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计划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的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甲硝唑;溶媒法;羟乙基化;优化工艺
甲硝唑,英文名:Metronidazole,化学名:2-甲基-5-硝基咪唑-1-乙醇,该化学品为白色或微黄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有微臭,味苦而略咸,在乙醇中略溶,在水或氯仿中微溶,在乙醚中极微溶解,熔点为159℃~163℃。甲硝唑具广谱抗厌氧菌和抗原虫的作用,临床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厌氧菌引起的感染,全球临床需求量较大。
目前我公司甲硝唑的合成路线为:硝基物在甲酸和硫酸溶液中通入环氧乙烷,进行羟乙基化反应,生成粗品甲硝唑,反应式如下。粗品甲硝唑用纯化水精制,结晶、离心、干燥后的到成品甲硝唑,含量为99.0%-101.0%。
图1
在公司另一产品塞克硝唑的工艺研究中,我们发现在羟丙基化反应中加入二氯甲烷作为反应溶媒,可以有效地提高生成塞克硝唑的反应转化率,提高产品收率,降低原料消耗。我们设想是否氯代烷溶媒对甲硝唑羟乙基化反应也有类似的作用,通过对氯代烷溶媒的选择,并对原料配比和工艺条件的优化,以及对残留溶剂进行检测,得到肯定的结论,达到提高产品收率、降低成本的目的。
1 试验方法
1.1 试验材料
溶媒: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二氯乙烷、二氯丙烷,工业级,≥97.0%
硫酸,工业级,≥98.0%
环氧乙烷,工业级,≥ 97.0%
甲酸,工业级,≥85.0%
硝基物,工业级,≥95.0%
氢氧化钠溶液,工业级,30%
1.2 操作过程
(1)在500ml烧瓶中加入甲酸,搅拌冷却下(
(2)最后一次环氧乙烷加完后,反应液降温,逐渐提高真空度,减压溶媒内温度至70℃,回收溶媒。
(3)向蒸馏后烧瓶内剩余残液中加入80ml水,降温至30℃以下,用氢氧化钠溶液(30%)滴定、调节pH=2.5~3.0,约12ml,静置后于18℃抽滤,用30ml冷水洗涤、抽干,得一次回收硝基物。
(4)加热滤液至30℃,用氢氧化钠溶液(30%)滴定、调节pH=10,约80ml,静置后于23℃抽滤,用20ml冷水洗涤、抽干,得到甲硝唑粗品。
(5)湿粗品用270ml水精制、重结晶,用20ml冷水洗涤、抽滤,烘干后得到成品甲硝唑,称重。
2 试验结果
2.1 不同溶媒的试验结果
本试验选择4种市场易采购且价格相对较低的溶媒,分别为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二氯乙烷、二氯丙烷。分别选取上述溶媒50ml,按照试验方法进行试验计算收率和成本,与原工艺进行比较,最终选择三氯甲烷。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溶媒的试验结果
2.2 工艺物料配比研究
按照原工艺物料配比,对单个物料加入量进行研究,确定单个物料最佳投入量,再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确定工艺最佳物料配比。硝基物为起始物料,以硝基物转化成甲硝唑计算收率,硝基物投入量固定为50g。由于其他工艺控制参数已经过多次优化、验证,本试验不做研究。
2.2.1 单因素试验
(1)溶媒用量的考察
采用三氯甲烷作为反应溶媒,硝基物50g,甲酸80ml,环氧乙烷40ml,硫酸15ml,三氯甲烷的用量分别为30ml、35ml、40ml、45ml、50ml、55ml,发现除使用30ml三氯甲烷甲硝唑收率略低外,其他无明显差异,说明使用反应溶媒体积在35-55ml之间,收率无变化,根据硝基物的溶解速度及原料成本考虑,选择40ml三氯甲烷作为反应溶媒最佳。
(2)环氧乙烷用量的考察
采用三氯甲烷作为反应溶媒40ml,硝基物50g,甲酸80ml,硫酸15ml,环氧乙烷用量分别为30ml、35ml、40ml、45ml、50ml、55ml,结果表明环氧乙烷用量40ml时甲硝唑收率最高。
(3)甲酸用量的考察
采用三氯甲烷作为反应溶媒40ml,硝基物50g,环氧乙烷40ml,硫酸15ml,甲酸用量分别为15ml、20ml、25ml、30ml、35ml、40ml,结果表明甲酸用量25ml时甲硝唑收率最高。
(4)硫酸用量的考察
采用三氯甲烷作为反应溶媒40ml,硝基物50g,甲酸80ml,环氧乙烷40ml,硫酸用量分别为13ml、14ml、15ml、16ml、17ml、18ml,结果表明硫酸加入16ml时甲硝唑收率最高。
2.2.2 正交试验
为了研究物料配比对甲硝唑合成收率的影响,选择最佳工艺物料配比,按L9(34)正交表进行4因素3水平3次重复试验,并且进行方差和显著性分析,4个因素分别为:环氧乙烷、甲酸、硫酸、三氯甲烷,4个因素的中间水平分别为2.2.1单因素试验收率最高时物料用量。根据结果可以看出各物料对最终收率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环氧乙烷>甲酸>硫酸>三氯甲烷,并确定最佳的工艺物料配比为:硫酸17ml、环氧乙烷40ml、甲酸25ml、三氯甲烷40ml,收率可达到79.25%。
2.3 通入环氧乙烷时间研究
生产过程中,通入环氧乙烷的时间为关键控制点(55分钟-60分钟),由于三氯甲烷的溶媒的加入,对环氧乙烷通入时间进行研究,通入时间分别为45分钟、50分钟55分钟60分钟65分钟,最终甲硝唑收率在50分钟后,没有上升的趋势。
2.4 成品中残留溶剂的检测
由于本次新引入的有机溶剂为三氯甲烷,美国药典和中国药典规定三氯甲烷为第二类溶剂,需要对三氯甲烷残留量进行控(下转第7页)(上接第12页)制,残留溶剂残留量限度要求不大于0.06%,所有只对三氯甲烷残留量进行检测,检测方法为毛细管柱顶空气相色谱法,检测结果小于该仪器检测限(0.003%),结果符合要求。
2.5 回收三氯甲烷研究
试验表明三氯甲烷的回收率很高,可大于95%,关键是提高回流冷凝器和蒸馏冷凝器的冷却效果,如果回流量太大时,应适当降低反应温度。回收三氯甲烷用气相色谱法检测符合公司原料质量标准(≥97.0%)。按回收率推算,其单耗约为0.07~0.1,如使用回收三氯甲烷产品成本降低1.5元/kg。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1)我们选用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二氯乙烷和二氯丙烷等氯代烷为反应溶媒,进行羟乙基化反应合成了甲硝唑,从实验结果(表1)可见:所有加溶媒的试验都比相应反应温度下不加溶媒的有更高的收率和较低的主料成本。
(2)加入二氯甲烷、三氯甲烷溶媒后收率较高,兼顾主要原料成本,最终选择三氯甲烷作为溶媒。
(3)根据试验结果,我们选择了三氯甲烷溶媒法羟乙基化反应中硫酸、三氯甲烷、环氧乙烷和甲酸的用量,并确定了最佳的物料配比。
(4)三氯甲烷可蒸馏回收,检测合格后,能重复使用,进一步节约了成本。
(5)试验中考察了通环氧乙烷时间对羟乙基化反应的影响,发现对产品影响较大,最终选择保持原工艺控制要求:55~60分钟。
(6)由于粗品甲硝唑精制后,经过85℃~100℃干燥后,三氯甲烷易挥发,不会影响产品质量,溶媒法反应得到的产品残留溶媒检测合格。
【参考文献】
[1]邱方利,陈炳贤,马希升.甲硝唑合成中羟乙基化工艺的改进[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94(01).
[2]何浩明.甲硝唑合成工艺研究[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89(08).
[3]王杰,刘新娜,侯建军.溶媒法合成氨苄西林钠的工艺优选[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1(07).
