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在线教学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课程在线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课程在线教学

篇1

关键词:主体;探究;创新

一、实验操作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尊重事实、讲求证据的认真态度

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启发引导他们动口、动手、动脑、亲身经历科学发现的全过程,自行获取科学知识,并且不断地提高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和探索的需要。

1、实验材料要多样,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一些自己感的材料。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究科学规律,更多的是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实验、研究。学生提出的假设是多样的,教师就要为验证这些假设提供多样的材料,而不能把学生框死在几种固定的材料上。那如何准备多种多样而且有结构的材料呢?我的做法是:充分利用学生的资源和力量。在每上一个单元前,我就开出一张材料清单,让学生提前去收集实验材料。学生无法准备的材料则由教师收集。

通过这两种途径准备的材料全部汇集起来,设立“材料超市”,随着学习的深入,“超市”内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探究学习也有更大的帮助。

2、实验实施要小组合作化。科学实验教学倡导合作性学习方式,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知识、习惯、心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应合理搭配,使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得到更大进步,同时也使实验能力相对弱的同学,得到及时的辅导和帮助,获得锻炼与提高。促进实验小组合作性的形成,合理组合实验小组并定期交流,充分发挥实验小组对实验教学的作用。这有助于集体主义、科学精神和情感等的培养,增强了学生之间的沟通交往和信息交流。例如在研究“导体与绝缘体”实验中,各小组到我和学生们共同设立和准备“材料超市”选择感兴趣的材料,到组装好的电路中检测哪些物体能导电,哪些不能导电,每个小组内材料员、操作员、记录员、汇报员等都分工合作,安排得井然有序,学生开展小组比赛,激发了学生协调完成任务的积极性。

二、实验方式要有探究性,培养逻辑推理、讲求思维的严密态度

科学教材中实验部分大多为探究性实验,以促进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在实验中应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坚持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能体现逻辑思维的科学课,最明显的是《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一课。桌子上放着两盆液体,我出示两个马铃薯,分别放到盆子里。马铃薯在一盆液体里沉,另一盆液体里浮。交换马铃薯,再分别放入盆中,在刚才沉的盆子里,马铃薯还是沉,浮的还是浮。把两个马铃薯放入其中一个盆中,都浮起来了,放入另外一个盆中,马铃薯都沉下去了。这时候学生说:“噫,这个水是怎么回事?”有的就说:“我,浮的一盆水是盐水!”听一个学生这样说,好多学生都跟着认为是盐水。学生说盆里的水是盐水,这时,我问:“你能确定浮的一盆水肯定是盐水吗?”这个提问引起了学生的思考,有一些学生就说不敢确定。我说,如果不能确定这盆水是不是盐水,那么我们怎么办?有的学生说:我们取些水烧干,烧一烧就烧出盐来了。

接着学生动手实验,按照教材的方法烧盐水,结果真的烧出了白色的粉末,学生都认为这就是盐!证明了使马铃薯浮起来的液体就是盐水。我又问:还有什么方法证明这盆水是盐水?学生思考之后说:做一杯盐水试试看。于是,分小组做盐水使马铃薯浮起来的实验,最后试验成功了,学生十分开心。像这样的过程充满探索性,孩子们很有兴趣,学习积极性很高,一堂课上下来也很顺。在这个过程中,是个推理的过程、证实的过程、质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的本质都隐含在这个“是不是盐水?”的活动当中。

三、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培养打破沙锅问到底,讲求质疑的创新精神

篇2

关键词: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教学行为

一、教学目标落实的含义

在“课”的用嫔希教学目标落实是指将预设的合理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实际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引作用。具体来说,教师要依据并运用教学目标去规范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依据教学目标引导、监控和评价教学效果。当学生参与课堂学习后,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学习结果方面与学习之前相比取得了进步,达到了预设的合理教学目标。

二、有效教学目标实施对策分析

有效教学是指重视课堂教学效果。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要从形式走向实质,做到有效教学,我个人认为:

1.在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动力源泉,也就是说有了好奇心的驱使,学生就会主动去学习、探究,找出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因为发现的热情,因此引发了兴趣。这当中知识就会逐渐累积、增加,所以善用好奇心的求知动力,可以开启孩子的智慧之门。我在教学中深有体会。教学小班复韵母“iu”,对于4、5岁小孩儿来说非常难,根据这个阶段的幼儿特点,我发现他们喜欢和小朋友一起游戏。于是,导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两位老朋友和有一位新朋友,看看你们谁认识它?”他们还以为是人呢!好奇的瞪大眼睛,等待新老朋友出场呢!因为用了他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导课,所以触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抓住幼儿的好奇心强这一特点,集中了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新知识,做到有效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师不要用自己知识水平的语言给学生授课

一堂好课,离不开老师的引导和鼓励,而教师的教学用语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不能用自己能接受了的知识语言去给小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讲课。因为他们根本听不懂,理解不了你说的话,更别说接受了。因此,教师用好了课堂教学用语,就等于成功了一半。讲课语言表达仅仅做到准确、清晰、规范是不够的。还必须实现语言的“儿童化”,这样才能吸引小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用儿童化语言上课,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易于小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接受。这就需要我们小学老师、幼儿老师注意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用语。我的教学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例如:小班的猜谜语:“一样东西人人有,一只左来一只右。穿衣吃饭都靠他,它是我的好朋友。”我们看起来再简单不过了,可那是4、5岁的幼儿园小朋友,几乎没有生活常识。我设计成:“有一样神奇的小东西你有、他有、我也有,一只在我们宝宝身体的左边,一只在我们宝宝身体的右边。穿衣服啊、吃饭啊都得用这个神奇的小东西帮助我们来完成,它是我们谁都离不开的好朋友。你们在自己的身体上找一找,在哪呢?”一边用儿童化的语言帮他解读,一边用手势动作配合表演。他们听懂了意思,在看到表演时用的“手”,开始转动脑筋思考了,在自己的身上找来去了,思考一下就印证了是“手”。不用自己的知识水平语言进行讲课,用儿童化语言对小学生、幼儿园的小朋友进行讲课,易于他们理解、接受知识,促进了有效教学。

3.教师要做到精讲

根据教材内容,掌握学生学习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学习习惯确定哪些内容该讲,是详讲还是略讲,哪些知识需要练,是简练还是反复多练,吃透教材,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做到胸中有数。精讲就是要讲准,言简意赅,寥寥数语使学生开窍,但又不能讲得过于简单,说理不透,使学生不能全面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精讲应讲在“知识点”上,它需要我们把握教材重点、难点,根据课文内容、知识深浅、学生的可接受性及领悟程度采取灵活的教学。

总之,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不用自己的知识语言给学生讲课、做到精讲”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是我们每个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追求目标。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但更需要我们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关注小学生和幼儿小朋友的接受能力,了解他们的兴趣、需要,把握他们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展规律,以学生为主体。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提高认识、学习、反思、改变,不把学生推向补习班,加重学生的负担。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形式走向实质,做到有效教学,这是我个人的点滴认识。

参考文献:

[1]马芳.浅谈微课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2016(23).

