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供应链安全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供应链安全应急预案

篇1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届三次会议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落实安全生产,全面加强应急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应急救援体系和队伍建设,提高粮食行业全体人员的应急防范意识,培养全体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自我保护和救援能力。

二、演练对象和计划

(一)演练对象:全县粮食经营企业

(二)演练计划

1、安全事故包括:防洪安全应急演练;防火安全事故演练;安全生产演练(如粮堆倒塌,造成人员被埋事故);在使用有毒化学杀虫药剂过程中,因操作不当造成人员中毒事故演练;其他安全事故应急演练。

2、各粮食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制定演练计划,至少自行组织完成一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自救疏散演练。演练结束后,应及时进行总结,并根据演练存在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应急预案

三、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要高度重视本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自救疏散演练,大力宣传本次活动目的意义,提高认识,制定演练计划并指定专人负责。

(二)健全预案,以练促提。健全完善演练方案,合理设置险情,增加预案演练的可操作性。通过演练,提升员工自救、互救能力,提高人们的安全防范意识。

篇2

我项目部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对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安全生产培训三方面进行了自查自改,现将开展情况进行汇报。

我监理部根据现场实际作业特点对施工单位编制的安全生产综合应预案,防火灾应急预案,防塌方应急预案,防汛应急救援预案、防触电应急预案等应急预案进行了督查与审核。并且根据应急预案多次组织全员参加应急演练,组建抢险应急救援小组,通过防火演练让大家掌握了施工现场应使用何种灭火器,什么样的灭火器灭什么样的火,遇到火情如何逃生、如何救援,演练中并实际进行了操作。通过防触电应急演练结合急救知识,让大家掌握了遇到触电情况怎么办,遇到心脏骤停的情况怎么办,让伤者在第一时间得到紧急救治直到救护车到来。

我监理部要求每日开展班前教育,并以全员签字,全程录像的形式形成记录。并要求施工单位定期开展各种培训,农民工进场教育,挖掘机、铲车安全教育,并以工种、工序来分类进行相关的安全技术交底,确保人人教育到位,工人自我保护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篇3

论文摘要:网络交易正随着其交易额的迅猛增长,逐渐成为当前主流的商业模式。但是,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文章以供应链的视角,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阐述了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以及供应链风险特征,以供应链为基础,对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一、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网络交易作为一种当今迅猛崛起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受人青睐与关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 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4.57亿元,比2009年底增长7 330万元,网络普及率达到34.3%。同时,网络交易额的增长率已达到数倍于传统实体渠道的销售额。以2010年手机与笔记本的销售为例,传统实体渠道销售额分别增长15%和40%,而通过网络交易的销售额增长率则达到惊人的64.6%和193.8%。

与网络交易快速发展产生鲜明对比的是,由于网络交易对信息的高度依赖性,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据调查显示,40%以上的消费者反映在线服务的承诺不真实或不能兑现,有60%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曾被商家或网站滥用,而更有70%以上的消费者在进行网络交易活动时怀疑交易网站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以上调查只是从消费者角度说明了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当前的严重性,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毕竟,网络交易活动中是围绕产品和服务来进行的,只有同时存在供应方、制造方、分销方、网上商家直至消费者等参与方,网络交易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以往研究往往只针对上述某一方或几方来讨论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显然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本文将从供应链的角度,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

二、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

网络交易行为对供应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以往传统供应链相比,主要体现出以下新的特性。

1. 网络信息平台出现。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除了由各成员企业构成的信息流交换系统外,还拥有专门应用于信息集成与共享的网络交易供应链信息平台。网络交易供应链依托这一平台的信息生成、处理、传递与接收,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网络交易决策行为。同时,通过这一平台获取与预测市场需求并做出积极响应,实现供应链稳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

2. 网状结构替代链状结构。供应链结构的完整是其正常运营的保证。以往供应链是由供应方直至最终消费者的链状结构,物流成为这种结构下的主要形式,供应链中任一成员单位的中断,都可能对整个供应链结构产生破坏,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而基于网络平台信息发散性的网状供应链结构,当某一成员出现中断时,供应链能及时通过信息的协调作用,调整供应链结构,实现供应链结构的修复,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

3. 沟通与服务方式改变。网络平台的应用使供应方与需求方通过直接的信息交流建立沟通关系,消除了双方的时间与空间距离,提高了响应速度与客户满意度。同时,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生产与消费过程的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更加开放、灵活和高效,为个性化的服务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供应链成员共赢。供应链成员的共赢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升。网络平台的应用,使成员单位的信息在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使零库存、准确的销售计划与需求信息获取成为可能,将整个网状供应链真正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信息在网络平台中快速高效的流动,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的多余消耗和运作,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了总体竞争力,实现成员单位的共赢。同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也为作为供应链终端的消费者提供了信息便利,节省了交易成本。

三、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风险特征

1. 复杂性。首先,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供应链外部因素,也有供应链内部因素。其次,网络交易平台环境中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特性,造成链上成员不仅要面对单个成员企业的风险,还要面对成员企业之间的风险。再次,信息风险发生过程和产生后果也是复杂的,使得供应链成员难以评估风险并准确及时地做出决策。总体来看,网络交易下的供应链风险的复杂性相对传统供应链更高。

2. 虚拟性。网络交易是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平台信息共享的形式存在,这使得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和供应链成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基于网络交易虚拟性特征,它所带来的供应链风险同样也具有虚拟性特征。网络交易服务器流量限制,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网络病毒的传播等等潜在风险,都会给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运营带来虚拟性风险。

3. 传播性。网络交易平台中供应链风险的传播性特征,是由网络平台中供应链自身的网状结构决定的。通过网状结构供应链把从供应方、制造方、销售方以及顾客有机的联系起来,环环相连,互相依赖,彼此影响,每个成员的信息风险都会通过网状结构传播给其他供应链成员,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在网络交易平台的环境下,这种影响的破坏性更加突出,传播的速度也更加迅速而难以应对。

4. 易变性。供应链整体与成员绩效的提高都离不开成员之间的合作互补,以提高竞争力,实现多赢。但是在市场理性的竞争规律下,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又是独立核算的利益主体,彼此都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以此竞争规律,我们不难得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关系必将随着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博弈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在网络交易环境下的供应链内部和不同供应链之间,成员企业可能同时处于链内与链间的网状结构之中,由于面对的环境和充当的角色不同与变化,其利益关系也随之变化。因此,由于这些变化而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显而易见。

四、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

1. 供应链成员内部信息风险因素。

(1)信息不畅。信息在供应链中的高效流动才能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高效。其前提是应保证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的高效有序流动,形成链内企业之间的高效有序的信息流,实现信息的及时可靠交换。但是,供应链成员内部的种种不利因素如组织设置往往会制约其信息效率,引起内部信息不畅,更无法形成有效的链间信息流,给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营带来信息风险。

(2)信息虚假。网络交易条件下的供应链是由信息连接的各节点企业组成的网状动态组织。相比传统供应链,由于成员内部信息的可视性差,其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在链内成员企业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都会存在隐瞒或虚报商业信息的情况。其中夸大需求信息以增加对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的虚报需求信息情况尤为突出,这无形中扩大了整个供应链的牛鞭效应,使整个供应链失去有效协调,必然带来信息风险。

2. 供应链成员间信息风险因素。

(1)逆向选择。供应链成员之间主要为委托关系。链内企业的开展合作、共享信息等行为都是以供应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协调和委托机制为基础。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关系往往引起逆向选择风险。一般来说,方通常处于信息有利地位,它能通过信息不对称性的加剧,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会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这种逆向选择风险产生于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也会扩大信息不对称,加剧信息风险。

(2)信息共享。供应链中的信息交换均可视为信息共享行为。在网络交易的虚拟化环境中,信息共享尤为重要。各成员企业往往通过建立将各自的信息数据平台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数据平台连接实现彼此的信息共享。但是,由于成员间信息数据平台软硬件的不匹配,数据集成和处理方式的差异,通常会造成数据生成、传递与处理的不确定性,使信息共享本应成为有利于降低供应链信息风险的环节变成了信息风险环节。其次,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信息共享便会成为网络交易信息泄漏的一个主要出口,可能会造成参与网络交易的供应链参与方的巨大损失。

3. 技术设备信息风险因素。

(1)网络安全。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网络交易的迅猛增长,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无论是从需求信息的收集反馈、供应商与制造商的订货协调,供应商与顾客的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运营方式都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网络交易中网络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主要的隐患。系统安全漏洞、病毒、木马、间谍软件和安全机制缺失都严重破坏供应链信息的有效传递,成为网路交易供应链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处理。供应链运营中的信息量会随着网络交易量的增长而变得日益繁杂,对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的有效处理是信息有效传递和利用的前提。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信息不完整、失真等都可归为信息处理风险。这类风险的原因主要由信息处理技术不当造成,报文形式、信息处理标准等问题都可能引起信息处理风险。

五、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1. 发挥供应链核心成员信息领导作用。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构成,围绕核心企业运作的现代商业组织形式,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也不例外,只是将更多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入其中。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信息风险防控的作用很大程度反应在其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规则的制定与监管执行方面。同时,核心企业可利用其供应链支配方的有利地位,获取更多的供应链信息,并利用其强势地位达到有效地信息监管的作用。另外,核心企业在信息真实性、信息标准、信息内容形式、信息处理方式、信息传递规则等方面都能起到其他成员无法取代的领导作用,从而有效防范信息风险。

