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专业职业定位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1: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工程专业职业定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网络工程;应用能力培养;人才培养体系
21世纪的今天,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初级阶段,在国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继续发展、巩固改革开放的成果,逐渐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迈进,努力开拓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创新战略的大背景下,如何构建并实施新形势下的基于应用能力的创新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当前高校正在深入研究的热点课题。本文主要从网络工程专业课程的定位以及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能力结构进行分析,提出了如何构建应用型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
一、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定位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可将应用型人才分为工程级、技术级、技能级。其中,工程级人才主要是能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者设计图纸的专业能力;技术级人才主要是从事产品研发,具备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的能力,主要定位为技术工程师;技能级人才则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能力,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完成产品的生产,将不同的设计和方案转化为不同形态的产品。目前,计算机工程级别的能力基本上属于计算机类本科层次必备的能力。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应区别于计算机类本科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要在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运用新型网络技术从事企业网络组建、管理、网站建设等工作。具备较熟练的网络工程实践技能、较强的学习应用掌握新知识与技术的后劲和良好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综合素质的高素质技能人才。所有学生应达到最基本管理员级要求,部分学生达到工程师级别要求,少部分达到规划设计级别要求。
二、网络工程人才应用能力结构分析
网络工程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最重要的环节是要注重学生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人才培养思路要根据“厚基础,多方向,强能力,重实战”的原则,坚持以应用为导向,扎实专业基础,突出应用实践能力,重视创新潜质,素质协调发展。下面我从三个维度分析网络工程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职业岗位能力
网络工程应用型人才能力素质包括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能力、网站开发与维护能力、网络架构和系统架构、网络组建能力和信息化管理和数据库管理能力。在职业岗位能力素质的培养过程中,我们要以网络工程设计和网络工程维护以及网络工程的管理为抓手,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技术创新,突出管理学生网络研发的能力,为了让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持续发展可以在其它课程体系中进行考核。在培养模式上,要形成“厚基础、宽口径、重技能”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能够掌握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的基本思维和研究方法,并能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二)能力单元
应用型的网络工程人才应当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并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网络,包括计算机硬件、软件与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有较强的网络系统管理、开发和应用能力。高职院校培养的技能层次应当以基本技能为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岗位特点、技能拓展进行一定的综合技能培养,在培养方向上,强调培养“复合型”人才,以强化应用能力训练为核心,同时进行工程方向的技能实操,为求使学生达到“复合型”人才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水平。为使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业务水平能力,鼓励学生在课程学习中进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实训,模拟企业实际运作,锻炼技术及管理技能。倡导学生参加国家或省级各类IT技能大赛,提升各方面能力,创新技能的自我培养意识。
(三)应用型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包括:①操作系统与网络管理。培养学生进行网络管理和常用服务器的配置维护和实际动手能力,对各种服务器系统简单故障的诊断和处理能力。②交换和路由配置管理。掌握交换机和路由器在组网中的应用,具备独立规划、组建和维护大、中型局域网的能力。③高级网络管理。熟悉和掌握各类服务器的使用和管理维护。④楼宇智能化和综合布线。智能建筑与综合布线、常见网络传输介质选型与使用、常用布线器材选型与布线工具的使用、综合布线系统设计、综合布线施工项目管理与监理、综合布线测试与验收等。⑤网络安全技术。在计算机系统领域的知识架构和技术基础上,熟悉和掌握计算机系统安全、网络设备的配置及安全防范的核心技术,掌握关键的安全技术和安全机制、数据的备份与恢复技术、计算机取证技术等。
三、基于应用能力培养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我国教育部在《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面向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适应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实用人才。”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校总体定位和社会需求,优化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不断提升教师教学效果、加大师资队伍的建设、着力培养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重新挖掘新模式并形成自己的特色,着实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应用型的高级网络工程技术人才。
(一)引入行业标准,定位应用能力培养尺度
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迅速适应网络工程技术的变革,我们应当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让学生能第一时间掌握市场的动态以及专业知识的更新。通过与企业合作,聘请企业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参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参照国际或者国内IT行业对网络工程人才需求的技术标准以及相关的IT认证,确定各门课程的评估标准并建立项目化的应用型人才技能评估模式和评价体系。在实践应用中,使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和技能培训过程相互融合,让课程过程考核与最终技能鉴定相结合。全面实行学生参与技能鉴定可取代对应课程考核的人才评估制度。
(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通过市场调研,在课程教指委的指导下,根据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工作任务特点和要求,重新细化所学内容,以任务驱动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模块,将应用技能和相关的专业知识系统地有机结合起来。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按照认知过程对核心课程进行教学模块设计。为全面提升学生在网络工程领域的综合应用能力,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增加在企业的顶岗实习活动,让学生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项目。为了使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可将所有专业课程顺序化,构建以实践为主导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按照“教、学、做合一”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仿真性实训基地和企业生产现场,开展以典型的任务驱动和案例分析为主线的教学手段,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相融合的教学活动推到最高境界。
(三)打造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为了让学生能接受项目实训提供技术支持和项目开发指导,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原则,通过建立实习指导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校企合作等方式,打造一支适应社会需要的具有双师结构的职业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通过鼓励学习参加顶岗实习、深入企业参加技能培训和企业在职锻炼等途径,培养出一支教学能力强、职业素质高、技艺精湛的专任教师队伍。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才是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四、结束语
应用型的网络工程专业培养体系结构中,主要特点是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还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及软件研发能力,而全面的综合业务能力的培养需要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支撑,也需要IT行业的实践指导。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网络工程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突出,网络工程的发展和研究也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讨论,特别是网络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多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只要不断的调整适合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适应社会潮流的网络工程培养体系结构,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更能体现到人才培养的目标。本文试图建立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结构,以对网络工程教学改革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阿丽,寇光杰,田生文.网络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改革[J].中国电力教育,2013(2):38-39.
[2]施晓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网络工程实践课程体系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8(12):35-37.
篇2
关键词:网络工程;应用型技术人才;课程设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北海校区海洋信息工程学院自2013年建立以来,逐步形成了“高中升本”“中职升本” 和“专升本”的职业教育“多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模式”。2014年,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到校视察时对该模式给予了肯定,并指出要将我校建设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试点”。因此,自2013年以来,海洋信息工程学院深入开展了分层次课程改革、分层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编写适合各种层次学生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课程群建设等教育教学改革,与职业岗位需求对接,对学生实施分类培养,提高学生专业技术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缩短就业试用期,提高就业质量,拓宽就业渠道。这其中一个重要课题,就是各种学历层次起点的学生培养目标定位问题,本文以网络工程专业学生为例进行探索。
一、三种学历层次起点学生的特点
1.“高中升本”学生的特点
一般来说理论基础较好,理解能力相对较强,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讲过的知识能很快理解并掌握,为“学有余力”类型。但是这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主要是进行理论学习,大部分学生均未学习过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相关的专业基础课程,实践动手能力相对较弱。
2.“中职升本”学生的特点
网络工程专业的“中职升本”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是网吧管理员、电子厂流水线上的工人、私人电脑公司的售前售后人员、商场电子产品销售员等,工作辛苦、待遇较低且几乎没有上升渠道。高校对口招收中职毕业生的试点是一个重大的机遇,他们重回校园的想法是希望毕业后能获得更好的职业发展。这部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普遍较强,但是未读过高中,理论(特别是英语和数学)基础较弱,缺乏逻辑思维的训练,部分同学主观上虽然在努力学习,但跟不上教师讲课和训练思路。
3.“专升本”学生的特点
网络工程专业的“专升本”学生读过高中,有一定的英语和数学基础,相对“高中升本”学生来说,他们在专科阶段一般都学过程序设计,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但是专科阶段的学习偏重实践,理论基础相对较弱。
二、根据不同学历层次起点学生的特点进行培养目标定位
1.“高中升本”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
以网络工程专业“高中升本”人才培养方案为例,培养目标为“具有良好的科学技术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网络工程及计算机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具备开发和维护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基本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践创新能力、自学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能在信息产业及IT相关领域从事移动互联网软件、计算机系统软件、计算机应用软件、嵌入式系统及物联网系统的设计、开发、实施和维护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设计工程师)”。
2. “中职升本”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
根据“中职升本”学生理论基础薄弱、实践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并考虑到现阶段企业对人才的专业技术能力、岗位能力的要求,我们对“中职升本”学生的定位为“高级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在信息产业及IT相关领域从事移动互联网软件及计算机系统及应用软件的测试、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技师)”,这就区别于中职培养一线熟练操作工的人才培养目标,又能与之衔接。与“高中升本”相比,“中职升本”的培养目标去掉了“软件的分析、设计和开发”,更注重培养“软件的测试、管理和维护”能力。
3.“专升本”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
网络工程专业“专升本”人才培养目标为“能在信息产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移动互联网软件、计算机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及物联网系统的开发、测试和维护工作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一线工程师)”。与“高中升本”相比,“专升本”的培养目标去掉了“软件的分析和设计”,更注重培养“软件的开发、测试和维护”能力。
三、根据不同培养目标进行课程设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海洋信息工程学院培养的是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网络工程专业分两个专业方向:软件及移动互联技术方向和嵌入式及物联网技术方向。对于“中职升本”学生来说,考虑到理论基础问题,一般只选择软件及移动互联技术方向;对于“专升本”学生和“高中升本”学生来说,则可以任选其中一个方向来进行学习。根据不同学历层次起点学生的特点,两个方向的学生均可按照专业基础能力(研究)、专业核心能力(应用)和专业创新能力(开发)来分别制订培养目标和设置相应课程,在课程体系设置上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进行以能力为本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学生专业知识、素质和技能的协调发展。
每个方向的学生均需学习专业基础能力(研究)、专业核心能力(应用)和专业创新能力(开发)所对应的所有课程,但是侧重点不同。专业基础能力对应的课程是对有继续深造想法的学生之理论基础保证,专业核心能力对应的课程是学生基本专业技能的保证,专业创新能力对应的课程则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上同一门课时,授课计划、方法、内容、难度等都应有所区别。
每种专业能力所对应的学生层次并不是绝对的。比如虽然“中职升本”学生的岗位能力主要定位为软件测试和维护,但是他们都是原来中职学校选拔上来的优秀学生,其中不乏学有余力者,这些学生完全可以走软件设计和开发的职业发展道路,甚至进一步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专升本”学生也同此理。因此,图1和图2虽然可作为教师给不同学历层次的学生授课时的参考,但是教师自身也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鼓励有能力的学生走上软件设计研发或者进一步深造的道路。
多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模式对应用技术本科办学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院自2013年成立以来,根据分层“因材施教”“分设目标发展”的培养思路,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质量评价机制等各方面都做了积极的探索,承担了多项区级和校级的重点或一般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希望本文对网络工程专业的多学历层次起点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和相应课程设置的探讨对国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对提高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业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职业岗位;网络工程;实践教学;四种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299-03
Building Network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Occupational Post
MA Hui, ZHANG Zhi-li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uchang University, Xuchang 461000, China)
Abstract: Aiming at Practice Teaching situation of network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Through analyzing professional compe? tence needs of the elite network engineers, the thesis propose a Capacity incremental Network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based Occupational Post which mainly trains practice ability, professional ability, Competitiveness and Professional compe? tence, 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 and explore platform building required of capacity training. After two years of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the model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and vocational skills, students are able to quickly meet the needs of the employer.
