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如何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篇1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企业;市场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8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年左右。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唯一法则。总结世界著名“寿星”企业的长寿秘诀,几乎无一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164.6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所有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而这仅是其科研开发经费的1/4;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研发投入为81亿马克,占其当年销售额的8.1%。

3.全面塑造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它们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是没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浙江企业主都有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千难万险”、想过“千方百计”、吃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蒙牛成长的三大法宝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员工队伍和企业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竞争力和实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采取长短结合、软硬结合的基本策略培育核心竞争能力。企业应将培养和巩固核心竞争能力贯穿于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短期计划和长期计划。在硬技术创新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可以先从软技术创新着手(如核心营销能力、组织能力等),同时积极创造条件,积累技术资源,开发本专业领域的核心技术。软硬结合、长短结合,逐步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

篇2

现如今,小微企业由于资金少、规模小等发展特点,一直得不到技术创新的支持,而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又必须依赖于技术创新。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给了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的机会,要想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在企业管理和市场产品开发方面进行创新。本文从当前社会科技水平的先进性角度出发,讲述了小微企业如何进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如何进行自身的科技创新,提出小微企业应该借助我国政府加快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新形势,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

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

小微企业要想进行科技创新,不仅经历着高风险,同时也具有创新成果溢出的效应,一般而言,政府会利用财政政策工具对科技创新的市场失灵现象进行干预,主要是为了填补企业科技创新投入带来的私人收益与社会总收益之间的差距,增加企业研发投入。我国要创建的是创新型国家,因此对于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投入也很重视,小微企业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促进经济发展、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小微企业进行核心竞争力培养的要素分析

1.问卷调查。小微企业规模小、资金少、科技创新难度大的特点使得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道路十分艰辛,但是并不意味着小微企业不需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小微企业可以依据自身的特点以及行业特征,适时的培养核心竞争力。本文对于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上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设定了小微企业培养核心竞争力的12项要素,并发放问卷请45家小微企业对每个选项进行重要性打分,这12项要素分数设置在1-5分之间,分别表示完全不重要、部分不重要、重要、部分重要、完全重要。具体的情况经过笔者的数据资料整理,情况如下表1。从上表可以看出,小微企业的12项核心竞争力要素中,得分最高的为灵活的小额融资来源、注重诚信、可靠的市场信息来源三项,其次是高素质核心团队、良好的企业经营地、良好的销售渠道、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政府关系等,得分较低的为企业产品与服务价格低、与大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具有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等。虽然本次调查的小微企业只有45家,限制于行业,不能够完全的反映小微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情况,但是仍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2.如何培养核心竞争力。从现实角度出发,小微企业要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2.1继承良好的商业传统——保持企业诚实守信本质。因为小微企业主要特点上的劣势使得企业更应该注重诚信带来的直接效应,小微企业一般采用直销方式进行销售,以服务本地市场为主要目标,而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关键就是诚实守信,一旦企业出现一次价格欺骗、以次充好、质量不达标的情况,那么小微企业的诚信就会消失殆尽,导致失去客户的危险。近年来,小微企业格外注重诚实守信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效仿大型企业的商业传统,保持诚实守信的企业发展理念。小微企业应该引以为戒,保持企业良好的诚信品质,提升企业信誉,建立坚实的市场竞争力基础。

2.2建立灵活的市场信息获得渠道,提升小额融资能力。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需要建立获取可靠市场信息的渠道,灵活、可靠的市场信息是小微企业占据核心市场的基础,只有在信息源头上为小微企业的品牌打响信息站,才有可能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另外,灵活的小额融资能力也是小微企业进行市场投资的基础,新一轮的经济发展趋势表明,导致小微企业不能长久发展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灵活的资金基础,融资能力的提升不仅为企业长久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也是进行新投资、新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的基础,因此,提升小微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准确、可靠的市场信息以及不断提升的小额融资能力。

2.3其他建议。通过对45家小微企业核心竞争要素的分析可以知道,小微企业除了注重自身诚信、具有灵活的市场信息获取渠道、具有良好的小额融资能力之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是灵魂,注重经营地点的选择、建立与客户良好的关系、注重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另外,培养一支具有高素质的销售团队也很重要,当然还有许多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需要小微企业自己去寻找,但是无论如何,进行科技创新是小微企业进行市场竞争的核心环节。

二、小微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建议

1.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注重于高校的合作。国家对于小微企业的经营发展具有一定的优惠,降低小微企业的税收负担,免征进出口关税等,都是小微企业在科技创新项目上应该注意的要素。科技创新需要小微企业具有良好的资金基础,国家鼓励小微企业进行科技创新,并设立了基金鼓励小微企业的技术改造以及技术创新,使小微企业享受一定的贷款贴息政策,企业注重这些抵扣项目,降低创新成本,才能保持小微企业长久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小微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也可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不仅可以降低小微企业的创新投入成本,还可以实现企业与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的科研合作,以共同利益为基础,实现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

2.树立创新意识,进行企业产品创新。自我国加入WTO之后,市场经济的对外开放使得企业之间的生存竞争日益激烈,作为企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小微企业要想取得长久发展需要树立创新意识,科技创新需要企业自身具备优良的创新精神。首先,小微企业要懂得自主创新,产品的质量是满足顾客的基础,令顾客满意的自主产品不仅能够突破传统产品的销售障碍,还能够为企业扩大销售人群,但是单纯的技术引进并不能保证自身产品的好质量,还需要具备企业自身的特点,自我的突破使得产品处于潮流的领先地位;其次,完善小微企业的科技创新体系,要想进行科技创新,需要创新人才的培养,所以,完善创新体系的基础就是鼓励员工的创新意识,提升他们的个人创造性,鼓励科技创新型人才提高自己的创新成果,发挥它们自身的聪明才智,提升企业的科技创新竞争力,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后,加强小微企业与国际大型企业的技术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产品创新技术,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合作的机会,也大幅度的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小微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结语

总之,小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企业顺应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注重企业诚信品质,树立创新意识,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晓波.论科技创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科技与企业,2014,01:6-7.

[2]兰飞,王华,沈亚飞.提升科技型小微企业创新能力的财税政策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2:86-90.

