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和商业保险的区别

篇1

1、属性不同:商业医疗保险是属于社保医疗保险的一种补充,来保障人们的健康;而社保中的医疗保险是属于一种基本医疗保障。

2、主体不同:商业医疗保险是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的;而社保则是由政府或其设立的机构运营管理的。

3、实施方式不同:商业医疗保险是基于双方当事人自愿的原则进行投保的;而社保则是具有强制性的。

4、保障功能不同:商业医疗保险主要保障的是医疗方面;而社保除了具有医疗保障之外,还有养老、生育、失业等多种保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商业保险;社会保险;协调发展

一、我国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比较

(1)我国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区别。第一,经营目的。商业保险的经营主体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保险公司;而社会保险作为一种政策性的保险,不以盈利作为目的。第二,实施方式。商业保险是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投保人决定其购买行为,而社会保险是由国家法律规定强制执行,个人不具有选择的自由。第三,保险对象。商业保险中,投保人自愿且符合核保要求的均可成为被保险人;社会保险的保障对象必须是符合国家相关政策规定的公民。(2)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互补。第一,实施方式。社会保险是一项强制性保险形式,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必须依法缴纳一定的社会保险费。商业保险作为一种以盈利为目的金融活动,以双方自愿参加为前提,投保人可以选择承保单位。第二,服务对象。我国的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较小,仅限于城市居民中具有干部和工人身份的劳动者,农村人口、个体经营户群体处于社会保险范围之外。商业保险以全民为对象,没有严格的对象限制,可覆盖全体公民。第三,发挥的作用。社会保险的作用在于保障丧失劳动力或劳动机会的劳动者的基本生活,其实质是对国民收入的再分配。商业保险的作用在于当被保险人遭遇意外事件时,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偿以减轻其损失。

二、国内外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结合的成功案例

(1)美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分析。第一,美国医疗保险商保与社保的结合。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异于多数发达国家。它实行的是以商业保险为主,社会保险为辅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医疗保险分为由企业资助和政府资助。前者多是企业为雇员及其家属购买医疗保险,为鼓励这一行为,政府对为雇员购买保险的企业实行部分税收减免。第二,国外医疗保险制度对我国的启示。以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规模增加政府在医疗保险方面的财政预算是不现实的,为扩大医疗保险受益面应该重视商业保险的作用,将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的补充。商业保险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使其将保险对象局限于健康人,把真正需要保险的体弱多病者据之门外,因此政府就应该通过立法规范其行为。同时鼓励企业在自愿的基础上,为职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鼓励有条件的农村集体参加商业医疗保险,加快建立覆盖全体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2)我国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结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政府和个人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既有利于解决广大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又有利于将商业保险的风险管控技术运用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商业保险公司通过向农民提供优质的服务可以扩大在农村的知名度,还可通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积累丰富的经验数据,为该项业务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三、如何促进我国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的结合

(1)我国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第一,保险覆盖范围较小。社会保险以保障城镇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为主要目标,对农民的保障问题重视不够。第二,社保基金运营不规范,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保险支付能力较弱。2006年上半年案件,2007年广州社保案件足以说明我国的社保监管制度存在较大漏洞。第三,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相关法律规章制度的缺失导致商业保险公司、参保居民、政府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确,不利于相互间关系的合理确定。

(2)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协调发展对策。第一,明确商业保险的经营目标。我国商业保险公司及时调整经营目标,服务对象,在保险险种设计上实行低缴费,低保障,低利润的经营策略,实现薄利多销,将社会上需要保障的中低阶层纳入到商业保险的覆盖中来,实现商业保险的普遍化保障。第二,政府应给予商业保险政策支持。例如,对依法解除劳动合同职工获得的经济补偿,如果以趸缴的方式投保一定的商业保险,可以减征或免征个人收入所得税。充分调动政府、企业、个人和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市场和各类专业机构的作用。第三,构建共有的信息平台,合理简化办理手续。在委托经营模式下,社会保险由政府和商业保险公司共同进行管理。双方应当构建一个共有的信息平台,保证社保部门和商保公司都具有充分足够的信息,并且合理简化社保办理手续,降低被保险人、政府以及保险公司各方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何娇,郭勇.关于商业保险公司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分析.2009,(12):160.

篇3

关键词: 社会保险商业保险

一、从社会经济的角度看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关系

1.共性

(1)两者都是分摊损失的一种财务安排,同以概率论与大数法则作为制定费率的数理基础,同以建立保险基金作为提供经济保障的物质基础。(2)两者同属于社会保障机制,具有稳定器的作用。(3)两者都是处理风险的方法,能起到分散风险、消化损失的作用。

2.区别

(1)保障水平不同。社会保险仅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商业保险则根据投保人的能力,以更高层次的保障来实现他们的需求。(2)经营机制不同。社会保险由政府或指定的机构经营,具有行政性和垄断性,不以盈利为目的;商业保险是在市场条件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行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3)缴费方式不同。社会保险的保费由个人、企业和政府共同负担,由国家负总责;商业保险的保费由投保人负担,保费中包括公司的营业和管理费用;(4)业务范围不同。社会保险仅是对人的保障;商业保险不仅保障人而且还保障财产与相关利益的损失,就是对人的保障也具有选择性,只保障符合投保条件的人。

3.互补

从双方的关系看,两者具备了互补的基础。

(1)社会保险对商业保险的补充。商业保险保障具备投保能力且符合投保条件的企业或个人,而社会保险对保险标的不具有选择性。被商业保险排除在外的人群可以通过社会保险保障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通过社会保险使更多的人得到了保障。

