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计算机职业规划

篇1

但目前却存在这样的现象,很多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甚至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改行从事了与专业不相关的职业。一部分毕业生虽然从事的职业与计算机专业相关,但是就业质量不高,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不甚乐观。

一、就业难的原因

1 思想认识不到位,就业择业意识有待转变。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教育,大学生就业不能再局限于事业、行政、金融等单位,而应该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专业、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单位,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许多就业岗位对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只有尽可能多地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2 教学课程体系相对滞后,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基本技能有待提高。信息化建设和推广的迅速发展,使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基础教育日益普及,传统的课程体系已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学生的发展。计算机课程体系要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使学生在具有扎实计算机基础的同时,不断学习计算机新技术、新方法,掌握新技能。而现今的课程体系造成学生在校学到的只是一些基础知识,与市场需求的前沿知识有相当大的差距。这其中有课程体系结构的问题,还有一部分是教育体制的问题。现行的教学计划一般是一四年为一个周期的,不会轻易改变课程的设置。

3 专业认识不到位,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有待加强。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不到位,突出表现为:不知道自己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毕业后有什么用,不知道将来自己能从事什么样的职业,自己能干些什么,对自己的职业规划不明确,对自己的将来比较迷茫。这种状况同样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二、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体系的构建

基于上述内容,应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更新课程体系,加强专业教育,进行大学生职业规划体系重构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至关重要。这项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迫在眉睫。

1 采用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方法,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各种各样的心态,其本质是价值观和理想信念问题。可以通过组织企业名人讲座、企业人力资源专家作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专业的特点和正确认识自身的价值,从而树立强烈的工作事业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一个方面,还要做好大学生择业的心理咨询工作。教育学生要根据计算机专业特点和实际专业技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合理、科学的就业期望值,达到“知己”的目的。在课程教育过程中着重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引导学生明确本专业的学习方向,增强实际技能,使大学生逐步树立自信心,也可以积极地参与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藉此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2 改善课程体系,增强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丰富实践经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发展迅猛,这要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计算机的学科变化而进行动态的修订与完善,同时要求计算机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因此,根据计算机专业的特点,依据CC2005、《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等专业规范,结合学院2006年对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需求,我们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做了如下尝试:

在构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新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有特长”的原则,学生在大一、大二时学习专业基础(数学、英语、电子技术、数据结构与程序设计等)及专业主干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等)的学习和基本素质的培养,构建学生下一步学习的基础平台,然后从大三开始通过教师指导和学生自身两年的专业学习,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学习兴趣和特长,从软件开发、硬件技术和网络应用三个方向(或者称为三个模块)中选择一个深入系统地学习,同时设置专业任选课进一步拓宽学生知识面并加强专业特长的学习。

同时实践教学融入教学之中,不同阶段实践环节也有不同定位。大一、大二时实践教学设置为基础实验、动手能力训练、认知实习;大三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大四时实践教学设置为专业综合实习、工程项目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由于计算机专业工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和企业需求,课程体系改革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加强实践教学的内涵和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联合培养人才,实施学生辅导员与导师制,加强学生专业教育和引导。

3 采用就业指导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根据计算机专业的企业需求和就业特点,帮助大学生做好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工作,并把它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全过程。

一年级结合入学教育、专业认知实习、各种学生课外活动,进行专业学习适应性、素质能力培养、理想信念教育和专业认识的就业指导,二年级结合就业指导课和社会调查活动,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设计和职业规划的系统指导,帮助大学生了解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将来就业的岗位及前途,如软件开发、网络维护、嵌入式开发等;三年级结合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和就业指导课,加强求职择业观教育和专业特长教育。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规划学生的学习方向、定位学生专业学习的目标,以及挖掘有利于学生未来发展和施展个人才能的就业方向;四年级加强大学生对就业择业的认识,讲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和求职择业技巧指导,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大学生做好求职择业的心理调适,深入认清自己的优势和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毕业实习,帮助学生定位、细化学生努力的方向和适合自己将来发展的工作岗位,并给予修订和指导。

篇2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一体化建设;终身学习;面向工业

近10年来,我国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IT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全民的信息素养得到质的提高。然而调查发现,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却出现了一种相互矛盾的现象,即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大需求量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尴尬局面。唯一的解释是我们计算机教育的培养体系结构有问题,培养的针对性不够,培养的人才结构和素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1]。大学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感叹学得杂,学得浅,硬件方面不如学电子的,软件方面不如学数学的,网络方面不如学通信的。总体来说,该专业学生甚至老师的专业认同感都比较低。而在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计算机教师产生较强的职业挫折心理,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计划、课程设置等同飞速发展的科技不相适应,让一些闭门造车的老师们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1],让缺乏职业规划的毕业生流不断面临就业危机,而我们也不能把大学计算机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

针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并提出了大学计算机教育需走一体化建设培养的道路。所谓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即联合政府、高校、企业等方面的力量,高校推动,企业服务,政府扶持,三方优势互补,建立良性发展的体系制度,将职业规划融入4年制的系统教学,培养合格的高层次IT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特别是针对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整个信息化水平,特别是教育领域信息化建设都亟待质的提高,同样需要大学计算机教育提供宝贵的智力支持。

1我国大学计算机教育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兴盛,学校教育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的目的是服务社会,而教育的方式也要与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相协调,以下就计算机教育的突出问题进行分析。

1.1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与考核机制

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应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形成合理的专业结构布局,避免重复。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有合理的课程结构和内容,各课程之间衔接有序,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与训练获得某一专业的知识与能力。课程的内容安排需符合知识论的规律,能够反映学科的主要知识、主要方法论及时展的要求,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作为一门日新月异的发展性学科,计算机科学显然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科学性和时代性方面都呈现出较其他学科更突出的问题。而如果延续应试教育的考核方式,学生高分低能、实际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也将更为突出。

高校计算机教育已经迫切感受到改革的需求。计算机教育首先必须有功能强大的网络化软硬件平台为支撑,其次需要合理灵活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并不断审视教学内容及课程实践。例如设置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时,开设Java还是C++?学生选学Web程序设计时,开设ASP、JSP还是PHP?针对数量众多的学生,硬件实验课怎么开,开到什么程度?课程的知识衔接及内容上怎么处理?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何体现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优越性?学科教育是培养计算机专门人才还是复合型人才?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我们进行深层次的思考。

1.2职业规划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凸显为热点的社会问题。本科阶段固然是为培养高层次人才打基础,但大部分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应当是符合社会要求的实用性人才。而《中国教育年鉴》的数据显示,研究生队伍的壮大速度随着大学扩招产生突变,但这并不意味着量变产生了质变,也并不意味着更多的人想致力于进一步的科学研究。

社会对IT人才,如学术性人才(科研、教育等),工业社会应用人才(工程、工程研究、工程设计等),新技术应用型人才(技术、服务、复合应用等),职业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型等)的需求是呈倒金字塔分布的,这与高校培养人才的“一刀切”思路不相协调。笔者认为,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地方,因此高校教育是同省市情况、区域情况息息相关的。

职业规划的思想应该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但职业规划不能简单等同于职业教育。如果按照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式开展大学教育,让一个有计算机天赋的学生只成为普通的网络管理员,同样也是一种资源浪费。因此,学校和老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肩负着发掘人才的使命。大学是象牙塔,但学生迟早要走出去,因此职业规划对学生非常重要。当然,一所好的大学不能只看就业率,更要看其就业水平,包括人才的能力、学术、文化素养的整体水平。与此同时,国内外工业环境的社会背景差距,如专业认证等还未到位和细化等因素,也是直接制约高校计算机人才职业规划的社会客观因素。

1.3软硬件环境与师资建设

计算机教育需要强大的硬件环境支持和高素质、多元化的师资。近10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也使大家逐渐意识到这个问题,因此建网、建库、建队伍成了一项重要任务。强大的网络硬件环境支持是一切计算机教学活动的平台,有序的虚拟环境和网络关怀更容易让教师和学生产生归属感,特别是目前提倡的Web2.0数字化校园平台的建设,更容易拉近学习者的距离,实现深度交流和深层次协作学习。

信息时代对教师权威的怀疑让计算机教师更容易产生强烈的职业挫折心理,这也导致教师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笔者认为,只有教师有强烈的专业认同感,才能感染学生,端正专业态度。因此,打造好高素质的教师团队是有效实施教学的重中之重。终身学习(lifelong learning)对计算机教师而言是一条必由之路[2]。

