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困惑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学的困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困惑;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132(2017)35-0023-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35.010
当前,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的心理困惑也呈现明显的变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大学生正处于从青春期向青年期的过渡阶段,无论是从个体身心发展的角度,还是从社会环境和成长环境变化的角度,这些因素都将对个体心理带来一定的干扰和困惑。
一、研究背景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的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并提出心理健康的标准: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显然,心理健康不是指对任何事物都能愉快地接受,而是指在对待环境和问题的反应上,能更多地表现出积极的适应倾向。在此参考标准下,不少针对大学生心理困惑的相关研究也比较丰富,聂舒(2015年)结合已有文献,对心理困惑进行了描述性定义:心理困惑是指人在情感、智能、决策、个人发展和意志力等方面受到阻碍,以至于无法正常正确地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表现为心理感受痛苦、学习动力缺失、人际关系不适、情绪低落、自卑与自负、行为退缩、恐惧失败和轻微的躯体症状。并综合已有的专家和学者的相关研究,提炼出大学生的心理困惑的三大类,分别是个体方面、社会环境方面、生活和学习方面。孙凤梅(2006年)在浅析大学生心理困惑的成因及解决对策中指出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性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生活适应问题是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当前,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文献较为丰富,但通过中国知网检索,近10年(2007—2016年)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研究关注度在2011年环比增长率达到高峰,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是处于变化和发展状态的,从个体身心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等角度来看,对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的关注是必要的,对其关注和研究,并采取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将对其今后的身心发展产生十分有益的影响。
本研究中的心理困惑界定为因个体受到自身发展和周围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个体心理出现疑惑、不解、有压力、感到困难的心理状态。本研究选取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深入地了解和探析他们当前的心理困惑,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策略。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本研究随机选取南京某职业技术学院2016级大一学生中585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85份,回收有效问卷562份,有效率为96%。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问卷内容主要涉及:“当前,你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满意吗?”“当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如果当前存在心理困惑,请具体说明”等。访谈采取随机调查,共72人次,访谈地点设置在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工作室。
(三)研究过程
本研究选取调查时间为大一下学期,被试人员通过大学第一学期的适应,很大程度上会降低研究中因环境陌生等外因的影响,尽可能回归被试个体心理发展层面的因素。本研究问卷调查部分由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指导被试人员统一作答。经过对问卷内容的统计和分析,结合实地访谈,进行信息的归纳和整理,进而形成研究结论。
三、研究结果
本研究针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对回答内容进行整理,按照心理困惑内容出现频率的高低进行归纳,研究结果表明:98.9%的学生在“当前是否存在心理困惑”方面作出肯定回答;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按回答内容频率出现的高低,来源依次为:专业学习、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适应、消极情绪、自我意识。
(一)专业学习
研究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来源的第一大因素就是专业学习。具体表现为学习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如:学习注意力不集中;学习主动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差;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效率较低、学习压力大;对专业学习缺乏认同;考试焦虑;学习上缺乏动力和目标;纠结是否需要转本;对专科学历的担心等。
(二)人际交往
人际交往是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第二大因素。主要涉及宿舍人际交往、恋爱关系和家庭关系。例如,“宿舍矛盾让自己很烦躁,不知道如何应对。”“很在意宿舍的人际关系,和个别不容易相处的人每天在一起,感觉很郁闷。”“对恋爱充满好奇,希望自己能拥有一场美好的恋爱。”“和父母亲的关系一直很困扰”“家庭不是很和睦”等。
(三)职业生涯规划
本研究的这一部分主要涉及在调查中比较集中出现大一学生开始对其一生的理念、工作、生活、家庭及社会等目标所要设定的计划进行思考和探索,更多会出现迷茫的心理困惑。例如,“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度过大学生活”“如何制订职业规划和目标”“将来毕业后能做什么,现在感到很迷茫”等。
(四)心理适应
该部分主要表现为大一学生进入大学的环境之后,面临新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出现的内心困惑的状态。例如,“住集体宿舍不太适应”“暂时还不能适应自主学习的方式”“想家”等。
(五)消极情绪
该部分的调查表明,大一学生因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而出现不同层面的消极情绪。例如,自卑、抑郁、焦虑、愤怒、纠结等。
(六)自我意识
个体开始对自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了解。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是否能够自我认同和自我接纳,而产生的心理困惑。例如自我评价水平较低,对自己的外表不满意,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等缺乏正确了解和评价。
四、讨论
(一)关注和重视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
本研究发现,绝大部分的大一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及时有效地帮助和疏导他们的心理困惑对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极负盛名的心理学家艾里克森(ErikErikson)强调人的理性和适应。他所提出的心理社会阶段理论对我们当下的研究再次提供了指导意义,大一学生正经历从青少年向青年期的发展过渡,从心理发展角度来说也是向成熟迈进的过程,自我意识的逐步建立和亲密关系的建立是人生发展这一阶段的重要内容。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对学生心理的关注和重视是非常必要的。
(二)提高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经历着学习和生活上的转变,不少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造成“迷茫与压力”共存的心理状态。学校可以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对大一学生的学习进行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尽快了解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就业方向为学生提供学习与专业实践相结合的机会,科学指导学生做好学习和职业发展规划。同时,大一新生要积极踊跃地参加社团活动,在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人际沟通的能力,组织管理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和塑造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三)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在大一学生心理成长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的心理困惑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较有其自身的特点。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心理辅导方式,广泛性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大一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课程、心理知识专题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帮助学生从心理层面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
(四)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大一学生进行,研究内容相对比较宽泛,今后还可以在学生的性别、生源、专业等不同的维度上进行更好的研究,也可以对大一学生与其他年级学生的心理困惑进行更加深入的比较研究。
五、结论
高职院校大一学生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惑,家庭、学校以及学生自身应共同关注和重视。专业学习、人际交往、职业生涯规划、心理适应、消极情绪、自我意识构成了高职院校大一学生心理困惑的六大主要来源。
参考文献:
[1] 蓝冬玉.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117-120.
