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浅析企业核心竞争力

篇1

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及微型企业概述

(一)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核心能力又称核心竞争力,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The Core Compe

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以来,首次提出“核心能力”的概念,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指明了一条成功新路。文章的主要观点 “企业核心能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被广泛传播,由此中外企业家开始重视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提高和应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成为经济学界、管理学界以及企业界的重要研究领域。

核心能力就是那些能够为企业带来比较优势进而能形成竞争优势的能力或资源。尽管对核心能力的定义莫衷一是,作为核心能力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价值性。即核心能力可以为顾客提供“消费者剩余”的同时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②难以模仿性。即企业的核心能力不应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或通过努力就能建立,否则企业很难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③独特性。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的差异性主要来源于独特的核心能力,这些独特性成为了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障碍。④难以替代性。即企业的核心能力不能被其他资源或能力所替代,尤其是以技术取得竞争优势的企业更应该警醒被新技术所取代。⑤可延展性。即企业的核心能力犹如企业的能力“源泉”,可以为最终消费者源源不断的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竞争优势只是相对而言,因为在特定的时间内,竞争对手会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信息等形成不同却又具有相同效果的核心能力,因此每个企业都应该认识到企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并加强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管理。

(二)微型企业。对于微型企业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并未给出统一的定义, 日本(1973)将微型企业定义为工业、运输业从业人员20人以下,批发业、零售业、服务业从业人员5人以下的企业;欧盟委员会(1996)认为是雇员人数1-9人的企业;萨瓦尔多(1996)认为是劳动者不超过10人、年销售额不超过60万科郎的生产单位;莫荣(2002)认为是7人及以下的注册企业和大量没有在工商管理部门登记注册、脱离政府管理的非正规劳动组织;美国国家开发署(2003)认为是由贫困人口拥有与经营、员工人数不超过10人的公司。虽然人们对微型企业的定义并没有一致结论,但从各个国家、学者对微型企业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微型企业具有以下的特征:规模小固定资本少、经营设备及工具简单粗糙、融资渠道单一、脱离政府的管制而存在。因此我们把微型企业界定为企业雇员人数小于10人、产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产品(服务)种类单一、规模小的企业组织。

二、微型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资源投入较少。微型企业的发展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方面的投入较少。就人力方面而言,微型企业的从业人员一般为家庭成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人员较少,许多经营者往往凭借以往的经验和感觉进行管理企业,容易导致微型企业成长困难;就物力方面而言,微型企业的工具设备较为陈旧,部分微型企业以手工作坊的形式存在,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率;就财力方面而言,微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为亲朋好友,然而筹集的资金远远不够企业发展所需,主要是因为微型企业没有建立信用评价系统,金融机构从事类似业务存在较大的风险,因此限制了微型企业的发展;就信息方面的投入而言,由于微型企业业主搜集手段主要是依靠自行搜集,不仅成本高,而且因为信息分析人员的缺乏使得信息利用效率较低,从而错过了恰当的时机。

(二)运营能力欠缺。运营能力欠缺主要体现在微型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以及产品制造方面。微型企业普遍存在资产负债率高的现象,并且流动比率偏低,偿付能力不足使得微型企业存在较高的财务风险。一般而言,我国大多数的微型企业以个体或者家庭经济组织这种结构形式存在,没有相对正式的组织形式,因而对微型企业的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没有建立和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而且微型企业的业主文化程度较低、缺乏专门的专业化培训,管理水平较低。此外,微型企业的雇员较少且流动性较大,严重影响了微型企业的经营绩效。在产品制造方面受到工具设备的限制,使得产品的质量状况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标准有较大的差距,产品的档次低、质量差,影响了产品的销售。

(三)微型企业自身竞争力较弱。微型企业的自身竞争力较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缺乏关键的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缺乏创新能力。微型企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较低,生命周期较短,因此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较弱。缺乏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技术的创新、管理的创新等,从而使得微型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三、构建微型企业的核心能力

(一)促进微型企业的专业化、现代化以及与大企业的分工协作。主要是通过政府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来促进微型企业的发展。首先应该通过经济立法,促进微型企业的专业化与现代化,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来确保其有效的实施,从组织协调、研发投入、金融扶持、税收措施、设备更新等多方面对微型企业的专业化和现代化给予帮助与指导。比如通过限制微型企业的生产品种、生产数量、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技术、零件原材料的采购等方法来淘汰落后的企业和落后的产品,促进微型企业的专业化和现代化;鼓励微型企业参与政府扶持的研究与开发项目,弥补微型企业资金的不足,促进微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为具有发展潜力的微型企业提供资金补助,建立优惠贷款或为技术密集型微型企业减免税收;为微型企业的设备更新和现代化提供资金支持,比如特别折旧等。

其次,应该为微型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和管理技术服务。比如为微型企业提供免费的管理咨询和业务指导;提供人员培训,提高劳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帮助微型企业制定发展规划并对其提供行业未来发展预测信息;为微型企业提供财务会计、市场销售、薪酬体系、人才培养、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信息。从而有助于微型企业的发展。

最后,建立分包机制和系列机制,促进微型企业与大型企业的分工协作。通过政府每年公布微型企业专业化的行业以及产品目录等,指导微型企业与大型企业进行分工协作,在微型企业专业化与现代化的基础上,鼓励大型企业带动微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外包机制,促进微型企业的发展。

(二)明确发展目标,开发核心产品,培育核心竞争力。明确发展目标,开发核心产品,培育核心竞争力主要是通过微型企业自身能力的提高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明确微型企业的发展目标,即在分析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从产品的属性、使用者、类别、质量、价格、心理认知、利益等多方面考虑自身较为恰当的市场定位,明确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利用现有的技术、资源等打造属企业自身的核心产品,此外企业应加强人才的培养,不断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为企业的创新、打造新技术和新技能优势奠定基础,关注行业的发展态势,逐渐培育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构建企业核心能力主要有并购、发掘企业自身核心能力和知识联盟,考虑到微型企业自身的状况,可以考虑发掘自身的核心技术或核心产品,并将其培养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在外部采取知识联盟的形式,通过学习和创造知识的形式与其他企业共同创建新的知识或者进行知识转移,从而获得新的核心竞争力。

