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今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篇1

关键词:五个统筹;大学生;思想的双重性;价值观教育

一、“五个统筹”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总书记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有关科学发展观论述中指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总理曾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机遇难得,人才难得。要抓住本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自己,关键在于培养和使用好人才。”目前,我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统一,人与自然发展存在不协调,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矛盾性突显。要解决这些不协调,实现五个统筹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各类人才作后盾,高校则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任。人的行动受制于人的观念,所以要将“五个统筹”思想贯穿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中,使大学生自身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紧密相联,才能培养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也才能真正培养出为实现科学发展、统筹发展的社会栋梁。但是,目前高校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性却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择业观念、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树立,最终也必将影响到“五个统筹”发展的顺利实现,影响到社会整体的发展。

二、当今大学生思想的双重性

目前,我国社会处于改革与发展的转型期,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并存、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存,这在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反映出多样化和双重性,并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些多样性和双重性的价值观主要表现在:

1.理论上提倡“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现实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突出。“人生价值在于奉献还是索取?”许多大学生从理论上基本持“人生价值在于奉献”的观点,并且在学生组织的各项活动策划口号中也提出这一思想,但是当这一思想与单个学生具体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时就会突显出矛盾性的一面。部分大学生把“金钱”、“权力”、“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认为权利的大小或金钱的多少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在大学生的很多活动中都能体现出金钱对他们的诱惑、职位对他们的吸引、享乐对他们的磁力。但凡参加活动,总有学生会问是否加量化考核分、是否有经济收入、是否好玩或者说是否能提升能力等问题。不难看出,部分学生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明显。

2.认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但实际中将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集体利益之上。从理论上讲,多数大学生认为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认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每当听说有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到农村、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先进事迹时,他们都会为之感动,认为那些同学思想境界高,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典型的国家和集体利益至上的楷模。但面临到自己抉择时,则将个人利益放在首位,依然会选择到经济条件较为发达的东部或南方发展,认为只有到这些地方才有发展前途和更大的发展空间,才会有更高的经济收益,始终把“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作为自己行事的座右铭,所以常常出现中西部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对于国家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去支撑则一幅事不关己的姿态,对集体淡然处之,强调“只要自己过得好,什么事都可忘掉”,一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曾想到西部发展、到农村建设是社会对他们的渴求,是这个时代赋予他们的责任。

3.注重知识和能力的提升,轻视思想品质和健全人格的锤炼。由于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人才时注重学生的文凭、知识、技能等硬性的东西,导致一些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的实现,是由个人的学识、才能等因素决定的,而与个人是否具有正义感、是否诚信、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无太大关系,所以出现了“专业课认真听、专业基础课可以听、思想政治课免听”的景象,各类技能培训、考证、考研热持续不断,而忽视良好思想品质的培养,忽视健全人格的锤炼,忽视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优良品质的培养。

4.具有崇尚独立、追求个性的狭义时代精神和创新意识,忽视真正意义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我行我素”、“我行我秀”是当今大学生的流行语言。从他们的服装、语言、发型、行为等都充分地表现出追求个性特色。奇装异服、流行时尚,在校园随处可见,当然也给大学校园带来生机,充满活力,充分体现出时代特色,毫无置疑这积极性的一面。而对国家提出的真正意义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却关心甚少,只有少数学生踊跃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大部分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置若罔闻,尤其对自主创新和知识产权知之甚少。历史的契机和社会责任,要求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状况作全面了解,积极发扬其优点,引导其不足,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人生价值观,对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实现“五个统筹”的协调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至为深远。

三、将“五个统筹”思想贯穿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

从“五个统筹”思想提出以来,各级政府和研究机构及行业对此的研究从未间断过,从不同程度、不同方位、不同层面进行解读与实施。高校作为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阵地,理所当然要担负起政策的理解者、研究者和贯彻者,所以要将“五个统筹”思想贯穿于学生思想教育中,深入到学生的灵魂里。

1.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教育,引导学生科技创新和素质培养并举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加快社会发展,努力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通过资金、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本投入实现的,是社会诸要素渐进式积累的结果。在这诸多因素中,人是第一位的、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所以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一方面要教育学生重视科技、经济等知识的积累和创新,主张学生在校多参加科技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储备人才;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大学生关注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的思考与讨论。将大学生培养成为既掌握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又具有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新一代天之骄子、民族栋梁。

2.坚持城乡协调发展的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处理好城乡关系,就是要处理好二者相互依存的关系。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研究员分析说,“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是实行科学发展观的关键”,“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时期,如果能够把城乡统筹的问题解决了,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就会比较顺利;实现城乡共同富裕,区域统筹等相关问题都会得到解决。”但是,要解决农村和农民收入,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除了制度作为保障以外,关键依然在人才的需求和使用问题上。目前我国广大农村缺乏农业技术人员、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人员、乡镇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农村中小学教师、农业合作医疗医生等相关人员。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却并不想去农村发展,而是挤身到经济发达、人口负荷重的城市,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学生就业,又不利于农村发展,更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所以我们高校工作者要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让学生从思想上转变就业观念,要为农村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大批优秀人才,以顺利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发展、持续发展、全面发展。

3.坚持区域协调发展的教育,引导学生就业于贫困、落后地区及老工业基地。尽管国家采取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的方针,但是地区之间的差距仍然在日益扩大,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很大,在我国西部地区,虽然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缺乏智力、人才和科技,经济发展速度较慢,经济发展水平不高。除了地方政府政策等原因外,还由于缺乏较为稳定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加之当地居民的落后意识,从而更进一步地导致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地区竞争日趋激烈,人才问题成为区域平衡发展的“瓶颈”,成为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协调发展,人才是关键,除国家从制度上采取强有力措施,吸引大批的优秀人才到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和老工业基地建功立业外,高等学校对在校大学生的教育中,应从专业技术知识、管理知识和思想教育中渗透为区域经济服务的思想。