(2)商业保险对社会保险的补充。有些劳动者收入较高,而社会保险的保障水平又十分有限,他们只有通过参加商业保险保障其养老、疾病、意外、财产等方面的需要。

二、深化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对商业保险的影响

由于两者存在联系,社会保险的改革就会对商业保险的发展产生影响。

1.有利影响

(1)社会保险理论方面。我国的社会保险改革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个人也要缴费,强调权利义务对等,使受益与个人缴费相关。在效率优先原则的指导下,鼓励劳动者通过合法途径增加收入,提高生活的质量,这样人们将不满足于较低水平的保障,而更多地转向保障更高的商业保险品种。

(2)社会保险体系方面。我国实行三支柱的保障体系。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导的强制性社会保险;第二支柱是政府指导,企业实行的企业补充保险;第三支柱是自愿性投保的个人储蓄保险。其中企业补充(养老、医疗)保险的基金,可以委托社会保险部门管理,也可向商业保险公司投保,这就给商业保险的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而个人储蓄保险更是商业保险的一块大市场。

2.不利影响

(1)社会保险拓展方面。社会保险的覆盖面由国企向集体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拓展,在既定的保障需求条件下,由于社会保险满足了一部分保障需求,对商业保险的需求也就减少了,而且保障水平越高,对商业保险的替代作用就越大。两者客观上形成了“基本”和“补充”的竞争关系。

(2)企业效益方面。我国企业普遍效益较差,许多企业无力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更无力举办企业补充保险,也就谈不上将保险基金投保商业保险,并提供发展资金了。即使效益好的企业开办了补充保险,也由于政府和劳动部门关系密切等原因,将这部分保险基金交给社会保险部门经营,保险公司在竞争中还处于劣势。

三、商业保险的发展方向

1.企业补充保险领域

商业保险要积极参与这一领域。各企业购买保险公司的团体年金或医疗保险后,保险公司要为企业提供方案设计、账户管理、投资管理、待遇发放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个人储蓄保险领域

在传统的生存、死亡、两全、意外伤害保险的基础上,从规避通货膨胀的风险和适应人们理财多元化的需要出发,积极开拓分红保险、投资连接保险、万能寿险等新型保险产品或家庭综合保障计划。另外,发展分红、储蓄、返还相结合的家庭财产保险,让财产保险更多地融入社会保障体系。

3.健康保险领域

国务院规定,超过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额的费用,可以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等途径解决,这就为商业保险提供了机会,公司应根据不同的需求,开办形式多样、方便客户选择的新型健康保险,如手术保险、住院保险、大病保险、意外医疗保险等,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需要。

篇4

“据我们的一项在线抽样调查显示,高达87%的受访者不知道社保和商业保险的区别和功能,更有90%的受访者不清楚国家相关保险政策。”第三方保险平台大家保网()的CEO方玉书表示,而这一现象也让商业保险成为了理财师们必备的武器之一。

商业保险进入快速增长期

相对于社会保险而言,商业保险又称金融保险,和社保作为个人生活基础保障不同,商业保险以保障被保险人享受最大程度的经济保障为根本出发点。据方玉书介绍,我国商业保险经历人世后的十年黄金发展期后,开始被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及人口老龄化等各种力量裹挟着,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已越来越重。

“从交强险制度实施到房地产投资解禁、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到参与医疗纠纷调解、从养老社区投资到新农合建设、从大病医保靠政府到惠及10亿人的大病保险再报50%由商业保险承保,走向民众的商业保险,其庞大的市场前景和国民的刚性需求,足以撑起下一个保险业的黄金30年。”方玉书说,“一个新增有消费能力的市场,外加一个居民消费习惯正在悄然改变的市场,为商业保险的后30年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

方玉书表示,国际经验显示,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到3000美元及以上时期,商业保险需求会进入一个转折,即后黄金发展期。我国保险业积累第一个1万亿资产耗时24年,积累第二个1万亿资产仅用了3年。2012年1月至4月,我国保险业共实现保费收入5922.07亿元,保险业总资产已达6.33万亿元之巨。

援引国家统计局8月公布的数据,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按平均汇率折算,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1135美元上升至2011年的5432美元。

“这意味着我国的消费结构仍处于一个可升级的区间,加之作为消费主体的25至49周岁人口比重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32%上升到近期的45%,以青年为主体的年龄结构决定了我国进入商业保险消费快速增长期。”方玉书说,“从大家保网的访客数据看,这一年龄结构变化所折射出来的商业保险消费占比尤为明显,25至40周岁的青年族群构成了大家保网站商业保险的主流消费群体,此外男性访客占据了60%,而在职业分布方面,教育、金融、IT等行业人士较为密集。”

保障理财复合功能产品受欢迎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消费者所持有的金融资产中现金的比例已由2002年的84%降低到68%,而股票、基金、银行理财产品及商业保险则由原来的16%上升至32%。2008年至2012年间,中国约有5000万个家庭年收入突破1 0000美元大关,从而加入中国日益扩大的中产阶级,这也将直接产生1亿至1.5亿个能初次购买商业险的新客户。

以商业保险中的养老险种为例,目前可分为传统型和新型投资型两种。传统型养老险的产品利率一般固定在2%~2.4%,对于保险金的领取时间、领取金额均可事先商定;在新型养老险中,既有1.5%~2%的保底利率,又有不确定分红收益的分红险是大热门。

