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2: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5~6月份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论文,业界普遍认为文章首次也是当前最具权威性最具代表性地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e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The collective leammgorganization.espcoially how to coordinate diverseproduction skills and intergrate multiple streams oftechnologies。”国内的普遍翻译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知识。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普及开来,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推上巅峰,文献学和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组织持续有效地调控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领先竞争对手,以创造超额顾客价值来保持竞争优势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能力。核心竞争力、形式竞争力、竞争力优势是构成竞争力的三个层次,其基本逻辑关系应该是: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子集;竞争力是资源、环境、能力的函数:竞争力=f(资源,环境,能力)。
相对而言,竞争力是有形的,容易度量的,是具象的,是直接产生市场竞争力优势的企业行为,如品牌、产品、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分销渠道、独特资源、资本优势、开发能力等等;也可能是战略策划能力、组织惯例、企业文化、资本运作能力等等,最有可能是其一或其中几种的协同。以宝洁公司在洗发水市场能够运作众多品牌的成功案例为例,其优秀的差异化市场细分能力、强有力的市场媒体促销能力等,是其竞争力的形式;而针对中国市场独到的差异化概念策划,并利用自身资源迅速将其转化为一组市场运作行为的能力,则是其策划力和执行力的有机协同,是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恒基伟业自制了“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概念后,便将一个不能再简单的电脑卖红了大江南北,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几个层面
(一)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以外部引进技术,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目前,国外一些大的企业或公司,像IBM、松下、西门子、微软等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形成自己的人力积累,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在产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保持企业核心能力和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调整,企业决策后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
(三)企业的核心市场营销能力
它涉及企业营销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运用科学的营销方案,培养优秀的营销队伍,配合各级营销点,有效利用广告效应,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四)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它涉及到企业的经济结构、企业的战略目标、信息传递、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
(五)市场应变能力
客观环境时时都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感应能力,保持经营方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若出现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某项技术的发明、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企业就必须迅速、准确地拿出一套应变的措施和办法,把可能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三、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人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差甚远。仅从我国列入500强的11家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比较来看,差距十分明显。我国11家公司人均营业额和利润额分别为4.41万美元,0.21万美元;而世界500强公司人均分别是29.8万美元、1.41万美元。
我国人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资料显示.1998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不到1%。2000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销售额为412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埃克森一美孚和沃尔玛的销售额;516家重点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值的1%和2%左右。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规模增长虽然很快,但差距仍很大。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篇2
一、湖州市企业创新取得的实质性成效
1.长期的技术创新为企业持续发展积累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一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到2003年止,全市已有湖州市区、长兴、安吉3家区域性孵化器基本建成且投入运行,建立了包括诸如织里童装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安吉竹子科技服务中心、椅业检测中心和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研服务机构。二是科技合作广泛开展。全市已有1600多家企业上网技术需求和难题招标;与浙大、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农科院、复旦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三是创新项目稳步推进。到2003年末,全市累计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65项,其中有不少项目完成了成果转化。随着创新项目的顺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得到稳步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这些多层面技术创新成果的不断累积,为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原动力。
2.坚定不移的制度创新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04年12月,全市产权制度改革完成率达99.66%,理顺劳动关系完成率达97.57%,基本完成了全市国有和城乡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理顺了职工劳动关系,解决了大量影响阶段性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结构性难题,为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注入了强大活力。二是以构建“内部治理结构”为重点的企业经营制度取得突破。目前,全市以产权结构多元化为主体的公司制企业达到469家,这批企业中,在经营权的归属及行使权力的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三是管理制度由经营型向创新型方向转变。如在分配制度上,有些企业按照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不同作用,分别实施了不同的薪酬制度。对技术和管理人员实行了技术参与分配的期权制、高管人员的年薪制等新的激励机制,使多数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3.一种以追求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管理创新正在推动企业持续发展。调研表明,我市企业管理创新已呈现一种向具有现代知识经济特性方向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涉及到经营理念、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在理念上,一种以构建企业文化为特征的理念已初步形成。在流程管理上,信息化已作为覆盖企业流程所有环节的重要资源,已在一定程度一定领域中得到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特别是一批公司制企业,如升华、美欣达、久立、金州、巨人等集团,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思想,形成了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在组织管理上,升华、大东吴等集团在谋求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应用专业咨询策划进行组织模式重构再造。
二、湖州市企业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观念滞后。众多企业往往把技术进步寄托于引进或合资,认为自主创新风险大,对企业自主创新信心不足,比较注重短期行为。有些经营者当企业产品滞销、经营困难时,就只抓当前促销求生存,忽视以技术创新求发展。更有部分经营者在短期商业利益的诱惑下,热衷于项目圈钱、信贷套钱等发展思路,对通过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比较忽视。受长期封闭的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较多企业还习惯于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道路,过分强调低成本竞争,以创新求发展的意识淡薄。
2.创新能力薄弱。从产业结构看,我市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占比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从企业组织结构看,产业集中度不高,中小企业占比过大,缺乏资产规模大、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层次还不高。开发的新产品中,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商标的核心技术不多。二是技术人才缺乏。在经营管理人才中,大专及以上的仅占23%;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工及以上的仅占7.71%。从发展要求分析,涉及企业管理、研发设计和工程技术人才最为紧缺,中、高级技工缺口更大。三是科技投入不足。2003年全市技术研发支出只占GDP总量的1.12%,其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发投入更是处于低位状态。
3.创新机制不够完善。一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许多企业大多通过政府扶持发展壮大,企业对政策的依赖性还很强,从而减弱了“创新求发展”的动力和压力。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对知识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存在重货币资本、轻知识资本的现象。在分配上,技术和管理未能真正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重奖力度不够。三是创新投入机制不健全。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企业在创新投入上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而政府在创新扶持资金使用上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天女散花”现象,远远不能满足大企业发展的需要。
4.创新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从人才资源来看,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引人才难、留人才更难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从区域性创新体系来看,创新载体的规模不大,创新体系的有效性还不够强。从政策和服务环境来看,虽出台了许多有关企业创新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措施所发挥的效应不理想。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一些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政策的大力支持,特别在信贷、税收以及科研经费等领域,缺乏有力的支持。
三、加快企业创新步伐的对策建议
1.在观念上必须树立长期而系统的创新战略观
长期创新观点。创新不是一个阶段、一届政府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政府层面,如在基础性的创新体系建设上,必须要有长期的战略意识,起点要高,着眼点要远;在人才体系的构建上,必须解决我市还严重缺乏大院大所的实际问题,同时更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引人和留人的长效机制,造就人心所向的局面。企业层面,要摒弃那些投机为快的不良习惯,把功夫用到长期发展的目标上来,扎扎实实挖掘内部潜力,在建立竞争优势上下苦功夫,练好内功。
系统创新观点。企业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系统内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要素,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企业的创新活动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协调和处理好各个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成为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创新要素间的有效匹配,才能促进企业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2.在具体创新活动中,要以动态的眼光把握创新重点
在技术创新上要突出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当前湖州市的实际情况看,技术创新的重点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选择那些具有先进适用性、能使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的先进技术,以确保传统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比重和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提高。提升传统产业,同样可以成为高技术优势产业。在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提高的同时,要重视对技术创新的风险控制,不但需要全面分析技术创新、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且要对具体技术、配套设备、设施、技术引用条件等进行可行性论证,树立从基础工作开始就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
在制度创新上要把培养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作为重中之重。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除了熟悉本行业情况外,更要充分重视对战略管理的研究,特别是对多样化战略、联盟战略、并购战略以及内、外部统筹的研究;作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全面分析企业家的成长特点,适时进行有关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进而不断提高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
在管理创新上要立足实际,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创新之举。凡是成长性好的企业,都是在管理创新上有其独特性。如邯钢的成本否决制管理、海尔的质量否决制管理,都是在管理上有独特创新,但其背后却又有一个共性,即从自身最具优势的领域出发寻找突破口。因此,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从最能构建自己独特优势之处入手,从本企业所处的产业、行业特点,在人与物的有机联系中,寻找最适合自身的创新突破点和创新路径,切不可随大流、搞模仿。
3.在环境上要重点提供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创新活动应当主要由市场来决定,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政府将不再是企业创新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其主要职责是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利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保障。
着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公平环境。一方面,在提高三项经费投入的基础上,重点要依据新的产业导向,调整经费投向,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在土地、税收、信贷、项目审批等政策资源上,应平等对待,从而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公平环境。
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环境氛围。除了继续健全完善引人的政策和机制外,重点应放在建立一套留人的长效机制。要从行为科学出发,全面掌握人才的特点,尽力构筑适宜人才生存、发展的平台体系,造就一种最适合人才工作、生活和学习的良好氛围,可通过设置一些适宜人才沟通、交流的平台,如论坛、学术研讨等,使人才在生存、创业的同时,在学术上亦能同步上进。
篇3
论文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及知识管理是核心竞争力构成的关键因素,是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基础。将知识管理融入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中去才会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首先对企业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和概述,然后对企业知识管理及其与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我国企业在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本文在总结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从企业知识管理架构的四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组织结构调整、企业文化营造和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对其内容以及它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最后,本论文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企业知识管理分析和研究,总结出加强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及其途径。
ABSTRACT :In the era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Knowledge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are key factors in establishing core competence, and they are the bases of core competence. Melting the knowledge management into the developments inside of the core competence to go to would make the competition of business enterprise at vehemence the inside obtain the victory, because knowledge management should be viewed that knowledge-based management will bring about new power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ooperation, so it can improve the core competence. First, this article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e, reviewed the literature of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relation of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e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is basis, analyzed exist the problem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our country enterprises. Secondly, based on other scholars’ achievements, this paper proposed the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frame that is composed of four parts, namely, knowledge management in human resource, regulation of organization structure and creation of enterprise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lso,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upgrading function of the frame on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e. Finally, this papers by means of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knowledge management at home and broad, reviewed the steps and channels about strengthen knowledge and enhance enterprise core competence.
