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网的特性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互联网的特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移动互联网的特性

篇1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安全;新特性

移动终端智能化发展来势凶猛,其迅猛的发展势头推动和促进互联网的范畴刹那间变成了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到用户使用和对移动互联网的信任,更关系到移动互联网产能的释放以及正面价值的正常发挥,更涉及到我们国家以及整个民族信息的安全产业。所以在这个信息化时代我们要时刻关注着移动互联网安全的新特性,了解最详细的移动互联网安全动态,时刻掌握和及时处理因移动互联网安全问题引发的一系列矛盾。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移动互联网安全的整体架构以及为防止安全问题出现所做的部署,分析和监控移动互联网时刻出现的流量恶意攻击,散播的不健康不科学的信息。经过不断的技术革新、安全设计改进、移动互联网安全部署等措施来确保移动互联网的安全,并委派专人实时监控,以及采用内容信息过滤等技术手段,来保证移动互联网的安全,确保给移动互联网带来一个干净健康的发展环境。

1 两网融合带来新的安全问题

这里的两网指互联网以及移动通信网,移动互联网就是两网融合的产物,因两网融合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和网络技术问题。移动互联网的优点是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联网,并能够在移动中联入互联网,相比较传统互联网来说,其便捷性是无可非议的,在给人们带来工作娱乐快捷的同时,其传输速度也在不断的改进和提升。但是其带来的新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据统计我国的手机用户超过了七亿人,并且应用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进行上网的总人数已经超越了两亿人,可是相应的像网络病毒,恶意软件,诈骗信息,骚扰短信,金钱诈骗和黄赌毒信息泛滥。因为智能终端的安全漏洞比较多,所产生的安全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有的已经涉及到了个人重要隐私,个人重要的财务信息,个人通信信息,有的甚至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团结稳定。

2 移动互联网安全的新特性

对于所有人来说,安全这个词能够触动我们的每一根敏感神经,在传统互联网时代其安全任务主要是指它的稳定性,快速性,可靠性和能追踪性。到了现在的移动互联网时代,安全具有了新的特性。

2.1 能够迅速及时的组成安全力量

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指的是安全风险的快速发现和能够采取及时的应对办法。要在复杂的移动互联网中设置多个探测点,通过智能化的分析和处理技术,定位风险点,评估风险危害,并快速制定和实施应急安全策略,是有效控制风险、解决网络大规模爆发安全事件的有效手段。另一方面指业务安全功能的快速开发。用软件版本的迭代开发方式,加速应用与用户需求之间的沟通、修正的速度,使得应用能够快速地、无限趋近于人们的需求。作为嵌入到应用中的安全开发,必须服从和跟随应用的开发和更新速度,匹配用户需求。在这一前提下,基础性的安全技术,包括基础安全协议和数据,必须稳定、全面,且具有可扩展性,以保持可持续发展性;同时,应构建模块化的安全能力集合,可支持多应用的迅速调用。

2.2 适度和轻量化的安全机制

移动互联网业务分类方式众多,按照用户群分为团体客户、个人客户,按照应用功能分为商务、政府、互联网个人应用等。对于不同的应用类型,其安全程度要求不等,开发者不可能在开发一个互联网聊天应用时,增加高密级的密码功能,也不可能在开发一个金融类应用时,仅辅以简单的口令密码认证。与此同时,移动终端的存储、处理和屏显能力决定了移动互联网应用必须小巧,安全功能的实现也应随之简化。因此,安全性和轻量性之间的平衡问题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安全推广的一个重要问题,这就要求安全业界深入解读每一类业务,并量身定制适配的安全功能。近年来,互联网协议在进行不断轻量化裁剪,从IETF到3GPP通信协议,从密钥长度到算法门电路实现的轻量化设计,不久的将来,适度、轻量化的安全机制,将作为独立的安全模块,推广应用到移动互联网应用中。

2.3 开展广泛的安全教育

移动互联网是没有围栏的花园,便利的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使得应用开发不再具有高门槛。专业的安全人员增长速度相比开发人员明显不足,必须通过提高开发者、运营者和用户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来提高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安全程度。近年来,不少大学相继开设了安全专业,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作为专业安全队伍,有责任将实践中的安全经验教授给移动互联网开发者和运营者,从而普遍提升整个移动互联网的安全程度。目前的安全教育,大多由安全公司或组织机构执行,辐射面仍然不够广泛,教授的内容也较多集中在网络和系统安全防护方面,对于移动互联网新型的安全需求,如上面所述的各个特点,仍显不足。安全教育,应是专业安全队伍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2

移动互联网拥有三大特性

随着智能机的普及,大众似乎都融入到移动互联网的浪潮之中。不过移动互联网并非就是用手机上网,它的本质是互联网以自然的方式融入生活的时时刻刻、方方面面,因此其具有了以下特性:

一是便捷性

移动互联网的随意性体现在它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让人们可以在任何完整或零碎的时间使用,移动用户可随时随地方便接入无线网络,诸多应用可以同时进行。此外,随时随地均可使用的移动应用还可以把很多消费的研究和决策往后推。例如出行之前不用再去查找路线,上车后打开GPS便可以了。

二是智能感知

移动互联网的设备可以定位自己所处的方位,采集附近事物及声音的信息。而现在更新的设备还可以感受到温度、嗅觉、触碰感,这显然要比传统的设备“聪明”很多。

三是个性化

移动互联网的个性化表现为终端、网络和内容与应用的个性化。

首先,终端个性化表现在消费移动终端与个人绑定,个性化呈现能力非常强。

其次,网络个性化表现为移动网络对用户需求、行为信息的精确反映和提取能力,并可与Mashup等互联网应用技术、电子地图等相结合。

最后,互联网内容与应用的个性化表现在采用社会化网络服务、博客、聚合内容(RSS)、Widget等Web2.0技术与终端个性化和网络个性化相互结合,使个性化效应极大释放。

