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农业科技水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篇1

一、农业机械化水平发展的作用和存在的问题

1.作用。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有助于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机械化可以更好的提高生产效率,以精准耕种、精准浇灌、精准收割来缩短生产作业时间,提高农业作业的效率。其次,专业化的农业收割机械设备有助于提高收割速度,降低收割环节中对农作物的损伤,更好的保障食品的安全。再次,以专业化的农业排水、灌溉、施肥等机械设备,能够快速应对自然灾害,确保农业收获,与此同时,还能够保障土壤肥力。

2.存在问题

(1)发展结构不合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存在着农业机械化结构不均衡的情况。首先,从设备大小而言,大型机械化设备较少,而小型机械化设备偏多;其次,存在着农业机械化配套率较低的状况,农业动力机械较多,农业配套机械较少;再次,设备使用角度而言,用于经济作物生产相关的机械化设备较少,而用于粮食作物生产相关的机械化设备较多;最后,从使用行业,角度而言,大量的机械设备都是针对种植业而产生的,只有少量机器设备是关于养殖业、畜牧业和加工业的。另一方面,我国农业机械化工业的水平还相对落后,农业自主创新力度不够、新技术新设备较少、农业装备设置不够合理技术含量较低等等这些方面,都严重抑制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2)生产机械化规模较小。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但是占的主要是土地广阔和劳动力低廉的优势,整体的农业发展水平还较低,农业生产规模较小,生产机械化规模更低。从我国农民的角度而言,很多农民思维落后、经济拮据,会出现不愿购买或购买不起机械化设备的情况。在小型机械设备购买力都不足的情况下,大型机械设备的购买情况几乎不会出现,严重抑制了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的发展状况。与此同时,生产所需的各项物料、能源消耗等都处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之下,农业生产成本逐渐提高,农民几乎没有余钱进行农业机械化扩容,也是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扩张的一个重要因素。

(3)服务体系不甚健全。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呈现跨区域的特点,农业市场进一步扩大化,相关农业服务的范围逐渐向后延伸,重点由原先的种植业逐步转向产后加工业。总体而言,我国的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服务体系不是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提升较为缓慢。这样缓慢的发展速度很难跟得上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需求。与此同时,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甚相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不均衡性,这也影响了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整体提高。

二、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措施

1.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购买力。农业机械设备是提高农业水平的重要设施。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购买力,应当立足于我国农村实际的经济发展水平,衡量农民经济收入与农业机械设备价格之间的关系。首先,可以由政府牵头推行农业机械设备的合资购买、共同使用,有助于降低单个农民对于机械设备的承受压力,提高购买力。其次,可以完善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机制,相应提高政府补贴,侧面降低农业机械的购买价格。

另一方面,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购买力,还应当需要提升农民对于机械设备的认知程度。通过组织宣讲活动、体验活动等,让农民能够更好的了解农业机械设备,发现这些设备能为自己的日常农业生产活动带来的助力,充分了解购买相应农业机械设备后所需要的日常养护、后期维护内容。以此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认同感,进而提高农民对于农业机械设备的购买力。

2.推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市场资源的优化配置作用,逐步建立起以市场为主导、农业机械化服务为主要手段的新型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建立,有助于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将农业机械转变成为农业相关生产、?营人员共同用的农机具。其次,应当结合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以计算机科技为载体,建立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利用多媒体手段,提高农业机械化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最后,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还应当参照我国农业机械化服务的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农业机械服务工作。

3.构建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体系。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成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助力。积极运用新兴科技,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工作,完成农业机械化出水平综合提高。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创新应当是依据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而不断推进的。在推进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时应当注重农业大型机械化设备、农业配套机械设备、经济作物生产相关设备和综合农业设备技术的提高。与此同时,还应当根据不同区域条件,研发不同类型的农业机械设备,以促进不同区域的同步发展。加快构建农业机械化技术创新体系,有助于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2

【关键词】农业科技人才;问题;对策

农业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因素。作为农业大省,农业是湖南省的支柱性产业。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截止2013年,湖南省各类农业科技人才总量为26941人,占全省科技人才数量的12.9%。相对于东部发达地区,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的整体素质仍有不少的提升空间。如何正视这些问题并探索解决办法,是一个重要课题。

1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于发展历史、体制结构、经济环境等一系列原因的影响,湖南省农业科技人才的发展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总量不足,严重影响发展后劲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总量不足,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求不相适应。从数据来看,每百亩耕地平均有农业科技人才0.065人,略高于全国0.0491的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总量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后劲。

1.2农业科技人才的结构不合理,缺乏应有的活力

结构不合理表现于学历、职称、年龄和专业等四个方面:从学历来看,高学历人员少,低学历人员多;从职称来看,高职称人数少,低职称人数多;从年龄来看,断层情况严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从专业结构看,单一专业技术人员多,能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的复合型技术人员和拔尖技术人才少;传统农业产业人员多,新兴产业的人员少;种植业中育种技术人员多,耕作栽培技术人员。