第一章 绪 论
1.1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移,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企业所处的环境也随之变化。知识已逐步成为企业成长和收集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性资源,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也日益得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关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在这样一个全新的经济形态下,消费市场多元化和全球化,技术进步突飞猛进,产品生命周期越发缩短,竞争对手日益增加,市场环境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企业的经营和发展不再主要依赖于资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源,知识正成为生产力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部分,是企业收集竞争优势的基础。正如Peter F.Drucker 所言,“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惟一的来源”[1]。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以知识总量的急剧增加为特征的。而企业在这个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时代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使企业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另一方面,从企业自身的发展来看,只有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及时、正确的做出反应,才能掌握竞争主动权。因此,面对挑战,企业必须迎头赶上,相应地调整自己的管理方式以应对环境的变化。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并迅速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已成为目前一个热门的前沿研究领域。同时知识管理在企业经营中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通过对企业中知识流的管理和利用,通过知识的应用和创新在不断变化着的环境中求得竞争优势,以此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研究选题是基于实际及理论研究状况而产生,其主旨在于通过对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机制的研究,引出对企业知识管理的进一步研究。企业知识管理是知识经济时代一项重要的企业管理理论与方法,它将推进许多管理理论的纵深发展,如强调企业组织学习,知识共享、交流,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设计的一致性;重新改造企业信息管理理论,强调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管理企业战略性资产--知识的密切结合等。这将极大地丰富管理学的研究思路、内容与手段,进一步提升企业管理理论发展。
开展企业知识管理的研究,有助于综合性地、及时地提炼国内外领先企业的管理经验,运用企业知识管理的框架,深层次地把握企业拥有竞争优势与核心能力的秘诀所在,这对推动企业管理的水平进步,加强企业管理,优化企业组织机构和组织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
1.2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国外对知识管理研究综述
国外对知识管理的研究目前集中在知识管理的实施、知识管理与组织、知识管理与相关领域研究以及知识管理技术和知识管理软件工具的等方面[2]。
(1)知识管理的实施 主要其实施的环境、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并且采用了案例的方式。
①知识管理实施的环境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外部环境即知识管理实施的社会背景,其中包括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等;知识管理实施的内部环境是从组织内部来考虑的,包括组织的结构体系、文化、基础设施等。要成功地实施知识管理,必须构建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体系和企业文化,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搭建技术平台。
②目前知识管理实施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是:一、知识管理的标准化问题。知识管理现在在社会还未真正的实现标准化,给不同的组织交流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要制定通用的收集、分类、贮存和共享、交流知识的标准,使组织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二、知识管理与技术问题。无论技术多么强大,妄图通过技术解决一切的想法是错误的,技术只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一种工具,知识管理必须与组织的目标相结合。
③实施知识管理的步骤。根据参考文献分析,知识管理首先要在小范围内实施并且取得成功,然后才能慢慢地扩展到整个组织机构。在实施的过程中要让组织所有的人都理解知识管理,管理层的支持更是至关重要。要通过培训使员工理解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技能,并通过一定的激励措施使每一个人都加入到知识管理中来。
(2)知识管理与组织 主要涉及组织环境对知识管理的影响、组织合并中以及合并后知识管理在其中的运行以及其合并对知识管理的影响、知识管理对组织改革及创新的促进作用。目前大多数的知识管理活动是在组织范围内开展的,组织的结构、组织文化及其设施都会对知识管理产生影响。
(3)知识管理与相关领域的研究 涉及知识管理与人力资源管理相结合,通过人员激励来促进知识管理;知识管理从全面质量管理、信息管理中汲取经验;知识管理对信息专业的影响。
1.2.2 国内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综述
国内知识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知识管理与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知识管理技术以及知识管理体系。
对中外知识管理研究现状的对比从总体上而言,国内外所处的阶段不同:国内比较重于理论的研究,而国外基本上已经处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阶段。这说明我国知识管理的研究起步较国外晚,现在主要是在解决理论层面上的东西,因此还有一段路要走。目前,全球都将知识管理作为热点问题进行研究,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研究的先进成果,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跟上时展的步伐。
1.2.3 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知识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已经逐步开始推行,并在一些企业中得到较为成功的应用,但是知识管理在我国企业内的全面实施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与障碍,其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
(1) 缺乏系统的管理认识
目前,我国企业实施知识管理面临的最大障碍是大部分企业经营者管理理念的滞后。从调研情况来看,不少企业的经营者对知识管理理念缺乏基本的了解,大多数企业经营者对知识管理的全面实施缺乏系统认识,部分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仍深陷传统管理之中,尚未意识到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管理理念的滞后使得我国大多数企业知识管理的全面推行难以启动。
(2) 缺乏基本的要素支持
企业建立完善的知识管理体系需要相应的人、财、物以及技术等要素的支撑,在缺少这些基本要素的条件下,知识管理只能是“空中楼阁”。在调研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尚未制订有效的知识管理战略,没有设立负责知识管理的部门与主管;不少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还处于基本信息传递的初级阶段,缺少先进知识管理工具的支撑,少数企业连基本的内部网都未建立。基本要素的缺乏和技术的落后影响了我国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
(3) 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由于我国现阶段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完善阶段,一些企业仍然习惯于传统体制下的管理模式,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现象依然比较严重,年富力强、富有开拓和创新精神的专业人才得不到充分使用,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企业人力资源和知识资产的浪费与流失。制度安排的滞后导致企业管理体系低效率的运转,不仅无法优化配置物质资源,更无法有效管理企业的知识资源。传统体制下的企业管理制度和人力资源政策成为制约我国企业知识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除了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等的制约外,我国企业在知识管理实施中还面临产权制度、分配制度不够合理等多种制度问题。
(4) 缺乏共享、交流与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知识的形成、转移和保留根植于组织环境之中,组织环境的特征会影响知识的发育和发展。企业文化是企业知识活动开展的具体组织环境,它在知识集约和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积极的企业文化能够鼓励新知识的创造,并在持续学习的环境中,促进相互信赖关系和统一价值观的形成,从而建立有利于知识共享、交流的氛围,支持了企业的知识创新。因此,企业在知识活动中要注重建立鼓励合作、勇于变革、不断创新的企业文化。然而,从调研来看,我国不少企业在传统体制、政策下形成的保守、沉闷、缺乏活力的企业文化严重影响了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开展。
1.3 研究目的与思路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迫使企业只有不断地提升、保护和创造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知识管理作为适应知识经济的管理方法,可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知识管理水平的高低已成为决定企业能否赢得竞争的关键,如何卓有成效地进行知识管理以提升企业竞争力已成为现代管理的核心问题。因此,本课题拟由此思路出发,首先明确知识管理和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容及其影响因素,然后从企业知识管理实施和运作过程的角度分析企业知识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着重于研究知识管理在企业实施中,可以起什么作用,产生什么影响,从哪些方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形成知识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理论。本研究的大致思路是首先从企业知识实施的四个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组合结构的变革、企业文化的营造、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来分析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然后根据知识管理过程的四个步骤及产生的四个功能分析出知识管理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最后总结出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及其途径。
第二章 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概述
2.1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
2.1.1知识管理的内涵
知识管理作为知识经济的微观体现,是对知识及知识过程的管理。知识管理是一个新生事物,从不同侧面、不同的角度,人们对其有不同的看法,如美国德尔集团创始人之一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交流提供新的途径[3]。
温迪·布克威茨(Wendi Bukowitz)将知识管理定义为:知识管理是组织运用其知识或智力资本产生财富的过程[4]。
Lotus Notes公司认为,知识管理是当公司面对非连续性变化日益突出的环境时,针对其生存和发展能力等重要方面所采取的一种应对措施,它贯穿于组织的发展进程中,旨在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发明创新能力的有机结合。
美国生产利于质量中心(American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Center,APQC)将知识管理定义为:以增强竞争力为目标的识别、收集和利用知识的战略和过程。知识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创造、发现和收集公司内部的知识与技能;第二阶段主要是共享、交流和理解收集来的知识与技能以便利用;第三阶段主要是修正这些知识和技能并将其运用于新的环境中。
奎达斯认为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是指对各种知识的连续的管理过程,以满足现有和未来的需要,以确认和利用已有的和收集的知识资产,开拓新的机会。知识管理的目标包括六方面:知识的,以使一个组织内的所有成员都应用知识;确保知识在需要时是可得的;推进新知识的有效开发;支持从外部收集知识;确保知识、新知识在组织内的扩散;确保组织内部的人知道所需的知识在何处。
虽然人们对知识管理的认识还未达成共识,但上述学者和机构关于知识管理的种种看法,可以得出一个共同点:只是管理的对象是知识、信息以及知识的生产、创新、交流、共享、交流、应用等过程。
另外知识管理是注重将知识而不是技术本身或物质产品作为资产进行管理。知识作为资产就意味着将有知识的人即知识工作者作为资产,而对知识工作者来说,其个人、知识和工作三者是合而为一的。因此,知识管理的特点首先表现在知识工作者的特质上。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知识管理可定义为: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企业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交流和应用集体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
2.1.2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
作为一项新的管理活动,企业知识管理也有自己的特定目标或直接目标,具体包括:
(1)培养和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知识经济的生命力和灵魂在于创新。在以技术迅速变化和产品周期不断缩短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环境中,创新是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为此必须经常鼓励和培育新思想、新主张,最大限度地把企业员工聚集到献计献策和通力合作的活动中来,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关键目标[5]。
(2)增强企业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由于洞察力已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首要变量,所以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目标之一。在信息不完全和未来不确定的情况下,准确地洞见未来,既要良好的判断力,又要有敏锐的预见力,而判断力和预见力就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和经验中的无形智力资产。知识经济时代的市场环境中经常出现无法预测的事件,如金融危机的发生,惊人技术的发明,非传统竞争者的出现等。为了把突发事件对自身的影响减小到最低限度并更迅速地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帮助客户做出最好的决断,要求企业能对市场的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这是知识管理的又一个目标。
(3)提高企业效率。知识管理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通过努力获取和共享最好的经验以及可重复使用的知识资产,缩短作业时间并最大限度地减少重复劳动。效率取决于对个人和群体创造的知识进行收集、综合并提供给其他人再利用的程度。知识管理必须向个人提供借以发现、挖掘和优化已创造的共同知识的工具,并把它们应用于新流程,解决新问题。
(4)提高企业员工技能。一个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提高现有员工和新雇用员工的技能素质和知识水平。为此要通过在职学习、联机培训、远程教育和企业知识网络等方式学习新知识。一个企业如果全力支持和促进这种提高员工技能素质的学习并使之制度化,就是成功的知识管理。
(5)实现企业知识资产价值。知识资源是企业最宝贵的资源,企业必须切实运用知识资产管理的体系与方法来管理知识资源,盘活企业知识资产存量,并实现知识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进而大大改善企业的资产结构,提高企业资产质量和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价值。
2.1.3企业知识管理的原则
关于企业知识管理的原则,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都对其作过研究,Davenport 提出了知识管理的十大原则:知识管理的代价高昂;有效的知识管理需要人员和技术的结合;知识管理的高度政治性;知识管理需要知识管理者;知识管理受益于实事求是而不是生搬硬套,受益于市场而不是等级体系;分享和利用知识往往是不自然的行为;知识管理意味着改进知识利用过程;知识使用刚刚开始;知识管理永无穷尽;知识管理需要知识契约[6]。本文认为 Xerox公司所提出三原则能较好的体现知识管理的原则[7]:
(1)积累原则。无论对于组织或个人,知识积累都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对于一个企业,自它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会有很多的信息和知识产生。如果没有积累,这些信息和知识就会随着某项具体的工作的结束而消失,或者随着员工的离去而流失。正是这些信息和知识一点一滴的汇聚,才构成了企业的财富,形成了企业的文化、企业价值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一定要注意信息和知识的积累,这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首要条件。由知识积累而形成的知识库、信息库是企业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之一。
(2)共享原则。知识共享,是指一个企业内部的信息和知识要尽可能公开,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知识共享可以使每一个新项目的运行都能建立在全企业的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相反,隐藏自己的知识并疑惑地看待来自他人的知识,是大多数人的天性,这样知识的利用不会使得知识的充分利用。
(3)交流原则。如果企业的知识有积累,能共享,但是没有交流,那么仍然不能算做有效的知识管理。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要在企业内部建立一个有利于交流的组织结构和文化氛围,使员工之间的交流畅通无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和知识在交流过程中得到融合和升华,使知识交流得到启发和提高。
知识积累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共享是使组织的每个成员都能接触和使用企业的知识和信息;知识交流则是使知识体现其价值的关键环节,它在知识管理的三原则中处于最高层次。只有在交流过程中,员工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利用与创新,而创新正是知识管理的最高要求。企业应鼓励员工在交流中了解他人的知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员工产生学习和创造新知识的冲动。这种在交流中培养起来的企业创新能力,将使企业具备顽强的生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2.1.4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
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内部知识的采集、积累、交流与应用
这是知识管理最普遍的应用。企业内部蕴涵着大量的知识,尤其是在企业职工队伍中有大量的隐性知识积聚。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知识可以转化为效益与资本,因此,能否挖掘隐含在企业中的知识、充分发挥这些知识的作用,是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企业知识的内部管理应该包括:利用各种知识库存放和积累知识;建立内部信息网络以便于员工进行知识交流;制定各种激励政策鼓励员工进行知识交流;放松对员工在知识应用方面的控制,鼓励员工在企业内部进行个人创业,促进知识的应用等。
(2)外部知识管理
外部知识管理一般包括以下的内容:
①建立外部知识网络。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有比较发达的外部知识网络,这些网络关系中存在着大量的知识,可以被企业利用,转化为企业的效益。因此,企业要充分利用这些网络,加强对网络中知识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知识。
②在合作和竞争中学习。企业在加强对外部知识管理的同时,还要经常向外部企业、尤其是合作企业学习,学习其成功的经验,并总结其在发展过程中的教训,促进本企业的健康发展。
③提高企业的对外反应速度。应付千变万化的市场是企业的生存准则。对外反应速度的快慢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对外部知识学习和管理的效率。快速、高效的外部反应系统,可以使企业加强与供应商、用户、专家、政府部门等的联系,最大程度地使其为企业所用。