篇3

关键词:微课;高校英语教学;微课应用

一、引言

高校教育改革政策的深入实施,使得高校英语教学的要求也不断随之提高。但在实施过程中发现,现阶段高校英语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因此,需要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探究新型教学方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微课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新型教学类型,在教师参照教学标准和实践指导书的教学的要求下,借助视频录像的表达形式,将某一教学知识点或难点内容突出表现。实践表明,微课教学方法作为现代教学的一种创新与补充,应用于高校英语教学中对于提升其教学质量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对高校英语教师探索英语教学方式以及提高高校英语人才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此外,微课应用于高校英语课堂,能改变课堂枯燥呆板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以及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学模式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在不断地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但传统教学模式依然是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英语教学的主要模式。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与学生缺乏必要互动,教师扮演知识传授者,学生则充当知识接受者,二者没有进行有效的沟通。具体来说,当前我国英语教学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一)师生比例不协调,加大教师教学负担

现在高校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教师数量却相对较少。高校师生间不合理的比例加重了教师教学负担和压力,尤其是影响了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班级人数的增加,学生间英语基础层次不同,而英语学习的难度较大,每个人对知识点的接收理解也不同,教师则由于大数量的人群而减少对每个学生的关注,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英语教学课堂纪律和氛围。英语教师为考虑到每个学生,要花大量时间备课,同时还要在课堂上维持教学纪律,造成教学时间的浪费,从而影响教师对教学的信心。

(二)忽视了学生感受,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大数量的班级容易造成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主体感受。同时,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为追求整体教学质量,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会减少对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设置。表现在英语课堂上,教师采用传统填鸭、灌输的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多背多记,而学生则缺乏主观能动性,使得英语学习更显得枯燥和乏味。尽管课堂引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教师的电子课件或电子教案仅在形式上改变英语课堂,其教学内容只是单纯的复制与移植,并没有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过于重视传统教学,使教学缺乏创新

“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传统教学理念,让英语教学过于呆板。尽管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一直倡导创新,但英语教学中只局限在通过多媒体技术吸引学生的注意,忽略了对英语语言系统的抽象、概括归纳以及领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课件制作,把正常英语教学转变成演示网络工具和教案,对学生英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置之不理,缺乏必要学习方法的指导。此外,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也加深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畏难感,最终导致英语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跟不上教学要求。

三、微课发展现状及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影响

微课的发展顺应时展的潮流。2014年的新媒体蓝皮书曾指出互联网已进入了“微”时代。以记录教师教学的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微视频,成为人们进行学习的一种新方式。

微课在国外被认为是翻转课堂,利用碎片化、移动化教学等特点,从而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使学生更加灵活、主动进行英语学习。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戴维 ?彭罗斯教授首创分钟微课程,他将情景对话或英文影片等活动结合相计,把教师要求的教学内容借助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为其营造出一种更为聚焦、直观和立体的语言视听氛围。同时,能应对英语教学不统一、课程结构松散状态,呈现出学生更易于理解的、在课堂中无法呈现的多元化微课视频。这种与众不同的体验,能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个性化的英语学习和探索,也是教师课堂内容的一种补充与扩展。这种角色的转换,能在一定程度上拉近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英语。

国内的微课概念最早由广东佛山胡铁生提出。他认为,以教学视频为载体的微课程能符合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更为深入地重现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是开展英语教与学活动的最好有机组合。还有教师认为,微课程是文本和电影间一种全新的英语教学阅读方式。虽然它内容短小,但它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并具有明确的英语教学目标。

微课借助微视频通过移动终端的课堂教学展示知识点,这一信息过程的数字化教与学模式形式多样,简洁易懂,集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更易于被信息化时代下成长的大学生所接受,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学习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及英语能力的提高。另一方面,微课是在一种主题式、半结构化的环境下发展教育资源的产物。其微言大义和以小搏大的特点,能很好地将乏味的英语课程在传统课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和阅读并发展起来。最为重要的是,这一新型英语教学形式贴合时下学习者的心理。 四、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导入与呈现途径

(一)与英语课堂教学相融合

微课教学方式对高校英语教学固然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但不能为了改革而完全丢弃传统教学方式。故而,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作为一种补充和延伸,应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吸收传统教学方式中的精华部分,对英语教师课堂的教学内容进行有利补充。微课程设置可在传统英语教学方式的薄弱基础上,专门针对某一短语、句型或对话进行深入讲解和练习,还可以设置专门的英语复习、英语预习和每一阶段的考核,对英语课堂上的知识点进行系统复习以及考核,便于帮助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点。

(二)应因材施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微课目前的发展方式还未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未达到真正从个性化角度去开发学生潜能的微课教学,这不利于微课的长远发展。故而,英语教师可从课堂教学的同一知识点出发,考虑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多地整合利用相关英语教学的资源,提供多种讲解方式,便于学生进行理解和选择。教师还可以将英语知识点进行筛选,用言简意赅的方式多角度进行讲解,从主观上帮助学生转变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将英语讲解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将英语学习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并借助网络分享更多的英语学习资料和视频,提高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与听力等相关应用能力水平。

(三)借鉴传统教学方法,丰富英语教学内容

良好的教学方法和丰富的教学内容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武器。将微课作为英语课堂教学外的知识补充方式,需要采用一些有利手段来阐述知识点,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尽可能多的英语知识。所以,微课教学仍要在有益的传统教学方法基础上,利用好互联网络资源,按照英语教学标准和主题内容,慎重选择好多方面的英语素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料。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适量摄取一些时事焦点、娱乐以及全球动态作为英语教学的材料点缀课堂内容,让英语教学内容更贴近生活,形式更为丰富有趣,由此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点的印象,提高英语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信息化技术呈现课堂教学,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新趋势。而基于微课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对高校英语教学的导入与呈现具有极大的理论意义以及现实意义,可实现传统教学与信息化教学二者的有机结合。建立完善的高校英语微课教学体系,不仅有益于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及学习效率的提高,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我国高校英语整体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微课教学导入高校英语教学中也是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史鸿雁.微课在中国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综述[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报,2016(4).

[2] 何玲.微课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5(1).

[3] 李柯.微课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实践运用研究[J].时代教育,2016(3).

[4] 刘佳.探析影响高校英语微课教学的因素及其应用[J].科学与财富,2016(10).

