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科技成果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科技成果评价

篇1

科技部自2009年10月启动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以来,取得良好进展。为了确保按期实现科技成果评价试点的总体目标,在继续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方案》和《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国科办奖【2009】6号)基础上,决定开展二期科技成果评价试点工作。并进一步明确开展科技成果评价的目的,主要是服务于市场需求,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可用于科技成果登记和推进科技奖励的佐证材料,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有效作用。作为第二期试点单位的农业部科技教育司,按照实施方案的具体要求,除涉及国家秘密、国家安全以及公共安全等国家重大利益的科技成果外,将全面停止科技成果鉴定工作。对于今后需要评价评估的科研成果,可由成果完成单位委托被列为第二期试点机构的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农业分会进行评价,签署的科技成果评价报告,可作为农业部科技成果登记、科研计划立项、成果转让交易、资产评估、中华农业科技奖和农牧渔业丰收奖以及国家科协技术奖等科技奖励评审、生产许可证审批、科技成果宣传推广等的重要佐证。具体事宜可来电咨询。

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农业分会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评价中心

联系方式:兽医导刊杂志社

联系人:马桂东13910818206 赵晓13810592669

电 话:010-59194345、59195153 传 真:010-59194345

篇2

技术创新的实质是为了创造竞争优势,提高产品竞争力,使产品制造企业能够不断保持优势地位,并获得利润,生存和发展下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抓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将会大大提高成果转化率。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成果与经济的结合,支持对象以科技型农业企业为主,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科技成果的持有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申报转化资金项目。但在实际推广应用中,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存在着浪费科技资源的现象,产学研不能完美的结合,科研选题与生产实际和市场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使得科技成果与生产企业的需求相脱节,科技成果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技术创新单一而且可持续发展较差,关联度较小。笔者以2013年申请国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44个项目为研究对象,来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的特点和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1.1产学研结合较少44个项目,独立申报的有27项,联合申报的有17项,其中有4项分别为科研单位和科研单位、企业和企业联合申报项目。独立申报中,企业独立申报的有18项,科研单位独立申报的有9项,联合申报中,以企业牵头申报的有8项,以科研单位牵头申报的有9项,产学研结合占申请项目总数的29.5%。技术创新面较窄,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1.2申报项目企业年销售利润较低26家以企业牵头和独立申报的企业年销售利润超过1000万元的有8家,500~1000万元的有2家,300~500万元的有2家,300万元以下的有14家,占企业总数的53.9%。

1.3申报项目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不足,研发能力弱26家以企业牵头和独立申报的企业,当年研发投入超过1000万元的仅有3家,500~1000万元的有4家,100~500万元的有9家,低于100万元的有10家,占企业总数的37.7%,其中3家研发投入为零。申请企业的研发人员多以新毕业的本科生为主,全职高级研发人员较少,且企业核心和骨干研发人员多为离退休兼职人员,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2.1完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建立绩效评估机制农业科技管理体制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保证,也是建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问责制的最根本的保障。因此,要进一步努力创新、深化改革,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符合农业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农业科技管理体制,并将绩效评估机制纳入到科技管理中,使农业科技管理体制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建立完善的科技项目绩效考评制度,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评价的相关法规及相应的实施细则,完善科技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建立和完善追踪问效机制,使农业科技项目绩效评价分别与科技管理部门、项目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工作考评挂钩,使科技项目绩效考评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以确保农业科技转化项目评估工作顺利实施。

2.2加强产学研结合,树立市场化观念,提高科技成果成熟度,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我国科研部门大多是事业单位,大部分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是在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产生的,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任务,往往只注重技术指标的先进性,忽视了市场竞争的需求,企业则往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技术储备能力和持续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这就出现了很多科技成果资源浪费,导致很多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市场化程度不高,使得科研选题与市场需求脱节,农业科技链与产业链脱节,造成科技成果难以转化,难以形成产业。这就要求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为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服务,推动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将对推进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重要意义。

2.3增强涉农企业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作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支持农业科技成果与经济的结合,支持对象以科技型农业企业为主,突出强调以企业为主体承担项目,鼓励“产、学、研”结合,注重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承担项目,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积极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企业是产业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主体,但是很多企业的技术创新的可持续不强,所以引导和支持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和技术创新要素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发挥企业的载体功能,这不仅为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成果找到了出口,也提升了涉农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促进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升级换代,为大批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成长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也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益和质量。

3结束语

篇3

【关键词】农业科技推广;农业技术转移

本文在分析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对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现状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发展思路。。

1、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现状

1.1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

对我市登记的农业科技成果87项进行分析,其中蔬菜21项,水产13项,畜禽14项,林果13项,粮棉油及其它24项,农机2项。各级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共计投入资金1.64亿元,新增收入35.47亿元,新增利润8.32亿元。我市蔬菜行业科技成果21项,占总项数24.1%;投入资金448.2万元,总总投入2.72%;新增收入48114万元,占总收入13.56%;新增利润23686万元,占总利润28.43%。水产行业科技成果13项,占总项14.9%;投入资金3271万元,占总投入19.85%;新增收入18650万元,占总收入5.25%;新增利润8974万元,占总利润10.77%。畜禽行业科技成果14项,占总项16%;投入资金6593万元,占总项39.4%;新增收入11793万元,占总项3.32%;新增利润1444万元,占总项1.73%。林果行业科技成果13项,占总项14.9%;;投入资金795万元,占总项4.82%;新增收入4280万元,占总项1.2%;新增利润2541万元,占总项3.05%。粮棉油及其它行业科技成果24项,占总项27.5%;投入资金5325.6万元,占总项32.31%;新增收入274285万元,占总项77.4%;新增利润47239万元,占总项56.71%。

1.2农业技术转移

天津市黄瓜研究所研制的“津美1号”黄瓜新品种寻求武汉地区推广,与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办公室鉴定一份合作推广协议,我们在江夏区和东西湖区分别选点示范推广,并纳入武汉市科委成果推广计划,两年示范试种面积18亩,平均亩产达5500KG以上,而且商品性好,瓜条直,刺少,色泽亮绿,腔小肉厚;用药少,农药残留少,市场潜力大。主要收获如下:一是由单纯重视技术成果的先进性,提高到既重视技术成果的先进性,又重视技术成果的市场性,坚持试验、示范、推广、培训一起抓,有利于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提高我市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二是开展外向型黄瓜新品种—津美1号示范推广工作,合理地利用了“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办公室”的工作职能,为后续的项目推广提供了新的工作思路,即利用“协议”的方式接受推广委托,安排试验、示范,逐步扩大推广面积,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三是示范基地的建立,促进了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形成,为我市农业科技成果向区域化、规模经营方向发展提供了“以产品为核心”的服务模式。

2、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的基本特征

(1)武汉市农业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明显,技术输出源头充沛。以华中农业科技大学为核心,农业科研院所为骨干的技术储备十分宝贵,作为技术输出的源头,能够不断地为在汉的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形成农业产业化的项目。并能够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2)众多农业企业,技术接收库容量大。武汉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16家,农业重点企业108家,正在成长的农业企业400余家。

(3)农业创新投入不断增加,为农业企业做大做强提供了经费支撑。2月6日,武汉市“农业科技促进年”科技兴农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江夏区隆重举行。市科技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安排部署下,制定了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339”行动计划,以提高支撑能力和引领能力为核心,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围绕武汉农业科技优势产业基础,不断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大力促进自主创新,努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体系,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3、加快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发展的思考

(1)建立区域一体的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要素市场体系,这是武汉市农业产业发展的基础。要以提高武汉武汉市农业技术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要素市场资源利用率和市场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为着力点,在现有市场服务功能前提下,进一步健全服务功能,基本完善信息沟通、交易规则等功能;要素市场规范制度配套,各类要素市场既要有各自法规体系,又要有统一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管理,制止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

(2)实施“技术整合”战略,加快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用工业化生产的理念推进农业生产的步伐。这是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的关键。

结合具体项目,借助市场机制,组织有关的专家参与项目技术整合。在政府支持的高新技术研究项目中,重点支持技术整合类研究开发项目,从源头抓起,提升我市技术整合能力,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快速转化和产业发展。

(3)培育完善的区域现代产业体系和区域创新体系,这是武汉市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农业技术转移发展的重点。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即“前瞻性产业”的发展,要形成科学的产业发展序列。

参考文献

[1]杨新美.关于进一步发展我国食用菌事业的商讨.中国食用菌.1991.(1)2

[2]曹锦清.三农研究的立场.三农中国,2004.(2)86

[3]韩小平.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的难点与对策.科技成果纵横,2001.(1)30

篇4

关键词 示范户;农业科技服务;农业科技推广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81-0082-02

Abstract Promoti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households, conducive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ouch with the farmers ' 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speeding up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application,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e, promote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and rural economy.