篇2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原因;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042-01

核心竞争力,又称核心竞争优势,是在1990年由两位美国学者帕拉哈德和哈默首先提出来的概念。两位学者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明确指出,由于企业竞争的加剧,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使得产品生命周期普遍缩短,企业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功必须依靠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现状

从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到2012年年底,世界500强已有90%进入中国,与我国企业进行角逐,大多数企业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来并健康有序的发展,企业就必须打造与众不同的核心能力,即企业发展所必需的核心竞争力。

但是目前我国企业在构建核心竞争力方面仍处在比较落后的水平上。大型国有企业往往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很完整,内部管理体制也不健全,影响了企业科学的管理和高水平的运作,出现了投入和产出不成比例的停滞甚至倒退的现象。因此,从总体上说,当今我国企业无论国企还是民企,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中之所以经常处于不利地位,主要原因是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中国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管理决策能力

一个企业管理能力的强弱,在决策能力方面关键反映在企业家的战略眼光、洞察力和风险决策能力等方面。基于管理决策能力而构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不断提升企业独特的战略决策能力,并通过设计企业独特的制度和规则体系,按照制度和规则去实现有序管理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缺乏技术创新能力

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拥有话语权,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享有优势地位。我国大部分企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差。同时从创新的方式上来看,企业的创新一般分为自主创新和引进创新。但是由于历史原因以及企业自身资源限制,我国绝大多数企业采用引进创新。这种方式存在明显的缺陷,由于我方没有掌握核心技术,所以在交易中常常处于不利地位,被技术输出方讹诈,在支付了巨额的技术转让费之后,却始终受制于人。

(三)对核心竞争力的认知存在误区

很多企业的决策者认为,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资源是可以用来进行交易的,能通过交易赢得的东西,只要有了资金,也就意味着有了这种资源本身。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大企业才具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但在现实中我们却看到了很多小企业依靠集中化市场策略,以自身的核心技术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它们的生存之道就连大企业也无法模仿。所以是否拥有核心竞争力不能以资源多少作为衡量标准。

三、构建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一)内部途径

1.集中优势资源进行专业化经营。在专业经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管理、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与竞争对手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有可能成为公司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2.加强技术创新。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核心技术是什么。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3.引入现代企业制度。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公司良好的土壤之中的,国有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产权不明晰、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提供制度保证。

(二)外部途径

1.兼并重组整合资源。企业兼并重组是企业迅速扩大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重组,企业可以重新整合自己的内部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与产品结构,构建新的企业经营机制,从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兼并重组也是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以顾客需求为导向。以顾客为导向,提高顾客对某一品牌的忠诚度,间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应重视培育自己的顾客群。重视营销组合中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因素,努力培育自己的顾客群,以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小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帕拉哈德(C.K.Prahalad),哈默(Gary Hamel).公司的核心能力[J].哈佛商业评论,1990.

篇3

关键词 运营管理 运营转型 核心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一、运营管理的内涵

运营管理(Operations Management,OM) ,就是对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与产品生产和服务创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运营管理也可以指为对生产和提供企业主要的产品和服务的系统进行设计、运行、评价和改进。运营管理是由生产管理演变而来,近现代以来企业更多的向服务业、公共事业等领域发展,而不仅指过去的制造业,运营管理也就趋于主流。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按职能分工,其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职能是财务会计、技术、生产运营、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这五项职能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依赖的,正是这种相互依赖和配合才能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经营活动是这五大职能有机联系的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企业为了达到自身的经营目的,上述五大职能缺一不可。运营管理的对象是运营过程和运营系统。运营过程是一个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是一个劳动过程或价值增值的过程,它是运营的第一大对象,运营必须考虑如何对这样的生产运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和控制。运营系统是指上述变换过程得以实现的手段。企业运营管理要控制的主要目标是质量,成本,时间和柔性,它们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本源泉。因此,运营管理在企业经营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总之,企业运营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创新的企业运营模式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里取得利益的最大化。

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现代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产品本身的技术和知识密集程度不断提高,产品的生产和服务过程日趋复杂,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多变化,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日益激烈,这些因素使运营管理本身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近十几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运营增添了新的有力手段,也使运营学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使其内容更加丰富,范围更加扩大,体系更加完善。

二、现代企业竞争中运营管理的特点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剧和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我国的现代企业所处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现代企业的运营管理也出现了新特点,并向新的方向快开始发展。运营管理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并使之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这已经成为企业运作中的重要课题。

1、现代运营管理涉及范围扩大化。随着现代企业涉及领域不断扩大,那么于此相适应的运营管理也需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现代运营的范围已从传统的制造业企业扩大到非制造业。其研究内容也已不局限于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而是扩大到包括运营战略的制定、运营系统设计以及运营系统运行等多个层次的内容。把运营战略、新产品开发、产品设计、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配送直至售后服务看作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对其进行集成管理。

2、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的提高给企业的运营管理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物料需求计划、企业资源计划、制造资源计划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给企业运营带来了新的方式。所以,信息技术已成为运营管理的重要手段。现代企业不断的面临运营技术的重大选择,进行运营系统的重新设计、调整和组合。

3、市场竞争的激烈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化,现代企业的经济开放程度逐年增高,企业所面临的是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企业不仅要降低价格和质量,还要对售后服务和顾客需求做出快速反应。而且,随着通信技术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市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逐渐加快,已使生产和贸易打破国界限制,全球化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三、运营管理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影响

