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的基本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救的基本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急救的基本技术

篇1

书籍设计属于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范畴,有着200余年的发展历史。而当代设计在国际化的冲击下,各国家的设计民族特征逐步消失,被国际特征取而代之,书籍设计也卷入其中。书籍设计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一个民族的内在特色。

1.中国书籍设计的发展

中国的书籍设计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在书籍设计方面经历了由简牍、卷轴装、旋风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等装帧形式的革新,有了现代装帧艺术形式的书籍,即平装书与精装书。从封面设计、插图设计、版式设计,到扉页、护封、环衬设计及纸张材料、装订方法等都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书籍装帧艺术还受到了绘画、书法、篆刻和民族装饰画的影响,壁画、剪纸、染织、刺绣、陶瓷、皮影等代表着我国民族元素的多种技艺被引入装帧领域,使书籍设计更具有了包容性。

在当代,电脑美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民族风格的书籍设计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种民族性不仅仅是民族元素的模仿与技法再现,更是内在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结的展露。更重要的是,它吸收了各门艺术的精华,使书籍中更包含了其他的艺术元素。

2.当代书籍设计的主要特征

当代书籍设计摆脱了过去书籍设计只关心封面设计,而整体化与多元化并存的现状。如今的设计者关心的是整本书、整套书的设计效果。从书的三维角度看,书籍设计已成为一种多因素的系统工程,从外部整体的造型到内文的编排,再到封面、封底、扉页、目录的设计,封面的字体设计,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设计者全面把握与系统地整理。在书籍形态的整体发展上,还产生了立体书、带气味的书、带音乐的书,以及电子读物等,这些有新颖创意的书籍形态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读者的喜爱。

当代书籍版式设计具有科学性,在版式编排上有了很多横排、竖排的组合变化。文字的字体、字号、字距的运用,文字组合的疏密、层次节奏,令全书的节奏感和感染力增强,以及注重设计立场与空间的运用,使图片与文字的组合更加合理。

当代各种特种印刷技术也被应用到书籍设计之中,如UV技术、烫金、烫银等效果非常漂亮。优秀的设计作品可以成功地将书籍的内容与材质、技术所体现出的书籍内涵更好地结合,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使整体的书籍形态富有生机和活力。

3.寻找本土语言与当代书籍设计的契合点

在进行书籍设计研究的过程中,我们要强调民族性的本土语言,但它不是对传统文化简单地模仿与照搬,而是创造性地再现它们,使之更有利于现在的书籍设计的多元化发展。

当代线装书设计可谓是基于本土语言的优良书籍设计,线装书是古代书籍装帧的最后一种形式,是我国所独有的一种装订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今天的书店里和生活中,我们还常能看见和接触到线装古代书籍的装订形式。2006年,我国选送的图书《曹雪芹风筝艺术》获得了该年度“世界最美的书”称号,这本书的外表非常朴素,封面色彩是中国传统线装书的蓝色,装帧采用了线装书的装订方式。该书的整体设计思路是在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同时,又富含现代视觉元素的一种理念。

在当代书籍设计中,除了要继承本土的装帧形式,还应考虑书籍版式设计中的本土的民族语言――书籍设计内部的版式设计。吕敬人设计的《朱熹榜书千字文》就是很好的范例。吕敬人将朱熹的大字进行了原大的复制,这样就保持着书本身的原汁原味,即本土性。在内文设计中,他用文武线作为字体框架的强化,把粗细不同的文字符号以及线条合理地与文武线相结合,上下的书法墨迹、左右的细线与奔放的书法字形成对比,在动与静、内容与形式上达到了和谐。在封面设计上,以点、撇、捺的书法元素作为上、中、下3册书的基本元素符号,既统一格式,又具个性。封函的材质选择上,选用皮带与木质串联扣合,又将文字反雕在桐木板上,借鉴了宋代印刷的木雕版,使整本书更具有了民族性与现代感。

总之,我们倡导本土语言与当代文化的结合,是使当代书籍设计更重视传统民族文化精神,即本土语言,并延伸发展,使之成为当代世界流行风格中的一种。同时我们还要学习中国传统的书籍装帧方法,学习民间的传统艺术,如瓦当、壁画、剪纸、染织、刺绣、陶瓷、皮影等民俗艺术,从中吸收养料,创作出独特的设计艺术,用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精髓和文化精神与世界的设计语言,共同创造,融汇成当代书籍装帧设计艺术的主流,使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笔者相信,中国的书籍设计在不远的将来,必定更具文化性与时代性。

参考文献:

[1]吕敬人.吕敬人书籍设计教程[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

[2]吕敬人.书艺问道 书籍设计[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3]邓中和.书籍装帧[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篇2

一、注重引入,创设“多样性”的情境

历史和实践反复证明,数学知识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是来自数学外部,由社会发展需要产生。二是来自数学内部的矛盾,即数学本身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中学习,通过计算解决问题,体会计算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意识地创设生动具体、列式多样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

二、注重过程,营造“主体性”的认知氛围

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知识内部也不例外,新知识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来的。基于这种认识,我市采取动手演示、迁移变化、综合归纳等手段进行计算教学。根据学生的建构规律和心理特点,开展了“四突出”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突出实物演示,让学生积累知识迁移的表象

在计算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讲解,可能学生当时就能理解,但不会印象深刻。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突出实物演示,让学生在演示中积累表象。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时,先准备了多种水果(每种4个),上课时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学生回答后教师举起学生说的那种水果问:“看,老师买来几个?如果老师送给你一个,猜猜还剩几个?”学生脱口而出:“还剩3个。”“到底是不是3个呢,我们来验证一下。谁喜欢吃,老师送给你一个。”学生拿走一个,老师问:“谁来说说刚才我们做了什么?”生答:“从4个里拿走一个。”“刚才这个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你们知道是什么吗?怎么表示?”这样引出减法算式,学生很容易建立起减法概念的表象。

2.突出动手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迁移的乐趣

根据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弱、抽象能力差的特点,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具、学具、多媒体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动眼看一看、动耳听一听,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活动,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

3.突出内在联系,让学生亲历知识迁移过程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习不是为了占有知识,而是为了生长知识。为此,我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教给学生现成的数学,而是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运用迁移类推方式,自己观察、思考、探索、研究出来的数学。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两位数加法“36+87”的计算法则时,先让学生摆小棒,很快得出3捆+8捆得11捆,6加7是1捆零3根,11捆、1捆、3根合起来是123根。再让学生根据摆的过程写竖式,先算十位是11,再算出个位以后不能直接写,必须把十位数字重新擦掉,再写上正确结果。这时教师提出问题:“想个什么办法就不用这么麻烦了呢?”学生讨论后得出两位数加法的计算法则第三条:从个位算起。这样就促使学生在高度的思维状态下,调动了原有知识参与新知识的建构,让学生亲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三、注重练习,夯实“全面性”的教学基础

以练习为主要内容来巩固知识,培养技能,面向全体学生,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是计算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也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让学生练习时,在内容设计上应该具有趣味性、层次性、发展性,形式安排上应体现愉悦性、互动性、独立性。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商的变化规律》时,设计了闯关游戏。

第一关:欢迎大家来到轻松园地(四年级上册第94页第4小题)。

第二关:竞猜广角(比一比谁填得又对又快)。

①120÷30=(120×3)÷(30×)

②60÷12=(60÷)÷(12÷6)

③300÷60=(300×)÷(60×)

④150÷50=(150)÷(50)

第三关:知识窗口(请你当小法官,判断下面各题)。

①20÷4=(20×2)÷(4÷2)( )

②被除数不变(0除外),如果除数扩大3倍,商会缩小3倍。 ( )

③两数相除,商是30,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4倍,商是120。

( )

第四关:益智园。

小精灵聪聪在练习时遇到一点困难,你能帮助他吗?

