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

篇1

关键词:线上线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能够帮助教师以信息化技术,完善并改进教学模式,拓展和延伸传统教学理念,使信息化技术切实有效地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可以更好地契合时展的诉求,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因此,深入探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挖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指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能够通过结合两种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入式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1]。其建构的目的并非对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的简单应用,而是借助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维度,从线上线下的角度提高学习深度,拓宽学习范畴,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原则上,教师在开展混合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首先,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并非“形式”或“辅助”,而是专业教学的有机整体,是提升、培养、发展学生的必备手段和条件。其次,线下教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活动,而是根据网络教学的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果,设计更深层次的课堂活动。再次,混合教学模式虽没有统一的教学范式,但却拥有较为统一的目标,即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最后,混合式教学的理念是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校内校外资源,以资源构建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资源构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2]。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价值

(一)应用工具功能强大

在多年的更新与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我国各类教学平台的系统更加稳定、功能更加强大,教学效用更加贴近日常教学,使课程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融合力度得到有效地提升。譬如“基地校”“名师微课”“导学监测”“移动讲台”“学生点评”等应用工具,能够将学生的移动智能设备变成专业教学的工具,可以从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并且大部分应用工具拥有较强的实用性,教师能够用手机开展随堂拍摄工作,使课堂内容直接共享到网络平台中,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温习,而小组评分功能,则可以提升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公平性及民主性,使教师更好地了解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二)创新教法,激发兴趣

根据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能够发现混合式教学没有相对统一的范式,可将当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融入到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帮助教师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知识,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譬如将翻转课堂、项目驱动、远程教育、微课教学、MOOC慕课平台等教学模式,融入到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更可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支持下,更好地投入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三)资源丰富,利于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是语言类学科,注重学生语言听写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使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升英语表达的能力。而混合式教学平台拥有较为成熟的知识架构和完善的数据资源,能够帮助英语教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阐述不同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英语知识,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譬如“基地校”教学平台拥有海量的英语教学资源,学生可通过观看原声电影、访谈节目,训练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学生可根据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索出相应的学习资源,提高专项训练的质量与效率。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应用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低

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却发现学生参与线上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普遍较低,作业完成度不高,且难以结合教师要求开展科学的课外学习活动。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探索意识低、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教师由于平台限制,难以即时地、实时地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进度。而在资源整合构建中,学生无法被现有的教学资源所吸引,难以真正地投入到线上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进而导致线上教学效果较差,线下教学进度受到影响,严重制约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发展。而要想切实提升学生参与线上教学活动的质量,除了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使学生切实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二)缺乏创新意识

混合教学模式注重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注重线上教学功能和线下教学功能的相互映衬。因此,教师应根据混合教学的特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使线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重要平台,使线下教学成为学生巩固和汲取知识的教学阵地,进而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支持下,帮助教师构建全维度、立体化的教学网络[3]。然而在实际应用阶段,教师却缺乏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意识,难以将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及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入到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进而导致混合式教学难以发挥真正的育人功能和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内涵,只是将混合教学模式作为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综合应用,却没有认识到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是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长此以往,导致各类教学模式难以融入到混合教学模式的体系架构中。

(三)缺乏角色转换

在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想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必须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服务者,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课程内容[4]。然而由于大学英语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导致线上教学资源的构建质量和线下教学氛围的营造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极大地影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由于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成绩和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片面追求应试教学效果,导致教师所构建的教学资源过于理论化、复杂化、学术化,难以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到线上学习的过程中。

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英语教师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转变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到学生需求在线上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主地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服务者,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英语教师应结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跨文化交际培养、国际化视野培养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到线上线下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内涵,教师要形成融合学生发展与专业教学的教学理念,要根据学生的就业趋势、发展需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譬如学生的就业趋势是对外贸易,则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与对外贸易有关的学习资源。

(二)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首先,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将英语教学活动划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即课前模块、课中模块及课后模块。其中课前模块包括问卷调查、名师微课、教师空间、课前导学、班级通知等环节,通过网络平台的推送功能,将教学目标、网络信息及教学资源完整地传达给学生。课中模块则包括学生点评、导学监测、课堂记录、互动课堂、移动讲台等环节,教师需要以信息化教学、数据分析、资源共享、网络交流等方式,巩固线上教学内容,推进线上教学进程,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后模块中,应将专题社区、班级通知、教师评价等环节纳入到线上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练习、社区讨论、资源展示及反馈诊断等方式,复习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使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开阔眼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以精准化思想,明确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目标及方法,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到教师空间中,随后根据具体问题、目标完成程度,优化现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创新混合式教学方法

混合式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地融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在线教学的活动中。然而要想切实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功能和作用,还需要英语教师从以下两个层面出发。首先,将信息化教学平台、工具及方法有机地融入到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中,提升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实效性。譬如教师将微课模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在巩固线上教学知识的同时,深化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探寻英语知识的应用维度。而将直播教学方式融入到线上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升学生参与线上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其次,创新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可将小组合作模式从课中引入到课后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线上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师所分发的学习任务,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翻转课堂引入到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在创新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多种教学工具为抓手,提升线上教学的新颖性。譬如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线上教学平台中,可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线上教学的效率,帮助教师发现混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5]。

(四)构建线上教学内容

首先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整合校内外英语教学资源,将西方国家的英语资源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随后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支架理论为抓手,帮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解决英语问题,到后期,则逐渐撤出“支架”和“指导”,要求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的答案。其次,在线下教学中,教师应将成果展示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明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随后重新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使学生在互动课堂、信息化教学中,获得成长和发展。而在英语教学内容设置上,则应加入网络教学内容,使网络教学内容与英语教材内容相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及掌握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结束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质量,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规划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才能补齐混合式教学的短板,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爱苗.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5):165—166+169.

[2]李璐璐.基于新指南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6):56—58.

[3]杨姗姗,龙秋菊.基于在线直播课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9,32(6):135—140.

[4]左依娇.基于网络平台的线上线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3):172—173.

篇2

【关键词】生物化学;课程;信息技术;翻转课堂

作为医学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生物化学》具有学科前沿性强、课程内容庞杂、概念抽象不易理解等特点,历来是医学院校课程建设的重点内容。随着生命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生物化学与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日益深入,融合范围也更加广泛,网络课程层出不穷[1-5]。如何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采用符合信息技术条件下的网络教学模式,支持在线开放课程上线运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摆在医学院校广大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2013年起,按照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目标,教务部门牵头组织建成了网络课程中心,专门用于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和教学。依托课程中心,《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团队于2014年筹建网络课程,实施网络课程教学,课程建设效果得到教师、督学和学生的积极评价,对于今后其他网络课程的开发和上线具有借鉴价值。

一、网络课程构建思路

网络课程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依托学校教育信息化网络硬件,开发建设网络课程中心(平台),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进而面向广大师生,将传统课程上线予以开放,实现课程资源共享,这与慕课(MOOCs)的开发过程极为相似。因此,《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本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以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树立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全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方式,推行线上线下同步教学,共享教学资源,从而有效改善学习环境,提高《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二、网络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网站是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搭建的一个互动平台,便于师生之间在线远程交流和沟通。同时该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自主学习空间,使学生不仅有兴趣接受知识,更能够主动学习,适应网络环境下学习模式的转变,拓展学生“第二课堂”自学空间,增强自主学习能力[6]。因此,《生物化学》网络课程构建的教学目标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引导,结合近年来这门课程传统大班教学的既有经验和教学成果,在网络互联条件下将其转变为网络课程及相应的教学内容,通过网络平台呈现给学生。在使学生掌握学科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并通过网络课程中的一些案例和问题引导,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早期临床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网络课程组成要素

为《生物化学》网络课程提供依托的网络课程中心,是学校近年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一项标志性成果。网络课程中心展示系统的设置简明易懂,便于教师操作和日常维护,更有助于学生在任何时间进入该网络课程平台进行线上学习。根据这门课程的特点,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生物化学》课程网站内容设计分为六大板块,分别是:课程简介、教师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资源、教学录像和互动栏目。

(一)课程简介

简要介绍本门课程的起源、历史沿革及主要内容,开课前向学生说明教材各章节的理论和实验学时,使学生进入课程网站后,能够预先了解本学科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简介

主要包括本学科带头人、负责人以及专任教师的姓名、年龄、学历、职称、工作经历和业绩成果等,使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师队伍的总体情况和业绩成果有所了解。

(三)教学大纲

依据课程特点和网络教学要求,制定教学大纲,对课程各章节的重点、难点、教学形式及课程教学内容作详细说明,使学生对课程学习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四)教学资源

课程教学资源主要包括电子教案、试题库、教学课件、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课堂教学方案等[7-8]。电子教案和课堂教学方案展示的是教师每个章节的授课思路、教学方法及教学要求,使学生明确本门课程主讲教师的授课方案和学习要求,利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学习,达到线上自主学习的目的。学生可通过课程中心提供的选用教材及参考书目,自选与本门课程有关的参考书籍,了解本门课程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学科研究热点。在全面分析教材和授课对象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和要求,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将所有授课内容整合,应用规范化的模板制作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提供图文并茂的人机交互式在线开放的学习环境。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以每个章节的知识点为核心建立标准化试题库。试题类型包括传统题型,如名词解释、填空、判断、简答等,还融入以病例分析为主的讨论思考题,实现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创新精神。同时,适当穿插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历年真题和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真题,在题干上加以标注,增加试题库的复习针对性和实用性。试题库涵盖《生物化学》课程考查范围内的所有知识点。试题难度、题型和题量的分布与教学内容结构一致,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并附有标准答案和参考题解,能够满足测试目标的要求。

(五)教学录像

教学录像能够直观反映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录像质量直接关系到医学院校网络课程教学水平。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技术要求,《生物化学》课程教学录像按照教学章节录制。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进程,将每个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的问题录制成教学视频短片,每段视频短片的时间不超过10min,利于学生课后或课前自主学习,不易产生学习疲劳和厌烦,也便于教师制作精品课程短片并上线运行。