时下,世界范围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所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并有所发展就要不断革新,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在错综复杂的大环境下,只有具备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企业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取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而高效可行的运营管理模式可以将雄厚的资金保障、领先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人才等竞争力要素组织起来,使企业在成本、时间、质量、收益等指标上获得竞争优势,有效地促使企业形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组织结构上分析,企业主要有三个基本职能:生产运营、财务和营销。这三个职能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只有将这些职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保证企业计划的实施。企业为了获得价值的最大化,就必须根据消费者需求以最优的方式为市场提供高质量、高品质、高效能的产品与服务,这就需要一个企业必须具备核心竞争力,而运营管理在不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方面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足

(一)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弱。

技术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也是建立、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是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必要条件。在市场竞争加剧新形势下,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上,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着企业的长期发展。

(二)我国企业高素质人才匮乏、知识储备不足。

现阶段,在新时期新的战略体系下,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知识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善于育人,善于用人,善于留人”,是一个企业成功的关键与保证。但是,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企业发展,企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感到匮乏,知识储备和积累能力越来越感到不足,成了制约我国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瓶颈。

(三)投资盲目多元化。

近年来,我国不少大企业集团为了实现其资产规模的扩张,在行业内外进行大规模收购兼并,将投资范围扩展到非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其结果是:横向产业跨度过宽,纵向产业链太长,核心产业虚弱,公司层次过多,结构松散。大企业集团盲目的多元化,削弱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企业对自身文化建设和管理创新的不重视。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无形资源,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对企业发展的推动是不可忽视的。尽管近年中国企业的观念有较大的变化,但传统的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方式、封闭的社会文化和相对落后的教育体系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方面也存在不足,许多企业缺乏企业战略的指导、组织管理僵化、缺乏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落后的营销手段、落后的管理方式等。

五、运营转型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深水区,企业竞争面临的内外部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的内外部供应链环节链条逐步延长,企业管理的难度不断增加。另外,同质化的市场竞争激烈、利润不断被挤压也使得企业无时无刻不存在危机感,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企业应积极依靠运营转型逐渐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运营转型,必须要促成思维、理念的转型。

针对企业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缺陷,需要企业全员参与,通过开展培训、讨论等手段,转变企业管理者以及员工的运营思维及理念,更好地促成企业的运营转型,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领导阶层持续重视,形成企业特色文化。

作为公司的领导,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在企业内部克服阻力,推进运营转型的实施,不断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使之形成企业独有的文化。建立企业特色文化,用企业文化指导企业发展,用文化经营。文化经营以企业文化为导向,以人为中心来全面系统地分析、运作和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企业独有文化基础上适时地再促进运营转型,这是一个不断循环上升的过程。

(三)运营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实施中不断优化流程。

企业在实施运营转型时采取“五步法”,包括诊断、设计、计划实施和固化完善五个步骤。第一,准备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组建项目改善团队、组织管理沟通、收集数据信息、编制项目计划;第二,诊断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对运营系统、管理系统、理念行为系统的各个要素分别进行诊断,形成诊断报告;第三,设计阶段主要是设计运营系统的未来状况(可衡量,便于验证)、支持新运营系统的管理架构,确定相应理念行为以强化新的工作方式;第四,计划实施阶段是按照工作流程制定策略性实施计划,确定所需资源,认清实施风险,强调实施过程中的稳定性并积极跟踪进程,同时协调相关联的各项措施;第五,固化完善阶段主要是完善新流程,实现流程标准化并持续改善。企业要根据自身所面临的内外部坏境,在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流程,切实符合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

(四)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

绩效考核管理是落实各项改革举措的前提,企业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绩效考核制度,否则运营转型就不能落到实处。另外,运营转型的绩效考核必须与所在区域的绩效考核相结合,一些地方可以与所在区域的绩效考核管理重合,参照所在区域的绩效管理制度,纳入所在区域的月度绩效考核。只有将绩效考核管理体系融入到运营转型的全过程,才能确保运营转型目标的实现。

领导重视是关键,广泛参与是基础,科学方法是根本,深化改革是动力,专业团队是保障。通过在企业内全面推进运营转型,构建适合企业战略转型和主导产业特点的业务管理系统(CBS),不断追求卓越运营,将运营转型持久扎实地深入开展下去。企业通过一系列的变革,促进运营转型,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竞争优势。

(作者:广西大学商学院12级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战略与营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新思考(第一版)[M].中国财经出版社.2008.

[2]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第二版)[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季建华.MBA系列教材:运营管理[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4]斯莱克,约翰斯顿.运营管理(第五版)[M].中国市场出版社.2009.

[5]. 中铝以运营转型强化基础管理[J]. 国企,2012( 05) .

[6]白培中.在转型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J].《前进》第八期,2011.

[7]王文鉴.加速企业管理转型―如何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J].《宁波经济》第三期.2008.

[8]李春娟.浅谈如何提升转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J].《甘肃农业》第六期,2006..

篇4

【关键词】汽车发动机;类型;特征

1.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类型及特征

1.1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类型

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的最基本特点是中外双方共负盈亏、共同投资、共同经营,将投资双方的利益联系到一起,同时也将中外双方的各种技术和经验更好的融合在一起。与中方合资的外国企业一般处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一都会提供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并在合作期间不断的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另外,合资企业还可以利用外国渠道,是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因为双方共同管理,双方可以各取所需,从而达到共赢的合作目的。

我国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数量很少,大致分成两种类型:

一是国外集团在国内合资成立整车厂的同时配套成立的发动机厂,专门为其在国内的整车合资厂提供发动机,产品只对内部销售,比较典型的的企业有东风本田汽车等。随着国外大企业都陆续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像这类集团公司在逐渐增多。因为发动机技术是生产汽车的核心技术,所以,有些集团公司在中国创办的发动机企业都是独资的。

二是国外集团在国内合资成立的相对独立的发动机厂,针对国内各种不同的汽车厂,主要通过发动机产品来盈利。这类企业数量不是很多,主要的企业只有日本三菱。

1.2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特征

1.2.1资本特征

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多由一个中资企业和一个外资企业组成,从不同角度考虑,一般除了中外双方还有别的公司加入,所以合资企业大多数都是由多家公司组合而成。中外各主要投资方都希望在公司中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以实现对公司的实际控制。从目前来看,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的资本结构有中方控股、外方控股和中外各方相对控股的模式。

