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管理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管理制度

篇1

一、电灯与电器设备

(一)上班时,使用电水壶集中烧水,减少用电量,使用厕所后做到随手关灯;下班后,关闭办公室内所有的灯、电脑等电器;

(二)及时关闭会议室的电灯和空调;

(三)天气晴朗的时候,使用自然采光,减少用电量;

(四)采购电器用品时,在考虑价格因素的同时,尽量挑选省电、省能源的产品。

二、通风设备及空调

(一)用完会议室后要及时关闭会议室的空调、换气扇;

(二)办公室使用空调时,夏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得低于26℃,冬季空调温度设置不得高于20℃;

(三)在天气好的时候不开空调和电扇,引入自然风;

(四)办公室使用的电扇或取暖设备下班后及时关闭。

三、节约用水

(一)随手关上水龙头,遇到没有关紧的水龙头马上关紧;

(二)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应尽量使用无磷洗涤剂、可降解清洁用品等。

四、有效减少废弃物

(一)提倡无纸化办公或者以传阅文件的形式,减少复印纸张;

(二)复印文件时,尽量采用正反面打印方式,节约用纸;

(三)提倡减少纸巾的使用量,多用抹布、毛巾。

五、办公用品回收再利用

(一)提倡打印、复印时,将单面用过的纸张回收再利用;

(二)设立“办公用纸回收箱”,可将废弃办公用纸、报刊报纸等集中收集;

(三)提倡使用再生纸,可替换内芯的笔、碳粉盒和充电电池及其他可循环使用物品。

六、改善办公室工作环境

(一)将复印机放置在不影响员工办公的空气流通处,防止噪音和空气污染;

(二)种植绿色植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

篇2

关键词:绿色采购;经验;完善;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G352.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现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

(一)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原因。1.全球环境问题的凸显。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不再单纯的是某一地区或某一国所面临的问题,而早已上升为全球化的问题。中国作为WTO的重要成员以及联合国的主要国家,有责任重视环境问题。而政府采购在解决环境问题上有明显的引导作用。2.政府采购政策性目标的客观要求。政府采购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政府采购目标,它包括财政性的、政治性的、市场性的和政策性的目标。其中政策性目标主要包括促进就业、保护民族产业、保护环境等。

(二)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条件。1.理论支持――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制约现今我国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瓶颈就是环境资源问题,若是依然沿用我国传统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会使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未来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国家就相继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等来指导经济发展的方向。2.国际发展趋势。进入21世纪,各国相继建立了政府绿色采购制度。1991年美国联邦层次正式开始政府绿色采购;日本1995年制定计划,并在1996年设立绿色采购网络促进政府绿色采购的有效进行;丹麦于1992年颁布的《环境保护法》里有政府绿色采购的法律依据,且各市、郡政府于2001年底之前全面实施绿色政府采购政策;等等。3.法律保障。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的环境保护目标。自我国《政府采购法》实施以来,相关的制度和实施细则正在不断完善中。我国政府可以抓住这次机会建立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早日为政府绿色采购制度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持和保障,可以直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4.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制度的实施。我国在1993年为配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的全球“生态标志”运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开始实施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制度。现今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制度主要包括保护人体健康类、改善区域环境类、改善居室环境质量类等六大类,政府采购的产品基本都包括在内。它不仅促进了绿色技术的发展,还建立了绿色消费市场,扩大了采购绿色产品的市场规模。5.全民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随着全球环境恶化状况日益加剧,以及各国政府、民间团体和国际组织的重视和大力宣传,全民环保意识有了显著增强。

(三)具体推行过程。我国在2003年颁布的《政府采购法》中规定了政府采购要有利于环境保护。2006年环保总局和财政部联合《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及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使政府绿色采购有了具体的实施办法。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在2007年1月1日起实行。全面实施则推迟至2008年1月1日。

二、瓶颈和存在的问题

(一)采购人员水平低。由于采购人员本身的专业水平低,阻碍了采购任务高效率、高质量的完成,外加采购人员对环保知识不甚了解,以及长期的采购习惯,使得政府绿色采购的推行存在观念上的阻碍。

(二)缺少法律支持。加拿大的《环境责任采购法案》中对政府使用环境标志产品做出了要求;日本有《绿色采购法》;韩国有《鼓励采购环境友好产品法》由此可见,国际上通常采用鼓励政策或推行立法强制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对实施政府绿色采购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由于我国政府采购的法律条文中有关绿色采购的规定并不完善,而我国的《实施意见》及《采购清单》刚刚出台,故需要在今后的实施过程中有待进一步完善。

(三)政府绿色采购对象有限。首先,由于我国的环保产品行业为新兴行业,绿色环保产品极少。其次,由于绿色产品的成本一般偏高,导致其价格也要比普通产品高一些,若没有优惠措施,则其很容易处于劣势。最后,采购人员由于不能有效的获取环保产品的信息,间接的抬高了采购成本。

三、他国经验借鉴

(一)政府重视。历史经验表明,政府在领导全民的集体行动上有着先天的优越性。所以政府可以在绿色产品消费上充分发挥示范效应,对绿色产品的生产与消费给予重视,制定引导性优惠政策。与此同时,提供配套设施和必要的资金。如美国的电子产品环境评估工具(EPEAT)等。

(二)强有力的法律做后盾。凡是存在绿色采购制度的国家或地区,都有着完善的法律基础。例如,德国则制定了《循环经济法》;日本制定了《绿色采购法》。

(三)有专门的组织。专门负责政府绿色采购的组织的设立,对于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是必要的。例如,奥地利也专门设立了生态友好采购信息中心。

四、建议和意见

(一)增强全民的环保意识,为政府绿色采购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政府支持绿色产品的研发与生产,为政府绿色采购奠定良好的“绿色”基础。

(三)建立政府绿色采购的绩效评价机制及监督机制,做好政府绿色采购的跟踪和反馈。

(四)完善绿色产品清单,扩大清单范围。

参考文献:

[1]万秋山.全球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发展现状和我国的对策[J].环境科学动态,2005.3

[2]马海涛、姜爱华.我国政府采购制度研究[A]

[3]姜爱华.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马海涛.美国政府采购驱动绿色计算机市场――EPEAT及其启示[J]/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关键词]绿色建筑;战略;物业管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X-3 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8-0195-01

1 “绿色建筑”战略对物业管理单位的具体要求

为使绿色建筑行动落地,国家已经完成《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修订工作,新的绿色建筑标准,即“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自201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根据新的评价标准,涉及到物业管理的主要章节“1 0 运营管理”,具体要求有:

1.1 控制项

1.1.1 应制定并实施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管理制度。

1.1.2 应制定垃圾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垃圾物流,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收集,垃圾容器设置规范。

1.1.3 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废气、污水等污染物应达标排放。

1.1.4 节能、节水设施应工作正常,且符合设计要求。

1.1.5 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等设备的自动监控系统应工作正常,且运行记录完整。

1.2 评分项

管理制度

1.2.1 物业管理机构获得有关管理体系认证,评价总分值为10分。

1.2.2 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的操作规程、应急预案完善,且有效实施,评价总分值为8分

1.2.3 采用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评价总分值为6分。

1.2.4 栽种和移植的树木一次成活率大于90%,植物生长状态良好,评价总分值为6分。

1.2.5 垃圾收集站(点)及垃圾间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评价总分值为6 分。

1.2.6 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评价总分值为10分。

2 物业管理企业的应对方案和管理要求

物业管理项目部成立后应组织学习GB/T50378-2014《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并针对《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对“10 运营管理”章节做好以下工作:

2.1.1 物业管理机构应提交节能、节水、节材与绿化管理制度,并说明实施效果。节能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节能方案、节能管理模式和机制、分户分项计量收费等。节水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节水方案、分户分类计量收费、节水管理机制等。耗材管理制度主要包括维护和物业耗材管理。绿化管理制度主要包括苗木养护、用水计量和化学药品的使用制度等。

2.1.2 建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生活垃圾有家具、电器等大件垃圾,有纸张、塑料、玻璃、金属、布料等可回收利用垃圾;有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果皮等厨余垃圾;有含有重金属的电池、废弃灯管、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还有装修或维护过程中产生的渣土、砖石和混凝土碎块、金属、竹木材等废料。

2.1.3 除了本标准第10.1.2条已作出要求的固体污染物之外,建筑运行过程中还会产生各类废气和污水,可能造成多种有机和无机的化学污染,放射性等物理污染以及病原体等生物污染。此外,还应关注噪声、电磁辐射等物理污染(光污染已在第4.2.4条体现)。

2.1.4 绿色建筑设置的节能、节水设施,如热能回收设备、地源/水源热泵、太阳能光伏发电设备、太阳能热水设备、遮阳设备、雨水收集处理设备等,均应工作正常,才能使预期的目标得以实现。本标准中第5.2.13、5.2.14、5.2.15、5.2.16、6.2.12条等对相关设施虽有技术要求,但偏重于技术合理性,有必要考察其实际运行情况。

保存记录:节能、节水设施的竣工文件、运行记录,并现场核查设备系统的工作情况。

2.1.5 供暖、通风、空调、照明系统是建筑物的主要用能设备。本条主要考察其实际工作正常,及其运行数据。

2.2 评分项管理制度

2.2.1 物业管理机构通过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提高环境管理水平的需要,可达到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减少环保支出,降低成本的目的,减少由于污染事故或违反法律、法规所造成的环境风险。物业管理具有完善的管理措施,定期进行物业管理人员的培训。

2.2.2 节能、节水、节材、绿化的操作管理制度是指导操作管理人员工作的指南,应挂在各个操作现场的墙上,促使操作人员严格遵守,以有效保证工作的质量。

2.2.3 管理是运行节约能源、资源的重要手段,必须在管理业绩上与节能、节约资源情况挂钩。

2.2.4 在建筑物长期的运行过程中,用户和物业管理人员的意识与行为,直接影响绿色建筑的目标实现,因此需要坚持倡导绿色理念与绿色生活方式的教育宣传制度,培训各类人员正确使用绿色设施,形成良好的绿色行为与风气。

2.2.5 建筑物与居住区的公共设施设备系统运行正常,是绿色建筑实现各项目标的基础。机电设备系统的调试不仅限于新建建筑的试运行和竣工验收,而应是一项持续性、长期性的工作。

2.2.6 本条适用于采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各类民用建筑的运行评价。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央空调与通风系统已成为许多建筑中的一项重要设施。对于使用空调可能会造成疾病转播(如军团菌、非典等)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从而深刻意识到了清洗空调系统,不仅可节省系统运行能耗、延长系统的使用寿命,还可保证室内空气品质,降低疾病产生和传播的可能性。

2.2.7 使用非传统水源的场合,其水质的安全性十分重要。为保证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实现节水目标,必须定期对使用的非传统水源的水质进行检测,并对其水质和用水量进行准确记录。所使用的非传统水源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的要求。非传统水源的水质检测间隔不应大于1个月,同时,应提供非传统水源的供水量记录。

2.2.8居住建筑智能化系统应满足《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的基本配置要求,主要评价内容为居住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住宅信息通信系统、居住区建筑设备监控管理系统、居住区监控中心等。

2.2.9 信息化管理是实现绿色建筑物业管理定量化、精细化的重要手段,对保障建筑的安全、舒适、高效及节能环保的运行效果,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和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2.2.10 无公害病虫害防治是降低城市及社区环境污染、维护城市及社区生态平衡的一项重

2.2.11 对绿化区做好日常养护,保证新栽种和移植的树木有较高的一次成活率。发现危树、枯死树木应及时处理。

2.2.12 重视垃圾收集站点与垃圾间的景观美化及环境卫生问题,用以提升生活环境的品质。垃圾站(间)设冲洗和排水设施,并定期进行冲洗、消杀;存放垃圾能及时清运、并做到垃圾不散落、不污染环境、不散发臭味。本条所指的垃圾站(间),还应包括生物降解垃圾处理房等类似功能间。

2.2.13 垃圾分类收集就是在源头将垃圾分类投放,并通过分类的清运和回收使之分类处理或重新变成资源,减少垃圾的处理量,减少运输和处理过程中的成本。除要求垃圾分类收集率外,还分别对可回收垃圾、可生物降解垃圾(有机厨余垃圾)提出了明确要求。需要说明的是,对有害垃圾必须单独收集、单独运输、单独处理,这是《环境卫生设施设置标准》CJJ 27-2012的强制性要求。

篇4

关键词:绿色理念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

一、绿色理念下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原则

在绿色理念下,高校想要更好的开展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遵守以下五个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绿色理念当中,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与环境共同构建出一个整体。在一个产品的生命周期内,不论是生产还是使用等环节,都要关注整体性,对于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来说,也是如此,不论是危化品的采购,还是危化品的保管、使用与处置,都应从整体着手,构建出完善的管理制度,选择科学的管理方式,以确保各环节能够有效衔接到一起,清除连接障碍,提高管理效果。

(二)动态性原则

高校发展的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采购的危险品数量、种类等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其对安全管理的要求略有不同,如果高校采用相同的方式对实验室危化品进行管理,不仅会影响管理效果,而且还会造成资源上的浪费。所以,高校对实验室危化品进行安全管理时,应以新时代信息技术为媒介,建立危化品的安全管理系统,可以动态地掌握其最新信息,并针对危化品的具体情况,不断对安全管理策略进行调整,以使其在实际当中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因此,高校开展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时,应遵守动态性原则。

(三)安全性原则

作为高校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对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各项试验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了解程度,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能力。而在实验室内,危化品的数量较多,种类繁多,且物品特性存在一定差异,导致实验室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高校应在采购、使用等多个方面,严格的对危化品进行管理,以及时发现危化品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有效清除隐患的解决方案。因此,高校开展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时,应遵守安全性原则。

(四)全过程性原则

在以往的过程中,高校实验室大多采用碎片化的管理模式,即根据危化品的管理内容,将其划分均为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分别由不同的人员进行管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效率较低,而且各环节之间缺乏紧密的关联性,导致整个危化品管理工作的质量偏低,经常会在实验室出现一些安全事故,并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因此,高校开展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时,应积极转变管理理念,逐渐采用全过程性原则,即动态的都对整个危化品的采购、使用、储存、处置等环节进行管理,以保障每一个环节的管理质量均达到要求,只有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效管理,才会提升整个危化品的管理质量。

(五)有序性原则

对于危化品的管理来说,可分为几个自然环节,而在每个自然环节内,又涵盖了很多具体的细节,这些细节相互交织在一起,赋予了危化品管理一定的顺序,只有严格按照这一顺序对危化品进行管理,才会确保管理工作有序进行。高校实验室危化品,主要针对其采购、存储、使用、处置等的先后顺序进行管理,以免前一个程序出现问题对后一个程序造成影响。同时在每一个程序当中,也要确保管理有序性。以使用同一危化品为例来说,不同批次,首先使用贮存期短的危化品,后使用贮存期长的危化品;同一批次,先使用拆零品,后使用未启用品等,这样对危化品进行使用,不仅会减少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而且还能提高实验室的安全性。