(六)互动栏目

互动栏目是为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搭建的交流互动平台。在课程主页设置“论坛”“答疑”“问卷调查”等板块,教师可以定期在论坛上思考题和作业。学生可在论坛上自由发表学术观点,便于课后思考讨论。教师还可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辅导答疑,启发学生自主解决问题和形成学习结论。学生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或病例,也可拿到论坛中集体讨论,从而打破了教学时空的限制,提高了传统课堂大班教学所无法达到的灵活性。

(七)教学方法

由于前期在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开展过问题中心式(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改革试点,本次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融入问题引导式教学元素[9-10]。具体做法为:引入与本门课程相关的病例,设置一些常见的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同时辅助原创视频、动画、图片,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网络教学环境。

(八)考试评价

学生根据有关章节内容,通过课程中心的试题库和在线测试系统,评估课程阶段性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试题库还包含标准化试卷20余套,组织学生在课程全部结束后,对所有教学内容进行测试,学生提交答案之后,均由计算机即时显示标准答案和个人测试成绩。

四、课程建设实施过程

生物化学网络课程建成并经过测试上线运行后,分别在佳木斯大学2013级和2014级临床卓越医师班进行教学试点。采用传统课堂大班教学与网络自主学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实施课程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一)线上自主学习

丰富和完善课程网站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学生可借助该课程平台提供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了解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把握课程的教学进度,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通过开放展示教师的授课教案、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和教学动画,有助于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在课前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提交到课程平台的“论坛”区,与教师进行在线讨论和交流。课前预习结束后,学生还可将所有问题汇总提交至课堂上,与其同伴和教师作进一步的讨论。

(二)线下大班教学

教师根据学生线上预习时产生的疑问,结合每章节教学内容,总结出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在传统大班课堂上开展线下教学,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且根据需要邀请有关学科专家赴课堂参与师生互动环节。线下教学要求教师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对学生加以适当引导,帮助学生解决预习中提出的各类问题,此过程近似于“翻转课堂”教学[11]。

(三)课后辅导答疑

学生通过课程平台提供的测试题检测学习效果,也可通过线上教学视频对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有助于学科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掌握。还可在“讨论区”进行师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课后讨论。教师在此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作出总结,在线辅导答疑,纠正认识误区,并向学生提出反馈和改进意见,为下一轮课程学习做好经验积累和准备。

五、课程建设成效

《生物化学》网络课程平台目前已经基本完成建设任务,课程网络资源每学年都要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通过在2013级和2014级临床医学专业卓越医师班的教学应用,网络课程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

(一)构建线上线下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以“线上线下”教学模式为基本框架,辅以课后辅导答疑。通过图形、动画、视频展示等方式,将抽象而枯燥的学科内容直观、形象地加以表达,使学科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趣味化、动态化,充分激发起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学习兴趣。网络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可在任一时间和地点在线学习,打破了传统大班教学的时空限制。线上学习时间可由学生自由支配,自主掌控学习进度,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符合在线、开放、绿色、共享的教学理念。

(二)实行人机交互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以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网络课程将传统大班课堂教学与计算机的交互功能结合在一起,形成互联互通的人机交互方式,使学生能充分体验到网络课程教学的优势所在。网络课程的构建符合自主学习要求和规律,可有效地将教学内容转化为丰富的有针对性的学习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借助网络课程平台的各类教学资源进行线上学习、预习和讨论,使全部学习过程更加自主化。

(三)增进师生线上线下交流互动,提高医学教育质量

篇3

摘要:高职教育注重对人才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取决于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本文以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方向为例,探讨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建设原则、该模式的具体体现。文章还探讨了该模式的应用价值和保障措施,以跨专业培养的思路促进人才实践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 :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专业建设

课题项目:本文为2013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商业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改重点项目“转型升级形势下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方向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YSYJZW2013ZD09)的研究成果。

1、研究背景

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零售市场。从用户规模看,2013年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超过3亿人,相当于美国全国的人口总数,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位。从交易规模看,2013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85万亿元。根据eMarketer数据,2013年美国网络购物市场规模达到2589亿美元,约合1.57万亿元。中国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网络零售市场。同时,面对日益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以及不断上升的原材料价格等问题,很多传统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压力。企业转型升级本质上是对自身流程与标准的升级转化,使得生产、销售以及管理环节都更加高效。于是相当一部分传统企业纷纷尝试开展电子商务来降低成本、拓展营销和创新商业模式。

2012年8月,为了提升广货的竞争力,由广东省政府启动“广货网上行”活动来加快发展电子商务。随着广东省电子商务的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形势的需要,懂得商务和技术的复合型营销人才需求旺盛。据人民网2014年4月16日的报道,根据南方人才市场一季度人才供求状况分析报告,一季度需求最大的十类职位中排名前二的分别是市场营销/公关/销售、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商务。广东招聘人均薪酬上涨5%,电商人才需求强劲。为此,瞄准广东及珠三角地区商务与技术融合发展的复合型营销人才需求,实现专业精准定位,培养有现代营销理念,能够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行产品或服务推广,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才能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但从近几年广东省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或电子商务学生的毕业情况看,就业率较高,但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就业对口率较差。存在学习与需求的脱离现象,一方面是企业需要大量的复合型营销人才,另一方面是多数的学习营销的或电子商务的学生从事着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高职院校培养营销类人才在实践动手能力不足,不能较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

通过多方面的调研走访,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方向)将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线下营销策划技能+线上网络推广技能”的复合型高端技能型营销人才。探讨在转型升级形势下在高职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方向构建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

2、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内容

多元互动是两上或两个以上的单位、部门或环节为了达到共同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相互合作、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所形成的相互启发、支持、促进的合作关系。

人才的培养不是单一的行为,它是多方参与、多环节渗透、多维空间支持、多维度发展的动态过程。“多元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有效整合专业资源,通过培养主体如政校企多元互动、实践场地线下与线上互动、校内与校外联合等,形成动态协同的机制和模式,促进专业人才培养。

3、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原则

3.1 模拟训练与专业实训相结合

市场营销或电子商务专业经常采用模拟训练的方式锻炼学生技能,如市场调研、促销方案撰写等。这种方式在获取感性知识阶段能够方便学生从宏观上认识事物的本质。在理性知识阶段则需要学生开展相应的实操,通过工作岗位认识工作过程,在真实的商业环境中开展商务活动。这可以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顶岗实习单位得到锻炼。因此,模拟训练和专业实训在教学过程中均要开展,而且是由浅入深地开展,达到虚实结合的目的,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这其实就是职教中要求都的“教学做一体化”。

宋建军教授在最近发表的论文中提到,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践育人就是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适应社会需要为人才培养根本要求,作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主要途径。实践育人就是要坚持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强化实践能力培养。本文觉得应该围绕以下两方面来落实:从外部环境看,为了不让培养出来的学生与社会脱节,需要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促进人才的培养;从内部环境看,教师要转化观念,形成“教学做养一体化”的思想导向,开展教学时才能融合理论和实践,使得理论实践一体化、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相融合。

3.3 从工作领域向学习领域转换

吴全全教授谈职业教育的跨界思考时提到,工学结合应该是把“工”(即工作过程)和“学”(即学习过程)进行集成与融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必须关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的融合。因此,应该通过对已有的或即将产生的相关职业进行分析,融合到课程改革中,界定学生的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专业能力并进行培养。因此,在广泛教研的基础上,确定学生的就业岗位群,分析岗位群的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

3.4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随着零售业的逐步发展,线上与线下融合的趋势也日渐清晰。不仅是线下品牌在努力“触电”,线上的品牌也在寻求好的商业模式“落地”。线上企业和线下企业都积极投身到O2O的大潮中,构建线上购物线下取货、线上付费线下消费的网购模式,从而让线上线下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因此,我们的学生在对传统营销和现代商务的知识进行较好掌握的基础上,应该学习新的技术、新的工具、了解新的商业模式,特别是基于移动互联网端的新应用,把线上知识和线下知识有效进行融合。

除了以上四点,还要注意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结合、商务为主技术为辅等基本原则。作为商贸类专业,我们将学生的定位是服务型人才而非技术性人才。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技术够用即可。

4、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体现

4.1 培养主体多元互动

我院从2011年开始与广州市科信局、广州凯迪网络、从化润至园企业等一起开展政校企合作。政府统筹资源,起到引导和推动作用,以提升广州北部贫困镇发展能力、增加农民家庭收入为目的,推动企业和学校进行深度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共同服务地方经济。通过搭建政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大学生爱心创业基地,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法推广从化农产品。这种模式由于政府的搭桥牵线,使得校企双方获得更多的资源,合作能够形成深层的产学研关系,为本专业学生学习专业技能提供了实训岗位和参与实战的平台。还与淘宝大学签订合作基地协议,使用淘大提供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授课;同时与菜鸟网络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天猫校园服务站,提供物流服务。

4.2 实训场地多元互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了多个学生实训场所。有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立品公司和大学生创业基地、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校园电子商务平台——校园集市平台。校外如顶岗实习的企业和C2C电子商务平台等。营销推广平台有微博、微信、论坛等。学生需要在多个实训场地、多个实训平台递进式开展或同步开展不同的实训。学生不仅仅是纸上谈兵,更多的是结合课程项目进行实战,通过团队合作,开展营销策划和经营活动。

4.3 实训角色多元互动

创业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多重工作岗位的轮岗。如在实体店实训,这个实体店中对应岗位有采购、策划、销售、门店管理等。开展网上实训如淘宝实训时,线上岗位有网店美工、网店运营、网店推广和网店客服,还有物流配送等。学生通过岗位锻炼,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融合线上线下知识,有选择性的深入学习和发展,为以后择业做足准备。