技术引擎支持移动业务

移动互联网之所以能具有上述特性的原因,在于其各个方面的技术引擎支持。

第一,在互联网访问和下载方面,移动用户利用移动终端的WAP(无线应用协议)就可以方便地享受互联网的服务,毕竟移动浏览技术是移动互联网最基本的业务能力;

移动下载技术是通过移动通信系统的空中接口对媒体对象进行远程下载的技术。应用服务商及内容提供商可不断开发更具个性化,更贴近用户需求的服务应用及媒体内容,如移动游戏、位置服务以及移动商务等。手机用户可以方便地按照个人喜好把网络所提供的各种媒体对象及业务应用下载到手机中安装使用。

第二,在用于提供移动用户和移动终端状态的技术引擎方面,呈现业务使得用户可以通过网络实时和修改自己的个性化信息;无线定位业务则通过一组定位技术获得移动台的位置信息,提供给移动用户本人或他人以及通信系统,实现各种与位置相关的业务。

第三,用户社区中的即时状态和即时消息存在着两种标准:一种是基于无线的即时消息和出席服务;另外一种是基于SIMPLE/SIP的即时状态和即时消息。其中后者是业务发展的主要趋势,它能够充分利用IP多媒体子系统提供的会话控制机制。而即时通信类业务的基本能力实体是组和列表管理。若要完成这项管理,需要经过授权的PoC、IM等对列表文档进行获取、添加、删除和修改。

第四,移动搜索业务是一种典型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它是基于移动网络的搜索技术的总称,是指用户通过移动终端,采用短消息业务(SMS)、WAP、交互式语音回应(IVR)等多种接入方式进行搜索,获取WAP站点及互联网信息内容、移动增值服务内容及本地信息等用户需要的信息及服务。

最后,OMA是基于分类的内容过滤,用于明确一种基于分类的内容过滤框架。它规范了基于相关规则的内容过滤应用中,各功能实体之间的接口,即可对所有来自或到达用户的任何信息应用内容进行过滤。因此在移动互联网应用环境中,它可以保护用户避免接收到他们所不想接收或未被同意接触到的内容。例如:未成年人接触成人内容(如性、暴力等)应该被控制并限制,公司在上班时间控制其雇员能接触的内容,不让他们接触到与工作无关的内容等等。

多样化是技术发展趋势

如今,各种宽带无线通信、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都在移动互联网业务上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从长远来看,移动互联网实现技术多样化是一个重要趋势。而这种多样化主要体现在网络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解决方案两个方面。

对于网络接入技术而言,目前能够支撑移动互联网的无线接入技术大致分成三类:无线局域网接入技术Wi-Fi,无线城域网接入技术WiMAX和传统3G加强版的技术,如HSDPA等。不同的接入技术适用于不同的场所,使用户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下接入相应的网络,这势必要求终端具有多种接入能力,也就是多模终端。

移动终端作为移动业务推广的生命线,随着业务的逐渐升温,其解决方案也在不断增多。移动互联网设备中最为大家熟悉的就是手机,也是目前使用移动互联网最常用的设备。Intel推出的MID则利用蜂窝网络、WiMAX、Wi-Fi等接入技术,并充分发挥Intel在多媒体计算方面的能力,支撑移动互联网的服务。

篇3

移动互联网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0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已达682亿元,环比增长75.7,%,仍保持较高增速。

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分析认为今年移动互联网规模继续提升原因在于三方面:1、移动互联网资费有一定下调;2、相关移动互联网应用更加普及;3、移动互联网用户数持续增多。

预计未来一两年内,无线音乐、移动阅读、手机游戏等内容类移动应用的应用接受度和付费意愿将有明显提高,同时移动电子商务等新兴生活方式将被大力推动,部分移动互联网用户将逐渐培养起手机购物等习惯,而随着移动互联网覆盖受众量的增加,移动互联网媒体化特性将广告主广泛认识和使用.

基于此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会在未来3年内保持50%左右的增长速度,预计2013年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达3204亿.

篇4

这也意味着,在可预见的未来10年甚至20年,移动互联网将孕育人类历史上一次产业革命。

然而,直到今天,移动互联网的革命路径通向何方,仍是个困扰整个业界的艰难命题。移动终端的特性,意味着产生价值的用户规模,会随着入口的层级变化巨幅衰减。这个特性注定了在移动互联网上,哪个应用能够成为用户的最大入口,就能直接站在整个行业的金字塔顶。

此前,围绕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争夺极为惨烈。从安全、浏览器、软件商店、支付,社交到其他应用,甚至运营商的网络通道,究竟从哪个方向才能找到未来的“圣杯”?

在没有明确答案前,“混乱中的创新”还会是维持产业各方有限和谐的共识。一旦从“混乱”走向“规制”,原有的传统互联网格局就将面临残酷的再造。

因为新秀的崛起,必然伴随昨日明星的陨落。

所以,对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来说,微信的爆发就有如一条鲶鱼,搅动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格局。

它不仅意味着腾讯拿到了第一张移动互联网的“船票”,更让人们看到了那个“能把猪都吹到天上去的风口!”

