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范文

时间:2023-03-27 14:28: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篇1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科学研究;学术探讨;教学模式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包含了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机械加工精度、机械加工表面质量、装配工艺规程的制定、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1]。该课程内容丰富、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2-3]。目前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仍然以传统的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虽然能够快速地传授给学生大量的理论知识,巩固学生的基本知识,但是学生不能意识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4]。以科学研究为基础的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社会培养创新性人才。本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术探讨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1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现状

1.1教学特征与效果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但要提高其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加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一定的科研精神,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机械制造的现场技术工作及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内容丰富、逻辑性差、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贯通。长期以来,“填鸭式”课堂讲授的方法虽然使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但是学生产生了较强的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学习深造[5]。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理论性较强、实践性强、综合性强。比如刀具角度的功用,这部分需要学生掌握刀具角度的概念和对切削加工的影响规律,能够真正运用到实际生产实践中,并能够利用辩证法去分析实际加工过程中的切削性能随着刀具角度的变化规律。然而,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切削加工经验,并不能够真切地感受和理解刀具角度的功用,学生从心理上不能接受和理解这部分内容,导致学生只是机械化地记忆所学内容,缺乏对所学知识必要的思考和综合分析。虽然很多高校教师提出产学研协同模式、授课+实践模式、先实践后理论模式等来提高学生的实践经验,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地方高校来说,受到课时、经费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限制,实施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而且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够接触到现在的前沿科技和科学研究工作,缺乏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深造[6]。

1.2学生的学习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以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为主,平时成绩和实验成绩占30%,卷面成绩占70%。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发展,其学习兴趣来源于以实践为基础的应用型知识的获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较强的实践性和课堂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认识到该课程相关知识的实用性,学生的学习动力主要来源于学分的获得,大部分学生以考试前的突击学习、机械记忆等方式来应付考试,使得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整体教学效果欠佳,学生的学习效果差,不能够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金工实习作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前置课程,能够提高学生的实际生产实践知识,但是地方高校出于学生的安全、课时量和硬件设施等角度的考虑,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所讲述知识点较为传统,但是机械制造业作为制造业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机械制造基础技术、超精密及细微加工技术、自动化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前言科技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均属于机械制造技术的内容。然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相关的前沿技术较为隐蔽,对于缺乏专业数据库查阅和文献检索能力的本科生来说,利用网络技术和学校购买的专业数据库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前言知识具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来说,面对诱惑较大的大学环境,学生的自控能力和管理时间的能力欠缺。综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现状,探讨适合于地方高校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2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

大学是进行学问研究的机构,科学研究作为大学教师必须要进行的主要任务之一,导致大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中小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有较大差异,大学的教师并不仅是因学生的存在而存在的,教师和学生还是因对学问的研究工作而存在的[7]。大学中的科学研究工作又导致大学区别于一般职业培训学校,大学中的科学研究以基础理论性研究为基础,以创新性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培养高层次的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科学进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8]。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成为当代高等学校的三大职能,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除了教书育人之外,科学研究成为高校教师重要的工作。以传统课堂讲授的灌输式教学方式主要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但是忽视了对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开发。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材的内容较多、逻辑性差,只是编写了机械领域最基本的内容,很少涉及机械领域前沿的研究进展,内容更为古板。例如切削过程中切削力随着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教材上仅指出其变化规律的单调递增或递减性,但是在新型材料加工过程中切削力随着切削参数的变化规律较为复杂,需要教师根据新型材料的切削加工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分析其变化规律及机理。因此科学研究不仅能够推动学科理论研究的深入进行,取得原创性的研究成果,服务于社会,也能够使教学更有广度,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9]。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又有创新能力和一定的理论深度素养,科研型大学成为各个高等学校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一流高水平高校的重要标志[10]。

3学术探讨教学模式探索

3.1学术探讨教学内容准备

基于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除了讲授知识,最重要的是根据最新科研成果讲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实际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作准备。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教材中很难理解、重点的内容,在基本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可以通过学术探讨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课后阅读相关学术论文,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对于教材中较简单的阐述较全面的知识点,可以安排学生自学。教学手段改革的关键要求教师必须对刀具、零件加工和装备等内容十分熟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从事材料精密加工研究的教师必须精通的一门课程[11]。切削加工的基本要素、切削过程的基本规律和机械加工表面质量是从事材料切削加工机理研究的教师必须进行的研究内容,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制定和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是从事绿色制造领域的研究者必须熟知的知识点,这几部分与高效精密加工研究密切相关的知识点恰好正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难点与重点内容。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本科生来说,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十分困难,为了应付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所学知识点,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提高其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对于从事机械加工研究的高校教师来说,在教学准备阶段,应大量阅读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科学论文,特别是较为前沿的文献资料,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以相关科研结论来讲述相关知识点的重要性及实用性,以问题的形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相关科学实验及数值模拟结论的合理性及可行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使其具有一定的科研素养。

3.2学术探讨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

现代教育提倡多样式的教学方法,如讨论式、启发式、问题引导式、案例式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教学在每次讲授知识点时,先引用相关的科研论文或者自己的科研成果来诠释知识点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进行教材基本知识点的讲述,最后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可以相关的科研论文或科研成果为基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以教材的基本知识点为基础探讨相关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合理布置课后作业对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学术探讨教学模式的课后作业要追求一定的丰富性、多样性,改变传统的练习题模式,避免学生的抄袭现象,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教师可以寻找与课堂内容相关的科研论文或者让学生自己检索相关的科研论文,对科研论文进行阅读,结合教材基本知识写出大概100~200字的思考体会。

3.3学术探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中重要的实践环节,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目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选题常为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设计。在明确设计任务的前提下,可以要求学生选用多种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引导学生利用绿色制造等前言科技来分析多种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的利弊,让学生更为直观地体会合理选择零件工艺方案和工艺路线的重要性以及了解绿色制造技术前沿科技的概念及实用性[13]。毕业设计是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本科阶段所学专业知识的综合、深化和升华,着重锻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来检索所需知识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4-15]。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的毕业设计选题多为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数控机床部件的设计、机械加工模具的设计等,其中机械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及夹具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综合课程设计的内容有较多重复的地方。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本科生的创新精神、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能力,地方高校应该打破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毕业设计题目的限制,高校教师依据自己的研究方向给学生拟定毕业设计题目,让学生进行新材料或传统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试验研究、基于绿色制造合理工艺路线的选择和有限元仿真切削加工性能研究,使得学生能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中相关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的科学研究能力、从事工程试验和对试验数据分析处理解释的能力。

4结语

篇2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 生产实习 综合课程设计 实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9-0028-02