“1000÷125”不用竖式计算,用今天学的知识能把这道题转化成简单的口算题解答出来吗?例如,学生的解法:1000÷125=(1000÷25)÷(125÷25)=40÷5=8。

篇3

【关键词】活动经验;操作;观察;反思;积累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数学学习目标之一。教育家杜威认为,“一盎司经验胜过一吨理论”。学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是数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学课程生成和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当成为学生数学学习经验的开发者、促进者。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让学生真正经历数学活动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提升数学素养,已成为当前数学教学中必须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1 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多样化的体验过程,积累探究性经验

例如:在课堂教学“圆的周长”时,教师按以下三步进行教学:(1)给学生提供的材料有纸片圆、布片圆、钟面上时针转动形成的动态圆。问:能量出这些圆的周长吗?怎么量?(2)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跟什么有关系,有怎样的关系?根据测量结果验证自己的猜想。(3)当学生初步发现圆的周长与半径或直径只有商才存在一定的规律后,教师才出示表格。学生当无法利用绕绳、滚动的方法测量时,自然诱发了重新探索的欲望。尤其是无法直接测量时针转过的圆的周长时,学生自然转入探索圆周长的计算方法,这个过程充满了挑战性与探索性。更巧妙地是教师没有直接呈现例题的表格,而是让学生猜一猜圆的周长可能与什么有关,然后动手测量、计算、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给了学生一个自主探索的时空,各个小组测量、收集各圆的周长、直径或半径,通过对周长和直径或半径的长度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后,找到了它们之间只有除法才存在规律。这时出示表格,通过填表,不同的研究对象得到相同的结果,从而得出了“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些”或“圆的周长总是半径6的倍多一些”的结论。整个过程中,学生自己猜想、自主操作、主动思考、交流互动,真正经历了有效地探究过程。

2 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对接生活的过程,把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数学的原始、初步的经验。对于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有时需要具有丰富的生活经验背景,让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有效对接”,使得日常生活经验“数学化”。因此,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将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亲身经历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积累“数学化”的活动经验。

学生学习《年、月、日》时,掌握年、月、日的时长不像“分、秒”那样可以现场体验。教师在教学时注意提取学生的生活经验,请学生用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一下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今年春节到明年春节是一年。”“今年5月7日是我的生日,再到明年的5月7日,我长大了一岁,也就是又过了一年。”“我爸爸这个月发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就是一个月。”“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年、月、日的经验构成了其进一步学习新知的数学现实。

数学教学要基于学生的生活现实,把这些生活经验进行“数学化”处理,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以生成新的数学活动经验。

3 引导学生经历操作与思考的过程,积累有效操作的活动经验

活动是经验的源泉,没有亲历的实践活动就谈不上经验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必须由学生通过经历大量的数学活动,对学习材料的第一手直观感受、体验中逐步获得,是在“做”中积累的。

以《三角形内角和》为例,可以安排以下操作活动:(1)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撕下来,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发现正好形成一个平角;(2)把任意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通过折叠的方法,将角的顶点重合并依次拼在一起,发现正好形成一个平角;(3)通过测量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的方法,发现三个内角的度数和大约是180°(忽略测量的误差)。三个操作活动,让学生得出直观视觉印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这个过程,学生费时不多,但是亲自动手试一试的操作活动让他们获得了对三角形内角和的直观感受。尽管类似于这样的感知明显带有个体认识的成分,并且还存在原始、肤浅、片面、模糊的特征,但这类直接经验的获得,是构建个人理解不可或缺的重要素材。

4 引导学生经历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

教师不应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层面,而要不断升华、不断提炼直到领悟最终的精华。因此,教师要尝试让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获取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数学概念。

例一个长方体鱼缸长25cm,宽20cm,水里有一个棱长为10cm的正方体,此时水深15cm,如果将正方体从水中拿出,问水深多少厘米?

分析:这个问题要考虑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此外,还必须理解降低部分水的体积就是正方体的体积。但是由于题目没有直接给出长方体的高,所以可以考验学生对公式是否有着进一步的认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v=a・b・h)。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可以进一步变形:

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v=sh),此时底面积=长×宽,根据图形的变化,底面积也会变化,因此考验学生对公式能否有理解上的提升。

解法: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1000(立方厘米),即下降部分水的体积。

下降的高=正方体体积÷底面积=1000÷(25×20)=2(厘米),从而求得将正方体从水中拿出后水深为15-2=13cm。

许多数学问题在貌似不同的数学情景背后,往往具有相同的思维模型。因此,抽象、概括可以加深学生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形成一般化的认识,积累了具体问题抽象化、形式化的经验。

5 引导学生经历反思推广的过程,积累情感、思想性经验

学生经历或参与了数学活动,并不是就能获得充足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不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帮助学生积累和提升数学活动经验的一个重要渠道。数学活动经验仅有积累是不够的,还需要经过反思、抽象、概括等数学化、逻辑化的提升,才能内化为学生自身的活动经验。教师要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如果没有了反思,就错过了解题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益的方面”。

篇4

[关键词]知识检索 检索模型 呈现技术 本体

[分类号]G250.73

知识检索的产生与发展一方面来源于用户对知识检索的需求;另一方面来源于信息检索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与完善。知识检索模型和知识检索呈现方法是知识检索的重要研究方面,以本体作为知识组织的方法,能实现基于语义的知识检索。

1 知识检索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在讨论区中呈现了如下的关于知识检索的介绍:①知识检索的基本思想就是模拟扩展人类关于知识处理与利用的智能行为和认识思维方法;②知识检索通过挖掘其深层含义,充分精确地表达知识资源和用户需求,进而在各类异构的数据库、数据仓库、知识库中进行检索,返回最相关的结果的检索机制;③基于Ontology的知识检索可以阐述为:在领域专家帮助下建立领域Ontology,把收集来的数据按规定格式存储在关系数据库、知识库等的元数据库中;④查询转换器按照Ontology把查询请求转换成规定的格式,从元数据库中匹配出符合条件的数据集合,检索的结果经过定制处理后返回给用户;⑤知识检索的基本特征有:支持自然语言检索;支持语词、语义内容的处理,实现同义词扩展检索和关联检索;具有概念推理和学习功能;具有强大人机交互接口。

知识检索是一种全新的信息检索方式,是在现有的信息检索技术以及模型上发展而来的。搜索引擎是当前检索信息的主要方式,它们能在短时间内反馈给用户大量的信息,但反馈信息中的信息噪音过大,其中包含了太多的无用信息;目录分类的数据库规模较小,以致某些主题下收录的范围不够全面,检索到的信息数量有限。可以看出,传统的信息检索缺点在于没有从语义层次上对信息进行标引,不能够满足用户在语义和知识上的需求。而知识检索是综合运用信息管理科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及语言学等多学科的先进理论与技术,基于知识和知识组织,融合知识处理与多媒体信息处理等多种方法与技术,充分表达和优化用户需求,能高效存取文本、图像、视频、声音等媒体类型的知识源,并能准确精选用户需要的结果。知识检索是将信息或知识按照一定的方式组织、存储,并根据用户的需求找出相关信息和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被检索的对象是知识资源、知识库。知识检索就是采用一种从语义上标引文章的技术,形成知识库,再从知识库中查询用户所需的信息。

知识检索和信息检索的不同,在于知识检索强调了语义,它从文章的语义、概念出发,能够揭示文章的内在含义,而不像信息检索只是基于字面的机械匹配。知识检索提高了查全率和查准率,减轻了用户的负担。表1从检索语言、检索模型、组织方式、搜索方式和检索效率方面进行了归纳。

与主题词表或分类表不同的是,本体是领域知识规范的抽象和描述,可以构造丰富的概念间的语义关系,能够准确描述概念含义以及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形式化能力最强,同时具有高度的知识推理能力,能通过逻辑推理获取概念之间的蕴涵关系。因此,本体是一种知识组织体系。以本体作为知识组织的技术和方法,能实现基于语义的知识检索。知识检索是传统信息检索的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系统信息管理等相关高新技术的运用,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主动信息服务也将是知识检索的发展方向。当前,图书情报档案的知识检索系统更加注重文本挖掘的功能,如大规模实例描述的汉语分词排歧知识库,具有主题词典和内容相似性检索功能,自动分类、聚类和自动摘要功能,文本数字理解和新词学习功能等。

