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安全应急预案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卫生安全应急预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确保全体师生在校期间的食品卫生安全,保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防范食品卫生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发生时损失减少,危害低,使各口工作人员能快速、高效、合理有序地处置食品卫生事故,根据上级有关部门文件与会议精神和相关法律法规要求,结合我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组织机构
组 长: **
副组长:** ** **
组 员:** ** ** ** ** **
** ** ** ** 各班班主任和副班主任
组 长:负责定时召开食品卫生安全工作领导组会议,传达上级相关文件与会议精神,部署、检查落实食品卫生安全事宜。
副组长:负责各具体负责组织对应急预案的落实情况,未雨绸缪,做好准备,保证完成校领导部署的各项任务。
领导组各成员具体负责和参与食品卫生安全发生时全校各年级、各部门突发事件的处理、报告、监控与协调,保证领导小组紧急指令的畅通和顺利落实;做好宣传、教育、检查等工作,努力将食品卫生安全事故减小到最低限度。
食品卫生安全领导组织机构下设通讯组、灭火组、抢救组、紧急疏散组,分别具体负责通讯联络、组织救火、抢救伤员、疏散师生等工作。
(一)通讯组:组长:**(副校长)成员:**、**、**(火险发生时,负责立即电话报告学校消防安全工作组和上级相关部门,以快速得到指示,视火情拨打119,报险救灾)
(二)灭火组:组长:** (副校长)成员:** ** **(负责消防设施完善和消防用具准备,负责检查全校各办公室、教室、图书室、保管室、实验室、“两基办”、远教室等室的用电、用火安全;火险发生,立即参加救火救灾工作)
(三)抢救组:组长:**(教务处主任)成员:**、** 、**(负责做好及时送往医院的准备工作,负责火险发生时受伤师生及救火人员伤痛的紧急处理和救护)
(四)紧急疏散组:组长:**(教务处副主任、安全管理员)
成员:各班班主任和副班主任(负责制定紧急疏散方案,明确各班逃生途径与办法指导,负责所在年级、所管班级学生紧急疏散中的安全);
三、 灭火工作预案
1、发现火情,在场人员要立即引导室内人员进行有序疏散,并迅速利用室内的消防器材控制火情,争取消灭于火灾初级阶段。
2、如不能及时控制、扑灭火灾,在场人员要立即采取措施妥善处理(如切断电源等),防止火势蔓延。
3、在场人员要以最快的方式向领导组组长或副组长汇报,尽快增加援助人员,协力救火。
4、领导组组长或副组长接到报告后,要立即到达火情现场,并视火情拨打“ 119”报警求救。
四、 师生疏散及逃生预案
1、火情发生后,按照灭火预案,管理人员及各工作人员要立即通知学校领导组组长或副组长,尽快增加援助人员,如发生重大火情,同时向“119”报警,并根据火情发生的位置、扩散情况及威胁的严重程度逐个区域通知人员撤离。
2、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应该正确引导撤离师生奔向疏散通道,并将正确的逃生方法告知负责同志,其余人员按照既定位置,按要求灭火,并进行伤员抢救等工作。
3、为更好地应付紧急情况,管理人员及工作人员必须一切听从现场指挥部的指挥。
4、紧急疏散的负责同志必须接受基本灭火技术的培训,
正确掌握灭火的方法,切实保证逃生师生的。
篇2
>> 食品安全与卫生学的实验信息化教学改革探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双语教学研究与实践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双语教学的探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探索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卫生监督工作中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医学院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学改革探讨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思考 案例式教学在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中的应用与探讨 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保障对策分析 浅谈《食品卫生学》课程的教学体会 提高《营养与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质量的探索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食品营养与卫生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中外动物食品卫生学课程教学与实践的比较研究 选修课《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教学优化探究 提高酒店管理专业食品营养与卫生学教学质量的探讨 浅议影响食品安全因素及防止措施 论影响食品安全因素及防止措施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余子新.高校双语教学基本问题初探[J].教学研究,2004,27(1):83-88.
[3] 林晗.农科院校双语教学功能与实践的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7):86-88.
[4] 张维佳.双语教学的性质、条件及相关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4):20-26.