篇5

【关键词】大学生 商业保险 研究

一、引言

大学生商业保险现状的调研,更好的让我们明白目前商业保险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现状。经过社会调研,在调查问卷过程中,遇到了相关的问题,我们及时改正,尽量设计出满意符合要求的调查问卷,能够更加的契合大学生的要求,满足大学生在调查问卷的中的需要,解答大学生在问卷调查中的疑问,更好的服务调查对象,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商业保险的认识,大学生生群体对商业保险的意识,以及大学生群体对商业保险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得出较为真实的调查信息,获得较好的调查效果。

二、大学生商业保险项目内容

大学生保险是大学生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当大学生死亡、伤残、疾病时,保险人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行为,在大学生遇到死亡、伤残、疾病、失业等情况下,给予一定经济补偿的一种保险。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截止到2012年底,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为2536.5647万人。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在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前,尚不具备独立的经济来源,一旦发生疾病或遭遇意外事故,其在身心和经济上都将是重大的损失;其次,大学生异地求学,孤身万里,每一个大学生都牵动着一个家庭,一个大学生生病或发生事故,将对一个家庭产生极大的影响。本次调研基于大学生的独特群体,对大学生商业保险现状的调查,希望大学生能够提高自己的保险意识,更好的促进自我的发展。

三、大学生商业保险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保险的关注度较低

作为大学生群体,保险公司目前所关注的对象中,并没有单独针对大学生群体做出相应的保险产品,大学生只作为学生类做出了相应的产品,但这些产品毕竟不是太适合大学生群体,例如,中国大地保险公司,在2012年度,对大学生参保额是50元,意外伤害保险保额为6000元,急性病身故保险为10000元,住院医疗为6000元,意外医疗保险为6000元。但是我们通过保单的具体查看,保单目前仅仅限于中小学生。这个也反映出保险公司目前对大学生群体的关注力度还是有所欠缺。并且大学生的活动范围不仅仅局限于学校生活,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活动普遍增多,也就意味着面临风险的程度或加大,所以说针对于大学生群体的保险需要区别于其他保险产品。

(二)大学生参保意识较为淡薄

从学生的自身来看,大学生在校的生活费用支出同所在省份城市的平均消费水平息息相关。就相对而言,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月生活费支出在800元以下,其中学生月生活费在500元以下的也屡见不鲜。大学生生活费主要来源于父母或亲戚,家庭收入水平对他们的保险意愿及选取保险的种类也有一定的影响和限制。

(三)大学生商业保险宣传力度和服务意识较为淡薄

在大学生调查问卷中,我们涉及到有关针对大学生保险的相关问题,在调查数据的分析中,大学生针对于商业保险的了解缺乏较为正确的认识,很多学生不是很了解商业保险的目的及保险措施。保险最大的功能在于分散风险,经济补偿。买保险不是消费,而是把钱从你的左口袋挪到右口袋。买保险也不是为了赚钱,但它是减少意外和疾病损失,转嫁风险的最好方式。保险的作用于意义很大程度上是吸引投保者的眼球。

四、大学生商业保险应对策略

(一)关注大学生群体,针对群体性开发保险产品

大学生群体作为今后社会的发展的中流砥柱,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保险行业对于大学生群体予以相关的重视。保险产品的创新与发展也关系着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根据大学生目前的生活区域以及活动特性,开发研究相应的保险产品,切实做到分散风险,经济补偿的作用。

(二)提高保险意识,维护自身权益

提高保险意识需要大学生群体丰富自己的保险知识,关注保险业的发展,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当风险来临时可能就是很大的灾难。作为未来社会的精英,需要不断的关注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投保过程中认真阅读相关的保险合同,在保险事故发生时积极需要相关部门,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的实现,更好的体会保险业的发展,分享保险业发展的成就。

(三)加强保险宣传,真诚服务保险消费者

作为保险行业,保险公司需要加大对大学生保险政策,意义,作用的宣传,加大保险产品的创新,保险产品最终效益的实现。保险的最终目的在于服务保险消费者,保险最终实现产品的价值也在于保险消费者分享了保险的益处。所以加大大学生商业保险的宣传,会更好的促进保险行业的发展。保险行业需要不断的提高服务意识,简化保险索赔程序,不能在投保者需要获得权益是过多的为难。

五、小结

经过对大学生商业保险的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作为大学生群体,没有过多的经济来源,但是同时我们可以更好的挖掘潜在的客户,提高大学生的保险意识,这在今后的保险客户中将会展现出群体的实力。其二,保险公司的宣传,保险公司的企业形象,保险公司的理赔程序以及理赔效率,很大程度上导致大学生群体在选择过程中会出现犹豫,不过我们也相信,在今后的保险行业的发展中会越来越好。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面临着众多的机遇与挑战,我们需要保险行业的发展,为我们提供较大的保障,有时候,事故发生之前就是一片阳光,事故发生之后就会是晴天霹雳。我们期待好的事物的发生,更大限度的阻碍不好事物的发生,提高保险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在学校积极学习,掌握较多的文化知识积累,这样才会更好的面临挑战。同时我们也期待保险行业能够加大对大学生群体的服务意识,更好的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年鉴2012》.