篇2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地理教学 困惑 思考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关心人类发展的重大问题,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和可持续发展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意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但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中本人颇有困惑。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基础训练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有时难以兼顾
新课程在目标上特别强调“过程与方法”,即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体验问题探究过程与方法。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会学习能使学生终身受益。课堂教学中有时若注重前者而后者就只能置于课后,而课后学生因缺乏足够的指导,实施起来非常困难;若注重后者,前者可能掌握不牢。如“热力环流”一节教学,对其成因分析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耗时较长,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二、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的冲突
从高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来看,学生不应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教的作用逐渐减小,越来越多地依靠学生的独立性。独立意识有助于学生创新,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但对于学生个体来说,若一味地依赖合作方式中的某些方式,如一起商量、分析、交流、讨论等,则难以深入思考,更谈不上形成自己独到见解,若过分地独立,则难有协作成功的喜悦体验。
三、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与自由选择的矛盾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动机,在学习态度上表现为“要学”,在学习动机上表现为“想学”,在学习能力上表现为“能学”,在学习意志上则是“坚持学”。这在富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实施中,的确对于有个体差异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但可能会出现高目标无人问津,而低目标问题都愿体验,不利于优生培养,还可能会出现少数学生不能量力而行,选择了自身解决不了的目标问题,使其自尊心受到伤害。再者,低目标问题易于解决,素质较高的学生利用较短的时间就解决了,而在高层次目标问题上素质较好的学生也能主动解决,这样极易把面向全体的课堂教学上成了培优课,可能对后进生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困惑,经常进行思考。
(一)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地位和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维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易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易于实现,但“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而在合作学习时常会让人感到主体作用发挥有余,而主导作用不足甚至失控的现象。如学生合作学习时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问题是开放性的,有的问题可能偏离学习轨道,甚至有的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对此,老师要坦然相对,对于开放性的,不要急于下结论,要善于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如在“水稻种植业”教学中,有的学习小组提出亚洲水稻种植的出路问题,问是否会出现发展危机。师生应从亚洲水稻种植业发展条件及世界农业的发展趋势等已有知识和课外信息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让学生能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若出现偏离学习轨道问题也不要一棒打死,应恰当地给予激励,以免伤其自尊。若学生的问题出现科学性错误,不要把学生问题草率抛弃,应把它作为一种教学资源。这样既保证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又给予鼓励,使学生增强了自信。
(二)课后活动是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
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取了相关的基础知识,并从中发现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而有些挑战性问题可能是课本知识的延伸,限于学时,不可能在课堂上解决,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课后研究。通过教师指导,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实验、调查、信息搜集、表达与交流等,得出较为合理的答案。而对于每次探索的结果,都要适时地放到课上予以。这样,利于发展学生的情感和态度,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在进行“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一节时,学生提出“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应如何去适应?”通过课后搜集整理信息,在课堂上交流,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使学生从中获取了新的认识,环境观、责任感得到树立。因此,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课后活动的制约。
(三)注重基础培养与指导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不管哪方面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学习能力上,即“我能学”,否则,一切皆是空谈。教学中,一定不要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发现问题有:
1.学生阅读能力弱影响其主体作用的发挥。有的学生在阅读课文后,把握不住重点,你提出问题,他就通篇朗读。在复习过程中,也存在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反复通读课文的现象,这样既耗时间和精力,也难以形成大量的知识储备。对此应加强针对性地指导,以利于学生系统地有重点地把握知识。
篇3
关键词大学新生 心理困惑 教育辅导
1 新形势下大学新生心理困惑的成因
1.1 大学新生对大学环境,大学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的不适应
大学新生经过激烈的高考后进入到大学生活,而大学生活以及学习环境与他们以往所经历的高中生活学习环境大有不同,在新的学习内容、大学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中,大学新生难免会有诸多的不适应,从而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迷茫的困惑,由于对学习以及生活的自主性掌握得不够好,从而导致学生对生活学习逐渐丧失了兴趣,让学生难以从困惑的心灵阴影中走出来。
1.2 新生在生活上自我独立意识淡薄,难以摆脱对家庭的依耐性
大学新生在情感上依旧处于对家庭极其依赖的阶段,不能独自挑战并克服困难,在生活上缺乏自我独立的意识。面对陌生的大学生活环境,不能摆脱对家庭的依耐性,于是容易表现出自我封闭,心理上严重的不安全状态。
1.3 人际交往障碍导致大学新生心理上的孤独感
大学新生在高中生活中终日处于学习高度紧张的状态,学生集体活动少,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锻炼,因此当他们走入大学校园,面对形形的人和事,让大学新生无法在短时间内适应。如大学生大都是自主性学习,师生之间很少有学习以及生活上的交流,大学新生难以接受这种冷淡的师生关系。同学之间的矛盾以及师生之间的冷漠,大学新生难以有效地处理好,容易导致大学新生心理上的孤独,若得不到适时适当的引导,将对大学新生以后的大学生活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1.4 大学新生自我认知能力弱,自我价值系统受社会影响颇为深刻
对于大学新生来说,他们从对大学充满了理想化的期望,同时对自我能力的认知也是非常高的。但是当他们走入大学,意识到大学并非如他们想象中的那般完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给大学新生的心理蒙上了一层失望的阴影。而大学又是云集人才的地方,曾经在高中的辉煌到了大学突然被这么多的人才给掩埋了,让大学新生被自卑心理所困惑,对自我能力的重新认知和评估,对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重塑的重要时期,网络的发达以及物质等各个方面的诱导使得大学新生处于心理迷茫时期。
1.5 学习动力的缺乏
大学新生高中时期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考上自己理想的大学,进入大学之后,新生的学习目标的缺失以及学习动力的乏力让学生的学习处以一种漂移的状态,大学新生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的不了解,于是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学习动力的缺乏阻塞了大学新生前进的道路,延缓了新生前进的步伐。
2 大学新生心理困惑调适合对策建议