篇3

【摘要】医院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如何识别并培育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改革后医院能否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本文经过分析找出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所包括的内容并提出了培育医院核心竞争力的相应途径。

关键词医院核心竞争力技术驱动市场驱动整合

我国的医疗卫生体系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公立医院占垄断地位的传统体系模式向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体系模式的转型时期,医院的定位也从单纯的社会福利型开始向公益经营型转变,国家办医的角色将逐步退出,市场力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而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医院在市场中的份额和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被市场所认同即意味着医院具有了独立的竞争优势。因此,我国医院要赢得市场,就必须突出自身优势,注重对自身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培养。那么,什么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怎样培育?本文就这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医院的顺利改革有所裨益。在下面的分析中,本文首先对核心竞争力理论进行了回顾,接着在此基础上分析识别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途径。

1核心竞争力理论回顾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式的企业理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比较难于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从直观的意义上讲,核心竞争力就是所有竞争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其作用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它竞争力,影响着其它竞争力的发挥和效果。美国著名战略学家帕拉哈德(PrahaladCK)和哈默(GarryHamel)将核心竞争力解释为“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1〕。当然,这里提到的技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术,它既包括科学技术,又包括管理、组织以及营销等方面的技能;也不是一两项单项技术,而是以一定方式结合在一起的技术群体。比如产品开发竞争力、制造技能、成本控制竞争力、营销技能、售后服务水平、市场反应竞争力等,这些技术的结合方式和技术的先进水平共同决定着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开发新产品、服务市场、挖掘新的市场机会的潜力,体现着竞争优势。

一般说来,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特征:(1)延展性。可以这样说,核心竞争力是联系现有各项业务的粘合剂,也是发展新业务的引擎。它决定着企业如何实行多样化经营以及如何选择市场进入模式,是差别化竞争优势的源泉。(2)实惠性。核心竞争力首先应具有市场价值,能给消费者带来价值创造或价值增加。不能给消费者带来实惠的核心竞争力无法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核心竞争力也就不成其为核心竞争力。(3)不易模仿性。核心竞争力在企业的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而成,深深地印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核心竞争力既包括公开的技术,又包括不公开的秘密技术。竞争对手可能掌握组成核心竞争力的一些技术,但要将这些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再现本企业的竞争优势却并非易事。可口可乐饮料的组成成分已经不是秘密,然而可口可乐糖浆的配方却一直是可口可乐公司的核心机密。(4)价值优越性。核心竞争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5)难以替代性。难以替代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特征。核心竞争力和其它的企业资源相比,受到替代品的威胁相对较少。

2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到底什么是我国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现在国内有很多学者都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吕琳等(2003)认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名医;许萍等(2003a,b)、王向东(2003)以及宋炜等(2003)则认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人才(名医)方面,还体现在技术、经营管理、医院的治理结构以及医院文化等方面;陆永军等则结合一个具体医院的实例将成本核算视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还有学者认为市场信誉也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2~7〕。本文认为上述学者的观点或多或少涉及了核心竞争力的内容,但这些都远非是一个医院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根据核心竞争力理论,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其载体即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来体现的,但这些产品并不是核心竞争力本身,只有隐藏在最终产品之后的支撑竞争力,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人才虽然能够提高医院的竞争力,但人才在市场经济中是自由流动的,稍有不慎,人才可能就会成为竞争对手的人才,如果医院仅仅依靠将某个人才来作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那么这种核心竞争力是很脆弱的;同样,市场声誉则是核心竞争力被市场认可的标志,而成本核算仅仅是一种管理手段而已。根据核心竞争力的特征结合医院本身的特点,本文认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应包括以下三类能力〔8,9〕。

3医院核心竞争力识别及培育途径分析

3.3更好地接近顾客,了解顾客的需求竞争优势归根到底取决于医院所能为消费者创造的价值。消费者的需求是医院价值的最终体现。医院所能为客户创造的价值越高,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也就越明显。核心竞争力的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医院能够利用这种竞争力来给患者提供高附加值和实惠。因此,一个医院要想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对顾客的当前和潜在需求进行详细的了解。为了了解患者的需求,医院需要有更多更好的途径来接近患者,只有接触多了,才能给消费者留下印象,给他们的选择施加潜在的影响。

3.4了解竞争者有人这样说过“企业有很多路,但进入的企业多了,也就没有了路”。的确,如果一个医院是某个市场上的垄断者,而且不会有潜在的竞争者进入,那么医院就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经营运作而不必担心明天的市场份额。然而,现在的情况正好相反,尤其是入世后,国外医院将带着雄厚的资金和技术蜂拥而入,如果不能了解这些潜在的竞争者和现存的竞争者,医院的生存将岌岌可危。了解竞争对手大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1)首先识别哪些是现存的竞争者,哪些可能成为潜在的竞争者;(2)调研竞争者的实力和历史背景,了解其原来的策略和风格;(3)确定竞争者的战略和目标,并找出它的价值链来证明其战略和目标的可行性程度;(4)评估竞争者的优势和劣势,并估计其可能采取的行动模式以及受到竞争威胁后的反映模式;(5)根据竞争者的情况,结合自身的SWOT分析,医院可以能选择更好的攻守、进退策略。

3.5提高整合能力单纯的技术和市场驱动能力都不能使一个医院取得持续的竞争优势。一个医院的技术发展轨道只有和市场发展轨道不断整合才能给企业带来可持续的竞争优势。整合能力的培养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1)用现有的技术能力开发满足现有的市场需求的服务;(2)从现有的技术能力出发,为现有的技术开发新的市场;(3)从市场的需求出发,推动现有技术能力的更新换代;(4)为未来的需求开发储备技术能力。

4小结

当今社会是一个能力制胜的社会,医院只有超越产品服务竞争而过渡到能力竞争才能在新的环境中保持竞争优势。在此过程中核心竞争力无疑将会发挥巨大作用。本文的论述对当前的医院如何界定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并培养、保持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当然,理论只有付诸实施才能真正带来竞争优势,而且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取得。但是,只要有了正确地发展方向,医院一定能在今后变化的环境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PrahaladCK,GaryHamel.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Har-vardBusinessReview,1991,79-91.

2吕琳,曾小燕.发挥“名医效应”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医院管理论坛,2003,5:421.

3许苹,张鹭鹭,周琳,等.谈医院核心竞争力.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35-37.

4许苹,张鹭鹭,周琳,等.核心竞争力———医院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中国卫生资源,2003,6(2):123.

5宋炜,许苹.构建医院文化培育医院核心竞争力.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1):78.

6王向东.什么是医院核心竞争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3):3.