二、绿色理念下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策略

(一)提升绿色安全管理理念

在绿色理念下,高校想要更好的开展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工作,必须要提升绿色安全管理理念,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将绿色理念融入到整个化学教学活动当中,通过对化学理论知识的讲解,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另一方面,提升学生对绿色化学的了解程度,掌握绿色化学的本质,了解其具有哪些用处。特别是开展与化学科学技术对科学与社会做出共享相关的课程时,更应提到绿色化学,即现代人类发展过程中,化学物品对环境的破坏,确保学生通过学习,养成一定的绿色思想,并将这一思想贯穿于之后的学习、生活以及工作上,从而提升学生绿色、安全的理念。此外,在实验教学活动当中,还要让学生了解化学物质对环境具有哪些危害,可以利用什么方式减少这些危害等。

(二)构建绿色安全管理制度

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时,应与其他管理相同,需要具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为其提供保障。因此,在绿色理念下,想要提升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效果,必须要构建出绿色安全管理制度,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校应加强对现有安全管理制度的研究力度,从中挖掘出良好的内容与存在缺陷的内容,良好的内容可以继续进行应用,而对于存在缺陷的内容来说,则应结合绿色理念的内涵,逐渐对其进行优化,以使安全管理制度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其次,高校应积极主动参与危化品绿色安全管理相关的学术会议,通过这些学术会议的参与,一方面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拉近与国内外知名高校之间的距离,从而了解并借鉴对方实验室绿色安全管理制度的良好内容,并以此为基础,结合自身特色发展需求,作出适当的调整,从而构建出适用于自身的绿色安全管理制度。

(三)打造绿色安全管理团队

在绿色理念下,想要提升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的安全管理效率,应打造出绿色安全管理团队,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校在聘请实验室危化品管理人员时,不仅要考察应聘人员是否掌握丰富的管理知识,而且还要考察其是否具有较高的安全意识,是否养成了绿色理念,只有全部都达到要求,才可以将其聘用。其次,对于现有的实验室危化品管理人员来说,应加强培养力度,通过培养的方式,提升危化品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与绿色理念,使其在日常工作当中,能够严格按照安全、绿色环保的要求完成自身本职工作。

(四)采用绿色安全实验技术

想要打造一个绿色、安全的实验室,高校应逐渐对实验教学进行调整,对于那些危害性较高,或者是成功率不高的实验来说,可以利用虚拟实验进行替换,即通过计算机以及其他设备完成实验;这样不仅会提高实验效率,而且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危害;可以选择相应的电炉,替换传统实验当中的酒精灯;利用绿色溶剂,代替传统实验中的具危险性有机溶剂;通过微波法代替传统实验中的某些催化剂等。同时,可以设计微量实验方案。实验必须用到的危化品,只要能见到效果,应尽可能从源头减量,建议使用极少量或微量,而且做到合理回收处置实验废弃物;对于那些危化品用量大、毒性强、危害大的实验来说,应将其彻底淘汰,而进行更多绿色、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的实验。

三、总结

随着绿色理念的出现,为高校实验室危化品的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满足这一要求,不仅能够加大高校实验室管理力度,而且还会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因此,高校对实验室危化品进行安全管理时,应提升绿色安全管理理念,构建绿色安全管理制度,打造绿色安全管理团队,采用绿色安全实验技术,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质量与效率。

参考文献:

[1]张彦茹.高校实验室危化品安全管理的疏与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7(14)

[2]张宗明,丁勤林,夏姣姣,等.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全过程监管研究[J].绿色科技,2018(1)

[3]陈亮,王博,王林燕,等.高校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8)

篇5

关键词:绿色施工; 管理; 工程 ;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绿色施工管理是建设工程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设计要求,通过建立管理体系和管理制度,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政策,最大限度节约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施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健康安全水平,保护施工工作人员的安全与健康。绿色施工是目前各建筑管理部门都非常重视的一个重要环节,绿色施工管理成为建筑施工单位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管理内容。本文以国家核电科研创新基地工程为例,论述了绿色施工管理在该工程中的应用。

2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七家镇未来科技城南区,由技术研发主楼(8#)和2号研发楼(10#)组成,总建筑面积52965m2 ,其中地上39965m2 ,包括技术研发主楼(8#)29118m2;2号研发楼(10#)10847m2,地下13000m2。本工程为全现浇框架剪力墙结构,梁板式筏型基础,抗震等级框架为二级、剪力墙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本工程文明安全施工目标为“北京市文明安全施工样板工地”,争创“绿色建筑”。

3主要施工管理措施

该工程仍然坚持绿色施工一要节约土地,二要节能,三要节水,四要节材与资源利用原则。并做到五个百分百:施工现场主要道路硬化100%、场地覆盖或绿化100%;建筑拆除工程降尘100%;沙土覆盖100%;进出车辆冲洗车轮100%;噪声和光污染控制100%。在职业健康安全方面的主要措施有作业条件及环境安全;职业健康;卫生防疫三方面内容。

3.1资源节约

在资源节约方面,主要包括能源消耗以及材料和资源的消耗。其中能源消耗包括以下三方面:

(1)节能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提高节能意识。建立能源消耗台帐,制定节能措施。施工过程中要制订节能措施,采用高效节能的设备和产品,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大气环境的污染。设置专门的监督管理小组,指派专人负责监督检查节水、节电措施的实施,杜绝无谓的浪费。对施工设备要制定定期维护保养措施以保证运转正常。临施用电设备要使用3C标记的合格产品。

(2)节能效果:制订节能计划,采取控制手段(主要为用电)。施工现场用电计算应按实际用电负荷加系数的方法或按工程预算用负荷适当进行调整。办公和生活照明灯要采用先进的节能灯具,做到人离灯闭。电脑、打印设备等工作人员离开要随手关机,以降低电消耗。对电消耗量较大的工艺制定专项节能措施。

(3)能源优化:使用的清洁能源或可再生能源要符合国家及地方有关规定, 施工现场应优先利用可再生能源做临时设施。

3.2环境影响

3.2.1环境影响包括场地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废气排放、水污染、光污染等内容。工程开工前,对施工场地所在地区的土壤环境现状进行了调查,针对土壤情况采取了科学的保护或恢复措施,以防止施工过程中造成土壤侵蚀、退化和减少施工活动对土壤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施工中开挖的弃土,有场地堆放的提前进行了挖填平衡计算并利用原土回填,使土方量挖填平衡。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和围墙边有条件的地方进行了绿化或摆放盆花,以美化环境和防止土体流失。

3.2.2大气环境保护

为了减少现场堆放的回填土过干产生粉尘,除应采取覆盖措施外,还应派专人定时洒水,土的含水率控制在15%-25%即可。清理模板内已绑扎好的钢筋中残留的灰尘和垃圾时,要尽量使用吸尘器,不得使用吹风机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在采用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或采取水淋等防护措施。作业人员必须按规定配备防护用品。施工现场建立洒水清扫制度,配备洒水设备,有专人负责。施工现场周围的围挡及大门等的设置应符合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企业标准要求,大门采用公司统一的制式大门,围挡要保持清洁、严密。

3.2.3废气排放

做好施工车辆、机械及设备的尾气排放,严格遵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车辆排气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建筑材料采购要严格按照《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的相关规定执行。严禁使用对人体产生危害、对环境产生污染的产品。民用建筑工程室内装修中所使用的木板及其他木质材料,严禁采用沥青类防腐、防潮处理剂。施工过程中所使用的阻燃剂、混凝土外加剂氨的释放量不应大于0.10%,测定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的规定。对引进的“四新”技术产品应事前进行调查、评估,如使用的产品对环境及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应实行否决。

3.2.4噪声影响

施工现场因地理位置比较空旷,离居民居住区较远,施工噪声不易产生扰民问题,但仍然要对人为的施工噪声采取管理制度和降噪措施,以减少对留宿工地加班的施工人员的健康损害,施工噪音一旦超标,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控制。

