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经济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世界经济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因此,美国已经持续了10年的经济增长和“一高两低”的经济状况不会无限期延续下去,经济周期的变形不等于经济周期的消失。实际上,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GDP增长的速度就放慢,2001年第一季度虽然仍有1.3%的增长,第二季度却急剧下滑,第三季度急剧滑落至-1.1%,这是自1993年第一季度以来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萎缩,也是1991年第一季度以来最大的下滑降幅。
尽管目前美国经济面临着诸多矛盾和缺陷,但由于美国占据着多项高科技,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制高点,再加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宏观政策调控更趋成熟,美国又具有优于其他国家的资源优势、市场优势、金融优势、地缘经济优势,以及灵活的企业机制和较强的对外转移危机的能力等,预计美国经济将于2002年后复苏。
2.日本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战后,日本经济经历了恢复时期和20年的高速增长,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的总体竞争力一度超过美国,日本的国民生产总值由20世纪50年代初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然而正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泡沫经济的崩溃使得在此之前大量贷出资金的日本银行陷入巨额坏账的泥潭而不能自拔,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2个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目前的困境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既有国际环境趋紧、出口下滑的直接原因,也有10年来扩大内需政策未见成效、各种矛盾累积的政策后果。
关于日本经济的增长前景,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表的报告称,由于存在着“惜贷”与扩大投资、消费的矛盾,巨额财政赤字与扩张财政政策的矛盾,结构调整与失业率增高的矛盾,官僚垄断与提高效率的矛盾等四大矛盾,日本经济真正摆脱困境尚需时日。
但应当看到,由于日本拥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其GDP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居西方七国之首,是世界最大的贸易顺差国、外汇储备国和债权国,未来日本经济尽管不大可能再现以往的高速增长,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仍举足轻重。
3.欧盟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欧盟经济增长的基本面是稳定的。目前,欧盟经济从总体上看状态良好,除对外贸易下降外,投资、消费以及通货膨胀率、就业率和财政金融等各项经济指标基本保持在正常水平。2001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达到2.4%,在世界三大主要经济体中,其增速是最高的。
欧盟各国的结构性调整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框架。近年来欧盟在税收、福利、医疗、就业等方面纷纷开始改革。2000年普遍进行的税收改革,给经济增长助了一臂之力。同时,欧盟国家的养老金制度改革也在加紧进行。据欧盟一个研究机构预测,仅减税一项就将使欧盟从2001年起每年拉动0.5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
欧元的经济货币联盟效应发挥了积极作用。2001年以来,欧元对美元汇率基本上稳定,欧元经济货币联盟所起的稳定作用不能低估。欧元的启动消除了欧元区内的汇率风险,增加了价格透明度,有利于投资和金融市场一体化,从而对欧盟成员国的经济协调发展起到保护和促进作用。
受世界经济增长下降影响,欧盟经济增长放缓。受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和世界经济增长降温的影响,2001年欧盟各国的经济增长势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欧盟经济尽管保持增长,但增长放缓,并一再低于市场预期。
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上市流通,欧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尤其是近年来欧盟加紧了内部建设,推行机构改革,统一税率,扩大欧元区,强化成员间的合作,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一个实现了统一市场、统一货币的欧盟经济,将逐步形成挑战美国经济“一超”地位的强极,并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有力支撑。
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最新预测,随着减税措施的采取,企业的增长潜力得到发挥,劳动力价格相应下降,加之欧盟经济不存在固定资本投资和库存过剩的问题,也没有受经济周期性因素的影响,预计2002年欧盟经济增长率将达2.9%。
二、发展中国家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1.东南亚地区经济普遍放缓
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大多具有出口导向型特征,且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和日本。自200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经济增速骤降,股市暴跌,特别是高技术股的暴跌,使企业商业投资赢利预期降低,这不但影响了企业的设备投资,还影响了个人消费。美国内需不振,进口需求减少,导致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出口下降较多。刚刚摆脱金融危机的东南亚经济又面临着新的考验。
2.拉美经济面临严峻形势
新世纪伊始,拉美地区经济即遇到严重困难:外贸出口萎缩,生产下降,失业率攀升,经济增速放缓。
拉美地区经济下滑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的连带影响。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鉴于美国和西欧经济增速明显放慢,日本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大大减少了对拉美国家的出口产品需求,从而导致拉美出口急剧下降,并严重影响该地区各国的经济发展。其次,美国"9·11"事件使拉美经济雪上加霜。"9·11"事件对拉美经济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其中同美国保持最为密切贸易关系的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以及以旅游业为主的加勒比国家受到的负面影响最大。此外,沉重的外债负担制约着该地区经济的发展。目前,拉美国家外债已超过7500亿美元,每年用于支付外债的资金就近1500亿美元,相当于本地区年外贸收入的三分之一。
3.非洲经济前景看好
非洲经济尽管受到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但由于一些非洲国家经济状况明显好转,2001年整个非洲经济仍获得增长,经济增长率达到3%。博茨瓦纳、喀麦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采取了一系列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努力改善产业结构,增加吸引外资的投入,使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增长率超过整个非洲3%的平均增长率。
但是,目前非洲经济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尽快结束战乱,加快经济改革步伐,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国民教育水平,消除贫困。战乱和政局不稳定是制约非洲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些非洲国家由于战乱不断,不仅影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拖了整个非洲经济发展的后腿。
三、世界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分析
在美国经济急剧减速并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慢的环境下,我国对外经贸将面临如下挑战:
第一,出口减少,经济增长对内需依赖增大。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同时陷入衰退,这从1975年以来尚属首次;另外,我周边地区经济增长也大都放慢,这对中国经贸发展必然产生重要的影响。2000年我国对美、欧、日的出口额超过1400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55.6%;同年我国对韩国和东盟的出口额近400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额约15%。2001年头7个月我国出口增长率从2000年同期的35.8%降到8.5%,即回落27个百分点,据估算,每减少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10多亿美元的损失。随着我国经济的出口依存度从1980年的8%提高到2001年的23%,世界经济放慢导致我国出口减少,无疑会加大我国经济增长对内需的依赖。
第二,经济不景气往往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于美国称中国已成为其最大的贸易顺差国,我国产品可能成为美保护主义的重点针对目标。
第三,美国经济形势对我国在美通过贷款、债券及发行股票等渠道进行筹资将产生不利影响。但与此同时,国际资金流动可能对中国引资有利。美经济下滑导致企业对内投资减少,大量资金向外寻找出路,中国如能抓住机遇,则可变不利为有利,吸收更多外资。
在全球经济放缓的情况下,我国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第一,要加强宏观调控,继续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扩张的货币政策刺激内需,并深化国内消费、投资和技术增长的体制结构。
第二,在外贸方面,继续采取退税等措施鼓励出口,适当调整出口产品方向和结构,并提高我出口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篇2
关键词:世界经济贸易 形式判断 贸易前景展望
世界经济在危机后迎来复苏,推动力量的主要方式有持续投资、恢复内需,加大贸易力度,尤其是新兴的经济体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贸易发展的主要形式。近年来,世界经济逐渐复苏,但是发展仍然不平衡,并面临一些新的挑战。所以相关人员应积极应对挑战,深入分析世界经济贸易形式,这种方式对前景展望有着重要意义。
一、判断分析世界经济贸易形式
(一)世界经济贸易现状
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1年世界经济比上年增长1.4%,新型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为6.2%,世界经济复苏有一定积极影响。例如,美国整体经济呈现良好局面;欧洲债券危机有一定缓解;新型市场得到平缓调整;资本投资市场的经营着回复信心。具体情况如表1:
表1:2010年-2013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形势(%)
(二)政策空间不足,推出政策面临考验
为了缓解经济危机,很多国家都将利率水平降低,积极而宽松的政策能够为国家带来大量高额债务和财政赤字,但是全球经济发展仍处于增长期,在这种形式下,市场要求财政进行大力整顿,从另一方面来讲,资金的较大缺口,使经济复苏不够稳定,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现象。
新一轮的经济刺激措施的可行性不高,从短期来看,现如今出现的经济复苏加剧的现象,都面临一定风险。首先,世界经济复苏形势还不够强大,发达国家的公共及私人部门拥有较高债务,欧洲的金融体系面对很大压力,社会也出现了高失业率的现象,持续走高的油价也给市场带来了潜在的影响。然后,欧洲相关财政部门的建立,以及相关机制的制定和措施的应用,为其债务危机提供了一些方法,但是在较短时间内欧债危机无法解决,而且这些措施无法处理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出现的债务问题,这种全新的债务问题应找寻新的方法。
(三)经济变化的产生原因
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银行在速度和经济冲击的选择上存在一定问题。经济活动是因为财政过度调整,而导致不利影响。相关人员对市场的信心降低也是原因之一,相关人员过早取消刺激性支出,还可能导致新的经济打击,而且若经济增长没有增长势头,相关单位要进行额外笔记,避免政府出现两难的困境。目前,结束欧元危机、恢复信息是欧洲最紧迫的政策任务,所以相关单位人员要努力提高经济增长程度,并进行相应调整,合理控制去杠杆化过程,并颁布更多流动和宽松的货币政策,使财政部门的货币管理更为温和。
二、世界经济贸易的前景展望