篇2
各有关学校:
根据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开展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绩效评价工作的通知》,省教育厅将于2020年10月底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各地2019年度西部隆起带和“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项目执行情况和成效进行评价,为做好迎查工作,各派出学校和受援学校要根据评价内容,认真准备好各类档案材料,材料不全的要及时补充完善,做好迎查准备。各学校务于10月23日前将档案材料整理好,所有材料一式2份,学校自存1份备查,上报县教体局人事科1份,汇总整理全县档案。
根据评价指标,学校应整理以下方面的档案材料:
1.受援学校管理制度健全。受援学校根据选派计划制定支教教师教学管理、日常管理、考核管理、福利制度等的相关管理制度与措施。(要求提供完善相关制度)
2.派出学校根据选派计划、方案等文件选派教学能力强、素质高、表现好,教育教学工作认真的骨干教师进行支教。提供《支教教师花名册》,《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要求报名摸底情况统计表上报名人数要多于支教选派人数,从报名人员中选出优秀的去支教)。
3.选派学校、受援学校与选派教师签订三方协议。
4.支教教师按要求及时到达受援学校支教。(要求提供支教介绍信,并按介绍信上的报到时间到受援学校支教,有相应的报到记录或接待记录、照片、签到表、支教教师考勤表等材料)。
5.支教教师到受援学校支教时间达到2个学期。(提供支教教师签到表、考勤材料)。
6.支教教师完成教学工作,按照受援学校要求授课(带班),教学课时量达到学校规定要求,不低于省定标准,课时量达不到的将相应扣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两学期排课计划、教学安排,支教教师两学期实际上课课程表、上课到岗情况考勤表、教案等)。
7.开展教研活动。通过示范教学、专题报告、集体教研等形式指导和推进受援学校教师开展培训和学科课题研究。(要求提供教研活动计划、方案;支教教师参加教研活动材料)。
8.支教教师日常管理。受援学校加强支教期间的日常管理工作,受援学校管理考勤到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日常管理、考勤材料)。
9.支教教师管理、考核。受援学校对支教老师支教期间的德、能、勤、绩、廉进行考核,并对考核结果运用的不扣分,考核结果未运用的扣分。(要求提供支教教师年度考核材料;所教课程成绩提升情况;受援学校支教教师的工作总结;考核结果运用资料等)
10.积极促进派出学校受援学校教学交流。受援学校通过支教教师加强与派出学校联系、交流,解决支教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的得分;否则,不得分。(要求提供受援学校与派出学校进行教学交流的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1.支教工作总结。支教工作结束后,支教教师对支教情况做总结,并形成工作总结。(要求支教教师提交工作总结)。
12.对支教教师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在教学管理、课时安排等工作中与本校教师同等对待,实行统计管理。(要求提供相关佐证材料)。(该项结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3.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生活和工作。受援学校负责人主动关心支教教师的生活和工作,通过制度管理和人文关怀,为其安心支教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支教工作顺利进行。(要求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该项结合访谈或问卷调查情况)
14.积极配合派出学校和支教教师工作。组织受援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与支教教师结对跟学,加强与派出学校的交流,组织干部职工观摩学习支教教师和派出学校的先进经验,切实通过支教工作提高办学教学水平。(要求提供结对跟学、组织观摩学习相关材料)。
15.对支教教师生活保障落实情况。受援学校保证支教教师支教期间的安全,为支教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用品和保障,为支教教师安排适宜居住的周转宿舍。(要求提供受援学校提供保证支教教师安全、提供生活保障的相关制度及落实材料;周转宿舍照片(结合现场满意度调查情况);提供就餐方便的相关证明材料等)。
16.支教教师担任班主任情况。(要求提供班主任相关材料)
17.支教教师公开课开展情况。每位支教教师在受援学校开设不小于4 节公开课的,不足的扣分。(要求提供开设公开课计划、通知、课件或教案、开公课总结等材料)。
18.支教教师教研情况。支教教师积极参与各种教研活动,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要求提供教学研究相关证明材料)。(结合对同事的调查问卷)。
19.带徒情况。每位支教教师与1-2 位教师结对,并言传身教,提高其教学育人和管理水平。(要求提供课程安排材料;结对教师名单、工作心得;支教教师工作总结;.受援学校考核)。
篇3
关键词:脑卒中;癫痫;高压氧;含镁极化液;神经元
癫痫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主要是因大脑神经元突发性异常放电,导致短暂大脑功能障碍的慢性疾病。本文探讨了高压氧联合含镁极化液治疗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0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7月~2014年7月所收治,男性47例,女性患者33例;年龄58~83岁,平均年龄(70.34±10.23)岁;脑卒中病程5 d~8年,平均病程(3.21±0.23)年;其中出血性卒中21例,缺血性卒中59例。纳入标准[1]:结合临床症状,经CT、MRI、脑脊液等检查,均确诊为脑卒中后癫痫;癫痫≥2次;表现为肌肉强直、强直阵挛、肌阵挛等,脑内存在持久性损害。运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将8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P>0.05),均衡性较高。
1.2方法 两种患者入院后给予对症处理,包括甘露醇降颅压,给予安定静脉滴注,并给予妥泰、德巴金治疗等。对照组患者采用高压氧治疗,压力设定为0.21~0.25 Mpa,治疗时间为80 min,1次/d,15 d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5 d,持续治疗3个疗程。观察组患者在高压氧治疗基础上采用含镁极化液治疗,给予10 ml、25%硫酸镁+10 ml、10%氯化钾+6 U胰岛素+5%葡萄糖静脉滴注,1次/d,持续治疗3 w。
1.3评价指标 参考癫痫疗效评估标准[2],规定痊愈:治疗3 w,癫痫发作次数较治疗前降低≥80%;有效:治疗3 w,发作次数减少≥50%;无效:治疗3周,癫痫发作次数减少
1.4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学软件SPSS 20.0中作计数资料和计量资料处理,分别应用(n%)和(x±s)描述,组间数据比较经χ2和t检验,如果结果为P
2 结果
2.1癫痫控制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癫痫控制率相比于对照组明显增高(P
2.2神经功能缺陷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陷治疗有效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提高,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
2.3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明显改善,观察组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小于对照组(P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心血管和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来临床医疗技术提高,脑卒中死亡率得到了良好控制,但多数幸存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癫痫是神经元异常放电所致的脑功能失调综合征,具有疾病进展慢、反复发作、暂短性等特点,引起神经元损伤,对患者精神、认知,甚至生命造成威胁。
镁离子是体内重要的阳离子,参与诸多酶反应中,在无氧代谢、蛋白合成、需能等过程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若体内镁离子缺乏或患者处于低镁状态,会提高神经肌肉兴奋性,引起癫痫。硫酸镁是一种价格低廉、效果显著的脑保护剂,补充硫酸镁,可增加脑组织中镁离子含量,提高癫痫发作阈值,同时镁离子可以阻滞受到电刺激而出现突触的传递电位,进而抑制神经元,减轻对脑神经元的损伤,充分发挥出保护神经元的作用[4-5];另外,镁离子可有效缓解脑水肿,恢复能量代谢,改善神经功能,进而预防和避免晚发性癫痫。脑卒中后癫痫患者应用高压氧治疗[6],可迅速增加患者氧分压,扩大氧弥漫半径,促进氧和作用,缓解脑血管痉挛,减轻脑水肿、脑组织缺血缺氧症状,并维持血管、细胞通透性,消除神经元异常放电,加快患者功能恢复,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癫痫控制率、神经功能缺损治疗有效率高达95.00%、97.50%,较对照组82.50%、87.50%,说明高压氧联合含镁极化液治疗,可有效控制癫痫,改善神经功能障碍,加快康复速度;同时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癫痫发作次数明显减少,癫痫持续时间显著缩短。
综上所述,在脑卒中后癫痫治疗中,高压氧联合含镁极化液可控制癫痫,减少癫痫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最大程度改善神经功能缺陷,促进脑电图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冯艳蓉,田鸿福.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特征及其预后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4):609-611.
[2]王大春.高压氧治疗外伤性癫痫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5,21(20):29-30,33.