2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模型

2.1 信息检索模型的发展

经典的信息检索模型包括布尔检索模型、向量空间模型和概率检索模型,目前大多数检索系统往往综合上述各种模型,以达到认为最佳的检索效果。这些检索模型的不足是:在文献的组织与描述上,采用词切分和单汉字或两者结合标引文献,将关键词作为描述文献的基本元素,文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在检索操作上,是基于关键词的无结构查询,难以反映词语问各种语义联系,查询能力有限,误检率和漏检率很高;在模型约束方面,索引项之间独立性的要求不符合实际情况,计算查询和文档之间的相似度的方法也有局限;虽经不断完善,也难以从根本上适应网络巨量信息的检索。

由此,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基于知识的检索模型,如分类检索模型、多维认知检索模型、分布式检索模型、概念检索模型等。特别是概念检索模型克服了以往检索模型中以词及其权值为中心建立相关性而忽略了语义关联的缺点,以概念词典为辅助,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搜索引擎概念分析理解能力,从概念层面上来处理用户的查询请求,从而实现特定领域的概念检索。上述检索模型由于没有知识组织体系的支撑,没有实现对检索对象的语义标注,也没有对其语义进行解析,因此被解释为基于知识的信息检索模型。

2.2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模型在资源对象的组织、描述、表示、检索和模型约束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主要表现为:

在检索对象的组织上,知识检索模型利用领域本体作为组织资源的基础。首先构建一个涵盖相关领域概念及概念间关联的领域本体库作为资源描述和知识表示的工具与模型,如各学科领域的主题词表、分类表,在此基础上确定领域知识本体的主要概念和概念间的各种关系,构筑领域本体的概念模型。

在检索对象的描述上,知识检索模型借助语义标引工具,按照领域本体的概念及关联,对资源对象进行概念分析、分类、标引、描述和处理,形成机器可以理解的带有语义信息的元数据。

本体概念的优化检索依赖于本体检索语言的功能。在支持本体检索的诸如RQL,DQL,0WL-QL,SquishQL,RDFQL,RDFPath和Versa等知识语言中,以RQL作为知识检索模型的检索语言可以满足知识检索的需要。

知识检索模型提供了特定领域可控的概念语义体系,并建立与概念体系相对应的具有层次结构的自然语言术语体系,能对自然语言提问和本体概念库的术语进行语义的理解、分析和匹配,依据本体概念问的语义关系,实现知识检索。

在模型约束上,知识检索模型的约束比较少,但要求概念和关系构成一个有向图,关系必须是有方向的;另外,要求每一个概念/实例都需要有一个唯一的标识。

2.3 Ont-KRM: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模型

基于上述约束和所建立的本体原型,笔者设计了的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模型Ont-KRM(Knowledge Retrieval

Model 0n Ontology)。Ont-KRM分为人机交互部分、知识源部分、检索匹配和本体库等部分,如图1所示:

人机交互部分主要是分析用户提交的检索请求,返回整理检索结果。检索请求的分析主要是依据本体知识,分析用户的真实检索意图,形成规范、准确的检索请求,提交给检索匹配模块。检索请求的分析主要分为以下步骤:①对检索请求进行预处理,提取需要检索关键字(词);②借助本体并在必要时通过和用户再次交互,判断检索请求中关键字(词)的领域、相关概念等等,确定用户的真实意图;③将用户的真实意图形成统一、规范的检索请求提交给检索匹配部分;④在对用户意图进行分析和交互的基础上补充和完善本体库中的相关知识;⑤对检索匹配部分返回的检索结果进行处理、合并后返回给用户。

知识源部分主要对知识源进行收集、并对收集的知识源根据本体库中的知识进行标注和分析,对从知识源中抽取的知识进行转换,对本体库中的相关部分进行补充和完善,建立对应的索引信息,放入索引库。

检索匹配部分主要是从人机交互部分收集统一的检索请求,并依据本体库中的相关知识对检索请求和索引库进行语义与语法层面的匹配,并将检索结果返回给人机交互部分。

本体库部分应该说是整个模型的核心部分,从对检索请求和检索结果的处理,到对检索请求和索引的匹配,再到对知识源的标注、索引的建立都基于本体库中的相关知识。同时,上述各个过程又可以对本体库中的知识进行补充和完善。当然,对本体库中知识的任何修改都要经过领域专家和系统的双重认定。

3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呈现

3.1 知识组织体系及本体的语义标注

所谓知识组织体系,是对资源内容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行描述与组织的机制。目前图书情报界公认的知识组织体系是主题词表和分类表,但本体是领域知识规范的抽象和描述,可以构造丰富的概念间的语义关系,能够准确描述概念含义以及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本体是一种知识组织体系,以本体作为知识组织的方法,才能实现基于语义的知识检索。因此,本文的知识检索模型和方法都建立在本体基础之上的。

目前信息机构中采用的元数据方案大多源自于对馆藏进行长期保存的目的,并不能够完全满足知识组织的要求。通过元数据的描述,可以充分揭示元数据的元素及元素揭示内容的语义含义,达到进行元数据互操作和对内容进行知识组织的目的,笔者重点研究以下问题:

标注元数据元素的语义。元数据互操作常见的困难是元素问同名异义和异名同义,RDF的思路是如果不同元数据中的元素指向同一个资源,那么这些元素具有同一语义。根据信息机构数字资源的特点,选用DC元数据作为元素语义的最终解释。也即如果说不同元数据中的元素都可以使用DC元数据中的同一个字段进行解释,那么这两个元素就认为在语义上相等。操作时将元数据与DC元数据元素之间的映射关系放在数据提供者方,当数据提供者在进行注册或者使用的元数据发生变化时,由其管理人员对映射进行定义。

标注元数据元素内容的语义。在解决了元数据元素的语义以后,采集回来的元数据应该用什么方法进行组织,与元数据元素内容的语义相关,因此还需要揭示元数据元素内容的语义。笔者通过RDF的描述方式来对元数据元素内容的语义进行揭示,框架中定义了一个关于元数据元素内容的ontology,并通过URI建立元素与ontology中的条目之间的关系,以此来标注元素的语义。

标注知识组织的内容。在对数据源的元数据进行描述时,数据源的管理人员可以根据元数据元素的功能对其进行区分,只提供标注内容的元素。这样,既减少了进行元数据描述的工作量,也为知识组织能够更有效的进行提供了方便。另外,对知识的组织还需要根据系统的实际需要有所选择,在进行元数据采集时,可以通过定义对DC元数据的哪些元素内容进行组织,然后再反向定位到与其相关的元数据元素来确定知识组织的内容。

3.2 知识检索呈现

知识检索呈现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知识提供的形式和检索结果显示的形式。常见的知识呈现方式主要有概念图(concept map)、思维导图(mind map)、认知地图(cognitivemap)、语义网络(semantic network)、思维地图(thinking map)等。信息检索和知识检索呈现之间虽在呈现方式上存在着相互借鉴,但它们之间的区别还是很大。表2从呈现对象、呈现目的、呈现方式和交互类型等方面加以区别:

从呈现对象看,信息检索呈现的对象是信息,而知识检索呈现的对象是知识,包括知识本身和检索结果中的知识;从呈现目的看,信息检索呈现一是从大量信息中发现新的信息;二是将检索结果直观的呈现给用户以提高检索效率。而知识检索呈现则在于促进知识的传播和创新,方便用户更好的认识和获取知识;从呈现方式看,信息检索呈现的方式通常是图形、图像,而知识检索呈现的方式包括知识图表、视觉隐喻等;从交互类型看,信息检索呈现的交互是人机交互,而知识检索呈现的交互是人人交互。

