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工程专业类别范文
时间:2023-12-20 17:3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工程专业类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求职中,一份好的简历往往能为自己在面试的时候加不少分。由此可见,求职不单单是你有能力,有才华就能横行霸道的地方。往往,那些能力那么好,才华没那么出众,但在简历上下了不少功夫的人机会更大。
姓
名: 黎先生 性
别: 男
婚姻状况: 未婚 民
族: 汉族
户
籍: 广东 年
龄: 30
现所在地: 广东-广州 身
高: 173cm
希望地区: 广东-广州、广东-东莞、广东
希望岗位: 计算机IT类-管理/技术支持-其它相关职位
寻求职位: 网络工程师、网络教师
待遇要求: 可面议 要求提供住宿
最快到岗: 随时到岗
教育经历
2006-02 ~ 2008-01 广东教育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本科
2001-09 ~ 2004-07 广东经济管理学院 计算机应用 大专
1998-09 ~ 2001-07 增城职中 计算机应用 中专
工作经验至今4年6月工作经验,曾在3家公司工作
***公司名称 (2010-03 ~ 至今)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 通讯、电信、网络设备
担任职位: 网络工程师 岗位类别: 网络工程师
工作描述: 公司网络规模为700多个节点,本人担任网络工程师一职,主要负责公司的网络维护与安全策略的规划,还负责公司内部计算机的维护工作。期间曾为公司完成准入系统和网络监控系统,确保公司网络的安全。本人工作认真,责任心强,有较强的团体合作精神,有较强的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项目经验
1、在各交换机的接口上应用安全策略,实现外来的计算机不能访问公司的网络,必须通过我们开通权限。
2、在各部门交换机所对应的网络端口上配置端口安全策略,让交换机每个接口都自动学习其所对应计算机的MAC地址,并把学习的MAC地址个数设为1,这样外来计算机连接到网络时就会自动断开。
3、会议室的网络接口经常会有外来人携带计算机连接网络,绑定MAC地址显然不方便,因此使用802.1X协议来实现限制计算机的功能。
4、根据不同会议室建立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这样可以令不同部门所用的会议室的密码不一致,保证在不同会议室使用的计算机不能随意访问其他部门的资源。
5、配置镜像端口对整个网络实现监控,再利用抓包工具或监控软件对网络数据进行分析,从而排查出网络出现的问题以及监控每个部门使用网络的情况。
责任描述: 1、配置端口安全策略。
2、配置802.1X策略。
3、根据需求规划不同的用户名和密码。
4、配置镜像端口。
***公司名称 (2008-06 ~ 至今)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 互联网、电子商务
担任职位: 网络工程师 岗位类别:
工作描述: 公司网络规模为200多个节点,本人担任网络工程师一职,负责公司的网络维护,主要包括:win2003各种服务器与域的管理、路由与交换协议和网络安全策略。期间曾参与公司的内部改造,如子网和VLAN划分,路由协议配置与重分发等。本人工作认真,好学上进,严格遵守公司制度,深受领导的信赖。
项目经验:
1、两台核心交换机之间使用以太网通道技术,Vlan间的路由通过三层交换机实现。
2、总公司和分公司使用OSPF路由协议,总公司在Area
0,广州分公司在Area 1,上海分公司在area2。
3、遂达外贸公司仅在北京总公司申请一条宽带接入互联网,出口部署防火墙,并在路由器与交换机上配置安全协议。
4、根据要求将使用ACL控制列表,限制总公司工作人员使用网络资源。
根据VLAN划分不同子网,并在核心交换机上使用HSRP协议来实现冗余备份。 各分公司使用技术与总公司相连。
5、根据各公司的情况分别建立DNS、WEB、FTP、Mail等服务器,只有一台文件服务器,兼做打印服务器。
在总公司设立专用的服务器,使公司内所有员工能够利用服务器方便的访问公共的文件资源,并能够完成企业内外的邮件收发。系统要求能满足企业各方面应用的要求,包括办公自动化、邮件收发、信息共享和、员工账户管理、系统安全管理等。
责任描述:
1、设计网络拓扑和IP划分。
2、配置OSPF、VTP、VLAN、TRUNK、HSRP等协议。
3、配置防火墙、ACL和NAT等安全策略。
4、对整个网络进行调试、检测、排错等。
***公司名称 (2007-08 ~ 2008-05)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 计算机硬件
担任职位: 电脑维护员 岗位类别:
工作描述: 本人在职期间负责电脑和网络维护,电脑维护包括:解决电脑故障,解决软件问题,解决系统问题,解决公司里的专用软件,保证能正常使用。网络维护包括:综合布线,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路由与交换机配置,共享上网,共享资料等。还要解决打印机和扫描仪等设备的问题,确保能正常使用。除此之外,根据公司需要,我为公司编写了一个专用的程序,使公司的日常管理得到更加方便,深受公司的信任。在公司里,本人严格遵守公司规章制度,工作积极认真,服从命令,能够解决公司多方面的问题。
***公司名称 (2004-06 ~ 2006-02)
公司性质: 私营企业 行业类别: 计算机硬件
担任职位: 电脑维护员 岗位类别:
工作描述: 本人在职期间主要负责电脑和网络维护,电脑维护包括:解决电脑故障,解决软件问题,解决系统问题等。网络维护包括:综合布线,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路由与交换机配置,共享上网,共享资料等。如有需要,还要上门服务,态度端正。客户对我的表现非常满意,完成工作后,98%的客户在我的意见表上写上满意,深得公司的信赖。除此之外,我还要负责解决客户打印机和扫描仪等设备的问题,保证能正常使用。在公司里,我严格遵守公司的规章制度,工作认真,好学上进,公司对我的表现很满意。
技能专长
专业职称:
计算机水平: 高级
计算机详细技能: o 擅长构建、规划和管理大型企业网络
o 擅长构建各种类型的服务器
o 擅长RIP、EIGRP、OSPF、BGP等协议的配置
o 擅长VLAN、VTP、HSRP、VRRP等协议的配置
o 擅长配置防火墙、路由与交换安全策略
o 熟练配置基于各种应用的ACL、NAT、Qos、负载均衡、重、策略路由等配置
o 熟练Windows2003/Linux系统及各种服务、策略配置
o 擅长电脑组装与维护、解决电脑系统与软件问题、电脑故障排除等
? 具有CCNA网络工程师资格证书
? 具有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办公软件应用模块高级操作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
? 具有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因特网应用模块操作员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 具有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图形图象处理模块操作员(国家职业资格四级)
? 具有微软Word高手与office专家级办公室软件操作员
技能专长: o 熟悉Word与excel软件
o 熟悉Photoshop图形图像设计软件
o 具有VB程序设计的能力
语言能力
普通话: 流利 粤语: 流利
英语水平: 一般 口语一般
英语: 一般
求职意向
发展方向: 本人非常热爱电脑与网络方面的维护与教育工作,有着十分饱满的激情。在四年多从事电脑与网络维护与教育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我凭着多年的经验定能胜任本公司的工作。
其他要求:
自身情况
篇2
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男|27岁(1989年5月8日) 
居住地:贵州 
电 话:131********(手机) 
E-mail: 
最近工作 [1年2个月] 
公 司:XX有限公司 
行 业: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 
职 位:网络工程师 
最高学历 
学 历:本科 
专 业:计算机网络 
学 校: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自我评价
X年以上集团公司下的大区实际网络运维规划设计相关经验;有丰富的机房的建设实际经验。曾完成了多个自建机房、多个IDC托管机房及境外机房的建设;网络专业技能强,熟练掌握Juniper、H3C、Cisco网络设备配置、实施与维护;深入了解VLAN原理,熟练掌握OSPF等常用动态路由协议,熟练掌握常用网络技术,如RSTP、VRRP、策略路由、ACL等;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随时到岗
工作性质:全职
希望行业: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
目标地点:贵州
期望月薪:面议/月
目标职能:网络工程师
工作经验
2014/3 — 2015/5:XX有限公司[1年2个月]
所属行业: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
开发部
网络工程师
1.管理并指导桌面外包团队日常工作,督促其不断完善作业流程和服务体系。
2.完善集团机房管理制度并推行至各分支站点。
3.建立供应商管理目录,划分供应商服务类别,实行黑名单制度,杜绝次生违规现象。
2012/5 — 2014/1:XX有限公司[1年8个月]
所属行业: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
开发部
网络工程师
1.为提升数据中心网络安全,特别是应用服务器系统,规划部署Tipping Point入侵防御系统,参与设备选型,供应商评估及测试方案制定。
2.为了降低成本同时减轻核心网负载,参与规划实施广域网链路升级,将现有ATM/FR链路升级至MPLS-VPN。
教育经历
2008/9— 2012/6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计算机网络 本科
证 书
2009/6大学英语四级
篇3
本期内容是“‘优秀’是怎么炼成的”系列专题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我省中高职衔接专项课题研究里获得“优秀”评审结果的唯一一项“3+4”衔接课题“中高等计算机专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关成果。如果说“3+3”“3+2”等衔接方式基本上还只是创新了职业教育内部学制衔接的形式,那么“3+4”就是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范畴,真正连缀好现代职教体系中纵向贯通的重要一环,打通了职业教育向上进阶的途径,因此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观察此项研究价值的视角,不仅在于它的人才培养方案成功地进行了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教育过程的衔接,在学制衔接方面贡献了宝贵的研究成果;更在于其探索了本科阶段进行专业教育的路径和方式,为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运行和改革提供了一具有参考意义的样本。另外,该项课题牵头学校江苏理工学院所在地的常州市也归纳了他们如何做好中高职衔接相关服务、保障、引导工作的经验,为从区域整体层面推进该项任务树立了范例。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3+4”;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07―15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
一、概述
本方案衔接的3年中等专业学校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四年本科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方向)。
(一)该方案由3年的中职方案和4年的本科方案组成,既相对独立,又合为一体。
(二)中职方案与非“3+4”中职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即由以就业为目标变为以转段升学为目标,也兼顾了个别学生在中职段结束后就业的需求。
(三)方案加大了中职段公共基础课程的比重,以便为后续本科段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同时注重和突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兼顾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需求;方案中本科段的通识课程和中职段的公共基础课程相衔接,学科专业课程和中职段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两段的集中实践环节和技能证书相衔接,两段的课程体系在内容和时间上尽量做到不脱节、必要的适度交叉基本上不重复。
(四)由于4年本科段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进行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最后1年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特别适合“3+4”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故而形成了“3+3+1”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五)本方案的实施能够很好地解决3个问题:
1.中职和本科学校的生源。
2.中职生低端技能岗位的就业。(对47个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近91%的企业需要招聘本科学生。)
3.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合格的计算机网络行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基本信息
(一)不同阶段专业名称(略)
(二)招生对象(略)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3年(中职)+4年(本科)
学位:工学学士
三、培养目标
四、职业(岗位)面向及继续学习专业
(一)职业(岗位)范围
(二)继续学习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中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论证报告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必需。中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方向专业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为目标,学生具备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能力,同时为升入“3+4”对接本科院校做好理论和技能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现有基础
宜兴中专“3+4”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在现有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专升本、专接本、专转本等相关中高职衔接模式基础上,与江苏理工学院本科专业相衔接,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目前学校该序列共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班级3个,分别为14―16级(13级以93.9%的高转段率顺利升入江苏理工学院学习)。