篇4

一、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学习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习兴趣越浓,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就越充分。现在,以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已逐渐走进我们的课堂,它以鲜艳的色彩、优美的视听效果以及多变的图像创设出各种扣人心弦的探究情境,有利地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如六年级《轴对称图形》一课,我利用电子白板的优势播放了优美的视频情境:美丽的郊外,五颜六色的风筝迎风招展;花丛中,一只只蝴蝶翩翩飞舞;天空中,偶尔划过一架银白色的飞机……在学生初步感受美、赏析美的基础上,让学生自由走进美的世界,产生探究美的欲望,接着引导学生探究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点,是怎样制作出来的,从而深化认识,最后经过自主交流、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很理解了“轴对称图形”。这一过程,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从而获得结论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课堂教学关系,有助于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目前,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被视作是由教师、学生、教学信息、教学媒体等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动态的、生成的过程。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通过声音、文本、图像、动画等媒体为学生营造出形象、逼真的学习环境,使人的感官在同一时间获取更多的数学信息。它的特色网络教学平台,不仅能提供强大的信息资源,还能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因此,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不仅对整个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师生角色等产生深刻影响,而且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与教学效果的高低。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它不仅给学生指导、提示,教师还能针对学生课堂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对“预设”做出修改,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甚至师生与教育媒介等形式,展开多方位、有目的地相互交流,从而营造出开放、合作、和谐的课堂教学模式,适应了现代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需要。

三、现代教育技术优化了教育资源,适应了教育变革与发展的需要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6.9%,中国网民的人均周上网时长达25.9小时。今天,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能适应未来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建构主义更是主张学习者在学习环境中自行建构自身知识结构,从而提高自己的素质。现在,互联网为广大师生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成为他们短时间里获取知识的有力学习工具。

首先,利用信息技术环境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充分地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使得课堂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

其次,利用信息技术环境获取学习资源。远程学习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一个模式。由于网络上的知识浩如烟海,空前扩展了师生的信息来源,我们可以访问各种电子化的课程资源库,获得直接相关的素材和资料,也可以利用Explorer浏览器、E-mail、BBS论坛、聊天室等这类开放性的认知工具实现老师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沟通,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认知操作、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第三,利用信息技术环境给学生提供个别辅导。例如利用一些辅助学习型软件教师可以将整体教学和个别辅导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篇5

关键词:循证医学;先天性巨结肠;小儿;临床教学

循证医学理论之风已刮遍整个国内医学教育界,为进一步探索出更有效的临床教学改革方法,我们将循证医学理论引入了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旨在促进医学教育观念的进一步更新,提高医学生各项综合素质,从而培养出更多有创造力的创新人才。

1 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引入循证医学的意义

1.1循证医学理念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带教课程的设计目的一致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同时也是在临床实践基础上深入理解医学理论的课程。这个课程开设的意义决定了临床带教课程设计必须要加强学生的相关医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对其创新思维、科研素质等的培养,以为下一步深入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而循证医学,其实质在于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出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在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其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促进教学互动、教学相长。循证医学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循证、评价并决策的思维步骤进行启发式教学,不仅注重对学生临床经验、理论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对其思考并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务实求真的科研作风、医德医风。循证医学的这些思想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带教课程的设计目的一致,因而将其引入到具体临床带教中具有重要意义。

1.2 引入循证医学理论是继续教育的需要

循证医学理念实质上即一个不断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过程,是继续医学教育并不断完善和更新医学知识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医学也从经验医学模式不断发展为生物社会医学模式,自觉运用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1]是社会不断发展向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提出的最迫切的要求,因而只有真正掌握以问题为中心的循证医学理念、循证技巧及方法,医务工作者及医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者,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2 循证医学理论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2.1 开设循证医学课程,使学生接受和建立循证医学理念

笔者认为在进行具体实践之前,完全有必要向医学生开设循证医学这门课程。通过这个课程,让医学生在接受传统医学教育的同时,对经验医学能从批判的角度进行思考。而且,循证医学课程能让医学生从复杂琐碎的实践问题中理出正确的头绪并在有限的时间、精力中抓住最新最有价值的信息,更新知识并有效利用这些信息进行正确适宜的判断[2]。

2.2 进行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案例式教学

在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带教课程中,笔者提倡进行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案例式教学。

通过具体的案例学习和讨论,学生能具体进行以问题为基础的主动性自我教育的学习,并在理论联系实践学习和巩固先天性巨结肠医学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形成和培养了自己的循证思维方式,具体开展包括对案例病史、体征等进行分析,并提高关于疾病的诊断、治疗、预后、预防等相关方面待解决问题,再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文献检索,根据检索到的相关文献证据进行真实性、临床价值等评价,并在整个过程中充分运用相关证据、临床知识、病人选择进行医疗决策的选择,从而充分认识到科学评价的实践效果及效益[3]。笔者认为在临床具体案例的学习和探讨中,学生的阅读习惯、逻辑思维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学生的计算机检索能力也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知识的传播不再是教师的口口相授,而成为了一个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目标和方向,学生主动吸收、主动寻求并掌握最科学有用的知识,从而优化了学习。

2.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循证医学涉及文献检索、统计学、医学专业英语、计算机等各个学科,这就要求进行循证医学课程教导的教师不仅需有高水平的专业水平,而且还需熟练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并能熟练应用。因此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医学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3 结语

循证医学教育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循证医学教育与临床实践结合并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将是未来医学教育发展的方向。然而,将循证医学理论具体应用到小儿先天性巨结肠临床带教课程设计中,只是循证医学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一个案例,而目前,我国的循证医学理论、实践研究还刚刚起步,将其引入临床带教课程并有效结合,也只是医学教育改革的开始。要真正意义上将循证医学理念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还任重而道远,还有赖于我们对医学教育模式的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Malathi Srinivasan,Michael Weiner,Philip P.Breitfeld,etal. Early Introduction of 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ourse to Pre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J].J Gen Intern Med,2002,17(1):58~65.

[2]Wilson M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practice makes perfect[J].Am J Clin Pathol,2002,118(2):167~169.

[3]Tomlin A, Dearness KL, Badenoch DS.Enabling evidence-based change in health care[J].Evid Based Ment Health,2002,5(3):68-71.

