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职业定位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的职业定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的职业定位

篇1

【关键词】职业中专 计算机专业 教学定位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对职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职业中专能否在发展的大趋势中争得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主要是看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否达到日益变化的就业市场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计算机专业历来是职业中专的热门专业,但其教学定位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就业现状并不十分理想。本文通过分析职中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现状,分析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的原则和改革实践的思路。

一、计算机类专业人才供求状况分析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各行业对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未来3~5年,我国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缺口将达到30万,对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就业点。据有关调查显示,目前的企事业单位、IT行业特别需求熟悉国家信息产业的政策和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熟悉计算机硬件的基本原理与组成结构,能进行一些应用型软件的编制;了解计算机网络在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能进行计算机的组装与维护,熟悉办公自动化的操作维护和办公软件的使用,懂得图像处理软件、工具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具备一定的自学及跟踪新技术发展的能力,掌握现代办公设备最新技术,能够进行计算机局域网的设计、安装、调试,能进行日常管理软件的专业开发的中级应用型人才。目前,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就业现状并不理想,究其原因是许多职业中专计算机类专业定位存在问题,没有找到适合市场需求发展的专业定位。

二、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存在的问题

1.专业定位模糊,目标不够明确

职业中专计算机教学定位没有认清职业中专教育与本科教育、普通专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盲目向普通高等院校看齐,使培养出的人才没有特色,实践能力达不到要求。

2.专业定位脱离市场需求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职业中专计算机类专业的毕业生大部分(80%以上)从事计算机销售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岗位的工作。也就是说,职业中专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市场在计算机专业人才链中处于最低端位置。学校缺乏对人才市场招聘信息的分析,缺乏对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规划进行人才需求的预测,没有针对具体的就业岗位或岗位群设置专业。

3.专业课程开发力度不够,课程更新缓慢

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平台。细分专业课程,不断推出与计算机专业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相适应的实用课程,是专业建设重要的途径。遗憾的是,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这方面工作没能有效开展,陈旧课程大量存在,未能像社会上的培训机构那样不断推出新课程。这大大地制约了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课程的革新,使毕业生普遍感到在学校学的在工作中用不到。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综合分析,多管齐下,从改革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硬件建设等方面入手,扎扎实实工作,提高职业中忖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提高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就业竞争力。

三、改革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学定位的实践分析

1.履行专业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1)实用性。计算机专业旨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基础扎实,思想开阔,适应能力强,具有时代意识以及计算机领域应用和开发的实用人才。通过3年的学习,学生不仅能从事计算机软、硬件的设计与开发,系统维护和管理工作,平面设计工作,还能从事计算机辅助教育方面和教学研究等工作,能够在一定程度填补计算机及相关行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短缺。在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上,要处理好“宽口径、厚基础”与“窄专业、求创新”的关系,处理好近期的就业“必需够用”和将来的发展“迁移可用”的关系。

(2)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强化“理论够用、技术过硬、零适应期”的教学理念。理论课程体系上强调面的宽广,但不要求理论的深度和精度。在此基础上,延伸出若干专业方向,要求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熟能生巧,形成专业核心能力和个人核心竞争力。通过实践教学体系予以加强、巩固、深化,务必达到一定的深度、精度。培养能迅速切入企业岗位要求、适应性强,即所谓“零适应期”的针对性计算机专业人才。

(3)实践性。职业中专教育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核心,决定了职业中专教育的特征,决定了职业中专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实践教学计划和大纲、实验室及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评价模式,实践教学考核模式等组成。实践教学的形式有课堂教学训练、校内实验实训、校外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第二课堂活动等,要多加开展。

(4)灵活性。职业中专计算机技术教育是合格教育,而不是优秀教育,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我们培养的是计算机操作员而不是计算机工程师,所以授课课程应以实用为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较薄弱的特点,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旨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2.科学系统地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

职业中专的计算机教学定位问题,事实上就是职业中专计算机课程的设置问题。那么,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要不要开设计算机语言课如VB语言等;要不要讲授计算机最低层次的技术原理,如接口技术、数据结构等。如果开设这些课程,应该占专业课程的多大比例,如果不开这些课程,职业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又应开设什么课程,这些问题在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大的争议。

虽然计算机软件开发必须以计算机语言、计算机最低层的原理技术为基础,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最基本的专业知识,才能为今后的专业发展奠定基础。但是职业中专学校的教育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职业技术工人,塑造应用型人才,教学目的就是学以致用,因此,课程开设应服从于这一目标。在职业中专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文化普遍较为薄弱,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有限,所以,在职业中专开设计算机语言或计算机原理等课程,除了个别学生外,绝大多数学生将无法理解其中的原理,根本达不到教学的目的。主要原因在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出了问题,即课程设置和教学过于偏重语言和理论。大多数职业学生面对计算机简单的故障,却常常束手无策,因而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加强计算机硬件、软件的教育,培养其实践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1)基础课程。如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经济、电工、法律基础等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生将来拓宽就业范围,同时,使少部分基础好的学生还能进入高一级的学府深造打下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的常识,汉字输入技术和技巧训练、Office系列,组网技术,图形图像,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等。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会使用计算机这个工具。

(3)专业课程。专业课的设置应以“必知、必会”为度,体现职业针对性,真正使学生掌握职业岗位所必需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主要开设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计算机语言(如VFP、JAVA,……)、工具类软件(压缩工具、查毒杀毒工具)等。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等级考试(二级)或劳动部的职业技术鉴定考试(中级),使证书与毕业证挂勾。

(4)模块课程。这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一个或多个专业软件,以使将来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中多一分优势。如CAD建筑设计、Photoshop图象处理、CorelDRAW平面设计、3D MAX三维图象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制作等,不强求学生门门优秀,只要能精一门,强一门,将来都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