(4)知识资产的管理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资产”成为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成为创造收益的实际推动力,与市场份额共同成为衡量企业成功的重要标准。知识资产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显性和隐性知识的价值总和,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市场资产(来自客户关系的知识资产)、知识产权资产(纳入法律保护的知识资产)、人力资产(知识资产的主要载体)、基础结构资产(组织的潜在价值) 企业知识资产的管理是一个持续不断、反复进行的过程,如同企业其他资产的管理,也有自己独特的管理程序。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①确定知识资产。确定知识资产不是简单地知道本企业的知识资产由几部分组成,而是进一步了解这几部分的性质及其内部构成。
②制定知识资产发展计划。知识资产发展计划一般来说包括以下主要内容:考虑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妨碍目标实现的不利因素;检查缺少哪些知识资产,哪些知识资产处于薄弱状态;设计一种反馈机制,确保及时了解知识资产是否符合企业发展需要;建立获得知识资产的经常性渠道;制定管理知识资产的组织政策;建立培训员工的制度。
③建立知识资产信息库。它分以下五步来完成:专业技术人员设计知识资产信息库;设计用户界面;信息分类,推广知识资产信息库;培训知识资产信息库管理人员;实施企业内部员工培训计划,使他们能够使用信息库。
④保护知识资产。市场资产的保护主要依靠拥有有关知识产权的权利。知识产权资产通常通过注册专利、商标、版权和签订保密协议来保护。人才资产的保护主要靠优厚的报酬、晋升机会适合的工作、工作成就感、职业发展前景等。组织管理资产的保护主要由控制本企业管理哲学和设计管理流程的主管人来进行。
⑤利用和推广知识资产。知识资产的价值就在于能为企业所用。企业要考虑如何更加有效地利用它们完成企业的目标,而不是仅仅贮藏在企业的知识库中。企业的主管人员要使知识资产的成长和更新符合企业内部的组织政策,即:每个人应对他所负责的知识资产部分的成长和更新负起责任。
2.2 企业知识管理的运作过程
知识管理涉及四个运作过程,它们是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共享、交流和知识创新。知识集约过程是对现有的知识(包括组织内部和外部的知识) 进行收集、整理、分类和管理的过程;知识集约过程通常包含了隐形知识显性化和显性知识综合化这两个模式的知识转化。知识应用过程是利用集约而成的显性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显性知识内部化的过程。知识共享、交流过程指通过知识交流和共享、交流来扩展系统整体知识储备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指整体的知识储备扩大并由此产生出新概念、新思想、新体系的过程;知识创新过程是前述三个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上面对知识管理的介绍,我们用图2-1来表示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运作过程。
图2-1 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运作过程
从图2-1 中,我们可以看出,知识对于企业的价值在于知识本身的增值以及在企业活动中的应用。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企业对知识的积累、应用、交流和创新的能力,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有效地完成“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的过程。而企业知识管理则是将企业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于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同时不断地扩展企业整体的知识储备,并创造出新知识、新思想,从而在提高企业驾驭知识能力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核心竞争力的概述
2.3.1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
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英国学者哈默尔(G.hma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上发表《公司核心能力》(The Core Competene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的积累性的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集成的多种技术学派的学识”。Mckinsey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 KevinCoin 和 StevenHull 提出:“核心竞争力是群体或团队中根深蒂固的、互相弥补的—系列技能和知识的组合,借助该能力,能够按世界—流水平实施一到多项核心流程[8]。这一提法,强化了核心竞争力以知识的形式存在于企业的各个方面能力中。他们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界定都包括了这样一个基本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知识。并且在一个企业诸多竞争优势中,必然有一个核心优势,这个核心优势称之为核心竞争力,这个核心竞争力是独有的、不可模仿的、具有与众不同的优势。
正确认识基于“知识”的核心竞争力还需把握住这样一个概念: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动态的知识系统。首先,这个系统是“知”和“识”的有机结合体,所谓的“知”是指实体的和存量的知识,所谓的 “识”是指知识的动态性、周期性和过程性,它是企业己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的结合,这种认知能力本质上就是一种学习能力,“识”比“知”更重要,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识”方面;其次,这个系统应具有较强的新陈代谢功能,它是不断吐故纳新的动态系统,正是由于企业的知识体系的不断新陈代谢才保证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先进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本质上是知识专有的,具备知识的一切属性,知识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资源的核心,只有知识才能最终解释核心竞争力,也唯有知识和知识管理才是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的逻辑归宿和源泉。在知识中,企业的那种看来不容易被理解和测度的核心竞争力找到了答案。
2.3.2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作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决定企业发展战略
企业是不同资源的集合体,它所经历的发展轨迹,获取的知识、技能,建立的价值体系也各不相同。这些因素决定了企业不同的核心竞争力,而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又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和领域。企业现有的经营领域是企业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的选择,是与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所适应的。企业置身于这些能力能够发挥其价值的状态中,企业的资源就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如果企业想要突破这一领域,也必须着眼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关联化、多元化经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还可以促使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超越部门利益的局限,更多地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着想。
(2)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
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通过四种途径获得超额利润。首先,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凭借核心竞争力所产生的位势使企业以较低成本获得各种稀缺资源。其次,由于抓住了竞争的关键环节,对资源的配置也更有效率。再次,作为学习型组织,企业通过学习提高其效率,使其有效地降低各种成本。最后,核竞争力能够为顾客带来长期的、关键性利益,企业通过为消费者创造价值自身也分享到高于其他企业的利润。
(3)维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过程就是企业健康成长的过程,它需要在企业发展程中长期的积淀,它孕育于企业文化,深深融合于企业内质之中,为企业员工所共同拥有。这种优势既不能通过交易获得,也难于被其他企业仿效,并且还不会随企业人员的变动而转移。核心竞争力的特殊属性和特有机制使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能够获得持续竞争优势。
(4)提高企业市场竞争位势
市场竞争位势是指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它有助于企业取得比竞争对手更大的经营绩效。企业核心竞争力支撑着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竞争优势,决定了企业有效的战略活动区域,并产生了企业特有的位势和生命线,支持企业向更有生命力的新领域延伸。拥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可以跳出低层次的价格竞争,在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上寻找突破,能够获得参与竞争的资格和长久的竞争优势,抢占知识经济和未来国际间竞争的制高点。高层次的竞争可以反过来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之形成良性循环。
(5)使企业适应环境变化
核心竞争力与产业组织方式之间的逻辑关系是:①不同组织模式的灵活性和生产力不同;②不同的组织模式具有相应不同的核心竞争力。这些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依赖于对未来状况的普遍性预测,因为它把一定的环境适应性融入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中。一般的说,如果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灵活性,那么核心竞争力就可以在相当大的目标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且具有较高的生产力,也即核心竞争力的生产可以随它们能够提供的服务需求的增长而提高。另一方面,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僵化而难以扩张,那么企业基本的战略活动空间就会减少,对环境的适应性就差,从而也就更多地倾向于路径依赖。
2.4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比较多,但一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的人力资本和核心员工能力
在知识资本愈益重要的新时代,人力资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造作用也显得日益重要。可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很重要的因素是取决于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势。
二、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认为核心竞争力的实质就是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发展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而研发和创新能力就能实现这个目标,原创性研发和创新的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并保持领先的根本源泉。
三、企业的管理能力
管理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企业获得信息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决策能力。一个企业不论它拥有多少核心资源,如果不能运用管理能力把它们有效的整合成一个能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最终将是一种资源浪费,而该企业也将注定要失败。因此可以说,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就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文化和经营理念
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要素要在企业内部与企业的经营理念进行有效整合,并于企业的组织文化融为一体,才能形成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在核心竞争力的影响要素中,经营理念及由此而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是最具生命力、最持久、也是竞争对手最难以模仿和战胜的要素。
第三章 企业知识管理对核心竞争力的促进作用
3.1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的多元系统,包含多个层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和开发的能力
C. K. Prahalad 和 Gary Hamel认为,核心竟争力的实质是指谁能比竞争对手以更低的成本和更快的速度去发展企业自身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核心竞争力。而研究和开发能力就能实现这个目标,原创性研究开发能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获得持久制造技术或专利技术从而获得持久竞争力,并取得长期高收益的根本源泉。
(2) 不断创新的能力
即根据市场和社会变化,在原来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人才资本等资源,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有效组织生产,不断创造和适应市场,实现企业既定目标的过程。它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和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
(3) 将知识转化为产品或实现生产力的能力
只有将包括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在内的各种知识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工作方案或产品,各种有关知识的活动才能转化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研发和创新才是有价值和有意义的。
(4) 组织协调企业各个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面对激烈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运转协调、统一、高效、特别是在改革创新方案、新产品新工艺方案以及生产目标形成以后,要及时调动、组织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有序运作。
(5) 应变能力
客观环境瞬息万变,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对客观环境敏锐的感应能力。与此同时,还必须保持经营方略随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即因地、因时、因顾客消费心理的变化而变化。由以上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可见,知识和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实现的内在核心。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知识管理的关系如表3-1 所示:
表 3-1 企业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与知识管理的关系
是企业中知识需求最密集的领域,要充分发挥知识管理的知识获取、处理、积累、传递、共享等过程的管理能力。
不断创新的能力
是在已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创造产生新的知识,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最终目标。
利用生产方面的知识将技术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是对知识的应用。
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
进行有效的生产的能力
通过管理过程的知识将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生产技巧融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中,需要生产者具有一定的知识和技术。
利用市场环境知识指导合理决策、减少风险,需要知识积累、应用以及创新。
为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从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入手,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等。由表中所示关系可知,加强知识管理,实现知识的集约、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知识的应用和知识的创新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要途径。而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企业人力资源知识化。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最核心的资本,因为人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获得者和执行者,也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根本。人力资源知识化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知识管理的观念,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二、组织结构的调整。组织结构是实行企业知识管理的组织基础。企业知识管理的有效实施,知识的共享、交流与创新,需要企业的组织结构能与知识管理活动相适应,需要所有员工的参与和协调。一个具有灵活反应能力的、合理的组织结构是知识管理的保障。为实现企业的知识管理必须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三、企业文化的营造。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软的方面,是存在于组织深层的东西,它从精神、道德和思维模式等深层次的方面影响着企业的每位员工行为方式,影响着企业的战略决策和企业的行为。努力营造有利于企业知识管理实施的企业文化,从根本上保证企业知识管理的顺利进行,努力建造起知识型企业文化。
四、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它是企业知识管理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组织结构调整和企业文化形成的基础。它为知识管理采集、存储和创新的实现做好了物质上的准备,是企业构建以知识为核心资源的基础。
3.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3.2.1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