Theory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Children with Hirschsprung’s Disease Clinical Teaching Course Design

篇6

【关键词】健美操 中职卫校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5B-0020-02

健美操是根据练习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按照健美锻炼的要求把体操、舞蹈、武术以及其他健美锻炼项目中的一些动作组编成操,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以达到增进健康、培养正确的体态、塑造美的形体、陶冶美的情操的一种群众性健美锻炼的手段。而中职卫校由于专业和职业要求的特点,女生居多,据中华传统的特点,女性性格偏柔美,男性偏刚烈。健美操融合了舞蹈的元素又可以塑造美的形体,是女性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也是学校女生喜欢的课程之一,中职卫校的女生也不列外,但是据调查研究表明,广西中职卫校开设的体育课程大多都是比较剧烈的,如篮球、排球等。相对这两个课程健美操课程并不很受重视,导致中职卫校女生一谈到体育课就觉得体育课是折磨的课程。而本身中职卫校的学生,出去面临的行业本身就是要求学生有健康的特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体育课程是可以培养学生这一精神的,但是从本次调查反映的问题来看,卫校的学生不喜欢上学校给他们开展的体育课程,因此,研究广西中职卫校健美操课程的地位现状和对策是很必要的。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分别以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钦州、防城港、玉林、贵港、百色、贺州、来宾、崇左十二市的中职卫校作为调查的对象。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两种。问卷设置教师问卷24份,学生问卷1200份。教师问卷发放24份,回收24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学生问卷发放1200份,回收1000份,有效800份。回收率83%,有效率80%。访谈法主要走访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钦州五个城市的中职卫校中担任健美操课程的老师进行面对面的访谈。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校开设喜欢的体育项目的调查

从上表的调查情况来看,广西中职卫校的学生对于学校开设的体育项目,他们偏向是健美操的课程。从450份的喜欢健美操的有效问卷中就有433份是女生问卷。卫生学校由于专业的特点,女生占学校学生的总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因此,从调查到的结果看,中职卫校体育课偏重健美操课程是很必要的。

(二)健美操课程开设的好坏调查

从表1看出大部分的学生是比较喜欢健美操这一课程的,但是从表2的调查情况来看,广西的中职卫校对于健美操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导致了很多学生对学校健美操体育课程不感兴趣。

(三)教师专业匹配的情况的调查

从表3可以看出大部分在广西中职卫校任健美操课程的老师大部分不是健美操专业毕业的。经走访了广西南宁、柳州、桂林、北海、钦州五大城市的中职卫校,和从事健美操课程的老师面对面的交谈,从中了解他们这几所学校体育教师的招聘情况。招进来的老师很多都是篮球专业或者排球专业,在招聘的时候,面试的老师就问会不会上健美操课程,很多老师说他们都是在面试前临时学了一下。后来来到学校工作就是在工作中边学边教,很多老师因为以前学的专业都是激烈、刚强,让他们从事比较柔美的且另一种风格的体育课程,他们有点力不从心,但是学校也不想在体育师资上花大经费。还了解到,有的学校也想多招健美操专业对口的体育教师教学,但是市教育局并不批准。都是认为只要是体育教师应该什么体育项目都会,一定程度上耽误了卫校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对教师的学历情况的调查

从表4可以看出,很多体育教师的学历相对低,据对广西部分城市的中职卫校走访面对面地和体育教师交谈及问卷调查显示,他们不仅学历相对较低,而且能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很少。教师整体的年纪比较大,因此,教师的教学模式都是比较的陈旧。

(五)学校重视体育课程的调查

从表5、表6老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广西的中职卫校在课程的开设上,很不重视体育课程。据走访部分的学校观察和了解到,大部分中职卫校体育场地的设施非常简陋,器材室能看到最多的是篮球和排球。一进学校能看到就是一个篮球场和一个排球场。很多学校没有固定的健美操房,大部分学校的健美操场地和排球场、篮球场是共用的;有时候一边是上篮球课,一边是上健美操课程。甚至学生上课集合完就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有的健美操教师,虽然从教10年或更久,但也只学会一套健美操,因为他们觉得已经够用了,学校会成立篮球校队和排球校队,且鼓励去外面参加比赛,健美操深受卫校学生的喜爱,但是学校忽略了健美操校队的成立,也从不派学生去外面参加健美操比赛;校领导也不会去检查学生上体育课的情况和听课。

三、提高健美操在中职卫校体育教学中的地位的对策

据对广西中职卫校健美操在体育教学中的现状调查,发现健美操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严重的不合理,存在的问题有校方的、有学生的、有教师的,同时调查也发现,因为卫校的男女比例的情况,学生偏向健美操课程,因此,要想解决广西中职卫校健美操课程开设地位就应该从校方、学生、教师三个层面入手。

(一)提高学校教学安排者对本校体育的认识

据调查显示,第一,广西中职卫校学生男女比例失调,女生占全校人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大多数女生的性格也比较的温婉,对于运动的爱好偏向舞蹈等温和一点的运动,不喜欢激烈的体育运动,但是学校对于体育课程的开设,以及对于体育教师的招聘条件都偏向激烈体育运动的项目。没有考虑到学校人数存在的特殊性,因此,对于广西中职卫校开设体育课程的教学安排者应该事实求是的去了解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爱好,再去选材体育教师和开设体育课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课程中,达到锻炼和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二)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

据调查显示,广西中职卫校的学生对于健美操这一概念的课程大部分都很喜欢,即使是学生健美操课程老师的技术和教法不是很满意,但是他们也乐意去选这个课,因此,往往就存在健美操老师特长是篮球专业,而不是健美操专业,但是学生不乐意选篮球课程,因此,健美操课程存在扎堆的现象。可想而知,卫校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偏科的现象。因此,要求体育教师无论是上什么体育项目课程,都应该把该课程按新课改的要求,把课上好,并且在课堂上积极的和学生互动,想方设法的丰富课堂的内容,不是按陈旧的“放羊”方式去上课,要达到让学生“笑着去上课,笑着下课”的效果。这样无论是什么体育项目他们都乐意去选。就不会存在偏科的现象。

(三)体育教师应该要与时俱进

无论是什么样的年龄段的体育教师在接手班级学生时,应该多了解班级学生的性格和这个年龄段学生的性格,这样才能知道如何在以后的体育课堂中开设教师的教法和如何制定学生的学法。以及应该利用新课改这个标准,多参加全国中小学生体育优质课的交流会、培训等,多学习其他体育课程开设比较活跃的学校的教法和学法,或者利用新媒体,多学习网上一些好的教学视频,借鉴人家好的教学视频到自己体育课堂,尽量的把自己体育课堂上“活”。而不是“闭门造车”,体育教师尽量避免今年和未来几十年的教学思路都一样。

(四)体育教师应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

据调查发现中职卫校在招聘体育教师时希望该教师是全能型的教师,但是因为招聘的原因,很多招进来的教师其实并不是全能型。因此,体育教师所接手的课程是否专业对口,都应该认真的去对待,做好每一节课的备课,接手不是自己很善长的项目的时候应该更要下功夫去学习,更要严格认真的提高自己所缺的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自己的课堂。