(二)制订原则和思路
1.一体设计、分段培养、整体优化。
按照“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制订评价方法”的思路制订三四分段中高等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负责实施前三年的学生管理和教学任务,其中第六学期为过渡学期。以培养本专业合格毕业生为导向,立足教学过程,对教学模块进行选择配置、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给学生提供一个毕业后多渠道发展的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2.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围绕苏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的毕业生有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快速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动态变化。
3.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施四大对接。
强化系统设计,统筹考虑中职学段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编排。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贯穿“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的思路。基础理论课程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程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优选设置综合课程,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努力使课程功能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取向一致;专业实践课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选修课程设置经济与管理类、人文与社科类、科学与艺术类等三个类别,兼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3)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
(4)产学合作办学不断线。
(5)综合素质教育不断线。
(二)专业主干课程
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图形图像处理、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编程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有计算机录入技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培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办公软件高级工考证、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实训、网络操作系统实训、图形图像处理实训、计算机编程基础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等。
(四)继续学习专业
毕业生可继续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本科专业。
(五)转段升学要求
1.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二级考试(笔试)。
2.获得全国或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高级工证书。
3.课程考核要求:所有课程总评成绩必须达到60分或合格水平(平时成绩占比不得超过20%;其中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实行标准化考试,考试成绩必须达到70分)。
每学期都进行学业审核。若审核出现2门及以上课程不合格,或者累计不合格课程达到2门的学生,不能参加最终的转段审核。转段审核通过的学生,按江苏省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报名注册,中专毕业后转入本科阶段学习。
4.获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职业资格鉴定高级工或以上证书。
5.对“3+4”班学生提出参加技能竞赛的鼓励性建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参赛人数为班级人数的10%)。
6.D段预审时间:第五学期末第六学期初。转段终审时间:第六学期末。
(六)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
(七)教学计划安排表
1.说明。
(1)每学期按照20周安排,其中16周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授课时间,周学时为28;3周集中实践,以完成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各类实习和实训任务;1周考试。
(2)学分计算方法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16学时为1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周按30学时安排,1周为1学分。
2.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编制说明
本方案依据教育部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信息技术类(第一辑))、《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4号)和《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以及中职学校现状、企业需求调研分析结果编制。
四、课程改革论证
本方案充分体现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并突出以下几点:
1.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特点,发展学生潜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3.注重中高等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强化与后续高等本科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
4.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五、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措施(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本科段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论证报告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综述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精神,加强“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对接现代产业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从2013年起,制订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并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现有基础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1994年批准设置并招生的,目前下设3个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网络工程和计算机工程(非师范),其中网络工程方向是2007年增设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按照学校《关于2014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意见》文件及修订意见,在参考中国计算机本科教学参考计划(CCC2012)及国内同类型高校相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根据江苏省地方经济特点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分三步骤进行:公共通识课程由学校确定,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由院、系确定,专业限选、任选课程由系级确定。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实行按类教学;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二)制订原则和思路
1.对接产业。依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依据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途径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推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2.任务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推行“做中学、做中教”,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网络设备和系统是一个特殊的计算机设备和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支撑技术,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原理、硬件与软件系统结构与计算机系统一脉相承。所以,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应继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通信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区别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与融合构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主体。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涵盖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电子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硬件系统设计的基础。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还必须包括电子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在设计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对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继承,又要考虑与这些专业的差异,以体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为此,根据网络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技术技能要求,一方面需要对所继承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进行裁剪,使之适合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其中部分知识进行加深、拓展和融合,以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例如,在熟悉一般计算机系统原理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掌握网络系统(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为将来成为研究型人才从事网络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网络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再如,在掌握一般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生还必须熟练掌握网络系统以及网络化信息系统的规划、部署、集成、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等相关工作提供保障。基于上述思路,以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知识为基础,综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的相关知识领域,确定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详见如下课程安排表(注意:从“3+4”七年一贯制的角度考虑,本科段从第七学期开始,到十四学期结束,共8个学期)。
三、课程改革论证
(一)采用“3+1”和四年企业实践不断线的模式
为体现能力培养的特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性环节的课程比重,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占到专业课程的90%,形成了“计算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实践环节毕业设计”五个层次实践环节,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专业)融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3+1”模式的卓越网络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目标,即前三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第四学年安排12周专业综合实训、6周毕业实习以及16周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中,专业综合实训以校内和校外两种方式进行。校内实训是由有网络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和到学校兼职的企业网络工程专家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并结合与星网锐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培训;校外实训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基地直接对学生进行网络工程方面的企业项目实训,同时还可指导其完成毕业设计并推荐就业。
1.第1学年:专业导论,专业见习,以专业认知、企业程序设计规范训练(代码、流程图、文档和文化)为目的。
2.第2学年一第3学年:专业实习,以学科课程群(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综合应用为目标,代替软件综合课程设计。
