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毕业就业方向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毕业就业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毕业就业方向

篇1

关键词:名义价格 公允价值 实际利率法 未确认融资费用 未确认融资收益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了新的会计准则体系,要求2007年1月1日开始在上市公司中执行,鼓励其他企业使用,这对于改善我国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实现与国际惯例接轨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销售时延期收款以及采购货物时延期付款,新准则更多体现了资金时间价值这一现代财务管理的理念,特别是对于涉及金额较大,涉及时间较长的延期收付款购销业务更应该考虑这一理念,因而不可避免会带来会计处理与现行税法的差异, 因此无论是税务机关还是纳税人将来都应该认真对待此问题,防止企业多交所得税或少交所得税。

根据《企业新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会计账户和主要账务处理》(征求意见稿)规定,企业采用递延方式分期收款或延期收款、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产生的长期应收款,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借记“长期应收款”账户,按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贷记“主营业务收入”等账户,按专用发票上注明的增值税额,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账户,按其差额,贷记“未实现融资收益”账户;对于未实现融资收益,按期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利息收入,借记“未实现融资收益”账户,贷记 “财务费用”账户。

购入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超过正常信用条件延期或分期支付价款(如分期付款购买固定资产),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按所购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购买价款的现值,借记原材料、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或无形资产账户,按应支付的金额,贷记“长期应付款”账户,按其差额,借记“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然后采用实际利率法计算确定当期的利息费用,借记“财务费用”、“在建工程”、“研发支出”等账户,贷记“未确认融资费用”账户。

由于我国现行会计处理方法在此方面不涉及未确认融资费用、未确认融资收益及其摊销问题,因此新准则与现行会计处理方法存在较大差异。《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为按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所得税方面尽管税法没有对应的规定,但基本上也是参照此规定执行,因而新准则的做法又会与税法产生差异,并且该差异贯穿业务的全过程,必须认真对待。

下面结合案例分析在延期收款销售与延期付款购买、分期收款销售与分期付款购买两种情况下,对购销双方的核算方法进行新旧比较,并探讨新准则对将来税收可能产生的影响。

一、延期收款销售与延期付款采购会计处理新旧比较

现行《收入》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收入应按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或双方接受的金额确定,即计量采用名义金额;新《收入》会计准则则要求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规定收入应按其已收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来计量。如收入的名义金额与其公允价值(通常为现值)差额较小,可按名义金额讲量;如收入的名义金额与其公允价值(通常为现值)差额较大,应按公允价值计量。

对于延期收款销售与延期付款采购业务,目前采取的会计处理方法是:购买方按照收到的发票账单通过“应付账款”账户核算,销售方通过“应收账款”账户核算;而按照新的会计准则规定,如果延期时间较长,涉及金额较高,对于购买方应通过“长期应付款”账户核算,销售方应通过“长期应收款”账户核算,对于在核算过程中出现的未确认融资费用和未确认融资收益,应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期进行摊销,因此新准则下购销双方会计处理方法均会涉及与税法的差异。

案例1: 2007年1月3日光明公司从长江公司购买材料,考虑到光明公司由于手头资金很紧张,但是信誉很好,双方签定购销合同,购买价格为400000元,增值税税率为17%,2008年6月30日偿还物资款。2007年1月3日长江公司发出了材料,并按400000元的价格开具了增值税专用发票,当日该材料的市场价格只有360000元,即如光明公司当日能及时付清款项,则材料的价格为360000元,多支付的40000元是由于长江公司资金被占用应获取的利息。

长江公司销售业务:

现行做法:

1.2007年1月3日销售时:

借:应收账款—光明公司

468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8000

2.2008年6月30日收到货款时:

借:银行存款

468000

贷:应收账款—光明公司

468000

税务分析:会计处理方法与现行税法无差异。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做法:

1.2007年1月3日销售时:

借:长期应收款—光明公司

468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36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68000

未确认融资收益 40000

税务分析: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应确认的收入应为400000,而会计核算只确认了360000,因此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应纳税调增40000元。

2.按期按实际利率法摊销未确认融资收益,假设按半年摊销一次。

P=F*(P/F,i,n)

360000=400000(P/F,i,3)

复利现值系数(P/F,i,3)=0.90

查复利现值系数表,再采用内插值法求得:i=3.6%

表一:未确认融资收益摊销表

时间 未收本金A

当期未确认融资收益摊销额

B=A*3.6%

销售日 360,000 0

2007年6月30日 360,000 12,960

2007年12月31日 372,960 13,426

2008年6月30日 386,386 13,614

总额 40,000

(1)2007年6月30日摊销未确认融资收益

借:未确认融资收益 12960

贷:财务费用 12960

(2)2007年12月31日摊销未确认融资收益

借:未确认融资收益 13426

贷:财务费用

13426

税务分析:2007年度摊销未确认融资收益,共冲财务费用26383元,税法没有未确认融资收益及其摊销概念,因此本年度根据公司核算利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需纳税调减26383元。

(3)2008年6月30日摊销未确认融资收益

借:未确认融资收益 13614

贷:财务费用

13614

税务分析:2008年度公司摊销未确认融资收益,共冲财务费用13614元,税法没有未确认融资收益及其摊销概念,因此本年度根据公司核算利润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需纳税调减13614元。

3.2008年6月30日收到款项

借:银行存款

468000

贷:长期应收款—光明公司

468000

光明公司采购业务:

现行做法:

2007年1月3日购买时:

借:物资采购

40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8000

贷:应付账款—长江公司

468000

2008年6月30日付款时:

借:应付账款—长江公司

468000

贷:银行存款

468000

税务分析:会计处理方法与现行税法无差异。

按照新会计准则的做法:

1.采购材料时:

借:材料采购

36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68000

未确认融资费用 40000

贷:长期应付款—长江公司

468000

税务分析:会计核算确定的购进材料的账面成本为360000元,而税法认定的该材料的成本为400000元,在将来该材料消耗或出售时该差异还有转回,消除差异。

篇2

关键词: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课程体系 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深入发展,计算机应用专业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常规专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逐年增加,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而用人单位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要求也在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门槛和就业层次不断降低,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出现了就业难的现象。如何能够让学生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掌握先机,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既是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考验,也是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教学的新挑战。

    1.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职业能力解析

    通过对以往毕业生工作单位和就业岗位的调查,结合51job、智联招聘等招聘网站计算机专业招聘信息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在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就业岗位中适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岗位群是各类单位中从事计算机管理、维护、网络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管理、维护以及相关服务的应用型岗位,主要包括初级程序员、软件测试人员、软件/网络销售维修人员、网页设计师、技术支持等岗位。对这些岗位的工作要求进行分析汇总,职业能力分为基本素质与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图1  职业能力组成框图

    2.围绕职业能力构建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根据就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分析,将课程体系分为以下三部分:

    2.1 职业技术基础部分

    通过开设以下课程,使得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本专业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能进行基本的程序设计,能使用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解决一些较简单的实际问题。

                                                                   图2 职业技术基础课程

    2.2 职业技术核心部分

    根据当前计算机软件技术的发展,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职业技术核心知识模块中开设网页设计方向、Java开发方向、PHP设计方向,让学生能够深入、系统地学习各个方向的知识。这三个方向针对了不同层次的学生,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某一方向作为自己的主要方向,在后续课程的学习中进一步加强该方向的学习和知识扩展。