篇3
【关键词】 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剖宫产; 瘢痕
中图分类号 R71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9-0009-03
随着剖宫产技术的提高,分娩过程缩短,以及麻醉技术、输血和抗感染水平的进步,我国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近10年更是从47%升至60%[1],剖宫产已成为解决难产、快速抢救产妇和胎儿生命的常用产科手术。然而剖宫产毕竟是一项创伤性手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与否成为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如切口感染、切口裂开、切口脂肪液化、切口血肿等[2],不仅增加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和经济费用,更重要的是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是由155个氨基酸组成的与人源化序列完全一致的多肽,具有促进创伤愈合、修复神经组织等作用,已广泛用于烫伤、溃疡等创面的愈合[3],本课题据此开展rhaFGF用于剖宫产妇女术后切口愈合的应用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2012年1月-2013年1月375例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入选标准为具有剖宫产手术指征[4],以及剖宫产不超过3次的产妇,排除标准为存在手术禁忌证,1年内服用激素时间连续超过3周或者累积超过5周或术前1个月内服用了其他能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如去腐生肌膏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90例,对照组185例。治疗组年龄20~40岁,平均(28.43±1.13)岁,孕周(38.56±2.54)周,孕次3~9次,体重指数(BMI)(28.56±2.58)kg/m2,初产妇122例,经产妇68例,手术时间(54.00±5.57)min,切口直径9~12 cm,横切140例,侧切50例,术中出血量(244.83±21.52)ml,手术前后Hb差值(11.65±3.84)g/L;对照组年龄21~38岁,平均(28.75±1.16)岁,孕周(39.17±2.11)周,孕次3~8次,体重指数(BMI)(29.13±2.49)kg/m2,初产妇115例,经产妇70例,手术时间(52.00±5.02)min,切口直径10~14 cm,横切137例,侧切48例,术中出血量(247.61±29.07)ml,手术前后Hb差值(12.07±3.16)g/L。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采用硬膜外麻醉子宫下段行剖宫产术,逐层进腹,分离并暴露子宫下段,使用钝性分离方法进行子宫切口,娩出胎儿和胎盘,胎儿娩出后,肌注常规剂量的催产素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然后用可吸收线连续扣锁缝合子宫下段切口,浆膜与腹膜不缝,逐层关腹。两组术后均予一定的抗生素用于预防感染,治疗组采用rhaFGF溶于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处,缝合皮肤后继续喷雾rhaFGF于切口处,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于皮肤缝合前清洗切口。根据患者的意愿以及切口恢复情况选择使用电磁治疗器进行照射,调节好照射头与切口的距离,照射时间每次30~60 min。
1.3 观察指标
术后第3天轻压切口处,观察产妇疼痛反应情况,记录产妇产后出血量情况,术后拆线时间,术后3个月观察切口瘢痕明显程度。安全性评价,研究过程中观察全身反应、皮肤过敏反应、用药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详细记录不良反应情况。
1.4 评价标准
根据两组产妇剖宫产术后恢复期间切口有无感染、红肿、渗液、裂开、瘙痒情况的发生以及程度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术后疼痛采用视觉模拟测量法,即用10 cm直尺压迫切口,轻重由低向高,根据产妇疼痛程度进行调整,自评后3分以上视为疼痛[5]。
根据产妇主诉的不良反应以及实验室检查指标异常按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以及肯定无关五级标准进行评定,并把肯定有关、很可能有关、可能有关合并计算为不良反应发生。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医学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双侧t检验;临床基线采用方差分析方法,方差不齐则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根据方差是否齐性决定采用秩和检验或者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与治疗组显效率(31.05% vs 8.11%)、无效率(18.95% vs 50.27%)、总有效率(81.05% vs 49.7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3、0.021、0.019)。见表1。
表1 两组产妇临床疗效比较 %
组别 显效率 有效率 无效率 总有效率
治疗组(n=190) 31.05(59/190) 50.00(95/190) 18.95(36/190) 81.05(154/190)
对照组(n=185) 8.11(15/185) 41.62(77/185) 50.27(93/185) 49.73(92/185)
2.2 产后出血情况
本研究中发生产后出血的例数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出现产后平均出血量要比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剖宫产妇女产后出血情况比较
组别 术后1周出血率(%) 术后10~25 d出血率(%) 平均出血量
(ml)
治疗组(n=190) 7.89(15/190) 6.32(12/190) 475.00±70.66
对照组(n=185) 11.35(21/185) 9.19(17/185) 560.50±78.20
2.3 切口疼痛发生率
术后第3天治疗组切口疼痛的发生率显著性低于对照组(13.68% vs 44.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
表3 两组术后第3天切口疼痛发生情况比较
组别 疼痛(例) 疼痛发生率(%)
治疗组(n=190) 26 13.68
对照组(n=185) 82 44.32
2.4 术后拆线时间
两组剖宫产妇女术后拆线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
表4 两组患者术后拆线时间比较 d
组别 拆线时间 平均拆线时间
治疗组(n=190) 3~7 4.1±0.6
对照组(n=185) 6~10 7.8±1.2
2.5 远期切口明显瘢痕发生率
治疗组剖宫产产妇术后3个月时切口明显瘢痕发生率为11.58%,而对照组剖宫产产妇术后3个月时切口明显瘢痕发生率57.8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5 术后3个月两组切口明显瘢痕情况比较
组别 瘢痕明显(例) 瘢痕明显发生率(%)
治疗组(n=190) 22 11.58
对照组(n=185) 107 57.84
2.6 不良反应
术后随访结果可知,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低,只有个别患者出现瘙痒、皮疹,但症状均轻微,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缓解。此外,两组产妇用药前后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未发现异常。
3 讨论
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与贫血、营养不良、肥胖、低蛋白血症、妊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影响因素有关[6-7],然而愈合不良的因素往往存在偶然性,无法控制,因此剖宫产术后促进切口愈合对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组织修复过程步骤较多,其中创面新生血管的生成增加是其中的关键步骤[8],可提高氧合能力,增加营养供给等。上皮角质细胞、真皮血管内皮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是皮肤的重要成分,胶原合成量的增加有助于伤口的愈合。目前已有20多种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类药物用于皮肤软组织、外周神经等损伤的修复与再生[9],而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haFGF)也已用于烧烫伤、溃疡、创伤创面的治疗[10],rhaFGF是酵母工程菌表达的产品,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的成员,具有增强细胞分裂和分化,舒张血管,进行缺血保护等活性,同时还可以防止形成病理性瘢痕[11]。rhaFGF是由我国首创的酸性人源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其是由155个氨基酸组成的与人源化序列完全一致的多肽因子。具有促进真皮细胞、肌肉细胞、神经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生长的作用[6-7],因此可以缩短创面的愈合时间。基础研究证实,rhaFGF与受体的亲和力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200倍[8],且渗透试验亦证实,rhaFGF的穿透性及半衰期(1.4 h)均优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因此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能是更适合促进愈合的多肽类药物[8-9]。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率(31.05% vs 8.11%)、无效率(18.95% vs 50.27%)、总有效率(81.05% vs 49.73%),产后平均出血量[(475.00±70.66)ml vs (560.50±78.20)ml]、切口疼痛发生率(13.68% vs 44.32%)、平均拆线时间[(4.1±0.6)d vs (7.8±1.2)d]以及远期切口明显瘢痕发生率(11.58% vs 57.8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谭昌莲.剖宫产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13):72-73.