4.4 创业教育多元互动

无论是市场营销还是电子商务,作为商贸类专业,专业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创业教育。高职教育实施创业教育,并非鼓励大学生在校期间就去创业或者毕业后马上自主创业,而是重在培育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胆识以及敢于创造、创新的创业精神,同时对有创业意向和准备创业的学生加强创业技能的训练。如无门店练摊、淘宝开店、微信开店等。无门店练摊是指学生有货源,没有传统的销售门店,通过校园练摊、微信推广、校园平台推广等方式开展创业活动。创业教育通过讲座、比赛、课程、实训等多种途径进行渗透。针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专业每年都要举办一次校园展销会和网上创业大赛。通过实战比拼的赛事形式考核学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5、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应用价值分析

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这个模式不仅可以带动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才培养,它可以形成跨专业培养的思路,进一步推广到物流人才、外贸人才的相关商贸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上。商贸类专业虽然在人才定位、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都不同,但人才对经济环境的认识是一致的,只要在实践内容上做针对性的选择,这个实践教学模式就可以推广到同类专业中。

5.1 经济环境认识的一致性

商贸类专业的学生同处一个年代,对宏观经济环境的认识是一样的。需要了解国家的经济体制、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政、市场形势等。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职业岗位群,但要求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基础能力是一致的。因此在大前提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接近的。因此,在实践教学设计上有可借鉴、可通用的地方。

5.2 实践内容开展的针对性

在企业转型升级的形势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不管学生从事内贸工作还是外贸工作。不管是客服还是策划岗位,能力培养应该实实在在地“做”出来,而不是通过学出来的。只有先把简单的商务交易流程处理好,才有可能去适应将来更复杂的工作环境。不同的商贸类专业根据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在同样的实践教学平台上各有侧重点即可。

5.3 商务平台选择的区别性

既然是立体开放的实践教学模式,就应该是灵活多变的。内贸相关专业的同学侧重淘宝平台的实训,外贸相关专业的同学可以延伸到敦煌网、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等电商平台上实训。这些商务活动都与物流有密切关系,物流专业学生也可以加入到这个实训当中。所以这个平台基本上可以涵盖多个专业的实践要求和能力培养的要求。

带着跨专业人才协同培养的思路,可以将现有实践教学平台进一步延伸成具有专业群发展功能、产教结合、资源共享的平台。体现课堂与基地合一、教学内容与生产任务合一。最终体现实践的职业性和真实性。

6、总结

时代在快速发展,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在不断改变。作为培养面向服务行业人才的专业,更要积极与时俱进。搭建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环境,体现了教学项目的全真性与职业性;形成多元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体现了专业教育的服务性与协同性,也保证人才实践技能培养的有效性。本文以市场营销专业电子商务方向多元互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展望跨专业建设的思路,给相关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张宝艳.实施多维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市场营销专业多维实践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09(32).

[2] 王福君.高职商贸类专业课程改革、技能培训与教材建设一体化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2).

篇4

关键词:互联网+;个性化教学;协作学习;教学模式

一、引言

2015年,政府报告中制定了“互联网+”行动计划,标志着“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互联网+”教育不是一个单纯的教育技术变革,也不是对传统教育的颠覆,而是构建教育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现代教育需要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得“互联网+”的能力,形成新的“信息能源”,从而推动整个教育行业的快速整合,并利用相关产业和社会资源来充实和丰富教育资源,使得教育更加开放,教师和学生之间联系更加紧密,更易于提供O2O个性化的教学。这也为终身学习社会奠定坚实基础。[1]

二、“互联网+”教学的现实特征

(一)“互联网+”教学与传统网络教学区别

传统的网络教学很重视将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复制到网络平台,依靠视频方式进行讲解,但没有进行教学内容的碎片化设计和重构,无法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协作式和个性教学,存在众多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一是基于论坛的网络互动教学方式缺乏科学组织,讨论主题和课堂教学结合不够,学生僵化地围绕教师进行学习,无法形成自己的学习模式,网络系统提供的固定功能和模块也难以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创新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规划。二是目前的网络学习平台更专注于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没有对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分析,也无法帮助教师准确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进度、困难,难以为学生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而学生也对网络工具的个性化功能充满疑虑。[2]三是学习过程设计存在较大区别。教学过程通常包括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传授通过课堂中的讲授完成,内化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完成。

(二)“互联网+”教学促使学习模式的变革

在“互联网+”的教育观中,课程的提供者为教师,但课程教学围绕学生的需求和个人偏好实施,教师是主体学生是中心。学生和教师共同制定教学和学习方案,学生根据“互联网+”平台提供的学习应用软件和系统模块,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在互联网平台中,学生课前进行课程重难点的视频化的自主预习,把课前时间重新作为一个学生的学习空间,形成较为严密的学习型组织。同时与传统的课堂统一学习不同,学生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按照自己的学习习惯和节奏进行学习。然后,师生再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3]。在课堂教学环节,教师是学习的规划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教师在课堂中组织高质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应用所学内容。帮助学生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开展一些探究活动和实施基于项目的学习,使得课堂更加人性化。教师和学生将学习过程数据上传到大数据平台,进行数据分析和信息共享。分析数据作为教师实施个性化教学和分层教学的科学依据。

(三)基于“互联网+”教学的新特征

1.“互联网+”教学承载媒介多元化

基于新的通讯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移动设备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通过大数据支持的互联网也使每个学习者的信息采集更加便利,使得移动设备成为虚拟社区、虚拟课堂的载体。学习者利用云技术扩充了学习领域的知识范围,从一台电脑扩充到整个互联网,接受教育的地点也从生活周边扩充到了全世界。通过虚拟建模、人工智能等技术,使得网络知识体系可以被随意切割、分类重构,而且能够通过虚拟3D技术,立体生动地展示在学习者面前,让学习变得更加独立、有序和生动。

2.“互联网+”教学打破时空和人数限制

“互联网+”教学给“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模式赋予了新的革命性内容。以慕课(MOOC)为代表的网络教学模式为例,慕课将传统在线教学的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形成彼此独立的知识点,学生可以从任何知识点开始进行重复学习,直到学懂为止。传统在线教学虽然在时间上也实现了自由化,但学习者仍然要按照知识体系进行按序学习,如果学习者在学习期间出现知识断层或者毅力不佳,又无法获得教师的实时指导,就会放弃学习。因此,“互联网+”教学对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模式,不用担心学习的门槛,仅需花费较少的学习时间就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慕课教学开发人员考虑到国人有限的外语水平,在设计慕课课程时,力求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并配有翻译字幕,提供在线讨论和答疑板块,让学习者获得最好的学习体验。因此,类似慕课的“互联网+”教学模式不但真正打破了时间、地域限制,还突破了语言和文化壁垒,使得整个教学体系更加完善,学习者可以获得世界范围的优秀教育资源。

3.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突破

当代的学习者正经历着现代教学方式变革的不断冲击,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中找寻适合自己的模式,不断尝试着慕课、翻转课堂、导学案、微课等新兴教学模式,借助新兴教学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发起者、讨论的组织者甚至知识应用的创新者,这样势必导致旧有的知识体系、基于学习的人际关系、教育价值观和教育体制的变革和突破,教育的使命、教育的价值观、教育体制正通过互联网与教育的不断融合而重新定义。这些变革不是将传统教学简单地搬上网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通过真正的变革让学生更加愿意学,教师更加愿意教;需要依靠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提供有效的个性化和协作化教学服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将学习成为自身内化特质,实现基于“O2O”的教学价值推送,形成真正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突破。

三、“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互联网+”教学模式学习环境的构建

“互联网+”教学的一个主要任务是构建个性化和协作型的教学模式。教育家李秉德教授认为教学环境对教学模式、教学活动的顺利组织实施有着重要的影响。[3]传统的教学环境建设往往立足于教师的管理,强调课堂纪律、教学活动稳定有序,但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则更多“以学生为中心”来构建教学和学习环境,着眼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潜力,在充分协作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经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互联网+”教学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通过获取外界信息结合自身能力对知识经验进行重构的能力。本模式沿用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构建模式,即对教学情境、工具、资源、组织架构四个基本要素进行设计。“互联网+”教学的学习情境基于日常生活和现实任务,适用于线上线下的混合教学,情境设计符合多元社会文化和健康舆论导向。工具主要包括过程加工工具、处理工具、交流工具、可视化工具,通过这些工具帮助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案、提供多媒体资源、组织协作学习和讨论活动,让学习者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个性化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4]资源则泛指促进教学的多形式的静态和动态素材;狭义的资源指根据个体需求按照一定教学策略组织、碎片化和重组加工后的元知识。组织架构是根据个体需要而进行重组的知识在互联网的表现形式,涉及知识图谱的排列顺序、元认知形式、知识使用程序和学习策略。教师将学习环境要素与互联网教学相结合,科学搭建真实的学习环境,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二)基于“互联网+”教学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以是否使用了互联网为依据,可以分成纯在线模式和线上线下相结合模式,这两类在线学习模式都存在各自的缺陷。纯在线教学模式存在退学率高、缺乏面对面教学指导和难以考核认证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纯线上教学模式虽有较好的学习体验,较低的学习成本,但过于强调学习者的个人主动性和探索能力,大部分学习者难以坚持学完课程并获得与传统教学模式同等水平的教学效果。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可以解决纯在线模式在教学支持和教学效果方面的问题,但对教学场所、学习人数有一定的要求。虽然没有纯在线模式那么方便和应用广泛,但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较接近传统教学。从“互联网+”角度来看,较符合将传统教育产业的价值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从而产生新的价值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借鉴了翻转课堂、慕课模式的各自优势,重新设计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教学模式,立足个性化和协作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即尊重个体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又能根据不同的认知能力构成协作小组,既能让学习者根据自身能力进行分层递进式学习,又能让学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促进学生间情感交流,将学习动力进行内化,实现主动学习,获得适合自己需求的教学体验和知识能力,教学模型如图1所示。

