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科教育知识与能力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术学科教育知识与能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术学科教育知识与能力

篇1

关键词: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 创造性思维

陶行知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是新时代人才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中职美术教学是一种艺术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佳平台。对此,我们作了以下有益的探索与实践。

一、精心设计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主渠道,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是教师最大的过失。”那么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呢?我认为精心设计教学方法非常重要。在线描画的学习过程中我采用了临摹教学法,但是这里的临摹并不是简单的把物体画“像”,而是学习原作品中的构图方法、物体画法以及背景处理。以想象画《堆雪人》为例,笔者先跟学生一块分析这幅画应该怎么表现、从哪些方面去表现。根据教学内容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示范画出一个“堆雪人”的动作,让学生学习这种动态的画法,并把它画在作业上;二是学生画出自己画面中的第二个人物,要求以临摹的原型进行基础加工,添加头饰、雪橇工具等,服装也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来改画;三是运用改画的方法添加画面中不同的人物,注意人物之间要有穿插、遮挡等关系,而且每个人物的动态服饰都要尽量地画得不一样;四是添画环境、背景及其它观众;五是上色调整完成。学习过程从人物动态临摹开始到自行想象设计添加,学生可以一步一步地完成得很好。教学法经过这样设计,避免了传统临摹法的单调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绘画兴趣,这群个性张扬的“90后”学生们,尽情的发挥着自己的想象力,塑造着与众不同的画面。一堂课下来,既动了手又动了脑,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了。

二、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与其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为学生创设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融洽的师生情感,诱发他们的创新欲望。在教学中,我们要设法为学生提供时间和机会,放手让他们自己分析、自己发现,自由提问,质疑问难。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教师绝不代替。在我的美术课上,学生采用4至6人为一个小组围坐在一起,进行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比如笔者所教的这个班级的专业是形象设计,大多数是女生,很爱美,对化妆尤为感兴趣。桌子上抽屉里镜子梳子少不了,在五官速写的学习过程中,笔者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些特点,以学习“面部特征”为例,我先让学生观察自己小组同学的面部特征,小组成员一块讨论,试着总结一共有哪几种脸型,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争先恐后的回答:瓜子脸、方形脸、国字脸、长脸……有些同学更是对号入座,说某某同学就是方脸、瓜子脸……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然后我再点评学生的答案,进行归纳补充,人物的面部特征以字型归纳为:“申、甲、由、田、目、用、国、风”,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总结的脸型特点在速写本上快速画出来,再观察讨论,给不同的脸型设计上适合的发型。这时候老师进行总结:不同的脸型特征带给人感觉是不同的,脸型是天生的,不能改变,那么后天形象的提升也是我们形象设计这个专业的人士应该考虑的问题了,我们以后帮别人做形象设计的时候要注意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身份应该体现不同的风采。就这样课堂内容与所学专业联系在了一起。一节课就这样轻松愉悦的过去了。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同时要注意体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感受,以欣赏者的角色,微笑的面容,鼓励的眼神,启发性的语言,拉近师生距离,进而转化为对学生的支持,促其自主、积极地去学。这样做,学生获得的成功感强,挫折感少,就会逐步形成大家争想争画,勇于创新的良好课堂气氛。

三、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职生好奇心强,富于联想,能够做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的品质。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有意识地进行训练,鼓励学生充分利用想象力,培养学生接受和运用知识的敏捷性、变通性、创造性,不断发展学生创造思维,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2

1、对课改的精神理解偏差。

新课改的精神为我们广大教师的教学工作确定了方向,为我们创设了一个有利于开拓创新的环境和条件,作为教师需要全面地学习领会课改精神,正确地把握好我们的教学方向,不能片面理解,局部放大,避免操作中顾此失彼:鼓励创新,不能忽视“双基”教学,教学目标多元,不能出现浮躁无重点,教学形式多样,不能华而不实,现代媒体运用,不能丢弃传统教学手段等等。

2、对美术学科教学的目的把握不准。

作为每一位美术教育工作者,都要明确美术学科教学要我们做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否则就会盲目教学。跟其它学科一样美术有其自身的特点,它具有:情感性、人文性、形象性、技术性等。这些特点决定着美术学科的育人价值,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是这样确认的。(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而这些价值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所完成的作品来实现的,一堂美术课是否实现它的价值不仅体现在学生完成美术作品上,还体现在学生学习美术的过程中,因此,教学中不应有所偏颇,要全面关注学生的情感、想象、个性、创造,体验和实践等因素,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老师特别注重学生的作品呈现,使得在教学中讲得太多,示范太多,过于注重技术指导,忽视了学生情感态度,能力价值观的培养,这使得学生的作品固然好看,但大多数作品缺少创新而雷同,有些老师教学中忽视和淡化美术本体价值和功能的体现,过分放大美术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将文化学习与美术语言和形象体现割裂开来,学生的语言缺少美术的而更多是文学道德的。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创新,但淡化技术指导,缺少必要的示范讲解,使学生在作品表现中束手无束策,学生即使有更好的构思也难以表现出来,长此以往,学生的造型能力,色彩运用能力等必须的美术知识技能得不到应有训练,美术课所特有的技术层面的素质也就得不到发展。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美术教学,我们需要的是怎样的美术课堂,我认为,回归美术学科本体,追求课堂教学简洁。这里的“回归”并不是就回到从前美术教学的老路上,是指回到美术教学的本实,本真,也就是教学要根据美术学科特点进行,去除浮躁,丢弃功利,不加修饰,务实求真的教学。美术课要追求简洁、实在,简洁并非简单,简单似乎不够慎重,草率不深刻,而简洁则是简练、最佳,不能多,多则繁琐,不能少,少则简单,这种理想境界应该是我们进行课堂教学追求的方向。

如何回到学科本体,如何达到课堂简洁呢?