3.相应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上述思路,计算机教学可分为四大模块:常用软件应用模块、计算机维护模块、图形图像处理模块、软件开发模块(此模块是否开设可根据学校具体情况而定)。其中,常用软件应用模块和计算机维护模块可形成计算机及应用专业,图形图像处理模块可形成电脑图形图像处理专业。

计算机及应用专业主要培养从事电脑网页设计、电脑机房管理、图形图像处理、动画制作、企业电脑管理、计算机营销等相关工作的中级技术人才,该专业就业面十分广泛;电脑图形图像处理专业主要培养广告、装饰装潢、网络公司、新闻媒体、出版印刷、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网站和产品广告设计以及在电脑刻字、喷绘、招牌设计、广告灯箱设计部门从事电脑美术设计的专业人才,该类人才紧缺,就业面广。

4.加强职业认证

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学生能面向市场,证明自己能力的主要途径就是参加相关的计算机考试,取得相应证书。从职业中专学生的实际出发,应当选择符合学生实际,同时,又突出实用性,为社会所认可的计算机考试。笔者认为,首选的应当是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组织的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这一考试重在考核计算机软件的操作能力,侧重专门软件的应用,培养具有熟练的计算机相关软件能力的劳动者。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也应当以该考试为标准,从学生的专业学习角度突出针对性,使得学生有目的的进行专业学习,为毕业时参加该考试做好准备,同时,确保考试的通过率,为学生的就业铺平道路。

总之,职业中专教育能否适应市场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职业中专人才是否符合社会进步和职业发展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中专学校及学生是否重视和有效地进行了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拓展。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进行科学的定位,是职业中专学校计算机专业学生服务社会、适应时代、得到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刘乃琦.计算机专业面临的挑战与创新[J].计算机教育,2005,(12).

[2]刘一欣.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3]高铁栓.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篇2

【关键词】职高 计算机专业 定位 教学培养 方向

随着近些年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得到普及,许多行业大量招收计算机专业学生,目的就是适应市场发展,提高自身竞争力,计算机专业在各大职高、大专院校得到重视,加速了扩招的速度。有了计算机专业便无疑就有了更多的生源,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职高开设了计算机课程或扩大了该课程的教学规模,因为职高学生三年学习后大多数面临的就是就业,面对的是社会,因此要想使学生在毕业后获得更好的工作和发展,就应该从自身专业定位和教学培养方面进行考虑。

一、职高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重理论,轻实践

我们知道,职高学生在毕业后,大部分面临的就是工作,就是社会实践,因此学校的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现实是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严重,偏重理论知识,忽视实践能力培养的现象由来已久,职高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也存在这一问题。虽然计算机理论知识很重要,是学习的基础,但是计算机专业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专业,需要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进行更好的学习,过多的理论知识只能使教学更加晦涩难懂。比如在学生毕业参加工作的时候,用人单位只关注你能不能胜任工作,能不能在实际操作中很好的完成任务,实践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就业的难易。因此重视理论知识传授而忽视学生实践能力,自然就无法培养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二)当前教学模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需求

职高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一般教学模式,就是老师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的进行知识的接受。课堂没有互动,也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或者接受程度如何,这样更多强调的是教师“如何教”,忽略了学生“如何学”,学生是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应该在教学模式上勇于创新,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创新,让学生在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模式中不断提升自己。

二、职高计算机专业的正确定位

国家大力提倡职业教育,并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的口号,中等职业学校有责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什么样的人才才算是应用型人才?这里的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计算机知识基础,而且在此基础上,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进入社会后,很快的适应工作,在工作岗位上有更大的发展。因此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定位要以注重培养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的,进行实践教学。

(一)建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

现阶段的教学目标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并且具有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人才。这个目标的实现,要通过学校和教师的极大努力,改变以前旧的教学模式,创建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手段,培养学生较高的思想素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二)建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师资力量

老师是教学中影响学生最深的,而现在大多数职高的老师,都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理论知识过硬,但是在实践教学方面就差了一点,因此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没有推动作用。因此,要不断增强教师的计算机实践经验,多进行相关的教学观摩和培训,同时注入新的师资力量,目的就是从老师的教学方面不断提高实践教学比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三)配备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设施

由于职高本身办学经费有限,加上扩招等原因,导致教学设施不能及时更新,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许多学校的教学设施已经不足以支撑师生进行教学实践的需求,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应该提高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系统配备,以满足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需要。

三、职高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方向

职高计算机专业教学培养对象就是职高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因为教学培养的方向,还是以学生为主,同时根据计算机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课程内容可以采用“互动式教学”,使用“先学而后教”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以及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玩的快乐,让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慢慢的提高自己。计算机课程学习中,存在一些程序的学习和制作,甚至涉及英语的相关学习,过程不免有些乏味。职高学生在理解方面会存在一些难度,因此在进行相关教学的时候,可以采用一些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方法,采取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教学。职高学生大多数是因为成绩不好进入职高进行相关专业的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学校和老师应该在学习和生活中多一些耐心,关心学生成长,让学生感受到温暖,自然就会更好地进行学习,学校的教育将会是成功的教育。

四、总结

职高计算机专业要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是关键所在。因此了解自身教学现状,根据社会的发展趋势,对自身专业进行正确定位,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实用型计算机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核算 改进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是保障事业单位正常运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加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对优化资产合理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使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有重要的意义。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旧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采用历史成本计价、不计提折旧与减值准备等规定,使得财务账面价值越来越背离实际价值,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进而给国有资产管理和会计核算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基于此,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制度”)引入了固定资产核算的相关改革举措和改进办法,从而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供了新的依据,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