1.2.2组织特征

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合资国外方大多数都是世界知名公司,综合实力很强,所以公司的组织框架大多数都是按照外方的要求来构建的,合资企业的领导层是根据双方的控股比例来决定,股份相对较多的一方在领导层的人数也就越多。最高领导层一般双方各占一名,职位的问题还是会根据双方对两个位置价值取向的不同来人名。

1.2.3产品特征

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多是由外方引进发动机产品,因为外方的产品比较先进,在国内是领先水平。和国内的产品相比较有着明显的优势,可以满足目前发动机的各种要求指标。随着对发动机要求的不断增高,合资企业可以不断引进外国的生产技术和产品,保证国内的生产水平。

1.2.4市场特征

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主要生产引进的发动机产品。引进发动机是为整车做铺垫、为引进整车做配套生产。所以,合资企业主产的发动机能够首先占市场;另外,合资企业的发动机可为中方的产品配套生产。除为中方整车配套外,能够根据产能的剩余也可以为其他整车企业进行配套生产。

1.2.5管理特征

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不断的引进技术和管理,提高管理水品,外派大量的人员去外方进行研修。学习外方的各种企业文化,包括财务、人事等等。所以,合资企业都采用比较先进的外国的管理模式。

1.2.6品牌特征

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生产引进发动机产品,采用外国方面的专利权,生产权,所以生产出来的产品的商标都属于外方的。商标是产品品牌的重要体现,合资外方的产品品牌无论是价值还是文化,都具备自己特有的理念和市场消费群体。合资企业产出的产品也因为有外方商标,相比较国内的品牌有着很强的竞争力。

1.2.7文化特征

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主要有中方、外方或者其他方组成,合资各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差异,本着相互友好合作的态度,合作者之间都相互尊重各自的文化。因此,合资企业都有着自己别具一格的企业文化。这些文化都是合作方优秀的文化,是精髓的合体。表现出来的企业文化相比较国内的企业观念更新、管理更科学、生产更高效。

2.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特征

2.1内涵的界定

发动机合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定义是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集中外合资各方的精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通过合资企业内部整合等方式形成的,它是合资企业各项资源有机结合的产物,能体现企业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

(1)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充分利用国内资源,通过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大量资金的前提下,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积累、创新,形成企业自有的生产力。是企业长期积累的结果,并能为企业创造高额的利润。

(2)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能力体系。合资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仅指能力或着技能,是由技术、知识、管理等有机组合而形成的能力体系。核心竞争力通过它们的组合,表现的独树一帜,别人是无法模仿的。

2.2基本特征

2.2.1独特性

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是别具一格的,是合资企业独有的。不会被轻易的模仿,所以有着很强的核心竞争力,有较大的和持续的竞争优势。

2.2.2价值性

核心竞争力具有的实际价值,是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重要的因素。具有价值的能力和资源,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2.2.3延展性

指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能够通过核心竞争力向外放射,根据客户的要求,不断推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服务。不仅能满足客户当前的需求,而且也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潜在的需求。

2.2.4动态性

中外汽车发动机合资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是推动中外发动机合资企业长期发展的能量。因为有竞争,所以各个企业都会奋力弥补自己的不足。因此,中外发动机合资企业不断的创新、发展,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篇5

随着电信重组基本完成,三大新兴运营商的全面竞争时代已经开启。3G牌照正式发放后,三家运营商将同时具有固网及移动网络的经营许可,全业务融合已成必然趋势。随之带来的固网、移动网、增值业务,以及与其他行业的跨行业的业务融合将成为新的挑战。如何快速推出业务融合后的优惠捆绑套餐,准确搭建出立体化、全方位、多视角的“零距离”客户服务平台,进而抢先一步占领市场已成为运营商如今必须面对的难题,其结果将直接影响运营商在未来市场份额的比重及整体实力差距。

全业务融合意味着全方位竞争,差异化经营将是运营商制胜的关键。显然传统的“以产品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以客户为中心”才是创新经营的根本出发点。只有充分挖掘潜在市场、全面提升客户价值,最大程度地增加客户忠诚度,并快速转变客户的消费观念,运营商才能在新的一轮竞争中脱颖而出,立于不败之地。

2.客户需求分析

下面以铁通沈阳分公司面向商企和集团客户推出的真实案例为蓝本。据了解沈阳天益堂药房连锁有限公司现共设30余家药店,均分布在沈阳市内。其内部尚无统一专用办公网络,旗下所有药店每日均通过电话拨号方式与总部进行大量的数据传输。但其传送数据慢,传输质量偏低,实时性差,而且大量的传输数据带来的通信费用偏高。很明显此种传送方式已无法适应日常需求。再观其市场运营方面,促销政策虽能争取部分客户,但与其竞争对手相比毫无新意及优势可言,再加上沈阳市近年来医保政策的改革,明确要求凡国家规定的处方药无处方不能销售,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药品的销量。

为切实提升天益堂药房核心竞争力,节省大量通讯开支、提高办公效率,并为其市场运营提供强有力的通讯保障,铁通公司特为其搭建了一套集经济、安全、高效于一身的全新语音及数据专用VPN网络。与此同时,铁通公司特为其提供视频监控业务,尤其是“视频处方”服务从根本上弥补了天益堂药房长期以来亮点服务欠缺的不足,而这恰恰吻合了医改政策中提出的各医药相关单位要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要求。

3. 综合电信业务解决方案及具体应用

3.1 构建安全VPN办公网络,天益堂走在信息时代最前沿

3.1.1 VPN网络优势

利用数据专用网络构建VPN是个新型的网络概念,它将给天益堂药房带来很大的益处。利用此网络组建办公私有网,将大笔的专线费用缩减为少量的VPN网络费用,其公共信息仅供内部浏览,形成安全、加密、即时的专用网络。