3.2.5水污染

为控制谁污染。对生活污水排放制定了相应的处理措施:如施工现场食堂、餐厅设了隔油池,生活污水经隔油池沉淀后排入污水管网。 并送到指定的地方进行消纳。生活垃圾运出现场前必须覆盖严实,不得出现遗洒。清运单位必须持有相关部门批准的废弃物消纳资质证明和经营许可证;工地采用环保移动厕所、 要定期委托环卫部门及时清理。

3.2.7施工周边区域的安全保护

工程开工前及施工期间,项目部会同建设、监理单位对施工现场的周边交通、行人、集贸市场和学校等人流密集区域,毗邻的高压线及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状况,周边水体、地下管线等进行了安全评估,制定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3.3施工场地文明,人员安全与健康

3.3.1场地文明

施工现场的环境,必须保证员工心理健康。工地大门、围墙、密目式安全网一应俱全,建筑物外立面做到了悬挂物规范、清洁、美观。施工现场“六版”即企业方针宣传牌、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牌、施工消防保卫管理制度牌、文明施工管理制度牌、施工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牌、施工环卫卫生管理制度牌;“二图”即施工现场平面图、施工现场应急预案流程图设置齐全,各标识、牌的字体应符合中国新兴建设开发总公司企业标准要求,并保持整洁完好。施工现场做到工完场清和一日一清;办公区、生活区主持整洁卫生。

3.3.2人员安全与人员健康

施工现场建立安全管理制度:①安全生产责任制;②安全技术管理制度; ③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④安全生产检查考评制度;⑤安全值班制度;⑥安全教育制度;⑦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⑧文明施工、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并制订相应防护措施。施工现场的人员健康管理应按照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生活区设置和管理标准执行。

4 实施效果

绿色施工管理在该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绿色施工管理取得了好的经验。本工程在2012年度评为“北京市文明安全施工样板工地”,北京市结构长城杯工程。

参考文献

[1] 《绿色施工管理规程》DB11/513-2008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5)03-0058-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同志指出,建设美丽中国,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制度创新,努力从根本上扭转环境质量恶化趋势。这些论述为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化建设,已经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完善和健全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有利于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一、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定位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

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持续性和全局性。将比较成熟的方针、政策制度化、法治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标志。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能不能在2020年实现,就要看能否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形成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因此,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推进和发展都必须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最终形成定型、成熟、有效的制度体系,实现各项工作的科学、持续运转,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生态文明制度是人类社会在长期与大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理念、政策、做法。生态文明制度的层次和水平标志着人类治理艺术和技巧的成熟程度,它关系到全人类、全社会、各民族和各国家整体利益的实现状况和政权运作的是否科学和稳定。就一国而言,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进程有赖于社会现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整体水平的提高。

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既要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一样,提高制度化水平,发挥生态文明制度为美丽中国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和有力支撑的作用,而且还要发挥生态文明制度对其他领域制度的辐射作用和引领作用。

确立了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定位,有助于明确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和内容。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是构建有利于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的制度体系,为环保政策、资源政策的落实提供坚实保障,形成全社会共建生态文明的完善性、稳固性、持续性的行为模式。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度的落实和执行、有关行为的激励与惩罚,以及预期的形成和定性。通过这四个环节,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真正落到实处。这些目标和内容本身就说明生态文明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必须按照系统性要求进行,依据生态系统内在的高度多样性和复杂性规律,建立完整的制度体系。制度是否具有系统性、完整性和先进性,是生态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先进的制度体系是生态文明的软实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文明的硬实力。从根本上说,生态文明的制度水平决定了生态文明的建设水平。只有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一系列理念、政策、规定和做法上升到制度水平,形成牢固的制度体系,并在实践中形成强有力的“激励相容”效应,才能切实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形成良性的持续发展,才能切实保证“美丽中国”的理想和愿景逐步变成现实。

要按照基本制度、运行制度和符号制度三个子系统建构制度体系,克服目前存在的有序性、整体性不足的问题。基本制度作为内层,离制度体系的核心最近,是制度体系最深刻的反映;符号制度处于制度体系的外层,是制度体系价值最直观的反映。运行制度则是基本制度和符号制度的中间环节,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具体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基本制度、管理制度、文化制度三个层面,基本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基石和支柱,管理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维系和保障,而文化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社会基础。

二、建立坚实的生态文明基本制度

建立生态文明基本制度,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制度体系建设的顶层设计,制定时间表和实施路线图。应抓住中央设立“经济体制与生态文明体制”专项小组的时机,尽快起草和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提高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体系,要将生态空间、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生活、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等内容纳入其中。同时,在总体设计上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注重跨部门和跨领域,形成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时间表和实施路线图,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各部门执行分工任务。

其次,以市场作用的充分发挥,作为生态文明基本制度的基石。一是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明晰产权是发挥市场机制的基本要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的基础性制度。要对自然生态空间进行统…确权登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根据自然资源属性的多样化特征,通过比较广泛的地方试点示范,逐步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有关国有和集体所有资源的产权制度规定,分类建立多样化的所有权体系。建立完整的自然资源资产的调查、评价和核算制度,并完善国有和集体自然资源资产或者托管及其经营管理的制度体系。二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要在力求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基础上,推进自然资源资产化管理,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鼓励特许环境服务和协议保护,加快资源环境税费改革,构建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新型市场,探索排污权和碳排放交易,使资源能源、排放许可、生态服务等要素得到更高效的配置和利用。构建符合市场规律的自然资源定价机制,加快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环境税收体系。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环保事业的特许经营制度和特许保护制度,发挥市场激励的作用。

再次,以政府监管的有力有效,作为生态文明基本制度的支柱。一是建立自然资源用途管制制度。对用途进行管制,明确各类国土空间开发、利用及保护的边界,实现能源、水资源及矿产资源按质量进行分级,实现梯级利用。这是国家出于公共利益,使用国家权力,超越产权规定对自然资源进行管理的制度。这种管制充分体现了政府调控和监管对于弥补市场失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体现了政府职能的全面正确履行。比如自然保护区就属于用途管制制度,因为不管自然保护区属于谁管理,国家法规规定都不能在核心区内进行开发和建设活动。二是建立生态红线制度,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生态红线观念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列入后全党全国就要一体遵行,决不能逾越。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有序实现耕地、河湖休养生息严格准入制度,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用途管理、资源节约管理,强化规划,严格审查,禁止不符合用途管制和节约标准的开发活动。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由生态功能红线、环境质量红线和资源利用红线构成的基本思路,研究编制关于构建国家生态保护红线的指导意见。

三、建立协调的生态文明管理制度

建立生态文明管理制度的核心是遵循打破生态系统系统性、整体性和政府运行的部门性、分割性的矛盾。首先,要以问题的整体性为基础,更加突出管理制度的整体性。比如建立和完善严格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污染物由污染源产生,通过环境介质传播和消纳,必须将三者统筹考虑。要按照生态系统管理方式要求,对工业点源、农业面源、交通移动源等全部污染源排放的所有污染物,对大气、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洋等所有纳污介质,加强统一监管,实现环境污染的全防全控。同时,要重视生念系统的整体性规律,充分认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的内在必然联系,增强二者监管的协调性和统一性,建立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的联动机制。