首先辅导员对大学新生的引导和适应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大学新生与朋辈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大学新生逐步有理、有利、有节地适应大学环境,大学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新生入学后对于大学生活的适应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可以通过开展新老生交流活动,让高年级的学姐学长们把自己的生活学习经验传授给新生,让新生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能进一步增强自我的角色意识。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把大学的学习方法同时适当的途径传授给新生们,引导新生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学习方法,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减少学习的盲目性,有效地减轻学习的心理压力,使自己的自学能力得到充分的提高,从而不断地适应大学的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
通过一些学校文化活动的举行,增强入学新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在新生入校前期,学生处、团委、学院学工办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举办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给新生发放一些学校的基本吃、行、住的情况,进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开展新老生的交流活动,鼓励同学之间互助合作,让学生能够在这个校园大家庭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并逐步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提高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
人际交往引导。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逐步构建一种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校园氛围,在学校范围内形成一种强烈的群体凝聚力,通过各类体育文艺等活动开展,促进同学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同时应该引导大学新生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态度,时时刻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移情”的方法去交流,处处考虑到他人以及集体的利益,让自己在校园生活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建立一个有效的大学新生心理教育机制,帮助新生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大学生能够健康成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心理健康关注的不仅仅是当前某个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关注大学生入校前、入校中以及入校后各个时期的心理健康变化问题,因此学校需要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一个动态有效的新生心理教育机制。首先对大学新生构建一个心理健康历史以及动态型档案,可以为科学诊断以及通过各种合理的教育方式来为新生做好心理教育方面的辅导提高可靠的依据。其次可以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讲座等等,让新生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所了解,从而能够进行自我调节或者配合学校的心理问题治疗。同时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宣传心理教育以及做好充分的心理咨询工作,鼓励新生正视自己的心理困惑并能努力重塑健康的心理。
通过心理辅导,引导新生提升自我认知能力,增强自我心理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调节能力,构建大学新生长期的人生奋斗目标。首先心理辅导员应该引导新生重新构建自己的学习目标,由从前的被动读书为了升学过渡到主动读书为了求知,通过对自我能力的准确定位,挖潜自己的潜能从而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同时可以让新生参与一系列的心理学讲座等,在人生观以及价值观方面给予新生一个正确的指引方向,预防新生的思想受到社会黑暗面的影响,让新生学习自我选取人生观,调整自我的价值观,从而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坚瑞.浅谈大学新生适应期心理不适原因及对策[j].丝绸之路,2009(16):108-109.
[2]贾玉霞.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7(11):91-92.
[3]刘欣.当代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困惑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9(6):688-689.
篇4
【关键词】 中职学生;心理困惑;表现;成因;应对策略
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基础和条件。中职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教育观念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对外部压力和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导致多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正确认识和分析目前中职学生心理困惑的主要表现和成因,积极思考相应的应对策略对于中等专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中职生心理困惑的主要表现
1、环境适应困难。由初中生到中职生,是一个人人生转折的重要时期,不少的中职生心理呈现“依赖性,理想化,盲目自卑,自我封闭”等心理特征。拥挤的宿舍及食堂,单调的“三点一线”生活,要自己料理生活等,这些生活环境、学习条件,人际关系等变化,都易使中职学生感到茫然无措,心理压力加大,产生失落感、自卑感和焦虑情绪等反应,继而出现失意、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
2、人际关系障碍。现代的中职学生有着强烈的交往需求,迫切希望与人交往,得到友谊。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害羞、自卑和交际能力不够以及不善言辞表达等导致一些人害怕交际,不会与人沟通,常常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伪装起来,不愿主动敞开自己的心扉。一些人在与人交往时有较强的戒备心理,以至于干脆独来独往,不和他人接触;一些人一方面要求自我开放,还我真实,另一方面又表现文饰,封闭自我,这种双重人格很容易导致孤独感、抑郁症和自卑心理。
3、家庭关系复杂。父母离异或不和、天灾人祸给家庭带来的不幸都会给学生造成恐惧心理,或情绪波动、精力分散,严重影响学习。另外因为学习成绩差,没有考上重点中学,甚至有的课目不及格,致使家长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关心与关注,由此带来的中职生的挫折感及感愧对父母的心理,有的甚至因“无颜见江东父老”而一走(离校出走)了之。
4、朦胧的性意识引起的情感激荡。中职学生处于异性相吸的阶段,对性问题很敏感也很朦胧。这个年龄的学生喜欢与异流,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华。但由于受年龄限制,他们往往考虑问题简单,感情容易冲动。有的学生不懂如何交异性朋友;有的过早坠入爱河,严重影响学习,甚至影响了身心健康。
5、期望与现实相悖时产生的心理冲突。自我意识增强是现代中职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他们向往和追求的目标。许多中职学生都希望学校能为他们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使得他们的才能得以实现。然而中职学生毕竟是从学校到学校,社会经验缺乏,对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不尽如人意之事不能正确对待,总有怀才不遇之感;有些人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只会拿手电筒照人,理想主义地要求别人,不能客观地看待自己,形成对自己过分完美的主观评价,结果一见到别的同学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好评,就埋怨别人没有看到自己的长处,甚至认为老师、同学与自己过不去;也有的同学从社会上了解到中职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年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即便找到工作也只能混迹在“蓝领”阶层中,因而滋生出不公平感,进而产生消极对待学习生活工作的情绪。
二、中职生心理困惑的产生原因
1、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社会公德意识低落使得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导致部分中职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社会对中职学生的歧视,更加促使中职学生出现对抗社会等心理问题。
2、偏见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绝大部分小学、初中片面追求文化课成绩,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领导、教师教育思想教育观念落后,灌输给学生的是考高中、升大学的理念,甚至认为只有学习差、思想差的“双差生”才会进中职校,这些都对中职生的心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3、家庭结构的失衡。家庭成员的文化素养、家庭成员的关系、家庭的经济状况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就以笔者曾带过的一个班级为例全班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生活在单亲家庭,近一半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较差,近五分之三的学生的家长文化素养不高,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中职生的自尊心,继而导致心理问题。