3.第3学年:社会调查(课余时间),新技术讲座(请企业高管、项目经理和高校研究生导师做讲座、报告等形式),以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为目标。
4.第4学年:专业综合实训(含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含顶岗毕业实习),目的为熟悉企业项目开发规范、标准、开发流程,掌握至少一门企业项目开发技术,积累1~2年企业工作经验,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切实增强学生专业就业竞争力。
(二)重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更注重中、本课程之间协调,内容上既不过度重复,也注意前后衔接。
1.将“程序设计基础(包括课程设计)”调整到第7学期(本科第1学期),要求在中职熟练掌握程序设计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基础上掌握程序设计高级编程技术,以会熟练应用为目的。用“项目驱动法”或者“案例法”教学方式、“作品+报告+答辩”考核方式,将答辩时间也计算在课程学时中。
2.将中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提升为“网站设计与开发”,再增加一个“网站综合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环节。在课程设计时,必须采用“网站设计作品+报告+答辩”的教学方式。即,凡是不需要网络的单机软件课程设计均转变为“中职原理课程或技术基础+本科段技术提高课程+课程设计”模式。在技术课程开始时给学生布置作品任务,然后循序渐进教给学生方法和思路,作品主要在课后完成,教师根据课程要求掌握学生作品进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积极主动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包括书面语、口语表达能力。
类似的课程还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综合课程设计、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3.为了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网络工程方向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基础、wEB应用程序设计、网络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基A等课程供选修,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4.为体现“分型培养”的教学理念,在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同进行选择,此外还增加了拓展模块。
四、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保证(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建设思考
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对科技含量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人才包括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同时,中高职教育间的衔接与沟通,将会使中职生拥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制定的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市场规律,以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来指导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以专业技能和学历教育为主,积极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大专业核心理论和技术课程、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包括路由交换技术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融合通讯实训室、IT技术实训室等。根据专业的特点,基本形成与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使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全系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具体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
(一)职业素养
能够较快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相应问题,能够从众多的信息源中获取和提炼有用的信息,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学会终身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专业知识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掌握当前行业中主流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和维护的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掌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普遍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数据库开发、网页设计与开发、网络布线与工程、服务器配置、网络施工、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等。
(三)专业技能
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开发项目、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安装和维护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具有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具有实用程序编写基础能力;具有综合布线能力;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的能力;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二、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改革现行脱离经济社会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行业需要、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职业教育基本特征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为中心,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要注重创新能力、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技能,重个性。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中职教育阶段有些课程内容只是普通高职课程的简化,理论知识讲述多了一些,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吃苦耐劳、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爱岗敬业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不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锻炼也不足。因此,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规律,明确新形势下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思维模式,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改革现行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和陈旧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重组和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反映信息行业的新成果、新设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对独立并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现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革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引导探究式、发现式等教学方式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知识相对较弱的知识结构,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具有时代性、层次性、专兼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改革过去那种只注重工作管理的管理方式,推行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强化激励管理。以管理促进步、促提高。
改革单一的课程考试模式、闭卷考试方法和重书本知识的考试内容,建立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既考理论,又考实践,探索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的考试模式,包括设计、答辩、讨论、调研、制作等。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既考学得怎么样,又考老师教得如何。条件成熟时,将国内、国外机构认证同课程考试相结合。
篇4
婚姻状况: 已婚 民族: 汉族
户籍: 湖南-永州 年龄: 32
现所在地: 广东-东莞 身高: 173cm
希望地区: 广东、 福建、 浙江
希望岗位: 计算机IT类-管理/技术支持-CIO/信息主管
计算机IT类-开发/应用-MRP/ERP/SAP实施工程师
计算机IT类-开发/应用-网络工程师
寻求职位: 电脑部主管、 ERP工程师、 网络管理员
教育经历
1999-09 ~ 20xx-06 零陵师范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大专
**公司 (20xx-01 ~ 20xx-07)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行业类别: 皮革业(家私、造鞋、皮具)
担任职位: 电脑部经理 岗位类别: 信息技术经理/主管
工作描述: 1.负责公司ERP项目实施推广,项目的立项授权、需求分析、软硬件的评估选择,以及系统的实施进行全面的管理和控制。
2.负责公司信息化建设工作,通过信息化管理来对公司的信息系统进行规划,确保信息化方案的建设性、科学性。
3.负责公司ERP系统培训,建立一套由组织系统、员工发展、培训政策、培训管理、讲师管理等内容组成的完善的ERP培训制度,并不断完善和严格执行。
4.负责公司电脑部门工作,确保公司电脑系统正常运行统、防上病毒等灾害影响,维护网络正常运行、安全运转,确保公司资料、网络安全。
5.带领公司IT部对公司187台电脑管理,ERP服务器、文件服务器、邮件服务器、远程服务器各一台和视频监控两台,网络安全监控管理;在软件方面:蓝天ERP系统一套,负责实施推广和二次开发,RTX等办公软件。
**公司 (20xx-05 ~ 20xx-01)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行业类别: 计算机软件
担任职位: 资讯部主管 岗位类别: 信息技术经理/主管
工作描述: 1.领导IT部对公司部门进行管理,硬件方面管理:电脑78台,IBM服务器2台(ERP服务器、内部邮件和文件服务器),组装服务器一台(网络安全监控和病毒防护服务器); 絡方面管理:ADSL宽带一条、旁听模式网络安全监控, ;軟件方面管理:ERP程序一套、SQL20xx数据库管理。
2.在此担任公司ERP系统维护工作,对公司ERP系统推广与维护管理及物料编码建立方、培训管理,月底负责仓库盘点主导工作。
3.指导部门同事管理公司电脑系统及办公设备如:电脑、传真机、电话系统、条码标签打印机系统、程控交换机。
**公司 (20xx-02 ~ 20xx-04)
公司性质: 外资企业 行业类别: 计算机硬件
担任职位: 岗位类别: 硬件工程师
工作描述: 1.对信息系统的运行进行维护,保证公司运营数据的真实、准确、及时。
2.为公司高层决策提供信息化规划建议。及时反馈工厂动作情况
3.电脑、办公设备系统维护,网络系统维护改善和网站网页的维护更新。
4.负责部门工作日常安排和管理,部属的培训。
技能专长
专业职称: ERP工程师
计算机水平: 中级
计算机详细技能: 1.公司电脑网络系统原理、构架、调试和维护企业网络系统,设计Windows 20xx20xx服务器操作系统和邮件系统系统架设维护,网站的更新维护。
2.能够快速查出和及时处理电脑的软、硬件问题、病毒防治和电脑的各种外设如打印机、复印机的安装和调试以及资讯络络安全防治。
3.熟练操作MS OFFICE系统和SQL SERVER、VB程序修改,触发器、过程的编写。
4.熟悉工厂作业流程及管理流程,ISO,6S系统推广,了解工厂成本核算。
技能专长: 在多年的工作学习当中,能有效的管理和处理办公事务,有良好的工作能力和组织能力。ERP系统原理流程,负责ERP系统的系统调研、培训推广、实施上线等项目管理,有一定的部门管理能力。对天思经理人ERP系统非常了解和了解用友U8系统、金碟K3应用。
高素质ERP项目工程师;深刻理解MRPII/ERP原理及实施应用流程,能有效支援实施、维护ERP系统正常运作,并有能力分析整合制造企业生产管理流程和ERP系统融合应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对公司业务的独特贡献,是通过对信息的有效管理并充分利用、挖掘信息,保证和支持公司业务的成功;善于用各部门业务人员能懂得的语言去和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用先进的ERP数据管理技术手段改进系统绩效,满足业务需求,然后再去倾听客户的反馈持续改进;努力学习各业务部门业务流程,力争能主动用经验为业务部门提出一些技术可实现的改进建议。
语言能力
普通话: 流利 粤语: 较差
英语水平: 口语一般
英语: 一般
求职意向
发展方向: 1.ERP项目主管; 2.电脑部经理;
希望能继续在Erp系统实施管理方向发展,为企业提供有效信息管理决策支持,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能更进一步的提升自己。
其他要求:
篇5
Abstract: Taking a computer college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aper studies the construction of stratified, hierarchical and classified activ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t has a certain guiding significance to developing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vities.
