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竞争力如何培养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竞争力如何培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核心竞争力如何培养

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文化素养 技能素养 就业能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的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同时明确指出高职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那么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就成为我们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点。

核心能力是指在人的能力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能力。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但有一些能力的要求在各种职业中都被用人单位所希望求职者都应该具备,这种具备共性的能力应该还具有及时适应岗位的变化,能够完成职位职能,这种能够迁移的能力叫做核心能力。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应该是从事生产一线进行实际操作的技术型和高级技能型人才,可以面对较为复杂的生产和操作系统。这些就要求高职毕业生具有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获取知识和迁移知识的基本能力,这种基本能力就是核心能力。我们认为学生核心竞争力包括文化素养、技能素养、就业能力。高职院校辅导员,作为与大学生联系最紧密的一个群体,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那么如何将学生工作与培养和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相结合呢?下面以笔者所带的班级为例。

1 文化素养的培养

文化素养的培养一直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但重点培养期应该放在大一期间。文化素养包含团队精神、交际能力、个人品质等多方面。

1.1 团队精神的培养 当今大学生都是个性鲜明的90后,崇尚自由、自我中心意识强烈、过分关注个人利益等等原因导致大学生团队协作意识淡薄、集体凝聚力偏弱。

那么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呢?本人以提高班级凝聚力为抓手,结合端午、中秋、元旦等节假日开展各种轻松活跃的聚会,通过班委精心策划,以增强班级凝聚力为目的,通过学生自我展示个人风采,不但提高大家的熟悉度,而且还锻炼了学生本人的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心理等各方面能力。

1.2 交际能力的培养 由于高考制度给学生在中学阶段带来强大的压力,致使不少学生在高中阶段过分注重学习,不注重人际交往,导致交际能力较差,所以,在大学期间,要及时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也非常重要。特别是不少内向的学生希望能够改变自己的内向性格,提高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进而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就需要树立“双赢”(平等互利)的信念,要有双赢思维,具备良好的态度,与人交往时心胸宽阔。除此之外,培养交际能力也需要一个技巧,如沟通技能、自信等小的细节方面。

1.3 个人品质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在校期间除了学习技能知识外,还应当担负起未来祖国栋梁的责任,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个人品质,包括良知、责任感、孝敬父母、感恩意识等。这些良好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必须通过日常行为或者活动潜移默化的灌输给学生。例如,每逢寒假之前,让学生通过做校外兼职的机会去赚钱给父母准备一份新年礼物,这样可以促使学生多接触社会,提高社交能力,为父母准备新年礼物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会中国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

2 技能素养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技能素养包含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技能。

2.1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应该作为高职院校培养学生能力的重点。提高学习能力就必须具有明确学习的目的,良好的学习态度,适当的学习方法和有效的学习效率。高职学生应该注重培养再学习能力,因为在学校期间能学习到的知识只是将来工作职业的一些基础知识,更多的工作技术和技巧需要在今后的实际工作当中学习,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继续学习能力。

2.2 实践能力 估计学生积极参加技能竞赛。任课教师是大学生第一课堂学习的指路人,然而如今大学生业余课时越来越多,兴趣也更加广泛,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并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展可实施性强的技能竞赛,力求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就业能力的培养

高校培养大学生最终的目的是走向社会,随着大学扩招,每年全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年年攀高,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首先,大学生应该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基础。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应该在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行动措施。

其次,培养社会适应能力。虽然说学校是一个小社会,但其功能与规则与校园外还是有很大差别,还未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对社会的看法趋于往往过分片面和简单。不少企业对应届毕业生表示出冷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工作经历与生活经验,角色转换慢,适应过程长。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同等条件下,往往优先考虑那些参加过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的毕业生。这就需要大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魏艳清.小议高职院校辅导员如何做好学生管理工作[J].价值工程,2011(20).

[2]徐亮.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新思路[J].价值工程,2010(16).

篇2

[关键词]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2-09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最终会导致全球性的人才竞争。人才整体素质不断地提升,各界对人力资源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面对祖国和民族殷切的期望,高校和大学生都必须正视这个重要的问题: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这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真真切切的摆在了我国高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面前。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由当代经济学及管理学相互交融形成的最新、最高的成就之一。针对经济和管理的规律所提出的观点,具有的哲学根基非常深厚,同时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所以,可以应用到个人核心竞争力上,这也是对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发展。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接受教育、培养以及个人的努力而获得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经过整合和提炼形成的,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最能够显示个性魅力的,最独特的,能够被社会认同和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它最具竞争优势。所以,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整合性、支撑性、时代性和发展性等特点。

二、如何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最重要的问题。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其中,学校教育是外在的条件,起推动作用;学生自身的努力是内因,是依据,是最关键。

(一)重点是学校培养

首先,学校要树立起“育人为本”的理念,以浓厚的校园氛围育人。育人工作是高校所有工作的基础,是核心内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工作的重点。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各部门在育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真抓实干,实现全校、全员育人。要坚持以育人为本,落实育人观念,增强校园整体育人氛围,才能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落到实处。

其次,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职业生涯的教育和辅导是发达国家进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在青年成才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发展性,是开发青年人力资源的有效手段。其开展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对自身条件和发展方向有更深的了解,针对性地完善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实现提高核心竞争力。这是一个日常化、系统化的工作,需要高校投入的财力和人力较大。同时,还要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为学生的成才服务,提供优质的管理和教育,明确一切服务于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职业生涯教育能够改善和影响大学生的理念,形成自觉学习、实践和发展的良好氛围,促进塑造个人核心竞争力。