从摩托罗拉到诺基亚,从英特尔到戴尔,从雅虎到微软,这些逐渐淡去的背影,已让互联网巨头们触目生寒。比如,就在微信发起冲击的同时,百度的股价已经在分析师的质疑中一路下滑,让李彦宏也不得不致信员工“呼唤狼性”、“革自己的命”。

篇5

[关键词]协同培养模式;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

[DOI]10.13939/ki.zgsc.2016.31.062

随着3G技术的普及和4G技术的发展,我国移动互联网呈现井喷发展。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8.75亿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4.84亿G,同比增长85.5%。移动互联网在网络层次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大数据三个特性,且在使用层次具有便捷性、便携性、即时性、定向性、精准性、感触性等特征。这些特性使得用户可以随时随地、跨时空,多渠道、全网、全生命周期消费,并且身份可识别、互动参与的社会网络化特征明显。另一方面,这些特性将对企业营销产生革命性影响,对营销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给高校营销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有高校自有资源有限,仅仅依靠自身资源去培养高要求的营销人才难度很大,基于此,很多高校通过以资源整合方式协同培养营销人才。

1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才的素质结构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的本质并没有发生改变,依然是关于“如何发现、创造和交付价值以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同时获取利润的学科”。传统经济模式下营销人才素质依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形态、商业模式、消费者行为所表现出的新特征给营销人才提出新的素质要求。具体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才除需具备传统经济模式下的基本素质外,还需具备以下几种素质。

1.1移动互联网营销思维

移动互联网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一种具体进化。互联网思维,就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企业价值链乃至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互联网思维下的营销强调“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移动互联网营销思维除具有互联网思维外,更需要针对“移动互联”、“随时随地”特征,突出强调“5F”思维:Fragment(碎片化思维),消费者如何在碎片时间如何整合碎片信息,得到有价值的东西;Fans(粉丝思维),忠诚的粉丝,如何让产品品牌价值吸引粉丝,提高粉丝的参与感;Focus(焦点思维),专注,极致,集中做好一个点的成就,需要明确正确的战略方向焦点;Fast(快一步思维),快,速度决定一切,抓住优势的同时,保证与消费者的协调性;First(第一思维),即人们只容易记住第一,就像更多的人记住了微信而忽视了来往。

1.2创新创业意识

移动互联网发展,使得经济互联互通,产业和企业边界日益模糊,企业经营风险放大,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在此背景下,企业营销活动更需要创新思维,需要营销人员用创新性眼光提出新产品开发的创意,用创新精神营销产品,用创新性沟通维护客户关系。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式日趋严峻。近几年,教育部公布的15大最难就业的专业中,“市场营销”就榜上有名。但我们的前期调查显示,移动互联网时代只是减少了传统营销人才(比如实体门店推销人才)的需求,而对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的人才的需求却有大幅度的提升。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营销人才具有高水平的创新创业意识。

1.3商业模式知识

当前,商业模式作为“元战略”(即战略的战略)对企业经营发展有重要意义,在工商管理、风险投资等实践领域非常热门。移动互联网时代,OTO模式日渐成为一种流行的商业模式,这就需要营销人才站在更高层面上去理解营销,运用营销,甚至能用商业模式来营销,以此更有力、有效地解决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的用户需求。OTO营销之所以能大行其道,归根结底,来源于商业模式的营销力量。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优秀的营销人才具有商业模式知识。

1.4大数据处理能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就是大数据时代,而“大数据时代”最关键的是如何处理数据。这就需要企业能从海量、复杂的移动数据中挖掘规律,发现有价值的信息。而发现有价值的信息的关键在于大数据处理能力。大数据处理能力,已成为移动互联网背景下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需要企业能根据移动互联网数据,更好地发现消费者的偏好、兴趣,挖掘消费者的需求,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发产品、设计价格、安排渠道,搞好沟通,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可见,移动互联网时代需要企业营销人才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

1.5微营销能力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的需求呈现出精细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微营销”应运而生。微营销要求企业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需求,以营销战略转型为基础,广泛利用微博、微信、微网站、APP、微电影以及社会化媒体,执行好企业营销策划、品牌策划、运营策划、销售方法与策略,注重每一个细节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以此获得企业利润,从而支持企业发展。由此可见,微营销需要企业的营销人才既要掌握一般网络营销知识,更要掌握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进行微营销的能力,最终达到像移动互联网一样无缝连接企业和消费者,实现对目标消费者线上与线下、虚拟与现实的全方位贴心服务和立体营销,更好地帮助企业实现其营销目标。

2移动互联网时代营销人才协同培养模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对营销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当今,高校很难仅通过自己的资源就能培养出优秀的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这就要求高校更好地以协同论为指导,整合各方面资源,采取不同协同模式,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

2.1“校企协同”模式

校企协同模式,是学校通过整合自己和企业的资源来共同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社会、服务于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改革方向与发展趋势。近年来,校企协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受到了高校、企业和政府乃至整个社会的重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应以社会对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的需求为逻辑起点,从观念转变与文化融合的顶层设计入手,建立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参与,共同确立营销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建立实践基地以及共同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人才培养体系来联合培养营销人才。

校企协同的关键是学校和企业资源的互补性和契合性。一般来说,学校不缺乏营销理论培养方面的专家、教育资源,而缺乏移动互联网实践方面的资源。学校在选择合作企业时应以移动互联网企业为主。合作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学校可以派专职教师到移动互联网企业挂职获得相关移动互联网知识后,再整合知识培养营销人才,也可以直接派高年级学生参与移动互联网企业的营销实践实习来培养人才,也可以企业派企业导师到学校任教来协同培养,可以通过双导师培养营销人才,还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营销比赛或者参与具体项目实施来推进协同培养。