2. 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控制。面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下的虚报信息,造成信息失真,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信息风险。在信息收集环节,应加强对成员企业的控制监督,对其内部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并且,应制定供应链成员间的诚信与制约机制,对虚报、瞒报信息的行为给予制裁,避免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人为信息风险因素的存在。

3. 严格供应链成员选择。供应链是由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制造,产品运输到分销,直至最终客户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网状结构。构成成员素质直接制约了供应链的整体素质与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潜在信息风险。一般来说,构成成员企业素质越高,潜在风险信息越小。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也不例外,甚至成员素质对信息风险的影响会更高,因为网络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更强,更需要供应链成员的自律,没有自身素质的保证,这种自律恐怕难以保证。解决成员企业素质问题,除了提高各自企业的能力素质外,供应链成员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选择成员企业是要注重其竞争力,也要注重对其商誉、质量等方面的考虑。同时,制定有效的合作契约,有效控制成员企业的信息风险。

4. 增强供应链成员间信任。信息风险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什么会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难否定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彼此的不信任是其主要原因。很难想象,两个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之间,会相互隐瞒,彼此欺骗。这种隐瞒欺骗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根源在于彼此不信任。大家都害怕对方获得信息后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损害自己的利益。在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下的成员企业各自利益最大化,处理不好就很容易产生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不信任行为。那么,建立信任肯定不能凭空想象。首先,需要有兑现彼此间的承诺的能力,保证承诺的信息能够按时按质实现;其次,应制定有效的契约,对信息不对称行为进行制约。

5.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供应链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高效流动与共享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将供应链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与信息有关的软硬件系统有效连接与整合到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上来。这些需要整合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通过有效整合,建立高效顺畅的信息流通途径,保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降低信息风险的可能性。

6. 推进信息标准化。供应链信息要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信息共享是前提。信息怎么样才能有效共享,信息本身、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是解决信息有效共享,提高运作效率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信息数据的格式、名称、字段的规范,信息之间关系明确定义,信息处理遵循统一的程序,避免由于成员企业间信息差异造成的信息共享阻塞和中断。

7. 提高网络安全水平。供应链是基于信息网络而存在的,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对网络的依赖就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状况直接制约着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的信息安全水平。网络病毒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病毒具有传播快,影响广,控制难度大的特点。这就要求从源头来加以控制与管理。首先,主要由防毒软件构成的网络安全屏障应该具备,且能实时更新病毒数据库。另外,对于威胁大、发生频率高的主要网络病毒,可有针对性的设计网络安全策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也应注意实时更新。而备用网络系统和软件,在网络威胁发生且一时难以控制的情况下,能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和网络交易的继续。

参考文献

1. 马国顺,宋伟伟.基于交易平台的C2C完全信息博弈分析.现代情报,2010,(6):3-5,15.

2. 陈璐. 基于我国市场环境下网络购物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江苏商论,2011,(3):47-49.

3. 贾炜莹,刘永胜,张剑.基于不对称信息的供应链契约风险管理.商业研究,2011,(1):57-62.

篇4

关键词: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快速恢复;演化

中图分类号:F2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1-0058-05

Study on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Based on Fast Restoration

SUN Qi1, JI Jian-hua2

(1.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ontemporary Business and Trade Research Center, Zhejiang Gongsh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18; 2.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52)

Abstract: This paper, accord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cope of thestudy.Following the analysis of the evolution processes of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it divides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into three phases、 concluding ex ante phase, middle phase and ex post phase. Finally, based on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ply chain each stage, it presents a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management objective for each stage.

Key words: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disruption management; fast restoration; evolution

一、引言

应急管理(Disruption Management)的名称最先是由Causen等人提出的[1],而供应链应急管理的研究思想则是来自Thengvall对航空公司应急管理系统的研究[2]。随后,世界各地的政府、学者和企业领导者们开始认识到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性,并引起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关注。不少学者对突发事件的类型进行了研究[3~6]。一些学者们在分析供应链脆弱性的成因时提出:供应网络天生就对中断极其脆弱,而随着供应网络复杂性的不断增加,任何一个因素受到突发事件的冲击后都有可能导致部分网络失效甚至扩散到整个网络直至崩溃[7~9]。同时供应链日趋精益、灵活敏捷,这样的趋势也加剧了供应网络的脆弱性。

从很多案例都可以看出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对快速恢复的要求。如,2001年飞利浦公司一生产车间因雷电引起的一场持续不到10分钟的火灾,诺基亚和爱立信的管理者对出现问题的反应时间不同,结果出现了巨大的差别。对于发生自然灾害类的事件,对快速反应的要求就更高。2008年中国南方出现的冰冻,国家对电力行业明确指示要求2008年春节以前要全面通电,等等。因此,对供应链应急管理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考虑如何快速恢复供应链系统正常运作的问题。

从预防的角度出发,A Michael等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对多样化的灾难性风险事件有关的风险管理进行分析,开发一个积极计划来预防供应链突发事件[10]。Tomlin研究了公司具有预见供应中断风险的预警系统下的应对策略[11]。孙琦等人提出建立联盟库存来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建立了联盟应急准备库存,分析建立联盟库存的优缺点[12]。盛方正研究了基于风险规避的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13]。刘仁辉构建了以预防、应急准备、应急响应、恢复与处理为内容的,面向决策层、职能管理层、执行管理层、操作层的应急管理程序,从而实现了有效的应急管理目的,为企业摆脱困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14]。张菊亮考虑利用库存来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15]。从控制的角度考虑,许明辉提出了基于信息系统的预警功能和解决方法的基本思路[16]。于辉、盛方正研究管理者面对突发事件应该何时启动应急预案的问题[17,18]。从应对的角度分析,有相当多的学者针对应对措施进行了研究。Yu 研究了突发事件造成随机需求分布变化下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发现回购契约下的供应链具有很强的鲁棒性[19]。滕春贤等人研究了随机需求下的供应链突发事件[20]。于辉、张欢从回购契约、协调供应链、数量折扣合同和第三方控制等背景下分析供应链的应对策略[21~24]。盛方正等人研究了信息不对称下发生突发事件[25],基于极值理论和自组织临界特征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协调[26]。

但是,系统地以快速恢复为目的对供应链突发事件演化分析的研究仍然很少。因此,本文结合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特点,以快速恢复为目的分析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管理目标。针对供应链突发事件演化进行了分析,以快速恢复为目的将供应链突发事件划分为预防阶段、控制阶段和应对阶段。针对每个阶段供应链突发事件对企业造成损失最小的演化过程。最后,以快速恢复为目的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整个演化过程进行了总结。

二、触发事件和供应链突发事件

(一)触发事件

触发事件是指所有对供应链造成冲击,引起供应链突发事件的事件。触发事件包括日常事件和突发事件,但都会破坏供应链的正常运作,造成供应链系统的损失,并引起供应链突发事件。

在触发事件发生之后或者是发生过程中,引起供应链系统内部的供应风险、运营/过程风险、需求风险和连接风险等,从而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造成严重影响,甚至是破坏,导致供应链的运作不能正常进行。

(二)供应链突发事件

由于触发事件的发生而引起供应链风险、甚至是供应链中断,供应链从受到严重影响直到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全过程称为供应链突发事件。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特点是小概率,大影响。一方面,根据触发事件发生概率小的特点和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是由于触发事件所引起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的概率会小于等于触发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一部分触发事件的发生必然会导致供应链突发事件,而另一部分触发事件发生不一定会导致供应链突发事件,这是由触发事件和供应链的关系(包括供应链系统整体抗御风险的能力、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企业类型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三)触发事件和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关系

不同触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冲击程度是不同的。一方面,不同的触发事件会影响不同的供应链。比如说发生恐怖袭击对麦当劳的冲击不会很大,但是如果发生疯牛病或者禽流感对麦当劳的冲击就会很大。因为麦当劳是快速消费品,对消费者来说即使是麦当劳发生了恐怖袭击,让自己遇到的概率还是非常小的,但是如果发生疯牛病或者禽流感,那么麦当劳就必然存在这样的问题,所以消费者就会减少消费麦当劳的食品。因此,触发事件对不同的供应链的冲击是不同,就产生了不同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另一方面,触发事件不同特点对供应链的冲击程度也不相同。比如说发生在城市的地震对供应链的影响是巨大的,发生在无人区的地震对供应链几乎是没有影响的。

触发事件和供应链突发事件具有如下关系。一方面,对触发事件发生概率是否可以预测来讲,将触发事件划分为:概率可预测和概率不可预测两类。如,自然灾害类触发事件发生的概率是可以预测的,而社会安全事件的概率是不可预测的。另一方面,从人们对触发事件认知的角度看,可以将触发事件划分为:可判断供应链受到影响和不可判断供应链受到影响。可判断供应链受到影响是指可以判断触发事件的发生必然导致供应链突发事件。如,地震发生一定会对该地区供应链造成严重破坏,禽流感发生一定会对肯德基造成影响。而不可判断供应链受到影响是指不知道触发事件的发生是否会导致供应链突发事件。如:宁夏银川市出台了两个关于出租车营运的新文件,而这两个文件恰恰与《行政许可法》相抵触,导致银川市出租车司机全体罢工,银川市交通运输陷入瘫痪。这对涉及到运输的供应链系统来说是不可能判断的供应链突发事件。