(五)教学管理者应该严格管理体育课程

学校教学管理者应该重视体育课程,不单单学生的专业课程重要,对于体育课程的管理应该和专业课一样,做到巡课、听课。从教学的角度给体育教师点评,这样给体育教师和学生一定的压力,促使体育教师更重视课堂教学,学生也更加尊重体育课堂。

综上所述,广西中职卫校学生偏向健美操课程,但是健美操课程在学校体育教学开设的地位不高,主要是校方不了解学校学生构成的特殊性;不了解学生兴趣爱好;不重视体育课程的开展;学生存在偏科;教师队伍业务能力不强,且专业不对口。提高健美操课程在广西中职体育中职卫校的地位,要从校方、学生、教师三个层面入手,才能总体上解决不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广西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健美操[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柯海滨.健美操在中职卫校实际体育教学中地位不足现状、原因及策略分析[J].创新教育,2014

[3]李熙.中职健美操教学的问题与策略分析[J].教育论坛,2015

篇7

在ABC少儿英文教育机构工作了13年后,她创立了在线少儿英语教育公司,VIPKID。它将服务对象锁定为5至12岁的小学生,通过整合北美外教的碎片时间,以一对一的在线视频形式为之提供课程。学员们可以考少儿托福和SSAT(美国中学入学考试),考试成绩直接对接美国寄宿中学和知名大学。

安信证券的在线教育报告显示,留学正呈现低龄化趋势。中国K12(幼儿园到高中毕业)课外辅导的线上市场规模约为32亿元。同时,每年有6至10万中国学生参加SAT(美国高考),准备申请美国的大学。

在传统少儿培训机构工作时,米雯娟发现低龄儿童英语教育领域长期存在一个问题:优质外教资源供需严重不平衡。此外,线下少儿英语教材一般采用ESL、剑桥英语和新概念英语,但家长常常反馈:孩子学习效率不高,老师上课很无趣。米雯娟认为,小学英语教育是国内英语培训的相对空白点,大部分在线英语教育往往是照搬线下培训模式,并没有考虑到两种学习模式的不同体验。

在线授课模式可以打破师资所在地的限制,让学员在全球范围选择优质教师资源,从而解决线下教育无法规模化的难题。根据米雯娟之前做的行业调研,北美国家大约有400万个愿意教孩子英文知识的老师,中国少儿英文市场需求至少是千万人,用在线视频的方式搭建一个对接平台,这种分享模式可以满足双方的需求。

保证所有老师都来自北美国家且以英语为母语,是米雯娟给公司初期规划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些老师还要持有TESOL国际英语教师资格认证。

从2014年下半年开始,米雯娟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写邮件邀请老师,她还在老师常去的线上社区招聘广告。VIPKID每节课25分钟给予的报酬为20至25美元,外教平均一天上课两个小时左右,每周课时一般是10多个小时。这意味着,老师每人每月能获得3000美元左右的额外收入。如今,VIPKID平台的北美外教数量达到了1000人,开始成为一个有规模的教学平台。

VIPKID接连得到创新工场的天使投资、红杉资本和经纬中国的A轮投资,以及北极光领投的2000万美元的B轮投资。这家初创公司的估值已超过1亿美元。 >> 在传统少儿英文教育机构工作了13年的米雯娟认为,小学英语教育是国内英语培训的空白点。

“线下教育不能保证每个地方都找到好老师,VIPKID直接招北美国家的TESOL老师,同时能提供一两千人在线的一对一课堂,这可以把单价降下来。”北极光创投副总裁林路说。

线下英语教育机构的成本以房租和人员开支为主,师资和教学研发其实只占很小比例,师资预算通常控制在15%以内。除了师资,米雯娟认为,对于VIPKID这样的创业公司来说,其核心竞争力还在于需要研发一套独家的教学内容和系统。“先有内容再去连接需求,这样的平台才有价值。”米雯娟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公司发展早期,米雯娟就从广州一所国际学校挖来了美国人Lane Litz,她曾在伊顿幼儿园和魔奇英语做教研。当时,VIPKID只有10个人。他们花了8个月时间将24个课件单元重新编写,教学内容从学前覆盖到小学三年级。

教研团队并没有完全复制美国的课程,而是根据美国小学的教学大纲CCSS重新设计了一套课程。美国的小学课程是跨学科的,需要对内容做出分解和融合,所以除了英语,VIPKID还细分出语言与艺术、数学、科学、社交等课程。

这套教材更适合中国小学生的接受程度。比如数学,中国就比美国同级水平难得多。但它也汲取了西方教学的特点,Litz坚持,社交和语言艺术应该是不可少的部分。她在之前的小学任教时,曾给学生布置过一个开放话题,让他们随意涂写,但是中国学生不知道该写什么。一堂课结束后,Litz的感触是,中国学生更愿意被动接受信息,欠缺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

VIPKID第一个网站版本于去年年底上线。米雯娟在投资方创新工场的员工群里广告,鼓动其员工让自己的孩子参加VIPKID的3个月学习课程,成为第一批实验班的学员。

低龄儿童是否适合在线一对一课程是VIPKID试验的重点。最早加入实验班的4个孩子在课堂中的互动反应,就让米雯娟发现了不少问题。4个孩子有4岁的,也有六七岁的,4岁儿童需要3至4节课才能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大一些的则更喜欢多互动。

VIPKID据此改进了课程:内容对不同年龄的学员更有针对性;每节课的时间从原来的20分钟延长到25分钟。教学环境的细节也做了调整,比如墙壁的彩绘背景容易让摄像效果混乱,米雯娟会建议外教上课时最好选择浅色背景。

一个月之后,VIPKID第二期实验班招生广告时,已有43名创新工场员工愿意让孩子加入了。为了让低龄孩子保持学习的兴趣,VIPKID增加了奖励机制―小朋友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后,会得到一颗星星,积累一定数量后,可以在课程系统里兑换更大的奖励,比如飞船、游戏道具之类的虚拟物品。

这期间,VIPKID还建立了一套反馈机制,对家长开放的后台系统让他们可以看到孩子获取的星星数,也能收看课程视频回放,并给老师打分及写评语,分数会影响外教的收入。

儿童教育的老师更需要培训。通过几次实验班授课,VIPKID总结了一些经验,比如每节课的哪些知识点是需要引入奖励,刺激小朋友跟随老师思维的,这些都会纳入到对外教的培训中。

在招生渠道上,VIPKID并没有考虑付费点击模式。米雯娟认为,口碑传播仍是教育类产品最好的推广方式。比如一位在微博上拥有众多粉丝的家长分享了女儿在VIPKID上课的消息,一下子就为公司带来了1000多个注册用户。VIPKID的呼叫中心会为这些新用户安排试听课程,目前这种形式的付费转化率为7%。