4、学生自身心理的矛盾冲突。中职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生理的变化必然导致各种心理冲突,甚至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如躯体不适感、抑郁、焦虑、烦躁不安、紧张、恐惧以及某些短暂的精神疾病症状。社会偏见导致中职生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缺乏自信心和勇气,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阻碍了学生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
三、中职生心理困惑的应对策略
1、优化学校育人“硬件环境”,创设宽松友好的心理“软环境”。职业学校要善于优化学校育人的“硬件环境”。一方面要改善物质文化设施,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改善和绿化校园环境;另一方面学校要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教室、生活的宿舍和活动的校园进行文化环境上的构建,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环境的熏陶。
在构建学校物质“硬件环境”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建立和谐、健康的心理“软环境”。优化育人环境,关键在校风建设,要努力建立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爱岗敬业的教风,学生立志成才的学风,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自我意识。师生关系是在学校这个特殊的活动领域形成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为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一方面,学校应拓宽师生心理沟通的途径,与学生进行心理交流。另一方面,学校应为每一个学生建立心理档案,班主任老师定期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取得家长的支持,如各种方式家访、校信通等;同时,教师可以以朋友的身份走近学生,营造宽松育人的心理环境。
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掌握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
4、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及心理辅导活动,帮助中职学生学会在现实中如何应对机遇,如何快乐地学习和生活。根据中职生的年龄和生理特点,学校应该配备心理咨询教师和心理辅导教师,变被动为主动,指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
5、组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中职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由于现在的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社会实际严重脱节,因此社会活动和实践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从校情出发,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创造性地设计具有本校、本班特色的、能给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要针对学生缺少社会实践、缺少实际体验的情况,组织学生到农村、工厂、军营、市场去体验生活和服务社会,帮助中职学生顺利完成社会化进程,塑造健康的个人心理。
6、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平时所不能发挥的能力与才干,增强自信心。校园文化是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和生存环境,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为他们提供共同的活动条件,创造人际交往的机会,消除孤独感。同时,校园文化活动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角色意识和生活、工作、学习的良好心态,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积极、向上、开朗、活泼、热情且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良好个性与品格,从而推进心理素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中职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人生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对外部压力和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导致多重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对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至关重要的。我国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认识、关注、加强的发展历程。中职学校要善于激发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获得美好生活的理论取向,培养生理、心理健康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2]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心理困惑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82-02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在社会上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同时,高职院校学生的自身整体素质偏低等因素使他们比一般大学生承受着更大的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的心理压力。这不仅影响高职学生在校时的行为表现,也影响到学生能否以正常的心态面对社会的选择以及今后人生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因此,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生理特点及其心理困惑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生理特点
高职学生年龄一般处于18-23岁之间,到了生长稳定期,身体形态日趋稳定,其生理、心理均趋向成熟。但由于受人际关系、经济问题、情感问题、学业受挫、就业压力等影响,常造成心理障碍。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最难教育的年龄期,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碰到形形的难以处理的问题。现在独生子女偏多,他们习惯了独自处理问题,不喜欢与人交流,不想让人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不是很愿意与家长、老师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并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很容易产生“自闭”症状。
(二)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困惑
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为:恐学厌学症、自闭焦躁症、人际困惑症、情感迷茫症、就业压力症等。
首先,有不少高职学生对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些是因为学习基础差而感到吃力和畏惧;有些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标不明确造成的;有些学生是为了父母才到学院读书;有些学生认为上了大学就已经完成了人生的目标,对于在大学阶段如何度过没有深层次的思考;有些学生抱着混文凭的心态在读书。社会上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对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一定的影响,比如:用钱买文凭、舞弊现象等等。
其次,高职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地区,生活习惯、成长环境、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都有所区别,同学之间在交往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摩擦和碰撞,如果处理不及时,自我调适的能力差,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第三,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已经有了对异性情感的需要,但往往由于他们不能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没有经济来源,没有生活经验等原因,反而让自己陷入感情的漩涡而不能自拔,往往受到失恋、单相思等现象的煎熬,这样势必引起心理失衡,出现心理障碍。最后,高职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要比其他本科院校要大,因为当前社会对于高职教育的认识还不全面、不正确,就必然影响高职学生的就业市场,高职学生往往忧心忡忡,迷茫而又焦灼。
二、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困惑的应对措施