Keywords Demonstration households,Agricultural seienee and teehnology servie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xtension

农业科学技术的创新是为了提高农业生产力,农业科技服务和推广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民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只有提高农民科技需求的积极性,才能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在农村建立科技示范户是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1]。

1科技示范户的作用

科技示范户是农业科技通往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示范户是农业科技成果从知识源头进入千家万户的重要桥梁,也是科技成果从科研成果到大面积应用的主要载体和重要途径。科技示范户给周围农户树立了榜样,起到“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再向周边辐射”的作用。科技示范户还是农业科技项目实施的平台,农民通过这个平台发家家制富,能够示范带动周边农户,扩大农业科技项目的实施范围和影响力。科技示范户的情况可以反映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面积,使科技成果考核指标更具体,进一步督促项目的认真落实[2]。科技示范户的建立使农民更为便捷地获得先进实用技术,能够快速地把农业科技成果送到千家万户和田间地头,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起着支撑推动作用[3]。建立科技示范户不仅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也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新机制的重要举措之一[4]。在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通过他们的经验介绍、现身说法,可以起到以户带户、以户带村、以村带乡的作用,使农业科学技术进一步得到传播和扩散。所以,科技示范户的选取和管理已成为农业科技服务和科技推广的重要内容。同样,科技示范户的选择也是科技成果能否高效传播的关键所在。

2影响农民接受农业科技服务的因素

农民是农业科学技术的直接使用者,农业科技推广与服务目的就是让农民够采用新技术。农民要接受某新项技术,先必须对此项技术进行了解、认可,通过思考和掌握,才能在生产中进行实际应用。任何农户在接受新技术时都在追求着自身价值的“最大效用”,而农户的价值观受到主观和客观等诸多方面的影响。

农户户主的年龄、性别、性格和文化程度等是影响农户选择农业科技服务行为的重要因素。年轻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高、信息收集能力强,在农业生产中活跃性较高,敢于采纳新信息、尝试新技术,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较强烈。偏向于选用技术替代劳动力;老年人由于人生阅历和经验比较丰富,在生产中更想信自己的直接经验。女性与男性比,体力相对要少,所以更希望以新的技术来替代劳动力。性格外向的与人沟通交流的欲望强,比较容易接受新事物。文化程度的高低也影响着采用新知识、新技术的意愿。

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还受到农户的生产特征影响。农户的生产特征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方式、资金的投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经济收入构成等方面。不同类型的农业生产对农业科技的依赖程度不同。传统型的农业生产大多数依靠日久积累的直观经验。而对于那些蕴含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农业生产种类,农户一旦选择生产,就不得不使用配套的新技术。

除了自身条件和生产特征外,农户选择农业科技服务,还受到农户所处环境的影响。如地理环境、政策环境、农业科技推广的力度、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条件以及农村社区文化等诸多环境因素的影响。农户的农业生产存在较强的团体性。对农业科技服务的需求容易受到所处环境周围人的影响,邻里效应较强。

3科技示范户的管理

从科技示范户接受科技服务的影响因素可以看出,无论是当前的农村经济发展,还是未来的农业发展,都对科技示范户的选取和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示范户的培养显得十分关键。结合实际工作,总结以下管理策略。

3.1选准科技示范户

科技示范户的准确选取是农业科技人户工作的关键环节。要准确选择示范户,首先要对示范户的个体的情况和示范户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认真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方案制定提供依据:1)示范户的个体的情况;主要包括他们个人的性格、兴趣、爱好、家庭、学历、年龄、性别、能力、人口、劳动力、劳动力文化水平、家庭收入状况:2)示范户所处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理位置、总土地面积,年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年有效积温、土壤类型等自然条件:3)示范户所处的社会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状况、周边地区经济效益,公共交通、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村领导班子情况、农民的生活消费水平及消费习惯,村精神文明建设状况等。然后根据影响农户接受农业科技服务的因素综合考虑,最后确定为要选择的示范户。

3.2用“心”和“技术”相结合,与示范户建立伙伴关系

示范户选取以后就要委派专职的科技服务人员,通过电话联系,甚至登门拜访,建立专门的联系,维持良好的关系;根据示范户的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包括种子、种苗的来源,化肥、农药的施用,生产种植管理,各项信息处理以及产、供、销链管理等;与示范户建立“双赢”的服务伙伴关系,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各项服务活动,并形成分析、总结报告提供给他们,让示范户能感受到科技人员的特殊服务。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相互了解示范户的价值追求和利益所在。加强与示范户之间的情感交流,让示范户对科技人员从情感上更亲切,这样各项科技服务和推广工作就会很顺利开展起来。

3.3加强示范户的扶持力度,增强示范户的科技示范功能

第一,增加农业科技示范户的资金投入。农户采用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需要一定的资金条件。农户进行生产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如购买种子、种苗、化肥、农用膜、农药、劳动力投入等各种农业生产投资。如果农户因手头流动资金不足,就会影响农业生产投资,也会影响对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投入。流动资金短缺的农户无力选择农业科技服务。只有增加对科技示范户的资金投入,才能解除农户投资于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的后顾之忧,才能真正发挥示范户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保障作用;

第二,加强对农业科技示范户的教育和培训。一是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培训,有针对性地传授科技知识、让群众看得见,学得会,逐步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操作技能,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根据实际工作中需要用到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对示范户进行培训;三是创造条件,不定期地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学习,拓宽示范户的视野。使每个示范农户均有一名科技致富带头人;

第三,选择合适的工作模式。根据区域生态条件,资源状况,农民致富需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科技入户的工作模式。能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加快科技成果传播速度,扩大科技推广的规模。做好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技术服务,不断拓宽农业科技服务领域。农业部曾推荐过五个科技入户工作模式,它们是:黑龙江的5个新机制,辽宁的“行政单位+科研院所+推广部门+示范户”新机制,江苏的整合项目资金模式,重庆的“农网广播”模式,陕西的“百村典型”模式。[5]

第四,实行科技示范户的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使农业技术从知识源头直接进入各示范户,减少中间环节,提高了科技成果传播速度。根据示范户家庭经济结构、自然环境状况及人员科技文化素质等情况,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通网络信息平台、QQ视频,实现各种生产信息及时反馈,各种问题能及时解决,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第五,开展科技推广示范户的评估和评价工作,以评价促发展,提高科技示范户的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对已实施的农业科技人户示范工作数据资料的分析评价,可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及目标指标等,为示范工作科学化、定量化的组织管理提供依据。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估,如,阶段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月评、季评和年评。通过对科技示范户的评价,还可以适当引入竞争机制, 选拔优秀的示范户升格为重点示范户,淘汰少数劣质示范户,同时还可以不断发展新的示范户,充实示范户队伍。开展科技推广示范户的评估和评价,可以提高示范户对科技服务满意的程度;还可以提升科技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此促进农业科技示范工程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农村选择培育一批科技示范户,进行重点扶持,以示范户带动广大农户,是科技与生产结合的有效形式,是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和生产技能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科技人户,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边全乐.论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机制与方法的创新[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5964-5968.

[2]杨霞,张巧利. 依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建立科技示范户的利弊谈[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14):149-155.

[3]农业部.农科教发[2004]8号.关于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作的意见[S].2004-10-19.