                                                  图3 职业技术核心课程

    2.3 职业技术训练部分

    在职业技术训练部分的设计中,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实践训练融入到教学的各个阶段中,主要体现在实训环节上,每学期根据所开设课程安排相应的实训周(见表1),主要目的是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开发操作相结合,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增强学生对后期项目开发的认识。

                               表1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职业技能训练课程安排表

    经过了前期职业技术核心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专业核心课程的内容,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锻炼。引入软件公司项目开发过程中的开发小组制来进行综合教学,让学生从项目需求分析开始,经过概要分析、功能分析、详细设计、代码设计、调试与维护各个阶段对项目开发有个全面而系统的认识。通过这一系列的实践为学生将来进入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职业技能训练课程中,还引入了职业认证考试,学生根据自身学习情况选择认证考试,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

                                          图4 职业技术训练课程

    3.结语

    在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不追求各种特色,而是切实结合学生就业和实际学习的情况,引导学生确定自身的兴趣,选择合适的职业能力进而扎实、稳妥地学习相关知识。目前,这一课程体系建设已经初见成效,近三年来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中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人数逐年增加。

    当然,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高职教育模式的改革都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新要求,紧跟技术的发展,结合学生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是以后需要考虑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郑丹青,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10.3

[2] 张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7

篇3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就业竞争力人才

[作者简介]凌小平(1963-),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软件应用;周亨炉(1971-),男,江西南昌人,江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会计电算化。(江西南昌330029)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103-02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现状

1.就业人数众多,人才供需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在高校的大规模扩招下,高校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但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招聘的毕业生的数量逐渐减少,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变得越来越难。随着全球经济竞争日益激烈,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专业型的人才向综合型、应用型和创新型的全能人才转变。企业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人才,注重计算机技术的实际操作水平和维护能力。但是高职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仅仅属于专业型的人才,他们的素质不高,综合能力较低,与企业的需求不符,因此造成了企业找不到人,而毕业生又找不到工作的尴尬状况。

2.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学历上往往处于弱势。比起高职毕业生而言,企业更愿意用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他们认为学历高的人综合素质较高,综合能力比较强,而且这些人是企业的门面,谈及一个企业,如果全部都是重点大学的毕业生和研究生,毫无疑问,人们对这个企业的印象就会加分。目前全国各类学校都有计算机专业,计算机专业低端人才达到饱和,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3.高职院校忽视综合能力的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竞争力差。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更加重视IT毕业生专业技术以外的人文素质,但是高职院校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能力的培养等同于技能的培养,忽视了综合素质的培育,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导致学生的人文素质不高,过分彰显个性以致缺乏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不少学生性格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人际关系紧张,消极工作,喜欢抱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缺乏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较差,创新水平较低,与企业文化格格不入。

4.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缺少职业规划,就业方向不明确。职业规划可以激发高职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提高大学生活的效率和质量,为步入社会工作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大学生往往对自身的特点和未来社会的需求不明确,他们认为学校会安排好课程和未来的就业指导,他们未来的工作以及发展方向是确定的,只是在被动接受,缺乏对于市场现状的分析和预见能力。

二、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必要性

随着扩招的不断壮大,大学生已经越来越多,目前毕业生已经达到700万人,他们急需要解决就业的问题。而提升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可以促进高职计算机毕业生的就业,缓解政府部门的压力,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可以使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挑战和竞争,提高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推动高职院校发展。就业率的提高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学生的增多会促使高职院校规模增大,而高职院校要适应如此巨大的规模和管理就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出高职教育的特色,结合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培育出符合社会需求的现代化人才。

三、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较低,处于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要提高他们的就业率,不仅仅要依靠学生自己制定职业生涯的规划,还需要学校帮助学生强化就业技能,加强专业实践,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除此以外,还需要政府对各企业单位的就业需要、就业资料进行统计汇总,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系统,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开发和拓展,帮助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以下是我总结的提高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措施:

1.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认清自身的特点和未来社会的需求,动态地、持续性地分析市场需要,了解就业市场,并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状况科学合理地选择行业和职业,定位职业方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评估个人目标和现状的差距,认清自身的价值并使其增值,增强职业竞争力,提升个人实力,获得长期职业发展优势,提高工作满意度,从被动转为主动,把握住自己的人生,明确自己的方向。同时要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有针对地学习,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逐渐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把握重点。除此以外,还需要提高自我展示能力,再好的东西,如果你展示不出来你的好,没有人会来聘

用你,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展现自身的各种能力给企业,凸显自己的价值,以便得到一个好的工作。

2.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敢于在困苦中寻找机遇。虽然IT技术在中国得到飞速的发展,各中小城市IT人员都已经逐渐达到饱和。但是在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的信息化进程进度缓慢,IT技术刚刚起步,还处于发展的初期,缺少大量的IT技术人员。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把握住就业机会,敢于在艰难困苦的地方寻找机遇。越是贫穷困苦的地方,机遇也就越大,如果一味地只想在大城市里寻求高待遇的IT技术工作,那么只会造成就业难的状况。目前国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改进农村的基础设施,推进农村的新发展,鼓励毕业生去西部支教,去西部发展,并推出一系列的政策支持。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利用这个机遇,去农村发展或者去西部发展,将IT技术与现代化的农业结合,推动产业化农业的发展,解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生产力,以科技兴农,达到双赢,成就自己的事业。

3.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基于市场,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企业发展环境不是很理想。相比于专业技术,企业越来越重视高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工作态度和道德修养水平。因为就算毕业生专业技术再强,也和企业所做的工作不一样,大多数企业的工作是基于IT技术的而不是研究IT技术。所以毕业生进入企业必须经过企业的培训和改造,这就使所有人的技术水平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但是个人的修养和综合素质是不一样的。很多毕业生缺少奉献精神和责任心,工作态度不端正,拜金主义严重,跳槽频繁,哪个企业给的工资高就去哪个企业,毫无原则。因此,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基于市场,针对市场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4.高职院校要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职院校要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正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参考企业的用人标准,培养团队意识好、服务意识强、工作认真负责、态度端正、适应能力强的实用性人才,并根据培养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加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如团队协作精神、责任心等。同时,由于计算机专业涉及很多英文单词,因此要加强学生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水平,对于没能通过专业英语考试的学生,不发毕业证。除此以外,合理优化课程设置,兼顾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课程,突出实验实训教学,专业技术和人文素质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加强课程的实景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应用实例教学环境与应用实境实习氛围,全面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5.高职院校要着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优良的品格和作风。由于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职学院要着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优良的品格和作风,加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锻炼学生认知活动的灵活性和速度,增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作风习惯。

6.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自学能力是本科教育中十分重视的一点,对于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自学能力也是其职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点。由于IT技术是一门不断发展的技术,其专业知识不仅多,而且繁杂难懂,因此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必须勤奋自学,提高自学的效率,保证自学的效果才能够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的技术和深厚的专业知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根据自身的职业规划,利用网上各种精品课程、教学视频、电子图书等学习资料去自学,提高自己的专业层次水平、职业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保证学习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增强自控能力。

7.重视学生IT资格证书的获取情况。在当今社会,除了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以外,最重要的莫过于各行各业的资格证书。但高职教育由于它的局限性,往往重视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注重学历教育与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所以高职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通常都没有IT资格证书,这一点上本科生就极具优势。毕竟职业资格证书是大学生的第二块敲门砖,是学生展示自身能力的一种手段,如果连资格证书都没有,那么即使你职业技能再好,企业也不会知道,更不会去了解。而且由于学校不注重资格证书,许多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没有去实践自己所学的知识的正确性。人都是懒惰的动物,如果没有逼着学生去学,他们是不会主动去学的。毫无疑问,考试是迫使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主动了解和掌握IT专业知识的一种有效手段。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注意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资格证书获取情况,如三级IT工程师、四级IT工程师等,形成文化教育、综合技能训练和资格证书并重的局势。