由于欧债影响的逐渐恶化,金融市场十分脆弱,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发达经济体系会受到风险危机,新兴的经济体制外部需求不强,内部缺乏调整,经济增长率较慢。所以,国际相关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发展情况持有悲观态度,世界银行在全球出现经济危机时,重点国家及地区的应对措施的前景展望先汇报如下:
(一)美国与欧洲地区
美国经济受到日本海啸和欧洲影响,企业内部的失业率上涨,消费低迷,在2012上半年中,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为2.1%,这种情况不是十分理想,但下半年的经济情况有所改善,而个人消费开支和库存投资以及居民住房固定投资增加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欧洲地区因为家庭消费以及制造业的萎靡现状,导致经济增长率下降,全年经济增长速率缓慢,希腊因为债务危机,导致经济回缩7.1%,其他国家的经济也受到一些影响,例如葡萄牙回缩了1.6%,西班牙和意大利仅增加了0.7%和0.4%,而核心国家德国的增长率为3.1%,支撑了整个地区的经济情况。
(二)日本、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
日本因为债务危机、日元升值以及世界经济的缓慢增长,导致日本经济增长的基础外需减少。而日本地震的产生导致个人消费、住宅投资等一系列行为阻碍经济增长,自2012年以来,日本因外部环境改善,使经济缓慢回升,灾后重建工作也强化了投资者对日本企业改善的信心。
201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降低,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家为了应对通货膨胀、本币走强以及财政赤字和房地产泡沫问题,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以至于没有跟上全球发展势头,巴西经济增长率为2.8%,增长幅度没有达到上年的一半,印度的经济增长率也出现了过去三年最低这种情况。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为9.3%,同此上年,降低了1.3%。中东北非地区因为剧烈的政治影响,导致该地的国家经济活动受到制约,而同时外部环境导致增长变慢,增长率不高。
(三)发展前景的应对措施
应对美国经济面临的两种风险,应尽量改善失业率,确保国家增加的就业人员与实际失业人数向平衡,避免经济复苏现象反复出现,改善就业市场,使其具有自行改善的能力,并且大力解决经济结构性视野逐渐恶化的问题;日本、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应重视经济复苏存在的外在风险,尤其日本要重视灾后重建工作,其他国家要主要政治引发的经济影响。新兴市场是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形式,虽然其整体运行进行较慢,但是这种发展形式仍然有足够多的政策空间。中国在这场变动中,只受到一些影响,没有巨大变动,经济仍保持增长的局面。尽管增长速率降低,出口量下降,但是整体表现较好,前景乐观。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对世界贸易形式的判断分析和前景展望,能够得知,尽管很多国家受到世界复苏缓慢的影响,但是通过发达国家的带动,近年来,投资形势呈上升趋势,根据联合国会议内容,世界FDI持续增长,规模也有所增加,比危机前的水平要高。世界经济在2012年复苏的脆弱性,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和欧元债务市场的不确定性,这种情况也对全球投资造成影响,所以相关人员应该谨慎对待,采取合理的改进,促使是经济能够得到增长。
参考文献:
[1]于培伟.扫描当前世界经济正在发生的新变化[J].中国远洋航务,2014(3):167-168
[2]刘鑫.浅析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J].知识经济,2014(4):194-195
篇3
【关键词】劳动争议,劳动争议现阶段的现状,应对
一、企业劳动争议的现状分析
1.深刻带有2008年经济危机的印记。在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我国已经存在用工荒,企业出现招工难,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危机,政府开始制定政策保障劳动者的权益。而2008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使用工荒的现象出现了巨大的转折,企业开始大量裁员。有些企业不裁员也采取了降薪或变相降薪措施来应对。在此种情形下员工也只有接受现实。我国劳动者保护政策也因经济危机而中止。而时至今日,企业还是借经济危机的影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造成企业劳资矛盾大量存在。
2.当前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使劳动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2009年下半年世界经济开始复苏,但世界经济的依然脆弱,随时都有衰退的可能性。现阶段美元贬值、欧洲债务危机和美国债务违约风险等严重影响了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将来发展的信心。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企业,而南方大量中小企业倒闭更是证明现阶段企业生存的困难程度。这就造成了企业想尽一切办法降低生产成本,而延续2008年经济危机时期的员工待遇成为很多企业的不二选择。
3.用人单位和员工的诉求差异变大。降低员工待遇则造成了现阶段用人单位和员工诉求差异比以往情形增大,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劳动者保护的加强,员工可以因为企业违约而得到更多的补偿。有些企业为了降低用工成本甚至大量使用劳务派遣工人,完全违反劳务派遣用工三性的规定。完全从资金成本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劳资矛盾。
4.当前CPI高企进一步推动劳资矛盾。CPI高企造成劳动者生活成本上升,生存压力加大。同时,CPI高企造成了企业生产成本升高,利润率下降。这就造成了劳资矛盾的升高。《工资条例》迟迟不能出台恰恰说明了劳资矛盾化解的困难程度,这就从国家层面说明了这种矛盾是现实存在的,而过去的20年来工资在GDP中的比例逐年下降。这就进一步推动了劳资之间的矛盾。
二、企业化解劳动争议的应对方案
1.依法建立劳动关系保障劳动者权益。从现阶段的情况来讲,企业为了避免经济下行的情形再次出现,不分岗位性质大量使用劳务派遣用工,甚至以非全日制用工的名义来雇用全日制工人。这虽然从表象上解决了企业现阶段的用工和成本之间的矛盾,但是其实际上是更加进一步积累了用工矛盾,最终形成难以化解的矛盾。以至于有的企业在这种矛盾的影响下最终破产。
作为企业来讲,依法用工是用人成本最低的方式方法。劳动合同法对违法用工,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一般都规定了惩罚性赔偿,比如企业未按规定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则需支付双倍工资,而超过一年未与员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则需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同时,劳动调解仲裁法也加重了用人单位一方的举证责任,用人单位很难免除责任。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提高也是企业需要依法用工的重要原因。
从员工的角度来讲,企业能够做到依法用工,这是企业获得员工尊重的有效途径。如果一个企业连最起码的依法用工都做不到,这个企业也不过是员工暂时落脚之地,一旦有更好的单位则员工势必会跳槽。而这个企业会进入下一轮招聘面试培训新员工等一系列重复工作,最终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不能提高。有的企业老总就讲,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为能够缴纳社会保险看起来是增加了生产成本,但是你只要看到企业的违法成本和企业不一样的人才竞争力你就不会觉的这是负担。所以,依法用工不仅是企业的用工的底线,也是企业良好经营的起跑线。
2.资方应当敢于面对劳资矛盾,善于解决劳动争议。由于现阶段劳资矛盾的存在,企业经常以经济危机和现阶段通胀预期造成的成本上升为借口来应对劳动争议,资方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好了,对劳动争议自己没有过错,从而对劳动争议不能理性积极应对,从而造成被动。甚至有的企业形成了集体性的劳动争议,大大的影响了企业生存和发展。对劳资双方都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个别企业连续出现员工非正常死亡,使企业形象受到严重损害。这就要求企业建立完善的劳资纠纷处理机制。
首先,在企业内部建立工会组织,形成资方和工会的合理互动,资方更好的了解员工需求,资方设定的企业文化才能贯彻到每个员工,员工也会感觉的自己受到资方重视,自己的诉求能够得到资方的重视。其次,建立企业内部独立的劳动争议解决方案,争取企业矛盾在企业内部得到化解,从而平息企业内部的不良势头。第三,出现劳动仲裁和诉讼,资方应当积极应对,和员工形成良性沟通,不能一概以对抗的形式来解决。一来能够降低企业的仲裁和诉讼成本,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二来在企业内部的员工中形成正面影响,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
3.建立于企业效益挂钩的工资激励机制。劳资矛盾集中体现在利益关系中,现阶段劳动者也能够理解企业的困难,而劳动者的收入不稳定和对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是当前劳动者的困境。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式,企业应当建立与当前经济状况相协调的劳动者工资与相挂钩的激励机制。这种激励机制应当与当前的经济状况相关联,劳动者的收入应当与企业的命运相关联。现阶段银行银根紧缩,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同时民营企业在今年开始出现投资热,所以民营企业的在今年应当是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而人才才是在此次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在笔者调研过程中发现有些企业虽然建立了工资激励机制,但是随意性太强,资方不能自己遵守,当员工提前完成订单任务时资方随意增加订单任务,从而取消原来定好的奖励标准。有些企业为了调高利润率设定较低的奖励标准,使员工对超额完成工作任务没有动力。这都不利于企业长期效益,不利于企业留住人才。
综上所述,2008年的经济危机和现阶段的经济状况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重大机遇,抓住机遇的企业才能最终胜出。这期间劳动争议的化解能力体现了资方的管理能力,是企业在这场竞争中最终胜出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4
(一)课程涉及面过广,相关理论抽象难以理解
《世界经济》课程实际上是以世界经济概论的方式来阐述世界经济的,它是一门前沿性和综合性很强的理论经济学。它是基于经济学原理,借鉴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国际关系学,并融汇文史哲以及地理类的专业知识,以为指导,从现实经济出发揭示新的世界经济理论和全球经济发展规律。全球经济是基于国际分工,各国经济互补基础上,在全球范围内多元化的各类经济的多角度集合。所以本学科的研究范围包括在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上形成的现代世界生产、流通、交换和分配及其相互关系,各种类型国家的经济发展特点和变化的特殊规律,国际经济各领域的情况和问题,对外经济贸易等。这就决定了此课程教学内容的面广且复杂,涉及的相关理论多且抽象。但是,上述内容在后续的专业课程中多有涉及,因此在阐述上述问题和理论的时候往往以简单的形式加以介绍。例如,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国际投资中的核心理论,在世界经济课程中却只是简短介绍,从而使得讲授相关理论时,就显得抽象从而难以理解。
(二)教材滞后现实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现象,新的经济事件每天都在发生着。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在贸易金融投资领域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些都无法在教材中得以体现。无论是初版教材还是再版、修定教材,总是具有时滞性。教材的滞后决定了其内容的非现实性、体系的非完整性、方法的非新颖性。如果课堂的教学过程仅仅完全依赖于课本,结果是难以避免的导致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如果教科书不能体现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论,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就只能成为空论,也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火热而多变的现实经济世界。