7陆永军,詹群生.成本核算: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对常州第二人民医院实施成本核算体系的探究.当代医学,2001,9(8):70.

篇4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原因;对策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进程,我国大多数企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目前,世界500强已有80%进入中国,参与国内市场的角逐,我国企业不但要在国内市场与更多的大型跨国企业进行直接竞争,还必须逐步走向国际市场。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企业整体规模比较小,实力比较弱,抗风险能力比较差,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并能够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相对优势,要拥有这一优势,企业就要在其自身所处的价值链中打造独特的核心能力,即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必要性

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呢?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

之所以如此强调核心竞争力,是因为它在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并影响全局。可以肯定的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和培养将是我国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市场和充满机遇的国际市场获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途径。然而,我国企业在建设核心竞争力方面仍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大型国有企业往往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很完整,内部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影响了企业科学的管理和高水平的运作,出现了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而中小型企业往往是后劲不足,昙花一现,在管理或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有的企业好高骛远,为了“蝇头小利”而束缚了手脚,难以取得长远的发展,有的拘泥形式,盲目套用顶级公司的核心理念,却适得其反而每况愈下;有的投机倒把,甚至从昧心、违法的经营中寻求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最后只能是一败涂地。

二、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因素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前提条件。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导致核心竞争力缺乏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管理决策能力的匮乏

管理能力是一个系统概念,它渗透到企业的全部行为中。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一个企业管理能力的强弱,在决策能力方面关键反映在企业家和管理者的战略眼光、洞察力和风险决策能力等方面。基于管理决策能力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提升企业独特的战略决策能力,并通过设计企业独特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按照制度和规则去实现有序管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巨人”倒下的关键在于基于管理决策能力的核心竞争力缺乏。1995年,巨人集团发动的“三大战役”等活动以及后来巨人大厦事件的发生,史玉柱不得不承认,集团的协调出现了问题,企业的决策发生了重大失误。从核心竞争力角度考察,虽然巨人的市场营销、技术开发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但关键的管理决策能力比较弱,实施管理决策能力比较差。

2.技术创新能力的匮乏

想要技术领先,就要有核心技术,就要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巩固、完善核心技术。对日益加速的企业创新和产品创新,大部分企业都存在“先天不足”,“从众”现象比较严重,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同时从创新的方式上来看,企业的创新一般分为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企业自身资源限制,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引进创新。但利益的驱动以及我国法制的不健全,使很多企业追求的并不是长期的竞争优势,而是眼前的小利。因此,假冒伪劣、盲目趋从等现象非常严重,影响了企业乃至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3.核心竞争力缺乏强化、扩张、升级的过程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但这个动力本身也是需不断发展提升的,只有这样,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永具特色,永葆青春,才能给企业发展提供持续长久的动力,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意义,加强了企业内的民主管理,并开始注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但企业在经历了痛苦磨砺形成了自己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往往忽视或淡化了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其结果是核心竞争力退化,并最终丧失了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动力源特征。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对策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助于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始终保持较强劲的竞争能力,能够在市场中占据比较强的地位。核心能力是现代企业所有能力中最重要、最关键、最根本的能力。当然,对它的建设和培养还要有一个本质的规划和长期的过程,主要表现为内外两方面:

1.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部途径

首先,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有可能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其次,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一个企业要形成和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可以说,核心技术是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如不十分清楚或把握不准,可以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和整合,也就是对核心产品进行技术分解、归类和整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再次,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提供制度保证。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国有企业必须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造和改革现有和现存的企业制度,使之更科学、更合理、更规范、更现代,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2.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部途径

首先,可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有助于一个公司学习另一个公司的专业能力,有助于两个公司的专业能力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知识联盟具有以下特征:联盟的各方合作关系非常紧密;知识联盟的参与者广泛;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等等。因此,知识联盟是企业从外部获得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其次,可通过企业兼并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兼并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条捷径。

再次,努力培育更多的更忠诚的稳定顾客群。顾客群越多,顾客的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大。因此,我们的企业都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到公关宣传等营销的各个方面着手,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目前我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优秀的已经成功或者即将成功的我国企业在全球化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都必须思考如何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取得自己的竞争优势,以确保自己能够活得长、长得大。希望我们的企业家以及广大的企业管理者自觉地运用起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为企业之道,为企业之本,在此基础上吸纳西方优秀管理文明,形成以自身特色为大本大源的企业核心竞争力,跻身激烈的全球化竞争并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会计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企业文化;企业家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020-02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理论渊源

目前,关于什么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说法众说纷纭,各持己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尚未成型,关于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也未达成共识。总的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企业发展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

(一)企业发展理论

企业发展理论是从企业本身及其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可分为地位论、竞争优势论和生产要素论三种观点。地位论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由于政府管制、自然垄断或其他在市场上处于垄断或控制地位。竞争优势则源自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理论,认为耕地的成本和更高的专业化生产水平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这种观点存在着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因果关系的颠倒。应该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产生竞争优势,而不是竞争优势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产要素论由迈克・波特提出,他认为生产要素历经四个阶段:资源要素驱动、技术投资驱动、能力创新驱动、资本知识驱动。而这些生产要素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战略管理理论

战略管理理论是从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战略的角度来考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分为组织惯例论、资源论、能力论和知识论四种观点。

第一,组织惯例论。1958年,赫伯特・西蒙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企业内处理各种情况的组织惯例,既包括正式的组织惯例,也包括非正式的组织惯例。

第二,资源论。1986年,杰伊・巴尼提出了“战略资源”。他将传统上企业注重市场分析和外部环境分析转到了注重公司内部资源条件,尤其是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资源上来,认为企业所特有的稀缺资源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是由于自由贸易和市场开放的迅速发展,企业可以买到任何物质资源,那么资源就不再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三,能力论。这种观点认为,资源并非都可以成为企业绩效或竞争优势的源泉,只有有效利用和开发企业资源的能力,挖掘、整合、提升企业内部所特有的、高价值的和难以模仿的能力,才能真正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第四,知识论。1990年普拉汉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公司核心竞争力》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即是生产实践中学习获得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技能、知识、管理、机制的知识,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生产技术、经营理念、产品和服务。

