立之时起两年内,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或处死者,当推定被保险人具有滥用保险之意图;反之,自合同成立之时起两年后,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或处死者,则推定被保险人并无滥用保险之意图,保险人亦不得另行举证证明予以推翻。当然,在立法技术上以“两年期间”作为区隔时点,而推定所有在两年内发生的被保险人因故意犯罪致死或处死者皆具有滥用保险之意图,虽然有以偏概全之弊端,但该种规定不仅回避了主观事实举证困难的问题,而且通过“两年期间”之区隔,使得划一简便的处理方式成为可能,法律关系由此变得十分明确,从而达到了举证责任转换的目的。因此,实属“两害相权取其轻”之策略下所不得不采取的规范技术。此外,鉴于被保险人因具有滥用保险之意图始参加投保,当认为被保险人系恶意地隐瞒其主观上之犯罪意图而致保险合同解除时,亦无须返还已收受之保险费。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建议将《保险法》第45条之规定修改如下:“以被保险人死亡为给付保险金条件的合同,自合同成立起两年内,被保险人有故意犯罪行为发生,并因该行为致其死亡或被处死的,保险人解除合同,不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并不退还保险费。”

    五、结语:在公益与私益之间寻求平衡

    在人寿保险制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如何处理“被保险人故意犯罪致死”与“保险人给付责任”之关系问题上,保险法学说、立法例及判例长期以来一直纠结在“维护公益与保护私益”的矛盾或困惑之中,人们担心人寿保险制度沦为助长被保险人故意犯罪之“帮凶”。其实,保险仅是分散危险、分担损失、安定生活的一种良善制度,并不具有预防乃至惩罚犯罪的作用或者效果。因此,我们应以发挥人寿保险制度之经济、社会功能为着眼点,正视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所必然带来的犯罪问题,从而在排除滥用保险之情形的前提下,破除在人寿保险领域内犯罪行为不可保之“迷思”,科学地建构符合保险法理的制度规范。如此,保险制度才会有持续发展的未来。

 

 

 

注释:

  [1]见周玉华:《最新保险法经典案例解读》,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552—556页。

  [2][6][8][9][11]参见[英]malcolm. a. clarke:《保险合同法》,何美欢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56页,第657页,第662页,第662页,第657页。

  [3]raoul colinvaux, the law of insurance, 5th ed., sweet & maxwell, 1984, pp.80-81.

  [4][7]林群弼:《保险法论》,台湾三民书局2006年版,第588页,第587页。

  [5]刘宗荣:《新保险法:保险契约法的理论与实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10][19][20][22]参见江朝国:《保险法论文集(三)》,台湾瑞兴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317页,第312页,第312页,第312页。

  [12][英]约翰•伯茨:《现代保险法》,陈丽洁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页。

  [13]参见[美]s.s.侯百纳:《人寿保险经济学》,孟朝霞等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第4页。

  [14][美]肯尼思•布莱克、哈罗德•斯基珀:《人寿保险(上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151页。

  [15][16][17]参见[美]约翰•f.道宾:《美国保险法》(第4版),梁鹏等译,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页。

  [18]参见日本生命保险法制研究会:《生命保险契约法改革试案》,有斐阁1998年版,第4页。

  [21]对于此问题,有学者持肯定性见解:“犯罪行为性质以可以预见结果将导致被保险人死亡或伤害而仍故意为之者,保险人不负保险给付责任。又如对第三人故意挑衅或攻击,可能招来反击造成被保险人死亡或受伤,此为被保险人为挑衅行为所合理可预见者,若预见其发生,而发生又不违反被保险人本意,即有不确定故意。再如违法施打禁药或吸食海洛因,性质上将肇致身体受伤,此亦被保险人可预见者,被保险人预见施打禁药或吸食海洛因将遭致身体受伤害而发生伤害又不违反其本意,亦有不确定故意”。刘宗荣:《保险法》,台湾三民书局1995年版,第119页。

  [23]参见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415-416页。

  [24]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59条、第64条。

  [25]黄川口:《保险法学》,台湾中华学术院商学研究所1997年版,第452页。

篇4

【关键词】 保险市场;寡头垄断;产业组织理论

一、保险市场四种类型的分析

第一,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是一种超然的理想状态,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当然,完全竞争的保险市场也是不可能实现的。第二,完全垄断的市场模式基本上都是在保险市场不发达的情况下采用的,由于市场发育不够,采取完全垄断的市场模式有利于市场的稳定,却损失了效率。第三,寡头垄断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政府的保护或特定的政策作用的结果,这种市场结构与完全垄断模式比较类似,对市场效率存在一定程度的损害,但有利于保持市场稳定。第四,在发达的保险市场基本都是采取垄断竞争的形式,由于垄断竞争一般都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相对而言,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有利于提高保险市场的效率,总体上也不会发生明显的市场波动。

二、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竞争格局的实证分析

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任何产业市场结构的特征都可以由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一是市场集中度;二是最大公司在行业中的市场份额;三是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四是产品差异化的程度。

1.我国保险市场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CR)很高。所谓市场集中度是指某一特定市场中少数几个最大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引申开来,保险市场集中度则指保险市场中少数几家最大企业所占的保费、资产、利润等方面的份额。一般来说,市场集中度越高,该市场的垄断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1)用CR3表示前3家保险公司在保险业总保费收入所占的比重。下表给出了寿险和财险2001~2009年的CR3。寿险数据由人寿、太平洋寿险、平安寿险三家公司计算得出,财险数据由人保、太平洋财险、平安财险计算得出。尽管自2001年来中国保险市场无论是产险还是寿险其市场集中度都在逐年下降,但截至2009年末,产、寿险的市场集中度CR3仍分别高达60.77%和64.90%。我国保险市场还未打破寡头垄断的格局。

(2)我国保险市场寡头垄断程度分析。产业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经济学家贝恩根据CRn的数值,将市场结构分为寡占Ⅰ-Ⅴ:CR4≥75%即为寡占Ⅰ型,即极高寡占型市场结构;CR4在65%~75%之间,即为寡占Ⅱ型;CR4在50%~75%之间,即为寡占Ⅲ型;CR4在35%―50%之间,即为寡占Ⅳ型;CR4在30%~35%之间,即为寡占Ⅴ型,垄断程度较低,接近于竞争性市场。以寿险为例,2009年前4大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平安人寿、泰康人寿)的CR4为69%,根据贝恩的标准,我国保险市场属于寡占Ⅱ型,可见我国保险市场的垄断程度仍然很高。

2.最大公司在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在下降,但比率依然很高。最大公司在行业中的市场份额可以衡量单个企业在保险市场中的地位。一个企业的市场份额越高,表明其垄断性力量越强;反之则越弱。实际上,至2009年末,中国人保所占的市场份额高达40.34%,同期中国人寿的市份额为36.23%,已经低于市场支配企业所需要40%的市场份额的要求。这表明中国产、寿险市场的竞争程度在提高,一家保险公司的独家垄断程度在下降,从几大寡头公司的市场份额来看,寡头垄断程度还是很高。

3.保险市场的进入壁垒较高。市场进入壁垒的高低反映市场结构的竞争状况。市场集中度高和具有支配企业的行业进入壁垒较高,尤其是一些需要国家许可的部门进入壁垒较高,这一点在我国保险业尤其明显。长期以来中国对保险业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对保险业实行严格的政府规制,国家通过一系列的规制政策对保险业设置了很高的进入壁垒。

4.保险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较低。产品差异化是决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保险产品差异性小,也正是寡头垄断市场结构产品同质化的体现。在现实经济中,完全无差别化的市场是不存在,我国保险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现阶段尽管各公司在服务质量、险种组合方式、宣传包装手段等方面存在差异,各公司保险产品的实质基本相同,整体而言尚未摆脱低层次、低效率的竞争局面。由于垄断力量较强,保险公司之间的非价格竞争相对较少,各保险公司业务结构趋同,品种单一,缺乏特色与创新,保险产品差异性还比较小,彼此间替代率很高。

结论:通过对上文提出的四个指标的分析,可以得出现阶段我国保险市场仍旧处于寡头垄断市场阶段,也应注意到,保险市场的垄断程度在下降,竞争性在加强。集中度场差异性很我国保险业经过二程度仍然还

篇5

整体来说,中国金融业开放的结果是超出人们预期的。WTO谈判时首先看到的是挑战,是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保护。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可能需要更多的开放,需要更多地把国外的经验、做法、竞争引进来,只有门开大了,这个市场才能成长起来。

银行业:后来居上

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说,入世谈判过程中,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巨头表现出对中国保险、证券和基金行业的浓厚兴趣,对于银行业却没有多大兴趣。中国加入WTO的前三年中,外资银行仍然没有太大的动作,而在最近两年,花旗、汇丰、摩根等外资金融巨头开始“抢银行”,大举入股中国的商业银行。《华尔街日报》2006年12月9日刊登文章说,中国全面开放其银行业,是迄今为止改革程度最为深远的一次,几乎可以与1986年史无前例的伦敦金融城“金融大改革”相提并论。

入世前,法人外资银行数目为零,外资银行的国内分支机构不允许开展人民币业务,外汇业务也受到地域限制。2006年12月11日,5年入世过渡期结束,首批9家外资银行立即获批将境内分行改制为法人银行,允许开展人民币业务,不再有地域限制。同时众多国际投行在最近两年中开始入股国内城市商业银行,例如广东发展银行和重庆商业银行。2006年11月9国家发改委了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在未来五年里,外资可以提高入股中国金融企业的比例,但是仍然不能控股,单一外资银行注资不能超过20%,总体外资不能超过25%。