8.政府要构建信息平台,注重人才市场的投入,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政府应该加强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增加对高职教育教育基金的投入,切实采取措施,汇总各企业单位的就业需要,建立和完善就业信息系统,重视劳动力市场的开发和拓展,保障高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提高高职学生的社会地位,让企业逐渐重视高职院校的技能型人才,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创造有利的就业环境。

四、结语

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计算机专业的高职学生处于竞争的末梢,大量高职计算机的学生找不到工作,造成劳动力的浪费,不利于整个社会的稳定。面对这个情况,政府、学校和学生自身必须共同努力,增强计算机专业高职学生的竞争力,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和人文素质,改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高职学生对经济和社会的服务和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冯文成.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课程改革中面临的矛盾[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2]胡光鲁.构建高职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篇4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高职教育专业建设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各个行业领域,随处都可以看到计算机的身影。在社会需求和就业导向的推动下,计算机应用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大学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标志,计算机课程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基础性、普及性的特点。计算机课程的普及使得计算机类专业与非计算机类专业的计算机课程设置越来越接近,课程主要结构和内容趋于一致,体现在计算机类专业的专业优势逐渐减小甚至丧失,客观上造成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下降,就业质量不高。由于学校的招生情况受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的直接影响,最近几年,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招生人数显示出较为突出的下降趋势。我院2004年开始招收高职生时,计算机类专业招生人数约占全院高职生招生总数的30%,到2011年我院计算机类专业的招生人数约占全院高职生招生总数的12%,其中有两个专业由于入学人数太少而将被撤并。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如何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以应对计算机普及带来的压力,走出计算机类专业发展规模越来越小的困境,已经变成高职院校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1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发展中的主要困境

在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的最初阶段,大学热门专业之一就是计算机类专业。不管是大学本科、高职高专或者是中职、技工学校,几乎都设置了计算机类专业,例如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专业、多媒体技术专业等。全国高职院校包括许多非信息类的高职院校基本上都开设有计算机类专业,重复设置专业导致许多相近专业的毕业生相互竞争就业岗位,就业空间的减小,使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大。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必备工具,不少非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内容已经与计算机技术融合为一体,在各专业的课程所占的比重不断提高,这些非计算机专业在拥有计算机专业的部分核心课程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就业竞争力得到了较大的提升。同时熟练应用计算机和网络已成为各专业学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类课程得到快速普及,在各高职院校中选修课中开设的数量也占有不低的比例,这些专业与计算机类专业开设的计算机类课程,在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上看基本接近。社会上需求的是不仅具有行业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计算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对计算机类专业来讲,由于特色不够明显,在一些行业内的竞争优势不复存在,就业前景日渐堪忧,直接影响到报读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逐年减少,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发展日益困难。不少非计算机类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类专业招生人数明显下降,有的甚至处于消亡边缘。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计算机类专业普遍缺乏特色

虽然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在开设之前都对行业进行了调研,但调研基本上是采取邀请业内一些专家进行座谈的方式来研讨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和课程体系的构建。造成不同学校计算机类专业培养模式趋于相似,设定的教学目标大同小异,突出体现在专业名称一样、设置的课程基本一致,同样的课程同样的教学大纲,采取理论讲授结合上机操作相同的教学方式,普遍缺乏自己的专业办学特色,产生了企业用人需求的多样性与专业人才培养的趋同性的矛盾。

2.2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普遍缺乏行业企业背景,课程体系设置不尽合理

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多采取纯技术的课程设置理念,造成了培养出来也是只会计算机纯技术的学生。而在一些社会调研显示,社会上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要求是要具备相应的行业基本知识,并且有一门专长的复合型人才。因此,要加强技能的培养,采取模块化教学,合理地调整和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2.3 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IT 企业的项目通常要以团队形式进行分工合作开发,项目组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是重要的要求。所以,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是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提出的要求之一。可是一些高职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认为在学校主要应该学习好专业知识,掌握好专业技能就可以了,对职业素养可以在以后工作中慢慢培养,不看重锻炼和培养职业素养,较为明显的现象就是在工作中缺乏团队精神和协作意识,互相沟通协调的能力比较差,对签约表现出无所谓的态度,诚信缺失严重,导致了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持有排斥态度。

3 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发展的思路

3.1 以就业为导向,完善高职人才的培养模式

(1)调整课程设置,模块化开设课程。虽然不少职业院校都进行了课程改革,但是实质上课程体系大多还是沿用“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的三段式模式,开设的课程内容重复率高。模块化开设课程是在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基础上,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教学体系,根据不同的就业方向,划分出各自的专业课程模块。将职能技能为核心,将课程体系为分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核心技术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特色选修课模块等。同时建立模块化的课程,使学生通过在这种模块化的课程学习中达到精、专、通的培养目标。在模块化课程中,操作技能的学习是需要加以重视的,而且更应该关注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综合素质,从而使学生的就业适应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对学生的后续发展的能力也得到大大加强。

(2)校企合作订单培养,实现零距离上岗。高职计算机类专业在办学的定位上要明确,高职教育着重于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更为注重实用性和应用性,体现在专业设置上的职业性。根据这一定位,通过校企合作办学,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企、生、社会的“多赢”。 针对计算机类企业的特点,采取“2+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入学后先按照学校制订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学习,在校内通过两年时间学习本专业的课程,掌握职业岗位群所要求具备的操作技能,最后一年在企业进行学习,根据企业对人才的个性需求展开有针对性的培养,开设“订单式” 课程,避免盲目培养和学无所用;通过顶岗实习和预就业的形式,代替华而不实的企业见习,在教学过程中同时逐步从学生的角色转换到企业员工的角色当中,从而缩短了就业链条,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很快的融入到实际工作中。

3.2 开发以服务为特色的计算机类专业发展新方向

我国经济正步入以发展服务业为主导的时期,因此计算机类专业发展应以服务业作为新方向。美国企业界最早提出来“以客户为中心” 的理念,客户服务工作是企业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客户是每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主体,为客户服务是现在所有企业在售前、售中、售后都必须做好的一项最基本的商业运作计划。例如客户服务与管理专业仅仅在原有的计算机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客户服务专业课程,比如客户沟通技巧和客户挖掘等,并且配备一些客户服务的专业实训室来加强专业技能的训练,满足操作技能的要求。

3.3 创新特色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发展方向

高职类的计算机专业,想要体现出自己的专业特色, 就需要把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与院校内尤其是行业内的一些特色专业相结合,利用本行业的资源优势,依托行业岗位群,办出有特色的行业性计算机类专业。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更好地为高职特色专业的发展服务,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具备更多的实用技能,成为有行业特色的复合型人才,拓展其职业发展空间,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例如开设物流信息技术这一复合型计算机类专业,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为专业目录外专业。将物流管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互相结合,培养的是既懂得现代物流理念又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物流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在设置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时,可以从物流管理、物流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融合、物流技术的软件开发等多个方向来开设模块化课程。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大背景下,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培养特色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大力挖掘具有行业背景的特色专业所需要掌握的计算机能力。

总之,高职院校的教育具有鲜明的职业性和技能性,应该是以职业技能为重点,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来设置计算机类专业课程。计算机类专业要探索与挖掘新的专业发展方向,要谋求新的发展空间必须通过向社会提供特色服务和开辟创新之路来实现。

参考文献

[1]李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分析与应对[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4):3686-3691.