树立人力资本观念,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里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能力上,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为了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要进行不断变革,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以企业员工为载体,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体现出来。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离开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财富和企业组织的中心,知识、技巧和能力是蕴藏在组织内部的要素。所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就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员工知识集约、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之所以能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因为知识掌握在人的头脑之中,知识往往是与人的经历、理解、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它还包括思想和感情的因素,人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因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贯穿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体现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人不仅能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创造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为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个人经验的生成和积累,能引发员工知识创新的激情,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升华,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企业在知识管理中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注重员工的培训。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人为本,集中表现在就是以“知识工作者”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激发知识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快知识创新的步伐。这就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直线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以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3.2.2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人才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面临危机的处理能力及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企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管理将致力于把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类,使企业成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发掘和共享、交流已经拥有的知识,防止重复劳动和重复的错误,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改进,甚至形成新的思想,然后经过员工之间,尤其是团队、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实现知识创新,再将新知识存储在企业知识仓库中供其他员工学习和利用。这样,知识管理能使企业员工迅速获得成本低廉而优质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并在组织中营造一个尽可能多地与组织有关的人围绕该组织的发展自愿的进行共同学习的氛围,这种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赋予企业不断发展的内涵,客观上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一、它实现了企业战略的整合和插入;二、有助于企业文化变革和建立一个学习型文化;三、提高建立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工作场所的学习过程;四、能够提高在变化的组织结构中运行的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实现了人力资源的整合,促进了核心竞争力的发展[9]。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将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根据市场竞争情况、知识更新的速度以及企业内部各岗位的不同性质、不同要求以及员工的实际水平,进行相应的业务和技能培训,并且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对员工进行知识的更新与完善,不断地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技术熟练程度,不断地提高员工创造新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合理地组织生产和工艺流程,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企业效率的提高,真正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3 组织结构的变革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社会与工业经济社会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企业对知识的有效管理已成为管理的中心环节。企业知识管理要求促进知识的流动,促进员工知识的共享、交流和交流。传统等级制的组织结构具有鲜明的等级和层次结构,企业成员实际上成为整个组织“机器”中的一个并不具有主动性的“零件”,其严格的等级控制方式严重地阻碍了企业内部员工知识的收集、共享、交流和交流,阻碍了员工的创造性思维,影响企业知识创新的进程。等级制组织结构的另一个缺陷是过长的信道,不仅阻碍了知识与信息的有效沟通以及企业对瞬息万变的经营环境和市场的反应能力,而且抑制了企业的学习能力的提高和企业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要求企业组织应具备在一个动态过程中积累、分享、利用和创造新知识的知识战略能力,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的构建提出了新要求:
其一是企业组织结构要具有可塑性和灵活性,尽可能减少组织结构中的层级,以提高企业的信息传递速度,实现企业组织的高效运作,以利于企业对经营环境和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响应,从而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近年来,在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中出现了大量在本质上属于目标团队形式的新组织模式,如“灵活特定目标型”(advocacy)、“无限水平组织”(infinitely flatorganization)、“蛛网结构”(spider's web)、“倒金字塔”(inverted pyramid)以及“虚拟组织”(Virtual Organization)模式等。这些新的组织结构的共同特点是都把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为增强企业的反应能力,组织结构的设计朝着动态化、网络化的方向发展。这些新的组织结构与传统的等级制结构相比,采取的是扁平化的组织形式,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够较好地适应以“3C”(变化、竞争、顾客)为特征的超竞争环境,能够通过复杂的通信基础设施迅速地将技术、人员与管理组合起来,对不断变化的和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的客户需求做出迅速有效的和协调的响应。
其二是要有效地实现知识的价值,有利于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转化,有利于知识的共享、交流,以实现知识创新的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应有专门的人员和部门来进行管理,成立强有力的知识管理项目推进组织,对整个企业的知识管理工作进行规划和实施。
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必然在组织结构上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其实这就是知识创新中管理创新的内容,管理创新能从根本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3.4 企业文化的营造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努力创造有利于实施企业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就需要每位员工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只有通过组织环境营造一种信息共享、学习交流的高效与和谐机制,鼓励员工交流沟通。在交流和沟通中每位员工都将不同程度的受到别人观点、知识的影响,产生激励与凝聚,竞争与合作的效果。管理者应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努力营造互相尊重、和谐、愉快、进取的氛围,使每个人都有一种归属感、成就感,让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施展才能,使管理模式更加多元化、人性化和柔性化。
正因为知识管理对组织环境的特殊要求,从而使企业文化成为决定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知识管理需要建立以知识为导向的企业文化环境,利用企业员工和集体的智慧,实现知识的集约、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在知识创新中谋求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文化被定义为“企业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并且为企业成员普遍接受和遵循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价值观念、团队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10]这种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作用于企业成员行为,为企业成员意识认可。它同组织结构相互作用影响企业成员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是企业获得凝聚力和竞争力的源泉。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企业员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员工使知识的承载者,只是拥有的数量、质量和对企业知识创新的贡献程度决定于知识的拥有者。在一个沉闷的、呆滞的组织文化氛围中,人们就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要想建立高效、和谐的企业知识管理体系,必须努力营造鼓励知识共享、交流和创新的企业文化环境,逐步形成“自觉合作”与“自觉交流”的价值观。企业知识管理需要一种知识型的企业文化,知识型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按照知识管理的要求所形成的一种“社会亚文化”。它是企业的经营哲学、伦理道德、精神风范、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总和,是企业灵魂和精华的集中反映。知识型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组面:
(1) 导向作用。企业文化为全体员工确立了基本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企业精神等,作为一种无形的准则,创造了一种共同的文化氛围,对员工起到价值导向、角色规范和引导员工实现知识创新的作用,使企业员工在企业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个企业的团队意识、内部风气和风尚等企业文化内容一旦含有面向知识管理的特点,就会造成强大的使个人行为从众化的团队心理压力和动力,使个人在知识采集、积累、共享、交流、应用、创新过程中产生心理共鸣,进而自我调整、控制自己的行为,自觉展开知识管理活动。
(2) 沟通作用。知识型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利于加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充分沟通,化解文化理念上的认知差距,实现各方利益的协调,从而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相互信任的融洽气氛,有利于企业内部的信息流通和反馈机制的建立,促进知识的共享和交流。
(3) 激励作用。知识型企业文化以人为本主,把尊重人作为它的核心内容,它对人的激励是一种内在的激励,是通过企业文化的塑造,在员工心目中树立起知识管理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使每个员工从内心深处自觉产生为企业知识管理而努力的意识,形成对企业知识管理的强烈责任感和持久驱动力,激励职工不断地进行知识的采集、存储、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
(4) 凝聚作用。企业文化通过培育组织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起成员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使个人的行为、思想、感情、信念与整个企业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相对稳固的文化氛围,凝聚成一种无形的合力与整体趋势,以次激发出企业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为企业的共同目标而努力[11]。正是企业文化这种自我凝聚、自我向心、自我激励的作用,才构成了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不断成功的动力。企业要想实施有效的知识管理,不仅要具备必要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系统,还要求企业领导者建设有利于企业实现知识共享、交流和创新的知识型企业文化,鼓励员工与他人共享、交流自己拥有的知识,并促使员工将知识转化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生产力。
3.5 知识管理基础设施与企业核心竞争力
3.5.1 知识管理基础设施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工具
知识管理基础设施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指采集、存储、提炼和传递知识的技术和设施。它包括的内容异常繁多,覆盖了知识活动的各个环节,是知识管理有效运作的硬件基础。知识管理的核心就是利用信息技术,将企业的传统经验与信息,以及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资产整理成企业可共享、交流的知识,在指定的范围内传播,在恰当的时候利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再产生新的知识。知识管理涉及知识与信息的识别、清点、收集、存储、学习、整合、规划、流通、共享、交流、创新、评估、监督和保护等环节,仅仅依靠人工的方式难以完成知识管理中对知识和信息处理的要求,必须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其中互联网是这种技术的杰出代表。互联网的出现打破了信息与知识传播的时空限制,并使得交流的形式更加生动和直观。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不断涌现,为知识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如互联网(Internet )、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外联网( Extranet )、数据挖掘技术(Data Mining)、信息查询与检索引擎技术(Information Search and Retrieval Engines)、检索技术(Access Technologies) 、 元数据技术 (Metadata) 和 网络通讯技术 (Networking Communications)等,为人们迅速收集知识和信息带来了便利,不仅加快了知识和信息采集、传播的速度和广度,拓展了知识和信息采集的空间,同时还有利于对知识和信息的分类、加工和处理,使各种知识和信息变得更加有序,为知识与信息的使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文献管理技术(Document Management),存贮结构技术(Storage Architectures)等,为知识仓库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使各种信息和知识可以经过分类后以某种方式存贮起来,供相关人员访问,或以某种形式传播出去以供利用。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实现信息交流和共享、交流的重要手段,同时也为企业核心知识的产权保护提供了新的手段,利用信息技术为需要进行保护的知识产品授予各种不同的访问权限,就可以达到既方便用户合理使用,又保护知识产品拥有正当权益的目的。知识管理是通过系统地利用这些信息和专门技术所建立的知识管理平台,最大限度地进行知识的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实现企业的创新能力、响应能力、生产效率和技能素质的有效改善,从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5.2 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成,信息技术的大量采用,改进和强化了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员的集成管理,对企业固有的经营思想和管理模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最终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具体而言,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从以下途径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加快产品和技术的创新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随着全球信息跨地区、跨国界之间的流动,给企业创造了无限的商机。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提高了企业把握市场和消费者了解市场的能力,使企业能迅速的将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及时地反映到决策层,促使企业针对消费者需求及时改变和调整经营策略,向市场提供高质量、多品种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不易被其他竞争对手模仿的产品和服务。
另外,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的结合所形成各种信息技术,如CAD、CAM、CIMS等,实现了企业开发、设计、制造、营销及管理的高度集成化,使企业生产趋于并行、敏捷、职能和虚拟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生产的柔性、敏捷性和适应性。这种信息化的生产方式使企业“个性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和服务成为可能,越来越迎合和满足顾客的独特需求趋势,提供更快捷、更简单和更便宜的多样化产品,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增强应变能力和运作效率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赢得市场的关键在于速度。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为了达到知识经济时代所要求的速度,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通过组织结构进行的变革,依托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组织流程再造,以知识为中心,使供应、生产和销售等各个环节直接面对市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提供市场需要的产品,满足市场需要的多样化要求,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应变能力[12]。
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下,那种传统的以手工方式收集、处理、传递信息的方式显然已不适应现代企业管理的要求。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能使企业的资源或要素得到最佳整合和优化配置。随着企业信息的生产、收集、整理、分析、利用速度的加快和质量的提高,同时提高了企业的科研水平、工艺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和信息含量,也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效率。
三、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经营的有效性和效率
企业经营的有效性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在商业实践中,有效性可简单表示为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以正确的方式做正确的事,其实质是通过正确的决策和行动对信息作出正确、及时的反应。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域的同步信息交换,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以及各种决策工具如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系统(DSS)、群体决策支持系统(GDSS)、执行信息系统(EIS)等的应用,使企业在获取、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更加灵活、快捷、广域和开放。人的行为与经营流程组成了一个整体的有机系统,形成信息决策行为三者高度集成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决策者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方案评价选择能力,拓展了决策者的思维空间,延伸了决策者的智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决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增强了决策的合理性、科学性及快速反应,提高了决策的效益和效率,从而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经营的有效性[13]。
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和组织结构优化,实现企业经营效率的提升。传统的组织结构存在多等级、多层次、机构臃肿、横向沟通困难、信息传递失真、缺乏活力、对外界变化反应迟缓等弊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组织收集、处理、利用信息的方式,从而导致组织形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BPR乃至组织结构的重构。同时,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形成了学习型组织,从而更好地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
四、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提升整体管理水平和决策科学化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1世纪企业企业竞争力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获取和处理信息能力。企业的发展依靠的是正确的决策,而决策的基础则是信息。对企业来说怎么比对手早一步获得有效的市场信息显示得尤其关键,这正是信息技术的优势,而这种优势依赖于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知识管理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极大地提高企业对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研究的准确性和有效性,从而提高对企业资源有效开发利用,把企业决策建立在及时、可靠、高效的信息的占有基础之上,进而提高企业的决策科学化水平。
综上所述,企业人力资源知识化、组织结构变革、企业文化的营造和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实现企业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四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企业知识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组织结构调整和企业文化的营造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保证;企业人力资源知识化的最终实现需要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的形成作为基础;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二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四者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四章 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实施分析