一 引言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之一,也是与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密切相关的课程之一,课程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培养质量。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融合了课程改革之前的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以及夹具设计等多门课程的内容,课程内容覆盖面广,知识量大,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如何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牢固掌握并灵活应用本课程的知识,是本课程教学的一个重大挑战。教学过程表明,仅仅根据教材进行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远远达不到教学效果,学生也不能感受到其所学知识的用途,更谈不上如何应用。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是学生理解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以及学以致用的重要途径。

在本课程教学中,本课程组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即实验、生产实习、课程设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二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模式

1.生产实习

生产实习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目的在于使学生熟悉生产实际情况,积累经验,掌握生产技术,对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有感性的认识。实习内容主要是了解产品的结构、零部件的加工方法、加工机床和刀具、加工精度、加工工艺规程、夹具以及检验手段和方法,这些实习内容和课堂内容相对应。

为了方便学生进行生产实习,学校建立了三个实习基地,在进行实习时,学生和指导老师组成实习队,每个实习队有一名负责老师,另有2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组的老师,另外在实习过程中聘任实习基地(工厂)3~5名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习老师,从而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有强大的指导队伍。

在实习的开始,首先给学生作动员报告,动员报告主要介绍实习的内容、目的和安排。每次到实习基地的工厂,工厂技术人员将介绍产品知识和工艺知识,并且向学生布置实习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车间现场了解所生产的产品、零部件的工艺知识,在现场实习过程中带队老师现场回答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也向学生提出问题交由学生解答,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习结束后,学生需要写出实习报告,指导教师根据日常的指导和学生的实习报告考察学生的实习状况。

2.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综合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巩固和深化所学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夹具(结构)设计能力,并为毕业后从事机械制造方面的技术工作奠定基础。通过课程设计训练和提高学生设计的基本技能:包括收集、分析和应用设计资料的技能;查阅设计手册的技能;熟悉标准和规范的技能;计算、绘图及编写技术文件的技能等。

为达到上述目的,课程设计在内容上紧密联系课程内容,设计任务来源于生产需求,针对机械产品的某些零件的加工任务进行设计。设计任务主要包括两部分:工艺规程设计和夹具设计,工艺规程设计要求学生根据给定零件的加工要求,拟定零件的加工工艺,学生需要分析研究产品的装配图和零件图、确定毛坯、拟定工艺路线、确定各工序的加工设备和刀辅具、拟定各工序的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确定各工序的工序尺寸及切削用量、确定工时定额、编制工艺文件,这个过程可以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熟悉掌握课堂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夹具设计是针对工艺过程的某道工序,设计该工序所使用的夹具,设计过程学生需要分析设计任务(零件的加工要求)、确定零件的定位方案和夹紧方案、确定夹具的结构方案并绘制夹具图、绘制夹具零件图,通过上述过程,能够使学生灵活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培养他们的夹具设计能力。为提高学生的独立设计能力,课程设计原则上要求学生一人一题,即使做不到一人一题,也要求其做出不同的工艺方案和夹具结构。设计完成之后,对学生通过答辩进行严格考核,促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课程设计工作。通过机械制造技术综合课程的设计,使学生加深了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为毕业后的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实验教学

实验环节是课堂教学有效的辅助环节,对于课堂教学中难于理解的内容,可通过实验教学加深理解,本课程的教学目前安排有两个实验环节:刀具几何角度的测量和机床静刚度的测量。

刀具部分教学是本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课堂讲述只能使学生对刀具几何角度所涉及的参考面以及几个基本的角度如:前角、后角、主偏角、副偏角、刃倾角等有概念上的认识,不能牢固地掌握,通过开展这个实验,学生在亲手测量过程中,能够掌握这些角度的来源和定义,从而加深了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提高其动手能力。

机床静刚度是很抽象的内容,通过静刚度测量实验,可以使学生明确静刚度的数值如何获得,能够分析影响静刚度的因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的考核机制

考核机制是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环节。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践性教学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针对这个目标,我们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逐步建立和完善考核机制。

传统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这种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践教学的考核中,我们摒弃了考试形式,采用了现场提问、撰写科技论文、答辩和实践报告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考核,最后结合出勤率给出学生的成绩,教学实践表明,我们通过上述方式给出的成绩能客观、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践学习状况。

四 结论

本文通过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践教学进行研究,探索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即生产实习、机械制造技术综合课程设计和实验,通过这三个环节的设置,最终实现了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知识的深入掌握,提高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实际中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从而为用人单位培养了合格的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吴林峰、杨振中.实践性教学模式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12):165~167

[2]韩变枝、王栋、张银喜.基于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6~88

[3]李伟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探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97~98

[4]尹明富、孙会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132~132

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现状;改革策略

TH16-4

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

1.教学方法因循守旧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先进的教学手段已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但是有部分教师依旧固守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这样教学方法的教学下,不但不能使学生充分理解吸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知识,还会使部分学生越听越糊涂,进而导致教师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虽然有的教师为了改善这种状况,也做了积极地努力,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展示实物模型,但是由于模型有限以及教室的空间等问题,仍然不能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因此,为了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同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尽量用通俗易懂、诙谐有趣的语言给学生讲解晦涩难懂的章节,这样通过讲解不但能够降低学生学习上的难度,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不能恰当利用多媒体教学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学校教学中已屡见不鲜,但是由于一些教师运用的不得到,不但没有对学生带来多大的好处,还白白浪费了学生的上课时间。因为有一部分刚刚从教的老师,他们几乎没有教学经验,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一意孤行,这些教师觉得多媒体就是减轻备课任务的一种工具,而正是因为这种错误的认识,他们才会把上课所要讲的内容全都做成PPT,上课一味依赖PPT。而这样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从来不看课本,觉得只要看老师做的PPT就可以了,但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有很多抽象的内容是无法做成课件展示给学生看的,这样就会遗漏很多重点知识。除了这类教师外,还有一部分教师与之完全相反,就是很排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部分教师大多是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这些教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依旧采用讲授+板书的传统讲学方式,而这造成的后果就是:课堂氛围死气沉沉,学生失去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当在讲到机床的结构以及加工过程时,要想让学生透彻的理解,那么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模型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为了改善这种现状,教师应该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3.不合理的考核方式

在对学生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的考察时,大多数学校会利用书面试卷的形式来进行考察。但是如果仅仅采用这一种方式考核,就会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地单纯追求卷面分数,而不注重实地锻炼,而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会成为纸上谈兵的书呆子。而且在这种考核的方式下,还会使部分学生养成临时抱佛脚的坏习惯,就是在上课的时候根本不听教师讲课,而快到考试时就死记硬背书中的简单理论,通过这样的临时抱佛脚,部分学生也能通过考试,但是这些学生根本就不能真正的学到知识。所以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学习应建立多种考核制度。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1.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能够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此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此本人主要总结了四种:①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应做课堂情境引导。比如:可以在讲课之前,应带领学生去学校相关的车间去参观,并在参观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机械设备的结构,然后在适时的提出疑问,例:这些机器是怎样运转起来的呢?等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说这些问题一会在课堂上会讲到。②要适当的进行案例教学。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把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程的经验成果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机械制造技术的理论知识,同时还能了解本学科的发展方向。③要尽量营造师生互动的上课方式。为了给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那么教师就应该像朋友一样跟学生交谈,比如可以采用讨论式、研讨式的教学方法,这样学生也能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进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也能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④要合理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要知道运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并不是最终目的。以上就是本人总结的教学方法,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就应把这四种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运用。