一、新制度对固定资产核算的改进及其意义

(一)调整了固定资产的分类

新制度将固定资产分为六类,即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物、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将旧制度中的“房屋和建筑物”调整为“房屋及构筑物”把房屋的附属设施包含到“房屋及构筑物”中;将“一般设备”调整为“通用设备”反映设备的通用性;将“图书”调整为“图书、档案”,把“档案”归入固定资产范畴;将 “其他固定资产”调整为“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新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做了适当的扩充,分类更加细化,更加科学完整,不仅与政府集中采购目录的类别相对应,也更符合会计工作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便于财务人员理解和应用。

(二)提高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

新制度调整了固定资产价值标准,固定资产是指事业单位持有的使用期限超过1年(不含1年),单位价值1000元(专用设备1500元)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然未达到规定标准,但使用期限超过一年(不含1年)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这一标准将原制度中的固定资产标准有所提高,将一般设备由原来的500元调增为1000元;将专用设备由原来的800元调增为1500元,新的价值标准更符合当前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状况。

(三)引入了“累计折旧”科目

按照旧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使得固定资产在处置之前一直按照原值记录和列示,无法如实反映固定资产在报告时点的实际价值,不能提供固定资产在报告期间的损耗信息,进而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与核算。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除文物和陈列品、动植物、图书和档案、名义金额计量资产以外的固定资产均计提折旧,并采用了“虚提”折旧的模式,即在计提折旧时冲减“非流动资产基金”,而非计入支出或费用。新制度的这一处理兼顾了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双重需要,既不影响事业单位支出的预算口径,又有利于反映资产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发生的价值损耗情况,促进事业单位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资产管理理念和原则,为事业单位进行内部成本核算提供会计数据支持。

(四)明确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核算

新制度规定,事业单位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年限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修缮支出以及安装设备而发生的各种建筑、安装工程的实际成本,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完工交付使用时转入“固定资产”科目,这样能完整地提供工程建造的全部成本,便于编制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和确定交付使用资产的价值,以利于控制项目建设成本,为固定资产后继支出计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五)规定了固定资产处置的账务处理

原制度没有设置核算资产处置的科目,规定因出售、报废、毁损及盘亏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经批准实际转出时,直接按减少的固定资产原值,借记“固定基金”科目,贷记“固定资产”科目。在固定资产处置过程中,事业单位收到的变价收入以及发生的清理费用都列入“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科目。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固定资产价值的变动得不到正确的反应,有违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原则,而且因为缺乏必要的会计核算和监督,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处置较为宽松,可能使固定资产提前报废和低价处置,造成国有资产损失。新制度增设“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用以核算事业单位待处置资产的价值及处置损益。在报经批准前,先转入“待处置资产损溢――处置资产价值”科目;报经批准予以处置时,调减“非流动资产基金”;处置过程中发生的相关处置费用和处置净收入分别计入“待处置资产损益――处置净收入”科目的借贷方;处置完毕后,按照处置收入扣除相关处置费用后的净收入转入“应缴国库款”科目。通过对比分析,旧制度关于固定资产处置的规定,未对拟出售、报废等资产的账务处理作出规定,仅仅在发生处置行为后才对清理结果登记入账,而且未对固定资产净值进行反映。新制度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在固定资产处置申请得到批准前,注销固定资产账面价值。这样做的优点就在于反映了固定资产处置的整个过程,同时也反映了处置结果。更准确、可靠的传递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处置状态以及处置核算的结果。通过增设“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增加了会计实务固定资产处理过程的核算与监督,规范了固定资产处置的流程;固定资产处置完毕后,处置净收入转入“应缴国库款”,符合财政“收支两条线”的管理办法,切断了事业单位与处置收入的利益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防和治理腐败。

(六)提出了“名义金额”入账

旧制度下,对事业单位接受捐赠、无偿调入的没有相关凭证、同类或类似固定资产的市场价格也无法可靠取得价格的固定资产,均按账外资产处理,有的在辅助账或台账上登记,有的没有任何记录,这些资产流失后也很少有人问津。新制度规定,此类固定资产都应纳入会计核算,以加强管理,并提出价格无法可靠取得的按照名义金额入账。用名义金额入账的提法,给事业单位实际占有或使用的无法取得价值的固定资产创造了会计核算的条件,使这些资产既在会计账簿和财务报告上有所反映,又处在有效监督之下,防止这部分资产流失。

二、新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不足

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旧制度存在的问题,但是,所有的改革举措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任何制度都不是完美的,新制度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对档案、动植物的入账价值及处理方法未做规定

2012年4月1日执行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将档案、动植物列入固定资产范围,但是,新制度只在内容中提到档案、动植物,但未对其及其天然孳息的计价及核算做任何规定,导致其会计核算无参考依据。

(二)折旧方法单一

新制度中提到,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即至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这两种计提折旧的方法虽然操作简便,但是不适用于如信息化产品等更新换代较快的固定资产,像信息化产品或大型科技设备等更新较快的特殊固定资产,因新技术的引进或发展等不可预测的因素影响,可能在财务确定的使用年限之前需要报废,直线法计提折旧速度慢,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影响了该类固定资产的运行效率,也无法准确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损耗。

(三)融资租入和购入需扣留质保金的固定资产账务处理方法欠科学

以购入扣留质量保证金的固定资产为例,新制度规定,应当在取得固定资产时,按照确定的成本,借记“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或在建工程”科目,这样的处理欠妥当。“非流动资产基金”科目核算事业单位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所占用的金额。这样设备款未付的部分不应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如果不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就会造成借贷方不平衡。

(四)固定资产处置的规定方面尚存在不足

新制度在固定资产处置核算时将出售、捐赠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和盘亏的固定资产一并通过“待处置资产损溢”科目进行核算,虽然简单但分类还不够精细化,因出售、捐赠等原因减少的固定资产属于固定资产清理的范畴,而盘亏的固定资产属于固定资产清查的范畴,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业务未进行区分,不利于固定资产处置的管理。

新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规范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行为,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提供了新的依据,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质量,也解决了旧制度存在的一些问题。但是,新制度在固定资产核算中仍然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会[2012]22号文.关于印发《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通知,2012.