目前来看,外资银行占中国银行业的营业额比例还比较低,存款市场约占0.7%,贷款市场不到2%。不过花旗集团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说,2%仅指外资在华独资银行机构占有的市场份额,如果将外资通过对中资银行的参股而间接占有的市场份额统计在内的话,在我国银行业总资本中,外资已经占到了15%以上。中国工商银行城市金融研究所所长詹向阳认为,外资在中国金融市场上侧重于在中国重要的金融区域、金融业务领域发展,瞄准的是创造更多价值的高端客户,我国金融业的开放度和外资进入的深度可能比想象的要更大。

中资商业银行在过去五年中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入世前,中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25.4%。2006年9月份,中资商业银行整体不良贷款率已经降到7.6%。实现盈利从2001年的232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5年的2532亿元人民币。

北京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中心主任曹凤岐在接受《经济》专访时用“三化”来总结中国银行业入世五年来的所得。第一,公司化,银行系统逐步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并且到国内外上市,增强了国内商业银行的竞争力。第二,促进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第三,促进了金融机构的市场化,按市场规则行事。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告诉《经济》,五年来银行业发生的最大的变化在于,整体的市场竞争能力和整体的盈利能力以及管理水平得到比较大的提高。

不过,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之间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曹凤岐认为,差距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二是外资银行的业务和服务种类比较多,比如金融衍生品等。另外,与外资银行相比,中资银行在创新方面差距非常大,仅花旗银行一家,从1996年起,已经在中国申请了不低于19项金融产品的“商业方法类”的发明专利。中资银行几乎没有金融产品的发明专利,主要是一些“实用新型”和“外观专利”。

此外,花旗集团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认为,人民币存贷业务对外资银行的开放还会促使消费者信贷迅速增长。目前家庭贷款在中国受到一定的限制,而外资银行拥有先进的技术可以更好地评估客户,有可能带领这股消费者信贷的风潮。在不久的将来,相信国内银行也将加入消费者信贷的市场。

几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上市被认为是入世五年来中国银行业最值得骄傲的事情,不过郭田勇认为,几家中资商业银行从股份制改革到启动上市,一般也就用了一到两年的时间。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通过政府进行不良贷款的剥离、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主要通过外部措施或者物理变化迅速把银行打造成了能够达到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市条件的金融企业。这个过程当中,来自银行层面的“化学变化”比较小,公司治理水平和能力的提高相对比较小。

保险业:先行者

2006年年底中国保险机构总资产有望达到2万亿,保险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活跃的行业之一,五年来资产总额维持了37%的增长速度。2004年底,保险业结束入世过渡期,率先在金融领域实现了全面对外开放。截止到2006年11月15日,总共有15个地区和国家的47家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了121家经营机构。共有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境外资金,通过设立外资保险机构和参股中资保险公司进入中国。外资公司保费收入从2001年底的33.29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05年底的341.2亿元人民币,与入世前相比增长了约9倍。2005年底,外资公司占全国市场的份额为6.92%,较入世前的1.58%增长了5.34个百分点。

信诚人寿是中国第一家合资的人寿保险公司。信诚人寿保险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副总经理方志男告诉《经济》,目前北京市场有超过30家以上中外合资保险公司,全世界该来的保险公司都来了。理论上说北京市场从1992年、1993年就开始开放,但真正的开放也就是2003年,所以开放速度已经非常快了。

2006年11月30日,中国保监会国际部主任孟昭亿在保监会新闻会上称,除了外资财险公司不得经营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外资设立寿险公司必须合资且股比不超过50%等限制外,保险业现在已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公司已分别在境外上市。此外,中资企业已在东南亚、欧洲和北美等地区,共设立了43个保险营业机构和9个保险代表处。

方志男认为,入世五年过渡期对保险业的影响不大。全中国的保险业资产总量仅相当于交通银行一家的资产。保险业总资产只占整个中国金融业的4%。外资进入中国做寿险业务就是做合资,只有1992年进来的美国友邦是个特例,它目前是独资。

外资的进入对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助力。例如,2004年信诚率先推出了保单通俗化条款的概念,很多保险公司随后都进行了模仿。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在接受《经济》采访时称,中国市场的开放带来的更多的是在理念上和观念上的进步,包括对保险的认识,对保险产品的销售,保险产品的管理,保险产品服务方面的认识,除此之外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比如说风险控制、偿付能力以及人才培养机制。

郝演苏认为,有些保险公司膨胀过快,业务管理粗放,没有成本风险控制的概念。2002年东方人寿就是因为股东不恰当的认为保险公司印刷机一开,保单印出来就变成保费,保费可以拿去投资房地产,结果大股东将80%的资金挪用,导致这个公司被停业整顿。

尽管目前中外资保险机构数量很多,但行业集中度非常高,发展不平衡。中国人寿、太平洋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加起来占据90%的市场份额,郝演苏认为,保险业的开放步伐走得比较早,但是开放力度不如银行业。

证券业:崭露头角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证券业对外开放承诺包括:外国证券机构可以直接从事B股交易;外国证券机构驻华代表处可以成为所有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特别会员;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设立合资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33%;入世后3年内,外资比例不超过49%;入世后3年内,合资公司可以(不通过中方中介)从事A股的承销,B股、H股及政府与公司债券的承销和交易,基金的发起。

据中国证监会有关方面负责人2006年12月11日介绍,除尚未开放合资公司从事A股承销外,中国政府已在市场准入和业务范围上全面落实了入世承诺。在认真履行承诺的同时,中国还主动实施部分开放资本市场的措施。在人民币资本项目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的情况下,从2002年12月开始,中国试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制度,允许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者通过中方授权的境外机构,在一定的额度内投资大陆股市和其他证券市场。证监会的统计显示,截至2006年11月底,已有52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另有5家外资银行获准开展QFII托管业务。

中国基金业开始于1998年,当时仅有不到10家封闭式基金。2003年之后合资基金逐渐进入,“基金黑幕”事件也正是发生在当时。经过2004年以来的证券公司综合治理,30家左右的高风险证券公司得到妥善的处置,全国留下来大概七八十家左右的券商。从出资方来看,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以汇金公司等出资建立的中央系的证券公司的体系,一类是以各地方系的证券公司,第三类是外资入股或者参股的证券公司,比如中金。

合资公司进来之后把国外的管理方式、投资流程、风险控制以及投资理念带进来了,对中国基金行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联安基金董事长符学东认为,这部分合资基金公司的介入,对于净化行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合资基金公司需要适应本土化市场。这两年合资基金公司在经营上和业绩上也出现了分化。从规模上来讲,南方、华安这些大的本土基金公司如今都超过了合资基金公司,在近期业绩上,很多本土的基金公司的表现都很好。

篇6

“支付通”产品是通过专用电话终端为客户提供各项自助金融服务的新型业务,它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和自助银行的多种功能整合在一起,使客户通过一个平台实现多种金融理财功能。该业务主要为客户提供“业务”、“自助查询”、“自助理财”和“自助转账”4类金融理财服务,具有方便安全,功能全面、操作简单、可视性强和费用低廉等特点。

该业务目前主要针对交通银行的优质客户进行推广,包括优质个贷客户群体、优质企业客户群体和沃德客户群体。

汇丰新型全能支行在上海开张

5月30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在上海开设一家新型的全能支行――汇丰上海嘉麒大厦支行。

该支行位于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汇丰在上海的第5个网点。首层为卓越理财客户提供个人财富管理专属银行服务,服务范围包括对本地居民的外币服务和外汇投资理财产品.以及对外籍和港澳台人士的人民币和外币服务。二层为工商业务客户提供企业贷款、咨询、贸易融资等全面的外币和人民币银行服务。

支行设有网上银行专区和免费电话服务。行址设有自动柜员机(ATM),提供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

汇丰任命中国区个人金融理财业务总监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宣布委任霍霭玲为中国区个人金融理财业务总监,2006年6月12日起生效。

霍霭玲由香港调往上海,全面负责汇丰在中国内地市场的个人金融业务,并直接向汇丰中国业务总裁翁富泽报告。现任中国区个人金融理财业务总监杨荣将调回香港,出任汇丰旗下的恒生银行中国个人金融业务及财富管理总监。

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京开业

6月6日,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长安街新华保险大厦正式挂牌成立。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新华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关国亮在开业庆典上说,新华保险公司在2005年10月12日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正式启动了资产管理公司筹备工作,经历了与寿险公司同步成长的瓜熟蒂落的过程。1996年寿险公司成立以来,投资业务由公司财务部下的一个处发展成独立的金融投资部,到2003年转变为投资管理中心,模拟独立法人运作,再到2005年完全模拟资产管理公司运营。

新华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壮大,是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做大做强,实施集团化战略的重要一环。

民生银行发行2006世界杯万事达信用卡

从现在开始到9月30日,民生2006FIFA世界杯万事达信用卡正在热力发行中。

民生2006FIFA世界杯万事达信用卡以2006德国世界杯会徽为卡片的主要设计,3个颜色各异的热情笑脸围绕着大力神杯,橙色体现足球激情与动感,蓝色代表通过足球广交天下友,绿色体现绿茵场上诱人魅力。

在该卡发行期间办理,可获得免首年年费、赠送足球炫彩鼠标,足球主题T恤等优惠。刷卡达到一定数额,还可获赠上万点积分。

新华保险推出“成长阳光少儿两全保险(分红型)”

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34家分公司推出了一款针对少儿的储蓄型教育金险种――“成长阳光少儿两全保险(分红型)”。

