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2: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技术的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理念
Abstract: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and artifice is an important approach to rais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volving the preparation of ideology and materials, and multilateral coordin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deological preparation at different layers in the course of propelling teaching reform, namely the realiza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the notion of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holding the view that only by setting up the notion can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and artifice be carried out steadily and effectively, the teaching level be raised and the teaching quality be guaranteed.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 teaching artifice; notion
任何时代,无论是精英教育还是大众化教育,教学质量始终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教学改革是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之一,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又是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教学方法和手段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革,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教育部从1991年至今,已多次发文,强调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尤其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许多作者从不同角度讨论、参与教学研究[1-6],每个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都直接或间接地加入教学改革的行列,但是,教学改革的成果不够多,突破性的可以全面推广的成果更少,教学模式仍然落后于现代教育发展的步伐。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目前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缺乏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全局支撑,教学改革的目标离散而相对模糊,其涉及面和过程只是局部的、片断的,不少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解还存在许多误区,现代教育技术逐渐成为多媒体、网络等信息设备与技术的代名称,现代教育技术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因此,我们必须从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开始,只有树立全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才能真正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
教育技术是全世界普遍采用的概念,即“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就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通过对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工作,来促进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和实践[1]。可见,现代教育技术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了解、熟悉和掌握的职业技术,而不是为个别人或个别部门所独享,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充分体现了部门之间、教师之间系统的协作要求,它几乎包含了关于教育的所有问题。教育技术绝不是一般人所理解的仅仅为制作几个课件,而要贯穿所有教学过程,特别是每一节课堂教学,网络、多媒体等只不过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物理支撑。
教育技术有五大要素,即“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其中教学设计是最关键的步骤,直接关系到其余四个步骤能否如期实现。设计优劣,既体现教学水平,还直接决定教学效果。如何设计,取决于设计者对专业知识的熟练程度、教学对象的知识层次、开发条件、利用的环境、教学模式、管理服务水平、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等。教学开发与利用主要取决于教育技术的硬件条件和软件技术(如网络、视频等),是教学设计的物化与实践过程(如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与使用),集中体现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具有适应性、先进性,也是随时代进步而变革最快的部分,网络、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最具魅力的支柱,使知识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知识的传授和获取变得非常方便、快捷。管理与评价是保证教学设计、开发、利用达到预期目标。
二、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
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是经过对教育技术的反复认识与实践后在思想上的升华和结晶,理念是发展的、适应的,理念是进一步指导认识与实践的核心力量。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对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的要求侧重点是不同的,只有所有部门和个人秉承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恰当定位,通力协作,教育技术才能全面推行。
1.校级管理层的理念
校级管理层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是最关键的,理念与定位一旦明确,就会客观地认同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重要性,在学校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日常工作计划时,就会明确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和作用,为各层面有关现代技术的工作给出目标、路线、方针、政策。首先,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需要硬件和软件的巨大投资,在经费有限而前景未知的条件下,需要高瞻远瞩才能做出投资决策,同时,又要避免重硬件轻软件、重形象轻内涵的现象,要充分考虑投入产出比,才能使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次,要强化教育技术部门的教学功能,赋予教学改革的重任,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和设备的配置要适当,要跟教师配备一样对待,因为这些人员要参与教育技术应用的全过程,绝不能看作普通的教辅人员。再次,支持教学管理部门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展教学改革,并给以各种形式的奖励和荣誉,等等。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程度,取决于校级管理层的理念与定位。
2.教学管理部门的理念
教学管理部门的理念与定位直接决定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只有树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才能始终把教育技术的应用作为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教务(部)处是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是教学的中枢神经,对教学思想的传承与更新、对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指引教学改革的方向,评价教学效果,等等,都离不开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诠释。只有深刻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含义,才能从宏观上把教学改革的功能和任务科学地分解并划分到不同的部门,形成教务处统筹计划、各部门协调运转的理想格局。二级院(系)是具体的教学实践单位,教学改革必须从日常教学做起,而不仅仅搞一些项目试点,只有具备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才会与教育技术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激励教师持之以恒地应用教育技术,把“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要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做到每一节课小改革,每一门课大改革。教育技术应用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专业、不同课程、不同章节,教育技术的应用可有差别,最终以教学效果为衡量标准,这是教学管理部门调控的指挥棒。
3.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理念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成立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要由原来的电教中心、网络中心、计算中心等合并而成,目的是要集中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拥有教育技术专业人才,但他们一般不了解其他专业知识,更不可能直接讲授其他专业课,对教学缺乏切实的感性认识。只有树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他们才能积极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开展教育技术培训,主动协作专业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协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开发教学资源,保证教学利用的网络和多媒体设备正常运行,有计划、有目的、有指导地开展教学改革项目,并利用先进的网络手段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进行实时评价,使教育技术人员成为教学的有机部分,避免孤军奋战,被教学改革边缘化。此外,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必须逐渐从传统的“支持教学”向“发展教学”转移,逐步改变单纯的“教学仪器维护”的形象,重新塑造广泛的多功能的现代教育技术形象。
4.教师的理念
教师是教学的设计者、指挥者,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模式,使用什么教学手段和方法,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不会改变,但是,不了解教育技术,不应用教育技术,教师只能靠经验教学,教学方法与手段不科学、不先进,教学效率和效果就很难达到理想水平。只有树立了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教师才会对教育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就会主动学习并寻求教育技术协作,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每一节课,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不断使用新手段、新方法,发现和总结对学生感官的有效刺激,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张弛得当。同时,仔细发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究心理,使课堂教学在课后得以延伸,不计较因采用新方法新手段而增加的成倍工作量,更不会因循守旧,抱着传统落后的东西不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手段从“粉笔+黑板”到“计算机+大屏幕”,教学方法从“灌输式、填鸭式”到“启发式、互动式、程序式,等等”,这些变革都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成果,是教学改革的闪光点。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只从视觉获得的知识可记忆35%,只从听觉获得的知识可记忆15%,而视觉与听觉结合所获得的知识可记忆65%。多媒体教学综合文字、图象、视频、声音等,通过对视觉和听觉的刺激,增强教学效果,计算机与网络又使得信息的编辑、获取、传播变得方便、快捷,不受时空限制,有利于启发式、交互性教学、个性化教学、远程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自主学习等。但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需要付出较多的人力物力,需要较多的部门之间、教师之间的密切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彻底改变旧观念,这就需要树立统一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才能步调一致,全面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同时,教学手段与方法只是教育技术的一部分内容,是为整个教学服务的措施,如果没有全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理念的指导,很容易走极端,要么把教学手段与方法绝对化、形式化,利用信息量大的优势,把多媒体当作高效的灌输工具,从而忽略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适应性;要么排斥新方法新手段,不愿为教学改革而多付出劳动。还要注意,任何时候,教师的言传身教应放在首位,脱离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是令人怀疑的,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只是强有力的助手。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各高校都有实力去建设高档的校园网、多媒体课室等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具备物质基础后,如何通过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理念,促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如何在教学中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发挥人力物力的最大效益,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值得关注与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徐辑彦.现代教育技术的地位与作用[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4,6(1):16-18.