其次,要在政府部门分工和层级分权的现实条件下,更加突出管理制度的协调性。探索建立统筹协调的制度构架。环境问题产生并扩展为局地、区域和全球性问题,在我国目前最突出的就是区域性的灰霾污染和流域性的水污染。但是,这些环境问题所影响的空间范围往往与行政管辖的区域不一致,使现行管理体制难以解决跨行政区的环境问题。结构上,这些要素常常由不同部门来管理,使得环境管理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功能上,现有体制实现资源环境的综合管理存在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我们在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完整性的同时,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设置相应的制度安排。对于幅员辽阔、资源环境复杂多样的发展中大国,完全通过一个部门实施统一监管显然是十分困难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改革模式,建立统筹协调的制度构架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在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领域,由于职能交叉,造成执法主体和监测力量分散,环保领域多头执法问题突出。要健全“统一监管、分工负责”和“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监管体系,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完善监管的法律授权,建立独立而统一的环境监管体制。

再次,以生态绩效的“可视化”为导向,突出管理制度的激励作用。将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离任审计,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产能过剩、科技创新的考核权重。加强生态环境实绩考核制度的权威性和执行力度,对生态文明建设成绩突出的地区,由上级财政给予转移支付,对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保持生态文明建设的持久性。建立完善的生态文明责任追究制度,明确责任主体、责任目标和责任范围。

四、建立长效的生态文明文化制度

生态文明制度既是约束人类行为的规则,同时也是衡量人类文明水平的标尺。对于生态文明制度而言,相比那些强制人们遵守的硬性规定和道德说教,那些成为人的价值观念甚至能铭刻在社会成员心中的“软规则”,在约束人们行为方面可能更为有力和持久。

首先,要积极倡导生态文明行为,培育绿色生活方式。制定并实施与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相适应的可持续消费战略和行动计划,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为重点,开展生态文明单位建设活动,落实各项节能环保措施。采取政府采购服务等政策措施,推动消费方式变革,实行绿色设计和绿色制造,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树立环保诚信。规范绿色产品生产,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各方面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推广绿色环保产品,倡导绿色出行,使绿色生活成为社会主流价值和生活时尚。

其次,以企业经营者为主要对象,把生态教育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始终。企业主管部门要制定政策,促使企业自觉按照循环经济模式组织生产,实行生态友好的生产方式,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要定期举办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班,全面进行生态意识教育和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学习,使其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始终把环保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在企业立项审批过程中,要严格坚持环保准入关。建立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制度,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环保法定义务。加快建立环境保护“守信激励、失信惩戒”的机制。对企业的环境信用实行等级评价制度,其等级评定结果与企业信贷、融资直接挂钩。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形成以“保护生态环境为荣”的道德风尚,对企业家进行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教育。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环保部宣教司联合课题组,执笔人 刘杰)

Report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Research Group

篇7

近年,随着各种环境现象的日益严重,使得会计必须将环境问题纳入管理的视野,环境管理会计(EMA)是随着现实问题出现而诞生的一门会计学分支。美国环保局(USEPA,1995)依据管理会计性质将EMA界定为:为帮助组织决策而确认、收集和分析关于环境成本和环境业绩的信息过程。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1998)认为环境管理会计是“通过发展和实施恰当的与环境有关的会计系统和实务进行环境业绩和经济业绩的管理,涉及生命周期成本计算、完全成本会计、收益评价和环境管理的战略规划”。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署(UNDSD,2001)将其定义为:为了满足组织内部决策和环境决策需要,对实物流动信息(如材料、水和能源流)、环境成本信息和其他货币信息进行的识别、收集、估计、分析、内部呈报和使用。从上述关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定义可以看出,环境管理会计是以环境管理为核心,包括企业环境成本分配与管理、产品流程设计与定价、投资决策评价、业绩评价、资本预算和价值链管理等诸多内容。环境管理会计涉及到公司管理的诸多方面,如何实施环境管理会计就成为十分现实的问题。环境管理会计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绿色消费主义等诸多外部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其落实和推进,但外因仅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企业内部驱动机制是实现环境管理会计实施的关键。本文试图对青岛啤酒案例进行剖析,拟从其管理实践中寻求答案。

二、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内部驱动机制实践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啤酒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截至2012年底青岛啤酒在全国20个省市地区拥有59家啤酒生产厂。在环境管理方面,青岛啤酒荣获了“首届中国绿金奖”、“中国社会责任百榜”、“国际碳金奖”、“最佳企业公民”等奖励,且四度蝉联“中国绿公司百强”。在企业内部,青岛啤酒几年来一直推行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并将其贯穿在企业投资、融资、产品定价和采购等诸多环节。通过不断推行和优化环境管理会计体系,青岛啤酒环境绩效显著提高,公司污染物排放达标率100%,单位COD、二氧化硫排放量环比削减率分别为9.38%和42%。青岛啤酒环境管理和环境发展能力成为啤酒企业的风向标,数字和荣誉背后是与其内部环境管理机制密切相关的,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培育。近年来,青岛啤酒从组织价值观转向社会价值观,从为整个供应链转向为整个社会负责,把责任与担当渗透到企业发展的每个环节。青岛啤酒提出企业发展力量来自于股东货币资本、员工智力资本、自然的资源资本和社会环境资本的组合,企业做大的过程,不仅仅是资本的做大更是责任的放大。在环境方面,青岛啤酒信奉“好心有好报”的朴素环境观,呵护大自然,履行环保责任,让消费者享受绿色产品,并受益于绿色价值链,用大自然所赐予的大麦、水和酒花酿造好酒,并将“一切源于自然,也将回归自然”的环境伦理观渗透到公司价值链全过程,通过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多个环节全方位调整,提升企业的绿色发展能力。同时,也将环境伦理观渗透到公司每一个员工价值观念中,使得绿色环保成为员工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二)环境管理机制和组织体系的完善。良好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内化为企业决策和行动中,需要科学完善的环境管理制度和组织体系。一方面,青岛啤酒完善环境管理制度,企业以履行社会责任、防范环境风险、提升环保绩效为宗旨,持续推进精细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环境管理机制,将水资源保护、能源管理、应对气候变化、废物资源化利用等作为公司环境管理战略重点,构建了企业各个层次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如制定《能源资源控制程序》和《能源使用管理规定》等制度规范能源管理检查和考核体系。另一方面,青岛啤酒建立覆盖各层级的环境管理组织机构,首先总经理为公司环保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实行分级管理和总经理约谈、红黄牌制度,实行环境事件一票否决制度。其次,由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公司环保管理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例会,会议内容包括环境安全工作回顾、环境管理会计信息分析、重点工作推进、环境管理案例分析等。再次,落实环保岗位责任制,推行环保岗位标准化配置,加强人才储备,如组织污水操作人员参加公司职业技能大赛,将环保纳入到技术工种竞赛范围。最后,将环保指标层层分解到现场管理各项工作中,细化环境管理考评体系,公司每年与各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制定节能降耗指标,并将指标分解到班组,由部门组织班组进行能源消耗的数据分析,对每月目标进行评估考核。

(三)全面环境质量管理制度的建立。青岛啤酒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调整,提升绿色发展能力。第一,开展环保设计,青岛啤酒在进行产品设计时,优先考虑产品环境属性,将环境影响作为最重要参量,除考虑产品性能、质量和成本外,还考虑到产品回收和处理。第二,进行环保经营,啤酒在生成过程中有来自电力消耗、化石燃料燃烧、酿造工艺过程等的排放温室气体,青岛啤酒采取节能降耗、二氧化碳回收、温室气体核查等构建环境运营模式。第三,选择环保物流,青岛啤酒首先选用易回收再生的包装材料,其次选择环保运输,实施共同配送,再次实现环保仓储,即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并加强维护和保养。第四,重视环保回收,啤酒在生成过程中实行二氧化碳的回收利用技术,将发酵过程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收集和处理,最终回用于啤酒灌装过程,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如2012年每千升的冷麦汁二氧化碳回收量比2011年提高16.89%,相当于种植了116万棵30年树龄的冷杉树。