该产品的投保年龄为出生满30天~16周岁,保险期间至28周岁。父母为孩子投保后,保险公司将在被保险人18~28周岁的不同时期,给付3倍的生存保险金,同时有身故保障:18~21周岁,领取每年有效保额20%的大学教育金;22周岁时,领取有效保额60%的深造金;25周岁时,领取有效保额80%的创业金;28周岁时,领取有效保额80%+终了红利的婚嫁金,此外,若被保险人在18周岁前身故,将获得已交保险费+累积年度红利保额现金价值+终了红利的身故保险金;若被保险人在18周岁至保险期满时身故,将获得3倍有效保额+终了红利。在保险交费期间,若投保人(被保险人父母之一)不幸身故或全残,将豁免以后应交保险费。

金融展筹备工作紧锣密鼓

2006中国国际金融(银行)技术暨设备展览会将于9月17日~20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2006年金融展分为技术设备展示和金融(银行)商品展示两部分。目前,金融展各项前期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一方面,2006金融展将汇集包括信息系统,金融机具、机房、安全设施在内的所有银行业技术装备,非常有利于金融采购人员对产品的集中认识和学习:另一方面,2006金融展将进一步加大我国金融行业服务业务和产品的展示,各大金融机构将会带来其特色理财产品、最新的服务理念,为公众提供科学、理智的理财观念和生活方式。

同时,还将在展会期间举办金融发展论坛、技术交流等系列主题活动。届时,将有多名金融专家、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等针对国内外热点金融话题,宣讲观点和思路。

2006金融展共设层位700多个。金融服务展示区,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中国银联、国家开发银行。中国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等国内的各大金融机构已大面积预定了层位。截至目前,预定报名参展企业100多家,

友邦北京第四届高峰竞赛颁奖典礼完美落幕

6月20日,友邦保险北京分公司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盛大颁奖典礼,表彰在刚刚结束的“友邦北京第四届高峰竞赛“活动中业绩优秀的保险营销员。此次高峰会议共有241名保险营销员入围,其中52名杰出保险营销员分获会长、副会长及意外险组、个人组、主任组、襄理组、业务经理组十大巨星奖等。

中英人寿推出新品之一――“金荔枝”万能型理财计划

近期股市、基金的上扬带动了整体投资环境的好转,很多人都跃跃欲试准备进入股市、基金博弈一把,但又顾虑投资风险而不敢贸然行动。面对这种市场形势,中英人寿适时推出了又一款万能型理财计划――“金荔枝”。

该产品在账户建立之初收取9%的初始费,但从第3年开始一次性先奖励客户账户价值的3%,从第4年开始,每年给付持续奖励一直到第10年,总累计给付客户账户价值的9%。该产品的投资收益与市场投资环境密切相关,每月公布结算利率,日日复利计患,前5年最低保证年收益2.5%。该产品还具有保障功能,提供给客户3倍的公共交通意外身故保障,保障期限长至70岁。该产品特设3年内每年15%额度的免费提取权,3年后全额或部分提取都不再收取任何费用,同时还可以选择保单借款。

该产品近期将陆续在北京、四川、广东、福建、山东的合作银行柜台上市销售。

渣打银行在津全面启动个人银行业务

6月21日,渣打银行在天津设立优先理财中心,全面启动个人银行业务;另外,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天津分行也扩

大了营业面积。

扩大营业面积后的渣打银行天津分行.将为中外企业和外籍人士提供全面的外汇和人民币服务。个人银行方面,设于天津分行内的优先理财中心,将为个人客户带来全新的理财理念及量身定制的产品和投资方案。

渣打银行同时还将财富管理领域具国际先进标准的“全面理财方案”引进天津市场。这一特色服务的基本框架是“规划――构建――保障”;渣打银行将根据客户的不同个人特质、风险倾向和投资期限,帮助客户深入认知个人财务状况,把握其处境与投资机会,继而帮助客户分析不同投资组合的风险和预期收益并了解产品适应性。由客户最终决定其资产组合配置比率。

招商基金推出债券型基金

6月6日~7月6日,招商基金推出旗下第七只开放式基金――招商安本增利基金。该基金为债券型基金,具有流动性好、低风险、收益稳健等特点,适合广大低风险客户的需求。

该基金以追求绝对收益为目标,设定了3年期银行定期存款税后利率加20个基点为业绩比较基准。作为一只增强型的债券基金,该基金80%以上资产配置在固定收益类品种,包括货币市场工具和债券类产品,以保障本金的相对安全;同时运用不超过20%的资产投资于股票等权益类品种。

随着IPO的重启,基金管理人将通过全面深入地把握上市公司基本面,结合市场估值水平和股市投资环境,积极参与询价与配售,有效识别并防范风险,获取较好收益而当市场出现明显的投资机会,或行业以及个股的投资价值被明显低估时,也将直接参与二级市场投资,争取获得超额收益。此外,该基金的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均为0,仅收取每年0.3%销售服务费。

中英人寿推出新品之二――“金品人生”养老保险

日前,中英人寿推出一款集退休生活金、身故或全残保险金、生命关爰提前给付保险金于一体的养老保险产品――“金品人生”。

除投保范围广泛、缴费灵活,储蓄性强的特点外,该产品还具有免体检、除外责任少等对客户具有吸引力的特点。该款产品能为客户提供长达20年的高额退休生活金给付,较好地满足客户养老的需求。在退休生活金领取方式上,客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年领或月领。

与所有中英人寿其他产品一样,投保“金品人生”的客户也将获得中英人寿提供的sos海外电话救援增值服务,在出国公干或旅游时,获得包括医疗咨询、行李丢失援助、护照丢失援助、紧急口讯递送等多项医疗、旅行援助服务。

友邦保险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6月3日下午,友邦保险北京分公司请来了团中央《知心姐姐》杂志心理健康教育全国巡回报告团的孙逊老师。在公司的培训中心为其客户组织了一场主题为“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为客户传播最新的家庭教育观念,提醒家长孩子心灵的成长和身体的成长一样需要均衡的营养,进而呼吁家长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

中宏保险进驻山东获准筹建济南分公司

近日,中宏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获得中国保监会批准筹建济南分公司,得以进驻山东开展业务,这标志着其在华东地区的业务发展更进一步。目前,中宏济南分公司的各项筹备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并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开业。

山东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大省,其省会城市济南是我国九大金融区之一,金融机构门类齐全,运营良好,保险业平稳发展。“济南市经济迅速发展,过去五年的cDP增长率大大地超过了中国平均水平”,中宏保险总裁林重文先生表示,“在山东省开展业务是中宏保险业务发展的良好契机,中宏保险将致力于以专业和诚信建筑品牌。”

长城保险推出“爱相随”少儿年金保险

5月25日,保险推出“爱相随”少儿年金保险。据长城保险专门负责个险营销的总经理助理马云蛟介绍,这款产品之所以取名“爱相随”,就在于父母在购买了该产品之后,解决了孩子一生中所有的重大资金需求,使全家三代都可以充分享受到该产品带来的收益,让“爱”代代“相随”。

该产品具有3大特色

1.自由返还DIY

与传统的少儿教育金保险.创业金保险相比,“爱相随”的创新之处在于返还时间的非固定性。从投保后的第2年开始,长城保险就向投保人以保额296的比例返还,一直返还到投保人小孩87岁。如果投保人暂时不需要这笔钱,可以留存于长城保险的“生存保险金累积账户”,并按该公司确定的生存保险金累积利率以日复利方式累积生息,在本主险合同终止或生存保险金受益人申请时给付。

2.不低于同期定期存款利率

长城保险在该产品条款中做出承诺:“每笔生存保险金在生存保险金累积账户中累积每满1年,累积利率不低于同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长城保险总精算师刘占国介绍说,此款产品不但在利率上有保底,而且在计息方式上采取日复利的形式。

3.满期领回全部保额

该产品规定“被保险人生存至88周岁的保险单周年日,按保险单载明的保险金额向满期保险金受益人给付‘满期保险金’”。

中美大都会人寿推出史努比涂色活动

为了丰富小朋友们的暑期生活,并庆祝国家邮政局发行以中美大都会人寿形象大使――卡通人物史努比为主题的邮票,中美大都会人寿近期推出了史努比涂色活动。

涂画纸会通过中美大都会人寿的多种销售渠道发送,欲参加者也可以登录中美大都会人寿的网站免费下载(WWW.metilfe,com.cn)。中美大都会人寿准备了精美的史努比礼物和免费的意外伤害保险送给参加者和参加者的家长。同时,优秀的作品还将登上公司的网站。中美大都会人寿希望借此机会,小朋友们可以选择心目中最美丽的颜色,来绘制可爱的史努比。

作为美国大都会的形象大使,从1985年起至今,史努比已和美国大都会有着长达21年的合作。中美大都会人寿自2004年成立以来,就将史努比作为公司品牌宣传的形象大使。

中国人保健康首推长期护理保险

6月15日,国内第一家专业的健康保险公司――中国人民健康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出“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这是首个全国性的具有全面保障功能的长期护理保险。

据中国人保健康产品开发部总经理曾卓介绍,该产品具有3大特色:专门为丧失日常生活能力(洗澡、穿衣,如厕、室内活动,控制大小便、吃饭)的客户提供长期护理保障;可以根据被保险人不同年龄阶段的实际保障需求,为客户提供长期护理、老年护理、癌症、老年疾病、身故等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保障;为客户提供专业健康管理服务。

该产品的具体保障内容包括:在60周岁以前,如果被保险人丧失了独立生活自理能力,将得到8%保额的长期护理保险金,用以支付各年的护理费用支出,并豁免今后的各期保险费;如果被保险人年满60周岁,但尚未达到领取长期护理保险金条件,可从60周岁当年起每年按保额的

8%领取老年护理保险金.满足被保险人年老后对老年护理和高额医疗费用保障需求;此外,保险期间内,如被保险人罹患癌症或约定的五项老年疾病(急性心肌梗死、中风、严重老年性痴呆、慢性呼吸功能衰竭。帕金森氏病)之一,更可得到最高2倍保额的一次性现金给付。如果被保险人不幸身故时,其指定的受益人还可获得最高2倍保额的身故保险金。