[2]《保险原理与实务》:吴定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医疗 医疗保险 商业保险

一、移动医疗产业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由第三方机构艾瑞咨询的统计数据显示, 2014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市场规模为108.8亿元,2015年预计市场规模将超过170亿元。而通过动脉网互联网医疗研究院公布的数据可知,2015年我国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风投总额已经达到7.8亿美元。

但不同于线上购物简单的支付模式,移动医疗产业想要获得盈利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何实现与医保支付结合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问题。由于医疗服务需要保险的介入,具有第三方付费的机制存在(即他人为自己的消费买单,而非网上购物自己消费自己买单的支付机制)极易发生道德风险,加上互联网自身隐蔽性、虚拟性和复杂性,若简单的将医保与其相结合,将诱导很多的骗保行为,如过度检查、无病购药、过度远程医疗、过度开药等,将造成医保基金巨大的流失与浪费,甚至引发医保基金的崩盘。

因此,必须找到有效的防范该风险的办法,否则政府医保管理部门难以允许移动医疗开通医保支付,移动医疗将无法获得核心业务的盈利,更难实现其解决我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初衷。

二、传统的医保给付模式

医疗保险的给付,是指社会保险机构按照实现规定的待遇标准向被保险人提供医疗服务或补偿其医疗花费和收入损失的过程。不同的给付方式会形成医疗服务的供给者、需求者以及医疗基金经营者之间不同制约关系。

传统的医疗保险给付模式分为:总额预算制、按服务项目支付制、按人头付费制及按病种付费制(DRGs)。现有的4种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各有利弊,其中按服务项目付费作为事后费用补偿方式,弊端明显,已趋于淘汰;其他几种方式作为预付制的不同形式,虽代表了国际上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趋势,但仍然解决不了医疗服务供给不足、重复入院、分解服务等弊端问题。

由此可见,随着移动医疗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亟需找到适用于移动医疗产业的支付方式。

三、移动医疗产业与商业保险、医保结合的实践

目前,我国移动医疗产业主要采用与大型保险公司合作开发专门的医疗商业保险产品和与当地政府合作进行小范围内的医疗保险试验两种方式来探索最佳的支付方式。

2015年11月 18日春雨医生与中国人保低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舂雨医生根据人保财险客户群体的特点及不同层级,提供基于线上健康咨询、舂雨诊所、权威医疗机构以及春雨国际的分级诊疗体系服务,提供分级别、标准化的服务内容,支持人保财险进行健康服务型保险产品创新。

随后,腾讯联合众安保险、丁香园联合了智能硬件“糖大夫2.0”。在此次合作中,众安保险推出了针对患者的康复激励保险服务“糖小贝计划”。该计划提供糖尿病并发症保险支持的同时,还根据患者的测量习惯给予相应的保额奖励。而丁香园在合作项目中则通过打造护理中心来对病患进行管理干预。可以看出,不同公司的合作模式有很大的区别,大型的集团公司如平安集团的平安好医生拥有自己的医疗体系,可以同时提供线上的医疗服务及商业保险。而春雨医生、丁香园等则只提供医疗服务,在保险上采用合作的方式。

当然,除了与保险公司合作之外,互联网医疗行业还可以选择与当地政府合作,用医保进行支付。如阿里巴巴集团旗下的支付宝采用“预授权”与“垫付返还”相结合的方式与上海第一妇婴保健院进行合作,实现了“医保准实时结算”。即,使用医保的患者,在使用支付宝钱包挂号之后,医院会冻结该支付宝账号一定额度的费用,若就诊过程中,冻结的余额不足,则会有信息提醒患者进行追加冻结额度。就诊完成后,医院对剩余部分进行解冻。医保患者在预约挂号、诊中等产生医药费用通过移动支付先行垫付的费用,在离院前到医院收费窗口插入医保卡,对医保费用进行拆分,扣除患者的自付部分,剩余的即可实现费用返还。

通过与试点医院的合作,阿里未来医院发现实现医保支付仍旧存在许多障碍,在进行数据分析后发现骗保行为依旧存在。由于支付流程过于简化,报销金额可能人为放大,甚至出现虚假报销的行为。

四、总结与建议

总的来说,无论是采用与商业保险合作的方式还是依靠医保进行支付的手段,都存在很多障碍。我国商业保险赔付支出在医疗卫生总费用中占比仅为1.3%,美国则高达37%。这意味着虽然移动医疗公司找到商业保险买单,但实际上能够支付的部分非常小。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费用最大的支付方还是政府主导的基础医疗保险,第二大支付方是员工个人,商业保险占比很小。这样的格局导致商业保险在移动医疗领域的支付作用受到限制。

而基础医疗保险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收支比例将难以平衡,更加无力为移动医疗等非核心需求买单,并且由于道德风险过高极易发生医保基金的过度滥用和浪费,造成基础医保基金缺口的扩大。因此,在基本医疗需求之外,我国的医疗保障必须依靠商业医疗保险来进行补充。经过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针对慢性病采用按病种付费的给付方式

商业保险公司可以根据慢性病的种类和程度将其划分为若干组别,对照医疗产品和服务的单机确定相关每一组疾病的费用,按这一费用向医疗机构支付。再结合互联网医疗平台的大数据支持,运用可穿戴设备等对慢性病进行垂直化管理模式。

(二)实现健康保险机构与下线医院的互通

政府可以鼓励和支持包括BAT互联网巨头在内的所有健康保险机构,通过新建或购买、兼并现有公立和民营医院、药店,建立线上与线下、医院与医院、医院与药店之间互联互通;构建从网上挂号问诊和药品配送,到远程医疗和线上慢病管理,再到网上费用结算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全国性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三)构建结算与监管兼容的医保网络信息系统

一方面进行医保制度统筹区域内整合,统一规范支付范围、支付标准、支付方式;另一方面,在信息系统网络技术上寻求突破,实现医保即时结算报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健康卡,实现全国就医“一卡通”。同时采用大数据跟踪、风控引擎和人脸识别防作弊等技术进行多重安全控制,追踪药品流向,对库存和实时消费进行监控,避免出现滥用医疗资源的现象。

篇7

一、两个险种概念及属性方面的区别

1、什么是交强险?

