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篇1

关键词:增强 核心竞争力

我国入世后,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培育和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能力即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在参与依赖核心竞争力的最佳产品市场上拥有了选择权。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 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 Hamel)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一文,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在我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企业能够拥有,而竞争对手却没有的能体现效率的战略、资源、能力、优势等基础上持续学习创新并能比对手更快速赢得顾客的竞争优势。本文将着重讨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以及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有利于辨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奠定基础。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能为企业提供进入不同市场的潜力;其次,核心能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最后,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复制的。

我认为除了以上主要特征以外,核心竞争力还具有一些其它特征: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而不是企业的某个业务部门、某个行业领域;核心竞争力是从企业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可获得的;它是企业各部门人员不断学习、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和运用知识而形成的整合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为什么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其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的原因。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支持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言:“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核心竞争力不是资产,它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不是局限于个别产品,而是可以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大门的能力;不是已经普及的能力而且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可能成为一般能力;不容易为某个人或某个小组完全掌握。另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资源等因素高度融合的,它不仅由技术因素决定,而且与企业组织结构产生的系统效应相配合。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资源的载体通常体现为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同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超越于员工个人的能力而存在。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在它形成的过程中企业主体的内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与企业拥有的实物资产不同,核心竞争能力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定,与竞争对手之间形成质的差别。

二、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于核心竞争力是难以触知的、暗含的企业竞争力因素的复杂集合,因此,要真正做到理性的开发与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意到竞争力因素的复杂构造关系。这里本人将讨论一下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资源的独具性

对企业而言,若要生存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性功能,是企业的比较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例如营销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这些是依托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而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核心竞争力则是核心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资源的独具性,没有独具性就没有区别于他人的优势可言。所以,独具性对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仅有独具性也是不够的,或仅有独具性并不一定能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还要保持你这种独具性的持续优势,如果独具性能够与持续性联系在一起,那么,这种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独具性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真谛所在。

第二,必须进行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有效的,如果仅仅是大量的资源堆砌在一起,而不是有效整合起来,那只是对企业资源的一种浪费。没有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无论企业的先天条件多么好,其优势都难以真正发挥,更难以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一句空话。竞争优势的基础是更优越的资源和有效组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等,当然还包括企业文化资源。

第三,增强企业能力

篇2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的概念提出并在工商管理中应用之后,世界各国的经济学者和战略专家从不同角度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阐释。

如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整合观,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各项能力的整合,从而形成的企业组织内外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协调观则认为各项资产与技能的协调配置是核心竞争力最为本质的特点;知识载体观强调核心竞争力的知识特性,主张用各种知识载体,如员工、技术系统、管理系统、价值与规范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指示器;技术能力观则以专利份额和显在技术优势来描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认为:核心竞争力是指一个企业不断地创造新产品和提供新服务以适应市场的能力,不断创新管理的能力,不断创新营销手段的能力。

在本人看来,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我们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界定为:企业独具的长期形成并融于企业内质中支撑企业竞争优势的、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核心性能力。这个定义涵盖了这么几层意思:

(1)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具备有相对于企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强势;

(2)它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是企业其它能力的统领;

(3)它是企业所独具的能力,是竞争对手几乎无法模仿的;

(4)它是长期起作用的能力,一般情况下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发生质的变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企业各方面能力整合而成的多元复杂系统,它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

(1)创新能力: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增加知识总量,实现企业目标的创造性活动,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等;

(2)应变能力:保持对客观环境的适应能力,能因时而变;

(3)整合能力:组织协调企业人员、材料、资金、设备、知识和信息等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4)转化能力: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

简而言之,本人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一个人是这样,一个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亦应如此,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

2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分析

随着我国加入WTO,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人们期望尽快培育和提高我国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迎接经济全球化和激烈国际竞争的挑战。而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作为核心竞争力培育发展的前提,是一项庞大的企业管理系统工程,涉及物流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各个要素和各个环节。

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除了具有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物流行业自身的特点。为了帮助物流企业在实践中将非核心竞争力区分开来,科学、准确地分析和识别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综合诸多学者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以下六个步骤的识别方法。

(1)第一步:企业现有资源分析。

企业现有资源分析是分析企业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其中,有形资源包括企业拥有的运输资源(如车辆和车队等),仓储资源(如库房等)、地理位置资源、物流网络运作资源和装卸搬运及其流通加工的设备设施等。无形资源包括企业的组织资源(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技术资源(如关键的物流信息技术)、人力资源(如企业员工的丰富的经验、知识、洞察力和对企业的忠诚等)、形象资源(如企业在客户及社会中的相关形象)和企业文化(如宗旨、理念和价值观)等。分析这些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有利于企业摸清自己的家底,从而为识别核心竞争力奠定基础。

(2)第二步:物流企业价值链分析。

价值链是识别和评价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有效方法。价值链分析将顾客价值作为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导向,它将企业的经营管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支持性作业。对于物流企业来说,基础性作业包括物流市场营销、物流生产运作(如运输生产、库存管理、流通加工和其他增值服务)、物流的售后服务(如客户回访等)等。支持性作业包括一般的基础管理(如行政管理、财务管理、对外公共关系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采购管理(企业必要的外购资源的采购)等。在审查价值链的各项构成中,必须将企业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并采用优、中、差三等对每一项作业进行评定。

(3)第三步:物流企业经营环境分析。

物流企业的经营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的宏观环境、行业环境和竞争环境进行分析与统筹。宏观环境分析是对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政治与法律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全球化环境等进行分析,宏观环境分析结果将对企业发展的战略趋势有重要的影响。行业环境分析是对企业经营环境的“五要素”及其关系进行分析。“五要素”是指物流企业的客户、物流企业的资源供应商、物流企业的现有竞争者、物流企业的新加入者和物流服务产品的替代品以及补充品。这“五要素”共同作用,决定了行业的竟争性质和程度。

(4)第四步:物流企业SWOT分析。

物流企业SWOT分析技术是通过分析企业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一步考察企业的这些业务是否适合企业在其中进行经营,是否能够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优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具有不可匹敌、不可模仿的独特能力。劣势评估主要是分析企业较之竞争对手在某些方面的缺点和不足。面临的机会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的方面。面临的威胁和挑战评估主要分析企业所面临的外部环境变化趋势中对企业生存与发展具有不利和消极作用的方面。

(5)第五步:找出关键的成功因素——企业核心竞争力。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找出物流企业的成功的因素,分析当前的因素是职能性质的,还是仅仅一个物流服务产品的或者是企业整体性质的。因为,只有横跨整个企业整体的成功因素才有可能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第六步:检验成功因素——找出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

将这些成功因素与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五大基本特征(客户价值性、差异性、可拓展性、难以模仿性和持久性)进行比较。例如,分析这些成功的因素与我们的竞争者相比有没有优势而言,如果没有优势是不可能成为核心竞争力的:分析这些成功的因素对于未来的发展有没有市场,能不能给客户带来价值;探讨这些成功因素在现在及未来的环境下能否持久,有没有其他因素能够保证其能够经久不衰。

3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3.1内部功能整合

目前我国市场上大多数的物流企业是由传统的运输、仓储等公司经过资源整合而成,设施的信息化、标准化、智能化相对比较低,许多公司只具有完成单一物流功能的作业能力。对于这种基础薄弱的物流企业来讲,在短时间内实现对客户企业整条供应链的一体化服务是很困难的,所以物流企业可以选择从事先进的、专业化的单一物流功能服务。比如由仓储公司整合而成的物流企业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内部的研发部门设计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仓储系统,从而构建企业在仓储业务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3.2外部资源购买

核心竞争力作为一种不可短时间内效仿的竞争优势,它的研发除了需要研发人员精深的专业知识之外,通常也需要走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对于那些资金实力雄厚却又刚刚涉足物流领域的企业来讲,外部购买不失为一种快捷的获取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在实施外部购买时,被购方失去了核心竞争力随即不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将会面临破产的危险;购买方也需至少考虑两个方面的问题,被购人的核心竞争力是否与企业原有的竞争优势相冲突以及企业是否有能力管理好被购人的核心竞争力而获得预期的经济效益。

3.3与其他企业合作形成物流战略联盟

面对反复无常的市场变化和日趋多样化的顾客需求,物流企业一方面在利用自己有限的资源构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寻找互补的外部优势,通过形成供应链来实现整体的竞争优势。这种物流战略联盟的形成使物流企业可以共享物流运作资源,节约了物流企业的成木,实现了规模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72.