三、快速恢复下供应链突发事件全过程演化

由于供应链突发事件对供应链企业造成的损失巨大,因此企业希望尽快从供应链突发事件中解脱出来,快速使企业运作恢复到正常水平。因此,根据快速恢复的目标和Sheffi 的研究[27],本文将供应链突发事件划分为三个阶段,预防阶段、控制阶段和应对阶段。

(一)预防阶段

预防阶段指在触发事件发生之前,供应链系统处于正常运作过程的阶段。

这一阶段是应急管理开始对供应链进行准备,来预防和规避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的阶段。考虑在供应链突发事件没有发生之前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杜绝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包括一旦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如何建立适合的应急预案,有效地处理触发事件对供应链及各个节点企业造成的冲击。通过事前的预防来缓解触发事件对供应链系统造成的影响,或者推迟突发事件发生对供应链的影响提供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因此,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是准备应对和预防供应链突发事件。

第一,如何保持这样的平稳状态,使得系统保持相对的平衡。

第二,以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目前的状况可以抗御多么严重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如果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希望抗御更高级别的供应链突发事件,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需要做些什么,如何减少潜在的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规模。

第三,如何减少损失发生的机会。应急管理,预防为上。预防的精髓在于采取有序的措施减少损失发生的可能性。

第四,如何节约成本。应急管理者用最经济的手段为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做好准备,运用最合适的、最佳的技术手段降低管理成本。

(二)控制阶段

控制阶段指从出现了一些可能引起供应链突发事件的触发事件到引起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全过程。这些触发事件可能对整个供应链系统或者供应链的某个节点企业造成冲击,引起供应链系统的损失,导致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

这一阶段,在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之前管理者需要快速地感知到触发事件会引起供应链突发事件,并发出预警信号,给管理者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提供信息和时间。以下将这一阶段划分为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从触发事件开始发生到感知的过程,定义为感知层;第二层级从感知到预警的过程称为准备预警层;第三层级从开始预警到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的阶段成为I期准备层,如图 1所示。

[PS,BP#]

能够让管理者快速地感知触发事件将会对(或者已经)对供应链系统造成冲击,并及时地发出预警信号,这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由于触发事件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触发事件强度较弱,那么,供应链在触发事件发生后有一定的感知时间,对触发事件可以有一定的认识;另一方面,由于企业的应急管理意识及综合实力等抗御供应链突发事件的意识较强,或者触发事件和供应链的直接相关性等,使得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在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之前就已经认识到触发事件会对供应链系统造成影响。

因此,在控制阶段,触发事件已经发生,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有两个:一是快速地感知触发事件对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的影响;二是及时启动预警并发出预警信号。

第一,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感知到触发事件对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的影响,并能够判断影响的速度和时间;

第二,如何给出一个相对精确的预警时间,及时启动预警,快速通知整个供应链系统;

第三,如何在预警后合理安排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的资源,为后续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做准备。

由于触发事件发生的强度、企业自身的情况及管理者对待供应链应急管理的态度等不同,控制阶段的三个层级不一定可以清晰地划分。但是,如果三个层级都可以出现将会对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快速恢复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应对阶段

应对阶段指供应链突发事件发生、发展、恢复到供应链企业正常水平的过程。这一阶段供应链突发事件开始发生,为了尽量地减少供应链突发事件对供应链企业造成的损失,加快系统恢复到正常水平的时间。因此,这一阶段的管理目标有两个:一是降低供应链突发事件对企业造成的损失;二是以最小的代价使得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恢复到正常水平。

第一,如何降低供应链突发事件对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造成的损失,这里需要包括时间、空间和成本三个方面的影响;

第二,基于已经取得的供应链突发事件的信息,如何判断供应链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或扩散的概率有多大,分析利益相关者未来可能对企业做出何种反应,其变数如何;

第三,在抑制供应链突发事件对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的影响后,考虑如何将整个供应链及其节点企业的运行状况恢复到正常状态,并能够保持平稳。突发事件可能给供应链上各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后遗症,其影响程度如何。

在供应链突发事件的应对阶段,如果控制阶段已经有在I期准备层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企业现有的资源设施等,对降低供应链突发事件给企业造成的冲击采取应对措施做准备,称这一阶段为II期准备层。如果控制阶段没有I期准备层,那么II期准备层就需要包括I期准备层。接下来是减灾层和恢复层,对供应链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实施准备阶段提出的应对措施,尽快地减缓供应链突发事件对企业造成的冲击,并将逐步使企业的运作性能恢复到正常的水平,如图 2所示。

(四)供应链突发事件全过程演化

供应链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快速恢复,因此,快速恢复供应链突发事件对供应链节点企业的影响就是供应链应急管理的研究内容。结合以上对供应链突发事件三个阶段的演化分析,可以得到供应链突发事件全过程的演化如图 3所示。

基于快速恢复的供应链突发事件全过程的演化包括三个阶段:预防阶段、控制阶段和应对阶段。每个阶段都是相互联系的,上一个阶段处理的好坏对下一个阶段会有很大的影响。如,在预防阶段管理者非常重视供应链应急管理,在企业进行应急管理的教育,并做出一些应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预案,这将对控制阶段和应对阶段做出很重要的铺垫。控制阶段及时的感知和预警会对应对阶段提供信息和时间。应对阶段的经验为今后的预防提供更多的依据。

四、研究总结

本文针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特点,分析了以快速恢复为目的下供应链突发事件演化的全过程,这有助于研究学者和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突发事件更深入全面地认识,并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管理提供有价值的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供应链突发事件是由触发事件引起的。从触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来说,触发事件对供应链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都有所不同。

第二,对供应链突发事件的管理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包括预防阶段、控制阶段和应对阶段。供应链突发事件在各个阶段的管理目标不同。预防阶段的管理目的是准备应对和预防;控制阶段的管理目的是感知和预警;应对阶段的管理目的是减灾和恢复。

第三,各个阶段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上一个阶段处理的好坏对下一个阶段会有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1]Causen J, Hansen J, Larsen J, et al. Disruption Management[J]. ORMS Today, 2001, 28(5): 40-43.

[2]Thengvall B G, Bard J F, Yu G. Balancing User Preferences for Aircraft Schedule Recovery during Irregular Operations[J]. Springer Netherlands, 2004, 32(3): 181-193.

[3]Tang C S. Perspectives in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J]. International of Journal Production Economics, 2005, 103: 451-488.

[4]Mitroff I I, Alpasan M C. Preparing for the Evil[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2003, 81(4): 109-124.

[5]Chapman P, Christopher M, Juttner U, et al. Identifying and Managing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J]. Focus, 2002, 5: 59-64.

[6]Sheffi Y, Rice Jr J B, Fleck J M, et al. Supply Chain Response to Global Terrorism: A Situation Scan[C]. Europe OMA-POMS Conference, 2003.

[7]Harland C, Brenchley R, Walker H. Risk in Supply Networks[J]. Journal of Purchasing and Supply Management, 2003, 9: 51-62.

[8]Rice J B, Caniato F. Building a Secure and Resilient Supply Network[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Review, 2003, 7(5): 22-30.

[9]宁钟. 供应链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及其管理原则[J]. 中国流通经济, 2004, 18(4): 13-16.

[10]A Michael K, Walter Z, Cuneyt E. Proactive Planning for Catastrophic Events in Supply Chains[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2009, 27: 141–153.

[11]Tomlin B. On the Value of Mitigation and Contingency Strategies for Managing Supply Chain Disruption Risk[J]. Management Science, 2006, 52(5): 639-657.

[12]孙琦, 陈娟, 季建华. 供应网络横向联合应急战略库存策略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9, 14(2): 16-20.

[13]盛方正, 季建华. 基于风险规避的供应链突发事件管理[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a, 13(3): 7-11.

[14]刘仁辉, 安实. 面对突发事件企业应急管理策略[J]. 管理世界, 2008, 5: 180-181.

[15]张菊亮, 陈剑. 供应商管理库存应对突发事件[J]. 中国管理科学, 2008, 16(5): 71-76.

[16]许明辉. 供应链中的应急管理[C]. 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年.

[17]于辉, 陈剑. 突发事件下何时启动应急预案[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7, 8: 27-32.

[18]盛方正, 季建华, 周娜.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应急预案启动时间研究[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b, 13(6): 1-5.

[19]Yu H, Chen J, Yu G.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under Demand Disruption with Quantity Discount Contract[J]. IEEE, 2005, 712-715.

[20]滕春贤, 胡引霞, 周艳山. 具有随机需求的供应链网络均衡应对突发事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9, 29(3): 16-20.

[21]于辉, 陈剑,于刚. 协调供应链如何应对突发事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a, 7: 9-16.

[22]于辉, 陈剑, 于刚. 回购契约下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应对[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b, 8: 38-43.

[23]于辉, 陈剑, 于刚. 批发价契约下的供应链应对突发事件[J].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6, 8: 33-41.

[24]张欢, 汪贤裕. 虚拟第三方控制下供应链对突发事件的协调研究[J]. 中国管理科学, 2010, 18(1): 66-71.

[25]盛方正, 季建华, 周娜. 信息不对称时发生突发事件供应链的协调[J]. 工业工程与管理, 2008c, 13(4): 6-10.