[2]莫筱梅,王晓闻,曹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使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1,15(4):201-2025.
[3] 刘宏.加强教师培训,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渝西学院学报,2003,2(4):80-83.
[4]琚爱堂.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过程[J].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2):54-55.
篇2
关键词:概念教学;逻辑思维;创新能力;抽象;灵活运用
概念教学对于数学学科尤其重要。不明确概念,就无法学习数学,如运算、逻辑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概念基础之上的。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对概念的掌握来看,在概念教学中要采用一定的教学策略,灵活采取各种教学方法。
一、化抽象为具体,强化概念
在教学中有很多数量关系都是从具体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实际,运用恰当的方式进行具体与抽象的连贯。把抽象的内容转变成具体的生活知识,在学生思维过程中强化抽象概念。我们可以锻炼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数学概念。在混合运算中,有这么一个结论: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例如:一共有900本书,一班借了318本,二班借了472本,还剩下多少本?一种方法是900-318-482=100(本),学生学了小括号之后,也会这样列:900-(318+482)=100(本)。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算起来要简便的多。我又e了一个简单的例子:10个苹果,第一天吃了2个,第二天吃了3个,还剩下多少个?10-2-3=5(个)或10-(2+3)=5(个)。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仔细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交流后学生说:一个数减一个数再减一个数和一个数减两个数的和是一样的。尽管学生说的不是很严谨,但意思已经表达明白了。然后再渗透简便算法。
二、巧思妙想,牢记概念
学会数学概念并不难,关键是要牢牢地记住概念。其实只要能从概念中找到乐趣,再运用一些巧妙的记忆方法,灵活地掌控概念就会变得十分简单。比如,我们学过的单位间的进率一般是10、100、1000,而唯有时间的单位进率比较特殊是60,1时=60分,1分=60秒,有个别学生可能在小学毕业检测中也会出错。所以我这样问学生:谁能想出好的方法来记住呢?学生说:妈妈说时间是挤出来的,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所以进率是60;还有的学生说:钟面上有60个小格,所以进率是60,我觉得都是很有道理的。再比如,学习了长度单位后,单位换算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如填一填:
8厘米=( )毫米 90毫米=( )厘米
3千米=( )米 7000米=( )千米
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交流后会说:想好了进率,把大单位化成小的单位后面加0;把小单位化成大的单位后面去掉0。对学生来说,这是最好的发现,也是最好的记忆方法。
三、灵活运用,深化概念
概念的运用是对概念的巩固和深化,而且在概念运用的过程中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比如,教学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学生都知道1毫米大约是1分钱硬币的厚度;1厘米大约是学生拇指的宽度,1分米大约是学生一的长度,1米是我们教室两块地砖的长度,1千米大约从胜利桥到我们学校的距离。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填空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但如果有了这样的参照,学生做题时就会三思后做,如同步有这么一道题:黄河全长5464( ),有的学生填米,有的学生填千米,学生有了争议,有个孩子站起来说:老师说了从胜利桥到学校大约1千米,黄河跨越好几个省份,肯定不能填米,只能填千米,学生听了都心服口服。
四、加强复习,系统概念
概念形成后,学生要真正地掌握,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次反复,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不断地巩固与深化,逐步形成系统。由于概念是互相联系着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我们复习时应该向学生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对于易混淆的概念,首先抓住意义方面的比较,再者是对易混概念的分析,这样能全面把握概念的本质,避免不同概念的干扰,另外对易混的方法也应进行比较,以明确解题方法。比如,在复习进一法和去尾法时,我出了三道这样的练习题:
(1)19个苹果,平均放在6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这只是一道单纯的有余数的除法。
(2)19个苹果,每3个苹果放一盘,至少需要几个盘子?这是一道进一法问题,因为6个盘子不够,所以至少要7个盘子。
(3)19个苹果,每个小朋友分3个,可以分给几个小朋友?这是一道去尾法问题。
通过对比练习,引导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合适的答案。
总之,概念教学不仅是掌握数学知识的需要,也是思维能力训练的需要,更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所以我们必须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不断探索概念教学的好办法。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老师教学的全过程,在参与中认知,在参与中提高,在参与中发展。
参考文献:
篇3
―、提供活动情境,感知认识概念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数学积累的过程,这其中需要经历大量从生活现实上升为数学现实的完整的认识过程。所以创设合适的情境是帮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感知认识概念的一种有效方法。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秒的认识”时,老师先借助视频用了两个生活事例:刘翔在奥运会上用12秒91的成绩夺得了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我们过马路时,常常看到的红绿灯,显示屏上跳动的数字也是用秒来计时的。