[3]张洁.36例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5,18(8):216-216,230
[4]林海峰,陈逢俭,梁宇航等.加用含镁极化液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临床观察[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5):516-518
篇4
一、家校合作中教育者出现的问题
问题1:合作形式单一,积极性缺乏
国际上对家校合作形式与程度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根据潘格(pang)的划分,家校合作可分为由高到低的七个层次:
(1)学校到家庭单向的信息传输,家长被动地作为“听众”;
(2)双向的家校间信息传输,家长根据学校提供的信息辅助管理教育子女;
(3)家长参与再教育活动,学习如何教育子女;
(4)家长志愿者在学校各种活动中帮忙;
(5)各种家长组成的组织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作用,如:家长教师联谊会等;
(6)家长作为学校的顾问,为学校重大政策提供意见;
(7)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委员会,对于学校的管理具有决定权。
通过对比发现,我国现阶段的家校合作基本仍处于第一层次,形式非常有限,基本上是电话联系、家长会等单向的形式为主。但是这两种形式几乎都只是单向的,甚至家长会变成“汇报会”、电访变成“告状”,形式有限、扭曲都严重地制约了家校之间双向的信息交流。
当我们从教育者身上审视该问题时,我们会发现由于教育者对家校合作的不重视、理解不到位等,阻碍了家校合作形式的拓展。其中存在三类情况:
一类是教育者过于自信,自认为是教育的权威,而家长不懂教育,参与学校教育只会增加麻烦;另一类是教育者过于自卑,对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感到紧张,担心经验不足或者无法满足家长不同的要求;最后一类是对家校合作理解不到位,存在着世俗化与功利化的观念,认为家长只是在学校招生、建设、投资等对外活动时方才发挥“互利互惠”的作用。
问题2:没有正视合作主体间的水平差距
由于现实条件以及教育制度等因素,学校在开展家校合作的过程中,无法照顾不同阶层与程度的家长,导致处于不利地位家长在合作中受到无形的排斥。教育机构歧视论(Institutional Discrimination Theory)认为教育机构对来自低下阶层的父母和学生存有偏见,校内一些隐晦歧视作风或排斥措施,把条件不利的家长排斥在外,使他们不能参与子女教育。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偏见”并不是人为刻意造成的,而是由于现实因素,学校教师对文化背景不同的家长提出相同的要求,无意中使程度较低的家长力不从心或者缺乏自信,从而逃避某些与学校合作的机会,形成自我淘汰,这是一个现实存在的问题。学校如果总是忽略了类似的问题,就会使家长参与的潜力遭到贬低,对参与子女教育失去信心和兴趣。
二、家校合作过程中学校与教师的定位
1. 家校合作的平等合作者
相比学校教育,家长的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灵活性,家长与孩子间拥有更多的感情基础与共同的生活经历,可以在长期生活的环境中随时随地进行潜移默化地影响,这些都是学校所无法比拟的优势,两者在内容上、思想上、形式上可以进行互补。
因此我们必须抛弃“学校领导家庭”的观念,真正树立起平等合作的观念,让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实现教育优势的互补以及最大化,逐步适应开放化、民主化的学校发展趋势。
2. 家校合作的主导者
学校要主动将家校合作的推动纳入学校未来建设规划当中,通过成立由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以及校外专家组成的专门的机构,来努力探索构建有效合作机制,保证家校共同教育落到实处;其次,学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教育资源,通过主动开办家长学校、家长论坛等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再教育活动中,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掌握一些科学的教育技巧和方法;最后,学校在制定工作计划、方案的时候,应充分考虑家长的意见,让参与到政策的制定当中,逐渐形成和完善家长管理委员会、家长咨询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形成一种更加民主、开放的办学风貌。
篇5
从问卷结果来看农村中学生家庭基本情况及其启示:
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低。问卷显示,问卷涉及的我校学生的父亲、母亲的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学历者分别为18.6%和14.3%。其他均为初中及以下学历。这一文化程度决定了农村家校合作尤要以学校为主导的模式。叶圣陶曾说,农村学校是农村的文化的灵魂。这句话从侧面说明了农村家校合作要以学校为主导。所以,学校领导、班主任和科任教师都不能坐等家长主动来校联系,而要通过多种方式主动“出击”,由“校方主动”带动双向互动。
二是家庭经济较差。问卷中“家庭月收入1500元”以上者仅占15.7%。低收入的家庭经济必然影响家长与学校联系的心态。力保自给自足,个性比较保守。且不像城区有较丰富的网络资源。家校合作的“网络渠道”受到大大限制。再者,农民外出务工数量大,时间长,家庭教育有极大的随意性,甚至对孩子放任自流,家校合作困难大。这一现状再次说明了农村家校合作要以学校为主导这一观点。如果学校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不采取积极的行动,家校合作就只能停留在自发涣散的状态。
三是对孩子的期望值两极分化。问卷显示,希望孩子读到大学以上学历的占82.8%,但对孩子“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的也要占12.1%。期望值高,学业较好的农村学生,千方百计进城,千方百计读当地重点校、示范校或“一中”,留在农村就学的,相对来说学业较差,家长期望值较低。在一个地区,当占12.1%的家长认为“能读到什么程度就读到什么程度”的学生都集中在农村学校,这绝对不是一个小数字。而这些学生的成长却需要更多的家校合作,需要更多的教育引导。在中国,人口基数大,在任何一个农村地区,“12.1%”的学生都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有教无类,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是教育的起点,也是实现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基点和归宿。
分析问卷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农村,开展家校合作是相当艰巨的,但家校合作的必要性和效果却又是毋庸置疑的。在问卷中,85%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希望家长与教师沟通”,而家长和教师沟通以后,学生在“学习、道德、同学关系、身体、生活”等诸多方面都发生了积极变化,对与此相关问题学生选择“没有变化”的仅占5%。就“你的教育责任由谁承担”这一问题,学生选择“完全由学校承担”的仅占9.3%,而选择“均等承担”者占41.4%。这说明即使认知水平还很有限的中学生,对其成长的思考也是合情合理的家校合作,而不是由学校或家庭单方面承担责任。
那么,家校合作的有效方式和途径究竟有哪些呢?家长会、打电话、家长通知书、家访、家委会、让学生带便条、家长接待日,等等,的确都是有效的方式和途径。但是,这些方式和途径在农村与在城市又有哪些不同?在农村,家校合作又有那些特殊性?怎么解决呢?笔者认为,以下三点尤其值得重视。
一是时机的选择。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进行家校联系呢?显然,时间或时机是家校合作的要素之一。农村比城市更具季节性,二十四节气在农村更加显著,也更加重要。农村有相对的农忙农闲时间,也有相对集中的外出务工和务工返乡季节。制定家校合作的方案,包括家校合作的预案,都不得不考虑农村的特殊性。比如,家长和教师更多是在“学生成绩下降”、“学生思想行为异常”情况下联系对方,但这种看似正常的设想在农村有时很难落实。相反,为什么不是更多地在“学生成绩进步”、“学生思想行为表现优秀”时相互联系呢?所以,在农村,不论家校哪一方,更应该注重选择有效的时机和时间,使取得联系得以坐实,使相互联系常态化;而不必拘泥于家长会等时间相对比较固定的联系沟通方式。