资源的显示方式取决于资源的组织方式。信息组织线性的、无结构的方式,决定了信息的提供与获取是以关键词和分类目录及索引等途径来实现的,检索结果显示的是一组基于关键词层面上的没有语义的文献集合。而知识组织基于领域本体,是对概念关联的组织,所以知识检索显示的应是反映知识内容和概念关联的知识网络(或称知识地图)。简单地说,知识网络是对领域知识结构的展示,是对已获取的知识以及知识之间的关系的可视化描述。

3.3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呈现技术

基于本体的知识检索呈现,是指通过一定的知识表示技术,将领域知识按照一定方式,清晰有序地在一个统一的界面上展示出来,以供检索者方便地查询与获取知识。基于领域本体的知识网络具有三个特征:①定位知识,给出任何一个概念,都可以显示该概念在知识体系中的位置;②揭示知识关联,知识网络不仅要确定概念的位置,还要揭示此概念和其他概念间的语义联系,描述知识网络中各种关联;③可视化展示,通过直观、形象的模式、模型、图形、图像等方式,展现知识地图。

下面以笔者开发的知识集成原型系统中的“知识检索系统”为例,来说明知识检索的呈现方式。

该系统是一个基于与鲁迅相关资源知识的领域本体原型的知识检索系统。这个领域本体原型的构建以分类/主题一体化词表为基础。由于分类和主题表达的对象都是主题概念,两者之间存在着隐含的概念对应关系。与鲁迅相关资源知识的领域本体概念网络的显示以及对知识的获取,是通过概念浏览和概念检索实现的。

页面布局。用户界面分为概念导航区和概念检索区两个部分,概念导航区是领域本体中各类概念的分类导航,点击具体的分类之后就可以在右侧的知

识导航区,显示概念的网络关系图。概念检索区在输入需要检索的概念,并进行进一步细化之后,就可以看到以相关的网络概念图和相关的概念实例。

概念浏览。概念浏览主要实现经济本体概念的分类导航和主题导航,可循着学科等级和概念间的语义关系进行浏览,起到知识导航作用。分类导航可对领域本体的分类知识树进行逐次浏览,选择一个分类概念,即可同时显示与该分类概念对应的主题概念关系,包括等同关系、等级关系和相关关系。反之亦然,可通过音序对领域本体的主题概念树进行层层浏览,选择一个主题概念,即可同时显示与之对应的学科类目(可以是一个类目或多个类目)。例如,在“分类导航”目录树中选择“阿Q正传”,主题概念浏览区便显示“阿Q正传”概念关系,点击概念关系就可以显示属于“阿Q正传”概念的文献实例,如图2所示:

概念检索。概念检索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检索本体概念及关联。如果检索词是本体概念,即显示该概念及其概念间关系,同时显示与之相关的学科分类类目,以实现语义的扩展检索和关联检索。对于本体库中没有的检索词,由于系统建立了与本体概念对应的自然语言术语库,在主题概念显示区即显示与该检索词对应的主题概念及关系,分类概念显示区显示与之对应的分类目录。例如,在检索框输入“阿Q正传”,主题概念显示区显示“阿Q正传”的概念关系,“分类导航”目录树中显示与之对应的类目(图书资源中的《阿Q正传》出版物,档案资源中的《阿Q正传》手稿,其他资源则是显示讨论阿Q精神的各类网络文章和站点等);关键词浏览区显示与之对应的关键词(阿Q正传手稿、阿Q精神、阿Q话剧等);文献概览区显示与“阿Q正传”相关的资源(题名或关键词含有“阿Q正传”的资源)。

篇5

【关键词】证券;筹资成本;研究

1.引言

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要保持拥有足够的资金,但资金的来源主要有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两种形式。通常,所有者权益指普通股和优先股,负债指长期借款和发行债券。筹资不仅要考虑资金的结构,也要考虑资金的成本。因此,筹资成本的计算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尽管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两种筹资方式的成本计算,早有定论,但在实际运用中仍然存在一些较为特殊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

本文主要讨论公司债券筹资、优先股筹资以及普通股筹资的成本计算时一些较为特殊的问题。

2.公司债券筹资成本

公司债券(corporate bonds)是公司按照法定程序发行、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付息还本的有价证券。它表明发行债券的公司和债券投资者之间商业化的债权债务关系,债券的持有者把资金借给公司使用,是公司的债权人,而公司则为债务人。债券持有人有按约定条件向公司取得利息和到期收回本金的权利,取得利息优先于股东分红,公司解散或破产清算时,也优先于股东而收回本金。

公司债券的主要特征是付息还本,这是与其他有价证券的根本区别。公司债券首先反映的是企业向投资者(出借资金者)借入资金,即债券发行人和投资者(出借资金者)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因此,公司发行债券是一种商业借贷形式。其次,借贷的资金到期是要偿还的,即要付息还本。有借有还,天经地义,公司债券到期一定要偿还本金。不仅如此,而且还需支付一定的“利息”,这是公司支付给投资者(出借资金者)出借资金期间使用权的“买断费用”;通常也理解为,投资者(出借资金者)将自己的资金在一段时间内的使用权转让给债券发行人使用的“报酬”。对投资者(出借资金者)而言是“投资收益”,对发行公司来讲,则是使用资金的用资成本,即资金成本。

利息通常有固定利息和浮动利息两种形式。付息形式,有到期一次付息和间隔付息两种。常见的间隔付息形式,有每年付息一次、每6个月付息一次两种。

债券反映的是债权债务关系,是一种借贷行为,借贷资金必须偿还,即“有借有还”,这就要确定经过多长时间偿还。一方面,公司债券作为资本市场的一种工具和作为一种长期资金筹集形式,期限通常都在一年以上。此期限既包括公司债券的存续期限,也包括公司债券付息期限。另一方面,虽然期限是一定的,但也可能会有变化。如在发行时,可在发债说明书中规定提前赎回条款、延迟兑付条款等,这些都是在“一定期限”基础上事先确定的变化。

发行公司债券的筹资成本,与其发行规模、期限、利率、还本付息方式直接相关,可按式(1)计算:

式中:为公司债券筹资成本;为公司债券年利息;为公司债券筹资获得的资金数额(或公司债券市场价格);为公司债券筹资费用率;为公司债券面值;为公司债券期限;。

式(1)中,公司债券未来各年利息现值的计算,既可以按各年利息乘以相应的折现系数后再相加,求出各年利息现值之和;也可以按照用利息乘以年金现值系数的方法,得到各年利息的总现值,其原因是各年利息相等。虽然两种方法有异曲同工的效果,但各年利息分别折现之后求和方法的局限十分明显,一是各年利息分别折现计算次数多,其累积误差大;二是计算次数多,出错的几率也大。尤其债券期限较长时,特别明显。作者认为,公司债券未来各年利息现值的计算,应该选用已知普通年金求现值的方法。

[实例1]A公司发行年利率为10%,5年期债券200万元,发行费率5%,采用一次还本,按年付息方式。所得税税率为25%。试求其筹资成本。

有观点认为,该公司债券的筹资成本,应用插值法计算如下。

(1)试算

[实例1]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一般情况下,公司债券是有面值(par value)的,债券总价格200万元,是按面值发行的吗?实例没有说明。公司债券的发行,发行价格可能高于或低于面值,也可能等于面值,因此首先应该明确其面值。其次,公司债券利息是固定的常数,它应根据债券票面年利率,以公司债券面值为基础来计算的。其三,因为获得债券利息是必须纳税的,考虑到负债成本与所有者权益成本的比较一般为税后,故应考虑交纳公司所得税的计算,但仅仅只应该计算利息纳税。