1.教学准备

在本环节,教师组建课程教学团队,对团队成员进行合理分工,完成课程的教学设计、内容准备、资源整合和优化、构建教学场景和任务、协商线上线下教学组织模式、确定各个学习任务的评价方式和内容。教学准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设计上,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体现个性化教学要求,考虑学习者差异。二是教学内容具有足够的广度、深度,保障内容的先进性和时效性。三是教学准备过程中要区分线上线下教学资源的区别,线上教学视频应具有正确的时长和清晰度;如以教师为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讲学,整个教学过程要有一定趣味性和启发性,并为进入课堂讨论做好准备[4];所制作和挑选的教学资源要适合网络平台的技术要求。四是线下教学秉承翻转课堂的特征,以讨论、实践、应用和探究为主,关注参与线下学习的学生个体,注重面对面的交流。五是设置合理的答疑环节,及时反馈和解决学生问题,组织线上线下的交流和互动。六是教师应为学习者开发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手段,符合课程同行和第三方评审要求。

2.课前自学

在本环节,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的视频和多媒体资源明确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组织过程。在网络虚拟教室中,利用教师事先录制的视频学习理论知识,进行练习和自测,并以自组织的形式参与到网络讨论中,总结出有探究意义的问题,初步完成对接线下知识应用和创新阶段的准备,教师同步做好线下或者线上虚拟课堂,为协作式和探究式个性化教学的组织做准备。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多采用合作学习来获得知识和自主学习体验、建构属于学生自己的知识体系与学习经验。

3.课堂学习

在课堂学习环节,教师首先构建完整明确的学习场景,抛出多个教学相关的学习任务或讨论主题。在确立场景和主题过程中充分使用师生协商机制。即学生可以选择教师提供的多个主题之一,也可以自主确定相关主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或者教师建议选择独立探究学习或者协作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进行个性化的指导,聆听并记录学生学习的难点,观察学生的总体表现,判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重点。再次,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进行学生间、组间交流,也可以在平台上提交学习疑问进行网上交流。然后,教师对成果进行评价,对重难点进行讲解和答疑解惑。最后,教师可以直接根据学生表现评定学生成绩,也可以通过布置习题或者测试来评测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程度。

4.协作学习

协作学习的主要元素由协作小组、成员、辅导教师和协作学习环境组成。协作小组是协作学习模式的基本活动单元,一般协作小组的人数不能太多,通常以3~5人比较合适[5]。成员是指学习者,成员的分派依据学习成绩、认知能力、认知方式、性格差异等因素实施。辅导教师是协作学习质量的保障,教师也要转变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变为协作学习的组织者与帮助者,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求知,给学习者更大的自主空间。实施过程如图2所示。

5.个性化学习

“互联网+”教学以为学习者个性化学习提供教学产品、模式和平台为目标。在进入学习前,学习者可以进行自我评估;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和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大数据,分析判断学习程度、学习效果,进行补充式的自我学习,即通过特定知识点间的有效链接,获得完成当下任务或者学习当前知识点所需要的前续知识,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6.课后提升

课后教师需要布置任务以拓展学生知识面、提升学习能力。任务的形式可以是对知识技能的综合应用,完成大型的项目,也可以选择合适主题进行探究学习。课后学习活动需要依托系统化学习平台来获得拓展任务,上传过程性资料,进行网上讨论及训练成果的评价。组织实施形式应该多样化、个性化,教师定时进行课后学习的监控和答疑,鼓励创新和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独立完成相关任务。

7.反馈评价

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评价根据学习者的不同特质进行制定,强调学生的差异性、测试场景的复杂性和有效性,形式多样,注重学习过程的阶段性考评,累积学习者个体学习状态和结果数据,通过大数据进行个体学习分析,不断制定和调整学习计划和习惯,促进个人学习经验的积累,最终提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从而完善整个“互联网+”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能力,推动教育改革。

四、总结

首先,线上线下一体化的个性化“互联网+”教学模式将枯燥的课堂理论知识学习搬到互联网上,投以直观生动的影像资料,融入合作学习的大氛围下,学生学习动力将被激发;其次,教师帮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为学生设置合适的教学任务,从而减少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所需的学习时间,形成个性化的学习策略和实施程序;最后,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策略进行诊断性评价,矫正学习策略和教学内容,通过不断调整,促使学生掌握全部教学目标,并通过最终的终结性测试评价。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不但能使得学习更加个性化、更有效率,同时具有推动现代教育变革的价值:一是“互联网+”教学模式将原本需要向学生屏蔽的互联网变成了能够创造教育新价值的互联网;二是“互联网+”教学模式开辟了学习者获得学习能力,满足自身学习需求的有效途径;三是互联网学习平台以学习者为中心,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工具,选择适合网络学习的学习内容,提供高附加值、低成本的教学资源,将学习者吸引到一起,构建了新型的教与学的关系,创新了互动教学和协作教学模式;四是面向大量学习者的个性化教学,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云技术的支持下已经成为现实,现在所要做的是如何优化算法、改进分析方法,使其对学习、教学等相关数据的分析更加准确、丰富、有价值,使学习更有效率。因此,“互联网+”教学在实施过程中挑战不断,需要不断改进,让学习者形成“互联网+”的意识,主动利用“互联网+”学习平台进行学习。[6]只有当学习者发自内心使用“互联网+”教学开展学习,“互联网+”教学才能真正完成对传统教学模式变革的使命。

作者:颜正恕 徐济惠 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晨,刘男.互联网+教育: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

[2]曲大为,赵福政“.互联网+”对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刍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5,(9).

[3]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2).

[4]申仁洪,黄甫全.合作活动学习刍论[J].教育研究,2004,(10).

篇5

关键词:SPOC;MOOC;混合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006-03

一、MOOC的问题缺陷及校内SPOC平台设计的优势

近年来,随着MOOC的普及,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出来:学员地域分布广泛、人员众多,而课程学习过程中平台无法提供及时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措施,导致学生容易中途放弃,课程完成率不高;学习过程中在线作业考试是检测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但是鉴于人数众多,无法进行有效的统计和点评,也就缺少了必要的反馈途径,教师难以把握学员的学习进度;完全线上的学习,师生缺少面对面的交流,缺少线下必要的讨论和指导,缺乏对学生全面客观的评价,从而间接影响课程的学习效果。这些问题已经成了其继续发展的绊脚石,但创新永无止境,改革不会停步,在实践中,一个新的教学模式――SPOC不断被实践和使用。SPOC是指将MOOC的在线教学资源(如视频、资料、测验、在线作业、论坛等),应用到小规模的实体校园注册学生的一种课程教育,实现了MOOC和传统校园面授课堂教学的结合,继承了MOOC的优势的同时摒弃了MOOC的弊端。可以说,在线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后MOOC时代”,也就是SPOC时代。将SPOC引进高校传统课堂,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学习形式,既有利于共享优质MOOC资源,提升高校的品牌效应,又能够发挥SPOC集约化、小众化等在线学习的特点,使线下课堂变得更加动态、灵活,提高校内教学质量。但是,目前SPOC尚处于应用的初级阶段,如果没有一个功能完善恰当的网络教学平台做支撑,是很难实施SPOC教学设计和应用的。而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实施SPOC教学模式的平台都隶属于MOOC平台的一部分,要么收费昂贵,要么功能过于简单。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学校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搭建有课程特色、本土化特点的校内SPOC教学平台,以改善混合环境下的学习,促进校内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可促进高校对外品牌的宣传效应。

二、平台功能分析

经过查阅文献、个案研究和对现有MOOC平台功能的分析,在探索性研究法的指导下,本着“自主学习、探索学习、线上线下合作学习、反思性学习”的宗旨,结合对高校的上课模式和课程规划的分析,设计校内SPOC平台的功能如图1所示。

管理员角色是平台主要用户参与人数据的汇集者和课程资源的审核者,掌握着对数据准确性、可行性以及对校外宣传课程资源价值性的“生杀大权”,是确保平台业务流程能够正常运转的关键人物。同时,一级学校管理员就是宣传官,在高校对外宣传的资源建设中扮演着“新闻发言人”的角色。本平台针对大学每个二级学院都设计了一个二级管理员角色,其主要任务有:二级学院专业建设、班级规划,这项功能将会给老师开课分配学习对象提供便利;教师信息导入、学生信息导入是对本校教务系统人员信息资源的迁移工作,数据的准确性是前提;课程资格审核是确保二级学院所属教师开设的课程符合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的必要工作。教师角色是平台的核心,是课程价值性、质量性传播的一线人物,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质量的督促者,学生学习完成率的推进者,学生课程成绩与知识获取的把关者,教学创新改革的先驱者。其核心功能有:建设与维护线上课程信息,确保课程安排的合理性与科学性;题库建设可以方便教师布置作业或考试,与在线作业考试系统完美契合;对学生学习进度的跟踪可以把握学生学习动态和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授课进度并督促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问题解答可以及时诊断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疑难杂症”,切断因问题处理不及时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中途放弃学习的异动脉搏;通知公告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课程动态,及时做好学习准备;线下授课方便师生面对面沟通交流学习和解答疑难问题以及获取深层次知识,彻底摆脱纯线上教学互动不足、沟通效率低下、讨论交流欠缺等问题的束缚。学生角色是平台管理员和教师服务的对象,学习是少不了的,但是光学不行,学什么、怎么做还得参考“师傅”的安排。这就是在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进行的探索式线上线下合作学习的模式。学生的主要任务有:课程学习就是在线观看程视频,下载课程资料,完成学习任务规定的其他拓展任务,做到知无不学,学有所用;课程作业和课程考试是对学习知识的检测与反馈,也是教师评定课程成绩的重要依据;问题答疑是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体现,同时激励着大家成为一个会提问的学生,取长补短,也是反思性学习的一种体现;线下课堂是与老师面对面学习的上课方式,可以参与讨论学习深入的知识点,与线上课堂形成互补,真正做到线上线下合作学习;课程评价是对老师的肯定与促进,更多高质量课程的出现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鼓励更多教师和学生加入SPOC教学平台。