2.2“校校协同”模式

校校协同模式,是指跨校整合教育资源来培养人才,一些教育发达地区正在广泛推动这种模式来提升人才质量。如中国香港地区高校的学生可以跨校修学分,武汉地区部分高校也可以相互跨校选修课程。实践证明,校校协同模式在节约高校资源的同时,还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可以通过大力推行校校协同模式来培养营销人才。这就需要高校要有开放思维、超前远见、博怀、务实精神,放弃“本位主义”,认识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仅仅依靠自身教育资源很难提供营销学生全面的专业知识这一现实,积极主动展开校校协同来培养营销人才。

经管类高校的营销专业可以协同理工类院校的资源来学习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处理知识,既可以鼓励学校到同区域类的高校实地选修相关课程,也可以鼓励学生通过移动互联网教学、慕课教学等学习相关知识,并承认学分,还可以专门聘请外校移动互联网专家到学校设置相关课程。综合性学校的营销专业可以和其他学校结合成联谊营销系来联合培养营销人才。各个营销专业也可以通过交换生的形式来协同培养营销人才。普通高校也可以和高职院校协同来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一般来说,普通高校的营销优势是理论功底较深厚,而实践能力相对要弱,而高职学校却正好相反,通过二者协同,能较全面地培养移动互联网营销人才。

2.3“校地协同”模式

校地协同模式,是指高校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同培养人才。近年来,我国高校人才培养规格与地方发展人才需求之间的错位对接问题日益突出,致使高校出现大量大学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高校可以通过校地协同模式,准确掌握当地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率。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校地协同对互联网营销人才培养更是具有重要意义。由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特有的“摩尔定律”现象,普通高校不可能有完全的经费来购置最先进移动互联网人才培养的软硬件资源。这样,高校需要当地政府的支持来弥补资源的不足,因而要加强校地协同。

校地协同培养营销人才的关键是校地双方要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同创新、共同发展”的原则,力求在高校人才培养营销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营销管理模式探索和营销创新等方面有新的突破。高校通过与地方协同拟定营销教学内容、共建营销实习实训实践基地、联合培养营销创新型人才、促进专业人员与营销教师交流互访四个方面,构建校地协同营销人才培养机制。从构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营销能力、创新营销导师制三个方面,构建校地协同营销人才培养保障措施,最终通过与地方机构、组织等共同建设师资队伍、实习基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重点培养营销专业技能,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培养优秀的营销专业人才。在此过程中,高校要特别有针对性地加强和当地工信部门、商务局、中小企业局、国资委联系,以此协同它们的资源来培养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玉海,汪银霞.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消费需求探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4):43-46.

[2]张竹.中国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协同创新行为分析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5(5):45-47.

[3]李祖超,张利勤.美日产学研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路径比较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3(3):41-47.

[4]李晓钟,俞晓诺,唐建荣.经管类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13(7):46-47.

篇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远程教育;移动学习;智能设备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5)35-0076-02

1概述

在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远程教育的内容经历了窄带网环境下的单一文字格式阶段、宽带网普及初期的以音视频为主的单一多媒体格式阶段、到宽带网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聚合语音、视频、演示文稿、文字等内容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再到今天3G、4G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使电子阅读内容的分发达到了史无前例的便捷程度,人们日渐养成的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进行随时随地进行电子阅读的习惯。我们在感叹技术的进步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巨大改变的同时,也在思考作为百年大计之本的教育事业,该怎么调整自身的步伐,跟上这个瞬息万变的发展时代。毋庸置疑的是,移动互联网中信息的传播、分发已是空前的便捷,这为远程教育内容的传播做了示范性的预演。高速的移动网络又为信息载量大的多媒体内容的传输创造了基础条件,从内容的分发、传输到最终的内容消费,已彻底消除了之前曾经遏制远程教育的技术瓶颈,使得我们能开始集中精力进行教育内容的创新。

2目前远程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通过考察市场上存在的远程教育产品,我们的发现有:

1)娱乐性的内容仍占主体,市场极度缺乏合适的远程教育内容。大家会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在地铁上、公交车上有低头看手机的习惯,这也被戏称为“低头族”。“低头族”们不是在滑动手指看网络小说,就是耳朵里塞上耳机看电影或连续剧。在他们消磨无聊时间的同时,我们也曾发现莘莘学子手捧厚厚的复习资料,紧张地喃喃默背。智能设备似乎只是一个闲暇时才会看看的“娱乐工具”,这些现象其实提醒我们,远程教育的内容还极度匮乏,学生们仍依赖纸质教育内容。举个例子来说,笔者甚少看到学生们利用智能手机来学习英语,但手机作为具备文字展示、媒体播放等功能的集合体有着先天性成为教育终端的优势,我们甚至可以设想初、高中同步英语教育内容出现在移动设备上,学生们动动手指就可以听到标准的课文人声回放,或录音复读,或阅读背诵,该是一种多么高效的学习方式。

2)重视幼儿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交互性,却忽略了更高年龄学生需求。我们可以在AppStore中发现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幼儿教育产品。家长们通过下载一个教育App,就可以让孩子接触到以游戏形式呈现的、备受孩子喜欢的教育内容。孩子动动手指,通过完成一些画线、排序、填空等游戏,就可以短时间快速掌握几个拼音或英语单词,可谓深度挖掘了孩子的学习乐趣,值得肯定。但继续搜索,面向更高学龄学生的此类交互式学习内容却鲜有发现。取而代之的是简单地以图片展示的数学题解题过程等,或大段枯燥文字构成的令人望而生畏的教学资料,教学内容的互动性设计严重不足。

3)缺乏系统性的内容规划,在强调内容创新时容易陷入混乱的内容布局。通过调研了几个教学软件案例,给我们的感受是不少内容提供者在强调内容创新的同时,忽略了教育内容的路径特性,即平行、散乱的内容大量出现,各展示单元缺乏逻辑上的顺序,给人眼花缭乱的感觉。结合上面的发现,我们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目前存在的教育内容缺口,我们认为是一次重大的机遇。远程教育显然滞后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程度,那么我们教育工作者该如何抓住这次机遇,创造出新一代的适合在移动互联网上传播、在移动智能设备上展示的教育内容呢?