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寄予厚望,他们能否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承担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值得我们全社会重视和关注,更值得我们深思。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要培养他们多方面的能力,比如:自我心理调适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就业能力等等。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一)把思想教育渗透到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认真对待。在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积极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使大学生能够自强自立,提高学习效率和改善生活质量,达到人格的健全和完美,真正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1.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不仅仅侧重于引导、激发学生的潜能,而且还通过循循善诱、教育和启迪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成熟,而不是一支笔、一本书的说教。
2.注重业余生活的开展,寓德育于活动之中。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院、系一系列活动,积极组织并开展班级小型的多样化活动。比如:参加学院组织的“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活动、“5•25心理健康节”活动等等;参加系部组织的“篮球比赛”活动、“智力大冲浪”活动、“绳彩飞扬”活动、“课件制作”活动等等;组织班级的辩论赛、模拟招聘会活动,制作学生个人简历比赛活动等等,寓教育于活动之中,轻松自然的让学生懂得一些道理。
(二)把管理育人贯彻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1.重视班级建设。通过一系列班级活动让学生能体会到班级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
2.加强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把孩子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健康品质也是天下父母应尽的义务。因此开展心理教育必须依赖家庭教育这个基础。通过制定家长联系制度等措施,使学校、家庭形成教育学生的合力,促进学生的成长,使家庭确实成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第二阵地。
(三)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提上日程
1.对于大学一年级学生,对他们要进行全面的了解,建立特殊群体(情困生、学困生、心困生、贫困生、网困生等)档案,并组织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对发现的各种心理问题,除了建立独自的档案以外,从心理咨询老师到系部、辅导员等都必须进行跟踪辅导,并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加强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建立,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
2.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经常性地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开展“5•25”心理健康节活动,以缓解高职学生学习、就业、情感等方面的压力,切实帮助学生解除心理问题。
3.为了进一步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学院要成立专门的辅导机构,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和辅导。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积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认真学习相关知识,建立一支强健的队伍共同解决好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困惑问题,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需要不断去探索、去努力,充分利用有关资源和条件,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工作,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素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
篇6
【关键词】探究 困惑 课改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5-0156-02
课程改革正在全面、健康、稳定地向前推进,各种新理念、新模式不断渗透到教学中来,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革。在课改中,我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困惑,合理地提出问题并深入思考,无疑对新课程的教学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下面是在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及思考,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时间紧、任务重的问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增加了学生的探究活动内容,为了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无论是探究前的准备工作,还是探究中的指导工作,都将占用很多时间,无疑会对教学目标落实造成很大影响。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物理组教师在教研活动时展开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某个知识的获取,而是要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体验获取知识的乐趣,学会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习惯,点燃学生创造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多占用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在达成了这样的共识以后,我们就统筹安排,兼顾三维目标,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即采取课内探究与课外探究相结合、普遍要求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的方式,从而解决了时间紧的问题,达到了实施探究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课堂上,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问题
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不只是教师的讲解,还有学生的状态。一堂课,需要气氛活跃,充满生机。有的时候,教师稍微一放松,尤其是做灵活性的题目,给学生讨论时间时,学生的自制力较差,教学秩序很容易被打乱,往往出现了“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所以,我们要对学生讨论把握好一定的“度”,但这个“度”很不好把握。刚开始,学生还不会合作学习,我先考虑合理分组,把好、中、差的学生搭配,指定好学生担任组长,指导学生进行合理竞争与合作,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从独立思考转向合作探究。该讨论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并从学生的心理和兴趣出发,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去探究,鼓励他们提出质疑。同时,我们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以免适得其反,也要避免在课堂上对学生太苛刻,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性,使课堂气氛陷入僵局。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该放的时候放,该管的时候管,对课堂管理灵活地掌握。具体来说,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实际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给予学生充分的讨论探究的机会,然后教师再进行适当的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营造和谐学习环境。
三、学生对开放性问题的提问,教师拿不准答案的问题