篇4

关键词:概述;环卫系统;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其他建议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现了我国会计制度的创新,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制度的完善和改进,为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环卫系统的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的会计制度,探索在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框架基础上制定环卫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加强环卫系统固定资产内部控制,对环卫系统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环卫系统基本情况概述

环卫部门负责城市街道清扫保洁、垃圾收集转运与处理、公厕管理、河道保洁等环卫专业工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环卫行业规程与技术标准的不断改进和完善,环卫系统的资产规模不断壮大。为更好地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根据城市规划及环卫专项规划,进一步完善了环卫基础设施。以湖南省汝城县为例,继成功创建了湖南省园林卫生文明县城后,又在申报创建国家园林卫生文明城市,对环卫部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与管理成为环卫系统财务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环卫部门的资金规模逐年扩大,部门预算资金从2011年的428.51万元递增到2016年的1633.23万元,增长率达281.14%;资产总量迅速增长,固定资产从2011年的208.67万元增长到2016年底的8793.82万元,增长额达8585.15万元,其中环卫作业车辆从3台增加到35台,新增建设垃圾收集站及公厕11座,新增建设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1个;环卫从业人员逐年增多,从2011的178人增长到2016年的356人,增长翻倍。

二、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下环卫系统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长期存在的弊端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旧制度的很多规定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财务管理的需要,不能满足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要求。一是以分期付款购置资产不确认固定资产的会计处理导致单位资产账实不符,环卫系统在分期付款购置固定资产时,供应商收到预付款之后会将资产予以配送,旧制度下因无合法的原始凭证确认固定资产,只在备查簿中登记,导致单位会计报表反映不出该类资产。二是旧制度不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办法不能真实反映固定资产的存量价值。环卫系统的固定资产价值较大,环卫机械的工作强度高,价值损耗大,固定资产不计提折旧,造成资产总量的虚增。三是旧制度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会计核算处理规定缺乏资本化计量原则,我国环卫系统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环卫车辆和垃圾收集站等设施设备进行维护(修),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不分青红皂白地直接费用化,在“事业支出”科目中列支,导致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也不利于单位的预算管理。四是旧制度基建项目长期游离于单位大账违背了会计工作的基本原则。环卫系统每年均进行固定资产的新建、改建、扩建,旧制度下基本建设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资产、负债及收支只在基建账套中反映,基建账数据长期游离会计大账,不利于单位全面核算的开展,造成单位资产与核算资产不一致,会计信息不完整不真实,不利于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造成对固定资产监管的缺失。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了环卫系统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

(一)突出和强化了固定资产计量和入账管理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环卫系统分期付款购置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进行了改进和完善。在分期付款购入固定资产情形下,发生长期应付款时,确认资产等相关科目,同时确认负债记入长期应付款,在支付款项时,因固定资产采用双分录核算,在确认事业支出、增加财政补助收入或者减少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的同时,冲销长期应付款,增加非流动资产基金,并要求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避免了出现账外资产的情形,解决了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问题,能够真实全面反映环卫系统固定资产的信息。

(二)虚提固定资产折旧的制度创新提高了会计信息的准确性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实现了对环卫系统固定资产存量信息核算的创新,对固定资产采用虚提折旧方式,通过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减少固定资产账面净值,同时减少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实现了固定资产与净资产的匹配,既有利于环卫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也体现了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价值的消耗,保证了固定资产的账实相符。

(三)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完善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的计量原则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有关的后续支出的计量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增加固定资产使用效能或延长其使用年限而发生的改建、扩建或修缮等后续支出予以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成本,通过双分录,在确认事业支出的同时,确认资产和净资产;为维护固定资产正常使用而发生的日常维修等后续支出,直接费用化,计入事业支出。通过这样的会计处理,使得环卫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后续支出按支出性质和用途进行费用化或资本化,资产的价值状况能够得以真实反映,提高了会计信息质量。

(四)基建并账的会计核算规定体现了会计核算完整性原则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要求事业单位对于基建投资,在按照基建会计单独建账、单独核算的同时,将基建账相关数据按月并入单位大账“在建工程”中,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环卫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能加强环卫事业单位资产、负债管理,防范和降低财务风险,有效提高单位财务管理和预算管理水平。

篇5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 固定资产 核算管理

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继承了原有制度中实践效果较好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对旧系统不能满足事业单位需求的加以规范,其中包括固定资产的管理、核算以及折旧。在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占较大的比例,核算的合理性,管理的规范性,都直接影响着事业单位。因此,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核算和管理有了新的处理办法。

一、新制度下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一)固定资产核算的现状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在购置时一次性记入当期支出,账面反映的就是购置时的原价,无法体现资产的真实价值。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处置固定资产比较“宽松”,没有严格的依据,造成提前报废或低价处置。现行的制度规定在实行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经营性收支业务核算可适当采用权责发生制。有些事业单位业务混杂,分不清经营性与事业活动,导致费用分不开,成本核算不清晰。由于事业活动不采用“权责发生制” 进行成本核算,购入的固定资产没有相应的收入与费用配比,因此不利于从财务报告中了解更多信息。