2.应创新考核方式

在考核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时,不能仅靠卷面分数来判定一个学生的优劣。而是应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考察,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的机会以及操作的机会,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因此。为了学生更好的进步,就应该采用更合理的考核方式,比如可以加入对学生实际操作水平以及解决突发状况能力的考察,这样就能够较为全面的考核学生对该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3.应该加强师资力量

要想培养优秀的学生,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外,过硬的师资力量也很关键。尤其是教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的课程,教师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必备较为熟练的操作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授课。但是就目前状况,教授这门课的教师大多数是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动手操作的能力以及丰富的生产经验,所以当教师在讲课时,也只是依葫芦画瓢,照着书上的内容讲给学生,当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遇到问题问教师时,教师由于缺乏丰富的实践知识,那么就不能详细的讲解给学生,长此以往,在这种模棱两可的讲解下,学生不但不能获得进步,甚至有的学生还会对实际操作课失去兴趣。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各个学校应该努力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三、结束语

要想学好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门课,那么必然要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但是长期以来一部分教师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依旧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重脱节。而在以上篇幅中,我主要研究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之策,希望能给对大家带来裨益。

参考文献:

[1]朱从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2012,(3):6-7

篇4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教学效果

机械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工具之一,是人类物质文明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机械工业担负着向国民经济各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和社会各个方面提供的各种性能先进、使用安全可靠的技术装备的任务,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学习是实现这一过程的基础环节,作为工科学生,毕业后无论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还是进行机械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只要与机械设备打交道都需要具备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

一、机械类课程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

机械制造基础是高等院校机械类及近机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学习机械零件及设计等课程和机械类相关各专业课程必不可少的先修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主要分为两大块,第一大块是工程材料部分,该部分内容的特点是,知识点多,概念多且较抽象,难以理解,某些规律也难以用语言形容。对该部分的学习特别强调对问题的理解及在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一些主要东西。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信息量也在逐渐加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手段上寻找好的途径较好的完成此类课程的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

作为取代传统教学方式的现代化教学技术—多媒体技术教学,可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并使它们建立起逻辑连接,从而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翻动”教科书,而用鼠标轻轻点击则可生成生动有趣的动画情节;如果对观看影视、动画时的某些剧情不满,甚至可以改变剧情,按学生的意思演出……这些都是传统教学中无法想象与无法实现的梦想。因此,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机械类课程采用多媒体互动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不仅极大提升了教学的效率与质量,也有效的利用了我们现有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讲真是受益颇多。

二、采用多媒体技术,拉近了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的距离,促进了我校优质教学资源的应用,补充了我校实践教学设备暂时短缺的现状。

如前所述,机械制造基础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综合性很强的技术科学,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熟悉并掌握常用工程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强化手段或方法、使用性能及实际应用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内在规律,为工程结构、机械零件的设计、制造加工和正确使用提供有关合理选材、用材的必要理论指导和实际帮助。可获得相应的焊工、钳工及机械 加工等职业资格证书。毕业后无论从事机械设计 与制造,设备安装及维护、材料性能测试等工作 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机械制造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观点解释生产实际中的现象。例如加工硬化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实例,具体某种工业用钢经过热处理后的组织,零件材料、结构、批量的多样化决定了其成形技术的多样化等,都要求将所学到的理论观点活学活用,具体分析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 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量,极大的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当代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在当代社会中,追求高质量、高效率是各行各业的共同目标。教育事业是一项高尚的育人事业,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一种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完成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其“传道、授业、解惑”任务的主要场所,是学生完成学业、发展智力、丰富情感、形成高尚审美情操的主要阵地。早在300多年前,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就指出:“寻求并找出一种教学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这种以“少教”达到“多学”的愿望,是历代教育工作者所孜孜追求的目标,这种目标的追求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教学效率[3]。

四、将多媒体技术互动教学应用于机械制造基础课堂教学的效果。1、原来4学时的内容缩减为2学时,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方式改革后,我们采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它的快捷性使得 教师上课时点击鼠标后,所需要的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等即刻呈现出来.这两大特征使得课堂教学速度成倍的提高.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将文字语言转化成了动画和影视资料,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多媒体技术教学,通过较好的教学流程设计,教师可以合理安排、组织多种教学媒体,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如在机械制造类课程中,如讲授车床的构造时,用实物图片和三维动画相结合演示,就可以将车床的各部分零件的作用和相对位置说明得清清楚楚。实践证明,采用媒体教学方式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较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很好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本课程注重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将模型、多媒体课件、网络动画和视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变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简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在机械制造基础中应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实现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信息化、学习信息化。今后我们将继续挖掘并用活用好多媒体技术,提高机械类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侯书林, 朱海等. 工程材料及热加工工艺基础.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6.8

篇5

在第三学年春季学期期末,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利用3周的时间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目的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设计是在学院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结束、完成生产实习之后,进行的一项综合f生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一方面获得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的基本能力,另一方面能巩固与扩大工艺知识、结构设计知识,为毕业设计做准备,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实践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工程材料、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课程中的基本理论和生产实践知识正确地解决零件在加工中的定位、夹紧以及工艺路线安排、工艺尺寸确定等问题,合理完成夹具设计的训练,提高结构设计能力,学会使用相关的手册及图册资料。

2.课程设计特点

(1)涉及的知识面广。设计过程中涉及很多课程知识,包括工程图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等相关知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是将综合知识合理运用并有机结合起来的训练过程,一些基础课程的掌握程度对课程设计顺利完成至关重要,应融会贯通。

(2)课程设计实践性强。课程设计是以机械制造中的工艺问题和夹具设计作为设计内容,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出发,以工艺为主线,注重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工程素质教育,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3)知识灵活性大。工艺理论与工艺方法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不同的条件甚至在相同条件下可以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客观的分析。机床夹具设计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需要对各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各方案的优缺点,选出最佳设计方案。

(4)与企业工厂生产联系密切。设计内容与工厂的实际加工生产环境紧密相关,很多设计的题目就是直接来源于企业工厂,生产实习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程设计的效果。由此可见,课程设计不能局限于书本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