[2]董千里.高级物流学[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28.

[3]骆温平.第三方物流理论、操作与案例[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0.

[4]陈颈,,许庆瑞.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溯源与逻辑结构剖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0,(03).

篇3

关键词:人力资本 核心竞争力 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号:C91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233-0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人力资本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部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成为企业参与激烈竞争的有力武器和竞争取胜的源泉。

人力资本是人们通过对人的劳动力进行投资而凝结在人体内的,能够带来更大收益的知识、技术和管理能力的总和。它是一种兼有资本和劳动特征的资源,它凭借着其在价值创造中的主体性、稀缺性和独特的功能成为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这种企业中的核心资源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换句话说,人力资本决定着企业能否成功地塑造核心竞争力,并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人力资本的价值性、稀缺性、差异性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和不可模仿性

学术界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个基本特征: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价值作出关键贡献;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企业独有的、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这一特征表明核心竞争力的稀缺性和持久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来源于人力资本。首先,人力资本具有价值性。一方面人力资本是高级劳动力的产物,是人们通过大量的投资而形成的,它自然比普通劳动力具有更大的价值量。其次,人力资本具有稀缺性。人力资本的稀缺性是指这种资源相对于物质资本更加稀缺,由于人力资本在价值创造中贡献大,成为物质资本追逐的对象。而人力资本的供给又受到自己规律的制约,所以人力资本的稀缺性日益凸现。再次人力资本具有异质性。由于人力资本的形成环境及途径存在着差异,人力资本载体的劳动者又千差万别,使人力资源在类型上、发挥作用的效率上,对价值创造的贡献上都存在很大区别。

人力资本的价值性是核心竞争力价值性的源泉。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异质性,对应着核心竞争力难以模仿的独特性。证明了人力资本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

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力,文化力和管理力均来源于知识型的人力资本

1.在企业的能力体系中企业的文化力、企业的技术力和企业的管理力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在一定时期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下,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培育起来的,为员工共同遵守的企业精神、价值理念、经营哲学、基本知识技能等。企业技术力主要是企业技术研究和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及技术的转化和技术的运用能力。企业的管理力是对企业以系统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达到企业预期目标的能力。

企业文化力、企业技术力和企业管理力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推动着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技术力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但技术力的产生和发展需要一定的文化基础,同时,技术的运用和创新需要管理来配合。反过来,技术的力量可以更新和提高企业管理的手段和效率,最后技术和管理推动着企业文化的发展,企业文化为技术和管理提供原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三要素之间相互支撑和相互运动推动着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三者的协调运动过程也就是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挥作用的过程。

2.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素的源泉。知识型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基础性内容和重要的表现形式,它是凝结于人体内可以服务于生产经营活动的知识存量。这里的知识是企业基础性的知识,是一般性的知识,不包括具体的执行层面的技术力和管理力的专用性知识。核心竞争力要素中企业文化这种不直接服务于生产经营的知识正是源自于知识型人力资本。

技术型人力资本是指企业拥有的存在于员工身上的有关产品及其它业务的技术资源、技术开发创新和技术转化和运用的能力总和。它是核心竞争力的要素技术力的基础,企业的技术能力最终来自于企业技术能力型人力资本的存量整合。

管理型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员工身上的可以利用组织赋予的资源和权利来对企业的相关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系统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工作的能力总和。管理型人力资本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管理力的创造者、管理的发起者和执行者。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力要素是由管理能力型人力资本创造的。

企业核心竞争力三要素分别源自于知识型人力资本、技术型人力资本和管理型人力资本。知识型人力资本不仅是企业文化的源泉,也是技术力和管理力的基础。相反企业文化的提升在反作用于知识型人力资本的同时,也有助于技术型人力资本和管理能力型人力资本的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竞争能力的集中体现,它是企业参与竞争,并在竞争中取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种企业的核心能力是以人力资本为资源基础的,人力资本的特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的基础,人力资本的特性是核心竞争力体系构成要素的源泉。所以企业成功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于人力资本,在于企业内部形成一定的人力资本积累,并不断进行培训和深造,使之不断融入技术力、文化力和管理力,有效提升企业核力竞争力。

四、人力资本开发管理创新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1.树立人力资本的理念。人才不仅是可持续资源,而且是资本性资源。在现代企业和经济发展中,人才是一种无法估量的资本,一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的资本,要破除单纯的资源观,实现“人才就是资源”向“人才就是资本”的认识转变。

有的国有企业为什么搞不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不承认人力资本的存在。国有企业中有的人在经营方面非常出色,确实作为人力资本而存在,但是却不承认他们是人力资本,仅仅给一点点工资,更谈不上使他们拥有企业的产权。

2.人力资本决定财力资本。道理很简单,财力资本靠人力资本来推动并实现保值增值,没有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本素质不佳,财力资本不会发展甚至会丧失殆尽。现在国际上人力资本在企业中所拥有的产权数量,已经达到了企业总产权数量的38%左右,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的产权数量中的38%左右已经成为并没有出资的人力资本所拥有。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人力资本在企业发展中将越来越占据主要动力源的位置。

3.用好人才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实严重的问题是,一些单位选人时求贤若渴,人才到手后却束之高阁。我们很多企业现在是到处招聘人才,广告满天飞,到头来却是招而不用,最后招聘人才成了收藏人才。所以,我们要采取一切手段,把好人才选进来,要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努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4.用企业文化的核心力量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商品力、销售力、扩张力、文化力、形象力、管理力等多种力量,企业文化力是唯一可以渗透到其他各种力中的核心力量,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企业文化不是指在企业中搞文化活动,不是我们所说的娱乐活动。企业文化是一种价值理念。好的企业文化可以把大家团结在一起,发挥出团队作战优势,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5.树立以人为本的开发与管理理念。以人为本的开发与管理理念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石。充分重视人的价值,最大限度地调动与发挥人的积极性,通过培训、指导等各种活动全面提升员工能力,尊重每一位员工,重视个人的期望与需求,把所有的员工都视作企业资本,努力建立个人与企业双方受益的共同愿景,达到“双赢”境界。

篇4

[关键词]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

21世纪不仅是知识经济、网络经济时代,也是文化经济时代,文化已逐渐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一支强劲动力。与此同时企业最高层次的竞争已经不再是人、财、物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最先进的管理思想是用文化进行管理,因此,企业经营者越来越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价值观的塑造,企业文化正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力保障。

一、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开创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Hamel)在1990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中,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指出,组织内的集体知识和集体学习,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术和整合多种多样技术流的能力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有三个标准:(1)核心竞争力必须为市场所认可,即能够提供进入相关潜在市场的机会;(2)核心竞争力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应当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率,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的利益;(3)核心竞争力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优势得以持续。

2.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一般而言,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实现经营管理目标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行业特色的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纵观国内外所有在经营上取得巨大成功并拥有著名品牌的企业,不管是美国的GE和微软,还是我国的海尔和联想,无不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理念的营造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管理时代的到来,企业竞争的根本必然是企业文化的竞争,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二、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是企业文化