原会计制度中没有涉及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入账价值不随使用而改变,在期末编制“资产负债表”时,资产方反映的是固定资产原值,这样不计提折旧的会计核算比较简单,不能看出新旧程度和实际价值的信息。实际情况,一些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种类多、规模大、更新快,虽然外形完整,继续使用,但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其使用价值大大降低。

(二)固定资产核算方法

根据成本核算的需要,在事业单位中可以适当引入权责发生制。固定资产从购置使用到损耗报废,整个过程严格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传统购入固定资产付款后,记账,有时收到固定资产却未能及时付款。权责发生制,是以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时间为标准,款项记入其他应付款。这样运用权责发生制,就可以将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予以资本化。

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及构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家具、用具、装具及动植物等五大类,各类固定资产性能、使用年限均不相同,一方面可以按照各大类采用分类折旧率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其使用寿命内分摊成本。文物和陈列品这类固定资产一般不发生损耗,不计提折旧。另一方面,根据不同种类采用不同折旧方法,分类计提折旧,专用设备、通用设备实行加速折旧法;图书类折旧年限难确定,可不提折旧直接计入当期成本;房屋类可采用年限平均法。这样对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分期核算成本并计提折旧,将其予以资本化,有利于反映固定资产的实际情况。

二、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制度不完善

单位内部没有健全的管理制度,致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不能按照规定执行。多数单位存在无明细账、无卡片账、账物脱节、账实不符等现象,固定资产的领用报废台账记录不全,增加资产时只记经费支出,不增加固定资产,有的甚至直接在帐外。对于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入账手续办理不齐全,没有在账面上直接反映,无法认定其实际价值。一些房屋等固定资产不做价值评估,不报上级管理部门,擅自将资产转让变现转入“小金库”。负责固定资产的专门人员没能做到定期或者不定期的盘点工作,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管理机制不到位

行政事业单位对于管理机构,有的是财政部门管理,有的是国资部门管理。就管理职责而言,部门之间权责不分明,缺乏各部门之间协调统一。就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管理来看,设置独立的资产管理部门意识淡薄,对于固定资产的管理不够重视。单位负责人的责任心不强,任职调整时,只对财务收支进行审计,对资产的移交没有严格规定,不能保证固定资产的安全与完整。财务人员有时也会有意无意的记错固定资产账目,对其属性不了解,限制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果。

三、做好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管理制度化

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固定资产管理程序,从购置、验收、使用、维护到处置、报废。建立固定资产保管制度,制作保管卡片,登记各部门领用情况,运用会计电算化的财务软件,采用先进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使各部门加网系统中,实现固定资产的电子化管理。

为了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性,还要建立一套清查制度。按照规定,事业单位要定期盘点固定资产,年终进行全面清查,保证账实相符。盘点过程中,资产在使用部门的无论是否入账,都要登记在册并且上报资产管理部门,经盘点后核实确认。盘点结束后,对盘亏、盘盈的资产,要摸清原因,对需要报废的要填制报废单由上级部门审批方可报废。

(二)管理专门化

在单位专门设置固定资产实物的管理部门,并由专人负责入库、出库、使用、登记等管理。使用部门则是按照性质划分为财务部门、信息技术部门等。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就是要各部门之间联手参与管理,协调合作,明确岗位责任制,确保固定资产有效管理。管理部门负责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使用部门要遵循统一领导,责任落实到个人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陈培林.刍议新财务规则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完善[J].财政金融,2013

[2]董维亚.浅议新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J].会计师,2013

篇6

高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的热门与紧俏到日前的招生与就业困难,其中的变化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作深刻的反思。长期以来,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以一专多能的专业定位培养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导致计算机应用专业举步维艰。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中有近90%的学生毕业后没有从事计算机行业,绝大多数毕业生走上社会后需通过其他的社会实践或学习才能获得工作。学校的生源质量及人数也都在下滑,学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招生从早期的3个班直降到1个班。可见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形势将越来越严峻。

1 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困难的原因

1.1 社会发展的必然

计算机应用专业最初热门的主要原因是大家都认为计算机是门高科技的学科,对其崇拜,都去追宠,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及计算机软硬件的不断升级更新,计算机已经不像早期那样神秘,现在的计算机就像电视一样走进了普通老百姓家,计算机的操作也十分简单,于是报考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便随之减少。

1.2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定位问题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都开设计算机应用专业,他们制定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有扎实的计算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机基础知识,有较强的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应用、数据库等常用软件应用、网络基本应用等能力,毕业后能够在企事业单位相关部门从事计算机办公自动化和计算机软件应用等相关工作,其核心思想是一专多能。

这种专业定位在早期的确合理,同时高校用这样的专业定位为国家培养了很多计算机方面的人才,不过这种专业定位所带来的隐患在当时并没有显现出来。首先,上世纪90年代人学毕业生实现分配制,所以没有就业难的问题;其次,当时信息化水平不高,很多企事业单位和政府机关只用计算机进行打字、复印等比较简单的工作,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单位后,体现不出个人能力的好与坏,这种假象迷惑了很多人。

现在这种一专多能思想专业定位所存在的问题已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为了多能,专业课程开设过多,但由于课时总量的限制,每门课程只能讲到一定的程度,并不能深入进去。

(2)学生掌握的知识多而肤浅,很难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3)专业课程理论过多、过旧,与社会需求相差甚远,平时实践类课时少且远离社会实际应用,学生所掌握的操作技能不能达到企业用工需求,最终导致学生就业困难。

(4)学校的学生成绩测定方式存在问题,现在还有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局限在一纸试卷上,考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够。

上述问题给学生带来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日趋激烈,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用工的条件越来越现实,他们需要上岗就能工作的员工,招聘会上的常见词“有工作经验”是最好的体现。这对于那些在学校里学了很多计算机专业知识但缺少职业性的动手能力的毕业生来说是不小的打击。