交强险全称为机动车交通强制保险,《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交强险是由保险公司对被保险机动车发生道路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不包括本车人员和被保险人)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在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的强制性责任保险。它是新出台的一个险种,也是我国第一个法定强制保险,所有上道路行驶的机动车都必须投保交强险。交强险执行全国统一责任限额、统一基础费率和统一保单条款。

2、什么是第三者强制责任险?

第三者责任险是指被保险人或其允许的驾驶人员在使用保险车辆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致使第三者遭受人身伤亡或财产直接损毁,依法应当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责任,保险公司负责赔偿。同时,若经保险公司书面同意,被保险人因此发生仲裁或诉讼费用的,保险公司在责任限额以外赔偿,但最高不超过责任限额的30%。在交强险出台后,第三者责任险已成为非强制性的保险,因为交强险在对第三者的财产损失和医疗费用部分赔偿较低,可考虑购买第三者责任险作为交强险的补充。

总之,交强险是强制保险,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如果车辆不投保交强险,不准上路和进行车辆年检;第三者责任险属于商业保险,车主可以考虑将其作为交强险的补充,达到减轻自己赔偿负担的目的,是否投保,取决于当事人意思,基于保险合同而成立。

二、两个险种在法律效果方面的区别

1、第三者责任险与交强险在法律上有本质的不同。

(1)第三者责任险采取的是保险公司根据被保险人在交通事故中所承担的事故责任,来确定其赔偿责任,而交强险实行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即无论被保险人在交通事故中是否负有责任,保险公司均将在12.2万元的责任限额内予以赔偿(2)第三者责任险规定了较多的责任免除事项和免赔率(额)。而交强险的保险责任几乎涵盖了所有道路交通风险,且不设免赔率和免赔额。

(3)第三者责任险是以盈利为目的,属于商业保险业务。而交强险不以盈利为目的,无论盈亏,均不参与公司的利益分配,公司实际上起了一个代办的角色。

2、第三者责任险与交强险的赔偿限额不同(车主有责情况下的赔偿)

(1)死亡伤残费用赔偿商业第三者责任险 保费1040元 最高赔偿10万元交强险 保费1050元 最高赔偿11万元(2)医疗费用赔偿商业第三者责任险 保费1040元 最高赔偿10万元交强险 保费1050元 最高赔偿1万元(3)财产损失费用赔偿商业第三者责任险 保费1040元 最高赔偿10万元交强险 保费1050元 最高赔偿0.2万元

三、交强险与第三者责任险的赔偿范围区别

交强险与第三者责任险的最大的区别在于赔偿范围有所不同,以10万元的第三者责任险为例,只要是被保险人准许的合格驾驶员,在驾驶被保险车辆的过程中,给第三者造成的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都在保险公司核定的范围以内给予赔偿。如果在事故中造成了第三者人身死亡、伤残,最高赔偿10万元;医疗费最高赔偿限额为10万元;财务损失最高赔偿10万元。也就是说,10万元的第三者责任险的最高赔偿总额就是10万元。

而交强险最高赔偿限额为12.2万元,如果被保险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后被判承担主要责任的话,那么死亡伤残最高赔偿11万元,医疗费赔偿1万元,财产损失费赔偿2000元人民币。如果被保险车辆在交通事故中被判无责的话,那么死亡伤残最高赔偿1.1万元,医疗费最高赔偿1000元,财产损失最高赔偿100元。

篇8

正如在现代保险制度体系中.写作论文一般可概括为商业性金融保险与政策性金融保险两大相互对称、平行、并列和补充的金融保险中介那样.在农业保险领域也应该包括农业商业性保险与农业政策性保险两类性质不同的基本险别鉴于农业保险所特有的、尤其是在制度初创时期的高赔付、低收益的运作情况.商业性保险一般不愿或无力承保,所以,农业保险主要是由政府或政府专门机构承担、主责和先期介入,一般是指农业政策性保险或政策性农业保险,而且主要是指狭义的、具有高风险与高赔付率并存特性的经济政策性农业保险(与社会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对应).即针对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的两业保险。这种狭义的农业保险应该成为农业保险的主体和政府支持的重点险种,也是农业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根据对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实证研究.笔者认为,在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缺位及其专门经营机构缺失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该义不容辞地率先承担农业保险这项政策性业务.尽快建立起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原保险、农业发展银行经营农业再保险的多元化的农业保险分工与合作经营机制。

一、政府介入与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功能作用的实证分析

在我国广大农村.只有同时存在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业商业性保险.农业保险制度才是完善和协调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国内外的实践中.都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商业性保险去承保和经营农业保险完全行不通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的外部性、高风险、高成本、高价格和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较低,不足以支持一个商业化的农业保险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高赔付、低收益甚至负收益、以及农业保险中长期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性,无法维持商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供给。在这种条件下,这部分保险资本必然投向其他能赢利的险别或险种,或向其他产业部门转移,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

我们可以运用供求曲线分析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民自愿投保而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严格按市场规则经营农业保险出现不断萎缩是必然的如图所示,在自愿投保的条件下,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不仅受到支付能力的约束.而且受农业本身和农业保险预期收益的约束,加之农民一般不是风险回避者这一特点,因此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较低,需求曲线是D。商业保险公司根据其经营农业保险的成本和平均利润,所确定的供给曲线是S.在这种条件下两条曲线不可能相交。当政府愿意为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使得农民实际支付的保费降低,需求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到D’.此时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可能会相交于E点.成交数量为QE。政府如果给保险公司补贴经营管理费、减免相关税负.供给曲线将向右下方平行移动到S’.此时需求供给曲线可能会相交于A点,成交数量为QA