3.1.2 网络设计方案

天益堂总部引入20M 带宽的光纤专线,而对于可以接入铁通公司线路的药房均采用VPDN方式,各分店均采用基于PPPoE协议一次性拨号接入VPN网络内;对于无法接入的则采用IP-VPN[2]方式组网,以他网运营商的宽带线路为基础,另行分配铁通公司的VPN帐户及密码,进行VPN的二次拨号并最终与VPN专网进行成功互联[3]。

3.2 专业、高效、经济、便捷,语音虚拟网彰显天益堂核心竞争力

铁通公司为其提供一套全新的专用语音通讯平台,可使其办公效率大幅提高,话费成本也随之明显下降。凡能安装铁通公司电话的药房均可同时分配两个电话号码,即“一机双号”。即在分配真实本地号码的同时,利用平台再分配一个虚拟的短号码(如,四位小号)。该短号码仅用于内部互拨使用,并且短号码分配极其灵活,完全可根据实际需求而定,便于记忆,且可实现群内零话费通讯。

3.3 全新融合点亮健康服务,“视频处方”助天益堂吹响反攻号角

天益堂药房成立至今,始终以“规范化管理”作为发展之本。为此铁通沈阳分公司为其特别提供了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第三代智能网络视频监控” 业务。不但具备视频浏览、集中存储等功能,更重要的是可以不受地域及时间限制进行远程的视频管理。各分店安装监控点后,可起到监督与督促各分店员工提高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遏制偷盗行为、避免火灾等事故发生、代替夜晚打更人员节省成本等作用。

与此同时,“视频处方”的成功引入既能方便了广大消费者,又可为天益堂药房注入新鲜活力。此举的推出迅速扩大了药品销量,老百姓也得到了方便、快捷的健康增值服务。考虑到天益堂药房节约成本的需求,通过与设备厂家及公司技术工程师的多次探讨、测试,最终实现了每个药房仅引入一条宽带外线,在此线路上同时实现了“固定电话+VPN+视频监控+音频传输+报警系统”共五项超值功能。

4.电信业发展前景及展望

结合上述实例不难看出,创新经营是电信运营商衡量能否超越自身的重要标志。它不仅要满足需求,更要创造需求。创造需求的核心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但具体应如何操作仍需其他各环节的紧密配合。众所周知,电信业的产业链是多维、立体的,其包括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软件开发商、系统集成商、内容提供商和客户等,业务创新不仅需要电信运营商的独辟蹊径,更需要产业链上的各方众志成城,各尽其长,共同开创出一条合作共赢之路。■

参考文献

[1] 聂元铭,丘平.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科学出版杜,2001,2

篇6

关键词:就业核心竞争力 内涵 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116-02

据统计,2006年到2010年间高校毕业生数量从413万增长到631万,五年间增长了52.78%,扩招进程中凸显出因降低录取分数线而导致了生源质量降低,高校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造成了高校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大。客观上,人才培养模式和素质教育体系未能及时调整与新形势相适应,以及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未能满足大学毕业生的需求等方面,更加突出了就业难的问题;主观上大学生存在着普遍缺乏就业意识,从未考虑就业实际经验,亲身体会,主观感知等问题,甚至没有过多的想过“如何就业的概念”。上述原因使得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者必须从“如何明确就业核心竞争力内涵,有效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上入手,以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概念由核心竞争力理论而来,其研究对象是大学生个体。根据哈默和普拉哈拉德两位教授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关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论,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可定义为高校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独特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替代的竞争能力,是相对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能使高校毕业生战胜竞争对手找到适合才能发挥和实现自身价值的适当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即能创造性地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独特能力{1}。此外,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还可定义为:大学生个体内部一系列累积形成的互补性能力的动态性有机整合力,它能使大学生通过整合一种能力或几种能力获得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2}。综上,笔者认为就业核心竞争力是高校毕业生可持续就业的一种发展能力,是毕业生的知识积累或素质养成达到一定水平,具备可自主开发、能动挖掘的潜能,它是一种隐性素质与能力。主要包括: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其中综合素质包括: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实践能力包括社交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实践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三个方面,如图1所示。

二、培养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高校对所培养的人才进行准确定位,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主动适应市场需要。但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距甚远,甚至有些学校纷纷更名,改变学校原来的办学特色,由于结果不理想,进一步造成了供需错位,直接导致“成交难”。一方面毕业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烦恼,另一方面用人单位也在为没有合适的人才而着急。要解决毕业生就业中的“供需错位”问题,必须把专业市场前景的评估与预测作为重点,自觉地按照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定位人才培养,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今后就业范围与层次,关系大学生就业定位问题。围绕就业导向、提升大学生创新力、竞争力,学校应从本专业、本学校及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培养应用型的一专多能人才,专业教学要以应用性为基础,以培养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2.以学生发展为根本,构建完善综合素质提高体系。以学生发展为根本须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主线,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实行“一站式”培养模式,通过实施“四大工程”,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四大工程”即:第一学年实施适应教育工程:从培养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入手,树立明确的政治目标,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考研型和应用型)和奋斗目标,加强德育培养,建立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制度,强化外语和数学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第二学年实施素质拓展训练工程:在抓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培养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锻炼,结合大学生社会实践、专业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第三学年实施导师制工程:将所有学生结合专业配备专业教师进行培养,重于激励创新,从思想道德、专业学习、科研素养、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进行引导,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同时,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与实践,对职业有更详细具体的了解。第四学年实施适应社会工作能力培养工程:指导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初步掌握从事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加强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实效性,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争取获得相应专业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着重就业、创业指导,对学生职业意识、创业实践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加以辅导,使学生清晰职业目标,掌握求职技巧,完成就业、创业的思想准备。