教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对待每节课,在“实”字上下工夫,必须作以下两点考虑:

第一点,从学生实际出发,学生需要什么?他们的美术知识、技能状况怎样?他们已掌握了什么?还有什么没掌握?哪些需要老师去讲?哪些老师不必去讲?这是我们老师在设计每节课教学方案前必须要考虑的。

第二点,从美术学科本体价值出发,美术学科的价值是什么时候?功能是什么?也就是他对于学生的发展起着什么作用?我们如何运用它来进行教学,达到我们教育目的?只有这样,教学才能有效果,这也是我们老师必须考虑的。

基于这两点,教学中我们应做到:

1、突出重难点,注重美术学科本体教学。

教学中,老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准确分析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了解学生现有的知识实际和技能水平,对于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重点和难点的地方,需要老师着重考虑采用什么方法、手段解决,当然解决的方法多种多样,并不是简单地直接告诉而强制灌输。也就是教师要本着学习内容学生能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技能水平解决的一定让学生自己解决,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即重难点地方老师要设法帮助解决,就是突出重点教学。

美术“学科教育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学科本体,即该学科的知识技能,二是学科所能够发挥的一般教育功能,如思想道德教育、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创造力的培养、文化理解与传承,等等。其中,知识与技能是该学科之所以存在的基础,也是教育功能发生的基础,忽略学科本体,将使该学科教育不复存在,也使教育功能无从谈起。因此,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学习,现在一些美术课却出现了忽视和淡化美术本体教学,老师更多注重的不是美术的而是过分扩展其他学科知识、学生的语言多是文学的道德的,这虽然能激发学生想象力,培养情感,提高学生文学艺术修养,但是过分了就占用了大量的应用在美术操作的时间,就显得本末倒置了,因此我们注重美术学科的一般教育功能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美术学科本体教学。

2、简化教学程序,做实每个环节。

现在美术课,尤其是公开教学,有好多老师追求课的表层形式的繁华,喜欢搭架子,摄影、录像、表演、竞赛、室内到室外,教学程序繁琐,看上去丰富多彩,实质上每个环节蜻蜓点水,导致重点不突出,偏离美术本体太远。对本课教学目标的达成起不到任何作用,从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教学的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我们有些老师课堂上总喜欢设置各种竞赛、游戏贯穿教学,这种形式固然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但学生的注意往往会集中到竞赛游戏上,这样会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深层思考,削弱了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学时老师要选择适当的激励方法,不能为竞赛而竞赛。

篇3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是美术专业的师范职业教育,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和特色体现,也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与职责所在。在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应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探究、更新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实现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化奠定基础。

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师范教育其师范职业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任务是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有了全新定位,其中体现教师素质核心的师范职业素质极其重要。师范职业素质蕴涵以教师职业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教学技能、教学素质等,其能力提升是教师职业素质形成的根本手段与价值观体现,是搞好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高师美术院校的教育教学应定位在师范教育为主的师范特色上,凸显其美术教育功能;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教师技能和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上;应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努力探究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实现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和特色体现

高师美术教育是依托美术学科教育学理论的美术专业教育,从属于美术专业教育的师范职业性教育,在教育性质上更加具备美术专业性与学科教育性,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具体体现在师范职业教育和美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双重特性上。其培养目标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较高艺术素养和审美素质的教育人才而非艺术家,这个定位是师范教育意义下的高师美术教育特色的体现。

从教育实践过程看,高师美术教育是师范职业性专业教育,这种专业特性是由受教育者未来的教育实践所决定的。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方针,以师范教育为目的,突出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体现和职责所在。高师美术教育针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形成了适应性、教育性、专业性相统一的教学格局:适应性规定了高师美术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为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否则怎样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无从谈起;教育性确立了高师美术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专业性则是高师美术教育特有的面向基础教育素质培养需要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充分体现师范教育为主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是专业美术教育向教育性专业美术教育的改变和美术学科教育性功能的全面凸显。

二、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是高师美术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的根本手段

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学校教师的专业教育,其社会功能、素质要求、职业劳动特点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和发展。进人现代社会以来,随着教育的普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教师工作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的职业,并逐步形成专业化的特征。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问题,原国家教委曾经先后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及《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稿)。其中规定将教学表达能力(普通话和三笔字)、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列为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必修课程。但是,我国的师范教育特别是师范美术教育,由于受过去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加上缺乏与之配套的管理措施和目标体系,在贯彻这些要求时,教师职业技能教学计划无法完全实施,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未步人正轨,严重影响了学生师范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师美术教育格局要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努力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不断更新学生师范职业技能培养。在有限的三四年学习时间里,高师美术教育的学生不但要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一样学习丰厚的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质,更要具有综合性大学不要求学生掌握的从师任教之职业技能。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应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依据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通过练习完成并掌握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教师教育技术。随着竞争的加剧,学生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就业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师美术教育只有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加大力度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才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范围,才能有力地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实现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化发展目标。