4.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教育,培养学生树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建设意识。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所共知,但却未必是人所共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键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2007年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就是要把我国目前以高投资、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和不协调、低效率、难循环为主要特征的粗放式增长转变到以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的集约式增长的道路上来。可持续发展是同科技、教育、消费、全球化、创新、战略等联系在一起的。而对自然的利用和环境的保护源于人的观念,观念的改变要靠哲学社会科学的渗透力,哲学社会科学思想的获得则要靠教育,所以教育是人才的后备培养、是持续发展的根本。只有教育提升了,人的技术技能提高了,观念转变了,企业才有发展的后劲和潜力。由此看来,在高校教育中,要将可持续发展思想贯穿到学生思想教育中,深入到学生的灵魂里,让学生牢固树立起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为国家培养大批具有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意识的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

5.坚持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当今世界的开放性决定着国家及地区之间联系的紧密性。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真正实现“施夷之长技以制夷”。 实践证明,国家越开放,经济发展就越快速,国家综合实力越强大,国民自信、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的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就越强烈。大学生作为国家今后发展的脊梁,更应肩负起这一历史使命,更应树立起民族精神和创新精神。所以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应矫正哪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崇洋的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自主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在中外文化交流、出国深造学习中自信、自尊,远扬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精神,带回国外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不断进取、开发创新。

总之,要全面准确落实科学发展观,要顺利实现“五个统筹”协调发展,需要多方面的人才作后盾,尤其是高级人才的培养和储备,但高技能、高水平人才不一定就是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高素质人才。所以在高校教育中要两手抓,一手抓知识技能教育,一手抓思想品质教育,紧跟国家政策、紧贴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具有科学价值观的人才,在我国现阶段要将“五个统筹”思想深入贯彻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培养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角色定位 大学教师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在即,学生已经进入紧张的复习冲刺阶段。随着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变小,焦躁不安的情绪在备考学生中迅速蔓延。面对此情此景,作为负有责任感的大学教师应该敏锐地意识到:传授知识,培养有文化的大学生仅仅是教师职责的一部分,帮助学生在面对压力时塑造健康人格俨然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教师职责的一个必要补充和延伸。大学教师不仅要履行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而且要肩负起学生人生道路的指导者和心理咨询师的责任。

当前,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高校在资源配备、学生管理等方面却相对滞后。独生子女、单亲家庭、留守儿童等由于家庭结构的变化而出现的社会现象导致某些在校大学生形成了不健康心理;从贫困家庭、下岗家庭走出来的大学生在心理上承受着比同龄人更多的负面情绪;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社会竞争日益加剧等客观现实都使得当代年轻学子承受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大的心理压力。具体表现在: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机世俗化,事业抱负和社会责任感降低,依赖心理较强,容易产生焦虑、自卑、盲从等心态,抗击挫折能力差,等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但是目前,我国许多高校要么根本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要么没有配备专门的心理咨询师,尚未建立起一套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预警和紧急干预机制。

那么,谁能够在中国高校还没有完全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套机制的时代大背景下,担当起“提高心理调节能力,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的职责呢?大学教师责无旁贷。

为什么大学教师具有担当起这个职责的优势呢?一是与专职心理咨询师相比,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占有优势。进入大学校园,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相处时间最长的是大学各专业课程教师。发现不好的苗头能够及时处理。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会受到心理咨询室的空间限制,有利于学生敞开心扉,在轻松的环境中交谈。二是与校园内其他教职员工相比,我们在角色定位上占有优势。在中国“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古训的熏陶下,大学生离开父母,自然地将教师定位于长者,被认定为值得尊敬和可以信赖的人。同时,学生受对专业教师学术水平的敬佩、仰慕等心理因素的影响,愿意把教师作为人生的启迪者,当面临难题时愿意将教师视作可以求助的人。以自身职业上的客观优势和学生信任的心理优势,大学教师理应珍惜新时代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

大学教师要不辜负这份信任和责任,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到: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具体来讲,心理健康的大学教师必须具备正确的人生观,树立正确的幸福观、生死观、苦乐观、恋爱观;具有劳逸结合的工作态度,拥有充沛的精力,充分享受生活和工作的乐趣;能够客观地认识自我,自信却不盲目;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做无克制的发作,时刻保持一个正面的教师形象;具有成熟的交往心理。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必将贻害广大青年学生,难以胜任对学生的健康心理教育实践。

一般情况下,大学专业教师没有接受过“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培训。所以,在面对主动前来寻求帮助的学生或者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发现有反常行为的学生时为了能够表现出心理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大学教师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避免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产生误区。

误区一: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

在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该形成准确的角色定位。学生是主导,教师只起“辅导”的作用。学生是主要参与者,是自身经历的的陈述者、情绪的体会者,教师是经历的聆听者、情绪疏导的辅助者。即把焦点放在寻求帮助的学生身上,教师的工作是耐心地倾听,以开放、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是受关注的。在叙述者渴望得到建议的意愿表达暗示或者明示下,及时对其诉说进行概括和分析并给出建议。

误区二:教师心理咨询师是万能的

教师以其过硬的专业素质和人格力量受到学生的信任,但是,教师心理咨询师也不是全能的。我们的能力也是有局限的。我们可以和蔼可亲地面对学生,以自然的亲和力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困难,就学生的困难提供建议和启迪,但是,我们不能独断地替代学生作出选择和决定。面对学习、生活和情感上的困难,最终还必须依靠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解决实际的困难。

面对当前在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多样化、复杂化的社会现实,大学教师以其特质肩负起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责。大学教师既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学科教学之中,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和组织好对学生心理产生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使其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心灵,使学科教学过程收到事半功倍的心理教育效果,又可以将在教学中建立起来的师生的平等友好关系作为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主动寻求帮助的良好心理基础。所以,我们坚信:大学教师有能力完成好新时代特殊背景下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李小鲁.从牛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看广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高教探索,2006.02.

