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盈利方式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金公司盈利方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金公司盈利方式

篇1

有一种机缘得识南方李锦记营养保健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李锦记”)的二位直销员,又有二位直销员的慷慨而得以有该公司的一些资料。由于关注中国多层次直销业之缘故,因而也就较多关注中国多层次直销企业和公司的发展、创新、变革和其未来。之所以写“李锦记”除此机缘外,还因为被其四代相承的家族文化所引目。中国有句俗话叫“富不过三代”,“李锦记”在其第四代身上还能体现出与时俱进,变革创新之魄力,实乃敬佩!之其一;

之其二,是它进入了中国目前还是一个“是非难辩”而将来则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行业---多层次直销业。笔者曾有对该行业这种独特的产品分销方式进行了长达近5年的亲身实践、研究和思考,深感多层次直销这种独特的产品分销方式“意味”着什么。笔者也有幸至始至终接触了直销业中优秀直销公司和优秀直销教育系统的“洗礼”,更庆幸自己至始至终没有掉入非法传销的屎坑,受一些污七八糟甚至邪恶思想的“洗脑”,从而得以有清净之心、洁净之体、清醒之脑、明镜之智,实乃万幸!万幸之中深思之绪又感责任之重大而该为此行业尽一点“小草”之薄力。

笔者深知对于“李锦记”而言,成就未来之辉煌只有二种选择∶进则生,退则亡;变则达,守则死,而唯“凡不泥古而勇于创新者为智”,故心血来潮,对其寄予厚望才对其使命斗胆“指手划脚”,之所以“胆”从心起而不怕“鬼”吃,此乃坚信之一∶凡伟人者皆“小人”而常与小人为伍也;坚信之二∶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一身正气,何足惧哉?使命何有“陷阱”?非其使命有为不妥或不正确,而是笔者认为“李锦记”想在“乱世之中”,拔地而起,以正其“道”,成其引领直销之魂而无使命之超越而终不为大,望读者明之。

陷阱之一∶误以其使命为直销员使命

“李锦记”是香港百年老字号---1888年由李锦裳先生在广东南水创立李锦记蚝油庄开始,后来发展为多元化的广东“李锦记”集团公司的独资企业,成立于1992年,并开始以正当多层次直销(以下简称“直销”)的产品分销方式来进行公司的业务运作。1996年6月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有关文件规定,对中外传销(实际上是多层次直销)企业进行清理审查,并公告,“批准以下41家企业在核准范围内从事多层次传销(即多层次直销,笔者注)经营”,“李锦记”(住所∶广东省广州市广众路麒麟岗第一军医大学内)就在这被核准范围内的41家企业当中。1998年4月21日国家禁止传销后,“李锦记”也随之转型为“店铺+推销人员”的方式经营而至今。其实不仅仅是“李锦记”,几乎所有的传销公司和企业都随之转型为“店铺+推销人员”的方式经营,但是这种“店铺+推销人员”的经营方式并没有动摇和放弃直销的本质特征(关于这一点笔者不想在此论述,读者感兴趣可观阅中国营销传播网------《直销的危机、创新和未来(上、下)》一文)。

半过多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有一个非常大的误区:以为直销只有一种文化、只有一种观念,这种误区造成了直销业发展史上的血雨腥风(这里我们不涉之)。其实任何一个直销企业运作的成功是“二套观念、思想”运作的成功:一个是生产商观念、思想;另一个直销商观念、思想。这二种观念、思想的之间的关系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何为对立又统一?它们之间井水不犯河水谓之对立;而共同之目的都是要建立直销员网络而最终把直销企业的产品卖出去而谓之统一。为什么会有对立统一的关系存在?一说大家就很容易明白∶传统市场上任何一家法人企业不就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吗?根本原因就在于他(们)彼此都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竞争实际上就是利益最大化对立的结果,而统一就是彼此都要生存之结果,经济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研究企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个本质的运转过程。

说到这里读者应该悟到直销这种“独特”的营销模式中一定存在“二种法人”,至于除企业法人外直销员为什么也是法人?我们暂时放一下,我们先来说一下直销的本质和灵魂。直销的本质和灵魂是什么?这也是人们最大的误区之一!以为直销就是一种简单的产品分销方式,其实并非完全如此,笔者在《对如新(nuskin)公司进入中国直销市场的几点建议》一文中谈到∶“直销的本质和灵魂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梦想’!因而∶直销企业和公司不是‘生产产品’而是‘生产机会’;直销员不是 ‘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梦想’,原因就是人不会活在产品和制度中,人永远只会活在她的希望和梦想里!”,这是世界上最大的直销教育和培训系统的鼻祖Dexter Yager先生通过艰苦实践、探索和思考而发现的真理。

就是因为直销的本质和灵魂不是“推销产品”,而是“推销梦想”(直销公司不从这个误区中走出来就难成其大)!所以,直销首先是一种个人创业模式,在传统的诸多个人创业模式当中,直销以它小投入、低风险、(注意)经过努力可能获得高额回报的创业模式成为了创业门槛最低的一种个人创业模式,这是直销最具惊人魅力的地方!!很自然直销这个行业就必然存在二个层次、二个不同的利益主体∶一个是制造商,一个是直销商,而且关键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非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尽管直销员以个人名誉与直销公司签约,但这并不代表被直销公司雇佣),由此直销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二种“平行”的文化和思想,即制造商、直销商文化和思想。有这个认识基础,下面我们来谈直销员是什么“法人”?

个人创业就注定了直销员身份的实质必然是“经营者”或俗称的老板而不是它对立面的“工薪族”。工薪族是靠出租自己的劳动力而换取货币取得工资收入的“自然人”;经营者是靠投资赚取利润在扣除成本和税收后合法所得的“法人”,这是二种本质截然不同的事物。直销员虽然“嫁”(签约)给了直销公司,但是直销公司并没有给直销员发“工资”,而是直销员靠投资(比如金钱、时间、知识、技能等)最终获取利润(即直销公司返还的奖金或者叫佣金),并且是扣税(一般由直销公司代扣)后,所以,直销员是“经营者”而非“工薪族”这是它的本质,你就是把它烧成灰它也不会变,因为直销员并非是靠出租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工资收入而是靠投资并在扣除其成本和税收后而获取的合法(利润)收入。至于现今直销公司(为了“转型”)把直销员不叫直销员而改叫诸如营业代表、业务人员、雇佣人员、专职销售员,甚至叫正式职工等等,都不能动摇和改变直销员是“经营者”的本质特征!就好像我们把消费者叫做顾客、上帝、会员等等都不能动摇和改变她们是“人”的本质特征一样。

而今天的问题是直销员虽是经营者并具有一个经营者的本质特征(投资、成本、利润、税收等,而工薪族或称被雇佣者就不存在这些因素),但她却不一定有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如果有就是法人。这种“没有”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的法人在《公司法》里并没有相关法律条款的规定(这个相关法律的制定已经滞后),笔者自己给她取了一个名字叫“准法人”。“准法人”和法人的唯一区别就在于有无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这种没有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但又具有法人所有特征的经营者就叫“准法人”,所以,直销员 = 准法人。用有无营业执照和固定营业场所来判定一家公司或一个人是否是经营者的标准已经相对落后,就好像我们用有无“店铺”来判定一家公司是否是多层次直销公司的标准同样滞后于事物的发展一样,当然这将是对《公司法》的又一个补充和挑战。

直销员是经营者、是老板而不是被雇佣者和工薪者,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就一定会要表现出老板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一点是不用去争论和讨论的。直销企业和公司是经营者;直销员也是经营者,但是二者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等级是完全不一样的!一个是相对或者已经相当成熟的老板而一个却是刚刚入门的老板,虽然她们都有共同的经济行为特征,但是她们的观念、态度和思考方式却是完全不同的,就因为如此,她们对使命的态度、理解和执行就是不平行的,有的时候是“背道而驰”的。不承认这一点,我们就无法理解直销员给别人说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的思想和行为特点。

何为使命?派遣人去办事情的命令,比喻重大的责任。历史使命就是历史赋予一个人或者一个组织的重大的责任!“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先生讲∶“李锦记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使命,即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现在我们又开始了第二个使命,也就是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李锦记”《业务基础》开篇即讲∶“无限极使命∶永远关怀、永远合作、永远创业……实现顾客企业一体化……造福社会,共享成果”。这个使命对不对?对!不仅对而且很伟大!然而21世纪是一个人性化的世纪,直销更是一个完全人性化的个人创业模式。

我们知道,直销分二种层次和文化,直销公司文化和直销员或者直销商文化,换过说法,我们这里就是“李锦记”文化和它的直销员或者直销商文化。二种层次和文化就必然会表现出二种不同的价值观,二种不同的价值观就必然表现出二种不同的“使命观”。如果我们不承认这一差别就等于我们在说空话、假话和套话而不是说真心话、实话和事实求是;说空话、假话和套话而不是说真心话、实话和事实求是,那么我们的事业就做不大、我们的使命就完成不了。

显然,“李锦记”集团主席李文达先生讲的使命、无限极讲的使命是属于直销公司文化的范畴,换句话讲它是“李锦记”的使命而“不是直销员的使命”,诚然有的直销员将来我相信她也会把自己的使命同“李锦记”的使命融为一体,但是你很难让刚加入的每一个直销员,让她的肩上去承担如此大的历史重任和重担,只要是稍微理智的人都不会一开始(加入无限级直销)就会为此使命而赴汤蹈火,她们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口袋问题”而不会是那么大的“使命问题”,对于一开始给对方谈使命只适用以少数大梦想家。

诚然,“李锦记”的使命应该给刚加入的每一个直销员讲,让她们了解和熟知“李锦记”的价值观和对待人生的态度,但更重要的是“李锦记”要站在直销员的立场上而不是“我”的立场上去讲直销员关心的问题、关心的事。“李锦记”在树立自己使命的同时,95%的时间应去树立直销员使命!我们讲过直销员也是“法人”,她跟“李锦记”是平起平坐的关系,这个关系永远不会因为“转型”而改变,原因就在于直销的本质不会变!直销员只关心我团队下个月推荐了多少人?我团队中专卖店增加了几个?业绩增加了多少?我的奖金应该是多少?会不会发错?……她不会关心“李锦记”今年的利润是多少?又上了什么生产线?又捐了多少钱?又盖了几所希望小学?……如果她要关心那一定是与她的利益有关,比如她推荐新直销员时会主动“展示”给新直销员看(目的希望她赶快加入购物,我团队赶快增大,我多增加收入,这不是人坏,这是人的自然属性)。一个直销员连这些都不去关心,谈何让她去关心“李锦记”的历史使命,并为之赴汤蹈火?