三、高师美术教育学生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一)开展“教育性教学”,构建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训练课程体系

高师美术教育是师范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高级人才,需要学生在教育技术方面有所把握,首先是师范教育方面的培养,然后是美术知识、技能的培养。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理解是以教师为取向的美术教育,是建构在美术专业教育下的师范职业教育,要把美术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科教育功能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是构成课程任务的核心,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应穷出师范特色,强化师范性课程中的职业技能训练心理学、教育学、美术教育学是体现高师美术教育师范性的课程,其课程培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生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还应进行教师素质与技能的历练。因此,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科教育功能,挖掘心理学、教育学、美术教育学这三门课程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因素,制定完备的、可操作的训练方案,突出每一门课的训练重点。心理学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锻炼学生的勇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坦然登上讲台。教育学课程以基本教学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课堂教学环节训练为重点,让学生依据教学规律,掌握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结果反馈的能力。美术教学法则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训练,结合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通过说课、微格教学、模拟试教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完整进行一堂美术课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力,为学生的教育实习奠定基础。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增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能否系统掌握CAI课件制作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关系着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教学计划设置上应以必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实施合格证书制度,以教师职业技能必备的硬件指标来要求学生。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仅要渗透于各科教育课程,同时还应结合专业美术学科教学应在每一门专业课中都渗透美术教法的内容,以使学生在掌握该门学科技能、理论的同时了解该门学科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画”,还要教会学生“教画”,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向教师角色逐步转化。以“教育性”教学观念来开展高师美术教学工作,才有助于学生师范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多渠道开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途径,全方位培养学生师范职业素质

树立大教师职业技能观,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大教师职业技能包括作为显性技能的教师口语、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学科专业素质、现代教育技术,还包括作为隐性技能的教师心理素质、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学科教学技能。为了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师范职业素质,我校在师范生中实施了“四个一”工程(一份标准文档教案、一个电子课件制作、一段5分钟说课录像、一个体现自身素质的才艺展示),并设立了素质专项学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确保一定的锻炼时间和机会,以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研究,突出师范性,达到促进师范教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目的。

构建多元化教育内容与开放式教育实践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师范职业素质要求统筹安排教学计划,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环境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和素质。教学内容多元化包括: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就业竟聘常识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操作技能教育、教育实习指导教育。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采用开放式教育实践模式,以优秀教师报告会、就业竞聘讲座、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教学实习等方式进行。另外,开发、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聘请中小学美术教育界特别是本校毕业生中的优秀教师、教研员为客座教师,与地方美术教研机构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教师可根据地方教研活动计划随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参与一些教学教研讲座、现场教学观摩、少儿美术作品展览等;鼓励、推荐师范生业余参与社会美术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重视美术教育实习环节教师教育具有典型的应用性与实践指向性,强化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不仅要强调教育理论的指导,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高师美术教育重专业学科教学轻师范教育,而师范教育又重教育理论轻教育实践。临毕业才开展教育实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形势。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师美术教育可从一年级就开始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与实习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学校要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投人,把教育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放在一起建设。大力加强美术教育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根本上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注重高师美术教育与基拙教育双边“对话’,活动,实施‘。双实”、“双比”、“双进”工程一是成立实践教学中心,把实践课教学与教育实习结合起来,让高师美术教育实践与基础教育实际切实融合;二是开展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和学生教学技能比武的“双比”活动,比出成绩、比出差距,对“双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修正和补训。三是进行“中小学名师进大学讲堂,大学教师进中小学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双进”活动,实施名师互聘、科研互动、资源互通。“双实”、“双比”、“双进”工程的实施,能使高师美术教育师生在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双边“对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他们的从教能力。

篇4

    当代美术课程改革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结构日趋合理化

    传统的课程结构绝大部分是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目标而忽略了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吸取传统课程优点的基础上,今后的课程结构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美术的知识结构,也应重视非知识结构,如情态性的结构、身体技巧性的结构,从知识的领域(知识和智慧)和情感的领域(美术价值观、审美观)结合等方面提出合理的美术课程结构的标准。

    (二)课程内容日趋综合化   

    一方面,充实现代科学文明的成果,扩大美术作为视觉领域的内容,绘画、工艺和欣赏相互渗透,日趋整合,单纯的绘画概念正在消解,电脑绘画、工业设计等内容已经或正在编人课程内。一方面,日愈注重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教材的乡土性和地域特色,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既有当代气息,又有浓郁的民族性,美术课程整体内容日趋综合化。

  (三)课程形式日趋多样化。

篇5

全科教师是深化课改的需要

随着中等师范学校的消失,全科教师这个概念似乎该进入历史的故纸堆了。没想到,近年来,人们就像突然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满怀惊喜地发现了全科教师新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副校长孟繁华表示:农村需要“全科教师”。师范院校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 “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无疑为破解农村教育难题、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找到了一条捷径。而培养一专多能的全科教师,不仅是农村教育的现实需要,更是破解课程改革难题的关键所在。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度推进,跨学科教学和深度学习成为课改的新趋势。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并作为深化课程改革的着力点。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养”概念,“核心素养”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诚如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所说,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育观已经不适应时代的需要。无论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还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仅仅靠单学科的教育,已经难以达成。同时,从课程实施现状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级课程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上的高度重复交叉,导致中小学教学费时低效。因此,推进课程整合改革,实施跨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在一些大城市的知名小学,已经率先开展全科教学探索。