[2]刘郁.大学教师心理健康初探.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

篇3

关键词: 地方文化 爱国主义教育 实效性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教育的伟大旗帜。但是当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面临很多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成为一个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

一、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

同志明确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现阶段的爱国主义就是要热爱我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在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为建设繁荣富强的强大祖国而努力[1],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目前国内外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世界一体化和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精神世界产生了强烈冲击,市场经济也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了冲击,同时发达的网络世界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等产生了双重影响。这些新形势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精神世界产生多重影响,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意识、民族文化意识、民族责任意识、国家安全意识受到很大冲击,同时也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工作提出新的挑战。

二、地方特色文化与高校的结合途径

邢台古城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曾为多朝古都,有丰富多彩的地方文化。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感觉到邢台的地方文化是不可多得的教育素材。而且十报告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认真学习和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特别是地方特色文化的营养,这是开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更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效措施。

(一)民俗文化进校园。

2008年11月我们举办了邢台学院首届民俗文化进校园活动。此次活动涉及邢台地方乡艺、特色文化,近百余名艺人、艺术家义务出演,获得了极大成功,邢台市电视台、《邢台日报》、《牛城晚报》进行了报道,还被团省委评为河北省优秀团日活动,活动照片作为团省委网站的标题照片达半年有余。

(二)非物质文化博览会。

2011年5月我们组织了邢台学院非物质文化博览会,共有近20余项非物质文化项目参加展览会。博览会现场气氛热烈,艺术家们的表演不遗余力、精彩纷呈;学生真诚求教,艺术家诲人不倦,现场参观者受益匪浅。此次活动电视台、省市级报纸和十几家网站进行了报道。

(三)主题社会实践。

2011年8月我们组织了寻找记忆中的“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即利用暑期机会,本着“缅先烈、承传统、促和谐”的宗旨,到前南峪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陈列馆进行寻找红色记忆的社会实践。看到革命先烈们用坚强的革命意志和宝贵生命捍卫者崇高的理想和尊严,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心灵得到了净化,纷纷表示要牢记抗大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刻苦学习,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努力学习。

三、地方文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促进作用

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使每一个中国人都热爱我们的传统文化,发扬传统文化,这是任何一个炎黄子孙都必须尽的职责。通过不同方式介绍、宣传地方特色文化,加深大学生对邢襄大地的了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大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忱,从而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拼搏进取,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一)弘扬以地方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促进大学生理性融入社会。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世界文化的融合交杂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进入我们的视野,迷乱了我们的视线,渐渐改变了某些大学生的文化观,使他们渐渐失去了辨别经典与流行的能力,失去了融入社会时必要的理性眼光。弘扬传统文化可以使大学生对其有持续的热度,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成为有健全价值观、理性分析能力的人,在进入社会时具备国家、民族意识,树立对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

(二)弘扬以地方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助于融洽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当今社会中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人际交往圈相对狭小。某些学生由于个性、认知等各方面的因素,导致形成不合理的自我评价,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地位与角色不能正确认识,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不良的行为反应。纵览传统文化的内容,基本都贯穿儒家文化大为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等优秀品质,这些恰恰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催化剂。大学生,尤其是那些对人际交往认知有失偏颇的学生应当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料,熏陶自己,潜移默化地形成对人际交往的正确认识,在交往中得心应手。

(三)弘扬以地方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有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以人为本、以德为先,其中心就是如何教育、塑造、培养人,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对社会有用的人。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礼义,时刻以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约束、衡量行为。其特点之一是非常注重“精神建设”、“道德尺度”、“崇高品质”、“理想信念”、“诚实守信”等在人的活动中的指导作用,这对于抵制当前一些目光短浅、粗俗低级、自私自利、唯利是图等不健康思想来说,有极大的帮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博大精深,大学生如果吸取其精华、批判其糟粕,就能进一步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以德治国”的实现。

四、爱国主义教育的创新

(一)创新理念,突出时代性。

同志强调:“全国广大青年一定要深刻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懈奋斗的光荣历史和伟大历程”,历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科书,只有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才能培养出真挚的爱国情。但是爱国主义教育更要突出“时代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这就是当前最突出的时代特征。全球化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新的时代内涵与历史使命,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与方法手段要与时俱进,具有时代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内容应该坚持,但某些具体内容应反映鲜明的时代特征,紧跟时代潮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调动大学生主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积极性,爱国主义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二)创新方法,重视隐性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与渗透式隐性教育相结合。显性的爱国主义教育非常重要,但对渗透式的隐性教育要高度重视。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要转变教育方法,注重对“隐性的渗透”方式的认识和把握,在实践中自觉运用。把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具体教学之中,渗透到各项活动之中,渗透到各种服务之中,渗透到人际交往之中,渗透到日常生活之中,渗透到大众传播和社会环境之中,运用一切可激发学生爱国之情的因素,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不知不觉地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培养爱国情怀。

(三)创新载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为主旋律,以学生的内在成长和养成为目标,以体现社会主义特点和时代特征为原则。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特别重视发挥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学生社团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坚持用健康活泼、内容丰富的节目占领文化阵地。不断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和空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展现传统文化特色的活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为依托,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抵制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的侵蚀与影响,激发和培养大学生勤奋学习、遵纪守法、热爱生活、富于创造的爱国热情和爱国意识。大力倡导全方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为师生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为爱国主义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

(四)创新途径,在社会实践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社会实践活动应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的源泉。开展针对性强、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各种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树立爱国主义先进典型,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和巩固爱国主义教育成果。一是建立相对稳定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长效机制。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相对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受锻炼。二是开展“下乡”、“进社区”等活动。利用假期及节假日、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参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三下乡”和“四进社区”实践活动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针对部分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现状,有目的地在实践中引导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乡情和民情,促使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刻体会工农群众吃苦耐劳、艰苦朴素的精神。三是组织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公益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激发大学生参与社会服务的热情,带动更多大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中,将专业知识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利用专长服务社会、回报社会。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将强烈的使命感转化为学习、服务、实践、奉献等实实在在的行动,把行动变为责任,使大学生在人生轨迹上树立更高的起点,有助于他们较快适应、融入社会,同时也是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高扬.浅析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社会转型期面临的挑战[J].科技信息,2011,33(494).