二、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虽然形成了一些在国内甚至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群体,但是,就大多数国有企业而言,它们的竞争力,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非常有限,其根本原因就是缺乏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除了个别行业产业的集中度较高以外,其他行业产业集中度普遍较低。重要产业的企业生产专业水平低、 协作化程度不高,很难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同时,已经事实上形成的全国区域性的产业趋同格局,也制约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2.制度基础薄弱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是建立在现代化企业制度的基础上的。目前,我国企业多数尚处在由传统的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渡时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处在由试点到推广的阶段,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因此,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的不完善,成为国有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

3.创新机制匮乏

目前,我国在创新机制方面匮乏,其主要表现在技术、产品、竞争策略等方面。由于我国企业普遍缺乏足够的技术创新的动力和压力,不具备强烈的技术创新欲望,同时,缺乏必要的技术资金投入,难以保证技术创新所必要的条件。而创新技术以产品为载体,产品则以技术为后盾。把产品与技术结合起来,将新技术转化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的产品,正是我国企业所需要的。因此,创新机制的缺失成为影响企业竞争力提高的重要原因。

4.企业家形成机制缺失

企业需要不断进行创新,而创新要由企业家来领导。但是,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适合企业家产生和成长的土壤还没有形成。这是因为,企业家对社会发展的主要作用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承认,国有企业的企业家选拔和任用机制还没有摆脱旧的框架,企业家的收入还偏低,企业家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不相符,职业经理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上这些因素都严重阻碍着企业家群体的形成和不断壮大。

三、发展我国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笔者认为,对于如何发展我国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途径进行分析。

(一)内部途径

1.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创新是现代企业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核心。国有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从知识经济的要求出发,从市场环境的变化出发,不断进行技术、管理、制度、市场、战略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其中又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只有源源不断地技术创新,企业才能不断地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从而改进生产技术、降低成本,进而提高顾客价值,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并适时开拓新的市场领域。

2.以企业家的形成机制为发展源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依靠企业家的整合能力。企业家在企业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必然受其重要影响,决定了企业的组织创新、管理创新、价值创新等冒险活动只能由企业家自身承担。它同时也决定了企业的经营发展的兴衰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否形成。因此,可以说,企业家在其精神的鼓励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关键性保障作用,企业家精神通过企业家自身保障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3.以信息化为动力。加强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可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信息化可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那么,企业怎样实现信息化呢?信息化涉及的环节很多,但最主要和最关键的两项:一是企业的核心业务和主导流程的信息化,二是人的信息化。

4.以企业文化为后盾。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员工所共有的价值体系,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员工的看法及其对环境的反应模式。企业文化不仅强化了传统管理的一些功能,而且还具有很多传统管理不能替代的功能,如导向、凝聚、激励、规范等功能,通过这些功能的发挥,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对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被我国的企业所重视,我国的一些大企业也都在努力塑造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文化。

5.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创新人才。结合国外经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点应该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个人技能,加强对工作的适应性;二是培养个人的学习能力,强化个人之间及个人与组织间的协调与合作;三是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所以,如何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制度,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将是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人力资源开发的当务之急。另外,国有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要有动态意识。

(二)外部途径

1.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没有一个有效的政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不可能的。政企分开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政企不分会带来许多严重后果:企业难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真正的企业;难以建立起健康有序的竞争性市场体系;难以进行有效的宏观调控;造成腐败,等等。因此,必须转变政府职能,构建符合国际惯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型政企关系,实现政府管理体制创新,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提供保障。

2.深化企业改革,实现企业制度创新。体制性问题仍然是制约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培育和提升的重要原因。因为政企不分、政资不离,国有企业就无法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再加上市场不成熟,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必然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有必要深化企业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技术创新的主体。

3.推动投融资体制创新,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从表面上看,资金短缺问题制约着技术创新,实际上,落后的投融资体制才是问题的关键。进行投融资体制创新,才能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资金保证,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保驾护航。所以,如何完善金融市场,促进科技-产业-资本-市场的联动,发展风险投资机制,拓展产业融资渠道,将直接影响到企业技术创新,也制约着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迈克・波特.竞争战略[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

[2] 赵光忠.核心竞争力与资源整合策划[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3.

篇6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nterprise culture and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enterprise, and discusses how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through constructing excellent enterprise culture.

关键词: 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Key words: enterprise culture;enhance;core competitive capacity of enterprises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9-0108-01

0引言

世界500强企业的经验表明,企业出类拔萃的关键是具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文化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企业的各种管理行为当中,都充满着文化因素。他们的优秀而独特的企业文化往往包括引人注目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1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理念

1.1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中倡导、积累,经过筛选提炼而形成的,是以企业共同价值观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以企业最高目标、管理哲学、优良作风、行为规范、标识、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能够激发和凝聚企业员工归属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本管理理论,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是企业无形的资产,是企业发展的力量源泉,它具有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辐射功能,这些共同构成了企业文化的功能体系。

1.2 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的创始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并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竞争优势的基础。判断核心竞争力的三个标准:①应当是难以替代的。关于核心竞争力的这个特点,北大的张维迎教授做出了精辟的论述“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②应当是异质的;③必须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只有竞争对手难以模仿,才能使企业占有永远的有利地位,后来的研究者在此基础之上添加了一些判断标准;④必须给客户带来特别利益,它可以帮助企业通过降低成本或创造价值来扩大客户利益,给企业带来最高的效率;⑤必须为市场认可,既能够提供进入相关市场的机会。

2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对任何一个企业来说,企业文化都是其“灵魂”,是企业经营活动的“统帅”,是企业行为的“指挥官”,在企业成长中具有无法替代的核心作用。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植于企业良好的文化中,企业文化各个方面都对核心竞争力起着推动和发展的作用。

2.1 企业文化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文化的本质就是个性,就是利益。文化个性一旦转变成产品竞争力,也就形成了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所独有的,它是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哲学,很难被竞争对手和其他企业所模仿,因此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特性。

2.2 企业文化决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企业管理历经经验管理和制度管理两个阶段,企业文化作为文化管理的工具,无疑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现代管理方式。核心竞争力的知识性是以人力资源为载体的对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实质上是对人的管理。

2.3 企业文化决定核心竞争力的积累方向由于企业所处环境及自身实力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企业要不断的调整,周而复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形成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在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价值观是企业的精神支柱,企业的一切行为本质上都要受价值观的指导。企业努力的方向也就是核心竞争力的积累方向。

3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企业文化之于企业核心竞争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从企业文化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可以得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企业的竞争优势,从文化入手,不失为明智之举。