(2)计算机的工具特性使计算机在社会上的应用呈现多样化趋势,现在很多职业要求是既要懂计算机,还要懂其他相关知识。对于那些仅学习计算机应用但水平不高的毕业生来说,找份满意的工作相当困难。温州地区的一些计算机专业的工作岗位,如平面设计师和网页设计师的职业,公司希望招聘美工好的员工,对于那些PS,CORELDRAW,网页三剑客等应用软件操作非常熟悉的毕业生来说,他们还要去学习美工方面的知识。

1.3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素质下降

随着高校的扩招,其生源素质也逐渐下降。学生的英语和数学知识掌握不够,学习计算机的深层知识困难较大,最终导致很多毕业生走出校门后,感觉到自己处在一种高不成低不就的位置上,很难实现就业。浙江东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方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计算机应用专业2007级的3个班中,高考分数基本都在350分以下。还有部分学生是从职高通过学校的自主招生上来的,他们在职高基本没有学习英语和数学,升到高职院校学习,感觉知识跟不上,最后发展到学不下去,不想学的程度。

2 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之路

2.1 拆分细化,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针对目前的社会需求,应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拆分和细化,把早期的一专多能思想改变成一专一能的思想,可以把计算机应用专业拆分成一些生命力更强的专业。如企业办公自动化(MIS,信息管理方向)、企业Ⅵ设计(平面设计方向)、Internet管理与维护(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企业网络安全(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WEB设计与开发(软件技术方向)、数据库应用开发(软件技术方向)、计算机辅助设计(印刷,模具设计,服装设计等方向)等。目前在国内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设置中已经开始朝这个方向迈进,下面是对一些高职院校的纵向和横向分析: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2006—2009年计算机相关专业变化情况详见表1。从表中可清晰看出温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从计算机应用专业中分离出计算机信息管理,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专业。

浙江省其他主要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分离情况详见表4,其中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分离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软件技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软件技术专业等新专业。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设置了电子商务、通信网络与设备、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软件技术。在新专业中,最明显的从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细分出来专业就是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该专业是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网络工程方向应用。

从全国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设置情况详见表5,该表列举了我国几所非常著名的高职示范性院校,其中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上分离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软件技术专业。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上分离出网络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在计算机应用专业基础上分离出计算机网络、软件技术、信息管理、游戏软件、IBM软件测试、IT智能楼宇,值得一提的是 该校新专业中的游戏软件、IBM软件测试、IT智能楼宇专业都是面向某种具体应用的专业,这些专业具有很好的前景。

2.2 培养方式必须坚持以职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

计算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和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的工具性决定了计算机必然成为其他职业的附属技能。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文化已经融入到各个专业的教学过程中。故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职业为导向进行教学。如企业办公自动化专业,除了要讲授OA的相关软件,还应该讲企业管理,企业的信息化,业务流程等专业知识。

走工学结合之路是大势所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目的。该模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其理论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以职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之路只能暂时解决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上的困难,因为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不可违背,计算机应用专业被拆分细化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 结语

由于社会的发展以及对计算机应用新的需求,计算机应用专业一专多能的专业定位已经失去了生命力,计算机应用专业必然会在未来的几年内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社会上需求广,生命力更强的从计算机应用专业中拆分和细化出来的更多新专业。我们在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发展的问题研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就业情况分析,对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计划及报到率没有详细数据对比分析。为了更好地研究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之路,今后的工作将对以上问题进行详细研究。

参考文献:

[1]林来杰.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社会调查与培养模式思考[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4):41-44.

[2]项霞.浅谈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改革[J].太原科技,2009(1):49-51.

篇7

关键词:职业学院;计算机;教学创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计算机系统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生产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和必需。特别是在生产一线、服务一线、管理一线的相关工作,对计算机的依赖更是难以割舍。数据表明,社会企业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掌握多项生产技能、具有浓厚计算机专业背景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需求数量持续攀升。在这样背景下,积极进行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探索,不断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计算机素养,对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核心竞争力以及提升院校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特点

计算机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具有明显的区别,特别是对于职业学院,由于职业学院在教学定位、学生特点、教师配备等方面有别于一般高校,所以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教学也具有一般高校不具备的特点。

1.应用性实践性特色突出。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适应未来职业需要,这也决定了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特色

十分明显。一方面,学校需要通过计算机理论教学,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相关理论知识,为进一步应用计算机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通过上机实践,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可以为学生以后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课程体系开放内容更新快。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猛,与计算机相关的新技术、新系统、新软件不断推陈出新,要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实现无缝对接,要求学校和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更新知识,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与方法,以适应突飞猛进的计算机技术发展需要,提高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3.正确引导学生上机操作。计算机课程的实践特征决定计算机教学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上机实践环节的教学。由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生源广、来源千差万别,导致学生计算机基础差

异较大。对于有的学生来讲,入校时就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相关的应用软件的运用;而对于另外一些学生来说,可能还没有实际操作过计算机,导致在上机练习时,有的学生对计算机充满了好奇,而有的学生则对上机感到无所谓,会把上机时间作为游戏娱乐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做好相关引导工作。

二、当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现状分析

1. 计算机教学定位相对模糊。

职业学院计算机教学定位,是紧跟时代步伐、贴近社会需求、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增强教学针对性的重要途径。科学合理的计算机教学定位不仅有利于职业学院计算机教学的发展,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院的整体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由于计算机应用在经济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已经普及到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这就对职业学院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计算机素养与技能已经成为一个学校有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之一。职业学院由于没有对计算机教学进行科学定位,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定位不准,这就削弱了计算机教学的优势,导致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相对较弱、就业趋紧、社会声誉差,直接影响职业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2.学生计算机水平千差万别。由于高职院校生源的不断变化,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受地区差异的影响,使得学生接受计算机教育的基础和计算机素养参差不齐。即使现在基础教育要