综合考虑上述分析,[实例1]经完善整调完如下。

[实例2]A公司发行年利率为10%,面值200万元5年期债券,市场价格200万元,发行费率5%,采用一次还本,按年付息方式,所得税税率为25%。试求其筹资成本。

该公司债券的筹资成本,应该按插值法,进行以下计算。

(1)试算

事实上,这一成本值只是客观成本值近似的拟合。与[实例1]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实例2]给出债券的面值,并明确债券利息是以面值为基础来计算的;另外,债券成本是纳税后的,这里纳税仅仅针对利息,更符合实际,使用十分方便。

3.优先股筹资成本

股票(stock)是股份有限公司为筹措股权资本而发行的有价证券,是持股人拥有公司股份(或净资产)的凭证,它代表持股人在公司拥有的所有权。股票按权利和义务分为优先股(preferred stock)和普通股(common stock)。优先股是相对于普通股而言的,是一种混合融资形式,兼有债券和普通股的特点。其在利润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方面,优先于普通股。持有优先股的股东,先于普通股股东享受分配,通常为固定股利。优先股收益一般不受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企业清算时,优先股股东对资产的索取权仅次于债券人,而优于普通股股东。概括地说,它享受固定收益、优先获得分配、优先获得公司剩余财产的清偿、无表决权,这就是优先股的主要特征。

优先股股利用税后利润支付,每年股利固定不变,与债券利息相似,可看作永续年金。其筹资成本可按式(2)计算:

式中:为优先股筹资成本;为优先股年股利;为优先股筹资获得的资金数额(或优先股市场价格);为优先股筹资费用率。

[实例3]B公司发行优先股,总价格1500万元,筹资费用率为6%,年股利率为15%。

试求其筹资成本。

有观点认为,此优先股的筹资成本,按式(2)计算为:

[实例3]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一般情况下,优先股是有面值的,优先股总价格1500万元,是按面值发行的吗?通常情况是,发行价格可能高于面值,应该明确其面值。其二,优先股股利是固定不变的,股利是根据年优先股股利率,以优先股面值为基础来计算的。

[实例3]经完善调整如下。

[实例4]B公司发行优先股,总面值为1000万元,总价格1500万元,筹资费用率为发行价格的6%,年股利率为面值的15%。试求其筹资成本。

则此优先股的筹资成本,应该按式(2)计算为:

值得注意的是,从分式的分子可以看出,优先股的股利,是根据优先股的面值乘以其股利率得到的。

4.普通股筹资成本

普通股(common stock)代表股东享有发行公司净资产的所有权,它是股份公司资本构成中最普通的股份,是股份企业资金的基础部分。按公司法规定,普通股的基本特点是股东的投资收益(股息和分红)不是事先约定的,而是根据股票发行公司以后的经营业绩来确定。公司的经营业绩好,普通股的收益就高;反之,若经营业绩差,普通股的收益就低。普通股是股份公司资本构成中最基本的股份,同时也是风险最大的一种股份。

普通股的筹资成本,一般按式(3)计算:

式中:为普通股筹资成本;为普通股第1年股利;为普通股筹资获得的资金数额(或普通股市场价格);为普通股筹资费用率。

[实例5]C公司发行普通股1000万股,发行价格5元/股,筹资费率6%,第1年股利率8%,以后每年股利增长4%。求该普通股资本成本率。

有观点认为,此普通股的筹资成本,应按式(3)计算为:

[实例5]存在以下问题,其一,一般情况下,普通股是有面值的,发行价格5元/股,是按面值发行的吗?通常情况是,普通股的面值为1元/股,发行价格高于面值的,应该明确面值。其二,普通股第1年股利是根据年股利率,以普通股面值为基础来计算的。

[实例5]经完善整调如下。

[实例6]C公司发行普通股1000万股,面值1元/股,发行价格5元/股,筹资费率6%,

第1年股利率8%,以后每年股利增长4%。求该普通股资本成本率。

根据式(3),C公司发行普通股的筹资成本,应该计算为:

值得注意的是,从分式的分子可以看出,普通股的股利,是根据普通股的面值乘以其股利率得到的。

5.结论

综上所述,债券、优先股和普通股等证券筹资成本计算的特殊问题,主要在其利息(债券利息和股息)的计算,这是很容易出错的。关于解决证券筹资成本计算的特殊问题,本文的基本结论:(1)债券利息,应该以票面利率和其面值为基础来计算,所得税交纳主要针对利息;(2)优先股和普通股股利,应该分别以各自股利率和其相应的面值为基础来计算。

参考文献

[1]荆新,王化成,刘俊彦.财务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5版),2010.

篇6

关键词:蛋白质组学;脾虚;证候

中图分类号:R58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4-0720-03

Discussion on Proteomics Applied to Research Essence of Spleen Deficiency

JIA Lian-qun, WANG Cai-xia, FENG Jun-yi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enyang 110032, China)

Abstract:Syndrome theory is the cor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the interpretation of scientific content of syndrome is also the key issues in medical research. Spleen deficiency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syndromes. Proteomics can reflect the overall level of protein expression under specific condition. In this paper, by analyzing previous experimental studies, we proposed our own viewpoints as follows, studying different expression and function of proteins in the model of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by means of proteomics methods, can provide strong experimental evidence for elucidation of the modern scientific significance to spleen deficiency syndrome.

Key words:proteomis;spleen deficiency;syndroms

中医学认为脾主运化,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不仅主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参与体内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同时还与机体的多种生理活动密切相关。研究认为:脾(胃)是以消化系统为主的多系统、多器官的综合功能单位,它涉及现代医学的消化、神经、免疫、内分泌、血液等系统的部分功能。虽然诸多学者已对脾虚证候的本质进行了大量研究,但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方面的研究较少。蛋白质组学是研究一个细胞、组织、器官或有机体在一定时间或一定状态下所表达的所有蛋白质【sup】[1] 【/sup】,其研究重心是某一层次所有蛋白质及动态变化规律。本文将对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的脾虚证候本质方面的研究进行探讨分析。

1 脾虚证是“百病由生”的病理基础

脾位中焦,五行属土,被誉为“万物之母”、“后天之本”,历代医家精于对脾脏的理论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中医脾胃学说。脾脏的病理变化常以虚证为主,脾虚证表现为脾气虚证、脾阳虚证和脾阴虚证。脾主运化是维持机体各种功能活动的基础,“脾虚则百病由生”,临床上几乎所有的疾病都有脾虚证型。脾虚脾失健运所引起的病证涉及到多个系统。

证候是对疾病一定阶段病理生理变化的概括,反应了不同个体在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表现为临床可被观察到的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群。脾虚证是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基础。脾虚则运化无权,水谷、津液失运,致气血乏源、气不化津、聚湿生痰,以及脾不统血、枢机不利、清阳不升、四肢不充等一系列病理变化,表现为腹胀便溏、纳呆食少、痰饮水肿、内脏下垂、耗血动血、气血双亏、经脉失养等多种病症。可见,脾虚证状态下机体发生了是一系列具有内在规律的病理变化,它是“百病由生”的病理基础,因此,探讨和揭示脾虚证的本质不仅可以丰富完善中医脏象理论,更为临床各科疾病从脾论治提供科学依据。

2 脾虚证本质的实验研究

脾虚证是中医临床最为常见的证候之一,据报道【sup】[2]【/sup】目前已经涉及80项以上的实验指标。脾主运化是脾生理功能的基础,脾虚往往表现为脾主运化功能减退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

2.1 胃肠运动功能改变 慢性胃脘痛脾胃虚弱组患者胃排空时间较正常组明显缩短【sup】[3]【/sup】。脾气虚大鼠胃排空率下降,但十二指肠电慢波节律、振幅、运动指数较变化则不显著【sup】[4]【/sup】,结肠环形肌运动频率与正常组接近,而振幅显著高于正常组【sup】[5]【/sup】。