3解决问题的思路

从技术角度出发,我们产生了构建新型教育内容的新思路:

首先,内容的结构定义至关重要。我们应系统性地对教育内容的元素类型作出定义,比如确定设备所支持的MIME类型,以描述性文件的方式(如XML)对一项教育内容进行构造,以顺序或交叠的方式对内容的时序进行规划,建立适合智能设备特性的媒体内容描述文件;对内容各项媒体格式定义应充分考虑到移动设备的限制,选择编码效率高的编码器对视频内容进行编码,可在获得高质量内容的同时最大限度地缩减网络流量消耗;考虑实施内容的有效压缩、打包、并嵌入DRM标志,提高内容分发包的传输效率并保护内容的数字版权。

其次,我们应借助于现有的主流构建富媒体应用的开发方式,在规划内容格式中引入交互代码,比如HTML5/JavaScript代码块,定义事件接口及服务端访问规范,初步实现具有统一定义的交互代码植入规范。交互式内容注入在提高教学内容的吸引性及有效性显得尤其重要,将逻辑从展示型内容中分离并脚本化可以提高内容维护的效率并降低开发成本;我们在新内容的设置上是极强调交互性的,为了实现高交互式内容,会开创新的媒体格式,即一种融合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交互式脚本的新型媒体,对该文件的格式及流式加载过程进行深入的研究。

最后,我们应充分利用设备端的特性,扩展交互式教学内容服务。例如利用设备的GPS模块,采集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利用设备的语音输入功能,开发语音交互式的内容;利用设备的视频捕获功能,开发视频交互式的内容;利用移动设备这一先天性的“社区化工具”驱动内容的社区化,借助社区化的传播效应和互动功能使难题的解决达到史无前例的便捷等等,使教育内容在如此完备的技术基础上产生革命性的进步。从产品角度出发,我们应充分调研现有教学过程,对有远程教育需求的教学活动进行产品化的推动。在学校、学区或更高一级范围组织教师进行学术沟通,分享教学内容设置上的经验,博采众家之长,对内容进行精品设计;突破原有教学内容设置的定式思维,让内容“动”起来,完成从“平面媒体”到“富媒体”的转变;教育内容设计的过程应聚集熟悉互联网、熟悉互动体验设计的相关人才,以互联网的思维来做内容,以“移动”的思维来做内容,他们像一座桥梁,将经验丰富的教师群体和移动设备的用户连接起来,我们应重视这个角色。从运营角度出发,如何把这些创新的教育内容推广出去,如何引导用户来尝试新内容并逐渐改变他们的使用习惯等问题,成了我们新的挑战。我们通过充分调研远程教育市场,并结合移动互联网大环境的媒体特性,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始来循序渐进地开展运营活动:

首先,我们应重视现有远程教育渠道所积累到的用户资源,并尊重他们的使用习惯,采取从线下到线上(逆向O2O模式,OfflinetoOnline)的方式来把传统的离线浏览视频课件的用户通过奖励、免费体验等手段吸引到我们的平台里来。我们可以提供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来快速地导入老用户,并用赠送积分和内容的方式对用户进行鼓励。

其次,重视主流的应用商城,包括Apple的AppStore,Google的GooglePlayStore,以及国内占主流的安卓市场、应用汇、小米应用商城等App分发渠道,把我们的教育终端软件放在移动互联网用户触手可及的地方,这样能够方便有教育需求的用户在市场内搜索找到我们的产品。在应用市场的产品宣传应凸现我们新型教育内容的特性,包括一目了然的图片及详实且简洁的文字说明;我们应制作新内容为主体的视频演示片断,上传到主流的视频分享平台如优酷土豆、国外的YouTube等;与现有的App信息类网站如91手机助手、搞趣网等进行合作来推广我们的终端软件。

最后,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就是利用现有的移动互联网社区来推广我们的内容和产品。比如说,鼓励用户在微信朋友圈分享教育内容的链接,新用户可以点击链接来快速体验我们的新型交互式教育内容,鼓励分享并赠送积分,确保有潜在教育需求的用户得到实质的收获;在我们的教育终端软件中设置“一键分享”的功能,并提供激励措施来促进用户对我们的内容去做社区化传播;我们应重视微信公众平台的建立并开发完备的公众平台服务,利于用户方便地进行内容体验及学习偏好设置,并通过公众平台打造一个与用户交流的渠道。通过技术、产品及运营的思考使我们能够多方位地审视基于创新内容的远程教育系统的技术优势、产品特性、目标用户群体及所需的资源等各个因素,充分的准备和调查研究将最大限度地消除不可控因素,提高项目成功的概率。

4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远程教学内容改革的粗浅构想。以移动互联网的新思维构建新型的远程教育内容,将会显著增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和关注度,从而极大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高度的互动性、随时随地学习的机会、精彩的富媒体展示将使远程教育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对于承载新内容的教育平台,我们从技术、产品、运营三个视角进行了初步的思考,提到了进行新型教育平台的所需技术、产品特点及推广方式。本文谨望抛砖引玉,寄望广大重视互联网+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们可以共享思路,广泛交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找到远程教育内容设置的新方向,并且借助国家对互联网+教育的扶持机会,创建一个革命性的、可运营的新一代远程教育平台。

参考文献:

[1]吕佳.浅析移动互联网发展对远程教育的影响[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182-182.