4.1知识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内在作用机理分析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以企业的知识活动为中心的相关能力,那么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有效完成“知识的采集和编码知识的积累和处理知识的传播和共享知识的创新和应用”这一完整的过程,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引导和约束这四个环节,促进知识生产和流动,使知识在使用中实现价值,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直接目的,并最终实现营造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终极目标。
(1)知识管理的外化功能——对知识采集和编码的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的外化功能是指以外部存储库的形式捕获知识,并根据分类框架或标准来组织它们。它所利用的是强大的搜索工具、数据库管理系统、文件管理系统等。其中,搜索工具用于在 Internet 或其它信息资源上搜索并下载知识;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文件管理系统用于对所收集到的知识进行分类、编码及储存。[10]外化的结果是使具有相似特征的知识聚集在一起,它的作用最终体现在通过内化或中介使知识寻求者能够得到你所捕获到的知识。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里的知识既包括存在于企业内部员工头脑中的未编码知识,也包括存在于数据库中的已编码知识,通过这一环节,可以使知识有效集中,这种集中了的知识对于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来说,无异于一个激发创造灵感的知识宝库。这一功能可以说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2)知识管理的内化功能——对知识积累和处理的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的内化功能是指设法发现与特定用户需求相关的知识。内化建立在外化的基础上,是对外化结果的深加工。它从外部储存库中挖掘知识,并通过筛选来发现与知识寻求者相关的知识,并以最合适的方式进行重新分类、重新储存。知识管理的内化功能能够使知识的寻求者更方便地获取所需知识,大大提高了知识获取的效率,有效缩短了知识生产的周期,这也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3)知识管理的中介功能——对知识传播和共享的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的中介功能是指将知识寻求者与最佳知识源相匹配。这是知识发挥作用的关键性步骤及前提条件。储存于数据库中的静态知识是不能发挥作用的,只有将它与特定的人、特定的过程进行动态匹配,才能实现其蕴含的价值,实现价值增值,最终形成并持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4)知识管理的认知功能——对知识创新和应用的管理功能
知识管理的认知功能是指对经由前三个功能交换得出的知识的创新和应用,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提供的知识基础之上,进行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作为一种复杂的商业过程和组织过程,其根本目的是通过谋求新的发明,获取新的知识,探索和掌握新的规律,实现知识的价值,为组织以及社会创造新的财富;二是利用所提供的知识形成决策方案,用以指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一知识应用和创新的关键环节,可以带来企业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全面提高,因而直接影响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最终效果。以上,可以说是知识管理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机理,其作用的过程可以用图 3 表示。
图 3 知识管理作用机理流程图
通过对知识管理在企业中运作的介绍,我们认为正是知识在企业中的无限循环、流动、创新,才促进了企业核心能力的新陈代谢和螺旋上升。同时,我们也认识到知识管理不仅监督企业内部运作,最大限度地使用企业拥有的资源,而且能够不断提升企业对外部信息和变化的理解、管理和快速反应,从而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的。
知识管理是“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四个过程不断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而知识管理的过程又是与市场紧密结合在一起、与市场的变化保持同步的;同时,根据市场变化的情况,进行自我调节。在这个调节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时滞现象,即当前的知识拥有状况是对过去市场的反应,导致企业的行为落后于市场的变化。因此,知识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要尽可能使企业与市场保持同步变化。企业能否与市场保持同步调的动作,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果在企业自适应、自调节的过程中,能够与市场保持一致的步调,那么企业就有可能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能与市场变化保持同步,可能会影响企业已形成的核心竞争力。企业不断地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地进行知识管理,最终将形成企业自身的独特的竞争优势,即核心竞争力。
4.2 加强企业知识管理的措施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知识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作用日益突出,加强企业知识管理,更加优化配置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每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须面临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利用知识,挖掘知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企业知识管理:
一、降低知识管理风险
企业知识管理风险包括:由于没有委派专人负责知识的运营所导致的治理风险和由于“自我管理”分权模式的推行所导致的权力失控、权力架空的分权风险, 没有或不完善的评估体系也会引起管理风险。
随着企业知识管理的深入发展, 西方一些大企业已不单设立信息主( CIO) ,而是还开始设立知识主管(CKO) 。世界著名的大企业如施乐公司、可口可乐公司、IBM公司、通用电器公司、日立公司等都正式设立了CKO一职, 所以设立知识主管一职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必要条件。知识主管的主要职责有3 个方面: 制定知识政策, 提供决策支持并帮助员工成长。领先企业的实践经验表明,没有CKO , 企业知识管理将很难成功。
企业的知识管理实质是一种管理创新活动, 它包括知识生产的管理、知识组织的管理、知识传播的管理、知识营销的管理、知识应用的管理、知识消费的管理和人力资源的管理。这种创新一方面表现为对原有管理体制的创新,减少管理层次,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另一方面表现为知识管理有利于创新的实现。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将削弱高层管理者指挥的统一性和“至高无上”的权威性。由于知识管理是建立在“自我实现的人”假设基础上, 企业赋予员工更大的自由度, 实行员工的“自我管理”,员工因此享有更大的权利和承担更大的责任。如果下属没有足够的知识、技能、责任感和较强的自律能力, 极易导致管理失控以及高层领导权力架空, 甚至导致企业的灭顶之灾。评测工作对于评价知识管理项目的成果也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管理控制的依据是测评的结果。项目组成员能够十分明确地指出通过实施“虚拟工作组”项目, 企业节省了哪一笔开销, 在哪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等等。更重要的是, 虽然测度知识管理项目的长期收益十分困难, 但是,通过一些侧面的数据、事实来评价项目价值, 诸如使用者的亲身感受、参与者的热情等, 也能够很好地说明项目带来的收益。
二、提升企业信息化程度
目前我国企业的信息化投入和运用的分布很不均衡。企业的中间技术层,尤其是设计部门和财务部门已经初步实现计算机管理,但企业的决策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旧很薄弱;另一方面,企业的末梢如供应、生产、销售等环节的计算机管理基本上是空白,整个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呈现出中间大两头小的格局,这种格局非常不利于企业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目前,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具体实践来看,我国大多数企业现有的知识管理活动还处于传统管理思想与方法下对知识资源零散的管理,尚未建立起全面的知识管理体系。因此,我国的企业应积极进行信息化建设,以缩短信息在企业内的传播时间,扩大信息传播范围,节省新员工真正进入企业的时间。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包括设立知识主管和信息主管;调整公司结构;建立一个能为公开交流提供基础的设施完好的网络;建立企业知识库等。
三、加强培养知识管理的专业人才
企业进行知识管理要着力培养自己的知识管理专业人才。知识的主体是人,管理知识的主体也是人,没有合格的知识管理人才,有效的知识管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知识管理人才是企业能够成功实现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如果一个企业没有专门的知识负责人,那么这个企业的知识管理工程就很难进行。
知识管理人才一定要是复合型的,既要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要懂宏观经济和微观管理上的理论和方法;既要有良好的外语能力,以便了解和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又要在信息收集管理上有自己的特长。除了从大学和社会上引进人才,更重要的是企业要建立正规的培训机制,要有意识的在企业内部的职工中培养,激励更多的人往这个方向前进。知识管理人才跟企业家当然不是矛盾的,有些企业家本身就是知识管理专家,这样更有利于知识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除了要为这些人才提供良好的待遇外,更重要的是要为他们提供广阔的业务发展空间,从管理机制上保证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
4.3 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通过对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在知识经济时代,环境的变革和组织的发展对每一个企业都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只有致力于完善自身的学习机制和知识管理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建设和知识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适应经济时代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企业必须不断的探索知识管理的关键所在,通过加强知识管理不断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基于上述探索,本文提出加强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种途径:
一、树立知识资本的新理念。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指出:“在新的经济体系内,知识并不是和人才、资本、土地并列为制造资源之一,而是惟一有意义的一项资源。”[14]企业领导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知识资本的新理念,使企业内全体员工高度重视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领悟到知识是企业生存、发展和获利的核心资源,意识到自己是知识管理主体的一部分,自觉地把知识的生产、传播、共享、应用和创新作为自身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建立有专职人员负责的知识库,注重企业知识的挖掘、学习。学习通常可以分为:显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学习和隐性知识的学习。关于Know-what 和Know-why 的知识基本属于显性知识。企业只有通过自身的学习,才能真正懂得并去运用这些知识。虽然这些知识的学习不能让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但它是企业生存及发展所必须的。过程学习,即向经营活动学习。不同的企业由于学习能力的不同,从类似的经营活动中得到的经验教训也是不同的。这些经验教训大部分是方法类的知识,属于企业核心能力的范畴。关于Know-how 和Know-who 的知识属于隐性知识,它们虽然比显性知识难发觉,却是知识的精华和个人能力的决定性因素。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观点,就是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完善、更能创造价值,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利用能力,将成为个人和学习组织成功的关键。知识管理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在于如何对构成企业核心能力的隐性知识进行开发以实现知识共享。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管理的重点是在对企业的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基础上致力于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三、建立高效先进的知识型组织结构,营造“学习型组织”。构建学习型组织,实现企业人力资本不断增值。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精于知识的创造、吸收和转化的组织。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以个人学习和团队学习为基础的、具有快速增长个人知识和扩张组织功能的自学习机制,是未来高新技术企业组织发展的方向。在学习型组织里,每一个成员都愿意把自己获取的知识和组织内的其他人共享,从而使每个人的知识得以扩大,快速促进人力资本的增长。造就学习型组织,也可快速实现组织人力资本的扩张,从而降低企业对关键人才的依赖性,使企业不会因为一位人才的流失导致整个企业瘫痪,同时也有利于构建企业的核心能力,实现人才与企业的双赢,最终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和提高[15]。
彼得·圣吉认为,要把企业从传统“权力控制型组织”改造为“学习型组织”,必须进行五项修炼:一是自我超越。学习如何扩展个人的能力,创造出我们想要的结果,并且塑造出一种组织环境,鼓励所有的成员自我发展,实现自己选择的目标和愿景。二是改善心智模式。持续不断地理清、反省以及改进人们内在的世界图像,并且检查内在图像如何影响我们的行动与决策。三是建立共同的愿景。针对我们想创造的未来,以及我们希望据以达成目标的原则和方法,发展共同愿景,并且激起大家对共同愿景承诺的奉献精神。四是团队学习。转转对话及集体思考的技巧,让群体发展出超乎个人才华总和的伟大知识和能力。五是系统思维。思考及形容、了解行为系统之间相互关系的方式。看清如何才能更有效地改变系统,以及如何与自然及经济世界中更大的流程相调和[16]。从而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学习型组织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源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人才、智慧等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因素,在这种环境下,人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知识的创造者与使用者由于网络的出现使知识能在大范围内为人们所共享,产生了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的巨大力量。企业的内部组织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
第一,打破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虚拟企业。虚拟企业是适应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需要,以信息技术为联结和协调手段的临时性动态联盟的组织,它打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利用信息网络,把不同地区的现有资源迅速组合成一个统一指挥的经营实体,以最快的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或服务。
第二,改变传统的“金字塔”组织结构,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知识管理特别需要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企业赋予员工充分的自主决策权。为了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必须改革传统的组织模式,使组织结构扁平化。
四、 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组织文化。要建立开放和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及科学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不断使员工对知识创新有新需求,鼓励知识共享和利用。其具体做法有:
第一,建立相互信赖关系,这是促进员工参与知识管理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企业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互不信任,双方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员工就不能将自己的隐性知识奉献出来,让其他员工共享,企业作为一个整体也就不可能扩展知识储备。因此,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要把内部员工也当成顾客来对待,以创造忠诚顾客的态度与方法对待员工。
第二,奖励制度是促进员工参与知识管理的有效手段。知识的价值是由包含在产品和服务中的知识含量决定的,而知识来自于每个员工的学习、发明、创新。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才能调动员工开发、挖掘自己的智力资源以及开发利用企业的知识资源的积极性,从而使企业取得在知识经济下的竞争优势。企业要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既满足员工追求经济利益的需求,又满足员工追求社会效应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同时企业要使这些奖励措施具有长期性、持久性,以促进员工持续不懈地参与知识管理。
结 论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知识资源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得关键要素。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生存并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就必须实施知识管理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越来越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迫使企业只有不断地提升、保护和创造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才能持续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只有致力于完善自身的学习机制和知识管理体系,将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造、企业文化的营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知识管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所面临的严峻考验,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文通过对企业知识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作用机制研究,可以得到如下的结论:
一、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必须重视知识运作过程的操作。知识管理的运作过程是企业知识积累、应用、共享和创新的过程,是企业真正实现企业资源知识化的关键。从而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必须需要重新塑造企业组织结构。建立起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是企业实现知识管理的关键。因为,组织结构为知识管理提供运行的平台,是知识共享成为可能,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人才、智慧等成为现代企业的重要因素,在这种环境下,人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知识的创造者与使用者由于网络的出现使知识能在大范围内为人们所共享,产生了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提高工作效率的巨大力量。
三、加强企业知识管理,营造与之相适应的企业文化。要建立开放和相互信任的合作环境及科学的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不断使员工对知识创新有新需求,鼓励知识共享和利用。
四、加强企业知识管理,必须完善企业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因为基础设施是知识管理实现的基础。
综上所述,加强知识管理,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良好的企业知识管理运作环境;树知识管理观念;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加强企业员工知识和能力的培训和开发;提高知识产权认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为了中国企业更好的适应知识时代的市场竞争,还需要不断的探索与中国国情相适应的知识管理的措施和途径。
参考文献
[1] 彼德·德鲁克. 知识管理[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1—5.