三、平台功能现方法及关键技术

校内SPOC教学平台的实现可以利用JavaWeb+JDBC+JavaBean+MVC作为开发技术与手段,采用基于JavaWeb的B/S架构作为内容的呈现层和业务操作的实现层。前台页面采用丰富多彩、新颖的HTML5+CSS3的布局与轻量级的页面框架JQuery和JS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客户端体验。后台使用稳定跨平台的面向对象Java语言使得平台能够安全平稳运行,并采用体积小、速度快、总体拥有成本低、被广发应用于Internet中小型网站上的MySql数据库作为数据的大本营。在数据传输与交互方面采用JavaWeb的Servlet服务器通信技术确保信息的安全传输。HTML5+CSS3作为前端页面布局的实现是当前软件开发界的潮流,HTML5和CSS3的新特性将会更显著地美化界面,给项目带来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效果。此技术应用于SPOC平台的开发可以确保跟上大众潮流,延续用户的审美习惯,确保平台不会因为UI视觉设计而影响用户的使用效率。MySql数据库短小精悍,最重要的一点是开源免费,并且安全度完全够用。这对于高校节省教学经费开支也是极好的。MySql提供的Java API可以完全契合融入Java代码中,方便快捷的对数据进行CURD(Create、Update、Retrieve、Delete)操作。而且支持多线程,可以充分利用CPU资源,在用户访问吞吐量红线下,可以保证平台流畅顺利运行。JDBC(Java Data Base Connectivity)是一种用于执行SQL语句的Java数据库连接技术。JDBC可以很容易的向MySql发送Sql语句,从而方便快捷地处理用户的业务逻辑和数据的获取。JDBC API易于使用和理解,使用预处理Sql方式可以阻止恶意的Sql注入攻击,使平台更加安全牢固。MVC是一种使用Model View 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设计创建Web应用程序的模式。MVC的低耦合性、重用性高和部署快等优点可以提高开发效率和质量,优秀高效的代码编写模式可以为平台保驾护航。Model(模型/JavaBean)是应用程序中用于处理数据逻辑的部分,通常模型对象负责在数据库中存取数据。在SPOC教学平台的实现中Model层对应Java的程序模块包是由数据库CURD操纵对象类DAO(Data Access Object)和POJO(Plain Ordinary Java Object)与数据库字段一一对应的简单Java对象组成的。View(视图/JSP)是应用程序中处理数据显示的部分。平台上所有用户可以直接感官到的功能页面都属于View层,也就是用户通过浏览器可以直接接触到的页面。Controller(控制器/Servlet)是应用程序中处理用户交互的部分,平台可以使用Servelt3.0版本作为Controller层的实现。Servlet控制器通过HttpServletRequest对象和HttpServletResponse对象实现,通过用户的请求使用HTTP协议访问服务器,再由Servlet“指挥”Model层实现业务操作将并将结果返回至用户页面View层。Servlet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

四、总结

通过应用校内SPOC教学平台,学生在获取到更多优质学习资源的同时,又能沉浸在良好的学习体验过程中,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目的、论有所获、问有所答、答有所思、思有所成,从而确保更高的学习完成率,吸收到更多的知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对于教师而言,传道授业解惑的方式都能够得到提升,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使得教师的价值得到最大化体现。学校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学习平台,高校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教学质量的竞争。校内SPOC平台的建设,促进高校教学改革的同时,节约了大量经费,能够实现高校优秀教学资源的对外宣传,促使高校通过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来吸引优秀生源。相信校内SPOC教学平台的实现能够沐浴在在线教育和“互联网+”相结合的和煦春风中,把教师的智慧、学校的资源融合到更广阔的教学平台中,让更多的学生受益,为他们插上实现梦想的翅膀。

参考文献:

[1]桑新民.MOOCs热潮中的冷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14,(6):5-10.

[2]韩锡斌,葛文双,周潜等.MOOC平台与典型网络教学平台的比较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61-68.

[3]祝智庭,刘名卓.“后MOOC”时期的在线学习新样式[J].开放教育研究,2014,20(3):36-43.

[4]康叶钦.在线教育的新时代――SPOC[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1):85-93.

篇6

1创客教育的内涵

“创客”一词来源于英文单词“maker”,是指不以赢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创客起源于麻省理工学院(MIT)比特和原子研究中心(CBA)发起的FahLah(个人制造实验室)。在2015年的两会上,“互联网+”“创客”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引起了广泛关注,“创客”进入了大众视野,并被赋予了代表??新前沿的标签。[1]创客教育是创客精神与教育的结合,是通过对教育过程、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以及评价的改革,其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在做中学,让学生在学到具体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以致用的能力。

2高校创客教育存在的问题

21观念淡薄,缺乏创客氛围

在传统的大学教育中,忽视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不能指导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毕业后找一份工作作为传统就业目标的概念不能形成一个强大的创业氛围。目前,虽然已经有一批高校建立了本校的创客空间,但大部分高校没有实际开展创客教育。[2]

22课程传统,缺乏创新体系

目前大部分的高校对于创客教育的开展,还是以竞赛和交流的形式为主,没有进行比较系统的设计,也没有完整的工作体系。传统的课程体系中,课程貌似只是一种工具,具有传递知识的作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的介质,而完全忽略了课程的创新价值,因此,缺乏创新价值的课程体系限制了创客教育的发展。

23师资不足,缺少专业培训

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是教师,能够使高校的创客教育得到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是教师,然而,目前来看,大学创客教育仍然是传统的教师为主要力量,缺乏专业、创新教师,虽然传统的高校教师在本学科有着丰富教学经验和能力,但是对创客的发展和教育方面还有欠缺。对于从事创客教育的教师,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为课堂上真正的设计、领导以及学习者。这就需要对教师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得教师在教育概念、角色定位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让创客教育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3]

24设施欠缺,缺乏场地供应

创客空间是创客教育得以实施的环境,是创客们能够举办各种活动的场地。目前,大部分的学校都尽量将学校的图书馆以及教室等地变成创客空间,但是,由于学校的经费以及设施资源的不足,导致了创客空间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设备比较陈旧、资源比较短缺等。而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等场地又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高校创客空间的局限性以及资源的短缺,使得高校创客教育的实施遭受了一定的阻力。

3“互联网+”对高校发展创客教育的作用

31有利于形成信息技术,形成创新教育实践场

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老师和学生交流不再受限于课堂,不再受时间和空间、距离的影响。再次,信息技术也可以提供一个创客教育社会化成果评价平台。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可以在社交网络平台展示思想、设计和原型、草案等,为广大互联网用户反馈,导致创客的持续改进。[4]

32有利于生成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的众创教育空间

“互联网+”背景下创客空间不断发生改变。公共空间为创客们提供了一个公共网络服务平台,为创客们提供了更适合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因此,“互联网+”的创客空间实际上是一个公共教育空间,强调学习者的共享,团结合作,而不是个人独自一人。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沟通和实践,实现在线虚拟空间和混合学习环境下物理空间整合的深度,实现专业学习、促进教育,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空间,实践空间、社会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

33有利于实现与互联网时代创业教育的无缝对接

互联网时代的创业机会显现出明显的长尾特征,小批量的市场机会和更多的各种各样的特性成为企业家的焦点。创客感兴趣的项目往往依赖于创新和技术改造,发展和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需求,细分产品,实现从创意到业务提供了条件。来自互联网时代的离线创新主体,形成了一批虚拟创新主体的主要平台。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创客教育空间使创客大大增加教育网络成员的数量,然后与创业教育网络无缝对接。以创造力为特征的创客学习者继续迁移到由互联网商机推动的创业教育网络。在由创业孵化机构提供的创业教育网络的学习者的行动下,从创业者继续实现转型升级,从而为创客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4“互联网+”下高校发展创客教育的建议

41紧扣时代主题,迎接外部挑战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创客教育反映了与时俱进的高度适应性,而由于在社会经济转型期,受到政府、社会和学校的广泛关注。高校创客教育应该是时展的趋势。首先,在相关法律法规的制约下,政府应该鼓励学校和社会来一起创造一个创客空间和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和环境 ,从而来举办各种创客运动。其次,创客集成了一个旁听生教育资源,增加了资本和人力资源。政府和社会力量必须是为大学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持,解决大学生开展创客的难题。

42发挥自身优势,解决局限难题

创客教育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要认真对待创客教育领域,其先进的教育理念,使创客教育秉承正确的教育态度。因此,可以帮助对创客教育感兴趣的教师转型,也可以聘请已经积累丰富经验的社会型老师以及培训师作为创客创客教育导师,来承担学校创客教育的教学任务,同时,创建信息化的交流与学习平台,使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方便性来提升教师的各项能力。

43优化创客环境,培育创客文化

高校作为创客文化的培养和传播的重要场所,推崇创客精神和培育创客文化势在必行。比如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微信、微博等方式对创客文化进行宣扬,利用互联网互动平台来支持建立一个社区并鼓励学生开发创客空间,呼吁学生组织创客活动,使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增加仪式感。这种从学校到学生层面,积极动员个人主动练习,有利于深植培养创客文化,促进高校创客教育的健康发展。

篇7

关键词:互联网+;新形态教材;数字化教材;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2-0050-03

一、引言

“互联网+”战略是指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在新的领域创造一种新的生态。

当前,随着教育部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鼓励政策的不断颁布和推进实施,各大高校纷纷投入大量的物力、财力,建设完成一系列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在精品课程与多媒体课件教改立项专项建设之后,又陆续开展了精品视频公开课、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在数字化大潮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纸质媒体、纸质出版物转向了电子化、数字化,适应“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等不少教育出版机构已经或正在成立数字出版部门或公司,关注和研究课程、教材的数字化问题,并已出版和销售许多数字化教材。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例:2015年秋季数字化产品目录中在售数字化产品近200套,其中生命科学类23套;2013年4月,高等教育出版社确定了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系列教材建设项目,涵盖高等农林教育40门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W、化学、生物学和计算机五大类)共计50种教材,该项目创新出版模式,将纸介教材、数字化资源以及网络学习平台进行一体化设计,形成“纸质图书+数字课程+平板电脑版数字教材”的新形态教材。