VIPKID已有注册学员7万多名,付费学员近6000名,客单价平均为1.3万元,续费率达到了80%。但公司每月需要支付的外教费达上百万美元,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它接下来计划增加品类,比如从少儿英语扩张到少儿教育的其他品类,也会增加成人英语。

篇8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

微课程的概念与特征

1.微课程的概念

微课程一词由国外引进,可称为Mini course、Micro lecture、Micro lesson,最早可追溯至1960年美国阿依华大学附属学校提出的微型课程,而正式为人们熟知并吸引关注的是2008年戴维·彭罗斯(David Penrose)首创的“一分钟的微视频”的“微课程”。国内已有多人对微课程的概念进行了阐释,综合各方观点,笔者认为微课程是以简洁的教学视频、PPT等媒体形式为呈现载体,围绕某个教学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和教学环节(练习、实验、任务)开展的教学活动及配套资源总和,是一种支持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等学习方式的新型数字化教育资源。

2.微课程的特征

(1)知识目标明确,素材使用便捷

根据可汗学院课程的统计和脑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人的注意力集中的有效时间为10分钟左右,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微课程的时间也比较短,通常不超过10分钟,5~8分钟较宜。微课程的格式多为易于在网络上运行的主流格式(如RM、FLV、WMV等),能够在常用教学终端流畅播放,加上配套资源,总的容量也只有几十兆,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调用和下载。微课程中所教授的内容是精华的浓缩,并不像传统课程教学那样,以一堂课为单位安排复杂多样的教学内容,而是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重新解构,如某个突出而关键的知识点教学、某些集中反映的难题解惑,或者是实验操作演示等某个教学小环节。

(2)构成松散耦合,学习自控步调

微课程传递的知识是片段化的,能清晰表现一个独立完整的教学内容,但是微课程特别是应用于中小学教学的微课程彼此并不孤立,一般成系列集,内容具连贯性,承前启后,由浅入深。微课程的设计秉承信息化环境下倡导的个性化学习理念,松散耦合的结构决定了它的开放性和扩展性,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实际需求随时上传、更新微课程资源,学习者可以根据已提供的学习路径参与课程学习;也可以自主控制学习进度,选择适合的学习内容,对不懂的内容反复学习,对新的内容提前预习,对“进阶内容”深入探习,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吃不饱”、“跟不上”等知识吸收与消化的弊端。

3.微课程的研究现状

以“微课”和“微课程”作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进行检索,文献数量并不多,也都是近三年发表的,以相同的关键词在“中国知网(CNKI)学术趋势”查询,得到学术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如下页图1、图2所示。关于微课程的探讨与关注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通过文献研究可以发现,研究的主题分为理论探讨、微课程设计、国内外微课程的介绍与对比分析,微课程应用策略等,对如何利用微课程开展课堂教学尚未有做深入研究。以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翻转课堂模式为指导,笔者试图寻找出微课程与传统学习模式的融合点,依托微课程灵活多元的优势构建信息化教学模式,促进微课程内涵和实践的双提升,探索达到提高教学质量这一课改终极目标的新路。

基于微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在相关研究中,微课程大都贴上“教师”的标签,意味着微课程的制作一般都由教师来完成。鉴于微课程制作具有可选的方法多、操作简单的有利条件,笔者尝试以学生自制微课程为切入点,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转变教学思维,通过基于微课程的教与学,帮助学生组织、建构知识,进行有意义学习。

1.课前学习,建构新知

(1)搭建微课程开放交流平台

为了支撑师生在课内外的教学与互动,在开课之初,必须搭建起微课程开放交流平台。该平台将实现以下基本功能:信息与资源共享,教师能够上传微课程及其配套资源、最新通知和教学计划等消息,并创建合理、完整的学习支架,学生除了查阅最新动态、下载或在线学习微课程外,也可以上传自己希望共享的资源;互动与答疑,利用讨论版、即时通讯工具等交互工具,开设主题互动专区,支持协作学习和深度交流;练习与测试,提供在线练习和在线测试,检测掌握程度,延伸知识圈。学习跟踪,自动跟踪记录学生学习足迹,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为学习者个性化推送合适的微课程及相关资源。

(2)自主学习新知识

教师上传开发好的微课程,按照预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课前自主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学习领悟;可以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作业初评自己的掌握程度;还可以及时提出碰到的疑问和难题,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可以进行回复、评论,“提问─回复”形成N对N的辐射性深度参与方式,互动解惑,完成自己对研究主题的意义建构。

在自主学习环节中,引入学生微课程,作为学生回复和评论的一种新方式。学生之间不仅限于文字或语音的对话,教师可鼓励学生扮演主讲人的角色,利用最易上手且不会为学生增加额外学习负担的“1手机+1纸+1笔”的微课程制作方式,将对知识不同角度的思考,或者对问题的多种解决办法等直观地展示和传递出来。微课程制作符合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新媒体新技术的敏锐触角及认同的特点,他们是微课程的使用者、推广者。学生制作的微课程要求比较低,不像教师开发的微课程要强调教学设计和内容组织,它重点关注能清晰、具体地呈现出问题对策、思想表达即可。因此,学生自行制作微课程是对所学内容的再提炼,成为知识消化吸收为自己营养的指示剂和催化剂。

2.课堂内化,探究知识

(1)组织多元课堂活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获取是学习者经过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发展知识,达到意义的最终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吸引学生开展协作探究学习。根据在平台上收集到的问题以及教学重难点,教师提炼出有价值的探究主题,有效地设计组织教学点拨、习题演练、动手实验、专题研讨等教师讲授、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混合式课堂学习活动,强化反馈和实践运用,让学生不再成为被灌输知识的对象,而是在此过程中成为信息的主动加工者,融合、形成个人知识,从而实现知识内化。

(2)促进整体式协作探究

在独立探究、协作学习后,学生展示成果。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向我们形象地阐释了不同的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留存率(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记住内容的多少)之间的对应关系(如下页图3)。从中我们发现,当采用“教授他人/马上应用”的学习方法时学习内容留存率最高,达90%,即表示该方法所产生的学习效果最好。基于此,学生将个人或小组的各类成果制作成微课程的形式到平台上与大家分享交流,实现知识的输出。这样既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也有利于汇总不同的观点,转变为整个班级的协作探究,提升学习层次和深度,激励学生求知、求新的精神。教师应及时记录学习情况,充分挖掘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潜在创意,做好建设性指导与评价。

3.课后复习,巩固已知

本课结束后,学生依照自己的学习进度,有针对性地调用和观看适合的微课程进行复习巩固,突破难点,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利用平台上用于评价的资源自我评估,判断自己是否成功掌握了知识,达到学习目标。如果圆满完成学习目标,则证明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点的基础;如果距学习目标仍有距离,则继续学习至达标。

结语

微课程作为一个新生资源,是对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将容易习得的知识使用微课程在课前传递,然后充分利用节省出来的时间组织“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的协作探究活动,将知识点融会贯通其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和应用中得出真知,实现了“课堂时间”的高效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自己搜索到想要的微课程,并自定步调学习,任意停止和反复观看学习微课程以确保更加透彻地理解学习内容,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自行制作微课程将督促他们掌握好学习内容,如果自己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是无法自信地将知识教于他人的,通过微课程,能增进知识记忆的牢固性,更好地促使学生的知识“活”起来。可是微课程的设计并不是所有教师都能很快就适应,它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有着较高较新的要求;且从学生角度,不能保证学生自主学习微课程的效率,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陷入在线学习迷航的情况。

毫无疑问,微课程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是微课程的推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了发挥微课程的作用,笔者在操作层面上对基于微课程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作了初步探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但对微课程的应用方式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2]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2-14.