[2] 左美云. 国内外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综述[J]. 工业企业管理.2000(9).
[3] 张瑞彤,曹宗媛等. 知识管理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4] [美] 温迪·布克威茨,鲁斯·威廉斯. 知识管理[M]. 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
[5] 李延来. 基于知识管理的培养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战略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2003,9.
[6] 柯翔. 企业知识管理理论综述[J]. 现代管理科学. 2004,12.
[7] 王德禄. 知识管理——竞争力之源[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9.
[8] 凯文·科因,斯蒂芬·霍尔,帕特里夏·克里福德. 亦真亦幻的核心竞争力[M]. 麦肯锡高层管理论丛. 1997.
[9] [英]罗斯玛丽·哈里森,[荷]约瑟夫·凯塞尔.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M]. 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8. 131—150.
[10] 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和方法(第三版).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358—359.
[11] 周三多. 管理学—原理和方法(第四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402—407.
[12] 何苇杭,骆宝珠. 信息化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作用[J] .当代经济,2006.
[13] 荣新华. 企业信息化战略[J] . 工商管理,2005,8.
[14]周辉,刘志国. 企业知识管理的十大问题[J]. 管理方略,2004.
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多元化战略;可持续发展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指在企业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在产品或服务上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一种自组织能力,其来源于企业组织内的集体学习、成员间价值观和规范经验的交流及传递,它将一个企业明显区分于其他企业,解释了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及如何寻求新竞争优势的途径。作为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为科技含量、产品规模、市场占有率等与企业可持续发展相融合的特性,通过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将企业的战略、人才、管理、技术、资金和品牌等进行有机融合,积极运用和提升这种能力可促进企业开辟新领域,建立新经济增长点,进行战略重点转移,实施多元化战略经营,保持长期稳定的利润,实现未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动因及风险分析
多元化战略是指企业为了获得长期稳定的经营发展和最大的经济利益,通过开发具有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新产品结构或丰富企业自身产品组合结构的一种经营模式。多元化战略是企业发展到具体阶段遇上发展瓶颈后,为了寻求企业长远发展而采取的一种扩张性和成长性的行为,是企业发展过程中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和进步性的一种战略选择。
(一)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动因
一般来说,企业选择多元化战略的动因主要包括:①为实现范围经济及能有效利用剩余资源。多元化经营可实现各业务部门的"销售协同"和"管理协同",可共享到客户、销售渠道、技术、无形资产、专有管理技能等资源,可更充分利用企业的剩余资源,还能降低单位产品成本。②可节省交易费用。多元化经营后可进行大量业务交易的内部消化与专有知识的内部转移,这就为节约交易成本和机会成本,避免重复谈判,减少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带来了可能。③能分散风险。多元化经营拓展的经营领域可降低每一风险业务单位的损失,并可依据行业发展与竞争形势调整重点经营策略,以平衡盈亏,维持企业长期稳定的盈利水平。④行业和市场因素驱使。多元化经营可解决部分因行业周期性变动或市场需求不确定性带来的使企业发展潜力受阻、技术更新慢、消费者偏好转移及市场成长停滞等问题。⑤企业家高素质能力的体现与管理者个人动机的表达。市场竞争激烈、信息不充分的形势下高素质能力的企业家通常会因"有限理"而更倾向于多元化战略经营;管理者也会出于维护和加强自身地位,增加利益、权力、名誉、薪酬等各种目的而通过兼并与收购等方式,实行多元化经营。⑥技术革新力量的推动。新技术的运用促进了新产品和新产业的诞生,深化了社会分工,新兴市场不断形成,多元化经营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企业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的风险分析
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经营并不能总是给企业带来正经济效益,若实施不当也会成为企业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陷阱",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多元化经营具有自身难以规避的风险:①易削弱原有产业。企业的资源总量和能力范围都是有限的,多元化经营的额外投入必将侵蚀原有产业的资源,分散管理层的注意力,尤其在新产业发展较依赖原产业支持的模式下,原产业受到迅速削弱后将会使多元化经营出现较大的危机。②市场整体风险。在面临较强大竞争对手时,企业多元化经营的资源分散会使得企业的市场整体风险提高,较难逃避被击败退出市场的下场。③行业进出风险。多元化战略的进入障碍表现在规模经济时滞、产品第一印象弱、资本需求大、转换成本高、分销渠道较难获得以及学习或经验曲线不稳定等方面;而退出成本则主要为原资产的专用性成本和沉没成本都比较高。④管理难度风险。当过度多元化经营超出企业的管理范围和资源的承受能力时,企业的管理跨度和管理层次将会增加,组织规模也会增大,管理难度急剧加大,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必将受到影响,同时经营的机会成本也会上升,甚至经营管理机制还可能存在冲突,以及新组织内企业文化较难融合等不利因素的出现,都将会增加企业的管理难度,削弱企业的软实力竞争。
三、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战略的关系
(一)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和保障
核心竞争力创造价值的能力及其被有效的开发与利用的程度决定着企业多元化经营的价值新创造,其持续竞争优势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和保障。
1.从企业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分析
首先,企业在经过市场竞争的外部环境后,只有实施建立在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多元化经营战略才能迅速确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否则就很有可能流失顾客资源、拖累主营业务,导致整个企业经营的失败。其次,在企业资源总量有限、多元化经营资源使用效率较低、专业竞争优势较弱的情况下,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努力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断积累、共享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获取和利用资源的能力、孕育和创新特质新产品的能力,才能稳健的进入新市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化战略经营。
2.从二者在价值链中的本质分析
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其价值创造和竞争优势来源于包括研发、设计、采购、生产、仓储、营销、运输、服务等各价值链环节活动创造出来的价值总和。可见在价值链中,多元化意味着企业经营活动环节的增加,表现为价值链上各价值活动环节的延伸(既有“纵向延伸”又有“横向延伸”);而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在价值链上对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环节进行强化、整合,培育出来的一系列具有互补性的资源、知识和独特能力,核心竞争优势环节是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平台。可以说,企业合理实施多元化经营在价值链上的延伸起点就是要合理选择价值链上的核心竞争优势环节,同时在优势竞争环节这个培育平台上进行新业务的拓展和新产品的开发,以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基础。
(二)有成效的多元化战略经营将推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
首先,多元化在价值链上的纵向延伸或横向延伸,可以通过强化核心竞争优势而提升核心竞争力:在价值链横向延伸过程中,可通过共享某些研发资源、知识或技能、分销渠道及产品品牌,以强化核心竞争力;在价值链的纵向延伸上,可通过减少价值链上对原来上下游环节的依赖以获取稀缺资源,扩大企业的能力范围,从而能巩固和强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多元化经营中通常容易被共享,在良好的整合过程中,新旧经营领域的经营业务会取得较好的协调沟通与有效整合,企业核心竞争力会在经历过新业务的反复运用后得到不断加强,以获得更加强大的新生核心竞争力能量,这些都可以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的提高。因而可以说,实施多元化战略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核心竞争力和多元化又是相互制约的
核心竞争力与多元化的制约关系主要表现为:①资源上相互制约。多元化会导致企业资源分散,无法保证原有核心竞争力资源的继续投入,特别是领导层精力的分散,减少了对核心竞争力的密切关注和培育,会削弱企业原有的核心竞争力。②能力上相互制约。企业向无关领域的扩张会使原有的核心竞争优势较难发挥出来,即便是企业能在初期进入成功,但由于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模仿性,也很难使企业在短期内迅速形成核心竞争优势。同时在这种情况下,与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基本能力的培育也需要较高的成本。
四、核心竞争力下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一)注重寻求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多元化经营的基础和保障,多元化战略实施中应注重寻求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①建立学习型组织,努力实现组织内部或组织之间的知识共享,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使企业实现持续性发展,建立竞争优势。②对企业进行战略创新,即随着环境的变化要求企业能够打破旧的或者通过战略变革建立新的组织、文化与战略模式,形成新的价值创造模式,并将企业所有能力或资源为实现新战略目标做出新战略与策略的调整,这将有利于创造出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核心竞争力。③进行内向聚焦,积极要求企业员工能够将个人能力转化成为企业组织的能力,以建立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注意企业员工使用的词语及其意义,并对其进行审计;鼓励员工戒骄戒躁,努力虚心学习新知等方式就能够很好的促进员工个人能力向企业组织能力的转化。④建议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外部网络,保证核心竞争力在多元化新经营业务中作用的发挥。⑤鼓励企业积极建立起自身独特的企业文化,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能让一个企业区别于其他企业,能让企业有效的利用好这股富有韧性、成长性、凝聚性及创新性的内部力量来应对竞争对手及各种风险。
(二)有效实施相关多元化战略
企业在主营业务的基础上被吸引进入到不同行业中去会直接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企业进行多元化时应在现有资源和能力范围的基础之上选择相关多元化行业领域,而不能简单主观的认为哪个行业的利润率高就盲目跟风进入那个行业。从大量的事实经验看来,企业实行相关多元化产生的协同效应大于非相关多元化的:企业进入一个与原产业紧密相关的行业领域,能降低企业的进入壁垒、边际成本和整合成本,能充分发挥主营业务的技术优势、管理优势、渠道优势和品牌优势,可获得比进入非相关领域更大的盈利能力。相反,企业进入到非相关多元化的行业领域则会给管理带来难度和风险,使得企业管理的内容、风格、标准、方法和方式等都会相应的发生变化。因此,企业要想在实施多元化战略中获得胜利,就必须在开始实施多元化战略时慎重选择适合自身的、具有关联性的行业领域来开拓业务,以便于更好的整合企业资源,凝聚市场力量,提高竞争优势,并能不断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寻找多元化经营与核心竞争力建设的平衡点
企业重视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并不是完全否定多元化经营。实际上,提升核心竞争力与合理的多元化经营是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但企业进行多元化经营必须满足一个原则:即企业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增加应小于企业多元化经营规模收益的增加。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多元化经营时,积极保证多元化产品同原主营业务产品的某种相关性,以便能充分利用到核心竞争优势,实现规模收益递增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义侠.基于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多元化经营战略[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2004,(01).