[2]董文琪.移动互联网对参与式教学的双重效应分析[J].江苏高教,2014(5):81-83.

[3]郭进明.关注移动互联网关注移动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11(6):50-50.

[4]陶祥亚,杨成,胡建华.基于UCWEB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教学信息资源利用模式探究[J].中国远程教育:综合版,2010(6):70-74.

[5]郑洁琼,陈泽宇,王敏娟,等.3G网络下移动学习的探索与实践[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59-162.

篇7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手机媒体应用 传播及营销策略

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手机媒体应用则是指能够在手机上安装、运行,完善原始系统的不足,实现手机功能个性化的软件程序。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手机媒体应用的功能更加全面和丰富,特别是将手机与网络功能融合到一起的智能手机。这使得手机媒体功能的内涵也进一步扩大,以便携性、即时性、交互性、隐私性及网络化为代表媒体新特性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上的界限,使用户获取信息变得更加畅通和便捷。为受众和用户带来了崭新的生活体验和生活方式。

受众对各种手机媒体应用的选择和使用,满足了自我需求的同时,也会对移动互联网中的手机媒体应用社区产生对情感上的依赖与归属感,借助于这种情感式的互动纽带,各种手机媒体应用资源得以有效整合,并形成一条以用户多元需求为导向的产业价值链条,进而为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传播提供巨大的市场前景。

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出现、我国3G通讯网络的发展以及WIFI为代表的无线网络覆盖范围的扩展,使得移动互联网这一新兴事物在我国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所占到的比例为69%。从发展趋势来看,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移动网络终端已经正式进入了大众市场,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也已经悄然来临。

移动互联网,主要是指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可同时提供移动式接收应用的开放式互联网络。当前,我国的网络发展已经进入了一种新的形态,从CNNIC公布的数据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在移动的过程中高速的接入互联网,而传统互联网的内涵也得益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而不断延伸。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已经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满足着人们的通信、沟通、社交以社会化等日渐多元化的需求,同时围绕着用户的需求,整个移动互联网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生态体系。

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发展已势不可挡,尤其是以移动性能好、覆盖范围广著称的3G移动通讯网络及其技术的不断应用推广,以及WIFI为代表的传输速度高,成本价格低廉的无线网络点的增加和扩大,这两者的优势互补与相互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缝无线的宽带网络覆盖,进而提高了受众的用户体验,使得移动互联网用户活跃度日渐提升,移动互联的趋势也愈发明显。有调查数据显示,40%的手机用户承认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57%的人认为移动互联网改变了自己的工作方式。

2011年,著名风险投资公司KPCB的《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曾提到,Facebook的5亿用户中有2亿为移动用户,且活跃度高于PC用户;Twitter用户中有一半为移动用户,40%的微博消息来自移动设备,这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的。当然,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前者用户市场需求的逐步释放,庞大的手机媒体用户群和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生活的依赖性加强,智能手机以及3G、WIFI等通讯网络的推广和普及将进一步激发移动互联网的潜在市场空间,未来的几年内,它将超过传统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迎来成长和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手机媒体及应用的传播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媒体及其应用作为网络的延伸,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的最为显著的特征在于它的数字化的传输方式和移动式的网络接入,由于它的便携性、即时性、交互性、隐私性及网络化能够打破地域、时间以及接收终端的限制,为人们提供便利的生活、娱乐、消费和智能信息服务。

篇8

各种数据证明,手机正在成为互联网的重要浏览方式,甚至将会超过电脑,成为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体验方式,由此也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在我们未来生活中将要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未来移动互联网的体验,主要会通过以下四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

第一,手机硬件技术。实际上,现在手机所配置的大尺寸屏幕以及多点触控操作技术,已经为移动互联网提供了良好的视觉和操作感受。在未来,直接与互联网体验有关的硬件技术提升主要表现在触控操作反馈以及语音控制等全新的操作技术上,这些技术将会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感受。除此之外,手机上所搭载的其他硬件功能也将会为移动互联网体验提供全新的感受,像拍照、导航等功能都已经在移动互联网体验上初显身手,这些特性也是目前电脑上所不能体验到的。

第二,互联网接入技术。对于手机而言体验互联网的另一个缺陷是网速问题,不过这一情况正在得到明显的改善。首先是中国已经发放了3G牌照并正式提供了3G网络服务,为手机用户的互联网体验提供了更为高效的保障。其次,WAPI无线链接技术的放行让手机拥有了更加出色的网络体验表现。当然,目前国内外正在紧张开发的4G技术将会进一步提升用户的移动互联网体验。

第三,移动浏览器技术。由于目前互联网表现形式非常丰富,并且具有很好的交互能力,因此,如何能够更好地支持互联网浏览及交互将成为移动互联网体验的重要探讨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移动浏览器技术。目前,Google、Opera等互联网技术厂商已经为用户提供了非常强大的移动浏览器,能够支持Flas以及更为广泛的互联网脚本语言。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一流互联网企业和终端制造商正在加入到这个行业中来,像微软、诺基亚、Google、Palm、Firefox、腾讯等都在为移动互联网开发更为出色的移动浏览器,这将彻底打破以往WAP页面这样单一形式的局限,让移动互联网真正实现全功能互联网体验。