(5)需要设计资料比较多,查找难度增大。设计时理论计算和结构绘图要查找相应教材、设计手册和图册,包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实用金属切削加工简明实用手册、机械零件设计手册、机床专用夹具图册等资料。在这门课程设计之前学生接触设计手册和图册比较少。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现存的主要问题和弊端

1.设计目的不够明确,对课程设计重要性认识不足

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目的和重要性普遍认识不够,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这是一次理论联系实际和锻炼实践能力的好机会。课程设计期间大多数学生不能将学过的理论知识和设计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对有些问题不能主动去思考和分析。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将此次课程设计与一些基础课程设计同样对待,认为可以对照设计指导书设计步骤和相关图册就可以完成,设计的自主性不强,造成设计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和信息资料的能力较弱

学生不会从设计题目和任务中发现主要问题,抓住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对学过的知识掌握不够扎实,不能和设计内容结合起来,在设计开始阶段无从下手,等待和依靠指导教师来指导。学生缺乏参阅文献资料中有用内容为设计提供所用的思路和方法,导致了对设计内容、要达到的目标不清晰,设计思路混乱,创造性体现不出来。

3.学生表达设计意图的能力普遍较差

大部分学生对设计计算说明书的撰写极不规范,如对设计思路、原理、方法的阐述条理不清,不能对现已取得的相关结论、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作出必要的阐述,目录和内容对不上,缺少参考文献等。部分同学在答辩中不能在规定的自述时间内恰到好处地介绍自己的设计内容,论述主次不分,不能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正确表述。夹具设计时,零件装配关系漏标,零件的制造工艺和装配工艺差,装配图结构绘制不规范,结构设计基本功有待提高。

4.缺乏团队协作精神

尽管学生们能够独立思考,完成设计任务,但还需要集思广益,吸取别人的正确意见。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往往出现两种不良现象。一种现象是部分同学对设计中出现的种种困难容易产生畏难情绪、缺乏自信,不愿刻苦钻研,最后干脆放弃自己的尝试,等待抄袭别人的成果。另一种现象多发生在由几个同学组成的设计小组中,在设计中同学大多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导致同学间的设计进度不一,无法按时为同组同学提供必要的设计参数而浪费许多不必要的时间,或者负责总体的同学包揽了大部分的工作,其他的同学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显得无所事事。

以上一些问题暴露出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综合能力的不足,主要原因是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以对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为目的,以卷面考试评价学生成绩,由此养成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会举一反三。学生的思维处于严重封闭的状态,不能随机应变,独立地从事设计工作。

三、探讨课程设计教学体系的改革发展思路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上,尽量利用课程设计一些优势,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明确课程设计培养目标。转变课程设计理念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既是巩固学生已学过的知识而进行的教学环节,又是学生在完成生产实习之后将生产实践与理论知识很好结合的一次综合训练过程,可以为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不能被简单地看成只是教学中的一个过程,要转变课程设计理念,充分认识到课程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最有效途径,通过课程设计来全面培养并提高其独立工作能力和主动适应专业工作环境的素质。

2.加强课程设计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热情,这对保证课程设计质量至关重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课程设计指导教师队伍是提高课程设计质量的关键。指导教师在设计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应重视指导老师的培养工作,尽量多安排富有经验的教师指导设计。另一方面要加快对年轻教师的培养,稳定现有的指导教师队伍。

3.重视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丰富课

程设计内容

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效果,课程设计题目设置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内容上要有现代意识和一定的先进性,又要让课程设计题目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行性,还要尝试题目的多样化,扩大课程设计知识范围。让学生根据个人能力自主选择给定的设计题目,教师对学生选择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做到心中有数,整体把握。只有设计题目的多样化,才可以拓宽知识范围,同时加强同学们之间、师生之间的多沟通、交流、合作,丰富课程设计内容和设计思路,多方位培养学生互助精神和团队精神。

4.加强课程设计管理工作,提高设计质量

由于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人数的增加,势必给课程设计的组织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需要建立和完善课程设计管理制度。课程设计教学大纲要进行适当的修改与更新,以适应课程设计内容的变化要求。制订严格课程设计纪律,强调遵守课程设计纪律的重要性,加强课程设计的过程管理工作。

5.强调学生在课程设计中的主体地位

在课程设计开始前,首先就要让学生们明确自己是这个实践活动的主体,从领会题目、查阅资料、确定实现方法到设计、计算乃至设计说明书完成,都要亲历亲为,消除学生们的依赖心理,更有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这样一来,在他们今后遇到问题时就会独立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也就达到了课程的目的。

指导教师从开始布置设计任务时就要引导学生了解设计目的、设计题目产生的背景、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解决遇到的问题可能需运用哪些知识、技能和方法,发挥学生课程设计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制定可行的工艺路线和结构设计方案,并能正确评判设计结果。

6.客观评定课程设计成绩

考核是对学生在整个课程设计阶段的表现和工作质量的全面评价,也是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的一个措施,要严格实习考核,确保实习质量。

在过去对某些个体评价成绩的方法,比较多地强调过程评价及印象分,无法对某些个体参加课程设计、对问题解决的基本能力进行评价,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关注不够。关注过程、兼顾结果,强调评价项目多元,是课程设计本质的内在要求。从实践上看,如果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具体指标体系或评价要点、评价制度、评价方法不易落实或太繁杂,将达不到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目的。通过实践证明,课程设计成绩评价的技术问题可采用将课程设计的目标具体化,把课程的总体目标具体分篇为若干个基本指标,每级基本指标对应具体的成绩,总体成绩即为各个基本指标所得成绩的综合。各基本指标的设置应能根据具体实际,设计成可观察、可测量的项目。通过这样的方法来评分,更能较真实地反映某个个体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实际情况,避免错误打分和凭印象给分的现象,反映学生课程设计真实成绩。

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基本指标包括出勤考核(占20分)、绘制图纸质量(占30分)、设计说明书(占30分)、答辩表现(占20分)四项。出勤考核能客观反映学生出勤情况,工作态度,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绘制图纸质量能反映夹具结构设计是否紧凑合理,是否具有创造性,是否符合国家制图标准。设计说明书能反映零件加工工艺规程制订是否合理,计算是否准确和详实,说明书撰写是否规范等等。课程设计完成后,要进行课程设计的答辩,进一步检查和总结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所用有关的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的情况,进一步掌握学生独立完成课程设计的程度和能力,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情况,更准确地了解学生对设计的态度、创新意识及独立完成的能力。

四、发挥课程设计优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

1.提高学生资料检索的能力,学会查找和使用资料

学生选定设计题目后就要准备合适的参考书、手册和图册,在工艺设计过程中借助“机械制造工艺学”、“机械制造工艺设计简明手册”、“切削加工简明实用手册”和“实用金属切削手册”等资料制订出零件的加工工艺规程,在夹具结构设计过程中借助“机床夹具设计”、“机床专用具图册”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指南”等资料确定零件加工专用夹具结构方案。通过设计资料的使用,学生可以掌握设计一些数据的查找方法和查找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和了解本专业领域相关的科学技术。