3.以强化学生实践为重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一是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创造机会提高社交实践能力。社交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注重产学结合,工学交替,注重在企业中的实践。通过建立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使其及早接触社会、认识社会,提升学生社交实践能力,确保参加工作时能够轻松融入工作环境。二是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实践课程教学方法,有效提高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增加实训时数,强化实践环节,注重实践课程教学方法,使实践教学立体化,形成“认识实践―模拟实践―专业实践―管理实践”的全方位实践教学过程。三是鼓励学生自我锻炼、自我实践,提高社会实践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学会发现自我、锻炼自我和完善自我,养成科学严谨的作风、培育创新思维、激发创新精神、提升创新能力,形成全面的素质结构。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事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及早地与企业接触,直接参与企业的服务与管理,开阔视野,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4.以提高就业质量为目标,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第一深化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就业能力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具备的业务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应用性能力,能够满足市场的不断变化的需要。因此,需要不断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突出实用性特点,使学生感受到知识的现实性、有用性,从而激发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第二深入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立足现实,认真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帮助学生及时找到自己的职业目标,少走弯路,尽早在观念、心态、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同时,加强创业教育,注重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通过制度建设、营造创新氛围、形成创新机制,鼓励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主观上提高认识,推动就业质量的提升。第三加强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就业率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命脉,提高就业质量更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力保障。因此高校需高度重视就业指导人员队伍建设问题,可以通过邀请知名专家来校讲座,参加职业指导培训等方式,提高就业指导人员业务能力,鼓励就业指导人员走专业化、职业化道路。

三、结论

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是当前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虽然从高校角度针对提升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两个方面对大学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但也不能忽略社会、家庭对大学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样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外部来看,它需要社会、学校以及家庭形成的合力{3},这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本文为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形势下我校学风建设体系研究”,项目编号:jy66]

注释:

{1}杨其滨.高校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体系的构建.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J].2007(7)

{2}施炜.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与结构分析.江苏高教[J]. 2010(2)

{3}孙琳.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观的转变及其引导.湖北社会科学[J].2009(8)

篇7

[关键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对策

前言

在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中小企业作为占据经济市场最大份额的经济体,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无可比拟。然而,随着市场经济模式的不断完善,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市场竞争力薄弱的问题日益凸显。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状态,中小企业要想实现更为长远的发展,就必须要加强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基于中小企业的这一发展需求,做好对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问题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的影响作用

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其对于中小企业所产生的影响作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能够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小企业要想谋求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是第一要素。相比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因为其规模、资金等多方面的限制,本身在综合实力、抗风险能力上就较为薄弱,在这种情况下最大限度提高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能够实现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实现最佳状态,这能够实现对中小企业综合实力的显著提升,为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带来重要支持。

(二)能够激发企业创新能力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离不开创新。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是相互呼应而存在的,企业的创新能力更强,其核心竞争力就越好,核心竞争力越好其创新能力就更强。从当前的经济市场发展需求来看,创新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环节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想要实现发展,就必须要在创新发展方面下功夫,而这一切都必须要源于中小企业具备良好核心竞争力为前提,所以说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激发其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

(三)能够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如何保证能够健康、长足的发展下去,已经成为了中小企业最基本的发展目标。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如果中小企业能够具备优秀的核心竞争力,那么其就能够在市场竞争当中占得优势。所以说核心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影响重大,如果企业能够拥有并科学的对其予以应用,那么企业就能够始终处于一个健康的发展状态下,这对于推动企业的良性发展意义深远。

二、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存在的问题

从中小企业当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其在核心竞争力构建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想要实现长远发展,就必须要尽快将其予以解决。

(一)战略发展意识落后

战略发展意识落后是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最普遍的问题表现。在实际经营过程中,中小企业更多的是在谋求一个维持发展的状态,对于先进观念、先进技术的学习欲望不打,只求企业能够保持现状的发展下去。短期来看,此种发展模式并无不妥,但经济市场的瞬息万变,充分显示出了不前进就是在倒退的真理,中小企业管理者在战略发展意识方面的落后,会让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日益下降,最终淹没在滚滚前行的市场经济浪潮当中。

(二)商业模式不能与时俱进

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企业只有掌握了市场经济动态,才能够确保自己的发展方向与市场需求相符,才能为企业更好的经营下去带来支持。然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许多中小企业都存在着发展思想较为保守,商业模式不能与时俱进的情况。这种情况的出现不仅降低了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还将中小企业逼向了绝境,中小企业因此而遇到了巨大考验。需要注意的是,当这种问题出现时,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问题的本质,这让中小企业的发展就像一只无头苍蝇,四处寻觅却难求一条出路,中小企业的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三)员工素质参差不齐

员工作为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其素质水平也会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效果带来影响。在我国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背景下,许多中小企业为了满足基本经营状态,在进行员工聘用时没有过多的进行资质考核和评价,这让企业当中出现了一些资质偏低、技术水平缺乏、创新观念落后的非专业员工。当企业需要进一步发展时,他们难以发挥出岗位本身该发挥的作用,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发展,还大大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效果。

(四)创新意识较为薄弱

创新意识作为创新行为的内在驱动,其在中小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表现会直接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水平,从当前的中小企业发展水平来看,就存在着创新意识较为薄弱的情况。中小企业创新意识薄弱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企业管理者创新意识不足,战略发展观念缺失;其二是企I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企业创新意识水平偏低;其三是企业创新观念因为资金缺乏难以落实,以至于创新意识难以实现本质化表现,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带来影响。

三、提高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效果的对策

通过前文分析可以看出,影响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为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水平,做好以下工作是实现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从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态来看,树立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推动中小企业前进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管理者作为企业的掌舵人,其必须要认清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影响作用,在深入学习先进经营理念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然后借助自己在企业当中的领导地位,来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实到企业发展目标当中,实现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构建。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为了确保创新驱动的效果,管理者需要做好对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教育和培养,让企业当中的每一位工作者都能够充分认识到创新观念对于企业发展以及个人职业价值体现的重要影响作用,让他们也能够始终坚持以创新理念为指导进行工作,企业上下构建起良好的创新发展氛围,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也为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二)构建互联网+的商业模式