(三)传统教学模式的落后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是满堂灌输的方式。教师讲解,学生听、记。此种教学方式仅局限于课堂,脱离于实践。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是中心。教师中心观忽视了学生作为“人”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和权利,导致在教学过程中不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看不到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知识由内到外的输入过程,低估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和知识经验,轻视学生的心理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师如果不能走出这种教学模式,只是一味灌输晦涩、抽象的理论,就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学习就缺少积极性。(四)考试形式单一考核方式一直采取一考定乾坤的方式。且固定平时和期末考核成绩比例:平时成绩占总评比重的20%(或30%),考试成绩占总评比重的80%(或70%)。这种考核方法暴露了教学过程“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的缺陷。只重视学生学习知识本身,不重视学生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学生只会呆背死记,抹杀了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更谈不上超越教材和教师,结果在所难免地培养出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固有的考核分值配比,使得学生即使在平时忽视对世界经济的关注,缺乏对相关经济现象的理解的情况下,只要在考前突击相关理论,就可以获得此门课程的通过,无法检验学生利用相关知识分析当今世界经济现象的能力。基于上述的问题,对世界经济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方式方面进行了课程改革。
二、世界经济课程改革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鉴于世界经济的教材除了理论部分之外,部分章节无法融入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的现实。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所教授相关课程内容,结合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实践,对学生进行相关主题引导,要求学生在课后听新闻评新闻,增强学生对当今世界经济的了解,增强对相关理论的了解,从而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掌握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并增加了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教学方式的改革,是整个课程改革的重点。利用课堂讨论、换位教学、观看视频、章节论文等各种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世界经济的教学环节中,更深刻地理解世界经济的相关现象,关注世界经济和我国经济的联系,甚至,更多地了解自己的专业动向,为以后走向社会参加经济活动打下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堂讨论
课堂讨论的环节,目的是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教师根据所授课程内容及当前世界经济的热点,布置一定的命题,让学生在课后查找资料,分组进行讨论。此方式在提升学生对相关理论认识深度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例如,在讲授贸易规则和贸易壁垒的相关知识时,结合当时世界经济中中美贸易摩擦的实例,进行了课堂讨论课。因为学生对相关经济现象的不够了解,如果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直接把中美贸易摩擦的实例摆放出来,给学生讨论,必然会造成讨论课内容的浅显,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首先,在讲授完相关理论知识后,将讨论课的主题———初探中美贸易摩擦布置给学生,并引导学生从中美贸易摩擦的现状、问题、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搜集资料,整理资料。然后将学生进行分组,进行课堂讨论。讨论过程中,由于每个学生都对讨论的主题都有很充分的了解,大家此起彼伏,不停地对其他同学的讨论进行着反驳或补充,课堂气氛甚是活跃。
2.换位教学
换位教学,就是教师提前布置一定章节的内容,将学生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分工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制作PPT等准备活动,并推荐一小组成员来进行相关内容的课堂教学,成绩计入小组整体成绩。此教学环节,意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例如,在讲授主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时,把学生分为4组,分别讲授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APEC,中国—东盟自贸区。学生在换位教学中,提高了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也学会了团队作业,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3.观看视频
基于课堂课时的有限,并不能将每一章的内容都通过课堂讨论和换位教学的方式来实现。于是,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深入性,教师找到和授课内容相关的经济深度报道视频,在丰富课堂教学手段的同时,也完成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特别是有关资深专家学者的视频资料,信息量大,观点独到,理论新颖,论述深刻,时效性和前瞻性强,是教师和教材做不到的。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弥补了当前教学的不足,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4.章节论文
章节论文的写作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反映。通过论文的写作,不仅能够提高相关技能,还能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教师在讲授完一定的理论知识后,结合世界经济的某一热点,布置论文题目,让学生学会资料为我所用。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在考核方式上,摒弃传统的一次期末考试定输赢的做法,将课堂讨论、换位教学、章节论文、平时检查和期末考试各种考核结合起来,在每个环节都给予学生相应的评定(平时和考试比重为八二开或七三开)。这种考核方法和成绩构成,特别强调了教与学过程的重要性,并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能有效地挖掘学生学习的潜能和个性。考核内容更加丰富多样,更加综合全面,也更加趋于合理有效。
三、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
在几个学期的《世界经济》的课程教学中,由于上述内容的改革,初步成果已见端倪。
(一)转变了学风,颠覆了传统的学习方式,真正激发
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了。不再是一本书,一份打印的课件,不动手的“学习两节课”。学生会高度关注教师提出有关当前经济管理领域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一条信息线(热点、难点、重点问题)———课改中明确要提问、发言、讨论的内容。由于学生对于当前经济事件的关心,改变了传统的只在课本中、课堂上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经济就在我身边”,从而建立起“我是经济人”的主动学习意识,同时也加深了对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活跃了课堂气氛,加强了教学各个环节的互动
教学改革之前,学生严重脱离于经济社会,对相关经济问题或经济现象,都处于一种不知或半知的状态,课堂教学互动环节无法很好展开。教学改革后,利用各种手段让学生主动或者被动地去查资料、找信息、看新闻,了解现实经济世界。拥有了一定的经济知识背景后,形成了比较系统或条理性的观点,在课堂提问及课堂讨论时,学生也可以积极发言,并表达出比较深刻、具体、独到的见解。
(三)注重平时知识积累,不再一考定乾坤
课改前,考核内容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点,而且占比较大。如今,由于考核方式中,把平时成绩的比重大幅度加大,每一次发言,每一次讨论,每一次提问,每一份提纲,每一份小结等等,均计分在案。学生要想取得优良成绩,就必须重视每一堂课的每一项内容。学生不再是只带着耳朵,更需要带着心来上课,这就彻底摒弃了大考前临时抱佛脚式的突击复习应考的学习方式。
四、存在的问题
(一)课时局限,使得互动环节难以更好展开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相关素质的提升,在教学方式上设置了热点讨论及换位教学。但是由于学生第一次上讲台,对于课堂的把控能力较差,往往就会使课时延长,这就使得教师在进行其他章节课程授课的时候,必须压缩课堂内容。
(二)如何提高课堂互动环节的效率,避免“搭便车”现象
课堂的互动环节可以从各个方面来考察学生的能力,比如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PPT水平,口头表达能力等等。但是,由于学生人数众多,很多环节只能通过小组方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就难免产生了“搭便车”现象,无形中也就降低了课堂互动环节的效率。
篇5
世界经济中脆弱的三角关系
这个导致世界经济不稳定的巨大漩涡就是全球国际收支失衡。美国日益积累的经常项目逆差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2004年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将超过6000亿美元,已经占到GDP的5.5%,超过了全球GDP的1%。美国的经常项目逆差吸收了全球所有贸易盈余国家近2/3的经常账户盈余(Summers,2004)。
美国经济学家杜利和克鲁兹指出,世界经济已经分裂为三个板块:美国是中心地区,亚洲是贸易账户区,欧洲、加拿大和拉美是资本账户区。贸易账户区向美国出口,并靠出口带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贸易账户区积累了越来越多的外汇储备。资本账户区是传统上的资本输出区,以私人投资为主导的资本不断流向美国。他们的分析将世界经济格局简化为美国、东亚和欧洲三个区域之间的互动关系,三个区域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各有鲜明的角色定位。
但是,由于美元贬值和美元资产收益率下降,从资本账户区域流向美国的私人资本开始放缓,于是,我们可以将观察世界经济的角度进一步集中在美国和东亚这两个主要区域之间的关系:日益积累的美国经常项目逆差和日益积累的东亚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经济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对矛盾。2000 年东亚地区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过了1万亿美元,到2004年更是达到了将近2万亿美元的规模,约占全球外汇储备的一半。这期间东亚地区积累的外汇储备相当于美国在同期积累的贸易逆差的2/3。在私人资本流入减缓的情况下,东亚各经济体中央银行动用其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库券,在很大程度上为美国经常项目逆差提供了融资,缓解了美元贬值趋势,有助于美国维持较低的利率水平。
如果更仔细地看,我们会发现美国、日本和中国之间形成了当前世界经济中最为敏感的一个三角关系。中国和日本有相似之处:两国在最近几年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到2004 年9月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达到5145亿美元,大约相当于中国GDP的1/3。日本的外汇储备也。但是,中日两国在如何管理外汇储备方面也有差异。从 2003年年初到2004年9月份,中国的外汇储备增加了2680亿美元,但是其中只有大约560亿美元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债。从2003年年初到2004 年9月,日本的外汇储备增加了3600亿美元,其中3420亿美元被用于购买美国国债。日本之所以要不断购买美国国债是为了干预外汇市场,阻止日元升值。由于日本仍然处于通货紧缩的威胁之中、经济复苏仍然乏力,所以在今后一段时间日本仍然会有动力进行外汇市场干预,也由于其国内处于零利率乃至负利率,日本的冲销干预可以是有赢利的。于是,美国、日本和中国之间的三角关系可以概括为:日本和中国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两国(尤其是日本)通过购买美国国债缓解了美元贬值压力、有助于维持美国的低利率,反过来美国又可以大量购买东亚(主要是中国)的廉价商品。
但是,这种三角关系是脆弱而蕴含着极大风险的:东亚经济继续持有美元资产将会因为美元贬值而受到重大损失;如果东亚经济拒绝本币升值,还可能对国内经济的长期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尽管汇率低估会有利于出口部门的扩张,但是国内其它行业则可能失去了发展机会。过分僵化的汇率制度给东亚各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带来了压力,而且随着时机的拖延,退出钉住汇率制度的难度将越来越大。尽管东亚经济从金融的角度支持了美元霸权,但东亚积累的对美国巨额贸易顺差经常会受到美国国内政治的抨击,贸易纠纷可能会越来越多。很显然,美国依赖东亚外汇储备对其经常账户融资的现状将无法持续下去,而这一链条的断裂将给国际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动荡。即使假设各国政府之间能够达成默契和配合,这种稳定也很可能只是一种幻觉。从过去的经验来看,金融危机的到来如同飓风和地震,几乎是不可预测也不可抵抗的。
美国将如何调整其经常项目逆差?