2.锻炼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在课程设计完成过程中,学生在工艺设计时对零件进行工艺分析的基础上,制订零件的工艺路线和划分粗、精加工阶段,分析比较零件加工方案后再从中选择比较合理的加工方案,进行必要的工序尺寸计算,根据粗、精基准选择原则合理选定各工序的定位基准,选择机床及夹具和刀具,确定加工余量及工序间尺寸与公差,确定切削用量和时间定额。学生在夹具结构设计时要能够根据工序卡片规定的定位夹紧方法,正确选择夹具元件,能正确进行定位误差和夹紧力计算,合理布置夹紧力作用点、作用方向和正确确立夹紧结构,能够根据国家制图标准运用必要的视图完整地表达出零件专用夹具结构,能正确标注设计尺寸,合理标注技术要求。以上独立的设计工作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提高意义非常重大,为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篇6

①机械制造是一种综合性、一体化的技术,提高制造业的整体水平,为企业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为机械制造业带来更高的综合效益;②机械制造技术能够提高机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生产率是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的关键,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时间、成本、质量三要素的统一;③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结合了多种高新技术,是一种完善的系统工程,能够便利地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的交换。④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关键技术。虽然我国在近年来不断研发与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但是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工业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机械制造系统的自动化,并研制出了敏捷制造、并行工程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等一系列的制造系统。我国的机械制造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表现在:一是体制和机制落后。发达国家的机械制造已经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计算机进行管理,摆脱了传统的生产模式,在组织管理、技术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地进步。但我国的计算机技术仅仅是在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中运用,只是起到了辅助管理的作用,很多中小企业仍然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生产效率较低。二是设计方法落后。很多发达国家不断运用新的设计方法、设计数据和准则,计算机技术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在现代机械制造领域实现了无图纸设计生产。我国的设计方法仍然比较落后,虽然CAD/CAM等技术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但也仅仅是在一些大型的机械制造企业中得到了运用。

2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虚拟化。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虚拟化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设计中的拟实技术和制造中的虚拟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朝着虚拟化的方向发展可以加快产品开发速度,降低在开发过程中的风险。具体说来,拟实技术通过对产品结构和性能进行分析,实现产品性能的优化,降低成本。拟实技术的应用过程包括产品干涉检验、运动仿真、动力学分析、人机工程学分析等方面。制造中的虚拟技术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对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的合理性进行模拟和检验,为制造工艺的优化奠定基础,同时也可以保证产品的质量与生产周期。对机械制造的生产环节进行建模和仿真。(2)全球化。全球化是目前机械制造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也是二十一世纪制造业的必然发展趋势。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很多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竞争中倒闭或者被兼并,但是也有很多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取得了成功,国际化经营是这些企业取得成功的因素之一。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全球化发展的技术基础是网络技术和集成化、标准化技术。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普及,给现代机械制造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网络技术为企业提供了信息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成为企业开发产品与经营管理的重要手段,实现了经营管理的国际化,使机械制造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更为激烈。网络技术成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使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国际化,成为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持。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全球化发展的第二个技术支持是机械制造的标准化与集成化。异地制造是实现机械制造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现机械制造技术的异地制造必须实现产品信息、产品功能、生产过程集成化。标准化是集成化的基础,同时也是集成化的关键,只有实现了机械制造的标准化才可能实现全球化。(3)绿色化。近年来,随着环保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现代机械制造也面临着环境保护这一崭新的课题。现代机械制造技术需要考虑到工业生产的环境效益,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要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必须在生产过程中贯彻环保理念,实现绿色设计、绿色设备、绿色材料、绿色工艺和绿色包装。同时,现代机械制造业的生产管理也要绿色化,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现代机械制造工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是现代机械制造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只有发展绿色制造技术才能够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后代谋福祉。绿色制造技术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①精密成形技术。精密成形技术包括精密铸造、精密锻压、精密热塑成形、精密焊接和切割等方面。②无切削液加工。在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中,无切削液加工可以简化机械加工工艺,建设生产成本,并能够解决废液排放和回收等问题。③快速成形技术。RPM(快速原型零件制造技术)能够运用添加和累计的原理,对传统加工技术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通过上述技术的运用,能够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够降低制造成本,实现生产过程的绿色化。

3结语

篇7

关键词: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发展趋势

引 言:

现代制造技术是一个集成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集成化制造技术,以及许多其他的科学技术成果和技术集成。它是包含了从物质流、信息流到能量流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涉及产品的设计、批量化的生产模式、工艺制造过程、销售使用、售后服务乃至于回收再生等整个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凭借其本身具有的智能化、系统化和高效化的优点,给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经营管理模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这样说,制造企业要想取得丰厚的回报,想赢得市场的青睐,就必须采用先进的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对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促使产品向着多样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历程

机械制造技术作为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它的创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机械制造技术从其产生至今,按照制造模式的变化,可以将其概括为以下五类:a. 以早期手工制造为标志的劳动密集型制造技术;b.以大量制造设备集中、运用大批量流水线生产方式为标志的设备密集型制造技术;c. 采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加工制造的信息密集型制造技术;d. 以计算机集成制造和柔性制造为代表的知识密集型制造技术;e. 以敏捷制造和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智能密集型制造技术。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在传统机械制造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融合了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包含电子、信息、管理、机械和材料等在内的一门交叉性学科。现代机械制造技术与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相比,其内涵和外延都有了质的飞跃,为机械制造这一行业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变得更加剧烈,一个国家制造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其在全球化市场中的竞争力。以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来看,它的主要特征主要体现在柔性化、敏捷化、集成化和智能化等等方面。

(1)柔性制造。所谓柔性制造系统(FMS)是通过成组技术等手段将多组柔性制造单元用自动化物流系统联接而成,其特点是可以完成变批量的自动化制造任务。显而易见,因为以成组技术为基础,柔性制造系统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根据成组对象来确定工艺过程,并选择与工艺过程相适应的柔性制造单元进行批量生产,所以柔性制造系统相对于传统的机械制造系统而言,其对市场的反应和适应能力得到了大大加强。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柔性制造技术的柔性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当加工产品的规格和类型与系统所能加工的产品相差太大时,柔性制造系统将无法加工。