篇5

第一条为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以下简称“转化资金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以下简称“监理”)工作,客观评价转化资金项目的实施效果,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部、财政部负责实施转化资金项目的监理验收工作,并委托科技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具体执行。

第三条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兵团、计划单列市科技主管部门受科技部委托,作为转化资金项目实施过程的监督管理单位(以下简称“监理单位”),协助科技部,对其所推荐的转化资金立项项目进行日常监理和验收工作,并接受科技部的监督。

第四条监理单位监理项目范围的确定按照“谁推荐、谁监理”的原则,项目的推荐单位即是项目的监理单位。

第五条监理单位根据《暂行办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合同书》(以下简称“《合同书》”)和本办法,对转化资金项目实施监理和验收,监理验收工作应实事求是、客观公正。

第二章项目监理

第六条转化资金项目监理工作的重要依据是《合同书》。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按照《合同书》组织实施项目,并在项目执行过程中,自觉接受监理单位和科技部对项目的监理。监理单位亦应依据《合同书》,定期了解和检查项目的执行情况,督促项目承担单位认真履行合同、如期完成合同目标。

第七条对转化资金项目进行监理的主要内容包括:项目组织实施情况;合同计划进度完成情况;项目资金到位与使用情况;项目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技术水平、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

第八条项目承担单位须在项目实施期内每年年末填报《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监理表》(以下简称“《项目监理表》”,见附件一),并于下一年度的1月1日至2月1日期间将《项目监理表》及相关附件和《项目监理表》数据软盘一式二份寄至监理单位。相关软件可从管理中心网站的“文件下载”栏目下载或向监理单位索取。《项目监理表》是监理单位和科技部评价项目执行情况、决定能否按照《合同书》的约定进行项目中期拨款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监理单位须在每年年末对其推荐的转化资金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和总结,编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工作年度总结报告》(以下简称“《工作年度报告》”,编写提纲见附件二),同时负责催报和接收项目承担单位填报的《项目监理表》,并根据所掌握的项目执行情况,在《项目监理表》上填写项目监理意见,于每年的2月10日至2月25日将《工作年度报告》和地方项目管理数据软盘一式二份、《项目监理表》及相关附件一式一份寄至管理中心。

监理单位提供的项目监理意见,是科技部评价项目执行情况的重要依据。

第十条科技部、财政部在认为必要时,将自行组织专家,对部分转化资金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以便及时准确地了解、核实项目执行情况。

第十一条科技部根据项目承担单位填报的《项目监理表》、监理单位提出的项目监理意见、以及实地考察等综合监理信息,提出项目执行意见,并据此核拨合同剩余经费。

第十二条因不可抗拒原因,项目承担单位需对项目合同内容及目标进行调整时,应首先向项目监理单位提出书面申请,说明原因并附相关证明材料,经监理单位提出意见并上报科技部审核批准后方可执行。

第十三条对执行情况较差的项目或有严重违约行为的项目,科技部将依据《合同书》的有关条款,缓拨、减拨或停拨剩余经费,直至终止合同。对终止合同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应进行项目财务清算,并将转化资金支持的经费余额如数上交管理中心,科技部将在三年内不受理该项目承担单位对转化资金项目的申请。

第三章项目验收

第十四条凡是已立项转化资金项目,在合同期满时均应进行项目验收。验收工作在合同期满后六个月内进行的视为按期验收,超出六个月的视为延期验收,原则上延期验收时间最长可再延长六个月。

第十五条转化资金项目的验收评审工作必须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验收工作的依据是《合同书》中规定的各项指标内容,验收评价的主要内容包括:合同计划进度执行情况;项目资金落实与支出情况;项目科技成果的熟化程度、技术水平、技术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成果转化后取得的效益。

第十六条科技部将在合同到期前2个月向监理单位发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验收准备工作通知》及《验收项目清单》,监理单位接到通知后应及时对验收项目进行检查,并确定验收时间,报科技部备案。

第十七条在确定的验收时间内,监理单位通知项目承担单位按要求编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执行情况总结报告》(以下简称“《项目总结报告》”,编写提纲见附件三),并填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验收表》(以下简称“《验收表》”,见附件四),做好现场验收准备;并由监理单位组织专家审阅承担单位提交的验收材料,对项目进行实地考查和评审;由专家在《验收表》中填写专家验收评审意见。

参加转化资金项目验收的专家必须由熟悉验收项目情况的科技专家和管理专家构成。专家由监理单位聘任,专家人数一般为5-7人。

对于重点转化资金项目,原则上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直接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和验收。

第十八条监理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掌握的项目执行情况,在《验收表》中填写监理单位验收评价意见,并按照规定将验收材料上报科技部。

第十九条验收材料的准备,是验收工作中的重要环节,由项目承担单位、监理单位和专家共同完成,主要包括:

篇6

1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原因

1.1农业科技成果自身的特殊性

一方面,农业生产涉及面广,成果转化在不同地域、生态环境下差异明显,各地区需要制定一套完整的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技术与方案,从而影响成果的转化与覆盖。另一方面,农业科技成果研发周期长,应用周期短。据农业部统计,国内获科技进步奖的成果研究周期一般为6~13年,而生产中一般的技术性成果使用5~8年后就被淘汰,一些物化成果如农作物品种使用8~10年后,其应用价值也明显衰退[2],使得部分农业科技成果产出后尚未及时推广应用就已过时。

1.2偏离市场需求,有效供给不足

首先,我国现阶段政府主导型的科研体制决定了农业研究机构的科研取向是面向政府和上级的,而不是面向市场和农业经济建设本身。目前,我国90%的农业科研项目来源于政府的各项基金资助,其中多为基础性研究,而应用研究较少,直接应用于生产的应用开发研究则更少[3]。其次,部分科研单位为了科研而科研,仅重视成果数量而忽视成果转化,这种脱离生产实际、急功近利的科研项目,使得其科研成果大多只能停留在实验室小试和中试阶段,距大规模生产有较大差距。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过程包括产前、产中和产后3个环节[4](图1),而我国的农业科研成果都偏重于产中研究,多是在农业生产某些重要问题或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甚至是重大突破,但这些成果并不能直接用于生产获得经济效益。

1.3农业科技投入不足

1.3.1科研经费政府在农业科技上的投入反映为农业科技的一个重要指标———农业科研投资密度,即农业科研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我国2003年的农业科研投资密度仅为0.41%,而中等收入国家农业科研投资密度约为1.37%、高收入国家约为3.29%[5-6];同时,该数据也远低于我国同年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1.31%(表1)。由于科研工作重计划项目的投入,而轻中间试验研究即推广试验的投入,使得大多科研成果滞留在试验室阶段,无法转化为生产力;部分已经转化的科研成果,社会效益大,科研单位受益小,致使科研单位没有更多的经费用于进一步的科研,用于培训科技人员的经费则更少,从而使科技创新能力差,没有突破性成果,从某种程度上制约科技成果的转化。

1.3.2推广经费我国农业推广经费长期不足,农业推广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较低,发达国家一般为0.6%~1.0%,发展中国家也在0.5%左右,而我国不足0.2%,人均经费更少[7]。部分基层推广单位的经营创收只能用于维持生计,无法真正做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8]。

1.4农民平均土地经营规模小

我国农业生产以为基础,一家一户为单位,土地承包小型化,地块分散,达不到规模效益,制约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9]。我国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经营耕地面积为0.150hm2(表2)。当农民采用某项农业科技成果的预期收入的增加不高于现有科技成果增加的成本时,农民就不会采纳新科技成果,使得综合性的、系列配套的、需要大面积实施的农业科技成果很难得到转化。

1.5农民文化素质整体偏低

我国农民的受教育年限平均仅为7年,在农村4.97亿劳动力中,受过职业技术培训的不足5%,受过技能培训的也仅为1%[2]。同时,我国农民中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0%,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25%,而贫困地区的农民的文化程度更低[10]。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相对保守落后,科技和市场竞争意识淡薄,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差等,影响其接受科技成果,从而影响农业的发展。

1.6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体制不畅

农业科研、教育、推广是农业科学技术的三大支柱,而我国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系统分别隶属于不同行政部门,各成系统,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进步方面虽各有优势,但由于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分割”,三者缺乏机制上的有机联系,结合较松散、协调力不强,在农业科技创新和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尚未形成整体优势。一方面,科研单位为追求自身的经济利益,对其科技成果尤其是重大科技成果,宁可自己推广或有偿转让,也不愿意靠推广部门的网络体系和力量推广而让其分享利益;另一方面,推广部门缺乏农业科技成果的来源,在推广过程中遇到的生产技术问题不能及时反馈给科研单位,也影响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

2.1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增加成果有效供给

2.1.1深化农业科研体制改革,加强农业科研项目管理在立项和选题时,应该注意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及可行性分析,这就要求科研人员必须深入基层,实地调查,收集数据,充分了解国内外市场需要,因地制宜地选好科研项目。在项目审批环节,要进行项目技术经济论证;在项目验收环节,应建立专家和市场、用户和管理部门鉴定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科技成果的评价管理与生产、市场检验的有机统一。