(二)关键是个人努力

1.要提高个人素质,培养个人能力,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奠定的坚实基础。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需要大学生的高素质和高能力提供坚实的保障。学生个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实际上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积累和完善,所以,大学生自身必须戒骄戒躁,将心态摆正,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做起。大学生必须摒弃“学习好能遮百丑”的观念,要注重提高自身各项基本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充分利用好时间,并且广泛阅读,用于深入实践,对自身进行多方的锻炼,积极参加各项组织活动。通过学习、体验和感悟来塑造自身积极的心态以及健康人格,磨砺自己坚韧的意志,培养高思想素质与道德素质,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对自身的人际交往、组织管理和创新实践能力都要重视。

2.要学会选择,发展自己的专长,为提高核心竞争力确立支撑点。

综合素质的形成是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条件,个人专长是最主要支撑点。大学时期是对个人综合素质的形成以及人生事业的定向非常关键,一个人单靠有限的时间、精力和能力难以把所有的事都做到最好,这个时候大学生必须学会选择和放弃。要精心审视自身的素质和能力,选择最感兴趣、最擅长和最有把握的作为自己的方向,同时放弃那些微不足道的、平凡无奇和把握不大的愿望,不让它们成为自己的绊脚石。把长处发展整合成为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做到术有专攻,业有所精。一旦明确了兴趣和长处所在,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做到全力以赴,把时间和精力投入进去,加上系统性的学习、研究和实践,争取全力完善和提高技能,努力将其发展为个人专长。

3.进行优势的整合,不断超越,全面提高核心竞争力。

基本上,拥有了自己的专长就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还不够,还必须要整合自身的其他方面的优势来全力辅助它,必须不断地进行超越、完善和提升,要最大限度地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大学生的个人专长还需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实践和执行力等相关优势来对它进行辅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总 结

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它随着大学生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提高和发展。人生就是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可能永远停留在某一处,也不会永远停留在某一个阶段,生命需要我们不断的超越,不断地向着远方,不断地选定的更高的目标和理想。

参考文献:

[1]荀关玉,陈惠敏.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J].科技信息.2011,(16).

[2]黄文玲,李锐锋.大学生科学态度及其培养途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5,(09).

[3]唐伦刚.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探析[J].科技资讯.2008,(34).

篇3

关键词: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1

一、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一个完整的企业财会管理体制,是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企业财会管理体制要有企业自己的特色,能对企业的发展有贡献,能让企业跟上市场经济发展的脚步。企业的财会制度、管理制度和鼓励约束机制都是企业发展的必要保障,也都是在企业财会管理机制范围内的工作。

企业财会部门或组织需要学习和了解更多的新知识和新思想。学到的东西越多才能在竞争中不输给别人。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也是如此,要不断接收新的知识,多方面的了解一样东西,不仅提高个人的素养水平,还能学到渊博的知识。从学习中可以调整自己的状态,学习财会相关知识,牢固自己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是一种提高自身能力的方式。不论是学习专业相关知识还是学习其他东西,都是在提高企业财会人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他们每个人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提高也表明企业的财会核心竞争力提高了,也是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表现。企业财会掌握最新信息,传递到企业每个员工身边,与自己学习的知识相结合,及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方向,不会在竞争中落后。这也是在比较哪个企业财会人员在这知识经济时代学到的知识更多、是否完全发挥出自身的能力等。这表明企业存储的知识量越多,其创新能力也越强,体现出的竞争力也就越大。知识决定财会人员的能力,也决定企业发展的竞争力。

二、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1.从经营管理的角度着手。现代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企业要想形成财会核心竞争力,必须发现并利用好财会人才,形成独特的用人机制。要根据自身特点,发展出一套适合自身的财会管理机制,从而培养出一种独特的财会核心竞争力。

2.从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角度着手。从知识管理与组织学习的角度来看,所谓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一系列财会管理惯例乃至学识。一要着手培养提高企业财会管理及财会人员的“抱负水平”。二要着手培养财会团队的合作意识,形成缄默知识,不断培养“干中学”的能力。三要着手培养财会服务意识,在对内对外服务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提高,完善财会管理工作。四要着手培养“及时反馈,快速决策”能力。五要着手培养向竞争对手学习的能力。

3.从完善财会治理结构着手。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不强与财会治理结构不完善有很大关系,财会制度不健全、财会管理利益不明确、财会管理基础工作不到位等财会治理结构问题都会影响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为提升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企业财会部门面临的最重要的战略任务是如何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创造更高的顾客价值。这里的顾客可以理解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如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销售商、客户、企业员工、政府等。欧洲商业管理学院教授凯因和马邦发现,许多持续高增长、高赢利企业具备的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采用了价值创新的战略观。价值创新的财会战略观将顾客需求,而不是竞争对手作为战略中心;寻求以创新的方式满足顾客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模仿竞争对手的行为。这些企业使顾客感知自身的价值得到了提升,从而绕开竞争对手,赢得了顾客,也就提高了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

(二)从战略的高度来看,提升企业财会核心

竞争力应当有所选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升对财会信息和知识成功管理和运用能力。财会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和利用情况如何已经成为是否有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在新经济条件下,信息优势、知识优势将会更快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但要靠成功的财会信息管理和知识管理来支撑。这包括对财会信息和相关知识的建设、获取、加工、分析和及时成功利用。除了要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之外,关键在于企业财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转变,财会人员的工作方式、分工格局,一直到思想观念的全面变革。信息化管理要与企业财会资源进行战略整合和集成。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取得取决于企业对财会信息和知识资源应用的战略管理能力。

2.提升项目财会管理应用的水平。在新经济条件下,市场变化太快,新情况、新问题太多,突发事件、无先例可借鉴事件大大增加,对项目进行财会管理的空间加大,提高项目财会管理水平显得日益重要。这也是提高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3.对财会系统整合能力的提升。现在很多企业都在走国际化经营模式的道路,但是我们不能只在几个企业的财会组织中徘徊,他们都有着自己特有的财会机制,虽说能力都很强,但是要与其他更大的企业相比,与其他国家的企业相比还是不够。所以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要把眼界放宽,要让企业财会系统跨越界限,与外部财会资源相结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以学习为主的队伍。彼得·德鲁克曾指出,企业所拥有的,且唯一独特的资源就是知识。这已经说明了除了知识以外,别的外部资源已经不能称之为企业的独特资源了。企业财会管理人员运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让企业不断发展壮大,这才是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所在。在现今的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竞争非常的强,而学习型财会队伍就是要让人们比竞争对手变的更快,能更早的掌握新信息。所以知识的竞争才是市场竞争中不倒的最有力的武器。为这些理由,就必须要建立一个以学习为主的队伍,要无时无刻的学习,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也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