3.1 提炼优秀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被全体员工所共同认同的基本价值判断,它影响着员工对知识的获取,直接决定着员工的行为方式,提升企业文化,必须以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提升为本。提炼企业的核心价值观需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企业价值观,不能用生硬的概念和术语来表达,应该能够为所有员工认识并具有想象的空间,由领导表达为一幅生动具体的蓝图,将员工团结在为企业愿景奋斗的历程中;其次,价值观要正确反应企业长远目标;再次,为了使建立的共享价值观,被员工接受和认同就会变得容易而顺畅,企业领导者应当发动和鼓励管理层和所有员工共同参与讨论并提炼企业价值观,只有这样做,员工才能够深刻体会、认同并内化企业价值观。

3.2 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积累企业文化是“以人为本”的文化,企业文化着力于以文化因素去挖掘企业的潜力,尊重和重视人的因素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强化“以人为本”的意识,使企业成为全体员工都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共同体。一是要形成“以人为本”的氛围。充分释放员工对事业追求和个人价值实现的能量,增强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人才对企业的归属感;二是强化惟才是举的导向。用好一个人才等于树立一面旗帜,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上,应当做到知人善任,不拘一格,惟才是举;三是构建人才成长的平台。企业应当形成一个使“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氛围,切实解放思想,拓宽思路,创造条件,为人才成长构建发展的平台。

3.3 建设学习型的团队建设学习型的团队,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一是在学习理念上要高度重视,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可能在经营上、精神上、形象上有新的表现、新的进步;二是在学习机制上要提供保障;三是在学习氛围上要着力营造,才能真正地爱惜人才、保护人才、为人才充分发挥才能创造好的条件;四是在学习型企业的建设途径上要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形式载体,开展创建活动,使学习型企业建设体现时代特点、贴近企业实际、富有成效。

3.4 不断创新,与时俱进要想持续不断的发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创新,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演变与发展的过程,创新已经成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在企业创新中,企业文化主要发挥着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首先是防止伴随企业的成长而形成的企业文化上的惰性,这种文化惰性使企业不能适应急剧变化的环境,创新动力不足;其次是积极塑造企业文化,引发创新潮流,推进持续的创新过程。

参考文献:

[1]林国建.现代企业文化的理论与实践[M]黑龙江: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电信;重组;战略;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核心内容,国家经贸委曾提出以下建议:第一,深化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的改革,为增强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制度保证;第二,推进大公司特别是企业集团组织结构调整,提高企业管理能力;第三,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第四,建立政府对大企业的“窗口指导”制度,对核心竞争力建设进行直接指导和推动。此外,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核心竞争力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

然而,什么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摆在每个企业领导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特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从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同表现形式角度可将企业核心竞争力分为三类:核心产品、核心技术和核心能力。他们之间关系密切,产品来自技术,技术来自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其他类型竞争力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它具有如下三个主要特性:(1)价值性。核心竞争力富有战略价值,它能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为企业创造长期的竞争主动权,为企业创造超过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超值利润。(2)独特性。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独自拥有,难以被其他企业所模仿和替代。(3)延展性。企业核心竞争力可有力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事业领域延伸。

二、研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

在竞争的环境中,为什么有的企业能长盛不衰,有的只能成功一时,有的企业却连一点成功的机会都没有?人们无法简单地从企业所处的行业、企业所有制结构、企业的组织形式、企业的规模或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努力程度等方面解开这一问题的答案。

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对环境中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环境中资源的能力。传统企业竞争力理论未能对企业长期性的盛衰原因做出令人满意的回答。而核心竞争力理论从对企业的短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延伸到对企业的长期性资源优化配置能力的研究。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要有比其竞争对手更强的长期优化配置资源能力,也就是必须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核心技术的管理

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包括核心竞争力的识别、规划、培育、部署和维护等五个环节。识别就是判断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能力、资源,确定企业要培育的核心竞争力及其支持要素。

规划是在识别的基础上,企业必须要有富有前瞻性的核心竞争力发展计划,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长盛不衰。培育新的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艰苦细致的工作,成功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部署就是要使核心竞争力能在企业的多个领域中发挥作用。为保护和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领先地位,企业要经常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分析检验,尤其是在进行重大战略决策时更应如此。

培育以核心技术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往往成为这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管理的主要内容。培育技术形式的核心竞争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分解现有技术组合;(2)判别关键性技术;(3)培育核心技术。在关键性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计划,开展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工作。要根据对竞争对手和未来商机的分析判断,设计出自己要具备的核心竞争力。

四、对当前中国电信企业的SWOT分析

1.中国电信企业的S(Strength:优势)分析。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中国电信企业己形成规模效益。面临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中国电信企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和发展优势。主要表现在客户规模、网络规模、人才储备规模、品牌优势等方面。中国电信企业网络优势已经成为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同时具备了向相关专业延伸的基础和实力。中国电信企业在发展中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了解本地市场、熟悉通信设备的电信管理和技术人才资源。品牌优势主要体现在:经一些著名的市场调查公司的调查,中国电信品牌认知度最高。

2.中国电信企业的W(Weakness:弱势)分析。中国电信企业拥有资源优势,缺乏资源运作优势。改革的风险将可能导致不能很好地合理利用优势,并使优势在发展中逐渐消失。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弱势与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忽视长远战略,不能统观大局;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环境的企业运作战略策划人才。这个问题是当前实现企业持续发展、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核心问题。

3.中国电信企业的O(Opportunity:机遇)分析。从移动电话业务看,尽管移动和联通的客户规模以摩尔定律方式增长,但全国普及率仍不到14%。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增长,消费者购买力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电话需求进一步增长,市场潜力将不断增大。这对未来中国电信进入移动市场和扩大市场份额提供了发展机遇。除此之外,互联网和固网智能网业务的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将随着企业外部环境层次的提高不断扩大。

4.中国电信企业的T(Threat:威胁)分析。(1)电信市场竞争格局由局部转向全面、简单转向多元、约束转向无序。在竞争趋势方面,国内中期竞争将由价格竞争向核心能力创新竞争过渡。首先,竞争重点体现在互联网和长话业务领域竞争方面,大客户是竞争的焦点。其次,电信市场的ICP、EMAIL、数据库、传真、视频会议等增值业务首当其冲地受到较大冲击,对电信企业的稳定增长产生影响。其三,虚拟运营商将逐步增加,通信管制力度将进一步加大。虚拟运营商将会以自身优势,利用电信企业资源在本地市场开展服务和竞争,市场竞争格局将更为复杂。(2)电信人才流动将会加快。人才的流动是竞争的必然结果。因此,如何体现人才价值、发挥人才潜能,是电信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一环。