1.3农业科技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从学历教育来看,尽管湖南省拥有湖南农大、中南林科大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但总体来说,学历教育处于整体滑坡状态;从农业相关培训活动来看,培训频次不够,培训内容脱离实际;从农业科技人才的管理方式来看:一是,管理体制不合理,配套机制不到位;二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不住人才;三是,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使得制定农业科技人才发展战略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

1.4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经费投入不足,影响技术创新和转化的顺利进行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不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科研单位的人均投入远低于全国科研单位的平均水平,农业科研的投入强度不到1%,而发达国家的比例达到了4%;二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错位明显。一是,农业院校毕业生“跨专业”就业现象突出,不愿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二是,现有农业科技人员流失现象普遍;三是,大批具有初、高中学历的潜在科技人员流失严重。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错位,加剧了农业科技人才的流失,影响了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成果转化。

2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的根本问题,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特别是具有一定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的农业科技人才,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要做好农业科技人才工作,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2.1更新人才观念,构建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

首先,更新人才观念,树立与时俱进的工作理念。人才观念必须符合与时俱进的时代需求,要求我们克服人才浪费的短视观念,改变“重使用,轻培养”的传统做法,切实重视人才培养工作,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的良好氛围,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正确观念。其次,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健全政策扶持机制。一是,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二是,加大在农业科研领域的政策倾斜程度,建立在项目审批、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扶持机制。最后,完善法律体系,实现可持续发展机制。通过建立地方性的政策法规,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保障农业科技人才开发、利用的具体实施,保障科学探索和科技发明的知识产权,为农业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2.2坚持以人为本,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环境

首先,加强学科教育工作,提高人才队伍素质。一是,要做好农业科研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做好农业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提高研究生质量,提高创新能力;二是,拓宽农业学科生源渠道,优化专业结构,实行有针对性的岗位培养机制,建设农民大学,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三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在涉农专业的职业教育中大力发展本科甚至研究生教育,提高涉农专业学生的质量水平。其次,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科技培训水平。一方面,强化农业科技基地的作用,在实现科技服务的同时获得良好的培训效果;另一方面,要创新培训模式,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高农业科技培训水平。

2.3设计评价体系,建立完备的人才保障环境

首先,建立人才评价机制,提高人才管理水平。通过在管理目标、制度、评价标准、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形成以业绩、品德、知识和能力为重点的人才绩效评价体系。其次,做好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信息化水平。信息化程度的高低是农业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先进的信息化环境是农业科技人才发挥自身才能、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条件。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着力推广农业综合服务平台、物联网以及电子货柜等信息系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加快农业与信息化的融合。最后,建立激励制度,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全面的激励制度,政策上从优,经济上重奖,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积极性。一方面,通过完善薪酬体系突出物质奖励,进一步提高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基本待遇,加大突出贡献科技人员的奖励力度,使知识价值与经济价值等价起来,避免“脑体倒挂”的现象出现;另一方面,通过建立科学奖惩机制强化情感激励,提高农业科技人才的创造积极性和工作积极性。

3结语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农业科技人才的规模不断扩大;经济体制改革要求农业科技人才的结构要更为优化,国际经济一体化要求农业科技人才质量不断提高。要实现科技强农战略,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有效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做好农业农村人才工作。

【参考文献】

[1]杨莉.关于加强农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4).

[2]罗鹏,杨学德.浅析农业科技人沖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11(6).

篇3

一、农业科技推广意义

农业科技的应用有利于节约水资源、促进生态平衡、降低人力物力,是农民提高农业收入的有效措施与手段。推广农业科技能够促进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效果发挥,是解决我国目前面临农业问题的重要解决方式,是实现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农业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的基础,因此有必要建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展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农业推广通过示范、宣传、培训等手段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涉及农业生产全过程,辅助农民了解并熟练应用农业技术。我国现阶段农业推广将重点放在实用农业技术手段,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推广一部分,与农村推广相区别,不仅要求提高农业生产力,也要求促进农业整体科技水平提高,提升农业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能力,降低农业生产中的资源浪费、减少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二、农业科技推广模式

1.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

积极探索参与式的农技推广路径对贫困地区的农业科技推广尤为重要,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注意发挥农民技术精英的角色与功能,通过“由点到面”的技术扩散效应,来带动更多的农民采用新技术。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是在以往“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选取部分进取心强,科技文化素质较高,经济实力较为雄厚的农户,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扶持下,造就一批小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户,并把他们纳入到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系统中,通过区域辐射和推广作用,产生社会幅面扩散效应,引导和帮助农民应用新技术、新成果。

2.农业科技合作社

农业科技合作社是一种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以科技成果和技术力量作为股份,在农民自愿基础上,共同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这也是区别于其他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点。从实践上看,农村科技合作社有两类典型组织模式,一类是综合性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涉及多个产业领域的综合性科技服务。另一类是产业型科技合作社,这类合作制是提供某一产业领域的科技服务。