(四)环保创新技术和节能技术的应用。一方面,青岛啤酒坚守和重视节能环保新技术和新工艺创新,1994年公司创设科研开发中心,2011年成立了“啤酒生物发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岛啤酒的《啤酒风味物质图谱技术》和《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荣获了啤酒行业仅有的两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啤酒高效低耗酿造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技术为青岛啤酒节约近三分之一的能耗。同时,为鼓励全体员工环保创新积极性,在公司内部广泛开展技术革新方案活动和奖励制度,如2011年公司员工共提出技术革新方案375项,为公司降低电耗56190千瓦时,节约用水97460吨。另一方面,青岛啤酒重视节能技术的应用和高能源利用效率,公司通过工艺创新、技术改造、细化节能降耗等管理,能源绩效不断提升,能耗指标大幅降低,如公司废水处理系统采用USAB厌氧处理工艺,该工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沼气,公司将沼气进行回收处理,将其作为锅炉蒸汽生成的燃料,既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又降低了能耗成本。如2012年公司下属14家工厂陆续启动沼气回收装置,回收使用沼气量比2011年提高了26%。通过水资源保护、节能技术应用与推广、生物能源利用、降低废气排放、废物回收利用等多个环节全方位保护环境,提升公司绿色价值。

三、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内部驱动机制实践的启示

(一)环境伦理观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价值基础。伦理学作为哲学的重要分支对企业发展起着重要的价值观引领作用。传统企业管理更多地以人类为中心主义的管理思维,道德关怀对象被限制在保障股东价值、员工权益、客户权益等人的范围内,将人类之外的自然看作仅仅具有经济价值和工具价值的东西。随着伦理学现代环境向度的转向,伦理范围已由人与人之间扩大到人与自然之间,在强调人际平等的同时,把自然价值和代际平等也纳入伦理关怀范畴,强调用道德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企业作为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契约组合体,由于契约的不完全、信息的不对称等因素客观存在,必然需要伦理等非正式制度的相应约束。青岛啤酒在发展过程中,环境伦理观已经成为企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在公司内形成了“人是资源的一员”的文化,科学的环境伦理观为青岛啤酒环境管理会计的践行奠定了夯实的基础,使得企业实现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二)环境管理体系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制度基础。JohannesFresner实证研究表明,引入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后,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与优化是环境绩效改善的主要原因。青岛啤酒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将环境管理纳入长期战略发展中,制定了详细的环境管理规划和明确的环境目标,并把环境目标和规划落实在全面环境管理制度中,体现于环保研发设计、环保采购、清洁生产直到环保物流。如采取绿色采购措施,青岛啤酒按照环境管理的国际标准IS014000系列要求,优先采购有利于减轻环境负荷的产品原材料和零部件。实行清洁生产,青岛啤酒按照循环经济要求在企业生产中效仿自然系统内部运作的低耗高效循环性能,采用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运行机制。通过产品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各个环节环境管理制度的建立,使环境管理会计获得了制度的有力支撑。

(三)环境管理组织是环境管理会计实践的保障。公司管理组织的建立常常是各项制度落实的重要保障因素,随着企业发展,环境管理正由外部压力驱动下的“他组织”向内部可持续发展驱动下的“自组织”进行转变。企业环境组织机制的建立主导着企业环境管理的发展,互动有序的企业组织结构是培育企业环境管理组织能力的基础(范东阳,2009)。青岛啤酒的管理实践也表明,环境管理组织的建立不仅使环境伦理观得以植根于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的观念中,也成为环境管理会计制度落实的保障,尤其是作为高层管理者的理念和行动更是其主要保障因素。青岛啤酒遵循循环经济“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反馈式流程,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价值观写进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为贯彻“一切源于自然,也将回归自然”的环境伦理观,建立了完善的组织结构及制定相关的岗位职责,同时,对环境管理组织的各个层次的管理者,按照管理层、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层次进行培训,使得环境管理会计实践获得了根本保障。

篇8

[关键词]建筑工程 绿色施工 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TU4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5-0105-01

我国现在奉行的是可持续的发展策略,在建筑工程中也应该把这个策略贯彻到底,这样才能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绿色施工技术不但包括对资源的节约技术,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技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建筑行业依靠的是廉价和密集的劳动力,虽然发展快,但是出现的问题也多,而且产业素质并没有得到太大的提升。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中普遍存在着投入高、消耗大的问题,而且污染严重,生产效率也不高。所以总的来看,我国的建筑工程还需要向着高效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现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不断有绿色施工技术被研究和开发出来,我们可以加大对这些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相信绿色施工技术一定会有效的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作用

绿色施工技术是更加先进的技术,它和传统的施工技术有着很大的区别,绿色施工技术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更大的作用。我国的施工人员一直在不断的探索和开发绿色施工技术,本文就将介绍绿色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发挥的作用。

1、保障施工的安全性

绿色施工技术可以保障施工的安全性。施工过程中首先要保证施工的安全,在施工过程中应用绿色施工技术就可以有效的增加施工的安全性。使用这种技术不只能保证环境的安全,还能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首先,绿色施工技术要求使用绿色材料,这种材料和以往的材料不同,不含刺激性和伤害性。所以施工人员在进行施工时就不会担心材料对人身造成伤害。而且在施工过程中也不会有有害的物质挥发到环境当中,这样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中造成的环境污染。还有就是现在绿色施工技术加入了很多设计优良的设备,这些设备可以有效的减少传统施工中产生的粉尘、噪音等等各种各样的污染,同时还可以提高工人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说绿色施工技术既是一项可以保护环境,又是一项可以保障工人人身安全的优良技术。

2、有效的节约建材

绿色施工技术可以有效的节约建材。绿色的施工技术是一个可以节约建筑材料的技术,这项技术对于传统的施工材料进行了更加实用的改造,将技术和材料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可以使材料发挥更大的效用,同时可以有效的节约建筑材料。例如,在改进技术后对地下空间进行封闭时可以节约很多的建筑材料。绿色施工技术可以节约建材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总得来说,绿色施工技术是一项既可以节约建材又可以保护环境的技术,不但可以为企业节约大量购买建材的成本,还可以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

3、有效保护施工土壤

绿色施工技术可以有效保护施工土壤。传统的施工技术非常容易对施工土壤造成破坏,同时还会有污染地下水和浪费地下水的情况产生。现在的绿色施工技术就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保护施工土壤和地下水。所以说我们必须建立起绿色施工的理念,用绿色施工技术可以把施工时产生的碎土进行固定,这样就可以有效的防治水土流失的发生。还有就是绿色施工会要求在地上铺设排污管线,这样可以保证把污水排放到污水处理出,可以避免污染水源。在绿色施工技术实施时还会对电池和油漆等污染环境的污染物进行回收和处理,垃圾得到了有效的处理就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我们施工人员能结合着绿色施工技术提高自己的环保意识,一定能使环境保护工作达到最佳的状态。

4、可以减少噪音污染

绿色施工技术可以减少噪音污染。进行建筑施工时会产生许多噪音,这些噪音会严重的影响居民的生活,如果噪音分贝过高,甚至会造成耳聋和内脏受损等健康问题。所以说消除噪音污染也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内容。传统技术不但不会减少噪音污染,还会制造噪音污染,所以我们必须采用新的绿色施工技术才能消减污染,如果施工地点靠近居民区,绿色施工技术要求施工时间必须合理,一定要留出居民晚间休息的时间。如果一定要进行施工的话,就需要用低噪音的设备进行施工,噪音分贝过大的严禁施工,确保施工不会干扰居民的休息。