世界知名经济学博士张五常先生讲∶“人的行为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寻求‘极大化‘的,每个人都这样。我可以很简单地称它为‘自私的假设’。每个人何时何地,任何行为都是以‘自私’为出发点的。解释复杂的世界,一定要有简单的理论……复杂的理论来解释复杂的世界,能够成功的机会近于零。局限条件有所转变,人的行为就转变。经济学就这么简单,所有的经济学就这么简单……”。所以“李锦记”不可能要求直销员要同自己一道去承担这么大的历史使命,这是不公平,也是不人性的,任何一个利益集团都不可能把自己的使命强加给另一个利益集团,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李锦记”硬要强加上去,比如在任何场所时时要直销员记住“李锦记”的使命并为之奋斗,事情就会朝着“李锦记”所期望的反方向发展。

直销员的使命是什么?这就属于直销员(商)文化和价值观的范畴。全球最著名的直销员(商)文化和价值观的光辉典范当属Dexter Yager(德克士特·耶格)先生所提出来的“梦想文化”。他认为直销员作为一个独立创业个体的人,之所以她要创业、之所以她要取得经济的独立和自由、之所以她要成为传奇式的人物、之所以她要获得他人和社会对她的认同和尊重,关键是在她的内心深处有一个永不泯灭的,深藏在她潜意识中的梦想,人之所以活着就是因为有这个梦想的存在,一旦这个梦想消失了,人也就死亡了。他认为梦想是成就一切事情的原动力,是一切成就的起点,这个世界的进步和发展就在于有大梦想家的推动,人因为高尚的梦想而伟大,因卑微的梦想而渺小。他认人的梦想是可触摸的、是可以实现的,没有实现是因为她放弃了梦想,梦想是可以被激发的……

Dexter Yager先生在谈及他对安利的看法和感想时讲∶人与人之间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彼此思考方式的不一样。他说,多数人加入安利以后,要经过一个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一个自我成熟的过程,很遗憾的是就是因为她们不成熟,所以她就看不懂安利。我们的责任就在于改变和影响人们的思考方式,然后再展示给她一个机会,尽管我们在人们面前展示了这个机会,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人都有足够的智慧能够理解到她们将受益于这个机会。走向安利的成功意味着我们一天天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不断成熟和成长的过程。你要成功就必须养成新的、良好的习惯,这就是成功者的习惯。在成长和成熟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你要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思考,当别人偷走你梦想的时候,你能否再次种植你的梦想,这决定你是走向成功还是走向失败。

读者能理解这二种文化、二种价值观的冲突和不同了吗?直销公司和直销商(员)的文化,简单讲一个是“生产产品”的文化,而另一个却是“卖商品”的文化(传统企业这二种文化是合而为一的,原因在于它只有一个法人),二种不同的立场和价值观就必然表现出二种不同的文化,这是我们无法否定的,当今很多直销公司业务拓展不起来,甚至滑向非法传销的粪坑,其中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多层次直销这种商业模式存在二种截然相反的观念和价值观,从而试图用直销公司的文化和价值观去覆盖和影响直销商(员)的文化和价值观。所以我们讲“李锦记”的使命“陷阱”也在于此,不是讲“李锦记”的使命不对或不正确,而是它如果没有看到这个区别而试图也用“李锦记”的价值观去覆盖和影响直销商(员)的价值观,或者换个说法,“李锦记”试图用自己的使命去覆盖和影响直销商(员)的使命,那么“李锦记”的事业就难于做大。笔者这样说并非胡言乱语而是有事实依据的,我的朋友就有做“李锦记”直销商(员)的,都深感这样做下去(天天讲产品,缺少直销商文化的结果)情况不妙,笔者当然非常明白这是为什么却又爱莫能助。

“李锦记”要想在直销界脱颖而出,虽然它从1992年成立并运作到现在,并采用了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直销模式,但笔者认为它的万里才跨出了很小很小的一步!虽然它有很好的家族企业文化(尽管也要创新,这也是笔者欣赏的理由),但跨入直销模式使它进入了一个全然陌生的世界,诚然它也可以说,你看我已经发展得很不错,但平心而论,它最大的危机就是它最“辉煌”的时刻,它现在最大的软助就是缺乏(准确讲叫没有)直销商(员)的文化、价值观和使命(注意∶我们这样讲,读者不要误以为“李锦记”的文化、价值观和使命不重要或应舍弃),这就好像盖大厦没有坚实、稳固的基础一样,这种大厦盖得越高危险性就越大,而且一旦倒塌根本没有救!所以“李锦记”想成为直销界时代的英雄就不可不慎之、不可不为之,当然若“李锦记”不想为之那又另当别论。

“李锦记”跨入直销模式的创新对其传统营销模式来讲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创新”,但话又说回来,她认为的“大创新”其实这都是别人20世纪都已经创新完了的创新(实际是模仿),也就不能称其为什么创新,“李锦记”想成其为直销界时代英雄的最大创新是对别人20世纪都已经创新完了的创新的“再一次创新”,当然任何试图模仿或踩着别人走过的脚印再想创造一个直销的神话已经不再可能,或者讲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直销观念及其模式已经不适应和滞后于信息文明时代的要求和发展,中国以及世界直销将面临创新变革的巨大挑战!同时这也是“李锦记”最大的挑战和机遇。

陷阱之二∶误以无限极使命为李锦记使命

“李锦记”应该是南方李锦记集团公司(这里简称“李锦团”)下属的一个全资子公司,这一点笔者应该不会猜错(如果猜错敬请见谅)。我们来看一下无限极使命(即“李锦记”使命),“李锦记”《业务基础》开篇即讲∶“无限极使命∶永远关怀、永远合作、永远创业,以创新为本,中草药保健品为主导,实现顾客企业一体化,弘扬中国优秀养生文化,造福社会,共享成果”;“李锦团”主席李文达先生讲∶“李锦记已经完成了第一个使命,即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现在我们又开始了第二个使命,也就是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请注意∶“弘扬中国优秀养生文化”和“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这二个使命虽有交叉但并不是完全融合的,“中华中草药保健品”属于“中国优秀养生文化”,但“中国优秀养生文化”却不一定就只有“中华中草药保健品”,比如太极拳、酒文化、食文化等。

无限极,即“李锦记”采用的是多层次直销的产品分销模式,但并不意味着“李锦团”也采用该模式来分销其产品。直销产品分销模式应该只是“李锦团”众多产品分销模式中(非常特殊)的一种,既然无限极的直销模式并不一定代表“李锦团”的唯一商业模式,那么它们之间在家族文化一脉相承的条件下就应表现出个体的“差异化特征”。这个“差异化特征”表现在彼此的责任、使命上就有所不同,这一点从李文达先生的演说中已经表露出来。“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应该说是整个李氏集团的使命,当然毫无疑问地这也必然是无限极,即“李锦记”的使命。然而无限极的使命笔者认为就不仅仅只是“将中华中草药保健品传播到全世界!”,因为无限极采用了世界上直销(或叫传销,但读者请注意∶传销和非法传销是二个本质截然不同的概念。读者有兴趣可观阅《揭开非法传销的神秘面纱》一文)这种独特的商业模式也就注定了它必然具有跟传统企业(如“李锦团”)不一样的使命行为模式,这一点我们在第一个标题中就已经谈到。

如果整个“李锦团”的使命也采用无限极的使命,风险就非常大!这个风险比较大的原因就在于“李锦记”采用了传销(即多层次直销,简称直销)模式,而传销是中国政府目前禁止的商业模式,诚然我们心里都“十分明白”中国政府目前禁止的传销是指“非法传销”而不是指多层次直销,我们也不必去指责官方为什么不把“传销”写明是“非法传销”,我们更相信直销在中国会有一个光辉灿烂的未来,但目前的情况是整个国内直销业群龙无首,一片狼籍,直销员行踪更是畏首畏尾,总觉得自己做了什么亏心事。

我们也心知肚明,没有一家“店铺+xx员”的直销公司不清楚自己“本来面目”到底是什么,尽管为了应付“中国国情”叫嚷“我”已不再是直销的这种小孩跟大人玩的烂漫游戏。其实人们在评价无限极的时候,已经表现出不分“李锦记”还是“李锦团”都说是“李锦记”,而其直销员更是在不同的场所有意无意去混淆它们之间的区别。

这是极其危险的,“李锦团”100多年的品牌“李锦记”是4代人共同努力奋斗之结果!“李锦记”一旦被拖入或被误认为是非法传销的又一个蓝本(这种拖入或被误认为并不会因为你是低调运作还是高调运作,公司是否历史优久等等,安利公司有40多年的正当直销发展史,对中国的公益事业捐款不下几千万,但照样被拖入非法传销的泥坑!)。“李锦团”100多年的品牌因“李锦记”就会受到牵连,安利公司就是因为这种牵连而为了“洗刷冤屈”每年都损失上百万,不仅如此,许多优秀人才也因为做安利而避免受朋友质疑而最终离开安利公司。如果“李锦记”一旦出现如此情况(这种可能性是很大的),不仅会牵连100多年的“李锦记”品牌,而且优秀人才的流失将是致命的,因为说白了直销公司的最终竞争就是优秀直销人才的竞争,“李锦记”如何让天下优秀直销人才为其所用,不仅仅是一个使命的问题,这也将是“李锦记”的挑战和机遇。

陷阱之三∶误以企业顾客一体化使命为直销使命

什么叫“企业顾客一体化”?局外人可能不完全明白其涵义,而局内人则是一听就明白。直销这种产品分销模式其本身就是直销公司(企业)自己不卖产品,而是把卖产品的权利交给一个一个的“人”去完成,这一个一个的“人”是自然人状态下的“准法人”(传统企业的产品分销是交给“法人”,即商去完成),这个“准法人”是以个人为单位(传统商是以“组织”为单位),直销公司把她们叫做直销员或者直销商。这个直销员或者直销商是“二种身份”的合成体,我们说直销模式独特就独特在这些地方,她除了“准法人”的经营者身份以外,其本身还是直销公司(生产商)产品的忠实消费者,消费者走进店铺购物就变成了顾客,即直销员是“顾客”和经营者二重身份的合成体(关于这一点读者还可以观阅《一场悄悄来临的营销观念革命》一文),这就是“企业顾客一体化”,说简单点“企业顾客一体化”=直销=“企业顾客一体化”。

无限级,即“李锦记”把“企业顾客一体化”看成是要完成的使命之一,并没有什么不对,但无限级这样讲,这就好比告诉人们说∶我“李锦记”这辈子做直销做定了!使命就是必须要完成的重大责任,“李锦记”把“企业顾客一体化”看成是要完成的重大责任,当然也就是要把做直销看成是要完成的重大责任!但笔者认为,“李锦记”把“企业顾客一体化”,即直销看成是自己要完成的使命,未免“小气”了一点!因为这个使命已经完成,“李锦记”做直销如果从1992年算起到今天也已经有10年,至于做大做小那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李锦记”把“企业顾客一体化”写入公司的使命篇真未免“小气”了一点,这也就是“李锦记”没有分清或者没有认识到直销存在二种文化和价值体系的原因,或者说它没有分清“李锦记”和直销商使命不同的原因。

这一点它倒是应该学一学安利公司,安利公司就很聪明,它根本不说是“企业顾客一体化”而是说“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这个使命的立意不仅高远而且实事求是!它不是说我这辈子干直销干定了而是说要给直销员提供一个“实现其人生目标的机会”。安利公司如此以此为使命,就在于它非常了解直销存在二种价值体系的原因,也看得出它是以直销员的使命为使命。而“李锦记”恰好反过来,让直销员以“李锦记”的使命为使命,这就“倒”了,就是我们常说的路走反了。“李锦记”的发展壮大,其使命的最终实现一定是在直销员使命实现的基础上才能够得以实现,这就是直销模式直销商文化中常说的一句话,你只有帮助足够多的人成功你才能成功!“李锦记”的使命假若不是帮助足够多的直销商成功,试问它又如何能够成功?如果没有足够多的直销商成功,“李锦记”的使命又如何得以实现?安利为什么要把自己的使命定为给直销员提供一个“实现其人生目标的机会”?安利辉煌之所以辉煌不就是显而易见了吗?