3.农业科技园

农业科技园区,就是在农业科技力量比较雄厚、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郊农村,划出一定区域,由政府、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农民或外商投资兴建,以企业化方式进行运作,以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单位作为技术依托,集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工程等为一体,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主要目标,引进国内外高新技术,进行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试验示范,形成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基地、中试基地、生产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一种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

4.以高校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大学主导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是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以大学为主导、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联合各类农业科技推广机构、涉农企业,开展新技术、新成果示范、推广的新型推广体制,是对现行农业推广体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

三、结语

篇4

    现阶段虽然我国对于农业的投入不断加大,但是仍然满足不了农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各级政府应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要位置,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加大农村水利设施、乡村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另一方面,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率,各级政府要加强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开发、利用和推广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支持农业发展、调整农业结构支持体系,以及农业信息服务、市场营销服务等支持体系。

    2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

    提高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发挥科技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深入加大对科教兴农的财政投入,对农业技术研究推广工作要加大财政支出,围绕提高农产品产量开展科技攻关,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给农民传授实用技术,积极投入到农村。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把科研力量集中运用到园艺产品、深加工产品上,使农业经济向着高档次、高质量、高附加值方向发展,围绕降低生产成本开展技术研发。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研发,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能和节劳农业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加大农技所技术投入加大对基层农技所技术设备的投入,培养更多技术过硬的农技推广人员,去基层重点指导农户、农业企业的工作,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3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

    发展农村经济,首先要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尤其是青年农民的科技,他们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基础。根据农村的现有实际情况,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培训,加大科技教育投入,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建立多种方式,多层次的农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远程教育、函授等学习途径,加大对农民的科技技术的培养,农民的水平提高了,才能更好的服务农业经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篇5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稳步提高。正是由于农业科技的进步,在推进“强农、增值、富农”三大工程中,江西省得以紧紧围绕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完善产业链延伸、基地标准化生产,培育壮大了一批与粮油高产创建、标准生产基地、健康养殖基地有效对接的大型龙头企业,构建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2011年江西省规模以上加工型龙头企业达2800家,销售收入2000亿元,增长20%;472家省级龙头企业销售收入1500亿元,增长15%,直接带动农户370万户,户均增收2200亿元。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4900家,有社员15万户,带动农户155万户。[3]

农业科技成果取得突破。近年来江西省不断加快农业前沿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农业科技对主要农产品供给、农民增收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贡献能力,引领现代农业发展。2007年以前,江西省超级稻培育还是一项空白。如今自主选育、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就有7个。一大批良种和先进实用技术在全国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这些良种每亩可增产60公斤左右,高的可增100公斤。去年12月底,江西省在全国率先开发出山茶油微波萃取技术,并建起年产三千吨、原汁活性茶油综合利用项目,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江西省农业科技取得了显著发展,但与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新要求相比,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其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在江西省科技体系总体发展中,农业科技基础相对薄弱,尚存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农业科技人才队伍不足。当前江西省乡镇农业科研普遍缺乏领军人才,部分乡(镇)农技站工作人员不稳定,变动频繁,农技工作人员文化素质及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没有发挥好基层站应有的作用。

2.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广度不够。一是在农技推广体制上还存在一定的政事不分、职责不明的现象。在推广方式上,沿用“技术+行政”的推广模式,很多社会化服务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推广部门除技术推广职能外,执法与质量监测及经营服务等职能难以兼顾。特别是乡镇人员时常被抽调参与乡镇中心工作,难以集中精力从事技术推广。二是乡镇农技推广事业经费相对不足,部分农技推广专项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在职人员缺乏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机会,知识更新滞后。

3.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2011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全省农户的比例仅为18.77%。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显示,当前江西省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比重、有实体型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乡镇比重、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比重、参加“公司+农户”的农户比重分别为30.7%、13.4%、10.0%、1.94%,分别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6.6%、16.2%、10.6%、3.53%。而且除了通过“公司+农户”的方式生产销售农产品的村的比重高于中部平均水平以外,其余三项指标均低于中部平均水平。

4.农业科技型企业创新不够。农业科技型企业是具有现代农业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能力的企业,它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重要桥梁,也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力军。但江西省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力量单薄,高水平人才匮乏,技术改造和创新能力低,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技术合作较少,成果转化能力不足。同时,部分农业科技型企业管理者还未认识到农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本身而非政府部门,因而对农业技术创新的投入不足,集中反映在大中型企业设立专门技术研发机构的比例偏低,资金缺乏导致无力开展科技创新等。

二、“三农”新形势下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

近年来,江西省农业生产稳中有增,但影响农业生产的制约因素依然存在,全省农业基础有待增强,现代农业建设的任务仍旧繁重。在新形势下,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根本出路在科技。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基础支撑也在科技。