篇4

大学生是高等教育中的主体,尤其是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数量有了明显增多。然而,多数的在校大学生并没有真正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对自己的大学生涯没有清晰的规划和定位。我们需要在准确把握当代大学生特质的基础上,摸索出适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增强其有效性。

一、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培养终身学习理念

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在各学科教师的悉心讲授下完成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接受系统化的教科书知识传授、习题讲解、课后辅导答疑等环节,逐步掌握各门功课的基础知识和答题技巧。可以说,高中阶段,学生接受的大多是“填鸭式”的被动式学习。进入到大学阶段,学习性质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学阶段的课堂讲授已经不能提供给学生足够的知识,大量的知识信息需要学生通过课后练习、阅读参考书和专业书籍,甚至是科技文献,才能了解和掌握。另外,大学阶段的整体环境较为宽松,学生的学习、生活均可由自己调节和掌握。如果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不思进取,那么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诱惑,沉迷于网络游戏、武侠小说、网络聊天等,甚至是荒废学习,学无所成。很显然,大学阶段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约束力,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否则便无法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不能学有所成。而且,在如今的知识时代,知识信息更新速度加快,大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很快就会被新知识和新技能所取代,所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地更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时刻保持积极学习的状态,才能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教育

如今,高等教育已经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逐步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能够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大学生数量逐渐增多。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将来是我们国家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中流砥柱。他们能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能够确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的兴衰。而且,当今的社会、经济、文化都呈现出了多样性发展态势,学生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也大大增强,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并显现出多样性。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要更加重视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进行教育和培育。在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在每个培养环节上重视融入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三、加强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教育,培育独立人格

如今,大学生的培养成本和生活成本大大提高了。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花费多年的积蓄,有的困难家庭甚至无力支付昂贵的学费。多数家庭在“望子成龙”的心态下,苦苦维持孩子在大学的一切开支。在大学生教育中,学校应该重视学生的生活状况和经济状况,尽可能降低学生的生活成本,还要倡导学生勤俭节约、艰苦朴素,不盲目攀比。同时,要对学生进行自强自立精神教育,引导学生自力更生,勤工俭学。学校应多为大学生创造勤工助学的岗位和渠道,让学生能够减轻经济压力,顺利完成学业。但是,应该注意,提供勤工助学岗位和机会,不能够耽误学生的正常学习,最好是能够提供一些让学生实习的机会,既可以为将来参加工作打下基础,又能增加一些兼职收入。

篇5

关键词:人生信仰;当代大学生;儒家文化;重建

人生信仰是人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命运和前途、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超越性的把握和持有。人生的意义不仅仅用现实生活来肯定,更重要的是要用理想生活来确定。人的精神世界与现存状态永远存在着一定的张力,只有用信仰去修正,给自己的行为设定一个行为目标和标准。

一、当代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表现

信仰分为人生信仰、政治信仰、。人生信仰决定政治信仰和,是政治信仰和的前提和基础,“一个人可能没有,甚至也可能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但绝对需要也肯定存在一定的人生信仰。”人生信仰出现危机,政治信仰和也会随之出现问题。

(一)人生信仰的危机

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从本质上来讲是我国由传统社会向当下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所出现的价值体系的多元化、断层、混乱,反映到大学生身上体现的则是历史的无根性、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主体意识的迷茫,信仰的模糊认识。一部分大学生认为对信仰不了解、不知道,有无信仰无所谓或不需要信仰;有的认为信仰这个话题让人很难说清楚,还是应该有的好,可一下子又确定不了自己是否有信仰,信仰什么;有的认为根本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认为离自己太遥远。

(二)政治信仰的弱化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从总体上看,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是好的,大学生具有对的信仰,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充满信心。大部分大学生有明确的政治信仰,信仰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弱化,物质信仰强化。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多种价值观、多种思潮影响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市场经济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和冲击,导致实用主义盛行,物质信仰强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断裂所表现出的历史无根性,引发个人主义盛行,从而导致责任感、历史使命感的缺失,最终使得政治信仰弱化。

(三)的热衷

当前,大学生信奉宗教人数的比例正逐年上升,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大学生信教现象说明:主观上,他们对宗教的本质没有认识清楚,对唯物主义没有认识清楚,对自己所要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没有认识清楚;客观上,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处在复杂的环境中,对未来的不确定,产生的心理压力、精神焦虑无法转移;在面临学习、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挫折时,没有正确、健康的人生信仰作为指导,而传统的、课堂灌输的信仰教育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导致很多大学生转向了,为的是寻求精神寄托、心理安慰,缓解精神压力。

上述大学生信仰问题状况表明,建立正确的人生信仰已迫在眉睫。

二、当代大学生人生信仰的重建

当代大学生人生信仰危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责任的缺失:个人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的缺失,使得大学生信仰的世俗化,金钱至上,只注重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不谈理想信念和献身精神等。重塑信仰,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树立正确的信仰,必须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传统文化中,尤其是儒家思想的责任意识,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及对于信仰目标的践行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儒家思想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则是把人定位在责任之中:从家庭伦理关系出发,为人父母,有爱心;为人子女,要尽孝;为人臣,要做到忠,为人君,要做到仁,扮演好各自的角色,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各守其名,各尽其责。从而把家庭之中的“孝”延伸到社会,对朋友尽义;延伸到国家,对君主尽忠;延伸到天下,则以天下为己任。责任由小到大肩负到每个人的身上。“从此人生便由此得到了努力的目标,送其毕生的经历,而精神有所寄托”,当人生出现厌倦时,出于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因此,儒家的人生信仰,由于各自所肩负的责任把每个人定位在社会的网络中,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地位、职位、职能、角色去承担,责任、义务就是社会网络中的结,它是由情感编成,坚固而结实,构成超稳定的结构。人生信仰于此,人们不会因为人生的目的、意义而感到困惑、混乱,所以儒家的人生信仰是坚实而明确的。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责任的担当

1.自我责任是开端

要想做一个有责任感、使命感的人,首先应从自我责任开始、从“心”开始,“心”要正,不偏不倚。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出生时,人性是善良的,心是端正的,但由于受后天的生活习惯、社会环境的影响,“心”偏离原来的本性,必须通过后天的自身修养、学习才能回归本性。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社会如何发展,真理、道义、良心是人类超越时代永恒追求的主题。在当今社会,有很多大学生为了眼前的利益而偏离了自己内心的本性,为了一定的目的,不择手段来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违背自己的良心,对自己、对他人,做出很多不道德的事情。因此,自我责任就是要求我们要把“心”摆正,真心真意的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不为眼前的失败而苦恼,不为眼前的利益而动心,不做亏心事,真实地面对自己,对自己负责,就是要真实地面对自己的“心”,行得端,坐得正。