老师还进一步启发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用大量的实例帮助学生体会“秒”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秒”的存在,从而使“秒”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变得具体生动,并且明白在生活中用到“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地方还有很多。在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来认识“秒”,并对一秒有多长也有了初步的感受。
由于在对“秒”的概念学习中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与实践经验密切联系,因而对这一概念的理解要深刻得多。
二、加强活动探究,及时抽象概念
数学概念通常是在对概念的相关内容探索的基础上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概念探究是教学的主要过程,也是学生理解概念的中心环节。从帮助学生积累感性数学活动经验的角度出发,在此阶段可以设计相关的探究活动,获得构建概念的抽象能力与经验。这对于学生牢固掌握概念与运用概念是有很大的帮助。
如在分数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单位“1”和分数的意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探究活动:
老师出示9个正方形,请学生任意选择几个正方形,并表示出它的三分之一。
生1:我选择了3个,正好平均分成3份,其中1个就是它的三分之一。
师:所以你是把3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
生2:我选择了6个,平均分成3份,其中2个就是它的三分之一。
师:你是把6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
生3:我选择了9个,平均分成3份,其中3个就是它的三分之一
师:你是把9个正方形看成一个整体。
通过丰富的探究活动,让学生积累了把多个物体看成一个整体,也就是单位“1”的数学活动经验,抽象分数意义自然水到渠成。
三、加强经验应用,强化理解概念
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在这个递进的过程中,后者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因此,积累基本活动经验要注重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运用。在概念教学过程中,要强化概念的理解。
例如,在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节课上,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已经初步认识了角,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但是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角,学生还是指着课桌尖,说这是角。原因就在于学生未能真正理解角的含义。所以在引导学生指角的时候,教师可以示范一次,用手指角的顶点与两条边,并口述:顶点,边,边,这就是老师找到的角,再让学生进行操作,这样子就将角的概念寓于学生的数学活动中,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角的内涵。紧接着,在教学直角概念时我设计了两个数学活动:活动一:我能折一个直角。让学生用一张四周不规则纸片来折一个直角,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加深对直角这个概念的理解。活动二:小棒摆角,用两根小棒摆一个直角,并指出角的顶点和边,会用三角尺去判断是否是直角。在这两个数学活动中学生得到了大量的数学活动经验,对于角与直角有了充分的感悟。
篇4
从8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的根本变化,经济体系的国际化和一体化的发展,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出现了术语在经济词汇领域爆发的趋势。我们几乎每天都能接触到新的,刚刚被小范围的经济学家所熟知的经济学术语。像经理人,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抵押,租赁,倾销,不景气,战略企划,宏观经济指标,通货膨胀,通货紧缩,外债重组,控股,跨国公司等。分析日常生活中经济学术语,以及对其分类原则和标准的拟定探讨,以便能够有效的确定新生术语的语义结构类型,和与其相关学科的基础术语。
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新的概念和术语。像:进出口许可证制度,投资资金,服务,投资基金, 公债买卖业务,债务人欠款,固定基金,周转基金等。有的术语对大家来说已经很熟悉了,所以很容易接受。这样的术语概念还可以找出很多,像:合作社,农业综合体,破产,利益,贸易折扣,股东,利润,租赁,承租人,商品生产者,供货商,承包商,债务人,行政管理模式,计划经济,贷款,竞争,购买力等等。但是,由于在社会经济范畴里的全球变化,很多这种术语开始具有附加的意义。
我们对这么一个例子进行分析,货币/钱/资金和贷款,原则上说,这两个单词并不新鲜。然而在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情况下这些概念表现了新的内容,比如:以前不能自由兑换的纸币(被称为死板的货币)变成了可自由兑换的货币。贷款,也有钞票的涵义, 术语的概念界限从本质上分化了,如果以前这个术语仅仅和贸易领域有关,比如用钞票买东西,那么现在这个经济术语的概念界现从本质上分化并且延伸了,例如在银行业里得到贷款给商业团体或房屋建设等,在对外经济活动范围里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的外汇通道贷款给人文计划。
这些术语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汇率,外汇通道,浮动汇率,固定汇率,存款,信用证,发行等等。由于这些术语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所以对它们的理解我们不需要任何的专业手册和术语词典。基本上我们明白它们的含义,虽然是比较简化的,也就是说并不像这些术语在经济,财政,银行业等专业领域所理解的那样。
语言使用者是如何在他们的语言意识与某个经济学术语单位接触的过程中慢慢理解它的呢?