因此,要使电信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实现持续的发展,必须要求企业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不断建立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确立比较优势,这必然要求企业在整体发展上做好竞争战略选择。

五、中国电信企业竞争战略选择及其措施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市场的放开,电信企业优势主要靠业务高差异或低成本(规模经济)战略实现;电信企业长期独占资源,从而获得独特的资源和能力;电信企业通过对大量资源的高度集中,从而拥有在资源和能力上的相对优势。而在动态环境下:(1)企业优势具有不可保持性,企业所有的优势都是暂时的,最终都有可能消失或者失效;(2)巩固、维持优势可能会成为创造新优势的障碍,企业战略目的不是保持优势,而是主动放弃原有优势,并不断创造新优势。这才是电信企业长期获得高于平均收益水平利润的主要途径。

中国电信企业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已经形成固网和数据领域的规模经济,加之新业务、新应用的不断开发和推广,低成本和差异化已构成了当前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较为明显。但电信网络和业务的低边际成本性和规模经济特性,导致竞争对手必然逐步建设和扩大业务网络,并在各个业务专业上加大竞争力度。使中国电信客户规模和网络优势将逐步缩小,核心竞争力将受到挑战和威胁。因此,电信企业必须重新审视比较优势,立足强化既有的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以创新为切入点,不断推进企业流程重组,建立动态竞争条件下的企业组织,不断培养和发展新型的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不断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这是所提到的企业业务流程重组(BPR),BPR(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是对企业业务处理过程中的核心过程,从根本上重新思考并彻底地重新安排流程通过企业经营过程重组,使企业的各项关键性能,如成本、质量、服务、速度等同时获得大的改善。展开BPR的目的不是渐进提高和局部改善,而是性能和绩效的巨大飞跃。建立全新的体制,使企业管理发生质的变化,以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能力。

中国电信企业作为外部环境复杂多变的行业企业,可根据企业面临的环境,选择最佳的方案组合。可通过企业间的动态联盟方式形成虚拟组织,即保留企业经营、维护、财务、人力管理等核心功能,将其他功能通过外购、外包的方式虚拟化。此组织形式能有效地集聚与整合企业内外资源,具有敏锐的市场反应力,可降低交易时间和成本,减少经营风险。

积极推进知识型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中国电信企业属于典型的知识型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才能维系竞争优势。然而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就没有知识型企业的创新活动。在企业中,由于知识型员工具有自主性、创造性强,劳动过程难于监控、劳动成果较难衡量、成就感强和流动性大等特点。因此,可根据知识型员工特点,开发、利用和发展知识型员工的创造力与潜能,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工作热情,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团队归属感,增加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的持续发展。在开发和管理过程中,基于知识型员工不同于传统员工的特点,企业应以自我管理为基础,以企业共同目标为引导,创造一套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构成要素

一、引言

从1999年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被提到了一个重要发展的地位,并被定位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异军突起,成效显著,对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然而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底子薄,许多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专业资源、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准备不足,招生规模总量的绝对增长幅度大大超出了各种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衡、教学管理滞后、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我们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艰巨、紧迫,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渊源于1990年美国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其原意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概念自提出后,受到了广大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特别在突破了波特开创的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战略管理,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战略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的,尽管表面上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上突飞猛进,但受原有发展“路径依赖”影响,其办学理念、院校治理、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等还未完全高职教育的发展,固有的“劣根性”制约了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水平的可持续提升。教育部、财政部自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目的是由点带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对于微观主体的高职院校,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所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和整合这些资源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是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的能力,其实质就是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和构成要素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

1、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纷争

目前关于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代表性的有“技术观”、“知识观”和“资源观”三种观点。“技术观”的代表人物有赖德胜和武向荣,这也是国内最早把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技术观”强调院校的“整合能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林莉、刘元芳则提出“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强调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的再生扩散,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是大学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并且具有使大学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持“资源观”学者相对较多,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优势资源”,是主体对大学资源有效运作资源而产生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自身独特能力。

在企业界,核心竞争力具有两类特性:一类是一般特性,即核心竞争力所呈现的但其他竞争力也可能不同程度具的的特性;二是关键特性,是核心竞争力区别于其他竞争力的根本特性,如显著增值性、领先性、延展性和整合性。可见,尽管教育领域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目前仍入于引入概念、模糊嫁接阶段,尤其是没有理清核心竞争力的层次、要素等关键问题。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剖析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由三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关于核心层的理解,张洪春和宋振云(2012)认为是人才培养力,包括培养学生人才和教学管理人才两个方面。颜楚华等认为领导力,指出院(校)长是高职院校的法人代表,其个人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将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竞争力。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层是院(校)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和院(校)的治理结构。一方面,领导班子的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人格魅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生因素;另一方面,院(校)的治理结构从体制、机制方面补充、拓宽了竞争力的来源,广大教师、甚至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都会反作用于院(校)的领导班子,促进竞争力的提升。内隐层是执行力,由管理执行力、专业建设能力、文化培育能力等构成,内隐层体现了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执行能力,也体现了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资源的能力。外显层则是高职院校的外在影响力,由毕业生就业力、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构成,是高职院校综合服务社会能力的外在体现。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两者之间只有类型的差别,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学术和研究性的创新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职业教育就是要准确定位,紧跟社会需求,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随市场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同时,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只有构建了独特的办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其指导思想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市场参与机制,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3、专业设置与建设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偏离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的需求。由于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需要不断调整更新,要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这也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框架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4、市场资源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要树立市场观念。必须了解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学校应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同时必须主动开拓教育市场,开拓培训市场,积极引进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职业教育必须具有企业的参与和加盟,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接受学校的毕业生,而且参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制定等。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5、办学条件

我国的职业院校与发达国家的同类院校相比,一个很大的差距就是起步较晚,底子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严重短缺,与生产第一线严重脱节,这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要呼吁政府的投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但仅靠国家出钱是不够的,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人才培养环境。

6、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又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对教师质量有特殊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高职教育的职教属性,又要求教师尚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硬的动手能力。从这一层面上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难度并不亚于普通高校。所以,如何集聚师资力量,形成专业竞争优势,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师资优势,是高职学院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7、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不断积淀、锤炼和升华的结晶,是学院独有品格和特质的凝聚,是精华、是质量、是活力,也是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内涵的优化、办出个性与特色,既遵循共同的办学规律和原则,同时又具有多样性,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确定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独树一帜,真正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战略活动,它需要高职院校不断的学习与积累,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唯有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设置与建设,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市场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办出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睿.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4).