2.家庭责任是基础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一个连对自己家庭都不负责任的人,如何能对他人、对社会负责?有子日:“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已;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者也,其为人之本与?”孔子的弟子有若说:一个人在家能做到孝敬父母,实行孝道,那么在社会上他也是个好人。孝悌之道,就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没有尽到最起码的父母之恩、兄弟之义,何谈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3.社会责任是延伸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通过人伦关系从家庭开始把人的责任固定下来,人一生下来就离不开父母、家庭,等长大成人后,人是社会中的人,离不开社会、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从而形成了以群体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个体是依附在群体及其关系而存在的,注重个体对群体社会的责任,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就是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社会稳定的保证是每个个体所承担的责任,这样社会责任延伸到国家乃至整个世界。

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是人类共同的愿望与期许,做为知识素养和道德修养较高的大学生更应把社会的繁荣、国家的富强、世界的和平作为己任,从“小我”(自我责任、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做起,延伸到“大我”,即为国家、民族、人类的解放而肩负重任。

(二)人生信仰的践履——“道”、“器”兼修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信仰问题的产生根源就是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缺失,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人生信仰教育,不仅仅增强责任感的认知,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知”转化成“行”,在行动中体现担当的责任和使命。

1.明确为何学,为“道”学

儒家人生信仰是“道”,在“谋道、闻道、行道”的过程中,努力实践“道”,追求“人道”与“天道”的合二为一。为了“道”忽略物质利益的追逐与享受,甚至为了“道”可以牺牲的生命所不惜,“道”从个人的修养上升到为他人、为礼会、为国家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相比较而言,为父母学、为老师学、为毕业学、为就业学,这是一部分大学生“为学”的真实写照。人生在世,全看志向。志向有偏差,人生的轨迹就会出现偏差。如果以争取物质利益为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么无论成就多大,多么富有,终究是一场空,因为所有物质财富的拥有,是可以用数量衡量的,生命一旦结束,什么都带不走;如果以争取精神富有为自己的人生目标,那么就一定会向内转向,寻求内在的自我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生命一旦结束,留下的是人格、尊严、声誉。所以,当代大学生在选择“为何学”时,一定要放眼远望,不为眼前的利益所羁绊,设立长远的目标和理想,借鉴儒家对“道”的高层次追求的态度和永不放弃的精神。

2.知道如何学,“知行合一”、“学思并重”

“知”是前提,“行”是结果;“知”是必要条件,“行”是充分条件;“知”是为“行”提供依据,“行”为“知”检测结果。在“知”与“行”的关系中,孔子更偏重后者,注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真知,恰恰是当代大学生所缺乏的一种能力。

“学”、“思”是对立统一的,对于思考,应该是大学生所必备的能力。“少了思考,生命限于盲目的困境;把握住思考,人生的主动性必随之提升”。思考,可以使人生变得有意义、有目的;思考,可以提高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加理性。但光靠思考,所把握的对象只是个人的生活经验以及从媒介中获得的信息,经验与信息都是局部的、片面的,很难掌握其全貌,结果使人越来越迷惑。所以学习和思考并重,不能偏废任何一方。

3.掌握学什么,以“道”为先、“器”“道”兼修

学习的内容主要包括专业技能和人文知识的学习。孔子把专业技能称之为“器”,它是一个人获得社会生存的基本工具,归属于人的物质性,注重向外的实践。而人文知识主要包括文、史、哲艺等方面的内容,孔子称之为“道”。它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工具,归属于人的精神性,注重向内的努力。

篇6

学校国防教育主题班会总结

今年9月x日是“第xx个全民国防教育日”,我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和《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积极组织开展了“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同心共筑强大国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一、广泛宣传

9月15日,xx在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讲述了“国防教育日”的来历,并提出:大学生要增强国防意识,就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鼓励大家:一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二要观看新闻,关心时事,关注时局。三要努力学习,练好本领,为长大投身祖国建设做好准备。院领导的动员讲话为本活动做了很好的铺垫,也增强了同学们男儿要当兵固国防的意志。

国防教育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开展专题讲座,举办了两场关于国防知识、国防形式的报告会。

各系自行组织安排在“国防教育日”前后,紧密联系和平发展的形势,并结合国内外事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召开“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同心共筑强大国防”主题班会,介绍当今军事格局及周边基本态势,理解维护国家安全、稳定、统一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激发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树立居安思危、有备无患的意识。引导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普及国防知识,树立强烈的忧患意识、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进一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组织学生唱爱国主义歌曲、观看优秀国防教育影视片并写好观后感。让学生相互交流对国防知识的认识,从而整体提升了国防意识。

二、营造氛围

学校通过升国旗、课间播放革命歌曲、观看影视资料等形式营造氛围,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提高思想教育的时效性,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极支持国防建设事业。

利用我校广播台、记者队广泛开展国防教育知识的普及。

利用我校宣传栏、电子屏、校园微信平台、微博进行专题专栏宣传和各级院级组织宣传部以“抗战胜利70周年和国防安全教育”为主题的海报形式进行宣传。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多种方式,拓宽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把国防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的兴衰得失以及当下的国际形势和时事动态,有效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每个学生组织宣传部以海报形式宣传国防教育。突出我们“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同心共筑强大国防”的主题,突出国防法规的宣传。我院还开辟专题专栏宣传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和新修订的《全民国防教育大纲》等重要法规为主要内容进行宣传。让学生能在空闲的时候更加了解国防,关心国防。

学校国防教育主题班会总结

今年9月x日是全民国防教育日。按照文件要求,我校深入学习文件精神,结合学校的自身特色,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共建巩固国防”这个主题,精心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国防教育活动。

一、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活动氛围。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标语、黑板报等各种形式使全体师生都知道全民国防教育日的来历,明确今年9月x日是全民国防教育日,知道“关心国家安全,维护海洋权益”这个主题。

通过国旗下的讲话让全体师生充分认识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日活动对于贯彻《国防教育法》、依法加强全社会的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这项活动作为增强国家综合国力、促进国防fang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周密安排、精心组织。班主任负责把国防教育的有关内容在队课上落实。