(2)虚拟制造。虚拟制造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对产品的全生命周期进行建模和仿真,具体包括对产品的设计、制造、装配和检验等过程的模拟。通过虚拟制造技术,制造企业可以实现对生产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为缩短产品的研制周期、取得市场的竞争优势打下坚实的基础。虚拟制造技术的最大特点就是改变了产品的生产制造模式,尤其是避免了试制这一过程所带来的成本和时间上的浪费,其优势包括以下四点:1)极大地缩短了产品的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成本;2)提高了新产品的研发效率,使企业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空前加强;3)可以根据仿真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对制造系统进行优化调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4)可以通过仿真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一个直观的产品印象,方便修改和产品报价。

(3)敏捷制造。敏捷制造通常以虚拟制造为实现途径,通过其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可以对市场的变化作出迅速响应。敏捷制造与传统制造技术相比,其生产效率更高、制造成本更低,对制造设备的利用率更高,但其实施费用也相对较高,目前并未大范围的进行应用。

(4)并行工程。并行工程是指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对产品的制造、装配、使用和售后等环节的内容进行同步考虑,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过程进行并行化处理的系统方案和综合技术,并行工程绝不仅仅只涵盖了产品的设计阶段,它是一种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进行了监测的机械制造技术。显而易见,并行工程有效地避免了产品研制过程中出现的反复试制现象,对缩短产品研制周期,甚至于实现一次性研发成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价值。

(5)CIMS。从宏观角度来说,CI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一种基于现代化生产理念指导下制造企业信息化、集成化、柔性化以及智能化的方向、理论和方法,它没有一种固定的模式,通常由生产管理经营分系统、工程设计分系统、制造自动化分系统、质量保障分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六部分组成,其目的是要实现信息集成,以促使企业产品的研制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当然,CIMS 的实施成本较高,大多数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瓶颈进行重点投资,在充分利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局部的信息化,从而为企业带来良好的收益。

三、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特征

第一点,是面向未来的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发展的最新阶段,是在充分继承以往制造技术的基础上,对各种高新技术进行充分吸收后的成果,所以它有明确的应用领域和应用方向,具备前瞻性,是面向未来的技术。

第二点,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应该对工业生产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它不局限于传统制造技术的概念,除了制造过程本身外,还涵盖了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是一个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整合的综合性技术,目的是为了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

第三点,是掌控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现代机械制造技术通过强调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智能化技术等高新科技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应用,有效地掌控了生产过程中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具有系统工程的特征。

第四点,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是受市场竞争驱动而出现的,所以应该帮助制造企业更好地适应市场。一个国家的现代制造技术水平则必须满足能够有效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

(1)全球化。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通讯交通技术的发展,都快速的把制造企业推向既存在竞争关系又相互合作的方向发展,这两个方面互相作用,已经成为了推动制造业全球化的直接动力。

(2)网络化。产品设计、材料选择、加工制造、产品销售、售后维护都可以跨越地域甚至国界进行。其次,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也加速了新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传播,促进了企业之间的交流。

(3)虚拟化。通过对产品设计过程和制造过程的虚拟化,用对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计算机仿真结果代替实际试制,从而有效地减少了产品的开发风险和研发成本,缩短了新产品的研发周期,使企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集中在产品创新而非成本控制上。

(4)自动化。以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为契机,自动化控制技术取得了质的飞跃。对制造加工过程实行自动化控制对提高控制质量、释放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自动控制代替人为控制具有控制响应快、控制效率高的天然优势,可以这样说,无人化是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目标。

(5)基于云的理念――云制造。云制造是面向服务的网络化制造新模式,它把制造资源作为一种服务通过云平台向广大用户提供,真正地实现了为用户提供可随时获取、按需使用、优质价廉的各类制造服务,其对制造资源共享和分配模式的创新开创了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新篇章。

篇8

关键词 :核电站 质量监督

1. 引言

核能是目前唯一可能大规模替代化石燃料的清洁廉价能源形式。按照国家核电发展战略,我国在2020年将达到7000万千瓦装机容量。核电技术的安全性是核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而核电设备制造质量是核电站建造期间影响核安全的关键环节,因此有必要研究探讨核电设备制造质量监督的相关技术。本文即以核电设备制造质量监督的实践,初步探讨了设备制造质量监督中的相关技术。

2. 核电机械设备制造质量监督基本技术

2.1 加强对开工制造授权点的监督控制,在制造源头上控制设备质量。

核电机械设备监督专用监督计划中往往要求对设备或部件质量有重要影响的开工制造授权设置质量控制点(W或H)。质量监督员应对开工制造授权点的控制高度重视,对制造厂开工制造授权的控制,能掌握设备制造质量监督的主动权。开工制造授权期间,监督员通过对制造厂的人、机、法、料、环等准备情况的检查,能充分了解到制造厂的制造工艺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结合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可以指出制造厂不合理、不正确或遗漏的适用文件、工艺步序等,并要求制造厂纠正。如开工制造条件不成熟就不能授权其制造,在制造源头上控制后续可能发生的质量等问题,把质量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在核电机械设备质量监督实际操作中监督员也可灵活实施开工制造授权。如对设备质量影响轻微尚不完全具备条件的次要工序,不影响合同及其附属文件的执行,质量监督员能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如在这种次要工序上临时加设H点),可有条件实施授权开工,明确授权范围。这种有条件授权是考虑制造进度为前提,一方面在制造质量受控的情况下促进了制造进度,另一方面也能缓质量监督员与制造厂的对立情绪,从而利于质量监督员开展质量监督工作。

2.2 NCR的控制管理,是质量监督员监督工作的重要方面。

质量监督员应监督审查制造厂的各类NCR(不符合项)及其分类。一旦设备出现偏离适用的工艺卡、技术规程、管理程序、相关标准与法规等,制造厂就应开启不符合项处理,但制造厂往往受本身技术水平、对标准技术规范的理解、企业利益的影响,对不符合项的识别、态度及其分类有所不同。质量监督员应依据监督程序要求、合同标准规范,充分利用专业技术知识,监督检查制造厂及时准确地NCR并对其正确分类。

质量监督员在审查NCR报告时应认真检查分析制造厂对不符合项的原因分析,监督检查制造厂合理制定NCR处理措施方案,防止质量缺陷的扩大和重复发生。监督员应依据掌握的情况,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技术技能、工作经验,对制造厂不符合项产生的原因和制定的纠正措施的可行性作出准确判断,对制定的措施方案的效果作出预测,对制造厂制定的消极的纠正措施应及时与制造厂沟通和进行必要的干预。

跟踪验证制造厂实施纠正措施和评价制造厂对NCR的纠正效果。NCR的处理是业主最关心的事项之一,质量监督员是业主方委托的现场质量监督员,是业主的质量代表。质量监督员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经验和相关技术规范对制造厂的纠正行动进行跟踪评价,使业主对制造厂的制造质量状况能有准确的判断。