第四,移动互联网开发。虽然目前有不少一流的互联网企业为手机用户开发了专门的浏览页面,如Google、Facebook、Flickr、Twitter、YouTube、淘宝等网站都专为手机用户提供了独有的网页界面,甚至有不少网站只针对手机用户提供服务,但是这并不代表未来移动互联网的趋势。一方面的原因是这样会增加互联网企业的开发成本,并不适合于所有的网站;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专门针对手机开发的网络页面实际上是一个妥协,并不能提供网站所有的功能。现在,一流的互联网企业正在通过改良脚本语言、采用更具弹性的框架技术等方式来改善这一问题,相信以后会有更多以用户体验为中心的互联网开发技术出现,彻底将不同平台下的互联网体验进行融合,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体验感受。 总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传统的互联网体验已经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促使互联网走向Anywhere(任何地点),Anytime(任何时间)、Anyway(任何方式)、Anyone(任何人)的4A发展方向,其将会在我们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毫无疑问,在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中,我们每一个人将成为其中的主角,并将迎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

篇9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跨平台开发 移动Web应用 混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3)-13-0060-04

1 前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产业持续快速的发展,以及智能手机、平板、智能电视等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获得了爆炸式增长。面对未来的广阔市场,运营商、互联网、设备生产商等产业巨头纷纷构建了移动互联网生态链,其中苹果App Store成功创造了移动互联网应用商业模式,激发出了广大开发者进行移动互联网应用创作的极大热情。

移动互联网应用形态主要分为原生应用和移动Web应用两大类。这两种形态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我们暂且可以理解为PC平台上的C/S架构应用和B/S架构应用,它们有着各自的优缺点。

目前,运行在移动终端上的应用大多都是原生应用,它通过终端操作系统支持的程序语言(如苹果iOS系统支持使用Objective-C语言,谷歌Android系统支持使用Java语言,微软Windows Phone系统支持使用C#语言)编写,软件直接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原生应用可以完全利用终端操作系统的API和平台特性,具有开发能力强、交互性好、效率高等优点。由于原生应用通常需要依靠厂商提供的特定开发语言和开发工具进行软件开发,因而一款移动互联网应用若要覆盖多种移动终端平台,开发者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跨平台的开发移植工作,导致应用开发周期长、开发门槛高等问题。

移动Web应用,简单理解就是针对移动终端优化过的Web网站,采用网页语言(HTML、JavaScript、CSS)开发,运行于终端浏览器之上,具有开发简单、跨平台适配等优点。缺点是应用基于浏览器,无法调用系统API(如手机的重力感器、摄像头等API)来实现一些高级功能,也不适合高性能要求的场合。

2 智能终端跨平台开发技术

为了满足开发者进行跨平台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的需要,尽量减少针对不同的终端平台进行的二次开发和适配工作,出现了两类主要的跨平台开发技术:基于HTML5的移动Web应用开发与混合应用(Hybird App)开发。

2.1 基于HTML5的移动Web应用开发

基于HTML5的移动Web应用开发,继承了前述移动Web应用的开发简单、跨平台适配的优点,并通过HTML5支持的Geolocation、Vibration、Battery Status等跨平台API,实现对终端硬件的调用,从而可以实现部分原来只能通过原生应用才能实现的复杂功能。

移动Web应用部署于Web服务器,移动终端通过浏览器访问应用时,服务器以HTML5、CSS3和JavaScript形式的数据响应浏览器的请求。应用的UI展现及其动态切换效果,是通过Webkit内核对HTML5、CSS3和JavaScript的解析实现的,应用对终端硬件的跨平台调用是通过浏览器提供的JavaScript扩展API实现的。其架构如图1所示:

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通常需要充分调用终端的硬件能力,但由于HTML5标准还未完成制定,因而各种移动终端浏览器对HTML5支持程度还有很大差别,无法保证良好的跨平台硬件能力调用。

鉴于上述原因,为了充分发挥Web应用开发的跨平台特性和原生应用开发自由调用系统API的特性,出现了结合两者优点的混合应用开发技术。

2.2 混合应用开发

混合应用开发弥补了原生应用开发和移动Web应用开发模式各自的缺陷,继承了双方各自的优势。首先,它让开发者通过一次性的Web应用代码编写,即可编译成多种类型终端平台上的应用程序,大大提高了多平台开发的效率。其次,它可让为数众多的Web开发人员以几乎零成本转型为移动应用开发者。另外,相对于移动Web应用,混合应用开发者可以自行进行系统API封装,调用任何期望的系统能力,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目前HTML5跨平台API匮乏的缺陷。

混合应用开发与基于HTML5的移动Web应用开发的区别主要在于,应用对终端硬件的跨平台调用是通过JavaScript调用自行封装或者由第三方插件封装的系统API实现的。另外,混合应用程序,包括HTML、CSS、JavaScript和系统API封装等都是部署于终端侧的,应用的UI展现及其动态切换效果,同样是通过Webkit内核的解析实现,构建出类似Web应用的移动应用UI。而Web服务器主要部署Web Service接口,终端程序通过Ajax与其进行数据交互。其架构如图2所示:

3 移动互联网应用跨平台开发

随着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推广,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跨平台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的需要日益迫切,因而出现了众多跨平台框架。这些框架主要分为两类:移动Web开发框架和跨平台开发框架。通过这两类开发框架的组合运用,可以实现更加快捷高效的跨平台混合应用开发。

3.1 移动Web开发框架

移动Web开发框架主要用于构建运行于移动终端Web浏览器中的跨平台界面(HTML、JavaScript、CSS)。移动Web开发框架众多,包括jQuery Mobile、Sencha Touch、iWebKit、Safire、、Dojo Toolkit等,常用的移动Web开发框架包括jQuery Mobile和Sencha Touch,两者均支持HTML5。

jQuery Mobile建立在jQuery和jQuery UI框架之上,为移动设备上的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提供jQuery核心库和jQuery移动UI框架。它继承了jQuery支持多浏览器的特性,支持iOS、Android、BlackBerry、Palm WebOS、Symbian、Windows Phone、bada、MeeGo等主流移动平台。