[2]邓子云,翦象慧,米志强.关于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边缘化问题的解决措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29-130.

篇5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创新人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大学毕业生结构性过剩和结构性短缺、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定位、专业设置以及培养模式趋同造成的。为此,我们要面向社会需求,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不断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的区域性、实用性、复合性和动态性。

1计算机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全国专业点数为860个,我省专业点数为29个,省内独立院校设置点数为9个。全国有800多所高校开设计算机本科专业,在校学生数量每年近11万。

随着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计算机专业的就业优势不断消失,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学生到社会上难以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学生的就业压力很大;另一方面从总体来看,社会上计算机类人才缺口很大,随着我国软件业规模不断扩大,软件人才结构性矛盾日益显得突出。教育部关于紧缺人才的报告称,软件从业人员近80万人,其中专业人才约有50万人(其中高级人才10万人,中级人才25万人,初级人才15万人),企业不仅缺乏高层次的系统分析员、项目总设计师,也缺少大量的基础性软件开发人员[1]。

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质量还不能完全认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会碰到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 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不同步。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熟悉计算机程序设计和常用算法,了解常用和流行的软件开发工具,但计算机实际应用的能力远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学生必须要经过一定的职业培训才能上岗[2]。

2) 学生看中经济利益,期望值较高。学生在对职位的选择上偏向经济收入较高的岗位,主要是由于其教育投资较大,使得许多学生产生现在的支出要在将来就业中加倍回报的心理。受传统教育的就业观影响,学生仍然认为读大学能够进大企业、好单位,所以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自己,对当前IT就业前景缺乏分析,不能看到社会对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变化。

3) 学生缺乏自信,就业积极性不高,依赖性强。独立学院学生自感基础不如公办学校学生,对“用人单位如何看待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这个问题很敏感,认为用人单位对独立院校的毕业生会有偏见,于是学生在期望值较高的同时又缺乏自信。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不太愿意表明独立院校学生的身份,如果单位不深入提问,就希望用人单位认为他们和本部学生一样。这样导致了学生就业的恐惧,就业积极性不高,仍然依赖自己的父母来解决工作问题。

我们通过对我系2003、2004级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到,毕业生反馈信息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在学校学了很多的知识,但到了社会上什么也做不了,到用人单位应聘,学生没有工作经验,现场测试什么也不会做”。问题出在哪里?我们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发现,计算机行业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项目开发能力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不少用人单位反映,计算机专业毕业生虽然了解的知识很多,但是许多毕业生存在着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围绕这一问题,我系举办了多次专题讨论会,分析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结合自身实际,采取改进措施

2.1改革课程体系设置,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社会企业所需求的人才多是实用型、应用型人才,所以以往“重理论”的课程设置显得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3]。根据计算机专业的发展特点,我们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增强专业技能,合理进行课程设置,增设软件工程方向、网络工程方向等专业技能课程;加强专业英语教学;强化C语言、Java等程序设计课程的上机编程、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邀请企业的项目经理担任课程设计的指导教师;鼓励学生选修Cisco网络技术等企业认证类课程;开设平面图形图像、网页设计等自修课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等。

2.2加强针对性的专业就业指导

计算机行业发展快,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更新速度要求很高,这需要有很高的综合素质。我们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特别指导,邀请IT企业的项目经理、高校实验室的科研人员来校进行技术讲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全面了解就业形势及人才需求变化,树立正确的择业目标,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评价自己,合理定位、敢于竞争,做好择业的心理准备。

2.3以专业认证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我系实行“双证”结合的培养模式,把辅导和训练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列入培养计划。目前,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日益结合紧密,特别是计算机行业的相关认证。2003年开始,我系专科学生均考取电子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自2004级的学生开始,我们在本科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备考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对于个别学科,如果学生获得了与本门课程相关的国家承认的证书,也可以免修或免试这门课程。例如,我系先后3次承办了全国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工程网页设计师高级职业教育项目考试,先后共有90名学生获得了“网页设计师”证书。这样的措施,不但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学生拿到证书后,提高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2.4改革教材模式,编写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新教材

要培养实用型人才,教材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案例丰富、实践性强的教材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截至2010年4月,我系已经出版了具有实践性特色的教材15部,其中有4部教材先后获得省高教学会的优秀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三等奖。

2009年5月,由我系周洪玉教授牵头,清华大学出版社主办、哈尔滨师范大学恒星学院承办的“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在我院隆重召开。大会以“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为主题,确定了“应用型本科高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委员会成员名单”,我系周洪玉教授为编委会副主任,高巍巍为委员,马宪敏任编委会秘书。会议在我院的召开,促进了我院在计算机专业教材建设方面的层次提升。2010年,我系计划在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数据结构》、《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及应用》、《电子商务》4部计算机教材。

今后,我系将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编写国家规划教材和各种创新教材。加强纸质教材、电子教材和网络教材的有机结合,实现教材建设的立体化和多样化。

2.5教学与企业同步,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教学改革

建立稳定、高质量的实习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实践教学的需要[4]。我们充分发挥独立学院自主性较大的优势,与企业合作,让企业成为学生实习与就业的基地。通过在企业的实习,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实际技能,积累了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经验,将理论与实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几年来,我们陆续与北京科瑞集团、北京软件人才实训基地(北软教育)、沈阳东鹏电子信息有限公司、大连海辉、大连华信计算机新技术培训中心、联想阳光雨露等多家机构确定了合作办学模式。2009年,是我们校企合作工作推进较快的一年。2009年4月,学院及我系相关领导与“北软教育”洽谈校企合作事宜;2009年5月,我系派教师参加北京市服务外包企业协会信息服务业大学生实训就业研讨会;2009年7月,我系教师带领2006、2007级的40多名学生到北京联想等IT名企进行为期4天的认识实习;2009年9月,学院教务处、招生就业指导中心及我系的相关领导对沈阳东鹏电子信息有限公司进行考察并洽谈合作事宜。目前,经过多方努力,2007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有21名学生参加了我院与北软教育合作的国际IT人才实训班课程。

3形成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几年的教学改革,我们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这个培养方案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3.1紧紧围绕核心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

目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嵌入式系统开发、数字媒体技术等6个专业方向。我们对每个专业方向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广泛的社会调查,确定了该专业方向的职业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围绕职业核心课程设置课程体系,使每个专业方向的课程有比较明确的岗位目标,形成了每个专业方向鲜明的专业特色和目标定位。每个专业方向都有相对应的合作企业可以安排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实训并推荐就业。

3.2形成校企合作教学的教学模式

我们把课程教学计划分为3部分,第1部分是专业基础课;第2部分是专业方向限定选修课程,这一部分课程有明显的专业特色,为各个专业方向开设,紧紧围绕该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为第3阶段的岗位课程和项目课程打基础;第3部分是岗位课,我们也称为企业合作课程,是在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开设校企合作企业的置换课程。这一部分的课程是我们培养方案的关键内容。一般由企业负责置换课程体系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并负责安排置换课程、进行技术课程强化以及软件项目开发的综合实训。

3.3形成专业体系的师资培训

教学改革的任何一个环节都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建立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是确保教学改革顺利进行的基础。目前我系承担专业课程主讲教师的专业实践水平有待提高。教师中能够满足实践实训的人员总体上比例不高,大量年轻教师从高校(主要是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毕业后进入学校从事教学工作,缺乏实践教学环节的专门训练。校企合作的合作模式为我们形成专业体系的师资培训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合作方企业负责为其指定的置换课程教师提供师资培训,并为其他每门专业技术置换课程提供培训。同时,我们选派优秀的年轻教师去企业参与项目的实际开发工作,提高教师的实际项目开发能力。在校企合作办学的同时,我们积极与省内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如哈尔滨锅炉厂、黑龙江省计量检测研究院)合作,创造机会使青年教师参与到企业的实际生产、科研项目中去,提高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

我系在对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的改革过程中,通过对企业和用人单位的走访和经验总结,对我们数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在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了相关的计算机类课程,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和进一步深造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

4结语

今后,我系将在学院“125”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对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融“专业兴趣”于校园文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建设“双师型”教学团队;实现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参考文献:

[1] 吴振国.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2):17-19.