[2]Kulas T,Habek D,Karsa M,et al.Modified Misgav Ladach method for cesarean section:clinical experience[J].Gynecol Obstet Invest,2008,65(4):222-226.
[3]Shiota N,Nishikori Y,Kakizoe E,et al.Pathophysiological role of skin mast cells in wound healing after scald injury:study with mast cell-deficient W/W(V) mice[J].Int Arch Allergy Immunol,2010,151(1):80-88.
[4]Djuric J,Arsenijevic S,Bankovic D,et al.Dystocia as a cause of untimely cesarean section[J].Vojnosanit Pregl,2012,69(7):589-593.
[5]Xu J,Gao W,Ju Y.Tranexamic acid for the prevention of postpartum hemorrhage after cesarean section:a double-blind randomization trial[J].Arch Gynecol Obstet,2013,287(3):463-468.
[6]Kuz'min A A,Meshkovskii D V,Filist S A,et al.A magnetic therapy apparatus with an adaptable electromagnetic spectrum for the treatment of prostatitis and gynecopathies[J].Med Tekh,2008,2(2):44-46.
[7]Kotera A,Miyazaki N,Hashimoto M,et al.Anesthetic management of the cesarean section in a patient with aplastic anemia.[J]Masui,2010,59(6):776-779.
[8]De Vivo A,Mancuso A,Giacobbe A,et al.Wound length and corticosteroid administration as risk factors for surgical-site complications following cesarean Section[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10,89(3):355-359.
[9]Sommer N,Sattler M,Weise J M,et al.A tissue-engineered human dermal construct utilizing fibroblasts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1 to promote elastogenesis[J].Biotechnol J,2013,8(3):317-326.
[10]Shen J,Lu X M,Jin X B,et al.Expression of a novel dual-functional protein--the antimicrobial peptide LL-37 fused with human acid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in Escherichia coli[J].Protein Expr Purif,2012,81(1):119-125.
[11]Holley J E,Gveric D,Newcombe J,et al.Astrocyte characterization in the multiple sclerosis glial scar[J].Neuropathol Appl Neurobiol,2003,29(5):434-444.
篇4
一、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设立安全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管理人员,并研究制定本部门、本单位应对火灾、地震、长时间停水、停电、水源污染等各类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
二、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防范、处置灾害事故中,要坚持预防为主、常备不懈、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工作方针。
三、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制定和完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技术培训和演练,人员疏散、转移、救治方案以及应急处置工作等,进行监督、检查和指导。
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的应急预案,应明确医疗卫生机构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组织机构、指挥体系、工作职责,明确人员疏散、报警、指挥程序以及现场抢险程序等事项,做到分工细致、岗位职责明确、责任落实到每一个人。
五、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应明确规定灾情信息报告时限、报告方式、报告程序、责任报告人等内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第一时间内上报灾情信息,对人员伤亡以及疏散、转移情况等要在接到医疗卫生单位报告后2小时内核实上报。
六、医疗卫生机构的全体工作人员在发生灾害事故时均应主动及时到达现场,在现场指挥部统一指挥下投入救灾与抢险救援工作,有组织地开展医疗救护工作。
七、在灾害事故的应急处置中,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把人员的疏散、转移、应急救治作为突出的重点内容,尽最大可能避免和减少人员伤亡。
八、医疗机构在灾害事故应急预案中,要专门制定医院病区(包括急诊、住院)人员疏散、转移方案。方案内容应包括:
(一)灾害事故发生时,病区医务人员应当立即按照本医院应急预案规定的程序报告,并首先组织患者和现场人员疏散和转移。
(二)对于能够自主行动的患者、在他人协助下能够行动的患者、不能自主行动或者由于病情严重不能移动的患者,分别制定有针对性的疏散、转移方案,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救护措施。
(三)按照国际通行的伤病员检伤分类方案,对在事故中受伤的人员以及转移出的患者进行检伤分类处置。即按轻、重、危重、死亡分类,分别以“蓝、黄、红、黑”的伤病卡(以5×3CM的不干胶材料做成)作出标志,置于伤病员的左胸部或其它明显部位,便于医疗救护人员辨认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九、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制定的灾害事故应急预案,应明确规定伤病员转送至其他医疗机构的原则、程序、途中救治措施、交接手续等。灾害事故发生地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都有义务接收转送的伤、病人员,并承担医疗救治责任。
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定期对全体人员进行灾害事故应急处置知识、技能培训,并组织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模拟演练。
篇5
系统的目标应是:以城市的领导决策为中心,为领导提供决策的技术支撑环境,让领导实时地进行信息汇聚,上下沟通,左右协调,并做到紧急与非紧急相结合。系统的核心是整合与协同,整合是手段,协同是目标。
系统的特点为:突出应急联动和业务协同,避免重复建设;加强网上行政监察,实现行政效能优化;应急处置与便民服务一体化;以平台为主体,以市领导决策为中心,各系统建设由所在职能部门为主导,加强孤岛内部建设及孤岛接口规范化;政企联合,规划便民服务。
系统的总体业务体系包括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便民服务业务规程、配套制度(含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系统运行支持体系、避难场所规划等)。
其中,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全市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市政府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范性文件。
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部门应急预案―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职责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制定的预案。