广州:彻底打破学科界限

2012年,广州市公立学校中最早进行“小班教学实验”的沙面小学规定:包班老师要打破所读专业界线,当全科老师。在一节语文、音乐、美术三科综合课堂,语文老师先朗诵一段课文《美丽的大海》;音乐老师开始播放海浪声,并进行演奏;美术老师开始指导孩子们画出大海的感觉。一节课上,既有课文朗诵,也有音乐鉴赏,还有美术手工。沙面小学的教师没有办公室,每个班也不单独配备班主任。每个班不到30名学生,却配备了两名包班的老师。根据安排,包班老师必须全天都和学生们在一起。因此,老师们把办公桌搬到了教室。两名老师几乎在同时上课,孩子们也很自觉地分成小组来找老师指导。这样的安排,让小班显得更小:一个老师应对十个孩子,每一个孩子自然都能得到老师的充分关照。沙面小学校长张凤娟说:“为了孩子,没有什么不可以打破。”沙面小学柏悦湾校区的每一节课还比其他学校缩短了10分钟,即由原来的每节课40分钟调整到30分钟。做出这样大的调整,是因为她觉得,与其用40分钟去教学生简单的问题,不如缩短课时节省出时间,多上一节游戏课。而游戏课并不是简单的玩耍,老师会把讲课内容融入到游戏中,寓教于乐。

数学第一册中的《认识图形》和美术的《圆圆、方方和尖尖》;音乐《十只小猪过河》和数学《黄冈小状元》中一道拓展题类似……该校教师陈欢的笔记本,记满了各项课程之中的共同点。上这种“跨学科实验课”,对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考验,它意味着更精确的知识范围以及更大的备课量。老师们笑说:如今已经开始逐渐适应了,学生们也乐于接受这种特别的课堂训练。

北京:多所小学实行全科教学

北京的十一W校亦庄实验小学采取了全课程包班制教学模式。该校四年级语文老师刘伟在学期前3个月里不教课本,只带学生读书,3个月精读了4本书,并将读书与活动相结合,在读法布尔的《昆虫记》时,刘伟带孩子到动物园寻找昆虫,制作标本。他将教学变成了一个项目,并延伸到生活中。他并没有做彻底的体制改革,用的依旧是老教材,但却在方式上做了突破。孩子们精读了4本书共计约100万字之后,教材上的知识对他们来说已经是过于简单直白的东西了。

篇6

一、加大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美术以其独特的形式铸就语言,美术的想象是人类艺术创造和科学发展的思维宝库,它和其他各学科教学的促进关系是相互的, 必须在各科教师对自己理解,支持下,充分挖掘学生最大的潜力,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而这种功能最为丰富的表现为;审美态度,创新态度,创新思维能力和美术创作技能等等,向其他学科学习的相互促进关系,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迁移,而其中最重要的要数美感的迁移,因为我们知道,各个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美育资源;思想品德,社会,历史等学科中的社会美和伟大人物的心灵美 ,语文中的语言美和诗歌美,自然科学社会中的自然美,科学美,音乐中的音乐美,数学中的理智美等,这些美育资源要通过各个学科的教学恰当地引入到美术教学中来,那将是非常完美的事,而且直接促进他们学科的教学,也间接地促进了美术教学。

知识的深化不是仅仅停留在某一学科内部,各学科教学和各学科知识之间要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以求达到最完美的教育教学效果。美术教学要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使学生的思维围绕学习、生活实际而活跃。我们可以结合学生学习的其他科目的内容,适当安排与之相关的美术教学内容,使美术课的素材、思想、创造想像等更丰富。比如,音乐课上学生学习了《春天在哪里》,教师的美术课就可以让学生趁热打铁地扩展思维,让学生画一画心中的春天,做一做代表春天动物、植物的头饰,让学生唱一唱,利用你的美术作品演一演,使美术课不是纯粹的绘画课,而是多种行为参与的综合艺术活动课。这样的授课形式肯定是学生乐于和易于接受的,教学效果也能达到最佳。

二、加强美术多媒体及网络教学,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

美术是视觉的艺术,美术课要充分调动一切视觉因素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现代美术教学在新课程教学改革方针的指引下,教学模式正向着现代化、人性化和全新的方向转变。伴随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其优越性。美术以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无论在绘画设计、美术欣赏、工艺制作还是其他美术方面,都能很好地发挥独特的作用。计算机、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广泛应用,首先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提供了非常便捷的备课和授课方式,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空间。

三、挖掘民族文化,研发校本课程,渗透乡土内容,完善教材体系。

现在我们使用美术教材大都是全国统一或者省通用教材,内容丰富,考虑和照顾孩子的全面发展,但有些内容不适应本地或者本校的学生。这样,作为美术教师就应该自己编写好美术校本教材,适当添加适合本地、本校学生的学习内容。比如《荷花》、《面塑》、《大轮船》、《精彩的水族箱》等课程离我们生活较远,北方也见不到荷花,没有面塑的风俗,轮船和大海的水族等内容就不适合我们使用和深化、创造,但是我们有民族的特色、地域性比较完美的突出的材料,完全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在美术课堂中使用。做为美术教师要以课程改革和创建文化特色学校为契机,深化课题研究,在以美辅德、启智、健体、促劳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的特色建设,开发校本课程,努力打造学校教育品牌。