[2] 余波,覃业梅.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培养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9(20):35-37.

[3] 于延,王建华.校企合作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5):47-59.

[4] 杨爽,王忠民.计算机专业多位一体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9(15):92-94.

Research on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fessional Talents Training

GAO Wei-wei, MA Xian-min

(Information Science Department,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Star College, Harbin 150025, China)

篇6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机制

计算机专业相对于其他工程型专业而言,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专业,在生产过程中该专业对设备的依赖性远小于对工作人员的依赖性。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实习环节的复杂性。

国内各人才培养单位都在进行有关实习、实训培养模式的研究。中南大学刘安丰等老师提出了“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实习实训模式,用校内的统一管理和实习环境来规避这种复杂性[1]。西北师范大学陈幼明老师提出用“基于互联网的毕业实习管理平台”对分散式实习采用虚拟统一管理,解决过程控制问题[2]。这些探索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出了“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希望能够从实践的角度推动“实习实训”这一重要环节的建设。

1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必要性分析

按照第三方教育分析机构麦可思公司的分析报告,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生在2007、2008、2009连续三年失业率在各专业中排名前十位,2010年该机构的《就业报告》中更是将计算机专业划入“红牌”专业,对计算机专业的招生与教学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通过实习、实训环节提高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计算机专业的教育者们必须面对的课题[3]。下面对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就业现状进行分析。

首先,IT行业企业地域集中,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国内的IT企业多数集中于深圳、北京、上海、广州、大连、杭州、苏州等一线沿海城市。这些城市的计算机专业从业人员占全国计算机专业人员的90%以上。因此,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就业出现了向这些城市集中的现象,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生活成本偏高,于是学生对薪酬期待自然居高不下。

其次,在地域集中的同时,IT行业企业规模偏小。国内IT行业的龙头企业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规模也只有万人,与传统行业动辄十几万人的大企业相比,对实习生的接纳能力有限。规模较小的计算机公司则根本没有接纳实习生的能力。

第三,IT行业人才需求极不稳定。2009年金融危机发生,各IT企业为规避风险,招聘门槛提高、规模缩小、薪酬待遇降低,2010年经济回暖,各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招聘人数放量增长、扎堆招聘、待遇超常规提高。市场的不稳定给学校的各个教育环节都带来了巨大冲击。

第四,非IT行业的IT部门对毕业生综合素质要求高。金融、交通、公安等非IT行业对计算机专业的人才需求虽然保持稳定,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超出IT企业平均水平的要求。例如建设银行数据中心、新华社湖北分社、湖北省保密局等每年都会招聘,但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独立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

单位与学生的相互预期存在巨大差异。各个用人单位一般都希望学生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就能够迅速解决工作中的技术问题,独立负责一方面的业务。而学生普遍希望工作单位能够提供一位“导师”,和一段时间的培训环节,以便熟悉工作、熟悉社会。于是,单位和学生都将目光投向学校,希望学校能够提供一个环境对学生在毕业前进行职业训练。但由于场地和教师的限制,学校无法向学生提供全封闭工作环境、应用型工程项目平台等全天候的项目训练空间。

因此,在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实习环节,我们发现统一的实习实训不但在理论上不可行,而且在实践中也没有太大的操作空间,只能采取面向就业的个性化安排。

2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分类

2.1按照实习性质的分类

不同的单位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想,所以必须把准备就业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机制进行进一步细分。

1) 研究型实习。针对非IT行业的技术部门要求,组织有志于到这些单位工作的学生参与相关课题研究,提高这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分学生管理参照研究生的管理模式,学院提供机位,相关课题的负责老师和研究生提供指导,学生参与相关技术工作,为学生提供接触项目甲方的机会。如我院有一部分同学参与了公安部门“人脸识别”相关课题的研究,从而顺利在公安部门就业,提前锁定了自己的就业方向,实现了就业与实习的一体化。另有一部分同学以组队参加全国信息安全大赛、挑战杯比赛等形式在校内进行研究型实习,通过这一环节的锻炼,也迅速找到了和自己兴趣点相关的理想单位。参与研究性实习的毕业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人数的15%左右。

2) 生产型实习。顶尖的IT企业往往希望通过自己的“实习生项目”锁定全国最有前途的计算机精英,他们会以提供来回车票和生活补贴的形式吸引应届毕业生。例如,腾讯公司在网站上“腾讯2010实习生招聘现已正式启动,有700个实习岗位虚席以待。本次招聘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武汉,西安,哈尔滨7个城市……”;百度公司实习生计划要求“如果你是2011、2012、2013年的本科、研究生或博士毕业生;如果你对互联网及搜索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实习时间保证每周至少有三个全天的工作时间,实习时间可持续三个月以上。”通过向这些实习生项目推荐学生,每年我院有二十多位同学在相关公司获得生产型实习岗位,并在实习结束后获得了工作岗位。近年来更是产生了上下级的联动效应,通过在职校友“内推”进入相关企业的同学持续增长。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

3) 创业型实习。从全国各专业毕业生的创业率统计来看,计算机始终是毕业生人数创业最多的专业之一。从“知识经济”概念提出以来,计算机专业也是制造富豪最多的专业之一。因此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在毕业生当中推出了“创业型实习”的概念,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型企业和自主创业。2010年度有二十同学参与了苏州博视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初创,并在该公司进行创业型实习,最终有六名同学留在该公司成为核心开发团队的成员,另外十二名同学也在实习结束后与中联电子、百度、TCL等知名公司签约。学院另有六名同学发起成立了“易餐网”网络服务公司,正在进行公司注册等前期准备。此类实习学生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20%左右,近年来数量呈上升趋势。

4) 虚拟型实训。参与以上三种毕业实习的同学一般来讲都是动手能力较强,平时表现较为主动地同学。对于另外一部分动手能力较差,表现也不够积极的同学。学院通过主动联系校外实习基地,有组织的外出封闭式实训来完成这一环节的任务。2009年度、2010年度,学院分别组织了30名同学赴深圳优迈科技公司和苏州安博教育集团进行了虚拟项目的实训,通过实训,提高了相关同学的动手能力,让他们熟悉了完整的项目流程,了解了与工作相关的知识。这种虚拟型实训为学生提供了与工作环境完全一致的管理模式,提供一个虚拟项目,配备一名项目经理、制定一种开发工具,通过边讲解、边工作、边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工作角色。此类实习学生占准备就业毕业生的30%左右,属于学院重点组织和关注的对象。

2.2按照实习时间的分类

对于同一个学生而言,在毕业前一年的时间当中,他可能参加两种以上性质的实习模式。不同的阶段对于个人而言的意义将会完全不同。因此,按照时间阶段对于毕业实习实训进行分类也非常必要。