然而当前时期,一方面,国内新形态教材建设正处于发展阶段,其整体数量、丰富度均有待提高,建设形式和内容编排也处于摸索之中;另一方面,高校中许多教师没能理解并应用信息时代的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合作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所以新形态教材还未被广泛地建设和应用。

而与此同时,我国智能终端产业蓬勃发展,以微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为代表的智能终端已广泛普及。

大学生作为教材使用的主体,持有智能手机的比率接近100%,屏幕尺寸多在5英寸以上。随着智能终端APP和移动互联网广泛使用,也带来了学习行为的转变,为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和应用带来了新的契机。

据李晓鹏统计,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期间由朱士信、唐烁主编的《高等数学(上)》(2014年8月出版)在合肥工业大学等3个学校一学期试用,学生累计登录在线平台学习的次数达到了8.9万次,累计学习时长达到了162.6万分钟,平均每位学生登录次数为6.2次,平均每次登录学习的时长为18.3分钟,这也反映了学生对新形态教材的热切需求。

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提高新形态教材的建设质量,并使其适应智能终端运行环境;如何高效运用新形态教材,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还需大量研究和探索工作。

二、新形态教材相比数字化教材、传统教材的优势

新形态教材是“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教材和传统教材相结合的一类教材,它既保留了符合传统阅读方式的纸质教材,又融合了交互性好的光盘版、数字课程版或平板电脑版等数字教材。

但新形态教材又有更多优势:

1.可经济地实现教材版面“彩色化”

目前国内纸质教材受学生购买力和购买习惯影响,纸张主要采用灰度甚至是黑白印刷。而新形态教材通过数字内容补充则很容易保留教材彩色化。

2.可增加教材销售数量

原有纸质教材通过图书馆借阅、盗版复印、旧书市场流转、高低年级学生间借阅或赠予,每一本教材可谓是“物尽其用”,这明显减少了教材的销量。而许多数字化教材因售价过高,主要是公费购买,往往遭遇有价无市的困局。

而新形态教材将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材打包销售,除通过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学生购买外,还可通过在线数字资源有限期使用促进教材销售,如高等教育出版社有许多教材捆绑的4A在线教学资源自激活之日起有效期为1年。教材销售量增加,一方面有利于学生以实惠的价格获得优秀的数字教学资源,还可惠及教材作者和出版商,推动数字教学资源的更新,使其建设步入良性循环。

3.易于更新

新形态教材纸质部分主要侧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阐述,所需更新相对较少,而数字部分更新成本较低,尤其是线上数字资源,随时可以更新扩展。

4.有利于差异化销售

不同专业学生对教材需求不同,即使同一班级学生对教材的要求也不同。新形态教材可以根据学生需求不同按不同版本以不同价格灵活销售,尤其是线上数字资源可按具体内容后续收费,实现教材个性化定价。

5.有利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后续更新

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共建共享模式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但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一些局限和不足。如免费共享的数字资源,其开发者或建设者对其后续更新不积极;有限范围内共享的数字资源受益范围较小。而新形态教材通过打包销售降低数字化教学资源价格,可实现建设者和使用者之间的利益平衡,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数字化教学资源更新,实现其良性发展。

6.有利于教材开发者由出售产品向出售服务转型

传统教材往往以产品的形式一次性销售。而在“互联网+”背景下,随着新媒体的渗入,出版商和作者的传统教材销售模式将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新形态教材可通过后续数字资源收费、在线广告植入获取收益。

因此新形态教材将有更强的生命力,是教材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新形态教材建设与应用

目前,新形态教材正处于建设和应用初期,笔者以《动物生理学》新形态教材为例就此谈一些看法。

1.重视教材纸质部分的编写

《动物生理学》教材主要受众群体为农林水产院校动物方向的学生以及综合师范院校生物类的学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对教材的要求不同――毕竟不是每个学生都将成为“动物生理学家”。因此教材纸质部分作为新形态教材的信息承载基础骨架,应侧重于阐述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其内容相对精练但又完整系统,确保重点和主线清晰。在纸质教材对应的内容中,用醒目的图标与序号标引出数字资源的类型和内容,且最好能配上对应网址的二维码,有利于读者使用手机或平板电脑快速到达网上知识点,引导使用者到数字课程中进行相应深人、拓展的学习。另外,高校教材的选用往往由任课教师决定,教师的授课方式也有习惯性的延续,因此新教材还需考虑如何让教师很快适应,降低其推广难度。

2.充分融合精品资源共享课、MOOC等在线开放课程已有的数字化教学资源

2011年10月,教育部启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教高[2011]8号),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十二五”期间,计划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截止到2015年10月,在爱课程网上线的本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已达1755门。这些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都已建成丰富全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已形成品牌效应。这些在线课程也可建设新形态教材,有利于线上线下资源结合,使教材适应当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新趋势。

3.重视读者对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的意见

数字课程可以搭载视频、动画、图片甚至各种程序,大大拓展了教材编写中可利用的素材类型。但对于描述某一动物生理过程的一张图片或一个动画,如何设计才能直观易懂、让人印象深刻?对于教师授课用演示文稿如何进行内容编排才能让学生易于理解、{动学生听课兴趣?对于学生自测系统如何构建才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如何客观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如何设计才能优化读者交互式体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与渴求知识的学生,他们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首要使用者,他们也是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真正需求者。因此,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如何构建、怎样建设,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形态教材的建设应建立在对读者进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优化数字化资源建设形式和建设方法。

4.开发支持多种智能终端的APP

目前阅读数字课程主要通过网页浏览器。但让读者通过APP浏览数字内容有更多的优势。比如: APP相对封闭有利于知识产权保护;APP方便读者在数字内容上做笔记;APP通过设定强制占用终端屏幕减少读者学习过程中其他无关操作从而提高学习专注度。甚至随着未来手机指纹识别传感器的普及,可通过APP控制只允许某个人使用某本教材中的数字教学资源。但在APP开发过程中,要根据应用平台(如iOS、Android、PC)开发多个版本,并考虑同一应用平台下各手持智能终端的差异性,比如运算速率、屏幕分辨率等等,以保证最大的兼容性。

5.优化数字资源内容

开发和建设新形态教材数字资源内容的过程中,需要打破原有思维定势,按照新的教学需求予以优化更新或补充。数字资源不是将纸质教材进行扫描加工以后进行简单的载体搬家,而需跳出传统教材编写模式,强化交互性内容。比如在《动物生理学》数字资源建设过程中,可将诸多抽象复杂的生理过程以动画、图表、情景模拟、虚拟仿真等形式通过深入浅出、简明清晰的风格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帮助读者从多层面、多视角更好地了解动物的生命活动现象及其规律,以及适应性的功能调节过程,从而降低课程学习难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数字资源建设除了重视单个组件的质量,还应处理好组件和组件之间的衔接,重视组件的装配。比如构建知识图谱、设置快速检索、相关知识点之间的快速跳转等。

6.考虑数字资源在不同终端运行的兼容性

数字资源内容要有好的用户体验,在微型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不同终端运行时还要有好的兼容性。如Authorware打包的课件只能在PC中运行,Flas不支持iOS平台,这将限制跨平台使用。因此开发者需要提前考虑数字内容的技术实现方法。另外,互动操作的内容是否支持鼠标和触摸屏,图片或动画的分辨率是否支持小屏幕手机等,制作开发时也需要考虑。

7.优化应用模式

在新形态教材前期使用中,教师和学生均缺乏使用经验,除了优化数字资源提高其易用性外,还需探索一套简单有效的使用模式,提高其使用效率,提升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如何高效运用数字资源,如何引导学生获取数字资源、使用数字资源,如何调动学生使用数字资源的积极性,让教学超越教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实现新形态教材的建设价值,这都需要深入探索。

8.建设一支稳定的制作团队

新形态教材和传统教材相比,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可以随时对数字内容部分进行扩展、修正和更新,因此应有多媒体制作经验丰富的教师参与,形成一个稳定的制作团队,能保障教材后续更新。

参考文献:

[1]杨平.“生物化学”数字化教材的建设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4(4):155-157.

[2]赵诚.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教材建设及其应用的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20):13-14.

[3]白阳,姜召凤.高校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与推广[J].航海教育研究,2013(1):91-92.

[4]王英芳.关于高校数字化教材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4(16):117.

[5]刘龙.基于APP平台的中职数字化教材开发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33(6):105-107.

[6]赵晓媛,黄诗笺,王莉.借力全新出版形态展现精彩教学内容――数字化实验教材的出版探索[J].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 2013,3(2):59-61.

[7]孙方,苏仰娜,朱永海.数字化教学资源的设计新视角:从知识加工到教学活动支持[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3):50-54.