二、开展“五个一”专题教育活动。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开展国防专题教育活动,即唱一首爱国主义歌曲、组织一次国防教育知识竞赛、举办一次以班为单位的主题班会、观看一部优秀国防教育影视片。

在9月8日至9月12日,各年级学唱爱国主义歌曲。各班举办了一次国防教育的主题班会,在主题班会上,学生相互交流对国防知识的认识,从而整体提升了国防意识。另外,组织全校学生,利用班队课观看优秀国防教育影片,再利用晨会进行观后感的交流。

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有效的活动,我校大力强化了学生的国防观念,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学校国防教育主题班会总结

9月x日是“全民国防教育日”,为了更好地贯彻《国防教育法》,我校积极组织开展了“传承红色基因,共建巩固国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

一、广泛宣传

9月15日,xx副校长在晨会上作了动员讲话,讲述了“国防教育日”的来历,明确今年9月x日是“全民国防教育日”,主题是“传承红色基因,共建巩固国防”,让全体师生充分认识组织开展国防教育日活动对于贯彻《国防教育法》、依法加强全社会的国防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提出:中学生要增强国防意识,就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鼓励大家:

一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将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要观看新闻,关心时事,关注时局。

三要努力学习,练好本领,为长大投身祖国建设做好准备。

二、营造氛围

学校通过升国旗、课间播放革命歌曲等形式营造氛围,开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途径,提高思想教育的时效性,让学生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积极支持国防建设事业。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多种方式,拓宽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把国防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的兴衰得失以及当下的`国际形势和时事动态,有效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

篇7

关键词:高校教育 中国近代史 思想道德教育 现状 重要性 强化教育

在大学学科教育里,思想政治教育、历史等许多学科都能帮助大学生真正寻求到到社会的价值观,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在中国近代史的教材中,列举了许多的事例,这些事例蕴含着有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这些具备道德教育的事例,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够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情操,从中国近代史的学习中了解公民在社会中应该尽到的责任和可以享受的权利,从而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思想。

一、当前我国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现状

高校学生不同于初中生,高中生,他们对于学习历史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只学习书本上的内容,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书本背后的知识,书本外可以延伸的东西,针对高校学生学习历史的这些特点,高校教育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进展也很顺利,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但是,在高校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依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教师思想更新不够,还在运用传统方式开展教学,只强调传授知识,就书本而进行教学,课堂上思想道德教育喊得响,但都是学用脱节,表里不一,仍然流于形式,并没将中国近代史中的思想道德内容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结合;二是一些老师教学方式单一、陈旧,还在沿用以的老套路,还是传统的“口耳相授”,他们不想花时间去制作多媒体课件,没有想到调动学生学习性;三是没有积极开辟中国近代史教学的第二课堂,出现就书本内容进行书本教育的情况,思想品德道德教育的效果不佳;四围是教学中并不关注学生的主体情感和生活需要,课堂上更多的是大话、空话和套话,没有紧密联系实际,学用脱节,知行脱节,没有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样的教学模式注定会导致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效果不好,出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缺失,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前不良的社会文化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出现道德问题,而教育教学模式还囿于原有思维模式,受到传统观念的阻碍,改革一直推进不理想。当今社会中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观念严重影响学生正常道德意识的形成,这些消极的反面现象,严重摧残着学生的身心。部分学校德育工作者也受到影响,从而让学生逐步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的学习对于他们来讲,可有可无,没有任何价值。加之,当今社会上的许多家庭中家长错误的认识也成为影响高校学生道德意识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学到的东西,建立的思想道德意识与社会生活中相抵触,在生活中并不适用,甚至遭到大多数的讽刺、嘲笑,这些现象的存在,让高校课堂中的教育与学生生活距离越来越远,一些学生由相信这些观点到怀疑这些观点,到后来公然反对教师的观点。历史教师的教学中也存在偏离正确教育导向的情况,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重表现,轻内在,观念极为落后,自身素质也不高,大大降低了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历史知识浩如烟海,包罗万象,信息量世大,师生之间在课堂中缺乏互动,一些教师拿着国家发的工资,安逸于轻松的教学,的巨大信息世界,但师生之间互动作用发挥得并不明显,整个课堂死气沉沉。

二、当前我国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自1840年后,中国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和压迫,英勇无畏的中国人并没有被吓倒,更没有屈服,他们奋起抗争,积极探索救国之路,为的是让国家定富强,社会安宁,人民幸福。让高校学生通过这中国近代这段历史的学习和理解,进一步加深大学生对人文主义精神的认识,培养大学生们健康的审美情趣,在了解当时国情的同时,增强与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激发学生树立追求真善美的热情,培养学生大我的的人生境界。让学生深入学习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让学生热爱并乐于继承中化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积极的,向上的,进取的人生态度,激发对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建立起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学生树立为国家作贡献,为社会努力,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的人生理想。

通过对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强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加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充分认识到人类在发展中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能自觉做到真善美,杜绝假丑恶。在中国近代史上渗透思想道德,为高校的德育工作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三、要强化在高校中国近代史教学渗透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力度

牛根生说: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从这位知名企业家的言语中看出思想道德的重要性。思想道德教育是学校的终极目标,是历史教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中国近代史的教育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明礼知耻,崇德向善,让学生形成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公民意识。

教学中,合理使用教学方法,可以使用移情体验法,在学生眼前、脑海中再现历史情境,从而形成道德表象;可以使用对比法,让学生在鲜明的历史对照中深入深化道德认识;可以使用故事法,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总之,教学中只要能让学生专注于历史知识的学习,教师就要不断致力于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让中国近代史中思想道德教育效果更好,影响更大。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 信仰缺失 思考

信仰是人们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它能够驱使人们共同应对不幸和灾难,促成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支持。信仰也是一个民族繁盛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国家富强的重要动力。可是今天,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普遍表现出的信仰缺失现象却令人无比忧虑。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主力军,是我们国家的脊梁,因此大学生有坚定科学的信仰理念和积极的精神风貌尤为重要。在大学时期,他们的精神世界也正处于构建的重要时期,而在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其身份和历史使命格格不入的严峻现实,正从另一方面表现出我国社会环境的不尽如人意、高校教育面临着极大挑战和需要改革的迫切性。