2.1.2完善农业科研机构内部运行机制①引进竞争机制,完善促进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让劳动、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调动科技人员和经营者投身成果转化实践的积极性。②直接面向市场需求,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重大应用研究的同时,要将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相结合,注意技术的集成,防止低水平重复,实现较高水平的技术跨越。③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建设,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要求,兴办科技实体,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商品化[11]。

2.1.3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定制度和经费使用办法改善科技人员重开发轻推广、重成果理论水平轻应用的做法,改革依据论文、成果等职称评定制度。对于经费方面,要设立专门的科研推广基金,并配备专门的推广人员。

2.2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力度,促进成果转化

目前主要依靠国家财政拨款作为农业科研资金支持的现状,已经不能满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必须拓宽筹资渠道,加大科研投入:①积极争取国家财政支持和国家项目基金;②加强开发经营,尽力促进成果转化,获得最大利润,并将一部分利润用于科研;③增强与企业的联合或协作,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成果转化力度。

2.3优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2.3.1协调农、科、教,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机制在当前管理体制尚未完全理顺的情况下,可适当设立相应机构对“三农”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明确各自职责、优势互补、扬长避短,共同为“科技兴农”做贡献。

2.3.2健全农业科技推广机制首先,扩大农业推广人员队伍,提高推广人员素质,为加速农业成果转化努力工作。再次,建立以政府和国家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为依托,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农业科研单位为主要力量,以农民组织、农业中介机构为纽带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2.4加强农民科技素质培训,提高规模效益

首先,要提高农民的基本文化素质,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办好农村职业高中、夜校等,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农业特色,把办学方向真正转到为农业服务上来;其次,提高农民的职业技术素质,动员农民参加一些科技培训班、农业广播电视函授专业的学习,将长、短期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的科技意识;最后,抓好科技示范,加强科技示范户、示范村的建设,使农民亲身体会科技带来的好处。在稳定当前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农业经营体制创新,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建立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制度,积极引导农民采用多种方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保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降低科技成果应用成本,提高转化规模效益。

2.5形成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

主要是形成良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法律环境等,各相关部门都应把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放在各项工作的重点,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培养健康的农村要素市场尤其是技术市场,抓好市场的软、硬件设施,增强农业对科技的吸纳能力;大力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有计划地培训和帮助农民尽快掌握各种实用技术;建立健全技术市场法规体系,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形成农民依靠科技进步持续增收的法制机制。

篇7

1.1问题的提出

科技奖励制度是我国科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方针的具体体现[1]。为了提升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面向“三农”开展科技创新及扎根基层致力于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的积极性,农业部设立了一系列的科技奖励,形成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激励体系。在一段时期内,这一奖励体系对我国的科技人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为促进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同样,农业科技奖励机制也为促进江西农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极大地调动了江西广大农业科技人员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江西农业的快速发展。然而,随着江西社会经济及农业的飞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和问题,对现有的农业科技奖励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现有的农业科技奖励体系随着社会和农业的发展是否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从而进一步调动农业科技人员及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原有某些奖项的变动是否对农业科技人员产生了积极的激励作用。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文章将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为例,进行相关研究。

1.2数据和材料来源

本调研在确定调查地点和设计好调研问卷的基础上,于2011年6月下旬(提出实施方案初稿时期)至9月上旬在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进行调研,共计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其中,有效问卷250份。从有效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看,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下:性别方面,男性为171人,占被调查者的68.4%,女性为79人,占被调查者的31.6%;职称方面,被调查者中正高级职称人数为52人,占被调查者的20.8%,副高级职称人数为49人,占被调查者的19.6%,中级职称人数为99人,占被调查者的39.6%,初级及其以下职称人数为50人,占被调查者的20.0%;科技人员对科技奖励情况的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的有11人,占被调查者的4.4%,比较了解的有142人,占被调查者的56.8%,不了解的有97人,占被调查者的38.8%;是否获得过科学技术奖励方面,被调查者中获得过奖励的有106人,占被调查者的42.4%,没有获得过奖励的有144人,占被调查者的57.6%。

2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奖励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

2.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科技奖励的现状

1)科技奖励档次提升明显,成果年年突破。“十一五”期间,江西省农业科学院获各类科技成果奖励58项,其中,通过省级以上科技成果鉴定(验收)28项,主要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4项、农业部农牧渔业丰收奖2项、省科技进步特别贡献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等。获省级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农业部丰收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农业部神农奖2项,中国农业科学院优秀成果奖、南昌市科技成果奖、省农牧渔业技术改进奖等13项,省农科教人员突出贡献奖13项。审(认)定植物、动物、微生物新品种39个,其中,有3个新品种通过国家审(认)定,申请和授权专利13项,申请和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15个,公开7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16篇,完成论著13本(部)。

2)科技奖励促进了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从有效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看,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认为现行科技奖励制度对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作用很大的有46人,较大的有128人,一般的有42人,基本没有的有16人,有副作用的有9人,不清楚的有9人;认为现行科技奖励制度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很大的有27人,较大的有93人,一般的有98人,基本没有的有20人,不清楚的有12人;认为现行科技奖励制度对创新团队建设的促进作用很大的有29人,较大的有97人,一般的有95人,基本没有的有8人,有副作用的有12人,不清楚的有9人。由此可以看出,多数科技人员都认识到科技奖励对人才和团队建设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十一五”以来,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共获得院外各类荣誉表彰41项(次),其中,省部级以上荣誉表彰14项(次)、市厅级荣誉表彰27项(次)。“十一五”期间,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新增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3人、获省政府津贴人员4人,新增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5人。截至2010年,全院有博士51人,硕士104人,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全院在职人员的26%;正高级职称科技人员78人,副高级职称科技人员119人,初步形成了结构较为合理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此外,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东乡野生稻、农业环境资源、水稻育种、油菜遗传改良和江西家禽科学等5个创新团队被确认为江西省首批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2.2农业科技奖励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科学奖励体制存在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从有效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看,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认为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和国际合作奖五大奖种构成的科技奖励体系合理的有37人,基本合理的有171人,不合理的有21人,不清楚的有21人。科技人员普遍反映科技奖励存在奖种设置不够科学、奖励力度不够、推荐渠道太窄、公开程度不够、评审指标体系欠科学、评审不规范等问题。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认为目前科技奖励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评审方法合理的有10人,基本合理的有158人,不合理的有35人,不清楚的有47人。多数科技人员都认为较为合理,但也有部分科技人员认为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我国目前实行的科学研究体制是,科研计划大多实行层层分级管理,成果逐级上报。科技奖励工作因完成人、完成单位数额及奖励派生的待遇等多种因素,使得奖励申报过程极易产生矛盾,尤其是一些大的合作项目更是如此。现有的科研奖励申报程序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申报程序缺乏科学性。例如,根据逐级申报的原则,在某个层次遇到不同观点意见或学术权威偏见时,容易影响某些研究成果的申报。二是现有的申报程序缺乏经济性。例如,在成果申报的过程中,存在整理材料所需的打印费、复印费及其他的费用浪费的情况。三是申报条件缺乏明确性。此外,在成果申报过程中还存在主要完成人排名不副实的情况[2]。

2)科技奖励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公正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关于科技奖励过程中的公正性问题,从有效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看,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认为当前国家科技奖励的公正性和权威性的评价是非常公正、权威的有11人,比较公正、权威的有127人,一般的有54人,不太公正、权威的有28人,不清楚的有30人。由此可以看出,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大部分科技人员对现阶段科技奖励公正性情况还是满意的,但是认为一般、不太公正或不清楚的科技人员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足以说明我国目前科技奖励的公正性存在一定的问题。

目前,科技奖励过程中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技成果的申报环节存在不公平的现象。在科技成果的申报过程中,主要完成单位和个人为了增加成果的分量,往往会施加人为因素或弄虚作假使成果失真。其次,科技成果的鉴定和评审过程也存在不公平的现象[3]。对技术创新和技术含量的准确判断是科技奖励公正评审的关键,目前的科技奖励评价和鉴定体系常采用“同行评议”的方式来评价科技成果的创新性、先进性等。在科技奖励评价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不完全公正合理的、受非学术因素影响的评议。最后,在科技成果的评议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同行关系网”、“个人关系网”,甚至在评审中存在一些搞“礼尚往来”或寻求一定的利益平衡关系等不利于科技奖励公正、合理的评价因素。人为因素的介入直接影响了评审结果,造成了评审中新的不公平竞争,也败坏了社会风气,使严肃的科技评审活动世俗化[4]。