根据Roubini 和Setser(2004)的研究,2006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将达到GDP的6.5%,2008年将达到GDP的7.8%。而Mann则用另外的模型预测2010年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将达到GDP的13%。邱吉尔曾经说过,有10个经济学家就会有11种观点,因为有一个经济学家半路会改变其观点。但是这一次,美国的经济学家至少在这点上是有共识的:即美国的贸易逆差已经到了不可持续的地步。但是,经济学家仍然无法确定何种水平的经常账户逆差才是可以持续的,换言之,经济学家仍然不知道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需要减少到何种程度才算是完成目标。
简单地讲,美国经常项目逆差调整的可能路径包括:
第一,实行紧缩性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减少财政赤字、提高利率以压缩消费。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国的经常账户逆差起因于其国内储蓄低于国内投资。最近四五年来美国的投资水平一直在减少,所以形成经常账户赤字的原因是储蓄减少而非投资增加。美国政府压缩财政赤字的可能性将非常小。一是因为目前的预算赤字规模和历史上比,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不算很高,而随着布什连任,军事开支和社会保障体制开支等支出均为刚性的。更大的可能是通过提高利率压缩私人部门开支,提高私人部门的储蓄率。这将可能导致其他国家对美国出口的减少、流入发展中国家的资金回流、房地产泡沫破灭等。
第二,美元贬值。根据OECD 和Rogoff和Obstfeld的研究,美元至少要再贬值30-40%才能使得美国的经常账户逆差保持在一个可持续的水平。急剧的美元贬值会引起美国通货膨胀、利率水平急剧提高,因此,从美国的利益来看,自然是美元缓慢贬值更符合自身利益。但是,Rogoff和Obstfeld也指出,当前的情况和20 世纪70年代的情况非常相似:预算赤字扩大、货币政策宽松、石油价格高涨。伊拉克战争和美国用于维持国土安全的费用已经占到GDP的12%,其规模丝毫不逊于越南战争的费用。因此,美元的急剧贬值仍然是很有可能的。如果美元贬值,美国能够勾销数万亿美元的外债,而整个世界经济将会出现金融动荡和产量下降。正如Rogoff所说的,“世界将从瀑布的顶端跃下,但却不知道水有多深”。
中国的对策
中国在过去两年内始终面临着来自外部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尽管中国政府反复重申中国会保持相对稳定的汇率,汇率制度的改革也会根据本国形势自主地开展,但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如果上述世界经济中脆弱的三角关系突然断裂、美元出现大幅度贬值,甚至即使不出现这种极端的情况但是形势日益严峻,中国的汇率政策以及发展战略都会面临巨大挑战。
人民币汇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低估。人民币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并不适合中国的今后发展。这可以说是大多数经济学家对于人民币汇率问题的两点共识。汇率水平的低估对中国经济发展并不利。郭树清谈到,中国经济处于不均衡发展状态。沿海地区面向国际市场的经济部门和内地面向国内市场的经济部门之间缺少足够的联系。汇率低估鼓励了出口部门,但是却是以压制国内服务业和制造业为代价的。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影响到中国的货币政策自主性。假定中国继续以每年1500亿美元的速度增加其外汇储备,最终一定会对国内的货币供给、信贷和通货膨胀带来压力。
为什么中国政府迟迟不肯直接调整汇率水平和汇率制度?从退出钉住汇率制度的经验来看,选择在经常账户逆差或平衡、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的时期主动退出成功的概率更大。当前中国经常账户已经充原来持续顺差逐渐转变为相对平衡、经济增长更多地靠内需拉动、对于盲目引进外资政策开始出现反思、美联储也逐渐加息,各种条件其实对于进行汇率制度改革均非常有利。但是,最近的一个不利条件则是热钱开始流入中国,国际投机资本瞄准中国做为炒作的最大题材。国际投机资本蜂拥而入也反映出在美国低利率水平下,国际金融市场上流动性非常之高。目前,中国政府和投机资本处于僵持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政府既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慎重推进汇率制度改革,同时也不能够因为过分担心热钱流入而延误改革,毕竟,被动的改革成本将更大,而政府时刻都不能低估市场的智慧和能量。
篇6
美国主导的贸易全球化新规则
当前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代表的相对低标准协议和以美国主导的高标准新型贸易规则并存正成为国际贸易协定的新特征,两条主线在美国主导下正加速并进。
一方面,美国积极推进其倡导的“21世纪的贸易自由化”进程。目前美国发起和主导了三个新的全球经济规则谈判,分别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PP)谈判、服务贸易协定(TISA)谈判和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关系(TTIP)谈判。美国在上述三场谈判中,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国际贸易与投资规则。这些协定较当前全球已经实施的自贸协定标准更高、涵盖范围更为广泛,达成后将成为未来全球贸易投资规则谈判的新标杆,引发世界经贸格局新一轮的调整。另一方面,美国在推动更多国家参与其倡导的新型贸易规则。通过几年新贸易规则领域的谈判,美国主导的新型贸易规则在全球范围内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都已露出端倪。美国有将这些小范围或者区域性的规则推广成为全球规则的意图。
美国的战略在从缔约向扩大影响力转变。美国需要更加开放、更多国家参与的平台来推动其倡导的新型贸易规则。WTO目前有160个成员国,具有最广泛的代表性,因而对于美国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美国让WTO“复活”,积极促成其达成一定的成果,为未来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向着新型贸易规则的高标准迈进铺平道路。
美国的诉求和意图
美国大力倡导和推动经济新规则,是对新兴经济体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战略联系作出的反馈。现有国际经济规则中,新兴经济体的崛起引致世界经济格局变动削弱了美国在当前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经济事务中的主导能力。
首先,在现有国际经济规则中,新兴经济体尤其是中国似乎成了最大的受益者。中国在过去的全球化过程和全球体系下,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以至于经济总量直追美国,并且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
其次,在现有的国际经济规则中,美国没有什么有效的办法应对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对日本的汇率政策、货币政策以及贸易政策所施加的压力对新兴经济体难以复制。尤其是当二者发生经济利益冲突时,美国并不能在现有国际经济规则内找到有效对付新兴经济体的办法。
第三,美国发现现有经济规则还不能充分发挥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尤其是服务业和创新上的优势。为此,美国需要一套新的规则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同时也有意用新规则来限制潜在竞争对手特别主要是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优势。
最后,美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几乎均为亚洲国家,尽管如此,美国作为贸易伙伴国对许多亚洲国家的地位却正在下降,一些美国政策和贸易分析者认为,如果美国不融入近几年蓬勃发展的亚洲区域内贸易协定,美国将面临着在亚洲被边缘化的危险。加入TPP美国意在扭转这种局面,在构建TPP过程中把握主动权达成新的区域贸易协定,以介入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通过设置一定规则主导亚洲地区未来政治、经济等格局的变化。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美国所推动的规则调整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其一,服务业的开放,尤其金融和信息服务业的开放。这是美国最有优势、最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其二,知识产权保护,包括打击商业窃密、造假和盗版等。这是为了充分发挥美国在创新方面的优势,保护其创新利益,削弱模仿和跟随者的竞争力。其三,环境保护标准和劳动保护标准。新兴经济体的环境保护和劳动保护程度低,环境保护成本和劳动成本低,通过提高这两个标准,可以提高新兴经济体的环保成本和劳动成本,削弱其竞争力。其四,公平竞争或者竞争中性原则,即让不同所有制的企业处于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主要是为了消除对国有企业的优惠和对外资企业的歧视。其五,透明度原则。即要求对规章制度及国有资本经营信息进行充分的信息披露。其六,“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模式。
总结起来,这一轮全球经济规则的调整,是美国在新兴经济体快速增长这一事实基础上,为了更好地获得全球化利益而进行的调整。通过推动服务业开放和知识产权保护来更好地发挥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竞争优势,同时,通过更全面的国民待遇原则、公平竞争或者竞争中性原则、环保和劳工等高标准来削弱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优势,为美国企业寻找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中国如何应对
到目前为止,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仍然被排除在新型贸易规则之外,它们内部也面临着被分化的危险。中国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主要代表,经过很多努力才于2013年9月30日加入到TISA的谈判中。
对于中国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新规则制定过程中形成的潜在影响和后果。一旦TPP等框架协议按照美国构想和意愿达成,那么今后在中美两国的双边经济贸易往来中,美国就多了一项筹码,而中国则多了一项障碍,想要加入该类协议就必须接受美国已经制定的标准和准则,而且从目前来看,这些准则中的货物贸易零关税、服务贸易否定列表、保护主义的劳工条款、知识产权等主要条款,都对中国极其不利,接受这样的条款加入,进入成本极高。但如若不加入,一旦TPP等成为区域自贸区的过渡和发展途径,中国将面临着被区域一体化进程排除在外的危机。而且TPP等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超经济的综合合作平台,内容涉及政治、军事,从战略上对中国形成鼓励和遏制。
篇7
关键词:世界经济增长率 测算方法 中国贡献
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无论是经济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还是宏观调控和微观决策,都需要有全球视角和世界眼光,及时了解和掌握世界经济发展动向,以便统揽全局,科学谋划。而世界经济增长率作为分析、预测全球经济发展变化趋势最常用、最综合、最重要的指标,倍受国际社会、各国政府以及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但我们发现,不同国际组织公布的相同年份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是不同的,即使同一国际组织也公布了两种不同的数据。比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06年《世界经济展望》秋季报告公布,2005年世界经济实际增长率按汇率法加权为3.4%,而按购买力平价法(即Purchasing PowerParilJes,简称PPPs)加权为4.9%,相差1.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2007年全球经济展望》公布,2005年世界经济实际增长率按汇率法加权为3.6%,按PPP法加权为4.6%,相差1.0个百分点。有关国际组织公布了4种不同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结果,这不仅影响人们对世界经济形势的正确把握和对未来变化趋势的准确判断,而且也容易造成在数据引用和认知上的混乱。为此,本文将介绍主要国际组织关于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研究不同方法对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的影响及其相互间的差异程度,并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国际上常用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
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的基本原则与国家经济增长率的测算是一样的,要求剔除价格变动因素,反映不同时期世界经济实际发展情况。由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测算涉及到不同国家数据的汇总综合问题,要求将以本币表示的各国经济总量转换成可比的、可加总的统一货币,其测算过程相对要复杂些,难度也大些。它既要消除两个不同时期之间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又要消除不同国家之间价格差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具体测算过程中,除了方法问题以外,还要考虑不同国家之间货币转换系数的选择问题。在国际社会,目前还尚未形成统一的、关于世界经济增长率的测算方法,它们根据各自分析研究目的、研究范围以及对统计数据的掌握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测算,并公布不同的数据结果。国际上常用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有按汇率法加权和按PPP法加权的连锁加权法和固定基期法,相应有4种数据结果。
(一)连锁加权法
首先用当年货币转换系数将各国以本币表示的现价GDP转换成统一货币,然后以此为权数,对各国经济实际增长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而得。用公式表示如下: 文章内容:
从公式(1)中可以看出,连锁加权法以当年权数为基础,实质上是帕氏指数公式。世界经济增长率是各国当年经济实际增长率、当年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和当年货币转换系数三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比较精确地衡量各国经济发展速度、经济规模变化对世界经济增长率的影响程度,从而也比较客观、准确地反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现实变化趋势。该方法的主要问题是,由于采用当年权数,测算结果受各国价格变动和货币转换系数的影响较大,特别是当某一国家出现高通货膨胀或者汇率大幅震荡等异常情况时,其权数即GDP占世界的比重也相应呈现陡增或陡减,这样直接影响着世界经济增长率的高低变化。此外,当前世界各国在经济增长方式、技术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很大,不同国家的经济增长率所代表的经济实质、内涵和质量是十分不同的。对于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来说,目前正处于经济发展时期,经济增长速度很快,2006年分别达到10.7%和9.2%,其增速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4倍。在高增长背后,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相对落后,经济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并且能源消耗高、污染严重,经济每增长1%所包含的内涵和质量与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不能相提并论。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每年保持5%以上的增速是必要的,但对于已处于经济成熟期的发达国家来说,其潜在增长率则在3%左右,超过这一限度可能会引发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等一系列不良后果。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快,规模不断扩大,连锁加权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高估世界经济实际增长率。如何正确反映由不同经济增长质量和不同经济技术结构国家所组成的世界经济规模和发展速度,长期以来是统计汇总、合成方法上的一大难题。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主要采用按汇率法和PPPs法加权的连锁加权法,来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在其每年两期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公布相应数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也采用该方法来测算OECD的综合经济增长率。
(二)固定基期法
首先用固定年份(如2000年)的货币转换系数把各国以本币表示的不变价(如2000年价格)GDP总量转换成统一货币,综合汇总成不变价的世界GDP总量,然后比较两个相邻年份的不变价世界GDP总量,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这也是传统的国家GDP增长率测算方法。用公式表示如下:
从公式(3)可以看出,固定基期法是以不变价格为基础,实质上是拉氏指数公式。它用不变价格消除世界GDP总量在不同时期之间价格变动因素,用不变货币转换系数消除不同国家之间价格差异因素,反映以统一货币单位表示的不变价世界经济总量的实际增长速度。它要求不变价格和不变货币转换系数每5年更新一次,而且作为基准年份的价格和货币转换系数变化要相对稳定。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测算结果对基准年的选择比较敏感。在实际中,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商品价格在短期内变化迅速,如电子信息技术产品价格持续下降,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动荡不稳,汇率价格短期频频变动,应用传统的不变价格和不变转换率方法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不能及时反映经济发展现状。基准期离报告期越远,其测算结果与实际现状的偏差就越大。一般来说,价格下降的商品或服务,其报告期的实际权数大于基准期,固定基期法测算的结果会低估实际增长率,亦即所谓的拉氏公式权下偏问题。
世界银行主要采用按汇率法
和PPPSi法加权的固定基期法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并且在其每年的《全球经济发展》和数据库中公布相应的数据。
二、关于汇率法和PPP法两种权数的选择问题
无论是连锁加权法,还是固定基期法,测算世界经济增长率都会遇到以不同货币转换系数为基础的权数选择问题。不同权数对世界经济增长率有着直接的影响。分析研究表明,不同国家汇率与PPPs的偏差程度是不同的。通常,发达国家汇率和PPPs之间的偏差较小,而发展中国家的偏差则较大。因此,在测算发达国家综合经济增长率时,选择汇率法加权,测算过程相对简单、便捷,结果也基本能反映实际增长速度。但是,在测算由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经济结构十分迥异、通胀率高低不一的国家组成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时,以汇率法来加权,结果的稳定性较差。特别是,当一个国家出现金融危机或者因经济调整的需要,货币出现持续大幅度贬值时,以汇率转换的相对权重就会变小,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能被低估,不能真实反映各国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比如,在2002年~2005,年期间,美元兑欧元平均汇率从1.06,降到0.803,贬值了24%,同期美国经济呈现繁荣景象,经济增长加速。如果按汇率法加权,意味着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相对下降,经济快速发展对世界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未能全部反映出来,世界经济增长率在很大程度上也因此被低估了。同样,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经济转型、对外开放和全球化等因素影响,许多发展中国家相继实行更加灵活、更富弹性的汇率形成机制,汇率频频调整,持续贬值。以汇率法加权,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世界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世界经济增长率明显低估,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加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以汇率法加权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受汇率短期变动的影响,它没有完成剔除不同国家之间价格差异因素,不能客观反映世界经济实际发展。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PPPs反映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综合价格的比例关系,以此作为货币转换因子汇总世界GDP总量,剔除了各国之间价格差异因素,能更真实地反映世界经济实际规模和发展变化。在测算由经济发展程度、经济类型差别较大的国家所组成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时,采用PPPs法加权要比汇率法更适合。而且,PPPs受短期变化因素影响小,稳定性较强。该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由于各国之间服务项目、建筑产品和政府消费等不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是不可比的,难以进行准确估价、对比。这既是测算PPPs过程中无法协调的难题,也是影响PPPs数据准确的主要原因。从实际情况看,发展中国家的PPPs数据结果普遍上偏,其经济规模在世界中的比重上升,世界经济增长率因此会被高估。当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广泛、深入,各国服务领域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可贸易的商品和服务范围扩大,各国之间商品和服务项目的可比性增强,相信目前在PPPs实际测算过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在不远的将来会迎刃而解,数据准确性也必将越来越高。
经过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国际社会对于在GDP国际比较和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中汇率法和PPPs法两者孰优孰劣的认识更全面、深入,在选择上也更趋客观、理性。它们有着各自无法替代的用途,相互补充,应根据研究目的、研究对象范围的需要进行合理选择。通常,在研究反映全球经济失衡状况的经常项目占GDP比重、分析市场有效需求这些与汇率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等问题时,应选择汇率法加权来测算世界经济总量或增长率,可以确切地反映各国实际支付能力和出口商实际收益情况;在比较各国劳动生产率、分析市场潜在需求变化时,选择PPPs法作为权数可能更合适些,可能更真实地反映各国实际经济规模和购买能力。基于这一考虑,目前IMF和世界银行同时公布两种货币转换系数的各国经济总量和两种权数的全球经济增长率数据,以供用户作适宜的选择和应用。尽管如此,它们在实际应用时仍有一定倾向性。IMF、OECD以及英国《经济学家》杂志主要采用以PPPs法加权的世界(或本组织)经济增长率,而世界银行和英国共识公司等则主要采用以汇率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有的分析预测机构应用两种货币转换系数混合加权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
综上所述,国际上常用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测算方法有以汇率法和PPPs加权的连锁加权法和固定基期法,分别有4种不同测算结果。从数学意义上,每一种方法各有优劣,包含着独特的经济含义,在实际应用中均有各自的局限。作为经济分析研究者,应清楚地了解每一种方法的内涵、结果特征,根据研究对象范围和研究目的,选择适宜的方法,使用恰当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便于更好地分析研究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和相关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研究结论被不同方法测算的数据所误导。
三、不同方法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之间实际差异分析
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公布的4种世界经济增长率数据分析、对比,可以发现,它们在描述世界经济发展变化时,在表现趋势上有共同之处,但在具体数值上有差异,数据结果对方法的选择较为敏感。
(一)按不同方法测算的4种世界经济增长率,所反映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基本一致,呈现出相同的经济增长周期和变化拐点。
(二)按PPPs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明显要高于汇率法加权的结果,并且两者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IMF公布的资料显示,1980~2005年期间,按PPPs法加权,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为3.5%;按汇率法加权,平均增长2.8%。两者相差0.71个百分点,其中,1980~1990年相差0.26个百分点,2001~2005年差幅扩大到1.25个百分点。世界银行公布的资料显示,PPPs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要比汇率法加权高出0.43个百分点。其中,1980~1990年高出0.2个百分点,2001~2005年则高出0.97个百分点。
按不同方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存在偏差的主要原因是,用PPPs和汇率转换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格局中表现出不同的比重变化。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内部实行经济转型、扩大对外开放,外部受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冲击,有的经历了高通胀,有的遭遇了金融危机,在实现经济高增长的同时汇率普遍贬值。据IMF统计,从1980年到2005年,中国人民币、印度卢比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贬值了80%以上,巴西雷亚尔和俄罗斯卢布贬值幅度则更大,汇率与PPPs之间偏离程度越来越大。在此期间,发展中国家经济平均增速为4.4%,
而发达国家仅为2.7%。但是,按汇率法估算,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却从1980年的30.8%,下降到2005年的23.4%;而发达国家经济占世界份额则从69.1%,提高到76.6%。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地位呈现不一致、甚至相反方向的变化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按汇率法加权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存在低估问题。
如果按PPP法测算,发展中国家经济占世界的比重从1980年的39.3%,提升至2005年的47.7%;而发达国家则从60.7%,降低到52.3%。因此,加权结果,世界经济增长率明显提高。
(三)按连锁加权法和固定基期法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也有所差异,但其差异程度因权数的不同而不同。如果以PPPs法加权,按连锁加权法测算的1980~2005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要比固定基期法高出0.144个百分点。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高于发达国家、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占世界比重上升,在增长率和权数呈相同变化方向时,派氏公式存在权上偏、而拉氏公式存在权下偏,连锁加权法的结果要高于固定基期法的结果。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快,两者差距拉大。