古语云:“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是一个创造性职业,其主观幸福感更多来源于自我实现的需要。注重计算机教师的自我成长与发展,倡导终身学习,最终促进教师获得职业认同的幸福感,是计算机教育的一个关键因素。提高学习意识和学习兴趣,组建高素质的教师协作团队,建立愉快的师生互动团队,才更有利于开展教育教学实践。

2建立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2.1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当今社会倡导科学发展观,大力提倡循环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就是人才。政府和工业不断致力建设规范的人才行业认证制度,政府和教育要不断分析研究工业领域的人力资源现状,工业及教育应不断促进交流和合作,促进人才养成。整个产学研的过程应该也遵循一种循环互动模式,做到优化人才资源配置,优势人才互补,因此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需要凭借政府、高校、企业的合力。

篇3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现代审计教育必须以社会对审计需求的发展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外部环境等因素,要体现审计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既要有宽阔的视野,又要站在学术的前沿,突出体现现代审计对信息技术的需要。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审计领域的发展动态,紧跟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步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并适当引入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课程。审计学专业教学内容应包含审计基础理论、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实务等方面,以及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这三大主体审计的内容、方法和程序,适度地融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环境审计等内容。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三大板块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VF)、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以及体育、军事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生学习与心理指导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按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素养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6大模块设置,学生每学期至少选修1门课程,学有余力者可以多选。专业课遵循“先基础,后主干”“、先理论,后实务”的顺序,设置为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由于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熟悉会计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为此我们设计的审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括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共计9门课程。审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包括财务会计、财经基本技能、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基础、金融学、会计模拟实训、税法、审计实务、会计软件应用、成本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投资学共计13门课程。其中,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投资学等课程是结合我院金融行业背景而设置的课程,不仅体现了行业差异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院审计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应体现各个行业对审计人才的不同要求。为此我们设置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金融审计、审计案例分析、审计英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以及就业方向,采取“三选一”的方式,从12门专业选修课程中选修4门,学有余力者可以多选。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由课内实践(实验、上机等)、校外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调查、军训等项目构成。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应该贯穿于审计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审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我院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①审计实验。为配合审计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我院在校内建设了手工和电算两个审计实验室。手工实验室主要用于训练审计程序、方法等内容。实验时,学生每人领取一份用档案盒存放的模拟企业账套资料(以前做会计模拟实验时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制定审计方案、实施抽样审计、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等一系列手工操作。电算实验室配备了专业的审计软件,学生借助于模拟的数据资料开展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际操作能力。②案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审计社会责任的感性认识,是培养审计学专业学生实务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③审计实习。审计实习通常在校外进行,使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深入地了解审计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综合考虑各审计机关、各单位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机构的特点,我们认为实习基地主要应建在会计师事务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审计业务,可以尽早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审计工作。

本文作者:刘东辉盛永志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篇4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弊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P3-4

1 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课之一,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课程,其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基本应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对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以及提高信息素养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1]在高等院校教学改革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是整个教学改革实践中的重要环节,其改革的成功与否不仅事关教学改革全局性的成败,更重要的是直接关乎学生的素质教育水平和实践能力。然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课程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受制于传统学习思维的束缚无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师资结构配给不合理等等。本文旨在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问题成因,提出相关教育教学改革建议。

2 问题成因的分析

2.1 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高等院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受教育背景。学生计算机操作水平的参差不齐,其计算机基础文化知识个体差距较大。基于这个原因,学生在教学中表现差异巨大:水平较高的学生觉得教师教授的课程简单、乏味、缺乏挑战性,希望老师讲授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内容,而教师通盘全局设计的课业内容往往无法满足此类学生的求知需求,久而久之他们便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水平较低的学生则觉得教师教授的课程比较深奥,希望老师放慢授课速度,将授课内容尽量细化。然而,基于相同的原因――教师通盘全局设计的课业内容,他们会因为无法接受的新知识越积越多久而久之也变得缺乏学好此门功课的信心和勇气。

2.2 教学内容与实践脱节

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之惊人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然而,很多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却还停留在WindowsXP和Office2003时代。高校学生是否适应现实社会需要,必须经过社会实践检验。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立足社会,亲力亲为地感受该领域的最新技术需求,认真负责地搜集该领域最新动态信息,并将这些信息融入到学生的教育实践当中。

2.3 课程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尽管当下许多高等院校都采取多媒体教学方式教书育人,但是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很多高校教师还是采取照本宣科的方式机械死板地复述教材内容,其授课内容毫无创新可言,更加谈不上有针对性地讲授学生兴趣点集中的内容。这样就直接导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学得无聊、无意义,教师讲得没劲、没效果。

2.4 学生受制于传统学习思维的束缚无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上述那样机械死板的课程模式当中,被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紧紧束缚,完全没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其想象力被严重扼杀,其主动思维的动力被消耗殆尽。这样,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过程就会演变为单纯的“复述-记录-记忆-考试”过程,学生在传统思维的束缚之下,完全丧失举一反三的能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尽失其中。

2.5 师资结构配给不合理

许多高校的年轻教师对职业规划赋予个性鲜明的期待,对职业内容给予较高的个人主观好恶,对职业方向更是充满功利性的经济化学术投入。然而这些年轻人大多会认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简单、枯燥、不具有挑战性,因此对课程重视不够,以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这样的公共必修课变成年轻教师获得教学资历的踏脚石。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近十年来鲜有变化,变化最大的无非是office版本的更新,但原理和方法基本一致。然而,计算机技术却以几何级的速度高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这些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一般会分配给资历较深的教师。但是,资深教师往往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导致需要激情和冲劲的课程被人为地变为一潭死水,令学生们的学习毫无兴趣可言。

3 改革思路的探索

3.1 采取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分层次教育教学方法

针对高校学生层次和基础不同,可以通过入学考试等方式将学生划分为程度不同的班级,然后按照班级情况有针对性的安排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效果评估模式等。

3.2 合理规划教学内容,安排授课顺序

合理规划教学内容,教材版本不断的推陈出新,合理安排授课顺序,尽量做到由简入繁、由浅到深的内容递进方式。在教学内容选取原则方面,建议采取“教学内容要按照分层、分类的原则进行取舍;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内容选取要体现基础课教学的特征;教学内容选取要体现学科特点;教学内容选取不能增加学生课业负担。”[2]

3.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理论的目的在乎应用,只有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问题的解决当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才能算是真正完成。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属于应用型课程,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较高的动手实践能力。

3.4 改进教学方法,引进任务驱动法,增进学生的自觉性

任务驱动法的核心思想是“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它强调以完成任务为中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任务情景中,通过让学习者完成真实的任务来学习隐含在任务背后的科学知识。[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过于老旧,思维定式,内容陈旧,缺乏活力。只有将任务驱动法引入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才能营造出一定的真实情景,使学生置身其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觉性。

3.5 资格认证激励机制

为了获得计算机等级证书,很多高校学生在课业任务之余都主动选择价格昂贵的辅导班,集中受训。在学生热衷于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大环境下,充分改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授课内容,使之更加贴近考试内容,对学生考取计算机等级证书起到助力作用。这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学生为了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而额外花费的时间和金钱。

3.6 开设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公选课

目前的很多高校都开有计算机方面的公选课,但是这其中有多少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呢?高校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公选课的内容设置应当充分考虑到大学生的这些特点,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3.7 增强师资队伍结构建设,增加学校硬件投入力度

适当增加课程选择的民主性,将学校开设的全部课程分配给所有教师。具体而言,要让学生有机会对任课教师进行资格选择,让所有的教师都有机会对其教授课程的进行选择。此外,高校还应当根据技术更新速度等因素及时将本校教学硬件实时更新,确保学生接触的是社会实践中正在被适用的。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在软件和硬件方面得到全面而稳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伟,王贵军.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0,10.

[2]赵长伟,孙素环,王爱珍.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选取原则的探索[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篇5

1.危机意识消退

X君是某外企的HR主管,在这家公司已经工作了五年。去年有次升职的机会,结果未能如愿以偿,但他觉得下次应该就是自己了,也没有多想。最近公司新进了很多年轻干练的新人,他也不以为意,直到知道有个新人被提拔了,他才突然感到危机来了,可此时一切都晚了。

专家建议:减缓“危机意识”的退化,需要不断在工作上给自己设定新的工作目标,不断优化工作流程提高效率,最好每段时间都有进步。 “老员工”切莫因为自己有“资质”就觉得淘汰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如果你只是将同样的经验重复用了十年八年,还不是谁都能取代你?