当然,在语言交流学里术语被看作是思维单位不可分割的具体表现。每一个术语都表达一个固定的概念。很多经济学术语都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另一方面,经济学术语即与基础经济学的术语概念有密切的内部联系,也与其它的许多科学领域关系紧密。例如,普通科学领域里的术语(如系统,体系,制度)的概念,也被应用于很多其它的知识领域,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专业经济领域中的这些术语的含义了,像经济体系,税收制度,财政系统,对外贸易体系,收入分配制度等。
对于那些对某个具体学科的术语体系进行研究的语言学家来说,广泛的有条理的意义体现了该科学领域的不同概念之间在名词性层面上内容的和逻辑的关联。
在科学领域的概念或理论的名词性层面上,概念间的内容关联一般用于同一层面的各个领域的课题的系统化,而概念间的逻辑关联则用于不同层面的各个领域的系统化。例如,在整理经济学概念时,在概念间内容关联的基础下可以分成《社会生产》和《工业(专业)生产》两部分。第一部分涉及到反映社会生产本质特性的概念体系,如经济领域,而第二部分则与民族经济体系中的各个生产部门的发展有关。
在社会生产部门和专业生产部门的某些概念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联,把一些最通用的概念划分成独立的一部分。以下这些术语或术语词组所表达的概念就属于这一类:物质财富生产,进款,利润,劳动生产率,生产费用,生产能力/设备,周转资金,固定资金,需求,供应,最大利润,价格),价值等等。
在某一课题领域的范围内概念的内容系统化取决于它们所属的对象,性质,关联,条件,数量,进程等范畴。这些范畴是概括名词性内容信息的工具。在任何科学领域里这些范畴中的每一个都有与其相符的具体的型式。在“市场及其结构”的领域内,概念(如价格制定和价格歧视)是属于对象范畴的,那么在“国家财政和预算政策”的领域内,这些概念转变为别的内容方面的概念(比如:制定价格过程中的国家干预,价格制定的国家调控等)。因此,一方面,术语概念内容的特性在每个科学知识领域继续保持下去,而另一方面,再其它的科学领域里也出现了它们与术语结合的联系。
经济学术语领域里,在名词性的知识层面上,内容的系统性具有不同属性的范畴间的种类关系“现象――本质”,“对象――状态”,“对象――关系”,“对象――数量”,“对像――过程”等。例如,在投资政策和投资活动领域的基本概念里,直接投资和直接投资流入这两个概念就是被范畴间内容的关系“对像――过程”联系在一起。
在科学概念的亚系的范畴中随着名词性的科学知识的层次范围的逐渐缩小,也体现了概念分类的层次。内容的系统性给定了各个范畴内部的关系“整体――部分”,“系统――元素”,“原因――结果”,“独立的――派生的(导出的)”等。在经济学范围内经常能够碰到“整体―部分”,这种概念关系的例子:税―所得税,资本―信贷资本等。
分出范畴间和范畴内的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容关系的意义在于,确立任何与这个关系有关联的所有的经济领域的原始概念特性。这些特性包含在相应的概念的属―种的差别里。
个别的名词性层面在概念分类的范围内形成了科学概念的不同的细分,这是对同一类型的概念的主体根据不同的划分原理来合理划分的基础。内容的关系在这个层面上与各种类似的分组有关。这一类的例子有:概念“交易”在国内贸易里和“贸易业务”在国际贸易体系中。
最后,在概念的分类次组的范围内不同的并列从属的概念可能与内容的关联有关,这些内容的关联制约了对这些对象(现象)的概念符号的特性的总结。在对相应的并列从属的概念的内容进行平行的多元划分的情况下,形成了所有划分原理的特征结合的条件。例如,在表现通货膨胀过程和经济危机的概念的分类次组里,比较概念失业和滞胀(当通货膨胀与失业结合在一起时的经济状态)之间的内容的关系,在一元划分的情况下是比较相应的并列从属的概念内容。
科学概念除了在组分类,次组分类和细组分类中的内容关联外,还在同属的和从属的特定概念之间有逻辑关联,这些关联是以用合理的方式对该概念做出相应的说明并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下从种的概念内容中引出同属的概念内容的方法为基础的。例如:下列概念就体现了逻辑关系:行业壁垒和价格歧视,这个概念内容“行业壁垒”就是从概念内容“价格歧视”引出的。
概念的逻辑关联保障了种的概念向同属的概念的定义的还原性,归根到底,是指向具体的科学领域或者理论的原始概念。这种还原性最清楚的表现在原始概念的某些成分的理论中。由于科学领域原始基本概念的组成部分的不确定性,使它们借助于内容与上面所分析的相应的定义的关联,不能形成原始的概念,而是形成同种的概念。
篇5
小学生的天性是对一切事物都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基于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开展教学。在课堂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通过相关教学手段,促使小学生能够积极地开动大脑,动手制作数学模型,将数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这对于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都有积极的作用。所以,在素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数学教学要将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的能力发展,贯穿于小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之中。
二、基于素质教育理念如何改革小学数学教学
(一)教学理念的转变
大多数教师本身是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走出来的,他们在思维方面都有着应试教育所烙下的深刻印记,所以,落实素质教育改革首先要从教师自身的转变开始,教师要积极参加素质教育方面的相关培训,深刻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在实际的授课中,不断地将这一理念作为指导思想,深入贯彻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得教学活动更加科学,达成培养和体现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就如分数的认识相关教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带一些橡皮泥,在课堂上用橡皮泥捏成各种水果形状,再通过问题的设置请你切的苹果给我。加深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造能力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学习信心的建立
我国小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是七周岁,他们与周围的人们相处时,在心理上已经发生较大的变化。学生会开始确认教师的权威性,并且努力寻求教师对他们行为的认可。所以,教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要谨记,在实际授课中,要对小学生采取更多的鼓励措施。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掌握了该部分数学内容,教师便要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这些鼓励可以是语言性的,也可以是物质性鼓励。这些不同的鼓励形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在心理层面感受到教师对自己学习行为的认可,从而使小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三)互动教学的应用
互动教学策略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还有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互动学习活动需要教师的有效组织和指导。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的指导作用,即做好互动活动的组织工作,对学生的互动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引导,确保互动活动的开展和推进。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教师在讲授此内容时,首先可以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圆形物体,以图片的方式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对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和认知。然后,教师在教学资源库中找出几何图形圆,给学生详细地讲授圆的有关知识和特征。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说一说他们生活中所用到的圆形物体,当学生每说出一个圆形物体,教师就通过屏幕展示出相应的实物图片。这样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回顾圆的知识,从而达到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
(四)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数学对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要求较高,但其理论知识较多且计算过程复杂,很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降低学习兴趣。基于此,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联系起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数学知识的增长。如借助游戏教学方式,在学习扇形知识时,可以让学生搜集班级、校园中的扇形事物,使得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取实用的数学知识。利用游戏教学时,教师必须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对于部分基础较差的学生,应仔细讲解规则,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游戏教学策略的应用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但切忌出现本末倒置的情况,教师应对游戏时间严格控制,提升应用效果,达成教学目的。