篇8

关键词:MOOC;SPOC;混合式教学

1 MOOC的发展

2015年5月,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明确将“教育信息化”上升为国家战略。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将“互联网+”战略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互联网+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颠覆和重构,迫使教育产业升级,特别是对于职业在线教育,未来将让教育的效率更高,也让受教育的人群更精准。MOOC正是在这种时代背景下蓬勃发展,在世界以及我国一流大学之间兴起,掀起一轮新的波澜。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规模公开在线课程的首字母缩写,是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的大规模开发在线交互学习。MOOC是在线课程的发展过程的一个新兴事物,与传统的在线课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2001年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一项计划即OCW,利用十年的时间逐步将其所开设的全部课程的教学材料和课件公布于网络,供全世界的求知者和教育者们免费无偿地享用,为课程共享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不足之处是其只是课程实录并且单项输出,学习效果难以达成即时反馈,并没有产生互动效果;随后出现的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和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等各类网络共享课,他旨在推动高教教学资源共享,着力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他的出现已经存在一些简单的后期制作,课程搭建了BBS,69.2%的课程有留言信息,2.7%的课程有回复信息,但是在线上线下教学互动性、激励性方面还有所欠缺;随后出现的微课已经有些类似MOOC,有精心的设计,要求教师不能照搬原始课堂讲课,有清晰的内容结构,需要按照知识点设计视频,呈现方式为短视频,每段视频大约5-10分钟,同时制作需要电视级别制作即具有一定的观赏性;MOOC是一个在线学习全周期,从观看视频,到线下共享观点,在线实验,线下完成作业与实验,在线考试甚至取得证书,具备一个完整的周期。

《纽约时报》撰文称2012年为MOOC元年,以Coursera、edX、Udacity等为代表的MOOC平台以及其背后的美国高水平大学领跑在线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这三个平台也称为MOOC平台的“三驾马车”,Coursera()源于斯坦福大学是一个盈利性综合平台,目前注册人数与课程最多的,CEO是前耶鲁大学的校长,edX()是哈佛和麻省理工各出资3000万美元共同建设的一个非营利性平台,负责人是前MIT的一名教授,Udacity()是一个专注于计算机教育的盈利性平台。国内常见的MOOC平台有清华大学-学堂在线、上海交通大学-好大学在线、高教社-中国大学MOOC和北京大学-华文慕课。

2 MOOC的应用

伴随MOOC的发展,MOOC的应用已不是单纯的在线听课,由翻转/混合式教学,到SPOC互认学分,到学成考证,甚至名校不受教育部指标限制进行自行审批指标招生,其应用还在不断被人们所拓展创新。

(一)翻转/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Blended Learning)指将在线学习与常规的师生面授教学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是不是教师就不用去课堂教课了?答案是否定的。教师仍然需要去课堂,只是学生在上课前会观看课程视频,省去了讲解基础知识的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只讲重点和难点,然后让学生实际操作。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有强大的数据支持,二有优良内容、使用方便,三是具备大规模作业的自动批改与快速反馈,四是有良好的交互方式及社区资源。

(二)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

SPOC是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简称,是慕课应用于现实课堂教学而提供的一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SPOC模式可支持学校自行使用MOOC课程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调整。相比MOOC而言,SPOC模式更适用于学校开展翻转课堂在内的混合式教学,实现线上线下学习互动,提升教学质量。

SPOC的内容资源与MOOC相同,只是学习的对象不同。SPOC的small和private是相对于MOOC中的massive和open而言,small是指学生规模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private是指学生设置限制性准入条件,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以清华大学为例,2013年秋季起,清华大学积极探索校内SPOC混合式教学模式,不但鼓励全校师生利用MOOC平台进行翻转课堂教学,还将MOOC平台理念进行推广,帮助高校及各类机构更好地利用MOOC和SPOC模式进行混合式教学实践,以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学堂在线为学校和各类机构量身打造用于课程教学的SPOC平台,并挑选现有课程体系中的精品课程提供给高校或机构作为混合式教学的线上课程,目前,已有多所学校与学堂在线建立合作关系,并使用其MOOC教学资源作为混合式教学的一部分。截至到2016年8月底,清华大学学堂在线注册用户超400万,选课人次达600余万,平台开放慕课课程875门,国内高校及机构慕课250门(其湾地区高校慕课22门),引进斯坦福大学慕课4门,edX慕课31门,链接edX慕课575门,搭建SPOC平台的学校和机构181家,SPOC课程门次3288。

很多老师有疑问如果用了SPOC后是不是自己就不用上课了?实则不然,以贵州理工学院《电路原理》混合式教学为例,其订制清华大学的MOOC课程后,选取适合自己学校的知识点进行学习,成为典型的SPOC教学模式,通常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清华在线平台上进行预习,让学生通过问题去思考讨论主动获取新知识。课上老师着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充分经历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热情高涨,积极与老师互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3 MOOC的思考

篇9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教学;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改革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基础组成,公共艺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审美,提升其艺术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普通高校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艺术课程与文化课程教学略有差异,其更侧重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养的提升。但是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成为该课程深入改革的制约因素,因此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做好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改革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做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创新改革的研究才能促进高校艺术教学,实现高艺术素养人才的输出。

一、新媒体时代公共艺术课程重要性

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很大程度上侧重学生文化价值理念的正确引导,侧重于学生正确人生价值导向的树立,提高其审美能力与文化素养,促进其健康成长。此外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信息资源极大丰富使得高校学生接触信息更加自由灵活,加上新课程改革的引导,高校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对艺术知识充满兴趣。学生个性表达更希望借助艺术的层面展现出来。此外新媒体时代改变了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对复合型综合型人才需求迫切,而在各大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可以实现社会及新媒体环境对综合性艺术性人才的需求。因此在新媒体时代下必须做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创新的研究。

二、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创新的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经济发展迅速,有效地推动文化建设。而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迫切,艺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人们综合素质更多地与艺术的欣赏及艺术的感知联系起来。艺术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高等教育阶段组织艺术教育的学习可以起到精神陶冶的目的,也奠定学生对艺术的热爱之情。其一公共艺术课程是大学生成长成才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可以开阔学生的胸怀与眼界,带来他们生活体验的进一步丰富,有助于其富有魅力人格的形成。其二艺术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助推剂,艺术教育的关注点是人与人、人与世界及人与自我关系的解读与梳理,加强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教育可以满足学生对艺术及精神的需求,为其个性化发展提供心理与文化的多元化支持。其三做好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创新教学,可以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性培养,作为一种特殊的美育形式,起到品德塑造与人格培养的作用。因此在高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程创新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均衡发展,也带来学生个人修养的提升。结合新媒体的背景,其更契合高校创新思维的培养理念。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创新思路

(一)做好内容的创新,奠定艺术学科教育的核心

高校艺术学科种类繁多,而传统公共艺术课程教学中面临师资不足,学生基础不同的制约,其在内容的组织与呈现上也往往带有单一性,而新媒体时代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其更希望获得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因此必须做好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关注。对于低年级的高校学生可以开展基础性的艺术选修课程,让他们学习艺术导论、音乐鉴赏及戏剧鉴赏等艺术课程。课程教学的落脚点依然是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以审美为核心,融合艺术基础理论并将其与作品的鉴赏分析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和世界的优秀文化艺术,从而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也激发其艺术关注的兴趣,从而培养起审美能力,这属于基础奠定的阶段。对于热爱艺术并且具备一定艺术文化素养的学生开展形式多元的艺术选修课程,丰富他们的文化学习。课程教学的定位应该是学生艺术表达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通过写、画、唱及跳等实现其自身艺术技能的提升,在艺术实践活动的参与中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与价值,从而进入到高层次的艺术文化学习中,实现人生境界的进一步升华。最后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艺术专题讲座,邀请艺术家进行学生艺术学习的指导培训,从而让艺术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文精神,实现艺术理论修养与艺术感悟能力的双提升。

(二)做好形式创新,让公共艺术教学更具吸引力

传统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学习参与十分被动。而新媒体时代下理应做好新媒体与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结合,实现其展现形式上的创新。更侧重学生对艺术的感受与体验,实现学生艺术课堂主导地位的回归。让学生真正成为艺术学习的主人,激发其艺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教学中也发挥新媒体教学优势,线上线下相结合,线上开展慕课教学,线下网络远程与学习互动,实现课堂内外的学习延伸,让艺术理论的学习转化为艺术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学生公共艺术学习的学以致用,让艺术学习的价值在学生成长发展中得以充分体现。

(三)改革课程体系,促进与新媒体融合

公共艺术教育是随着人们对艺术教育本质认识深化而衍生出的学校素质教育内容。其课程设置的着眼点是学生艺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与提升。然而我国公共技术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健全,亟需重新审视与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一方面要加强对公共艺术教育的关注与重视,正确看待艺术教育的目的,这是其教学质量保证的前提。另一方面要加强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关注学生审美能力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发挥公共艺术教育在学生人格完善及情操陶冶方面的积极作用。坚持多层次与多元化的课程选择原则,选修与必修结合,兼顾兴趣培养、艺术感知、欣赏、实践能力的综合性提升,并注重艺术教育与其它学科的融合发展。在这两方面的实施中发挥新媒体技术优势,将其融入到公共艺术实践活动,发挥新媒体对艺术教育的宣传和推广优势,能够让学生顺应现代艺术发展潮流,为学生的艺术实践提供良好的艺术氛围。

四、结语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形式,更关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体验性。因此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改革创新也应结合学生的主动性与体验性,从内容、形式与课程体系上进行创新调整,让艺术课程教学真正助力学生的价值引导与成长发展。

作者:许孟巍 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

参考文献:

[1]刘颖,胡志峰.浅析高校公共艺术课程现状[J].音乐时空,2014(21):125.

篇10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远程培训项目;网络研修社区;混合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01/03-0025-04

一、对远程培训项目的理解

要深入理解远程培训项目的内涵,需要组织策划管理者思考如下问题。

(1)教师内驱动力唤醒,让学习成为自觉。

(2)理念、方式的变革切实解决工学矛盾问题。

(3)培训目标如何融于日常教育教学中,将学习转化为一种习惯。

(4)远程研修(学习)方式转变为校本常态教研的一种工具。

(5)培训内容如何转化为教师发展需求的养份。

二、对远程培训项目的规划

有了这些层面的思考,将远程项目从事业发展角度来进行规划,总结出项目的发展理念、目标、策略。

发展理念:纵向,借助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多元的网络研修培训活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持续改进提高;横向,优质教育资源全覆盖、推送优秀资源至最边缘区域;核心理念,让每个孩子享受优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发展目标:为广大师生搭建丰富多样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平台,让优质教育资源之泉流向偏远、贫困地区,使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就近接受良好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构建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新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发展策略:以人才培养为根本,构建“人――桥――物――人”的发展之路。“人”,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要有能够推进其发展的人才,因为培养一批适合信息化发展的人才是决定信息化发展进程快慢、优劣的根本;“桥”,两个维度:“人才”借助“桥”梁(网络研修社区),组织开展资源建设、网络学习等活动,“人才”要成为“桥”的创造者、开发者;“物”,在以各类培训活动、研修活动、竞赛活动等为载体的推动下,优质资源得以丰富;“人”――最终丰富多样的资源,服务于人(教师、学生)的发展。