3)科技奖励的激励政策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关于科技奖励的激励政策存在的问题,从有效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看,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认为现行科技奖励制度对调动科技人员创造性的引导作用很大的有39人,较大的有119人,一般的有70人,基本没有的有7人,有副作用的有7人,不清楚的有8人;认为现行科技奖励制度对重大科研选题的导向作用很大的有32人,较大的有108人,一般的有81人,基本没有的有11人,不清楚的有18人;认为现行科技奖励制度对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很大的有21人,较大的有104人,一般的有104人,基本没有的有12人,不清楚的有9人。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奖励的激励政策对科技的促进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多数科技人员认为科技奖励的激励政策对科技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也有一部分人员对现行的科技奖励的激励政策存在不满,认为其作用不大或基本没有。

目前,我国科技激励机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学术、科研成果及其获奖情况为核心的晋升机制;另一种是以成果转让效益提成的奖金机制。在农业科研院所,前者远比后者更为重要,因为晋升及职称的提升与工资、奖金以及住房待遇密切相关,因此,多出成果、多发文章来获得晋升或职称提升是大多数科技人员追求的目标。其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一方面,科技成果本身的转化性降低;另一方面,真正从事成果开发的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降低。一些科技人员争名次,成果申报争位次,由此引起的科技纠纷时有发生,严重阻碍了科技人员的团结协作。此外,由于激励政策的不完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一些个人名利思想较重的科技人员就会在接受研究任务时,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对于有利可图的项目积极去完成;对于无利可图、对自己名利地位无太大影响的项目,则毫无热情[5]。

4)奖项设置不够合理,奖励的层次不够分明。关于奖项设置不够合理,奖励的层次不够分明的问题,从有效问卷的统计数据分析来看,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多数科技人员认为我国的科技奖项设置存在问题,认为国家科技奖励体系在现有五大奖种基础上,还应该增设国家科普奖、国家青年科学家奖、国家社会科学奖、国家企业技术创新奖、国家技术推广奖、国家科技管理奖、国家环保科技奖等奖项。关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目前只设特等、一等、二等奖的状况,江西省农业科学院科技人员认为合适的有61人,不应该设等级的有19人,应该增设三等奖的有158人,选其他的有12人,这说明科技人员认为奖励的设置不够合理,应丰富奖项种类,并适当增加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每年奖励的项目。毋庸置疑,一个设置合理、执行有力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对于推动一个国家科技事业的持续进步和健康发展,促进一国科技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提高一国政府科技管理水平,更好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潜力,营造自主创新的科技环境,促进一国科学技术研究开发与国际接轨等重大事宜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奖项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奖项设置不够合理,奖励的层次不够分明;其次是奖励的数量少,不符合中国农业从业人员多的现实;最后是评审标准和机制不够完善,人员贡献大小难以界定。

3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奖励对农业科研与推广工作的激励作用的对策

3.1充分落实奖励政策,完善评审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在科技成果的申报和评审过程中,应充分落实科技奖励政策,完善评审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尽量做到公开、民主、公正。要完善科技成果申报程序和评审制度,对科技成果的排名建立课题组成员签名的制度,防止科技奖励中的“照顾”风气的形成和“论资排辈”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对完成人员名次的排队应以创造性贡献大小为依据。为了保证科技奖励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为了给每一个项目申报者和科技人员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科技成果的评审过程应健全保密和回避制度。具体做法有:一是评审工作组织者不能透露评审专家及评审对象的信息;二是评审过程也应该采取严格的回避制度,项目的参与者及其完成单位的专家都应回避;三是建立全国科技成果评审专家网络体系。国家应建立全国性各行业的评审专家网络体系,并定期对其进行修改和增补,尽量使科技成果的评审摆脱“人际关系”的影响,也为科技奖励的公平、公正提供条件[6]。

3.2健全科技成果审查和监督机制,保障基层科技人员的权益在科技成果申报和评审的过程中,由于科技成果与职称评定、晋升等各种待遇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存在许多不公正的地方,如“按资论辈”、“领导一人说了算”等。这些不良现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对基层科技人员利益的侵害。因此,要健全科技成果审查和监督机制。具体做法是:首先,在科技成果申报时,应采取逐级审查制度,对项目成果内容的真实性、产权所属以及成果中完成人员的排名进行相关审查核实。其次,对所申报项目应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公示,广泛接受单位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对于成果名次有争议的应及时终止申报,直至争议消除。最后,对有弄虚作假、剽窃成果的当事人进行严肃查处[7]。

篇8

创新,即在特定的环境下,利用现有的知识、物质进行改进或者创造,产生新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等),并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将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进生产体系,包括新思想的产生到产品的设计、试制、营销和市场等一系列活动\科技创新是创新的一种,通过物化生产要素、质化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农业科技创新则是将农业技术发明应用到农业经济活动中,使农业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表现为新品种、新生产方法的研发、试验、推广、应用及扩散等一系列前后相关的技术发展过程'其实质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创造以及向现实农业生产力的转化。

农业科技创新除了受农业自身特点影响,具有周期长、投资大、风险高、不确定性大等特征之外,还具有公共性、基础性和社会性等特征。首先是公共性,即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品性质,具有使用的非竞争性和收益的非排他性。这决定了农业科技存在市场失灵,靠市场机制无法满足。其次是基础性,即农业科技支撑农业的稳定持续高水平发展,农业科技研究主要为基础性应用研究,为农业的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撑的同时,又为其他学科、产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知识积累及技术支持。第三是社会性,农业科技创新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其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效益。农业科技创新源于社会且服务于社会,属于“社会模式”,创新的主体囊括多种社会力量,如科研院所、政府机关、社会团体、企业、农民等,创新内容包涵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

2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迫切性

2.1资源及生态约束

我国耕地资源占世界的10%,淡水资源占世界的6%,却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并实现了农业连年增产增收、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打破“两丰一平一歉”的周期陷阱,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071亿kg,连续两年稳定在6000亿kg以上,其他重要农产品也是丰产丰收、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在这些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农业资源的过度开发、长期透支。另外,巨大资源压力及人口负荷带来了农业生态退化、面源污染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等一系列生态问题。农业发展面临资源和生态的双重约束,且日益明显。加快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探索从注重产量增长和拼资源、拼消耗的粗放经营向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提高竞争力、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的新路子迫在眉睫。

2.2城镇化的要求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社会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呈刚性增长,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农业科技创新是实现粮食产量稳定提高、质量不断改进的根本途径。另外,城镇化的推进,将不可避免地挤占我国农业生产活动所需的水土资源,进一步加剧耕地、淡水、生态环境等因素对农业发展的刚性约束。同时,城镇化引起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人力成本将不断提高,进一步拉高国内农产品生产成本。因此,今后单纯地依靠传统农业科技难以满足13亿人口吃得饱、吃得好、吃得健康的基本诉求,难以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更难以支撑国家粮食安全方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的核心在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2.3解决“三农”问题的要求

“三农”工作是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农业更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当前,我国水、土等自然资源的硬约束不断增强,人均耕地、水资源量明显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主要农产品如粮食、棉花等的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压力不断加大并将长期存在;农业存在结构不合理、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低等一系列问题;农村生态与环境状况愈发严峻,严重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民食物安全、生态安全、增产增收的诉求难以得到保障。我国的基本国情及面临的严峻挑战要求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大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加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突破资源瓶颈,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

2.4国际竞争压力

近年来,随着国内化肥、租金、劳动力、农业生产等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上涨,农产品的价格不断攀升。为保障粮食安全及农户的基本利益,托市收购价不断提升。长此以往,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减弱。以小麦为例,2007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为1.38~1.44元/kg,2014年为2.36元/kg,上涨幅度高达64%?71%。此外,小麦,玉米、稻谷等粮食价格普遍比国际市场高40%~50%\如此,我国农产品将在国外农产品价格下行及国内农资成本上行的双重挤压下竞争力日益减弱,发展空间越来越狭窄。同时,我国农业科技无论是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还是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都有很大差距。2014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而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早已达到75%以上。当前我国的耕作栽培技术体系仍以常规耕作技术为主,而国外则已将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规范化、定量化的栽培技术运用到农业技术领域。无论是农田灌溉技术、种子产业化方面,还是先进设备、农业信息技术方面,我国都落后发达国家15年以上。生物技术研究,畜牧业科技水平,种质贮存、筛选、创新及利用方面也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n。