1) 职前实习。对于一个准备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他有接近一年的时间来找工作,在没有确定工作岗位之前可以参加学校和企业组织的任何一种实习实训,直到找到合适的单位和岗位为止。权利义务相对比较模糊,管理困难大。职前实习一般为2~3个月。

2) 入职实习。是指一名学生确定工作单位之后,在从与用人单位签订三方协议后,到正式报到上班的这一段时间内在用人单位进行的实习,时间一般从该学生找到工作开始,到毕业为止,岗位、内容相对固定。权利、责任、义务清晰,管理相对容易。入职实习时间为两个月到一年不等。

3面向就业实习实训的效果分析

1) 就业质量提高明显。通过有组织的毕业实习与实训,学院在就业淡季的2009年,就业率逆势上涨两个百分点。此后2010年就业率保持稳定的情况下,就业质量提高明显,毕业生的平均起薪达到了5000元,约为全国平均数据2663元的两倍,个别毕业生年薪达到了20万元。尤其是参与了虚拟型实训的同学两年来就业率都达到了100%,让以前的“就业困难户”找到了脱困的手段。在2010年度学院组织的毕业生回访中,各用人单位对于这种实习实训环节中学校与单位对接的模式非常满意,有二十多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了实习基地协议,十几家单位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设置专门奖学金、助学金鼓励学生前往实习。

2) 创业团队增长迅速。通过这种政策的激励,计算机专业的创业团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实习实训基地之一――武大计算机学院校友创办的天源迪科公司在2010年上市,极大地鼓舞了学院学生参与创业的热情。包括毕业生的两支创业团队在内,目前在校生共有六支创业团队,注册了两家公司。随着创业型实习的滚动式发展,今后的创业团队仍然将会继续增长。

3) 带动低年级业余科研团队建设。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尤其是研究型和创业型实习多数都是以团队的形式进行的,有些是由原来的一些业余科研立项的研发团队发展而来。四年级学生参与的这些活动和他们获得的成绩都会迅速地通过各种舆论渠道影响到低年级的同学,直接效果就是低年级同学参与业余科研的热情空前高涨。2010年度武大计算机学院2009级学生申报业余科研立项66项,参与人员近三百人,占该年级全体学生的86%,丰富了计算机专业的第二课堂教育。生产型实习的校企对接渠道最为便捷的是各种技术俱乐部的内部推荐和校友的内部推荐,于是,校友、技术俱乐部负责人与普通同学通过这个渠道建立了畅通而广泛的联系。扩大了专业性学生社团的影响,营造了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体现了业余科研团队的组织凝聚功能和社会沟通功能[4]。

4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1) 学生分散,管理成本巨大。以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为例,2010年度的学生毕业实习实训中一百余名学生分散在二十多家单位,九座城市,其中两处集中实习实训地点还派了老师带队。不同的单位对实习生的管理有很大的不同,学生的生活环境、工作环境迥然相异,实习内容千差万别。由此造成学校的管理成本相对学生在校内学的方式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为我们的管理工作和资料收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虚拟化统一管理应该是计算机专业实习实训环节管理方式的发展方向。

2) 经费筹集渠道不稳定,投入不足。与示范性软件学院相比较,普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培养经费当中无法拿出大批经费用于解决学生毕业阶段实训问题。学院组织的两次虚拟实训所需要的经费都是利用国家政策通过培训机构向当地政府申请的经费,一旦政府支持政策发生变化,这种模式将无法维持。因此,实习实训环节的经费问题是困扰教育者的一大障碍。

3) 对学生的甄别、组织相对困难。处于毕业环节的大学生,选择面非常宽,可以选择出国、就业、考研、推荐免试研究生等多种发展方向。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唯学历论”等思想的影响,有很大一批学生在毕业的环节里选择“考研”作为自己的选项。虽然作为教育者明知其中有很多人是以“考研”的名义对实习、实训进行逃避,但无法用行政手段加以甄别、干预。另有一批准备就业的同学利用种种社会关系已经确定了自己的工作单位,对学校统一组织的实习实训不积极参与,也让组织者很为难。

4) 企业、学校、学生个人尚存在一定分歧。一般用人单位希望学生实习最少时间为六个月,并且希望学生能平滑的从职前实习转入入职实习。而学生对于职前实习罕有较高期待,一般希望通过一个单位的职前实习积累经验,进入更高层次的单位进行入职实习,而且对职前实习的容忍时间不超过三个月。学校从就业率的角度考虑,一般会支持企业的看法,于是三方的观念存在一定差异,由此会导致一定的实习纠纷。也给企业、学校的后续合作工作造成困扰。

5结语

综上,从武汉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来看,面向就业的实习实训机制能够在复杂的就业环境中用灵活性应对复杂性,以职前实习+入职实习的方式逐步解决面对的困难,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能为校企合作建立固定的纽带。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经过探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相信存在的问题将会在后续工作中继续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 刘安丰,赵辉,赵岩,等. 计算机本科专业软件实习工厂的构建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10):143.

[2] 陈幼明,王立群. 计算机专业分散式毕业实习过程控制探索[J]. 中国电力教育,2010(3):145.

[3] 麦可斯中国大学生就业研究课题组. 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111.

[4] 赵健,甘泉. 关于高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科技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8(6):3.

Research on Practice and Training Mechanism Facing to Employment of Computer Major

ZHAO Jian, HUANG Zhiguo

(Computer School,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篇7

[关键词]就业;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一、剖析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与就业目标的脱节。中职计算机在目前的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中职计算机教学内容和就业需求明显脱节。中职计算机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存在着许多盲目性的教学弊端,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不准确,所培养出来的计算机毕业生并不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之下,产业发展主要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对计算机的利用程度越来越高。中职计算机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具体操作,主要培养操作技术过硬的一线技术人才。中职计算机教学没有实现专业教学内容和岗位对接,学生在学习计算机之后并没有能够成为自身的一技之长,在毕业之后步入社会当中,不能充分发挥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对相应的计算机技术层面的知识掌握程度不够深。(二)教学与实际应用的违背。中职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和实际需求相违背,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普遍教学课程的形式过于单一,在课堂上教师只是教授学生大量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在具体的上机操作过程中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学生并没有将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结合在一起,所以就会造成没有形成实际的操作技能模式,长此以往,学生不能很好地理解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长期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学生在步入社会当中就会和社会对计算机的需求所脱节,并不能够真正成为时代所需要的全能型人才。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计算机理论知识只是进行灌输式的教学,学生由于缺乏大量的实践经验,并不能够对理论知识进行充分的理解。长时间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缺乏主体思维,对计算机学习没有兴趣,更不会主动对计算机知识进行学习。

二、探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

(一)精准把控就业导向,推行目标培养。市场经济在快速地向前发展,中职教学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为了对中职计算机的教学理念进行整体的调整,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有效改观。以就业为导向设定培养目标,设置相关课程辅导内容,提高计算机相关技能训练,课程内容应该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有效地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根据相关的市场调研和企业培养方向,有效构建中职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较为完善的学习方案和发展方向。中职计算机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充分结合学科的特点,广泛地通过各种渠道去收集信息,关注计算机发展实地调查,关注市场的实时动态和市场调研情况。充分了解劳动市场所需要的计算机人才,进一步了解市场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为学生设定多方向发展的培养计划,充分结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将教学需要深入日常教学中。(二)全面抓实职业技能培养能力。学生在接受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当中会获得一技之长,可以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技能水平,通过现代化信息以及实践操作教学方式共同融合,可以有效加强计算机教育的教学效果。在中职计算机教育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全面抓实职业技能培养,通过日常频繁的技术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操作技术培养,通过加强实践操作技能,可以有效地突出计算机教育过程当中的技能培训,通过实验和实际训练,可以有效地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一定要加强实践教学的效果,对教师的教学理念要进行及时更新,改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

三、结束语

中职计算机在整体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中职毕业生掌握大量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制订相应的措施来更好地推动计算机的发展。中职计算机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的具体培养目标不准确,中职计算机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该充分地以就业为导向。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应有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因为在计算机教学过程当中,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缺乏实践操作能力,缺乏大量的实践经验,长时间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缺乏主体思维。

参考文献:

[1]辛红.浅谈计算机网络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12).