篇5
关键词:知识经济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移,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正如现代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所言,“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惟一的来源。”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并迅速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已成为目前一个热门的前沿研究领域。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的概念
树立人力资本观念,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能力上,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为了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要进行不断变革,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以企业员工为载体,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体现出来。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离开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财富和企业组织的中心,知识、技巧和能力是蕴藏在组织内部的要素。所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就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员工知识集约、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之所以能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因为知识掌握在人的头脑之中,知识往往是与人的经历、理解、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它还包括思想和感情的因素,人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因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贯穿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体现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人不仅能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创造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为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个人经验的生成和积累,能引发员工知识创新的激情,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升华,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企业在知识管理中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注重员工的培训。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人为本,集中表现在就是以“知识工作者”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激发知识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快知识创新的步伐。这就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直线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以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人才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面临危机的处理能力及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企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管理将致力于把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类,使企业成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发掘和共享、交流已经拥有的知识,防止重复劳动和重复的错误,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改进,甚至形成新的思想,然后经过员工之间,尤其是团队、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实现知识创新,再将新知识存储在企业知识仓库中供其他员工学习和利用。这样,知识管理能使企业员工迅速获得成本低廉而优质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并在组织中营造一个尽可能多地与组织有关的人围绕该组织的发展自愿地进行共同学习的氛围,这种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赋予企业不断发展的内涵,客观上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6
对中国经济来讲,高增长的阶段过去了,今后将是一个中速增长阶段。对于企业来讲,同样高成长的阶段过去了。过去企业之间是比赛增长速度,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企业是要争夺市场。因为市场本身还在扩张,但是扩张速度要明显放慢,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不是在新增市场中抓到尽可能大的一块,而是在彼此的市场份额中进行争夺。
在这个阶段中,企业发展要从规模的扩张,转到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什么?核心竞争力就是要从成本控制转向定价能力提高。我们都知道企业是为了赚钱,我认为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为股东赚钱。现在到处都讲企业社会责任怎么样,我认为首先要对股东负责。当然,也要对社会公众负责。这和企业终极目标不矛盾,只有对社会公众负责才能赚到钱,你要用假冒伪劣产品是短期赚钱,市场会严厉的惩罚你。
企业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利润最大化。利润是什么?利润是收入减掉成本。收入是什么?收入是价格乘于数量。所以,企业的利润等于价格乘以数量减掉成本,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阶段,市场在不断的扩大,所以企业不必去担心数量,只要控制好成本,就可以赚钱。但今天已经不行了,今天企业的经营思路,要从成本控制上尽快地转到这个公式的第一项,就是收入。收入等于价格乘以数量,要在如何提高价格上,如何提高数量上下功夫,而不能只把眼睛盯着成本。
我们太多企业过去做的都是成本控制的工作,中国企业成本控制,我觉得丝毫不比国外企业差。我们比国外企业差在什么地方?不会做价格,只会做成本。国外的企业是在提高价格来提高他的利润率,我们的企业是在降低价格以获得市场份额,这种竞争思路在今后经济发展中和企业的发展中要予以扭转。因为,成本控制现在越来越困难,成本上升的趋势是挡不住了。
那么,企业专门赚钱怎么办?要想办法提高定价能力,要提高产品价格。否则的话,在成本上升压力下,企业的日子越来越难过。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原材料成本上升,能源价格上升,怎么办?这些都不是企业所能控制的,企业要继续盈利,必须想办法提高产品价格,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经营思路。
我们企业为什么没有定价能力?我们的企业为什么在市场上靠削价来获得订单?我们各个行业产能过剩,充分竞争,甚至是过度竞争,因此企业没有定价能力。为了获得定价能力,前提是什么?必须在市场上形成局部、暂时垄断。大家听一个经济学家在这鼓吹垄断觉得有点奇怪,其实一点都不奇怪。一个靠提高定价能力的企业,在市场上来提高他的利润,一定在市场上要有起码是局部的和暂时的垄断。
我在这里讲垄断,很容易被误解。如果传出去,有一个经济学家在这里主张鼓吹垄断,那完蛋了。我在这里讲的市场垄断是局部和暂时的垄断,不是行政垄断。你要想在市场上获得定价能力,一定要有技术壁垒。技术壁垒,就意味着企业一定要有核心竞争力。大家注意什么叫核心竞争力?我们的定义是难以复制和模仿,独特的企业竞争优势。你能干的别人也能干,这不叫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一定是你能干的,别人干不了,或者你能干的,别人没有你干的好。
核心竞争力第二个条件是什么?是难以复制和模仿。核心竞争力有哪些内容?有规模,规模可以形成核心竞争。这个规模是竞争对手难以复制,起码在短期之内难以复制的。产品构成核心竞争力,技术构成核心竞争力,服务构成核心竞争力,品牌构成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构成核心竞争力,团队构成核心竞争力。这几个要素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你可以做好一项,然后带动其他各项。
在我们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结束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企业的发展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企业的经营管理重点,已经从生产,销售,转向了创新。只有创新,通过创新才能够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用来做差异化竞争的,而我们的企业更多是做同质化竞争。比谁的生产管理好,比谁的规模大,比谁的成本控制好,这些都是同质化的竞争,这不叫核心竞争力。
篇7
[关键词] 外贸企业 供应链 核心竞争力
一、金融危机下我国外贸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挑战
随着美国金融风暴的愈演愈烈,中国作为一个已经融入全球经济的高度外向型的贸易大国深受其害。对于我国外贸企业来说,不可避免地面临更为严峻外部挑战。主要表现在:
1.总体进出口额大幅下降
由于金融危机影响,一些我国主要出口国家,如美、日、欧,经济滑坡需求减少,导致我国出口全面放缓。数据显示,在对外贸易方面,2009年1月~3月,全国进出口总值为4287.4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4亿美元,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下降30.9%。2009年上半年,钢材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94.55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减少了17.23亿美元;进口铁矿石价值226.33亿美元,同比下降25.8%。
2.贸易保护主义有抬头的趋势
尽管字2008年9月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个主要经济体多次表示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但进来一些西方国家却相继出台了带有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和措施。如2月25日,美国众议院通过的2009年综合拨款法案,通过限制政府经费用途的方式,不允许美国相关政府部门开展自中国进口禽肉产品的解禁工作,限制了中国禽肉产品对美出口,造成中美禽肉贸易的巨大不平衡。
3.出口成本增加,出口风险增大
主要表现在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回落,企业大量库存原材料和产成品亏损严重,企业出口成本增加,出口压力增大。同时由于国际经济实体实力削弱,出口货款不能及时回笼,企业资金匮乏出口运转不畅。另外,危机下国际经济实体的诚信也经受了考验,受到质疑,使得出口企业的风险进一步增大。
二、供应链管理能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这种严峻的外部环境下,从企业内部的管理着手,转变传统的经营模式,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已经迫在眉睫。有学者提出延伸价值链的思想,即通过产业链的向后延伸(如通过产品研发和实业化)和向前延伸(如通过设立境外子公司或委托人经营企业商品和提供售后服务)减少中间环节,增加企业在价值链各环节的增值收益,从而扩大利润空间。这无疑是一个很好的转型模式,但笔者认为运用供应链管理的模式以提升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思想也是值得考虑的。
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的各参与组织、部门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等,其目的是通过优化提高所有相关过程的速度和确定性,使所有相关过程的净增加值最大化,提高组织的效率和效益。供应链管理体现了系统管理的思想,它将整个供应链看成一个整体,其网络上的各个组织、部门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信息共享,是一种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
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
供应链管理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共同之处。供应链中各成员强调在满足其共同目标――顾客需求的基础上,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的关键业务上,充分发挥其优势,而把一些非核心业务外包给合作伙伴完成,体现了协调、融合的重要性。同时,供应链成员间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又使得企业的创新成为可能。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提供顾客认可的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强调关键技术、关键设备或者企业运行机制的有机融合,以及在生产模式、生产工艺、生产资源、生产组织等方面的创新。二者都要求有创新,都强调关键业务与非核心业务的协调、融合。
供应链思想要求充分考虑发挥各成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能使他们自觉地建立与核心竞争力相融合的自我约束机制,避免恶性竞争,使供应链管理更好地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我国外贸企业运用供应链管理模式促进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建议
我国大部分的外贸企业都是从充当客户和供货商之间的交易中介人角色开始的,属于纯粹的商,主要从事一些围绕单据处理的与贸易直接相关的操作性环节,承担传统外贸企业的寻找货源、采购、验货、出货等业务。而在供应链管理模式里面,外贸企业扮演的是投资者、创新者、整合者、信息提供者及综合物流服务提供者和协调者等提供创新价值活动的新角色。他们有调研,有设计,直接与顾客签定采购合同,负责统筹整个生产流程,主要从事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物流等支持性的工作,低附加值的生产任务则外包给合作伙伴来生产。具体来说,供应链管理中的外贸企业应做好以下几点来促进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1.确定企业的核心业务
企业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自于创新,而创新来自于其核心业务的发展。外贸企业角色的转变,对外贸企业核心业务的重新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外贸企业的中介人身份,注定他们没有真正的客户,也不拥有真正的产品,只是被动地接受客户的需求,然后再去寻找货源、采购产品。询盘出样的产品多是生产厂商提供的现成产品。而真正的生产厂商与客户又几乎处于不接触的境地,他们不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所提供的产品难免与客户的需求脱节。在这种模式下,各外贸公司提供的产品如出一辙,没有独特之处,竞争难免激烈。因此外贸企业应该利用自己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培养自己的研发人员,直接进行国外市场调研,掌握客户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设计出满足客户实际需求的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而把生产、物流等低附加值的业务外包给系统中合作成员企业。
2.建立高效的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得以顺利运转的基础,因此处于供应链中的各成员企业能否及时、准确地提供和接收信息,并做出及时的反应是决定该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问题。在每一笔外贸业务中,从顾客需求的提出到得到满足,无论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来说,都是一段漫长而遥远的过程。因此信息的传递和保真就格外重要。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生产商、承运人以及提供核心业务的外贸公司本身将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外贸企业利用其在整个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采用先进技术与设备、科学的管理方法, 对成员企业进行优化、协调管理,从而最大限度地缩短信息传递时间,建立最快捷、最简便的流通渠道,减少库存量,减少资金占用,使成员企业之间形成良好的关系,共同为顾客提供良好的服务。
3.建立合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供应链管理要求各成员企业和企业内部要充分地实现信息共享,要求各企业间具有极高的诚信和合作信心,任何一个节点上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有效运转。而成员企业间除了共同满足客户要求这一共同目标外,还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这些目标难免发生冲突,制约着供应链的高效运转。因此,整个供应链体系需要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绩效评估体系,让系统中的各成员企业能够清楚地认识到风险与利益的分配作用,正确认识到各企业自身对整个供应链所做的贡献,通过采用价格、补贴、订单等市场激励手段或组织激励、信息激励等其他手段来促进合作伙伴间的亲密合作, 达到整个供应链畅通无阻地高效运转。
四、结论
总之,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有着较为紧密的关系,成功实施会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将供应链管理思想运用到我国外贸企业中,进而促进我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也是一种比较新颖的观点,其实践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但是如果能成功地实施,它对我国外贸公司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促进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外贸公司作为供应链体系中的核心力量,应该努力处理好自身内部的管理和外部的协调工作,从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文华: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115~122
[2]钟祖昌谭秋梅: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国际经济探索,2007(1):80~84
[3]孙永波:我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港口经济,2002 , (5):34~361
[4]刘永胜李艳红:试论供应链管理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商业研究,2004(22):52~54
篇8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 评价 培育和提升
一、评价和提升烟草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赖以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的总和,就是企业相对于对手实现客户价值和企业价值而形成的持续竞争优势,就是在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在充分把握客户价值的基础上,以质量和成本为核心,在企业文化、组织能力、制度体系和创新能力的支撑下,展现出来的快速反应能力、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变现能力(营销能力)。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作为承担着专卖市场管理和卷烟营销双重任务的地市级烟草专卖局(公司)迫切需要评价和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国家局提出的“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严格规范、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中国烟草”的奋斗目标,圆满完成“烟叶防过热,卷烟上水平,税利保增长”的目标任务。
我们希望通过调研数据和专家分析,结合烟草行业实际,研究专卖体制下地市级商业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最主要的组成因素,构建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体系,用这个评价体系对西安烟草和具有一定相似性的比较群体(比如36个重点城市烟草商业企业)中的部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评价和诊断,找出西安烟草的核心优势和不足,提出具有战略意义的提升西安烟草的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