美国著名企业文化专家沙因在《企业文化与生存指南》一书中指出:大量案例证明,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文化再造是推动企业前进的源动力,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从更深层次上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理念和核心价值观。企业的产品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的最直接体现,围绕产品竞争力做文章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而产品竞争力是由技术竞争力所决定的。而技术竞争力是由制度竞争力所决定的,制度高于技术。但是制度无非是物化了的理念的存在形式,没有正确的理念就没有科学的制度。因此,理念高于制度,理念才是第一竞争力。总之理念决定制度,制度决定技术,技术决定产品。拥有正确的、不断创新的理念,才具有最强的竞争力。国际上众多知名大公司的实例证明,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和基础。

2.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源泉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文化只能根植于本企业之中,一个人离开企业,可以带走规章制度、办法措施,但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即全体人员所信奉的价值观却不可以轻易地照搬过去。人们可以重新塑造或者变革企业文化,但绝不能照抄照搬其它企业的文化。因此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模仿性。一个企业只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企业文化,才能形成企业持久的竞争力。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包括人、财、物的合理使用,都必须受企业文化的指导,因此企业持久的核心竞争力只能起因于先进的企业文化。

3.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团队精神,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在现实的竞争中,任何企业都很难凭个人的力量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因此团队是企业赢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团队也在现代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功的创造一种团队文化的企业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创造力和向心力,能够吸引、培养和挽留一些优秀的员工,进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源泉——人力资源,团队也可以对团队内个体的行为产生约束和影响,逐渐形成自身的行为规范,使每个个体的期望值与团队所要达成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并通过增强企业内部的沟通和协调,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从而能够加速核心竞争力形成的速度。4.企业文化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更新。

企业在一段时间内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与外部环境和企业内部的特点相一致的。然而环境在不断发生变化,企业本身也需要不断调整战略,这就需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相应调整。但是,核心竞争力一旦形成,就具有一定的惰性,这种惰性产生的原因首先来自企业文化。人们普遍认为,企业的硬件资源容易更新,而软件资源包括企业文化则很难改变。当内外环境需要核心竞争力做出改变时,企业文化能否顺利转型决定着这种改变能否取得成功。积极向上、不断追求创新的企业文化建设能够激励员工不断创新,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用企业文化打造核心竞争力

前面我们分析了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究竟建设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提出以下几方面措施:

1.建立诚信文化,取得企业声誉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诚信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生命所在,是建立规范经济秩序的重要条件。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一个突出问题便是信用缺失,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合同和广告、虚假信息披露、逃避债务等失信行为较为严重,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影响了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特别是中国已加入WTO,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诚信经营紧密相联。诚信经营是根基和根本保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器。一个企业只有有了诚信,企业才能够最终赢得客户,赢得市场,赢得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由此看来,诚信理念是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诚信是企业最大的无形资产。

2.树立品牌意识,强化企业个性

品牌是企业无形资产的最主要表现形式,是企业信用的标志,也是企业经营活动最为重要的经营手段。品牌对于企业极为重要,甚至可以说,企业有无品牌是竞争力强弱,以及企业优势的重要标志,一个没有品牌的企业,是很难说明自己是一个强势企业的。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的文化含量在品牌价值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市场竞争的焦点之一是品牌的竞争,而品牌的竞争将越来越多地依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来取胜。由此看来,企业要想获得竞争优势,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坚持品牌文化创新,强化企业个性。

3.重视企业家因素,发挥企业家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企业家是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第一身体力行者、第一宣传者。企业文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企业家的文化。企业家不仅要在企业领导者更替过程中使企业文化保持稳定,更重要的是警于捕捉发展机遇,准确进行决策。企业家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也是培育独特的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的关键所在。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企业精神的核心,是影响企业经济增长最重要的非经济因素。作为企业文化的第一设计者,企业家的素质、决策力、领导力将越来越重要。企业家要注重自我修炼、自我珍重、自我提高。以人格魅力张扬企业个性,并进行恰当的形象塑造和传播。要学会用纵向思维、逆向思维和横向思维进行创造性的思考,特别是战略性的思考,并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和企业新的“情景”修正企业战略和经营策略,调整自己的领导方法和管理方式,引导和影响企业员工进入“有信心、有能力”状态进行创新,迎接挑战。

篇5

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研究现状;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F83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9-0031-04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理论基础――核心竞争力理论及其评价

1、关于核心竞争力基本内涵的研究。

自Prahalad和Hamel(1990)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概念以来,国内外学者从能力论、资源论、创新论、消费者剩余论、体制与制度论等方面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展开探讨:(1)能力论。Prahalad和Htamel(1990)率先提出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内涵,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核心产品(核心零部件)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它们的集合。国内学者(2000)则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有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能力。(2)资源论。Leonard-Barton(1993)从知识观的角度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的知识体系,它应该包括组织成员所掌握的技能和知识集、组织的技术系统、组织的管理系统、组织的价值观系统4个方面。Covne(2001)指出,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能够触发一系列发明的技术或科学知识、专有数据、信息、创造力以及卓越的分析和推断能力等五个方面。(3)创新论。Joseph Schumpeter(1974)把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结合起来,认为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4)消费者剩余论。管益忻(2000)从消费者剩余角度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旨在为顾客提供更大(更多、更好)的消费者剩余的企业核心能力的体系,其本质内涵是消费者剩余。(5)体制与制度论。左建军(2000)从体制与制度的角度来理解核心竞争力,认为企业体制与制度是最基础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其他竞争力的原动力和支持平台,其他竞争力只是在此平台上的延伸,与核心竞争力共同组成核心竞争力系统。

核心竞争力理论以企业为研究起点,打破了传统的“企业黑箱论”,并极大推进了企业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但遗憾的是,国内外学者仅局限于从不同角度对核心竞争力展开研究,由于缺乏严密的概念、命题和定理,迄今为止尚未形成核心竞争力完整的、统一的、系统的概念,这一不足很大程度上又制约了核心竞争力的规范与实证研究;此外,学者们对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研究都侧重于从资源的差异性来分析企业的优势。至于如何挖掘与获取这些资源,则少有涉及;最后,由于核心竞争力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因此对于企业战略管理之外的管理现象分析不够,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理论在强调企业立足内部能力积累和运用以创造战略优势的同时,对适应外部环境的分析过于单一。

2、关于核心竞争力特征的研究。

人们迄今为止不仅对核心竞争力概念认识不统一,而且对其特征的描述也是众说纷纭。Prahalad和Hamel(1990)首先指出将提供进入多个市场的潜在途径、能够给最终产品的顾客可感知效用做出巨大贡献、难以被竞争者模仿这三种基本特征作为确定是否为核心竞争力的检验标准。Barney(1991)提出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异质的、完全不能仿制的、难以被替代的。Hamel(1994)则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具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征:代表许多单个技能的整合、不是会计意义上的资产、能为顾客所感知的价值做出极大的贡献、具有竞争力的独特性、从整个公司而不是某项业务角度为企业进入新市场提供入口。之后,国内学者也对核心竞争力特征进行了深入探讨。李建明(1998)认为核心竞争力具有为消费者价值、竞争者差异、延展性等特征。芮明杰(2000)提出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占性、支撑企业的关键、提供顾客特殊利益、有助于企业开拓未来商机、经过较长时期形成等五个特点。黄继刚(2002)则认为核心竞争力的特性可以分为关键特性与一般特性两大类,其中关键特性包含显著增值性、延展性、领先性、整合性四个方面;而一般特性包括相对性、时间性、局部优势性、共有性、不可交易性等五个方面。

已有的研究过多强调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替代和难以模仿的特征,忽略了核心竞争力的相对性。我们认为,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相对于企业自身的其他尚未整合的能力和相对于绝大多数竞争对手的一种竞争能力,而并不是无条件的绝对优势。核心竞争力可能因为地区不同、企业规模不同、行业的不同、甚至相同企业的发展阶段不同,会有不同的表现形态而呈现相对性。对核心竞争力相对性的理解使得不同企业能够共存、并为不同企业努力培育自己各自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可能。