3中国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突出问题

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科技装备、抗灾能力和农民素质都有很大进步,2014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6%,主要农作物尤其粮食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达到52%,农业科技创新为我国农业集约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战略空间。但不可否认,当前的农业科技创新仍存在诸多问题。

3.1投入相对不足

当前,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主体主要为国家和企业。国家财政投入主体为中央和地方政府,包括农业部、林业部、财政部、科技部、商务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多个部门。涉及面广且复杂,各部门间缺乏协调,统计口径不一,总体投人较难统计。以科技部为例,其对农业的投入主要通过国家主体性计划项目,包括“973计划”“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年农业投入有所增加,但仍难以满足农业科技所需'除国家主体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外,企业和农户也是主要投人主体。但受农业的自身特征影响,农业科技投人短期回报率较低,企业和农户参与农业科技活动的动力不足。总之,农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投人不足,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科技的长远发展。

3.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率只有4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据统计,我国每年有各类农业科技成果7000项,转化率只有40%左右(表1),但真正实现转化或者取得成效的不足15%,大多数成果停留在理论上,造成了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主要原因有重视学术评价,对成果应用关注不够,导致农业科技成果实际转化率很低;推广体系不健全,农技推广缺乏利益驱动机制、依赖行政支持,推广积极性不高,导致推广体系运行不畅,中介功能和推广作用难以发挥;技术市场不完善,农业科技市场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评估机制及风险控制机制不完善,中介组织服务体系不健全,信息传播渠道不畅,成果交易缺乏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成果交易风险较大。

3.3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农业科创新体制不完善,主要表现为:农业科研体制滞后,研究目标单一,创新能力不高;农业科研单位之间既存在条块分割问题,又有机构重叠、人才积压弊病,导致项目交叉重叠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农业科技创新的推广机制不健全,推广部门职能分割,各成体系,难成合力,直接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另外,一些地方政府注重经济效益,忽视了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自身的公益性特征,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传播,阻碍了农业技术创新成果在农业生产中的扩散;农业科技创新的宏观管理机制不健全,无法形成有效的结合与转换机制。就组织结构而言,我国政府主导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由科研、推广和教育3个子系统所构成,由于部门分割,农业科技创新的供需之间存在时滞与脱节,降低了农业科技创新供给的有效性。就管理手段言,农业科研机构依赖行政方法进行管理,不可避免地会滋生官僚化及半官僚化,人浮于事,降低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效率。

4中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思路及“十三五”展望

农业科技创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根本要求,离不开配套的科技体制,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农业生产由精耕细作向机械化转变、农产品由短缺到结构性过剩转变的关键阶段,农业的科技创新必须借助改革的力量,将制度创新作为突破口,通过进一步调整和改革农业科技体制及运行机制,逐步完善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机制,适应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发展步伐,为农业科技创新提供体制及制度上的保证和支持。“十三五”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非常关键的5年,既要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胜利实现,又要取得全面深化改革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决定性成果,还需确保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因此对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及发展方向的把握至关重要。总的来说,新时期农业科技应以改革带动创新,以创新促进发展,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改革,适应和引领农村经济新变化。同时要适应未来5年万众创业的新形势,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提供开放合作、良性互动的氛围和土壤。为此,应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投资体制、农业科研管理体制、农业科技推广运行机制。

4.1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入体系

农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性、社会性决定了其投资主体为政府,应进一步维持并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项目、人才、政策等方面对西部省份特别是农业大省的支持力度。同时积极引导涉农企业、农户投资农业科技创新活动,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强化投人保障,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一方面,要加强对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使公益性农业科研机构、优秀科技人员以及优势科研团队得到稳定支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公益性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支持,在财政预算上保证一线农业科技推广所必需的业务经费,同时在财政支农资金的安排上要向重点产业倾斜。

4.2完善现代金融支持保障体系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推手”,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的基本保障。现代金融支持及保障体系通过集聚社会闲散货币资本,为农业科技创新快速积累财富,提升整个社会农业科技创新的速度。同时,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具有未来收益折现、公平合理定价的功能以及知识产权质押、抵押等金融工具,能够保证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实现创新收益,促进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交易转化并逐步实现产业化。为此,应该进一步完善农业创新型科技企业的现代金融市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机会,为农业科技创新企业营造更广阔的创新发展空间。

4.3完善农业科技创新考核管理制度

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等不同科研创新活动,建立不同的指标体系,进行分类考核。如对于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探索,应以科学意义和学术价值作为评价重点;对于面向市场的科研创新活动则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应用及其对产业的贡献为评价重点;公益性科研活动当以满足社会需求和社会效益为评价重点。考核评价与绩效奖励相结合,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考核,应以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及具体的可推广性作为考核重点。

4.4完善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制度

加快形成鼓励涉农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国家应进一步将涉农企业的农业科技投入列为农业科技投入的重点对象。当前涉农企业整体参与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比例较低,能够直接从事研发、拥有真正自主创新技术的企业更少。而涉农企业是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能更精准地把握农业科技发展的方向和需求,并实施更为有效的推广方式,因此,加快农业科技创新,鼓励更多的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制定一套面向涉农企业的激励机制迫在眉睫。

4.5把握创新方向,加大推广力度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着眼长远,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带有全局性、前沿性、方向性的重大科技问题,深人开展综合研究和协同攻关,明确创新方向,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避免农业科技成果与生产应用的脱节问题,做到“理论扎进黄土地,成果走进农民家”。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加大农技推广力度,强化农技推广服务,实现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机构乡镇的全覆盖,积极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社、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甚至农户在内的非政府力量参与农技推广服务,大力推进成熟适用的农业技术成果走向大规模市场开发和应用。

4.6完善法制保障机制

篇9

1.宏观管理政策

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和建设过程中,充分运用市场调节机制,相关经济主体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营迅速进入“企业化”的轨道,这是农业科技园区整个建设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贝i但在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之初,为避免盲目性和短期行为,政府进行必要的宏观管理不可或缺..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园现状,政府的宏观管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做好农业科技园区的整体规划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要把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作为本地农业产业开发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一环全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布局的总体规划应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的高度出发,体现区域特色例如,我国西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应以加强水土涵养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农业高新技术作为首选示范内容;中部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应加强事关国计民生的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高产优质生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东部沿海地带的农业科技园区应努力建成以生产附加值高的水产、水果、花卉、蔬菜等出口产品的创汇农业基地

1.2成立农业科技园区全国领导小组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业以外的许多部门为便于统筹安排,组织协调,建议以农业部牵头组建农业科技园区全国领导小组,负责编制园区发展总体规划、研究制订政策措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加强全国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应用和科技园区建设的宏观指导,根据农业资源区域优势设计和建立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向同类农业生态区域传播和扩散经生产应用检验了的性能优良、实用性强的农业高新技术成果。

1. 3强化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立法工作

农业科技园区内开发和推广应用农业高新技术,需要法律保障首先,园区内农业科技企业提供的产品具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需要强化知识产权的法律保障其次,农业高科技的研究开发与应用具有很高的风险,需要从法律上切实保障研究开发者、投资者、债权人的经济利益。再者,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农业高科技产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需要政府的扶持,从法律上进一步规范政府行为非常重要。

1. 4规范农业科技园区的立项审批工作

建立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立项审批、中期监测、后期评价与管理的办法,形成系统的园区建设审批条例,设计相关的管理规则,使我国未来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向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与此同时,要尽快建立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信息网络,及时沟通中央省、市与农业科技园区的信息交流,既可充分掌握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的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基地生产和产品销售情况,又可利用信息系统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进行宏观调控。

2.科技支撑政策

农业科技园区的生命力就在于广泛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在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和建设中,要加快技术开发和技术推广的规模和速度,必须有全面的科技政策作支持。

2.1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增加农业技术供给

农业科技成果的创制具有艰难性。因为农业科技成果作用的对象是动植物的生命体,它们不但有着自己的生命活动规律,而且还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进行演化和变异,这增加了对其调节和控制的难度同时,农业科技成果的创制具有公益性,其成果具有共享性,成果产权的保护具有复杂性,所以,来,我国农业科研投入在全国农业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一直未超过0.5%,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发展中国家至少应为1%的水平。因此,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和建设中,各级政府要不断增加农业科技园区科研基础投资,增强园区科研单位自我发展、自我积累的能力,增加园区农业技术供给对于社会效益大、市场交易复杂、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的公益性农业科研成果,由国家出资收购,供农业科技园区农民无偿使甩