互联网作为当今最为快捷的信息传递方式,其在方便人们生活的同时,也为市场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随着以互联网+为基础支持的电子商务模式逐渐成熟,中小企业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在实际工作中,企业管理者要在结合其经营产品特点的基础上,对产品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进行评估,然后在聘用专业电子商务人才的基础上,构建其企业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在借助互联网平台拓宽企业经营途径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更为快捷、广泛的信息,为企业更好的掌握经济发展动态,进一步满足市场需求带来支持。

(三)加大人力资本开发

人力资源作为市场经济模式下最为宝贵的资源类型,如何最大程度上发挥出其作用,对于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建和长远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中小企业要通过对现有人力资源结构的分析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对比,找到企业在人力资源方面的真实需求,并以此为目标来进行人力资本的合理开发。在际工作中,企业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引进,以确保企业的发展目标能够有充足的人力资本支持,避免因人力资本缺失而造成发展目标难以实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企业要进一步对内部员工进行价值评估,通过对企业岗位需求标准与员工实际价值表现的对比,来找到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关键并加以改善。为了更好的开发出人工的职业价值,建议以绩效考核模式来进行岗位考评,从而实现竞争上岗、多劳多得的工作模式,为企业始终保持良好的人力资本活力打下基础。

(四)加强技术创新发展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创新意识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做好对其的研究也是实现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有效构建的重要措施。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中小企业可以通过培育核心技术来实现创新目标的实现。首先,企业要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企业本身具备什么技术,缺失什么技术,然后采取针对性战略发展模式。然后,在以市场为导向的前提下实现专项核心技术的研究,进一步提升企业专业技术水平。最后,加强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实现技术层面上的取长补短,在进一步提升企业技术水平的同时,也为企业技术创新带来支持,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打下优质的技术基础。

篇8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途径;发展

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企业能超越竞争对手的地方,它具有价值性、延展性、难以模仿性、相融性、动态性等特点,能够为股东和顾客创造价值,能够帮助企业进入新的业务领域。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企业所独立具有的,企业长期形成,能够支撑企业的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竞争优势,并具有延展性,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其实质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更好的产品或服务,更低的价格和更高的价值,更强大的实力,拥有对手所缺乏的条件等等。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二、影响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的因素

1.信息化建设滞后,市场敏锐度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薄弱,具体表现在搜集、传递、利用信息资源方面还很落后,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不能很好地把握重要机会,不能抵御外部的威胁。一些企业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由于信息化建设滞后,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市场敏锐性和适应性较差。

2.人力资源匮乏,管理水平较低

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和财富,目前,由于一些企业的管理水平差,使企业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管理效率低,管理制度不健全,实施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者对核心竞争力的认识产生错位,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建设不够。

3.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技术贡献率低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不足,多数行业、企业的核心技术依赖从国外引进,研发机构不健全,自主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弱,创新意志和能力不强。

4.缺乏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建设落后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企业迈向成功的第一步,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形成要素和组成部分。然而很多企业领导者对企业文化及其作用了解得不够深入,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没有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使得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缺乏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三、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依托信息体系的培育,加强信息化建设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已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资源,如何搜集和运用信息也成为当代企业深入思考的问题。企业要很好地获取、处理、传递、利用信息,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全面落实企业信息化战略,达到企业资源的整合,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要运用信息化加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还要通过信息化进一步提升企业决策的科学性。

2.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培养高素质人才

目前,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产品、新服务、新思路层出不穷,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进行企业家和专业技术人才的素质培养,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是构建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企业员工是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实现员工素质提升和全面发展,企业才能进一步稳定发展。

(2)建立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要着眼于员工思维方式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些企业的失败,往往不是缺乏人才,而是缺乏对人才实施有效管理的机制。

(3)有效地激励人才

企业要为创新型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提供一个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创造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创新人才不断脱颖而出,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并做到奖励与惩罚要分明,企业要创造员工发展的有利条件,让员工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

3.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企业的生命线,因而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加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在充分认识自主创新重要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同时政府要加大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4.塑造先进的企业文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加强企业的内涵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必不可少。企业文化体现的是企业的一种精神,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的精神食粮,企业文化将引领企业走得更远。企业要想构建提升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塑造和创新企业文化,将先进的理念融入员工的思想,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实现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和个人提升。

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商业大潮中,企业有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宫雪梅.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及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06.

[2]徐敏生.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J].贵州社会科学,2007.

篇9

摘要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新时代的企业中,好的企业文化对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提升员工工作质量大有益处,同时也会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应的提高,以此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就企业文化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路径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政府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企业工作的改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难题,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地。

一、企业文化在当前企业发展领域的现状

(一)企业文化过于表面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很多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只是搜寻相关的资料给员工宣传,并没有深入挖掘本企业的文化,致使企业文化过于表面化,员工感受不到企业文化为自己带来的动力,就会渐渐对工作失去信心。而真正拥有自身文化的企业,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归属感和自豪感,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文化缺乏创新

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专属性,不同的企业就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许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之前都会进行考察研究,但是大多数企业都是照搬其他企业的文化,缺乏相关的创新,致使照搬的企业文化与自己企业的发展大相径庭,所以企业缺乏生机,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的基础条件,对企业员工潜能的激发有很重要的作用。2016年7月1日,在庆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的精气神,所以在新时代,企业为了能够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建设可以让员工信服、凝聚的企业文化,因为员工之间的团结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倘若没有可以让员工信服的企业文化,员工的工作就没有积极性,成为一盘散沙,面对企业出现的难题只能“干瞪眼”,没有任何解决办法的能力,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只能是口头之说。由此可见,拥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的动力