因此.农业保险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和支持而走商业化的道路难以成功.这是全世界农业保险界经过多年实践普遍认可的理论.也是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农业保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于1982年开始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但随着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特别是保险公司开始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变后,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而且由于风险大、经营成本高、投保率低和赔付率高,导致经营者持续性收不抵支.农业保险长期亏损.各家保险公司相继取消了农业保险的经营据统计.2004年农险保费收入仅3.96亿元.与历史最高峰相比.萎缩了一半1982~2002年期间,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88%.远高于农业保险经营盈亏平衡点79%的赔付率.1985年至2004年间,只有两年微利.18年亏损。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低水平的发展初级阶段.表现为“三高三低”,即高风险、高亏损、高需求和低覆盖率、低供给、低投保率。为此,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实际.我国应该主要采取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在政府成立专门保险机构或职能部门负责农业保险经营.实施政府政策支持的同时.努力发挥商业性保险运作的市场配置作用,降低财政负担,逐步建立起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业商业性保险并存的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制度框架二、重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协调发展机制

关于农业保险经营与发展的模式.国外一般有六种模式: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府主办、政府成立公司经营;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办、政府控股公司经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以及严格限定承保条件的商业性经营等发展模式。国内在推进农业保险制度试点中.也可概括为五种模式:政府扶持、商业保险公司农险政策性业务;成立政策性保险公司;成立互助保险经营机构: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成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等经营模式。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建立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原保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农业再保险的多元化的农业保险分工与合作经营机制;同时,以独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基础,以强制性保险为主要手段.构建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主要保障方式的农业保险制度。

一方面.从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相互协调发展的角度.根据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应充分发挥其首倡诱导基础上的虹吸与扩张的理论要求.以及世界各国农业保险通过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业务的发展趋势.我国应该建立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原保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农业再保险的多元化的农业保险运行机制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商业保险公司的资源.实现农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有机结合,确保政府意图目标的真实实现.还能够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避免新机构设立的膨胀和过高的交易成本和经营成本,有利于农发行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与农业政策性贷款的有机融合,扩大其业务职能范围,更好地发挥政府农业政策性金融政策的整体效能,尽快填补我国农业再保险领域的空白,并且现实可行,易于操作。当然,也可以委托中国再保险公司或其他有实力有兴趣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一部分农业保险的冉保险业务,但必须明确由农发行经营农业再保险业务的主渠道作用.并承担对商业性再保险的“最后保证人”角色。同样.对于农业保险中风险巨大、商业保险无力承保的险种,农发行也可以主动经营.并由政府以农业巨灾保障基金等形式负担,但也必须明确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原保险业务的主渠道作用

篇9

正如在现代保险制度体系中.论文一般可概括为商业性金融保险与政策性金融保险两大相互对称、平行、并列和补充的金融保险中介那样.在农业保险领域也应该包括农业商业性保险与农业政策性保险两类性质不同的基本险别鉴于农业保险所特有的、尤其是在制度初创时期的高赔付、低收益的运作情况.商业性保险一般不愿或无力承保,所以,农业保险主要是由政府或政府专门机构承担、主责和先期介入,一般是指农业政策性保险或政策性农业保险,而且主要是指狭义的、具有高风险与高赔付率并存特性的经济政策性农业保险(与社会政策性农业保险相对应).即针对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生产的两业保险。这种狭义的农业保险应该成为农业保险的主体和政府支持的重点险种,也是农业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协调发展的主要内容。

根据对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实证研究.笔者认为,在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缺位及其专门经营机构缺失的情况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应该义不容辞地率先承担农业保险这项政策性业务.尽快建立起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原保险、农业发展银行经营农业再保险的多元化的农业保险分工与合作经营机制。

一、政府介入与发挥政策性农业保险功能作用的实证分析

在我国广大农村.只有同时存在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业商业性保险.农业保险制度才是完善和协调的。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在国内外的实践中.都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纯依靠商业性保险去承保和经营农业保险完全行不通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的外部性、高风险、高成本、高价格和农户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较低,不足以支持一个商业化的农业保险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保险的高赔付、低收益甚至负收益、以及农业保险中长期存在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性,无法维持商业保险公司对农业保险的供给。在这种条件下,这部分保险资本必然投向其他能赢利的险别或险种,或向其他产业部门转移,这就从根本上抑制了农业保险的有效供给。

我们可以运用供求曲线分析商业保险公司在农民自愿投保而没有政府补贴的情况下.严格按市场规则经营农业保险出现不断萎缩是必然的如图所示,在自愿投保的条件下,农民对农业保险的购买不仅受到支付能力的约束.而且受农业本身和农业保险预期收益的约束,加之农民一般不是风险回避者这一特点,因此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较低,需求曲线是D。商业保险公司根据其经营农业保险的成本和平均利润,所确定的供给曲线是S.在这种条件下两条曲线不可能相交。当政府愿意为农民提供一定的保费补贴.使得农民实际支付的保费降低,需求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到D’.此时需求曲线和供给曲线可能会相交于E点.成交数量为QE。政府如果给保险公司补贴经营管理费、减免相关税负.供给曲线将向右下方平行移动到S’.此时需求供给曲线可能会相交于A点,成交数量为QA