2.2 胃肠黏膜改变 脾气虚大鼠胃黏膜比正常大鼠薄,胃腺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并且腺体变小,胃主细胞、壁细胞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sup】[6]【/sup】。光镜下脾气虚大鼠胃肠黏膜上皮局灶坏死脱落,可见炎性渗出,胃腺、肠腺萎缩;透射电镜下见上皮细胞内含有大量自噬泡,腺体萎缩,黏膜下层水肿,细胞排列疏松【sup】[7]【/sup】,脾虚小鼠小肠绒毛变细变短,肠上皮变矮,柱状上皮立方形改变,固有膜空泡样改变,肠黏膜微绒毛排列稀疏紊乱,长短不一【sup】[8]【/sup】。

2.3 胃肠分泌物的变化 脾虚大鼠多种胃肠激素如生长抑素、血管活性肠肽(VIP)、β-内啡肽(β- EP)、神经肽Y(NPY)水平异常【sup】[9]【/sup】,血浆胃泌素(Gas)水平下降,胃壁细胞胃泌素受体结合位点数明显降低【sup】[10]【/sup】。脾虚早期(7天),组织及血浆中胆囊收缩素(CCK)、血浆胃动素(MOT)含量均升高,脾虚晚期(14天),MOT在组织和血浆中含量均下降,CCK在下丘脑及胃窦组织中含量升高,在血浆和肠道组织中含量下降【sup】[11]【/sup】。脾虚证大鼠胃窦部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含量均明显降低【sup】[12]【/sup】,提示脾虚证胃肠肽分泌异常与胃动力失调有一定关系。

2.4 脾虚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脾气虚证大鼠模型LPO(脂质过氧化物)及其相关抗氧化酶的变化,使生物膜受到攻击而导致结构、功能异常,可能是脾气虚证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sup】[13]【/sup】。脾阳虚证大鼠肠血液中丙二醛(MDA)含量升高,硒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Se-GSH-Px)活性以及Se - GSH - Px/ MDA比值显著下降,提示脾阳虚时机体的过氧化速率增强,抗氧化能力下降【sup】[14]【/sup】。结肠癌脾虚证患者病理组织中P【sub】53【/sub】、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脾虚组,Bax蛋白阳性表达脾虚组低于非脾虚组,但无显著性差异【sup】[15]【/sup】。随着组学技术的发展,基因组学技术被引入脾虚研究领域。基因芯片技术研究发现,脾虚证实质涉及大脑皮层和海马的基因表达谱改变,有150余条基因的表达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并且显示与能量代谢、蛋白质合成、DNA合成及与免疫功能等相关基因的表达普遍下调【sup】[16]【/sup】。

3 蛋白质组学在脾虚证研究中的应用

科技在医学领域的迅猛发展,现代生物学技术已经深入到后基因组―功能基因组的研究,而蛋白质组学是功能基因组研究的一个重要技术支撑体系。蛋白质组为生物机体、组织、细胞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表达的所有蛋白质。蛋白质组学可以从整体水平上反映特定状态下蛋白质表达的动态演变过程,其特点是采用高通量、高分辨率的蛋白鉴定技术,全景式的研究在特定生理、病理、药理条件下的蛋白表达及功能谱,其从整体上研究蛋白质的表达和功能的方法与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不谋而合。

目前,蛋白组学技术已被初步应用于证候本质的研究领域,文献检索结果显示,蛋白质组学研究已涉及中医脾虚证、血虚证、肾阳虚、肾阴虚、肝郁证、毒热血瘀证、气滞血瘀证、肝阳上亢证等。胡学军研究脾虚小鼠小肠上皮细胞的蛋白质组特征,对33个蛋白质点表达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表达呈双向变化,以下调为主,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表达下调蛋白质点27个,表达变化的蛋白质涉及细胞各部位【sup】[17]【/sup】。卢德照对肾阳虚大鼠肝线粒体蛋白质组研究发现,肾阳虚动物能量代谢相关酶的变化与肾阳虚的临床虚寒症状有关【sup】[18]【/sup】。赵慧辉【sup】[9]【/sup】探讨冠心病血瘀证蛋白质组学特点发现患者血浆α 1-酸性糖蛋白、结合珠蛋白α l 链等表达升高,载脂蛋白AⅠ、载脂蛋白AⅣ等表达降低,提出该差异蛋白可能作为冠心病血瘀证诊断或治疗的新靶点。丁莺总结目前蛋白质组学技术在消化系统肿瘤中的应用,发现食管癌、胃癌、肝癌等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组织提取物均有多种蛋白质表达的显著变化,这些结果可能成为此类癌症的诊断标志物和潜在的分子治疗靶标【sup】[20]【/sup】。

笔者认为,运用蛋白质组学技术,通过对脾虚证候模型蛋白质组表达差异和功能的研究,结合生物统计学比较分析,建立脾虚证相关的蛋白质表达图谱和数据库,可为揭示脾虚证的现代科学意义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本课题组与北京蛋白质组研究中心合作,利用荧光差异显示凝胶电泳(DIGE)结合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技术,分析比较了脾气虚、脾阴虚、脾阳虚大鼠小肠蛋白质组改变,初步筛选出39个有差异的蛋白质,其功能涉及糖代谢、脂类代谢、能量代谢以及炎症等诸方面,资料整理挖掘和进一步的验证工作正在实施之中。

4 结论与展望

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研究中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目前证候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尚少,多处在探索阶段。蛋白质组学技术应用于脾虚证的研究就更为少见。然而,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方法和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整体观念的一致性使得蛋白质组学技术尤为适合应用于中医基础理论的研究。作为中医证候中最重要也是最常见的脾虚证,基于蛋白质组学的此方面研究应得到更多的关注。虽然蛋白质组学的研究仍有很多问题和缺点亟待解决,但是有理由相信,随着技术与方法的不断创新与发展,蛋白质组学必将在中医与西医各学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搭建起中西医结合的交叉点。

参考文献

[1] Dove A. proteomies: translation genomics into products? [J]. Nature Biotechnology,1999,17(3):233-236.

[2] 葛文松,刘杰民.中医脾虚证研究的误区与对策[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4,26 (1):6-7.

[3] 潘志恒,陈国浩,梁九根,等.慢性胃脘痛患者中医证型与核素胃排空功能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7,5 (3):143-146.

[4] 任平,黄熙,张莉,等.四君子汤对实验性脾气虚大鼠胃排空率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 (8):596-598.

[5] 孟畅,王伟,李伟生,等. 实验性脾气虚证大鼠离体结肠运动的改变[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l,22(4):360-361.

[6] 孙远岭,奚政君,祝明杰.脾气虚大鼠胃粘膜结构改变及运脾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0,19 (12):742-743.

[7] 姚永莉,宋于刚,赵彤,等.大鼠脾虚证模型的胃肠粘膜形态学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2000,8 (1):8-9.

[8] 蔡莹,蔡光先,刘柏炎,等.生晒参超微饮片对脾虚小鼠小肠黏膜形态学的影响[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3):20-22.

[9] 王洪海,谢鸣.复合因素致脾虚证模型大鼠血中胃肠激素含量的变化[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 (10):30-35.

[10] 徐珊,杨青,成信法.乐胃饮对脾气虚实验大鼠胃泌素和胃动素的影响[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 (1):20-22.

[11] 任平,黄熙,李月彩,等.脾虚证大鼠组织和血浆中SS,CCK,Mot含量的变化[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4,8(4):436-438.

[12] 刘素梅.实验性脾虚证大鼠胃窦部SP、VIP、CGRP含量的研究[J].首都科技大学学报,1998,19 (2):105-108.

[13] 王晓明.“脾为后天之本”的分子生物学基础[J] .辽宁中医杂志,1994,21(3):139-141.

[14] 刘艳明.脾阳虚大白鼠造型脂质过氧化速率和抗氧化能力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1):13-18.

[15] 吴苏冬,周冬枝,贾宗良.结肠癌脾虚证p53, Bcl-2和Bax的表达[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13(7):1111-1113.

[16] 王肃,邹世洁,陈小野,等. 利血平脾虚证模型海马基因表达谱变化的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24(12):841-844.