3、关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于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两因素构成论。这种观点认为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技术与知识的技术能力和组织能力两类。核心竞争力不仅是在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Wemerfelt,1994),而且是群体或者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一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Hamel,1994)。(2)多因素构成论。管益忻(2001)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成要素可以是企业足以胜过别人的关键技术或专有的优质资产,可以是企业优越的管理人才,或是企业过人的市场预测、营销能力或独有的研发能力、人力资源开发能力、尤其是企业优越的管理模块、企业文化等一系列关键程序、能力、资源、机制。鲁开垠(2001)则认为构成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包括人力资源、社会声誉、技术系统、信息系统、价值观等五个方面。

对上述研究总结归纳后可发现,已有研究侧重于对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定性分析,至于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何,以及各因素与核心竞争力之间有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对核心竞争力的贡献大小,则缺乏相应的实证检验,也就是说相关的定量分析不足;另外,现有的研究集中于企业内部对核心竞争力展开研究,至于不同的情境因素对核心竞争力会不会产生影响,为什么会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影响程度大小,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匮乏。

二、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特征研究及其评价

1、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研究。

基于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涵义的理解不同,中外学者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同样也没

有达成共识,当前的研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湖南省农村金融学会(2000年)强调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个动态概念,不同银行、不同时期、不同环境,核心竞争力也不同。它可以是产权制度、是企业文化、是经济体制、是人才,是现代科技手段。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2001)、王进军与孔得刚(2001)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拥有的,而别的银行所没有并能为银行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或能力。这项资源或能力可以是人力、产品、技术、流程、银行文化及价值观等,这里强调的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专有属性。温彬(2004)认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由组织结构、金融技术和人力资源三种竞争能力组成的,其中金融技术是基础,组织和结构是制度保障,而人力资源是载体,它们共同创造了银行的核心产品。李华明,吴海民(2002)则从能力的角度来界定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他们认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其占有与利用资源的能力、整合能力与创造盈余能力的综合力。何春哲(2003)则侧重于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并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是指商业银行组织体系中的积累性学识,是商业银行资金经营和服务产品的有机组合,是形成商业银行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还有一些学者从侧面角度提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认为服务创新就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李红,2004),有的甚至认为优秀的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核心竞争的源泉(尹凤兰,2001李秀军等,2003)。

以上研究分别侧重于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动态性、专有性或独特性、从能力的角度、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等方面来界定其内涵,因此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内涵方面的研究出现了多种著述和观点,有过于泛化的倾向,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家一致认可的概念。同时,由于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内涵的界定过于抽象和虚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无法指导商业银行的经营实践,更谈不上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提供有益的参考。

2、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特征的研究。

已有研究包括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2001)提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顾客价值、不易模仿性、延展性、不可交易性、价值可变性等特征;黄苑(2002)则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具有优越性、增值性、独特性、有限性四方面的特征;而刘雁如(2004)则从用户价值性、延展性、独特性、动态性来描述其特征。以上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特征的描述,基本上是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为出发点来展开,并没有体现商业银行所独有的特征。基于这样的认识,黄兰(2002)认为商业银行竞争力除了具有企业竞争力的适应性、有价值性、异质性、动态性、整体性等一般特征,作为特殊性质的营利性企业类型之一,还具有网络性和外部性等显著特征。网络性是指商业银行通过其经营活动将国民经济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部门连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外部性是指商业银行与一般工商业企业相比,其是否具有竞争力还会影响到其他商业银行行为的选择,整个银行业的形象、整个国家金融的健康和整个社会的稳定等。

上述对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研究,基本上没有摆脱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研究,而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金融企业,其所经营的商品、经营的资本、经营的方式、经营的利润来源等都有其特殊性,另外,商业银行的社会性特征、服务性特征、风险性特征等均决定了单纯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来界定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特征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因此,如何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界定其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比较一般企业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特征的异同,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三、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其评价体系研究综述

1、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研究。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已有研究包括杨毅(2003)指出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基本构成要素有:先进的经营理念或原理、高效的组织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能够有效传导经营理念的、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类资源的运作机制;陈洪转(2004)认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是资源和能力;毛妮(2005)提出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可以被看作由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组成,核心资源包括资本量、网点、客户信息及优质客户的数量,核心能力包括创新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业务一线的实施能力。

可以看出,以上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的研究,集中于资源和能力,同样是模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没有突出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因此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不具实际指导作用。

2、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研究。

当前,对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的研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陈新国(2002)从商业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内部关联度、财务状况、特殊优势六个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21个二级指标和若干个三级指标,但是没有具体分析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以及进行实证研究;夏嘉霖(2003)等认为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具有不可度量性,因此建议采用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外延――竞争能力指标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他认为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指标系统可以分为显性指标和非显性指标,其中显性指标包括盈利性、人员结构、规模、市场份额、市场需求、安全性、流动性等;非显性指标包括产品差异化、进入标准、信誉策略,研究开发水平,技术装备,产权结构,管理层水平,政府产业政策和法律等;马长有(2005)从经济实力、管理竞争力、科技竞争力、员工素质竞争力、环境竞争力等五个指标方面采用模糊评价方法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由于以上研究均主要从定性的角度来对商业银行竞争力展开探讨,陈洪转(2004)则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他比较系统地分析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难模仿性、整合性、延展性、前瞻性、增值性等特性设计出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51个辅助识别指标,建立了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并且采取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一致矩阵对我国14家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评价,但是他的研究中所采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并没有克服主观赋权的影响,而模糊一致矩阵模型的评价也只是评价了我国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相对强弱,对于我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实际水平并没有给出评价,所以并不全面。

虽然人们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已达成共识,但不难看出,在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已有研究中,很多学者混淆了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把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理解为一个概念,所以很多研究以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体系来代替商业银行核心竞

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如何把握与明晰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与商业银行竞争力,如何使用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均是潜在的研究议题;另外,已有的国内外研究,更多的是侧重于某一时期、静态的竞争实力的对比,对竞争力的动态变化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四、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提升途径与方法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因素;提升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013-02

中小企业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人员规模、资产规模与经营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不同国家、不同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行业对其界定的标准也不相同,并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动态变化。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难以被其他企业模仿和替代的、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并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动力之源,而其战略实施能力(执行能力、速度能力、反应或适应能力等)已成为一个企业保持竞争力优势的前提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价值性,关键性,独立性和稀缺性以及难以模仿性。

一、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在近年来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但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创新,众多企业大多从高额利润、快速发展的时期进入了微利时代,企业中原来被高利润、快速发展掩盖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一)人才匮乏,员工跳槽频繁

我们都知道,当今世界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可见人在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但是部分企业在对人的管理上还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对人力资源管理认识不够,人员流失严重等。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结构滞后

管理思想落后、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是当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比较落后,大多数实行的还是传统的直线型组织结构,往往还会出现责权不明、多头指挥的现象。由于组织结构调整滞后,与国内大型企业及国外企业相比,我国中小企业管理落后,尤其是企业的战略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等方面,很难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经营机构不灵活,是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带有根本性的深层次原因。另外,由于中小企业大多数是私人企业,实现的是家族管理,决策权集中家族企业中的长辈或家族的主要成员,但他们的精力、知识毕竟有限,一些家族成员受其教育水平、管理能力的限制,往往无力管理企业,发生决策失误。

(三)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

长期以来,国家在政策、资金、技术、人员等诸多方面对大型企业特别关注并大力支持,而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对中小企业没有优惠扶持政策,因此,大多数金融机构包括众多中小金融机构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大型企业项目上,这就给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二、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原因