二、地市级烟蕈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1.延展性,即提供了烟草商业企业通向多种市场的潜在通道。
2.价值性,烟草商业企业对卷烟的可见消费者的福利应做出巨大的贡献。其表现是: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这种价值难以量化,主要是通过客户需求的准确把握来体现:在为客户创造价值的基础上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为社会创造价值,这种价值性可以通过量化的方式转移到资金上体现出来,比如在一段时间的卷烟销量、实现的利润等。 3.独特和难以替代性,是烟草商业企业系统发挥整体的核心优势,其独特和难以替代性主要指为客户创造价值和为企业创造价值上的难以替代性,应是竞争者难以模仿的。
4.不可交易性。是烟草商业企业积累起来的,不可能从市场上购得。
三、烟草商业企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烟草商业企业工作业绩考核指标体系与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关系
目前国家局对省级烟草商业企业,省级局对地市级烟草商业企业实行工作业绩考核制度。各级烟草商业企业工作业绩与其本身的核心竞争力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工作业绩,或者说企业工作业绩,如销量、利润等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的量化的表现形式。二者存在正相关性。同时二者又有完全不同的特性,工作业绩的考核与核心竞争力的评价属于不同的两种指标体系,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应更注重挖掘产生不同业绩的内在的本质的因素,工作业绩考核指标更注重选择最能体现工作现实绩效的指标。
2烟草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应坚持全面性原则,可操作原则,简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动态性原则,可比性原则,“软”“硬”相结合、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选择最适合的评价指标。
“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烟草行业共同价值观为我们规定了处理客户、企业、社会三重价值的过程中,坚持在维护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的基础上实现烟草行业的企业价值,也就是说只有在实现社会价值和客户价值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企业价值,烟草行业必须把捍卫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放在首位,必须把树立负责人烟草形象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烟草企业应该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四、烟草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1.指烟草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表现出来的“外在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企业能够很好地对外实现客户价值。其要素包括:
时间,从即时满足客户需求、卷烟品牌培育时间、企业发展状态等方面提升企业的快速反应能力:
服务,通过追求窑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个性化定制服务和延伸服务推广丝路情服务品牌;
营销,通过提高订单订货、电话访销准确率或成功率、全面推广网上配货、电子结算等手段提升发掘客户价值能力和把产品变现的能力。
2.指构成烟草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在核心(关键性)要素”。也就是说。企业能够很好地对内实现本身价值。其要素包括:
质量,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模式:
成本,建立科学有效的低成本运营模式。
3.指支撑烟草商业企业“外在竞争优势”和“内在核心要素”实现的要素,也就是说,支撑实现外部客户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内部企业价值的要素。其要素包括:
企业文化,通过企业文化的落地推广,实现人性化的价值理念与商业化的操作融为一体,也就是说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的推动作用;
组织,在建立学习型组织、全面推进用工人事改革基础上培育和提升企业组织资源的能力(组织能力),即企业配置资源与整合资源的综合能力;
制度,建立严密有效的实施系统、开放的交流平台,全面提升企业执行力:
创新,建立和完善创新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五、培育和提升的方法和途径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对自身和相关企业进行评估分析诊断,从而提出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方法和途径。中外学者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出了多种多样的方法,结合烟草企业的实际,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培育和提升烟草商业企业核心竞争力:
1质量体系的培育:按照组织机构建立目标明确、整体有效、相互关联、动态有序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专卖、营销、配送和内部管理各个层面的管理规范和服务标准,提升企业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水平。
2低成本运营模式的培育:通过对企业内部、本行业企业同类型、同规模企业价值链的分析,从战略的角度考虑企业的成本管理,坚持有利于提高竞争力的原则控制企业成本。
3.服务能力的培育:在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旗帜下,以打造让消费者满意服务品牌为宗旨,建立烟草商业企业独具魅力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地实现企业的社会价值、客户价值和自身价值。
4.执行能力的培育:通过合理配置资源,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制度,明确奖惩,加强沟通、协调、反馈等提高企业执行力。
5.创新能力的培育
篇9
【关键词】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
我国房地产业在迅猛发展的同时,产生了一大批的房地产企业,当今房地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房地产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主要讲企业成长理论、企业竞争理论,对企业战略管理之外的管理现象分析较少。在解释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的同时,没有找到如何培育、开发、维护、扩张等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升途径和措施,该研究的目的是为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借鉴。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各的一种或几种使其在为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律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1]。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结构包括:一是本身内部结构,各构成要素之问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称为核心竞争力的中间结构或平面结构。二是核心竞争力各构成要素内部结构,即各构成要素内部组成元紊之间以及构成要素元素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的方式,称为核心竞争力的深层结构或立体结构;三是核心竞争力本身与外界其他物质系统(如市场、竞争对手、产业壁垒等)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较大系统结构,称为核心竞争力的外部结构或外延结构[2-4]。
二、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要素
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和多元的系统,包含多个层面。具休地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研究与开发能力、持续创新能力、生产制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反应与应变能力、战略决策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5-6]。
1、研究与开发能力(R&D)
研究与开发(Research and Development简称R&D),它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三项。由于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一种市场化了的知识,研究与开发和核心竞争力在知识的增加与积景、用知识去应用而进行新的创造活动的共性使房地产企业研究与开发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首要的构成元素。
2、持续创新能力
创新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房地产企业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促进了企业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和改进,进而促进企业竞争力的增强和提高[7]。
3、生产制造能力
房地产企业生产制造能力是将技术和发明创造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现实生产力的能力,只有将创新知识或技术成果生产转化为可行的工作方案或产品,提高效率和效益。房地产企业的生产制造能力在实际应用中表现为一些技巧和技能,综合各种技术、方法等综合起来系统化,形成新的方法、新的途径,达到更优的效果。
4、组织协调能力
房地产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特别是在改革创新方案、新产品新工艺方案以及生产目标合成以后,要及时调动、组织企业所有资源进行有效、有序运作,这种组织协调能力涉及到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战略目标、运行机制、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8]。
5、反应与应变能力
房地产企业也必须具有反应环境变化和应付这种变化的能力,作为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力,反应与应变能力自然成为其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在复杂多变的全球化环境下,在科技发展速度异乎寻常的状况下,不确定因素的不断增加,给组织带来了对市场反应“迟钝”即“落后”和“挨打”的价值经营理念。
6、战略决策能力
房地产企业战略决策是企业带有长远的全局性的谋划,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对可能发生的重要事件、机会和威胁、优势和劣势及时作出灵活的反应,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趋势,才能把企业的核心技术转换成企业的竞争优势。
7、市场营销能力
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在市场上的各项业务营销活动,主要包括产品组合、价格、促销活动、市场调研、广告选择与效果、渠道管理、营销队伍管理以及产品质量、形象、声誉和消费者对品牌忠实度等。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能否为客户提供超额附加价值、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
三、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其成长与发展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房地产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企业组织、技能与技术、制度与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能力有机融合与积累的结果,这个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复杂的系统工程。通常地,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包括核心竞争力培育、维护与提升两个阶段,其中维护与提升包括了核心竞争力的扩散、整合、发挥和更新等环节[9]。
(一)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路径
通过知识联盟获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联盟具有以下3个特征:(1)在知识联盟中,联盟各方的合作关系非常紧密。(2)知识联盟的参与者范围广泛。(3)知识联盟具有巨大的战略潜能。
2、企业自己培养获得核心竞争力。企业自己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1)认知、挖掘阶段。(2)开发、运用阶段。(3)保持、创新阶段。这样不仅可以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体系更加完普,而且可以防止某些阶段性、低层次的核心竞争力因不能适应环境、技术、市场变化而带来的成长能力不足问题,使企业核心竞争力与新的经营领城开拓之间形成一种良性的循环关系。
3、通过企业兼并获得企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企业兼并是企业扩大规棋、快速进入其它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看,企业兼并也是企业获得其它核心技术或核心产品的一条捷径。
(二)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维护与提升
由于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核心能力的基础上、由核心能力转化而来的,而企业核心能力在管理活动中又表现为一组能力、资源的有机组合,主要有核心技能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战略决策能力、生产与营销能力以及学习与创新能力等及其系统整合,因此只有这些能力得到巩固、维护和提高,核心竞争力才能得以真正持续体现为企业的竞争优势[10]。
1房地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维护的路径选择[11-12]
篇10
摘 要 随着黄金行业竞争的日益加剧,黄金矿山企业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企业文化和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重要的联系,企业文化是伴随企业的产生而产生的,陕西太白黄金矿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太白公司)企业文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黄金矿山企业要想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
关键词 企业文化 黄金矿山 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文化能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源,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本质是企业特有的文化力,企业文化是一种新的生产力资源,要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一是企业文化具有团队精神建设的凝聚力。企业文化是一种“黏合剂”,可以把上下左右、广大员工紧紧地粘合、团结在一起,具有凝聚功能和向心功能。二是具有企业灵魂的导向作用,包括价值导向与行为导向。三是企业文化是企业行为规范的内在约束。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的约束力量,它能够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有利于排除企业的潜在障碍。
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拥有无穷的力量,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把企业员工紧紧的聚拢在一起,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向心型文化建设,增强员工凝聚力
通过实施“员工凝聚力”工程,激发员工支持、参与企业发展的热情,塑造了“忠诚、敬业、爱岗、创新”的企业精神,塑造了太白人的良好形象,打造了一支作风优良、敢打敢拼、忠诚团结的队伍,他们经历了公司的创业期、辉煌期、困难期和再辉煌期,始终与公司同荣辱、共命运。这种向心力,提升了企业核心竞争力,将全体职工凝聚到一起,是公司飞速发展的基本保证。
(二)学习型文化建设,推动企业发展
1.搭建平台,加强技术创新。太白公司确立了“创新管理、突破资源、和谐发展、建设国内一流矿山”的指导思想,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秉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成立了中国黄金集团公司陕西技术中心和工程类专业委员会,组成各科研创新小组,从硬件、软件两方面铺展道路,为科研和技术创新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2.注重科研,服务生产工作。太白公司与科研院所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道路,将日常的科研工作和生产经营工作结合在一起,科研与生产同步进行,并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有效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实现矿山企业优化升级,保障公司持续快速发展。
3.营造环境,充分利用人才。营造良好环境是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条件,技术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关键。公司为技术人员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和空间。聘用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活动或进行技术指导,极大的扩充和丰富了技g力量。
4.加强引导,争创知识型职工。公司引导职工坚持学习,打造“知识型”职工。公司积极对硬件和软件进行完善,成立了采矿、地质、测量、选矿、电气、机械六个专业技术委员会,培养了一批水平较高的技术人才。公司生产技术部荣获国资委学习型红旗班组(科室)标杆称号,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18项。
(三)节约型文化建设,打造特色低成本运营
太白公司以成本“没有最低,只有更低”为理念,步步挑战黄金行业的极限成本,探索出一条具有太白特色的低成本运营模式。一是将生产作业成本细化至部门、车间、班组直到个人,加强成本核算。二是控制物资供应环节。三是控制人工费用和成本消耗,降低辅助生产成本。四是加强考核并及时兑现。
(四)责任型文化建设,实现企地和谐共建和成果共享
太白公司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和地质环境治理工作,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驻地村镇建设和农民致富提供了极大地支援。责任型文化建设,成就了太白公司的快速发展,更成就了公司与驻地城乡的和谐交融,真正实现了企地和谐共建和发展成果共享,彰显了太白公司责任型文化的魅力。
三、公司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太白公司的企业文化建设推动了企业全面发展,全面提升了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企业文化也是竞争力,而且还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先进的企业文化会早就伟大的企业。太白公司通过长时间的培育和提炼,形成了具有太白特色的企业文化,为公司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成为太白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黄金价格大幅下跌并在低位震荡的情况下,太白公司生产经营情况始终良好、稳定。
由此可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做支撑。在激烈的矿业市场竞争中,黄金矿山企业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大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文化力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企业在深厚的文化动力中保持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唐书麟.以企业文化建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J].企业研究,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