Key words: occupational post; network engineering; practice teaching; four abilities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它与理论教学既有密切联系,又有相对独立性。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有着理论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强调:大学本科教育应推进实验内容与实验模式的改革和创新,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然而,在现今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浅层次“校企合作”与“实验室+实验”的实践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2)实践教学内容与市场脱节。验证性实验较多,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较少,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虚拟的学习、实训环境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这种环境下培养的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足,毕业后不能快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因此,我们应加大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在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成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按照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与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院以“职业岗位”为导向,以四种能力(动手能力、专业能力、竞争能力与职业能力)培养为切入点,构建基于“四大平台”的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1精英型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需求分析
虽然传统高校培养的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每年都在增加,但由于课程设计与市场脱节,以及“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方法,使得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不足,毕业后不能快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企业看中的是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协作等基本职业素养,企业需要“高素质、高技能”的精英型网络工程师。
1.1网络工程师岗位职责
掌握网络工程、网络管理、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技能,能够熟练运用专门技能和特殊技能完成复杂的、非常规的网络施工保障、网络运行维护、系统安全运维等工作,能够独立处理和维护网络工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能够独立处理和解决网络工程、网络管理及安全维护过程中的技术难题,能较好地组织网络工程施工工作、网络运行维护工作、信息系统安全部署和维护工作,具有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和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
1.2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模型
根据企业对于网络工程师职位能力要求,把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划分为三种能力:核心能力(完成本职工作、考核目标的能力)、专业能力(运用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能力)、基本能力(确保自己的综合素质适合岗位基本要求的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网络工程专业培养学生的技术包括以下几种:网站管理与维护,网络管理与维护,网络工程、网络应用,网络设计与信息安全。
2构建以四种能力培养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
2.1构建多类型实验教学平台,通过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现今大多数院校网络工程专业的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讲到某个原理或方法时就开设相应的实验进行验证。按照这种模式开设的实验课往往不成体系且大多是验证性实验,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时占实验总课时的比例至少应达到30%,同时加大学生自主性实验的开设比例。
根据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与精英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分析,我们制定了系统的实验教学体系,如表1所示。
表1网络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
其中,实训包括课程实训与综合性的实训,课程实训在开设课程的学期最后一周进行,综合性的实训一般在相关课程学完后,在最后一门课开设的学期最后一到二周进行。
为了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技能训练的要求,必须给学生提供一个功能完善的实验教学平台,这个平台有以下几个特点:1)该实验平台不仅要加强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同时也要高度重视设计性、综合性实验,绝大数开设实验的课程都应有一定数量的设计性与综合性实验。2)该实验平台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3)为了实现各专业的交叉融合,该实验平台既要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同时也要重视跨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室或校级、省级或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4)加大实验室对外开放的时间。
2.2建设生产性实训平台,提升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学生专业能力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缩短与岗位需求的差距,我们实施了“4-1”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把传统4年的课程设置压缩到3年完成,最后1年时间所有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针对某个岗位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与毕业设计等综合实践活动,以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与实战能力。
根据精英网络工程师职业能力分析与我院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为学生定位五个岗位:网站管理员,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与信息安全师。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某个岗位进行综合技能训练。
在实践能力培养阶段,生产性实训平台的建立非常重要,它直接决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质量。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形式:
1)建立院级创新基地。院级创新基地由学院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成立,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的在研项目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2)校级的创新实训基地。这类实训基地有学校单独建设,也可校企共建,这类实训基地应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关键在于基地应采用企业运作模式,建有与企业对应的机构,这可以给学生提供了真实的实训环境。在实训基地,教师参与生产过程管理与产品开发,学生职业技术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可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以员工的身份参加生产活动,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3)校外与企业合作共建实训基地。企业向学生无偿或优惠提供实习岗位,并为学校教师提供高新技术技能培训。同时,企业也将学校部分教师纳入其人才库,为推广企业的先进技术或设备积累了丰富的无形资产,优秀学生可参与企业产品的生产与开发,为企业带来了相应的利润。
学生的专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都要在实训基地完成。
2.3打造多种创新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竞争能力
实践教学既要依附于理论教学,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有着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教学既包括课程实验,综合实训,专业实习等,又包括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的各种竞赛(如电子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等),它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有着很大作用。
创新教育不是教学生如何创新,而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竞争能力,应给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平台,创新平台可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去引导和帮助学生积极创新,提高竞争力。创新平台既可以由学校建立,也可以借助一些外挂项目。
学生可以在以下几种创新平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市级与校级研究机构;2)教师的科研项目、社会活动项目;3)校级,院级各种创新培育基地;4)大学生科技立项研究项目。
2.4依托岗位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主要在企业实际工作岗位通过跟岗或顶岗来实现。通过以上三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并没有完全成为一个职业人或社会人,缺乏相应岗位工作能力与职业能力,因此,学生必须到企业中去,在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为了保证学生跟岗顶岗的质量,应选择企业资质较高、软硬件设备配置齐全、性能较好、企业信誉较高的企业进行合作,同时企业合作数量应该达到一定规模,确保学生有充足的岗位跟岗顶岗实践。
四个平台与四种能力相互对应且相辅相成。在实验教学平台上,也可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和竞争能力的初期培养。在生产性实训教学平台上,也可以继续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激发竞争能力并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初期培养。在创新教学平台上,也可进一步巩固并加强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及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在岗位教学平台上,也可进一步巩固并加强动手能力、专业能力及竞争能力的培养。
3结束语
基于“职业岗位”,通过四大平台培养学生四种能力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不但体现了企业的用人标准,同时兼顾了学生的实际情况,该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按照能力递增、工作技能由简到繁的进度安排,既符合企业用人需求,又遵循教育规律。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作为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集中培养学生的职位核心工作能力,极大提高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蔺永政.地方院校计算机信息技术专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济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计算机应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探析[J].计算机教育, 2011(1):9-15.
[2]刘德仿,洪林.把创新教育贯穿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50-51,75.
[3]鲁斌.网络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J].中国电力教学(上),2011(9):87-89.
[4]罗远军,香赵政.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实验教学的虚拟化实践探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6):44-46,43.
[5]岳峰,王桢.浅谈高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1 (21):126-127.