(一)经济环境的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原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小民营企业无论在资金、规模、人力上都不具有优势,因此,要想在诸多大中型企业夹缝中生存发展,中小民营企业就必须具有别人无法比拟的、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培育自己的独特优势是中小企业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中小企业可根据自己的运行与环境特点,采取各种形式如加强标准化工作;力求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二)资源分散,跌入多元化的陷阱

多元化经营被很多中小企业认为是企业寻求规模扩张、效益提高、分散风险的策略。很多中小企业在主营业务尚不具备较强竞争力的状况下,盲目实施多元化经营。由于资源分散在多个业务领域,分散了企业在具体业务领域的资源实力,尤其是影响需要资源保证的核心领域或主营业务领域的竞争力,损害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一些企业甚至丧失了原有的优势。同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在实施多元化的过程中承受了巨大的失败。

(三)技术创新缺乏

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难吸引到创新所需要的人才,从而造成中小企业技术开发能力弱、创新管理模式陈旧,因此,技术创新成功率较低。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除高科技企业外)都依附于大型企业,为大型企业配套服务,因此在技术发展和产品发展方面更多地表现为被动适应,再加上缺乏创新人才和资金,使得中小企业自身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薄弱,很难吸引到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其进行“产学研”合作,故而导致中小企业既缺乏信息又缺乏技术源。

三、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社会在进步,科技在发展。每个企业由于自身的资源和环境不同,其拥有的各种能力与别的企业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因此,每个企业由于自身的能力都具有或多或少的区别于他人的核心竞争能力,要想法设法鼓励中小企业创新,提高其竞争力,使其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受自身发展水平和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因此,中小企业应结合企业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来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

(一)提高认识

企业要想获得长期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培育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尤其是企业的领导层要把这项工作放到关系企业发展的战略高度上来,从企业的各项投入上去做好本企业的长远战略规划。企业战略规划解决的是本企业长期发展的方向性问题,会对企业的发展进程起到很好的牵引作用,只有切实的去重视企业战略规划的制定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工作,才能形成长期和有效的核心竞争力。

(二)科学制定战略规划

中小企业要提升和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进行战略规划和定位,这是取胜的前提。中小企业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必须直面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对可能发生和出现的重要事件、机遇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应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准确预测和把握本行业产品、技术的变化方向及趋势,适时调整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预先转换核心技术、市场策略及管理方法,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只要这样,才能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转变为竞争优势。再者,企业在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要结合和利用自身优势,在局部领域和有限目标上选好突破口和攻坚点,采取整合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只要这样,企业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三)积累经验,完善技术体系

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的技能相对较低、经验相对较少,而积累经验主要靠员工个人知识技能水平,以及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技能结构等的长期积累。知识技能的学习是个持续、动态的过程,尤其是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知识更新周期大大缩短、企业外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职工个人和企业都必须重视知识技能的更新与提高,以及知识结构的重组。而技术体系是一个由一系列配套的技术专利、技术诀窍设施装备和技术规范组成的,包括硬件和软件的相互联系,协同作用的有机系统。企业的技术体系,通常以一项或几项关键技术为核心,企业的技术优势,往往就体现在这些核心技术上。开发与有效利用这些核心技术,常常能为企业建立竞争优势奠定基础。拥有先进的技术体系,既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近期效益,又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同时亦有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四)改善和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团队建设

在我国,中小企业多数采用的是传统的组织结构形式。随着技术的飞跃发展,市场需求变化迅速,市场竞争程度加剧,这种组织形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和技术的变化,这种治理结构不健全、管理混乱等现象,使得企业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在管理上转变观念,抛弃那种经验式、粗放式、家长专断式的随意管理。要建立学习型的组织结构,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要发挥管理制度的作用,更要发挥管理中人的作用,完善企业中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要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意识,就必须加快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提升企业的战略决策、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等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卓越的能力,包括决策能力、不断进行创造能力、组织协调和应变能力,以及具有不断超越自我的意识和健全的心理等。所以,企业决策者要注意自我激励和发展。

结语

我国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在市场竞争中,夺取胜利最稳健的方式是发展核心竞争力,因此,不少企业常常只是简单地将经营目标指向某一最终产品市场,将企业看成是若干产品、事业和工厂组成的混合体,而忽视了它们后面的决定性因素。从短期看,一些企业的短视行为能带来一些利润;但从长远看,由于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大量国内企业只能昙花一现,在市场竞争中很快消失了。因此,重视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尽快培育壮大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是中小企业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 仲崇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4,(8):15-18.

[2] 陈根.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思考[J].太原:山西省社会科学院,2003,(5):32-38.

[3] 李琪.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6,(6):1-3.

篇7

企业文化主要包含企业的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的目标以及企业制度等,从根本上说,企业文化的实质就是以人为中心,采用文化引导为手段,从而激发本企业职工的企业经营管理思想。企业文化犹如一只无形的手,经常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世间所有事物必须经过不断自我扬弃才能始终保持其发展的生机与活力,所以,企业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企业处在不断改变的社会环境中,企业不仅要保持其文化的特质不改变,又必须赋予文化新的内涵。创新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生命力,是企业价值理念的核心部分。创新的企业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的基础,也是一个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在不变地位的源泉。企业必须时时对文化时时整合和重塑,处在变化的环境中始终确保企业自身的特点满足文化体系需求,并使之当做企业肩负的使命、行为准则及号召员工奋斗的旗帜。把优良的企业文化深深植入每个员工的心中,植入到各项生产经营管理活动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发愤图强的精神状态,敢争第一、总攀高峰,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影响力,有助于促进一个企业的持续发展,进而打造出属于企业自身的百年品牌。

二、创新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化中,必须要以企业文化作为基础,实现企业文化的不断创新,实现企业健康稳定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迅猛发展阶段,只有不断的实施企业文化创新,才能够确保企业发展和现代社会相适应,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文化创新作为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必须要融入到企业发展和管理中的每个环节,因此加大企业文化管理,才能够实施创新企业文化的重要价值。

1.企业文化是提成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组成因素

强化企业管理以企业文化为其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引擎,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及价值。从国内外成功企业情况可知,无不借助文化的巨大力量。如:联邦企业的企业文化是该企业最骄傲的方面,该企业把以人为本当做企业文化,从不同方面考虑员工的实际需求,时时把员工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努力为员工创建宽松、民主的交流环境和氛围,确保所有员工都能开心的工作,保持愉快、轻松的心情,只有如此才能更好地为顾客服务。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2)企业文化作为创新的动力,企业只有经过不断创新方可在变化的市场中生存下来,文化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基础。企业创新要以人为中心,把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当做企业综合素质的核心及灵魂。对企业文化进行创新,有助于帮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企业文化是不断提升企业管理能力的关键支撑

作为企业管理能力不断的重要组成环节,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不可或缺,企业管理重点包括核心技术、学习创新能力、人力资源等。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核心对员工的价值观、道德观及行为方式进行调整和改造,想要对企业技术进行创新,必须想办法激发人员的创新性思维。企业文化的以人为本不单单是指要以员工为本,也重视与客户为本。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促使人力资源管理向着宽松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形成创新思维。现代企业处在变化多端的经营氛围中,传统的市场已处在饱和状态,可持续增长发展模式成为各大企业发展目标。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一定要具有良好的学习创新氛围。特色企业文化从多个方面影响着员工的整体素质,为企业形成核心的竞争力奠定基础。由于企业具有深层次的文化理念,必须中层和基层的员工与市场、消费者相互接触,传达给市场和消费者。员工素质高低决定着该传递过程是否成功,影响着消费着对企业产品及服务的整体认识。在创建特色企业文化氛围中,采用合理的培育和培训,企业员工的业务素质、道德素质等整体素质有所提升,做好企业和市场、消费者三者间的传帮带作用。