5.提升企业财会战略管理能力。财会战略管理将决定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不想在竞争中倒下,就要不断提升企业财会战略管理的能力,更要严格实施管理机制。这些都需要企业管理部门细心的管理,特别是在财会问题中更要专注,只有这样的管理机制才能让企业在竞争中长期保持优势。

参考文献:

[1]王棣华.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探讨.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徐颖.浅析影响企业财会核心竞争力因素及提升措施.中国科技博览,2011,35.

篇4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本文对当代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缺失的主要原因加以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核心竞争力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如何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满足社会对人力资源日益增高的要求,力争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一项重要问题。

一、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含义及意义

任何一个集体和个人都存在竞争。核心竞争力最初应用于管理学领域,随后逐步应用到教育,延伸到更有针对性的高等教育层面。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是相对于其他学生的比较优势能力,是人文精神、创新能力、专业技能和健全人格的有机统一。这种竞争力不同于大学生的一般能力,它是在一般能力基础上加以提炼和提升,所形成的独有的、支撑大学生现在甚至将来的竞争优势,并使大学生长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集中体现,如果把大学生具有的各种能力分为若干个圆,核心竞争力就是将圆叠加后形成的交集。毋庸置疑,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生在社会群体立足的宝贵资本。

二、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缺失的原因

1.学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对等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软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变化,高等学校也不断探索尝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方法。其中不乏教育观念、教育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课程体系、考试制度等方面的转变。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人才竞争,所谓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却越来越严峻,多少学子不得不面对毕业即失业的尴尬窘境。归根结底,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无非是高校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的不对等,存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够灵活,重专业、轻通识,忽视学生能力培养等现象。尤其是很多年轻的高校教师大都硕士、博士留校,其专业水平多停留在理论科研阶段,缺乏相应实践经验,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便更加无从谈起。

2.重智育轻德育现象普遍存在多年以来,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能力水平唯一标准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学习成绩仍被大多数高校作为升学、奖助学金评比等过程中的硬件条件。虽然众多高校在不断尝试将德育水平等指标按比例计入学生综合评定成绩,但多年来重视智力因素发展,忽视非智力因素培养的现状仍然导致了大部分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人文素养缺失、人格障碍凸显、缺乏团队意识等。

3.学生自我培养意识不足当代大学生为90年代出生,彼时正值中国社会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转型期,学生思想随社会变革变得更加多元化,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加之学生成长在独生子女家庭,极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为我独尊的性格特征。在实际学习生活甚至与人交往过程中,不愿正视或者回避否认自己的缺点,存在过度的自我接受或自我决绝,缺乏足够的自制能力和独立性。对于自己的人生规划,一方面不愿听从父母安排,另一方面又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性和主动意识,对于未来社会竞争压力缺乏明确的认知,缺乏自我培养意识。

三、关于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方面的几点思考

笔者认为,大学人才培养与企业产品营销有相似之处,这也是“核心竞争力”能够从企业管理领域延伸到高等教育的原因之一。大学将“原料”(学生)经过“加工”(教育培养),最终得到“产品”(毕业生),并使其流入到社会之中。产品的“质量”(核心竞争力)的好坏也影响到学校的声誉。

1.一年级树立专业信念,提高适应能力,完成心理过渡大学的教育理念就是构建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发展,培养高尚的大学生。大一的学生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的基础上,努力使自己成为有素质的大学生。在新生的教育及集体活动中,以共性教育为重点,引导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以内在的良好素质作为基础,促进大学生全面提高素质。

2.二年级强化综合素质,增强学习动力,做好职业规划二年级学生学习的主要还是专业基础理论,学生需要知晓要想未来有突破、有创新,打好根基是关键。在学习之余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与本专业有关的论文、专著,主动了解专业的最新动态及热点,从中找出兴趣切入点进行归纳整理,为高年级的大跨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3.三年级夯实专业知识,提升动手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根据学生表现,三年级学生对专业的理解更加明确。开放式的大学教育为学生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平台。学生可以在完成必修课教学任务的基础上,选择相关或感兴趣的选修课进行深入学习。

4.四年级积极参与实习,积累实践经验,提高竞争能力毕业前期的生产实习能够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接触社会的机会,并为学生步入职场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总之,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只有学生作为工作主线,对大学生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学生,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邓红珍,夏菲,徐季丹.论高校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策略[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7):17-19.

[2]沈超,郭鹏.如何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12):118-120.

[3]张小刚.论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湘潭示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3):137-138.