如果以汇率法加权,按连锁加权法测算的1980~2005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则要比固定基期法低0.13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快、而占世界的比重却降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较慢、而占世界的比重却上升。在增长率与权数变动方向出现相反的情况下,派氏公式为权下偏,而拉低公式则为权上偏,固定基期法的测算结果要高于连锁加权法的结果。
四、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的分析
为了便于分析研究,我们主要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按连锁加权法测算的世界经济增长率,来分析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并与世界主要国家进行比较。
自1980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规模逐渐扩大,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在世界的地位明显上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现已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量。1980~2005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相当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2.9%)的3.4倍。根据IMF公布的资料显示,按汇率法估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2.6%上升到5.0%,居世界位次从第7位提升到的第4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按PPP法估算,中国GDP总量占世界的比重从3.5%上升到15.4%,居世界位次从第8位提升到第2位,仅次于美国。
通过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资料的加工、测算,结果表明,在1980~2005年期间,不管按何种方法加权,中国对全球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拉动作用明显增大。但贡献和拉动的程度有所不同,按PPPs法加权的中国贡献率和拉动作用要明显高于汇率法加权的结果。数据分析同时还表明,世界经济增长在地区分布上越来越广泛,增长来源日趋多极化。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加速和崛起,印度、巴西、俄罗斯等一些发展中大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和拉动作用明显增强,而美、欧等发达国家的作用相对有所减弱,特别是日本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作用呈明显减弱趋势。
篇8
关键词:知识型服务业 发展现状 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084-03
世界经济发展经过三次工业革命后,正式进入了信息时代,在信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出现了一大批以知识水平为要素的服务业类型,这种类型的服务业在诞生后立刻迅速发展,以知识为核心的服务业正式在现代社会结构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1995年,知识型服务业逐渐在国际经济市场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正式出现了“知识型服务业”的概念,由此,知识型服务业得到了迅速发展的基础,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国在知识型服务业上发展较晚,进入21世纪后,国内一线城市逐渐出现了知识型服务业从业人员,随着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我国开始逐渐重视知识型服务业,并开始制定相关的政策推动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该文探究了我国当前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1 知识型服务业的概念
关于服务业的概念,知识型服务业是指以知识技能为核心,利用知识技能为个人或企业提供服务的行业,这类行业相对于普通的服务业类型,对知识技能的应用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与当代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共同推动着社会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传统的服务业概念里,所谓服务业指的是人们以出卖劳动力来获取利润,这是最早关于服务业的解释,随着时代的逐渐发展,特别是在经过几次工业革命后,人们开始意识到在传统的服务业当中,只重视人们所进行的身体劳动提供的服务,在新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倾向于向别人提供自己的知识型服务,利用自己专长的领域为别人提供服务,这就是当代知识型服务业的诞生。在国际上,知识型服务业指的是以知识技能为核心,依靠某个领域的专业性知识为他人提供服务,这就是知识型服务业的广义概念,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知道知识型服务业其实是到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的,金融业、制造业、互联网、咨询业等到处都有知识型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各类服务业的交汇当中,知识型服务业作为商业资本核心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经济形势也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知识型服务业的行业水平,随着知识型服务业在科学研发、专业技能、管理制度等方面愈加完善,最终将会形成一条新的经济产业链,会在现代经济网络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2 我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
我国在改革开放后,服务业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当时的经济状况下传统服务业对于社会的经济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及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世界经济下传统的服务业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世纪末,知识型服务业作为新的服务业类型开始逐渐出现,在21世纪初,知识型服务业的特性迅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从而得到了极快发展。在最近的10年里,世界范围内知识型服务业在各个行业内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俨然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行业之一,我国的沿海一线城市的知识型服务业也从萌芽开始发展到当前的水平,也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潜在力量。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虽然在教育上已经极为重视,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教育水平还是比较低,这就极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在我国最近两次五年规划下,都对社会教育结构提出了改革方针,并为行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以信息化为基础,以金融业、现代物流业为重点,提升现代服务业的层次、规模和能级,积力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咨询、评估、设计等专业服务业”,这表明我国的政策已经对于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知识型服务业从业人员还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水平,向发达国家学习管理形式、学习模式、商业运营模式等,在追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从而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我国知识型服务业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遇到了许多的问题,知识型服务业虽然在各个行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相对于其行业本身而言,其发展的速度还是较为缓慢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方向感较低,许多从业人员盲目地选择热门的行业类型进行学习,使得部分服务业从业人员超出了社会需求层次,在创造利润的过程中,知识型服务业与经济发展状况不能相符合,知识型资本化运营效率较低,对我国的经济整体缺乏有效掌控,从而使得知识型服务业无法起到较好地推动作用。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究解决迫在眉睫,知识型服务业作为潜力巨大的行业,将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我国在政策上已经对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推M政策,相信在未来的时间内,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将逐渐进入发展的黄金时间,从而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3 知识型服务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3.1 行业侧重较明显
在对我国的知识型服务业从业状况进行调查后可以知道,我国当前的知识型服务业发展中,金融行业是最受欢迎的服务业类型,从业人员主要从事银行、基金、保险等行业,并且薪资水平普遍较高,除了金融业,发展较快行业还有专业广告业以及建筑业,这两个行业的热门与我国的商品经济以及房地产的发展有着极大关系。其他的知识型服务业包括咨询业、计算机技术、会计、审计、统计、职业律师等,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在对业内人员进行调查后可以发现,业内从业倾向还是都是倾向于金融业,知识型服务业从业人员对于金融业的倾向预计还会持续热门下去,但是这种经济结构不利于行业整体的发展,有关机构必须调整相应政策,使得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呈现出金融业为主,各个行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3.2 知识型服务业整体水平较低
从我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现状来看,发展整体水平较低,是较为明显的缺点。我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的弱势,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和基础设施上。思想观念上,我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目前的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仍然有许多人对于行业的发展前景不看好,这种观念性的差距,严重制约着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其实是作为软知识产品来产生经济效益的,依靠知识技能提供服务来创造效益,很难在短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这就使得部分企业对于知识型服务业的认知有着较大的缺陷,不能真正看出知识型服务业的巨大潜力,从而对知识型服务业不重视,社会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制约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的阻碍。基础设施上,我国的不足之处主要是“社会性基础设施”,即教育、科技、医疗、文化等方面,在发达国家,其社会性基础设施较于发展中国家是比较完善的,社会知识技能的教育比较全面,能够为每一个公民提供非常全面的知识技能教育,而我国在这方面的缺陷之处却是显而易见的,在基础知识培训上还可以,但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使得在从业能力上差距较大,我国想要加快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对于社会性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十分必要的。
3.3 知识资本商业运营较差
从资本结构调查可以发现,我国的知识型服务企业的资本运营状况有40%以上不尽人意。在企业运营过程中,资本投入与资本经济效益的差距较大,虽然企业已经尽可能地优化知识资本运营的环境,但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下,知识资产保值增值能力还是太弱,很难取得让人满意的效果。通过调查我国知识资本运营总体效益可以明显观察到,我国知识资本运营总体效益并不理想,在对企业进行详细运营状况调查中,发现非公有制企业在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能够适应社会的资本运营状况,在较为艰难的国内资本环境中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这说明知识资本运营在我国的发展还是有着较为巨大的潜力。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我国经济的发展状况也是会受到国外经济发展的影响,外来知识型经济对我国的冲击是在所难免的,我国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实际,调整相关政策,努力营造良好的知识经济运营环境,从而使得我国知识资本竞争力得到提高。
4 知识型服务业未来发展方向
4.1 提高整体行业的从业积极性