篇5

一、加强权力配置信息和决策信息的公开

(一)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对照国务院部门制定的26个领域基层政务公开标准指引,全面梳理细化相关领域政务公开事项。按照《省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实施方案》和《市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相关要求,2020年11月底前,编制完成本级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并录入基层政务公开事项查询系统,确保清单梳理准确,实现基层政务公开目录线上和查询,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开查询的便利服务,确保权力运行到哪里,公开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

(三)以规章、规范性文件为重点,加强政务信息管理。要系统梳理本机关制发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按照“放管服”改革要求及时立改废,集中统一对外公开并动态更新。

二、聚焦“六稳”、“六保”工作加强政策解读

(一)助力扎实做好“六稳”工作。按照省、市、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加强舆论引导,切实加强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各项政策举措解读力度,特别是结合“三抓”“三早”和工业服务、消费供给、投资增长、招商引资、营商环境建设“五项攻坚”行动,切实采用多种形式,丰富解读内容、增强传播影响,释放积极信号、营造良好舆论、抓好政策落实,最大程度发挥政策效应。

(二)助力落实“六保”任务。紧紧围绕打好三大攻坚战、增强发展新动能、优化营商环境、有效扩大内需、激发市场活力、保障改善民生、稳定外贸外资、稳住企业就业,实时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等相关政策信息,解读好相关政策措施,发挥好工作成效。着力做好财政领域、金融领域、民生领域的政策公开。加大纾困和激发市场活力规模性政策的公开力度,确保政策资金流向、使用公开透明,让政策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

(三)强化监督考评,提升解读质效。加强对政策解读工作的监督、调度,着重从政策背景、决策依据、出台目的、重要举措等方面开展解读,鼓励采用动漫、一问一答等贴近百姓、容易理解的方式进行政策解读,做到政策解读权威准确、通俗易懂、形式多样、易于传播。

三、围绕突发公共事件做好政务公开

(一)及时准确做好突发公共事件信息公开。按照法定内容、程序、方式、时限及时准确报告并公共卫生、自然灾害、重大事故灾难、重大环境污染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警、防控措施、事态进展、处置结果等信息。加强保护个人信息,应对突发事件收集的个人信息,要严格落实有关规定,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保管并妥善处理。综合运用政府网站、新闻会、政务新媒体和各类新闻媒体等信息渠道,全方位国家重大决策部署和本地区重要工作举措,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

(二)切实做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公开和宣传培训。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要求,依权限及时公开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急预案编制部门切实做好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工作,增强社会公众特别是执行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处置能力,及时对应急预案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修订完善,切实提升应急预案的实际效用。

五、全力抓好新修订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贯彻执行

(一)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工作。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工作的通知》(吉政办函〔2020〕49号)相关要求,坚持“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全面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工作质量,从严把握不予公开范围,对法定不予公开条款坚持最小化适用原则。按标准做好依申请公开工作,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按文书样本规范答复,确保答复内容合法合规、准确严谨。

(二)加强政府网站政务公开平台建设。打造统一规范的政府信息公开专栏,增强公开的权威性、影响力。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公开政府信息的工作,建设完成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集中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法定主动公开内容要全部公开到位。做好政府网站集约化试点工作,推进政府网站和政府系统自建的政务新媒体、政务服务平台之间的数据融通、服务融通、应用融通,提升大数据分析能力、辅助决策能力、整体发声能力和服务公众水平。强化网络安全责任管理,确保本级政府网站安全运行,同时做好主动公开内容审查,确保不发生表述错误。

(三)提升政务新媒体建设水平。进一步理顺政务新媒体管理机制,按照“谁开设,谁主办”原则,做好开设整合、内容保障、安全防护、监督管理等工作。以内容建设为根本,明确政府系统政务新媒体定位,发挥政务新媒体的优势作用,不断优化、传播、互动、引导、办事等功能,统筹推进政务新媒体与政府网站的协调联动、融合发展,提升信息、解读回应、政民互动、办事服务的整体水平。

六、强化做好政务公开工作的各项保障措施

篇6

关键词:互联网;物流

当前,有色金属市场已经进入一个深度调整期,产能过剩、效益下滑、成本上升、环保压力、竞争加剧等约束因素短期内难以消失,支撑因素近期内不能形成,未来一个时期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树立“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既是有色金属行业创新发展之举,也是有色金属物流企业转型发展之路。

一、有色金属物流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有色金属物流企业大多依附其母公司――有色金属总公司,尽管发展较早,但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难以适应市场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竞争力不强

相当多的有色金属物流企业仍然保留着传统的经营组织方式,主要依靠母公司的内部需求开展物流活动,参与社会化物流服务不多。由于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完善,企业无法将其内部低效率的物流设施和组织实施有效的剥离,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和延迟了高效率、专业化物流服务的发展。这种规模化、内部化的物流运作模式,不能适应小批量、多批次、高频率、碎片化的现实市场需求。

2、服务质量不高

尽管有色金属物流行业已出现了一些专业化物流企业,但物流服务水平和效率还比较低。多数企业只能简单地提供运输和仓储服务,而在流通加工、物流信息服务、库存管理、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服务方面,尤其在物流方案设计以及全程物流服务等更高层次的服务方面还没有全面展开。

3、基础设施落后

有色金属物流企业的基础设施总体规模仍然很小,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较低;各种物流设施及装备的技术水平和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较低,不能充分发挥现有物流设施的效率,与经济以及物流产业的发展要求相比仍然有较大的差距。

4、经营管理粗放

有色金属物流企业经营管理整体水平较低,多数从事物流服务的企业缺乏必要的服务规范和内部管理规程,物流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很难提供规范化的物流服务,这既造成车找货、货找车直接程序繁琐,也造成配货时间长、物流成本高。据不完全统计,车辆空载率高达40%以上,大量时间浪费在等货、配货上。

二、互联网对有色金属物流行业的影响

“互联网+”的概念结合传统行业,都能掀起一股新风暴。互联网技术进入物流行业,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支持和技术保障,在变革车货匹配、优化运输线路、预测销售库存、监测车辆修理、管理供应链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快了物流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

1、变革车货匹配

传统物流行业由于车货信息不对称,经常出现等货、空载的现象,大大浪费了资源,增加了物流成本。把物流业和互联网有机融合,建立车货匹配的网络信息平台,可实现车货高效匹配,有效解决有货无车或有车无货的问题,减少空驶带来的损耗和污染。同时,通过运力池的大数据分析,在有色金属生产销售旺季,可以调度社会专业运力参与营运,弥补自身运力不足的问题。在有色金属生产销售淡季,物流企业可以主动走出去,依托自身规模化、标准化的运力优势,参与社会运力市场竞争,增加经济效益。

2、优化运输线路

运输线路是影响物流成本和效率的重要因素之一,传统物流主要靠司机经验和媒体信息决定行车路径,对新通的线路不了解、不熟悉,堵车等意外信息传递滞后,难以确保车货准时到达目的地。通过互联网信息数据,为物流车辆定制最短化、最优化的行车路径,发生意外情况,及时提供调整线路,有利于大幅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如美国联合包裹服务公司(UPS)采用Orion系统,可实时分析20万种可能路线,3秒找出最佳路径。根据往年的数据显示,UPS货车在行驶路程减少2.04亿公里的前提下,多送出了35万件包裹。

3、预测销售库存

通过互联网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改变,实现从生产者直接到顾客的供应渠道的改变,,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都为物流业创造新价值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一方面,运用互联网分析商品品类,系统会自动调用哪些商品是用来促销的,哪些商品是用来引流的,以此判断当前商品的安全库存,并及时给出预警,而不再是根据往年的销售情况来预测当前的库存状况,从而优化库存结构、降低库存存货、提高资金利用率。另一方面,通过互联网技术及时掌握市场需求,从需求开始倒推,重新设计相应的供给点,改变配送模式的盲目性和被动性。

4、监测车辆修理

车辆的运行状态是决定物流企业运力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有色金属物流企业的车辆较多,维修管护的难度较大,如果对车况掌握不准,发生在路上抛锚等异常情况,有时需要再派一辆车,会造成延误和再装载的负担,并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有的物流企业按照行车旅程,每两三年就会对车辆的零件进行定时更换,有的零件没有什么毛病就被换掉,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通过引进互联网技术,适时监测车辆的各个部位,就能及时地进行防御性的修理,更换需要更换的零件,免除车辆故障可能造成的困扰。

5、管理供应链条

随着生产分工的精细化和销售市场的国际化,供应链变得越来越复杂,需要采用精准、高效的工具进行控制管理。有效的供应链计划系统集成企业所有的计划和决策业务,包括需求预测、库存计划、资源配置、设备管理、渠道优化、生产作业计划、物料需求与采购计划等。部署供应链管理系统,要将资源数据、交易数据、供应商数据、质量数据等存储起来,用于跟踪供应链在执行过程中的效率、成本,从而控制产品质量。物流企业要主动融入这个供应链系统,为达到最佳物料供应和产品输出,提供优化解决方案,保证企业生产和销售过程匀速有序。

三、利用互联网改造有色金属物流产业的对策

运用互联网改造传统物流行业,既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打造全新物流运作模式的不二选择。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互联网+”高效物流被列为11项重点行动之一。有色金属物流企业要因时而动,顺势而为,积极构建“互联网+物流”的新模式,实现物流业的变革转型。