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我们发现传统习题越来越少,“新面孔”越来越多,而且有的问题开放性很,不确定因素多,个别题目连教师也拿不准答案。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新教材涉及的知识面很宽,不只是课内的,还有课外的。那么,教师是否必须掌握许许多多的知识,必须能回答出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呢?当然不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完全覆盖他们的知识面,所以不可能把学生的问题回答得准确无误。但作为教师,我们务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探究方法,把机会留给学生。要知道学生也是课程资源,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问题的正确答案。例如,在讲解物态变化时,很多同学会问,冰雹是属于哪种物态变化,关于冰雹的形成的说法的版本很多,而且都有道理,如何给同学们解释呢,很多教师会被“咔”住,其实冰雹的形成过程十分复杂不同的条件形成的过程也不一样,答案不是唯一的,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教师要做一个动态的幻灯片,给同学们一个切合实际的说法,关键是引导学生如何解决此类问题。通过这件事,使我深刻认识到:新课程标准为什么要求教师应该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而不是什么都在学生之上的传统教师形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新的学习方式,把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我们要更新观念,真正转变角色,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做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做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做社区的合作者,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解放思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反思,使自己尽快成为一代具有高度专业技能的教育专家型教师,为我国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0050-02
现代中学生都是“90后”,他们自小被升学压力、特殊才艺对比等多方面问题所包围,过早的竞争压力使90后普遍聪慧多才,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折能力弱、忌妒心强、对网络依赖等问题,因此,在当前的形势下,单单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服教育不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很难起到良好的效果。因此,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解决中学生思想问题和成长困惑的需要。
一、当前中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
1.中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其变化:初中阶段是个体生命全过程中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但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这就使得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引起很多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主要表现在:(1)自我意识高涨但不成熟。初中阶段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这一时期初中生的自我意识空前高涨。初中生开始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我、看待周围的世界,并开始自我探索。但是由于初中生认识能力和社会经验的不足,又常常使自己陷入比较迷茫的状态,乃至对周围的人和事出现一些敏感和偏激的认识,使其自我观念伴随着一些夸大、消极的情绪体验。(2)逆反心理严重。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导致其急于向外界树立和维护独立自尊的自我形象,一旦自己自我独立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偏激地认为对方是在妨碍自己,产生强烈的叛逆心理。主要表现为对家长、老师等长辈的关心和教导拒绝和厌烦。
2.成长环境的特点对中学生的影响:环境是育人的重要条件,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1)社会环境: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社会问题、消极甚至腐朽的思想、思潮无时不在影响和侵蚀着年少幼稚、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中学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求知上进欲望。(2)家庭环境:90后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备受两辈人的娇宠,他们衣食无忧,处处有人帮扶,基本上没有经历什么磨难。即使在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村,由于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影响,也会历尽所能的满足子女的需求。这种优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缺乏应有的磨练,致使部分学生没有坚强的意志品质,承受挫折的能力弱。(3)学校环境: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但是由于市场经济大潮的侵袭,部分学校为追求经济效益导致教育行为异化,也对中学生思想行为产生较大影响。
二、用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中学生渴望学习心理健康知识,解决自身的迷茫和困惑。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心理困惑和矛盾也很多。心理的问题最好通过心理学的方法来排解。可是,虽然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或问题。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但是由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的影响,加上中学缺少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尤其是农村学校情况更不容乐观。所以,中学生没能通过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去排解成长中的困惑。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由于开课的目的性和教师知识结构的贴近性,在没有普遍开展心理教育课程的当前,思想政治教育课是普及心理知识,满足中学生心理需求,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最佳渠道。
2.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有效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作为大学教授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非指导性教学方法。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愿望,把发展学生潜能作为教育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促进者,教学的成败关键不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而在于人际关系和情感态度,学习的意义不是学习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学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自我意识,体现对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的根本信任,体现师生平等。因此,心理学的理论更容易被自我意识高涨、较强叛逆心理的中学生认可和接受,自觉学习,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熟,培养健全人格。同时,也为广大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供了保障。
3.心理学的服务理念容易被中学生接受。心理学价值中立的态度,对人无条件的接纳、积极关注、尊重、真诚、热情、共情等服务理念值得在思想教育工作中推广。这些理念始终把学生放在首要位置,使得教师更能走进学生心灵的深处,倾听他们的声音,想他们所想,充分地理解学生困惑和冲突背后的原因,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被接纳、被理解,敢于并愿意敞开心扉地交流。因此,心理学的服务理念能促进思维创造性的发展,值得思想政治教育课采纳。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心理能起到促进巩固良好思想道德的作用。因此,在当前形势下,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解决中学生面临问题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栾雯惠.80后教师与90后学生构建的新型师生关系心理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4).
篇8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主张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方向,是以实验和测量为手段研究人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新思潮。积极心理学主张关注个体潜在的和现实的内容,提倡从个体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良出发,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进行解读,从而激发和挖掘人们的内心力量和积极品质,以对抗身心障碍和疾病,帮助普通人最大限度地发现自身的潜力,进而获得美好的生活。积极心理学的目标和宗旨是关注个人积极的主观体验和积极的人格,发掘个人心理积极的一面。它要求用一种更加开放性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
在积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中,乐观研究、心理一致感以及创伤后心理成长的研究为心理危机干预的实践和理论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支撑。积极心理的潜在机制的研究,可以帮助辅导员分析疾病的成因、治疗和疾病的管控。积极心理学的出现,为一线辅导员提供了丰富的视角,给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更多有价值的思路。