求各年级都开设计算机课程,但由于受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局限,特别是受师资条件的限制,在实际的计算机教育中,课程设置、师资的配套、教学软硬件条件方面,存在诸多的差异。学生计算机水平导致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学时,面临诸多的矛盾与问题。对于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掌握了较好计算机基础,在组织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果一味强化基础教学,将使这一部分学生对教学失去兴趣,甚至会出现抵触情绪,严重时还有可能会影响到教学的开展。而对于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如果压缩基础知识的教学,会使得这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使学生出现厌学情绪。如果在组织计算机教学时,不能兼顾这两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很容易出现问题,其他同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整个班级的计算机教学也会受到不良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3.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职业学院的教学组织,特别是计算机教学,尤其是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大多往往还是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组织教学,对于计算机操作与实践的时间相对较少。对于计算机教学的考核与考查,也更多地反映在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很少把精力放在实践技能的考核上。即使是对实践技能进行考查,也相对宽松,对于一些考查操作的试题,往往只要通过背记知识点,完全不需要通过上机实践就可以轻松过关,导致职业学院的学生在正常安排的上机活动中,草草应付,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上网聊天、打游戏上,计算机教学的实践性特色没有得到有效体现和落实。

三、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教学改革创新探讨

1.创新计算机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教学的灵魂,是推动教学的内生动力。计算机教学要坚持以先进的工程教育思想为指导,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核

心,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提高专业教学质量的方法,开放办学,培育高素质的、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人才。要立足教学创新,以提高兴趣为基础,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计算机系统、工作流程、计算机网络、数据处理等基础理论、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又要注重把一些社会热点、计算机技术发展动态等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引入教学过程。此外,还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如网页制作、动画设计等课程,做到既能够满足社会对应用程序课程的需求,同时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打造良好的实习条件。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职能注定学校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实习环节的教学,特别是计算机教学,其实践性、应用性特征需要突出,需要得到更多关

注。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实验实习条件,使学生来有所学、学有所会、会有所用,切实提升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技能。要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加大对实习场地及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使计算机教学的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增强学生的实习兴趣,增加人人参与实习的机会。在抓好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结合计算机课的特点,认真组建各类兴趣小组,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相关竞赛,并将为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对兴趣小组开放计算机实验室,指定专业教师进行跟踪辅导,使学生拓宽计算机学习空间,增加计算机上机实践时间,提高计算机技能。

3.强化自学与互动合作。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决定了开展自学与互动合作学习的必要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小组等形式进行互动、合作学习。通过制

定计算机课程教学目标,细化学习内容,合理进行归纳梳理,通过任务的方式将整理后的问题下达到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问题互相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学习,之后把讨论后要介绍的知识或者任务完成的过程用幻灯片的形式在课程教学活动现场进行讲解与展示,最后由授课老师对演示内容进行最后的讲评与更正。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及“人机互动”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自学与开展互动合作学习的积极性,让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效果在这种宽松的环境下得到不断提升。

篇8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一、高职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

计算机专业学生在市场上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的数量少,另一个方面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很多学校培养的人才不符合社会的要求。经过不完全统计,女生的专业技能大部分处于一般水平,而男生则处于一般及以上的水平,男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也比女生掌握的程度高,女生在这方面还需要加强;但是女生在英语学习上的能力高于男生;计算机发展迅速,新的知识不断涌出,男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强,理解的程度也比女生高,在其他能力上也是一样。

二、高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低下的原因分析

1.缺乏对计算机人才的准确定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在制定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对职业能力培养没有准确地定位,安排的教学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并且理论知识含量大,内容没深度,学生操作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没有得到培养,经过这样培养的学生职业能力差,表现为理论不扎实、缺乏实践,尤其是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低下。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实践教学质量不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老师在制作教案时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衔接性和完整性,没有履行教育改革的要求,虽然老师可能在课堂上将知识分块讲解,但是教学的整个体系依旧是按照教案讲解;并且课堂上老师以讲课的形式教学,忽略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即使安排一些课时的实践课,但是是对课本知识的重复过程。这样的教学模式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养成依赖性,课堂教学质量低下。3.计算机专业教学内容陈旧。计算机的性能不断更新,系统在不断的升级,计算机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计算机人才一直保持学习的状态,及时学习和理解出现的新知识,满足企业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的状况是企业与学校是相对独立个体,学校采取封闭式学习,教材内容过时,学生未能及时接触企业中的新技术和社会上出现的新知识,因此导致计算机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市场需求严重脱轨。

三、改善措施

1.摆脱学术教育束缚,实现高职计算机教育的准确定位。高职院校计算机建立是为了培养出适合社会生产一线需求的学生,由于诸多高职院校属于知名大学的附属学校,教学模式受到本科影响严重,重视理论知识,忽略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师资力量方面没有本科院校强,教授的计算机专业知识不够系统全面,因此高职院校虽然可能是本科院校的附属学校,但是学院负责人应努力使其教学模式摆脱学术教育的影响,实现高职计算机焦旭目标。2.加强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设力度。高等教学院校的老师都应具有较强的能力,尤其是高职院校的老师的实践能力要强,高职院校的老师有一部分是企业里的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联系着学生与企业,兼职老师能给学生提供最新的技术和知识,确保学生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培养目标,引进企业的专业人才,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实现专职与兼职结合培养学生的结构。3.构建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定义是扎实的理论知识,优秀的实践操作能力,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封闭的学校中培养不出这样高素质的人才,通过校企合作,学校提供理论知识学习,企业提供实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四、结束语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衣食住行均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推动社会发展,高职院校培养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力较强,但是因为教学模式问题,学生不一定适合企业提供的岗位,许多研究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并参与研究,发现更多的不足点并提出合理的建议,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社会只有在新的血液不断输入时才能保持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高职学校 计算机实践能力 教学方法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计算机早已脱去其神秘的外衣和高科技的头衔,成为人们最常使用的工具之一。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普及化、社会化、功能化。如今社会的每一项工作几乎都离不开计算机。正因为如此,各个学校相继开设了计算机的专业教育,高等职业专科学校也不例外。高等职业学校在计算机方面的专业教学既不能与高职院校相同,更无法与本科学校的计算机专业相抗衡。高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必须明确地定位目标,合理地设置课程体系,采用先进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期提高高等职业专科学校的培养质量。