陷阱之四∶误以“永远”为伟大

无限级,即“李锦记”使命中第一句使命是“永远关怀、永远合作、永远创业”。笔者还是要申明这个使命并没有什么不对或不正确,只是这句使命突出表现了人们对美好追求的愿望,而使命则是要完成的重大责任!历史使命就更不用说,所以使命应该是可触摸、可感受的,而不是对一种事物追求的“美好愿望”。美好愿望去追求当然没有错,但有的时候会让人感觉到可望而不可及,笔者第一次看,包括看很多次,虽然能知道它要表达的意思,但还是不能一眼看明白∶永远关怀谁?永远与谁合作?谁永远创业?

我们从二个方面来讲,先说“永远”,永远者永久、长远也,也可以理解为永恒。而我们知道世间万事万物没有一件是永恒不变、不生不灭的,再伟大的人都难免一死,佛教创史人释迦牟尼虽然讲经说法四十九年,缔造了源远流长的教育体系---佛教,但是他还告诫诸弟子和世人说∶我未曾讲一个法,如果有人执著于我所说的法,就是在诽谤我!他讲佛教在末法时代一万年后都会消失。万法均无永恒久远之说,而“李锦记”的使命却以“永远”为定词,笔者以为恐怕难于起到“李锦记”所期望的良好效果。

第二,以“永远合作”为例,笔者解之∶与谁永远合作呢?除了与供应商等等合作外,最重要的它应该是与直销商永远合作。而合作一定是平等的、一定是建立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永远合作”只是“李锦记”的一厢情愿,任何一家直销公司都不可能保证它的直销员与它永远合作一辈子!如果硬要说那就是“虚”的、假的、不真实的,而硬要把“虚”的、假的、不真实的当真的去做,必然会导致大家以“虚”对“虚”、以假玩假,既然“永远合作”达不到“李锦记”所期望的“永远合作”的美好愿望出现,还不如不说,倒还不如说点实实在在的话∶我们彼此追求真诚的合作!或者,合作意味着我们是伙伴!来得实在点,也更符合人性,也更把激起彼此情感上的共鸣。“永远关怀、永远创业”笔者不再分析,读者自会明之。

21世纪是一个人性化的世纪,直销是一种以人的品格、道德、诚信和平等为明镜的创业模式,所以21世纪的直销将是一个更人性化的商品分销模式,如果我们认识不到这一点,不仅难于理解直销及其惊人魅力,即便是我们经营或从事直销恐怕也难以把它做大。

篇2

(一)资本市场筹资

1.对投资者的影响

证金公司评级资信高,有政府背景,其发行的债券和股票具有信用风险低、收益低但收益稳定的特征。对于风险厌恶、期望稳定收入的投资者,购买证金公司的股票和债券是优先选择。

2.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一般而论,证金公司发行债券和股票,将会使资本市场证券的供给增加,资本市场扩容会导致价格指数下跌。但在中国居民高储蓄率背景下,证金公司所发行的信用风险较低收益较高的债券和股票,可以成为居民银行储蓄的替代品。优质资产可以激发资本市场的有效需求,所以转融通业务不一定会对资本市场整体平均价格水平形成负冲击,相反,由于其特性所吸纳的新增入场资金,可能会稳定市场甚至推动价格指数上升。

(二)货币市场筹资

1.对机构投资者的影响

对于货币市场的资金供给方,金融机构投资者如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来说,由于借款人证金公司的信誉级别高,其转融通业务具有市场垄断性质,该项借款是较安全的。为金融机构创造稳定收入流的同时,合理规避了资金的应用风险,符合金融机构的合理、分散化资金配置要求。

2.对货币市场的影响

中国的现状是货币市场资金盈余,资本市场资金短缺。证金公司从货币市场筹资而将资金应用于资本市场,打破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长期以来隔绝的局面,使资金能够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上合理调节盈余,有利于我国金融市场自由化、一体化的发展。同时,证金公司作为控制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源头,其授信规模能够较大程度影响到资本市场资金的规模,便于防范、控制以及化解金融风险。

二、从资金应用看转融通业务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影响

(一)对投资者的影响

1.新的盈利方式

在转融资业务推出以前,投资者只能做多。转融资业务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盈利方式,预计市场下跌时做空,同样可以盈利。

2.风险对冲

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合理配置投资组合进行风险对冲。多元化的投资策略,做空做多方式的应用提供了新的风险防范方式。

(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1.对证券公司的影响

转融资业务为证券公司提供了新的盈利模式。首先,扩大了的交易量和换手率势必会增加证券公司的佣金收入。其次,证券公司转融资支付给证金公司的利息小于其收取客户的利息,该利息差利润占经纪业务收入的比重有逐渐放大的趋势,成为证券公司未来收入的重要来源。再次,新业务的开展有利于证券公司客户的维护和挖掘工作,这会促使证券公司进行业务创新,提供给客户更全面更综合性的服务。

2.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办法》规定转融资业务须在商业银行开通专用账户,这为商业银行提供了短期资金。但证券第三方存管保证金是否从商业银行转出,是否由证金公司直接掌控,会对商业银行的资金存量造成一定影响。

(三)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1.有利影响

(1)价格发现功能。在做多和做空两种势力的对比下,市场能够将更多信息融入价格。被市场低估的证券会被大量做多,而被高估的证券会被大量做空,这使得市场定价将回归到合理区间,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将得到完善。(2)提供市场流动性。证金公司为资本市场注入资金,资金供给的增加会产生对证券的需求,提高市场的交易金额。同时,转融资模式下的一买一卖,也必然加大市场交易的换手率,这将提高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为市场提供流动性。(3)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证金公司能在源头上控制资金的规模,便于对证券市场的宏观调控。市场过热泡沫严重时,证金公司可以收缩转融资的放款额,减少资金供给,以缓解过热经济。证金公司可以按照资本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强度调节资金供给,也可以按照国家政策和指示对市场进行监控,引导市场健康发展。

2.不利影响

(1)降低市场效率。证金公司作为转融资资金供给方的垄断者,垄断势必会造成价格即融资融券整体成本的上升。再加上证券公司申请转融资业务时,在利率、期限等方面的谈判能力有限,是确定性条款的接受者,不能发挥市场供给需求双方决定价格的功能。(2)增加监管成本。证金公司既是融资融券市场的参与者又是该市场的监管者,参与者和监管者双重身份合一,这使得其有为了自身利益而放松监管的动机。(3)信息滞后性。客户的需求是直接反映到各家证券公司。证券公司向证金公司融入资金,是根据自己对客户融资需求的预期,而预期可能和实际情况有很大背离。预期大于实际时,证券公司要为多余的资金支付额外利息。而预期小于实际,不能满足客户的融资需求,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客户盈利机会的流失也意味着客户资源的流失。

篇3

吉恩镍业此举显然意在降低负债,为自身的经营“减负”,并在定增方案中给出了诸如财务费用降低等理由。然而记者在调查了解中发现,公司存在将大量财务费用作资本化处理的可能。并且,自2009年开始,吉恩镍业在海外大举购矿,但其项目的真实盈利能力相当糟糕,仅仅依靠募集资金来“补血”未必能改善局面。

募资减负 恐难真正利好业绩

吉恩镍业自2009年起公司开始通过收购、参股、合作等方式控制海外矿山资源,并实施矿山开发建设。但受制于自有资本限制,公司收购镍资源、实施矿山开发建设投入的大量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借款,导致银行借款逐年增加,资产负债率也逐年大幅提高。

2013年三季报显示,截至今年9月30日,公司银行借款合计137.75亿元。如此之高的负债显然加大了企业的财务风险,伴随而生的高额财务费用又大幅“吞噬”了公司利润。

事实上,今年以来,吉恩镍业业绩仍然处于亏损,四季度能否扭亏将成为公司是否会被戴帽ST的关键。吉恩镍业曾于2011年7月20日定增方案,但最终在今年5月份遭证监会否决。记者了解到,证监会否决之前的定增同公司内部控制的瑕疵直接相关,包括存在控股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行为。同时,吉恩镍业2007年与2010年两次非公开发行所投资项目的实际效益均与披露的预期效益差异较大,而针对此次定增募资,亦有投资者表示不看好。

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吉恩镍业资产负债率高达85.62%,远高于行业均值。并且,若此番不能增发成功,公司再向银行借新还旧的可能性也大幅降低。通过再融资修复资产负债表,成了公司的“最佳”选择。

盲目圈钱 谁对投资者负责?

但不断的募集资金来降低财务压力,对股东而言是“最佳”的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有颇多值得探讨之处。

有券商分析师向记者表示,吉恩镍业真正的问题,还是在于前两年扩张太快,导致负债急速增加,而盈利能力又跟不上,因此,产生的盈利能力低下,偿债能力不足的问题。而吉恩镍业通过此次融资,在盈利方面,若除少支付的部分利息外,不能在销售量及售价方面有所提升,从而带来经营收益,那么后续的经营境况并不看好。

实际上,高额债务负担已经对吉恩镍业的经营造成了不利影响,降低了公司的盈利水平。公司在公告中称,定增完成后,公司银行及其他机构借款可减少 60 亿元。以目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 10%,即 6.60%计算,每年可节省利息支出 3.96 亿元。按照发行后总股本 15.99 亿股计算,每股收益可以增加 0.19 元(所得税率 25%)。

但公司上述关于利息节省的计算方式却遭到部分流通股股东的质疑。

有吉恩镍业的流通股股东向记者指出,吉恩镍业公告的三季报中财务费用仅1.36亿元,而年化的财务费用仅1.7亿元,这一数据与其实际经营状况不太匹配,吉恩镍业很可能将大量的财务费用作了资本化处理。其资本化的利息还未计入到公司的利润表中,即使还掉当前的一部分银行负债,对当前的利润表重新调整亦不会有太大改观,而只是考虑未来投产后转入财务费用中的利息负担可能轻一些,否则有可能因利息的加重而难逃亏损的状态。

此外,定增融资后可以增加公司每股收益0.19元,这种测算方式是否准确,仍值得推敲。针对上述流通股股东的质疑,以及此次定增募资减债究竟能否利好业绩,记者致电公司证券部,但吉恩镍业工作人员仅以公司公告及财报数据的内容为主,回复了记者的采访提纲,并未有更多新的信息。

糟糕的海外投资

颇令投资者担忧的是,吉恩镍业仅有大手笔投资的魄力,却事实上缺乏内生性增长的动力。这其中的典型项目就是公司在海外的糟糕投资,包括加拿大的吉恩国际,以及巴布亚新几内亚瑞木镍钴矿项目。

记者从有关渠道了解,到2011年吉恩国际净亏损数亿元人民币,且目前经营仍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2013年以来,公司此前推进的积极战略已经显示出了种种弊端,但一方面公司新的海外投资计划不断抛出,如曾被媒体热议的60亿元投资印尼红土矿冶炼项目。另一方面,“”式的经营模式已经造成了公司的营业收入持续下滑。

篇4

而你又是否知道,大部分所谓的“金融新贵”,实际上却是没有社保、奖金甚至劳动合同的“弱势群体”?