[2]吴庆松.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探讨[J].才智,2011(29).

篇8

论文关键词:就业导向;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仍很大。尽管毕业生的就业口径宽,但是随着计算机专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近几年高校计算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很大冲击,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明显下降,出现了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比较困难的现象。 

就业工作的好坏不仅是对学校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评估,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必须立足地方,根据校情及社会需求修正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新的教学计划、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本文从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特点、趋势,结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特点就如何做好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提出思考。如何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毕业生显得尤为重要。改进人才培养方法和提高计算机专业就业竞争力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办学目标不明确 

目前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论从生源水平还是教学条件方面都不能和国家重点院校相比,但是新建地方院校却学习和采取与重点院校相似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这就使得新建地方院校计算机专业的专业定位与社会需求脱节,毕业生既无科研优势,也无技术优势。 

专业培养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社会对计算机专业人才期望呈现多样化,而新建地方院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上有明显偏差,缺乏合理的分类,满足社会需要的针对性不够明确,导致了结构上的不合理。教学内容的设计存在盲目性,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不合理,不能很好地适应岗位要求。 

2.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体系相对滞后,教学方法与内容陈旧,严重脱节于当前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理论授课内容偏多,即出现理论多、实践少,基础多、综合少,讲述多、活动少的现象,导致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偏少,给学生留的发展和创造的时间较少。这直接造成学生没有专业学习目标,只知道学习是为了考试过关而被动地接受知识,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在专业上有一技之长。 

实验室硬件建设条件跟不上。由于受资金.场地等原因的影响,实验室设备更新、数量保障、实验室课外时间的落实等方面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与该学科的实验要求存在着很大的矛盾。实验课程附属于理论课程,课时很少。其内容也大多为验证性实验,且内容要求单一,没有从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能力方面考虑也就是项目开发能力,也没有考虑解决实际问题和创新等方面的内容。 

实习实践环节缺乏,大多数院校以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作为实习实践的环节,这些实践环节存在着学科片面性、与企业应用脱钩、缺乏系统的、全面的、充分的实习实践环节,往往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3.师资建设滞后 

教学一线的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无暇从事应用项目的开发科研工作,只为教学而教学。缺少实践应用经验,无法在计算机应用上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指导建议。 

用人机制欠缺,激励机制不完善,不能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使得教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严重受挫,高素质师资配备难以及时跟上,难以确保教学质量。 

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就业影响分析 

1.社会用人与学校培养人存在脱节 

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办学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相对滞后,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建设滞后等众多因素导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出现同质化、无特色,与市场脱节的现象;加上学习计算机科学技术、软件工程等专业的学生之多,这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产生直接的影响。 

人才市场需求与学校教育没有实现有效的衔接,无法跟上计算机专业知识的更新速度,用人单位正在使用的平台、工具和专业技术,课堂上根本没有涉及到;加上学生项目经验缺乏,无实践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这导致学生面试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应用技术、研发中的具体过程、细节,回答不出来。 

2.就业指导工作肤浅,缺乏个性化服务 

尽管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因缺乏经验和系统化,还停留在表层。一是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缺乏专业性,目前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基本都是由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和毕业班的辅导员兼任的。没有进行系统化的学习和专业化的培训,且对社会、行业和企业的真正需求了解不多。二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只注重形式。例如:每年临近就业时,只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大致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指导,特别是忽视了对大学生就业理念和就业素质的长期培育和指导,缺乏对大学生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 

3.学生个体因素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招生并不乐观,生源的质量还存在一些问题,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所选择的专业。部分学生缺乏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没有兴趣,对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扎实,毕业时无一技之长。 

部分学生就业期望过高,而就业准备却不充分。如:对个人择业目标,甚至对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都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择业过程中,往往出现盲目性、从众性。有些学生缺乏常规的求职技能,致使错过一些好的就业机会。 

总之,由于学生缺乏应有的基本素养和职业素质,学习基础不牢、学业不精,动手能力不强、毫无特色,是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系列课程综合改革建议 

如何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制定合适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专业定位,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根据变化了的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不仅是提高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就业率,而且是新建地方本科计算机专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调整课程设置,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 

(1)明确培养目标,确定培养方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为社会所接受,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因此,课程设置要结合自身教学和管理实际,课程设置要立足社会需求,以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为出发点。按照培养目标设计课程结构、编制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材料。 

(2)以动态和发展的原则设置课程体系。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快,专业课程设计(包括必修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要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就要不断地修订培养方案和内容。例如,可在选修课中设置小方向,紧跟专业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实际需求。 

(3)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出发点来设计课程体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积极争取地方财力,大力改善校内教学设施与实验条件;加强与区域内相关企业合作,积极建设校外实践基。要重视实验课的教学与内容的安排,且把课外实践活动纳入总体培养方案中,以提高学生参与实践课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采用导师制改进人才培养方案。考虑到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导师不足,大一、大二的学生可以班建制管理,课程也以班建制设计,不过要安排适当的校外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专业兴趣、培养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三时,课程设计应细化培养领域,重在培养学生技术专项和特色。学生可根据自己确定的专业方向选择自己的指导老师(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习,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而不是在做毕业论文时才选择论文指导老师。采用导师制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组成学习团队,提高自己的自学能力;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大专业,小方向,模块化,因材施教;可让学生提前为毕业论准备,有目的上好实验、实践课,培养自己的一技之长和创新能力。 

2.完善教学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1)积极寻求产学研合作教学途径。新建本科院校没有经验积累,师资科研力量比较薄弱,社会认同度比较低,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要加强自身建设,完善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的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题或项目的申报,通过项目教学,为对外开展产学研合作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要不失时机寻求与区域内的相关企业加强合作,积极主动地参与区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以便直接获得校外的实践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办学经费紧张,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落后与不足现状,可提升学校在培养创新方面的能力,扩展实际训练条件。 

产学研合作办学可以促使教师深入企业生产实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促进教师从“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有利于解决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差,理论脱离实际的局面。通过产学研合作,以科研促进和带动教学,可以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注重师资队伍的培养。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以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教师的一技之长。一方面,为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分期分批派专业教师到相关企业或学校进修学习,了解计算机的前沿技术及发展趋势,提高自己实际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另一方面,可聘请企业计算机技术人员担任实训课教师。 

3.以科技活动为依托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创业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可通过大学生社团形式组建计算机科技协会,以社团为纽带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文化活动。例如开展“学术科技论坛”、“计算机学术论文竞赛”、“计算机软件设计竞赛”、linux大赛、案例制作和项目开发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 

4.做好就业指导工作,提供个性化服务 

采用导师制,全面关心学生的思想,帮助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指导学生的的就业工作,将就业理论指导贯穿于学习阶段的全过程,使学生做好人生理想规划。改变学生的就业观念,确立高尚的求职道德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使学生正确处理社会需要与个人成才、事业与生活、个人与集体等各种关系。 