(一)持续增产,发展势头如何延续?———要求农业科技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突破土地资源约束中发挥更大作用2003年起江西省粮食生产持续增产,至2011年粮食总产达410.56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但同时,农业持续增产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农户自发维护保养小型水利设施的意愿有所减弱,农业“靠天吃饭”的现象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二是城市化、交通、住宅以及工业发展等的占地、导致耕地资源刚性约束逐渐加剧。1978年江西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820.8千公顷,到2003年下降为3051.1千公顷,下降20.14%。2010年虽上升至3639.1千公顷,但总体趋势仍是下降;三是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增大。2010年江西省农用化肥施用量为415.1万吨、农药使用量为106530吨、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为45491吨,分别较1990年增长45.34%、192.01%、176.91%。化肥、农药等过度使用将对公众的健康和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成为粮食生产和安全的隐患。解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和土地资源约束问题,实现“靠天吃饭”向“风险可控”转变,最终成为“靠科技吃饭”,发展农业科技是必经之路。农业科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最具决定性和最活跃的因素,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良种覆盖率的关键所在,是确保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以及农产品长期有效供给的保障。

(二)农村“空心化”,今后谁来种田?———要求农业科技在消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投入趋减的问题中发挥更大作用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呈明显加快趋势。目前新生代农民工在思想、技能、生活习惯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离农意识强烈,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日益减少,妇女和中老年人比重上升,劳动力素质呈结构性下降趋势。今后,随着用工成本的不断增加,依靠低成本劳动力支撑现代农业发展的空间也将逐渐缩小。农业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会经历的过程,也是市场资源配置的必然结果,将有力地推动社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发展。但同时,农村劳动力的短缺,农业人口老龄化,农业劳动者素质下降,对农业发展却是极为不利的,不仅关乎“三农”问题,更关乎国家的经济稳定和长治久安。消解农业生产中劳动力投入趋减的问题,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从根本上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劳动质量,并大力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大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大力培养有知识有能力的“职业农民”,才是持续稳定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举措。

(三)比较效益低,增收路在何方?———要求农业科技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中发挥更大作用近年来,农民增收的渠道越来越广。一是国家先后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政策增收成为新的增长点。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务工成为重要的增收渠道。但与此同时,在农民家庭收入的构成中,来自第一产业的现金收入增长速度却相对较慢。2011年江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91.6元,比2010年增长19.1%。其中工资性收入是增收的主要动力,增长22.6%。而人均农业收入增长仅为14.4%,不但低于人均纯收入增长的幅度,更低于工资性收入增长的速度。为保护农民种粮收益,提高其种粮的积极性,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稻谷的收购价格。2004年,早籼稻最低收购价为70元/百斤,2009年提升至90元/百斤,2011年达到102元/百斤,2012年再次上涨至120元/百斤。但综合分析,主要农产品价格逐年大幅上涨的可能性并不大。靠价格上涨,拉动农民收入增长,作用有限。另一方面,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人工费用也呈现逐年上涨态势。农民种粮的成本不断增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相对低下,已使得个别地区出现了抛荒、双改单等现象。发展现代农业,归根到底要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水平,粮食亩产和农业增加值的大幅提高是做大做强农业的基础。从实践看,农作物每更新一次,可增产10%-30%。农业科技进步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农民收入可提高两个百分点。在“三农”新形势下,要求以科技发展带动农民增产增收、提质增收以及节本增收,让农民种地“有利可图”,方能确保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三、加速农业科技发展的思考

农业发展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如何提高农业科技发展水平?本文将结合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期盼等方面提出如下分析和思考。

(一)加强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和引导力度推动农业科技快速发展,首先要建立健全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市场化的农业科技投入体系。一是国家财政作为农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应首先加大对农业科技研究开发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改变多年来农业科技投入不足的状态;二是通过积极有效的引导政策,鼓励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民间组织投资那些具有市场前景、可直接转化为商品的农业技术研究开发领域;三是加快建立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对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推动农业科技创新,需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的能力。一是推动资源整合,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农业科技科研选题偏离市场需求、农业科技成果实用指向性不强等问题。重点放在作物育种、农业生物技术、重大病虫害防治、生态农业技术等领域上。二是运用现代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使现代科技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推动农业关联产业不断壮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系统。