2.工作激情减弱

C君刚出校门时,一身干劲恨不得立马“建功立业”,想赶紧赚钱把助学贷款还了。刚做销售时,正是因为这一股子的冲劲,他从每月六七千的业绩冲到每月一万五的水平,感觉自己似乎可以说是事业有成了。两年的时间,他就把贷款还清了,手头也有了点积蓄。但这时,他发现自己的工作激情也随之消失了,该做的事好像都做完了,工作的挑战感在周而复始的流程中减弱。C的工作状态大不如前,原地踏步、安于现状就成了他身上的标签。

专家建议:身处职场的激流中,不进则退。激情减弱,直接导致工作倦怠。此时,你需要认真考虑个人的职业定位,自己是否真正适合做这个工作;如果不适合,就需要及时重新进行职业定位,并做好职业规划,尽早展开全新的职业发展道路。

3.学习能力退化

D君是某重点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毕业生,三年来一直以程序员的身份混迹IT界。刚开始工作时,编程工作完全在他的掌控范围内,他始终觉得自己的技术还不错。但随着参与的项目逐渐增多,他发觉需要看书的次数也越来越多,但自己却时常感觉精力不够,有的内容要看很多遍才能掌握,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反应迅速了。到第五个年头,他感觉自己的技术还是在原地踏步,没多大长进,想升职简直是难上加难。

专家建议:因生理因素带来的学力能力下降,并不影响你随时摄入新的知识和技能,你可以结合实践经验,使之与理论知识相互促进,相互增长。以自己的职业定位为中心,参照个人职业规划的需要,定期参加一些相关的学习培训,保持阅读习惯,让自己处于学习状态之中,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4.身体机能下降

Z君毕业后在一家外企做行政管理的工作,一干就是好几年,好不容易坐上了主管的位子,可这周身的病痛开始时不时发作了。一会肩周炎来了,一会颈椎又不行了,一会鼠标手关节不适……每天不是这膏药,就是口服一大堆的维生素。工作任务重、日程满,让Z难以抽出时间去锻炼,有时间只能补睡眠,因此身体机能和体质都在持续下降。可是,高强度的工作任务还是需要有一定的体力和精力来扛,这段时间,Z明显感觉自己有心无力,难以持续了。

专家建议: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再忙碌,也要抽出时间安排运动或健身,对恢复身体机能,保持积极良好的心态非常重要。

5.书写能力退步

篇6

小廖,男,毕业于某名牌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通过考试顺利成为一名公务员,并进入了某街镇基层中心工作。可是事情并不如愿,他的工作只是整理数据和文档,试用期间每天繁琐的工作加上严格的规章制度,让小廖不堪重负,还经常被领导批评。试用期过后,面对单位的双向选择,他自己很痛苦和迷茫。

笔者据此对小廖进行了详细的职业辅导。

第一步:进行性格测试,判断是否适合从事现在的工作。测试问卷主要包括个人行为风格、被测试者关于工作方式的倾向以及被测试者的心理能力。测试结果显示,小廖属于ISTJ(内向、感觉、思维、判断)型人格。这一类人对自我思维认可度较高,做事情有条理且仅关注周围的小世界。小廖基本适合从事这项工作。

第二步:深入沟通,发现问题。在沟通中建立起友好的关系,鼓励小廖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对他的困惑进行逐条梳理,发现小廖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

第三步:针对问题,提出建议。针对小廖的困惑和存在的问题,分析就业形势,讲解政策和案例,帮助小廖清晰定位,结合小廖目前所从事的工作,确定职业发展方向,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第四步:跟踪回访。通过微信的方式,不定期了解小廖的工作、生活、学习情况,及时为他答疑解惑。并将交流过程记录下来,整理归档,以便搜集资料及日后查阅。

通过开导,小廖重新振作起来。通过努力,小廖开发出来的数据管理系统获得好评。

案例诊断

经过交流,发现小廖身上有以下求职上的障碍。

1.求职目标不明确

小廖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就一定要到政府机关工作,未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和性格特点求职,对应聘岗位缺乏了解,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

2.对基层单位不够了解,缺乏吃苦耐劳的心理准备

面对基层单位繁琐的业务工作、严格的规章制度、较为艰苦的工作环境,小廖没有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没能脚踏实地地面对新环境,反而敷衍了事,消极对待。

3.自身定位不合理

小廖没有清晰地认识自己,对自己期望值过高,大事干不好、小事不愿干,而基层工作面对的更多是基础工作,需要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小廖误认为做小事是大材小用,产生了抵触情绪。

4.不能正视挫折

面对繁琐的工作、领导的批评,小廖没有想办法积极应对,反倒是打起退堂鼓,甚至想用辞职这种消极的处理方式。

指导建议

为了重塑小廖求职的信心,专门为他量身定做了求职指导方案。

1.正确认识自己

对于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优秀已经成为过去,工作是一个新的起点,需要明确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做好职业规划。

2.转变观念,认清形势,先就业再择业

大学生通过许多独有的专业技能,在基层就业有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选择基层就业不失为明智的选择。而且现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优质岗位不多,小廖顺利考取机关单位,应该珍惜难得的机会,通过基层工作积累经验,锻炼自己,不断成长。

3.具有创新思维

小廖虽然在基层,但和市级部门或大企业相比,基层的人才做出成绩相对比较容易。小廖可以通过基层平台,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开发适应本地区的数据整理系统。

目前政府部门对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都有相应的扶持政策,市级机关遴选也对基层工作经验有要求。小廖只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不懈、全力以赴、兢兢业业,得到领导、同事和服务对象的认可,就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加强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在学校学习的时候,环境相对单纯,进入职场以后,需要更多地面对工作压力、人际交往、对外沟通等方面的问题,此时小廖应该更积极主动地与领导、同事进行沟通,获得他们的指导和帮助,尽快适应职场环境。

5.正视挫折,能屈能伸

篇7

1关于汇编语言的简单回顾

汇编语言(Assembly Language,作为课程,又常称作“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它是面向机器的程序设计语言,也是能够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的一种功能很强的计算机语言。在汇编语言中,用助记符代替操作码,用地址符或标号代替地址码,这样用符号代替机器语言的二进制码,就把机器语言变成了汇编语言。因此,汇编语言亦称为符号语言。

作为一门计算机语言,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原文件),机器不能直接识别。对应于高级语言的编译器,“汇编语言”也需要一个“汇编器”来把汇编语言原文件汇编成机器可执行的代码。这种将汇编语言翻译成机器语言,起翻译作用的程序又叫汇编程序。汇编程序是系统软件中语言处理系统软件。汇编语言编译器把汇编程序翻译成机器语言的过程称为汇编。

高级的汇编器如MASM、TASM等,为编写汇编程序提供了很多类似于高级语言的特征,比如结构化、抽象等。在这样的环境中编写的汇编程序,有很大一部分是面向汇编器的伪指令,已经类同于高级语言。如今,汇编环境已经如此高级,即使全部用汇编语言来编写Windows应用程序也是可行的。但是,汇编语言的长处还在于编写高效且需要对机器硬件精确控制的程序。

汇编语言比机器语言易于读写、调试和修改,同时具有机器语言的全部优点。但在编写复杂程序时,相对于高级语言则代码量较大,而且汇编语言依赖于具体的处理器体系结构,不能通用,因此不能直接在不同处理器体系结构之间进行移植。

“汇编语言”的主要特点是:

(1) 面向机器的低级语言,通常是为特定的计算机或系列计算机专门设计的。

(2) 保持了机器语言的优点,具有直接和简捷的特点。

(3) 可有效地访问、控制计算机的各种硬件设备,如磁盘、存储器、CPU、I/O端口等。

(4) 目标代码简短,占用内存少,执行速度快,是一种高效的程序设计语言。

汇编语言经常与高级程序设计语言配合使用,其主要应用包括:

(1) 70%以上的系统软件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

(2) 许多快速处理、位处理、访问硬件设备等高效程序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

(3) 一些高级绘图程序、视频游戏程序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

但人们经常认为汇编语言的应用范围很小而忽视它的重要性。其实,汇编语言是我们理解整个计算机系统的最佳起点和最有效途径之一,对每一个希望深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是不能不学习的语言。