关键词: 计算机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分层分级分类;体系构建
Key words: students majored in computer science;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tratified,hierarchical and classified;system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237-02
1 计算机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和客观需要,尤其是学生人数的增加和计算机方面相关资源瓶颈的限制,该院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主要表现在:
1.1 课外科技活动多而杂,忽视了计算机的专业特性
计算机类的学生要提高专业动手能力,必须多参加计算机相关的科技活动。
而计算机类只是一个大方向,涵盖的领域广,包括软件、硬件、应用、开发、研究等等;该校计算机学院的专业又分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安全、智能科学和网络工程,每个专业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虽然目前国家教育部、各大计算机学会都举办了各种计算机类科技竞赛,竞赛类别多而杂,学生参与起来较为盲目。
1.2 课外科技活动普及率不高
随着教育观念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以后,各高校学生科技活动工作理念也由最初的“服务竞赛”为主要目的逐渐变为服务科学普及与提高创新素质并重,以点带面,在普及的基础上寻求创新。但是近几年来,该院开展的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主要是以“挑战杯”为龙头的市级及其以上科技竞赛,以专业年级为单位组织的普及性科技活动较少,科技活动参与的人数比较少,出现大一大二学生有心无力、大三学生集中参与、大四学生漠不关心的分化状态。
1.3 资源配备不足,影响了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正常开展
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虽然每年学院投入学生科技活动的经费不断增长,但是与学生人数的增长和活动数量的增加相比,远不能满足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开展的需要。此外学生进行课外科技活动的场地受限,学院拥有的机房和实验室等场地均各为所用,除了满足教学上的需求,很少能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使用,即使招募学生进入实验室做科学研究也只能满足极少部分学生的需要,没有做到资源共享。
2 计算机类学生分层分级分类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概念及构建意义
2.1 分层分级分类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概念
所谓分层就是指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组织者可以根据级别的不同分为三个层次:校、院和年级,不同层次的组织者在开展活动时所面对的群体都不一样。分级即是按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的发展历程分为四级: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每个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知识结构都不同,相对应的科技活动内容和形式也会有所不同。而分类则是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划分活动类别,就该校计算机学院的专业而言可以分为软硬件、智能科学、网络与信息安全、空间信息系统和图形图像与多媒体等五类。计算机类学生分层分级分类课外科技活动体系就是指把计算机类的所有科技活动按三个层次、四个年级、五个类别进行有效整合,使之成为一个科学且持续的体系,让各种层次和级别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真正实现科技活动的普及。
2.2 构建学生分层分级分类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现实意义
2.2.1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兼顾“大众”和“精英”的发展需要
关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差异性,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现代人才培养中的体现。课外科技活动必须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开展。分层分级分类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可以从活动层次、学生能力以及兴趣爱好等方面兼顾所有学生的发展需要,既满足了“大众”学生的科技普及,又满足了“精英”学生的技能强化。
2.2.2 缩减活动数量,提高活动质量,有针对性的开展活动宣传
三个层次的组织团体积极协调,统筹规划,可以避免活动的重复开展,有效缩减科技活动的数量,切实提高活动的质量,避免活动的多而杂。同时根据四个年级的学生发展特点,有针对性的宣传适合学生参加且对学生专业学习有利的活动,避免学生参加活动的盲目性。
2.2.3 结合专业培养方案,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根据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和所学的专业不同,设计开展适合各个年级以及各个专业的课外科技活动,能够有效的把学生活动与专业培养方案结合起来,在活动中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升实际动手能力,为社会提供高水平的高精尖的计算机人才。
3 计算机类学生分层分级分类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
3.1 校、院、班三个层次齐抓共管,形成合力
目前高校的学生科技活动组织团体大都是由学校分管领导牵头,教务处、团委及学生管理部门组成,活动均属于市级及其以上层面,活动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科技应用和学术研究能力,参与的学生只是极少数尖子学生。对于这个层次的科技活动,学院在组织动员时要有侧重点,根据学生能力的不同推荐个别学生参加。学院层面的活动组织团体则重点设计科技知识普及型活动,在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的选取上都应符合学院不同能力学生的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大力建立和扶持基层学生学术科技组织,如:学生社团、科技协会、班级兴趣小组等,建立起“校-院-班”三级科技组织,以他们为依托全面开展“学术化”和“全员性”的具有互动性的科普类学术科技活动,构建以全国“挑战杯”竞赛为主体,以大学生科技立项、科技文化节、学术兴趣团体等群众性的科普活动为基础的活动体系,推进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发展。
3.2 高低四个年级按需指导,形成梯队
积极推行“科技活动传帮带”的分级指导模式,形成按年级分级指导的专业人才培养梯队。一、二年级强化宣传动员,定期组织科技讲座和基础技能培训,组建科技团队加入教师实验室或科研团队;同时组织学生到学院对口帮扶的社区为老人和小学生提供计算机维护、软件安装等服务,着重培养学生专业基本技能。二、三年级强化竞赛参与,鼓励并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各类专业技能竞赛,以赛带练,着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动手能力。三、四年级强化知识拓展,支持高年级学生突显出来的科技“冒尖生”与研究生一起参与更高层次的专业竞赛,如“挑战杯”、“机器人锦标赛”等,并进行理论研究,撰写学术论文,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
3.3 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能力,有针对性的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一是将活动与学生动手能力相结合,对科研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参加诸如“挑战杯”、“机器人大赛”等高层次高要求的科技活动;对具备某一单项能力的学生则鼓励参加诸如“ACM程序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等需要特定方向知识和技能较强的科技活动;而对于不具备特别突出计算机能力的学生则侧重开展科技普及类活动,如计算机知识普及月、科技沙龙、电脑组装大比拼等不需要较强技能的活动。
二是将活动与专业特点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知识内容开展不同类别的科技活动。该校计算机学院的五个专业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倾向于软硬件类、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倾向空间信息处理、网络工程专业倾向网络维护和开发设计、信息安全专业倾向网络攻防和计算机取证、智能科学专业则倾向于模式识别与智能规划。
根据以上对计算机类学生分层分级分类课外科技活动体系的构建思路,可以画出相对应的拓扑图,如图1所示:
4 结语
计算机类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作为高校计算机专业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和推动高校计算机类学生的教育进程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只有找准该类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着力点,进一步理顺活动思路,构建有效的分层分级分类科技活动体系,才能充分满足该类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为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这一中心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辛立章,张瑞.地方院校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现状分析[J].科技文汇,2008(09).
篇6
关键词: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发展;探讨
一、概述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National Computer Rank Examination,简称NCRE),是1994年经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现教育部)批准,原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现教育部考试中心)主办,面向社会,用于考查应试人员计算机应用知识与能力的全国性计算机水平考试体系。其目的在于以考促学,向社会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知识,也为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时提供一个统一、客观、公正的标准。NCRE实行教育部考试中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承办机构两级管理体制。教育部考试中心负责实施考试,制定有关规章制度,编写考试大纲及相应的辅导材料,命制试卷、答案及评分标准,研制考试必须的计算机软件,开展考试研究和宣传等。教育部考试中心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省级承办机构,由省级承办机构负责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考试的宣传、推广和实施,根据规定设置考点、组织评卷、分数处理、颁发合格证书等。
(一)等级设置
NCRE目前共设置了四个等级:
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
二级:定位为计算机程序员,可谓“计算机蓝领”。考核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使用一种高级计算机语言(包括QBASIC,C,FORTRAN,FoxBASE,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编写程序以及上机调试的基本技能。