三、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发展历程回顾

整体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容,关注完成结果;第二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目标,关注学得效果;第三个阶段目标是关注学习内涵,关注学有所用。而在整体的发展历程中,由关注内容、目标向关注内涵发展转变、关注学得结果向关注学有所用转变是由第一阶段顺利迈进第二阶段的关键所在。内涵发展,学有所用是相当长一段时间教育信息化与学科深度融合的重要任务。而构建基于网络研修社区的混合研修模式将是信息化推进的最有效的路径之一。具体对比如表1所示。

表1 各阶段对比

[时间\&第一阶段

2008年-2010年\&第二阶段

2011年-2013年\&第三阶段

2014年-2016年\&关注

点\&关注培训内容

关注完成结果\&关注培训目标

关注学得效果\&关注学习内涵

关注学有所用\&培训

效果\&理念培训

技术培训\&1.由理念学习向教学行为转化

2.学习成果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3.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尝试阶段\&1.学有所用,学有所赢

2.真正将培训学习融于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

3.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4.改善课堂教学效果\&成果

形式\&平台作业\&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如(1)课标学习后生成各学科中考模拟试题库

(2)复习课教学设计\&1.平台作业

2.生成性成果

(1)县区、坊主、

校本、学科小组混合研修方案

(2)教学设计、微课程、培训课程、教学资源……\&组织

形态\&1.团队的构建

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1.团队构建

(1)构建省、地区、县管理团队

(2)省级研修活动组织策划团队

(3)省级本土专家团队

(4)省级研修活动技术支持团队

2.研修方式

基于远程学习平台、YY、QQ工具相结合的线上学习与线下自主研修活动\&1.团队构建

同第二阶段

2.研修方式

(1)线上:网络学习空间、YY研修社区相结合专家《YY研修社区讲堂》、坊主智慧《平台学习策略》课堂、技术高手《教手一招》

(2)线下:(县区、学校)+集中

《同课异构》磨课活动、《微课交流》互伴互助交流学习、县区活动专场展示\&]

从这三个阶段我们可以看出,伴随着关注点不同,培训效果、成果形式发生的不同的变化,组织形态日趋成熟,远程培训学习更具实效性。

四、构建远程培训混合研修模式方法

(一)理性思考,远程培训中要直面的几个问题

1.教育需求问题

一是学校、教师的需求能否得到满足;二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他们更需要优质资源。

2.远程培训自身问题

第一,内容针对性不够;

第二,组织形式单一,平台学习往往流于形式;

第三,教师主动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不强;

第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仍不够深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其完成远程学习活动的阻碍。

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一是由于长期以来远程培训的评价管理不够系统全面,仅注重以学习轨迹为主要依据的评价方式,忽视了研修过程中“质”的考核;二是远程培训校本研修的实践层面与线上学习呈平行线形态,无法实现学以致用,制约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不论是远程学习的考评问题还是学习研修方式问题,其主要根源就是远程培训组织者学习模式构建与落实问题。

笔者自2010年开始尝试构建远程培训混合式研修模式,直击远程培训中面对的核心问题,为教师网络学习打开了一扇窗。

(二)科学规划

依托教师网络研修社区,以学科为基础,采取临近原则组建网络研修小组,按照省、市、县、校、学科一体的层级管理体系,实现校本或区域性研修。

(1)构建由“学校组织“、”家长组织“构成的“家校链”实施路径(如图1)。

<E:\2015电\2015.01\013.jpg>

图1 “家校链“实施路径

(2)构建工作性质不同,能力相近的坊主团队培训任务、目标能不能有效地落地,取决于“人”,执行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坊主团队能力,为此,我们在坊主团队构成上做了这样的设置:市、县进修学校教研员,它们有教学研究经验与能力,能在混合研修策划中发挥引导作用;电教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能为整个学习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持与指导;培训群体中懂得教学的人员,他们有丰富的培训组织管理经验,可以为整个的学习过程提供良好的组织管理建议;教师群体中的骨干教师,他们有充分的一线教学经验,能抓准课堂教学实际问题,并且能够带领本学校的学员开展校本线下实践活动;名师工作室人员,可以发挥长春地区的名师作用,将名师请进我们的研修活动,起到引领作用。弥补个体不足,解决师资资源,将培训目标更好地与学科相融,实现“学”与“用”的有效结合。真正让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得以提升。这样一支团队构建,旨在充分发挥团队集体智慧,在执行上有分工、有合作,在组织策划上落实“做学科本位应用研究、抓学科应用真问题、寻找科学破解方法”的原则。

(3)采用按县区分坊、按学校为组、按学科划分学习共同体的分坊策略,便于校本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与落实。

(4)带着问题学才是最有效的学习,带着目的学,才更有动力,在实践中形成辩证性的结论才是真研究的研修活动执行思路(如图2)。

<E:\2015电\2015.01\014.jpg>

图2 研修活动执行思路

五、实施亮点

亮点一:关注远程培训队伍的建设。

(1)关注坊主队伍阶段,开展坊主研修培训策划与组织能力培训,将一群几乎没有经验的坊主们在短时间内培养成为具有完成远程培训管理、研修活动的组织策划以及技术服务能力的、适应远程学习需要的合格的坊主队伍,生成了一套混合式研修策划集,为后续工作提供可借鉴资源。

(2)为了便于学员有效地开展线上研修活动,构建了YY研修社区服务支持团队,开展线上研修工具等技能培训,使每个坊都有一支可以支持研修活动有效开展的服务团队,这些团队的成员,他们能熟练地运用YY研修工具组织研修活动,用录屏软件录制每一次的线上研修活动,他们可以及时将自己的研修成果撰稿,为培训课堂及时提供更接地气的生成性学习资源。目前,我们形成了一支较为成熟的固定YY研修服务支持队伍,每天活跃在YY研修社区活动中。

(3)为了能使平台学习与线上研修得以实践,通过坊主遴选与学员自荐,我们建立了以学校学科为学习小组的线下活动组织策划核心团队,在培训项目学校中由坊主选定了线下活动组长,他们在坊主的指导下,针对学校教学的实际情况与平台学习内容相结合,制作了切实可行的晒课计划,选取优秀案例整理成册。正是由于有这样一支优秀的线下活动组长团队,使校本实践研究真正得以实现。真正实现线上线下相融相生的良性循环的研修环境,实现研训一体。

亮点二:关注学员差异,采取平台课程与生成课程相结合的方式,满足学员个性化学习需求。

每年的学员由于所在学校的环境,学员的信息素养都不相同,因此,为了更大化地满足不同学员的学习需求,远程培训课程除了在平台的课程中加大了“四种教学环境”的全国优秀案例之外,还加强了生成课程的建设。如:为了解决学员对平台学习的方法不熟悉的问题,在启动仪式融入了“课程导学”环节,通过YY研修社区,实时讲解,录制课程,放入平台课程及各坊QQ群共享中,供学员学习。

再如:在发现大多数学员提交的晒课计划写成了教学计划的时候,我们在线上及时组织《晒课计划》分享交流活动,在专家指导、同伴互助的交流中,解决这一问题。

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中,面对不同区域、不同学科学员对技术工具需求不同,我们分别开展了PowerPoint2010基础、几何画板、音视频下载、录屏软件、在线测试、美图秀秀等相关软件的YY研修课堂,或请专家讲解,或是坊主、学员分享。并及时将学员关注的资源上传到平台及QQ群,让学员可以反复研习。目前,生成的课程已达到百余节。

亮点三:充分调动县区、学校的积极性,开展有效的县、校本研修活动。

远程项目培训中可采取遴选项目基地校的形式,在县区遴选出项目基本校,带动县区各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开展。

如:“能力提升工程”中农安县在项目基地校的引领下开展了“信息技术应用现场会”活动,全县246人参加了此次活动,农安实验小学8个学科,10名教师在会上进行了展示;双阳区在项目基地校的带领下开展了“双阳区小学‘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讨会”,全区小学数学、语文、英语骨干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榆树六中克服网络不畅、电脑配置不足等困难,利用班后休息时间参加观看视频、阅读文本、撰写笔记、提交作业、搜集资源、开通YY等线上研修活动。

亮点四:关注服务品质,在人性化中求发展,助推信息化建设。

(1)坚持雪中送炭原则。把农村落后地区作为重点优先保障网络培训,通过资源倾斜等方式,加快缩小区域的“数字差距”。对于一些硬件条件较差的地区有针对性地派送学习资源。

(2)坚决执行“问题”不下移的原则。所有在平台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习障碍全部由平台技术层、管理层来解决,保证平台技术电话的畅通。

(3)人性化的学习任务要求。例如:“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培训中对于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素养的学员,强调用好,对于受硬件环境影响,信息技术素养较弱的学员,强调会用。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信息技术能力提升项目,真正使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中,紧贴师生现实需要,让师生容易用、喜欢用。

(4)开展多样化的线下研修活动,推动线上研修成果线下实践研究,线下实践成果线上分享,通过同伴研修、专家引领,进一步修改、完善研修目标、方式,提出新的目标及策略,以促进后期研修学习更具实效性;使县区、坊主、学校负责人、学员团队对研修学习的目标更明确,研修学习活动更接地气、提升研修活动的实效性、成果的价值性。

六、阶段成果

(1)学习(研修)态度转变:要我学――我要学――按需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根本。参加本次培训的榆树市第二实验中学郭洪侠老师认为本次研修技术含量高,且网上学习与网下学习紧密相连,网下学习是网上学到的技术的一个延伸应用。这种方式促进了参培教师学习态度的改变。由原来不愿意学,到后来主动学。

(2)学习目的转变:为学而学转变为为用而学,这是网络研修活动有效性的核心。

(3)远程培训研修内容直指课堂:研培分享转变为研培一体,远程培训学习走进常规校本研修,融于学校教学,远程培训助推教师成长(这是网络研修活动真正价值所在)。

七、未来展望

在现有模式基础上应建立科学、全面的远程培训的评价体系,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