[17] 胡学军,蔡光先,刘柏炎,等.脾虚小鼠小肠上皮细胞蛋白质组特征及白参的干预作用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16(6):351-354.

[18] 卢德赵,沃兴德,施孟如,等. 激素型肾阳虚动物肝线粒体蛋白质组与能量代谢相关性[J].中国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报,2005,21(6):807-814.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 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与发展,数学课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也是如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传统教学中的缺点及创新思维的缺乏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这种情况就更加明显。学生在解答应用题时,无法做到举一反三,仅仅是生搬硬套数学知识,严重地阻碍学生学生成绩的提升,最终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这些问题给数学应用题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数学教师应在提高自身教学素养的前提下,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学习。

1.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例题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属于应用型学科,数学知识可以在实际的生活中得到一定的运用。但是对于脱离实际生活的应用题,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就会觉得非常困难,不知道如何下手,并缺乏一定的解题兴趣。数学教师在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要首先引导学生进行认真的读题、审题,教师可以在一旁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事例,帮助学生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其次,多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1]在此基础上,数学教师再引导学生独立解答数学应用题,在规定的时间内,督促学生解答出自己会的题目,并在一定的时间内进行答疑。鼓励学生提出自己不会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2.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

对于小学高年级应用题的解答,学生必须要具备高强的审题能力,只有对题目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才能进行相关的解答。在数学应用题的解题过程中,学生进行解题的第一个步骤,是读题、审题,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快速地找到解题的关键。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在引导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应重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到解题的关键。此外,为了更好地解答应用题,除了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之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很重要。学生只有准确地找到问题与条件之前的联系,才能轻松地通过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进行解答。在不断的解题练习中,能够促使学生逐渐熟悉解题思路,掌握对问题的思考能力与分析能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审题能力。[2]

3.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解题习惯

小学应用题解答最为科学的途径,便是学生要在自身思维中形成一个良好的解题思路以及框架,这也是解题最为便捷的途径。在小学数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解题习惯,才能促使其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地寻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在应用题的解答过程中,数学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对练习题的解题思路进行概括,对于学习基础和能力较差的同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其大胆地进行尝试。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数学教师应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其他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3]此外,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解题,也可以促使学生在课下进行应用题的学习,更好地归纳各种题型的特点,为将来学学习更高难度的数学知识,奠定其学习的基础。

综上所述,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标准,对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有效的改革非常重要。尤其是高年级的应用题型解答,必须要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在学生思维中构建一个良好的解题思路,从而来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教师在小学生进行应用题教学时,要传授一些技巧,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利用科学的方式进行解题,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因此,在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深入探究对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对于教学质量及下学习效率,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魏意明.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探究[J].新课程(小学版),2014(01):81―82.

[2]许冬梅.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教学的基本途径探讨[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37).

篇8

关键词:小学教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基本途径

新课标不断在推进改革变化,其中应用题的教育越来越被广大教育者重视起来,不断探究和改革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应用题。小学生这时由于智力和思维还有待于发展,要想让他们投入到学习中去就应该让他们对学习有兴趣。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时间久了就会觉得应用题很枯燥乏味,对学习也没有了兴趣,没有新的创新思维,在数学应用题知识能力方面也就变得很差,这就导致了教学的质量变坏了。本文对如何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应用题的教学质量,做出了详细的说明和分析。

一、例题应该多与实际生活贴近

1.数学这门学科可以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运用,是应用型的学科,但现在的实际例题在目前的数学教材中脱离了实际生活,学生在解题的时候,要先学会读题和审题。

2.教师可以多和学生交流,掌握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并且应用到数学应用题中,让学生觉得数学题目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数学,这样才能提升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性,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数学知识才能从抽象变得更加现实,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合理的数学概念。题目变得贴近生活时,学生可以从生活中自己实践总结经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爱好,总结规律的同时,才会主动在生活中自主发现知识,并运用到题目中去。

二、教师要积极让学生的审题能力变高

1.我们应该会发现,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都有这样的体会,在考试的时候即使很认真,但是最后发下卷子才会发现,许多题目还是错了,不是算错了就是题目抄错了,但是其中最让人头疼的是对题目理解错了,不仅浪费了时间,也对内心造成很大的影响,做后面的题目的时候也会没有心情了,这样对后面的题目也没了心思去做,这样的分数丢失才会让人更加惋惜。但这样的错误往往是致命的,学生做题目时从一开始就已经错了,即使在做题目的时候再努力再仔细到最后也得不到想要的分数。

2.当学生对题目理解清楚了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学生在遇到数学应用题时,在具备生活经验和正确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时不能被忽视。当面对一个题目的时候,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自主独立的分析能力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找到问题和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样就可以提高小学高年级对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水平。这样在关键的时刻才不会再发现这样的低级错误。

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和解题习惯才是做好应用题的绝密武器

1.看到题目时要养成良好的解题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注意解题的思路并且及时总结,积极思考。当小学生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解题思路则是最大的工具。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也应该有不同的应对措施,有针对性的,有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差,教师应该积极鼓励他们大胆思考,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思路,这样他们对学习更有兴趣。

2.培养良好的解题习惯。习惯是在平时养成的,长期坚持会有很好的效果,有好的习惯的学生在解题的时候,都会把解题过程认真的写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习惯,学生在解题的时候不至于写第一步忘了第二步,也便于学生在检查的时候提高正确率,

给学生的解题准确率提供大大的保证,这样习惯养成了,就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3.培养良好的解题技巧。教师应该多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巧,比如,在面对一个路程问题的题目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化抽象的题目化成具体的图形,这样在节省了时间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题目的准确率,有一举两得的作用和效果。学生会做到各方面题目的渗透,以后在学习更高等的数学时,才会更有基础。

数学应用题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育工作者应该多了解新课程的要求,要利用教育资源,教育方法也要灵活多样,这样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会有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出的题目多贴近生活,从学生的生活中找到教学教材,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趣味。让学生从思维和兴趣为学习的基础。不过在注重学生能力的同时,教师也要讲清对自身能力知识水平的提高,对学生

解答应用题能力的途径进行研究,这样学生学习能力才能促进

篇9

关键词:基建项目;成本管理;模糊数学法;质量成本

一、模糊数学法理论研究

模糊概念最早由L.A.Zadeh提出,其将外延不分明的概念定义为模糊概念,之后,为了能够准确的表达出模糊概念,将其用数学方法刻画这些概念,以便更为全面的评价影响成本管理的各种因素。同时,基建项目单位运用模糊数学法能够将不精确的、非定量的模糊现象进行定性化分析,确保基建项目单位能够获取到准确的成本信息,有助于基建项目单位更好的进行决策。总而言之,模糊数学法自运用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广泛的被各大基建项目单位所采用,为推进基建项目单位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在模糊数学的基础之上,实行的一种综合评价方法,模糊数学是指运用数学方法对工程项目中模糊性现象做出有效的研究。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水平的突飞猛进发展,模糊性现象在工程项目沟通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在于客观事物的差异之间存在着中介过渡,从表面意义上讲,模糊现象是指针对于某一事件,人类尚未寻找出一种精确的分类标准对其做出明确的判断。纵观事件万物,模糊性现象比比皆是,对于工程项目而言,工程项目决策的不确定性即为模糊现象,对于工程项目中的模糊性现象,采取传统的数学方式并不能够得到妥善的解决,因此,这就需要工程项目部门结合现代日益发达的科学技术,运用科学技术的综合化以及整体化,有效的应对工程项目中的模糊决策。

模糊数学产生是新型社会下的一次伟大创举,它将数学的应用范围从精确现象扩展到模糊现象,利用人的大脑将数学和模糊特征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利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将有效的自然语言作为算法语言直接投入到计算机程序中,进一步完善电子计算机的功能,进而,不断提高现代机器的灵活性。