2 学习汇编语言的专业意义

长期以来,“汇编语言”课程一直是培养学生了解和直接使用计算机硬件资源的语言,一直是学习和理解其他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在专业建设中也是“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操作系统”、“接口与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等许多课程的前导课程,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汇编语言”在计算机与相关学科的课程设置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训练学生掌握程序设计技术,熟悉上机操作和程序调试技术都有重要作用。与其他大多数的计算机语言一般被用于应用软件程序设计不同,在实际应用中,汇编语言通常被用在底层硬件操作和高要求的程序优化的场合。对汇编语言知识的应用需求主要体现在:与硬件有关的嵌入式系统的底层设计、操作系统的核心部分设计、实时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接口电路的初始化程序、外部设备的底层驱动程序以及复杂算法的优化等。

随着现代软件系统越来越庞大复杂,大量经过封装的高级语言如C/C++,Pascal/Object Pascal也应运而生。这些新的语言使得程序员在开发过程中能够更简单、更有效率,使软件人员得以应付快速的软件开发要求。而汇编语言由于其复杂性使得适用领域逐步减小,但这并不意味着汇编已无用武之地。由于汇编语言更接近于机器语言,能够直接对硬件进行操作,生成的程序与其他语言相比具有更高的运行速度,占用更小的内存,因此,在一些对时效性要求很高的程序、许多大型程序的内核模块以及工业控制方面得到大量应用。

通过学习和使用汇编语言,能够感知、体会、理解机器的逻辑功能,向上为理解各种软件系统的原理打下技术理论基础;向下为掌握硬件系统的原理打下实践应用基础。即:向上理解软件,向下感知硬件。现实生活中虽然有众多编程语言可供选择,但学习汇编,学生才能更好地深入了解计算机运行原理,为今后的计算机研究与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汇编语言”课程,依然应该是高校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说汇编语言是“低级”语言,并不意味着汇编语言会被更高级语言所淘汰,相反,这里的“低级”应该当“基础”讲,汇编语言仍然是程序员必须了解的语言,在某些计算机技术应用的行业与领域,汇编语言是必不可少的。

由熟练的程序员使用汇编语言编写的程序,其运行效率与性能比其他语言写的程序会是成倍的优秀,但代价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来优化。因此,对比现在已经市场化的软件行业,加上高级语言的优秀与跨平台,软件企业不可能让一个团队使用汇编语言来编写所有的东西,多花上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这还不如使用其他语言来完成,只要求最终结果不比汇编语言编写的差太多,这是市场经济下的必然结果。

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哪个程序员敢断定汇编语言是不需要学的,一个不懂汇编语言的程序员,通常被认为只是三流的程序员。同时,技术精湛的汇编程序员,已经脱离软件开发而挤身于工业电子编程中。电子工程师的主要开发语言就是汇编,使用C语言的只占极少部分。在一些工业公司,一个核心的电子工程师比其他任何职员待遇都高,一般电子工程师待遇则可能是程序员的十倍以上。这种情况是因为现在学习汇编的人虽然也不少,但是真正能学到精通的却不多。汇编语言难学、难用、适用范围小,虽然简单,但过于灵活。学过高级语言后再去学习汇编,比一开始学汇编要难得多,但学过汇编之后再去学习高级语言却很容易,正所谓简从繁易,繁从简难。

3从内容到方法的教学改革

虽然优点多多,但汇编语言确实是一种层次非常低的语言,说它简单方便,都是相对于机器语言而言的。汇编语言的缺点也很明显:

(1) 编写的代码难懂,不好维护。

(2) 很容易产生Bug,难于调试。

(3) 只能针对特定的体系结构和处理器进行优化。

(4) 开发效率很低,时间长且单调。

在如今的教学实践中,“汇编语言”课程确实存在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老师开展教学困难的普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技术进步使我们有了更多更好的选择,但也有学生群体的变化、人们的志向与追求、教育教学方法的发展等积极和消极的因素。

尽管如此,专业建设、教学改革中也需要尊重和坚持其中的基本原则。一个学科的知识的基本组成也是学科发展中人类智慧的结晶,随意的加减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符合专业精神的。

尽管与发展初期相比,计算机开发和应用技术已经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有了各种高级语言,有了网络应用开发的许多编程工具,很多程序甚至可以自动生成,但机器语言、汇编语言和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语言体系仍然是计算机技术的基础,也是计算机技术的重要知识体系之一。对于计算机及其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喜欢计算机的一般学生和读者来说,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肯定是需要掌握的重要的专业基础知识之一。不能了解和熟悉汇编语言知识不仅将导致学生知识结构的缺憾,也可能导致学生认知水平的降低、开发手段的缺乏。在一些应用中,汇编语言甚至是其开发工具的唯一选择。

通过学习汇编语言,学生可以了解到如何有效地设计数据结构,让计算机处理得更快并使用更少的存储空间;同时,学习汇编语言可以让学生熟悉计算机内部运行机制,并有效地提高调试能力。经验表明,调试一个非结构化程序的困难程度,要比调试一个结构化程序的难度高很多,因为“结构化”是以牺牲运行效率来提高可读性与可调试性的,这对于完成一般软件工程的编码阶段是非常必要的。然而,在一些地方,比如,硬件驱动程序、操作系统底层,或者程序中经常需要执行的代码,结构化程序设计的这些优点有时就会被它的低效率所抹煞。另外,如果想真正地控制自己的程序,只知道源代码级的调试是远远不够的。

那么,一方面是确实存在着弱点和困难,另一方面又是不可或缺的知识体系的重要成分,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呢?

首先,不能砍!我认为,“汇编语言”作为一门计算机专业的重要基础知识和开发工作,简单地一砍了之是不能容忍的;但可以根据专业的需求,根据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有针对性地进行组合,有针对性的提出考核要求,例如浅的可以是“了解”、“熟悉”,深的可以是“掌握”,甚至,还可以在高年级开设要求“熟练掌握”的专业选修课程――毕竟,今天计算机应用市场中以硬件或软硬件兼施为主要特色的岗位也为学生就业提供了丰富的机会。

其次,深入开展汇编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深入研究与实践,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汇编语言”课程本身具有的理论抽象性和鲜明的应用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充分重视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

4 教学内容的分层次设计

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的“中国计算机本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大多数院校都有比较完善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进度表、教学档案等,实践着一套有效的管理规范,但同时教学内容的研究则需要加强。报告进一步指出:

(1) 有些学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存在明显的盲目性,还有些学校在培养人才定位上有明显偏差。尽管CC1991开创了一种对计算机科学教育的创造性的、理性的思考,但它并不应该成为我国所有大学计算机专业教学实践的共同追求的目标。

(2) 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规律或者现象,学生就业通常会有较强的地域性:一个企业通常在周边地区招收较多员工,一个学校的毕业生大都就业在学校周边地区的单位。因此,学校周边地区社会发展的情况对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的设计应该是很有参考意义的。

……

由于大多数大专院校一般都设置有计算机科学技术及其相关专业,我们至少可以认为:根据所在院校的办学类型不同、培养目标不同、所在地及其周边地区社会需求的不同,这些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应该有所不同,这些计算机专业对于“汇编语言”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也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对于那些非研究型院校的相关专业,对“汇编语言”的教学可以集中在适度的理论知识和充分的操作实践上,通过实验与实践,了解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和知识,激发对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理解和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基本方法。

汇编语言涉及的技术领域宽泛,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汇编语言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将汇编语言技术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能力,积极加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实验环节是至关重要的。

5把实验作为课程的主要教学手段

“汇编语言”课程一向都有上机实验的教学要求,但教学主体是课堂教学,无论是实验设计还是实验强度都远远不够,带有强烈的“验证性”色彩。然而,单凭课堂教学和一般作业,要真正领会汇编语言课程所介绍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巧等,是很困难的。经验表明,学习尤其是真正体会和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最好方式是对它进行充分的实践。把实验作为学习汇编语言的主导方法,为学生提供一个掌握汇编语言全新的学习方法,可以由此来体验汇编语言的知识及其应用技巧。当然,通过实验,也一定能够很好地提高学生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能力。

根据以上思考,我们在实验内容的选择、实验步骤的设计和实验文档的组织等诸方面都做了精心的考虑和安排,尝试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编写了《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实验教程》教材。该实验教材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充分理解课程的大多数主教材,遵循课程教学的规律和节奏,体现了实验的可操作性,帮助学生切实把握本课程的知识内涵和理论与实践的水平。

显然,学生在“汇编语言”等课程中产生的学习困难,首先来自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缺乏必要的感性认识,而我们在教学中把根据学科理论知识精心设计的实验实践环节与学科理论教学相融合,抓实验实践教学、促进学科理论知识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认知困难,符合特定的学生对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6后记

其实,“汇编语言”课程所存在的问题在计算机专业课程中有一定的代表性,例如计算机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计算机网络等。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不能单纯为学生兴趣和教师水平所左右,应该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原则。

本文关于“汇编语言”课程的建设思路和教改实践,对许多其他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力妮,赵刚,夏红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实践方法的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9(10):106-107.