一、新时期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现状

毫无疑问,新时期的大学生是青年一展的主流,是中华民族未来的脊梁,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需要有科学的信仰和责任意识,才能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才不会辜负国家和民族的期望。然而,现实中一些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信仰缺失的现状却甚令人堪忧。“据中科院哲学研究所组织的《转型期社会伦理与道德》的大型社会调查中显示,回答‘没有信仰’的占36.09% ,‘有信仰’的仅占28.10%。还有许多学者在各自所在的不同地区的高校也做了大量的实证调研,反映出对信仰冷漠的学生都占25%以上。”

1、远大理想缺失,得过且过

笔者看来,大学肯定不是大楼更高、道路更宽,不是大树更大,甚至还不是知识学问和学历的更高,而是理想定位的更高更远,精神境界的更高更宽和对己要求的更高更严。事实上,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详细的长远规划,上课人来下课人走,只把学习当成一种获得学分的简单途径,创新能力和学习效果可想而知;部分大学生依仗自己的专业优势,就业前景好从而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网络游戏、谈情说爱、无所事事上,旷课逃学成家常便饭,对于学习没有热情更无精力,直到考试时才临时报佛脚,很大程度上荒废了自己的学业;有些大学生并非生活所迫却常常奔忙于各大卖场之间,兼职赚钱;还有一些人在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是积极面对,而是逃避妥协退让,自闭者、自杀者有之,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这些现象揭示出新时期部分大学生远大理想和科学信仰的严重缺失。

2、精神生活空虚,价值导向偏差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明显的不同。除了正常的上课时间,同学们有了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课余时间;图书馆、实验室也可以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精神食粮和实践机会;此外,丰富多彩的各种社团还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和平台。因此,大学在为大学生的个人价值得到提升提供最佳空间的同时,也为他们增长见识、见解、提升自身素养提供了绝佳时机。而部分大学生在这样一些绝佳的“空间”和“时机”里,却逐渐变成了“堕落天使”。没有崇高的理想可谈,没有优异的成绩可比,没有出众的才艺可秀,但是他们可能有有钱的爹,有权的舅,有名的姑,这些总可以拼拼的,而且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这似乎并不是件丢人的事,相反好像还可以让别人对自己“肃然起敬”,这大概是很多现代大学生的微妙心理。这种心理在大学生行为上就表现为“拼爹拼舅”、找个大款嫁了、读书无用等等。大学生精神生活的空虚,价值观的模糊甚至扭曲正是他们信仰缺失的生动体现,而这些会严重制约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也会影响大学精神的弘扬。

3、义气的扭曲,正气的缺乏

部分大学生没有正确的价值观,很多人都错误的认为“‘义’就是哥们义气,‘义’就是为朋友两胁插刀,‘义’就是不出卖哥们”结果就会出现替考、考试时为朋友传答案、为旷课同学打掩护、甚至因为好朋友没有如愿得到助学金奖学金而怪罪甚至威胁老师等与大学生身份明显不符的奇怪现象。在我们局外人看来,这些行为既无利于朋友,也无利于自己,但是很多深处其中的天之骄子们却丝毫没有意识到自己所作所为的不妥。与之相反,当遇到歪风邪气、坏人坏事时,很少有人直面而上,理直气壮;当老师不小心说错话、做错事时,也少有人敢讲真话实话,指出老师错误。这种义气、正气不分的行为不仅模糊了二者的界限,也成为大学生形成自身正确核心价值观的严重障碍。

二、新时期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探析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新时期大学生信仰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他们深处的社会大环境应该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马克思说过;“人是环境的产物”。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并正处在不断完善之中,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已经大大丰富。与此同时,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也强烈地冲击着我们原有的价值体系,导致衡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价值很大程度上是以金钱为标准来进行的。同时,“为经济利润粗制滥造的暴力影视作品、黄色低俗书刊充斥市场;崇尚享乐、崇拜金钱的唯利是图意识的文化传播;部分政府人员贪脏枉法、行贿受贿;某些公检法人员执法犯法,作奸犯科者逍遥法外;一些百姓利益受害而得不到及时正义伸张等等社会不良现象” 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崇高信仰的确立起了极大的消极作用。

深处象牙塔的学子们,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杂志、报纸等媒体方便快捷地获取更多的必需信息;另一方面,也通过社会实践等活动充分体会到有足够的人脉、金钱、物质和工作经验等等在现代社会里的重要性。美好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差距太过遥远,原本就没有牢固基础的理想、志向等信仰轰然倒塌也久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同时,随着历史的车轮缓缓驶入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加深,加之蔓延全球的经济危机,政府机构和企业裁员,大规模的大学生扩招,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种种压力致使大学生的“功利”思想愈益严重,对己无利的事绝对不做,与己无关的事高高挂起,天天忙忙碌碌,已经没有了精力和心思去思考人生,思考价值,思考作为一个国家公民所应具有的责任和使命。

2、学校和家庭小环境的潜移默化

我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的各个阶段,都开设了相关的思想品德课程。应该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毫无疑问都会鼓励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远大的理想、高尚的信仰,但是这些教育太理想化、太完美化,与孩子们所处的生长环境格格不入。比如,“小悦悦”事件、老人摔倒无人搀扶等冷漠的现实与孩子们从小接受的“助人为乐,见义勇为”的理论教育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一方面,老师家长尽到了教育孩子的责任;但是另一方面,成人世界的所作所为与平常学生们所受教育内容相脱节,甚至相违背,最终导致学生对社会的失望,面对他们无力改变的社会现实,在行动上就表现出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对社会阴暗面痛恨至极,对自己的前途缺乏信心等消极现象,严重影响他们对当初所塑信仰的坚持。

三、大学生信仰重塑的途径探讨

信仰缺失、精神和情感上的困惑无助似乎并非仅仅是新时期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当今社会几乎各行各业的青年,尤其是城市精英在自己事业的打拼和个人价值实现历程中大概都会经历这样一个特别的阶段。因而要重塑当代青年,尤其是青年大学生的信仰,需要全社会、各大高校和每个家庭都行动起来,共同为当代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校园环境和家庭环境,唤起他们的信仰意识、责任意识、民族意识,使新时期大学生树立科学理性的信仰,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当前大学生面临的信仰缺失的危机。