篇4
1、高等职业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高等职业教育进入了迅猛发展的阶段,据《中国教育年鉴(2008)》记载,截至2007年,高职(专科)院校在学校总数、招生总人数、在校生总人数上,占我国普通高等学校的61.21%、50.15%、45.65%。
1.1 既面临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高等职业教育的迅猛发展解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问题,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我国经济持续高速的发展,我国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发展机遇。但由于毕业生总体人数的下降、高职学生录取分数低、校企合作困难等问题,高职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2 培养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清晰
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明确,发展方向清晰。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指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1.3 重视教育质量,深化教学改革
“十一五”期间,通过积极推行“订单培养、工学结合、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优化。通过评选100所高职示范院校,重点建设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院校。通过开展精品课程、品牌/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带动高职院校加强课程建设,学校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通过加强课内实验、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上述措施的实施,深化了教学改革,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1.4 存在的问题
近10年,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急速增长,带来诸多办学与教学问题。
(1)办学经费不足。
(2)生源数量、质量无法保障。
(3)职业培养偏理论,实训不足,学生在责任意识、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等方面不能很好满足社会和行业需要。
(4)专业设置趋同,服务地方经济针对性不强,毕业生就业质量差。
(5)虽然广泛开展了课程建设,但在日常教学中实施效果不明显。
(6)缺乏政策支撑,校企合作困难,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实习、实训质量缺乏保障。
(7)师资队伍迅速扩大,教师普遍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兼职教师制度实施困难,实践教学质量无法保障。
(8)教学质量监控有待加强。
2、“双体系、三模块、两段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2.1 原课程体系剖析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在专业、团队、课程建设过程中,明确了培养目标,确立了改革方向,建设了2门省级精品课程,并于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2010年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学团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2011年中央财政重点专业建设过程中,通过研讨我们发现,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原课程体系仍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开设全面,但缺乏特色和针对性。
(2)课程体系松散,缺乏针对能力模块的课程设置,缺乏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整合与优化。
(3)实训力度不够,实践效果有待提高。
2.2 “双体系、三模块、两段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济宁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作为中央财政支持重点建设专业,在建设期间明确专业改革思路,重构“双体系、三模块、两段式”课程体系,优化整合岗位能力模块课程。
2.2.1 课程体系构建理念
通过调研,济宁职业技术学院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确立“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网络管理、网络应用开发和网络工程3个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典型工作岗位,具体岗位定位如表1所示。在分析各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前提下,获取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所需知识、技能和素养,归纳基于职业技能和素质要求的“双体系、三模块、两段式”课程体系,具体工作任务、职业能力解析如、表2所示。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技术服务型课程体系特点,把服务客户作为培养职业素养的抓手,努力落实“技能与服务并行”理念。
2.2.2 重构“双体系、三模块、两段式”课程体系,突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
“双体系”是指在课程体系中,包含知识和实践两个体系。知识体系由公共基础能力模块、专业基础能力模块、网络管理能力模块、网络应用开发能力模块和网络工程能力模块组成,涵盖网络技术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为学生掌握网络技术的专业技能和专业可持续性提供知识保障。实践体系包括专业基础实训、专业项目化生产性实训(网络管理能力模块的项目化生产性实训、网络应用开发能力模块的项目化生产性实训、网络工程模块的项目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这2个体系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交替进行,相互融合。
“三模块”是指在整个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工作中网络管理员、网络应用工程师和网络工程师岗位对应的网络管理能力、网络应用开发能力和网络工程能力3个专业能力模块作为专业能力培养的重点,分别设置在第3~5学期,实现1个学期相对集中1种职业能力培养和训练的培养方式,如图1所示。
“两段式”是指在3个重点培养的专业能力模块中,每个模块又分为一体化教学阶段(14-17周)和项目化生产实训阶段(1-4周)2个实施阶段,如图2所示。一体化教学阶段在一体化教室进行,由专业教师指导学习该能力模块的知识,并操作练习。项目化生产性实训阶段在思科网络实训室和项目实训室进行,在教师指导下,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学生参与网络管理、网络应用项目或网络工程的生产性实训。
2.2.3 加大项目化生产性实训环节,夯实实践技能
为强化学生岗位能力,企业专家建议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减少教学时数,加大项目实训学时数。3年综合性项目实训共计11门课程,14周,420学时。以第4学期的网络应用开发能力模块培养为例,首先实施为期6周(12学时)的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一体化教学,第7周开展为期1周的项目实训。接着进行为期8周(12学时)的数据库原理与应用、.NET网络应用开发一体化教学,第16-18周实施为期3周的网站设计综合实训。综合实训由实训教师带领学生依次设计校园论坛、在线考试和济宁运河商城网3个网站,学习过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使学生能力依次提高。集中实训环节教学进程如表3所示。
2.2.4 坚持“双证书”制度,融合“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全部课程
为将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岗位要求融入专业教学中,使高职毕业生取得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济宁职业技术学院于2008年成立了思科网络技术学院,将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CCNA)认证考试的课程纳入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中。思科认证课程中的计算机网络基础(CCNAl)在第2学期开设,路由协议和概念(CCNA2)、交换和无线技术(CCNA3)在第3学期开设,广域网技术(CCNA4)在第5学期开设。学生学习完相关课程后,考取思科网络支持工程师(CCNA)证书。通过“双证书”制度,为学生搭建了国际网络认证的平台,既保障了学生基础理论的知识水平,又反映了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助于学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2.2.5 增加岗前培训教学内容,融合服务客户理念
学校通过与山东亿维集团公司合作,了解企业对新员工岗位培训需求,将企业的岗前培训纳入专业课程体系中,与第6学期的顶岗实习相结合,在亿维公司各部门进行,由亿维公司人力资源部和学院指导教师共同完成。该部分主要是岗位拓展和职业素养形成,共计30学时,主要包括典型IT企业文案学习、客户观念、服务形象定位、客户服务标准、服务目标和岗位技能实训5个任务。通过培训,强化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
2.2.6 改革教学模式,采用“学段制、集中式、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学段制”,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网络管理能力模块、网络应用开发应用模块和网络工程模块3个核心专业能力模块,将核心教学和实训设置在第3~5学期进行,每学期分一体化教学和项目化生产性实训2个学习阶段,加大项目化生产性实训的学时数,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企业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集中式”,在第3~5学期,集中进行为期14~17周的一体化教学和1~4周的生产性实训。例如在第3学期,主要集中培育学生网络管理能力,集中学习服务器安装与配置、路由与交换、网络安全;在第4学期,主要集中培养学生网络应用开发能力,集中学习网页设计与制作技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NET网络应用开发。教学中加大这些课程的学时数,强化学生在该能力模块的知识和能力,同时开展为期3周的实训,集中培养该能力模块的实践技能。
“一体化”,网络工程与综合布线、.NET网络应用开发等课程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教”是教师布置项目,简单讲授项目所需知识点,演示操作过程;“学”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学习项目设计需要的知识、技能,并适当练习操作;“做”是学生分小组实施项目设计,角色扮演,小组长即项目经理,小组成员各自独立完成所负责的设计任务,共同合作完成整个项目。项目完成,学生提交项目,教师点评、考核,通过点评,促进学生相互学习,举一反三。
篇5
关键词:网络工程;教学改革;专业定位;培养方案;教材建设;实践教学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成为衡量21世纪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很快,应用范围越来越广,使得国内对具有一定专业基础和良好应用技能的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剧增[1]。国家教育部于2002年设立了目录外专业――网络工程。作为中国西部培养通信和信息专业人才的一所重点高校,西安邮电学院于2002年申请开设网络工程专业,并于2003年3月作为西部第一批申请该专业的高校获得批准开始招生,目前已有三届毕业生。由于几年前国内网络工程专业在专业定位、培养模式、教学体系、课程设置乃至教材建设等方面均不成熟,对于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无从参考[2],因此,为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适应快速发展的信息产业对人才的需求,我们近几年一直坚持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这也是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要求。
1改革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网络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大量的实践训练,才能成为符合社会和企业需求的合格人才。在与兄弟院校相关专家进行讨论后,结合我校办学思想,我们对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改革与实践[3],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1针对专业特点,确立专业定位与培养目标,紧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旨
遵循我校“基础牢固、支柱坚实、加强实践、增强适应性”的原则和“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指导思想,我们将网络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系统的网络工程专业所需的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知识,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较高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创新能力,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4]。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始终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坚持基础牢固、支柱坚实、专业灵活的原则,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的协调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实践教学,最终能够培养适应21世纪经济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网络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能够在网络技术、计算机和通信工程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科技管理以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胜任信息技术行业的网络产品和网络系统的设计开发和管理工作,胜任科研部门、大中专院校的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也可以继续攻读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硕士学位。
1.2建立理论教学、抽象能力训练及工程设计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的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体现“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指导思想