二、积极心理学取向下辅导员心理危机干预策略
1.关注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注重培养积极人格特质
积极心理学研究发现积极情绪,如高兴、快乐、充满希望,满足、乐观等具有极大的心理能量;增强积极情绪体验有利于把个体培养成一个具有好奇心、爱心、勇敢、热情、感恩、心胸开阔、富有观察力、自我控制等积极人格特征的人;积极情绪体验较多和具有积极人格特质的人更容易感受到幸福。
由于辅导员通常以思想政治教育和自身实践经验为出发点,围绕大学生心理困惑展开,容易导致辅导员和大学生过多地关注与心理问题有关的消极方面,造成消极的心理暗示,使大学生难以体验到积极的情绪,捕捉并发展其积极的人格,因此也就难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健康、幸福生活的能力。事实上,许多心理问题虽然给大学生带来了不愉快的感觉,但心理问题本身具有一定的积极性(如:神经症的产生能唤醒患者关注内心需要)。如果辅导员能更多地发掘心理问题蕴含的积极意义,分享过去生活中的愉悦、平静、安宁,展望问题解除后个体获得心灵成长的前景,重新评估心理问题对个人的意义,将能激发大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有利于恢复心理平衡状态,并且这种积极的态度本身将成为一种技巧或品质,有益于大学生的未来生活。
2.利用团体心理咨询和个体心理咨询形式开展心理疏导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的社会环境能为个体直接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这个角度来说,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更能为大学生提供有效的环境,提高咨询效果。团体心理咨询是在团体情景中提供心理帮助的一种咨询形式,它能创设一个类似真实情景的环境,给成员提供在共同活动中进行交往互动、探索自我、学习新行为的平台,具有省事省力、感染力强、效率高、效果易巩固等优点,并且它的运用范围较为广泛,既可以用于心理治疗,也可以用于正常的发展性问题,既可以就某单一心理主题展开讨论,也可以形成系统长期工作。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将有相同困惑的大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开展工作,及时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提前进行心理干预。
当然,团体心理咨询也具有一定的缺陷,团体咨询不能让每一位大学生充分表达自己,不能完全照顾每一个成员的情绪。这时个体心理咨询就能够发挥特点,通过给学生一对一的交谈,无条件接纳每一位学生,给予其积极关注,与之共情,就某些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探讨,更好地帮助学生发现自身优点,促进人格完善。
3.构建具有人文关怀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辅导员要充分发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作用,对有心理疾病史的学生要做好日常关怀,将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充分尊重人的个性特点和心理诉求,切实解决人的内心困惑,在此基础上建立“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的预警机制,有针对性地做好学习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单亲家庭、人际关系失调、长期患病、情感受挫、网络痴迷、有心理障碍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抚慰工作;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特别是有自杀意念的学生,做好日常监控,提供强有力的社会支持,对于受当事人危机影响较大的朋友、室友、同学给予必要的心理援助,避免危机弥散。
篇9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游戏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由于心理现象的复杂性与神秘性,心理学理论较抽象,难点较多。一方面,学生的好奇心强烈,迫切希望能了解这个“黑箱子”的内部机制;另一方面,学生更看重心理学的实用性,希望能运用课上所学知识来解决内心的困惑。
一.学情分析
一方面,小学教育班的学生对心理学产生极大的兴趣,试图通过系统的学习,揭开心理学的神秘面纱;一小部分学生希望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以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大部分学生对心理学有浓厚的兴趣,也喜欢阅读相关的心理学书籍,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然而,大部分的是非专业的心理学书籍,所获得的知识是零散的、片面的,容易走进心理学的误区。
另一方面,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个性开朗,性格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学习气氛比较浓厚,课堂纪律良好。
二.教法分析
针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我的课堂教学组织如下:
(一)激发学习兴趣
一方面,讲述一些心理学家的故事,譬如弗洛伊德、阿德勒、华生等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从故事中领略心理学的魅力;另一方面,讲述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应用来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譬如,犯罪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等分支学科在生活中的应用。通过初步的介绍,消除学生对心理学的一些认识误区,譬如“学了心理学就能看穿别人的心理”、“心理学是伪科学”、“心理有问题的人才需要去心理咨询”等。使其树立对正确的心理学观念,通过正反面对比,使学生对心理学产生更大的兴趣。
(二)寓教于乐
如果把教学比作一曲乐章,那么 “起调”扣人心弦、“主旋律”引人入胜、“终曲”余音绕梁的旋律是一种享受。我力求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我坚持“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而不是枯燥地死记硬背” 这种教学理念。
1.“起调”扣人心弦
课堂引入有时会做一些心理测试或者一些趣味测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有时会讲一些心理学家的故事,引入主题,既能让学生提起学习兴趣,也能让学生了解心理学家的故事,扩展知识面;有时还会做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活跃其思维,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
2.“主旋律”引人入胜
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之后,一般来说,我会根据注意的规律来组织教学,通过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就是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来组织教学。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采用游戏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等方式来组织教学。
我采用游戏法分析记忆技巧。通过记忆接力游戏,我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的参与感强,每个同学都为自己小组的荣誉而战,使尽浑身解数,课堂气氛活跃。游戏之后,参访获胜与战败的学生,向同学传授记忆经验,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交流经验,让学生进行总结,得出记忆的技巧。最后,由我进行补充、总结。这种教学形式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学习效果显著。
气质类型理论抽象,气质类型的特点也容易混淆,这就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故事法来突破这个难点。我绘声绘色地描述了冲动鲁莽的鲁达、灵活多变的孙悟空、深思熟虑的林冲、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四个故事,结合故事讲解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气质类型,让学生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点来记忆四种气质类型的特点,并把它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让学生根据气质类型特点来评选出本班的四种气质类型的代表人物,从而加深学生对气质类型的理解与记忆。
我通过“心理热线”、“马加爵事件”、“异往恐怖症”、“强迫洗手症”等案例以及“我怕猫猫狗狗”的视频来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来分析心理健康与心理异常的标准,采用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心理咨询的程序。通过案例分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案例分析,深入浅出,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易于学生理解。
3.“终曲”余音绕梁
通过游戏法、故事法、案例分析法来讲解心理学的知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意犹未尽。平时,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我进行补充、完善的方法,让学生回顾课堂的主要内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有时,我也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来复述课堂的主要内容,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乐在课外