该产品的投保年龄为18~59周岁,交费方式有趸交5年、10年、20年多种选择。

友邦保险获得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复经营团体保险业务

5月26日,美国友邦保险有限公司正式获得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批复,允许其通过该公司在国内的分支机构经营团体保险业务。

友邦保险取得该批复,意味着可以通过签发一份团体保险合同涵盖一系列保险产品,包括团体人寿保险,团体意外伤害及健康保险,团体医疗保险和团体年金保险。该团体保险合同可以为5人或以上的特定团体成员提供保障,适用于企业为其员工及其家人购买保险。

光大永明人寿新推纯保障型银行保险

5月29日,光大永明人寿推出了纯保障型银行保险产品――金保无忧健康保障计划。该产品以回归保险真谛为理念在注重投资功能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健康保障。

该产品包含3个计划,能满足不同人群需求:

客户投保该产品,可在享受身故,高残、重疾、手术住院4大保障的同时,每年只要在银行柜台上缴纳保费,即可获得固定的收益;合同满期,客户可领取高于所交全部保险费的生存保险金。该产品能提供28种重大疾病保障,其中计划A还特别提供了“手术住院每日给付”以备不时之需。另外。该产品还具有投保方便,保障周到的特色,从客户签字并且账户中存入首期保费的当天零时起就可获得保障。

金盛保险首创4款“标准套餐”

6月1日,金盛保险推出4款特点鲜明、针对不同群体的“标准套餐”,涵盖人寿、医疗和储蓄投资等全面保险需求。

金盛保险称,这4款套餐的核心理念是为客户打造稳固的三角形周全保障,即用储蓄型寿险,疾病保险和人寿保障帮助客户抵御老、病、死这3大人生风险。根据客户的年龄。收入、家庭情况等不断变化的因素,这个三角形也可以适时灵活地调整边长,调整在这3类保险保障上的侧重。

此4款标准套餐分别针对4族群:20一30岁左右的基础保障需求人士、28~35岁左右的理财保障需求人士、35~40岁左右的退休养老规划需求人士,以及少年儿童。根据各个族群不同的保障需求重点和资金分配原则,相应的几款套餐通过保险产品的灵活组合,分别突出了保费低廉实惠、储蓄理财稳定回报、拥有专家理财、退休养老金终身领取、提供长期教育金和创业基金等特色功能。

瑞泰人寿理财沙龙活动寓教于乐

篇7

关键词:企业集团、资本运营、模式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已进入以大公司、大集团为中心的时代。我国已经明确以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作为今后企业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中国企业正面临以增强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战略转型期。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随着国内市场的进一步成熟以及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传统的企业增长方式已无法跟上发展的步伐。只有把企业的各种要素,包括产品、技术、设备、厂房、商标、战略、服务、文化、管理团队等等,以资本的形式,进行流动、整合和重构,进一步优化配置,形成合力,才能实现新的突破。一些在改革开放中发展壮大的企业集团,为应对WTO的挑战,提升国际竞争力,把公司做大做强,借鉴一些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采取了与众不同的资本运营模式,增强核心竞争力,以谋求拥有独特的战略地位。所谓资本运营,就是对集团公司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的存量资产,通过流动、裂变、组合、优化配置等各种方式进行有效运营,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增值。从这层意义上来说,我们可以把企业的资本运营分为资本扩张与资本收缩两种运营模式。

一、扩张型资本运营模式

资本扩张是指在现有的资本结构下,通过内部积累、追加投资、吸纳外部资源即兼并和收购等方式,使企业实现资本规模的扩大。根据产权流动的不同轨道可以将资本扩张分为三种类型:

1、横向型资本扩张

横向型资本扩张是指交易双方属于同一产业或部门,产品相同或相似,为了实现规模经营而进行的产权交易。横向型资本扩张不仅减少了竞争者的数量,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支配能力,而且改善了行业的结构,解决了市场有限性与行业整体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的矛盾。青岛啤酒集团的扩张就是横向型资本扩张的典型例子。近年来,青啤集团公司抓住国内啤酒行业竞争加剧,一批地方啤酒生产企业效益下滑,地方政府积极帮助企业寻找“大树”求生的有利时机,按照集团公司总体战略和规划布局,以开发潜在和区域市场为目标,实施了以兼并收购为主要方式的低成本扩张。几年来,青啤集团依靠自身的品牌资本优势,先后斥资6.6亿元,收购资产12.3亿元,兼并收购了省内外14家啤酒企业。不仅扩大了市场规模,提高了市场占有率,壮大了青啤的实力,而且带动了一批国企脱困。2003年,青啤产销量达260万吨,跻身世界啤酒十强,利税总额也上升到全国行业首位,初步实现了做“大”做“强”的目标。

2、纵向型资本扩张

处于生产经营不同阶段的企业或者不同行业部门之间,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的企业之间的交易称为纵向资本扩张。纵向资本扩张将关键性的投入产出关系纳入自身控制范围,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及对用户的控制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力。

格林柯尔集团是全球第三大无氟制冷剂供应商,处于制冷行业的上游。收购下游的冰箱企业,既有利于发挥其制冷技术优势,同时也能直接面对更广大的消费群体。从2002年开始,格林柯尔先后收购了包括科龙、美菱等冰箱巨头在内的五家企业及生产线。通过这一系列的并购活动,格林柯尔已拥有900万台的冰箱产能,居世界第二、亚洲第一,具备了打造国际制冷家电航母的基础。格林柯尔集团纵向产业链的构筑,大大提高了其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混合型资本扩张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之间没有直接投入产出关系和技术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产权交易称之为混合资本扩张。混合资本扩张适应了现代企业集团多元化经营战略的要求,跨越技术经济联系密切的部门之间的交易。它的优点在于分散风险,提高企业的经营环境适应能力。拥有105亿资产的美的集团一直是我国白色家电业的巨头,2003年的销售额达175亿元。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美的从来没有偏离过家电这一主线。专业化的路线使美的风扇做到了全国最大,使空调、压缩机、电饭锅等产品做到了全国前三名,巨大的规模造就了明显的规模优势。然而,随着家电行业竞争形势的日益严峻,进军其它行业、培养新的利润增长点成为美的集团的现实选择。与此同时,美的在资本、品牌、市场渠道、管理和人才优势等方面也积累到了具备多元化经营、资本化运作的能力。审时度势之后,美的毅然作出了从相对单一的专业化经营转向相关多元化发展的战略决策。2003年8月和10月美的先后收购了云南客车和湖南三湘客车,正式进入汽车业。此后不久,又收购了安徽天润集团,进军化工行业。在未来的几年中,美的将以家电制造为基础平台,以美的既有的资源优势为依托,以内部重组和外部并购为手段,通过对现有产业的调整和新产业的扩张,实现多产业经营发展的格局,使美的最终发展成为多产品、跨行业、拥有不同领域核心竞争能力和资源优势的大型国际性综合制造企业。

二、收缩型资本运营模式

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指企业把自己拥有的一部分资产、子公司、内部某一部门或分支机构转移到公司之外,从而缩小公司的规模。它是对公司总规模或主营业务范围而进行的重组,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以及提高企业的运行效率。收缩性资本运营通常是放弃规模小且贡献小的业务,放弃与公司核心业务没有协同或很少协同的业务,宗旨是支持核心业务的发展。当一部分业务被收缩掉后,原来支持这部分业务的资源就相应转移到剩余的重点发展的业务,使母公司可以集中力量开发核心业务,有利于主流核心业务的发展。收缩性资本运营是扩张性资本运营的逆操作,其主要实现形式有:

1、资产剥离

资产剥离是指把企业所属的一部分不适合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资产出售给第三方,这些资产可以是固定资产、流动资产,也可以是整个子公司或分公司。资产剥离主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不良资产的存在恶化了公司财务状况;(2)某些资产明显干扰了其它业务组合的运行;(3)行业竞争激烈,公司急需收缩产业战线。

中国人寿在上市之前,就进行了大量的资产剥离。2003年8月,原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一分为三: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人寿资产管理公司。超过6000万张的1999年以前的旧保单全部被拨归给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而2000万张左右1999年以后签订的保单,则以注资的形式被纳入新成立的股份公司。通过资产剥离,母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承担了1700多亿元的利差损失,但这为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于2003年12月在美国和香港两地同时上市铺平了道路。

2、公司分立

公司分立是指公司将其拥有的某一子公司的全部股份,按比例分配给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通过这种资本运营方式,形成一个与母公司有着相同股东和股权结构的新公司。在分立过程中,不存在股权和控制权向第三方转移的情况,母公司的价值实际上没有改变,但子公司却有机会单独面对市场,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价值判断。公司分立通常可分为标准式分立、换股式分立和解散式分立。

3、分拆上市 指一个母公司通过将其在子公司中所拥有的股份,按比例分配给现有母公司的股东,从而在法律上和组织上将子公司的经营从母公司的经营中分离出去。分拆上市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分拆包括已上市公司或者未上市公司将部分业务从母公司独立出来单独上市;狭义的分拆指的是已上市公司将其部分业务或者某个子公司独立出来,另行公开招股上市。分拆上市后,原母公司的股东虽然在持股比例和绝对持股数量上没有任何变化,但是可以按照持股比例享有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分成,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子公司分拆上市成功后,母公司将获得超额的投资收益。

2000年,联想集团实施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战略调整,对其核心业务进行拆分,分别成立新的“联想集团”和“神州数码”。2001年6月1日,神州数码股票在香港上市。神州数码从联想中分拆出来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分拆不但解决了事业部层次上的激励机制问题,而且由于神州数码独立上市,联想集团、神州数码的股权结构大大改变,公司层次上的激励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决。