(五)积极应用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能够制订科学的培养计划,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教师需要将体验式教学延伸至课后,开展实用的课后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例如,在学习百分数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布置一个学习任务,要求从实际生活中找出百分数的例子,并举例说一说百分数的意义。如果学生无法回答,教师应允许学生提出问题,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性格爱好、不同的认知水平,在数学学习中难免会呈现出一定差异性,对此,教师必须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接受水平不高、学习成绩差就对他们产生偏见,教师必须热爱学生,根据学生特点来开展教学,采取多种措施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质量,达到教学目的。
(六)充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篇6
一、关于非负数的概念
众所周知,正有理数和零合称非负有理数,正实数和零合称非负实数。非负有理数集是非负实数集的真子集,故在七年级数学中可笼统地将非负有理数称为“非负数”,在学习了实数概念之后,非负数即指非负实数。有了非负数的概念,在学习初中数学时,就便于理解绝对值的概念、算术平方根的概念等,也便于化简含绝对值和根式的式子。
但是,课本引入非负数的概念是在八年级下册第四章《二次根式》,似乎迟了一点。本人认为,这一概念可考虑早些引入,比如,在“绝对值”一节就可以引入非负数的概念。学生掌握了正数、负数和零的概念,将正数和零合称“非负数”是顺理成章十分自然的,并没有给学生增加多少负担。学生理解了绝对值的概念,他们自己就能够总结出“非负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任意有理数的绝对值是非负数”、“若一个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那么这个数是非负数”等等这些十分重要的规律,对绝对值这一概念的理解就更深刻了。在此后的教学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随时提出与非负数有关的问题,学生便会自觉地加以运用,从而加强了知识联系,有利于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关于不等式a≥b和a≤b
在不等式概念的外延中,不包括形如a≥b和a≤b的不等式。在教材逐步展开的过程中,不等式的概念扩充了,将上述不等式包含了进去。如138页:“当不等式的解集为x≥a时,在数轴上如何将解集表示出来?”这里实际上已“默认”形如a≥b和a≤b的式子是不等式了。
a≥b和a≤b是不等关系或相等关系的简缩表示,如果不明确指出它们也叫不等式的话,那么教材的前后内容就无法协调。比如,不等式的同解原理是否适用于形如a≥b和a≤b的不等式?教材未作交代而“默认”适用。当然,为了便于学生接受,教材这样处理是适宜的。但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当“默认”,要在适当的时候,例如在5.2节“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把形如a≥b和a≤b的式子也称为不等式。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发散性,这种“说明”是必不可少的。
三、关于方程和不等式的同解变形
我们现在使用的湘教版教材跟以前的教材相比,就是在理论上比较严密,且教材的处理方法是学生能接受的。解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实质,是根据方程(不等式)的同解原理,将原方程(不等式)进行一系列的同解变形,最后变成最简方程ax=b(最简不等式ax≥b或ax≤b),从而求得方程(不等式)的解。这一思想方法贯穿于有关解方程和不等式以及解方程组和不等式组的整个内容的始终。本人曾询问过初三和高中年级的一些学生(其中包括数学程度较好的学生)这样的问题:解方程(不等式)过程的本质是什么?或者说方程的根是怎样被一步步求出来的?解方程时为什么会产生增根?其中很少有人能准确回答。转贴于 老师们在教学中也时常发现,解方程时少数学生用一系列等号连接各同解方程,相当多的学生只顾一步步做下去而根本不考虑新方程和原方程是否同解,搞不清在什么地方引起了增根。这说明,他们在解方程时稀里糊涂,基本上是记忆加模仿,难怪他们的知识呆板僵化,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当然,七年级的学生还不可能解决好上述问题,但我们在这一章的教学中,应当也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不等式)的过程就是将方程(不等式)作“同解变形”的过程。
这里涉及到“方程的同解变形”的概念。所谓同解变形,就是将原方程转变为与它同解的新方程的过程。这在讲授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的时候,可以很自然地引入,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解方程过程的本质,何乐而不为呢?
篇7
积极教育的理念是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扬长补短,将其身上的最有价值的东西发挥到最大极限,并且对学生身上的一切优缺点进行接纳,糅合,激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地求知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在积极教育理念下数学课堂的新课改模式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具有开放性、创造性、整体性以及不确定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疑问的生成者以及问题的解决者,从而完善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习惯,从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关键词】积极教育;新课改模式;主动学习
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出高中数学教学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理念,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数学能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有人提出疑问: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导,请问对于数学中的一些理论知识让学生自己去解决总会觉得不放心,即使是在传统模式下由教师完全讲解学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很好,何况是学生自己学习呢?因此有很多教师和学生对新课堂的效率产生疑问.下面我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些自己的见解.
一、学生主导并不是学生主宰
新课改模式提倡学生的主导作用,但是并不是说整节课堂就由学生主宰.
教师要整个课堂中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这就要求教师要授课前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良好的引导,将学生带到具体的问题中去,学生结合之前的基础会思考这个问题的解决办法,这里的前提是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要具体,例如:在讲解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过程中,学生们往往不知道倒序相加,但是教师可以以1+2+3+4+…+100这个例子引入,让学生通过这个例子去探案等差数学的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
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展讲,这样即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最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本道题目的讲解,对这个题目中的知识点理解更加透彻,记忆也更加深刻,在以后若遇到相似的题目能灵活应对.对于教师而言,在学生展讲的同时可以关注其他的学生的听课状态,甚至提醒个别学生注意听讲,观察个别学生的表情变化从而判断他是否真正的理解在学生展讲完毕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展讲作出点评,这里包括对学生展讲姿势,语言表达,书写规范以及逻辑思维的评价,对学生在展讲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要一针见血地指出并在全班作出强调并给出规范的正确的解决办法.
二、教师“轻闲”但不轻松
在新课改模式下,教师表面上看来好像比传统模式下“轻闲”了许多,不用再一字一句的讲学生讲解数学逻辑、推理,对于部分习题也不用再一一板书,相反的这些工作是由学生完成,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点评学生的展讲,纠正学生的错误,引导学生生产生疑问,相对于传统模式下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好像减轻了许多.因此有的教师便真正的闲了很多,感觉教数学这么轻松,把所有问题都抛给了学生,上课课堂气氛很活跃,每名同学都在行动,给其他听课教师的一种假象:学生们都在参与讨论,都在积极的思考问题.这种现象在新课改的课堂上时有出现.