因此.农业保险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和支持而走商业化的道路难以成功.这是全世界农业保险界经过多年实践普遍认可的理论.也是我国商业保险公司纷纷退出农业保险的主要原因之一,我国于1982年开始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陆续开办农业保险业务.但随着政府支持性措施减弱,特别是保险公司开始向商业性保险公司转变后,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而且由于风险大、经营成本高、投保率低和赔付率高,导致经营者持续性收不抵支.农业保险长期亏损.各家保险公司相继取消了农业保险的经营据统计.2004年农险保费收入仅3.96亿元.与历史最高峰相比.萎缩了一半1982~2002年期间,农业保险的平均赔付率高达88%.远高于农业保险经营盈亏平衡点79%的赔付率.1985年至2004年间,只有两年微利.18年亏损。目前,我国农业保险仍处于低水平的发展初级阶段.表现为“三高三低”,即高风险、高亏损、高需求和低覆盖率、低供给、低投保率。为此,借鉴国际经验,根据各地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实际.我国应该主要采取政策性保险与商业性保险相结合的方式,在政府成立专门保险机构或职能部门负责农业保险经营.实施政府政策支持的同时.努力发挥商业性保险运作的市场配置作用,降低财政负担,逐步建立起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农业商业性保险并存的多层次体系、多渠道支持、多主体经营的农业保险制度框架。二、重构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政策性保险与商业保险协调发展机制

关于农业保险经营与发展的模式.国外一般有六种模式:政府主办、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政府主办、政府成立公司经营;政府补贴、社会组织经营:政府和金融机构主办、政府控股公司经营;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自愿互助合作经营:以及严格限定承保条件的商业性经营等发展模式。国内在推进农业保险制度试点中.也可概括为五种模式:政府扶持、商业保险公司农险政策性业务;成立政策性保险公司;成立互助保险经营机构: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农业保险业务;成立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等经营模式。

笔者认为,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建立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原保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农业再保险的多元化的农业保险分工与合作经营机制;同时,以独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为主要基础,以强制性保险为主要手段.构建以政府政策支持为主要保障方式的农业保险制度。

一方面.从政策性农业保险与商业性农业保险相互协调发展的角度.根据农业保险的特点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应充分发挥其首倡诱导基础上的虹吸与扩张的理论要求.以及世界各国农业保险通过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业务的发展趋势.我国应该建立主要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原保险、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农业再保险的多元化的农业保险运行机制这不仅可以充分利用现有农业政策性银行和商业保险公司的资源.实现农业保险与商业保险的有机结合,确保政府意图目标的真实实现.还能够减少政府财政支出,避免新机构设立的膨胀和过高的交易成本和经营成本,有利于农发行通过农业政策性保险)与农业政策性贷款的有机融合,扩大其业务职能范围,更好地发挥政府农业政策性金融政策的整体效能,尽快填补我国农业再保险领域的空白,并且现实可行,易于操作。当然,也可以委托中国再保险公司或其他有实力有兴趣的商业保险公司经营一部分农业保险的冉保险业务,但必须明确由农发行经营农业再保险业务的主渠道作用.并承担对商业性再保险的“最后保证人”角色。同样.对于农业保险中风险巨大、商业保险无力承保的险种,农发行也可以主动经营.并由政府以农业巨灾保障基金等形式负担,但也必须明确由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农业原保险业务的主渠道作用

篇10

关键词:大学生;“互联网+” ;商业保险

一、引言

“互联网+保险业”是指保险业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移动通讯等技术,通过各网络平台等订立保险合同、提供保险服务的新型保险业务模式。国务院总理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联系起来。2015年10月29日闭幕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一步促进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统计,在20~29岁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远高于其他年龄层,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普及率远高于其余学历人群。保险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发展模式,需要运用互联网大数据,而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保险业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大学生的角度出发研究其对商业保险的投保现状,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投保的主要因素,探究“互联网+”时代下提高大学生保险意识的方法并提出建议。

二、文献综述

随着互联网与保险业越来越密不可分的关系,大学生作为商业保险还未完全开发的客户群体,国内已有的大部分研究也是偏向于大学生医疗保险的投保情况,缺少大学生对商业保险投保意愿及需求的研究。

沈延兵、傅继波等学者认为,大学生对保险的选择范围不广,保险品种单一且本科生的生活费用主要来源于父母制约了其投保。寇有芳,贾书敏认为大学生对自身保险意识的培养缺乏主观能动性,保险没有真正地走进大学生的心中。本文在以上研究基础上,通过将父母的投保偏好与大学生自身偏好对比,提出保险公司应与大学生建立直接联系,从大学生实际偏好出发,制定相应保险产品。

三、数据来源

本次调查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5年4月~5月完成了实地问卷与访谈调查。调研地点覆盖了整个成都市。首先,将成都市内的大学按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民办高校以及职业技术类学校进行分类,然后在每个类别下随机抽取2个大学,按照各学校本科生人数的比例分配样本量。调研地点确定为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并按所学专业(经济类与非经济类)进行分类,随机发放问卷共计600份,其中四川大学发放200份,四川农业大学发放200份,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发放100份,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100份,成都职业技术学院发放50份,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发放50份。共回收574份,其中有效问卷530份,剔除无效问卷44份。有效率为92.3%。受访者绝大部分都是固定网民,其商业保险行为将作为保险业与互联网结合发展的重要参考,将其作为调查对象具有现实意义。

四、描述性分析

(一)普通本科高等院校与经济类专业学生更了解商业保险

将大学生对商业保险的了解程度按照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民办高校以及职业技术类学校分类,调查发现,普通本科高等院校、民办高校、职业技术类学校学生对商业保险的了解程度是依次递减的,这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大学教育课程安排有关。据不同专业学生统计数据分析,经济类的学生由于对保险知识有过一定的学习基础,了解程度远高于非经济类专业学生。