现阶段,模糊数学已经作为一门新兴的数学领域,自产生起,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遍及到世界的各个地区,并在各国得到了广泛应用。模糊数学具体崭新的理论和独特的方法,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精确数学的种种局限,实现了数学领域的一次伟大创新,目前,模糊数学在我国的需要科学领域均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即管理科学、自动控制、天气预报以及商品质量评价等,并在运用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该综合评价法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即用模糊数学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事物或对象做出一个总体的评价。它具有结果清晰,系统性强的特点,能较好地解决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适合各种非确定性问题的解决。

二、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

基建项目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模糊数字法的应用离不开健全的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因此,基建项目应构建起健全的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通常情况下,基建项目单位应着手于外部故障成本、质量检查验收成本、质量预防成本以及内部故障成本四个方面构建质量成本控制指标体系。第一,外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主要源于基建项目实施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类生产设备,项目单位为保障这些设备的正常运行所耗费费用,即赔偿费用、维修费用、保险费以及诉讼费用等;第二,质量检查验收成本。质量检查验收成本是指基建项目完成所需原材料的验收、质量鉴定等一切相关活动所耗费的费用,即原材料检验费用、购进设备的检验费用以及工程移交费用;第三,质量预防成本。质量预防成本是指基建项目单位为防止事故的发生所采取诸多预防措施等活动所耗费的费用,即质量教育培训、质量奖励、质量控制管理费用以及质量计划工作费用等;第四,内部故障成本。内部故障成本是指基建项目单位为满足建筑的需求,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所耗费的费用,即施工质量成本、建后服务成本等。

三、基建项目成本管理规划

基建项目成本管理规划是一个重要且复杂的过程,该过程直接关系到基建项目是否得以顺利运行。因此,基建项目单位在制定成本管理规划时,应以质量成本控制的内容为指导,通过建立基建项目质量成本管理责任制,为基建项目确定质量成本计划指标,以保障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成本管理规划。

四、基建项目质量成本评价

建筑施工企业进行基项目建质量成本分析,目的就是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缺陷和质量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降低生产成本、调整质量成本构成、寻求最佳质量水平提供依据。

1.基建项目质量成本总额分析求出本期(年度)的质量成本总额:

质量成本=预防成本十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分析比较本期质量成本与上期质量成本的变化情况并可找出发展的趋势。

2.基建项目质量成本结构分析(1)预防成本占质量总成本比率=预防成本/质量总成本*100%;(2)鉴定成本占质量总成本比率=鉴定成本/质量总成本*100%;(3)内部损失成本占质量总成本比率=内部损失成本/质量总成本*100%;(4)外部损失成本占质量总成本比率二外部损失成本/质量总成本*100%.

3.基建项目质量成本和比较基数的比较分析

(1)损失成本总额与生产额比较,计算出百万元生产额损失成本百万元生产额损失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十外部损失成本)/生产额*100%;该指标是考核企业质量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同行业可比性指标。

(2)基建项目外部损失成本与生产额比较,计算出生产收入外部损失百万元生产额外部损失=外部损失成本/生产额*100%;该指标反映了由于质量不佳而造成的外部损失占生产收入的比重,既是考核企业提供社会经济效益的一部分,又是考核企业为客户服务,以及给客户带来的损失:是同行业可比性指标。

(3)基建项目质量总成本额与生产额进行比较,计算出生产质量成本率生产质量成本率=质量总成本/生产额*100%该指标反映了生产收入支付质量成本的多少,是同行业可比性指标。

(4)基建项目损失成本与利润进行比较分析,计算百万元利润损失成本百万元利润损失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利润*100%

五、基建项目质量成本控制

基建项目单位开展质量成本控制应分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全面落实质量成本责任制。项目单位应不断强化职员的质量成本意识,确保每一位职工均能够承担起质量成本管理责任。同时,基建项目单位应健全施工项目质量成本控制制度,切实将该制度落实到位,保证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二是加强图纸考核工作。基建项目施工前期,应多次考核、审计图纸,在确保图纸万无一失的情况下,开展各项工作;三是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及时发现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给予基建项目带来重大影响;四是避免过剩质量成本的额外支出。基建项目预计支出往往与实际支出有一定的差距,因此,项目单位应切实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成本管理规划等实施,将其支出控制在最低限度。

参考文献:

[1]俞丹坚:企业内部基建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概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1,(01).

[2]高海涛 李宏涛:试论煤矿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与自我收入提高的关系[J].经营管理者,2011,(17).

篇10

一、探究性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1.主体性原则

作为学习的主体,课堂上的“活动、探究、讨论、交流、反思”都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必须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作为必不可少的组织者,其作用是设计、组织、协调、点拨,是控制局面的“精神产婆”。我们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但不是自由发展,整个教学应在教师的合理控制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体现在时间上,最重要的是体现在思维上。

2.适应性原则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发展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皮亚杰认为,人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认知图式不断重建的过程,数学教学要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此,要注意做好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的设计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特征出发,办求建立学科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结构的联系。

(2)教学形式的组织与教学语言应符合学生的心理方可充分调节课堂气氛,有效推动群体思维的深入。

(3)应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思维调整。

3.情意性原则

探究性教学更加关注学习的情感体验。情意性原则有两方面含义,一是关注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二是关注数学学习的情感。我们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学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在教学中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就是坚持教师与学生人格的平等,师生相互尊重、相互探讨。教师对学生暂时的困难要充分地了解、理解与谅解,对学生的置疑和求异应持一种大度、欣赏、鼓励的态度。如果没有形成这样一种良好平等的氛围,那么学生就不会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讲出来,特别是当他一知半解的时候,教师就会失去许多教育的好机会。同时,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体验,让学生体会学习的愉悦,认识到学习数学并不枯燥,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从而增进对数学的理解与应用数学的信心。

二、探究性课堂教学的策略

1.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过程是一种“开放和创新的过程”,学生学习不是仅仅要把知识装进自己的头脑中,更重要的是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从而把知识变成自己的“学识”、“主见”和“思想”。因此要让开放型教学方式走进数学课堂。为此,教师可把一些例题、习题设计成数学开放题,变成适合学生探究的素材,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动,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2.创设教学情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种主体性,是不可替代的自主行为,必须由他们亲自参与和直接体验。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予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想学”,引他们“入景入情”,让他们以最佳的学习状态获取知识,体验快乐。课堂教学的导入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兴趣是一种带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起点。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水平和最近发展区,为本节课要掌握的问题或内容设计问题情境,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投入到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如:我在教“指数概念”这一节课时,手拿一张纸,问学生:我把它对折,并无限次对折,你能猜出它将会有多高吗?当学生听到将会超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时,大吃一惊,兴趣也随之大增,学习的情感和认知需求即被唤起。又如在引入三角知识时,让学生亲自设计测量电视塔的高度。再如在讲“相交两圆连心线垂直平分公共弦”时,让学生动手画画、猜猜,再让他们归纳“结论”。就这样,每教授一个知识点,我都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课堂上来,使学生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让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学生的思维火花被点燃,产生了探究欲望。

3.重视探索方法的培养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自实践、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使探究式学习成为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因此,教学中要加强学法指导,经常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逐步学会探索的基本方法。根据初中学生认识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数学探究性活动可以分为形成性探究、建构性探究、应用性探究三种类型,而从探究活动的操作方法和思维形式来看,又有试验探究、归纳探究、变式探究、发散探究、演绎探究等多种形式,在一种探究性活动中,可能用到一种或几种探究性活动的方法。

4.组织好自我展示环节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终于得出了方案。他们不仅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而且需要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学分享并得到老师的肯定与表扬。自我展示,是探究课的精华所在,探究课的正是在这个时候来临的。它在学生展示异彩纷呈的成果的同时,也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这时,老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学生的每一种方案,不论正确与否,不论繁琐与否,都要给予热情积极的正面评价,保护学生的进取心,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老师还应对探究结果进行提炼本质,适当总结,让学生在获得充分肯定的同时,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5.培养学生的猜想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