网络工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专业,一方面需要注重通信、计算机、信息类基础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大量的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我们尝试将理论教学、抽象能力训练及工程设计实践训练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构架和改革网络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5]和课程体系[6],做到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
本专业培养方案中,课内安排2 592学时,划分到院公共基础课(1 168学时,占总学时45.1%),学科基础课(688学时,占总学时26.5%)和专业课(736学时,占总学时28.4%)3个平台。
根据新的培养模式与方案,整体优化了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重点体现“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思想,在专业基础课程安排,专业课程设置等方面都作了精心设计。4年课内总学分200学分,必修课与选修课比例约为7∶3。
1.3积极跟进专业课程建设,建立丰富的专业课程资源库
和其他拥有本专业的高校一样,本科阶段网络工程的专业课程属于全新课程,基本上没有现成的、成熟的专业课程体系可供学习参考。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我们适当借鉴研究生阶段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相关课程,以通信原理、计算机网络等课程为基础,在基础理论研究、工程系统设计和软件系统开发3个方面开设专业课程。
同时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积极跟进相关专业课程建设工作。通过组织专家研讨,对各门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体规划,在构建全面合理的知识体系基础上,调整课程间的衔接,完成了相关理论及实践课程的教学环节设计及大纲编写工作。
由于本专业多数课程教学内容理论抽象,如网络协议实体的交互过程、网络状态的动态变化等,用传统的“口授+粉笔+教科书”的教学方法很难清楚地表达这些概念。为改善授课效果,加强形象化思维,我们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通过课程建设,开发了专业课程的多媒体课件,以形象的动画展示抽象的理论,不仅能够使学生容易接受,而且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地接受知识,轻松地掌握基本技能。其中,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课件荣获全国第五届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组优秀奖,具有如下特点:
1) 内容全面准确。课件以高等院校本科网络工程专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几乎涵盖了大纲中所有主要内容,准确地阐述了相关知识,避免了那些错误的、易引起歧义的论述。课件除了可以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很好的辅助工具,还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参考资料。
2) 表述生动形象。针对一些语言文字不易表达的内容,该课件以详尽的动画形式使它们形象化和浅显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件包含30多处动画,部分动画配有语音讲解。
3) 画面简洁明快。可以使学习者拥有愉悦的心理状态,更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同时,又防止画面过于华丽、喧宾夺主,避免学习者把过多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而忽视了对内容的理解。
1.4针对专业新、教材缺的情况,积极推进教材建设
由于专业新,国家对专业教材特别是实验教材建设还不到位[7]。我们在参考国内外大学实施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在教学中优先积极选用国内外优秀教材,同时通过与兄弟院校合作,针对我校的教学环境,编写并公开出版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导论》、《计算机组网实验教程》和《网络安全与管理实验教程》3部教材,共136万字。满足了计算机网络导论、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技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需求,尤其是实践教学的需求。
1.4.1理论教材
《计算机网络技术导论》编写前已明确了对应计算机网络导论课程在网络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认真考虑了它与后继所有专业课程间的联系。该教材具有如下特点:
1) 筛选合理的知识点。
通过分析本科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后继课程知识点的覆盖范围及目前技术发展方向,反复推敲比较,排除了不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能力的内容,确定了符合现阶段教学要求和学生接受能力的知识范围,并突出重点所在。
2) 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开设计算机网络导论课程,旨在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获得基本的网络操作技能,能独立解决一些常见的简单网络技术问题,能较早地突出网络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优势,而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十分有利。所以,本教材在讲解基本原理的同时,结合实际应用,描述详细,通俗易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激发学生课后自学兴趣。
3) 考虑对后继专业课程的帮助。
计算机网络导论是计算机网络的先行课程,同时也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有力补充。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原理部分厚重,且实验内容不包括基础实验部分,多为应用类或综合性实验,有一定难度。而本教材涉及的内容基本涵盖了基础实验部分,再配合《计算机组网实验教程》的基础内容,能为学生奠定较好的初级实践基础,这对后继课程的原理引入和后继实验的开展十分有利。
1.4.2实践教材
《计算机组网实验教程》教材以实际操作为着眼点,覆盖了计算机网络导论、计算机网络等课程中涉及的大部分实验内容,具有较完整的实验体系。从简单到复杂,逐步介绍了各类实验,可以分为3个层次:基础实验、应用实验、综合性实验。基础实验部分可以作为网络基础课程课内实验,应用实验部分可作为网络原理课程课内实验,综合性实验可作为集中实践环节的实验。教材满足了教学中不同层次的实验需求。具有如下特点:
1) 内容编排合理。基础实验、应用实验和综合性实验3个部分的内容编排均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原则,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逐步巩固和加强实践技能。
2)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概括地介绍每个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动手实验做好理论知识回顾及必要的理论补充。
3) 可操作性强。所有内容以实验操作为指导,步骤清晰,图文并茂。教师可以在实验前做简单讲解,或让学生做简单预习,学生便能根据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并通过分析实验结果加强对相关理论的理解,活学活用。
4) 实用性强。实验项目设计符合网络技术应用的主流趋势,具有典型性,建立的实验原型有助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另外,通过近两年的认证考试,学生反映本教材对参加CCNA认证和网络工程师认证有一定指导意义。
《网络安全与管理实验教程》是一本针对网络安全技术、网络管理技术课程编写的实验教材,就网络安全与管理方面的典型问题,在概括介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设计相关实验项目。立足于编者多次从事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课程讲授,以及相关实验指导所积累的经验,通过对内容的反复筛选以及对实验项目的精心设计,逐步编撰成文。本书具有如下显著特点:1)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2)实验项目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实验目的明确、需要的实验环境可根据实际实验条件灵活调整;3)实验过程清晰,内容详实,提高实验操作效率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初学者的学习难度。
1.4.3小结
以上3部教材读者反映良好,已被陕西、江苏、山东等7省的多所高校作为指定教材使用。另外,网络操作系统、网络规划与设计、无线网络技术等多门专业课程的实验内容已经非常完善,配套的实验指导书、实验教材将陆续编写,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完整实验体系将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
1.5配合理论教学,构建完善的同步实践教学体系,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科研实践能力培养
网络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需要通过大量的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8]。我们配合理论教学,建立了完善的同步实践教学体系。在培养方案中,实践环节安排不少于50周,其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安排34周。实践教学紧跟网络技术应用的主流趋势,从低年级开始,循序渐进为学生设计基础类、应用类以及综合类实验。实验内容几乎涵盖全部理论教学内容,建立的实验原型以学校实验室环境为背景,可操作性强。
针对高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造成的就业难、招聘难的供需矛盾,为进一步加强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采取了鼓励优秀学生参与教师科研、电子设计兴趣小组、开放实验、国家及企业级认证培训等多种形式,积极探索有效提高学生业务素质、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方式方法[9]。要求学生取得课外8学分,为学生就业进行铺垫。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少数学生甚至具备了一定的科研能力。
1.6积极推进专业实验室及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并注意优化资源配置
建立稳定、高质量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客观要求[10]。在学校的支持下,我们积极推进专业实验室建设,现已建成初具规模的网络工程专业实验室,主要承担本专业实践教学任务。根据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网络实验室不断提出可行的实验室建设计划,并得以顺利实施。
众所周知,网络规划与设计实验需要大量昂贵的组网设备,而且在实验过程中损耗很大,耐用性不强。为达到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开支的目的,我们经过调研企业培训机构,通过引入仿真软件,在不增加经费投入的情况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验环境。
实验室建设的有效实施,为完善实验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硬件支持和保障,培养方案中应开实验开出率达到100%。
此外,为满足企业对各层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解决目前本科应届毕业生结构性就业困难的问题,我们依托学校成熟的网络环境建立了校园网实习基地,利用计算机学院良好的硬件资源成立了IT应用型人才实训基地,并与陕西圣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培训中心、西安大唐电信有限公司制造事业部和西安邮区中心局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
2改革与实践的主要特色
改革与实践的主要特色体现为:
1) 专业定位符合我校总体指导思想、适应社会需求,专业特色突出,培养目标明确;
2) 提出了实用型网络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构建了理论教学、抽象能力训练及工程设计实践训练有机结合的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
3) 较好地完成了专业课程建设,建立了丰富的专业课程资源库,并有计划、有目标地推进教材,特别是实践教材建设;
4) 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构建了完善的同步实践教学体系;
5) 建成了能够很好支撑教学的实践教学环境,形成了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3结语
通过近几年的探索,我们在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相关专业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借鉴意义。在现有毕业生中,学生初次就业率均达85%以上,考研率达12%以上,多人通过国家“网络管理员”及“网络工程师”认证考试。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部分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开发能力。根据企业反馈,市场对我们培养的人才予以充分的肯定。
然而,我们还必须认识到一些问题,例如,如何改革培养方案,最大限度地处理好就业与考研的关系;如何进一步加强校企联合,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网络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改革与实践的过程,需要进一步探索与研究。
参考文献:
[1] 田立勤,乔安娟. 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与层次化培养[J]. 农业网络信息,2007(4):116-118.
[2] 綦朝晖,吴江文. 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 高教论坛,2008(4):31-34.
[3] 张远,杨F. 网络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55-157.
[4] 王忠民,王陆海,韩俊刚. 工科院校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 科技咨询导报,2007(30):223-224.
[5] 姜腊林,易建勋,陈倩诒,等. 网络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5,28(3):67-69.
[6] 王建民,范通让,沙金. 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探讨与研究[J]. 石家庄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3):96-98.
[7] 陈鸣,胡谷雨,王元元,等. 网络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19):111-114.
[8] 杨日晨,刘井飞. 强化实践教学,加快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09,22(4)17-18.