二、合理的专业定位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首要条件

要想做到样样通样样精是不可能的,为了能够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学校应该合理设置专业。人才培养受到人才需求的制导。专业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其就业导向。一个好的高职学校的培养计划和目标应该紧随当前和今后的市场需求的步伐[1]。就目前的市场需求来看,计算机方面的培养方向主要有:

(1)高水平的科研和创新人才;

(2)高水平的软件设计人才;

(3)高水平的系统设计人才;

(4)高水平的网络管理人才;

(5)专业的办公自动化操作员;

(6)动态网页、动画的制作人员;

(7)平面、立体图的绘制人才;

(8)初级的程序设计人才;

(9)小型网络的管理人员(如网吧和小型的企业单位等)。

显然,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应该定位到(5)—(9)这5个方面。因此,其专业设置则相应地应该定位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设计技术等方面。

三、合理的课程设计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根本

好的专业设置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和时间范围内很好地定位目标,确定学习任务和方向。要实现这个目标,则必须有相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实现该专业的培养。

就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来说,其课程应该以计算机基础应用和简单的程序设计为主,人才能力的培养应该将重点放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如今的计算机应用早已经脱离不开网络,因此,应该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基础性导论性的课程。对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来说,应该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主,主要目标是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2]。显然,为了今后工作的需要,还应该设置网络规划组建方面的基础知识,而互联网的相关知识则是必不可少的。

在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教师通过案例演示等实践性教学可以使教学过程具体化、直观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生动具体地向学生传授相关知识,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新颖感、惊奇感、直观感和尝试欲。

四、学生自己上机实践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必然手段

要会使用某一工具,就必须亲自实践。学生上机实践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的重要也是必要的环节。在比较系统全面地了解其专业理论知识的体系后,只有通过大量的专业的上机实践训练,学生才有可能真正掌握必须掌握的技能技巧。就课程授课时间上来说,高职学校与本科学校有显著不同:高职学校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相应的理论知识是为了其实践能力而服务的,因此,必须合理分配理论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做到重理论强实践。实践过程应该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能只限于学生自己的实践。教师授课时应该重视,注意过程演示。

实践环节分为基础实践和专业技能技巧实践[3]。其中,基础实践是每一个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完成的相同的实践任务,其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计算机的最基本的使用,比如键盘鼠标的使用、打字和各种常用的工具(如Office)的使用。从最基本的必需的技能技巧开始,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要求和足够的训练。比如,从最开始的打字训练开始,就一定要确保学生最基本的技能过关,要求他们掌握标准正确的动作和指法,在保证盲打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要求其打字速度。

应该采用任务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操作技能。案例教学法能够让学生真实系统地了解解决一个案例的所有相关知识和方法。任务驱动方式则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在强烈的求知欲的驱动下,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应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探索自己想知道的知识,这种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过程能够推动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五、结语

职业学校是重点培养具有职能技能的实用型人才,实践性教学一直是职校教育的关键,在计算机专业方面尤为如此。计算机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可以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技术,因此,能否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是评估高职学校计算机教育质量最重要的指标。各大高职院校必须充分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手段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为社会培养出大批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余勇.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科技文汇,2012(29):36.

篇10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 ERP沙盘 

 

1现状分析 

 

高校的专业设置受到社会分工的直接影响。一般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满足社会已有专业分工为原则,使大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工作岗位。 

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的设置却有些特殊。中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尽快与发达国家接轨,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社会专业岗位并不清晰的情况下,中国高校纷纷开设信息管理专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发展非常快,至今已遍布全国各大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职业定位从建立至今始终处于探索状态,虽然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探索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职业定位,但是大多没有系统化地从信息管理专业社会职业定位的角度来反思学生的知识构成与专业技能,使得教学体系的改革始终与学生就业脱离,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培养与将来就业的直接接轨。 

从理念上说,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计算机相关课程和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等。学生的就业方向可以是管理、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侧重在信息管理。 

但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聘工作岗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学生不如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市场上提供的信息管理岗位需求比较少,且多数是要求从事电子化办公秘书工作,没有多少专业技能可言,这样的岗位各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胜任。由此反映出现行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职场上没有体现其特有的、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职业素质和技能,这是影响信息管理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分析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来检索具体的社会岗位需求,发现国家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在招聘的时候很少提供信息管理专业岗位需求,即使提到也是等同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要求。 

国家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信息化战略地位、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 信息化政策规划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等已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信息化建设期,毫无疑问,社会需要信息化建设人才。 

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例,其信息化人才需求包括技术领域、制造领域、管理领域等方面信息化建设人才,同时需要计算机硬件系统购置与维护、软件系统开发与维护、网络环境维护、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方面人才。 

技术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制造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制造专业或自动化专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一般要求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很明显,信息管理专业岗位应该在管理领域(覆盖政府机关、工商企事业单位等各行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重点要放在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引进、实施与维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