北京广安门一家证券公司营业部总经理对记者透露,去年其营业部业绩缩减了三成,但净收入同比缩减了五成。“无论哪家券商,经纪业务都是其盈利的大头,近几年券商竞争激烈,手续费普遍下调,导致了盈利方面的压力。”

手续费还能低至多少?

2000年之前,各家券商的手续费一般统一在千分之三,少数略微超过;2000年,证监会设置了千分之三的上限,同时由于营业部数量的增加和更多投资者入市,手续费开始逐渐下调;至2007年,手续费降至散户千分之一,大户万分之五左右;目前,北京、上海的散户开户一般均可以谈到万分之五,大户则轻松谈到万分之三的手续费。

除了散户外,基金公司的券商交易佣金却并未下调。WIND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公募基金向券商缴纳的佣金为28.42亿元,佣金费率平均为万分之7.57。其中,最高的为上投摩根纯债基金借用中信证券通道产生的佣金费率万分之11.19。

从图表1看出,2007年的大牛市给券商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而随后2008年的熊市带来的交易低迷,使得券商经纪业务收入锐减近百分之五十。而2009年、2010年A股交易全面复苏,两年A股股票交易总额都超过2007年高峰,但是无论券商业经纪业务净收入,还是经纪业务占比和券商业净收入都出现了大幅度的下滑,这正说明在交易额大幅上升的同时,交易手续费的下降,使得券商业利润不但没有实现增长,反而连年下降,券商经纪业务面临严峻形势。

券商的成本:

券商手续费成本包括交给上海、深圳交易所的交易“规费”为万分之二点二,再加上券商的场地租金、人员工资、服务器和交易通道等运营成本。大券商由于规模优势成本约为万分之二点五,小券商成本在万分之二点八左右。

小券商压力大:

作为后来者的小券商,要扩张,就要从大券商那里抢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就要给出比大券商更低的手续费,从而承担着更大的运营压力。

任务考核方式:

券商总部对各营业部的考核大多分为两种方式,一是以资金量考核,营业部为拓展客户而不断下调手续费;二是以交易额考核,即单位资金产生的交易次数。

谁来买单?

手续费降低、同行业竞争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各券商如何保持一定的盈利?又是谁来为这些“节省”下来的手续费买单?

办公地点和设备:

2000年以后,证券交易手续费开始下调,不少券商营业部曾出现过一次“搬家潮”,从门面楼搬到了写字楼上。但显而易见,通过节省办公地点租金并不会起到多大的效果。

人员工资:

这或许是各个券商控制成本、保持盈利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长时间以来,证券公司业务部门的员工普遍没有社保和公积金。一位证券公司业务部门经理王先生表示:“我在公司工作了五年,今年公司开始负责社保。”当问起是否是每个员工都拥有此待遇时,这位王经理苦笑,“当然,只有先干到一定的级别。”这位经理还提到一点,“客户的手续费,经纪人是会有提成的,但如果签到万分之三,经纪人就没有提成可言了。但为了完成考核任务量,万分之三绝对是迫于无奈的选择。”

咨询服务是券商未来突破口:

手续费的竞争也是因为服务的缺失,对于很多投资者,券商只是一个平台,开户后很可能和营业部再也没有关系。券商更多的精力应该放在调研、为客户推荐好股票上面,但显然这些“服务”是要选择性提供的。

篇5

(一)养老保险基金投资尤其是个人账户的基金可以为资本市场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

养老保险计划的长期性决定了其持有的资产也可以是长期的,促进资本市场的稳定,这对于完善资本市场上的品种结构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可以大量发展机构投资者,从而提高资本市场的运行效率

资本市场的效率是指资本市场上的金融资产的价格能够准确地反映有关的信息,使资金流向边际效益最高的企业,保证资源的有效配置。为此,一方面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披露,另一方面要使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对相关信息做出正确的反应。这就要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让机构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因为机构投资者比散户更容易得到信息,也更有能力为取得信息支付费用。

(三)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可以促进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

养老保险计划所积累的大量养老保险基金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寿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养老基金等金融中介机构,一方面为这些中介机构提供了大量的、可靠的、稳定的资金,为这些金融中介机构提供资金基础。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在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保值增值的要求又决定了养老保险基金应该通过这些金融中介机构进入资本市场。

(四)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可以促进金融市场创新

为了保证养老保险金的及时足额给付,要求养老保险金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必然要以稳健为第一原则,这就是它对资本市场上的各种金融工具的风险分布以及回报收益产生了重新归整的内在要求,从而推动金融创新。另一方面,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本身也直接丰富了金融投资工具,为市场和广大投资者提供了新的金融品种。

二、养老保险基金的主要投资工具

(一)固定收益债券

包括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而在一般情况下,债券的投资回报率要高于同等期限结构的银行存款利息率。而与企业债券相比较,政府债券的信誉更高,没有拖欠支付的风险。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不能发债,只有中央政府可以发行政府债券,即国债。

(二)股票(优先股)

股票与债券不同,发行股票的企业的利润归股东所有,如果企业破产和亏损,由于股票的不还本的特点,股东也不会收回自己的投资。所以说,股票的风险要大于债券的风险。但另一方面,股票的收益率也不是事先固定死的,它是由发行股票的企业的经营业绩决定的。而一般情况下,股票的收益率要略高于债券的收益率。同时,在股票市场上要分散投资规避风险,在分散投资的情况下,只要股市的宏观情况是向上增长的,就可以通过股票投资获得收益。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其他新的股票品种也会逐渐普遍,比如优先股、可转债等。

(三)基金产品

相对于债券和股票来讲,基金将会逐渐成为一种更为成熟的投资工具。它是由具有专业知识的投资人士组成基金公司,投资对象是各种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产品。由于资金规模大,它可以有效地规避非系统风险。同时,专业人士的投资策略更趋于理性投资。最后,由于资金实力雄厚,可以有能力获得更多的信息,使投资更有效率。

(四)货币市场工具

包括银行存款单、商业票据、大额存款单等短期性的票据及现金。货币市场工具的特点是投资风险低,而且资产的流动性高。流动性高的特点适于满足养老基金现金支付的需求,但对于追求增值的养老保险基金吸引较小。

(五)不动产投资

不动产投资可以保值增值,尤其当一国出现通货膨胀时,将一部分资产用于购置不动产,可以保值增值。另外购置不动产还可以获得一定的租金收入。不动产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流动性差,但结合到养老保险基金的期限较长的特点,只要保持部分应急资金,就可以满足需要。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不动产投资的交易成本较高,在买入和卖出的手续费用较其他投资工具高,不动产投资还要具有一定的资产评估经验。

三、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策略

(一)坚持安全性第一的原则,稳步推进投资的多元化

在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过程中,要区别对待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积累账户。对社会统筹账户的资金投资要以安全性为第一标准,同时从未来的发展趋势来看,它的获利方式仍然是依靠国家的特殊垄断地位,例如特殊的垄断行业,从而使账户基金保持安全。而个人积累账户,当然也是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但长远来看,它的获利方式是通过市场获得的,这就要求个人账户投资过程中要依据投资学的原理,分散投资,避免风险。

(二)优先投资于电力、通讯、交通等垄断性部门

电力、通讯及交通等垄断事业的建设项目规模巨大、建设期长、投资回收期长,但投资收益具有稳定性,投资风险较低。这些特点正好比较适合于养老保险基金的特点及其投资要求。因为养老保险基金量大,参保人从开始交费到享受养老金的时间跨度长,投资的安全性要求高。在我国国民储蓄相对充裕的情况下,应优先使用国内资金,至少不应该对国内投资采取歧视的政策。同时,我国的证券市场的规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优先投资于垄断部门,可以减少不必要的风险。

(三)短期仍然以债券为主,渐进地加大股票的配置比例

鉴于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主要是股票市场的效率不高,市场还不完善,同时基金账户的持有人对风险的心理承受能力还较低,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的资产配置短期内仍然是以债券为主,同时在目前的基础上,渐进地加大股票的配置比例。同时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以及人们对风险的认识程度的提高,逐渐达到合理的配置水平,实现基金的投资目标。

(四)注重价值投资,研究投资对象的长期发展潜力

养老保险基金不同于其他的投机性基金,一方面它要求很高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它的投资期限可以很长,因此养老保险投资应该坚持长线投资,注重价值投资。比如,在选择投资股票的时候,要注意公司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公司的经营状态和公司的盈利能力等;在分析股票价格变动时,要考察基本经济面和股票价值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五)以竞争招标的方式选择养老基金的营运主体

为了提高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投资的效益,并有效防范风险,应通过招投标的方式交由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投资公司来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同时对机构的资格和选择的投资工具做出原则性的规定,制定基本的制度框架和详细地实施细则。

四、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监管

对养老基金投资组合的管理,不外乎有三种形式:一是直接投资型,即由受托人直接管理养老基金投资组合;二是部分委托型,即由受托人直接进行固定收益部分投资,风险收益部分委托专业投资管理人运作;三是全部委托型,即由受托人在监管机构已确认资格的范围内,通过招标方式选择投资管理人,投资管理人根据养老基金投资立法规定比例进行投资组合。

以上三种模式中,我们认为,中国现阶段应采用由受托人选择投资管理人的全部委托投资管理模式。因为任何一项投资活动都与风险相伴而行。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固定收益投资,如银行存款、购买国债等,也会因利率的市场化而存在风险。如果受托人并非专业投资机构,不具备一定的投资管理能力,则其投资效率和收益必然与养老基金投资运营的初衷相佐。世界各国养老基金管理的经验也证明了这点。受托人只需将基金资产全部委托给其选择的投资管理人,采用严格监管以及更换投资管理人的方式给予其经营压力,受益人便可通过投资管理人的竞争得到较高的回报和良好的服务。

这种模式最终能否使养老基金真正实现保值增值,关键还在于对受托人、投资管理人以及保管人做出合理定位。

(一)对基金投资公司引入竞争机制,防止出现垄断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如何对受托人定位的问题。目前国际上受托人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单一受托人制。即全国养老基金全部集中到惟一受托人手中,投保人无选择受托人的权利,如新加坡;二是多个受托人制。即养老基金由若干受托人竞争管理,投保人有自主选择受托人的权利,如智利。

我国当前应当选择哪一种受托人制呢?