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引领者,应当掌控好整个课堂的流程,让课堂变的活而不乱,充分调动每名同学的积极性.这就对教师在课前、课后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如下:
首先课前备好课是提高课党效率的基础,备课要求教师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法、备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比如课堂引入需要采用什么例子,引入需要几分钟;给学生设置什么样问题,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容易;让学生讨论问题时把握好时间,否则正常的课堂教学不能按时完成;在学生展讲时对学生的点评一定要准确到位,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一定要及时纠正;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课堂上可能随时提出的问题,对此教师都应当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
其次扎实的基本功、过硬的自身素质是高效课堂的重要因素.写一首漂亮的粉笔字,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知识渊博,平易近人,这样的教师才会受到学生们的爱戴,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因此,在新课改模式下,教师更要不断地充电,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平时还应多听其他教师的课,虚心接纳同事的建议,改进自己的教学.
三、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学习数学
数学教师应当广泛应用现代先进软件,多媒体教学.这样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又能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众所周知,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非常和抽象,学生难以正确的理解和记忆,比如高中数学中的立体几何总分.对此,教师可以借助教学软件做一些辅助教学课件,给学生展示出生动的画面,这样学生会对知识点的理解更加透彻.除此之外,数学教师还可以把图、文、声、动画视听等带到课堂上.例如用“几何画板”做函数的图像、点的轨迹等.这样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方式的授课,学生一定喜闻乐见.
新课改是对传统教师一言堂的颠覆,是一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它对学生、对教师提出更加高的要求,作为高中数学教师应当在我校新课改的大旗下积极推行新课改授课模式,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养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领.在不断的引导下,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完善的思维逻辑能力.努力让新课改的阳光照射到每一名学生的心中,并使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雷.新课改中的高中数学教学反思[J].沙棘(教育纵横),2010(12).
[2]柴静.浅论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认识[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2(1).
[3]于永志.实践创新以完善数学教学——对高中数学新课改的认识与教学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篇8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教学方法 学习兴趣 数学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63-0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学校理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工程数学课程,也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其理论和方法的应用几乎遍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各个领域。因此,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然而很多学生在初学这门课程时感到很多知识难以理解和掌握,学习效果欠佳。为解决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对随机现象的理解及对概率的直觉,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及严密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理念和方法上进行了一些探讨和研究。
1 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以提高学习兴趣
要想使课堂教学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教师不仅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学生学好该课程的重要性,不要惧怕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外,还必须要想方设法使自己的传授能够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
(1)教师的对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要联系学生的客观现实和课程知识现实,与其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联系起来,比如在设计正态分布课程内容时,就可以跟学生介绍学生的考试成绩及学生综合素质应基本服从正态分布。另外有些医学现象,如同质群体的身高、体重、血红蛋白量,以及实验中的随机误差等,均呈现为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
(2)教师确立的教学任务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平庸死板的教学安排不可能吸引学生,教师应该尽可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利用好课堂时间,让学生感到学习充实,信息获取量大。掌握了一道题的常规解法,谁还有其他创新的解法?学习完了一维随机变量及其分布,还有没有二维或多维随机变量可研究?
(3)教师应关注学生听课时的精神状态,在学生注意力涣散或有不耐烦情绪时,应调整教学的形式、授课的语速语调等,将学生的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课堂上来。 比如在组织教学时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如猜想、观察、示范、模拟、操作、自学、讨论、练习、分组竞赛等。
(4)教师自身的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达到吸引学生的目的,比如上课时精彩幽默的语言,挥洒自如的教态,简练而漂亮的板书,大方的仪表,亲切的话语,真挚的鼓励,肯定的目光,独到的见解,游刃有余的解题技巧等,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如果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和意志这些精神需要,那将会得到持久而巨大的效果。
2 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升华的结果,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就是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如何通过教学自觉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就成为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1)应使学生对数学思维本身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
在传统教学中,数学思维被简单的定义为具有逻辑思维,把直觉、想象、顿悟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组成部分。但是,这种观念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创造意识,要想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必须打破这种旧的观念,只有这样,数学教育才能不仅赋予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再造型思维”。在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及证明数学定理时,凡是简捷的过程、巧妙的方法等都属于创造性思维的范畴。
(2)通过概念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概念的教学,首先是知识概念的引入的必要性,创设思维情境及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抽象、概括。此时,如果教师能结合有关数学史谈其必要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起到很好的效果。数学概念教学的任务,不仅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是怎样想到的”问题,以及有了这个概念之后,在此基础上又如何建立和发展理论的问题。比如在给出了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律后,又给出了连续型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密度的概念,这样做的合理性在什么地方,二者的区别何在,又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呢。其次,就是对概念的理解过程,这一过程是复杂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过程。理解概念是更高层次的认识,是对新知识的加工,也是旧的思维系统的应用,同时又是使新的思维系统建立和调整的过程;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的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在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后,还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定义的结构进行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在此基础上再启发学生归纳概括出几条基本性质、应用范围以及利用概念进行判断等。总之,要从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既培养学生创设思维,又使他们学到科学的研究方法。最后还应指出,概念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应用概念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还应阐明数学概念及其特性在实践中的应用。例如在讲述n重伯努利试验A恰好出现 k 次的概率时,我们可以引入以下这个例题:姚明罚篮的命中率为80.9%,若姚明在某次比中获得4次罚球机会,假设每次投篮都互不影响,那么他投中3次的可能性有多大?在解决这个有意思的实际应用问题时更能把概念和公式牢记于心。