突发公共事件地方应急预案―具体包括县、区人民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部门应急预案,各县(市)人民政府及其基层政权组织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此外,该系统还包括企事业单位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应急预案;举办大型会展和文化体育等重大活动时,主办单位制定的应急预案;避难场所的规划。
城市应急系统需要构建的公共基础平台包括:
业务协同平台―提供跨部门的消息交换和异构系统间数据共享,支持同步或异步控制。
应急专网―采用国内外主流供应商的成熟产品,使用网闸、百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漏洞扫描系统等安全技术手段,通过物理隔离或逻辑隔离的技术手段与各专项指挥部局域网、政务外网、Internet网进行联接。
有线、无线通信整合平台―实现800兆数字集群、350兆模拟集群等多种无线通信系统间的互连互通。
视频监控及视频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市区主要出入口及其他关键点的视频监控、移动指挥车的现场图像监控及卫星图像传输系统的监控;建设以公安局为主的视频整合共享平台,使市决策指挥中心、公共安全监控中心、先期指挥中心、各专项指挥部、区县指挥中心、移动指挥中心能查看以上视频监控资源以及各职能部门已/待建的视频资源。
视频会议系统―覆盖市决策指挥中心、先期指挥中心、公共安全监控中心及各分中心(如消防局、重点企业总调中心、质监局)、三防指挥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部、防震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部、各区县政府、人防、搜救中心。
篇6
一、安全事故应急组织机构:
1、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总指挥:朱井余
副指挥:孙登臣、张洪霞、
成 员:马文海、王志刚、李文昌、孙海艳 郑善子
2、安全事故应急队伍:
(1)、各班主任
(2)、各科任教师
二、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一)、防火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1)、严禁学生将火柴、打火机等火种带入学校。
(2)、严禁学生在教室里使用用电设备等。
(3)、严禁在校园内存放或燃放烟花爆竹。
(4)、严禁在校园内焚烧废纸、树枝、树叶等。
(5)、组织师生听取消防安全知识讲座。
(6)、进行学生自护疏散、消防器材使用及紧急状态时切断电源等学习、演练。
(7)、教育学生不私自上山,必须有家长陪同上山,严禁携带火种上山。
2、应急预案:
(1)、出现火警:立即组织有效扑救,切断电源、燃气源等火源,防止火势蔓延。
(2)、迅速组织学生从最靠近的安全通道疏散(不得组织学生扑救)。
(3)、在实施第一、第二条款同时,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严重的直接向街道领导报告,必要时打119火警电话,以求援助(火警电话必须讲清楚事发地点、所处地域、方位、火情种类等)。
(4)、及时组织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5)、排查事故原因,及时处理并上报。
(二)、用电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1)、组织对学生及老师进行用电安全知识辅导。
(2)、教师宿舍内严禁人不在场的情况下使用电炉、电水壶、电热毯等高度危险用电设备。
(3)、师生不得在学校内私自拆、卸电器及开关、插座等。
(4)、学生不得擅自从插座内引出电源接入其它用电器。
(5)、组织学生进行用电安全防范知识学习。
(6)、定期检测学校线路是否正常。
2、应急预案:
(1)、遇有突发性触电事故立即切断电源(包括总电源)。
(2)、遇有紧急情况立即用绝缘棒或非导电棒、棍击打,将触电人员与电源脱离,(不得用手拉触电人员。)
(3)、对触电受伤人员视情形及时组织自救或他救,必要时拨打120急救中心求援。
(4)、及时向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以便组织施救。
(5)、排查事故原因,及时处理上报。
(三)、食品卫生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1)、定期组织人员对师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知识辅导。
(2)、教育学生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购买和食用三无食品(无生产厂家、无商标、无出厂日期)。
(3)、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一日三餐的用餐习惯,不挑食,少吃零食。
2、应急预案:
(1)、发现有呕吐腹胀、腹泻等症状,立即送往医院诊疗。
(2)、一旦发生三人以上同时出现腹胀、腹泻、出疹等症状,立即向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以防意外。
(3)、发生上述第二条款情况,即与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共同研究对策。
(4)、调查事故原因,及时处理上报,追究责任。
(四)、体育课及活动课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1)、要求老师牢固确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把学生上课及活动安全放在首要位置。
(2)、体育课、活动课前必须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然后才实施活动项目。
(3)、按规定开展学生跳高、长跑等课程项目,事前必须做好防护工作。
(4)、高温时段学生体育课因地制宜,或安排到室内,以防学生中暑。
2、应急预案:
(1)、遇有学生发生晕倒、抽搐等中暑症状或发生其它安全意外时,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救治。
(2)、遇有学生四肢无力、面色苍白等症状,立即将其安置阴凉通风处,并给予补充水份。
(3)、发生上述第一、第二条款情况立即向学校领导报告。
(4)、分析原因,及时作出处理意见。
(五)、教室课间活动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1)、教育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得拥挤,不推人。
(2)、学生在教学区,不得在走廊内打闹,不得撞击玻璃栏板或攀爬走廊护栏,以免发生坠楼事故。
(3)、严格禁止学生攀爬教室窗台。
(4)、要求学生在教室活动或打扫卫生时注意安全,不要碰电源插座。
(5)、要求门卫到点锁好大门,落实来人、车辆登记制度。
(6)、定期检查教室内各种设施,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2、应急预案:
(1)、遇有发生安全伤害事故,伤情严重的立即送往医院诊治。
(2)、一旦发生学生安全严重伤害事故,立即向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报告,拨打120急救电话,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3)、分析事故原因,及时处理上报。
(六)、交通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1)、对学生加强交通安全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防患意识。
(2)、在校门附近树立好交通安全提示牌,提示来往车辆注意行人安全。
2、应急预案:
(1)、发生交通事故时,对受伤人员及时送医院抢救,并要记清肇事车辆的型号、牌号。
(2)、保护好事故现场以及重要物品、证据。
(3)、迅速向交警部门报告,再向街道、学校、家庭、其它相关部门报告。
(4)、做好家长、家属的工作。
(5)、配合交警部门做好调查、取证、事故处理等工作。
(七)、流行传染病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1)、加强流行传染病预防教育。
(2)、加强个人卫生教育。
2、应急预案:
(1)、学校发现有传染病症状的学生,应立即通知家长将患病学生带到医院检查就诊,有传染病的教师不得带病上班,凡患传染病的师生须经医院诊断排除传染后才能返校。
(2)、学校发生特殊传染病,要迅速利用学校隔离室对患病师生进行隔离观察,及时报警110、120电话请求援助,通知患病师生的家长和亲属,送定点传染病医院诊治。
(3)、学校对传染病人所在的教室及涉及的公共场所要及时消毒,对与传染病人密切接触的师生进行隔离观察,防止疫情扩散。
(4)、及时将发现的疫情上报街道及相关教育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并作好病人的跟踪工作。
(八)、外出大型活动安全预案:
1、防范预案:
外出前认真做好安全防患教育。
2、应急预案:
(1)、学校组织外出大型活动必须先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报,经同意后才能实施,学校组织的外出大型活动要制订安全应急预案。
(2)、事故发生后,学校迅速抢救受伤师生,及时将事故信息报上一级教育主管部门。
(3)、及时报警110、120请求援助,保护好事故现场。
(4)、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善后处置工作。
(5)、分析事故原因,及时处理上报。