三级:定位为“开发工程师”,重点在设计、管理、测试和技术支持。三级分为“PC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等四个类别。
四级:定位为“系统设计工程师和项目主管”。从2008年4月份开始增加四级(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
此外,教育部考试中心在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开设了一级B类考试。一级B类考试考核内容和水平与一级相当,考试采用无纸化考试形式。在一级B类的合格证书上会注明“B类”字样。
(二)考试形式
考试采用由全国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纸笔考试和上机操作考试相结合的形式。纸笔考试中题型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其中四级含有论述题。
(三)考试日期
NCRE每年开考两次,上半年开考一、二、三级,下半年开考一、二、三、四级。
(四)考生报名
考生不受年龄、职业、学历等背景的限制,任何人均可根据自己学习和使用计算机的实际情况,选考不同等级的考试。考生一次只能报考一个等级(含笔试和上机考试)的考试。如果一个级别中有不同类别,考生只能选择其中一类。考生一次考试只能在一个考点报名。
(五)合格证书
上次考试的笔试和上机考试仅其中一项成绩合格的,下次考试报名时应出具上次考试成绩单,成绩合格项可以免考,只参加未通过项的考试。
该考试笔试、上机考试实行百分制计分,但以等第分数通知考生成绩。等第分数分为“不及格”“及格”“良好”“优秀”四等。100-90分为“优秀”,89-80分为“良好”,79-60分为“及格”,59-0分为“不及格”。
笔试和上机考试成绩均在“及格”以上者,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合格证书。笔试和上机考试成绩均为“优秀”的,合格证书上会注明“优秀”字样。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合格证书式样按国际通行证书式样设计,用中、英两种文字书写,证书编号全国统一,证书上印有持有人身份证号码。该证书全国通用,是持有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证明,也可供用人部门录用和考核工作人员时参考。
二、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数据分析及存在问题
以广东省某普通高校考点2005年9月份NCRE22到2008年4月NCRE27共六次数据进行分析。
(一)报考人数总体下降
虽然随着高校扩招,每年普通在校本专科生人数增加,然而近年来,参加考试人数在下降,详见表1。
通过表1结合NCRE实际,可以得出:等级考试的市场定位模糊,针对性不强。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人员的大众化、基础性考试,其对象是广大的普通计算机用户。这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基本定位。这项考试在1994年推出时,正逢全国计算机普及开始,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大力推进,大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都急盼权威认证方式的出台,以此对各类人才计算机水平予以认定。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考试市场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考试的内容应该及时更新。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特点是什么?优势在哪里?要为什么样的考生服务?考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证书?社会需要什么样的认证等等,需要重新考虑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市场定位。
(二)报考等级集中化
通过近三年6次报考具体等级人数分析,报考人数集中化。通过表2可以看出等级考试主要集中在二级VB、二级VFP、二级ACCESS和一级MS OFFICE。占总体89.86%。结合NCRE实际,可以得出:考试内容与形式滞后。计算机等级考试开考以来,对考试科目以及内容做过数次调整和改动,但仍然与当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发展水平和普及速度存在一定差距。
注:一级WPS、二级JAVA、三级PC技术、三级信息管理技术、四级、二级C++以及新四级近3年报考总人数分别为5,35,18,21,7,38和13人,不进行统计分析。
(三)通过率低
通过近三年6次等级考试通过率数据分析,通过率偏低,详见表3。
通过表3可以得出,NCRE总体通过率40.1%偏低,但是一级通过率基本上满意,原因在于一级定位为满足人们在一般性工作中对计算机的应用,重点是操作能力的考核。二级和三级通过率偏低,特别是三级通过率。从总体通过率来分析,除2006年4月份NCRE23达到54.7%,近4次都在下降,说明等级考试证书功效性减弱,同学不重视。功效性是一个产品的核心,即它对拥有者来说作用是什么?虽然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在求职市场被普遍认可,有着一定的权威性。但必须居安思危,从更深一层次来考虑这一问题;人才市场认可的原因是它的权威性?还是持证者在工作中体现出的相应素质能力?都有哪些行业和部门认可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如果认真分析,不难看出全国计算机等级证书的功效性并不突出而是正在减弱。
三、进一步完善NCRE的措施
(一)针对考生人数下降
考点学校首先应提高NCRE的宣传力度,明确市场定位,突出自身优势。目前,计算机考试认证市场已逐渐进入了买方市场阶段,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维护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优势品牌地位,必须加大宣传力度,提高自己的品牌形象:一方面可以通过媒体的宣传扩大影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与行业、部门间的合作来推广,还可以借鉴一些现代企业的经营手段来促进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影响力。
同时从近年来的考试统计中可以看出,大、中专学校的在校生的比例逐年上升,社会其他人员的比例在逐年下降。加上等级考试的教育体系背景,学生将是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最大群体,这也是我们教育系统的优势所在。
考试管理机构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的管理体制,强化对考点的管理。在管理中要更多地注入服务意识,通过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来规范服务行为。包括对管理流程的细化、管理制度的实施、工作过程的监察与考评,通过更人性化、科学化的制度来规范各级管理人员,提高服务意识。
(二)针对报考等级集中化
针对报考等级集中化,一方面说明考点学校开设课程集中化,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参加等级考试基本上都是选修了该门课程,自己在这个基础之上自学然后参加考试。考点学校可以结合社会经济的发展,多开设一些社会急需的课程类别供学生选修,努力提过学生参加工作社会适应能力。
另一方面,考试管理机构特别是考试研发机构多开设一些类别,供学生选考,这方面近年来考试管理机构已经开始改革,以2008年4月份增加新的四级(包括:网络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为例。
(三)针对通过率低
针对通过率低,一方面考点学校结合本考点学校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增加这方面的投入力度。同时考点学校可以考虑等级考试认证与在校生的学分制教育相结合,可免修相关科目。同时还能为学生在以后的求职市场显示其应用能力水平。
考试管理机构应加强提高等级考试功效性。社会认证考试具有两大功效:自我系统认同和社会公众认同;而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认证的重点应放在社会认证上。对于不同的级别应有不同的社会功能特征。对一级考试认证以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为主,突出体现其社会实践的应用能力;二级考试认证应注重知识结构和专业工具软件的应用结合;三级以上的考试人证应突出考生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特征。
参考文献
篇7
随着全球社会信息化与经济国际化的深入发展,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进程中,以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迅猛发展,人们对信息共享的需求日趋迫切。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电子政务已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促进行政管理方式创新,提高政府服务水平、行政管理效能的有效手段。
二、政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现状
政务网络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中直部门业务专用网。构建和提供技术先进、安全、兼容、灵活、可靠、高效、经济、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功能完善的政务网络综合布线传输平台,已是人们在政务网络综合布线建设中形成的共识。经调查,目前的政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认识上差异。人们通常对政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和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区别不清。政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中直部门业务的专用传输平台。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内部布置线路和设备形成一个整体的网络(如安防、消防、物管等),其使用和管理是安保、物管专门人员,运行方式仅限于楼宇内部,用途单一等。(2)简化布线。规划“综合布线”的理解深度不够,只停留在“传统弱电系统”的层面上,使系统之间档次不高和不匹配,达不到优质、安全要求。(3)质量关把不严。在综合布线材料的招标文件和采购合同中对质量要求欠祥细及惟一规定,无形中降低了产品技术标准及使用性能。(4)缺乏专业队伍。综合布线施工人员和工程监理人员未经过正规培训、缺乏专业知识、施工欠规范、施工质量不高,隐患突出。(5)验收程序简单化。工程验收组织及验收程序不严谨。(6)资源利用率低。综合布线结构不合理、闲置设备多、综合调配难度大,设备利用率低。(7)线路传输网安全性脆弱。线路交接场所多,接续点多,运维困难。(8)互联互通渠道不畅、信息共享率低。
三、政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建设原则
1.提高认识转变思维。2.遵从标准符合规范。3.优化整合方便运维。4.技术先进适应发展。5.经济实惠满足需求。6.注重投资提高效益。7.安全保障可控性强。
四、政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的优化方案
1.设备间子系统和管理子系统设置的优化整合
设备间是在大楼的适当地点设置进线设备、进行网络管理及管理人员值班的场所。设备间子系统由综合布线系统的建筑物进线设备、语音、数据、网络设备等组成。管理子系统由交接间的配线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组成。常规的综合布线普遍存在结构松散、传输质量差、综合效益低、运维难度大、运行环境差、安全性脆弱。就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保障,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已有明文规定及要求。为此,在构建政务网络综合布线时,应采取以下举措:(1)主设备间的设置。主设备间是楼宇内计算机网控中心的核心机房,它承载着众多功能、类型的网络设备、配线设备、外部互连光缆、内部汇聚众多的语音、数据网线等,它是计算机网络的心脏及信息交换枢纽。设置主设备间的目的是优化线路网结构、整合弱电(或强电)间设置的配线间(交接间)到主设备间来集中运维和充分发挥网络设备、配线设备端口资源的综合调剂及提高使用率,改进布线模式、实现语音、数据线缆端到端的卡接(即两处卡接),确保线缆传输指标和信息传输安全。主设备间的选择依据是分别以楼宇第一层和最顶层的最远端的数据点网线长度为90m以内进行测算,视对应在那个楼层,它分别是递减和递增楼层的中心点,这两个中心点均可作为设置主设备间的最佳楼层最佳位置。具体采用递减或递增楼层中心点,应视楼宇综合功能需求来确定主设备间。