[4]张建农.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J].内江科技,2011,1:3.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构成要素

一、引言

从1999年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被提到了一个重要发展的地位,并被定位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异军突起,成效显著,对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然而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底子薄,许多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专业资源、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准备不足,招生规模总量的绝对增长幅度大大超出了各种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衡、教学管理滞后、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我们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艰巨、紧迫,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渊源于1990年美国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其原意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概念自提出后,受到了广大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特别在突破了波特开创的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战略管理,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战略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的,尽管表面上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上突飞猛进,但受原有发展“路径依赖”影响,其办学理念、院校治理、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等还未完全高职教育的发展,固有的“劣根性”制约了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水平的可持续提升。教育部、财政部自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目的是由点带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对于微观主体的高职院校,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所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和整合这些资源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是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的能力,其实质就是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和构成要素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

1、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纷争

目前关于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代表性的有“技术观”、“知识观”和“资源观”三种观点。“技术观”的代表人物有赖德胜和武向荣,这也是国内最早把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技术观”强调院校的“整合能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林莉、刘元芳则提出“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强调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的再生扩散,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是大学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并且具有使大学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持“资源观”学者相对较多,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优势资源”,是主体对大学资源有效运作资源而产生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自身独特能力。

在企业界,核心竞争力具有两类特性:一类是一般特性,即核心竞争力所呈现的但其他竞争力也可能不同程度具的的特性;二是关键特性,是核心竞争力区别于其他竞争力的根本特性,如显著增值性、领先性、延展性和整合性。可见,尽管教育领域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目前仍入于引入概念、模糊嫁接阶段,尤其是没有理清核心竞争力的层次、要素等关键问题。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剖析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由三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关于核心层的理解,张洪春和宋振云(2012)认为是人才培养力,包括培养学生人才和教学管理人才两个方面。颜楚华等认为领导力,指出院(校)长是高职院校的法人代表,其个人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将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竞争力。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层是院(校)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和院(校)的治理结构。一方面,领导班子的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人格魅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生因素;另一方面,院(校)的治理结构从体制、机制方面补充、拓宽了竞争力的来源,广大教师、甚至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都会反作用于院(校)的领导班子,促进竞争力的提升。内隐层是执行力,由管理执行力、专业建设能力、文化培育能力等构成,内隐层体现了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执行能力,也体现了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资源的能力。外显层则是高职院校的外在影响力,由毕业生就业力、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构成,是高职院校综合服务社会能力的外在体现。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两者之间只有类型的差别,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学术和研究性的创新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职业教育就是要准确定位,紧跟社会需求,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随市场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同时,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只有构建了独特的办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其指导思想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市场参与机制,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3、专业设置与建设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偏离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的需求。由于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需要不断调整更新,要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这也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框架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4、市场资源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要树立市场观念。必须了解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学校应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同时必须主动开拓教育市场,开拓培训市场,积极引进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职业教育必须具有企业的参与和加盟,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接受学校的毕业生,而且参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制定等。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5、办学条件

我国的职业院校与发达国家的同类院校相比,一个很大的差距就是起步较晚,底子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严重短缺,与生产第一线严重脱节,这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要呼吁政府的投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但仅靠国家出钱是不够的,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人才培养环境。

6、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又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对教师质量有特殊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高职教育的职教属性,又要求教师尚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硬的动手能力。从这一层面上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难度并不亚于普通高校。所以,如何集聚师资力量,形成专业竞争优势,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师资优势,是高职学院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7、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不断积淀、锤炼和升华的结晶,是学院独有品格和特质的凝聚,是精华、是质量、是活力,也是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内涵的优化、办出个性与特色,既遵循共同的办学规律和原则,同时又具有多样性,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确定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独树一帜,真正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战略活动,它需要高职院校不断的学习与积累,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唯有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设置与建设,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市场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办出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睿.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4).

[2]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

[3]邹吉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培育和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陈运超.浅论大学的核心竞争[J].江苏高教,2000(6).

[5]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科技导报,2003,5.

[6]张洪春,宋振云.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结构与模型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3.

[7]颜楚华等.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关系[J].职教论坛,2011(23).

篇6

>> 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基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类社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 提升山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中职园林专业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升我校空乘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提升关联度研究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高职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服务性学习的会计专业核心职业技能提升路径 科技竞赛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及对策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以技能竞赛为契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磨砺财会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基于协作与竞争模式的软件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大赛培训研究 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培养竞赛意识为核心提升职业技能为目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① 强化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西部地州院校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廖 伟.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187-188.

[3]袁 青.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6-7.

[4]罗尧成.职业技能竞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对参赛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4(10):36-37.

[5]隆 平.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开展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的对接[J].职教论坛,2012(11):11-12.

[6]李 文.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发[J].职教论坛,2010(4):48-49.

[7]吴小娴.青年志愿者活动与高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之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2(5):136-137.

篇7

【关键词】多元创新;企业核心竞争力;商贸企业;构建策略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一个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源于理念创新、战略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元创新。杭州市土特产集团有限公司始创于上世纪50年代。作为国有商贸企业,在整个计划经济时代承担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的调配供应职能。在2001年由原杭州市土特产总公司通过公司制改革成功,后于2008年组建为集团有限公司,现主要经营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石化原料产品、棉花、土特产品、日用杂品等,旗下拥有5家控股公司:化工原料公司、橡塑公司、棉花公司、烟花爆竹公司、名萃土特产展销中心。集团公司已跻身浙江省供销社系统十强企业和全国供销社系统百强企业。本文以杭州市土特产集团公司为案例,分析商贸企业如何推进多元创新,有效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推进企业持续发展。

一、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的关系分析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创新涵义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和英国学者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知识、技术和管理为基础的企业获取、配置资源,形成并能保持竞争优势的综合能力,是支持企业赖于生存和稳定发展的根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难以模仿、难以被替代的独特的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水平决定着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位置。

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提出的。按照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引进一种新产品;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开辟新的市场;开辟和利用新的原材料;采用新的组织形式。实际上,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它应该包括思维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等。

(二)企业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既然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对手无法模仿的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模仿性等特点,要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通过多元的创新来实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下面我们将从不同侧面分析企业创新对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1.制度创新是培养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制度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影响,一方面,表现在产权制度结构的影响上。一个好的企业制度能够使企业各项工作有效运转,落后的企业制度对企业的发展会有严重制约。另一方面,体现在组织制度的影响上,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在组织机构上实施一系列的创新,通过组织结构的调整,人员配备的变动,管理幅度、管理层次的变化,部门的调整等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保持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战略创新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战略创新使企业在变化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中适时调整自己的战略目标,并通过差异化战略在竞争中取胜,使得企业始终处于战略优势地位,进而打造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