4、股份回购 股份回购是指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一定途径购买本公司发行在外的股份,适时、合理地进行股本收缩的内部资产重组行为。通过股份回购,股份有限公司达到缩小股本规模或改变资本结构的目的。股份公司进行股份回购,一般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保持公司的控制权;二是提高股票市价,改善公司形象;三是提高股票内在价值;四是保证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认股制度的实施;五是改善公司资本结构。股份回购与股份扩张一样,都是股份公司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环境下采取的经营战略。因此,股份回购取决于股份公司对自身经营环境的判断。一般来说,一个处于成熟或衰退期的、已超过一定的规模经营要求的公司,可以选择股份回购的方式收缩经营战线或转移投资重点,开辟新的利润增长点。

1999年,申能股份有限公司以协议回购方式向国有法人股股东申能(集团)有限公司回购并注销股份10亿股国有法人股,占总股本的37.98%,共计动用资金25.1亿元。国有法人股股东控股比例由原来的80.25%下降到68.16%,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回购完成后,公司的业绩由98年每股收益0.306元提高到99年每股收益0.508元,而到2000年,每股收益达到了0.933元。这为申能股份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并进一步提升了其在上市公司中的绩优股地位。

三、资本运营创新模式的探索

1、TCL集团—整体上市模式

2004年1月,TCL集团的“阿波罗计划”正式得以实施。即TCL集团吸收合并其旗下上市公司TCL通讯,实现整体上市。原TCL通讯注销法人资格并退市,TCL集团向TCL通讯全体流通股股东换股并同时发行TCL集团人民币普通股,TCL通讯的全部资产、负债及权益并入TCL集团。整体上市为TCL集团筹资25.13亿元,这将给公司带来产业扩张的新契机,也为其带来一个新的资本运作平台。这是企业集团资本运营的一个里程碑。集团整体上市将给集团以更大的运作平台。企业要面对全球化竞争,要做大做强,这都需要资金,金融资本集资是最有效的方式,集团上市后无疑可以让集团更加有效地通过集资发展。而在行业整合、产业重组方面,让大集团完全靠现金收购来进行产业重组显然不大现实,整体上市可以让大集团通过股权收购实现更有效的扩张,这对蓝筹大集团来讲极具意义。

2、德隆集团—行业整合模式

一个产业规模很大、很分散,怎么整合?德隆的选择是,把资本经营作为产业整合的手段。通过资本经营,收购同行业中最优秀的企业,然后通过这个最优秀的企业去整合和提升整个行业。

德隆把资本经营与产业整合相结合、二级市场与一级市场相结合。德隆现在控股5家上市公司,他们的做法是,把证券市场作为企业整合的一个手段。德隆一般不孤立投资一个项目,其投资某个项目,是为了整合整个行业。例如为了整合新疆水泥行业,首先控股屯河70%以上,然后把屯河的水泥生产能力卖给天山,用所卖得的钱买天山集团对上市公司的控股股权,从而控股天山,通过天山整合整个新疆的水泥业。而屯河做红色产业,在国外与亨氏合作,进入欧洲的蕃茄酱市场,变成亚洲最大番茄酱生产和出口企业;在国内控股汇源果汁公司,迅速打开国内饮料市场。

3、海尔集团--产融资本结合模式

当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对资本需求的不断扩大,就会开始不断向金融资本滲透;而金融资本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也必须要寻找产业资本支持,以此作为金融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于是,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融合就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篇8

关键词:保险需求;经济增长;分位数回归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09006907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保险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有潜力的行业之一。在保险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居民的消费习惯、风险意识及投资决策均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居民的保险需求明显加强,中国也逐步成为全球保险消费最快的国家之一。在保险需求和经济增长并驾齐驱的同时,它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已经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的重视。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国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对于充分发挥保险业的风险管理、损失补偿以及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运用效率等功能,从而协调保险发展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文献评述

国外基于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相对较早。随着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保险公司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1]。lee[2]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保险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都表现出双向的因果关系。但是,保险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因国家的不同而存在差异,ward和zurbrueg[3]通过考察oecd9个成员国的面板数据,对保险市场的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分析,验证了不同国家保险市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的差异性。同时,部分学者单独研究了寿险需求或财险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首先,基于财产保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这一问题,outreville[4]通过考察55个发展中国家的横截面数据,研究了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和金融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财产保险和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其次,基于寿险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正相关关系这一问题,soo[5]通过相应的理论模型,实证研究了寿险业的发展在经济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寿险业的发展有助于经济增长。webb等[6]通过将银行、寿险和非寿险的发展加入修正的solow模型,研究了银行、寿险以及非寿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银行和寿险业的发展作为外生变量可以很好地解释和预测经济增长。同时,outreville[7]专门研究了发展中国家寿险需求在金融部门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寿险市场发展水平越高,金融发展水平也越高,即验证了发展中国家寿险需求与个人可支配收入和金融发展水平也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虽然以上研究基本表明寿险需求和财险需求均与经济增长存在正相关关系,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差异性,结果倾向于证明人寿保险对高收入国家较为重要,相比之下,财产保险则对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更为重要[8]。

中国关于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相对较晚。部分学者从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路径这一角度出发,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验证了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保险业可以促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能够发挥储蓄和投资功能,以及可以促使大量的高、新、尖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9]。同时,吴定富[10]认为保险业通过它的社会管理功能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且保险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赵尚梅等[11]采用包含保险业和非保险业的两部门模型,揭示了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传导机制,证明了保险业发展不仅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而且对非保险部门还存在着溢出效应。在验证出这一促进作用的基础上,众多学者对这一作用进行了量化,任燕燕和徐晓艳[12]通过对中国保险业发

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后,对相互之间的作用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经济增长对保险业发展的作用远大于保险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周海珍[13]运用lucas内生增长模型进行理论与实证检验后,量化得出目前保险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起到的推动作用还比较有限。曾素芬[14]采用面板数据模型测算了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系数,结果发现该系数值位于01和02之间,贡献度有待于提升。国内学者同样针对寿险需求和财险需求分别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但得出的结论并不相同,谢利人[15]运用中国的有关数据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实证分析了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发现人寿保险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推动作用,而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则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庞楷[16]利用1994—2007年的国内数据将保险变量引入solow模型后建立了多元回归模型,在控制了相关变量后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财产保险深度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而人寿保险深度对经济增长影响却不显著,并且财产保险与人寿保险的联合作用,以及整个保险业和银行业的联合作用对经济增长都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蔡华[17]运用两个理论模型分别论证了财产保险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分担机制,人寿保险可以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多长期资本这两个方面,验证了保险制度直接与间接地提高了社会产量,推动了经济增长,并且以中国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人寿保险和财产保险对经济增长有贡献作用,并且人寿保险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财产保险。

关于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这一问题,国内外学者从理论和实证方面进行了多角度的论证,但是,针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比较少见,尤其在中国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很不平衡的情况下,若仅以统一的全国水平来衡量,会导致结果不准确。同时,寿险需求和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并不相同,寿险需求和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截止到2011年的最新数据为样本,利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了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分别分析了寿险需求和非寿险需求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数据来源

实证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保险年鉴》,其中包括1980—2011年中国人均gdp和人均保费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 2004—2011年中国30个省份(除西藏外)的人均gdp、人均寿险保费和人均非寿险保费的年度面板数据,实证分析结果由 eviews60 和 stata100 软件完成。

2分位数回归[18]

koenker和 bassett提出分位数回归模型 (qrm),qrm 估计了协变量潜在的微小变化对条件分布中各种不同的分位数的影响。分位数回归使用残差绝对值的加权平均作为最小化的目标函数,不易受到极端值的影响,较为稳健。

假设条件分布的总体q分位数yq(x)是x的线性函数,表示为yq(x)=xitβq,其中βq被称为“q分位数回归数”,其估计量β^q可以通过以下表达式得以实现:

在上式中,yi代表被解释变量,xi代表解释变量,q代表要估计的分位数值,q可以选择0—1之间的任意值,β代表待估计的参数,参数β随着分位数q的变化而变化。

3面板数据模型[19]

一般根据截距项向量α和系数向量β中各分量不同的限制要求,可以将面板数据模型分为三种类型:

(1)混合回归模型(无个体影响的不变系数模型),可以写成:

在该模型中,各个体成员方程的截距项和系数向量均相同。对于该模型,将所有时间序列数据堆积在一起作为样本数据,利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便可求得参数的一致有效估计。

(2)变截距模型(个体均值修正回归模型),可以写成:

在该模型中,假设在个体成员上存在个体影响而无结构变化,个体影响用截距项αi(i=1,2,…,n)的差别来说明,而系数向量均相同。

(3)变系数模型(无约束模型),可以写成:

在该模型中,假设个体成员既存在个体影响,又存在结构变化,既允许截距因个体影响的不同而变化,又允许系数向量因个体成员的结构不同而变化。

在建立面板数据模型时,第一步便是利用协方差分析法检验样本数据究竟符合哪种模型形式,从而避免模型设定的偏差,改

参数估计的有效性。

三、实证分析

1保险需求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关系分析

选取1980—2011年中国人均保费和人均gdp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以人均保费作为衡量保险需求的指标,记为id;以人均gdp作为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的指标,记为egdp。为了消除异方差,增加序列的平稳性,对两序列取对数,产生两个新的时间序列lnid和lnegdp。这两个对数序列都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并且表现出相似的走势,应选择同时包含常数项和趋势项的adf检验方法对两个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对以上回归方程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残差序列按如下公式计算:

对残差序列根据sic准则确定滞后阶数,进行平稳性检验,检验结果为adf=-21010,显著水平为5%的临界值为-19529,表明残差序列在5%显著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即u^~i(0)。说明1980—2011年间lnegdp和lnid序列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其中系数β即为人均gdp随人均保费变动而变动的程度。β=05753>0说明国民经济随着保险需求的增加而增长,保险需求的增加对国民经济有推动作用,而β=05753<1说明保险需求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并不大。

考虑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1979—2001年是中国保险业的恢复发展阶段,2002年后中国保险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因而推测β在这两个阶段会有明显的变化,用虚拟变量的方法来测算2002年前后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差异,定义虚拟变量d如下:

上述4组面板数据模型的样本可决系数分别为09170、09327、09329和09332,均大于09000。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模型估计斜率第一组(7个省份)为07724,即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07724,第二组(8个省份)分别为09731、12177、09099、09436、08086 、06851、06672和07485,第三组(7个省份)为07820,第四组(8个省份)为08039。第四组的8个省份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最大,第一组的7个省份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反而最小;在利用变斜率模型进行估计的第二组中,辽宁、内蒙古、福建和吉林等大多数省份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第一组的影响程度,综合表8结果,经济发展中等及以下水平地区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大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影响程度。

利用同样的方法考察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通过计算选定第一组和第四组为变截距模型,第二组和第三组为变斜率模型。根据4组面板数据分别选定的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得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如表8所示。

上述4组面板数据模型的样本可决系数分别为09836、09882、09840和09809,均大于09000,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模型估计斜率第一组(7个省份)为06939,即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为06939,第二组(8个省份)分别为08361、06860、07521、06711、05697、08943、08488和07850,第三组(7个省份)分别为06696、06083、06724、08410、07958、07361和07522,第四组(8个省份)为07357。在利用变截距模型进行估计的第一、四组中,第四组的8个省份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第一组的7个省份的影响程度;在利用变斜率模型进行估计的第二、三组中,除个别省份影响程度小于第一组的影响程度外,大多数省份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同寿险需求一样也均大于第一组。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和寿险需求相似的结论: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及以下地区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大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贡献度。

比较表7和表8的估计结果,寿险需求与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均略大于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四、主要结论

本文利用中国保险业和国民经济增长的相关数据,首先对保险需求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协整分析,其次基于全国数据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中国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最后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将保险需求细分为寿险需求和非寿险需求,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寿险需求和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

第一,保险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但促进的程度有待于提升。通过对两变量协整分析后发现,系数β=05753>0说明保险需求对国民经济有推动作用,而同时β=05753<1说明保

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比较小。第二,2002年后,随着保险业的迅速发展,保险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显著增大。通过对回归模型设置虚拟变量后发现,2002年前回归系数为05248,2002年后回归系数增加为09216,表明随着保险业的发展,保险需求将会更大程度地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第三,按经济发展水平划分,利用分位数回归分析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地区的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大,而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小。原因是保险业在经济比较落后地区成了带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在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保险业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则不那么显著。第四,从寿险和非寿险的角度分析,无论是寿险需求还是非寿险需求,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及以下地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均大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影响程度,寿险需求与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均大于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

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和保险公司更加合理地制定相关政策以协调保险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第一,针对实证分析验证出的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这一结论,保险公司应加大产品的研发力度,开发出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来增加保险需求,促进保险消费,努力提升保险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正向拉动作用。第二,针对实证分析验证出的保险发展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存在差异这一结论,政府在保证经济较发达地区保险发展的同时,应向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倾斜,在各区域实施有针对性的保险发展战略;同时,保险公司应当围绕各区域的不同风俗文化及消费习惯,形成适应当地的特色销售模式,促进区域经济和保险业的协调发展。第三,针对实证分析验证出的寿险需求和非寿险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不同的影响程度这一结论,有关部门应按市场需求加强保险业务结构调整,实现各种资源在寿险业和非寿险业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从而保证整体上提升保险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rule, drisk transfer between banks,insurance companies and capital markets[j]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2001,(11):137-159

[2]lee, ccdoes insurance matter for growth: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j]the berkelery electronic journal of macroeconomics,2011,11(1):1-28

[3]ward,d,zurbrueg,rdoes insurance promote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oecd countries [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2000, 67(4):489-506

[4]outreville, jfthe economic significance of insurance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0,57(3):487-488

[5]soo,hhlife insurance and economic growth: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dissertation [d]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lincoln,1996

[6]webb,ip,grace,mf,skipper,hdthe effect of banking and insurance on the growth of capital and output[r]center for 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working paper,2002

[7]outreville,jflife insurance market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j]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1996,63(2):263-278

[8]marco,adoes insurance market activity promote economic growth?a cross-country study for industrializ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2008,75(4):921-946

[9]孙祁祥树立行业诚信形象,发挥保险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a]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保险与社会保障的角色——北大ccissr论坛文集[c]200457-62

[10]吴定富科学规划保险业发展蓝图,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j]中国金融,2006,(1):8-10

[11]赵尚梅,李勇,庞玉锋保险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理论模型与实证检验[j]保险研究,2009,(1):51-56

[12]任燕燕,徐晓艳中国保险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2008,(1)

:91-96

[13]周海珍保险业发展与促进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管理世界,2008,(11):170-171

[14]曾素芬基于var模型的保险投资风险度量与绩效评价[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9,(5):48-52

[15]谢利人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求索,2006,(8):45-47

[16]庞楷保险业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基于修正的solow模型[j]保险研究,2009,(7):31-36

[17]蔡华保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基于中国实证[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8):92-97

[18]李育安分位数回归及应用简介[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5):35-38

[19]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19-321

[20]陈强高级计量经济学及stata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3-351

[21]艾洪德,徐明圣,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4,(7):26-32

篇9

在个人住房贷款的贷款银行、开发商、借款人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违约情况,都可能导致银行风险,危及银行信贷资产安全,损害银行合法权益。因此,在个人住房贷款中银行风险无时不在,并且其来源多元化,表现形式多样化。概括起来银行在个人住房贷款中主要存在以下风险:

1.来源于开发商的风险

(1)开发商的欺诈行为。开发商在取得银行给予购房人的贷款后,用于其它用途或携款而逃,此种情况在期房交易中产生的概率较大。

(2)开发商由于经营不善,导致楼盘烂尾,无法按期交楼致使购房协议无法履行,必然导致贷款协议无法正常履行,银行信贷资产受到损害。

(3)由于开发商所建楼房存在质量缺陷,不符合合同要求等原因,购房人以开发商违约为由要求解除购房协议不再履行贷款协议。

(4)开发商所开发楼盘没有取得合法使用权或伪造使用权证,无法取得房产证或开发商违法预售等原因,导致银行风险等。

2.来源于购房人的风险

(1)购房人经济状况严重恶化或发生其他足以影响其偿债能力的变故,无力继续履行贷款合同。

(2)购房人死亡或者被宣告死亡或者失踪,继承人或财产代管人不再或不愿继续履行协议。

(3)购房人存在欺诈行为,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材料如个人收入证明、营业执照等。

3.来源于银行自身的风险

(1)银行在审查开发商资质、购房人还贷能力时因疏忽大意未发现开发商资源共享资质欠佳或购房人无力偿还贷款而放贷。

(2)银行在订立合同时因签章不规范导致合同未成立或者合同无效(在合同法中,当事人签字或盖章关系到合同的成立或生效,因此,签章问题显得异常重要),从而危及银行权益。

4.来源于其它因素的风险

在住房贷款合同履行期限内,由于国家政策、不可抗力等因素也会使银行存在风险。如国家因公共利益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征用房屋使用范围内的土地,虽然会给购房人一定补偿金,但数额不足以清偿银行贷款,使银行未受清偿的部分贷款处于无法收回的境地;又如,因地震、火灾等难以预料的自然灾害导致楼房毁损、灭失而无恢复原状之可能或必要时,虽为房屋进行投保但保险公司因特殊原因破产或无力支付保险赔偿金从而使银行权益受到损害。

二、风险防范的措施建议

1.建立住房贷款风险转移机制

保险融资与住房贷款融资具有许多内在的切合因素,购房人的人身财产安全、开发商的履约能力与银行风险的防范,这些需求均可以通过保险业的介入得行以妥善解决,使保险与贷款各方利益得到最佳组合。银行风险转移机制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得以建立。

(1)购房人所购房屋的财产保险。此处值得注意的是在实际操作中,绝大多数保险合同中都有明确写着“如发生意外事故导致房屋毁损后,银行为被保险人或第一受益人”,笔者认为由于银行对抵押房产并不拥有所有权,这种做法违反《保险法》的规定,该保险法律关系是无效的。对此,建议在保险合同中可以明确约定“如发生意外事故导致房屋毁损后,银行可以从保险赔偿金中优先受偿”。

(2)购房人的人寿保险,荷兰国际集团(ING)提出了一个被认为适用中国情况的建议“模式”,笔者认为“ING模式”为我国住房贷款风险防范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ING模式”的核心是将购房抵押贷款与人寿保险相结合,它要求购房人购买相应年限和金额的人寿保险作为借贷的担保,购房人只需支付全部房价15%至20%的首期购房款即可购房。在这种机制下,一方面购房人每月仅需支付贷款的利息,人寿保险期满后其保险金足以清偿贷款本金,经济负担大为减轻;另一方面又可确保银行债权不会因购房人中途死亡、残疾以致丧失还款能力而出现贷款无法收回的风险。“ING模式”为购房人带来许多便利,也为保险公司带来新型客户群体,拓展市场业务领域,同时也给开发商带来新的生机,最终也给银行确立了因购房人伤亡而造成的还贷风险防范机制。