三、总结

篇8

关键词:外贸;知识联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一、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从总体上看,包括了一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即具有独特性、用户价值、延伸性和可持续性。但与生产型企业相比,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营销网络、品牌信誉、经营规范以及企业文化等“软技术”方面,因而更具有综合性和内涵性。

近20多年来,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外汇储备总额的迅速增长,中国经济对外经济依存度的不断提高,都证明了中国外贸行业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而这一切的微观经济基础,是外贸企业竞争力、特别是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它促使提供外贸货源的所有企业提高质量、效率和信誉,它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利益、开拓了国际市场,它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移植,因而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这种核心竞争力还满足了持续发展的要求,即使企业有迅速发展的外在张力,又使企业具有长期发展的内在潜力。

二、构建知识联盟对外贸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一)知识是外贸企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许多外贸企业虽不制造具体的产品,但要在市场上生存,也要依赖于“核心知识”。具有“核心知识”的人才是企业无与伦比的“智力资产”,它的价值数倍于企业的有形资产,提高外贸企业的“核心知识”,就是从根本上提高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中国外贸企业知识生产能力严重不足,这与中国外贸企业制度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转轨过来有密切关系。计划经济下外贸企业的知识生产功能被严重分离,外贸企业知识是由独立于外贸企业的外部科研院所和高校来生产的,这种科技开发与外贸企业分离的局面,是造成中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将决定企业的竞争优势。中国外贸企业急需增强知识生产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竞争力。从一个理想境界来说,最好是把现有的科研院所并入企业,或者改制为外贸企业经营,以实现技术知识生产的内部化,但这两种方式只适合少数有条件的大型外贸企业和科研院所。大量的中小外贸企业不具备兼并科研院所的实力,而且高校是最重要的知识生产基地,外贸企业不可能去兼并高校。因此,在不打破现有组织均衡关系下,知识联盟是一条比较现实可行的路子。

(二)外贸企业构建知识联盟取代产品联盟是必然趋势。中国外贸企业与供货厂商、国外客户有密切联系,这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改革开放中,实行贸工结合、贸技结合等,这是以产品为核心的互补关系。总的来说,它们之间所构建的联盟主要是产品联盟。产品联盟是企业为了弥补某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方面的不足而向外寻求合作伙伴建立起来的一种联盟,它注重得到产品或广泛地销售现存产品,学习不是重要的。而知识联盟是指外贸企业与客户、供应商、科研单位等组织合作,获得其他组织的技能和能力,合作创造新的能力。知识联盟的内容、形式一般有资源合作和能力合作。资源合作,如特许经营、技术协议、合作开发、生产销售等,合作伙伴提供资源、土地、设备、劳动、资金、专利,获得回报。能力合作,如组织管理技巧、营销技巧、技术能力、制造能力的合作,人员交流及培训,形成新的知识链,增加价值链活动的价值,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为了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和冲击,外贸企业应逐渐由产品联盟向知识联盟转变,这主要是因为知识联盟比产品联盟有绝对的优势。

中国已建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外贸企业里,属产品联盟的特多,属知识联盟的极少。中国外贸企业以合资形式与跨国公司进行合作,往往是建立在以本国市场换取外商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合资合作双方对企业的控制能力不对等,市场换技术的成本过高,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着要么失去市场,要么无法引进先进技术的两难选择。有些跨国公司在挤占中国市场、获取丰厚利润的同时,还牢牢地控制了技术和技术创新。对一国一地经济的发展而言,产品联盟或许可以兴一时之利,助一臂之力,但决不可持久。因此,今后在利用外资的过程中,一是要注意逐步增加知识联盟式外商投资企业的数量:二是要注意逐步减少给产品联盟式外商投资企业的“偏食”。

三、外贸企业构建知识联盟战略取向

知识联盟作为一种战略性联盟,原则上企业可以选择国内外的任何机构作为联盟伙伴。从外贸企业联盟的现状来看,可以概括为外向策略与内向策略。外向策略是指国内外贸企业同国外企业之间的合作,包括建立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签订技术开发协议、许可证等,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股权式中外合资企业。内向策略主要是指国内外贸企业同国内的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合作,国内称为产学研联合。

虽然中国外贸企业的组织形态仍然是国内生产企业与国外客户两者的中间商,但中国外贸企业建立知识联盟可以有以下几个战略方向,不同战略方向的知识联盟对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起着不同的作用。

(一)与国外高新技术企业的知识联盟。中国外贸企业传统的经营领域局限于技术进步缓慢、附加值低的产品,但随着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弱,扩大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则成为提高中国外贸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在这种情况下,具有一定规模、资源和能力的外贸企业应与国外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知识联盟,借鉴吸收对方的先进技术,逐渐调整产品出口为主的贸易形式;通过与国外的高新技术企业长期契约方式的联合与稳定性的长期易,使外贸企业能够利用对方资源。这既可降低联盟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增加利润,又可以提高企业间相互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外贸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这是外贸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与国外客户的知识联盟。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国外客户包括进口商与消费者,建立与国外客户之间的知识联盟,其目的在于向国外客户学习。当今市场需求复杂多变,客户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国外客户的消费行为将从现在的国外客户与外贸企业之间的交换过程,变为外贸企业与国外客户合作满足国外客户特殊需求的过程,外贸企业与国外客户之间的关系不只是经济上的买卖关系,某种程度上已有合作伙伴的成分。外贸企业与国外客户之间由国外客户被动接受外贸企业的产品,变为外贸企业主动向国外客户学习关于产品的知识,以此来提高核心竞争力。然而与此同时,国外客户通过知识联盟,

也获得了外贸企业多年来积累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因此,这种知识联盟对于以产品知识为核心竞争力的外贸企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与国内其他外贸企业的知识联盟。中国当前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有外贸公司、生产企业、科研院所、商业物资企业、还有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和私营企业。毫无疑问,外贸企业之间以及外贸企业与其他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之间充满了竞争,但是竞争并不排斥合作。企业之间的知识联盟将使外贸企业受益匪浅,这是因为各个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企业之间会有核心竞争力差别。例如,不同的产品特征、不同的服务专长、不同的市场区域及不同的顾客群体,它们之间必然进行知识联盟,以此满足顾客的需要。

应该看到,在核心竞争力相类似的企业之间,竞争将是主旋律。竞争也就会有发展和淘汰。小企业之间结成知识联盟可以增加竞争的筹码,扩大整体拥有的知识量,以谋求壮大与发展。而在实力相差较大的企业之间结成的知识联盟,对弱者来说可以向强者学习,并相应地对自身进行调整;对强者来说则是扩大力量的又一步,通过知识联盟控制竞争对手。但这种控制与反控制的过程是一种和谐的知识融合的过程,当两者的知识融为一体的时候,实质上的合并自然产生,形式反而居次之。总而言之,与国内其他外贸企业组建的知识联盟,对于壮大外贸企业的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四)与国内货源供应商的知识联盟。为外贸企业提供货源的生产企业,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规模经济显著的重化工业、机械制造业中的大型工业企业和为大企业配套生产的中小企业,它们自身就有比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较强的经营管理能力,而且产品的技术含量一般较高,需要向用户提供一整套售后服务,它们较早拥有进出口经营权,有一定的国际贸易的经验:另一类是规模经济不显著的农业、一般日用品制造业中的大量的中小企业,它们一般不具备独立开展国际贸易的经济实力和管理经验。国有外贸企业要充分利用在国际贸易方面的优势能力,将自己与它们的业务联系有一个阶段性的飞跃,即与生产企业建立起知识联盟,并形成相应的核心竞争力。