(九)、外来暴力侵害事故预案:
1、防范预案:
(1)、加强文明礼貌教育,杜绝师生在外滋事。
(2)、加强门卫保安工作,外来未经允许人员,学校门卫(保安人员)不得放行。
2、应急预案:
(1)、学校外来的未经允许强行闯入校园者,学校门卫(保安人员)应及时将闯入者驱逐出学校,并由门卫(保安人员)向其发出警告。
(2)、学校内发现不良分子袭击、行凶等暴力侵害时,应先制止、制服,同时及时报110、120请求援助。
(3)、对受伤师生及时救治。
(4)、分析事故原因,及时处理上报。
(十)、其它伤害事故应急预案:
(1)、如发生师生身体受到意外伤害时,应及时送伤害者到医院诊治。
(2)、及时向街道、学校、家庭、教育局和有关部门报告。
篇7
法律的预防功能实际上就是对未来的风险和危机进行管理,要实现这个功能,必须要有应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和危机的相应准备。自2003年非典疫情后,中国在应对各种突发性事件方面出台了相关法律规范。2006年1月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根据2007年5月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的信息,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事件,国家已经一系列应急预案,包括: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铁路行车事故应急预案、国家处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应急预案、国家海上搜救应急预案、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国家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核应急预案、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待的还有:国家粮食应急预案、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国家涉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但我们面对的问题是这些法律能否得到执行。如果制定法律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那么法律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而无法走向实际的生活;法律就只是事后效应,只能是惩治的工具。在此,不妨以《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为例加以分析。
2005年国家公布并实施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分为总则、启动条件、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附则部分。该应急预案对自然灾害发生前的预防和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对及处置灾后救助作了全面的规定,对中国国情复杂的状况也有充分的估计,该预案规定:“本预案由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负责管理。预案实施后,减灾委办公室、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办公室应适时召集有关部门和专家进行评估,并视情况变化做出相应修改后报国务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综合协调机构根据本预案制定本省(区、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根据此规定,各省、市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如河南省在2005年《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印发后,省民政厅起草了《河南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征求有关部门意见后报省政府。省民政厅印发了《河南省洪涝灾害救助预案》,各省辖市也以政府或民政局名义出台了当地的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全省共制定与自然灾害救助应急有关的预案26个,与自然灾害救助应急工作有关的法规、文件、规划8个。
又如宁波市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浙江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浙江省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宁波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宁波市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它的具体编目基本是把《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细化。
二、用执法应对灾害
当前,各地政府在立法的细化方面都有不错的业绩,但在具体执行环节上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迫切需要加以完善的是应急准备制度。应急准备分为资金准备、物资准备、通信和信息准备、救灾装备准备、人力资源准备、社会动员准备、宣传、培训和演习等。
资金准备制度的完善方向是:①按照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市和县(市)、区财政都应按一定标准储备大灾预备金,做到专款专用、专账管理。②各级政府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补助标准,建立救灾资金自然增长机制。③大灾预备金主要用于灾时和灾后基本生活救助,遇重特大自然灾害救灾预备金不足时,各级财政应及时调剂救灾资金,确保灾民生活。
物资准备制度的前提是整合各部门现有救灾储备物资,分级、分类管理救灾储备物资和储备库。在此基础上应做到:①按照救灾物资储备规划,建立健全市救灾物资储备库,灾害多发县(市)、区建立健全物资储备库、点,各级储备库应储备必需的救灾物资。②每年年初购置必需的衣被、净水器等救灾物资。③建立救助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④灾情发生时,可调用邻近民政部门救灾储备物资,沿途免收道路通行费。⑤建立健全救灾物资紧急调拨和运输制度。
通信和信息准备制度的完善方向是:①建立覆盖市、县、乡镇(街道)三级的救灾通信网络,确保市政府及时准确掌握重大自然灾害信息。②建立部门间灾害信息共享平台,提供信息交流服务,形成信息共享机制。③各电信运营企业应依法保障灾害救助工作的信息畅通,积极做好通信应急物资储备工作。
救灾装备准备制度的完善方向是:市各有关部门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设备和装备;市民政局、灾害频发县(市)、区民政局应配备救灾必需的设备和装备。
人力资源准备制度的完善方向是:①完善民政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其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②建立健全专家队伍。组织民政、卫生、水利、气象、科技、海洋、国土资源等各方面专家,重点开展灾情会商、赴灾区的现场评估及灾害管理的业务咨询工作。③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④培训、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社会动员准备制度的完善方向是: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管理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社会捐助工作;规范救灾捐赠的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在已设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的基础上,继续在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社会捐助站、点,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网络。
宣传、培训和演习制度的完善方向是:①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灾害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②市民政局每年至少组织1次县级灾害管理人员业务培训。③在灾害多发地区,根据灾害发生特点,指导各地组织开展救灾演习,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除了全面完善的法律规定外,执行也是关键。现实的情况往往是法律的规定和现实的执行相脱节。以此次汶川地震为例,由于平时极少发生重大的自然灾害事件,人们对地震灾害预防的重视程度就显得不够(例如房屋建设的防震等级不够),结果造成了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