(二)解决好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当前农户与农业科技之间“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2010年,江西省农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建立江西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课题研究组,通过对江西47个市(县)149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我省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仍较传统,主要方式为收看电视、邻居以及亲戚朋友介绍,占被调查农户的半数以上,而“技术示范、观摩”和“走访推广部门”的比例仅分别为11.41%和9.40%。[5]解决好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是关键。一是切实做好“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即确保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工资有保障,待遇有提高,工作积极性有提升。确保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办公有场所、工作有经费、下乡有工具、服务有手段;二是将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立权威的农业科技信息网,利用网络平台提供有效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继续做好农业科技电视频道,并通过手机短信等为农户提供农业科技信息;三是大力支持农业科研单位、教育机构、涉农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等参与到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建立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三)培育好高素质职业农民群体2005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07年党的十七大中提出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当前我省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农业科技推广处于“授之以鱼”的初级阶段,常见的做法是将农民的土地连片种植、连片投入。新时期,要培育真正的职业农民、新型农民,就需要切实做好农村教育,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接受新技术的能力。一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各项教育事业,抓好“普九”教育,办好农业职业学校,强化农村成人教育,办好农村夜校;二是要加大基层农技推广站的服务力度,建成“农技推广图书馆”,结合农民的种养习惯、当地的气候、土壤的特质等编制更多的农户种养项目手册,详细说明每种作物用种量、收获期、资金投入、操作技术等,以供农民选择;三是加大对农民的科技培训力度,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将农民变成农业科技的“土专家”,同时逐渐赋予农民更多的选择权和发言权,使农民由被动接受农业科技服务,转变为主动寻求农业科技服务。

篇6

关键词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村职业教育;科技培训;建议;辽宁彰武

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三农”工作,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措施,加大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实行农业各类补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我国“三农”经济得到稳步发展。但是也必须看到,还有一部分农民仍然处在贫困之中,有的还相当落后,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贫困现状,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素质。

1彰武县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现状

彰武县85%人口为农业人口,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该县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2]:

(1)基础教育薄弱。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发展水平差距很大。55岁以上的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相对偏低,观念守旧,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慢。有相当一部分还处于文盲或半文盲状态。30~55岁的农民,科学文化水平相对较高,对新生事物接受能力强,对新品种、新技术掌握适应快,其中少部分人已发展了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及运输业等,还有少部分人进城经商,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企业家等。30岁以下没有升入大学的青壮年农民,文化水平较高,思想意识超前,特别是近几年来,在政府的宣传引导下,大部分外出创业或务工。

(2)农村人才流失。由于农村各种条件差于城市,培养出的许多人才离开农村而向非农职业转移,留下来的农民文化素质偏低。

(3)农村职业教育滞后。缺少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且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进一步造成农村实用型人才严重不足。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意义

(1)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我国已经进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是科技的发展,农业经济区、牧业小区、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民经纪人等都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保障。

(2)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前提。多年来,彰武县涌现出很多农民科技专家、大户能手、科技带头人等农民科技精英,他们自己培育了适合当地生长的新品种,发明了多项新技术,成为远近闻名的乡土人才,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3)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是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普及、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需要。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普及,必须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民接受农业技术的能力,要采取多种形式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为农村培养出越来越多的科技明白人、科技致富带头人。

    3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几点建议

(1)利用各类学校积极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教育、科协、农业、牧业、安监、劳动等部门要有计划地对全县农民系统开展集中培训,做到全县共性问题集中解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①加大农村普九教育投入。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投入的力度,使农村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但农村的教育投入和教育改革仍存在很多问题,农民文化素质依然偏低,要增加偏远乡镇教育经费投入,补充师资力量。②加大成人教育培训力度。农民成人教育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以分散学习为主,集中辅导为辅。各级政府可以免费发放一部分学习资料,切实把农民的基础文化水平提上去。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现在乡镇也在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但有的流于形式,有的为了应付检查,有的是搞样子工程,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各级政府要为农民的切身利益着想,首先要弄清楚哪些农民愿意学习,想学哪些知识,再把他们组织起来学习。要联合乡镇举办农业技术学校,但教育系统中缺乏面向农业知识与技能的专门教育机构,为提高农民依靠科技致富的积极性,建议各类农业技术学校,因地制宜办到乡镇去,坚持“农科教”结合,真正实现建教育之渠、引科技之水、灌农业之田、结富民之果的办学目标。③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随着农村结构的调整,农民教育结构也应调整。当务之急,要培养新一代学习型农民,这是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根本。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对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各类学校要面向农村,服务农村,建立和完善多形式、多层次的农民培训体系,使农民尽快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实行普、职、成“三教”统筹,创建农民教育网络,建立县、乡、村3级基地,把县职教中心建成学历教育中心、科技示范中心、科技培训中心、科技服务中心[4]。

(2)积极开展科技“三下乡”活动。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等“三下乡”活动是农民接受科学技术,补充新知识的一种形式。活动要持之以恒,根据各地农业产业结构需要,分类别、有选择、有重点进行。采取部门联合,坚持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对全县各乡镇村屯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技培训。同时在全县农业经济区、牧业小区、专业合作社、协会、科技示范村等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培养科技带头人。建立“乡、村、社”3级科普活动服务网络,完善科普服务体系,达到1户1个科技明白人的目标。组织科技能手、科技带头人去山东、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参观学习。

(3)建立经纪人联系网。在全县同一专业经纪人之间建立信息联系网,便于技术交流,沟通市场信息,达到大户带小户、小户带四邻、辐射周边、发展专业村屯的目的。

(4)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作用。根据农民需要,利用县电视台、乡镇插转台、远程教育等宣传阵地,组织专家按季节举办科普讲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4参考文献

[1] 曹水群,多杰.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改变农村经济落后现状的关键——以陕西省为例[j].农业经济,2010(1):63-64.