(2)辅助设备间的设置。辅助设备间的设置是作为主设备间的扩充。设置辅助设备间的目的是解决楼层数据点网线因受长度的限制,不能汇聚到主设备间的理想组网方式。如果楼宇层数较少,且最远端的数据点均在90m以内就没有必要设置辅助设备间,反之则设置辅助设备间,一般应根据实际情况以少设或不设为佳。
2.配线(水平)子系统和干线(垂直)子系统常规(传统)的设置及敷设模式
配线(水平)子系统由工作区用的信息插座,每层配线设备至信息插座的配线电缆、楼层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干线(垂直)子系统由设备间的配线设备和跳线以及设备间至各楼层配线间(交接间)的连接电缆组成。
(1)常规(传统)的设置及敷设模式:①根据楼宇总层数均匀划分若干个区域(段),每个区域(段)包含几层楼,且分别在各区域(段)的中间楼层对应的配电间设置配线(水平)子系统和干线(垂直)子系统的公共配线间(交接间)。②分别按各区域(段)语音、数据点的总量,在各区域(段)配线间安装所需数量的机柜、安装所需总量的配线架或配线快跳架。③将各区域(段)的语音、数据点配线分别敷设、汇集到对应区域(段)配线间机柜的配线架或配线快跳架上进行卡接。④当开通各区域(段)的数据点时,还需在各区域(段)的配线间机柜里安装对应数量的交换机及链路连接或跳接。⑤将各区域(段)的语音、数据点干线分别从设备间敷设到所对应区域(段)配线间机柜的配线架或配线快跳架上进行卡接。⑥分别将各区域(段)语音、数据点干线的对应接续链路跳通。
(2)常规(传统)的设置及敷设模式主要存在的突出问题:配线(水平)子系统和干线(垂直)子系统是楼宇内线路网架构的有机结合体、是网络物理层面上的重要基础部分,是实现语音、数据传输的重要通道。经多年的工作实践,感到常规的设置及敷设模式主要存在如下突出问题:①传输质量差。语音点有杂音或窜音、数据点传输不流畅,是因为配线、干线经多级、多处卡接(或跳接)、多处受电磁场的影响、接续裸点太多而引起信号衰减所致。如果产品质量稍差(线缆、配线架或配线快跳架、线缆连接片)或施工不规范时,该网络则无法开通使用。②综合效益差。楼宇内因划定区域(段)的语音、数据点总量不均衡,尤其是设置多处配线间、配线设备及网络设备利用率低、资源浪费大。③安全性脆弱。配线设备、网络设备设置在楼宇内多处非制约型的场所中,运行环境差、损坏率高、设备使用期限短。④运维滞后。线路网涉及场所多、运维强度大、运维响应慢、运维时效低。
3.配线(水平)子系统设置和干线(垂直)子系统配置的优化整合
配线(水平)子系统设置和干线(垂直)子系统配置的优化整合目的:1.提高网络灵活性,使网络线路的切换、增加和改变更容易。2.网络配置方便快捷。线路调配、交接均在设备间就近实现。3.降低网络故障率。据统计,50%的网络故障出现在布线系统上。4.提升网络运维。所有网络设备都集中在设备间,故障诊断、测试及修复方便易行。5.确保网络安全。综合布线是网络工程的基础,它的合理实施至关重要。为此,提出优化整合:
(1)配线(水平)子系统设置的优化整合。①主、辅设备间确定之后,分别按网络类别、线缆总量(配线、干线),合理规划功能区(电话、外网、内网、业务专网等)、安装所需数量机柜、安装所需总量配线设备。②配线的选择及使用应从实际出发,以既满足需求又经济实用为原则,语音配线采用三类或五类双绞线,数据配线采用6类或7类非屏蔽双绞线。③配线量大,敷设时务必在线缆终端作好网络类别、楼层号、房号、信息点序号、汇聚功能区机柜号等标识。④遵从标准、确保质量。语音、数据点的配线分别汇聚到主设备间或辅助设备间所对应机柜的配线架或配线快跳架上进行端对端卡接(即两处卡接),其特点是避免配线多处卡接、多处受电磁场影响及多处接续裸点而引起信号衰减。⑤提高综合效益。语音、数据点配线均汇聚在主设备间或辅助设备间内,其特点是避免语音、数据点的总量不均等、多处设置配线间、配线设备及网络设备利用率低,浪费大。⑥提升运维时效。语音、数据点配线、配线设备及网络设备均在主设备间或辅助设备间内集中运维,其特点是避免线路网涉及场所多、运维强度大、运维响应慢、运维时效低。⑦安全得到保障。其特点是避免线路网在楼宇内设置多处非制约型场所。
(2)干线(垂直)子系统配置的优化整合。①干线(干缆)是语音、数据的中继线,它是信号传输的重要通道。从使用功能划分,语音干线属于单一功能中继线、数据干线属于多功能中继线。因此,在选材和配置上要有区别,干线决不能共享(混用同一规格的大对数双绞线)。②干线的选择及使用应从实际出发,以既满足需求又经济实用为原则,语音干线采用三类或五类大对数双绞线,数据干线采用光缆(光纤)。③遵从标准、确保质量。语音干线(大对数双绞线)均在主设备间或辅助设备间功能区所对应机柜的配线架或配线快跳架上进行端对端卡接(即两处卡接),数据干线(光缆)均在主设备间或辅助设备间进行接续及链路连接,其特点是避免干线多处卡接、多处受电磁场影响及多处接续裸点而引起信号衰减。④提高综合效益。语音、数据点干线均汇聚在主设备间或辅助设备间内,其特点是避免语音、数据点的总量不均等、多处设置配线间、配线设备利用率低,浪费过大现象。⑤提升运维时效。语音、数据点干线及配线设备均在主设备间或辅助设备间内集中运维,其特点是避免线路网涉及场所多、运维强度大、运维响应慢、运维时效低状况。⑥安全得到保障。其特点是避免线路网在楼宇内设置多处非制约型场所。
4.辅助设施设置
(1)政务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属于弱电,垂直桥架应设置在独立的弱电间(井)里安装,如果和强电共用配电间(井)时,应离强电100cm以上的位置安装弱电桥架,弱电桥架应专设专用(注:网的水平、垂直桥架独设独用)。(2)各楼层的水平、垂直桥架分别按容纳汇集到主设备间或辅助设备间的线缆总量满槽率大于30%制作安装。(3)桥架应选用具有接地良好的镀锌槽式桥架,水平桥架之间、垂直桥架之间、水平与垂直桥架之间的续接头用连接片紧固后、务必再用42的铜线连接,桥架及机柜均需电气连接,并引至楼宇的公共接地体,公共接地电阻不大于1欧姆,且需多点引出与桥架焊接。
五、技术要求
1.GB501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2.ISO/IEC24764-2010《信息技术-数据中心的综合布线系统》。
篇8
关键词:操作系统;双语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175-02
引言
从第一台计算机问世,以科学计算为中心,到今天Intranet和Internet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管理社会各个领域的工作、国际合作日益扩大,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计算机人才倍受人们的关注。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与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关于本科教育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我校立项开展了有效实施操作系统双语教学途径的有益尝试,逐步推进操作系统校双语教学示范课的建设。
一、影响双语教学因素分析
双语教学就是合理运用母语和外语传授学科知识,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外语。目前国际学者间开展学术交流、举行国际会议、发表重要论文的通用语言是英语,特别是计算机专业,知识都是以英语作为主要的专业技术载体。为了使学生更多的与国际接轨,双语教学主要是以英语为主的教学。双语教学不仅要改变教学语言的应用,而且要改进教育理念和教育教学方法,目前在我国已经建设的多门双语教学示范课中地方高校为数不多。影响地方高校推进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因素很多,而学校的重视程度、教师的自身素质、生源的外语水平及双语教学资源的状况都直接影响双语教学的开展。
(一)学校对双语教学的导向与倾斜政策是不可少的
每所高校根据自身的类别,都有明确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需要参加教学研究和科学研究。双语教学需要教师投入更大的精力完成课程的准备和实施,势必会影响其他方面工作的开展,而教学效果受学生的英语水平、学习热情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众多因素会使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影响对双语教学的热情。为了更好地推进双语教学,学校只有构建合理的教学管理体制,提供相应的政策,鼓励教师开展双语教学,提高教师的热情和信心,才能保证双语教学的持续开展。
(二)教师自身素质是双语教学实施的前提教师是双语教学的主要参与者,教师的英语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作为地方高校,国际交流不多,不能够说一口流利的英语,用英语传授专业知识的高水平的双语教师不多,制约了双语教学的开展。因而学校要制定策略,提高教师的英文水平,比如强化英语听说培训、出国进修、引进教师、合作办学等,培养一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外语水平的教师是推进双语教学的重要前提。
(三)合理的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途径
双语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联动,在确保拥有良好师资的前提下,学生的英文应用水平才是双语教学取得实效的保障,限于学校生源的不同,学生的外语水平也有很大的差别,而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很难。因此不能统一规模开展双语教学。实际操作时需要认真分析本校学生的整体外语水平是否适应双语教学,同时兼顾学科课程的特点,应该遵循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过程,研究合理的教学模式,确保双语教学的效果,否则难以实现双语教学使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使用外语的能力的目标,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的专业学习质量,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来推动双语教学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二、操作系统双语教学模式研究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及软件工程的专业基础课程,操作系统作为系统软件是对计算机的第一次扩充,现在广泛使用的操作系统,大部分源自欧美设计,比较先进的资料均采用英文描述。为了完成对操作系统源代码的分析,必须更好地理解专业术语的表述,因此,操作系统课程实施双语教学非常必要。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操作系统的双语教学实践。
(一)双语教学的目标定位
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是社会广泛需要的人才,我们的人才培养从精英教育已逐步过渡到大众教育阶段,计算机人才培养培养呈现了金字塔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科学型属于计算机科学领域,从事基础理论研究和核心技术研究,工程型属于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领域,大部分IT企业需要的人才,从事开发满足国家需要的产品的工作。而应用型人才则属于信息技术领域,从事企事业、国家信息化建设与运行工作。不同学校培养的目标不同,我校是地方工科院校,侧重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外语水平好的高级工程应用型人才。操作系统课程由了理论教学、课内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组成,基于培养目标,双语教学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开展。
(二)教学模式研究
(三)教学方法选择
尝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采用观察、演示、示范等手段,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直接感知所要学习的内容。充分运用激励教育法,发挥每位学生长处,让学生参与讨论。激励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施展。
(四)教学资源建设
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为了更好的开展双语教学,必须有丰富的教学资源,为此我们构建一套具有开放性、协作性、自主性和多样化的全方位立体化双语网络教学系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支撑。系统的知识节点如图2所示,此外提供了互动讨论专区,给学生与教师更多的互动机会。
三、总结
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兼顾操作系统课程的特点、学生的现状对有效实施双语教学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与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得到了同学的认同。
参考文献:
[1]施万胜,舒有菊,万珊.应用型本科院校双语教学改革探讨[J].安徽农业科技,2010,(26).