[2] 金海溶,周苏. 用实验方法改革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的教学[J]. 计算机教育,2007(1):34-37.

[3] 周苏,金海溶. 操作系统原理的教改思路与实验创新[C]//第二届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191-195.

篇8

有关专家认为,求职时产生以上困惑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技能层面的问题,由于自身技能或经验缺乏而遇到的求职困惑;一是方法层面的,如面试技巧、信息不畅通等;一个是心理层面的。比如屡受求职挫折导致对求职的恐惧等。

求职技巧匮乏

案例:蒋先生,刚迈上社会第一步时,和许多年轻人一样,怀揣着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希望能在社会的舞台上一展抱负,然而现实的世界并不是他所想象的如此简单。虽然蒋先生凭借自己出色的条件获得的面试机会不少,但是性格内向的他一到了面试考官面前,就显得有点无所适从不知如何谈起,原本话就少的蒋勇在面试时更是“惜字如金”。

可过了大半年,跑了数十家招聘单位,却总是卡在面试关上。于是,他买了大量指导求职者的面试“宝典”,向面试成功者求取面试经验,就是为了通过求职最后一道关卡———面试。但一次次的失败,让他越来越沮丧,自信心倍受打击,整天郁郁寡欢,时间一长,他甚至害怕再次看到面试通知单。对他而言,面试成为一个难以逾越的“鸿沟”。

职业定位模糊

案例:小金今年20多岁,普通高中毕业,性格内向,外表文静,不具备任何专业知识和行业特长。

由于刚毕业,没有社会从业经验,又缺乏计算机等专业或行业的相关知识,因而这些工作她一般都不敢应聘。她片面的认为销售主要是与现有的客户联系业务或在外面寻找新的客户,只要自己能吃苦、勤快些就能胜任。因而求职时的职位通常集中于销售类。

小金由于没有任何技能特长,在求职时往往显得很茫然,不知自己应该找什么工作好。

她虽然求职愿望较强烈,具备吃苦耐劳的品质,所欠缺的是没有明确的求职方向,对职场定位不清。职业规划缺失

案例:朱小姐,23岁,20*年7月上海第二工业大学计算机大专毕业。20*年是高校全面扩招后的第一个就业高峰年,就业竞争非常激烈。

但是初涉职场的她虽然早已意识到就业形势的不乐观,但并未引起她的足够重视,以为凭自己的专业优势以及优越的个人条件,总会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盲目的自信导致在校期间她也没有学习什么专业技能证书,除了一张毕业文凭外,几乎拿不出什么其他证书。而且她在寻找工作之前没有客观地审视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什么样工作最适合自己的发展、什么样工作最能发挥和体现自己的才能等诸如此类职业规划问题,匆匆上阵,其结果令她大失所望。几番应聘面试都败下阵来,当初的自信基本消失殆尽,开始变得心灰意冷。

工作动力不足

案例:在求职的过程中,有部分人自身不愿就业,毕业后就待在家中,对没有工作一点不着急,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不高。

小潘,28岁,性格内向,家庭条件比较优越。技校毕业后,曾到某宾馆和某大酒店分别做过一段时间的调酒师和服务员,但是不久就以“累得半死,才挣那么一点钱”为由辞职了。

后来,父母为他找过两份相对比较轻松点的工作,但他仍然都说太辛苦而最终放弃了,在家中专心致志做起了“啃老族”。

后来,小潘对工作只字不提,整天待在家中,平常就以网上聊天、玩游戏等度过。整天拿着父母给的钱安心度过,对自己没工作一点也不着急。

对未来,小潘毫无想法,只是日复一日地度过每一天。

大龄求职障碍

案例:严先生,男,今年48岁,初中文化程度。由于时代的因素,像严先生年龄段的人,文化程度偏低,又不懂电脑,在当今知识化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半文盲。他除了在原来的单位做过仓库保管员外没有其他的工作经验。严先生在失业后曾经多次就业,但在不久后都被辞退。后来就一直呆在家里。他再次求职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的,但是由于没有找工作所必须的文凭、证书,再加上没有任何技能特长,择业方向模糊,又缺乏自信心,所以严先生至今一直处于失业状态。失业造成了严先生家庭经济紧张,家庭关系也因此受到影响,能否尽快地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对他来说非常重要。但是,知识和经验却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经验缺乏障碍

案例:戚小姐,女,35岁,大专。曾在当地的酒店做过前台接待,想应聘文员类的岗位,有过市场营销方面的工作经验。

在外地戚小姐有一份很安稳的工作———在酒店做前台,如果不是选择将户口迁进了上海并来到上海工作,那么她在当地这个行业也许已经发展得相当不错。

户口迁入上海以后,她发现上海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有酒店方面的工作经验远远不够。很多单位拒绝她的理由是,文员是一个光有酒店接待经验所不能胜任的。

而做超市收银之类的工作她又不愿意,因为她的性格外向、喜欢与人交流,并不喜欢按部就班的工作。

职场经验的缺乏让戚小姐在上海的职场迷失了方向,成为她求职的最大障碍,她不知不具经验优势的她怎样才能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

新人“角色”转换

案例:张小姐,研究生毕业后到一家大型的国有企业做总经理秘书。初到单位,她发现自己是唯一的研究生,自我感觉非常良好。自以为比其他人都强。因而只想做高层次的工作,看不起基层工作人员,甚至认为一个堂堂的大学毕业生干一些不起眼的事是大材小用。如今,眼高手低的她连基本的会议组织都不能做好,而且做事非常浮躁,她对本职工作也坚持不下去,缺乏敬业精神,不能深入了解工作职责及技巧。就职很长时间后,仍然未能稳下心来进入新的角色。结果,最后领导也不满意,她也不满意。

办公室人际交往

案例:小任有行政管理专业大专文凭,又自修了文秘专业的本科学历,找工作相对比较容易。

但是毕业两年的她却换了好几个工作单位,最长的八个月,最短的一个月。可是为什么跳槽如此频繁呢?

原来,小任被办公室人际交往所困扰,面对不了同事的议论。“我是个性格外向的人,可是由于职业需要我经常约束自己,有的同事就说我装模作样;我是个做事很认真的人,上司交给的工作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但有业务往来的同事就在背后议论我古板。”

她总觉得同事们在背后对她指指点点的,认为自己条件优越找工作不难,可不曾想到每一个单位都有这样的矛盾。

事业家庭难两全

案例:吴先生,男,38岁,小车驾驶员。在上海一家私营企业给老板开私车,有着丰厚的收入,但是每星期只能回崇明的家一次让他非常烦恼。每次回家,妻子总要求让他回崇明工作,但是他认为回崇明的话很难找到待遇好的工作单位。为此夫妻俩一见面就吵,每次开开心心地回家,却带着烦恼去上班。

偶然机会,他妻子得知崇明的某集团招收驾驶员,为他报了名。吴先生虽然十分不愿,但是也只能赶回来面试。最终,吴先生通过了面试,接下来他又疑虑重重,因为待遇并不高,基本工资才1000多元,比起他原来的收入差了很多。有一点优势是原来工作无法比拟的,回崇明可以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左手工作右手家庭,着实让吴先生左右为难。

职场“过劳”

案例:丽小姐,原在某贸易公司担任总经理助理的职务,双方签订有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从试用期开始,丽小姐就不断加班。丽小姐的老板总是不断地发电子邮件给她,要求她完成这样、那样的工作。丽小姐的这个老板,在圈子里是有名的经理人,但也是个有名的“工作狂人”。丽小姐常常是早上9点打开电脑,就会看到老板凌晨一两点钟,甚至三四点给她发来的数封邮件,要求她必须在当天完成哪些工作。于是,丽小姐的工作日总是从紧急任务开始,到疲于奔命。

跳槽选择难

案例:周小姐,2002年毕业于国际经贸专业。凭借自己出色的英语能力,周小姐成功应聘成为一家外国语学校的英语老师。当了两年多的英语老师之后,她发现老师这个行业远没有她当初设想的那么舒服,尤其是外语学校的英语老师,课程多、压力重,平时还要经常利用休息或业余时间制作课件、批改作业。

恰在此时,她曾临时帮忙当过随同翻译的一家公司的老总盛情邀请她担任他们公司的经理助理,给出了十分丰厚的待遇。同时,周小姐也因为当时的合作十分愉快,对该企业留下了良好的印象。现在,周小姐很茫然,一边是自己花了很多心血的教师事业,一边则是相互都很满意的公司,不知道是不是应该跳槽?