2.3 对合同及其附件的控制管理

合同交货进度的控制管理。质量监督员应按业主要求对设备制造进度实施有效控制,不同项目业主在进度控制方面对质量监督员的要求有所异同,有些项目业主要求质量监督员关注、汇报进度,有些项目业主要求质量监督员兼管、推进进度。质量监督员应利用自己的专业技术知识识别设备制造的工艺路线,对工艺工序的生产周期进行适当的经验性的评估,利用监理知识动态地判断关键工序路径,参考比对制造厂的生产进度计划,对制造厂的交货进度趋势作出相对准确的判断。

质量计划的控制管理。质量计划是重要的合同附件,一份合格的质量计划对制造厂开展制造活动和质量监督员实施质量监督都是十分便利的。有时制造厂往往对其认识不足,质量计划编制时重视不够,而进入质量计划执行阶段时违反质量计划的行为时有发生或多次升版质量计划,增加设备制造的质量风险和造成制造进度的延误。质量监督员是制造厂质量计划审查的第一关,监督员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水平的工程技术人员,熟悉正常的制造工艺,又是最为熟悉制造厂的当事人,因此现场质量监督员必须重视质量计划的预审查,核查工艺顺序、检验试验要求以及合理设置质量控制点,这样的检查对制造商也是一项技术支持,同时能避免因质量计划编制不当或错误造成后期制造的设备质量问题或进度延误。

对设备技术规格书、采购要求、技术标准等进行控制管理。质量监督员对制造厂实施设备监督的直接依据是合同及附属相关文件,熟悉理解这些文件是监督员完成业主委托任务的基本要求。质量监督员应有良好的专业技术知识,才能真正掌握设备的质量技术要求,与制造厂才能有更好的技术沟通,保证对制造监督过程有准确质量判断,监督过程中一旦遇到问题才会有理有据,达到良好的监督效果。

2.4 熟悉制造厂的技术文件和质保文件

制造厂的技术文件是制造厂形成设备质量的技术保证,质保文件是制造厂形成设备质量的管理保证。质量监督员应对制造厂的技术文件和质保文件进行检查,保证制造厂的文件符合合同、标准、法规和质保大纲要求,同时通过检查熟悉理解制造厂的这些文件,清楚制造厂相关工作要求和工作程序,当制造厂的制造活动发生偏差时,监督员就会“取之矛,戳之盾”,制造厂也就会“心服口服”地接受监督。

篇9

【关键词】消化道出血;血管造影术;栓塞;护理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0320―02

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急诊胃肠镜检查因出血量大往往难以发现出血部位。动脉性出血内科保守治疗疗效差【1-2】,外科手术止血因病情危重不能承受手术,因出血部位不明确而无从下手。,我院采用急诊选择性血管造影诊断和介入栓塞以及注射加压素治疗消化道出血35例,术后予护理干预收到了很好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0年6月-2013年6月临床确诊的消化道出血患者35例,其中男24例,女11例,年龄30-71岁,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5例,肠系膜下动脉出血3例,回肠憩室出血1例,肠系膜上动脉血管畸形3例,结肠巨大息肉出血1例,未找到出血点的2例,症状以便血伴呕血或便血为主,在积极补充血容量防失血性休克的基础上进行血管造影,发现出血部位,选择性进行栓塞治疗或药物灌注止血,诊断主要靠选择性血管造影来确定【3】

1.2方法 全部患者均以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插管,根据病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造影的血管包括腹腔动脉,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两侧髂内动脉。明确出血部位和出血动脉后在行选择性插管造影和栓塞治疗或注射加压素治疗,选择栓塞方法和栓塞材料根据出血部位和病变性质而定,常用栓塞材料有明胶海绵微粒,弹簧圈,NCBCA胶,鱼肝油酸钠,无水乙醇。治疗成功的指征为:复查造影显示出血动脉闭塞无对比剂外溢。

1.3止血效果判定标准 ①永久性止血:介入治疗72小时后无呕血,黑便,临床无出血表现。②暂时止血:24-72小时后又再次呕血及黑便者。③无效止血:最初止血失败或止血24后大量出血。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 心理护理 手术前后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患者对出血不止,对介入治疗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顾虑等复杂心理。,我们需要针对患者的心理,运用温和,开导,鼓励的语言,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术前的心理状态,对症施护,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进行手术的必要性,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及术后注意事项,以消除其不良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1.2 术前准备 主要包括双侧腹股沟备皮,完善各项实验室检查,尤其是血常规,心电图,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血型,配血备用。询问患者有无造影剂过敏史。

2.2术后观察与护理

2.2.1不良反应观察

2.2.1.1 胃肠道反应 常见的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术前,术后均禁食,术中或术后予盐酸甲氧氯普胺肌肉注射,能预防或减轻呕吐症状发生,术后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进入气道引起窒息。

2.2.1.2腹痛 患者多为腹部隐痛不适,持续2-4天症状逐步缓解,应给予患者心理护理,说明疼痛原因,并注意腹痛部位,持续时间及伴随症状。

2.2.1.3 发热 多波动于37.5-38.5℃(腋温)之间,发热持续的时间与出血量的多少有关,可持续3-5天,发热机制可能与循环血容量减少,急性周围循环衰竭,导致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有关,应密切观察体温变化,必要时给予物理降温。患者出汗多时应及时更换衣服和床单,被单,保持皮肤干洁,舒适。

2.2.1.4尿潴留 与患者不习惯在床上排尿有关,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解答患者的疑问,消除患者紧张情绪,术前训练床上排尿,术后为患者提供帮助,给予关心、安慰、解释,并采取听流水声、按摩热敷下腹部等措施,必要时予以导尿。

2.2.2生命体征观察 严密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和神志变化,必要时进行心电监护。如患者由平卧改为坐位时血压下降(下降幅度大于15-20 mmHg),心率加快,上升幅度大于10次/分,如收缩压低于90 mmHg,心率大于120次/分,伴有面色苍白、皮肤湿冷、四肢冰冷、烦躁不安或神志不清提示患者微循环血液灌注不足,已进入休克状态,需配合医生积极抢救;而皮肤逐渐转暖、出汗停止则提示血液灌注好转。观察患者呕吐物和粪便的性质、颜色及量。定期复查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红蛋白、网织红细胞计数、血尿素氮,以了解贫血程度、出血是否停止。

2.2.3并发症观察

2.2.3.1穿刺点出血 插管后在股动脉穿刺处的局部出血,这多与砂袋或压迫止血器压迫不当,患者肢体活动,凝血功能较差有关,。我院患者在介入治疗结束后,均立即用无菌纱块及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穿刺点,最外层使用动脉压迫止血器压迫止血,术后回病房后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穿刺部位下肢不能屈曲7-8小时,平卧12小时,防穿刺部位出血。动脉压迫止血器解除步骤:A、介入治疗结束三小时后逆时针松解1/4圈,观察穿刺点不渗血,每隔三小时松解一次,6-8小时后松解至完全无压力。B、松解完全后,确定穿刺点不渗血,用剪刀沿基底剪断胶带,取下动脉压迫止血器。C、介入治疗结束24小时后可拆除弹力绷带及纱块,穿刺点改用普通3M输液贴外贴,保持穿刺点敷料干洁三天,防穿刺点感染。