二是主导性的落实。在家校合作这一工作中,学校具有主导责任。制度、方案的拟定,当然要学校主动完成。即使具体的联系方式,也应学校主动。以双向联系为例,在农忙时期,教师能否到田间地头去,在与农民聊天气、聊家常、聊种植养殖的过程中进行“家校合作”呢?地方政府推动的“联村联户”方式,完全可以借鉴来做家校合作的一种模式。领导包片、教师联村联户,让教师选择时机到田间地头去,甚至带着学生到田间地头去,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家校合作模式吗?反过来,在农闲时间,召开家长会,开展家长接待日,把家校合作的主阵地又从田间地头转移到学校,家长自然会更加支持学校工作。
篇6
关键词:美国;家校合作;家长教师协会
在美国,学校是履行教育职能的主要机构,但并不是唯一机构,家庭和社会也担负着一定的教育功能,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相互配合,优势互补,将会对儿童的成长产生积极的作用。当孩子接受学校教育后,家长会主动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因此,积极地开展家校合作将会使教育发挥最大的效果。
一、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发展过程
(一)20世纪20年代以前的家校合作
从殖民地时期到独立后,儿童教育一般是在自己的家庭中进行的。到19世纪20、30年代,由于公共教育思想的兴起,公立学校教育逐渐地得到家长们的认同,于是,他们将自己的孩子送入公立学校中接受教育,在此阶段,家长们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很少见。19世纪80年代,家长们和学校的教师们才逐渐地开始合作。1885年,密歇根州赫斯泼利镇的乡村教师和当地农民率先组织起赫斯泼利教师和家长协会,该协会规定协会的成员们每周集会一次,会议的内容既可以讨论关于儿童的教育问题,又讨论农业问题等。90年代,与此类似的家长教师协会遍布了密歇根州的所有地区,诸如芝加哥、洛杉矶等大城市都相继的建立起了家长教师协会。1897年美国成立了家长教师协会,第一次会议在华盛顿召开,它标志着美国家长正式的参与学校教育。20世纪20年代中期,州一级的家长教师协会已在美国的48个州建立起来,会员人数超过了875000人,到此时,一个全国性的家校合作组织系统建立起来。
(二)20 世纪30年代—50 年代的家校合作
受当时美国学区的巩固和学校委员会数量下降两种因素的影响,管理教育的权力逐渐地被少数人操纵。此外,在学校教育中大量应用测试,督学和中层管理人员的地位逐渐地得到了提高,专业人士在学校作为教育专家的地位得到巩固。此时,学校的组织管理像企业一样,非专业人员并不受欢迎。很多家长抱怨家长教师协会只注重形式上的社会服务工作,关于教育的实际问题和家校合作的争执从不涉及,甚至有人指责它不过是学校的陪衬协会,于是在一些地方都解散了其组织。
(三)20 世纪60年代初—70 年代末的家校合作
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迅速发展,提高了人们关注移民和有色人种家庭的贫困和平等受教育问题。为了积极地应对民权运动,解决教育贫困,实现教育机会平等,美国联邦政府正式的涉足教育领域。60年代中期,在《先行计划》和《跟踪计划》的影响下,1970年,国会通过了《初等教育法》,联邦政府以法规的形式赋予家长正式参与学校教育。在此背景下,由于联邦政府鼓励和支持家长参与教育,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转向更多的合作。这在客观上促进了家校合作的发展,推动了更多的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四)20 世纪80年代后到现在的家校合作
自20世纪80年代,美国对基础教育进行了改革,此次改革是分三个阶段实施的,称为“三次潮流”。其中,“第三次潮流”开始重视了校外的教育资源----以社区为中心,使其重心从学校内部转移到了学校外部,并逐渐注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在公立中小学教育管理中实施了教育市场化重建。进入21世纪后,家校之间的合作又逐渐地扩展为学校、家庭和社区三者之间的合作,即学校不仅要与学生的家庭进行合作,也要与社区进行合作。此外,随着美国颁布了一系列关于家校合作的法律条文,使美国的家校合作逐步走向法制化的道路。
二、美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组织
在美国,有许多组织从事着推动家校合作的发展,如全国家长教育协会、全国家长和教师大会等。到目前为止,最大的且最有影响力的家校合作组织是1897年成立的家长教师协会。美国家长教师协会体系犹如一个金字塔,分别由国家、州、地方三个层次的家长教师协会组成。
(一)全国家长教师协会
在美国,全国最大的关于儿童和青少年问题咨询机构是全国家长教师协会,该协会的总部是在华盛顿。作为全美家校合作的领头人,全国家长教师协会的意义就像雪莉依果女士曾经说过的:“无论在任何时侯,当儿童和青少年的健康和福祉受到了威胁,该协会的会员们会在第一线面对这些挑战。”
自该协会从成立以来到现在的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因为会员们持续不断的努力,它已在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包括:1.使家校合作成为国家教育改革必不可少的一部分;2.完善童工法律;3.学校热午餐项目;4.家庭与医疗休假计划;5.儿童的早期发展与教育;6.为了儿童而进行电视节目整改的儿童电视法案;7.全国家校合作标准。该协会的全国大会每年都要召开一次,由会长/行政主管负责。第一次全国大会的召开时间是1897年,举办此次的会议地点是在华盛顿,当时估计大约有200人参加,而实际参加会议人数却有2000多人。该协会的创始人为爱丽斯伯雷和菲伯郝斯顿。目前,该协会已有了自己的杂志----《我们的孩子》,并分别建立了国家、州和地方协会的网站。
(二)州家长教师协会
美国有54个州一级的家长教师协会,他们不仅执行全国家长教师协会的决议,还要对地方家长教师协会进行指导。现已宾夕法尼亚州(以下简称宾州)为例具体说明州家长教师协会是如何实施的。
宾州家长教师联合会成立于1899年,汉娜肯特斯哥夫夫人是其创始人和第一任主席,该协会是美国第二个经批准的州一级的家长教师协会。目前,该协会已经是宾州最大的为儿童服务的机构。20世纪初,宾州家长教师协会致力于完善童工法,保护他们以免成为低收入的童工。在大萧条期间,宾州家长教师协会帮助照顾饥饿的家庭。20世纪50年代,家长教师协会召集志愿者帮助该州儿童预防小儿麻痹。20世纪80年代,宾州家长教师协与全国家长教师协会共同致力于使用安全带和儿童椅的法律。
今天,宾州家长教师协会继续在健康、安全、福利和教育领域拥护儿童。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宾州家长教师协会一直在:完善童工法;建立和促进学校午餐计划;组织和改善学校的图书馆;启动社区服务和战时项目;支持班级里的艺术教育;促进改善体育和操场的安全;主张强制性幼儿园;寻求适当地和公平地分配国家资金用于教育。
(三)地方/学校家长教师协会
到目前为止,美国各个地区已经有了大约26000个地方家长教师协会。地方家长教师协会既与州家长教师协会有联系,又和全国家长教师协会有联系。三个层次的家长教师协会形成一个覆盖全国范围的网络,代表了所有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利益。地方家长教师协会主要是由本校的教师、学生、学生的家长以及该校所在的社区居民组成,它是以小学和中学为单位的校协会。此外,有个别地方家长教师协会不依附当地公立学校,如加利福尼亚州(以下简称加州) 家长教师协会的一个下属联合会“ 金州家长教师协会”。
地方家长教师协会从事着与儿童和青少年最具体的和最紧密的工作,它是全美家长教师协会的最基层单位。它为了学校的建设募集资金;协助安全措施的实施;指导家长如何进行家庭教育;协助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举办能够积极促进家校合作开展的各种相关活动等等。每个周末,家长教师协会的成员还要在儿童和青少年所在的学校义务打扫教室、清理操场、种植树木、养殖花草、在墙上绘制图画来美化校园等。另外,地方家长教师协会不仅要执行州家长教师协会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还要至少每个月开一次会议。
三、结语
从上述两大方面的情况可以看出,美国家校合作有较长的历史;比较完善的政策法规保障;完备的组织形式等等,其中有许多有益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从而建立符合我国教育实际情况的家长教师协会促进家校合作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杨慧敏.美国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情况透视[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10).
[2]赵兴民,姜志坚.美国家长教师协会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2(04).