四、电脑美术绘画是现代美术教学的新成员。

篇7

美术教育这一术语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德国。美术教育是一种以美术为教育媒介,充分挖掘美术的素质教育功能,追求普通教育意义的人格素质教育效果的教育行为或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为了完善人格而协调地发展人的整体素质。所以,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是以美术为基点、以教育为载体、以人为本位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这是美术教育的本质含义。美术教育分为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和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是以美术为着眼点,从美术本位出发,以教育为手段,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同时借助一定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传达美术知识和技能,促进美术文化的整体发展。以教育为取向的美术教育的着眼点在教育,从教育的价值来看待美术教育,把美术作为一种媒介,建构以美术为学科的教育教学理念,培养人的道德观、情感观、审美观、智力和创造力等基本素质和能力,以便促进人的全面素质发展[1]。因此,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可完整地被表述为:以教育为手段,向学生传达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发展和传播美术文化;以美术为媒介,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能力,发展智力和创造性,获取一般教育学意义之功效。

2合理定位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一所大学或学院的出发点,也是其最终的归宿。有研究者从宏观角度指出,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一个体系,一般由3个层次组成,即国家层次、学校层次和专业层次。国家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宏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教育方针、社会需求和本科教育的特点规定了本科教育人才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学校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中观性的培养目标。它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标准,学校的科类性质、在整个高等学校系统中的地位、所在经济区域、办学传统和条件等,制定培养目标。不同科类、层次、区域学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不尽相同,即便是同一科类和层次,由于所在区域不同,其培养目标也会有所差异。专业层次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微观性的培养目标。它既要依据国家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又要依据学校层次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的一般规格要求和质量标准及专业性质等做进一步的具体规定。可见,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替代。所以,应根据具体国情、区域特点、学校类型、学科特点制定合理的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

3民族地区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特点

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仍未能脱离专业美院美术教育培养模式,未把美术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以技能型专业美术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仍占主体地位。具体表现:培养目标过于技术化、专业化。当前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基本沿袭了其他高等师范美术教育培养目标,自己没有突出的特色。故此,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培养目标应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加强。

首先,突出师范性。不少师范院校的学生,谈专业多,论教育少,只想经过个人的奋斗成为艺术家,轻视美术教育。这种态度是缺乏师范意识的表现。要学生树立正确的师范观念,院校就要明确培养目标。师范院校的培养对象是中小学美术教师,要专门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方法和规律,而美术学院培养的是社会需要的专门的美术人才,是一个个性很鲜明的专业。目前,由于高校扩招,师范类和美术类美术专业招生的考试形式几乎一样,都是以绘画为主,录取的文化分也是国家统一划定的,在这种招生制度下,学生的志愿容易混乱,考生往往以为美术学院和师范院校的美术专业差别不大。因此,考生在选择的时候含糊不清,不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进入了认为美术专业就是画画的误区,导致了学习目标不明确。师范类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也不能真正体现师范性,学生容易认为师范生就是多学点教育学和心理学,与美术类专业区别不大。这些都是缺乏师范意识的表现。抱着画家梦去完成师范学业,出发点就是错的,更别说有满腔的热情进行教学研究了。所以,师范生要实事求是地立足专业,认真研究师范美术教学,这样才能胜任今后的工作。重技巧轻理论或是重理论轻技巧都是不可取的。高等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一定要明确师范是什么,美术师范生该干什么,这样才能清楚专业的学习方向,认识师范教育的意义,师范性教育才能得到进一步强化[2]。

其次,深化美术教育的文化内涵。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价值取向应是美术教育的文化化,使得美术教育从片面追求美术技术转向追求美术文化。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培养一种文化人,而不是“匠人”,这是美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美术教育的文化化要求我们在培养文化人的同时,也要在美术技术学习中加大文化的含量,对任何一幅作品的解读都不能脱离该作品的文化环境、文化演变和风格形式等特点。多元文化理念要求每个学生都与具体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相连,学生不仅是一个自然人,更是一个社会人、文化人,他需要的是课程对自身文化的接纳和认同,因为他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文化境域作为基础来理解他所面对的复杂的现实世界。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文化化提出,使人们对美术的学习从以往过多关注技能方面转向了关注美术的文化内涵方面,从而把美术与相关文化结合起来,以便达到美术教育培养人文素养的目标。

再次,强调民族化。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本质特点就是民族化,这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本质所决定的,也是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的强大优势。民族化是多元文化社会对教育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过去尽管也强调民族特色,并以此打造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学科。况且民族特色与民族化也是不同的,民族化可以体现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培养目标层面上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民族意识、民族情感,尤其是对民族美术的深厚情感,要热爱民族美术,关心民族地区,自尊自强。长期以来,失之偏颇的美术教育理念使得许多人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美术文化有着错误的认知,好像只有现代的美术及其教育手段与理念才是先进的,一提到民族的艺术,似乎都是土气,甚至是落后的,是狭小的地域性的,不能融入现代美术。因此,在民族高等师范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中,不仅要加大民族民间美术的知识容量,使其系统化,更要加大对民族民间美术的情感培养力度。换句话说,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本土美术的教育工作不能只强调教育内容的知识性及其系统性,要同时重视教育内容的情感性与思想性,要将思想观念的教育寓于知识技能的教育之中,通过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形成正确的情感与观念。