[2] 赵汝周.基于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政策思路分析[j].成都发展改革研究,2009(6):57-61.

篇7

论文关键词:农业科技信息;信息传播渠道;发展趋势

农业科技信息是指能够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信息.这些信息能满足农业实施者(特别是指农民)需要.并以声音、文字、图片、录像和多媒体等形式存在。利用农业科技扶贫就是希望通过各种信息传播渠道将农业科技送达到农业实施者手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

从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情况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具有相当大的作用

1.1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1978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根据(2007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公布.已减少至1.22亿hm2。在土地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要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将成为重要支撑力。近年来.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已达48%.但与其他一些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究其原因.除了我国农业科技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这些国家外.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不畅也是~个很重要因素一方面是农业科技研究者或持有者没有合适的渠道将科技成果传播到农民手中:另一方面是广大农民找不到合适的实用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因此.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促进两方面的交流.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保证我国粮食安全。wwW.133229.CoM

1.2有助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地区农民收入差异

从国际经验看.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速度越快、途径越多.农民得到的科技信息越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越高.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农民收入就会增加.农民脱困时间就会缩短。另外.农业科技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作用也不同。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农民更容易获得农业科技信息,农业科技采用率高.农民收入增加也比较快因此加快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特别是在落后地区加大农业科技信息的宣传力度.不仅会促进农业发展.提高农民素质.也可增加农民收入.减少地区收入差异。

1.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将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国际农产品竞争不仅是数量竞争.重要的是质量竞争.特别是在加入wto以后.为了保护本国农产品市场安全.发达国家不断提高技术壁垒.检测标准越发严格.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屡遭限制和退货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则取决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这就离不开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因此.农业科技信息渠道的有效利用和拓宽将加快农业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速度。

2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

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主要有人际传播、大众传播等形式。其中电视、广播和报刊等属于大众传播,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属于人际传播

2.1以电视为主的大众传媒成为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

郭绪全等人的调查显示(表1).大众传播方式之一的电视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占据主要地位.近36%的农业科技信息是通过电视渠道传到农户手中(因农业科技信息到达农户才算是真正达到了传播的目的.故仅引用了调查数据中农户承认的自己所获农业科技信息的传播渠道).这也与近年来中国电视普及率大幅度提高直接相关截至2006年中国农村的彩色电视普及率为89.43%(表2)

2.2网络即将成为不可替代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脑和网络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电脑普及率还远远低于电视和广播等传统的传播工具(表2),但从网络的发展速度和对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广度来看.网络将会在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发挥着传统传播渠道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6年农村每百户中电脑拥有量为2.7台,比上年增加了0.6台。另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调查.至2007年6月.农村网民规模达到3741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5.1%:同期城镇网民规模达到1.25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1.6%。农村地区互联网发展水平与城镇差距很大.但网民规模差距在逐步缩小随着农民在外打工人数增加,农村电脑的普及率将上一个大的台阶。

2.3农技推广站一直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对农业科技发展的重视.国家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日趋完善。各级农技推广站的作用大大增强。表1可看出农业科技信息的人际传播大约占1/3.其中镇政府农技推广站为主.农民反响较好从2007底开始.我国开始实施信息大篷车、培训教室和农业信息化综合信息服务试点等为农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成为农民学习农业实用技术的重要渠道。

3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

一是目前农业科技信息量多.但部分信息内容不全.实施过程需要注意的事项或应用后会产生的不利影响等不为农民所知:信息针对性不强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

二是由于信息传递双方对农业科技信息传播途径的认识不同.双方对各种渠道的利用程度也不一致.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科技信息传播者认为农民主要从培训班、推广站和电脑等获得农业科技信息.他们在传播过程中也更容易采取这些方式传播但调查发现农民的大部分农业科技信息是从电视等大众传媒中获得。

三是农民整体素质还需要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偏低2006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人超过85%.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群不足15%(表3).