我国知识型服务业从业总体趋势较为明显,绝大多数从业人员都会因为较高待遇的原因而选择金融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知识型服务业整体的发展,是较为不利的,未来的知识型服务业发展趋势应该是各个行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所以提高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积极性是必要的。金融业与我国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这使得金融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政府应该调整相关政策,让每一个人都能了解不同行业的发展都对我国的未来尤为重要,如法律服务业可以完善我国的法治化建设,计算机服务业可以促进我国的信息化水平,科技服务业可以促进我国的科学研究进程等,这样可以使得我国的整体行业积极性活跃起来,使得人们在不同的行业中都能发挥出较高社会价值。
4.2 观念的转变与人才培养
要在我国当前的形势下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就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于知识型服务业的思想观念。在政府方面,有必要在政府官员业绩考核上加上知识型服务业发展水平考核,在政策上体现出国家对于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视,并增强每一个官员对于知识型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性观念。在个人方面,我国应该向个人普及知识型服务业的重要意义,详细阐述知识型服务业的实际发展影响,加大宣传的力度,吸引更多有能力的人去从事这一行业,还要让每一个人都能去详细了解知识型服务业并能去主动消费知识型服务产品。我国还应该对当前的教育制度进行深一步的改革,传统的高等教育所教授的东西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当前对于人才知识水平的要求,在新的教育体制下,我们要建立起更多的高等教育机构,在对人才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不同人的兴趣进行详细分类,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热爱的领域去发挥自己的潜能,鼓励每一个人去创新,并加强对个人知识产权的保护,从而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在从业时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4.3 建立适合知识资本运营的环境
从根本上讲,我国重视发展知识型服务业,还是因为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知识型服务业将会是行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产生的经济效益是极为巨大的。为了促进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建立适合知识资本运营的金融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国应该在当前的金融背景下,主动去加入知识资本试运营,对运营状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采用融资、投资、创新等方式,逐渐使得金融环境适合知识资本运营。另外,我国还应该完善市场经济秩序,知识型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其资本运营能力是比较弱的,在这种情况下,想要让其发展,我国的市场经济政策就必须向其倾斜,从而让知识资本在进入金融市场后,不会由于经济冲击而造成阻断。我国还应该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这是知识经济运营的重要前提,能够有力地鼓励人们去创新,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智慧去创造价值,从而促进知识资本的增长与提升。
5 结语
我国知识型服务业发展起步较慢,在各种社会压力下艰难前进,但是其经济潜力是值得肯定的,所以某て谛б胬纯矗促进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是非常必要的。我国的总体观念对于知识型服务业不重视,使得知识型服务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基础极为薄弱,自主创新能力较低,所以取得的经济效益也是非常有限,但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我国对于知识型服务业已经开始重视,政府不断巩固基础教育并加深高素质教育,努力营造适合知识资本运营的环境。知识型服务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柱,已经在发达国家经济中得到体现,我国促进知识型服务业的发展,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跨国中心.服务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
篇9
内容摘要:“包容性增长”是公平合理分享发展的增长,是通过发展实现人的发展的增长;是实现公平、正义的增长,是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是强调实现全体人民利益的增长,是强调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增长。它的首要基本内涵是增长,核心是实现公平、正义、平等、民生和人民利益。因为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并且我国还正处在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增长”是“包容性增长”的第一要义和首要内涵。因为要实现发展为了人的目的,所以,“包容性增长”就必须坚持以实现公平、正义、平等、民生和人民利益为核心,这也是经济发展的条件。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 发展 改革
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在《道德情操论》里有一段非常精彩的论述,他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当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经彻底告别了经济短缺的局面,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大阶段,也是我国在走上全面复兴的过程中迈上的一个新台阶。斯密的这段话给当前的我们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这就是关于经济发展成果的分配与再分配问题。当我国生活极端贫穷、物质极端匮乏、社会极端落后的时候,我们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展,要想尽一切办法、用尽一切手段来实现发展,因为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就是一个生存问题,没有什么问题比生存更重要的了。但是,在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和上了一定的台阶之后,就必须把发展成果的公平分配问题放在重要位置。这是一个发展成果由人民创造、发展成果怎样由人民分享的问题。经济发展的目的不在于经济本身,是在于为了人的目的,即在于为了人的发展的目的。当前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贯彻公平正义价值,就必须实现平等,就必须实现好人民利益和解决好民生问题,要求和价值都包含在同志提出的“包容性增长”的思想中。
“包容性增长”的丰富内涵
就目前来说,“包容性增长”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理解这一思想应该从它的倡导者同志的论述来把握。说:“中国强调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增长的涵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当前我们的重点就是要努力实现好人民的利益和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社会充分就业是让更多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
因此,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把握“包容性增长”的丰富涵义:
首先强调增长,这是“包容性增长”首要基本内涵。增长是“包容性增长”的第一要义,增长就是持续的发展,是“包容性增长”中实现“包容性”的内在前提。增长就是经济追求的目标,“包容性增长”就是发展的经济学。
其次,“包容性增长”的最核心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包容性”是其核心和目的,这是分享和实现增长的原则,这是核心内涵。“包容性增长”的核心是强调实现公平、正义的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强调实现全体人民利益的增长,强调解决好民生问题的增长。“我们既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最后,“包容性增长”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理念,是世界互利、互惠和共赢的新模式,这是实现世界经济发展和普遍繁荣的新思想。“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所以,“包容性增长”首要含义是“增长”,基本要求还是“增长”,这是前提条件;“包容性”是指这种增长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是在增长中实现公平和正义,实现平等,实现人民利益,实现改善民生。这是公平、正义和平等的分享发展的增长并以惠及所有的人为目标,是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是以人民利益为着力点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包容性增长”是我国在提出构建“和谐世界”新理念基础上的新发展,是新时期处理我国的发展与世界经济关系的新思想,是实现“和谐世界”的途径,是实现世界共同繁荣和共享发展的新思想。
实现“包容性增长”不仅是实现发展目的的需要,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
“增长”是“包容性增长”首要的基本内涵
“包容性增长”是发展的经济学,增长是一个经济学的概念,实现增长是“包容性增长”内在和首要的基本内涵,这一思想要求在当前的中国仍然要紧紧抓住发展不动摇,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动摇,又好又快的发展不动摇,实现持久的、全面的、协调的和可持续的发展,即增长。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跟自己的过去比,我们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只能通过发展才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始终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党的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通过发展经济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体面、更有尊严是人民对党执政的基本要求。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才有坚实的物质基础。当前的国际竞争异常激烈,经济实力的竞争始终是处于竞争中心,只有发展了,我们才能在国际格局中占据更加有利的地位,这才能更好实现我们的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还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且是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的最基本国情。“中国虽然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但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诸多突出矛盾和挑战。”对于这个基本的国情,党的十七大是从八个方面来概括的,例如:生产力水平总体上不高,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农村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还很大,等等。要改变这一基本国情,并在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之后赶超世界先进国家必须是靠发展,并且是持续的发展,这就是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无论是从财富的丰富程度还是满足人民的需要实际程度来看,真是翻天覆地、沧海桑田的巨变。巨变的最直接表现是:当前我国在经济总量上已经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自改革开放以来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结果,没有持续的发展就没有我国当前的一切。但是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发展还是很不够的,还差得很远。这种差距表现在:跟发达的国家比较,我们差得很远,例如,我国的人均GDP仅是日本的十三分之一;跟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和要求相比还差得很远;跟我们的远大理想相比还差得更远。因此,我们要更加大力发展。
“包容性增长”是关于增长的新思想,是一个关于发展这个老话题的新思想,是实现“包容性”“增长”。增长是“包容性增长”的首要内涵,就是要通过发展来增加社会财富,这是实现“包容性”的前提条件。“包容性”是“包容性增长”的增长特征,这种“包容性”是在增长的基础上分配增长成果的原则,这是实现经济发展最终目的的原则;“包容性”的分配原则是实现公平、正义、平等、民生和人民利益,这实质是一种实现经济目的的价值取向,是一种经济伦理要求,因此,“包容性”本质上是非经济的。所以,“包容性增长”既是关于经济发展的经济学,更是关于实现经济发展目的的经济伦理学;既是经济发展的目标选择,也是经济发展的价值选择。
自从同志倡导“包容性增长”以来,学者们讨论得很热烈,有利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并通过这些研究转化为政策,从而实现我国更好的发展,更好的面对未来。但是,笔者透过当前研究的现状产生一种隐忧:很多学者关注“包容性增长”中包含的公平、正义和平等价值,关注其中所包含的实现人民利益和关注民生的民本关怀,但是忽略了这个新思想中最基本的一点:增长。没有增长这个前提和基础,谈论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和妄语。没有财富,何谈以财富分配?