1、牢固树立互联网战略思维

互联网带来了新一次技术革命,任何产业都难以置身事外。物流业作为现代经济的基础性、战略性行业,互联网信息网络逐渐成为其基础设施的一部分,就像物流行业中的公路、铁路、港口、水电和通信网络一样不可或缺。有色金属物流企业要紧跟时代潮流,充分运用信息化、互联网手段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业,实现人、车、货之间的智能化对接,使运力整合更加有效,打造出全新的整合干线资源、完善支线配送、突出网络化运作的“公路港”智慧化运营模式,提高专业化、个性化、标准化和社会化水平,推动物流业向速度更快、环节更少、客户体验更好转型升级,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质量效益。

2、加快推进物流信息化

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理念优化业务流程,开发和应用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等管理系统,实现物流管理的集成化和智能化,加快资金周转、降低库存、提高企业竞争力。应用无线阅读识别(RFID)、条形码(BC)、智能标签、电子数据交换 (EDI)、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道路交通信息通讯系统(VICS)、不停车自动交费系统(ETC)等新技术,提高现代物流信息体系的技术水平。大力发展网络系统,立足于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物流企业及相关的银行、财税、商检、海关等单位联结,对物流各环节进行适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全面提高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

3、优化企业管理机制

要适应“互联网+物流”的运行模式要求,对有色金属物流企业内部管理结构进行重新规划,由纵向管理转变为扁平化管理,减少管理层级,依托物流网络信息系统,确保工作指令及时传达给每个员工,员工落实信息及时反馈到管理层,实现上下层无缝对接、互动沟通。同时,扁平化的内部管理结构,使每一位员工成为一个独立作战单元,有助于培养员工的主人公意识,激发其工作动力,实现员工与企业共担风险、同步发展。

4、加强网络安全管理

互联网给物流行业带来信息和便利,也给信息安全管理和商业秘密保护带来挑战。在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权限设置模块,要建立严格的访问控制制度,采取数据加密、数字签名、报文鉴别、访问控制、密钥管理、身份认证等技术,对不同工作人员设置不同的访问权限和口令,对用户的定时、定终端登录用机实行防范和监控,有效制约对计算机的非法访问,防范非法用户的入侵。同时,要制定网络安全事件应急预案,及时处置系统漏洞、计算机病毒、网络入侵、网络攻击等安全风险;一旦发生危害网络安全事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防止泄露商业秘密。

5、注重网络人才队伍建设

物流是一个人才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互联网+物流”的发展需要有一批既懂物流理论又熟悉网络运作技术的专业人才。物流网络营销系统、数据库的安全系统及企业日常经营信息系统等,需要专业人才进行创建和维护;物流企业日常的有序运行,需要专业人员的监督及整合。有色金属物流企业要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网络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营销人才。职业教育是培养物流和网络人才最重要和最经济的方式,新进物流从业人员必须接受职业教育,获得从业资格。物流企业要定期组织内部员工培训学习,开阔员工视野,大力提升员工的专业化素质,为物流业转型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许勤:网络经济背景下物流企业发展趋势及建议[J].人民论坛,2013(36).

[2] 牛志文:新常态“互联网+物流”大数据应用的思维变革[N].现代物流报,2015-05-07.

篇7

[关键词]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4113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家和社会养老压力日益严峻。养老机构作为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部分,发挥着重要的补充作用。但是,目前在我国养老机构建设和管理中,尚没有成型的专业风险管理的内控体系,源自各国五花八门的管理制度和粗放的本地管理制度混杂在一起,使得养老机构运营和管理面临较大的风险。近年来,频频曝出养老院重大安全伤亡事故,2015年5月25日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康乐园老年公寓发生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造成38人死亡;2017年1月4日,吉林省通化市辉南县朝阳镇一安养老院发生火灾,造成7人死亡。目前,我国养老行业力推PPP模式,养老机构建设如火如荼。但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有养老行业人士预测:在未来的2~4年内,中国老龄产业的风险事件还将集中爆发。因此,在养老机构中应提高机构内部控制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的安全性和满意度。

1内部控制

根据1992年COSO委员会发表的内部控制报告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由公司董事会、管理层及其他人士为实现以下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而实施的程序:运营的效益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遵守适用的法律法规。[1]内部控制是为了实现企业的高效管理,保证资产和信息安全,避免经营风险,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管理手段。在打破多年来以政府为主导的养老机构建设管理格局,大规模实行民营化的背景下,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系数也将增加,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越来越重要。

2养老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风险

21战略风险

养老机构治理如同公司治理,同样需要有战略眼光。养老机构的长期发展,会受到养老机构选址、产品和服务定位、集团扩张、多元化经营策略、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建设、对市场风险及竞争对手的判断、机构内部组织结构、政企关系等因素的影响。

22市场风险

养老机构建成后的运营时间一般比较长,运营过程中会受到经济发展水平、通货膨胀变化、银行利率浮动、市场竞争对手情况、养老产品发展、消费群体喜好变化的影响。

23运营风险

养老机构的收益基本来自运营阶段,而运营风险也是养老机构面临的最大的风险。在运营过程中,机构消防安全、食品安全、服务质量、员工尤其是护理员的稳定性、机构内部管理合理性、机构产品定位准确性、政府税收补贴政策等都对养老机构的良好运营带来不确定的风险。

24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在养老行业的法律建设比较落后,养老机构容易陷入事务纠纷。老人入住合同不范不统一、事故责任划分机制不明确、机构事务纠纷诉讼及处理程序不规范、国家法规政策调整、养老行业专业律师缺乏、养老事务法律咨询机构稀缺等各种因素都将对养老机构带来风险。

25财务风险

养老事业属于福利性事业,养老行业属于微利性行业,在养老机构运营过程中,大部分机构都面临财务风险。在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机构贷款、融资比较难、经营盈利少甚至亏损导致资金链条断裂、财务管理不规范、财务系统不完善、集团资金缺乏监管导致被随意挪用。

3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必要性养老机构目前存在众多风险,为了增强风险意识,提高风险应对的精准性,促进养老行业健康发展,建立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是非常有必要的。

31合法必要性

目前,在国家大力发展养老行业PPP模式的背景下,养老政策密集出台,养老法规逐步完善。新的养老机构服务标准、合同标准、环保标准、消防防疫等安全标准、老年人设施设备标准、募捐及志愿活动等都将陆续建立和完善,政府和行业组织将加大对养老行业的监管力度。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将规范养老机构行为,提高养老机构运行合法性。

32运营必要性

基于养老行业PPP模式市场化和产业化的大背景,养老行业将面临大发展,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模式受到大力提倡,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将迅速增加,机构运营竞争更加激烈。同时,随着消费群体需求的增长,养老服务更加多样化、高质化,服务群体的服务标准和维权意识也日益增强,有资质的专业护理员严重缺乏,机构不断面临法律诉讼和护理纠纷困境,而能够有效转移运营风险的保险产品严重滞后,机构运营管理日益复杂。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将提高养老机构运作规范性和高效性,提前规避运营风险。

33投融资必要性

在大数据和养老行业PPP模式化背景下,产生了多元化的网络+金融+养老和众筹模式。出于资本的逐利性,养老行业投融资门槛将迅速提高,投资者对养老机构的盈利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将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果打算众筹一家养老机构,或者向网络银行贷款,必须要有能够让投资者感到安全的风险管理系统。同时,养老机构开始高度专业化,外包服务和供应链不断拉长,时刻考验着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要实现养老机构投融资,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将极大地减少投资风险,促进投融资顺利进行。

34人力资源建设必要性

养老行业从业人员数量庞大但素质不高、有资质的专业人员短缺。目前,我国仅拥有养老护理员约100万人,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员仅为5万人,养老护理员的缺口达近900万人。[2]另外,从业员工对自身的职业健康保护意识增强,对机构的人文建设、工作环境、薪酬结构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养老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建立内部控制体系,将有效地规范行业管理,提高养老服务质量。

4养老机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41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原则

(1)前瞻性。内部控制体系要超前制定,事先考虑和预测风险,制定并完善风险应急预案机制,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在促进企业发展方面,要强化行业品牌意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专业化、多元化、连锁化战略经营。

(2)标准性。内部控制体系要实现标准化、模块化,增强与各项管理模块的兼容性。在实施过程中,实施标准不因实施对象、实施主体等的差异而随意变更,要强调职责明确,避免政出多门,权力不明,职责不清,同时要善于授权和加强监管。

(3)协调性。要强调内控体系的统一性、连续性和业务完整性,各项指标和体系要相互协调,互相促进,避免出现体系相互排斥冲突的情况;在实施过程中,要方便调整和更新,且调整更新成本低,在操作过程中要便于核对检查。

(4)可行性。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要适应养老行业的外部宏观大环境,如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公共环境的情况,也要结合养老机构自身的特点,考虑机构自身所处的地区周边环境、机构实际运营情况、入住老人需求、人力资源状况、机构财务情况等。

(5)具体性。内控规则要分模块细化具体,要对控制流程做出详细描述。对控制目标、要求、内容、措施、主体、对象、时间、地点、程序、记录等做出详细规定,以实现操作规范性和统一性,既能宏观把握,又能注重微观细节。

42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模块建设

根据养老行业特点,养老机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模块主要有:信息系统、财务管理、法律法规、公共事务、公司治理、人力资源、后勤服务、环境安全、应急预案、市场营销。

(1)信息系统。养老机构信息系统内部控制建设要制定总体的信息系统建设规范,对信息系统的开发、运行、维护、管理、使用进行管理和控制。主要对以下方面进行建设和控制:信息系统安装管理、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管理、信息录入管理、信息传递和使用管理、信息系统变更管理、信息系统用户操作管理、信息备份和拷贝管理、信息公开管理等。