3.文化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动力。企业文化是企业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通过文化创新,一旦建立了具有特色差异的优秀的企业文化,也就推动形成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

4.管理创新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保障。管理贯穿于企业经营运作的全过程。通过管理创新,建立一整套完整、科学的管理体系,把多元创新更好的渗透于管理过程当中,从而系统、全面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基于多元创新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

如上所述,企业创新对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但分散、零乱的企业创新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企业只有以核心竞争力为中心进行多元创新,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就是杭州市土特产集团公司构建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成功所在。

(一)推进制度创新,夯实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1.推进产权制度创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公司长期形成的产权单一公有制和固定的劳动用工模式已严重制约了自身的生存发展,内部机制僵化,经营结构老化,规模萎缩。

跨入21世纪,在政府及主管部门的政策指导和支持下,企业发展找到了突破口――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公司制改革为老企业的生存发展扫清了体制障碍,成为企业迈入新世纪第一轮创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2.推进组织制度创新。改制后,公司加紧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注重提高战略决策和发展规划能力,实现了第一轮快速发展,但同时也逐步暴露出制约其持续发展的瓶颈问题,如负债过高,内部风险过于集中等。企业再一次走到了创业发展的十字路口,面临着如何进一步推进体制创新,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克服发展瓶颈的任务。

2008年公司启动集团化改革发展战略,从调整组织结构、经营结构和扩大股本规模入手,通过在原各经营分公司的基础上,投资组建控股、参股子公司,优化要素资源配置,推动企业进一步扩张经营规模和资本实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组织化核心竞争力。组织制度创新使企业竞争能力及地位因组织能力得以确立和巩固,不仅使集团企业成功抵御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经济规模更是再上新的台阶。

(二)强化战略创新,增添核心竞争力的动力

1.做大做强主业,整固经营优势。公司立足流通本业,使经济规模连年快速扩张,企业成功迈入行业领先。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国内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营销格局发生了重大演变。企业积极应对市场变化,大刀阔斧地调整经营结构,果断收缩退出传统的日益萎缩的土产日用杂品经营,整合要素资源,全力加大对生产资料经营的投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做大做强做精为目标,逐步形成了以生产资料棉花、合成树脂、橡胶作为企业主业经营支柱三足鼎立局面。

在调整结构拓展经营过程中,公司着眼于长远持续发展需要,着力构建、精心培育与相关行业的国有、民营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的战略合作关系,坦诚相待,精诚合作,风雨同舟,相互支持提携,结成了牢固的经济共同体。近十年来,公司正是依托战略合作伙伴提供的资源平台,着力发掘资源优势,不断地开发整合利用,借以拓展市场份额,快速壮大经营规模,市场认知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逐步显现。

2010年以来,集团抓住国内经济复苏需求回升的机遇,全力整合商品资源、人脉资源和渠道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营优势,从而实现了经营规模的快速扩张,再上了一个大台阶,经营模式和对外合作方式有了新的突破。

2.加强资本营运,拓展项目投资。公司积极推进经营方式的拓展,由原来单一的商品经营向资产经营和多元化项目投资领域跨越。公司凭借自身积累和融资、不动产等优势,开展对外合作和招商引资,谋求投入发展具备市场潜力和良好势头的项目,同时,以城市改造、企业网点设施拆迁为契机,加大投入扩充优质资产,为发展现代服务业项目积累资源,先后成功合作投资开发了江苏泰州20万平方米的住宅楼盘、杭州名萃土特产展销中心、经济型商务酒店、餐饮酒店、余杭工业园区生产基地等项目。通过与专业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成功合作,使企业学习积累了开发经验,培养了专业的开发队伍,为未来后续的开发项目奠定了基础。

(三)加强管理创新,提供核心竞争力保障

公司通过实施“三个结合”来推动管理创新:

1.将企业文化培育渗透与制度化管理创新相结合。公司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全面建章立制,现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集团化管理体系;同时实施文化兴企战略,通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以《大家庭报》、《文化园地》和各类文体活动为载体,弘扬“集智、求是、创新、奉献”的企业精神,培育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员工的团队合作精神,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的过程中。企业文化软实力得到有效提升。

2.将企业改革与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相结合。公司以机构的“精干高效,运作顺畅”为目标,做好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执行力和工作效率。公司一直把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推进人才强企战略作为重点工作,近年来有计划地引进专业人才,为他们营造发挥才能、创新创业的舞台。集团各企业领导班子建设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集团公司把它作为基础工程来抓,通过后备干部培养使用,优化企业领导班子结构,努力把干部员工培养成为适应企业新一轮发展需要的学习型、技能型人才。

3.将信息化手段与全程管理创新相结合。公司适应新形势,不断摸索管理新套路,由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迈进。如提升财务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建立投资管理和跨区域结算的专业管理体系;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把信息化技术渗透运用到财务、合同、库存、客户资源、安全等内部管理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完善了内部管控机制,对资金和商品流转实现了动态实时控制和反馈。通过不断完善内部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企业运作质量逐年提升,经营拓展能力明显增强。

三、结论

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动力。只有将创新引入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中,持续不断地推进多元创新,企业才能自始至终保持其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杭州市土特产集团公司将企业的多元创新战略贯彻到企业每一层面、每一部门中,通过管理、制度和战略之间的互动,使三种创新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在这三元创新循环上升过程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从而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商贸企业创新发展之路,并跻身于全国同行业的强者之林。

参考文献

[1]赵国浩.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务实[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3]刘凇麟,杨蕾颖.浅析企业创新与核心竞争力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11(1):116~121

[4]温路.浅析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社科纵横.2010(2):47~48

篇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企业家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20-0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目前,关于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说法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尚未成型,关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也未达成共识。总的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企业发展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一)企业发展理论