篇6
本文主要针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基于工程化理念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核心在于加强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为主,重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推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训练,加强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同时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网络工程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分析
目前,国内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中,人们积极探讨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出有用的人才,尤其是面向工程实践的一线工程师人才。人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教学管理模式研究,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校企合作研究、产学研结合研究等几个方面。国内外不少大学的众多院系加入了CDIO全球工程教育改革组织,采纳该组织以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四个阶段性的工程内容为学生能力培养目标的理念,将工程教育视为一系列的服务性工程产品制造过程,并以层次化的架构来组织师生的学习活动,进行一定的创新性工程教育。国内外相关的基于CDIO的教学实践模式的研究和应用仍在反复修正和继续完善中。对于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研究者大都认同“既要遵循本科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基本要求,又要突出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一般都是根据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实际,科学设计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体系,体现本科教育的厚基础与岗位技能的有机结合。国内外研究者提出的一些教改方案中,主要包括了合理制定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课程体系改革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打造课外科技创新平台营造实践创新氛围、实施职业技能考证,强化岗位应用技能和职业技能培养、搭建实践教学与创新平台、拓展实践教学资源、实施产学研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一些措施和建议,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阐述了适合各自学校或院系的发展思路和教改理念。部分研究者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内涵,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明确实践教学的基本定位;实践教学与学科专业发展和科学研究进行有机结合,改造更新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课内培养与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拓展学生自主研究与创新能力培养空间;校内与校外共建进行有机结合,建立稳定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整体性培养与个性化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实施因材施教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些建议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促进和实现理论和实践结合,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国家提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之后,国内绝大多数大学都在积极实施卓越计划,从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实践效果来看,卓越计划的确对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调整人才培养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都有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各高校在卓越计划实施中,不少高校对于工程化理念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提出了一些思路和措施。考虑到人才的多样性,决定着不同类型的人才质量,所以不能用同一标准去衡量人才,即不同类型的人才都有卓越。有研究者认为不同类型和层次的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上有着各自不同的使命和责任,都应该能够在各自的层次和领域培养出一流的人才。应该对高等学校实行分类管理、引导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鼓励办出特色。“卓越计划”提出的“分类实施、形式多样、追求卓越”的理念,事实上也强调了各种类型的高校,应该在具有优势特色的专业领域,采取多种教育教学方式,在不同类型工程人才的教育培养上追求卓越。所以,同样的理念在不同层次的高校中去实施,其内涵必定有较大的差异,工程化理念基础上的人才培养也应是各有特色和各自错位发展。综上,可以看到,基于工程化理念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国内外部分高校在积极探索,但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摸索阶段,还有较多内容需要加以深入探讨、详细论证,更重要地是如何将研究成果能更好地结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本文所述的实践教学体系重构基于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网络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实践,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一直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和085工程为引领,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按照学院发展的客观要求,不断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本文将在理论研究和实际试运行相结合的基础上,在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和重构方面做出尝试。
工程化理念下的实践教学改革意义和方法
通过把工程化理念引入到实践教学的教学改革研究,对于教学实践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将会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首先将促进网络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实施,同时促进专业和外界,尤其是信息产业界企事业单位的横向联系,有利于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和社会活动。其次将促进人才培养计划、课程结构的改革,不断增加实践课程,促进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融合。促进实践教育环节的增强,不断加强学生的专业教学,尤其是把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实践教学,通过大量的实践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使其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再次可以促进本科生科研制度的制定和实施,鼓励本科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创业,在保障制度上进行一定的探索。同时可以促进毕业生的就业能力提升,通过职业培训、职业指导、证书计划等方式加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本文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时,遵循几个重要的原则,也是重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原则,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实行滚动式推进,理论研究领先,在提出理论假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框架设计后,开展行动研究,检验、丰富、发展、推进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最终把理论假设转化为新的人才培养改革模式。研究和应用相结合的原则,研究将逐步试点,在具体的某些年级某些班级将理论研究的成果进行初步的试运行,观察、分析、评价和论证前期研究成果的具体落实情况,通过不断的验证和实践,逐步将研究的成果应用到实际教学。坚持专业发展特色的原则,专业将坚持自己的特色发展,力争实现不仅与上海本地兄弟院校,而且与国内同类型大学的网络工程专业的错位发展。基于此,在进行实践教学体系研究时,采取的研究方法将不拘一格,充分采取适合专业发展和能够促进教学改革的科学方法,即:深入的文献分析与理论研究,文献分析将对实践教学方面的专业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理论研究包括系统钻研实践教育、实践教学、职业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体系构建和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广泛的调查研究,通过调查研究国内外同类专业在实践教育教学方面的现状和先进成果,坚持特色基础上,合理引入成功的理论、方法和相关制度、成果等。专业将研究适合本学院需要的科学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工程化的理念,对实践教学内容、实践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并将在专业内进行一定的试行,在试行中不断进行论证、完善和总结。构建面向企业实际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将逐步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建立产学研联合开发基地,通过案例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不断扩充教改的内容,力争使实践教学能与理论教学能有机结合。#p#分页标题#e#
工程化理念下构建网络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实践教学活动中的各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具体包含实践教学活动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等要素。工程化的理念应该贯穿到整个体系的设计和构建中。
1突出工程化的特色网络工程专业在大量企业、行业协会走访、调研的基础上,充分讨论、征求各方意见后,不断对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调整与修订,突出“实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应用”的网络工程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强调“专业学习不断线”、“外语学习不断线”、“实践环节不断线”和“素质教育不断线”,以适应网络工程领域对应用技术型人才提出的高要求。首先在知识结构上,注重分析和引入网络工程各类型工程项目的内容,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完善中注重学科的整体性以及应用性,构建了网络工程专业科学的课程体系,使学生通过4年的学习具备了较为深厚的理论基础。其次教学实践中,拓宽教学内容,注重工程实际项目的引入,采用“平台加柔性化模块”的教学架构,通过搭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平台,以及可选的专业课柔性化模块,体现出培养应用人才的定位。再次专业技能培养中,注意不断增强学生实践能力,让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而展开,紧跟计算机学科的最新发展,精选教学和实验内容,通过实施一系列的措施,促使学生在4年的大学中,专业技能逐步得到增强。
2形成1个主线3个层次5个模块的框架结构网络工程专业在创建工程化实践教学体系时,坚持“课内外贯通、校内外结合、产学研一体”的工程化理念,将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分解,尝试建立“一主线、三层次、五模块”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主线”,是指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一条主线;“三层次”,是指将学生的能力由低到高分为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强化技能三个层次;“五模块”则是指根据实践教学不同环节的特点,将实践教学分为实验教学模块、实习教学模块、课程设计模块、企业实战项目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强调实践各模块的衔接与循序渐进。
3突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重点内容实践教学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在构建体系时,应更多地突出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体系尤其是师资建设的内容。教学目标体系建设:实践是对理论的验证、深化和提升,要求学生通过实践教学,在基本技能和职业技术技能方面,具备了从事网络工程及相关行业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同时注重在团队精神、创新精神、实践理念等方面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作作风。教学内容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的形式多样,包括有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校外实习等。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时,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不断调整实践教学的课程模块,加大实践教学课时量,尝试改变实践教学法,按照学生从了解到熟悉再到掌握的接受过程,分别进行相关的基本技能、综合技能、强化技能的训练。网络工程专业常规实践教学内容如下表所示:网络工程专业基于对对历年来采取的教学内容进行的梳理,尝试对实验类模块进行整合与重构,将原来的实验内容进行精选、合并和补充,按层次结构分段设出基础型实验、专业提高型实验、实训创新型实验。比如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通信技术、网络工程、网络管理、路由交换技术、协议分析与测试这几门主干课程的实验部分,在实践教学中发现,有一部分内容多多少少存在一定的重叠,这就需要不仅仅在培养计划和教学计划的制定方面进行合理的和科学的整合,更需要在实践教学中,将这几门课的实验部分,按照网络工程专业的内在特点和课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层次结构,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整理,整体重构出科学的实验模块,具体可以在实验内容、实验类别、实验适应阶段、实验的前后承接次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设计,并进行试行,及时进行相关论证。网络工程专业按照发展要求重构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具体如下表所示:教学条件体系建设:在实践体系中,教学条件的改善越来越显其重要性,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件条件、二是师资力量。硬件条件包括有专业实验室、校内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合作联合工作室。硬件条件的改善,往往需要数年的建设和积累,通常网络工程专业应该具备有有“网络安全实验室”、“网络协议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无线传感器网络实验室”、“网络程序设计实验室”、“网络基础实验室”等,且应该在课余时间面向所有学生免费开放,并配有专业辅导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实践,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工程实践场所和实践时间。网络工程专业要突出工程化理念来建设硬件条件,就必须建设较多的校内外校企合作基地,建设具有较高水平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使学生尽量能在大2下学期开始,直到大4毕业前,都可以进入到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习,不仅锻炼专业技能,而且提升就业竞争力。企业学习(实习)是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学校培养向企业后延、企业人力资源向学校前伸的联合培养方式,构建体系时应不断探索校企合作模式,完善现有的培养方案,对学生在企业学习阶段的培养目标、培养标准、培养计划(课程或环节)、入选企业、工程实践条件、师资配备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在实习单位的选择上,主要面向相关专业领域知名企业或研究单位。通过多种方式与企业合作,建立一批高水平且相对稳定的校外培养基地。