(2)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内控模块要求对养老机构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包括:经济业务的授权、审批、审核、结算、复核、盘点、记账、核对和审签等业务。对养老机构的固定资产、物资采购、应收应付等项目进行规范管理,以提高养老机构经营管理活动的效率,提高养老服务水平和质量,保障机构及企业的财产安全、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3)法律法规。法律法规内控模块是养老机构各内控模块的基础和原则,也是机构发展的战略方向。养老机构法律法规内控模块主要归纳和学习新、老国家养老政策法律法规、条文条例、规章制度,提高养老机构事务合法性。法律法规模块重点是把握养老事业国家政策方针,培养专业养老事业法务人员,提高养老机构服务和管理、发展的规范性和合法性。

(4)公共事务。公共事务内控模块主要是针对机构对外事务的规范和管理,主要包括:政企关系、社会关系、媒体公关、志愿者服务活动、慈善募捐、国际养老文化及经验交流。公共事务内控模块的建立,有利于规范对外公共事务,实现养老机构战略发展、营造良好外部发展环境、提高社会影响力。

(5)公司治理。进行公司治理内控模块建设要对养老机构的企业文化、组织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等进行管理。在公司治理过程中,要建立机构内部的民主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使得养老机构组织文化深厚、组织结构优化、结构设置合理、权责分配得当,公司上下齐心,能进能退,为提供优质高效的养老服务奠定优良的组织和文化基础。

(6)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内控模块主要是对养老机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针对对象主要有:养老机构管理人员、护理人员、财务人员、医务人员、培训人员、行政人员、后勤人员、安保人员。在具体的内控设计过程中,要重点针对各类人员的工作规范、员工招聘、薪酬设计和激励、技能培训、身心健康、人事关系等活动进行规范。人力资源内控模块尤其是对护理人员的内控设计最为重要。在对护理人员管理中,要对护理人员业务操作流程、注意事项、纠纷解决、技术培训、薪酬激励等进行标准化规范,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性。

(7)后勤服务。后勤服务内控模块是保障养老机构后勤服务质量的根本。主要包括:营养膳食、食品卫生安全、生活护理、社区助餐等内容。后勤服务内控要重点规范后勤操作流程、严格把关食品卫生安全、开发适合老年群体的营养膳食,保障机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为机构老年人提供优质的后勤服务。

(8)环境安全。环境安全内控模块是保障养老机构运营安全、机构工作人员、服务对象的人身安全的重要防线。在进行环境安全内控模块建设中,要加强消防安全、医疗急救、老年设施设备安全建设和管理,要定期进行消防安全演练和教育宣传,进行医疗急救流程规范和知识培训,建立机构老年设施、设备安全标准。

(9)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内控模块是减少养老机构突发危机,缓解危机灾害,减少危机后果的重要保障。养老机构应急预案主要包括:突发自然灾害应急程序、突发人为灾害应急程序、机构事务纠纷应急程序、社会公关危机应急程序等。

(10)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内控模块具体包括机构业务介绍、服务推广、品牌定位、展会展览、客户评估等内容。在养老机构市场营销内控模块中,要规范养老机构业务推广,形成规范的业务推介和营销模式,精准市场定位,找准机构客源,在提高市场份额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目标客户群体的资质、条件审核,对于不符合机构服务条件的群体,采取限制准入的方式,将运营风险提前规避。

养老机构内控体系是一个系统的体系,是机构运行的基础和业务操作的流程和规范,是机构风险管理的重点内容。内控系统的建立,不仅有助于机构内部的系统管理,提高机构运行效率,也是有效应对外部风险、发现和抓住行业发展机遇的基础。在进行养老机构内控体系建设过程中,要植根于养老行业特点,充分结合自身及其他养老机构管理经验,抓住时代特点和政策机遇,不断完善和发展内控系统内容和规范,为养老机构运作和风险管理提供技术、程序支撑。

参考文献:

[1]方红星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93-95

[2]许江萍,东志中国养老产业投资潜力与政策研究[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15

[3]陈家军公司内控体系的构建和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6(10)

[4]李敏我国机构养老服务的现状及问题研究综述[J].办公室业务,2016(2)

[5]张美珊企业加强风险管控的要点[J].中外企业家,2014(12)

篇8

一、区域性企业融资难的原因

作为区域性企业资金最大供应者,银行自身的惜贷行为成为了这些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银行惜贷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是由于中国金融体制的不完善,这体现在信用监管的力度不够与相关条款的缺失,从而导致银行提高对贷款的限制以规避借贷风险;金融监管部门的管制要求和相关考核,也使得银行更愿意贷款给资金需求量更大、信用风险更低的大型企业。

(二)由于非核心企业自身盈利问题、经营不稳定、规模小、风险抵抗能力弱以及资信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导致银行对借贷给中小型企业更加的谨慎。

二、区域性供应链融资模式

区域性供应链是一种因产品的生产流通而生成的网络结构,它将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以及消费者等几个基本要素连结为一个整体,用以表明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三个流程的流动方向。供应链上每个企业包括生产、配送以及销售三个阶段,从生产商购买来自供应商的原材料,到产品批发与零售最后达至最终消费者手中都在供应链中清晰地表明出来。因此,一个供应链的建立,是通过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贸易来往所产生的产品、信息的流动而形成的。但一个供应链含有物流和资金流表明,在整个供应链中,供应商、生产商以及销售商都有可能遇到贸易对象无法提供货物或没有及时支付款项的信用风险。并且,如果要保证整个供应链资金流的顺畅,那么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手头都应当有足够的资金,因此说明三者都将有着融资的需求。而信息流的分布又表明假如供应链中信息流动不顺畅,企业如果在没有获得足够的供需信息以及管理信息的前提下进行贸易,则有可能会遇到很大的风险,以及产生非对称信息问题。

资金流动不顺畅的措施是融资,信息不对称的措施是监管。但是融资会遇到融不到资的问题,监管会遇到监管不善、监管进行复杂或困难的问题。但在供应链生产模式下,解决的方法自然可以从供应链本身出发。一个供应链不仅是包含着各者之间的合作,也可以被看作成一个整体,银行可为整条供应链提供贷款,并间接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供应链融资正是这样一种借贷行为,其通过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贸易关系,由商业银行或物流公司所主导,其他金融机构协调的一种融资模式。银行将整个供应链看做是一个主体,以核心企业的信用将资金注入供应链中,使得供应链上的各个成员获得资金。也就是说,供应链融资是从核心企业切入,为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提供金融支持。供应链融资使得银行把关注对象从贷款企业转移到整个供应链上,将先前无法轻易获得贷款的中小企业纳入自己的授信圈内。相对的,解决了中小企业因为资信低的而无法贷款的问题。在信息监管方面,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参与,也使得供应链上的物流得到监控,银行可以更全面了解物流信息、货物与材料的流动方向,进一步明了贷款企业的贸易和资金使用情况。相比传统融资模式,供应链融资带给银行的风险更低。供应链金融降低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其资本利用率,又使供应链中企业之间的关系得到改善,建立协同关系;对核心企业而言,供应链金融助其稳定自身贸易,又可从供应链的增值中获利,使得整个供应链稳定地发展。

三、区域性供应链金融风险控制――以泉州石雕产业为例

为了降低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普遍采取对供应链金融涉及的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考量,并制定出风险预警机制及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主要的风险因素有:企业准入、商业银行操作平台、动产担保物权、合作监管方和核心企业自身信用风险等。下面从泉州某著名石雕产业与某商业银行合作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实际案例出发,依次分析各主要因素的考量标准或方式。

(一)应收账款融资风险控制

在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中,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方式是将应收账款作为抵押物并借核心企业的信用以获得企业的贷款。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存在应收账款无法回收的情况下,比如说石雕产品的质量问题,导致不能及时销售出去而获得款项,这不仅会影响正常的销售情况,同时也会导致没有足够的资金去偿还银行贷款,因而使得银行蒙受损失。应收账款无法收回同样也可能发生在石雕企业和核心企业之间的纠纷,这类情况同样会延缓应收账款的回收,进而影响偿债能力,降低企业信用,给银行带来风险。因此,为了控制此类风险的发生,银行考察石雕企业运营情况和市场状况,防止由于残次产品的原因导致的货款无法及时到达。并且同样需要调查供应链中,石雕企业和核心企业之间的关系,调查它们是否有过良好的往来记录,以防止由于贸易纠纷而导致应收账款无法及时回收。

另一方面,需要融资的石雕企业可能会对应收账款进行造假。它们可能同其他企业串通,用虚假的应收账款作为抵押物以获取贷款。而这样会使得银行承担极大的损失。为了防止此类风险的发生,银行必须规范应收账款融资环节,加大监管的机制。在融资过程中,应该让要融资的石雕企业出示与供货、生产相关的账目、资料、凭据,以确保贸易与应收账款的真实性。并且,银行应该让融资企业签订相关的承诺书,来降低虚假应收账款的风险。