学生很难从应用抽象概念转换到具体的实际情景。因为这时既要涉及到抽象的逻辑思维,更要求助于形象的非逻辑思维。概念的教学,从引入、理解、深化、应用等各个阶段都伴随着重要的创设思维活动过程,因而都能达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
(3)在定理的证明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篇9
关键词:中学数学;课改理念;教学案例;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24-01
课程改革已经进行多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遵循新课改理念,不断探索、尝试寻求一些更加高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将教学难点化整为零、逐一击破、精讲精练,以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标。
一、观念转变是前提
(1)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要彻底地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首先,教师要吃透教材,把每一节教学内容都吃透,注重初高中知识内容的衔接以及必修课程、选修课程之间的衔接;其次,教师要尽量搜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教具,有条件的可以采取多媒体教学;再次,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够与老师发生共鸣。学生上课的参与度,基本上与教师备课的充分性、课堂魅力、吸引力成正比。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在于老师讲得有多精彩,学生做了多少题,而是有多少学生参与了,学生真正理解了多少。
(2)学生学习思路的转变。课改不仅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在思想上达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然而,许多学生习惯了“拿来主义”,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这对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不利的。所以,教师要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课上发挥想象力、课下复习巩固,从多方面将知识点由浅入深地慢慢消化掉。
二、紧密联系生活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起源于生活,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把数学和生活分离开来,而是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从而达到指导生活的目的。如果单纯地教数学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提不起兴趣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并用数学指导和服务生活。下面以人教版数学必修1 第一章第一节“集合”为案例,提出问题并予以说明。
问题一:你能说出自己与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的关系吗?对于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刚开始很不解,觉得没有任何难度,也没有多大的意义,但还是有同学回答。生1:我在小组里、小组在班级里、班级包括在年级内、年级归学校管。生2:我是小组里的一员、我是班级里的一员、我是年级里的一员,我是学校里的一员。同学们通过对比,发现第一个同学的回答有问题,他没有说明自己与小组、班级、年级、学校的关系。这引起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原来简单的问题也是可能回答错误的。
问题二:刚才第一个同学回答的问题错在哪儿了?生3:忽略了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师:我们不能忽略研究对象的主体地位,可以给要研究的对象起一个名称叫“元素”。这样,就自然地引进了元素的概念。
问题三:如果把每一个同学都当作元素的话,那么我们的班级与我们有什么关系?生4:把我们放在一起就组成了班级。师:我们发现班级是由元素构成的,我们可以给班级起一个名称叫“集合”,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师:元素一般用小写的拉丁字母 a、b、c……来表示,集合一般用大写字母A、B、C……来表示,那么元素和集合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生5:元素属于集合。师:我们引M表示属于的符号“∈”,如果把某个同学记作a,把小组集合记作A的话,就可以表示为a∈A。这样,很自然地引出属于符号。师:在问题一中我们把小组、班级、年级、学校分别记作A、B、C、D的话,同学a与A、B、C、D的关系你能表示吗?生6:a∈A、a∈B、a∈C、a∈D。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的左右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6:左边的元素属于右边的集合,集合中不止一个元素。在探究完元素与集合的关系以后,集合中元素的三个性质教师可以通过三个问题引导探究。问题一:我们班大个子能否构成一个集合?教师通过问题一说明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问题二:一个同学能否在班级这个集合中出现两次?教师通过问题二说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问题三:班级这个集合中的几个同学换一下座位,构成的集合与换座位前一样吗?教师通过问题三说明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
此案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自身融入到问题中去,问题与学生本身非常贴近,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在这节课中通过几个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像抛绣球一样,使学生学习起来轻松、愉快,比直接灌输的方法获取知识要容易得多,学生的印象也会更深刻,学生真正参与了,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三、结束语
总之,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要看学生到底学到了多少东西。教师教学的有效性,要看教师是否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提出的问题是否都是有效问题。而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则体现在学生参与体验知识形成过程的程度和知识的掌握程度。
参考文献:
篇10
为了应对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产业发展对创新工程人才的大量需求,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从2000年起组成跨国研究组织,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成立了CDIO国际合作组织,并制定了CDIO能力大纲。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是要以此全过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此能力不仅包括个人的学术知识,而且包括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大系统掌控能力。CDIO理念不仅继承和发展了欧美20多年来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更重要的是系统地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能力培养、全面实施以及检验测评的12条标准。
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尽快培养与社会企业相接轨的技术型人才,然而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重理论轻实践,强调个人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重视知识学习而轻视开拓创新的培养等问题。
2 课程现状
模拟电子技术是中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单片机技术等课程的学习基础,模拟电子电路可以说是整个电子技术的基础课程,在小信号放大、功率放大、反馈放大器、稳压电源、混频电路、调制解调电路等领域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中职中专的人才培养是服务于一线的技能型人才,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理论,尤为重要的是要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能够完成实际的电子产品的安装与调试等工作。但是,传统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方法是老师在课堂上按照教科书的章节顺序进行授课,教科书中列举的实例大都是简单而且不满足实际应用,学生即使学完了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内容,仍然无法系统地、彻底掌握模拟电子技术在一个电路系统中所起的作用。这种现状与培养技能型人才的理念相违背。
3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是一种先进的工程教育理念和实施体系,也是目前我国高校工程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CDIO的四个字母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从产品的研发到产品的运行构成一个完整的周期,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从而使学生体会到了产品设计的艰辛与乐趣,培养了学生具备一个工程师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CDIO教育理念符合中职教育对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理念,进行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教学改革,将会帮助我国职业教育更好地借鉴国际先进的工程教育研究成果,推进国内中职教育从课堂教学走向工程教学,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有助于改善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同时促进了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良性发展。
4.构思、设计、实施和运作
1.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 2.个人和专业能力 3.人际交往能力