2.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创建农业科研产业体系

农业科技园区主要由政府、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及农民四大主体构成,其中,农业科研单位是园区主要的技术供给主体因此,深化农业科技单位的企业化改革,创建农业科研产业体系是扩大技术供给,促进技术推广的重要举措。其企业改制的目标就是把农业科研单位变为集农业科研、生产、经营于一体,资金雄厚、技术先进的现代农业科技企业改制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农业科研院所直接转成农业企业,即在农业科技园区内,已经形成必要的科研开发和市场开发、具备较强的科技开发能力、主要科技成果能直接进入市场、科技产品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科技单位,可通过转制演变为科技企业二是农业科技单位进入企业,即对于园区内从事基础应用型研究有较强科研实力,但目前尚不具备直接转制为企业的基本条件>难以一步进入市场的农业科技单位,可以与相关行业和领域的企业联合,通过参股、兼并和收购等各种形式的组织创新,把科研单位的研究优势和企业的市场开发优势结合起来,通过强强联合来从事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甩对于参与改革的科研院所,可以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在数年内免征企业所得税、技术性收入的营业税和科研开发利用土地的使用税

2.3增强农民科技需求的内在动力,加快园区农业技术的推广速度

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发达国家达70%—8嫩,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一40%,推广度仅25%;技术应用水平方面,化肥当季利用率仅35%,世界平均水平60%,发达国家为70%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二:一是农户受规模、组织风险等因素的影响,缺乏对农业科技成果的内在需求;二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推广效率和速度低下。因此,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园区内农民的继续教育,建立风险防范机制,扩大农业生产的组织规模,增强农民对农业

要增加农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的经费,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保护和支持农业科技推广队伍,按照“技术宣传、典型示范、教育培训、后续服务”的步骤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3.税收优惠政策

制订和用好税收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外商、外国科技人员到农业科技园区独资或合资创办农业企业、加工企业、出口创汇企业,是农业科技园区招商引资的关键之策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各地方的实际情况,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运营中,建设制订以下优惠税收政策。

3.1关于增值税

①农业科技园区同农业生产者销售的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园区内企业和个人销售外购的农业产品、企业和个人外购农业产品,以及个人外购农业产品经加工后销售,属于税法规定农业产品科目范围内的,按13%的税率征收增值税②对科技园区内部分农药化肥饲料、农膜的生产以及批发零售的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③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科技企业自认定之日起,在2~5年内产品增值税地方部分实行100%返还经认定的项目,从认定起享受的增值税优惠程度与新认定的企业相同④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自第一次销售起一5年内增值税地方部分100%返还给项目单位。对于国家级或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自第一次销售起一5年内增值税地方部分100%返还。

3.2关于所得税

①对于农业科技园区内新认定的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前5年免征企业所得税,后8年减半征收。对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从认定起,前3年所得税地方收入部分100%返还,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5年所得税地方收入部分全部返还②对于国家级或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品自第一次销售起y-5年内所得税100%返还③对于农业科技企业的新技术新品种转让收入,净收入在40万元以下的部分免征所得税对于农业高校、农业科研机构的新技术、新品种的转让收入免征所得税农业高校农业科研机构的服务与农业技术成果转让有关的技术收入免征所得税④在农业科技园区内外商投资的生产性企业,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前2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3年至第5年减半征收,减税期满后仍为先进技术企业的,可延长5农业、林业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免减税待遇期满后,在以后的10年内可以继续按应纳税额减征15%一30%的企业所得税。⑤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科技企业在5-10年内免征地方企业所得税⑥科技园区内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从事生产经营的机构发生年度亏损,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其税收优惠政策依照国家税法执行。

3.3其它税费优惠办法

①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科技企业、农业科研单位和农业高等院校的技术转让收入及相关收入免营业税②在农业科技园区内企业和项目所签技术合同免征印花税③对企业用农业高新技术开发而进口国内不能生产的农业设施和设备,对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项目的进口自用项目,可免征进口关税和增值税。④对于农业科技园区内农业科技企业的技术开发费年增长达10%的,可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直接抵扣当年应纳所得税额⑤科技园区内农业科技企业直接用于农、林、牧渔业的生产用地,免征土地使用税对园区内的内资企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科技园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以自筹资金新建的技术开发和生产经营用户,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适用零税率⑥园区企业固定资产加速折旧,可在税前提取最高达5%的风险准备金。⑦外商在农业科技园区内投资所得自己汇出,免征汇出额所得税,对外商投资企业免征城市房地产税和汽车牌照税。

4.要素聚集政策

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需要足够的优质生产要素在园区内聚集、优化和组合。因此我们必须制定一系列的引导政策,改善园区的投资生产条件,完善区内服务体系和培养区域创新文化,建立园区相对发展优势其具体政策措施有:

4.1关于土地

土地问题是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既要执行中央关于土地承包制30年不变的土地政策,又要打破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格局,实行规模经营,产生规模效益在我园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实践中可通过下列途径来完善土地流转机制①区划调整,以田换田。通过深入的思想工作,实现调整区划,规模开发②租赁制农民将土地直接出租给园区经营者,园区经营者根据土地质量等级,付给农民一定的租金。③返租倒包制。园区管理者、经营者将园区分成若干功能小区,再转包给企业农技人

给有关部门,再进行综合开发⑤股份制。农民以土地作价入股,参与园区经营利润分红⑥竞标买断由政府出面,对荒滩土地进行招标开发

4.2关于资本

农业科技园区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没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园区建设就难以为继因此,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是农业科技园区有效运行的前提.

首先,完善政府投资和银行贷款政策对于由政府兴办的以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为主的注重生态保护的园区或某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各级政府要积极投入启动和导向资金除此之外,通过改革金融体制,建立一个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内的银行体系及利率市场化的金融价格体系,为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资本支持,如在农业发展银行中辟出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与建设,或者成立农业科技银行,专门扶持农业科技园区内的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其次,利用资本市场,组建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的组建允许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以私募形式向企业法人和自然人定向募集资金,并吸引国外的风险投资。对于科技园区内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积极推荐上市,并鼓励到美国、新加坡、香港等二板市场直接融资。同时,完善企业产权转让机制,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科技人员的创业素养,培养与风险投资相关的管理人才、评估人才、咨询人才,积极为农业科技园区内风险投资事业创造条件。

再次,完善债券市场,发行农业高科技债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的便利,允许部分具有相当实力且稳健经营的农业高科技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允许园区内的农业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作抵押,或由政府牵头,以上市公司国有股的收益和转让处置作抵押担保,发行农业高科技债券,获得的资本用农业高科技风险项目的投资。为了方便公众投资人购买农业高科技企业债券及农业高科技风险债券,债券可以在利率期限和转换方式上采取比普通债券更优惠的政策。

4.3关于人才

在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中,要完善农业高新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配套政策和激励机制,鼓励国内外农业研究开发、农业生产经营企划管理等各类放眼世界,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境内外专家、出国留学人员在农业科技园区长期或短期从事技术创新、讲学、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各类合作活动。其次,挖掘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潜力。鼓励农业科技园区从农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做兼职教授、研究员;鼓励农业高等院校科研所与农业科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在农业科技园区内建立社会化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和农业高科技项目的评奖制度更重要的是,要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股份制的形式组建联合体,允许技术入股和创业入股,调动科研机构、科研和企业家的积极性。最后,要营造冒险和创业的文化氛围,弘杨创业精神,激发人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个人创业,容忍社会失败和挫折,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

5.分配激励政策

在农业科技园区的经营过程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完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确立能够吸引科技人员从事农业技术研究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利益机制,是提高园区科技人员创新热情激发园区活力的关键5.1贯彻谁投资谁获益的原则

农业科技园区的开发和运行是各界投资的共同结果,因此为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园区营利的分配必须做到谁投资,谁受益

5.2创新利益分配形式

对农业科技园区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股份制改造,探索建立适应于以智力资本为主的新型激励机制,农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改制可做管理股、技术股股票期权和创业股的试点,建立技术入股制度、科技人员持股制度和技术开发奖励制度,实现多种分配形式,使技术成果和经营才能真正成为生产力要素,并在企业的经营和分配中获得它的应有价值其中,技术管理入股的比例,不应该人为地规定多少或规定上限,应该由企业的资本技术双方自己协商确定,或由市场来决定