[2]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

[3]邹吉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培育和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陈运超.浅论大学的核心竞争[J].江苏高教,2000(6).

[5]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科技导报,2003,5.

[6]张洪春,宋振云.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结构与模型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3.

[7]颜楚华等.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关系[J].职教论坛,2011(23).

篇9

关键词:竞争力;建筑企业;流程

大多数建筑企业面对日益严峻的市场竞争,往往是通过尽可能多的揽工程和扩大生成规模的方式来面对其他企业的竞争,结果经常是产值增长的很快,但是效益却徘徊不前。究其原因,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不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具有不易被模仿、不被替代、具有扩展的特性,是建筑企业生存的根本。

1 建筑企业核心能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当前企业竞争的战略内容主要体现在强化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管理,并且也是企业追求长期发展的战略目标和维持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的新源泉。企业核心能力主要是由管理层面的管理能力、市场层面的营销能力和技术层面的创新能力构成。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如何构建建筑企业的核心能力:

(1)凸现独特的服务优势、造就不一样的品牌形象以及提升以项目成本管理为核心的管理优势;

(2)加强技术创新,注重施工过程中劳动力、财务、材料的信息化管理,提升企业制度和企业运营机制;

(3)改变建筑企业的营销模式,努力发展多样化的营销方式,为重新构建建筑企业的营销方式提供广阔的空间。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就是让服务对方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创新是关键。企业业务流程重构引导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实现该战略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核心资源,必须发展有重要意义的资源要素;

(2)完成企业内部竞争要素的有机整合,竞争力要素的重组是原有企业核心竞争力扩展和通过优势互补确立新的竞争优势,使核心竞争力发展壮大的过程;

(3)致力于核心产品及其市场的开发。

2 提升企业业务流程

通过对建筑企业供应链上的相关业务的整合,使企业的核心能力成功转化为战略性资产,为建筑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利润空间。核心能力与战略性资产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以下变量描述:

表示核心能力要素的价值;表示某战略性资产的价值;核心刚度为,; 表示某核心能力要素对某战略性资产的贡献度,有,其中;表示某核心能力要素转化为战略性资产的转换系数,那么有:

经过整理可有:

通过归纳可以得出建筑企业业务流程对核心能力提升的作用为:

企业通过业务流程重构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使企业的核心业务得到了优化,从而降低了组织和经营成本,使企业的风险得到降低,提高了效率和效益,从而使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提升。

3 结论

建筑企业立足于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能力来确立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是企业在一种特殊环境中的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的合力,因此具有独特性。业务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客户提品和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执行及实施都起到了决定作用。建筑企业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实施服务性建造战略,在企业内部搭建了投融资开发体系,实现企业内部业务单元的多次增值,拓展了企业服务范围,提升了市场竞争力,对我国建筑企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对建筑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发展壮大提供了动力。

参考文献

[1]仵亮. 谈如何构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J]. 陕西建筑,2007(140):51-52.

篇10

论文摘要:从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入手,经过对核心竞争力的反思,提出核心发展力的概念。通过对核心竞争力与核心发展力概念的对比,可以得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构成要素,并据此对构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所面临的问题做出现实的思考。

核心竞争力的涵义与反思

核心竞争力的涵义布罗哈德和哈默(Praharad and Hamd)在1990年5/6期《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他们将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并指出:“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知识是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①对于核心竞争力的涵义,我国学术界有不同见解,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能力说,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企业创造利润的能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能力;二是系统说,认为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理解为一个系统,持此论者将其界定为“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三是综合优势说,认为随着对核心竞争力讨论的深入,核心竞争力不只是表现在企业中,凡是处于竞争态势中的组织与个体都存在着核心竞争力问题。因此,由企业领域延伸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成为当下学校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重要话题之一,这一概念从企业中借鉴而来,在教育领域颇有大行其道之势。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对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法是否合适仍需要谨慎分析。

对核心竞争力的反思企业发展的经历表明,竞争实力的提高最终并非体现为外延的扩大,而是体现为发展潜质与厚积薄发的内力,即内涵的诸多因素。企业发展可以从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分别推进,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样如此。目前存在的问题是,某些职业院校过于注重外延发展,一味追求扩大建筑面积、硬件建设和资金投入等等,建成之后的院校设施条件一流,但却往往忽略了内涵建设,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教改与科研等方面难有作为。由此可见,职业院校实际应该做的是培育“核心发展力”,满足受教育者求得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形成高尚的职业操守和职业态度,通过职业选择进入某职业领域的需要,促进学校发展与教育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学校间的竞争与合作都是手段,学校自身的内涵发展才是根本、是归宿。发展是参与竞争的资本,只有自身实力做大做强,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从而打造出知名的教育品牌、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价值底蕴;反过来说,如果只论竞争,拼得你死我活,完全依托市场的功利性竞争搞行业垄断,那么职业院校就会失去其教育主体的特殊独立性,继而冲淡教育发展的本质功能,最重要的一点是忽视学校育人质量这一命脉。因此,构建“核心发展力”对于职业院校的发展而言至关重要。

核心发展力的概念界定

核心发展力的涵义在我国首先提出学校“核心发展力”概念的是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程红兵。他在《弃“核心竞争力”取“核心发展力”》一文中指出:“学校核心发展力就是学校发展的根本要素,学校发展的源动力,这是一种扎根于学校组织内部,能够促使学校成为自主、自为、自律,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主体的能力,是一种促使学校充分开发办学资源、积极利用办学资源,并使学校资源转化为学校文化,实现教育功能的能力,可以说就是学校这个生命体的DNA。”②此外我国学者张树青在《论打造企业核心发展力》一文中也有对“核心发展力”概念的界定:“……(企业)在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为形成企业发展优势起到核心作用的各种能力及其能力组合。”③探究对核心发展力涵义的理解,首先,就不同的学校而言,核心发展力一般是指“同质更优而异质独占的能力”。④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为例,“异质独占”指与同类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相比,“本科﹢技师”培养模式为首创,也是学校在竞争中处于优势的重要指标。其次,具体到某一学校而言,核心发展力是在发展中必不可少,在本校总的发展趋势中起核心作用的发展能力。这种核心发展力要么表现为创新能力,要么表现为内部团结协作能力,要么表现为外部关系协调能力或其他能力。