企业发展理论是从企业本身及其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可分为地位论、竞争优势论和生产要素论三种观点。地位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由于政府管制、自然垄断或其他在市场上处于垄断或控制地位。竞争优势则源自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认为耕地的成本和更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种观点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因果关系的颠倒。应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竞争优势,而不是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产要素论由迈克・波特提出,他认为生产要素历经四个阶段:资源要素驱动、技术投资驱动、能力创新驱动、资本知识驱动。而这些生产要素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是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分为组织惯例论、资源论、能力论和知识论四种观点。

第一,组织惯例论。1958年,赫伯特・西蒙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内处理各种情况的组织惯例,既包括正式的组织惯例,也包括非正式的组织惯例。

第二,资源论。1986年,杰伊・巴尼提出了“战略资源”。他将传统上企业注重市场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转到了注重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尤其是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资源上来,认为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的迅速发展,企业可以买到任何物质资源,那么资源就不再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能力论。这种观点认为,资源并非都可以成为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有效利用和开发企业资源的能力,挖掘、整合、提升企业内部所特有的、高价值的和难以模仿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知识论。1990年普拉汉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是生产实践中学习获得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技能、知识、管理、机制的知识,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产品和服务。

二、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虽然形成了一些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群体,但是,就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它们的竞争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非常有限,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除了个别行业产业的集中度较高以外,其他行业产业集中度普遍较低。重要产业的企业生产专业水平低、 协作化程度不高,很难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同时,已经事实上形成的全国区域性的产业趋同格局,也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制度基础薄弱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企业多数尚处在由传统的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处在由试点到推广的阶段,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不完善,成为国有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3.创新机制匮乏

目前,我国在创新机制方面匮乏,其主要表现在技术、产品、竞争策略等方面。由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具备强烈的技术创新欲望,同时,缺乏必要的技术资金投入,难以保证技术创新所必要的条件。而创新技术以产品为载体,产品则以技术为后盾。把产品与技术结合起来,将新技术转化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的产品,正是我国企业所需要的。因此,创新机制的缺失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4.企业家形成机制缺失

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而创新要由企业家来领导。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适合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土壤还没有形成。这是因为,企业家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选拔和任用机制还没有摆脱旧的框架,企业家的收入还偏低,企业家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不相符,职业经理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着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不断壮大。

三、发展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笔者认为,对于如何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途径进行分析。

(一)内部途径

1.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国有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地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从而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2.以企业家的形成机制为发展源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依靠企业家的整合能力。企业家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受其重要影响,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等冒险活动只能由企业家自身承担。它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发展的兴衰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形成。因此,可以说,企业家在其精神的鼓励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性保障作用,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自身保障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3.以信息化为动力。加强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4.以企业文化为后盾。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我国的企业所重视,我国的一些大企业也都在努力塑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5.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创新人才。结合国外经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个人技能,加强对工作的适应性;二是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化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所以,如何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将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另外,国有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

(二)外部途径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政企分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政企不分会带来许多严重后果:企业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企业;难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难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造成腐败,等等。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符合国际惯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保障。

2.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性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为政企不分、政资不离,国有企业就无法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再加上市场不成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有必要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的主体。

3.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从表面上看,资金短缺问题制约着技术创新,实际上,落后的投融资体制才是问题的关键。进行投融资体制创新,才能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驾护航。所以,如何完善金融市场,促进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的联动,发展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也制约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迈克・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3.

篇9

关键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9-0010-08

我国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后,如何培育与提升我国研究型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众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而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注与研究则远远不够。我国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促进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地方高校提供人才与智力支持。因此,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有助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有助于提升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也有助于促进区域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了解现状是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为了了解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就必须构建一个能准确评价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比较缺乏。本文以核心竞争力的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导,从资源与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入手,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一个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

一、资源基础理论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简称RBT)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的重要前沿理论之一,该理论起源于战略管理领域,由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于1984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和能力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能力,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能力各不相同。[1]在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中,有些资源具有弹性的外部供给,而有些资源的供应则是非弹性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具有路径依赖的特点:或在短期和中期,我们并不清楚它是如何形成的,表现出因果关系模糊的特点,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复制和模仿,具有模仿阻隔效应;有些资源则无法通过市场买卖获得。[2]这些非弹性供给的资源能力通常具有四个特征: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具备这四个特征的资源称为企业的战略性资源。这就意味着那些拥有这些战略性资源的企业可以获得高于平均值的利润,这些非弹性供给的资源也就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因此,对企业来说,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或竞争优势的保持过程其实就是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获取、整合、运用和优化的过程。

大学作为以知识资源为操作材料的组织,是一个资源高度密集型与依赖型组织,其本质是对知识资源的加工、创造与运用,因此,资源基础理论同样适用于大学竞争力问题研究。大学的资源具有不同的分类。按资源的内容,可分为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物质资源包括经费、场地设施、教学仪器设备、学术平台、地理位置等;人力资源包括成员的知识、能力、经验、判断和远见;组织资源包括大学的组织结构、管理系统、政策制度、文化以及形象声誉。按照资源的表现形式,可分为显性资源与隐性资源,显性资源包括财政资源、学术资源、人力资源、制度资源,隐性资源包括学校声誉、能力资源、文化资源等。按照资源的重要性,可分为战略性资源、基础性资源和环境资源。按照战略性资源必须具备的“价值性、稀缺性、独特性、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性”四个特征,大学的战略性资源主要包括以知名教授学者为核心的优质人力资源;一流的学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重点研究基地、硕博士学位点等高品质学术平台资源;高质量的精品课程资源;富有活力的制度资源和极具凝聚力的特色校园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声誉与品牌形象等隐性资源。根据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大学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拥有情况通常决定着一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状况。战略性资源的稀缺性使那些率先占有这些资源的大学通常具有先发竞争优势,战略性资源的不可完全模仿和不可完全替代使大学能够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战略性资源是高校竞争力构建的根基。[3]因此,根据地方高校对这些战略性资源的拥有状况可以评价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