打工还是当老板

案例:阿玲是某医院的护士,年近40。也许是技不出众,也许是性格使然,转眼已默默在护士岗位上奉献了近20年。

阿玲的爱人在一家效益日渐滑坡的单位上班,使得小家庭根本没有经济实力另置房屋,只能与公婆住在一起。住房的局促,使得她三班制工作的疲劳总是得不到及时缓解,与公婆间的不快也多因此而起。买房搬出去、改善生活,成为了她心中最大的梦想。

最近一位老朋友热情邀她一起开一家投资咨询公司,虽然新公司的美好憧憬令她心动不已,但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和创业失败的担忧也不时困扰着她。她不知自己该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篇9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复合型;人才培养;CDIO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召开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的启动会,“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该计划就是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

按照 “卓越计划”启动会的相关思路,卓越“软件”工程师是: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相关理论基础,掌握较宽的行业知识面,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适于从事软件开发、系统维护和项目管理等相关工作的工程技术型人才。[1]南方医科大学作为一个以医科为主的重点院校,开设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培养医工结合的复合型软件人才,一方面具有“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结合更紧密”的优势,一方面也有“教学水平与工程名校相对有差异”的劣势。因此,如何培养高素质、高质量的跨学科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跨学科软件工程师培养的现状与困境

(一)培养目标不够明确,职业规划难以到位

由于相关单位以及师资队伍对于如何培养医―工结合、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人才的培养目标并不明确,因此在设置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体系时容易忽视本行业特点,设置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不能与行业发展的需求同步。同时,培养目标不明确也导致了职业规划指导不到位,大部分在校学生都不清楚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不知道可以从事或要从事的方向,甚至认为在医科院校中学习计算机技术与综合性院校、理工院校的毕业生相比毫无竞争力,从而对未来感到迷惘,学习积极性不高。

(二)课程内容相对滞后,教学互动仍不理想

计算机领域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了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相对滞后,特别是应用类知识常常与行业流行技术严重脱节。虽然教学手段和方法在不断进步,但传统的填灌式教学方法仍然在教室中占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互动较少,课后也少有其他的交流方式,教学互动很不理想。教学内容通常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直接面对枯燥的抽象概念,容易出现畏难情绪。部分学生认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没有实用价值,而应用技术又过于落后,因此失去了在课堂跟教师学习的兴趣,转而寻求网络、培训机构等非课堂教学的帮助。

(三)实践教学脱离实际,能力培养流于形式

卓越软件工程师对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很高,而现有的实践教学却是脱离工程实际的闭门造车。虽然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很多课程都增加了实验教学的环节,然而大部分实验为验证型的基本实验,难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少量的设计型综合实验又往往在缺少软件工程支持和企业实际应用需求的环境下进行,教师纸上谈兵,学生照猫画虎,缺乏实际软件项目的分析和开发经验,难以将抽象理论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以致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时,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二、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

鉴于上述现状与困境,在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培养方面,我们引入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CDIO是现代工业产品从构思研发到运行改良乃至终结废弃的生命全过程[2],包含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CDIO工程教育理念就是要以这个过程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进行学习,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其能力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而且包括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在企业与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能力。

(一)CDIO的能力大纲

CDIO能力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方面[3],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方面达到预定目标,其具体要求如表1所示。

CDIO能力大纲的第一方面是指一个好的工程师必须对工程基础知识的核心有深入的理解;第二方面为个人特质,主要为个人技能与态度;第三方面为人际交往技能,它作为个人技能的一个特别子集,可分解为团队协作、沟通、用外语进行交流;第四方面是在企业和社会环境下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系统的能力,产品和系统都是在企业与商业环境下创建与运作的,并且工程工作与企业都是存在于更大的社会与外部环境下,对这些过程的参与实践,对于成功获得优秀的工程系统能力非常重要。

(二)CDIO的12条标准

CDIO 的12条标准是判断院校或教师是否实践CDIO教学理念的标准,对培养计划、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学生考核等方面进行指导,可归纳如表2所示。其中,有7条标准是最基本的,(用*号表示),体现了CDIO与其他教育模式的不同;另外5条标准反映了工程教育的最佳实践,作为补充标准。

三、培养卓越软件工程师的基本思路

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进行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目的就是要对传统的工程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将学生引导、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计等与企业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紧密结合,基本思路如下。

(一)明确培养目标,加强学生引导

如果把个人技能、人际沟通等看成是“修身”、“养性”、“齐家”的话,那么服务社会和企业等就是“治国”,进而达到“平天下”的最高境界。[4]专业基础知识是静态的,它并不能够直接由此产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办法,需要结合识别问题、工程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在实际工作中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因此,CDIO能力大纲明

图2 CDIO模式下的创新教学实践场所及方法确了

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是:为了人类的美好生活而制造出更多方便于大众的产品和系统。大纲要求工程毕业生能够掌握工程原理,并致力于工程产品的改进,从而发展成为一个适应现代化工程需求的合格工程师。一方面,应组织教师对新的培养目标与要求进行深入分析与学习,理解CDIO的能力大纲以及相关标准,优化课程设计以及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在学生入学时,应让学生清晰了解自己专业的培养目标,并且每个学期都组织目标达成总结讨论,以示鞭策。

(二)结合CDIO大纲,调整课程计划和内容

课程改革是CDIO四大主题之一[5],也是学生学习构思与设计复杂系统相关知识、技能的重要保证。针对医工结合的复合型“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目标,结合CDIO能力大纲与相关标准,通过与企业合作,引入行业流行技术知识,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一体化规划,并更新课程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CDIO大纲在课程设计流程中的应用

(三)参照CDIO标准,创新教学场所和方法

在加强专业基础教学的同时,关注工程实践,加强实践环节,如图2所示。院校与企业合作,让企业加入到院校教学里去,是很有必要的。企业可以在参与过程中发现人才;院校也可更新课程内容,使其更符合行业需求;院校教师也可通过交流更新自己的实际经验;学生可以通过企业与院校共同制定的课程内容、提供的实践环境与教师和新的教学方式去真正融合所学知识,掌握软件分析与设计能力、项目管理能力。通过企业协助院校建设有软件工程支持的工程工作空间,让课程实验在软件工程支持的环境下进行,使学生具备实际软件项目的开发经验,将抽象理论与实际开发联系起来。

(四)重视能力考察,制定评价方法和标准

考核评价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教学模式是采用“期末一张卷”的结果评价方式,偏重理论知识考核,难以考察实践能力。我们应该将学生的个人基本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产品、 过程和系统构建能力以及学科知识融入专业考核之中,而不仅仅是对学科基础知识的考核。因此,院校、教师在培养计划、课程结构、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和学生考核等方面的相关工作中,应该将CDIO 的12条标准作为指导,并作为工作总结标准。引导教师要结合CDIO理念调整教学方法,注重在教和学中引入“基于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活动”。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并明确自己的学习是连贯性的,课程与课程之间都有相关依赖。

四、具体的培养举措――创建“南医大IT实验室”

“南医大IT实验室”(下称“实验室”)由院校、企业共建,企业讲师长期进驻。该实验室志在打造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多层次的实验教学基地和学生创新实践中心,形成以学生为主的多学科交叉团队自主创新设计平台。

(一)新的组织形式,新的考核机制

实验室具有一个全新的组织形式(如图3所示),学生首先是学员角色,同时也可以通过努力达到实验室3级或更高级别技术员,获得等级相应的资格而成为教员、助教、软件工程师、监督者、管理者等角色,竞争由实验室的教学任务、生产任务、管理任务; 5级或更高级技术员还可以申请新技术/应用立项,获得实验室相关支持(包括资金、人力、环境等支持),或参与实验室已立项新技术/应用的研究。

实验室的技术更新是与行业发展同步的,学生即便已经从所读院校毕业出去工作,但依然可以在实验室里面不断获取新技术新知识、承接各类有酬任务以及申请参与实验室内部资格与水平等级考评。此措施,一方面,使得院校必须不断更新各类前沿技术,保持与业界的同步;另一方面,让毕业后的学生回来,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用于现有的教学与实践,有助于引导新生、在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与需求。