篇9
关键词:产业结构 专型 教育结构 调整
2005年,我国经济规模达到2.2万亿美元,已超过英国和法国, 位于美、日、德之后,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升级两大发展趋势要求我国以制造业为主导地位的经济转向以服务业为主导地位的经济,这一产业结构升级所需要的现代服务业各类人才严重短缺,迫切需要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以培养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队伍。本文求新之处有两点:第一,在英国学者Charles Gay(2002)对现代服务业定义和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现代服务业的本质特征是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的高价值服务。第二,软件、IC设计、电信、网络管理是直接影响我国综合竞争力的四大战略行业,本文对这四大战略行业的人才短缺数量作了分析,并提出了应对措施。
一、构建以服务业为主导地位的经济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
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产业结构的最大区别是,工业时代的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制造业,而信息时代的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服务业。在未来的社会中旅游业将成为社会最大的服务行业。2000年以来,荷兰已有1/4的企业实行每周四天工作制,大部分人把两个以上的周末集中在一起,到国外观光旅游。
制造业发展到信息时代,其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更多地靠生产的支撑。从产业关联度来考察,与制造业投入直接关联的服务业投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而制造业本身投入比重则相对降低。经合组织大多数国家在1980~1990年间的发展经验和统计资料证实了这一点。由此可见,我国制造业在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生产投入。生产占现代服务业产值的50%以上,是现代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世界银行1990年对89个样本国家的研究表明,在人均收入达到1000~1500美元时,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会快速增加到45%~50%;人均GDP大达到1500~5000美元时,服务业比重相对稳定;当人均GDP在5000~10000之间,服务业比重会迅速增长到60%~70%。2004年,我国人均GDP已达1200多美元,服务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应达到45%~50%,而当年只达到40%。因此,更需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二)以制造业为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
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以制造业为主导地位的产业结构在国际经济竞争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一方面,现代服务业以信息技术服务(简称IT服务)为基础,IT服务是提高制造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信息化水平的高价值服务,由于发达国家的IT服务业有先发优势,它们占据了IT服务业的高端,自然要利用这一优势,向需要IT服务的发展中国家索取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高能耗的制造业务外包到发展中国家,既可降低产品成本,保护本国环境,又能在发展中国家扩大产品市场。当然,也为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一定数量的就业机会。
以制造业为主导地位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所处的地位如何不利,只要看一看被发达国家称为“世界工厂”的我国出现的严重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出口产品的保本微利状况,也就有了明确答案了。显然,要改变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所处的不利地位,就需要抓住我国当前的产业结构转型时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要发展现代服务业,首先需要明确现代服务业的判断标准和类别。
二、现代服务业的判断标准与分类
英国经济学者Charles Gay (2001)提出,高价值服务是现代服务,而低价值服务是传统服务。他把发达国家的服务分为六类:(1)IT服务,包括IT研发和IT应用(如软件的安装、调试、维护和升级)。(2)财务和行政服务, 包括管理、投资、退休金、薪资、债务管理、会计、客户服务和其他前沿服务。(3)专业服务,包括训练、工程(建筑工程、生物基因工程、环保和航天等工程)、法律和营销。(4)物流服务,包括采购、包装、仓储、分拨和配送。(5)设施服务,包括基础设施、机械设备的管理与维护。(6)工作站服务,包括清洁、饮食和保安。
其中,IT服务、财务和行政管理服务与专业服务是高价值服务,属于现代服务;设施管理与工作站服务是低价值服务,属于传统服务。虽然Charles Gay并没有将物流服务划归现代服务业或传统服务业,但因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包括电子化采购)是实行信息化管理的高价值服务,自然属于现代服务业;而未实行信息化管理的传统物流则属于传统服务业。
由此可见,Charles Gay是将高价值服务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判断标准,并把IT服务列入现代服务的首位。由于目前高效率的财务和行政管理、专业服务和物流都是在作业和管理中充分利用信息网络技术,所以,它们也属于高价值的现代服务。
应该予以特别重视的是,与现代制造业密切联系的生产在现代服务业中比重最大。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产作为现代服务业中最具活力的部门,在服务业内部的比重不断增大,目前,发达国家的生产在现代服务业中的比重已超过50%,在美国达到54.8%,欧盟达到52.3%,日本是54%。
生产包括制造业产前的研发与设计及咨询、产中的业务一体化运作的信息服务、产后的分销和物流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尚未完成。因此,首先应重视与现代制造业密切联系的生产的发展,并以生产的发展推动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在大力发展生产的同时,努力发展现代生活服务。近来苏州提出,苏州要在发展现代服务业中优先发展生产。显然,这是苏州为推动其工业园区的现代制造业发展而做出的明智战略决策。
三、根据现代服务业人才短缺状况,调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年完成的《中国人才报告》认为,人才需求量与经济发展有着高度的相关性。从年均增长速度方面考察,1978年至2003年,我国人才总量的增长速度年均为7.34%,实际经济总量(GDP)的增长速度年均为9.38%,经济增长对人才总量增长的弹性系数为1.28,即人才总量每增长1%,拉动经济增长1.28%。
报告指出,我国学历人才占就业人员的比例与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最低水平(11%左右)相比,差距在2%~3%之间。报告预测,“十一五”期间,我国人才需求将持续增长。到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需缺口为1746万~2665万。其中,软件、IC设计、电信和以信息网络管理为中心的IT服务作为四大类战略性现代服务业,其人才供需缺口较大,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因此,迫切需要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以扩大现代服务业各类人才的培养规模,解决现代服务业人才短缺问题。
(一)软件人才短缺38万
软件人才是信息技术人才的核心。如果我国没有足够的软件开发与支持人才,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国家的信息化就会完全受制于国外。鉴于此,国务院于2002年底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指出,到2005年,我国软件业人才应达到80万人。按照软件的高级、中级、初级人才的合理结构比例(1∶4∶7),需要高级软件人才6万,中级软件人才28万,初级软件人才46万。现实是,我国高级软件人才短缺2万,初级软件人才短缺36万。软件专业人才的结构性短缺已成为制约软件业发展的瓶颈。
解决软件人才短缺问题应借鉴印度的经验。自1990年以来,印度私立软件培训学院每年招生20多万人,公立大学的软件专业每年招生8万多人,这样,印度高校软件专业每年招生30万,其中,两年制的软件学院占招生人数60%以上,主要培养初级软件人才,即编程的蓝领生产。这不仅满足了国内软件人才市场的需求,而且使印度承接欧美跨国公司的软件开发外包有了专业人力资源。
我国高校软件专业招生应改变过去一律招本科生的局面,50%以上的招生应面向两年制的专科生;同时,以税收优惠措施鼓励国内外大软件公司如 Microsoft、Sun、Oracle、SAP、东软、中软、中创、用友和金蝶等软件公司在国内办软件学院, 扩大软件专业招生规模,培养更多软件人才。
(二)IC设计人才短缺25万
集成电路产业是可以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引发乘数效应的产业。目前,国内芯片产量只能满足30%的需求量。未来10年,中国芯片生产将以每年42%的速度递增,这大大高于全球10%的平均增长速度。预计到2008年,我国集成电路产业需要IC设计工程师25万人,而目前中国的IC设计工程师只有4000多人。IC设计工程师的严重匮乏,已成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
为解决IC设计人员短缺问题,除了在现有几十所高校的集成电路专业扩大招生外,还应在全国选择100所有条件的高校设立芯片设计专业和相应实验室,平均每校每年招生400名。同时,以信贷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集成电路研究院所培训IC设计工程师。
(三)电信专业人才短缺50多万
2005年6月6日,计世资讯公司发表的《3G人才市场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国内3G人才约1万人,华为公司约4000人,中兴、大唐各2000人,中国普天约1000人。面对3G上万亿元的巨大市场, 1万名技术人才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随着3G工程大规模建设和应用,我国3G人才缺口将达到50多万。
面对3G人才50万的巨大缺口,信息产业部应鼓励大唐、华为、中兴、普天、摩托罗拉、诺基亚和西门子等国内外公司在我国办无线通讯学院,招生培养3G人才。同时,各省市设立了电讯工程专业的高校应扩大电讯专科、本科和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从2006年起,电信部门应对部分在职员工进行3G技能培训,以适应未来全球无线通讯大发展的趋势。
(四)网络管理专业人才每年需要增加14万
我国的互联网产业崛起速度非常快,这造成今后几年内网络建设和管理人才供需矛盾突出。调查显示,2005年, 政府、企业和媒体的网络管理人员为42.5万人,全国已有2000余个地(局)级以上政府机关建立网站,并逐步形成网上办公,10000多个县级以下政府机构上网。今后10年,全国待建设的政府机构网站约15万个,按每个政府网站需2人管理计算,这些网站共需30万从业者,平均每年需3万人。
全国现有企业网站18万个,按照每个企业网站1人计算,从业人员共18万人,目前建立网站的企业数量约占企业总数的5%,如果到2015年,建立网站的企业比重为35%的话(目前发达国家建立网站的企业比重为60%),届时,从事企业网站工作的专职人员将比现在增加108万人,平均每年需增加10.8万人。
三是现有媒体网站、商业与专业性质网站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
总之,今后10年.全国平均每年需要增加14万网络管理人才。然而,要在短期内解决如此大的网络人才供需缺口问题, 并非易事。因为,我国以学历教育为主的高校普遍缺乏相应的网络管理人才培养体系与课程。针对这一现实,高校中的计算机学院应与国内外的网络设备厂商(如华为公司、峰火网络公司、思科和EMC等公司),或与搜狐、网易、阿里巴巴、Google、eBay等商业网站,或与新华网、中国教育网、中央广播电视网等大型事业性网站合办网络管理学院,招收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或由厂商或网站办一年、半年的培训班,以培养各层次的网络管理人才。
(五)现代物流和保险业的人才短缺状况
到2015年,我国现代物流人才短缺60多万,仅上海作为全国航运中心的人才缺口就达20万。天津、青岛、大连、深圳、南京和重庆的物流人才的短缺都在2万人以上。
由全国中等和高等学校每年招收6万名物流专业的学生,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掌握物流信息化技能,在明确物流理论的基础上参加信息化物流公司的业务实践,熟悉第三方物流和第四方物流业务的运作。成为名副其实的现代物流人才。
据预测,在未来几年内我国保险业精算师短缺4000名。精算师是集数学家、统计学家、经济学家和投资学家于一身的保险业高级人才,不仅要具备保险业的专门知识,而且还要具有预测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我国的保险法规定,经营保险公司必须聘用一名金融监管部门认可的精算师。但目前全国仅有40多人取得了相关证书,这种状况显然无法适应我国保险业迅猛发展的需要。保险业精算师并非几年的研究生教育就能培养出来的,精算师是保险业务经验与能力的代表,解决精算师短缺问题,需要从长计议,可采取国内教育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
(六)解决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中高级专业人才短缺问题
第一.借鉴国际经验,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应调整研究生教育的结构类型,将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比重扩大到60%~70%,将现代服务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时间缩短为两年,并加快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扩大现代服务业专业型学位研究生的教育规模,加快现代服务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第二,教育部可按照全国现代服务业各类中高级人才短缺状况,有计划地与国外名牌大学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专业型学位研究生。近年来,中欧商学院在我国已培养了上千名工商管理中级人才。这样,利用国内外的教育资源,可以扩大现代服务业的中高级人才培养规模。
参考文献
[1] Charles Gay and James Essinger, Inside Outsourcing[M].London: Nicholas Brealey Publishing, 2002.