(五)与企业员工的知识联盟。外贸企业应该改造与员工之间的知识联盟。外贸企业的每一个员工都是相对独立的知识拥有者,他们由于共同的利益而在一起合作,贡献出自己的知识。群体组织即外贸企业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是会发生变化的。外贸企业应当成为员工之间的软性组织,群体要为员工提供协调和服务,为它们创造发挥才能的条件。这样的组织结构必然代替传统的、刚性的、统治式的组织模式。

篇9

关键词:管理会计 管理会计目标 信息质量特征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management accounting)是与管理会计目标联系在一起的,是根据管理会计的目标规定出评估管理会计信息的基本标准,作为管理会计选择的依据,因而它是管理会计目标同管理会计程序和方法之间的中介。

深入系统地探讨管理会计的信息质量问题,积极构建科学完善的特征体系,颇具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在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笔者自己的一些看法。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研究综述

国外研究成果

国外对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讨论,是基于“为内部管理人员服务的信息”而展开的。

1987年,美国新出版的由海尔康编写的《管理会计》一书,对管理会计信息的基本特征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有价值的管理会计信息应具有相关性、准确性、及时性、可理解性和注重成本效益原则等特征。

1988年,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论管理会计概念》(征求意见稿)中又提出了对提高决策者信息质量有益的六个管理会计概念和标准:经管责任;可控性;可靠性;增量性;相互依赖性;相关性。

国内研究成果

李天民教授根据管理会计的实质是以决策为中心的共识,把管理会计的指导性原则(即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对决策有用的原则:分为首要的和次要的两类。

对信息质量的约束原则:重要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成本效益相配比原则。

对信息用户的原则:可理解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公允性原则;激励性原则。

国内外有关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方面的研究成果之间既有优点共享,也有特色新解。但它们亦有些共同不足,比如没有将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之特色表达出来,对质量特征的描述尤显原则化、零散化等等,这既不便于人们的理解与把握,又难于充分发挥管理会计之效能。鉴于此,本文拟对该论题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尝试构建一个相对系统完善的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以期对理论创新及实践拓展有所裨益。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

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是管理会计目标的具体化,那么管理会计的目标又是什么呢?对此众说纷纭,观点不一。笔者将管理会计目标分为三个层次:最终目标层――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本目标层――培植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目标层――全面提高企业的多元化职能管理效能。

围绕这一目标体系,管理会计信息应包括两个层面的质量特征,即战略层面的质量特征和战术层面的质量特征。战略层面的质量特征包括战略性、竞争性、动态性、系统性、可持续性、激励性;战术层面的质量特征包括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包括一致性)、可理解性和公允性,其中相关性又包括及时性、灵活性与适应性,可靠性又包括准确性、可核性及中立性。另外,无论是战略层面的信息质量特征还是战术层面的信息质量特征都要受到决策有用性的目标导引、成本效益性的原则约束以及重要性的壁垒检测。为便于理解,我们将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用图示予以进一步描述(见上图)。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较现有研究成果,该设想独具一定的特色,除将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构建成一个多层次的体系外,还从战略的高度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亦即提出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还应具备战略层面的要求,这也正是管理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有别于财务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关键所在。鉴于战术层面的信息质量特征众多文献已有阐释,下面仅就战略层面的信息质量特征略加说明:

战略性就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能够反映企业的发展战略或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必要的导引。一方面借助管理会计这一信息系统来评价企业现行战略的科学性、有效性和适应性,另一方面通过管理会计参与决策职能的发挥来拟定企业应对内外部环境发展变化的新战略。

竞争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能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有所裨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是一项长期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充分挖潜与创新精神的高度渗透方能实现。可以说,管理会计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植与提升中是非常重要的,将大有所为。究其原因,主要是决定于管理会计在提供信息、参与决策方面所独具的比较优势,即能够提供颇具竞争性的信息。

动态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要具备动态化属性并要求管理会计本身能够动态地提供信息。现代社会是一个以变化为永恒主题的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因而企业要适应这样的动态环境就必须也“动”起来,企业各个方面各项职能都必须有动态理念,当然管理会计及其信息也不例外。缘于“动态化”所产生的问题只能通过“动态化”的方式来解决,“动”的越快越妙就越有成效。

系统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要有层次性、整体性、协调性和开放性。对管理会计信息的系统性要求主要是基于信息论的思维而形成的,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企业所需要的信息相当庞大,既包括自我经营发展的信息,又包括竞争对手的有关信息以及行业的乃至整个社会的相关信息(当然这些也并非单由管理会计提供),客观要求系统性约束。

可持续性是指管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要能反映并预测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就这一问题,我们也许可以从管理会计的新领域这一视角予以理解。比如环境会计、人力资源会计和社会责任会计,这些管理会计的新领域无不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规范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大的方面说是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小的方面讲是为了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而管理会计在提供信息时要特别突出信息的可持续性特征。

激励性乃是说管理会计信息要能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现已逐步深入到宏微观管理实践当中,管理会计也应将这一新理念引入其中。比如成本管理、预算管理的全员参与性,分权管理以及行为科学理论融汇管理会计的创新性发展,都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对“人”这一因素的高度重视,当然激励正是“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目标追求。可见,激励性也应成为新经济条件下管理会计信息的重要战略层面的质量特征。

参考资料:

1.孙茂竹著,管理会计的理论思考与架构[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篇10

论文摘要: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为本质的东西。本文论述了应用非价格因素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作用并探讨了可选择的几个主要途径。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由美国著名战略 家帕拉哈德和哈默于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提出来的他们 将企业核心竞 争力解释为企业的“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这里所说的“先进技术”不是单指企业所掌 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是包括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能力 、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在内的,并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 的能力结构,其本质内涵是 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 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一般而言,利用价格因素来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一种比较基础的竞争手段,并且比较容易 为竞争对手 所仿效和跟进,这对保持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来说并不是一种有效的手段。而非价格因素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 力方 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

一、非价格因素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产生作用的原因

(一)非价格竞争的种种具体手段与形式能够弥补和规避 价格竞 争的种种缺 陷与不足

1.非价格竞争相对于价格竞争具有广泛的市场针对性和适应性。随着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需求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层次化、动态化已逐步成为当今市场消费的基本特征。非价格竞争以其丰富多样的竞争手段与形式可以涵盖千变万化的消费需求偏好 。

2.非价格竞争相对于价格竞争具有相对无限的竞争空间。由于价格竞争的深度和广度 的 局 限性 ,决 定 了必 然无法象非价格竞争那样 以产 品升级 、技术更新、质量改 良、品牌 建树 、超值服务 等多样手段 去伴 随市场,而这些都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 ,从其他 产品服务 中脱颖 而出 的关键所 在。

3.非价格竞争相对于价格竞 争更具有市场开拓创新能力。非价格竞争以其竞争手段的多样性,针对多样化的需求和消费质量的提升来展开市场竞争,因此它对市场的开拓可以说是多点开拓和质的开拓,其市场开拓能力是强劲 的。

迈向非价格竞争实质上是企业经 营思想和发展战略 的一种方 向性转 变 。非价格竞争 体现着市场驱动 的企业发展战略,它更多关 注的是 市场 的需求 特点与变化 ,营销方式与成效 ,因而是能动的和全 面地去促发市场。从这一意义上讲 ,迈 向非价格竞争就是要求 建立 以市 场 为导 向的经 营思 想 和运 作 机制 ,而这也 正是我国市场取 向改革 的方向要求 。

(二 )近年来一些 新 的 营销 理 论 的提 出,为从消费需求看营销观 念的转 变、企业体制和生产 方式的改 变提供 了理论依 据 ,也为企 业更好地利 用非价格 因素参与竞 争提 供 了理论基础 。

传统 的市场营销观念认为 ,市 场环境是不可控制 的,企业只能去 消极 地适应环境 ,服从 环境 。而新 的市场 营销观念认 为 ,一家成功 的现代企业 ,必须使其 内部的可控 因素与外部 的不 可控因素紧密结合 ,并在一定程度上 变不可控 因素 为可控因素 。在新 的思际市场环境 下 ,传统 的营销 观念越来越受 到挑 战 ,传统的营销 因素组合理论也 从 4Ps发展 到 了1lPSo