[3]岑健林,胡铁生.微课:数字化教学资源新形式[J].教育信息技术,2013(4):19-21.

[4]于莉.运用学习金字塔理论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2(8):33-34.

[5]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6]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4):46-51.

[7]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8]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9]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3(z1):95.

[10]钟晓流,宋述强,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58-64.

[11]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6.

[12]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6.

[13]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7-20.

[14]吴秉健.国外微课资源开发和应用案例剖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25-28.

篇9

1938年,杨若愚先生为救亡图存而创办的树人学校,78年来一直围绕“树人”行走在既秉承传统,又突破创新的课程建设路上。

聚焦核心素养,

确立课程建设理念和育人目标

建设促进全体学生长远优质成长的课程,是学校的核心发展力所在,是学校所有工作的最终内核。

立足于学本课程开发,树人团队提出了课程建设“三问”:“现阶段的课程在哪里” “我理想的课程在哪里”“怎么靠近理想的课程”。在调研需求、架构统筹、价值论证的基础上,学校确立了“宽广可选,个性丰富”的课程建设理念,着眼于为孩子积蓄一生行走的力量的价值取向,确定了校本化的学生核心素养:强健的体魄、远大的抱负、宽厚的基础、坚韧的意志力。

学校制定出“树人学子‘5+5’气质”的育人目标。

五个基础:体魄强健;举止优雅(学会微笑,感谢与赞美、自信大方、正义向上);兴趣广泛;思维灵活;习惯良好;

五项才能:能写一手漂亮的钢笔字;能有一副流畅表达的口才;能写具体生动有感情的文章;能掌握一门乐器演奏好才艺;能会一项关键时刻的求生技能。

为达到“让每一个孩子的先天禀赋都得到充分发展”之目的,树人小学确立了这样的思路:给一些课程资源,让学生自主选择;给一段课程经历,让学生培养才干;给一些学习指导,让学生独立成长;给一个自由的环境,让学生思想无疆界。

学校将原有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分类整合,形成学科基础、个性拓展、综合探究三大门类和“求真、求善、求美、求壮”四大领域的多维课程结构。

整合融通校内外课程资源,

构建“树人”课程体系

在培育核心素养的背景下,学校课程建设必须突破学科知识本位,强调跨学科的整合育人功能,并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树人小学坚持为学生核心素养和个性素养奠基的理念,整合融通校内外资源,构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序列

学校课程开发团队感觉到责任在肩,必须为学生长远优质的发展着想,一边做门类和领域的整合,一边打通领域课程联系,加强学科联系、连接和整合,努力构建系统性的课程环境。

围绕人文修养开发了精品德育课程,《爱国主义教育十二专题》《树人小学学生发展指南》《树人学子十大礼仪》《树人小学学生教养16条》《树人学子6年间要完成的50件事》,形成了完整的人文修养系列。

语文教学板块中以“1+2+1”为模式(一个单元主题、两篇精品文章、一本课外阅读书目),既遵循国家课程标准对145万字阅读量的要求,又承认差异,允许超额完成任务,将这一标准大大扩展,达到了800万字。分层阅读计划保证了有困难的学生达标,又使有能力的孩子吃饱。

在科学与思维领域里,“做数学”课程在基础数学教学中丰富了内容结构,“必体验的数学文化、必亲历的数学游戏、必参与的数学活动、必表演的数学魔术、必养成的数学思维”融汇到数学常态教学中。

目前,学校音、体、美、科学等学科共有40多个校级社团和120多个班级社团,保证孩子每一个方向的生长都会得到激发。

实现课程可选

传授知识不是小学课程的首要任务,更重要的是建立有宽度、可选择的课程,唤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好奇与关注。如果说学科主干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素养,那么,选修课程则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个性素养。两类课程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015年3月4日,学校第一阶段的102门“达”课实现网上选课,引发了一阵风暴。在线选课系统第一次向三至六年级开放,有些课程在开放系统后十秒就抢完了,火爆程度让网络两小时内几近崩溃。《茶艺表演》《尤克里里》《美丽从头开始》《生存技能大挑战》《拍拍乐》等课程吸引着全校近2000名学生,由按部就班的课堂,变为“我最爱”“我喜欢”的走班上课。由校训“诚勤立达”而得名的“达”课,走班上课,形式灵活;全方位互动,个性十足;综合探究,趣味浓厚;学科内容整合、课内外时空统合,教学效益更趋最大化。

引入精品课

2014年4月,来自台湾的老师采用独特、新颖的“剧幕式”教学方法,把严肃的科学课上得生动而活泼。三四年级的孩子们在科学活动课上既动脑又动手,达到了“科学很好玩儿,好好玩儿科学”的目的。

补齐悬缺课

中科院博士团队开设的生命课程,是树人课程的妙手偶得。2015年二年级五班一次 “爸爸妈妈进课程活动”,德国弗莱堡生命科学海归、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博士崔艳艳,走进树人课堂。

经协商,崔博士的天才儿童科学培养项目,迅即与树人课程对接起来,树人小学成为“第三军医大学生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课程将在北京实验形成的内容,针对重庆地域条件进行二度开发,嵌入到树人1~4年级的周课表中,为学生带来充满创造力的每周一课。学校一直在为全校孩子苦心寻觅,而一直悬缺着的课程空白,得到了填补。

在课程实施中反思改进,

朝向“优质多样,自主选择”扎实前行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同时需要不断从实施与反思中改进和完善。树人的课程建设行动簿上,记写着一个个年度课程实施已成和将成的足印:

2014~2015学年度:开展调研与认证,形成树人课程整合和开发规划;实施周一下午全员、全面分级段的走班自选课程,继续做好周四下午的按年级的走班小课题探究课程,实现树人孩子一人一张课表计划。还有部分孩子成了半天在校、半天在发展兴趣特长的“半日族”。