Sencha Touch由基于JavaScript编写的Ajax框架ExtJS,整合JQTouch、Rapha?l库而来。它继承了ExtJS的优点,提供针对触摸屏的丰富的UI布局解决方案,支持复杂交互,目前支持iOS、Android、BlackBerry、Windows Phone平台。

与Sencha Touch相对比,jQuery Mobile属于轻量级框架,支持的UI复杂度较低,但它开发门槛低,支持更多移动平台。因而,jQuery Mobile更适合交互较为简单的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开发,而Sencha Touch更适合面向特定行业的有丰富交互需求的产品化应用的开发,如企业办公系统和移动信息化应用。

3.2 跨平台开发框架

跨平台开发框架主要用于提供跨平台API,让开发者不必关心各终端平台的系统API和原生开发语言,通过Web开发就可以完成跨平台混合应用的开发。国内常用的跨平台开发框架包括phoneGap、AppCan、WAC Widget。

PhoneGap是一个让开发者通过普通的Web技术编程,快速创建跨平台移动应用程序的混合应用开发平台。它支持iOS、Android、BlackBerry、Palm WebOS、Symbian、Windows Phone、bada等主流移动平台,支持的硬件API包括重力感应、摄像头、通讯录、文档、地理定位、声音和振动等。此外,它还拥有丰富的第三方插件,功能可以无限扩展,并且采用开源MIT许可证。

AppCan是国产的混合应用开发平台,它着重解决了基于HTML5的移动应用不流畅和体验差的问题,使得基于AppCan开发的HTML5移动应用的用户体验基本接近原生应用的体验。它支持iOS、Android、Windows Phone等主流移动平台。

WAC Widget是一种可运行在移动设备上的Widget开发框架,它支持标准Web技术开发,支持iOS、Android、Symbian、Windows Phone等主流移动平台,通过它定义的一套完整的API可以访问移动终端系统和网络侧平台,例如语音呼叫、通信录、文件操作、系统软硬件信息、拍照、重力感应、位置服务等。它是由W3C着手制定的一套Widget系列规范,获得了全球众多运营商、厂商的广泛支持。

3.3 跨平台混合应用开发

移动Web开发框架可以显著提高移动Web应用的开发效率,而PhoneGap等跨平台开发框架可以减少甚至避免混合应用开发中的原生开发的工作。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中,跨平台开发比原生开发拥有更高的开发效率;而基于移动Web开发框架和跨平台开发框架的跨平台混合应用开发,可以进一步提高应用开发效率,显著降低开发成本。

跨平台混合应用开发主要分为移动Web开发和原生开发两部分工作,移动Web开发主要用于构建混合应用的界面和业务逻辑等,而原生开发主要是针对不同终端系统平台进行跨平台API的封装,为基于Web技术开发的移动应用提供统一的JavaScript接口。

基于HTML5的移动Web开发和跨平台混合应用开发两类跨平台开发技术,两者的共同基础是Web开发,不同点是前者通过HTML5标准支持跨平台API,后者通过终端原生开发支持跨平台API。跨平台混合应用开发框架与移动Web开发框架的关系如图3所示。

4 结束语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应用低成本运营的需求日益强烈,这就催生了基于HTML5的移动Web应用和混合应用两类跨平台开发技术。而移动Web开发框架和跨平台开发框架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移动互联网应用跨平台开发技术的发展。

相信在不远的将来,随着移动终端浏览器对HTML5标准支持度和运行效率的迅速提高,移动互联网应用跨平台开发技术将会获得迅猛发展,完全有可能替代原生应用开发技术,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开发的首要技术。

参考文献:

[1] Sarah Allen, Vidal Graupera, Lee Lundrigan. 智能手机跨平台开发高级教程[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

[2] 陈桦,杜启宏,程刚. 移动智能终端Web应用平台开发技术研究[J]. 移动通信, 2013(5): 23-26.

[3] 杨晓华,程宝平,朱春梅. Mobile Widget——新一代移动互联网应用技术[J]. 电信技术, 2011(2): 30-34.

篇10

“汇智•简悦”的实质在于“深刻洞察消费者需求,重塑消费者体验”。随着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不断发展与融合,伴随着网络容量以及网络用户人群的迅速增加,信息量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移动互联网市场不胜枚举的终端设备、复杂的应用界面、艰深的使用方法、海量的网络信息以及让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在为消费者带来丰富应用和繁多功能的同时,也形成了现实的困扰――用户上网体验不再轻松。华为终端的“汇智•简悦”战略,志在为消费者打造一个“简单”的世界,让消费者的体验倍感轻松、快乐。

打造一个“简单世界”

华为终端提出,所谓“简单世界”有四个必备特性:化繁为简、无处不在、情景智能、融合体验。为了实现这些特性,华为终端将着力打造三大路径――“泛在终端”与两朵“云”(即开放的业务云和易用的管理云)。 “泛在终端就是要以其全制式、全形态、全系列、全场景的终端产品,满足人们生活、工作、休闲娱乐等各种情景下的应用需求。“开放的业务云”,主要是指华为终端为用户、软件开发者及合作伙伴提供的开放业务平台――智汇云应用商店。“易用的管理云”是用户通过信息自管理系统,以页面、PC等远程方式与终端相连接,对其进行功能调控,加强用户对终端的控制度,同时有效免除终端与用户分离时所造成的使用困扰,使运营商能够更加方便地对用户终端进行系统配置、故障排查和业务管理。

实现超卓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