我们认为,我国当前应采用一种符合中国国情的“多个受托人制”,即名义上的多个受托人制,实质上的单一受托人制。理由是我国可在各省或大省区设置一个受托人,但由于投保人仍然无法自主选择受托人,无法行使一定程度的投资建议权,最终还是由省级受托人代本省投保人行使选择权。这种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两种情况存在的矛盾,避免与现行体制冲突,但从长远看,仍然只能作为过渡性选择。发展趋势应当是按照市场选择原则,公平与效率原则,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多个受托人制。

篇6

宏观敏感期

持续的单边下跌,有些超越市场预期。在这一阶段,市场对于宏观经济转型的忧虑占据了主要方面,这可能也是导致市场持续低迷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近期召开的汇添富基金投资策略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杨建龙副部长表示,金融危机加大了短期波动。在延续2009年景气扩张趋势基础上,2010年经济反弹式扩张力量减弱,经济回升趋势有所放缓。特别是政策处于“保障持续性和稳定性同时,逐步退出”的阶段,预计2010年经济持续复苏将呈现出“前高后低”。

他同时认为,在2011年,工业产出包括中游和上游的逐步复苏,将进人全面展开时期,此后几年经济会处在长周期扩张背景和短周期的扩张进程之中,可以肯定地判断2011年、2012年甚至到2013年,整个中国经济上行的态势是周期运行的一个必然结果。

不过更长期看,杨建龙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的结构优化进入新的阶段,在长周期扩张与第三轮景气周期启动重叠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有望进入新的“黄金十年”。他认为,消费结构升级、城市化和城市结构升级加快、全球产业转移和出口竞争力提升、投资增长的“加速”驱动将成为“黄金十年”的经济高增长的主要动力。

汇添富基金研究总监韩贤旺认为,A股市场到现在这个时期,实际已进入一个比较敏感的时点。韩贤旺认为,自去年A股市场启动以来,投资机会主要是从主题投资、估值恢复、业绩驱动三个层面展开,但在后4万亿元计划阶段,投资者需要认真考量经济周期、经济增长模式以及货币政策周期。

他认为,经济总量开始向温向合理化的水平接近,流动性也不像去年那样泛滥,在这种背景下,投资缺少趋势性机会,更多要去把握结构性机会。具体而言,他表示下半年仍然基于上半年整体的投资策略,坚持以相对均衡配置,保持低估值的大类资产的配置,等待政策放松和第三轮经济刺激计划。

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的投资机会:一是稳定增长行业,相对而言确定性较强。二是周期性大类资产的盈利前景不乐观。在投资出口预期未改变之前,中上游强周期行业难有趋势性的机会,需要密切关注四季度政府的经济政策走势,再预判下半年可能出现的投资时机。此类资产中,建议以基本面明确的银行、保险、煤炭为主。三是中盘成长股,主要关注消费、铁路、医药、节能减排等行业中的优质个股,密切关注盈利模式优秀的中小盘成长股的投资机会。

另外,汇添富基金专户负责人袁建军认为,考虑到宏观经济调控压力,将适度提高持股集中度,在这一过程中,行业龙头和优势企业有必要作为基本配置。自上而下的角度,优先选择受益于经济增长和不受宏观调控影响的行业中的公司。自下而上的角度,关注具有长期竞争优势的成长股,以具有可复制性、可扩张性的盈利模式和较强进入壁垒的上市公司为重点,特别是轻资产扩张、对外部融资依赖程度低、高净资产收益率的成长性企业,优先选择处于产业链上战略核心地位的上市公司。

下半年有转机?

不过也有些基金认为,下半年市场可能面临转机。

上投摩根基金在日前的下半年投资策略报告中认为,中国经济在内外诸多因素制约和推动下将加速转型,经济复苏高点已过,未来增速逐步下移,对市场形成压力。但由于目前市场已在很大程度上预期了经济下行,同时政策取向也逐渐转向中性,下半年A股市场有望出现转机,而且结构性亮点依然突出,医药、商贸零售、旅游和品牌消费行业等收入分配改革和消费升级共同推动的大消费行业,以及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和软件等新兴产业,依然是自下而上选股的两大主线。同时大型周期股也存在估值修复的阶段性投资机会。

上投摩根认为,下半年宏观面的不确定性仍来自房地产,销量同比大幅下滑,但短期投资增速仍在走高。短期补库存推动地产投资高增长,四季度可能出现明显下滑风险,但保障性住房计划提供了缓冲。

下半年A股市场,从估值角度来看,A股市场整体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与H股相比溢价率很低,系统性风险大多释放。但从结构上来看,中小盘指数和上证50指数的PE估值比率在不断抬高,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风险。从流动性角度来看,下半年流动性依然偏紧,新股发行及大小非压力不断。企业盈利方面,三季度企业盈利有所下降,但结构性亮点依然突出。医药、食品饮料等大消费行业受益于收入分配和消费升级维持高景气度,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等行业受益政策盈利向上。另外,新兴产业将受到中央及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

在行业配置方面,上投摩根将采取“核心+卫星”的方式,核心配置收入分配改革和消费升级共同推动的大消费行业,如医药、商贸零售、旅游和品牌消费行业,以及新兴产业,如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三网融合和软件等。同时,关注区域振兴、改革深化等事件驱动中的投资机会,以及估值恢复中的周期性行业反弹机会。

同时,中海基金认为,未来A股市场已迎来难得的买人机会。中海基金认为,震荡上行将是下半年市场主基调,原因在于,2010年中国经济目前处于金融危机过后的经济复苏初期,经济增长,温和通胀,企业业绩仍在成长;政府出于拉长经济周期、防止经济过热的目的而采取的政策退出与紧缩,虽然导致了前期市场疲弱和估值回归,但却为未来两年带来了难得的买人机会。

中海基金认为,从2010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将经历第二次去库存后的筑底回升,中国股票市场也将迎来新的投资周期。

在投资行业的配置策略上,中海基金认为,战略上宜看好政府支持的新兴产业、收入分配制度改善受益的消费品行业、技术进步较快的进口替代行业。阶段性可参与周期品种估值修复,尤其是区域特色和兼并重组频繁的行业标的。

关注股债配置

在股票市场向下的情况下,今年上半年债券市场却是表现亮丽,“股弱债强”的格局已经延续了较长时间。随着市场深入调整,股票资产的吸引力在上升。但A股市场能否在下半年迎来逆转,尚存不确定因素。债券类资产仍然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富国天丰基金经理钟智伦认为,上半年“股弱债强”的动力来自于经济过热势头得到缓解,债券市场的配置型需求得到释放。截至6月24日,富国天丰债券今年以来的收益率达9.19%,二级市场涨幅近12%,长期溢价显示了市场对于债券基金的热度。

钟智伦认为,尽管股票资产的吸引力正在上升,股票型基金肯定会有表现好于债券型基金的时候,但这种情况是否会在下半年发生,现在还无法定论。债券市场方面,信用产品仍可关注,可转债产品面临机遇。投资者可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在债券型基金和股票型基金之间进行适当的配置。适度配置债券类资产,能在一定程度平衡股市波动的风险。

基金动态

南方小康正式发行

中证南方小康ETF及联接基金正在银行、券商等渠道首发。这是国内首只跟踪定制指数的基金,契合机构投资者价值投资的理念,也是国内首只可投资股脂期货的基金。

建信QDII获准募集

建信基金旗下首只QDII产品――建信全球机遇股票型基金已获准募集,并将于近期发行。该基金采取投资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股票的“海外中国组合”,和投资于其他上市公司股票的“全球(中国除外)组合”相结合的投资组合策略。

长信量化基金获批

长信量化先锋股票型基金已通过证监会核准,计划于近期正式发行。该基金的突出特点是用数量化投资策略建立投资模型,贯彻自上而下的资产配置和自下而上的个股选择全程数量化的投资策略。

华商看好信用债可转债

正在发行中的华商稳健双利债基拟任基金经理毛水荣表示,后市看好债市两个方面:一个是信用债市场,包括企业债、公司债等;另外一个是可转债,现在可转债市场的量也在扩大,而且投资标的和估值也比较不错。

篇7

关键词:风险投资发展变迁

一、风险投资业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风险投资活动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美国与欧洲的一些财团以铁路、钢铁、石油以及玻璃工业为投资对象,进行风险投资,但不是现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活动。真正风险投资开始于二战以后,而风险投资业的长足发展则是1971年美国成立了NASDAQ证券交易系统以后,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迅猛发展,风险投资业进入了黄金时期,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风险投资的规模和支持风险投资的企业数量都在不断增加。据2001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显示,1980年美国风险投资总额为7.19亿美元,到2000年风险投资总额已经达到1000亿美元,美国的风险资本投资在20世纪80年代年均增长17%,进入90年代后增长速度提高了一倍。

风险投资极大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发展。首先,风险投资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据调查,风险投资企业近年来提供的就业机会以每年34%的速度增长,与此同时,美国幸福500家(Fortune500)公司每年以4%的速度在减少工作职位。美国全国风险资本协会2001年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说,过去30年中,风险资本投资为美国创造了760万个就业岗位和每年1.3万亿美元的公司销售收入;其次,受风险资本支持的公司在稳固美国技术的领先地位上起了主要作用。有调查显示,这些公司在前5年中投入新技术和产品开发的资金平均高达1220万美元,R&D预算的增长率是幸福500家公司的3倍,二者在R&D上的人均投入额之比为3∶1;另外,创业投资企业在GDP增长作出了贡献。自克林顿执政以来,美国经济进入了最长的增长时期,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新经济”在美国经济发展的推动。据调查,创业投资企业销售收入年增长率大约为38%,同一时期幸福500家公司的销售增长率仅为3.5%.

风险投资基于其对新技术企业的发现和培育,使后者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支柱,这给各国政府带来了一个普遍的观念,即风险投资基金能够弥补金融市场对小企业融资的不足,因而要形成持久的新技术企业的资金供给源,必须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和创业板市场。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扶持下,风险投资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它所支持的产业同样跨越了地域限制并进入世界市场。正如欧洲的风险投资公司正用日本有限合伙人的资金资助着美国企业;日本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一家主要投资人;韩国、中国台湾和其他泛太平洋国家的经济实力也在增强,风险投资业现在已成为一个国际化产业。

二、风险投资的制度演进

考察国际风险投资发展历史,风险投资的投资行为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投资阶段和融资功能上。根据这种变化,风险投资分为古典风险投资和现代风险投资。古典风险投资主要对早期阶段的新兴企业进行投资,它更多具有产业资本的性质,而现代风险投资则具有更多商人资本的性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风险投资在全球范围内飞速增长。除了美国之外,古典风险投资方式几乎没有得到发展,取而代之的是商业投资主义。

据统计,1995年欧洲风险资本为55.4亿欧元(美国同期为57.4亿欧元),其中投入技术创新项目启动阶段的资金仅为5.7%(美国为26%)。日本的风险投资也多投资于企业的后期成长阶段至股票上市这段期间。不难理解,风险资本来源和组织形式的不同决定了其投资行为的差异。

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风险投资业在扩展阶段融资、杠杆收购和并购融资上的总数量和案例持续增长并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效应。

近年来,随着网络热的兴起,风险投资家又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初创企业,仅在2000年第一季度,就有227亿美元冲入新兴高技术公司,而上一年同期数额为62亿美元,并且不包括各大型企业、公司内部的风险投资基金所投向公司附属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额。2000年4月,纳斯达克股指发生大震荡后,美国风险资金的投向发生了重大变化,75%的美国风险资金投向了比较稳定的公司,而不是新上市筹资的公司。过去风险资金趋之若鹜的因特网销售和服务公司已经排除在风险投资的投资偏好之外。

三、风险投资业发展的动因

美国风险投资投向的变化说明,仅仅从静态层面来理解风险投资基金行为和效率是不够的。风险投资业的不断变化,欧洲、日本等地区风险投资与美国风险投资存在的巨大差异,根本原因在于风险投资的利益驱动。