[3]姜志坚.美国家长教师协会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4]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篇7
然而,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校长对推进家校合作工作丝毫不感兴趣,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在当前的价值与意义。也有的校长号称自己的家校合作工作已经开展了很多年,但是通过访谈我们发现,这些学校的家校合作仅仅限于家校合作的浅表层次,并且效果也是流于形式。闵行区家校合作方面工作做得精细、缜密,但是也仅是在家校合作的浅表层次将工作做到了极致。也有的学校的家校合作进入到深度合作阶段,但仅仅是星星之火,未成燎原之势。可见,上海市的家校合作工作尚处于各校随意无序发展状态。眼观国内则发现,南京市早在2007年就已经在全市推行深度家校合作,山东省在2011年年底将在全省范围内完成深度家校合作工作;香港在2012年也将全部完成深层家校合作的推进工作;台湾的深度家校合作也是开展得有声有色,2012年3月,教育部发文要求各中小学深入推进家校合作。放眼国外则发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早在90代就已经开始了深度家校合作。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作为家校合作项目组研究成员,笔者认识到,中小学校长对于家校合作在认识上、态度上的一些误区对于推进工作是十分不利的。有必要对家校合作的内涵以及价值取向进行澄清,以便推进家校合作工作的进度。
一、明确“深度家校合作”的内涵
为推进深度家校合作项目,首要的工作是统一大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让大家明确教委推进的家校合作是何种合作。因此,明确家校合作的内涵是前提。
1.家校合作的内涵与层次
家校合作主要包括家长为子女主动参加学校教育和学校为学生主动培训家长两个方面,其实质是家长参与学校事务。家长参与学校事务有两个方面,一是参与学校的教育事务,一是参与学校的管理事务。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目的可以分为两种,即抱着个人目的,为了自己孩子的教育进行的参与和抱着为了大多数孩子的目的,为了提高学校整体教育质量的参与。根据家长参与学校事务的深度,家校合作可以分为浅层次家校合作、初步深入性家校合作、深入性家校合作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在家校浅表层次的合作中,重在学校引导家长参与和学生学习相关的活动,让家长充当教育者,强调家长应该配合好学校教育,这实际上是家庭教育指导,是传统的家校合作比较重视的领域。这种家校合作方式由于需要教师具有系统的家庭教育指导知识体系与技能,而一般教师通常缺乏需要的技能,加上时间与精力的限制,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在实践领域也很少见。其次,家庭教育指导是一种封闭式的以学校为主体的家校互动方式,家长没有机会融入学校组织,是学校的局外人,这种家校合作不能引发学校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改变。我们称之为表层合作。第二,在家校初步深入性合作中,家长作为学校活动自愿参与者,自愿为学校提供无偿服务。如作为班主任的辅助人员帮助教育学生,就某门学科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就自身经历给学生作非正式报告,或者学校利用家长资源开发相关课程。很多重视家校合作的学校目前都在进行这样的尝试。这个层面的合作中,家长的参与不是仅仅为了自己的小孩,而是为了更多的孩子,我们称之为“中度合作”。第三,在家校深入性合作中,家长为子女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家长与学校组织内成员一样可以享受决策权和管理权,且更多地是以学校整体的发展为出发点考虑问题,而不是只考虑自己子女在学校教育中的成长得失。在这种合作中,学校管理方式由封闭走向开放。我们称之为“深度合作”。家校合作的层次如下图所示。
2.“深度家校合作”的内涵
由上文的分析可知,深度家校合作是指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具体包括家长对学校重大事件的知情、家长参与学校重大事件的决策、家长对学校教育过程的监督、家长对学校教育结果的评价。
上海市要推进的家校合作是深度家校合作,即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目的是为了改革学校办学模式,推进现代学校制度的建设,最终目的是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没有认识到家校合作意义的校长应该澄清自己的模糊认识,端正态度;在浅表层次探索家校合作的学校应该及早转型到深度家校合作的方向上来。市教委将大力推进该项工作,校长们应该审时度势,及早将深度家校合作工作纳入工作日程。
二、提高认识,转变家校合作观念
家校合作是不是仅仅因为上级部门的推进才具有了被执行的理由?还是其本身就具有正当性与实践合理性?不认识到这一点,家校合作工作将陷入被表面化实施的境地,因此,澄清深度家校合作的理由是十分必要的。
1.从家长的角度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
学校教育权本质上是父母教育权的让渡,家长是儿童权利的自然监护人,国家是儿童权利的最高监护人。这就意味着父母教育权的转移不可能是全部的,现代学校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并不意味着父母教育权被剥夺。此外,学校教育的结果由学生家长承受,作为儿童监护人的父母有责任和权利维护儿童受教育方面的利益(包括学校教育)。父母对未成年人不可分离的监护责任和义务决定了父母参与学校事务的正当性。
其次,家长除了为人父母,也是社会的公民,监督政府行政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公民具有参与政府决策和监督政府运作的权利与义务,所以,父母参与学校教育的权利是法律赋予的,具有合法性。
因此,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具有正当性与合法性。学校应当改变过去面对家长时高高在上的态度,不要认为家长是学校的“配角”。学校首先要本着一颗平常心,改变“因为怀疑有问题,才要监督”的偏执想法,积极接纳家长“监督办学”。
2.从政府的角度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能提高公共服务满意度
目前,政府职能改革正在从“管理政府”向“服务政府”转型,提高公共服务产品的满意度,已经成为服务型政府的价值追求。提高服务的满意度的关键在于听取服务对象的意见和建议,满足服务对象的需要。因此,吸纳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管理,创设家校合作的对话平台,使得家长可以对学校工作发表意见,有助于增强社会对学校的信任,可以提高家长对教育的满意度。
3.从学校的角度看,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是现代学校制度的要求
现代学校制度是切实保障受教育者权利的制度,其核心是学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的显著特点是服务意识的树立,以及管理模式的民主化、社会化、开放化。集权封闭型的管理模式忽视组织与外部非官方团体(如家长)以及其他教育机构的相互往来,认为学校应该尽量不受外界影响,倾向于把学校与环境的联系减少到最低程度。相反,民主开放型的管理模式则比较注重学校与外部环境的关系,认为教育机构是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影响的组织,需要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随时向社区展示自己的成就。可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既是现代学校管理的要求,也必将推动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三、建立、健全正规家校合作组织机构
目前,许多学校都设有家长学校或者家长会等家校合作的组织形式,但是,这种家长会的召集人是高高在上的学校,一般在考试后举行,家长会俨然成为教师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表现的“告状会”和考试成绩的“新闻会”,是教师的“一言堂”。家长会内容狭窄且深度不够,交流渠道单一且缺乏连续性,组织机构不够完善,这种家校合作多流于形式。
因此,推进家校合作必须首先成立组织机构,使家校合作工作走上有序发展轨道。各区县教育局要建立、健全区域内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组织机构,成立全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管理机构,委派专人负责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管理、组织、协调工作。同时要求各学校成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委员会。班级家长委员会的人数为2人,1人为主席,1人为副主席。年级家长委员会人数为4人,一人为主席,3人为副主席。校极家长委员会人数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决定,但人员结构必须包括: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并且家长必须是不同性别的孩子的家长。家委会成员由家长选举产生,以便于家长委员会真正为家长代言。并且规定学校的校务委员会中必须要有家长代表,家长代表的选举标准由家长们自己制定。
四、明确家校合作各执行机构的权利、责任的内容与深度
对于人类行为而言,无非是可以得到什么,必须付出什么,即权力与责任。因此,该项工作的推进必须明确相关组织机构的责、权、利。
1.教育管理部门的职责
对于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而言,首先必须高度重视新型家校合作的推进工作;其次,各区县督导室必须将学校的家校合作工作纳入学校督导、学校考核的范畴内。对于区级家长委员会管理机构而言,其职责是对全区校内家长委员会工作的开展进行指导、组织、管理。并且支持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委员会的工作,及时处理学校家长委员会反映的各种情况。
2.学校家长委员会的权利、职责
(1)家长委员会对学校重大事件具有知情权
学校向家长委员会提交书面工作报告,每学期组织一次家长委员会的报告工作。同时,学校应该及时将近期的教学、课题及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向家长进行通报,使家长对学校的全面工作有及时而全面的了解。
(2)家长委员会对学校重大事件有建议权
在重大事件上,学校必须召开会议,听取家长建议,必须对家长的建议作出回应,该采纳的采纳,不该采纳的必须作出书面说明。家长委员会不满意学校的处理意见,可以向区级家长委员会汇报,由区级家长委员会决定最终处理意见。
(3)家长委员会对学校教育过程中的问题具有监督权
家长委员会作为家长自己的组织结构,负责接收家长对学校工作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并负责与学校沟通。对家长委员会提出的意见、建议,学校必须作出回应。
(4)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的各项工作具有评价权
家长委员会有权组织家长对学校的工作进行满意度测评。对于测评中满意度低的项目,学校必须作出回应。其中,每学年组织教师满意度测评为固定项目,必须实施,学校对那些满意度不高的教师的处理、整改意见必须提交家长委员会。
(5)家长委员会具有向上级家长委员会管理部门的报告权
家长委员会对学校的处理意见不满意,经沟通后仍不满意的,有权向区级家长委员会管理机构上报,有权争取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
(6)学校及校内三级家长委员会具有沟通信息的责任
学校应该具有校级委员会、校内家长委员会保持经常性联系的工作机制,学校对发现的各类问题信息、建议、意见及时沟通、及时汇总,及时作出回应。
3.学校在家校合作中的职责
(1)学校组织家长成立各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
(2)学校为家长委员会提供办公场所
(3)学校是家校合作的主体,学校要同家长委员会一起制定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章程、制度
包括学校向家长提交报告、通报学校教育情况的制度,学校接受家长委员会质询、建议的制度,家长对学校全面评价的制度,家长参与维护师生权益的制度,学校课程对家长开放制度,加强学校和家长沟通协作的制度。
(4)学校积极支持家长委员会各项工作的开展
篇8
近几十年来,在我国广大农村发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巨大变化对农民家庭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中就包括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影响。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农村职业教育建设和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农村青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农村教育质量的高低,关系着农村和国家发展的未来。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家校合作是密切二者关系的重要形式,是家庭和学校两个社会组织的合作。如今,家校合作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问题。从我国已有关于家校合作的研究来看,多是研究中小学校和家庭之间的合作,研究职业学校和家庭合作的非常少。那么,农村职业学校中家校合作的现状如何?学校在其中应有怎样的作为呢?