最后,与地方需求相结合。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培养目标的归宿是培养目标与地区密切联系。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学院的培养目标与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密切关联。多元文化社会所要求的多元性和差异性,也必然包含美术院系培养目标的地方性要求。高等教育的本质是育人,人才培养的质量也是衡量一所大学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在激烈竞争的高等教育市场上,作为市场追随者的大学或学院,如何突破重围,树立自己的品牌和特色,笔者认为,需扎根于本土特色,从本地区产业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动力,走出一条人有我有、人无我有的差异化的道路,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就要求地方大学或学院充分考虑地区经济及专业领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从过去过分强调国家整体性向地方性转变,在培养目标上突出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人才规格、专业设计和办学形式上有较强的为地方服务的针对性,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适时根据相关专业领域的发展进行调整,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地区经济和行业领域,在不断满足地方需要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作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美术院系的培养目标,不仅要突出地方特色,而且要全方位实现地方化,避免盲目地向内地综合大学或专业学院行列迈进的误区,在创办地方特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打造区域教育品牌。

4培养能为民族地区服务的人才

篇8

关键词:美术教育;创新;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日益对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加强美术教学改革显得十分紧迫以及必须。作为一个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安排方面必须加强对美术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美术教学体系,这样才能契合当前社会环境的整体趋势,取得良好的发展。实际教学之中,美术教学方面自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在面临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的时候,搞笑必须对美术的教学做出创新以及发展。做到三个需要:需要对美术教学以及美术理念重新认识;需要加强对社会需求的调研;需要对美术教学进行系统性的改革。

一、 高效美术教育的趋势

(一)情意性的加强是一个明显的动势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以及素质教育的推行,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也在进一步发展。情意性的加强是目前我国美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十分明显的动势。这种情意 性体现为一种暖性和活性,对应着人的情感、直觉,并与兴趣发生关联。

目前美术教育中的情意性的动势的出现,说明美术教育发生了失衡现象。也就是说,现今的美术教学过多地偏向了科学理性,寒性太甚,以至于正在窒息学生的美术学习的兴趣。

由此看来,如果要使我国的美术教育更趋平衡的话,那么调整的起点就应该是科学理性,而调整的方向则 应该是使其更趋浪漫表现性。我国目前的美术教育太过于注重学科知识基本完整性,而忽略了美术教学的情意性。

(二)美术教学目标弱化

学科教育的目标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知识目标,二是人的目标,这两个目标体现为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 知识目标的实现标志着一个人所具有的相应学科知识和技能的程度,而人的目标的实现是通过所有学科教育共 同“拱顶”出来的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但目前高校美术教育中,普遍重视的是知识目标,而忽 视人的目标。而且,由于不适当地强调知识目标的难度,以至于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影响了 学生的身心健康。现代美术教学的目标不应只是狭义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实现,而应与人的目标结合起来,在考虑本学科知 识和技能的同时,考虑它对人的目标的实现所承担的责任。

二、教育方法的创新

(一)以突出学法统领教材编写

现行的美术教材,主要展示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既不体现教法,更不体现学法。教师的教法主要通过另编 的教学参考书而获得。这样的教材不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人的目标的培养背道而驰。应该根据学生 美术学习的规律,在每一课的设计中,展示学生思考问题、掌握技法的过程,即通过置疑、设问的形式,通过 学生自己的主动思考接近正确的答案。要改变以往教材只重视演绎路径而忽视归纳路径的现象,要将两者结合 起来,并更加重视归纳路径。演绎路径主要依靠的教材和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不利于学生主动性的提高,而 归纳路径则强调由学生通过思考,主动地获取答案。因此,教师一般不要轻易地将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可以 向学生提供另一本参考性质的书,提供更为详细的背景资料和参考答案。这本参考性质的书为师生共用,而不 必为教师单独另编一本教学参考书。这样,体现了教法与学法的一致,学生的学法实际上就是教师的教法。

(二)教学情境的创新

“情境”是一种以情感调节为手段,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整体发展为目的的优化了的学习环境。高校美术课堂教学情景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具体现实环境,创新化的教学情境是集情、趣于一体的,有情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作用于学生的心灵,有趣才能使学生乐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

创新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没有统一的程式,它是教师创造个性的自然流露。教师应善于创设寓教于乐的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诱发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提供动眼、动口、动手、动脑的条件、机会,提高全员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或引用蕴涵哲理的诗词歌赋、名人名言,或讲述引人入胜的故事,这些都能为学生创造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通过各种生动,具体的情境氛围的创设,拉近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通过各种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特点和接近生活实际的情境的创设,巧妙地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三)注意结合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

信息大爆炸时代来临,通过网络人们越来越容易获得艺术感受。而美术教育实践活动作为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却日益受到忽略。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不容忽视的一种教学方式。我们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对不同群体开展不同的实践教学活动,竭尽所能激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意识,使实践成为学生提升艺术技能的手段,让学生在实践中认知艺术,升华艺术,获得艺术的核心理念。

(四)着力注重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随着教育改革深入发展,新时期美术人才培养模式从专业型人才向全面素质型人才转变,因此,高等教育美术教学也应该加强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美术教育是培养新时期艺术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自主学习是高等教育美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美术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而有规律的过程,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是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高等教育美术学生在学校接受的再教育不是初步的教育、基础性的教育,而是学生的观察和感知能力、物象的造型能力再次深化,实现这一目标必须要求学生具备自主学习能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很强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开阔艺术视野,提高自身的艺术素质。

总结,在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只有通过不断改革与创新,高校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高校美术教育必须尊重学生、引导学生并积极鼓励学生,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实践工作,积极改变传统模式,以适应新的社会形势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国凯.浅析高校美术教育的创新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3.