为了能不断筹集到新基金,风险投资家必须向潜在投资者展示其投资理念和期望的投资回报。在商业性的私有权益资本市场上,只有预期收益率高于其他投资方式的基金才可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反过来,投资经理人为了迎合投资者的需要,便会对基金的投资理念和战略进行调整。从根本意义上讲,投资经理人在投资时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判断,而是要体现资本的意志。如果原来的投资战略达不到要求,那么投资者必然要求风险投资者调整投资组合。因此,通过比较美国和欧洲资本市场的回报率,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的风险投资机构比较熟衷于对初创创新企业投资,而欧洲的投资机构则多偏重于并购业务。

从美国不同类型基金的业绩表现来看,投资于早期阶段企业的风险投资回报率平均并不低于后期阶段投资和并购业务回报率,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风险投资基金似乎也更偏爱于成长后期企业的融资。

1.早期阶段投资的风险巨大。由于大多数初创企业可能几乎没有什么利润,更有一些新技术行业的公司赢利的前景也十分渺茫,对于风险投资公司而言,实现收益的途径主要是通过股权转让获取的资本利得,而这对投资者而言充满了不确定性。这种高风险可能带来的高收益也许会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但前提是投资者必须对获利的方式有一个清晰的判断和计划。例如,早期由于人们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前景普遍看好,而对于开发和应用网络技术的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是很清楚,当资本市场采用了被称之为“市梦率”的评价方式来判断网络企业的价值,并降低了企业上市的门槛时,风险投资家对初创的互联网企业青睐有加,其原因在于风险投资家相信一个企业只要有好的创意和商业构思,便可以获得资本市场的认同,从而实现投资回报。事实也是如此,网络泡沫破灭后,互联网相关行业投资的一年期内部收益率仅为-27.7%,但三年期的内部收益率仍然高达35.7%.这也就是说,早期投资于该行业的投资者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然而,当一贯强劲支持风险投资公司股票的纳斯达克股市出现风吹草动,不再支持这种“虚拟经济”时,风险投资家就要考虑投资战略的调整。创新公司只有在具有明晰的企业经营模型、良好的市场前景和严格管理的条件下,才有望获得风险投资。因为风险投资家可以确保这类投资对象即使不能上市,也可以通过并购方式退出。因此,在风险投资过程中,风险投资家在选择项目时首先想到的不是被投资企业的获利方式,而是其自身的获利方式。

2.风险投资家筹集资金的需要。有限合伙制下,作为普通合作人的风险投资家需要每隔两到三年筹集新的基金。为了吸引新投资者,风险投资家必须要显示其过去的业绩,这对风险投资家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但是,由于风险投资的特点,风险投资企业的短期回报与长期回报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这在早期阶段投资表现尤为明显。因此,风险投资家必须有意识地对投资组合做相应的调整,以满足融资的需要,即使这并不符合现有基金投资者的利益。

篇8

“18个月、2000多万元”,这是开发一款网络游戏的平均投入。的确是件烧钱的事,没有资金,空有创意、团队,也只能是“黄梁一梦”。

不过,凭借一个故事,陈富明还真把自己的梦做成了。“街机游戏网络化、第一人称射击”正是当年陈富明的独特创意。2006年9月,陈富明得到了盛大18基金800万元的投资,带有强烈街机游戏风格的《鬼吹灯外传》就此在双方合作下应运而生,其制作商上海麦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麦石)的发展也展开了新篇章。

“如今我们自主研发的游戏产品《鬼吹灯外传》累计登录用户已经达到1000万人次。”麦石的创始人兼CEO陈富明对公司的发展感觉是“越来越有谱”。

陈富明的麦石,只是盛大18基金所投资项目中的四十分之一。通过“每月18日,盛大18基金听你讲故事”这种方式,盛大游戏正全力搜索优秀网游团队和产品,“为我所用,实现共赢”。

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盛大18基金可以定位为一个“渔之术”训练营。为所投资的网游企业提供包括资金、运营平台、渠道、人才等在内的各种资源,确保所投资企业茁壮成长。

“散养”

“只需一个创业故事,盛大游戏就可以启动对相关团队的投资。”盛大18基金对创意网游的投资方向,吸引了众多网游创业者的关注。盛大18基金启动前后,接连有若干项目,如上海麦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成都锦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松果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等创业公司先后进入盛大18基金的训练营。

“盛大会提供给创业者任何他所需要的帮助,包括资金、市场、团队等各方面。”盛大游戏CEO谭群钊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且盛大18基金承担成本和风险。”

但是创业者历经优生劣汰、九死一生的磨难,对其成长未尝不是件坏事。面对“如何避免所投资企业出现温室花朵效应”的提问,谭群钊表示:

“盛大18基金所做的只是帮助创业者减轻生活及资金压力,但不会形成‘温室效应’。”

“创业本身永远都有挑战,创业者不仅仅是靠压力所迫,而是靠执著的创业理想所推动的。”谭群钊进一步表示,“如果因为我们的投资,使创业者失去前进的动力,那他也不值得我们进一步投资。”

“说实话这个行业不差钱。关键是为创业者提供什么内容的支持,提供实现梦想的舞台。”谭群钊表示,“激励1.0是依靠恐吓来实现,激励2.0是依靠金钱的支持,激励3.0则是依靠自我实现梦想的力量。”

创意是个比较玄妙的东西,与其挂钩的技术含量、产品内容、市场前景,也许要在日后具体运作中才能得到体现,在网游行业浸多年的盛大游戏无疑形成了自己较为科学的评估体系。

盛大18基金的评估体系包括对游戏策划、技术、艺术等各方面的考评,10个决策人投票决定投资哪个项目。目前盛大18基金下设两位合伙人,分别为左玉龙和陈浩健,有四个基金经理团队为两位合伙人工作。

“单从投资角度而言,投资游戏也主要是看人,看团队,这与其他投资并没有什么不同。”谭群钊表示,盛大18基金投资的网游企业分为创业型企业和发展型企业。

目前盛大18基金所投资的40多家网游公司,创业型企业比例更多一些。“对于创业型游戏公司,盛大一般不控股。”谭群钊表示。盛大18基金投资了陈富明800万元,只持有麦石20%股份。尽管后来随着盛大18基金的陆续投资,陈富明接受的投资已经累计有2000万元,但陈富明及其创业团队依然控股,持股比例为80%,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原创团队的“当家”心态和干劲。而对于发展型企业,盛大18基金常采用控股式收购的方式,如对Morchi Media的全资收购。

盛大18基金能够给创业者提供一个环境,与他们一起不断优化目标,最终迈向成功。谭群钊表示,

“至于合作方式则有多种多样,盛大18基金希望成为一个培育网游企业快速成长的孵化器。”

“散养式孵化”,谭群钊如此形容,并坦承国内外许多企业孵化器所走过的弯路,“经验很宝贵”,如理想色彩过于浓厚、经验不足、管理配套跟不上、合作模式较为单一等,都是盛大18基金力图避免的问题。

如今盛大18基金坐落于上海张江高科技术开发园区,与张江高科有着很好的合作关系,而且将与成都政府合作建立一个孵化基地,为所投资企业提供包括优惠房租在内的各种服务。“多提供服务,少强制做事,一切按企业需求来。”

作为盛大18基金投资的第一个创意网游,除了800万元资金,盛大18基金从起点中文网买断了《鬼吹灯》的游戏改编权,将其免费提供给陈富明的麦石团队。如今,麦石人数已经达到近80人,技术研发人员60多人,而且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研发,发展到游戏研发与运营,自身平台在不断积累中扩大。

“玩家IP方面,盛大游戏的平台来源贡献了40%,14%来源于起点中文网,其他均来自于《鬼吹灯外传》的自身影响力。”陈富明显得特别激动。

除了这些大的服务,陈富明还回忆起当初《鬼吹灯外传》公测时,因为突发事件而直接打电话给陈天桥“救急”。“公测前我们制定的市场策略由于前期资源准备不充分,在公测时出现了些小状况,还好陈总(陈天桥)他们的资源广泛,帮我们及时协调和处理。”

“现在,对于自己企业的发展,我心里更有谱了。”陈富明表示。分利

“我们有一个两人的游戏团队,在3月份拿到了18万美元的利润分成,现在已经成立了一个公司。”谭群钊很开心所投资的公司取得如此发展成果。

合作共赢,同其他投资机构一样,发现好项目、投资、获得回报,谭群钊坦言,盛大18基金也有着如此运营目标。

目前麦石正在引入新一轮投资,但具体期限和数额陈富明却并未透露,盛大18基金可能将继续投资。充当天使或A轮投资人,引入新的投资人获得一定程度退出,也并不排除所投资企业独立上市,这是盛大18基金获得投资回报的可选方式。

“股权是一部分,还有其他分利方式。”谭群钊表示。“目前我们与盛大的合作已经不再局限于资金投资与被投资,或谁控制谁,已经超出了这个层面,我们的合作有许多方式。”陈富明也多次强调。

“盛大游戏以IP为核心资产”,获得所投资企业的游戏IP即是盛大18基金获得回报的一种方式。此外,盛大18基金可以从企业营收过程中进行利润分成,实现累积回报。目前盛大游戏在全球拥有4万个网站平台可以供网游企业搭载。企业游戏搭载盛大游戏平台是免费的,游戏运营所获利润与盛大进行按比分成。

而技术合作成果也是重要的同报之一。以麦石为例,《鬼吹灯外传》是一款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类游

戏,也是盛大18基金所投资的为数不多的强调格斗和关卡挑战的动作类游戏。“在动作类游戏的研发和用户维护方面,我们的研发和运作经验可以作一补充。”陈富明表示。

如今在盛大游戏平台运营和测试的60款游戏中,盛大18基金投资的企业已经有20多款,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如今麦石运营健康,预计2010年年底将实现盈利;正在进行内测的《魔盗》,以及即将进行公测的《英雄年代2》,也将在未来为盛大18基金带来不菲回报。

而盛大18基金的子基金,电在发挥着发现和培养网游新生力量的作用,盛大18基金自然亦可从其子基金的投资过程中不断得到回报。

2010年1月,盛大18基金投资了其海外第一单,将美国游戏分销和内置广告平台Mochi Media揽入麾下,Mochi Media拥有1.4亿的活跃用户,业务涉及48个国家和地区,MorchiMedia在进入盛大麾下之后将会注重社区游戏和手机游戏上的布局,亦将大大加强盛大游戏的海外拓展能力。

随后的2010年3月,盛大18基金又与Mochi Media合作成立“游戏开发者基金”,针对“Flash Game”进行投资。“Mochi Media是第一个为网游业余开发者提供免费平台的公司,我们希望合作基金可以帮助游戏创造者游戏,合作各方共同受益。”谭群钊表示。

对于盛大18基金的未来海外战略,谭群钊表示“盛大18基金的全球化步伐将慢慢展开”,早期的网游海外合作更多是一种简单的IP的合作,未来盛大18基金会在投资、管理等方面更进一步,如与韩国、美国等国网游公司的合作。

“不过,我们不会为基金回报做一个特别的设定,许多回报已经在过程中逐步得到了体现。”谭群钊强调盛大18基金不急于“套现”。循环

从内容制造商向平台运营商转型,

“三年投资10亿元”的规划将很好地帮助盛大游戏实现目标。

“其实我们一直在转型。”谭群钊笑言,“盛大游戏希望日后不再是一个简单的游戏制作或研发公司,而是希望形成一个生态系统,能够培养更多的合作伙伴,从而实现资源互换、良性协作。”