[2] 世界银行: 服务业的发展[R].1990.12.07.
[3] IC设计人才奇缺, sjtu microelectronics. School net. 2006.01.26.
[4] 3G人才缺口50万,xinhuanet.com 2005.10.28.
篇10
(1 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信息工程系;2 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
当今社会,用工荒的同时,大学生就业难,大多数企业所需要的是技能型人才,而很多高校因为在“知识本位”和“服务本位”之间举棋不定,培养的毕业生在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两方面均不突出,导致毕业生得不到社会认可。教育部高校转型改革方向已明确,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 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三本院校当然是首当其冲。本科的职业教育实际上就是应用型的本科教育,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转型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1]。而如何实施转型是我们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三本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为例,探讨转型发展的思路。
一调研及计算机人才需求现状
因为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计算机专业,我们曾经怀疑,计算机专业是否已人才饱和,所以毕业生不好找工作。暑假期间,我们计算机专业的老师们对多家IT 企业进行了调研,包括软通动力公司、朗新科技公司、武汉智远软件有限公司、武汉国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些公司每年都有招聘计划,招聘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应届毕业生的待遇在武汉是3500 元到4500元不等。很多公司都表示招收三本院校的学生,只要是优秀的都要,但每年都招不满或淘汰率高,原因是学生不能胜任。另外,还走访了多个兄弟院校,包括湖南省衡阳市龙翔专科学校、河南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和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等。此外,我们还联系了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往届优秀毕业生,他们大多一直从事计算机对口的工作,如嵌入式软件开发、音视频传输软件开发等,虽然现在都能独当一面,月薪可达1 万,但是在找工作之初,他们都曾碰壁。
通过调研走访,很多公司向我们坦言计算机专业不是人才饱和,而是学生不能胜任。目前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计算机专业的人才还是很缺的,特别是JAVA、C++、安卓等方向的前景很好。但是在应届毕业生中招到符合岗位要求的员工并不容易,相应的,毕业生能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也很难。
二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 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
很多学校普遍存在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仍然不能脱离原课程体系的框架,既要兼顾学生具有较完整的理论基础,又要强调培养学生较好的实践能力,一些理论深、难度大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仍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另一些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难以全面进入教学计划。更存在既不能让学生掌握扎实、完整的专业理论基础,又不能培养学生熟练的应用能力的问题,由此出现了顾此失彼、实际效果差的局面。
2 学生的代码量太少,缺乏项目实践,动手能力差对于计算机专业,实践是最佳的提升专业技能的方式,因为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不断实践才能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而计算机专业的很多学生,大学四年,代码量还不到5000 行,更不用谈专业技能了。大多数学生都没有做过真正能上得了台面的项目,在简历中项目实践一栏往往为空。
3 学生就业方向不清
很多毕业生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面试时都说自己做什么都可以,可是公司表示这样的人对自己没有清醒的认识,入职后才发现自己做的工作不喜欢或不能胜任,易流失,公司不需要这样的人。
三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
针对三本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探讨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科学准确的定位
计算机专业应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从事系统开发、设计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培养“两强”即实践能力较强、创新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为特点。
2 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应逐步达到50%以上,教师们组成团队,保证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2]。
但是,怎样培养“双师型”的师资队伍?下面提出一些方案。
(1)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锻炼,顶岗实习,提高专业技术素质。需制订详实的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年度计划,教师们到企业学习新技术、新方法,做项目,了解企业现代生产、管理过程,探讨、解决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积累项目经验。
(2)从合作企业选拔聘请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并通过他们与专任教师的交流、沟通和影响,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效地缩短院校与企业、理论知识与岗位操作的距离,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建设师资培训基地,采取“基地培训+企业实践”的模式进行。师资培训基地为建设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奠定基础,经过基地的培训后再到企业进行实践,不仅教师能进一步地积累实战经验,而且企业也更乐于接收。
3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现在很多学校已陆陆续续引入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而且颇见成效。可大多都止于表面,不够深入,校企合作可开展多种模式:
(1“) 定向培养”模式。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按照企业用人标准确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参与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或者由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学生毕业即就业,直接进合作企业工作。
(2“) 课程嵌入+ 推荐就业”模式。合作企业在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嵌入校企合作培养的5~7 门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学生毕业后推荐就业,合作企业可直接派技术骨干到学校授课,也可以先培训学校的专任教师,再由学校的专任教师给学生授课和指导实践。
(3“) 培训+ 推荐就业”模式。此合作模式是当前IT 企业或培训机构主推的合作模式,学校吸纳企业的新技术,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使合作企业成为学校输送IT 实用人才的桥梁,有利于学生就业。
(4“) 产学研合作”模式。学校与企业签订产学研协议,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同时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授课[3]。不仅有助于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而且学生能更好地与企业对接,实现了校企互补双赢。
4 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应压缩纯理论或原理类课程的课时,如高数、物理、编译原理等,增加技术类课程的课时,如C++ 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嵌入式开发、Android 开发等。并且对于此类课程应加大实验课时的比例,设置一半或以上的课时进行实验和实训。还要增加培养学生工程技术和工程设计能力的综合课程设计。因为计算机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学科,只有在实践中反复运用所学知识,才能真正达到计算机教学的目的。当前计算机教学存在理论脱离实践的现象,很多学生理论考试成绩非常好,但到了实际操作中往往无从下手,一定要改变这种局面。
其次,术业有专攻,根据目前热门或需求量大的技术类别划分多个方向,如JAVA 方向、C++ 方向、嵌入式方向等,学生在大三时甚至大二时就自由选择方向。让学生在学校内就确定自己的主修方向,不仅能让学生把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学精、学扎实,进而进行创新,而且在找工作时能有的放矢,这也是企业所喜闻乐见的。另外,应注意职业技能培养,实现“双证”教育。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计划中“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JAVA 语言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应与计算机等级考试、程序员考试等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相衔接,培养计划中“互联网及其应用”“网络集成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网络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网络工程师职业资格证等考试内容相匹配。
“知识本位”与“服务本位”其实本身并不矛盾,因为我们培养学生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社会,关键是要学会能服务社会的知识。三本院校本身就应定位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服务型大学,这是我们的出路,也是我们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陈新民,王一涛.教学服务型大学:新建本科院校的重要发展趋向[J].教育发展研究,2011(17):29-33.