(二)大学生投保率低,大部分属于被动投保

调查结果显示:拥有社会保险的大学生只有4成,大学生商业保险投保率处于较低水平。有小部分人并不清楚自己是否已投保商业保险。在已投保人群中,绝大部分大学生都依靠家长为其投保,普遍缺乏自主投保意识。

(三)大学生的已投保的保险产品与自身偏好不对称

由于大学生主要依靠父母为其投保,而父母的投保观念与其自身偏好存在差异,通过对比父母偏好与大学生自身偏好,发现已有的商业保险行为与大学生的偏好不对称。分别体现在险种与投保途径的选择这两个方面(如图1)。

从图1中可以看到,意外伤害险和健康险仍是选择最多的险种,但财险,理财险等新险种也受到大学生的青睐,选择对应险种的比例有明显增加,各险种选择人数趋于均衡。

(四)互联网等新兴投保方式受到大学生青睐

在投保途径的选择上,我们将已有的保险产品投保途径与大学生自身选择的进行对比(如表1),发现,选择互联网投保的人数有了大幅增加,电话及其他新兴的投保途径也在大学生的考虑范围内,这也符合了未来“互联网+商业保险”的发展趋势。

(五)新媒体传播成为获取保险知识的主要途径

从大学生获取保险信息的渠道统计结果得知,传统的保险业依靠保险业务员的宣传与亲戚朋友的介绍拓展业务,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区别于其他人群的特有偏好,使其更多的从视频、网络、杂志等新媒体获取保险信息。

(六)保险对于风险的规避作用得到认可

通过调查发现:11.2%的人认为商业保险很重要,59.8%的人认为商业保险比较重要,27.3%的人认为商业保险可有可无,0.5%的人认为商业保险没有任何意义,还有0.5%的人表示对商业保险反感。同时,82.3%的人认为保险是对人身,财产的一种保障,具有一定的意义。保险作为规避风险的有效手段,得到大学生的普遍认同,保险在大学生群体中是具有发展前景的。

(七)对商业保险的不了解是制约大学生投保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大学生未投保的原因时,大部分未投保大学生表示,对商业保险的不了解是其未投保的主要原因;其次,由于大学生经济来源大多依赖父母,经济不自主制约了其投保,还有小部分同学表示投保麻烦,理赔难使其不会考虑投保。

(八)是否满足自身需要是大学生投保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在统计选择投保时考虑的因素中发现,有78.5%的大学生考虑保单是否满足自身需要,71.8%的人会考虑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62.7%的人会考虑保费的多少,36.4%的人会考虑保险公司的名气。

满足自身需要的保险产品是大学生的首选,其次是保险公司服务质量。而大学生的经济状况更关系着实际的保费选择。通过统计得到,大部分大学生都选择 年保费在1000元以内的保险产品。大学生可支配的自有资金较少,这制约了其对保费的选择,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保险偏好会随着大学生就业后收入的改变而改变,保费支出也会成为其就业后生活支出的重要部分。

五、政策建议

根据对成都市大学生商业保险投保现状的调查和分析,我们认为提高大学生的商业保险投保意识及投保率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以家庭教育为基础

家庭在大学生行为习惯的指导和思想的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潜移默化的风险意识能够为大学生形成基本的保险观念奠定基础。家庭整体保险意识的提高能加深大学生对保险的了解。在家庭这一基础层面上加强对保险知识的普及对促进大学生保险意识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以大学生为切入点

保险公司在吸收大学生投保时,主要面向其家长进行宣传,而没有与大学生建立直接联系,这样的方式造成了实际投保需求与现实投保选择的不对等。同时,保险公司已有的保险产品并不能有效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在原有险种的基础上,保险公司应多进行市场调研,针对不同特征的保险市场制定对应的保险产品,从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挖掘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

(三)以大学宣传为依托

由于商业保险的特殊性以及由历史原因造成的人们对商业保险的误解,大学校园里缺少保险知识的宣传。大学是大学生形成独立思维,接纳新兴事物最为关键的时期。各高校应该为大学生保险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创造条件,提高大学生对商业保险的认知度。通过在大学校园建立有关商业保险的社团或举办相关讲座、竞赛等,不仅可以起到对保险知识的宣传效果,也可以拉近大学生与商业保险的距离,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保险知识的习惯。

(四)以大众传媒为配合

调查发现,网络,电视,杂志等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提高大学生的保险意识需要充分利用各类大众传媒。采取新闻报道,广告宣传等形式扩大保险的知名度,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保险,树立保险正面且不可替代的形象。减少宣传误导、客户误解对保险意识形成的负面影响。

(五)以行业规范为关键

保险业作为我国正大力发展的行业,在高速发展中需要加强行业内部约束与外部监管。保险在大众观念中“投保易,理赔难”的观念也制约了一部分人投保,大学生投保时也将保险公司的质量列为重要参考。保险公司应该制定连贯有效的操作流程,规范理赔链条,提高工作效率,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分析风险,并给出合理的投保建议,提升客户满意度。

(六)以政府支持为保障

为了我国保险业的更好发展,大学生是不能忽视的群体,由于大学生依靠生活费难以选择适合自己的保险产品,国家应出台相关补助政策,在特定保险产品上,协助大学生进行合理的投保。通过培养在校大学生的保险意识和习惯,有助于在其毕业工作后,根据自己的收入制定不同的保险规划。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R].2015.

[2]沈延兵,傅继波,张爱芬,王京峰.大学生保险需求及意愿研究[J].上海保险,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