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而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进入了新的自然灾害多发期,呈现极端性气候事件频次增加、损失加剧、灾害连锁反应、多灾并发等特点,年均灾害损失比20世纪80年代高出40%。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气候仍将持续异常,所以更应加强平时的防范工作。完善的法律制度配合不打折扣的贯彻执行,才是有效应对灾害的最好方法。
篇8
一、应急预案标题
标题的写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适用范围(包括国家、地区、单位等)+事由+文种,如《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市特大洪涝灾害救灾应急预案》;二是期限+事由+文种,如《2005年中晚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三是事由+文种,如《供电事故应急预案》。
此外,总体预案应当在标题中注明“总体”二字,如《××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需要限定该预案所涉及的突发公共事件级别的,多在标题中提示,如《国家处置重、特大森林火灾应急预案》、《××省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试行性预案往往在标题这后标明“试行”等字样,并外加圆括号,如《化学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试行)》。
二、应急预案目录
包括一、二级序数和小标题。总体预案以及其他条文较多的预案需要加目录,显示其基本轮廓,起到导读的作用。
三、应急预案正文
(一)基本内容
有下列几项:
目的。即该预案的预期效果,大多起笔交代。写法有两种:一是用“为(为了)……,制定本预案”的句式;二是直接用一组动宾短语说明,如“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危害,指导和规范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公众健康造成的危害,保障公众身心健康与生命安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工作原则。如以人为本,依法规范、职责明确,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资源整合、信息共享,依*科学、反应及时、措施果断,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公众参与等。要切合实际、抓住要点。
编制依据。即制定该预案所根据的有关法律、法规、上级机关文件、其他情况等。用“根据(依据》……,制定本预案”的句式表述,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省防治人禽流感卫生应急处置预案》)。有时将编制依据与目的合写。
现状。简述有关突发公共事件的现状与趋势。如《××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预案》划分了××市主要突发事件4大类13分类34种类型,概括了“以非自然因素为主,灾害种类多、损失重、影响大、连发性强、处置难度大”等特点,并作出“大风及沙尘暴、浓雾、冰雪、强降雨和雷电等气象灾害仍将是××城市的主要自然灾害。环境灾害、地质灾害、地震、信息灾害、超大地下空间、超高层建筑等特殊场所综合事故、城市工业化灾害与重大危险源、传染病疫情等将是主要潜在灾害”的预测。
适用范围。指出适用于该预案的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如“本预案适用于处置自然因素或者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地质灾害”(《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组织机构与职责。明确领导、指挥、日常工作的机构及其职责、权限;以应急响应全过程为主线,多用图表描述由主管部门、协作部门、参与单位构成的组织体系框架;明确与该区域内的外驻单位、军队、武警的应急联动机制。
预测、预警。包括信息监测与报告、预警、预测预警支持系统、预警级别及等。其中,按其严重性和紧急程度,可分为一般(Ⅳ级)、较重(Ⅲ级)、严重(Ⅱ级)和特别严重(I级)四级预警,并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应急响应。包括分级响应、信息共享和处理、指挥与协调、新闻报道、应急结束等。其中,依可控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原则上可按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特别重大(I)四级启动相应预案。
后期处置。说明人员安置与补偿、物资和劳务的征用补偿、灾后重建、污染物收集、现场清理与处理等善后处置;明确社会救助的程序和要求;交代保险机构的职责和任务、事件调查承办机构和审核程序。
保障措施。包括通信与信息、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装备、应急队伍、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治安、物资、经费、社会动员、技术等保障。要统筹安排、落到实处。
宣传、培训和演习。公布有关预案、报警电话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明确上岗前和常规性培训的要求;交代演习的队伍、内容、范围、场所、频次、组织、评估和总结等事项。
名词术语、缩写语和编码的定义与说明。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类别、等级以及对应的指标定义,统一信息技术、行动方案和相关术语等编码标准。
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目录。即与该预案相配套的其他预案的目录。
预案管理。明确预案修订、完善、备案、评审与更新制度以及其他方式、方法和承办机构。如“本预案由国家防总办公室负责管理,并负责组织对预案进行评估。每5年对本预案评审一次,并视情况变化作出相应修改。各流域管理机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防汛抗旱指挥机构根据本预案制定相关江河、地区和重点工程的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
监督检查与奖惩。明确监督主体,对预案实施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明确奖惩方案,写出奖惩的依据、主要规定。
制定与解释。写明制定与解释该预案的机构全称或者规范化简称,并标注联系人和电话。
实施时间。多在最后写“本预案自(印发)之日起实施(生效)”等。
上述内容在总体预案中大多载明,专项等预案则根据实际需要有所取舍。
(二)应急预案主要写法
有以下几种:
分部式。它适用于条文较多的预案。全文分成几个大部分,每个部分就是一个层次。第一部分是总则,概述目的、工作原则、编制依据、现状、适用范围等;中间各个部分是分则,具体说明有关方案;最后一个部分是附则,对名词术语、缩写语和编码的定义与说明,总体预案和专项预案目录,预案管理,监督检查与奖惩,制定与解释,实施时间等加以补充。在每个部分中,又逐级划分,分层序数依次为“1.”、“1.1”、“1.1.1”等,其中一、二级序数后面多加小标题。国家预案、省级总体预案基本上采用此种写法。
章条式。它适用于条文较多的预案。全文以章为序划分层次,第一章是总则,中间各章是分则,最后一章是附则。各章内分若干条,而且每条之间连续编号,也就是所谓的“章断条连”。条的序数可用“第一条”或者“–、”的形式编排,条下可以设款、项、目,款不编序数,项写成“(–)”,目写成“1.”等。《陕西省防御灾害性洪水应急预案》即采取此种写法,全文分11章,各章又分若干条、款、项、目。
条陈式。它适用于条文较少的预案。有两种写法:一是前言+条陈式。第一段为开头,从第二段起分条表述。例如,《全国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的第一段以“为及时、有效地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确保养殖业持续发展和人民健康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制定本预案”作前言,从第二段起分六条对“疫情报告”、“疫情确认”、“疫情分级”、“应急指挥系统和部门分工”、“控制措施”、“保障措施”作了说明。二是条陈贯底式。即从第一段起就列若干条,直至最后一段,而且多用公文的“一、”、“(一)”、“1.”、“(1)”四级序数,这种写法在单位、重大活动等预案中普遍运用。
四、应急预案附录
包括归属于该总体预案的各专项预案、其他与该预案相关的重要预案(如与各省、自治区总体预案密切相关的该省会或该自治区首府的预案〉、各种规范化格式文本(如新闻、预案启动、应急结束及各种通报的格式)、相关机构和人员通讯录等。预案如有附录,在正文之后依次写明。
五、应急预案具名
一般写在正文的右下方。
六、应急预案日期
多写在具名的右下方。
篇9
一、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