实现公平、正义、平等、民生和人民利益是“包容性增长”的核心原则
“包容性增长”的本质和核心是:公平、正义的分享发展成果的增长,实现平等特别是机会平等的增长,实现人民最根本、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的增长,解决好民生的增长,这既是实现增长的目的,也是实现进一步增长的条件。
从经济增长的实现条件来看,公平、正义、平等、民生和实现人民利益也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即实现增长的条件。因为只有财富的公平正义的分配,财富才能流到人民大众的手中,这样社会才有充足的购买力,才有足够的消费,社会才会有足够的投资,这样才会有供给与需求、消费与投资的良性关系,这是经济发展的条件。金融危机时期针对消费严重不足情况,我国出台了诸如消费补贴等多项措施来刺激消费,并发行了四万亿的投资债券,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消费来扩大需求和投资,并以此来拉动经济增长,社会财富的公平和正义的分配也同样能达到这种效果。同时,只有社会实现了平等,才能激活各种创造活力,社会才会有充足的创造活力,各种财富的创造源泉才会涌流。如果社会经济发展了却没有做到公平、正义和平等,就必然会导致贫富两极的分化,当这种分化尖锐到一定程度时就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分裂。同样,如果做不到公平、正义和平等就必然会在社会中形成既得利益集团,这一方面会制约社会流动性和社会创造活力,同样会形成社会的分裂。社会分裂必然会破坏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社会环境,必然影响并破坏经济发展。所以,公平、正义和平等问题也是一个关乎经济发展的问题,这是经济发展的条件。
实现人民利益和解决好民生问题也是实现发展和增长的条件。马克思在其经济学著作中曾说过,人们奋斗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经济发展需要很多条件,这既需要各种经济因素的互相适应和互相实现,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实现经济发展的这些条件必须要解决好利益问题。因为利益关系集中体现在经济上,只有实现好了人民利益也就为实现增长创造了条件。当前,解决好人民的利益关系问题应该从解决好民生问题着手,解决民生问题就是主要集中在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就业是民生之首,就业解决得好本身就是经济发展的条件,就业解决得好本身也是经济发展好的表现,就业从某一个方面可以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所以,解决好民生本身也是增长和实现发展的条件,民生是社会的和政治的,更是经济的,民生工程就是经济工程,民生事业也是经济事业。
“包容性增长”也具有世界经济意义,“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所以,实现“包容性增长”是实现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条件,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促进世界经济繁荣的新思想,更是经济全球化及其经济发展成果惠及世界各国的新思想。因此,实现“包容性增长”是构建和谐世界的具体途径。
“包容性增长”就是科学发展,是和谐发展,是全面的高水平的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实现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题。“包容性增长”是在获得发展之后和分享发展的原则和要求,即坚持公平、正义、平等、民生和实现人民利益。实现“包容性增长”为的是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加强中小企业和个人能力建设,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平衡,强调投资和贸易自由化,反对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重视社会稳定等。这些都需要经济发展,也是经济发展的目的,更是经济进一步发展所需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深化交流合作实现包容性增长.人民日报,2010-9-17
2..国务院总理答记者问.人民网,
篇10
关键词: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
现代世界经济不断向前发展,使得国家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各国蕴藏的常规油气资源开始呈现出挖掘的疲态,并且随着时间的增加,产量越来越小。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讲发展的目光转向非常规性油气资源的发展角度上来。所谓的非常规油气资源就指的是天然气水合物、煤层气以及深层天然气等资源,同时,利用化学手段对油页岩进行处理而生产出来的天然气和石油也是常规性的油气资源。
1 现阶段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分布概况
与常规性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相比,非常规性油气资源具有集中兴奋不,极大的储存量等特点。而纵观全球,非常规性油气资源的储存量十分丰富,分布十分广泛,并且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根据相关数据报告来看,全球的非常规性石油资源大约有5000亿吨,与常规性油气资源的储存量大致相等。而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则大约有4000万亿立方米,竟然比常规性天然气的数量多了近十倍之多。
根据EIA研究机构进行研究调查的最新研究报告来看,世界上的页岩油能够产出将近4200亿吨的石油量,远比传统的石油资源多的多。此外,报告还声称全球的页岩气资源大约为500万亿立方米,大约占常规天然气储存量的一半。针对全球性的非常规油气资源研究调查来看,美国、俄罗斯这种地大物博的国家有着十分丰富的非常规油气资源,而在日本、菲律、尼泊尔、伊朗还有匈牙利和意大利等国土面积狭小的国家发现了巨大的水溶气储存量。因此,综合整个研究报告来说,世界性范围内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储存量是十分丰富的,并且非常规油气资源一定会成为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主导性能源。
2 在未来的发展历程中,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发展机遇
我国经济在整个世界经济中蓬勃发展,并且在整个世界发展过程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常规油气资源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提出了十分严峻的挑战。当前整个世界都十分重视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且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表层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开采和使用。
2.1 在世界能源的消费结构中来分析,传统能源的使用量大约占据了所有能源使用量的近八成,其中石油能源的使用量最多,煤等燃料资源使用量紧随其后。这说明世界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性能源具有极高的依赖性。然而石油以及煤矿等资源在世界超高速的使用和浪费情况下,将在未来几十年间产量将开始慢慢下滑。
2.2 根据IEA的相关研究报告预测来看,在未来的几十年间,世界能源需求量将会直线上升,其中,以我国的需求量最为高涨。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加快对非常规资源的开采和使用,并且将其培养为常规性能源的接班人。
2.3 针对当前整个世界资源的发展状况来看,许多国家开始出台相关优惠性政策来鼓励非常规性油气资源的开采和挖掘。这样不仅能够刺激非常规性资源的开采和生产,并且能够提高这些资源的使用量。
2.4 从整个世界发展状况来看,页岩气资源的开采和挖掘速度提高,而世界储存的广泛地页岩气资源能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十分有效的改善整个世界能源消费市场。因此,就现在世界发展状况来分析,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3 世界性非常规资源开采挖掘和使用中所接受到的挑战
3.1 尽管目前世界非常规性油气资源储存量十分丰富,但由于它们储存位置十分隐蔽,地理环境十分复杂,这些都给非常规性油气资源的开采和使用以及普及带去了十分严峻的挑战。
3.2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对非常规性油气资源开采所采用的技术,主要是借鉴的传统常规性油气资源开发时所使用的技术手段。并没有形成符合他们存储情况的具体开采技术手段。
3.3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潜力无疑是巨大的,但从资源到储量再到产量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继美国之后,阿根廷、中国和波兰等国家有望在未来十年在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有所作为,但依靠这些国家获得可观产量、改变地区和全球天然气市场格局估计还需更多时日。
4 中国物探公司应对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随着全球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和油气价格的持续走高,非常规油气资源已成为当今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此,就中国物探公司在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方面提出以下建议:
4.1 对于一个新兴产业,公司需要结合当前国际业务的发展现状制定相应的非常规业务发展规划,为非常规能源勘探市场开发提供组织保障和人力保障,同时调整市场开发思路,把非常规油气勘探业务的市场开发工作很好地融人到现有的市场开发网络中。
4.2 进行专项调研,进一步研究全球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具体分布、市场前景、客户投资预期与计划、客户及竞争对手的发展动态、勘探开发技术的发展、可行的商务技术合作模式等,为公司准确制定非常规油气勘探业务发展战略及市场开发策略提供借鉴。
4.3 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需要强大的地球物理勘探开发技术作为重要支撑,公司需要成立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研发机构,在相关技术的开发下需要制定规划和储备人才。从技术角度来讲,降低技术成本和管理成本是非常规能源开发利用的关键。因此,中国物探公司需要在非常规能源地球物理数据采集方面形成价格优势,特别是应用于非常规资源的开采,在微地震监测和综合物化探等一体化服务领域要形成核心技术,利用一体化运作的优势,走技术引领市场之路。
4.4 在国内,中资油公司已在不同程度下着力推进对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气等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工作,中国物探公司应通过运作国内项目,积累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的管理经验、强化"低成本"管理理念,为进人国际非常规能源勘探市场做好前期准备。同时,加强与中资油公司、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特别是推动并积极参与中国石油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能源勘探开发项目的技术攻关,形成非常规勘探的特有技术。
4.5 目前,非常规勘探开发还是以国际大油公司为主导,这类客户相对高端。国际油公司在中国勘探非常规油气是中国物探公司进人非常规油气勘探领域并积累技术和经验的契机。在国内反承包项目运作方面需要制定较高的标准,以良好的项目运作带动国际非常规油气勘探项目的市场开发。国际油公司在非常规勘探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经验,加强与国际油公司的技术合作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获得技术和经验,提高市场竞争力。
结束语
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应用前景十分可观,这就要求各国必须要投入大量的科学技术于其中,但同时要注意隐藏在其中的挑战,才能真正使非常规油气资源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翟光明.关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几点思考[J].天然气工业,2008,28(12):1-3.
- 上一篇:超高层建筑防火要求
- 下一篇:强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