“不再是生蛋的鸡,而是成为养鸡场”,一些媒体如此评价盛大18基金在盛大游戏产业布局中的作用。

的确如此。谭群钊表示,尽管盛大18基金目前还是盛大游戏的一个部门,但“正式基金化”是其发展方向。

“盛大1 8基金将来会成为盛大游戏的核心业务,甚至是唯一业务。”谭群钊明确表示。

当然,陈天桥与谭群钊如今的从容,来自对游戏产业运营现状和未来“阵痛过后的思考”。一款游戏的成功,未必代表日后的款款成功,游戏创意、玩家心态、推出时机等诸多因素决定了游戏产业激烈的竞争现状。

盛大游戏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然而正因为如此,盛大游戏也成为许多人寻找更好工作机会的跳板。据了解,从2005年底到2006年上半年短短几个月时间内,仅有2000多名员工的盛大游戏,流失员工却多达数百人。

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怎样开发具体市场前景的创意网游,成为陈天桥转型盛大游戏的主要驱动力。

“盛大游戏不仅在挖掘新创意,也非常积极地鼓励内部创业,不久以后盛大游戏的规模或许会从现在的一两千人变为几百人,主要工作性质将是大量的管理公司。”谭群钊表示,“将合作方式产业化,形成网游产业的良性循环。”

目前盛大18基金已经投资了40多个游戏项目,金额达6亿多元(不包括对Morchi Media的收购),化具象的东西为管理经验,将“渔之术”武装到每一个被投资企业,正是盛大18基金产业化管理的目标之一。

不过,如今这种“投资创意”已吸引了许多效仿者,巨人网络的“赢在巨人”、畅游网的“祈宝计划”等专项网游基金纷纷在2009年七八月份亮相,希望分得一杯羹。

不过,谭群钊表示,盛大18基金通过“自下而上的驱动”,已经众揽许多江湖豪杰,“示范效应”明显,并不惧怕后来者的竞争。

其实,在其他产业,股权投资早已是常态化,诸如复星集团、新华都、雅戈尔等众多企业都早已介入股权投资领域,收获不菲,尤其是雅戈尔,2009年其投资业务已经为其利润贡献了一半以上,复星集团还与凯雷集团合作成立人民币基金,成绩十分可圈可点。

篇9

中国并购基金严格意义上来说从2014年开始,这一年并购重组开展的如火如荼。“有人说2013年是中国并购元年,事实上以市值管理为主的二级市场并购在2014年大爆发。”武飞说。

普华永道8月20日报告显示,2015年上半年中国境内投资并购金额增长高达60%,持续推动中国地区并购交易总额的增长。并购交易数量共计 4559起,环比增长10%,打破2014年下半年所创历史最高半年纪录。

经济下行压力下,上市公司优势逐步显现,并购重组越来越频繁。数据显示,2014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达14500亿元,其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交易金额占比33.3%,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体交易金额占比48.2%、在重大重组交易中金额占比48.1%。2015年并购重组活动更加频繁,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大额交易整合加速。1-7月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12685亿元,为去年全年的87.5%,其中央企控股上市公司交易金额占比为19.7%,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整体交易金额占比37.7%、在重大重组交易中金额占比高达62.1%。

伴随着并购基金的快速发展,各路并购基金已有各种各样的特色,模式越来越创新。“PE+上市公司”模式风靡,不仅有专门为一个上市公司服务的小型并购基金,也出现了十几个上市公司出资设立并购基金;海外红筹股回归,VIE并购基金顺势又起……如何看待并购基金创新?未来趋势如何?在“融资中国2015行业投资峰会”上,论坛嘉宾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所有创新都要服务于本原

华泰联合证券并购部负责人陈志杰认为,做并购不是忽悠客户去买或者卖,或者做创新去做交易,让交易更容易达成。所有创新都要服务于本原,无论从买方还是卖方,最重要的是服务于客户和企业,这是价值所在,也是创新的源泉。作为资本方,要从资本角度出发,但是根本上要服务企业成长,在未来三到五年或更长时间助力企业发展,这是我们要挖掘的核心。资本无论通过什么方式、用什么方式是次要的,在这个过程中让企业有增量价值出现,这是主要的。企业有成长,资本才有存在的价值,或者说才能实现收益。

所以,“我觉得并购基金真正的创新,包括交易的创新、手段等,都是要有增量的价值创造,各得其所,同时有很好的界定。”陈志杰表示,中国有很多独特的地方,很难做到标准化的产品,需要和客户一对一谈,最终服务于他的成长或者满足他的资本需求,“如果说创新,可能是做了很多尝试去满足客户的需求。”

在华软资本管理集团执行总裁江鹏程看来,并购过程中,很难界定哪些是真正的创新,哪些是原来的模式。现在一些惯常的做法在几年前都是划时代的创新。比如说所谓的公司制和合伙制主体的设定,是在税务和超额收益分配方面的创新;回购条款等是在风险控制和估值条件方面的创新;“PE+上市公司”模式是对于基金行业在募资、投资、退出,整个产业链的运营模式的创新;房地产基金、红筹回归的并购投资,是一种对于投资标的和针对这些特殊投资标的处理方法的创新。

“在市场变化中,为适应生存做的一些变化,也是创新。”江鹏程介绍,华软资本从2008年开始做股权投资以来,整个过程中也会有一些创新。初创时候做股东合伙制,拿一些政府引导基金,找一些上市公司、高净资人群成立合伙企业,去投未上市企业,等着上市之后退出。2011年后,主要投资人变成了上市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大型国有企业,开始做交易额比较大的并购投资。

在创新方面,华软资本年初做了一个中早期投资的尝试――成立了一只知识产权基金,与中国技术交易所合作,针对中早期企业做债权和股权融资。江鹏程介绍,比如一个中早期的企业没有什么实在的资产,也不想在估值很低的时候稀释股权,但是资金短缺银行不给贷款,怎么办?现在就有知识产权基金,可以帮助到这类企业。中国技术交易所对企业的知识产权做评估,担保公司做担保,基金公司对于这家公司的业务、管理人员和未来盈利方式做评估,评估后整体兜底。这样,银行就可以对此类中早期的企业发放贷款,解决了中早期企业的融资问题。从基金公司角度来说也获得了对企业观察的时间和对未来投资的优先权。“像知识产权基金和成长债结合的模式是股权投资基金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力点。”江鹏程认为。

创新机会变化一个字“快”

2015年5月,晨晖新经济并购基金宣告成立,资深基金管理人晏小平与韩大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晨晖基金引入十多家A股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公司为基石投资人,成为目前中国市场上首批具备多个细分行业龙头上市公司资源综合协调能力的并购基金。

晨晖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韩大为表示,“晨晖新经济并购基金设立在运作模式方面也是有所创新。国内常见并购基金所采取的‘PE+上市公司’模式多是绑定一家上市公司,晨晖基金的模式则为‘P+N’,这样的组合更加便利于做并购交易。”

韩大为认为,并购基金的创新有两个层面,一个是投资主体方面的创新,包括基金的设立及与投资人的合作方式;第二,就是在交易本身的操作方法上。

从合作方式上,最近盛行的“PE+上市公司”模式,这是国内的创新。中国现阶段种种不合理的因素,促成了“PE+上市公司”的并购模式。这种模式也导致了投资界创业浪潮,因为这种模式更加有机会让投资界创业者和上市公司合作来做基金投资和并购。

在操作手法方面,韩大为表示,“我这么多年来主要做并购,并购项目做了也将近10单了,从2007年做纳斯达克退市开始,到2012年帮助三一重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项目,一直到去年年底收购总部在瑞士的全球企业盈方体育。2012年在凯雷对中概股进行私有化并购时,融资方基本都是海外银行及海外的金融机构。分众传媒融资是第一次有中国的商业银行参与,而且他们给的条款比海外银行还要优惠,从分众项目以后,中概股退市风起云涌,每一个项目都有大量的中国金融机构在背后支持和参与,操作方法来讲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韩大为来看来,在中国,创新的机会变化非常快。“我做了13年的PE投资,我的感觉就是一个字,就是变,不断地变化。”韩大为表示,作为机构和投资人要与时俱进,不光交易模式和方法上要不断寻求新的变化,同时在投资机构本身的构建上也要不断变化。现在最新变化就是结合新三板很多PE基金自己上市了,而且估值都非常高,其中一家已经挂牌的新三板的PE管理公司的估值是凯雷的10倍,管理3000亿元资产,这种现象只有在中国才会发生。但是有这种机会确实要利用,在新三板挂牌可以融资之后就可以大规模投资,而且可以直接收一个上市公司做平台,以上市公司的模式做投资,这种做法是中国资本市场的特色,允许传统PE资金的模式发生蜕变,这种新的变化打破了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界限。“所以,作为投资人来讲,此中既有‘危’也有‘机’,很多新的机会要抓住和尝试,才能抓住中国特有的条件,把投资和并购做得更加出色。”

不以风控为目的的创新都是耍流氓

“在创新过程中,人们更乐意看到创新会带来什么好处,能够获得多大的利益。但是从另外一个侧面来讲,创新一旦不成功,有的时候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长富汇银投资基金公司执行总裁杨明伟表示,创新要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绝大部分人创新只能集中在某一个点上去创新,否则这个创新不可控,风险就来了。

第一,创新要有很强的基本功。因为创新本身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事,如果基本功不扎实去谈创新是空谈。现在很多企业讲所谓的创新,有的仅仅是形式的创新,有的甚至形式创新都不是,完全是抄袭或者改头换面的。我觉得创新一定要有基本功,比如想在某一个行业创新,那首先要成为这个行业的能手,至少是熟手,这样才能谈到创新。

第二,创新一定要从点上创新,而不要从面上创新。不要把原来的全部推倒了,把旧世界打碎重新建立一个新世界,这种情况下一般人很难做到。有些人可以做到,比如国美大卖场的时代,我曾经预言过,这种方式持续不了十年就会被另外一种商业模式替代,虽然我不知道那种商业模式是什么,但我觉得一定会被替代。接下来我们就看到马云的淘宝的P2P的形式,也看到京东模式。所以说,我们绝大部分人创新只能集中在某一个点上去创新,否则这个创新不可控,风险就来了。

第三,创新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创新的风险。因为这个创新一旦不成功有的时候带来的后果有可能是灾难性的。所以,任何不以风控为目的的创新都是耍流氓。创新确实比较难,但越是难我们越要创新,其创新过程中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新庙老和尚”?LP的抉择

在并购风潮中,国内并购基金涌现出一批新鲜血液。无论是成立一年之余的道得投资,还是成立不到半年的晨晖资本,以武飞的话来讲都是“新团队,虽然是老和尚”。

相对于品牌很响,不用看项目就能拿到一堆钱的老牌机构,这些“新庙老和尚”怎么募资,LP看重什么?