1.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完善重大疫情应急响应机制,制订完善重点应急响应措施方案,切实提高防范和化解重大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能力,建立集中统一高效的领导指挥体系。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强化监督预警,加强卫生应急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
2.积极参与健全卫生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建设。协同配合工信、发改等部门进一步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重要物资辖区产能布局,建立应急物资紧急采购、紧急征用和动员、调运、跨区域援助等机制。
3.加强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分析评估肺炎疫情卫生应急处置工作成效,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修订、完善《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以及因机构调整及职能转变等原因导致内容需要变动的应急预案。各单位结合实际,及时更新、修订、完善现有的卫生应急预案,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建立卫生应急预案动态更新机制,不断完善预案体系建设。
4.开展卫生应急协作机制建设。推进与邻县卫生应急合作,加强与军队、武警等相关部门应急力量间建立协作共建机制,共同提高应对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救援能力。加强卫生应急区域合作,建立区域联防联动机制,开展区域卫生应急联合培训、演练等活动,提高区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卫生应急能力。
二、稳步提升卫生应急核心能力
5.规范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建立完善各级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专家队伍,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方案,完善风险评估机制。对辖内可能导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传染病和危险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对公共卫生能力和应对准备进行评估研判,推进风险评估结果运用,不断提高监测预警和风险评估工作质量和成效。
6.加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县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建设,督促、指导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单位积极争取县级财政支持,参照省级印发的《县级卫生应急队伍装备参考目录》,完成卫生应急队伍基本装备“补短板”项目建设。指导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单位开展卫生应急培训、演练,有效提高各级卫生应急救援处置能力。
7.加强卫生应急队伍精细化管理。加强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建设,县级紧急医学救援队伍各承建单位要将单位内性能好、可承担卫生应急救援任务的救护车辆统一加贴“县紧急医学救援”和卫生应急标识。做好卫生应急培训、演练,年内组织县级卫生应急队伍开展不少于2次卫生应急技能培训和不少于1次综合演练。对照《省级卫生应急队伍管理考核评估指标》,强化队伍日常装备保养、训练管理,提高队伍卫生应急快速反应能力。
8.开展医疗机构批量伤员收治演练。推进县总院卫生应急救援准备,研究制定批量伤员检伤分类、快速接收、分流等程序,结合县总院应急床位扩充能力任务,开展批量伤员紧急接收演练,检验医院床位应急扩充能力建设成效和应急准备工作情况。
三、做好各类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工作
9.做好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按照《省突发事件应对办法》和《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县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预案》等要求,加强值班值守,强化信息整合,建立灵活高效的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机制,有序有效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工作。加强与应急管理、农业农村、市场监督、教育等部门的信息沟通和协调合作,健全联防联控运行机制,做好突发急性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处置工作。
10.做好卫生应急信息报告工作。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单位要高度重视突发事件卫生应急信息报送工作。严格执行各项信息报告制度,确保信息报送及时、准确,渠道畅通。
四、做好安全生产、消防、反恐等工作
11.强化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责任。指导辖内卫健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三必管”规定,落实领导责任、部门责任、岗位责任,加强安全风险防控,落实各项安全生产和消防措施,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国家卫健委新颁发的《医疗机构消防安全九项规(2020年版)》学习宣传,确保消防安全。加强对委直属各单位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督导检查,建立安全管理台账,督促存在隐患问题单位加强隐患排除和落实风险防控措施,完善安全管理和消防管控长效机制,确保落到实处。
12.履行好部门反恐怖防范职责。县内各医疗卫生单位落实《省医疗机构反恐怖防范标准》和《省生物行业反恐怖防范暂行标准》,加强反恐怖防范工作督导检查,强化县级院前急救反恐最小作战单元的应急备勤、日常训练和综合演练,各医疗卫生单位参照市级院前急救反恐最小作战单元模式建设,做好卫健系统反恐怖防范与应对准备工作。
五、统筹做好其他卫生应急工作
篇10
1.1、编制目的
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2、编制依据
依据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区内和单位内部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中心应对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社会安全事件服从政府统一指挥):
(1)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
(2)事故灾难。主要包括渔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渔业船舶安全、单位内部安全生产等。
(3)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动物食品质量安全事故和重大动物疫情。
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一般分为四级: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具体标准根据各类事件详细划分。
1.4、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2)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3)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健全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和行政法规,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
(5)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6)依靠科技,提高素质。加强公共安全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采用先进的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及设施,充分发挥专家队伍和专业人员的作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科技水平和指挥能力,避免发生次生、衍生事件;加强宣传和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公众自救、互救和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
l.5、专项应急预案