篇9

关键词: 后现代 基础美术学科教学 本土地域文化 国际多元 创新型社会

从2000年开始,以后现代课程观为基石,我国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美术学科作为一门完整的学科,它的发展也不能自外于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的冲击,迎来了美术教学课改的春天。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新课标》认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艺术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宽容和尊重。全面综合性的美术教育教学理念取代了旧大纲的教学模式,展望新课改,我们信心百倍。基层美术教师应当从容面对现实,注重与学生协同发展,自我再充实相关知识,调整教学策略以应当前及未来之需,要有勇气面对和欣然接受挑战,从长期消极被动的“教书匠”的形象向积极主动的研究型教师的角色转变,要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再学习、再实践再总结,以下我就近几年秉着新理念、新思维开展的美术学科文化教学的几点思考与体会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基础美术学科教学应与本土地域文化建设接轨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对中小学学生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更多的应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包括文化生活有帮助的身心发展,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的紧密联系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

教科书是体现课标精神的,但教科书版本又受出版区域的影响,与地方校本课程比较,无法充分贴切各地、各区域。有经验的美术教师都知道要用活教科书,最直接的办法就是举一反三,引用与学生身边生活实际经验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展开,从大的方面可以从国、省入手,从小的方面可以具体到所属区域的文化背景,让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同时也有助于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都是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从美术学科特点出发,注重这些区域的文化资源的接轨利用,经常性地运用本区域的文化资源,使之有效地成为学校基础美术教学的拓展和延伸,一方面有助于落实美术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自身民族及其文化,从中了解民族历史。在这方面美术文化教育有其优势,因为艺术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积淀深厚的区域文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育资源,同时也让学生了解本地域文化的特点,为区域文化的传承找到新的土壤,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例如,我在教授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三册第6课《百变图花》(“造型、表现”)课时,适时地融入介绍本土地域文化名人――福建漳浦的著名民间剪纸艺人林桃老人的生平、现状及作品风格,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林老的作品演示和讲解。由于林老是学生周边的著名剪纸艺人,且又运用闽南方言进行讲解,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一下子集中和高涨了,教师适时加以课业展开,在较理想的课堂氛围中完成了上述的几方面的目标落实,效果明显。

二、基础美术学科教学应与国际多元化建设接轨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美术学习不可避免要涉及保持民族独特文化与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问题,保持民族独特文化是接纳世界多元文化的基础,接纳世界多元文化又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前提,因此应该以多元文化的态度平等看待不同民族的文化。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拉近了世界不同民族的距离,全球经济一体化,我们必须冲破封闭,相互交往,认识到全球国际意识正在成为未来人类的新的意识的一个重要组成。

当今虽然是和平年代,但国际社会存在着狭隘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地方主义,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冲突仍层出不穷,其中很多冲突都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艺术无国界,它无须统一的语言、形式、标准,它就在人们的周围,用艺术来渲染人类的生存环境,净化人的心灵,以促进沟通,达成理解,有其不可或缺的优势。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文化学习,执教者应十分注重体现多元文化与兼容并蓄原则,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及世界公民意识的学生作为己任。在美术学科中除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外,还要注重引导和鼓励学生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精华,采用美术教学特有的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在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中,引导学生在了解、包容、尊重、融会异域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在多元化后现代社会的氛围中,认识到国际社会间应更加互相认同、理解、互补共荣,培育多元文化艺术意识,树立“地球村”概念和国际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的国际公民意识。

如我在教授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六册第10课《中国龙》(“欣赏、评述”为主)课时,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龙”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以及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畅述在中国“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是权力和地位的标志,而在西方则完全不同,“龙”(dragon)在西方是贬义词,是邪恶的象征,是一种想象中的特别凶残的动物。换个角度作比较,大家知道,美国人的图腾是秃鹰,英国是狮子,若按照中国人的传统观点,秃鹰不是吉祥物,狮子属于凶猛野兽,由于中国与西方文化差异很大,要解决这样的问题,就有赖于执教者以多元的文化视角,在坚持自己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传播和有效的引导,怀着一颗包容、尊重的心,更好更多地介绍异域文化,以消除误解,在跨文化的沟通和交流中,逐步消除“文明的冲突”,减少文化的磨擦,在建立人类和谐文化的共识中充当使者。

三、基础美术学科教学应与创新型社会建设接轨

美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被公认为是对创造力的培养最具成效的课程之一,在培养创新人才的任务中,基础美术教育责无旁贷。当前我国正在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素质是需要从小、长期培养的。我们要树立创新需从学校教育抓起的理念,从培养下一代爱思考、勤钻研、勇创新的角度做起。美术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努力地传播美术文化,更要注意在自己的学科教学活动中,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我们在美术学科教学中始终要把改革创新精神作为主要特征,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并给予学生发挥个性的自由,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创造活力,鼓励学生追求真理,敢于挑战权威和传统观念,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发表不同的见解。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教授说:“孩子们具有丰富的创造力,每个孩子都具特色,只要我们正确地加以引导,孩子们的潜能意识都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创新已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主题,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教育者,要勇于剖析自我,当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开拓者,因此要改革美术教学课堂,从立体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到学生全方位发展,变“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孩子发展为中心”的新模式,多让孩子观察生活原形、思考、拓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置身于良好的创新课堂环境中,感受浓浓的创新氛围,以培养创新意识为己任,让孩子在美术课堂活动中真正成为学习的人,自我实现、自我创新、自我发展,进而与创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接轨。