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是召开毕业生就业工作动员会,笼统地讲解就业政策和分析就业形势,从理论上传授择业技巧,提供一些就业信息等,而是根据计算机专业学生个人志向进行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服务,指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的规划和未来人生的规划。 

篇9

[关键词]就业为导向 人才培养模式 逆向工程理念 校企合作

[作者简介]亓传伟(1970- ),男,山东梁山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工程;任艳斐(1968- ),女,河南濮阳人,濮阳职业技术学院数学与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工程。(河南 濮阳 457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111-02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一)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一定管理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重点培养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职业能力,以服务社会为宗旨。这就说明,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其核心就是就业教育。“出口畅,入口才能旺”。高职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好坏,直接影响招生情况,是关乎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树立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观念。

(二)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就业形势的要求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IT市场是非常缺乏技术精良的软件人才的。然而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能够在软件企业找到合适工作的并不多,整体上就业质量不高。造成这种尴尬局面固然有软件企业人才流动高、软件人才结构失衡等客观因素,究其主观原因还应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的用人标准,满足不了服务企业的实际需求。校企严重脱节,无法实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服务社会的宗旨。为了解决这一突出而急迫的问题,就应建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理念

(一)借鉴逆向工程理念

逆向工程是对目标产品进行逆向分析及研究,从而得出该产品的生产设计过程,是一种产品设计技术的再现过程。这种逆向工程应用到人才培养模式上,就是学院根据当前软件企业实际的用人标准与需求,提炼出就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要点,确保学生学到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实现校企的无缝对接,以此制定出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

(二)精准定位学生就业岗位

根据软件企业的岗位需求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培养相应的Java高级程序员、.NET高级程序员、网站设计师、数据库开发工程师等高技能专门人才。学生有着明确的学习目标、就业方向,会产生强烈的角色认同感和自信心,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确保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从“学校人”或“社会人”向“职业人”的过渡。

(三)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就业能力包括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两个主要方面。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客户端,框架原理的理解,编程的熟练度、规范度,项目开发与管理能力等。通过大量的项目实战演练,使学生完全掌握这些技术。职业素质主要包括:能够适应软件行业的工作特点,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能够在压力下学习和工作,具备学习和工作方面的主动意识,具备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及能力,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等。通过对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达到企业的用人标准,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措施

(一)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通过深入企业和市场调研,得知企业要求更加专业化、深入化的知识和技能,于是我们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改革。在第三学年分为JAVA方向和.NET方向独立学习,使学生在某一技术方向上,不论是技术扎实程度还是实际开发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增加一些就业指导方面的课程,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加大项目实战的课时比重,使学生积累项目经验,真正达到企业所需要的开发能力;增设毕业设计项目开发,以团队合作的方式,使学生按真实的软件项目开发流程来完成设计、编码、测试等全过程,全面提升职业能力;确保课程设置包含目前最为流行的新技术内容,并且会根据新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更新,以保证绝对与企业的应用状况同步。

(二)深入进行教学方法改革

1.讲练结合。目前许多高职院校讲述计算机课程还是采用讲练分离的方式,即在多媒体教室讲述理论内容,然后在机房进行上机练习,这往往导致学生上课时听得津津有味,课下上机时却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这主要是因为讲练分离(有时竟然会出现周一讲课、周五上机的极端情况),打断了学生的思路,使得学生知识记忆大幅衰减,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篇10

【关键词】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分析;就业;规划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现况分析

(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社会背景

目前,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普及,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步伐的加快,使得社会需要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也可以说,IT产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高水平的IT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是走向IT产业大国和强国的前提条件。所以,无论是从大的方向讲,还是从小的方面讲,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IT人才都显得非常重要。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院校状况

1、我国该类专业的计算机教育中有两种倾向:一种是过分强调计算机的工具性,仅仅给学生教授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传统管理手段,计算机化即告完成;另一种则过分夸大计算机的重要性,恨不得将所有的计算机专业课程都传给学生,将信息管理系办成准计算机系。

2、大部分教师在从事计算机技术课程教学时,往往就事论事,没能把计算机同管理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培养过程中会学到企业管理、会计学的基本知识,以及计算机方面知识的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大学中学习都是不完整的,况且即便是学习了这些内容也大多因为没有结合具体的案例和ERP系统进行系统的学习,导致知识不能直接转化为自身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学生观点

1、学院课程科目繁杂。信管专业所设课程达到几十门,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及网络,属三个不同的社会的领域。学习的知识面看起来很广,但学到的只是表面的东西,没有深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所学的计算机相关语言种类太多,涉及c语言,c++,vb,java等,学生不能精通每一门,掌握的均是潜在知识。

2、专业实践性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践活动比较少,大多数科目的考试类型为笔试,学生基本只掌握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经验较少。在面临就业时,比较迷茫,没有掌握很多技术。

3、就业导向不明确。学生普遍反映不清楚未来就业趋势。信管专业是管理与计算机的结合,比起计算机专业在管理工程方面占据一些优势,可相对于用人单位却并不清楚信管专业的优势。而且一般企业不可能招聘应届毕业生作为管理级人员,就业岗位不容乐观。

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规划建议

(一)对院校专业的建议

1、院校负责人应弄清专业知识结构中各领域的地位和作用。适宜的安排要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信管"专业学生未来从事的领域是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不是计算机算法理论或硬件理论,也不是计算机自身资源的管理,只是将其作为工具和手段,因而对计算机科学知识的学习应该侧重应用。

2、院校教师应进行系统教育的模式,课程中不仅要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更要运用一些例子,将管理学方面的知识融洽的运用其中,体现出各学科的紧密联系。

(二)对信管专业学生的建议

1、信管专业学生首先应有正确的态度。

(1)不能因为自己不属于计算机专业的就认为一些计算机相关的技术课程不重要,忽略学习的侧重点。学生自己应该有探究精神,多思考,多钻研。

(2)在面对就业时,要树立正确的择、就业观,不要眼高手低,面对就业形势要积极调整心态,降低就业期望值,主动搜集就业信息和推销自己,到中小城市、到企业、到基层、到急需信息化人才的地方和单位去。

2、学生应该多多充实自己。21世纪是信息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在经济管理领域应用广泛,网络经济的发展对电子商务、金融工程等人才的需求势必增加,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形势的发展,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人才将受到人才市场的青睐。只有自己有能力了,才不会被埋没。

3、就业方向。这是一个适应面相当广的专业。就业机会很多。

(1)因为掌握了计算机相关的知识,信管专业本科毕业生能从事中小学IT课程的教师和高校的专业教师实验室工作人员。

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偏软件方向时,毕业可从事软件开发、网络应用系统维护员、程序设计员、电子商务的技术员和网站管理员等等。

(2)由于信管专业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向,毕业生也可以从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系统分析员、信息系统设计员、信息系统的数据库管理员(DBA)、IT项目开发组管理员、信息系统管理员、信息部门主管或信息产业或其它企事业、农村乡镇村的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管理工作等等。

三、结束语

现代社会正是信息化社会,大量纷繁的信息如何管理,并且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正是信息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我们在学习时要与计算机结合,使计算机作为工具,将信息管理的更加有效和实用。作为还在学校学习的我们要努力把自己充实成一个综合复合型人才,在就业时才有更多的机会。

参考文献:

[1]卢冰源.黄传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面向就业需求的信管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研究[J]. 2010

[2]雷秀娟.李永明.吴振强 计算机教育[J].2010.11.

[3]康振华.刘希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创新培养模式探究[J].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