在资格与水平等级考评方面,实验室具有一个全新的考核机制。根据对学生培养过程的跟踪、按“学以致用”原则设计的基础理论知识笔试、“教-产-研”任务积累、现场工作实操、现场答辩、是否形成自己专长的技术领域、通过国家相应认证考试的证书、技术社区或技术杂志的文章发表、技术创新等方面确定学员的技术水平、工作经验、对实验室以及行业的贡献、个人素质,从而评定学生的资格与水平等级,发放实验室内部证书。实验室内部角色申请与工作任务承接、对外人才输送等事务皆采用这个等级体制作为能力标准。等级没有封顶,更新最高等级的评定标准视具体情况而定(详见表3)。

(二)长期的市场调研,定期的交流培训

当前市场的企业人才需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院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以及学生对自己要求的成才目标。因此,实验室制订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用于包含初/中/高等各级别JAVA软件工程师、NET软件工程师、数据库系统工程师、综合软件工程师、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等人才需求方向。

实验室每年都以《企业人才需求调查问卷》为基础,组织学生对市场人才需求进行长期的调查活动,并要求每个学员至少与20家企业建立关系,打通行业人脉。这不仅可以维护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获得社会人才需求的最新动向,及时更新课程方案,引入企业外包项目,建立人才培养品牌,打造优秀的人才输出渠道;还可以极大地加强学生个人素质、交际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参与调查活动,一方面可以更清晰自己的成长目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就业关系的建立。

在每年新生入学、每学期开始、每学期结束以及学期中段,实验室都定期组织“大学之路”讲座,该讲座目标是向学生阐述专业的培养目标、卓越软件工程师的能力要求。大学之路包括:成功前辈介绍与分享、目前学生的大学生活、正确理解我们的学校在各个工程专业上的培养目标、如何计划自己的4年大学生活等内容,为学生解惑,使学生明确目标。

除此之外,实验室还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定期组织院校教师与企业讲师进行技术交流。一方面,由实验室的企业方结合院校现有课程与市场需求来设计系列课外拓展课程,引入最新技术的知识内容,并安排企业讲师给学生进行专业培训。另一方面,由院校组织、企业协助,每周安排2个时间段,对行业前沿技术进行深入的交流。学生通过定期讲座与专业培训,了解最新的工程技术;教师通过与企业的定期交流,使院校在更新行业前沿技术、吸取工程经验、贡献工程资源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三)基础理论配套课程设计,工程应用跟踪前沿技术

通过一个“课程动态更新机制”(如图4所示),实验室对于数据库原理、操作系统原理、软件工程原理等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以及教程、教学方案都做了相关的修订,并且配套了相应的课程设计,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在工程实践中理解晦涩的基础理论,还可以跟踪最新的行业技术。在这个“课程动态更新机制”下,由企业结合行业需求,协助院校共同修订上述课程的教程、教学方案,并在配套课程设计中引入行业流行技术与前沿技术,并且每年都会重复这个过程,更新各个课程的教程、教学方案、课程设计。

以“软件工程原理”课为例,我们抛开了原来直接讲授概念理论的教学方案,而是借鉴企业工程经验,首先引入了一个灵活的软件过程,安排一个贯穿整个课程的应用项目,并安排若干个课后完成的小项目。课程的章节安排,就是从项目启动到完成这个项目的软件过程,每一个过程的学习,都是基于项目实践。另外,将学生按水平结构分组,组成一个一个的创新型学习团队,每次作业都由团队完成。最后,在学生考核上,不再由“期末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成绩,而是根据平时个人作业、课堂问答、团队作业、项目结果、项目答辩等情况评估学生成绩。每年教学实施完毕,我们都会总结实施过程的各类情况,结合当前行业需求、流行技术、前沿技术、工程经验,对教程、教学方案、应用项目等做相应更新,保证课程与行业当前需要接轨。

(四)开放式教学场所,多元化实践项目

除学校提供的基础实验课教室、学院提供的专业实验课教室,实验室还提供了企业级创新教室。在工程项目实践方面,实验室面向院内外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年级选择开放项目,激发学生参加各类工程实践活动的热情,从机制上保证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无缝连接,共同为工程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一体化培养服务。

实验室主要有两类项目:1级项目要求能完整的贯穿于整个本科教学阶段,使学生系统地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训练(如案例1所示);2级项目负责综合跨学科类或交叉类项目,使学生得到系统培养综合、复杂、交叉项目的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整体强化训练(如案例2所示)。

案例1:医院电子病历系统

该项目是众多2级项目中的一个,要求开发者必须掌握扎实、全面的软件开发技术以及医院运营管理、病患信息结构等医学相关知识,学生通过该项目的实践开发,将软件领域、医疗领域的知识融合应用。

案例2:模拟银行系统

结合本科几年的课程,通过对模拟银行系统的升级去应用不同课程的技术知识,让学生理解软件开发技术的历史过程,从而深入掌握这些技术。

V1.0基于控制台模式的应用程序,包含:ATM终端(持卡人使用:存钱、取钱等功能)、营业厅工作站(银行营业员使用:开卡、冻结等功能)

V2.0 使用数据库技术增加数据库的支持

V3.0使用UI编程、网络编程技术增加服务端支持(C/S结构)

V4.0使用Web编程技术增加B/S结构支持,提供网上银行服务

V5.0使用Web Service、SOA等高阶技术增加分布式、负载均衡等支持

V6.0使用移动编程技术增加手机银行等移动终端支持

……

为了使综合、交叉的贯穿性的院级CDIO创新实践项目具有实际可操作性,院级CDIO创新实践中心通过全院各系部专业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组建十多个高级实践班。学生被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对诸多领域的一些前沿课题和教师一起进行专题讨论和实施,完成科技项目和论文写作的实施,使得学生在本科阶段有了从事科研的经历。此外,组织实践班的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别的科技竞赛,组织实践班的学生进行创新发明,申请专利。学院选择应用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的项目给予各方面的支持、孵化和转化,真正使学院培养各类创新型拔尖人才成为可能。

五、结语

自2010年,南方医科大学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医工结合的复合型软件人才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①人才培养方案更趋科学、合理;②教学内容更新较快;③教学方法更趋灵活,师生互动增多;④学生能够更好地跟踪新技术的发展趋势,其知识结构更加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从近两届学生毕业情况可以看出,将CDIO工程教育理念引入培养方案以后,毕业生更加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其就业率、就业薪资等都有所提高。目前,学校已与国内医学软件领域的知名企业签订协议,将与这些企业就人才培养进行全面合作,并且将毕业实习、实习培训、毕业设计等环节全面纳入CDIO培训体系,力争为医工结合的复合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模式做出进一步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范剑波,等.卓越软件工程师3C立体培养体系的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1(16).

[2]韩智,等.基于CDIO理念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1).

[3]陶勇芳,等.CDIO大纲对高等工科教育创新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

篇10

关键词:酒店管理;国际化;能力体系

本文为“2013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SCG343)”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4月19日

一、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国际化人才定位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实施国际化人才战略,主要目标是培养融通东西方文化的一流酒店中高级职业化人才,提高教育的开放性、通用性和交流性,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国际化人才,应与国际酒店业接轨,使培养的学生具备走进行业、走向社会、走向世界的能力,具备到世界各地高端酒店去有效工作的能力,符合全球酒店产业发展对国际化人才的要求。

二、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国际化核心能力体系架构

我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培养国际化、应用型、高品质的酒店管理人才。作为一所外语类民办本科院校,借助外语办学优势,培养学生用多种外语从事酒店服务和管理岗位工作的能力,实现高位就业。

根据世界酒店业发展所需要的能力要求,结合我校的传统办学优势,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核心能力体系由专业实践能力体系、外语应用能力体系和综合职业能力体系三块构成。(图1)

三、专业实践能力体系的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一)专业实践能力体系的培养目标。培养专业思想牢固,专业基础扎实,能适应全球饭店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

(二)专业实践能力体系的实现途径

1、国际化的专业课程群是基础。引进全球最权威的酒店管理专业一套英文原版教材和课程,嵌入人才培养方案,构成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并组建成酒店管理专业双语课程群,实现课程国际化。对该专业课程群实行双认证,学生课程修读后除了获得酒店管理专业的学分外,还能参加国际职业资格认证,获得国际上广泛认可的行业证书。