2.2.3.2血栓形成 导管过粗,导管在血管内停留时间过长导管表面不光滑使血管内膜受损,可造成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被导管捅下也可形成。血栓早期局部缺血,会出现患肢麻木、胀痛、皮肤湿度低、怕冷、足背动脉搏动减弱和消失,应密切注意观察足背动脉搏动情况及肢体有无疼痛,脚趾有无发凉、苍白。

2.2.3.3肝功能损害 术后应定期复查肝功能并加强护肝治疗。

2.2.3.4压疮 因为穿刺部位下肢不能屈曲7-8小时,平卧12小时,患者害怕转身或换衣服时再次出血,往往患者不愿意转身,应对患者做好解释工作,每两小时翻身一次,观察皮肤受压情况,必要时卧气垫床。

3 结果

本组35例消化道出血患者中,完全止血的30例,5例无效止血,其中3例血管造影时未发现出血点,复查胃镜时发现十二指肠球后溃疡,予止血夹止血,1例予生长抑制剂及静脉点滴去氨加压素止血治疗,1例送外科手术。35例介入患者中无并发症发生。

4 讨论

消化道大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部分患者因出血病因和出血来源不明,不能及时获得有效治疗,以致死亡率高,随着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将DSA用于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不但可以明确出血的部位和判断出血量的多少、出血性质,而且可以根据出血的部位同时选用相应的止血方法,已成为诊断消化道大出血常用手段。文献【4】报道DSA显示消化道出血阳性率高达84.2%,DSA显示消化道出血阳性率的高低受许多因素的制约,如造影检查的时机、出血量和速度、DSA机的质量、患者自身条件、检查者学识水平等。消化道出血常为间歇性发作,间歇期间行DSA检查往往很难发现出血的直接征象,因此检查一定要于出血的活动期进行。消化道大出血介入止血的应用有十分肯定的疗效,止血准确、迅速,不需要开腹手术,且操作简单,治疗及时,往往使患者转危为安。此法优于静脉给药,其用药剂量少,止血效果佳。,血管造影能帮助寻找出血的来源【5】。总之,选择性和超选择性血管造影是消化道大出血的一种重要方法,一旦发生出血,可根据适应症及血液循环特点,立即行血管药物灌注或栓塞治疗,以达到有效止血目的【6】。

综上所述,护士在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介入治疗术后,对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及早预防和发现,提出护理对策,落实护理措施,进行预防性处理,通过严密观察病情,精心护理,可减轻患者痛苦,可以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发生。

参考文献:

[1] 柴新群,王春友,郑启昌.胆道大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效果评价,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0,29(5):434-436

[2] 童强,王国斌,卢晓明,等.放射介入治疗术后消化道出血的体会,腹部外科,2005,18(1):21-22

[3] 卢武胜,宋超,张翊文,等. 消化道出血的急诊治疗,使用放射科杂志,2001,17(12):892

[4] 李国华,武广利,杨卫红,等,在消化道出血中DSA诊断与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16(1):49-51

篇10

1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

随着技术手段的飞速发展更新,先进的制造技术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实际发展情况来看,先进制造技术有效融合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采用全新的技术管理理念,使得整个制造流程更加方便,且机械制造的生产质量也得到全面提升。先进的制造技术由综合自动化技术、系统管理及先进的设计技术构成,一旦构成方式确定,也可反映我国真实的制造水平。笔者从我国发展现状入手,分析机械制造行业的实际情况,构建相对完善的机械技术体系,该机械技术体系包含先进的集成制造技术、单元技术和制造技术层等。先进制造技术层是机械制造工艺中的基础层,主要包括高效、低耗的制造技术手段,一般用于钢铁焊接及机械制造中。制造单元是机械制造技术的中间层,主要包含数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先进制造集成层包含信息技术及对新材料的使用等功能,这些技术手段的研发应用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为了达到高效的生产目标,实现与传统制造工艺技术的融合,技术人员要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满足发展需求。

2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关系

不管是先进的制造技术还是机械制造工艺,都会给社会各个行业带来较大的影响。总体来说,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行业发展的核心基础,可以有效推动机械制造工艺的全面发展,提升机械制造工艺发展水平。在实际生产中,先进制造技术经常被运用于机械制造行业中,提升了机械制造的效率和质量,促进了我国机械制造行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机械制造工艺在实际应用中,体现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内涵。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之间关系紧密,二者互相促进,只有二者都达到发展要求,才能为我国机械制造发展奠定基础。

3提升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对策

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与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紧密相联,工艺质量在一定程度也会影响机械制造工艺的整体质量,技术人员要高度重视先进制造技术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策略,提升制造技术水平。

3.1注重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的整合

随着我国先进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传统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上,出现了很多新的机械制造工艺,制造工艺的出现极大推动了我国制造行业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要与机械制造工艺进行有机整合,互相促进,提升实际生产效率。技术研究人员要高度重视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创新发展,机械制造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相关研究,加大对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创新的扶持力度,将新技术手段融入机械制造行业,保证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为提高我国机械制造水平奠定基础。

3.2注重工艺推广

任何一种全新的工艺手段,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推广,其使用范围都会受到限制,进而影响整个工艺的发展,先进制造技术与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也是如此,要注重新技术的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要注重技术的研发和创新,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技术手段。在实际推广的过程中要稳步前行,不要急功近利,可以选择一些区域作为新技术手段的试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调整各个环节的工艺技术,为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的发展创造可持续的、稳定的发展环境。

3.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先进的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发展需要政府政策支持,相关政府部门要促进当地机械制造发展,加大对机械制造领域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在充分了解机械制造领域实际发展情况的基础上,从长远发展角度入手,针对机械制造工艺制定完善的机械制造发展策略,规范机械制造行业的行为,鼓励科研技术人员不断创新。除此之外,相关部门还要加大对先进制造技术的扶持,这种扶持与当地政府的扶持还不同,这种扶持是站在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国家相关部门要鼓励企业参与优化制造技术的研究,不断改进机械制造的生产工艺,全面提升机械制造的工艺水平。

3.4培养专业人才

先进的制造技术水平提升与专业人才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因此,机械制造企业应与各大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高校也可以开设一些机械管理专业,培养专业的机械制造人才,实现定点培养,以全面提升企业的先进制造技术水平。我国应注重先进制造技术和机械制造工艺人才的全面培养,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