二:怎样促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绿色施工技术的优势已经越来越明显,技术的普及度也越来越高,工程的设计者和工程的施工人员都非常喜欢这项技术。然而,这项技术还并不完善,建筑工程本身的复杂性给技术研发带来了不小的困难,所以还需要施工人员不断的在实践中给出反馈,便于绿色施工技术开发人员对技术进行改进和开发。

1、提高员工绿色施工意识

提高员工绿色施工意识可以促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需要得到施工人员的支持,所以我们首先要提高施工人员绿色施工的思想意识。如果没有这个思想意识,即使技术再好,也难有用武之地。这就要求施工单位要对绿色施工技术进行宣传,要告诉施工人员这项技术是什么,这项技术对工程和施工人员本身有哪些好处,要告诉施工人员这项技术对保护环境有着怎样的作用。相信对绿色施工技术有了深入的了解之后,施工人员一定会欣然接纳这项技术。在施工进行中和施工验收过程中,施工单位也可以抓住机会让施工人员进行参观和学习,在切身体会了这项技术的好处之后,施工人员对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热情将会更大。

2、建立完善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

建立完善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可以促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虽然在对绿色施工技术的应用过程中可以摸索出一套管理制度,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系统的管理制度还是会影响施工效率。在进行绿色施工过程中,如果没有严格的完善的管理制度,就不能形成对施工人员的有效管理。施工人员、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之间需要在一个有效的制度下进行沟通和合作,这样才能有利于这项技术的发展,也能促进各部门之间的有效合作。

3、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

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可以促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项建筑工程中,施工人员在所有工作人员之中占的比例是非常高的。施工人员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起到主体作用,如果不能对施工人员实施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就会导致工程理念无法落实,工程技术无法实施,最后就会影响施工的质量和工程的经济效益。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确保绿色施工技术能够彻底的得到落实,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对环境的保护作用。

综上所诉:现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要求我们必须在工程施工中实施绿色施工技术。绿色施工技术是一项能够减少环境污染,能够有效节约建材,能够有效保护土壤,能够有效的保证施工人员健康的技术。正是因为绿色施工技术具有这么多的优势,这项技术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们也应该多采取有效措施来促进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员工绿色施工意识、建立完善的绿色施工管理制度、和加强对施工人员管理的措施来促进这项技术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建筑工程施工一定会更加的环保更加的高效。

参考文献

[1]赵名言.绿色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施工技术,2013.

篇9

关键词:建筑;施工;安全;措施

一 建筑施工存在的问题

1.1 建筑施工引起的环境污染

建筑工程中的环境污染主要有噪音污染、泥浆污染、灰尘固体悬浮物污染、基坑开挖时对周围环境的危害、光污染和固体废弃物产生的污染、施工过程中电弧焊和闪光对焊工作时发出的弧光、玻璃幕墙引起的反光等道路污染, 无论怎么小心在运输建筑材料时总免不了把建筑材料掉落在公路上, 或轻或重地影响着城市面貌,对附近居民造成不同程度的不便。

建筑施工中造成的污染,不仅关系到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生活,还直接影响到建筑企业的自身利益。国家已建立相关法规,对施工中造成严重污染的施工单位或个人进行相应处罚。例如:建筑施工作业产生的噪声或者其边界噪声超过国家规定标准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依据《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三十六条:责令改正,限期治理,并可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第三十七条:责令限期改正,处以三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违反作业时限,拒不改正的,可以封存产生噪声污染的器材或者设备。

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还直接影响到施工作业人员的健康问题。建筑施工中产生的噪音、粉尘、电弧闪光等,直接影响到施工作业人员的听觉、嗅觉、视觉,严重者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1.2 建筑施工中的安全问题

建筑生产活动多为露天高空作业,不安全因素较多,有些工作危险性较大,是事故多发性行业。近几年来,建筑施工中的多发性事故不断发生,据统计,因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坍塌,占事故总数的8 5 %以上。

建筑市场管理不完善。当前,建筑市场时常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重质量、轻安全、最低价中标和包死价工程,从而使得安全文明施工的资金投入不足或完全没有安全文明施工经费。因此,一些公司在中标后,将工程分包给有关的专业队伍,甚至有一些建筑商为了拿到工程不惜恶意压低价格,用于安全生产的经费被忽略。在中标后无法拿出多余的经费购置安全生产的必要设备、器材和工具等,因此就导致了施工现场的混乱, 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工人自身缺乏自我防护意识, 建筑企业缺乏用于安全教育培训的资金。在建筑企业的施

工中经常可以看到经营人员多是随时随地招收的农民工, 这些人的安全技术素质普遍较低, 安全意识也普遍比较缺乏。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建筑企业节约了用于安全教育培训的资金, 甚至有的企业连最基本的“三级安全教育”都没有进行。而在进行施工的人员中这些缺乏安全意识的工人占多数, 从伤亡事故的统计情况来看, 事故伤亡者也多属于此类。

安全监督的力度不够。在目前的安全监督工作中,仍不免存在着某些形式主义。有些安全监督人员只着重于外在的一些安全表象, 但是在实际的安全监督过程中, 安监部门不但要对施工现场的安全状况进行检查, 还应与安全管理的资料相对照, 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施工现场的安全情况。而且, 应该强调的是, 安全监督部门在施工过程的跟踪检查与管理过程中,应重视隐患治理, 决不能打感情分、关系分, 否则就无法达到预先诊断、超前控制的目的。

1.3 建筑施工方面的质量问题

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从总体上讲是逐年不断提高,但由于一些施工企业的技术素质低,质量管理差,懂技术管理的人员少 ,施工规范落实不到位。还有因建设单位过分压低造价, 施工企业难以承受, 造成一系列的工程质量问题。例如:

地基问题引起房屋沉降,造成墙体开裂 下水道堵塞、断裂等。墙体的材料及施工方法选择不当。引起墙体开裂及粉刷起壳。屋面女儿墙因屋面热胀冷缩因素,在混凝土圈梁和砖墙交界处.呈现不规则的水平方向裂缝。尤其是在房屋的四大角出现严重裂缝。墙面涂料、屋面防水材料、防盗门等选定的生产厂家及其产品质量达不到房屋设计要求。砌体结构存在锚拉筋长度不足, 砌体砂浆强度不均匀或强度较低的情况。

外墙窗周壁渗水;外墙面抹灰起壳裂缝引起渗水;圈梁底、构造柱边缝渗水;阳台里口外墙面渗水;阳台之间隔板处墙体渗水;固定落水管的管卡脚处墙面渗水;女儿墙渗水等。

砼工程存在的吸模涨模的现象,浇筑砼时操作不当使砼结构出现蜂窝,楼板经常出现裂缝。地面顺楼板方向裂缝及预制楼板缝处渗漏。房屋顶板改用全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开裂造成渗漏。

建筑材料把关不严,次品劣质产品等时有出现。

1.4 建筑施工中的管理问题

目前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管理存在问题。如管理职责不落实,资源配置不充分。大部分质量管理上的不合格项和实物质量不合格的出现都与职责不落实密切相关。对分承包队伍的评价选择和管理不能满足实现质量目标的需要。对劳务分承包队伍的评价大多只停留在其所持证件的验证,忽视对其实际质量保证能力的评价、考察。预防、纠正措施的机制形同虚设。

在传统施工管理体系中,施工管理在施工的技术、经济、组织管理三者关系方面,侧重于技术管理,忽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施工技术方面,很少注意到施工全过程的管理,并把设计和施工过程的管理与使用过程的管理严格区分开来,这种管理体系缺乏系统的观点,因此也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有就是因为现在的施工单位大部分是以包代管,管理制度相当不完善,导致出现安全问题,所以有的管理专家常说,很多的问题都是管理的问题。