韩大为表示,一个新基金去找LP募资,LP会有很多考虑因素。第一个是GP团队是不是靠谱,能力怎么样,过去业绩怎么样,这是很重要的。第二点就是基金的定位,定位和投资方向是不是符合LP自己的需求。因为一个LP特别是比较大的LP有自己的资金配置的要求,或者方向性的喜好等都不一样,比如有些LP就希望只投这个行业,有些上市公司希望你做并购,诉求不太一样。

从韩大为的观察,现在市场上LP比较感兴趣的,其中一个就是并购基金,特别是有上市公司背景的并购基金,希望并购项目带来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增厚盈利;第二,希望并购帮助进行转型。“转型是现在中国经济关键的一个词,因为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挑战非常巨大,这一年以来,特别最近的宏观经济指数就可以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我们的基金有众多的A股上市公司,一个共性就是,很多上市公司特别是传统行业上市公司,普遍有一种新经济或者互联网焦虑症。他们非常恐惧,觉得互联网浪潮在国内比国外汹涌,不做互联网就会被淘汰。中小企业包括巨型企业,像万达、海尔都有这种焦虑症,关键怎么做?通过资本力量并购加速转型,这些方面是LP角度的投资热点。”

“如果不是并购,只是纯PE投资,热点可能是更加看重高成长行业,因为中国经济在分化,传统行业比如制造业和高端消费都在下降。但还有一些仍然在高速增长,比如互联网、体育、文化、传媒、电影、医疗等高速成长的领域里的基金投资,回报更有保证。”韩大为表示。

陈志杰指出,并购基金首先是“募资”,第二就是“投”。募资是关键一步,用自己的亮点,找到潜在的投资人,同时要培养投资人。

篇10

日本运营商过去的那套运营良好的运营商封闭体系受到了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巨大冲击。用户通过苹果的App Store和谷歌的Google Play就可以下载应用,不再需要通过运营商的渠道。

为应对这种挑战,日本第二大运营商KDDI推出了一项名为SmartPass的套餐服务。用户每月只需要交390日元(在日本仅仅相当于坐一两次地铁的钱),即可以免费下载由KDDI打包买下的500多个手机App,此外,还能享受KDDI会员限定的优惠券、保险等业务。

KDDI的这套体系很像腾讯的黄钻会员体系,在单个App的盈利越来越困难的时候,通过打造会员体系,收月租费打包批量出售服务的方式正开始流行。

“我们本来预计Smartpass的用户数达到400万就可以达到盈亏的平衡点,现在的客户已经有500万了,预计很快会达到1000万用户。”KDDI的执行董事高桥诚指出。依此计算,届时SmartPass业务每年为KDDI贡献的收入将会达到4亿到5亿美元。

对于运营商来说,这种新的业务尝试减缓了其“管道化”的步伐,而KDDI正希望建立一种新的“智能管道”。

iPhone的双刃剑

走在日本街头,到处可见“AU”标志的鲜亮橙色手机商店,这便是日本第二大运营商KDDI经营的AU品牌,这一品牌常常启用年轻人喜爱的影视明星代言,在日本深受年轻用户喜爱。

而更多的中国人知道KDDI是因为其创始人稻盛和夫。在中国,包括马云在内的多位企业家都是稻盛和夫的铁杆粉丝。多年来,稻盛和夫把他那带有东方哲学色彩的管理方式注入到KDDI的管理中去,以致有了KDDI今天的兴盛。

在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开始在日本流行后,KDDI也面临着业务转型的压力。2008年,孙正义领导下的软银率先将iPhone引入日本。起初,这种时髦的美国手机并没有被日本人接受,此后,iPhone开始在日本大举攻城略地,成为最受欢迎的手机。

KDDI是日本继软银之后第二家引入iPhone的移动运营商。KDDI最新一季财报显示,去年10到12月财季KDDI的净利润同比接近翻番。该公司上一财季净利润为1004.9亿日元,较去年同期的542.2亿日元增长85%。KDDI解释道,之所以业绩这么好,是因为苹果新iPhone 5手机十分畅销。

不过,iPhone的热销也让日本传统运营商的业务模式受到了很大挑战,尤其是此前为运营商贡献大笔收入的移动增值业务现在受到智能手机的冲击。此前,KDDI拥有Lismo音乐服务等自己的移动增值业务,并颇受年轻人喜爱。

在功能手机时代,运营商通过定制手机牢牢把控着移动互联网的流量入口,只要是运营商推荐的增值业务,几乎都能够赚钱。

而现在,智能手机用户只需要从苹果App Store中下载应用就可以了,运营商的音乐、游戏、图书等应用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威胁。

2012年,日本市场快速由功能手机向智能手机转型。KDDI一些连续十几年都盈利的移动内容增值业务第一次出现了减益的情况。因此KDDI正在想办法从中突围。

SmartPass业务:打包出售应用

让KDDI扭转颓势的是一个叫做SmartPass的业务。

过去几年,全世界的运营商都希望打造自己的应用商店,例如中国移动推出了自己的移动MM商店,中国联通推出了自己的沃商店,日本的NTT DoCoMo推出了自己的D-Market商店,美国运营商Verizon推出了自己的Vcast商店。不过大部分智能手机用户仍然习惯通过苹果App Store及谷歌的Google Play下载应用,移动运营商自己的应用商店大都经营得不温不火。

而KDDI却采取了一种新的做法:它没有开办应用商店,而是推出了一个名为AU SmartPass的套餐计划,用收月租费的形式打包向用户出售App及一些其他服务。

在KDDI购买新智能手机的用户中,有83%的用户选择加入SmartPass。截止到今年初,SmartPass业务已经有500万用户。SmartPass的主力用户是学生这样的年轻人群,他们没有太多的钱去下载应用,因此每月仅需要付费390日元的SmartPass刚好满足他们的需求——390日元,也就是在东京坐一两次地铁的钱而已。

KDDI负责SmartPass业务的相关负责人回忆道,2011年KDDI刚刚开始销售智能手机的时候,当时KDDI曾经以为用智能手机上网的人很多,每月收到的流量费就因此提高了,但实际上很多人不去用流量。

当时日本的一些调查发现,许多买了智能手机的人,下载的应用不超过10个。实际上,大部分人常用的App也就是那么多,因此在KDDI看来,有500个左右的推荐App已经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

此外,用户自己使用开放的Android系统也有很多问题,首先上网环境不是很安全,有许多病毒软件出现。此外,Android上的软件太多,用户并不知道下载什么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KDDI推出了SmartPass套餐。KDDI首先和应用开发商合作,精选500多个应用。然后KDDI的用户每月只要交399日元,就可以随意下载这500多个应用中的任何一个——过去用户单独去购买这些应用,是要花不少钱的。

“放题模式”

按照KDDI的测算,SmartPass业务只需要400万用户就可以盈利了。而现在,SmartPass业务的用户数已经超过500万,并很有可能在2014年年初突破1000万。依此计算,届时SmartPass业务每年为KDDI贡献的收入将会达到4亿-5亿美元。

SmartPass给目前全球陷入盈利困境的移动互联网产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现在,大部分智能手机上的App都很难盈利。早期,许多App公司希望通过用户付费获得收入,而现在,全世界的App都越来越朝着免费化的方向发展,盈利越来越困难。

AppsFire公布了2012年App Store回顾表,分析了100万款曾经在App Store中出现的App,结果发现2012年的所有App中,只有34%是付费应用。2008年付费应用的比率高达74%。

全世界的App,都日渐呈现免费化的趋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许多App领域的创业者按照PC互联网的玩法来运营移动互联网,即先圈用户,再找盈利模式。这让许多试图收费的App开发者的处境变得尴尬,因为你收费,而别人推出了一款类似的免费软件,你就很难收到钱。

KDDI推出的SmartPass业务,通过月租费的方式,让用户随便使用里面的应用,这产生了一种新的盈利方式。Smart Pass的商业模式类似美国的Netflix(一家网上付费看影视内容的网站)。

KDDI根据应用的月度活跃使用量,跟开发人员分享套餐订阅收入。开发人员可以按80%至90%的比例分成,高于谷歌或苹果应用商店70%的比例。

举例而言,在日本非常火爆的通信软件Line(日本版的微信)去年为KDDI推出了SmartPass特别版,这款特别版的Line有一些仅限于KDDI用户使用的表情。

除此之外,用户只要加入了SmartPass套餐,还可以免费享受Android手机的杀毒服务,Smart Pass会员特惠,如优惠券、礼品等,此外,SmartPass的会员还可以免费享受10G的KDDI云存储服务。

KDDI的SmartPass服务,很像中国的腾讯、迅雷的会员体系。例如腾讯有著名的黄钻体系,用户每月交一笔钱就可以享受QQ空间装扮、会员加速、隐身特权、玩游戏抵扣、购物折扣等特权。而迅雷的会员体系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每月交一笔钱,就可以享受下载加速、BT种子在线观看视频等多种会员特权服务。

KDDI认为,这种用套餐的方式打包出售服务的方式,接下来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趋势。

在日本料理中,有一个叫做“放题”的概念,也就是交够一笔钱可以不限数量随意吃某些食物。

“我认为随意用的服务在未来的日本也有很好的前景,我很看好。具体比如音乐畅听,电子书畅读,视频畅看等。利用多种终端和云技术去定制各种随意用放题服务可能是今年的一个趋势。”KDDI执行董事高桥诚表示,也就是用户交一笔钱,可以随意使用音乐、阅读等服务,而不是按照每次下载收费。”

而对于运营商来说,由于管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运营商和用户接触的点开始变得越来越少,类似SmartPass这种套餐,让运营商得以继续维系对产业链的控制。

记者获悉,目前中国的一些运营商和民间第三方应用商店正在考虑引进KDDI的SmartPass模式,把应用打包出售。

多层次的对外投资

除了SmartPass业务,多层次的对外投资也是KDDI避免管道化的重要方式。KDDI目前成立了多只基金,开始对外投资。

KDDI目前最成功的一笔对外投资是对日本著名社交网络公司GREE的投资。GREE平台上运营的手机社交游戏被认为是印钞机器,这家公司一年的收入高达20多亿美元,是全世界最赚钱的社交网络之一。

几年前,当GREE在PC上发展社交网络业务进行的并不顺利的时候,KDDI宣布投资GREE,当时高桥诚正是这笔投资的主要操盘者之一。

投资GREE后,KDDI和GREE在游戏的结算,以及广告方面进行了合作,并帮助GREE发展用户,KDDI的入股,大大促进了GREE的崛起。此后GREE在日本上市,成为日本证券市场的明星股票,KDDI也获得了丰厚的财务回报。

KDDI的主要投资领域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注册资金为3000万美元的Afound公司,这只基金由KDDI、腾讯和GREE三大巨头一起出资,主要专攻开发Android系统上的应用程序。主要的投资目标也分散在中国、日本、北美等全球各地。

目前这只基金已经投资了韩国著名的Kakao Talk,中国的豌豆荚、乐元素、酷盘等公司。

另一个投资公司叫做KDDI Open Innovation Found(KOIF),以海外合资的管理方式,主要针对与KDDI服务优点互补,有相乘效果的APP进行投资,这只基金主要投资在游戏、电子商务等领域。

此外,为了鼓励日本的年轻人创业,KDDI也成立了一个叫做KDDI无线Labo的孵化器,对于一些初创期的移动互联网创业项目,进行长达3个月的技术和资金支持。其中也包括一些学生组别。很多年轻人也没有什么资金,也没有什么商业管理的经验,所以KDDI开辟了专门的办公场所,支持这些年轻人创业,在3个月当中可以随便使用办公室,帮助他们创业。

在功能手机时代,因为手机屏幕是通讯运营商控制的,所以只要通讯运营商在画面上进行提示,那么这个CP一定是会盈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