一、农村家校“两张皮”,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人的教育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相互联系。其中,良好的学校教育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良好的家庭教育有赖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和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的指导。离开任何一方的教育都是不完整的,都无法培养具有完整生命的大写的人。然而,现实社会中的农村职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彼此脱节,存在着严重的“两张皮”现象。
(一)农村职业教育一边倒,家庭教育严重缺失
现在,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背井离乡,奔赴城市寻求工作。这些农村劳动力在发生角色转变、改变生存方式的同时也使得社会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他们的子女有很大一部分留在了农村,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对这些孩子来说,来自父母一方的教育变得越来越缺乏,对来自父母的爱的渴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虽然这些孩子的身边还有爷爷奶奶等祖父辈,但祖父辈们多是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很少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
即使想关注,也是有心而无力。有些职业学校学生的父母虽然留在家乡,留在孩子的身边,但是他们要么因为农事或工作过于繁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要么认为教育完全是学校的事情,教育的责任完全应由学校一方承担,家长没有任何责任。而且,由于许多农村孩子的家长自身学历偏低,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他们只关注子女的成绩,而不关注子女的学习过程,只关注子女成绩册上的评语,而不关注子女的内心世界和动态发展。许多农村学生因为学业成绩较差考不上高中或大学才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或职业学院。有的家长对其子女的学习已经心灰意冷,采取了放任不管的态度。许多学生因为这些原因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既被家长漠视,也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
(二)职业学校认识有偏颇,避开家庭谈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建设农村和为农村社会服务体系的经营管理、技术人员的教育。它以“农”为本,服务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1]。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应试教育的弊端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仍有许多职业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认为,和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就是拼命学习,掌握技能,离开农村。在许多人看来,只有那些“问题学生”或“学习困难学生”才会就读职业学校。于是,学校教师即使联系学生家长,也只是谈学业成绩,谈如何帮助孩子就业,而很少交流学生的心理变化和心理健康问题。
尽管职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但农村职业学校大班教学的现象屡见不鲜。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负担猛增。他们疲于应付备课、上课,只知向学生教授职业技能,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如何和学生的家长建立起联系、如何和他们建立互动与合作机制,也严重缺乏沟通的有效渠道。而且,许多农村职业学校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认为农村学生的家长素质不高,文化水平较低,不懂教育规律,根本没有能力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
(三)合作虽有但杂乱,成效微弱待提高
沟通是合作的前提。没有沟通,就无法实现合作。目前,农村职业学校家校沟通的方式过于单一,大多限于家访、开家长会、电话联系等形式。即使是这些形式,也是收效甚微。多数农村职业学校家访的对象和次数极为有限,多是针对问题突出的学生或经济非常贫困的学生。
许多农村职业学校开家长会多是限于开学初,即新生入校之初。有的根本没有开过家长会。而且,出席家长会的多是学生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时,一些三四岁的幼儿也会被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到家长会上。家长会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无法实现教育的预期。即使是电话联系,也变成了可有可无,简单交谈之后便匆匆结束。许多时候,双方都不知所云。
在农村职业教育中,学校和学生家庭之间的合作缺乏计划性和整体性,没有形成一个有效而科学的学校、专业、班级、个人、家庭的合作体系。家校合作的时间不连贯,内容也缺乏整体性和一致性。在极为有限的家校合作里,学校一方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学生家庭一方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这种合作是单向的,而没有双向沟通和互动,也就是说,与其说是合作,还不如说是填鸭式传达。合作的话语权被学校一方牢牢掌控着。对于合作的时间、形式、内容等,一味从学校和教师的需求出发,而没有考虑学生家长的内心需求和学生家庭的实际情况。
二、引导农村家庭教育,职业学校大有可为
面对农村家庭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弱化以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张皮”的问题,作为拥有知识优势、环境优势以及传播优势的学校,有责任认真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成功的家校关系、教师和家长关系所带来的正面效果主要有十大方面:提高学生学业/智力/协作/阅读的成就;使学生更健康愉快;提高上课出席率;改善家长和学生对课堂气氛的观感;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更积极;学生更愿意去做功课;增加家长和学生相处的时间;提高家长和学生对教育的愿望;家长对教师更满意;更有效处理扰乱行为,加强有特殊需要学生的能力[2]。要实现这些效果,职业学校在家庭教育中必须有所作为,必须成为家校合作的引导者。
(一)转变观念,平等对待,营造教育环境
态度决定成败,观念引导态度。作为职业学校的领导层抑或是普通教师,应通过学习加强对自身素质的提升,转变过去的教育观念,积极树立平等意识,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家长,并与家长进行换位思考,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努力营造平等、尊重、互动的教育环境。要知道,教育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村家校合作的效果和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良性教育环境里,家校双方开诚布公,真诚合作。相反,双方的心理间隙会南辕北辙,越拉越大。
例如,当学生家长到学校找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询问学生情况时,学校一方应尽量把谈话场所安排在人员相对较少的地方,尽量避免因为人多而给家长造成的心理压力,尽量缩短学校和家长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灵活安排谈话场地,即使在教室里也应该考虑桌椅的摆放和教师所站或坐的位置。过去那种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说的话就是“圣旨”的家长会模式应该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学校一方必须明确,学校领导(或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不是上下级的关系,而是伙伴关系、合作关系,其合作的最终目的就是促成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科学定位,积极引导,开展深入合作
教是为了不教。为了达到不教,每一位从事农村职业教育的教师都应该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和生命成长,都应该积极设计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目前的教育改革、社会现实、个人成长等因素要求教师不能停留在教书的层面,而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而且,由于家校合作在整个教育中的特殊性,教师应把家校合作、家庭教育以及农村家长心理特点等纳入到自己专业发展规划的考虑范畴之中,明确自己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家校合作中的位置和应发挥的作用。针对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和身心发展特点,学校应积极引导和鼓励教师加强对农村学生的成长问题研究,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读书会、经验交流等形式丰富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内的知识,提升其与家长沟通和合作的能力,丰富其专业素养。只有这样,农村职业教育的家校合作才能深入,农村家庭教育的局面才能得到明显的改善。
(三)双向互动,加强教育,建设家长学校
家校合作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家校合作的形式理应双向互动,努力营造融洽的沟通气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应该互相配合、相互信任、互为支持、共同促进,其中学校教育应处于主导地位[3]。虽然一些地方的职业学校开办了家长学校,但大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实质意义,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家长学校,应该配备专职教师,设定固定的教学场所。在职业学校,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定,根据农村学生家长的需求和心理特点科学制定教学计划,安排教学时间和教学方法,并进行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当然,农村家长学校并不一定就局限在农村职业学校的校园之中,也可以进村入院,或是在村镇集散地建立咨询点,把对农村学生的职业教育和对家长的职业培训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一些开展家庭教育的方法。应该让学生家长明白,家长参与教育对子女有以下影响:学习成绩提高;自信心增强;逃学率减少;
孩子和家长对班级以及学校气候达成共识;拥有积极的意识和行为;更愿意做家庭作业;孩子和父母共处的时间增加;孩子有了更高的学业期望[4]。根据农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可以开展有计划性和针对性的讲座,或是为家长提供个性化的家庭教育咨询服务。面对成熟的、有着良好思维逻辑和判断能力成人学习者,学校完全可以打破旧有枯燥框架的束缚,采用讨论、座谈等新颖、活泼的教学方式[5]。
至于教学内容,应该尽量少讲授纯理论的知识,而应既有理论更有实际,要着眼于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发生的矛盾和存在的问题,做到深入浅出。而且,要在农村家长学校中着力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对于农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选举,要充分调动每一位家长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认真考虑家长委员会委员的人员构成,使之具有充分的代表性、活动能力及号召能力。农村职业学校校要紧密依靠家长委员会联系每一位学生家长,给予家长委员会参与教育的充分权利,不断提升家庭教育的功效。