师资力量的改善,更需要专业进行长期的队伍建设,师资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对于实践教学体系的形成有很大的助推作用。在工程化理念下,应该重视师资的网络工程行业专业工程背景,比如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建立“教师—工程师”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大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力度,提升每位教学一线专业教师的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其一线工程知识背景,优先聘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兼职教师,努力提高专业课教师中具备在企业工作的工程实践经历的教师比例,或者从企业聘请工程师来学校兼职教师,或派遣教师到企业参加工程实践等。这将有助于将工程实践经验及相关的科研项目成果直接带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尤其在学生的毕业设计方面,可以较大比例的采取校企合作的题目,大大促进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缩短从学生到工程师的培养时间。除此之外,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应鼓励和支持专业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并将科学研究成果用于专业实践教学,使专业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为培养高水平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提供了更好的外部条件。#p#分页标题#e#
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在严格执行学校和学院制定的相关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和措施的基础上,网络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需要针对自身特点,制定适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培养的实施细则。从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实践教学指导书的编制、实践教学实验室、基地的日常运维管理办法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提高。对于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来说,要突出工程化的培养理念,还应鼓励教师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编著适合专业自身发展和学生特点的实践教学类教材,出版的教材绝大部分是围绕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应用型教育特点,有效支撑一线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教学评价体系建设:评价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实践教学质量和学生实践质量两个部分,分别对应于对教师和学生的考核,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必须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严格检查和审核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内容,注重过程管理。综上,通过实践教学体系的5个方面,尤其是在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条件体系的构建,将大力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篇7
关键词:需求驱动;西部高校;网络工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2-0055-0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西部普通高校应用技术转型是西部地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的人力资源支点[1]。“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引导互联网企业拓展国际市场,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类人才提出了更多要求,促使高校对现有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与改进。
一、现状分析
1.网络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参考李校红[2]等所做的市场需求调查,结合我院近年来的就业情况的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从毕业分流来看,就业与读研是两大选择。就业比例占绝大多数,考研、读研比例较低,但呈上升趋势。(2)从就业岗位需求(未考虑少数不从事本专业工作的情形)来看,主要分为以下三类:网络安全工程师,网络管理与维护工程师,网络研发与测试工程师。(3)从专业能力需求来看,熟悉网络通讯原理(如TCP/IP协议),熟悉Cisco、HC等设备的安装、调试,熟悉某种数据库和操作系统,具有CCNP、HCNP、网络工程师(中级)等证书,有较强的网站或手机APP开发能力,往往会被优先考虑。(4)从通识能力需求来看,有较强的表达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有较强的项目规划、技术方案制定能力,有较好的学习能力,能够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有较好的英语水平等,往往会被优先考虑。
2.西部高校的现状。一些文献调研分析了西部普通高校的现状,结合我们自己的调研分析与体会认识,认为西部普通高校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学校总体发展水平相对缓慢。尽管近年来国家不断地提高对西部地区高校经费的投入,但受限于西部高校发展的基础和地区地方财力,以及高校扩招的影响,西部地区高校生均教育经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师资队伍整体层次不高,教师职称结构整体偏低,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从2014年分地区普通高等学校(机构)情况(2014年)[4]统计数据可以得到,2014年全国正高级、副高级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为12.33%、29.24%,而广西的相应比较为10.60%、27.23%,差距较为明显。而西部高校受制学校总体发展水平、地区发展水平和地区工资待遇,较难引进或留住高层次人才。(3)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生源质量整体相对偏低。西部地区大多地处偏僻地带,尽管近年的发展较快,但受制于长期以来的地域环境和经济发展状况,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速度较慢。以广西为例,每年全国统招分数线明显低于平均水平,而广西高校所招收的学生绝大部分为广西生源。(4)西部地区高校技术类企业较少,学生在本地企业开展工程实践的机会较小,而到东部相关企业开展工程实践,面临费用、安全、管理等诸多困难。
3.网络工程专业特点。网络工程专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行业发展迅速。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云计算、物联网、可见光通信、软件设计网络等新技术令人应接不暇;“互联网+”行动计划也给网络工程专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2)应用领域广泛,涉及学科面广。网络已经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与信息技术贯穿于各大学科门类和各个工、农、商业领域。(3)毕业生就业面广。网络工程专业学生可以面向网络工程、网络安全与网络开发三个大方向选择就业岗位;同时,小到个体企业,大到大型企事业单位,都需要各种各样的网络管理与应用人才。(4)毕业生就业竞争压力大。m然就业面广,但就业人数众多,除了网络工业专业本身的竞争,还需要与几乎所有计算机、通信、电信类的毕业生竞争就业岗位。现在一些非计算机专业也开设了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再加上自身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这些毕业生在网络应用方面也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4.西部高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西部普通高等院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与企业需求对接不准,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模糊;(2)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考虑不足,培养方案与目标较为单一,不足以适应学生与社会的多元化需求;(3)实践体系不够完善,管理不够科学,未能充分发挥实验设施与师生的潜能;(4)实践力度不够,工程、应用等实践机会不多,创新能力不强。
二、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规划
1.分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5]提出了“721”人才培养模式,它基于梯级、分级、多元策略,将人才分为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3种,大约符合7∶2∶1的比例。我们借鉴其分层次培养思想,将培养目标分为学术型与应用型两个层次,目前以应用型层次为主。对于学术型人才,在课程体系上偏向于基础理论与方法,注重学术研究方法训练,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以就业为导向,强化专业基础和实践能力。图1展示了我们的网络人才培养层次。
2.“3+5+3”课程要求体系。分层次培养体系,也就对应着分层次的课程设置体系,与网络工程相关的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和专业选修三大类,其中专业选修课程较多。如何保障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又将师生从繁重的课程任务中解放出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除了增加师生配置比例,引导学生合理选择选修课之外,还需要从课程知识的要求入手。一般来说,一门课程的内容,可以从如下三个问题入手:What is it(它是什么),Why to use it(为什么要用它),How to do(怎么实现它),Where to use(可以用在哪儿)及Where to go(将来的发展前景与方向如何)。针对三类课程的这五个问题,我们推荐了三个层次(重点把握、熟悉、了解)的要求,如表1所示。对于每门课程的各个具体知识点,我们也推荐任课教师合理规划认识层次,突出重点。
3.用为主,兼顾学术。考虑到学校与学生的基础与发展,我们将培养目标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兼顾学术型人才培养。因此,整个课程体系的设计主体上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为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激发学生的考研热情,提升学生的教研通过率,提升了专业选修课所占比例,约占总学分为39.7%。另一方面,开设专业选修课《考研数学综合1》、《考研数学综合3》、《考研专业基础》及《考研专业综合》4门,共计23学分。
4.网络工程、安全与开发三条主线。对社会需求的调研结果表明网络工程人才的需求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网络安全、网络工程与网络开发。网络安全主要体现在网络安全配置、故障诊断和信息安全防护等方面,网络工程主要体现在网络设备选型、配置、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网络开发主要体现在Web网站开发、手机APP开发和网络通信编程等方面。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从“网络工程”、“网络安全”、“网络开发”三条主线进行教学规划,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TCP/IP 协议体系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路由与交换技术》及《算法分析与设计》。其中《计算机网络》与《TCP/IP协议体系结构》是三条主线的共同基石;《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操作系统》支撑网络案例;《算法分析与设计》支撑网络开发;《计算机组成原理》与《路由与交换技术》支撑网络工程。在专业选修课中,《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密码学》与《网络攻击与防护》突出网络安全方向;《高级网络路由技术》、《高级网络交换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与《网络性能优化》突出网络工程方向;《Linux操作系统》、《Java程序设计》、《移动编程技术》与《软件工程》突出网络开发方向。
三、三级协同培养
针对目前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在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的欠缺,借鉴湖北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提出的校内-校企-企业三级协同培养方案[6],考虑到西部一些高校学生较难获得企业工程教育实践的机会,结合学校科技企业园和学院自身的特点,我们规划了自己的三级协同培养方案,如图2所示。
三级培养体系中,三级培养目标是层次递进的,都以需求为驱动,以能力为导向。第一级依托于课堂教学与实践,重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训练,并培养学习方法与能力;第二级从相关企业的实际需求与工程应用出发,重在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工程应用能力;第三级以学生兴趣为纽带,依托于开放实验室、科研设备或科技产业园设施,以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完成科研项目或工程项目为目标,重点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工程能力。
四、结束语
此次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划结合了市场需求与学校发展现状,开展了广泛调研,听取了部分同行和部分相关行业人士的意见,遵循以需求为导向、以岗位定能力、以能力定课程的原则,重点培养网络行业急需的工程性和实践性人才,同时兼顾学生的继续深造需求。所提出的“3+5+3”课程要求体系还有待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1]马青,王春秀.西部普通高校应用技术转型的机遇与路径――基于宁夏高等教育的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8(1):166-173.
[2]李校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析[J].计算机教育,2015,(22):20-25.