1、优化社会大环境

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于大学生信仰和价值体系的重塑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好的社会风气离不开主流价值观的宣传、高尚先进榜样的树立及其精神的弘扬、离不开大众传媒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更离不开每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的自觉参与。通过人人参与,让包括全体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感受到积极、诚信、清廉、文明、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改变金钱至上、读书无用、社会腐败、人世冷漠等固有的认识,为他们重塑自己的信仰和对社会的信心提供有力的基础。

2、营造学校小氛围

篇9

关键词:大学生;责任感;教育探究

近年来,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目前高校德育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作为学生干部,我们与学生接触颇多,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了解更深更多。因此,深感探讨如何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十分紧迫而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一、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现状

当今,多数大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但是也有一部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如集体主义精神弱化,意志品质脆弱,缺乏大局观念,不能强烈意识到自己所应担负的责任等,甚至有些学生稀里糊涂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胸无大志,浑浑噩噩,对自己都不能负责,更谈不上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负起责任。具体表现为:

(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甚至关乎自身发展的事也不关心关注

这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致。上课不认真,作业抄袭,甚至常旷课,没有积极主动学习的热情,没有计划,没有目标,大量时间和心思用在泡网吧、追女孩等事情上。对这部分学生来说,大到人类的理想,国家的前途命运,小到身边的各种学校班级活动,都没有热情参与,他们好像置身事外,面对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履行的义务时,则敷衍了事。这些学生极其缺乏责任感,对自己的未来都不负责,更谈不上对父母对亲人对社会负责。

(二)注重个人前途,对社会缺乏主人翁意识

不可否认当代大学生多数是有理想的,他们渴望个人价值的实现,渴望出人头地,但也仅限于实现个人理想,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没有把个人梦与“中国梦”联系起来。他们认为整个国家梦想离自己太远,因而他们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命运,自身发展和个人的利益,进而只强调要对自身、对家庭负责。这些大学生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责任意识。

(三)注重自身价值,轻视社会价值,在利益关系上以“个人利益”为中心

当今社会为个人展露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个人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同时也强烈感受到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无情,因此,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注重个人的努力、拼搏,凡事从“个人利益”出发,以“我”为中心,个人利益为半径画圆,只要冲撞到个人利益,一切以“个人利益”为主;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冲突时,只考虑个人利益;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奉献精神;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就业签约时主要考虑是高收入和实现自身价值,不愿意去那些偏远落后的国家更需要大学生去支援的西部等地区,很少考虑国家的需要,缺失奉献精神。有些大学生对那些不关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态度。

二、培养大学生责任感的措施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社会的栋梁,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大学生面临的选择很多、机遇很多、挑战也很多,竞争更为激烈。但是,只有为祖国前途、民族命运而奋斗,才能成为大有作为的青年,才会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获得更为广阔的舞台,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因此他们必须有强烈社会责任感,主人公责任意识,才能担起历史重任。学生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来培养、增强,尤其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正确引导。

(一)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要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化做个人自觉自愿行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思想道德教育。通过思想道德教育,使社会道德规范转变为个人的道德需求,使社会准则转变为个人准则,才能有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的道德行为,在履行责任时,才能有动力源泉,增强履行责任的坚强意志,促进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二)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种社会实践

如“三下乡”活动、献爱心活动、大学生进社区活动、扶贫帮困活动等,都是大学生磨炼意志、锻炼自己的重要方式。不仅要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事业,更要营造强烈的责任感氛围,通过组织公益活动,唤起同学们对社会责任感更深刻的认识和实际行动,正如我校“郭明义班”班长、“暖风”郭明义爱心支队队长、土木工程学院09.2班学生吴大伟所说“是‘暖风’郭明义爱心支队造就了我,是各位领导老师培养了我,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大学四年乃至一生,我深受学校‘恩惠’。”

篇10

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增长与全面发展,让大学校园成为他们的精神家园。

1 人文关怀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本质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种人文色彩非常浓厚的学科,是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的教育活动。而人又是有着被启发、被关心、被教育、被尊重的精神需求,而这种精神需求的实现会产出并转化成强大的物质力量,成为激发人成长的动力。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人文关怀,思想政治工作如果没有人文关怀将是空洞和乏味的,是没有内涵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都是人文关怀。

目前,从大学生状况看,思想政治工作下的人文关怀显得非常重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据调查,目前有一些学生面临学习的压力,还有一些学生患有就业恐怖症,绝大多数的学生希望得到学校、老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作为学校,理应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大爱的精神,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多地与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减轻学生的思想和心里负担,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人格,引导学生把个人的需求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个人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的联系起来,使他们在更多的人文关怀中健康成长。但是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缺乏一定程度人文关怀的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忽略了如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反而过分强调教育为政治和经济服务,为社会服务,否认其存在的价值,忽略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和健康成长。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现在最重要的就是改革以前那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坚持以人为出发点,注重对所有学生的人文关怀,关心他们的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个性培养及主观能动性,从而建立人文关怀的新格局。这是学生所期待的,也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它是教育的使命。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被赋予人文关怀,他肩负人的自身全面发展,是生命价值的一种体现,是构建精神家园的重要使命,它还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发挥人对尊严、价值和命运的关注,这样才能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

2 人文关怀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了解人、培养人、塑造人、转化人、完善人的社会教育活动,是对“人”的基础教育项目,这是一项最基本的育人工程,这是离不开人文关怀的。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积极的,健康向上的,但在国内和国外,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正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目前已经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困难和障碍。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学习和就业的压力使很多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需要人文关怀,需要一种尊重、一种关爱、一种温暖。如果把这种关怀和真情实感投入到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中,就会很容易抓住学生的心理,更会使学生易于接受学校和老师的正确思想,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从而实现学校和社会引导方向的一致性,从根本上完成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所以,离开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必须把人文关怀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人文关怀既然如此重要,那么作为学校和教师应深入学生中,多渠道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他们的内心世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使他们有健全的人格体现,只有这样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上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

3 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幸福”的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