2、递进式的实习实践路径是关键。根据酒店业人才需求特点和国际酒店对人才的要求,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十分重视实践教学。实践能力培养采用一种从服务到管理、从基层到高层、从国内到国外的循环往复、不断上升的路径模式。由酒店管理学院主抓实践教学的副院长、实习实践课程组长、专兼职实习实践课程教师和实践教学秘书等共同确保各类实习实践课程的落实和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由培养学生职业意识的认知实习、培养学生酒店各岗位服务能力的操作实习、培养学生酒店管理岗位管理能力的管理实习、培养学生国际酒店工作的国际视野和语言能力的国外见习实习、培养学生综合服务能力和管理能力的毕业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确保。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核心,通过以下实践环节,实现递进式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路径。

(1)认知实习。学生带问题自主实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2)操作实习。基于酒店主要服务岗位的课程实习,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酒店现场实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酒店基层岗位的服务能力,掌握各主要服务岗位的服务流程和标准。

(3)管理实习。基于酒店主要管理岗位的课程实习,实习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在酒店现场实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酒店管理岗位的素养和工作能力,掌握各主要管理岗位的工作流程和标准。

(4)国外见习实习。国外短期带薪实习,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语言能力,使学生具备在全球酒店工作的能力。

(5)毕业顶岗实习。学生走向社会自主实习,在高星级酒店的某一具体管理岗位真正独当一面,从事具体的管理工作。

(6)高位就业。学生完全跨出学校走进社会,实现高位就业目标。所谓高位就业,一是高职位就业,毕业生在酒店短暂试用期结束后,即能完全胜任酒店中、高级及以上管理岗位工作;二是高薪资待遇就业,工资待遇反映着职工对企业的贡献价值,高薪资反映人才的高能力和对酒店的高贡献,毕业生在酒店短暂试用期结束后,虽未担任中、高级及以上管理职务,但凭借其语言能力或其他业务专长,工资待遇能达到该酒店中、高级管理岗位平均薪资水平,则毕业生同样实现了高位就业。

3、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单纯的实践型教师和单纯的理论型教师不少,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却非常紧缺。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性很强,国际上酒店管理专业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依托教学实习酒店,工学紧密结合的模式。新加坡一些高校的酒店管理专业教师,上午在教室上课,下午在教学实习酒店指导学生实习,上午身份是教师,下午身份是经理。我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采取内建外引的策略,一方面组织教师参加国际权威机构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获得国际通用的酒店职业培训导师等资格,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到酒店企业挂职;另一方面从酒店企业聘请有高校教学经验、擅长手口并用的人员,或聘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并取得国际饭店高级培训导师、认证酒店培训师等资格的人员来校兼课。

4、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平台。高校酒店管理专业办学应该营造浓厚的酒店氛围,提供与课程配套的学习和实习环境,校内外实践基地是学生课程学习的必要场所,是学生知识转化和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为此,我校建有四星级功能的校内教学实习酒店,师生在学习酒店内办公和学习,教学实习酒店在主要满足教学实习功能的基础上,也开展接待性活动,以营造浓厚的酒店氛围,创造最有效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校外,与地方上有显著影响力的国内高端品牌酒店集团建立校企合作关系,与国际著名的高端品牌酒店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校内、校外,国内、国外配套合理的人才培养实习环境和场地。除了组建定向班、为合作企业集团订单培养学生的方式外,还积极探讨学生国内外短期社会实践、职业资格认证培训、校企共用教材开发、人才培养、项目开发与研究等多种合作方式。

四、外语应用能力体系的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一)外语应用能力体系的培养目标。培养语言特色鲜明,能用两种以上外语从事酒店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涉外型酒店管理人才。

(二)外语应用能力体系的实现途径

1、语言沟通能力是基础。培养学生能用两种以上外语从事酒店服务和管理工作的能力,其中以英语语言能力培养为基础,以小语种语言能力培养为辅助。语言类课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会话交流能力为核心目标。

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由公共英语课程、专业英语课程和专业双语课程来保证。三类课程三位一体,同步渐进开出,共同实现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酒店工作的能力。公共英语课程可进一步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促进专业双语课程学习;专业英语课程与专业双语课程同步,采用酒店情景模拟表演等形式,实训式教学,听说领先,重在应用,培养学生酒店各岗位工作的英语沟通能力,促进专业课程的学习;反过来,专业双语课程的学习也能促进学生专业英语和公共英语的学习。

小语种课程开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之外的小语种语言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全球酒店对国际化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小语种语言能力的培养由基础外语和专业外语来保证。通过基础外语的学习夯实语法基础,促进专业外语学习;专业外语学习采用情景模拟表演等形式,使学生具备小语种语言交流能力,能较好地使用小语种从事酒店服务和管理工作。

2、双语教师和酒店外语教材是保障。国际化人才培养需要引进国际上公认的优质课程,目前国际上最优质的酒店管理课程为英文原版教材,因此实现国际化课程的关键是具备双语教学能力的双语教师。酒店管理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双师型的双语教师队伍对于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国际化和办学国际化至关重要。目前,我国酒店管理领域双师型的双语教师非常紧缺,多数学校还需依赖国际性的专业培训机构的高级培训导师等专业人员。我校需通过外引内建,尽快培养出一支双师型的双语教师团队,确保实现教师队伍国际化和课程国际化目标。

作为一所外语类院校,公共英语和第二外语基础课程教师不成问题,酒店英语和酒店第二外语教师也不是问题,稍加培养和锻炼即可。当今酒店外语课程教学的突出问题是缺乏酒店外语教材,特别缺乏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酒店外语教材,如酒店英语、酒店法语、酒店日语等,需组织外语师资力量成立学院外语专项小组,尽快编写出一套以酒店岗位语言交流能力为特色的酒店外语系列教材。

3、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纽带。跨文化交际能力主要表现为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运用能力。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能力是国际化人才的前提,该能力由公共英语和基础外语课程保证,这些课程应使学生具备较好地外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获得较好的语言基本功。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定期举办英语词汇竞赛、英语口语竞赛等各种英语学科竞赛。

跨文化交际的实践运用能力由专业外语必修课、专业双语主干课、中外文化阅读选修课、国际通用的实用外语证书等来保证。中外文化阅读外语选修课程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课程内容以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化为背景,为主题式文化类全英文阅读教材,学生在英语教师的指导下课外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并使学生具备用英语介绍交流中国文化的能力。为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举办酒店情景英语模拟竞赛、中英文酒店服务礼仪竞赛等各种专业学科竞赛。

五、综合职业能力体系的培养目标及实现途径

(一)综合职业能力体系的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才兼备,具有创新与成长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适应经济社会和现代饭店业发展需要的酒店职业经理人。

(二)综合职业能力体系的实现途径

1、综合能力课程是基础。依据国际饭店业对人才专业能力之外的其他综合能力需求,制定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的人才能力计划,为培养学生的职业操守、创新与成长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等酒店职业经理人素养与能力,开设了对应的能力课程。为学生职业操守的养成开设社区义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酒店服务礼仪等课程,为学生创新成长能力的养成开设形势政策教育、就业指导、职业规划与拓展等课程,为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开设中外文化阅读、酒店英语、中国饮食文化、中国文化概论、服务心理学、沟通学等课程,为学生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等课程。

2、综合实践项目是保障。基于学生某一综合能力目标的综合实习项目,是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保障。我校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开出认知实习、管理岗位实习、国外暑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四大类七个综合实践项目,各实践项目都制定具体的能力目标和考核标准。认知实习由系列职业讲座、酒店企业调研等内容构成,集中时间为1周;管理岗位综合实践项目由前厅、客房、餐饮、康乐管理岗位单项实习项目构成,集中实习时间为12周;国外暑期社会实践安排学生到国外集中实习,时间约3个月;毕业实习为顶岗形式,集中实习半年。

3、拓展训练活动是载体。根据学生的能力培养阶段目标,设计拓展训练活动,以有效培养和较快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拓展训练活动设计应该具有广泛的参与性和表现性,符合大多数学生的能力水平,并体现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目前较广泛采用的活动形式是参加和举办各类学科竞赛。此外,可依托各种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举办和参加一些比赛活动,或依靠本科生导师制指导学生开展一些创新创业活动或指导学生进入导师特色课题获得能力训练。同时,倡导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些团队合作的大作业、活动项目和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主要参考文献:

[1]黄莺,吕宏芬,傅昌銮.高校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