[3]高东辉.西部高校跨越式发展的现实问题和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6,(3):37-40.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篇8
【关键词】学业导师 职业生涯规划 实现路径
1引言
导师是高校中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的专门人员,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导师制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明显,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学业导师引导学生的终极目标在于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专业技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导师与学生的长时间接触,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爱好、特长和特点都比较了解,对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职业、就业和专业的关系,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梳理正确的就业观念,进而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普适性”的职业规划指导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学生在具体的求职上仍然存在明确的目标、定位和方向感。同时,对大学生而言,自我认知是个复杂问题,他们对自身兴趣、能力和专长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同时,由于其社会经验也比较缺乏,对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其要求也不太了解,难以制定针对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
3 网络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作用分析
3.1专业性指导。相对于就业指导课的老师来说,专业学业导师的指导意见更具有针对性。学业导师往往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专业能力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其专业素养决定了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及行业中的企业有相当的了解,能够较好地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相关企业对员工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
3.2过程性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过程,其具体实施也会随着各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学业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导师对学生的情况非常熟悉,可以在专业课开始学习的阶段就能让学生认清就业环境,将外界需求、专业定位和自身特点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师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的细微变化,有效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观念和做法,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完善和补充,更好地践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3.3实践性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学业导师往往都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对口企业资源,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实习工作岗位,让学生有机会带着设计的职业规划方案进行实践,实地考查和了解专业工作岗位在企业中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途径。在实践中体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和效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实践方法。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对学生校内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产生方向性的引领、决定性的影响。
4 基于三段式培养方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实现路径
宁波大红鹰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本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如下举措:专业依托区域IT产业,实施“三段式”的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整合课程,通过“分段实施、阶梯推进”的方式构建模块化课程实践体系。
第一阶段为2.5个学年,在前五个学期执行,通过整合和优化前五个学期校内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工程应用能力所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学业导师在这个阶段,指导学生完成对专业工作岗位的认知、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分析主观、客观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第二阶段为0.5个学年,在第六学期执行,采取企业选择、学生自愿、专业指派三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和企业项目实践。使学生实际参与实际技术性工作;学习工作岗位所需知识与技术,熟悉企业相关IT工作岗位需求、职责范围、操作技术规范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学习与IT专业领域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强化学生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学业导师在这个阶段将与来自于企业工作一线的导师一起,指导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培养和锻炼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的工作能力。同时,根据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重新审视和修订。
第三阶段在第七、八学期执行,学业导师根据学生在企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反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综合案例,开发项目实施方案,弥补学生实际工程项目实践能力的差距,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项目应用能力。利用综合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强化训练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的重点内容和短板,围绕学生企业项目实践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经历及其遇见的问题予以提炼和升华,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进而对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的目标而努力。
小结
经过网络工程专业12级、13级两轮实践,这种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得到了学生的积极认可。他们普遍认为这样,平时学习和实践的针对性更强,学习目标更加清晰,也更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从12级毕业生的就业实践来看,普遍能够较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13级学生在企业岗位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目前正在通过综合项目实践和企业实践两个方面提升其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逐步实施其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从企业调研的反馈来看,企业认为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更能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快速成长。以学业导师的身份,在导师制的体系中开展和推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尝试,通过师、生、企业联动,逐步构建和完善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具有网络工程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蒋豪与尹雪鸿, 大学生职业规划导师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理论, 2012(25):第192-193页.
篇9
摘要: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要办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本文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阐述了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
关键词:高职;工作过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要形成特色鲜明的高职办学模式,课程体系是重要的载体。办学特色正是通过课程体系的实施来实现的。抓好课程体系建设,对高职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笔者结合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办学特色,谈谈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和构建策略。
所谓工作过程,是在企业里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生产复杂产品、完成重大项目都可能需要多个工作过程,从而构成了该产品、该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是根据产品、项目的工作过程系统确定学习领域后,以学生为中心而设计的课程体系。
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定位
通过校企合作,深化“工学交替、岗证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实际工作过程,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以及具有计算机网络软件、硬件组网与调试、网络系统安装与维护、网页设计与网络编程能力,面向计算机网络企业和领域里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能在中小型企事业单位第一线从事网络规划、组建、应用、管理与维护等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按照职业能力所包括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我们可以把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细分为如表1所示几个能力模块。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重在专业动手能力的培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依据“建网”、“管网”及“用网”的培养目标,将其分为培养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的人才。其中网络工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组建、管理与维护;网络开发主要包括网络程序设计与数据库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主要包括网页设计、广告装饰设计制作等。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
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学生“建网”、“管网”、“用网”的职业能力,让学生获得在“建网”、“管网”、“用网”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与整体化的实际工作过程相联系,即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组建、开发及艺术设计三个方向的工作过程相联系。首先,通过调研确定网络工程、网络开发、网络艺术设计三个方向的岗位群;其次,进行相应模块的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按典型工作过程能力要求进行归纳总结的结果,体现的是现实的工作岗位能力目标,是完成目前工作岗位的要求)分析,即具体工作过程的分析;再次,根据行动领域确定相应模块的学习领域(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最后,创建具体的学习情境——教学项目。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注重工学交替、“双证”课程的融合。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劳动力资源的市场配置机制逐步建立,行业产品换代频繁,导致行业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岗位能力的需求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高职院校应根据行业制定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等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建立一套能够根据行业需求来进行动态调整的课程体系,进一步实现产学“零距离”的教学模式。因此,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建立一个动态机制,能够根据行业调研信息和企业专家的反馈意见,及时进行调整和优化,以适应行业发展和社会需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行业人才需求分析高职教育是面向地方行业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要走社会调研、构建岗位群、构建专业模块及课程设置“四步曲”。即通过社会行业需求调查研究,构建岗位群,设置相应的专业模块,并经过几年的调整,逐步使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的需求相适应。通过调查研究,收集分析社会实际需求、行业实际需求及学生实际需求信息,构建出社会需求岗位群,对专业作模块化分解,对课程作进一步的整合,从而满足行业的实际需求,同时,根据行业制定的培养目标和行业岗位工作流程确定课程内容和专业课程体系。以我院为例,在构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时,我院注重用人单位反馈信息的收集和对行业、企业的实地考察调研,通过信息收集分析,不断对原有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更新,以满足社会实际需求,使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始终保持其前瞻性和先进性。
依托行业工作过程,构建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尤其是在岗位工作过程(任务)调研与典型工作过程(任务)归纳、行动领域确定、课程内容设置等方面,必须要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特点是:每个模块相对独立,每学完一个模块可以获得一项技能、知识或能力;模块的内容依据职业岗位工作过程的实际情形确定,每门学科根据所属模块专业方向,围绕工作过程组织课程内容,强调技能训练或能力培养,传授工作过程知识;模块之间可以灵活组合,以专业任选课的形式构成扩展能力模块,使学生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每个模块可以包括若干个子模块,它们也有明确的行为目标和具体要求。以我院为例,我院在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根据“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煤炭行业、IT行业,深度融合煤矿安全、煤矿产量监控网络技术知识,调整课程设置,制定优质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交替模块化课程体系。同时,确定“网络工程与管理”的核心能力为课程主线,按照“建网”、“管网”、“用网”三个专业方向(三个模块)的实际工作过程分别与行业建立“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表2所示)。
突出实践,强化岗位工作能力和工作过程本专业以“岗位职业素质+岗位工作过程”为人才培养主线,注重“工学交替”的科学实施,紧紧围绕专业人才应该具备的岗位能力和实践能力,建立相对独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与理论教学密切配合、校内外紧密结合、具有计算机高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基于工作过程的岗位实践能力目标主要指培养“建网”、“管网”、“用网”三个模块的实践能力。本专业依据工学交替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与行业、企业深度合作,以实际工作过程制定的工作任务为载体,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课程标准,重组课程内容,联合开发《网络交换设备安装与调试》、《煤矿安全网络监控系统安装与调试》等7门核心课程(见表2)。
工学交替、岗证结合、注重“双证”课程开发“工学交替”指工作和学习交替进行。这里的“工”和“读”的指向均是学生。“岗证结合”指行业工作岗位与学生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即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交替,学生在顶岗实习中接受企业选拔、考核,在岗位上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课程,是指将职业资格证书内容与相关专业课相融通的课程。对于“双证”课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宏观上看,它是以学生的职业能力形成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得为目标而组织的专业课程的统称;从微观上看,则是某专业课程体系中与国家职业标准所规定的一个或者几个相关职业(岗位)的能力直接对应、紧密联系的一门或一组课程。“双证”课程由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协作开发。“双证”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是,将职业标准融入职业教育课程,即以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的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展开设计与开发,按照工作过程或结构的要求来形成课程建设的思路与结构,使课程能够提供给学生实际工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及态度。所以,在“双证”课程开发中,应遵循“以工作过程(任务)引领专业知识、以职业资格证书的标准规范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如图2所示)。
以我院为例,2007年,在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分析、行业调研及企业专家建议的基础上,本专业与更多的业内著名企业深度合作,引入行业内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认证,全程按照行业的人才需求标准,实施“工学交替”、“岗证结合”的新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过程分为在校学习和到企业工作两部分,两者交替进行。第一学年,学生在校内学习基础理论;第二、三学年,学生以工学交替形式学习专业课程。通过顶岗实习,学生可以在真实企业环境中提升岗位技能。另外,引入了行业内国际权威职业资格认证,实施“岗证结合”教学模式,实现职业资格证书与就业岗位的完全统一。该专业网络工程、网络艺术设计、网络开发三个课程模块分别与联想(阳光雨露)信息服务公司合作,引入CompTIA A+系列资格认证;与重庆龙形广告等公司合作,引入CEAC系列资格认证;与重庆港澳软件等公司合作,引入SCJP系统资格认证等,实现了职业资格证书、学历证书及岗位工作过程知识结构三者的统一(如图3所示)。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通过校企合作、依据工学交替和岗证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双证”课程的开发来实现的。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正确处理好工、学、岗、证四者之间的关系,使它们和谐地融入课程体系中。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的理论基础[J].职教通讯,2006,(1).