我在课堂中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知识,譬如“罗森塔尔效应”、“首印效应”、“德西效应”、“酸葡萄心理等趣味心理学知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以应用,既能让学生亲身体验心理学的优越之处,也能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举一反三,通过理解记忆,快乐地应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真正做到乐在课外。
三、初见成效
篇10
[关键词]辅导员;积极心理学;特殊群体;教育
引言
新时期下如何做好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教育公平性的体现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关系到高等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和高校的稳定,关系到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创建。特殊群体学生往往承受来自经济、学业、生活、就业、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压力。大量研究表明,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如自卑、焦虑抑郁、主观幸福感较低、人际交往状况较差,应对比较消极[1]、处理问题比较极端等,其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是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心理学思潮[2-3],其理论也影响到了心理辅导和治疗领域。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有助于强化高校心理教育的积极价值取向,对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辅导员运用好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能将给高校带来活力与动力,对一些特殊群体学生做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很大推动作用。同时,使我们以一种新的视角对目前心理教育取向中存在的局限进行重视和反思,高校心理健康应以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取向为先导,以一种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教育的各种要素,构建高校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模式。
本文探讨辅导员对特殊群体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取向的辅导,提高特殊群体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方式,积极心理学家发现,通过培养个体的创造力、乐观、爱的能力等积极人格品质,都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4]。
1 .特殊群体学生的特点
1.1存在经济困难的学生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在学校读书期间无力支付学费、住宿费或者基本生活费用得不到保障的学生。这类学生有些是因为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业收入,家庭经济收入受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大,这种情况的学生在校期间家庭经济情况可能好转,学生因经济原因产生的心理压力会随家庭经济情况的好转而缓解;有些困难学生是因为家庭成员长期患有疾病、家长下岗或家中在读大学生较多,这类学生在校期间家庭经济情况不会发生根本性好转,学生的心理压力不易缓解。
1.2存在学业困难的学生
学习困难学生主要指学习成绩差,绩点分排名靠后,考试不及格,受到学业警示的学生。有些学生因为积欠学分较多影响到升级甚至毕业证、学位证获取。学业压力给学习困难学生心理造成极大影响,如不对这类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他们与主流学生群体之间的距离会不断扩大。学习困难型特殊学生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基础太差,虽然很努力,但考试总是不及格。二是基础差且主观不努力,考试成绩不理想。三是基础较好,但由于大学填报志愿不如意等原因,未进入自己理想的专业学习,对所学专业课程不感兴趣,有严重的厌学心理,学习上自暴自弃[5]。
1.3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
心理困惑的学生只要是指从小受到过打击或者生长环境造成的心理发育不健全、人生观与价值观存在缺陷的学生。这类学生一般内心深处都有一些不易解开的心结,造成了自卑、消极、抑郁等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正常的疏导,这些心理困惑或逐渐发展成为心理疾病,严重时候会影响正常的生活和生存。
1.4 其他特殊群体学生
其他特殊群体学生主要是指除上述三种情况外的具有一定特殊性的群体学生。如家中突然发生重大变故,造成了家庭亲人的去世、家庭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或者突然家庭失去经济来源等,给本来正常的学生心理造成了打击,造成一定的恶劣后果。这也是辅导员亟需要关注的一类特殊群体学生。
2.引导方法与策略
2.1 以良好的态度来给学生灌输积极思想
对于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怎么样能让学生接受你所运用的积极心理学,首先要让学生能感受并认可到你对他的良好态度。首先,要以诚相对。俗话说的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要让学生诚恳的打开心扉,辅导员自己要说真话,方能引起学生的信任感和共鸣,从而使他们敞开心扉,打开心结。第二,要以理服人。理是包括了理论和道理,不能光有一些古板的理论,而让学生觉得没啥道理,这样不能使人心悦诚服,造成表面服而内心还是不服的误区。第三,要谦和待人。谦虚的态度使学生更容易亲近,互相接受。辅导员必须放下架子,以对等的态度和学生相处,不能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态度自居。最后,要以情动人。卓有成效的辅导员影响学生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感情之上,辅导员对学生投入感情,学生自然会受到更大的鼓舞,增加自信,以一种感恩的态度来回报你的付出。
2.2 把握好教育时机,运用积极心理学
辅导员要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首先自己要懂得“积极”,不能讽刺、排斥学生,必须积极主动地接近他、感化他,而且必须选择恰当的教育时机,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把握以下几个时机:第一,学生遇到困难时;第二,学生有进步时;第三,学生有异常表现时;第四,学生伤病时;第五,学生受到批评后[6]。
根据研究结果分析, 积极心理学对于提高特殊群体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优势主要在于培养积极情绪、培养积极认知、培养积极人格品质三方面。积极情绪能够直接促进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认知方式作为影响心理健康的中间变量,与应对方式、情绪、自尊、主观幸福感等都存在一定联系,通过培养个体积极的认知方式, 能够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全面提高自尊和主观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理论提出了24 条积极人格特质,着重培养特殊群体学生的感恩、欣赏和赞美、爱和被爱的能力、勇气、快乐与幸福、宽恕等几条积极品质。
积极心理学的辅导理念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这一群体有独特的适用性,具体体现在:积极心理学主张用“去问题化”的眼光看待个体,这与特殊群体大学生的“非病人”角色和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相吻合。对于特殊群体大学生来说,现状是可以在将来得到改变的,积极心理辅导不但能帮学生接纳现实,还可以引导他们用积极的眼光看待自己,努力发现优势,树立生活理想,不断成长。
3.讨论
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的环境、大学生心理状况都在相应发生变化。做好特殊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多、了解学生最多的辅导员的工作为其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7]积极心理学以一种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心理教育的各种要素,构建高校积极取向的心理教育模式。辅导员运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辅导能有效改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自尊和主观幸福感,降低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水平。
参考文献:
[1]康育文. 贫困大学生心身健康与自尊、人格、人际关系、成就动机的关系研究.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硕士论文,2005. 23-58
[2]Kennon M. Sheldon and Laura King. Why positive psy -chology is necessary. 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 216
[3]Fredrickson BL.Cultivating research on positive emotions.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2000.3
[4]任俊. 积极心理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216
[5]王玲. 高校特殊群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 才智, 2010,(23) :62-63
- 上一篇:地面裂缝修补方案
- 下一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