2015~2016学年度:实现网络平台选课,注册家长义工,尝试进行学段管理,利用学校、家长和社会资源,进一步深化课程建设。

2016~2017学年度:将建立树人学术管理委员会与专家指导委员会,按照“优质多样,自主选择”的原则提炼树人课程精品,完成学科校本教材编写和树人学科资源库建设。

篇10

摘要:学校着眼于高中教育发展趋势与艺术教育实际,明确以学生审美发展为本的审美素养培养目标;建构审美课程体系;采用适切的教学方式,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实施多维的教学评价,推进审美教学变革。

关键词:艺术高中 审美课程 多元耦合 教学变革

艺术高中是一种在普通高中教育目标指导下,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技能,促进学生审美发展的高中教育模式。由于各所艺术高中存在办学历程、地域、教学资源的差异,在审美课程的构建及实施方面具有各自的独特性。本文以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即江苏省苏州艺术高级中学校)为例,谈一谈学校在审美教育教学改革方面所作的尝试。

一、明确审美素养目标

学校在“以美立校、以美施教、以美育人”办学思想的基础上,提炼“大爱尚美、德艺双馨”的办学理念。其中,“大爱”有两层寓意:一是指学校是充满爱的地方——师生之爱、同学之爱、学科之爱、艺术之爱、教育之爱,爱将学生、教师、学校、社区、家园、国家连在一起;二是指教师要用大爱之心对待学生。“尚美”,是探究、追求美的过程,是引导学生行为、净化学生心灵的过程,实质是审美教育。“大爱尚美”就是用爱来引导学生追求、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学校的办学理念由观念到精神,再由实践逐步渗透到学校办学与管理中。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以文化科学为基础,强化艺术学科学习,突出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创造等审美素养的培养,用美来引导学生完善人格。

二、建构审美课程体系

学校将各门艺术课程进行有机融合,完善艺术高中审美教育的课程建构,将审美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各方面,融合于各个学科之中,挖掘不同学科中蕴含的审美教育资源,探索国家课程的校本化、校本课程的多元化,关注课程之间的融合和联结,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形成多元耦合的艺术高中审美课程体系,并进行动态调适,确保创新、有效。

学校的审美课程共分为六大类:文化学科课程、艺术学科课程、园林文化课程、艺术拓展课程、国际交流课程、网络学习课程。文化学科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各文化学科课程;艺术学科课程有乐理、声乐、视唱、欣赏、练耳、素描、色彩、速写、设计、台词、表演、广电编导、舞蹈剧目、舞蹈理论和技巧等;园林文化课程是根据学校特殊地理环境(被拙政园、狮子林等苏州园林所环绕,校内拥有四百多年的明代建筑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包括园林模型设计、园林植物、园林花窗、园艺、江南丝竹、江南民歌、园林楹联、园林摄影等20多门园林文化选修课程;艺术拓展课程有外出写生、合唱、民乐、校园剧、交响乐等;国际交流课程有汉语国际推广、国际理解、第二外语、游学等;网络学习课程有艺术新生在线课程、生涯规划、艺术鉴赏、志愿者服务等。其中,文化学科课程和艺术学科课程侧重审美基础,采用差异教学的实施方式;园林文化课程和艺术拓展课程侧重审美实践,采用合作探究的实施方式;国际交流课程和网络学习课程侧重审美创造,采用个性学习的实施方式。基础课程是实践课程的基石,实践课程是基础课程的延伸;而创造课程是实践课程的展现,实践课程是创造课程的支撑。

三、推进审美教学变革

学校把教学的方式、资源和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思考,实施教学变革系统工程。

(一)采用适切的教学方式

由于艺术生有着较为显著的文化基础差异,学科教师开展了差异教学探索。在课堂教学目标设定上,根据课程标准,既面向全体学生,设定共性目标,又针对学生差异,设定个性目标。教学过程中,倡导“课前——学案引导,自主学习;课堂——学生展示,师生互动,示范引导,合作探究,拓展延伸;课后——分层巩固,自主学习”的流程。教师通过差异教学,帮助学生奠定扎实的文化基础。

我们主张学生的个性学习,倡导“兴趣启学、自主促学、探究导学、思维深学、反思助学”。以园林文化课程中校园影视编导学习内容为例,在指导学生学习了基础的专业知识之后,教师就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校园内、园林中用艺术的视角去发现艺术素材——用影像记录各种场景,自主编辑和整理,撰写文稿,制作微视频,最后完成生动有趣的编导作业。学校每学年开展由全校学生自主组织并参与的校园艺术节,包括班级合唱比赛、校园艺术之星评选、器乐比赛、独唱(独奏)音乐会、学生美术画展等,用活动的方式呈现学生的个性学习成果。部分特色活动已步入常态化,如美术学生在高二进行的外出写生、师生画展、毕业生返校汇报演出等。

(二)挖掘丰富的教学资源

一是利用人文资源和环境资源,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悟、习得、收获。如建立以“有原”(原校名)为标志的系列课外学习场所,包括有原交响乐团、有原合唱团、有原民乐团、有原校园剧团、有原美术馆等;与苏州市图书馆建立合作关系,在校内建立市中小学艺术图书分馆;园林文化课程的实施,则利用学校古建筑群独特的环境资源,与拙政园、狮子林、市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等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使学生在多样的审美空间中汲取艺术养分,获得创作灵感,提升审美素养。

二是利用专家资源,使学生与大师“零距离”接触。学校聘请艺术名家以及知名教授担任特聘专家。从“爱·尚美”主题展到“与大师面对面”“梅花香自苦寒来”书画艺术作品展,一批艺术大家走进校园,为师生举办讲座和报告会。学校还与国外高校进行教学合作,打开与世界艺术对话的大门,拓展学生视野,丰富教学内涵。

三是利用网络媒介资源,打开学生多元学习通道。将艺术教学活动视频通过网络平台、微信服务号向学生实时播放,形成学生线上线下自主学习、师生立体交互的教学新形态。

(三)实施多维的教学评价

把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有机结合起来,统一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之中,探索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校本化实施,定期对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听课调研、问卷调查、考试检测、质量分析、专家论证等方式,从不同角度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估。其中,学生评价方面,制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及实施细则》,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记录档案袋,把学生的发展变化过程变成评价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专题作业、演讲比赛、校园辩论、研究性学习报告、体育与音乐表演、画展等方面进行评价,组织优秀生、特长生、学习之星、班级之星的评比活动,建立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师长参与的综合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 曾繁仁,谭好哲.当代审美教育与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 【英】M.A.梅内尔.审美价值的本性[M].刘敏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3]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