(二)融通仓融资风险控制

由于在融通仓融资模式下,第三方物流公司需要对作为融资抵押物的石雕产品进行监管、评估以及运输,因此第三方物流公司本身则成为了融通仓融资能否顺利开展的一大决定因素。物流企业的运输渠道、能力及其监管货物的方式与制度和银行是否会因抵押的石雕产品的损失而获得风险的可能性挂钩。一个不良的物流企业由于自身问题,在监管、运输货物时容易产生问题。而诸如石雕这类易损的产品,如果在保管和运输过程时发生磨损、碎裂等问题,会使得产品无法正常投入市场并销售出去。这将会给银行和石雕企业带来损失。所以为了防范此类风险,银行必须谨慎选择与其合作的第三方物流企业。银行必须考察其知名度、规模、信用、人员的职业道德、货物监管和运输能力、货物出入时的精确度以及反馈货物出入信息的速度与准确度。只有选择一家合适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才能控制由货物原因所带来的风险。

而作为贷款抵押物的石雕产品,其自身价值关系着银行所借出的款项安全与否。由于石材价格的波动或者石雕市场的变化,石雕产品本身的价值必然会随之变化。如果抵押的石雕产品价值变化过大,导致其变现价值的变化,有可能会给银行带来损失。所以银行在使用融通仓融资这一方式之前,必须先考虑石雕市场的情况,防止市场的不稳定带来的损失。并且,银行必须和融资的石雕企业签订相关协议,确保在抵押品价值变化时,更变贷款的款额,以控制随之而来的风险。

抵押品的所有权问题同样会带来风险。如果在货物出现所有权不明的情况,并不能及时销售出去并拿到款项,势必会造成损失。这类情况可能是由于融资企业的欺诈行为。所以银行在进行融通仓融资业务之前,必须要求石雕企业出示相关的法律证明,确保不会因为所有权不明而带来风险。

同时,通过要求客户购买保险产品,防范货物在库,在途期间出现的意外风险和境内外交易各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风险。

四、区域性区域性供应链融资风险控制建议

(一)、加强相关区域性供应链融资业务的研究

从查阅到文献来看,国内大部分都是对屮小企业融资困境和产业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研究,对区域性特定行业?展供应链融资业务的文献暂无,希望学者和利益相关者对该领域多加强理论与实证研究,包括设计出有效区域性供应链融资服务方案,构建完善的区域性供应链业务及其风险控制模型,特别是链上相关企业业务流程或经营模式发生转变,其融资模式及其风险控制亦发生改变,及时为商业银行?展区域性供应链融资服务提供理论借鉴,缓解其融资难问题,促进区域性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整合区域性资源,建立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实现区域性供应链融资的电子化

区域性供应链融资是在传统的授信业务基础上发展而来,是金融机构面向整个区域供应链上成员的系统性融资安排,与传统的授信业务有很大差异。由于其融资模式的特殊性,对金融机构来说,其风险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必须针对业务潜在风险,提前预警、积极应对。通过区域性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完善的区域性供应链企业信用管理体系,针对供应链上企业的经营者素质、企业资产与经营状况、信用记录、现金流情况、上下游客户满意度等进行考核,依托于其电子商务平台的交易,对相关企业涉及到资金、货物的流转实时监管,减少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问题。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授信,实行差异化的担保方式、贷款周期和利率等风险控制手段,降低贷款的风险系数。

(三)、拓宽融资渠道,提高信贷市场的竞争性,应用金融工具控制风险

篇9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关系

物流管理是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在起源地到消费地之间有效移动与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其目的是满足客户需求。供应链管理(SCM)是指联结上游与下游企业创造价值而形成的组织网络,是对商品、信息和资金在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的流动管理。

物流管理在供应链管理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物流价值(采购和分销之和)在各种类型的产品和行业中都占到了整个供应链价值的一半以上。物流管理不再是传统的保证生产过程连续性的问题,而是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创造用户价值,降低用户成本;协调制造活动,提高企业敏捷性;提供用户服务,塑造企业形象;提供信息反馈,协调供需矛盾。

二、成品油配送优化的必要性

国内成品油销售企业主要是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大型集团,不仅在批发业务上占有主导优势,而且目前均在积极拓展零售市场,尤其是随着国际公司逐步进入成品油零售市场,加油站网络开发更是如火如荼。随着网络的发展,供应链优化势在必行。

目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成品油已成为主力消耗能源,销售企业建立高效的配送保障体系,不仅是实现效益的追求,更是保障社会稳定、促进地区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要求。

国内成品油配送优化运行的企业以中油BP公司为先导,各省级销售公司正陆续开展,以供应链优化挖掘第三利润源。

三、省级销售企业成品油供应链优化

1.供应链优化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加油站收油超耗。主要原因构成:配送在途人为损耗;油库装车超耗;加油站收油计量误差过大。

1.2车辆周转率偏低,运行效率不高。

1.3配送路径不尽合理,配送费用偏高。

1.4供应及时率不尽理想,影响终端市场效益的实现。

通过在部分省级销售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优化之后,逐步解决了以上问题。

2.成品油配送优化目标

服务目标:配送系统依据历史数据可有效预测客户购、销、存动态信息,做到掌握市场主动,提升对社会客户的主动服务水平。

及时目标:资源、库存、销售、结算及时动态管理,以增强库存的可控性,实现主动配送。

规范化目标:统一配送体系中运行流程的标准。

节约目标:配送流通中的时间节约、成本节约。

优化目标:以提高油库、加油站、车辆的运行效率,实现运距最短、效率最高的整体运输优化。

库存调节目标:库存方式、库存数量、库存结构、库存分布的合理优化运作。

为实现供应链优化管理目标,省级销售公司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实施第三方承运统一管理,二是实施销售终端主动配送,三是实施二次配送优化信息系统。

3.实施统一第三方承运管理

3.1管理基本架构

3.1.1成立管理机构。设立专门机构,明确第三方承运工作主管部门,负责一次运输与二次配送的统筹管理。

3.1.2完善承运方选择制度。主要包括:承运方资质,准入与招标,承运合同的签订。

3.1.3制定车辆管理细则。主要包括:车辆准入标准,车辆配置数量标准,车辆日常管理等。

3.1.4制定承运方人员管理办法。主要包括:车队建制,驾驶员管理,押运员管理等管理细则。

3.1.5制定安全管理细则。主要包括:安全规范与责任,安全设施及维修现场管理,检查制度,应急预案等。

3.1.6制定数质量管理办法。主要包括:计量器具要求,出入库交接要求,运输在途监控要求等。

3.1.7制定运费结算管理细则。主要包括:运距及运量确定,运费结算,结算审批等细则。

3.1.8制定基础管理细则。主要包括:报表制度,协调制度,重大事件通报制度,管理手册与员工手册等。

3.1.9制定检查与考核细则。主要包括:检查考核周期,检查考核内容及标准,结果处理。

3.2统一第三方承运管理的效益体现

3.2.1减少企业资本投入。通过物流外包,销售企业降低运输设备、仓库和其它物流过程中所必需的投资,把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投入核心业务,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3.2.2有效的风险转移。通过外向资源配置,将本来由自身承担的运输风险转移给第三方承担,提高了抵抗风险的能力。

3.2.3使用外界资源解决自身问题。借助第三方所具有的技术、规模、经验、专业等优势资源,有效规避了车辆更新、运力调剂及交通政策受限等问题。

4.实施销售终端主动配送

4.1流程设计

主动配送与传统配送的根本区别在于配送中心功能的变化,变以往接受加油站需求计划为平衡配送需求,即根据油站销售节奏及罐存数量,结合油库资源总量及结构分布,以资源优化配置和适时保供为重点,形成主动配送计划。流程如下:

4.2主动配送计划编制

4.2.1信息获取:通过零管系统提取加油站缸存数量、收油量、销量等基础数据;通过业务信息系统提取油库进销存数据;与客服中心沟通社会客户配送需求;与承运方沟通配送运力情况。

4.2.2计划编制:根据获取的各类数据,利用系统优化软件自动生成加油站资源配置计划;结合运力情况,进行车辆运行编排,并根据轻重缓急,安排加油站供油批次,最终生成可执行的主动配送计划。

4.2.3信息沟通:各加油站通过系统终端定时查询本站配送信息,作好接卸准备。同时,各加油站就本站发生的突发和异常情况,向配送调度中心进行反馈,对相关计划进行调整和变更。

4.3实施效果

首先是优化了资源的统筹配置,在资源紧张阶段,有利于调控油库、加油站的库存量及结构,保障重点站和重点客户的供应;在市场低迷阶段,可实施加油站高库存运行策略,挖掘油品储存空容。同时,通过对资源分布、运力匹配、油站销售进行统筹,配送路径得以进一步优化,提高了车辆周转率,降低了费用。此外,通过减少了需求提报环节,提高了计划编制效率。

5.实施配送优化信息系统

5.1配送信息系统设计

5.1.1建立省级配送调度中心,负责辖区内所有加油站、特许站、小额配送用户及批发配送用户的统一调度和配送组织。

5.1.2成品油二次配送业务描述

5.1.2.1信息流:对于自营加油站,配送调度中心通过零售管理系统提取各加油站罐存及销售数据,主动编制配送计划;需要配送外销用户(特许站、小额用户、批发用户)的需求信息由客服中心直接提报至配送调度中心;承运方将车辆状况信息提报配送调度中心;配送调度中心通过业务信息系统收集油库库存、品种结构及出入库信息。由配送调度中心依照油库和油站进销存信息、车辆信息和外销用户需求,对配送任务进行统筹优化,形成指令性配送计划。