远低于农业现代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如美国25岁以上的农民中.有17%的人完成了高等教育.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是10~15年。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一些农业科技信息语言太过专业.农民无法理解.这些技术在农村传播的可能性比较小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农民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一些最新的科技信息无法传播到农户一级.即使农户接触到了,也因为文化水平所限,不能很好地理解.无从应用。

4农业科技信息传播的发展趋势

4.1农业科技信息量大幅度增加.更加精准

目前国家正在逐步改进农业信息的质量和数量,从长远来看.网络和手机等信息平台将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农业科技信息量将继续增加同时.农业科技信息在传播渠道的入el审查将会更加严格.只有经过考证的农业科技才能通过大众媒体进行传播。国家对网络传播媒体的管理将大大加强农技推广部门的农技介绍也将更加全面.各种农业科技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也会传达到农民手中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针对本地区适用的农业科技的宣传将增加,实用技术将进一步得到转化.农民更容易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实用农业科技信息。

4.2各种渠道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能力将大大增强

除了继续利用电视、广播等传统大众媒体外.信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农业科技推广站等方式将得到积极利用。一是政府加大了对网络信息服务设施的投入、全国范围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将全面建立。二是传递双方的互动将进一步增加.农民和专家将利用网络和移动通讯工具进行互动交流.双方关系进一步紧密。是农技推广站管理和支持力度将会加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素质将得到进一步提高,真正掌握农业科技的农技人员将不再限于县级以上的农技推广站,乡镇一级的农技站将从农药、化肥或种子销售机构转为推广机构,发挥应有作用

4.3农民素质提高将使农业科技信息利用率提高

农民是农业科技的具体实施者.农业科技信息能否得到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是由农民的素质决定的。从表3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收入越高的地区,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农民通过科技致富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我国政府提出了要建立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目标.努力提高农民素质一是全面贯彻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将有助于提高未来农民的素质。二是加大对成人的再教育和培训投入,定期(加不定期)举办针对农民的免费农业科技培训班.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与现实接轨.针对性强.符合当地和农业现代化的需要。在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下,农民素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信息将得到有效利用.农民配置有限资源的能力和农业生产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高。

篇8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粮食持续增产,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6亿斤,实现连续六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单产创历史新高;高效农业比重持续提高,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超过2400万亩,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4元,提前一年实现省定小康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实现增长,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和投资实现新增长。我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二,但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必须依靠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土地集约型、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农业,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一种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要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觌模经营转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等专业化服务组织。

四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推进农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五是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和山水资源,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我们组织力量制定了《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目标任务。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20%,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6%,高标准农田比重60%,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0%,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

(三)基本原则。(1)坚持发展农业集约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2)坚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3)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务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4)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工作举措上,要突出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推进“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生产;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务农收入。建设“三大载体”,一是现代农业因区。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

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水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鼓励开展商标注册、原产地保护,整合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延长品牌农产品产业链。加大农产品境外促销力度,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着力研发一批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加快开发普及一批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充分发挥我省农业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科技成果多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组织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实现农业科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现代新型农民。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整合集聚各方面资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着力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配套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丘陵山区、高沙土地区、沿海滩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五)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农牧结合等环境友好型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篇9

    一、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因素

    (一)农业基础薄弱,生态破坏严重,自然灾害频发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数量型的增长道路使农业发展所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恶化,耕地的逐年减少、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水污染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一、人地矛盾突出,水资源严重短缺,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二、我国一直是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仍然不强,生产能力不稳。

    (二)农村经济建设投资高,收益低,缺少资金支持

    长期以来,农民是中国最大的弱势群体。一、比较利益偏低对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在中国,农业是一种经济利益很低的产业。农业的投入成本高,产出效率低,从而抑制农民收入的增加,农业发展受到限制。二、近几年来,虽然支农资金逐年增长,但是与城市相比,占比依然很低。支农资金的投入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技术和流通加工领域的服务的发展,但是与城市相比,所占比重依然过小。

    (三)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农业科技投入增长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健全、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上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作用。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人才流失严重我国农村许多地区的农民对子女文化教育极不重视,造成了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表现在:一、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业的经济效益较低,大批农民从农村流向城市,留在农村的大多数是老弱妇幼或是在城市中缺乏竞争能力的人。二、农民接受科技知识的能力欠缺。在青壮年劳动力中,文化知识水平低,接受新技术、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差,很难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转变和国家工业化发展的要求。

    二、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策略

    (一)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状况主要是由于农业投入机制不健全所导致的。强化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力度,调整支出结构,完善农业投入运行机制。加强农业投资立法,克服农业投入的随意性,规定各级政府对农业投入的最低比例,才能在二、三产业迅速扩张的过程中,相应增加农业的投入。

    (二)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益

    我们要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应着力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增加对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投入。农业科技的公共产品特性决定了政府始终是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的主体和主导力量。其次,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体系。最后,切实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三)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结构调整升级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首先,发展优质农产品,实施精品、名牌战略,依靠科技进步,紧盯市场,改良作物品种。其次,发展“订单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广大农民要紧紧抓住利益这一纽带,围绕优质优价,引导农民、粮食部门和粮食加工企业有机结合,这样既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又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业的发展,最终实现农业生产水平的升级。最后,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只局限于农业内部,要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促进结构调整和结构升级,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增加农民收入。

篇10

1农民文化素质与农业技术推广

生产力诸要素中,人和物要素的内在积累和不断发展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如果物的要素发生了变化,必然要求人的要素也相应变化,只有人和物的有机结合,才能在生产中形成有效的物质力量。否则就无法合理地解决诸要素在结合上出现的种种矛盾或难以发挥应有的技术效果。