在本预案下,中心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专项预案包括:
(1)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是应对雷雨大风、冰雪等强对流天气,预防和减轻其对畜牧水产业造成危害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2)突发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是应对单位内部突发安全生产事故如车辆行驶安全、火灾、盗窃等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3)*区渔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
(4)*区渔业船舶水上安全应急预案。
(5)*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
各类预案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
2、组织体系
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区防治重大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和区重大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应急预案的指挥机构由区人民政府主管领导任指挥长,成员由政府有关部门、武警部门及相关单位负责同志组成。指挥机构办公室设在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成立相应的工作专班,负责具体应对工作。突发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渔业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和渔业船舶水上安全应急预案的应急指挥部设在区畜牧水产服务中心,由主任段有德任总指挥,成员由中心办公室、综合科、水产科、渔政站及有关科室和二级单位负责人组成。
3、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
区政府、各部门、中心及所属各单位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事件进行预警。预警级别依据突发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势态,一般划分为四级: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通信、信息网络、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部门要按规定立即逐级向上报告,同时还要注意信息工作的准确性和保密性。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2.2、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在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区政府、区畜牧水产中心及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发生区2级及其以上重大突发事件时或市人民政府启动应急预案涉及本区时,区人民政府应急指挥机构启动区级应急预案;发生一般突发事件时,事件发生地的街乡或有关单位应急指挥机构和中心各单位启动相应应急预案。
3.2.3、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由上级相关应急指挥机构统一指挥或指导本区、各部门开展处置工作。
现场应急指挥机构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3.2.4、应急结束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予以撤销。
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按照规定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提供心理及司法援助。有关部门要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保险监管机构督促有关保险机构及时做好有关单位和个人损失的理赔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要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
3.3.3、恢复重建
根据受灾恢复重建计划组织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3.4、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社会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政府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信息形式主要包括授权、散发新闻稿、组织报道、接受记者采访、举行新闻会等。
4、应急保障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人力资源
畜牧水产(渔政)、公安(消防)、医疗卫生、地震救援、防洪抢险、环境监控,以及水、电、油、气等工程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专业队伍和骨干力量。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单位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要加强以乡镇和社区为单位的公众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4.2、财力保障
区政府要保证所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对受突发公共事件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要及时研究提出相应的补偿或救助政策。要对突发公共事件财政应急保障资金的使用和效果进行监管和评估。
鼓励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
4.3、物资保障
要建立健全应急物资监测网络、预警体系和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及紧急配送体系,完善应急工作程序,确保应急所需物资和生活用品的及时供应,并加强对物资储备的监督管理,及时予以补充和更新。
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应急预案的规定,做好物资储备工作。
4.4、基本生活保障
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4.5、交通运输保障
要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调度、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要依法建立紧急情况社会交通运输工具的征用程序,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
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6、治安维护
要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依法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4.7、通信保障
建立健全应急通信、应急广播电视保障工作体系,完善公用通信网,建立有线和无线相结合、基础电信网络与机动通信系统相配套的应急通信系统,确保通信畅通。
4.8、公共设施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
4.9、科技支撑
要积极开展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加大公共安全监测、预测、预警、预防和应急处置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健全公共安全应急技术平台,提高我国公共安全科技水平;注意发挥企业在公共安全领域的研发作用。
5、监督管理
5.1、预案演练
区政府、各部门及本单位内部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5.2、培训和宣传
区畜牧水产中心及各有关方面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宣传、教育、文化、广电等有关部门要配合区政府及业务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5.3、责任与奖惩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实行责任追究制。
- 上一篇:中小学实验室管理制度
- 下一篇:心理学研究方法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