(3)开发商和购房人的履约保险。这是一种新的保险业务,其核心是当开发商和购房人因某种原因(保险责任范围)导致其履约能力下降时,由保险公司支付赔偿金,从而避免了因开发商和购房人履约能力下降给银行带来的还贷风险。

2.实行制度创新,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能力

法律是一种最具稳定性和最强约束力的制度。制度建设对于发展经济的作用已为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和法学家所认同。在制度建设中,制度创新更是重中之重。制度创新这个概念,在经济学里的含义是指能使创新者获得追加利益的现存制度的变革,它与技术创新有某种相似性,制度创新往往是采用某种组织形式或者经营管理形式方面的一种新发明的结果。从观念上讲,制度创新就是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突破旧观念、旧制度的束缚而建立新观念、新制度的结果,因此对于创新者而言,它既需要理论勇气,更需要实践的勇气。一种新制度的诞生并产生预期的纯收益是这两种勇气相结合的结果。目前,我国有很多银行经营者已经意识到了制度创新对于改进管理制度,提高经济效益的巨大作用并进行了许多成功的尝试,但是,还远远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和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实践证明我国银行在原有计划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内部经营机制包括信贷管理机制已经不能适应市场机制的需要,需要通过制度创新,抛弃原有的旧制度、旧机制,建立新制度、新机制,同时吸收原有机制中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制度,从而建立起商业银行新的适应市场机制需要的灵活高效的内部经营机制和信贷管理机制,使商业银行获得新的生命力,真正按照企业化的要求经营,去追求和实现利润最大化,最终做到防范金融风险,保障银行信贷资产安全。

3.提高认识,强化管理,建立一套权责分明,平衡制约,动作有序的内控机制,以防范住房贷款风险

在建立内控机制上,关键是严格建立健全法人管理体制和法人授权制度在强化一级法人制度的同时,要严格对下属分支机构推行授权和转授权制度,对信贷资产管理薄弱,违规违纪,经营效益低的高风险机构,上级银行应收回授权和转授权。要尽快完善其它内部管理制度,实现内控监督的现代化,从而提高内控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减少内控环节,改善内控机制的动作质量,达到防范和化解风险(包括住房按揭风险)的目的。4.加强风险管理,抓住关键环节,落实风险防范责任

贷款风险管理主要从接受借款人申请住房贷款开始,到银行放贷给借款人为止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对贷款人资信的调查、确定申请人的还款能力和信誉状况,对抵押物的价值、签订住房贷款合同、办理抵押登记手续,对担保单位的资信情况进行调查等。其中关键环节,一是加强对借款人还款能力的审查。可以考虑建立借款人资信管理系统,掌握借款人的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就业情况、偿债记录、购房动机、家庭成员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借款人的职业和购房动机的调查,根据借款人的资信状况,还款能力决定借款人的可贷成数、期限。二是严格审查房地产开发商的开发资质、信用等级,特别是资金审查。期房按揭项目审查时,开发商必须提供合法、有效、完备的项目资料(如《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证》、《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等)证实其用地、售房等行为合法,避免银行陷入不必要的纠纷。要注重对开发商的工程进度、房产质量、资金流向的实地调查、严格监督其信贷资金的运用。三是认真落实贷款调查、贷款发放、贷后管理中相关人员的责任,以严格的责任追究制确保贷款经办人员尽职尽责。

5.加强贷后管理,做好风险预测

对借款人跟踪调查和分析,是检测偿还风险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及时发现贷款人在借款周期内的各种不利于银行风险防范的因素。如借款人没有合法继承人或合法馈赠人、抵押人不能维修管理的住宅易加速住宅贬值等,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偿还风险;二是建立对开发商的动态跟踪系统,及时掌握开发公司的工程进度、资金运用和企业领导更换、产权变化等重大的企业行为,为贷款的发放提供可靠依据;三是对档案及抵押物的保管,要做好登记造册、专人保管、专库储存,交接制度要健全,交接手续要清楚,避免档案和抵押物的遗失。

6.加强对住房信贷业务的监管

房地产业属于高风险行业,住房信贷业务隐含较大的风险。因此,银监部门必须加强对住房信贷业务的监管,要把房地产信贷监管放在重要位置上对待。一是定期和不定期地对银行住房贷款业务进行现场和非现场检查。检点应放在房地产项目是否符合贷款条件、是否搞“零首付”、降低首付比例、个人商业用房贷款是否严格执行有关规定、贷款期限最长的规定、是否以流动资金贷款替代住房开发贷款等。发现问题要及时督促商业银行整改或采取补救措施,避免酿成大的贷款风险。二是建立房地产信贷风险监测报告制度,定期向各家商业银行通报有关情况,减少银行间的内耗,防止开发商和购房者钻银行的空子。三是严肃查处商业银行房地产信贷违规违法行为,绝不姑息迁就。特别是对于以贷谋私、收受开发商或个人贿赂、帮助开发商和个人骗取贷款的银行内部责任人,一经查出,严惩不待。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应追究其刑事责任。

篇10

关键词相互保险适用性

一、概述

相互保险是当今世界保险市场上最主要的形式之一,它是指由一些对同一危险有某种保障要求的人所组成的组织,以互相帮助为目的,实行“共享收益,共摊风险”。集团成员交纳保费形成基金,发生灾害损失时用这笔基金来弥补灾害损失。相互保险主要有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交互保险社和相互保险公司四种形式。其中,发展最成熟的是相互保险公司——所有参加保险的人为自己办理保险而合作成立的法人组织。相互保险公司历史悠久,起源于中世纪欧洲的基尔特组织——为组织会员及其家庭成员在生老或病亡时提供经济保障的行会。相互保险公司是保险业特有的组织形态,它没有股东,投保人根据公司章程的规定向公司交纳保险费后成为作为法人的组成人员(会员),公司根据合同约定进行赔付,从事相互保险活动。公司会员是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统一体,当保险合同终止时,会员与公司的保险关系随之消失。

相互保险在全球保险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据Sigma杂志1997年统计,在美、日、英、德、法这五个最重要的保险市场上,相互保险公司占了日本保险市场份额的近四分之三,美国的三分之一,法国的六分之一,英国的四分之一。总体而言,相互保险公司总共承保了世界头五大保险市场42%的份额,拥有约五分之二的全球市场份额。相互保险之所以能取得如此良好的业绩主要在于和股份保险公司相比,它拥有以下优势:

相互保险采用“自己投保自己承保”的方式,将保险人和被保险人的身份合一,从而规避了投保人和所有者之间的矛盾,降低运行成本。

相互保险组织作为一个互团体,成员往往对该团体的风险比较了解,能很好地克服信息不对称问题。此外,成员之间彼此了解、利益相关,产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也相对较低。

经营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为了让股东得到满意的财务结果,股份保险公司往往注重短期行为,放弃一些可能给股东带来收益但不会立即获利的长期投资项目。相互保险公司不发行股票,也就没有这样的压力,因此具有更大的经营灵活性。

保费缴纳优惠。相互保险公司由于上述的优点使得其营运成本较低,从而可以制定出较低的保费率。然而股份制保险公司由于营利性的要求,保费率相应的较高。与股份保险公司相比,相互保险公司不仅投资回报率、业务收入增长率、赔付率都较高,而且综合成本率相对较低。

二、引入相互保险是我国保险业的必然选择

(一)总体分析

自1979年我国保险业开展国内业务以来,保费收入由1980年的4.6亿元增长到2003年的388.4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超过30%。这不仅超过同期GDP的增长速度,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保费的增长速度,显示了我国的保险行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但是由于保险市场基础薄弱,我国保险的各项衡量指标和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是衡量一个国家保险业发达程度的两个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指人均保费额的高低,保险深度是指保险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的大小。如果一国的人均保费越高,保险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越大,说明该国的保险业相对越发达。2003年我国保险密度只有34.7美元(按现行汇率进行折算),世界平均水平已达422.9美元,而排名世界第一的瑞士达到5660.3美元,工业化国家保险密度平均为2764美元,大约是中国的68.9倍。就保险深度来看,2003年我国只有3.33%,世界平均水平达8.14%,排名第一的南非达到15.88%,而工业化国家保险深度的平均水平为9.2%,大约是我国的2.7倍。相关资料显示,英国和加拿大在1950年保险深度就已分别达到4.80%和4.32%[①],所以现阶段我国保险业仅相当于发达国有20世纪50年代的水平。

由政府主导的社会保险、以股份保险公司为主的商业保险和相互保险是世界保险业的三大主要组成部分,三者由于特点不同,是相互竞争而又互为补充的。我国自80年代初恢复保险业务以来,依靠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极大地推动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但事实证明,由于这两种保险形式固有的缺陷,现阶段仅仅依靠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远远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保险业较为落后的现状。

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是我国立法规定的,由政府主导的一种全民保障形式。政府在决策的过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官员的寻租行为和政府机构办事效率低下等原因,往往造成社会保险的“政府失灵”。政府决策时依照“中间投票人定理”,只能满足大多数人的普遍需求,有特殊偏好的少数的人保险需求则无法满足。最重要的是,社会保险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收入,虽然近年来我国的财政收入逐年攀升,但是财政支出规模也逐年扩大,2003年财政赤字就达到2934.7亿。再加上经济落后的农村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国土面积和我国人口基数大,要想完全依靠国家财政来解决13亿人的社会保险问题根本不可能。

商业保险:股份制商业保险是借鉴国外成熟经验而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较高水平的产物。保险作为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准公共品,完全依靠市场进行调节必定不能成功。此外,相互保险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投保人与股东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而且它的“逐利性”意味着它必然不会涉足微利甚至是无利的保险领域,如高风险、低收益的农业保险。而这恰恰是现阶段我国最迫切需要发展的险种。

作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最重要的补充形式,引入相互保险是现阶段改善我国保险市场的必然选择:

1.非营利性的相互保险可以在“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时发挥作用。现代经济学研究表明,解决双重失灵,既不能抛弃市场机制,也不能放弃政府作用,而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相互保险不是为了利润最大化,而是为组织成员提供保险服务,这种非营利性决定了它既能像政府部门那样,以提高投保人利益为宗旨,又能够采取类似于企业的方式运行,突出效率目标,发挥竞争优势。

2.相互保险可以丰富保险市场主体,增加竞争。由于保险业的开放程度相对较低,我国保险市场长期处于寡头垄断状态。据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太平洋保险公司几乎占据了96%的市场份额;2003年,人寿保险两大巨头(中国人寿和平安人寿)在寿险市场的份额分别为53.82%和19.56%;在财险市场,中国人保始终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占据市场份额的66.8%。竞争不足导致我国保险业总体经营效率低下,盈利水平不佳。2003年,中国最大的两家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公司资产利润率为0.47%,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资产利润率为1.78%,而世界前20大保险公司中资产利润率最低的也达到了4%[②]。引入相互保险可以极大地丰富市场主体,消除垄断,快速有效地形成多元化的市场结构,并能有效地改善保险服务质量。

3.相互保险可以增加我国保险市场的有效供给。从保险公司数量来看,美国人口两亿,保险公司有6000多家;人口规模与广州相仿的香港有229家;我国13亿人口只有数十家保险公司而已,而这其中又只有中保等少数公司可以在全国开展业务,许多城市和地区至今只有两三家保险公司。从险种来看,虽然目前各保险公司都比较重视新产品的开发,但这些产品中很大部分是照搬照抄发达国家,真正具有生命力、适销对路的保险品种并不多。另外,受专业化程度限制,保险公司对于很多陌生、高风险行业都不敢轻易涉足,存在着大量的市场空白。上述情况直接导致了中国保险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引入相互保险,不仅可以增加我国保险公司的数量,而且凭借相互保险在寿险市场、农业保险和特殊保险市场的独特优势,可以快速增加这些险种的有效供给。

4.相互保险可以有效地维护投保人的利益。我国的专业保险机构成立的时间并不长,经验、能力都比较欠缺,还难以有效监管保险公司的行为,维护投保人的利益。相互保险将投保人和股东合二为一,避免了二者的利益冲突,可以切实维护投保人的利益不受损害。

5.相互保险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资金缺乏的弊端。资金不足是我国保险业发展的瓶颈。相互保险组织形式灵活多样,相互保险社、保险合作社、交互保险社的组织规模较小,运营资本规模也不高。和有严格资本约束的股份保险公司相比,相互保险公司在融资上要求也相对较低,有利于资金的积累。

(二)具体分析

国际经验表明,相互保险在寿险领域优势明显,在非寿险领域,特别是农业保险和特殊行业保险方面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人寿/健康保险领域

我国人寿/健康保险自1980年开始发展,到1997年保费收入首次超过财产险收入。2003年底,寿险保费收入占全部保费收入的77.59%。从增长速度来看,1990-2003年均增长率达到45.94%,比世界同期水平高出近11倍。我国人均保费收入虽然从1999年到2003年翻了几番,但2003年也只有25美元左右,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67美元的约1/10。

寿险是保障老百姓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依靠社会保障体系解决13亿人口的人寿保险问题是根本不现实的,同样,我国极低的寿险投保率也表明依靠商业保险不能全面地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寿险市场发展的经验。从表2中可以看出,相互保险在五大保险市场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1997年美国相互保险公司在人身/健康类保险份额占到35%,日本更是达到了89%。

表11997年五大发达国家相互保险公司的保费份额(%)

相互保险公司保费份额%

人寿/健康险财产/意外险

美国3533

日本893

英国338

德国2616

法国537

资料来源:由sigmaNo.3/2004,No.9/2000整理得出

寿险是一份长期合同,可能持续几十年,如此长时间的跨度使不确定性因素陡增,风险较大。而且长期的保单对于利率的变化非常的不敏感,从而可能使保险公司蒙受损失。我国1999年开始的7次降息就给寿险公司带来了重大亏损,有关资料表明,1999年6月30日以前的长期保单利差损失率在2%左右。可见,利差损是保险公司制定保险费率的最大挑战,也是许多保险公司在人寿保险上谨慎涉足的重要原因;加上中国的精算水平低,很难制定出既能盈利又能吸引投保人的保费率。面对这一困境,相互保险就显示出了其独特的优势。相互保险在制定保费率上有较大的灵活性,能根据具体的利率行情合理、适当的调整保费的标准,从而能够在长期中很好的应变风险。

现阶段寿险中最困难的一部分是农村人寿保险问题,“因病致病”和“老无所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的不力造成我国农村寿险市场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商业保险的高保费又使得广大农民无法承受,从而抑制保险需求。这样,全国绝大部分农村地区都存在着保险的有效供给和需求双不足的现状。所以,迅速发展相互保险来弥补寿险市场上的保障问题显得十分迫切。

2.财产/意外损失类保险领域

1990-2003年间,我国财产保险费收入增加了8倍,年平均增长率19.87%,高于世界2.7%的平均水平。2003年,我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869.4亿元人民币,居世界第8位。但是从人均财险保费来看,2003年我国人均财险保费仅有11美元,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1/20。然而在国外财险市场上,股份保险公司和相互保险公司在保险份额上几乎是平分秋色。从表1可以看出,有美国和法国占的份额都相当高,分别达到33%和37%。

与股份制保险公司相比,相互保险公司的竞争优势来自于信息的对称性。大多数财产/意外类相互保险公司是由某一特定地区或行业中的某些人或公司创办的,他们通常被认为可以通过集中专业风险而缴纳较传统保险更低的费用。他们熟知行业的内部风险,从而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相互保险公司的成员大多是同行业的相关人员,这就使他们能更加有效地维护财产的安全,降低风险发生率。

瑞士保险权威杂志sigma的统计数据表明,在财产/损失类保险领域,相互保险公司的赔付率一般比股份保险公司高出3到6个百分点;同时,相互保险公司的成本率较低,因为它们将经营重点放在诸如职业群体等特殊的客户类型上,通过与专业协会合作,进行营销。

特别地,相互保险在解决农业保险和特殊行业保险问题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农业保险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村保障制度的建立大多是在社会发展到以工养农的阶段。我国以工业反哺农业才刚刚开始,农业人口接近8亿,国家财力无法承担为整个农业提供保险的重担。此外,农业是典型的高风险行业,商业性质的农业保险费率较高,我国一些地方农作物险种的保险费率甚至达到了9-10%,阻碍了相当一部分潜在的客户进行投保。尽管如此,高达80%以上的赔付率仍使商业保险公司无法盈利,这是导致我国农业保险市场严重萎缩的重要原因。1993年我国农业保费收入约6亿元,但到2003年却已下降到4.32亿元,仅占保费收入总额的0.081%,财险收入的0.5%,人均更是不足2元[③]。同时,农业险种也由最多时的60多个下降到目前的不足30个。所以依靠股份制保险公司很难解决我国广大农村的保险问题。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相互保险在解决农村风险保障中有着很好的作用。目前正在推行农业保险的40多个主要市场经济国家中,大多数选择了相互保险形式,而且成效不错,较有代表性的有日本和法国。首先,农业相互保险不以营利为目的,又省去了中间的环节,保险成本相对较低。这对于我国高需求价格弹性的农业保险尤其重要。我国农业生产以小规模个体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地域分散,而现有的保险公司则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在农村地区建立较多的分支机构无疑会增加开展业务的组织成本、交易成本,会降低保险公司的赢利性。然而,农民互助的相互保险合作社,不仅资金要求较少,手续也大大减化,由此带来的成本下降有利于吸引广大农民的参与。其次,相互保险更符合中国农村的互助合作传统,反映了农村几千年的大同文化,易于被广大农户接受。2005年1月经中国保监会批准成立的第一家农业相互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运行至今,业绩非常好这也从实践上印证了相互保险的优势。

特殊行业保险

相互保险公司对于发展特定的新兴领域和高风险行业也有积极的作用。我国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很多新兴领域不断涌现,由于缺乏及时的统计数据,加之未来的发展前景也不明朗,很多风险得不到传统保险公司的承保;对于高风险行业,信息的不对称性和我国的保险公司精算水平有限,商业保险公司都不轻易涉足。相互保险公司由于对于行业自身的风险了解比较全面,制定价格水平相对合理;而且,相互保险的运行机制利于防止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一旦出现索赔事项,对于赔偿额的计算也会相对容易。所以,相互保险在新兴行业和高风险领域也非常具有发展潜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相互保险在我国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潜力。这其中既有相互保险制度本身的优势,同时也是我国基本国情的迫切要求。尤其在现阶段,我国财政力度不够、效率低下导致了社会保险的难以真正惠及全体社会成员;同时商业保险的覆盖面又很低的情况下,发展相互保险是我国最好的选择。这一方面能够迅速弥补许多领域风险保障的空白;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形成投保人防灾减损的内部激励动机,降低道德风险。所以,发展相互保险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初级阶段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

参考文献:

[1]SigmaNo.3/2004,No.9/2000

[2]姚海明、赵锦城.合作保险:我国农业保险模式的理性选择[J].农业经济问题.2004(9)

[3]刘娟、李咏.中国保险市场的比较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5(3)

[4]张柯.相互保险公司与股份保险公司的比较分析[J].上海保险.2005(5)

[5]周颖、朱丽萍.互助保险公司的引入与监管[J].中国保险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6)

[6]刘娟、李咏.中国保险市场的比较分析[J].广西金融研究.2005(3)

[7]王国栋.入世后中国保险业的发展[D]..新疆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