核心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比较核心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反映了在发展上的不同价值观。核心发展力受发展观引领,尤其是科学发展观对核心发展力的引领是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规律性要求。而核心竞争力则是受竞争发展观引领,但竞争发展观并非总发展观层次的价值观,而是比总发展观低一层次的价值观。按照上述分析,核心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的概念相比处于上位,核心竞争力只是核心发展力的一部分,而非全部。核心发展力中除了竞争力以外还有合作能力,以及把竞争、合作与其他方式的能力综合在一起,为职业院校营造发展优势的整合力。笔者认为,核心竞争力只是在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大环境下政府决策与经济体制等因素对学校定位和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的内容,而核心发展力的内容更深邃,功能更完善,构架更牢固,是核心竞争力发展的最终指向。核心发展力与核心竞争力是“源”与“流”的关系,二者本质上都将归到“发展”二字上来。⑤

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要素什么是职业院校的核心发展力?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如何构成?这是一个比较前沿的问题。在这里,我们给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含义:核心发展力是在职业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孕育于职业院校文化,与职业院校自身牢固融合,难以被他人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能力,是职业院校能够持续发展的关键能力,是最重要、最本质的能力。规模的竞争、数量的竞争只能使职业院校在某段时期内获得相对竞争优势,而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能够促进职业院校内涵发展与潜质提升的是核心发展力。笔者认为,职业院校的核心发展力是职业教育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力量,是由职业院校的办学实践、组织管理两部分核心要素构成的。

第一,办学实践能力。首先,要明确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标准,立足市场,面向社会,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设备、师资等),因地制宜地构建符合本校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与市场需求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提高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其次,要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的人本化管理。职业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组成,由于对教师的专业结构、专业教学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要求较高,职教师资队伍应具有敬业精神、扎实的知识功底与教育理论基础,并具有相应的实践经验,具有职业课程开发能力以及适应专业教学任务迁移的能力。

第二,组织管理能力。职业院校管理层需要有把握大局与协同合作的向心力。各级管理者要各司其职,高层管理者制定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提出发展目标,中层管理者将总体发展战略、规划、目标加以落实,从而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只有上下管理层拧成一股绳,才能形成核心发展力的中坚力量。因此,正确把握职业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正确执行国家关于发展职业教育的各项政策,上下一心,是职业院校管理层应当具备的组织管理能力。办学实践能力体现职业院校在育人功能方面的发展能力,而组织管理能力则反映其在管理学校、培育学校向心力与凝聚力方面的发展实力。应充分认识办学实践与组织管理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唇齿相依、相互依赖的。办学实践只有在学校组织管理的宏观指引下,才能有正确的发展导向,并以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鲜明的办学特色支撑职业院校的向心力,促进学校的核心内涵发展,在对教师的人本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构建职业院校核心发展力的思考

职业院校的发展不同于企业的发展与普通教育一样,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首先要确定的是其公共属性与公益性。教育部长周济指出:“中国政府从来没有把教育产业化作为政策,一定要坚持社会公益事业的属性。”他还指出:“不能把教育同其他产业、把教育同企业等同起来。”根据产业经济学理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原动力在于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职业院校不可能像企业那样办教育,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受教对象的特殊性以及与劳动就业的密切关系等这些特殊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不能简单地把提升职业教育的核心发展力等同于企业式的发展。目前存在的一种错误倾向是把教育产业化等同于教育商业化,实行商业化运作方式,乱招生、乱收费,职业教育在这样的大环境下的生存境遇是可想而知的。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个“发展”就是要求职业院校办学重在抓质量、准定位、求特色。职业教育一旦过分追求赢利,只管招生、不顾学生质量与毕业生前途,学校的路子就会越走越窄。没有质量谈何发展,没有发展如何竞争?教育产业化不应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职业教育要在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一要抓学生质量,二要求办学特色,这才是学校立足社会的生命之源,也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核心发展力。

正确看待发展与竞争的关系“发展才是硬道理”,职业教育发展最大的敌人不是同行,而是自己。竞争更容易使职业院校产生迷失自我的倾向。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只注重竞争力的提升,争相“专升本”,无休止地扩招,一旦失败即会在同行发展中处于劣势。竞争并非学校的目的,发展才是最终“着陆点”。发展首先是服务与回馈社会能力的不断提高,职业教育要面向市场,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大量社会急需的服务于生产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同行的竞争,职业院校需要采取的最根本的应对措施是增强自身实力,保持自身特色,而不是一味地与综合高等院校争高低。正如程红兵所言:“学校之间的竞争更多地是柔性的,一般不会那么激烈,不会出现你死我活的直接后果。学校竞争的目标指向不是压垮对手,最终取而代之,实现行业垄断,或接近行业垄断。学校的目标指向是发展自我,沉淀自我的文化含量,提升自我的文化品位,成就自己的文化特色,培养造就更多的优秀人才。”他还指出:“学校一定程度上是超越功利的,从根本上说学校要的不是竞争,学校要的是发展;如果说企业更多地是强调外延的扩张……学校更多地是强调内涵的发展。”

目前,学术界对职业教育过于偏向“功利性”与人才培养的“工具性”有所批判,但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不是要与普通教育一争高低,甚至抢占教育市场,职业教育应有自己独立的目标指向。首先以自我求发展,把发展作为赢得竞争的根本保证,在职业教育领域首先超越自我,其次以竞争优势立足职业教育市场,这才是各类职业院校应当追求的目标。

注释:

①Praharad C.K.and Hamd,Gary. e core Competence 0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79-91.

②程红兵.弃“核心竞争力”取“核心发展力”[N].中国教育报,2006-12-09:(3).

③④⑤张树青.论打造企业核心发展力[J].当代经济研究,2006,(8).

参考文献

[1]王川.正确认识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观[J].职教论坛,2005,(3).

[2]张维迎.谈核心竞争力[N].组织人事报,2002-02-25.

[3]Miceal R.Czinkota,Llkka A.Ronkainen and MichealR.Moffett.“International Business”4th ed. The Dryden Press Harcount Brace CollegePublisher,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