农业技术推广可以向农民提供生产所需的先进物资装备和技术手段,但农民有效掌握并应用这些新成果的必要条件是必需具备相应的文化水平。传统农业技术推广更多地强调推广的组织结构、运行模式、与农村经济结构的相互制约以及推广人员的素质等,这些要素对推广的作用固然是很大,但是农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接受者,向来都是被动地接纳来自各方面的信息。反思农业推广过程,为了使推广的新技术能够更好地促进农业生产,需要农民对新技术充分认可、掌握,并与当地自然、社会等各种条件相结合,创造性地应用新技术。因此,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尤其是科技文化素质[1]。而推广模式、推广员素质和水平等都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助推剂”,没有农民思想深处认同和行动的趋向,推广是不可能成功的。因此,对推广起决定作用的是农民,农民对新技术的学习和把握程度决定其运用科技的能力。农民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民的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素质,决定了农民学习和应用科技的能力,直接影响农民对科学技术的态度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农业现代化不仅表现在农业生产的物质装备和技术手段上,也体现在农民所掌握的农艺流程和生产理念中,且后者更为重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科学技术要成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农民是农业科技成为生产力的物质载体。大力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仅是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2农村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以农民为对象,以教育、培训、传播信息、咨询服务为主要手段,根据农村发展需要,向农民传播知识、技术和信息,改变农民的态度与行为,提高农民的素质和团体发展能力,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2-3]。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农业技术推广是多种内容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农村社会性教育。农业技术推广在目标和内容上都充分强调农民素质的提高,突出其教育属性。尽管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内容是实物性或技术性的,但其本质是面向农民的一种社会性农业职业教育,同时伴随知识的传播,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一样,其直接功能是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因此,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的教育性也是客观存在的。如果脱离了教育与沟通,没有对新事物的原理、作用和使用方法进行传授,实物性农业技术推广便演化为一种商品交易,接受者对新事物不能有很好的认同与把握,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从实践经验来看,只有充分重视推广的教育属性,才能真正达到改变农民思想与行为、促进生产的良好作用。而忽视对农民的教育,只是向农民卖种子、苗木、农药、化肥或者生产技术,即便打着技术推广的旗号,其本质却仍是以获利为目标的商业行为,背离了农业技术推广的目标。因此,教育程度是实物性农业技术推广与商品交易的根本区别。

农业技术推广的内容是生产实践中某一特定问题的革新技术和信息,是一种片段式、局部的农村教育。而农村教育内容包含了农民生产、生活等诸方面的知识,是一种广谱、全息式的推广。科技工作者不仅要重视“片段式”的推广教育,更应该重视“广谱式”的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技术推广的基础,技术推广是文化教育的目标。随着农业生产由增产型向增收型转变,推广活动也正由单纯的传授农业技术向与农民有关的生产、经营、销售、决策、信息甚至家政、理财等诸方面拓展;由单纯的技术服务向咨询服务和决策指导拓展。新形势下,应将推广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不但进行技术性项目的推广,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而且进行长期的基础文化教育,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只有将科技推广与文化教育同时并举,才能切实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加快我国农业的现代化进程。

3农民教育与农业技术推广

农业技术推广是农业生产经验和知识技能总结积累、传播扩散、继承发扬的过程。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农业推广又是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过程[4]。随着农村社会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对农业技术推广的需求反而更加强烈,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研究的超前性与生产方式的滞后性,在于农业科研人员与农民之间越来越悬殊的知识文化落差。如果生产方式与科学研究同步,研究成果就无需推广便可以应用于生产;如果农民的文化水平与科学研究水平基本相当,或者农民参与了科学研究,那么研究成果也可以直接得到很好的应用[5]。在农业现代化程度比较高的国家,科研与生产的文化落差相对较小,推广也较容易。

科技工作者通常会重视工作的过程,但更应该注重工作的结果。农业技术推广的最终目标是通过教育来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农业科技含量。作为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一种途径,农业技术推广自身的兴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农民素质与农业科技含量的切实提高,如果农民平均文化水平能达到大专以上,那么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便不再步履维艰。因此,要真正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走科学兴农之路,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是根本。如果只强调推广形式与手段,而忽视农民的作用,则难以提高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事实上,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途径较多,农业技术推广也不是只有通过现有专业化网络体系才能实现,所有能够提高农民素质的活动都可以认为是农业技术推广的有效途径。面对我国农村教育和农民文化水平落后的现状,科技工作者应该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让我国各地各级农业院校、科研部门同现有国家推广体系和其他相关社会组织共同肩负起农业技术推广重任,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缩小我国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剪刀差”。只有加强国内外各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交流,才能真正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的落后面貌,并使之走向现代化、走向世界、走向未来[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