5.1.2.2指令流:配送调度中心将配送计划通过业务信息系统下达至各油库,系统自动生成配送提油单,各油库通过系统打印提货凭证,与承运方派车单核对无误后,交付承运方准备提油,并做好付油准备。

5.1.2.3物流:承运方持派车单至配送油库提油,配送油库通过业务信息系统对提油凭证进行审核无误后,打印配送提油单,按照品号、数量付油并按规定对车辆施封。随着配送一卡通技术的成熟和推广应用,下一步将以卡为载体,在各操作环节实现第三方承运的自助式配送。

5.1.3配送调度中心配送业务描述

5.1.3.1营销单元编制全月零售、小额配送、批发资源计划,传递配送调度中心。

5.1.3.2配送调度中心结合销售需求、油库资源分布及预计出入库情况,向一次调运反馈资源补库计划。

5.1.3.3配送调度中心根据全月销售计划预编制配送计划。

5.1.3.4配送计划单元与一次调运单元协调资源购进,通过适时沟通、信息共享,保证资源均衡供应。

5.1.3.5配送计划单元依据油库和加油站进销存情况及外销客户需求进行优化,编制次日配送计划,下达至油库和承运方。

5.1.3.6配送计划单元向结算及运费统计单元提报二次配送运费的相关结算数据及明细,承运方提供收油回执,由结算单元制作付费通知单,财务月终付费。

5.2配送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

5.2.1通过软件系统应用,达到业务全面、全程、统一管理和实时监控。

结合实际情况,系统开发要实现对资源集中统一管理,实现对油库进、付、存的全过程管理;通过对自营加油站的库存管理,实现资源调度优化及供需平衡的全面管理,进而加强对油品实时状况的控制和管理;通过对车辆资源的统一管理,达到合理考察第三方配送运营效率、自动进行运费结算汇总和统计分析的目的,实现调度方案优化和加油站库存优化。

5.2.2系统整合和数据共享

系统应综合考虑与其他应用系统的整合和资源共享。系统实现二次物流的电子单据流转、各类数据汇总,生成各类明细报表,并与各相关业务单元共享。系统要与以ERP系统为核心的其他业务系统进行有效集成(包括零售管理系统、液位仪系统、GPS系统等),系统提供数据导入、导出的安全接口。

5.3配送信息系统的实施步骤

5.3.1基础调研及业务流程再造。这一阶段是在原有企业物流管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企业现状,分析企业内部影响物流信息化管理的阻力和有利之处,同时分析外部市场环境,对市场的特征和不确定性做出分析和评价,最后相应地完善业务流程调研。

5.3.2在业务调研的基础上完成对各岗位职能的设定,完成配送中心的建设。职能集成阶段集中于处理企业内部的物流,企业围绕核心职能对物流实施集成化管理,对组织实行业务流程重构,实现职能部门的优化集成,通常可以建立交叉职能小组,参与计划和执行项目,以提高职能部门之间契合度。

职能集成强调满足用户的需求。其特征是:配送和运输等职能集成到物流管理中来,强调降低成本而不注重操作水平的提高;积极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满足用户需求;职能部门结构严谨,均有库存做缓冲;主要以订单完成情况及其准确性作为评价指标。岗位职能集成后,要明确系统运行过程中各个部门的职责,尽量以扁平化、垂直化的管理模式完成业务系统的整合,使整个业务运行环节职责明确清晰。

5.3.3搭建物流信息平台。在现有的硬件设备基础上,构建如GPS、视频监控、液位仪等硬件设备。软件供应商的选择要注重业务理念和集成水平。

5.4二次配送信息化的效果体现

5.4.1提高了销售企业成品油配送决策效率,增强了应变能力。通过信息管理系统的适时跟踪和及时预警,配送调度中心可以作出最快的措施响应。

篇10

关键词:企业;铁路自备车;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530; TU29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6-0011-02

一、加强企业铁路自备车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企业铁路自备车是指企业自行购置的、产权归企业所有、按规定办理过轨运输许可证等手续的货车车辆。最初是由于一些国营大型企业在外运产品量较大,而铁路部门的车辆配属不足、运能运力紧张时,为保证生产产品的稳定运输,而自行购买并由铁路部门调运的生产型车辆。因此,这些车辆也成为了企业的自有设备,其运输安全是企业安全生产和提高生产效率的前提和保障,是企业和谐稳定发展的基础。

目前,根据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大乙烯铁路运输设计,每年外运液体产品量约为87万吨,外运固体产品总量约104万吨,预计全年铁路运量约191万吨。这些运输产品的自备车由中国石油东北化工销售中心投入155辆,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投入107辆。铁路运输工作量巨大,任务繁重。

由于我国石油资源分布的现状及炼化产业结构的布局情况,企业自备车运输的这些危险物品大部分是从北向南,距离长、温差大、不可测因素多,加之运输中需要调车、编组、隔离等作业,对自备车装运的危险物品都会产生影响。尤其是自备罐车在运输途中滞留时间过长,如遭遇风吹、日晒、雨淋等自然状况都可能对危险物品的状态产生影响,比如液体膨出造成火灾、中毒及环境污染或内部的压力增大导致发生爆炸等事故,对国家、社会的和谐稳定、人民的生命财产,都会带来重大影响。因此,加强企业铁路自备车安全管理已成为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二、企业铁路自备车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与铁路部门利益不一致导致的安全隐患

由于国家铁路部门的管理规定,对危险货物铁路部门不投入运输车辆,因此,抚顺石化公司化工液体产品的铁路运输全部由企业自备车负担。由于自备车是由企业自行投资购买后交由铁路部门调运,并优先保证企业产品运输的经营自利行为,就必然产生两者利益不一致的矛盾,必然导致工作人员在物品装载、运输过程的某些环节中的不作为,导致一定的安全隐患。

(二)运输货物本身的高危性导致的安全隐患

由于自备车内部货物均属高危品,在发运后由于内、外部环境影响均可导致危险的发生,而企业内部调运部门却无法异地掌握运行状态及停留时间等信息,无法及时处置紧急情况,因此,对车辆发生事故、意外等做到安全预警就无法实现。

(三)企业内部管理部门间的不协调,操作流程不规范

由于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的铁路运输受地方及国家铁路部门运输双线控制,同时,与中国石油东北化工销售公司的信息管理平台无法信息共享,因此,各部门工作无法协调一致;加之企业内部调运部门的管理人员对风险的防范意识不强、操作流程不健全,甚至有时存在先装车、后请车现象,使得运输安全无法保证。

三、提高企业铁路自备车安全管理水平的策略

(一)加强内外部组织的沟通与协调

由于企业铁路运输的复杂性及特殊性,公司应协调各方利益,杜绝危险物品运输在各个环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为此,公司应全面提升公司信息化管理水平,对各部门、各组织的管理环节实施信息共享,最大限度地减少扯皮与不作为现象,使每一个环节发生的问题能够被高效准确地定位与处置,以减少隐患的发生。

(二)利用现代化手段,全面提升企业铁路自备车管理水平

在条件成熟时,可以结合物联网建立企业铁路自备车车载远程监控系统。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将信息、控制与监测技术进行集成研究,实时动态监控罐装车内危险物品的压力、密度、温度等安全状态以及罐装车滞留时间等信息,为企业铁路自备车运输、机车捣调作业等日常安全管理等提供预警手段,为及时展开有关各方施救提供强有力的帮助,降低直至避免事故的发生及损失。

(三)提高安全管理的风险意识及应急处置效率

由于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自备车运输货品的特殊性,关乎员工自身、企业经营、周边环境乃至全社会的安全,因此,对企业相关员工进行全方位管理尤为必要。

第一,加强安全法律、法规的学习与贯彻,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与安全素质,从根本上降低事故发生率。在全员学习《安全生产法》的基础上,还要特别对自备车现场操作及管理人员进行《企业自备货车经国家铁路过轨运输许可办法》、《铁路安全管理条例》、《铁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则》等法律法规培训,并将安全思想贯彻始终,切实提高员工风险意识,在员工中形成严格规范、杜绝一切不安全行为的风气。

第二,切实加强自备车装车、调运及管理员工岗前岗后及安全管理专项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根据职业标准及岗位要求确定培训的相关内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依照“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特别要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突出特殊情况下的应急反应能力的培训。所有相关员工必须掌握安全装车及不规范操作的危害和危害程度的常识,切实提高装车、捣调及管理员工的业务技术能力及职业道德水平。建立员工培训考核档案,严禁不合格者上岗,并与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公司HSE管理有机结合。

第三,编制事故应急预案并增加模拟演练的次担检验各部门、各岗位协同作战、应急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应急预案可以在事故没能发生前及时有序地控制危险源,起到避免事故发生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对已经发生的事故展开救援工作,以最大限度减少生命财产的损失,及时消减事故发生现场及周边环境的负面影响。

(四)强化企业自备车调运部门的安全基础管理

第一,对装车、调运及管理等各岗位员工进行职业适应性、身体适应性检查,严把入门关,避免不合格者上岗,从源头上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因素。

第二,强化统一调度指挥,制定统一标准及流程,理顺自备车运输层次和流程管理。对铁路运输部门及企业内部运输业务流程的交叉环节进行实地调研,重构交叉业务流程,使内外交叉业务能够相互衔接与配合,在自备车到、送、装、卸、取、编、排等各环节上都有相应的时间标准作保障,保证自备车在供应链体系上的快速、安全与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