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原有的企业文化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新的企业文化会不断的涌现。为了使企业长远发展,就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不断的充实企业的内涵。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员工也收获了相应的利益,对企业更加有信任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工作中,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为企业做贡献,使企业的文化以及核心竞争力都得到提升,从而使企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存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决定着企业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配置。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得以构建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思想也受到企业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决定企业运行的状态。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发展更有动力,使员工更有凝聚力,企业前进的方向才能更明确。而企业文化的充分发挥还要通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所以,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并存,任何一方缺失,都会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三、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一)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原则。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其中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充分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提升人的工作热情,从而更好地发展企业。

第二,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自身文化与外部特色文化充分地融合,使自身的文化制度更加的充实。

第三,企业文化要充分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在构建自身文化的同时要开展各种文化交流,全面的展示自身文化的特色。

第四,坚持创新的原则。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之外,还应该吸取之前的经验以及教训,努力建设适应时展需求的企业文化。

(二)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企业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是建立稳定的人力资源机制,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员工为主体,充分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使员工在健康、轻松地环境中工作,从而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管理者对员工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管理者的工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员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有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对企业进行合适的包装是塑造企业整体形象的关键,可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使公众的认可度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的技术创新与运行机制

第一,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构建有明确指挥性的组织模块,对文化建设的强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协调企业各部门之间文化的有效沟通,对有效的统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为了使企业规范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以及员工绩效考评制度,从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约束员工的行为,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使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经营有机地结合,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从而规范员工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改善人际关系,为制度的运行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四,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与科技之间的竞争。说过:“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为了更好地建设企业文化,使企业发展壮大,必须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员工不断地更新知识,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得以有效的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所以,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的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创新与建设,以此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使员工的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实力,从而取得长足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以优化,使去也得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企业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更具优势,才能适应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郑福强.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才智,2013.32.

[2]张廷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Z1.

[3]王国华.略论我国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方法与路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2.

[4]黄晓虹.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制与路径[J].中外企业家,2014.15.

篇10

关键词:战略联盟;培育;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包括企业的隐性知识、升值潜力和管理体系等,是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和成长的动力源泉。而战略联盟作为一种经营战略,则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快速有效的方式。联盟中的合作使企业间优势互补,同时竞争使企业产生不断创新的动力。在竞争中寻求有力的合作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的法宝,战略联盟成为了企业保持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工具。

一、企业战略联盟概述

战略联盟最早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提出。战略联盟指在规模和战略目标上相匹配的两家或以上企业,基于企业规模扩大、技术及人才等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合资、短期协议、定牌生产、特许经营和相互持股等方式形成的一种合作模式,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壮大实力的目标。

联盟企业之间各取所需,形成合作关系。但是由于相互间的竞争关系,各联盟企业还要保持自身的竞争优势,防止合作伙伴在可以预见的将来成为竞争对手。这就要求企业要以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为首要,处理好联盟中的关系,保证自身的生存发展。

二、企业战略联盟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手段主要有外部购买、通过企业自身力量发展核心能力和组成战略联盟。其中外部购买风险较大,且需要雄厚的资金实力。而对于第二种方法,技术上的瓶颈、人才资源的匮乏,甚至是政治法律因素,都会成为企业自身发展的障碍。相比之下,战略联盟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1.建立战略联盟,进行技术合作。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是为了技术合作,联盟为企业间的互动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联盟企业在共同研究、合作开发产品的过程中,可以获取对方的专有技术等很多独自经营无法学习到的知识,并进一步整合、消化、创新、融入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中。

2.建立战略联盟,实现多元化经营。成功的多元化是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实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具体来说,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与拥有某种互补能力的企业合作,可以减少非核心经营环节的精力投放,把更多的资源和能力倾注在核心产品和业务上,实现多元化经营。

3.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规模经济。企业规模的扩大对培育企业核心能力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低成本、高效率。企业联盟突破了企业能力对规模的限制,避免了由于超过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与能力的规模扩张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造成的破坏性影响。

4.建立战略联盟,实现速度经济。速度经济是指企业因快速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带来超额利润的经济。企业通过建立战略联盟,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一旦市场出现波动,就可以根据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完成研究生产等环节的工作,将新产品尽快投放市场,从而比竞争对手更早更高效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因此,联盟企业间通过专业的分工与合作,相互间的交流,形成一套对市场动向监督的体系,第一时间把握住市场需求提出应对方案。

三、实施联盟战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企业的精髓,决定企业的生存发展。那么如何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长和突破呢?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合理且高效的战略联盟。

1.做好前期调查准备,正确选择联盟企业

建立战略联盟,首先要选择适当的企业,这是决定联盟成败的关键因素。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匹配性和相容性的原则。因此我们要明确知道本企业需要什么,什么样的企业能与本企业在核心优势上互补,并能帮助提升本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建立联盟。

2.选择恰当的形式建立联盟

企业选择好联盟伙伴达成共识之后,就应该从自身需要、企业实力、战略目标等角度出发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联盟。按照双方合作的正式程度,可以选择实体联盟和虚拟联盟;从治理结构角度看可以选择股权式联盟和契约式联盟;从价值链的角度出发则主要有横向、纵向和混合三种形式的联盟。在联盟过程中,企业双方应对容易忽略的细节进行完善,并要有明确的约定做依据。

3.对自己角色的准确定位

战略联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迅速壮大企业的实力,也可能因为过多地把自己的核心优势分享给联盟伙伴而带来灾难。因此,在分享的同时要保护好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战略联盟过程中,企业间的关系就是一场博弈,联盟双方都明白什么样的动作、什么样的态度可能会引起对方什么样的反应,权衡利弊都会选择一种最稳定的、双赢的方式相处,所以一定要准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充分发挥战略联盟的优势作用。(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丁见,李宝强.企业战略联盟组织结构模式分析[J].商业时代,2011,(21).

[2]黄明山,常喜斌.中小企业战略联盟的动态博弈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2,(10).

[3]陈晓敏.我国企业战略联盟浅析[J].中国商贸,2011,(15).

[4]左卫华.我国企业战略联盟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5]张小兰.论企业战略联盟[D].重庆:西南财经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