二、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的内容

地方高校承担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这三大职能的实现状况决定着地方高校的价值,因此,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首先表现为人才培养竞争力、知识创新竞争力、服务社会竞争力三个方面。地方高校三大功能的顺利实现,离不开有效的组织结构和管理系统,它决定着地方高校资源整合、配置与利用效率,因此,组织与管理能力也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另外,社会影响力反映社会对一所高校的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评价,是地方高校长期积累的社会资源,也是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这五个方面共同构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一级指标,其二三级指标具体如表1所示。

三、基于AHP法的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

在整个指标体系中,由于不同指标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贡献不同,因此,必须对各项指标的权重进行科学设计,本文运用AHP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一)层次分析法(AHP)的基本思路

层次分析法(AHP)是由美国匹兹堡大学的T.L.Saaty教授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具有高度的系统性、逻辑性、灵活性和实用性等特点。该方法在处理涉及经济、社会、人文等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方面有着其他系统方法无可比拟的优势,已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社会系统的决策分析之中。

AHP法的基本思路是把复杂的问题分解为各组成因素,将这些因素按支配关系分组以形成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通过两两比较判断的方式确定每一层次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然后在递阶层次结构内进行合成以得到决策因素相对于目标的重要性的总顺序。[4]在通过一致性检验的前提下,确定每一层次中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重;通过对各层次的分析,进而导出整个问题的分析,即总排序权重。AHP法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应用面广泛,适用于定性与定量因素相结合,特别是定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决策问题研究。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所包含的内容既有定性方面的指标,又有定量指标,且能够划分层次结构,因此,可以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二)向专家发放调查问卷

根据表1构建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利用yaahp6.0层次分析软件建立递阶结构,并生成专家问卷调查表,向高校管理者、高等教育研究者发放调查问卷征求专家对各指标权重的看法。

(三)建构判断矩阵

运用AHP法,首先要求对每一层因素给出相对重要性的判断,并用合适的标度数字表示出来,建立判断矩阵。为保证权重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本研究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T.L.Saaty教授提出的1—9标度法(见表2)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两两比较,构建判断矩阵。具体来说,相对于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这个总目标(A),选择准则层(B)两两比较;相对于准则层(B),选择准则层(C)两两比较,相对于准则层(C),选择指标层(D)两两比较,构建出指标层对于准则层、准则层对于总目标层的相对重要性比较的判断矩阵。

(四)矩阵一致性检验

根据专家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采取群决策专家数据集结方法,对各专家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对各要素两两对比后的判断矩阵及各矩阵一致性检验结果表明:各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比例CR

(五)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运用yaahp6.0软件,采取专家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汇总计算结果,得出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见表3)。其中单排序权重是指根据判断矩阵计算对于上一层要素而言,本层次与之有联系的要素重要性次序的权值,即针对准则层的权重;总排序权重是针对最高层目标而言各指标的权重。所有指标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总排序情况见表4。

(六)综合分值计算

定量指标采用量化统计,数据来源要真实可靠,定性指标采取等级评价,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五个等级,分别对应5—1分值。由于各评价指标数据存在量纲差别,为了便于计算总分值,必须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把标准化处理后的分值乘以各指标的权重,最后把各指标的分值相加得到某高校核心竞争力总得分。

四、结论与建议

基于AHP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构成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五个维度中,最重要的是人才培养竞争力,其次是社会服务竞争力,再次是社会影响力,知识创新竞争力、组织与管理竞争力居于最末。人才培养竞争力维度与后面四个维度的差别较大,这反映出影响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人才培养竞争力,比较符合地方高校大多是教学型,少部分是教学研究型的功能定位。因此,在核心竞争力培育中,地方高校应以提升人才培养竞争力为重点,在学校功能地位方面,首先定位于人才培养和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努力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同时对知识创新竞争力、组织与管理竞争力也不可忽视。

在人才培养竞争力方面,地方高校应重视优质教学人力资源的引进与培养,重视高品质人才培养资源的建设,争取获得一批有较大影响的优秀教学成果;在社会服务竞争力方面,地方高校应该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的紧密联系,努力提高学校的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程度,在扩大专利申请数量的同时,要重点提高专利转化率;在知识创新竞争力方面,要重视优质科研人力资源的建设与开发,搭建优质学术平台,努力取得一批优秀学术成果;在社会影响力方面,地方高校要努力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树立外部公关意识,采取措施提高地方高校在区域的知名度的同时,努力提高学校良好的美誉度,以赢得更广泛的外部环境支持;在组织与管理竞争力方面,要重视学校内部管理系统、规章制度与学校发展定位、战略发展目标的匹配程度,努力提高管理系统的完备性,提升管理人员的专职化程度,重视校园文化、教风与学风建设,为人才培养与知识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持。

参考文献:

[1]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2).

[2]Barney J B. Resource-based theories of competitive advangage:A ten-year retrospective on the resource-based view[J]. Journal of Management, 2001(27).

篇10

关键词 高职学院 核心竞争力 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

近数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不断普及,步伐加快,高职院校间呈现出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态势。高职院校能否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取决于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高职学院各种竞争要素中最有价值、最核心、最为独特的要素。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面临重重困难,其本质是其缺乏竞争力,无法构建竞争优势。从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史来看,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就不可能具有竞争优势,也不可能适应社会需求,因此构建、提升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成为高职学院发展所面对的重要课题。

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1.1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原本是一个来自企业的话题,来自于战略管理理论。1990年。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 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G. Hamel) 在《哈佛商业评论》撰文《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他们认为,企业的真正的竞争优势来自综合和管理各种技术和制造的能力,以及快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从中可以看出,“核心”指竞争力要素中根本的、决定了其它要素的要素。高职学院与企业有着本质性的差异,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对高职院校的发展仍有深刻的启迪和借鉴价值。迄今为止,研究者尚未对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形成统一的认识。本文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就是高职院校在教育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能力。