二 解决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措施

1.1 提倡绿色施工

具有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施工方法或技术,可以称为绿色施工技术或可持续施工技术。它不是独立于传统施工技术的全新技术,而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施工技术的重新审视,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施工技术。

绿色施工技术对于工程施工而言,并不是很新的思维途径,降低施工噪音、减少施工扰民、减少材料的损耗等在大多数施工现场都会引起重视。而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重点在于将“绿色方式”作为一个整体运用到工程施工中去,实施绿色施工,以便在建造过程中对环境、资源造成尽可能小的影响。绿色施工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工程施工中应用的主要体现,是绿色施工技术的综合应用。绿色施工涉及到可持续发展的各个方面,如生态与环境保护、资源与能源的利用、社会经济的发展等。

实施绿色施工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如减少场地干扰,尊重基地环境,结合气候施工,节约资源(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实施科学管理,保证施工质量等。建筑施工具有周期长、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大、废弃物产生多等特点。要实现绿色生产就必须首先认真分析施工生产中的污染源,采取有效措施,消减污染,满足环境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最终构筑完善的现代绿色施工体系。

1.2 建立健全完善的安全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颁布与实施,使我国建筑行业走上了法治化轨道。企业也是一样,各项管理制度就是企业法,只有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以制度管安全,规范劳动者的行为,才能使安全管理达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只有采用科学管理,依靠技术进步,才能保证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

企业安全管理是企业管理基础的一部分,企业安全管理制度是国家各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在企业的延伸和细化。因此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即科学性、可行性和现实性。根据国家的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范、标准,企业应建立以下几项安全管理基本制度。

1、建立健全安全生责任制,并要分级的制定和细化,如企业、项目、班组都应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按其职责分工,确定各自的安全责任,并组织实施和考评,保证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

2、制定安全教育制度,即是企业对职工进行安全法律、法规、规范、标准、安全知识和操作规程培训教育制定规定。安全教育制度内容应规定:定期和不定期安全教育的时间、应受教育的人员、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对危险性较大的特殊工种必须经过专门的培训机构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每年还必须进行一次安全操作规程的训练和再教育,对采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和变换工种的人员,进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知识的培训和教育。

3、制定安全检查制度,规定安全检查负责人、检查时间、检查内容和检查方式。它包括经常性的检查、专业性的检查、季节性的检查和专项性的检查,以及群众性的检查等。

4、制定各工种安全操作规程,消除和控制劳动过程中的不安全行为,预防伤亡事故。安全操作规程的内容应根据国家和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结合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各工种的安全操作规程。同时根据现场使用的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制定出相应的安全操作规程,并监督其实施。

5、制定安全生产奖罚办法,不断提高劳动者进行安全生产的自觉性,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防止和纠正违反法律、法规和劳动纪律的行为。安全生产奖罚办法必须规定了奖罚的目的、条件、种类、数额、实施程序等。

6、制定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规范施工现场安全防护设施的标准化、定型化。施工现场安全管理规定的内容包括:施工现场一般安全规定、安全技术管理、脚手架工程安全管理。电梯井操作平台安全管理、马道搭设安全管理、大模板拆装存放安全管理,水平安全网支搭拆除安全管理、井字架龙门架安全管理、孔洞临边防护安全管理,拆除工程安全管理,防护棚支搭安全管理等。

7、制定机械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大型设备应到上级有关部门备案,遵守国家和行业有关规定,设专人负责定期进行安全检查、保养。

8、制定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外电的防护、地下电缆的保护、设备的接地与接零保护、配电箱的设置及安全管理规定(总箱、分箱、开关箱),现场照明、配电线路、电器装置、变配电装置、用电档案的管理等。

9、制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办法,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和调查处理,查明事故原因,吸取教训,采取改进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发生。制定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是企业内部生产安全事故的报告程序、内容和要求;同时根据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成立事故调查组;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程序、调查组人员的组成、调查组人员的分工和职责事故调查报告的时间、内容、要求;以及对事故责任人的处理和采取防止同类事故发生的措施等。

另外还有制定劳动防险用品管理制度、建立应急救援预案、制定其它的制度等。

1.3 加大管理力度,实现多管齐下

管理建筑施工的时候一定要跳出侧重于技术管理,忽视经济管理和组织管理的怪圈,要注意多管齐下,要技术、经济、组织三者齐头并进。还要注意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不要仅仅以包代管,更不要管理紧紧地依靠在包工头手里。还有特别要注意安全监督问题,每每我们都会看到因为安全管理疏漏而导致的悲剧。

1.4 严把质量关,做好验收工作

工程项目正在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项目的复杂度较之以往呈指数级倍增, 在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需要通过更严格的监控和管理,才能得到保证。施工项目质量的优劣,不但关系到工程的适用性,而且还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和社会安定。因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加强质量管理,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施工项目管理的头等大事

建筑施工的目的就是为了建出质量高的建筑成品出来。所以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把质量关,防止偷工减料,另外还要注意监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验收单位在验收的过程中千万不可马虎、大意,一定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标准,认真验收好每个分部工程及分项工程,发现问题及时地与施工单位进行协商。建筑施工是建筑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解决建筑施工问题不仅仅是建筑施工者们的问题,也是所有人为共同关心的问题。

结束语        在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传统的施工方式、施工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环境保护的要求,倡导绿色施工,完善施工管理中的环境保护,开展施工期环境监理。施工人员要坚持从施工产生的污染源头开始,消除和减少施工污染。

参考文献:

[1]杜荣军 《建筑施工安全手册》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动机关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健全节约能源资源管理制度,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机关运行成本,推行绿色办公,率先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引导干部职工养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良好氛围,力争到2021年达到创建标准。

二、创建内容

(一)强化机关节能组织建设

把节约能源资源工作纳入本单位重要议事日程,结合实际制定我社节约型机关工作实施方案,完善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做到层层有责任,逐级抓落实。强化能耗、水耗等目标管理,建立能源资源统计台账,做好分析和公示。

(二)开展节约型机关和节水型单位建设

大力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推进机关绿色办公。一是推行无纸化办公,实行网上办公,推广办公电子化、无纸化,落实精文减会要求,减少纸质文件、资料印发数量,实行双面打印,节约使用办公耗材;二是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合理设置空调温度,带头践行绿色出行;三是加大绿色采购制度,带头采购绿色、节水、环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绿色产品,严格审核控制办公设备配备限额和标准,优先采购高效节能、环保标志产品;加强办公设施、设备的日常维护和管理,推行计算机、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统一维修和以旧换新;四是建立办公用品领取使用管理制度,推广使用环保再生纸、再生鼓粉盒等资源再生产品;加强日常用电管理,禁止使用高耗能电器,全面使用节能型灯具,减少电脑等办公设备待机能耗,不使用时要关闭电源;五是加强对用水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全面使用节水型龙头,避免跑、冒、滴、漏和细水长流的现象发生,营造绿色办公环境。

(三)健全节能管理体制机制

建立健全各项节能规章制度,不断规范能源资源管理,并在工作中逐项加以落实,使资源节约工作做到经常化、制度化,保证节能工作有序、有力开展。

(四)深入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进一步强化认识,按照节约型机关创建行动要求,在市社机关全面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规范做好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培训,大力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在机关范围内努力做到垃圾应分尽分、应收尽收,建立垃圾清运台账,交由规范的回收渠道处理。

(五)加大节能宣传培训力度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节约能源资源宣传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开展节能日常宣传和专题教育活动,将节能、节水、垃圾分类等内容纳入干部职工培训体系,广泛开展中国水周、世界水日、节能宣传周、全国低碳日等主题宣传活动,增强干部职工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营造崇尚生态文明、践行绿色发展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