(四)亲情渗透,满足需求,营造爱的氛围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涌入城市寻求工作,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数量不断增加,与之伴随的教育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对此,农村教育工作者有责任认真分析和解决农村教育的新问题,有责任认真分析在农村儿童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道德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等。不难发现,在这些问题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因素的严重缺失,即爱的缺失尤其是父母之爱。在农村孩子和父母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多,沟通越来越少。因此,农村职业学校应积极扮演爱的使者,或是充当孩子和父母之间爱的桥梁,利用一切有利时机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亲子活动,积极搭建“一天一日记”、“一周一电话”、“一月一书信”等饱含浓浓亲情的爱的平台,不断滋养农村孩子和其父母的心灵成长。
为了进一步提升亲子活动的成效和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可以针对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和农村家庭教育的特点成立亲子活动中心。亲子活动中心负责各种家校合作活动的筹划工作,如家长开放日、家校联谊活动、家长教育、亲子游戏等,以培养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理解与信任,为家校合作创设良好的心理情感基础,从而有效避免相互间的抵触、敌对情绪[6]。亲子活动中心和家长学校彼此互补。二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融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利于将家长集中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五)联系生活,挖掘资源,形成育人合力
对于农村职业学校一方来说,由于掌握着较为明显的教育资源,其在家校合作的地位举足轻重。它一边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联系和教育,一边要加强对学生的教育。正是因为学生是紧密联系着家长和教师这两个教育群体的中间力量,所以教师在家庭教育中不仅要做好家长一方的教育工作,更要做好学生一方的教育工作。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既要像师长一样教授学生学科知识、为人处事的道理等,更应像朋友一样彼此尊重,真诚沟通。对于有着特殊家庭问题的农村学生,教师应格外照顾和关心,不仅要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更要关心他们的内心世界。
面对广博的农村职业教育天地,要积极挖掘教育资源,创设形式多样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实践“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在家访的过程中,不能流于形式或是走过场,而应有计划地走访每一位学生家庭,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的具体情况,联系学生家长,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家庭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农村留守学生,学校可以综合家长委员会、村委会等教育力量加大对农村学生的监管力度和教育力度,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
(六)提升成效,注意反馈,构建评价体系
在对农村家庭教育有着重要引导作用的家校合作过程中,有效而及时的反馈和科学的评价体系直接影响着合作的效果。反馈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只有及时反馈,家校合作双方才能准确获悉彼此的信息,才能更好地互通有无、实现预期目的。在反馈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及时传达学生在学校学习时的信息,可以深入了解家长的内心需求,及时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学校和家长之间的差异,家校双方可以及时调整合作内容、合作方式以及合作手段等,及时弥补合作过程中出现的不足。而且,有效而及时的反馈能够保持学校和家长持续合作的积极性,创设最佳的合作环境。除了反馈之外,构建完善而科学的评价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体系中,教育行政部门、农村职业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都需要积极参与其中。对于学校这方来说,可以参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价标准,并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家校合作的成效,科学评价每一位参与家校合作的教师。此外,学校还可以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农村家庭教育经验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学校在农村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力。
篇9
校企合作育人质量职业教育在过去,职业学校都是“黑板上开机器”,学生在“睡中学,学中睡”,国外的教学也不例外。现在“车间建在学校、课堂设在车间”的办学模式满足了区域经济发展对一线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是连接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的关键环节。校企合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生在人才市场的就业竞争能力。
一、校企合作基本情况
1.结合专业特点,选择对口企业进行合作
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要有计划有目的选择合作企业。一是要与学校的专业对口;二是要具有代表性和区域性;三是要具有良好的信誉和较高的知名度。在建立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建立由行业领导、企业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对专业建设进行宏观、具体的指导,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间的广泛联系,从而促进学校的专业建设和发展。
2.形成多种合作形式
引企入校:吸引企业进入学校,共建“专业+公司”的专业实体,呈现前校后厂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教学模式。即学校提供场地、企业自带设备,学校提供土地、企业盖厂房等。
工学交替:是将课堂学习和岗位工作交替进行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毫无疑问,工学交替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式之一,通过工学交替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实践技能熟练,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岗位的适应性较强。
订单培养:单式培养也叫“人才定做”。即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量身定做的技能培训,这种教学模式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也叫冠名班,这些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到冠名企业上班。
3.合作现状及成效
目前与贵校合作的12家企业在校内投资设备500余万元,投资厂房等设施1550万元,提供学生实习岗位600余个,提供工学交替岗位500余个。这些企业年开票销售累计3000余万元,纳税200余万元,学校每年收益80多万元。
贵校建成了数控、机电等多个功能强大的校内实训基地,造就了一批具有高级技师和技师证书的高素质教师。还建立了一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如:盱眙金源汽车修理厂、江苏正盛汽车有限公司等。学校积极加强与县开发区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共建新海电子等79个校外校企合作实训基地,每年解决一千多名毕业生实习就业问题,开发区企业也有了稳定的人力资源,实现了校企合作、互助双赢的目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特色得到彰显。
二、校企合作的具体做法
1.加强制度建设
该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认真学习上级教育部门有关校企合作的文件精神,制定了《盱眙县职教集团校企合作规划》《盱眙县职教集团关于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管理的意见》《盱眙县职教集团关于鼓励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的意见》《盱眙县职教集团关于加强校外实习生管理的意见》。这些文件的制定,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方向,保证校企合作工作有章可循。另外,校企合作委员会经常走访企业,进行深入的专业调研,指导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教学计划的制定。
2.加强“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
教师到企业实习、培养、兼职等合作项目,定规划、定制度、定政策、定标准。实施四双建设模式:即专业建设校企双带头人、课程建设校企双骨干教师、校企人员双向兼职双重身份、校企双方提供双向保障。从而实现“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战略目标。
以机电工程系为例,每年都按计划安排专业教师到江苏正盛汽车有限公司、盱眙鸿昌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12个企业实习、培养,进行考核,并与奖惩挂钩;学校安排相关教师到企业兼职,参与企业生产管理,参与企业产品开发和技术革新。学校与南京金正奇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立“校中企”育人模式。学校向金正奇提供土地,金正奇有限公司负责投资盖厂房,带产品、上项目、添设备,并向学校提供常驻技术人员。校企双方根据公司产品研发需求和学校教育教学规律,共同开发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指导学生开展基本功训练和承担新正奇产品开发任务。通过校企合作,贵校技能实习成功实现从消耗型向生产型的转变,实现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目前,校企双方联合制作完成了美国产品《转轴》的试制与加工,对该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优化,并改良了工装和夹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合格率。机电系专业老师带领学生加班加点,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制定了齿盘的加工工艺和精度控制方法,使产品合格率从50%提升到100%,为企业节约成本12万多元。
3.企业车间的“四双”“四跟”
合作中实行“四双”“四跟”管理模式。“四双”即学生双重身份:学生、学徒;教师双重角色:教师、师傅;班主任双重管理:班主任、班组长;领导双重责任:主任、车间主任。四跟即专业跟着行业企业走,课程跟着服务过程走,教学跟着岗位标准走,教材跟着项目任务走。
4.以项目为载体,提升师生技能
以项目载体,让专业教师进入企业对企业生产进行实地考察学习,提高技术水平,积累管理经验,关注行业发展,对项目进行研究试验,形成可执行的教学任务,以此来提升师生技能。以项目为载体,请企业专家进课堂,弥补教师实践的不足,加强企业案例教学。
三、合作成果
通过校企合作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解决了企业合格工人短缺问题。实践证明,实施校企合作是学校、企业及学生“多赢”之举。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创新之举。职业教育只有通过学校与社会、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才能达到为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第一线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学校与社会相结合、教育者与劳动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途径。