1.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

关于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研究者也从不同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郑俊钦认为核心竞争力包括管理能力、培养能力、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要素。安秀芳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包括人才、品牌、创新、合作与校园文化。胡家秀认为优势、特色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的观点。

上述关于高职学院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可以看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因素起作用的合力,非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本文认为,战略资源、文化、核心能力都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从高职院校办学现状来看,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实质是在有限战略资源基础上,战略资源对大学竞争力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同时高职院校作为一个职业人才培训的教育机构,其竞争力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支持,是组织发展的指引和保障;但对高职院校的竞争力而言,最关键的要素是其核心能力,即如何整合并利用其资源来形成自己竞争优势的能力。具体来讲:

(1)战略资源。战略资源是能被感知和测量的具有核心优势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资源要形成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则必须是独特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的。以下三种资源是高职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一是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是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主体和承载者。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和人格情操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成果水平和社会服务的层次和范围。一支层次分明、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重要支撑。二是专业设置。专业设置也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础性结构,是联系社会和学校的一个纽带。高职院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都是以专业为载体实现的,在影响核心竞争力的战略资源中,专业设置是关键性资源。高职院校专业根据经济社会需要以及企事业单位人才需求动向,结合自身的资源状态,确定专业方向。三是实训基地。实训基地是高等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基础性条件,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体系,共同构成高职院校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高职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规律及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建设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实训体系。

(2)文化。在竞争力要素中,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是组织的引导力、激励力、凝聚力。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精髓和灵魂,是高职院校保持其核心竞争优势的隐性条件和精神基础。办学理念、制度和校园文化等共同构成大学文化基础。办学理念指“人们对大学的理性认识、客观追求及秉承的教育思想观念,包括学校的使命、愿景、发展战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等”。卓越而独特的办学理念从整体上对高职院校的走向起着统筹和指导的作用,同时办学理念要转化成实践,必须通过内部的制度安排来实现。学校制度及其制订与实施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是高职学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主要体现为决策机制、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和谐及党政协调机制等。以人为本的制度安排及其文化内涵有利于持续地增强竞争优势。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的主要表现,是大学精神、价值追求和文化品位的集中体现,体现于高职院校的校训、校风、校貌、校规、教风、学风、职业素质的培育以及学院客观物质环境等方面。优秀的高职文化一旦形成往往构成大学最持久的竞争优势。

(3)核心能力。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共同构成了高职学院的功能体系,其中,人才培养始终居于中心地位。高职院校要获得竞争力,除了需要关注战略资源和文化要素外,核心竞争力的发挥还必须落实到人才培养上来,以提升高职院校的竞争力。就高职院校来说,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提升办学水平以更好地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高职类人才。人才培养能力外显为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率,而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可通过社会声誉体现出来反映了用人单位、家长、社会及教育部门对学生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学生就业率则反应了培养的毕业生是否契合市场的需求。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

任何一个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必须把握自己组织活动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办学也是如此,核心竞争力的实现建立在准确的办学定位、清晰的办学思路、掌握办学规律的基础上,紧扣高职核心竞争力的三大组成要素:战略资源、大学文化和核心能力入手,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来推动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2.1确定科学的办学理念

科学定位是指高职院校在科学分析区域经济和行业需求以及竞争对手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办学资源、办学经验和办学历史,主动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发展空间相应位置。科学定位不仅从宏观上概括高职学院的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等,还对办学规模、层次、形式、类型等作出方向性选择。只有准确定位,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这是其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和前提。实践表明,真正在教育市场中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院校就在于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并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的发展。

2.2增强文化的凝聚力

高校虽然作为一个“松散藕合”的组织而存在的,但高校却能通过共享价值观和信念,系统行协调,增强凝聚力。高职院校要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致力培养各类高级技能型人才。学校制度应具有主动性和创新性,完善相应的机制,如落实校长治校和教授治学。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才能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为实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而奋斗不息。校园文化的建设首先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的本质特点,强化职业价值、专业氛围,实现人文环境、职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一。而服务社会、就业导向能为高职院校竞争力的发展的途径,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会找到自己的专业的生长点,学生只有在参与社会中才能真正实现自身能力提升与社会要求的对接,体现自己的对社会的价值关怀。

2.3以专业群建设为核心,优化资源配置

对于任何一个高职院校来说,其内部资源都是有限的,通过吸收“外来”资源,则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取必要的竞争力要素。但是高职院校的发展不仅依赖于所拥有的资源和获取的资源,也取决于对现有和外引资源的有效发掘、核心竞争力形成是诸多资源要素的整合、优化结果。以专业群为核心进行资源整合和配置活动,形成专业群体优势,更好适应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品牌和特色专业彰显学校属性和扩大影响力。

2.4构建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所高职院校要把培养模式塑造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其指导思想应遵循学校的办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通过培养方案和培养途径的调整,使之更好适应需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点是为教育者建立什么样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其重点是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设计。

课程体系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线,采用“平台+ 模块”式的模式构建。“平台”是根据专业群对本专业学生所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各专业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而设置,由公共基础课和职业基础课组成;“模块”则根据不同的专业方向而设置,由体现专门化方向的课程组成。课程体系要体现理论课与实践课并重,提升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重视科学素养与人文精神、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新教育,推动项目教学,采用能力本位的课程考核方式,实现从传承性教育向创新性教育转变。而教学模式则可以采取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中外合作办学等多种模式办学,这样不仅可以为学校聚集教育资源,而且使培养目的更为明确,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并使其人才培养满足了社会要求。

3结语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途径是一个复杂、漫长的系统工程,需要高职院校行为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培养质量,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其关键所在,需要学校根据学院现有资源和学校发展历史进行战略定位,以专业群的建设为龙头,带动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建设契合的高职学院文化增强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王前新.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浅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