[2]赵倬.浅谈模块化在计算机多媒体专业高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6,(4).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应用型本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计算机网络技术被誉为是“近代最深刻的技术革命”,其应用已遍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生活等几乎所有领域,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社会各行业对网络管理、网络建设、网络应用技术及开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在这种形势下,应用型本科高校为社会培养大量具有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的网络技术人才显得尤为紧迫。计算机网络作为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整个学科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交叉学科,涉及大量错综复杂的概念与新技术,在教学中容易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清,教学内容与当前技术脱节,实验环节薄弱等问题,教学改革十分必要。本文对我院在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加以总结,提出一些改革措施和建议供大家探讨。
教学目标的正确定位是教学改革行之有效的前提和保障,即明确教学是为培养什么类型人才而服务。计算机网络的教学目标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网络基本应用、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网络相关科学研究。其中,网络基本应用目标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可熟练的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如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和查找资料等;网络管理员或网络工程师目标要求掌握网络集成、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网络编程等知识和技能,并对其中一项或若干项有所专长,可以胜任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管理与维护、架设各种服务器和网络软硬件产品的开发等工作;网络相关科学研究目标要求具备深厚的网络及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今后主要从事科研和深层次开发工作。第一层次是现代社会人才都应该具备的,不需要系统的理论知识,适当培训甚至自学就可达到。第二、三层则需要具备较好的理论基础,主要针对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的是在培养、加强专业基础教育的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可以直接解决实际问题,并具有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应以第二层次为主要目标。目标定位后,具体措施就该围绕目标展开。
2培养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网络技术发展速度很快,教师必须不断学习新技术,紧跟技术前沿。网络课程教师不但应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应具备较为丰富的网络工程实践经验。针对教师理论基础扎实但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情况,我院提倡建设一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从事网络教学的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技术职称,还要通过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目前,网络工程系已有80%以上教师取得了业界著名的网络厂商认证,如CCNA、RCNA、CCNP和CCAI等。授课教师还经常参加各种技术培训,参与实验室建设和一些公司企业的网络工程项目。只有具备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经验,教师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把握重点,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才能让学生掌握理论的同时学习到主流和先进的实用技术,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优化课程结构,更新充实教学内容
首先,应该根据现代网络技术发展状况和市场需求不断修订教学大纲和充实新的教学内容。大纲的制定应为课程教学目标服务。计算机网络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自身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基础理论知识已经比较成熟,在选择和确定教学内容时,应兼顾基础知识与新兴技术。如当今网络体系结构的工业标准是TCP/IP,而OSI参考模型只要介绍其特点和对学习网络体系结构的意义即可。再比如X.25、帧中继等目前已基本淘汰的技术可在教学中一带而过,适当增加FDDI、无线局域网、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等当前热门技术内容。其次,要注重教材建设,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一本合适的教材。教师可以自行编写教材,也可以选择已出版的优秀教材。英文版教材如Andrew S.Tanenbaum的《Computer Network》,该书是计算机网络课程的经典教材,在国内外重点大学的网络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该书的中文版也已出版。国内的优秀教材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网络》(谢希仁编),目前已出第5版。我们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了后者,该教材知识结构合理并有一定深度,例题和习题丰富,使学生能够掌握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现代网络发展的新技术。
4改善教学方法与手段
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运用于教学活动中。
4.1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
多媒体技术集图像、文字、动画于一体,图文并茂,形式多样,使用灵活,信息量大。教师应利用一切资源,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动画可将抽象复杂的教学内容和工作原理以直观形象的方式演示出来。例如可将数据在各层的封装和解封、CSMA/CD工作原理、TCP三向握手等抽象内容制成动画演示出来,既生动形象,又易于理解和掌握。
4.2利用各种工具软件辅助教学
网络体系结构中的各层协议是计算机网络课程中的重难点内容,了解和掌握各层协议数据单元(PDU)的格式和字段内容十分重要,如果不清楚这些就无法真正理解各层功能是如何实现的。但是这些内容抽象枯燥,教学效果往往不佳,可借助Iris或Sniffer等一些工具软件辅助教学。可用其捕捉包并分析各种包结构,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到MAC帧、IP包、TCP报文段等各种协议数据单元的结构和内容,理解和掌握不再困难。
4.3重视案例教学法
学习计算机网络要学会解决网络实际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网络的基本原理,培养跟踪、学习网络新技术的能力。计算机网络课不应是单纯的理论课或应用课,而应是理论、工程与应用紧密结合的课程。因此在内容安排上,不仅应重视网络基础理论和工作原理的阐述,也应重视网络工程构建和网络应用问题的分析,使理论与实际更好的结合。在教学中选择一些典型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和评价,使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同时获得一定的实际应用经验,反过来可更加深入的理解基础知识,有利于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改变传统教学单纯是“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让其感受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优秀的学生不但要学好教师讲授的内容,还应该有自己的好想法,甚至能给老师提改进意见。这就需要教师尊重并思考学生的意见,给学生一定的施展空间并启发和引导。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学生提出过的或当前热点关注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他们走出课堂去调查和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讲解,其他同学讨论,老师点评。这样积极有效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了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4.5利用网络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作补充,我们开发了多媒体互动网络学堂,教师可在网络学堂论坛布置作业,提供一些优秀学习资源,为学生答疑等,所有的学生都可以共享。我们还建立了网络课程QQ群,学生和老师可以在群里进行交流和探讨,不但方便快捷还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距离。
5进行实验教学改革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用型本科教育更应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实验教学不仅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网络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5.1建设优良实用的网络实验室
良好的实践环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是实现培养网络人才目标的重要保障。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校实际情况,设计一套合理实用的网络实验室建设方案。我们购置了思科和锐捷的网络设备以及SUN服务器和工作站等,建立了网络集成实验室、网络编程实验室、系统管理实验室和综合布线实验室,不但能够满足计算机网络教学的实验要求,还可满足更复杂的科研需求。使学生们有真正的动手机会,能够更好地做到理论和实际紧密结合。
5.2利用虚拟网络实验平台
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实验设备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一般都存在经费有限的问题,实验室设备的更新改造往往很难及时跟上网络技术的发展。即便实验环境很优越,学生做实验也受到时间和地点的诸多限制,而虚拟网络实验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使用虚拟机Vmware,学生在一台计算机上就可以组建虚拟的局域网,完成虚拟机与主机、虚拟机之间的网络连接,实现安装各种操作系统、服务器架设和开发及测试的实验。使用Packet Tracer或Boson Netsim可以支持大量的设备仿真模型如交换机、路由器、无线网络设备、服务器、各种连接电缆和终端等,配置命令和界面同真实设备几乎完全一样。利用虚拟的网络实验平台,学生可随时进行各种网络实验训练而不必担心网络设备的损坏,可以迅速搭建虚拟网络并配置和调试,还可以一个人完成较复杂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真实实验结合虚拟实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5.3调整和完善实验教学内容
由于各校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验室条件来设计实验内容和编写实验指导书。实验教学内容不应仅依附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它同理论课程一样为教学目标服务。验证性、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所占的比例应该科学合理,多关注和借鉴一些厂商认证培训的实验项目,在制定实验内容时,要注意加强实验内容的实用性。实验内容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网络基本原理实验,如使用Iris或Sniffer分析网络协议;网络集成类实验,如网络线缆的制作及测试,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基本配置,VLAN的配置与管理,配置路由协议,配置访问控制列表,生成树协议,网络的设计与规划等;网络管理类实验,如对各种操作系统的安装配置及管理,IIS服务器的配置及管理,Apache服务器的配置及管理,FTP、DHCP、DNS等服务的配置和管理,用户和权限的管理等。如果安排实验内容较多,可将实验独立设课。实验内容不能一成不变,应根据网络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不断更新和完善。
6成立网络技术小组
成立网络技术小组,吸收对网络技术感兴趣且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参加。教师布置题目,小组成员独立或合作解决,老师给予指导和点评。小组定期活动,汇报自己的阶段性收获和心得,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网络技术小组学生在近两届思科网院杯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中都晋级决赛并取得较好成绩。网络技术小组不但给有网络专长学生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带动和激发了其他学生学习网络技术的热情。从近两年就业反馈情况看,参加过网络小组的毕业生在业务能力、职位和薪水方面都更有优势。
7鼓励考取职业资格认证
为了提高学生素质和增强就业竞争力,鼓励学生考取网络职业资格认证。由于目前认证考试种类繁多,必须选择社会认可程度较高和有一定含金量的认证,如中国计算机软件专业技术资格和水平考试――网络工程师、思科认证网络工程师等。取得证书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通过在考取认证的学习过程中把理论基础和实践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目前已有很多学生获得了各类网络工程师资格认证,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知识和自信,为今后就业增添了砝码。
8结束语
经过几年来对应用型本科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计算机网络已成为最受我院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学习计算机网络已不再枯燥而是充满了挑战和乐趣,学生的团队意识增强,综合素质和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网络技术日新月异,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也应该更加紧密的结合实际,在探索中不断改革创新,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曾辉.“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6(12):92-93.
[2] 赵海阳,范敏. 高校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探讨[J]. 高校论坛,2007(8):36,73.
- 上一篇:网络工程社会实践报告
- 下一篇:自媒体平台的盈利模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