可见,在企业利用不同的营销组合参 与市场竞争的时候 ,需要考 虑 的因素 应 由 内 向外 逐步 扩展 。产 品价格 因素虽然 占有一个 基础性 的地 位 ,但其权重有所下 降,并且 在价格决 定 中 ,也要 考虑其他 的因素对其 产生 的影响 。

(三)营销环境的改变,为非价格竞争的兴起和运用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条件

具体表现在:

1.科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为生产差异性产品提供了客观条件,也为消费者鉴别商品提供了条件。

2.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深刻变化,供过于求的商品日益增多。如何从一般性的产品、服务竞争中胜出,以非单纯的价格竞争就能胜任。

3.人们的购买力水平提高,消费者变得更 加挑剔和个性化。进人9o年代以后,人们需求的中心不再是 为 “得 到”,而是对产品的质量、设计造型、用途、品牌、服务提 出了更 高的要求 。

二 、利用营销中的非价格因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既然非价格因素在企业 参与竞争过 程 中的存在与发展具有 一定 的必然性 ,那该如何更好 地利用非价格 因素来 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呢?一般 而 言提 升企业 的核心竞 争力 ,主要是从 以下 几个方面来达到 :第 一,在专业化经营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 术 、产 品 、销售 、服务等诸多 方面与 同行的差异 。第 二,拥 有核心技术和实现技术创新。第三 ,从竞争 对手 和市场空缺 中寻找机会 ,建立自己的 比较优势 。第 四,把强化企业管理、转变公司机制放 在第一位 。第 五 ,动态加 强企业 的核 心竞争能力 ,保证员 工和专 业技能人员对企业的忠诚 程度 。针 对提升企业 核心 竞争力 的要求 ,从非价格 策略 当中选取几种 ,来加 以探讨。

(一 )差异化竞争策略

与无序 的价格竞争相反,差 异化竞争容 忍对手的存 在 ,通过提 供 与竞争产 品在 造型 、花 色 、性能等方 面具有不同特征的产品 ,来 争取消费者选 购的差异 ,以扩大本企业产 品销售 。差异化竞争策 略并非无 中生有,它建立在科学 的市 场细分基础上 ,而市场 细分又是建 立于顾 客需求 的差异上 。

众所周知,国 内瓶装 饮用水市 场竞 争一年 比一年激烈 ,激烈得 近乎残酷 。今年农 夫山泉市场综合占有率居 于第三 ,仅次于娃 哈哈和乐百 氏。为树立农夫 山泉作为高档次 、高 品质 、高 品位 饮用水 的品牌形 象 ,养生 堂公 司制订 的行销总策略 是差异化策略 ,即在 产品类别 、水源 、设备 、包 装 、口感 、市场切人 口、价位和交易方式上 均与同行其它企业有所不 同。概括起来 ,可分 为两个层 次 :一是 品牌定位 的差异 化 ,从 企业 名 称 “养 生 堂 ” 到 品牌名 称“农夫 山泉”,我们从 中可 以感 觉到其透 出的浓浓 的中国传统文 化儒雅 风范 。二是 市 场策 略 的差异 化农 夫山泉价格定位较高 ,这 给消费者以及经销商 在最初 就形 成 了一个 印象 ,即该 产品 比一般 的纯净 水相 比,更高一个档次 。之后该 公司又采取 降价。所有 的这一切 充分显示 了其 高水准 的市 场策 划水 平独具匠心。

(二 )战略联盟

战略联盟反映了一种适应 市场环境变化 的新 型竞 争观念 ,它 以一种合作 的态度来 对待竞争 者。通过建 立双 方的信任关系 ,实 现优势互补 ,借 助对 方来加强各 自的竞争力 ,在 合 作 的基础 上展 开竞 争从 而不断提高竞争 的水平 ,促 进社会经济和技术 的进步 。在 我 国,小 鸭集 团迎对 wro的举措 之 一就是 与东芝建 立战略联盟 ,借人 世跨 进 国际市场 。根据初 步达成 的合作框架 ,有 两个 大方面的合 作 ,一是 东芝将 洗衣机方面最先进 的技术提 供给小 鸭 ,使小鸭 的洗 衣 机 产 品发 生 质 的变 化 。小 鸭 与 东芝 合作 ,就是 利用东芝进行全球产业调整的机会 ,让东芝把 家电业 的重心放在 中国。

(三 )情感营销 策略

现代 营销应适应消费 者从“量的需求”阶段、“质的需求”阶段向“情感”需求阶段的转 变 ,从设计、包装、商标 、广告、公关、服务 、环境等方面进行情感设计,把传统经营 活动 引人到一个全新的情感营销领域。前 不久 ,北京 的麦 当劳食 品有限公司推 出一项 新举 措 ,在所 属 57家麦 当 劳餐厅 内代售公交月票。此举 一推出就 吸引了大批食客络绎而来 。就麦 当劳所处 的速食行业来说 ,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不论在种类上还是在质量上都 没有太大 的差别 ,因此 ,要想 获取有别于竞争对手的优势,从情感上来进行感性诉求 ,不失 为一种有效 的手段 。

(四)商业科普竞争策略

商业科普是以高知 识含 量 为特 征 的服务 过程 。它通 过把 商品知 识传 授给 顾 客 ,使顾 客产 生认 同从 而实现 以知识创造市 场。美 国著名 的 日用品公司安利集团在采用商业科普 竞争策略扩大顾 客层方面有 很多的尝试。 由于该公 司本身 的科 研实 力雄 厚,在日用品 、保健品的研制和 开发上都拥有数千项专利 ,并且随时都 有出新 的可能 。因此 ,公 司的直销人员会 以很 大 的精 力 向顾 客介 绍 公 司的产 品、科研 、行 销方式 和利润分 配方案 。其结果 是 ,不仅使大多数使用过该 公 司产 品 的顾客 对其产生 了持续性的信任 ,更吸引 了其 中一部 分加入 到安利 的直销人员 队伍 中去 ,带来 了更 多 的利润 和更多 的顾客群 。

三 、实行非价格因素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避免的误区

营销中运用非价格竞争策略获得企业产品销售高效益的实例不胜枚举,但企业在实际操作中,也容易出现一些误区:

1.不顾企业经济实力,盲目夸大广告效应及企业产品在市场开发中的潜力。

2.服务庸俗化,与用户拉关系来拖住业务,大都出现“短期效应 ”。

3.缺乏周密的市场调研 ,运用非价格竞争策略不力,致使企业在市场中产品竞争优势不突出,产品竞争力弱。

4.患营销“近视症”,该出手时不出手,结果在竞争中屡次贻误战机,失去市场。综上所述,在竞争的市场中采用价格竞争手段的同时,采用非价格竞争,可帮助企业争取用户扩大产品在市场的份额 ,实现最佳经济效益之目的但在运用非价格 竞争策略时,企业应该从市场 对产品需要的实际出发,走出运用非价格竞争策略的误区,全面了解熟悉多种非价格竞争策略。

总之 ,一个企业的核心竞 争力应该具备 以下几个条件 :偷不走 ,买不来 ,差 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在这几个 看来通俗但 又生动的条件 中 ,我们可以看 到企 业的核 心 竞 争 力 应该 是 一 种独特、综合 、具有发展潜 力的一种竞争力 ,它需要企业 不断地加 以完善 和改 进 以及维护 。在运用非价格 因素来提升企业 的核心 竞争能力的 同时 ,我们 应该充分 考虑到这一点 。

参考文献

[1]菲利浦·科特勒.市场营销管理 (第五版)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318-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