4 基于CDIO工程教育模式的模拟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索
在教学改革中,CDIO的教学理念不仅体现在学科课程体系安排和整体教学实施上,还渗透了具体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本文以"三端集成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项目为例,介绍结合CDIO教育理念的工程项目教学法在模拟电子技术课程中的一些教学实践和经验。
4.1 着重品德教育
但丁曾说过:"道德能填补智慧的空缺,但智慧不能填补道德的空缺。"在参加市培时,重庆大学的教师给我们讲过,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袁红兰校长曾对企业需要的职工应具备的素养做过调查,企业负责人认为职工最重要的素养,应该是职业道德与工作态度。所以,我们在整个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始终把德育放在首位,着重培养学生守纪、节约和责任意识,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
4.2 以教学计划为先导,以设计项目为主导,夯实教学做一体化的基础
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的指路明灯,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必要条件。因此,制定一个好的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的关键环节。首先,在制定计划和确定项目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基础能力,针对中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偏弱,学习习惯不是很好,教师既要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将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实际能力,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删减和调整。其次,教师还应充分考虑学校的教学设备是否能够满足教学需要;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参与实际工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在设计"三端集成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项目的任务要求时,既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操作技能;首先明确项目的总任务;元件的焊接安装要合理,工艺要求要好;电路的检测、调试;电路能够正常工作,灵敏度高,工作稳定性好。然后在下派各个小任务,让学生逐个完成各个小任务,实现分散难度,提高学生技能的目的;如原理图的仿真、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如何对器件引脚、导线进行整形、如何进行元件的布局和焊接、焊接的要求等任务。
4.3 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模拟电子技术的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CDIO教学法是通过进行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实践教学活动的培训方法;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来达到教学目标的方法,其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进行实训课时,结合项目法教学法的优点,教师的主要任务有:确定项目内容、任务要求、工作计划,设想在教学过程可能发生的情况以及学生对项目的承受能力,教师把学生引入到项目工作中后退居到次要的位置,时刻准备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问题。在这里仍然以"三端集成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项目"为例;根据项目教学发的这个特点,在实施项目教学时,把该次项目的任务要求向学生明确后,就先讲知识点和各个注意事项,如元器件插装工艺的方法、线路安装连接方法、使用电烙铁过程中各个注意事项等;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小组组长分配任务)的形式,按照项目中的各个小任务进行操作,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及时指导学生解决问题。
在这种做法中,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每一个项目结束后,要求学生做实训小结,针对小结中学生提出的典型问题,对全班进行讲解,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平时实训中要求每个学生都要亲手做一遍,避免出现滥竽充数现象。对于差等生,不盲目追求进度,而是要求学生弄懂会做;对于优等生要提出更高要求,在他们做好应做项目后,另布置任务,例如,如何在电源电路输出端添加指示灯、如何提高电路的输出稳定性或者帮助指导老师指导其他学生做实训等。不再是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最终得到这个结果。
在具体实验项目的安排方式上,灵活采取proteus 仿真软件与实验设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部分验证性实验可通过实验开发平台进行实验,而对于较复杂的实验,可采用proteus 仿真软件进行仿真实验。在完成整个项目时,学生被分为若干组,同一小组的每个学生由组长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特长分配不同的任务,而后采取集中讨论、设计最佳方案来完成项目设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在做中发现问题,可提示学生通过去图书馆或上网查阅资料,最后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指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尽量促使学生能自主解决问题,完成项目任务。例如,在实施"三端集成直流稳压电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项目时,要求每个同学先按照老师所给原理图在proteus软件上进行仿真,完成一份实训报告(仿真测得的结果),而仿真的原理图是要上交该指导教师的;在完成仿真和实训报告后,学生在进行分组,完成各个项目任务,在完成电路安装、调试后,同时完成一份实训报告,同仿真的实训报告表相比较,得出结论。这种教学方式和分组形式充分发挥和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了学生的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很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团队合作的力量,形成很好的团队合作意识,为毕业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4 做好实训评价
做好项目实训评价,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根据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调整下一阶段的教学。同时也杜绝了部分学生在实训课中认为随便做做就可过关,混日子的现象,每一个项目结束后,要做一次测评,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培养学生合作的品质;当然在平时的实训中有不懂装懂或是是而非的学生,尤其是女生,还有学生就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测评方式,还不太适应,有点紧张,所以,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又作了调整,把学生重新按层次分组,实行强强联合,弱弱联合,强弱联合。这样便于教师辅导,尤其是加强对成绩差的同学辅导。例如,在验收"三端集成直流稳压电源"作品时,首先向学生明确验收作品的原则和评分标准,采取以非任教本班级的电子专业教师和学校中层干部为主体组成评委队伍,任教专业教师为辅导的方式进行;这样既可以保证考核成绩的公平性和真实性,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荣誉感、归属感,鼓励先进,带动后进;最终提高其学习兴趣。
4.5 改进学生期末考核方式
传统的学生成绩考核通常是由任课教师以试卷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核,学生的考核成绩由平时成绩和卷面成绩按照若干比例构成。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难以考察出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为改善这种不合适的考核方式,认为对学生的考核不应该只是对其技能操作的考核,还应该有职业素质、基本素质、行为表现、创新思维、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核,可采取多种考核形式。
(1)卷面成绩:40%,这个是考察的学生对整个模拟电子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整体知识掌握程度,虽然CDIO强调的是动手能力,但是模拟电路理论知识是学生将来提高其技能的基础。
(2)平时成绩:20%,考察的是学生对模拟电子技术验证性实验的理解,这个考察还包括学生做实验的态度是否认真,是否有眼高手低的现象,是否按时提交实验报告等。
(3)动手能力考察:40%,考察的是学生在项目具体参与过程中的实际动手能力,是CDIO模式下的比较重要的环节,也是从理论知识到实践转化的重要环节。
因此,期末测评时,采取的期末成绩的考核方法为;期末总成绩=平时成绩20%+实训成绩40%+期末考试成绩40%。
5 结束语
把CDIO教育理念引入到模拟电子技术课程教学中,采取以项目为驱动的教学方法,使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不仅仅生动、有趣,而且还能够很好地使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及时地应用于实践中,使学生体会到模拟电子技术的广泛用途,并对电子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由于在整个工程项目的学习过程中,都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全体组员共同参与项目的各项活动,彼此互相配合,深入讨论,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需要有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不虚华、不浮燥、求大同存小异,共同努力来完成。不试就不知道行不行,不改就不会前进。
参考文献:
[1]李善寿. CDIO工程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中的实施方法研究[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20): 164-166
[2]张慧平,戴波,刘娜,等. 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自动化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 31: 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