再如,我在教授人美版美术教科书第五册第16课《身边的设计艺术》(设计、应用)课时,在解决学生审美熏陶的同时,关注学生的感受,加以引导启发学生认识生活中物品的色彩、形状、材质与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重视资源再生、环保问题、人文关怀问题,从中领悟“设计是艺术”、“设计是文化”、“设计是经济”、“设计是创造发明”……领会我们现在的时代是一个充满设计、创意、多元的时代,拓展学生的思维和视野,进一步进行自主独立的探究性学习,体会生活的美好、创意的乐趣,养成善于钻研、善于置疑、善于反思的新型的学习模式,顺应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主动进行自身教学模式的变革,矢志不渝,从点滴做起,培养创新型的优质人才,增强对社会的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全面综合性的后现代美术教育将取代固有的教学模式,我们赞美新课标的教育理念,关注的是对学生的整体发展负责,呈现的重大进步是一种积极的学科拓展。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美术的课程理念、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会相应地对我们每一位美术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在走进后现代基础美术学科教学的进程中,我们要时刻扪心自问:“我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

篇10

    一、素质教育体现美术学科教学的承接性特征

    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特点,一是对教学内容的分割式教学,即总体上分为基础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教学;二是教育主体对内容选择的主观意志。因此,教学内容显得单一化和技术化,素描、色彩、中国画等技巧性内容几乎占用了所有的教学时间,教育对象被安排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按照特定的内容、性质,甚至特定的形式风格来学习,练就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似乎是教学唯一目标,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如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理论被忽视了。当然,美术创作必须借助相应的技能技术,否则就谈不上艺术的表现形式,然而,这种“作坊式”的教学,只能训练出一批绘画“工匠”,究其原因在于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素质教育是“教”与“学”双层面的关系,“教”不等于“训”,“学”不完全是“练”。教学不是单纯的“训练”。所以,素质教育首先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教师的素质有两层意义,一层是学科知识,另一层是学科认识。美术是基础性学科,教师以自身熟练的技能技术对学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按传统的观念含义,教师应该 “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具备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师,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另一方面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素质。这里的师资,应该是适应中小学学科的教学,而不是美术专职或兼职的师资。所以,美术教学要树立师范教育大专业的教育思想意识,体现教育的承接性,表现在美术教学上为不能局限在学科以内的“素质”教育,而是通过教育形成的“素质”,同时这种“素质”也是他们将来实施素质教育必备的前提条件,所以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学实际上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以能力形成“素质”,由“素质”演绎教育理念。

    二、素质教育体现美术学科思维的相承性特征

    有位哲学家提到,只用左脑或右脑思维的人,只活了半世,而使用左脑、右脑思维的人活了一世。美术是造型艺术,其活动内容包括塑造一切有形的、可视性的形体;活动形式是需要通过特殊的工具、材料;活动过程则体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艺术的表现,反映在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再创造,这种认识、创造过程反映了艺术思维的逻辑性。

    “素质”最直接地反映人的思维方式,人们通常习惯把大脑的思维机械地划分为左、右脑思维,简单地认识思维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认为科学研究反映在对事物外部构成的表层思维,而艺术造型只反映在事物外部构成的表层思维,这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孤立地看待艺术和科学的思维特性。在学校教育中,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学科教育的片面性,促成了学科思维的单一性。从苹果落地到牛顿万有引力,从伽利略的引力场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及在达·芬奇的解剖图和机械图中体现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说明作为艺术创造和科学创造所具有的跳跃性思想,并不局限在学科本身的思维特性,钱学森对此作了很好的阐述:“从思维学科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源于形象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才把科学与艺术分家,而其实,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

    艺术活动是最具创造性的活动,正如印象派画家高更的大型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作品里包含了科学的理性,也体现了艺术的激情,所以“素质”在美术教学中体现了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相承性、包容性和统一性,认识这一点,就找到素质教育中美术教学的切入点。

    三、素质教育体现美术学科思维的评鉴性特征

    “素质”在体现人的审美力上是最具争议性的。审美因素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每个角落,然而也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学科基础的理性思维,忽视学科的情感体验或美感体验,比如,在许多星球的图片中绚丽的色彩能反映出艺术的形式美;物理学中磁场线可以体现艺术的对称美;而在文学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江清鱼读月,夜井鸟谈天”,则表达了构成艺术美的因素的多样与统一。

    美术教育,首先必须是美感意识的教育,审美意味指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与外部现象的统一,美感体验似乎人人都有过,然而大多数人的体验只停留在感性的基础上,比如一个人在购物时,对商品的造型、颜色会表现出某种审美意味,但他可能不会欣赏蒙德里安或康定斯基的画,因此艺术的审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体验过程,必须懂得艺术造型的基本语言以及构成艺术美的基本属性,即美的主观与客观因素,同样的题材不同的表现形式,从而可以得到不同的审美理解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