现代职业学校的学生谈及体会时说:“我很喜欢学校现在对我们的教学方法,真实的企业生产场景、自己动手加工那么多的产品零件,这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真实的零件加工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不仅提高了技术,每月还能拿到一千多元的补助费。来学习不花钱,每月还能拿钱,解决了我家的经济困难。”
学校进行的一项测试表明,按企业产品生产过程,参加校企合作的学生80%以上能完成工艺制定,普通班学生只有不足20%能完成。还有老师反映,学生可以到企业独立生产了。
四、结论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各界和政府认识高度和重视程度的提高,进一步建立健全管理与参与机制,形成共同促进的合力,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产、学、研合作的教育新局面当指日可待,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
中图分类号:B395.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2-00-02
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可行性
家庭对子女的心理影响并不因为子女跨入大学而停止。家庭是大学生现有心理状态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进一步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因素之一。大学家校合作能为分析大学生心理现状和心理问题提供良好平台,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问题的解决。在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进行家校合作是可行的。
(一)国内外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为我们提供了良好借鉴
20世纪70年代至今特别是近30年来,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综合化趋势日益明显,其所面对的对象包括学生、全体教师、家长、学校行政领导、社会教育工作者等其他相关人员[1]。以美国为例,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对象主要有个体干预、环境干预和整体干预几种类型[2]。操作模式上有“邀请模式”、“综合模式”以及“顾问教师计划”[3]。具体实施内容如大学新生入学前让家长与学生均接受心理辅导,为促进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作好心理准备;学校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中会提供相应的服务项目,如心理测量、心理咨询、学习辅导、和教师或家长间的咨询会诊、心理干预与援助、项目评估、学术研究等。同时,通过为家长提供咨询、培训、保健等服务提高家长的心理功能从而间接地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相对而言,国内这方面的专门研究较少但很有启发意义。如李国强[4]和刘海华[5]在这方面的探讨等。已有这些研究和实践为我们开展家校合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家长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和动机逐渐增强
当前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大学生大部分都将是家庭独生子女,相对多子女家庭而言,他们的家庭为其成长与发展投入了(或更愿意投入)较高的成本,学生个体受到更多的家庭关注或期望。同时,随着知识水平和文化素养的不断提升,学生家长对于教育的义务和教育的权利的认识逐渐深入,这将促进其参与子女教育活动的意识与动机的逐渐增强。这为家校合作的开展打下了良好铺垫。
(三)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进一步实现
现代科技的发展与沟通方式的多样化、便捷化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兴的便利的条件。如手机、网络的普及、可视电话的应用等极大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途径。就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言,目前已有研究者进行家校互动支持平台方面的应用系统的尝试研究[6]。随着科技成本的不断下降,以及学校和社会力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和支持投入,基于网络等现代科技的家校合作将成为心理健康教育领域家校合作最有优势的途径之一。
二、我国现有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现状与问题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观念有误区
高校方面往往认为大学生是成年人,将家庭纳入其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家校合作没有必要,因为家长的管束将导致学生自我管理和教育功能的退化;部分高校认为家长不懂高等教育工作,也不懂心理健康教育,缺乏合作基础;还有部分观点认为家长没有时间和精力、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和各自需求的多样性以及甚至错误的观念,使得合作难以协调。
同时,许多大学生家庭认为学校是专门的育人之地,没意识到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有的父母则认为子女进大学是优秀和有能力的体现,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更没有认识到家庭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此外,还有部分家长认为自己没有文化和能力参与大学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内容和途径狭窄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通报学生在校表现、学习成绩与学校或老师对家长的“希望”,以及学生出现心理情感危机时紧急干预或遣返休学等。对提升学生整体心理素养、促进心理能力的发展以及心理问题的解决方面很少涉及家校合作。就家校合作途径而言,电话和短信是目前主要的联系方式。同时书信联系仍然扮演一定的沟通角色。合作渠道的单一性直接影响到家校合作的内容与深度。
(三)合作层次较低,缺乏互动
在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中,学校与家庭并非对等和完全信任的合作关系,学校常把家长看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助手或对象,倾向于向家长宣讲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思想,往往单方面要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校和教师掌握主动权,家长较被动消极,表达和参与的机会很少,来自家庭的许多有益信息无法得到发现和利用,这一现状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功效。
(四)机制、人员、物资方面缺乏保障
目前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或心理咨询中心,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这一领域缺乏明确的分工和统一的管理规划,或没有明确职能部门来主持,工作往往显得零散或者被推诿,如若出现问题,则出现无章可循的状况。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往往需要教师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教师而言意味着工作量的大额增加,或者出现教师人员的紧缺。此外,资金会约束着学校对家校合作沟通方式与手段的选择,如网络、交通、住宿、电话等费用缺乏保障直接影响工作开展。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开展策略
(一)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正确观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的最终实现同样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互助合作。不应把学校的作用单方面夸大,忽视家庭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作用和特有的优势。家庭(或在学校的引导下)可以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过程中的维护者和积极促进者,是一股与校方合作的积极力量。学校和家庭应遵循民主平等原则进行深入合作。当家长对心理健康教育有误解、不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不懂方法技巧,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子女心理时,学校应提供相应的指导或培训服务信息。
(二)提供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保障
高校有必要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设立家校合作的职能部门,或明确该领域的管理运行机制,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条例,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的宣教工作,同时建立一支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实践经验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直接关系到合作的效果和教育的质量。此外,高校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机制部门的设立要求进行专款专用,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获得必要的物质保障。
(三)通过多种途径深入开展家校双向沟通
1、继续深化利用书信、通知、家访、“校访”、家长会、电话等传统联系方式。学校可定期通过书信或简报通讯的方式向家长介绍子女在高校的学习、生活、心理动态;免费发放家长手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给家庭提供心理教育的建议性措施;设立“家长日”邀请家长走进校门正确认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鼓励家长提供建议;对特殊家庭可以进行家访;利用入学、寒暑假、毕业前夕等时机开学生家长会,内容涉及家庭心理健康知识,大学生不同阶段发展特点、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同状况的认识与基本处理。
2、开发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家庭、学校、学生三方可以通过电子邮件、qq群、网络视频等进行交互作用,借由影音、图像、文字等远程资料进行信息传递。通过网络家校合作对于一般家庭适当接受培训学习完全可以实现。部分贫困农村地区若为客观条件所制约,当前在途径选择上可适当协调,长远来看是完全可行的。
3、社会中介力量的开发与利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Johns Hopkins)大学的艾普斯坦(Epstein)将家校合作的含义扩展为“学校、家庭、社区合作”,强调学校、家庭和社区对孩子的教育和发展负有共同的责任[7]。这为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视野:如通过高校与社区的关于大学生的信息联系,借由社区力量开展大学生子女家庭的亲子辅导等。
参考文献:
[1]崔景贵.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小学心理康教育,2003,(06).
[2]肖婵.美国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模式[J].教育科学,2005,(02).
[3]佟月华.美国学校心理辅导模式的新发展[J].济南大学学报,2004,(06).
[4]李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12).
[5]刘海华,丁绍宏.家校合作模式下贫困大学生的诚信培养策略[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