5.3坚持报酬与贡献挂钩的原则

科技人才的报酬应该与其贡献挂钩,收益与其风险匹配,为人才提供公平的竞争机会和竞争秩序。同时,改革科技园区内的人事制度,实现专业技术职称职务评聘分开制和动态调整制,并建立赏罚分明的利益驱动机制。

5.4完善知识产权制度,加强专利保护

过程,要科研人员付出艰辛的努力,一旦成果研究出来后,它又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因此为保护农业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应鼓励农业科技园区的农业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及其相关人员进行专利申请、商标注册和著作登记,取得自主知识产权,并加强农业知识产权的保护,以激发农业科研的创新热情。

6.风险防范政策

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具有多重的高风险性,即既有来自高新技术市场的风险,又有来自农业产业的高风险。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风险是一种负动力,既削弱科技园区农户对农业高技术的有效需求,又抑制农业高新技术成果的供给。因此,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有赖于制定高效的风险防范政策。

6.1风险弱化政策

风险弱化是指农业科技园区采取有效措施减少高新技术应用风险的策略其主要措施有:①重视市场调查研究,抓住市场机遇即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必须事先做好可行性论证,深入了解市场消费群体的需求,研究其消费偏好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以确立自己的目标市场,地方农业科技园区还应按地方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发挥区域特色优势②加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的信息服务主要是推行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健全信息服务机构,广泛开展对外信息交流,为科技成果的开发与应用提供高质量的政策信息、生产要素信息、科技信息和产品销售信息③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评估体系在投资前或运营前对农业科技成果特性进行评估,考虑技术本身的适应性、有用性和效益性、高新技术产品的质量可靠性和顾客对产品的认知性,以预测风险之所在并加以有效控制④提高农业科技应用主体的组织化程度和受教育程序,降低其组织成本和学习成本,提高整体抗风险的能力。

6.2风险转嫁政策

农业科技园区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转嫁的途径有:①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储备金制度和农产品风险基金制度,允许农业科技服务实体按规定、按购销额的一定比例,在税前提取农产品风险基金,实行专款专用,以丰补歉,化险为夷②提供技术应用补贴信贷农业科技园区通过政府提供的优惠贷款,购买先进的农业技术设备和农业投入品,扩大农业投资,改善农业生产结构,从而减少或降低农业技术应用的风险度③建立担保机制主要是政府出面,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开发应用主体投资、贷款等提供担保,一旦技术开发推广失败或亏损,其风险由科技开发应用主体和政府共同承担。

篇1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科技则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从发达国家来看,高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主要得益于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以及充裕的农业科技资金供给[1]。纵观国外农业科技投资的特征,可以归纳出三大主要特征:

(一)投资强度大

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即农业科技资额占农业GDP值的比重。比较国内外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相关统计数据,最显著的区别是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差异———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明显偏低。

(二)私人投资的积极参与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私人部门在农业科技投资中,都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甚至承担着主要的投资责任。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私人投资占有较高比重相比,我国私人部门在农业投资中的作用微乎其微。

(三)法律保证政府投资的刚性增长

国内外许多文献表明,国外(尤其是以美国、韩国等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保证农业科技资金的有效供给和刚性增长,以立法形式对农业科技投资作出了一系列规定。例如,为了保证政府公共财政投资的增长,各国在制定年度财政预算计划(这种财政预算具有法律效力)时,通常会对农业科技投资在预算总支出中的比重作出具体的规定,以保证政府农业公共投资的持续、稳定增长。以美国为例,从1958年开始,美国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额保持了年均8%的增长率,投资的重点主要集中于没有直接经济效益但关系到未来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研究领域,其资金的来源主要由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提供,并且以相关法律为依据和保障。

二、我国农业科技投入存在的问题分析

资金投入,是农业科技活动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3]。但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公共财政投资的总量十分有限,而私人投资的潜力也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农业科技资金供给短缺的矛盾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通过与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特征的比较,可以归纳出我国农业科技投资的两个突出问题:

(一)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低

统计数据表明:得益于政府对农业科技的高度重视,以及私人部门的积极参与,各国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普遍高于非农业部门[4]。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尽管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力度不断加大,私人部门也开始介入农业科技投资领域,但从总体来看,农业科技投资强度还很低:既低于国内科技投入的平均强度,也低于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农业科技投入强度(见表3和表4)。表3的统计数据反映:我国2007年的农业科技投资强度仅为0.54%,仅仅相当于美国2006年农业科技投入强度的1/7左右,或者20世纪90年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平均强度的1/4左右,以及发展中国家20世纪90年代平均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50%左右。表4的统计数据表明,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投资强度普遍高于科技投资强度的情况相反,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远远低于非农业部门的水平。以2007年的统计数据为例,我国农业科技投资平均0.54%的投资强度,仅仅相当于国内科技投资强度(1.49%)的1/3左右。

(二)私人投资参与度不高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虽然私人部门已经开始涉足农业科技领域,但由于起步晚,私人投资在整个农业科技投资领域中的作用还微不足道。私人投资农业科技活动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农业本身的弱质性及其对自然条件的高度依赖性,决定了农业科技活动的高风险性[5]。企业投资要求风险与收益对称,要求收益立竿见影,并且能得到有效保障,农业科技投资难以满足这些要求,也就难以获得私人部门的青睐,尤其在资源环境、农作制度、气候研究等公共产品属性突出的领域,更是如此。

2.企业资金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由于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资金实力和科研能力强大的农业企业为数不多,农业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和政府科研机构中。这些机构的经费主要由政府提供,也就必须以政府为主要服务对象,而缺乏市场竞争意识,缺乏与企业联系、争取企业经费支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在较大范围内应用才能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而的实施,虽然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种制度导致的农地分散,使得农民应用高新技术的收益有限,对应用农业科技成果的兴趣不高。

4.从农业科技私人投资来看,由于农业科技成果的公共产品(或半公共产品)属性,农业知识产权很难得到有效的保护。私人部门投资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投资环境,加上受传统的重工轻农思想的影响,企业投资意愿不强。私人部门参与农业科技活动比例偏低,既不利于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增加,也不利于农业科技投资结构的优化。由于缺乏追求科技成果实用性的私人资本的参与,政府的公共投资缺乏有效的竞争,既降低了公共投资的效率,也导致了农业科技与现实需求的脱节。

三、基本结论及对策建议

科技兴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选择。落实科技兴农战略的关键在于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6]。农业科技投资是农业技术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科技管理体制的差异,中、美两国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和效率有显著的差别。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强度和效率,主要是在加大政府农业科技投资强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活动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农业科技投资回报率。

(一)提高认识,加大政府农业科技公共投入力度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即使是在工业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无论是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是对整个社会的稳定,农业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主动加强农业科技投入的力度。农业科技投入促进技术进步理论认为,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知识、发明新技术并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进而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动态发展过程,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原动力。为了保持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科技投入的政府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大部分农业科技产品在不同程度上具有一般公共产品属性,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必然会出现“搭便车”现象,而技术“消费”的非竞争性更使得科技产品的效益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农业科技需要政府给予更大的支持。为了保证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力度,可以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验,用法令和制度保障农业科技资金的刚性供给,建立政府农业科技资金持续供给的长效机制。同时,要统一农业科技资金管理,优化农业科技资金配置,以保证农业科技财政投资的效率。

(二)充分发挥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投资中的作用

政府承担农业科技投资主要任务的长期性,并没有否定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领域中的作用。国际经验表明,非政府部门在农业科技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长期趋势来看,无论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非政府公共投资农业科研的比例不断提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的内部原因是非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投资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率。然而,非政府部门对农业科技投资也有一系列前提和条件:一是农业技术的知识产权制度必须得到保障;二是企业对农业科技投资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局限性;三是私人对农业科技投资的前提是投资农业科技的企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四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企业对农业科研投入的增长与市场扩张有关。跨国农业科技企业进入其它国家的条件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农业科研投资和人力资源为这些公司的发展奠定了基础[7]。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私人对农业科技投资比例偏低可以从两个方面寻找根源,即:一是知识产权健全程度,二是农业科技产业化所依赖的大型农业企业。充分发挥私人部门在农业科技活动中的作用,首先要求健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其次是要进一步推进农业产业化,培育一批实力雄厚的农业企业。同时,由于私人与政府对农业科技投资在许多领域是互补的,私人企业的投资是政府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投资基础上的延续[8],把政府与私人对农业科技领域的投资视为替代关系有碍于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如何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和高效的农业科技投入诱导机制,以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在农业科技投资领域的互补性,是未来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中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